EPC会议制度(共12篇)
EPC会议制度 篇1
EPC 1标项目部安质例会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EPC项目部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经研究决定现制定以下会议制度:
1.每周星期四下午安全例会20:00在EPC 1标会议室召开,各单位的安质部长及各架子队安全员参加会议。
2.如需请假,必须提前一天以书面形式向1标EPC安质部请假,经同意后方可缺席。
3.会议期间电话调至静音,如有重要事情者经同意方可外出接听电话。会议室内严禁接听电话、大声喧哗、交头接耳!
4.EPC项目部安质例会原则上在半小内结束,会议中涉及施工的安全、质量问题简要汇报,详细细节会后讨论落实。
5.会议无故缺席者首次罚款200元/次,再出现者加重罚款;会议期间干扰会议正常进行的参会人员,每人次罚款100元;罚款在计价中扣除。
6.此会议制度从2013年6月5日起开始执行。
中川至马家坪铁路EPC 1标安质部祁润波
2013年5月27日
EPC会议制度 篇2
(一) 国外的相关立法
实施庭前会议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 制度虽各有区别, 但都是庭前审查程序。美国有传讯、答辩、审判前的诉状和动议、辩解和异议程序及庭前会议制度;英国的“答辩与庭审方向听证”、“审前裁断”程序、“预备听证”程序;日本规定了庭前协商程序 (检察官与辩护人的协商和联系) 和法院的庭前准备程序 (法院与检察官、辩护人的庭前协商程序) ;法国的预审法官制度;德国的准备审判程序;我国香港地区的审前讨论会制度。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
1. 节约诉讼资源, 保障庭审顺利进行
庭前会议旨在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 可能影响庭审顺利进行、制约庭审效率的突出问题、争点整理等, 避免法庭审理因定罪、量刑等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交织而出现混乱, 可以确保庭审集中、高效进行, 节约诉讼资源。
2. 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
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庭前会议使辩护人的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为辩护人充分履行辩护职能提供了保证, 增强了被告人权利的保护, 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 能够避免司法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 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的情况发生。
3. 是公平与效率、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体现
庭前会议的确立, 有助于强化控方的证明责任意识和辩方的辩护意识, 促使当事人在庭审中积极开展有效对抗, 提高审判的实质程度。同时, 庭前会议将以前不透明的法官审查改为当事人参与的透明会议, 使诉讼全过程均以“看得见”的方式进行, 增强实体裁决的透明度和社会的信任感。
二、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一) 庭前会议制度的涵义
本文中的庭前会议仅指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程序, 不包括法院审前阅卷等内容, 是指在法庭决定开庭审判之后, 开庭之前由审判人员召集的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共同参加的解决案件有关程序性问题, 旨在为参加法庭审理做好准备, 保证法庭审理顺利进行。并不是每个案件都经历庭前会议程序。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以下称修改后刑诉法) 第182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 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庭前程序, 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 法院开庭审判之前的一个中间程序。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特征
1. 启动庭前会议的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司法解释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以下称修改后诉讼规则) 并未明确“审判人员”具体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公诉人和辩护人无权决定是否召开庭前会议。
2. 参与人员
法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参与者有审判人员、公诉人、当事人 (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3. 提起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称最高法司法解释) 第183条第1款:“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一)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修改后诉讼规则第431条第1款规定, 在庭前会议中, 公诉人可以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 了解辩护人收集的证据等情况。因此,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公诉人仅仅在庭前会议中可以交换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
4. 庭前会议的议题
根据法条相关规定, 庭前会议审议的议题有:管辖、回避、证据移送、新发现证据、证人、鉴定人等相关人员的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公开审理等事项进行讨论。
5. 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并未对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明确规定。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明确了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 4种情形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 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 社会影响重大的; (4) 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三、庭前会议制度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本地区庭前会议召开率较低
自2013年1月1日修改后刑诉法实施以来, 梁子湖区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一起, 我院依法指定承办案件的检察员参加庭前会议。“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据材料较多、案件重大复杂的, 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可召开庭前会议, 基层法院界定重大复杂案件相对保守, 一般证据材料较多, 被告人及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件, 法院依法召开庭前会议情况较多。
(二) 庭前会议召开主体不明确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并未明确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 也未明确规定是审判案件的主审法官还是主审法官以外的法官或者人民陪审员。总之对“审判人员”的理解过宽。
(三) 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过窄
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看, 并未明确庭前会议由谁提起, 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确定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不难看出, 申请主体仅仅限于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而且申请的内容的仅仅限于排除非法证据。因此公诉人无法律赋予的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四) 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不明确
从修改后刑诉法来看, 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仅是审判人员对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没有规定对相关事项作出实质性决定的权力。比如辩护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事项, 审判人员依法组织庭前会议, 控方出示相关材料, 侦查机关出庭作证后, 否定辩方意见, 审判人员最终对辩方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依法驳回。如果被告人在庭审环节再次提出此类申请, 该如何处之。审判人员在庭前会议中听取意见后具体怎样处理, 有待于完善。
(五) 庭前会议的监督方式不明确
庭前会议作为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程序, 检察机关应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但法律未对庭前会议的监督作规定。
四、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 提高庭前会议适用率
庭前会议不是每个案件的必经程序, 但庭前会议可以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问题, 提高庭审效率。召开庭前会议对被告人而言,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法院独自封闭审查的模式改为透明的“桌面会议”审查方式, 平衡控辩双方力量。对于公诉人而言, 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 排除了“证据突袭”的隐忧, 可提早为出庭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法院而言, 庭前会议解决了程序问题, 庭审时可重点解决控辩争论焦点, 提高庭审的质量。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联合制定庭前会议的具体细则, 规定召开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 召开形式等。结合各地实际, 将庭前会议召开率纳入考核评分体系。在审判起诉阶段及审判阶段, 办案人员应告知当事人因为证据问题可申请庭前会议, 将程序问题解决在庭审前。例如公诉人在办案过程中讯问时, 听取犯罪嫌疑人对证据提出异议时, 应及时调查该份证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取得。
(二) 明确庭前会议召开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笔者认为“审判人员”范围过广, 应明确其具体身份。2013年我院查办的谈某威胁儿童一案, 案情重大复杂, 犯罪嫌疑人多次翻供, 且多次提出侦查机关对其刑讯逼供, 证据不合法。我院公诉部门承办人立即询问侦查人员, 询问看守所法医及民警, 查看入所体检报告等, 收集相关证据并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辩护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后, 法院依法组织庭召开前会议。会议地点定在法院法警支队会议室;参加人员有原告代理人、被告及其代理人、侦查人员、合议庭全体成员;会议议题是否排除非法证据及合议庭是否回避;主持人为审判长;记录人员为书记员。此次庭前会议, 双方达成合意, 该证据合法有效, 合议庭成员无回避事项。会议记录, 全体参会人员阅读后并签字。对于“审判人员”理解, 笔者认为可以界定为合议庭成员, 加强庭审法官的判断力和重视度, 庭前会议一般应由审判长主持, 也可以由审判长指定其他审判人员主持召开。庭前会议的地点不应局限于法庭, 可以是会议室等。
(三) 扩大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范围
从目前法条规定来看,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但从程序公正、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的角度, 建议应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申请人应包括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在必要时也可以建议人民法院召集庭前会议, 此外案件当事人、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认为确有必要因为除非法证据排除以外的程序性事项也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召开庭前会议, 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或主动召开。
(四) 明确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
在庭前会议中已讨论过的议题, 在庭审中再次提出, 审判人员该如何处之。庭前会议结束后, 书记员应将各方意见、庭前会议所作内容等记录在案, 由参会人员签名。应当明确会议记录确定、有效, 具有法律效力, 相同的讨论事项在庭审中提出不再受理。
(五)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
庭前会议虽不是正式的庭审, 但检察机关的监督不应放松。重点应当对庭前会议讨论的内容进行监督。讨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防止庭前会议演变成为正式的庭审。检察机关应当指定诉讼监督部干警不定期参加庭前会议,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监督。公诉部门发现线索后, 应及时将线索移交诉讼监督部, 有利于增强监督效果。
摘要:2013年实施的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增设了审前会议制度, 使庭审程序更加合理。但该规定较为模糊, 部分规定过于原则, 与实践相差有一定距离,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家的“家庭会议”制度 篇3
《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是不依赖惩罚和奖励来解决问题(因为奖励和惩罚短期有效,但并不利于长期的规则内化和自我成长),而是邀请孩子一起来参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家长始终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和言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家庭会议”正是一个贯彻正面管教原则的好工具。即使是已经开了几个月的家庭会议,我也未能完全放弃惩罚和奖励,只是一直在努力淡化或者少用物质奖励和身体惩罚。
我家的“家庭会议”流程
我们的家庭会议定在周六晚饭后,“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流程1:互相夸奖。
每一位发言人都要一一感谢其他所有家庭成员这一周来为自己或为家庭做的某一件或几件好事。这一步可不能信口开河,平时就要好好观察,讲的时候要具体有条理。目的呢,一是培养“感恩”的心态;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大家的爱和肯定;三是为接下来的“问题讨论”环节作好铺垫。
我家的实践效果: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不太习惯当面表扬别人,特别是对于最亲近的家人,更觉得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客气。事实证明,互相夸奖和感谢明显增进了我们家全家人的感情和互动,成了“管教孩子”之余的意外收获。
流程2:讨论问题。
我们在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问题列表”:发现这一周里有谁在哪方面做得不好而且又很难当场解决的,都可以写在这张纸上(孩子如果不会写字,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写上去)。每次家庭会议,我们都会讨论纸上列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做得不好的那个人)都可以发言,说出自己认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一起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方案实施。
我家的实践效果:目前的阶段,还是我们作为父母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较多,孩子常常会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们一定会征求他的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
不到7岁的儿子有一次写下的问题是“爸爸妈妈太啰嗦”。最终讨论的方案是:我们在提醒他做事情时,尽量只用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比如到了练钢琴的时间,就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温和而坚定地说:钢琴!(事实证明的确比唠叨一大段更有效)
流程3:全家一起了解下周的安排和策划下周的家庭集体活动。我通常会利用这个机会提醒儿子下周有哪些重要的活动,比如学校有志愿者活动、要去家庭医生那里注射疫苗、周末约好了要去哪个小朋友家玩……儿子也会提要求,比如“周末想去沙滩玩”等。
我家的实践效果:经过这样的提醒和计划环节,下一周的实施过程就变得顺利多了。
流程4:也就是会议的最后,就是全家 一起做一件愉快的事情。通常,我们会一起吃冰激凌或水果,有时候是陪着儿子玩一会儿他自创的规则有点天马行空的游戏。
总之,家庭会议通常以愉快的互相表扬开始,又以快乐的美食或游戏时间结束。这样,大家也就更容易接受中间的“问题讨论”环节。
当然,育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开一次会就能解决的,当我们发现问题再度发生,就会再次写到“问题列表”中进行讨论,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小小进展。虽然儿子的问题还是很多,但他的点滴进步让我觉得家庭会议值得坚持。而且,除了改正问题,儿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意识都增强了,很有“家庭小主人”的架势。有时候,我们也会鼓励他来主持家庭会议。
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你不会骂我,会和我一起讨论,我觉得这样很棒。以后,我对我的孩子也会这样!”这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 篇4
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为此,我们一般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来提高办事效率,才设定一些制度。下面是我们大学网提供的制度文章供您参考:
一、总体要求
1、xxx市xxx管理处会议包括处例会、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业务学习会议、领导办公会议等。
2、各种会议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广泛听取与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由会议主持人决策。暂时不能统一意见,又不急办的事项应在下次会议再议后决策。
3、凡决定重大事项的会议,与会人数应在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确属紧急事项可不受人数限制,由主持工作的领导研究决策后执行,事后相互通气,并在处例会上通报督办执行情况。
4、所有需提交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均须以书面形式提前向处领导提交议题,由具体负责同志收集汇总,安排上会,明确会议的范围、内容及会议主题。所有非紧急事项,均不得临时开会。
5、所有参会人员必须按时到会。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必须会前向办公室或会议主持人请假。参会人员应关闭手机,集中精力,认真思考,积极发言,陈述观点看法应抓住主题,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二、例会
1、例会是我处重要决策会议。主要涉及全处性事情和单位具体业务相互配合的工作。
2、例会由处领导主持,必要时也可委托具体业务负责同志主持。要有专人通知会议并纪录、整理、会议纪要,如会议有重大决定或事项时,要印发会议纪要。
3、例会实行会议议题制度。凡房产管理处的重大业务事项及行政管理的重要决定,都应在会前安排业务分工职责提出议题,报处领导,由处领导统一主持会议审定。
4、例会的主要内容
(1)研究审定月、季度、年度工作总结,提出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2)审定上报有关工作计划,落实各类目标责任,以及涉及全单位性的工作计划。
(3)汇报审查各类资金安排、使用计划。
(4)检查上阶段各项重要工作的完成、落实情况。
(5)处领导确定的其他即时工作事项。
公司制度之 -- 会议管理制度 篇5
为保证公司的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及时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决策处理;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经营管理和工作效能,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决策贯彻到位。做如下规定:
一、例会分为:周办公例会、月经营管理例会、行政管理例会、部门工作例会。
二、例会内容、形式、要求
(一)周办公例会
1、会议召开程序:
(1)会议的准备工作。总经理根据各部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确定办公例会召开。
(2)会议议题的确定。总经理根据整体安排与各部门主管征求会议议题或意见,确定会议议题和会议的召开。
(3)总经理根据会议议题、时间安排,落实各部门主管准备会议议题的汇报材料及相关依据,确定会议的召开时间。
(4)会议由总经理主持。
2、会议内容:按已确定的议题召开。
3、会议参加的人员:公司的各部门主管。
4、会议列席人员:公司指定的相关人员。
5、会议记录由办公室文员根据与会人员发言、会议决议如实准确记录、整理,并在会议结束后16小时内整理原始记录,根据决议起草会议纪要报总经理审核签发,各部门主管执行落实。
6、公司召开的各项会议筹备组织由办公室安排专人全面负责。会议召开的通知,与会人员的签到登记,会议纪律的要求;会议场所的布置、卫生打扫,会议的用品及饮水等的准备工作。
(二)月经营管理例会:
1、会议程序:按以上周办公例会的程序进行。
2、会议内容:
(1)各部门主管对上月工作情况及下月工作计划作汇报;提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2)总经理对各部门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讲评,通报公司有关决策事项或会议精神,并对下月工作进行布置安排。
(3)对各部门工作协调,统一思想,决策确定各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4)相互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传达公司对各项工作意见及时事政策。
3、参加会议人员范围:各部门主管。
4、会议召开时间:每月一次或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会议用时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
5、会议由总经理主持。
6、会议纪要: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由办公室文员根据与会人员发言、会议决议如实准确记录、整理,并在会议结束后16小时内整理原始记录,根据决议起草会议纪要总经理审核签发,各部门主管执行落实。
(三)公司管理例会:
1、会议内容:
(1)传达公司管理文件,统一管理思想。
(2)对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批评,表扬先进,奖优罚劣。
(3)、对日常办公秩序、劳动纪律、员工素质、信息传递、商务礼仪、文书处理、环境卫生、办公用品、业务知识,工作督察督办等进行讲评。公司工作人员应知应会进行培训。
2、参加会议人员范围: 公司全体管理人员及员工骨干。
3、会议召开时间: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召开用时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
召开时间相对固定,具体召开时间由办公室通知。
4、公司管理例会由人力资源总监主持。分管领导列席参加。
(四)部门工作例会:
1、会议内容:
(1)传达公司管理层周办公例会精神,与会人员汇报上周工作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周工作计划安排;以及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
(2)部门主管对上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创新、工作秩序、行政管理、劳动纪律、员工素质进行讲评;批评落后,表扬先进;并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布置安排。
(3)对部门工作协调,统一思想,统一工作口径。确定下属需要解决的问题。
(4)相互交流,互相通报信息,传达公司工作安排意见,及经营管理决策、文件、会议精神等。
2、参加会议人员范围: 本部门的全部工作人员。
3、会议召开时间:每周至少一次,会议召开用时不得超过三十分钟。召开时间相对固定,具体召开时间由各部门自定,不得与公司例会冲突,并报办公室确认。
4、部门工作例会由各部门主管召集和主持,如部门主管因由不能履行职务行为时,需报告办公室确认,由其指定人召集和主持。
5、会议记录由各部门主管安排专人负责,会后整理出会议记录由部门主管签发,最迟在次日上午九点前报送办公室备案。
6、部门主管对本部门会议决议进行督办落实。
三、会议纪律
(1)与会人员按会议召开时间前五分钟到会议通知地点,严格遵守会议时间。若有紧急事宜应提前向组织召开会议的领导请假,同时报办公室,事后补办请假手续。不请假按旷工处理。迟到每一分钟处罚二十元,以此类推计算处罚;满三十分钟按旷工半天处罚。办公室负责办理处罚手续,交财务在当事人当月工资扣除。
(2)与会人员的手机必须设在震动或关闭,不得在会场接电话。违反一次处罚二十元,办公室负责按规定办理处罚手续。
(3)与会人员发言力求言简意赅有时间意识,禁止谈论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4)会议进行中不得随意进出会场,没有经得会主持人的允许中途不得退会,否则以旷工论处并在全公司通报批评。
(5)会议中不允许喧哗、来回走动,影响会议秩序。否则一次处罚二十元,并在全公司通报批评。
(6)与会人员应注意着装与坐姿(站姿)端正,禁止吸烟,禁止交头接耳开小会。否则,一次处罚二十元,并在全公司通报批评。
(7)与会人员不可无故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他人发言者吹毛求疵。
(8)与会人员应保持会场整洁,不准随地吐痰,扔纸屑,会议结束后将座椅整理好。否则,一次处罚二十元,并在全公司通报批评。
(9)与会人员及记录员对会议内容的秘密事项负有保密的义务,涉及到秘密事项的会议纪要记录员应在保密地方整理。否则,一次处罚六十元,并在全公司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下岗或辞退。
人事管理制度
1.为使公司人事管理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特制定以下制度。
2.公司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司的用人之道是:因事择人,因才适用,保持动态平衡。
3.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准则是:公开、公正、公平、有效激励和约束每一位员工。
(1)公开是指强调各项制度的公开性,提高执行的透明度。
(2)公平是指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每个员工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推进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体现村民自治为重点,充公发挥村民参与村务工作的主动和积极性,畅通民主渠道,集中民主意见,切实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根据《村民委员会法组织》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全面推行以“四权四制”为核心内容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第一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各村民小组民主选举出的村民代表组成。民主选举村民代表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广泛听取和征求党员、人大代表意见基础上,根据村民血缘关系、居住地域等实际,按照5-15户产生一名代表的比例,划分选区并确定代表名额。2.在村“两委”的组织领导下,按照选区、代表名额组织村民小组会议,在充分 发扬民主,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采取无计名投票、差额选举、举手表决、表态发言等形式选举村民代表;村民代表产生后由被代表的村民户主签字确认,以保证代表的合法性。村民代表名单向全体村民张榜公布,并报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条 村民代表应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具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的常住本村村民。2.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为村民服务,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坚持党的领导,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4.尊重百姓,办事公道,作风正派,通情达理,平易近人,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热爱集体,关心群众,有较高的群众威信,有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本领,能够代表全体村民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文化和参与议政能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村民不能推选为村民代表: 1.一年内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的。2.正在被立案侦查、服刑的。
3.近年内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超生的。4.从事封建迷信、宗派活动的。5.拖欠或侵占集体财物的。第三条 村民代表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决策和协商的各类会议,并村代表村民发表建议、意见和要求。
2.监督村“两委”成员对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地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村级公务的事务公开以及集体财物的使用情况;每半年听取一次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参与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的专业协会组织的建立。4.向村级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反映群众的建议、意见和要求。
5.组织所代表的村民会议,制定切合实际的村规定民约。6.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所代表村民授以予的其它权利。
第四条 村民代表应有以下义务:
1.向代表区域内村民宣传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2.及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3.协助村组办理代表警匪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4.向代表区域内的村民解释涉及村民利益相关的事项,宣传、落实村民代表会议或本组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的各项决策。5.调解民事纠纷,维护邻里团结,实现社会和谐。6.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的利益。
7.按照村民代表会议的要求,组织召开代表区域内的村民会议。
8.维护村民代表会议及本组村民代表的权威性,保证所代表村民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第五条 村民代表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相同,可以连选连任。第六条 村民代表在任期内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应当撤换,并从原被代表农牧中补选。
第七条 村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由村党支部组织召开,就村民代表会议的工作程序及相关事项等问题进行培训,发放村民代表证和印章,同时由选举产生的村民代表组成常设机构“村民代表会议”,并从村民代表中靠窗产生村民代表会议执行主席,执行主席为村民代表会议召集人的主持人。选举过程中,鼓励村党支部书记竞选村民代表会议执行主席,村委会成员不能参加村民代表会议执行主席的竞选。第八条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民代表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1.听取、审议村民委员会年计划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的报告,审查批准村务、财务公开方案; 2.研究制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研究决定村级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等筹集; 4.研究决定集体经济的立项、承包方案和基础设施建设,监督村级财物;
5.研究决定征用土地及收益分配方案;
6.研究决定社会救济对象、扶贫开发资金、评比表彰活动、慰问困难户、资助贫困生等事项;
7.研究决定计划生育、地企纠纷、邻里矛盾等事项; 8.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对上述条款中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村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村民代表的条件,经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以制度形式加以确定并组织实施,实现村民向村民代表的授权,确保村民代表会议作为常设机构代行村民会议对村务事项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职能(除“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职能)的合法性。第十条 村民代表会议召集制度
1.村民代表会议议题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2.村民代表会议议题由村民代表会议执行主席根据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意见提出,也可以由10名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撮同,村民代表提出的议题需填写议题表,所提议题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体现大多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具有代表村民整体利益性。
3.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要认真做好会前准备工作,提前3-5天向村民代表告知会议内容,以便代表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4.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策问题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所作出的决定和决议经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保留,但必须服从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的决议,并在决议上加盖印章。
5.建立会议签到制度。每次会议必须登记参会的实到人数、缺席人数和列席人数。村民代表会议要有会议记录、工作报告、会议议题、讨论情况、表决结果和通过决定、决议等,并要立卷存档。6.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的决议,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在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中要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保证决定、决议的有效实施。
7.村民代表会议所作出的决定和决议要向村民公布和公开,村民代表负责向所代表的农户宣传、解释和说明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的各项政策。
对企业建立会议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7
一、会议分类及会议管理对象
按法律地位分, 有法定会议及自定会议。前者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公司要求定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 以及关于信息发布与报告的会议等, 对此, 《公司法》有详尽的规定, 企业必须无条件遵守。后者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举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会议, 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按会议内容划分有投资会议、人事会议、财务会议, 生产、销售、订货会议等。按会议目的划分如决策会、碰头会、讨论会、协调会、通报会等。
按会议规模大小及与会人员范围划分有部门内部会议、全员会议、联席会议、管理机构会议、外部会议等。还有其他划分方式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的会议分类中, 法定会议及必须参加的外部会议属于企业的“硬成本”, 部门内部会议及基层会议的成本、效益已体现在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的责任考核中, 而跨部门会议, 不仅占用二个以上部门的资源, 而且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具有较强管理示范意义, 因此本文将之作为会议管理对象, 来探讨会议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效益评价。
二、会议管理的目标
会议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会议效率最大化。效率指投入产出比, 即针对会议的目的去选择有效的会议程序以追求一定效益实现下的成本最低或一定成本下的效益最优。明晰会议目的是达成效率的前提, 围绕目的进行计划、安排及组织, 这正是现代价值工程论的精髓。
尽管不同的环境、文化产生不同的会议模式, 有的企业通过会议来收集甚至加工信息, 有的企业依赖于会议来沟通, 有的企业仅利用会议来作出决策, 有的企业把会议作为散漫高谈的场所, 有的企业则实行精心的事前准备及严格的现场控制, 但一般来说, 会议是决策正式发布前的必经程序, 也是管理者用以上情下达, 下情上陈的常用工作形式, 因此, 会议的目的可概括为:决策、协调、评价与报告。
三、会议管理的内容
为实现会议效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即构成会议管理的内容, 包括会议体制建立、会议程序安排、会议责任核算、会议责任评价四个方面, 具体分述如下:
(一) 会议体制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及需要建立的制度化的会议安排。这样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周期, 便于工作安排、资料准备及问题的集中解决, 同时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以效率为准则理顺了各种会议之间的关系、目的,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议重复、低效的现象。会议体制可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表1以某公司的会议体制为例。
(二) 会议程序
会议程序化的好处在于消灭徒具形式的会议, 力求优质、高效地达成会议目的。事前的会议信息传达利于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资料准备, 从而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决议反馈利于增强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及督促其得到执行, 从而保证会议效果。
1、主办者签发会议通知单, 由工作人员送达各拟出席者处签章后返回。主办者填写:会议名称, 举行时间、地点, 会议内容, 会议预定时间长度, 出席者及应准备的资料 (复印份数) , 可否代出席等;拟出席者填写:签名, 变更或修正意见, 委托出席事项等;如返回至主办者的通知单上有变更意见而主办者可以接受的话, 主办者应重新发送通知单。这样主办者、出席者均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 既使会议开得紧凑, 又利于达成良好的会议效果, 较之会议时间的浪费, 事前会议内容的充分送达是值得的。
2、召集开会。主办者应严格按预定的时间和议题开会, 促进守时守秩的良好习惯形成;资料的展示也是主办者要考虑的, 如在电子化会议中, 准备好必要的会议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等。
3、会议记录及反馈 (适用于关系重大的决策型会议) 。忠实于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经整理后在一定期限内分送与会者及有关人员签字认可, 作为重要的会议档案以备日后查阅。整理期限也须以高效为原则, 如有的外资企业规定为会议结束后2天内。会议记录及反馈的目的是分清责任, 提高会议严肃性, 促进与会者提高责任心, 认真发言, 对提高会议质量有积极影响。
4、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督查。会议结束后, 主办者除了拟定会议决议, 发布成文的制度、措施等, 还须重视检查会议结果的执行、落实情况。一般在会议中应约定经与会者同意实施检查的期限, 如会议结果的实施情况不佳, 可能需再次召集会议重申、协调和解决, 这时又重新进入会议召集程序。
有的企业专门对会议资料准备及会议记录格式、决议报告等文书、图表作出规定, 形成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明确责任, 提高会议准备的质量。表2为某公司的会议报告书一览表。
(三) 会议责任核算
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若缺少合适的考核与评估, 流于形式就难以避免, 会议管理也不例外。
1、会议责任核算涉及部门。主管部门负责评议会议效益、协调会议成本的归属等事项,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会议管理的对象是跨部门的中高层会议, 所以对会议效益的评价由经营管理机构负责, 可在定期举行的经营管理机构会议上做出评议, 在部长会议上公布评议结果。记录部门负责报告核算及反馈, 一般是财务部门。发生部门则是责任中心, 是考核对象, 一般是会议主办部门, 因为其职能既定且在履行职责的范围内有权决定会议的举行次数、时间等, 另外, 有些情况如专为某个部门协商事项所发生, 主办部门可和与会部门协商进行费用分割。
2、会议责任成本。在实行部门单独核算及考核的体制下, “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账户设为“部门”, 三级明细账户再设为“会议成本”。每次会议结束后主办部门将《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交财务部门进行会议成本核算, 《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上记载有会议实际时间长度, 实际出席者签名等基本要素, 是会议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财务部门要注意按照内部核算的思路进行内部转账, 以保持总账平衡。会议成本确定是会议管理的难点问题。作为衡量效益的一个量化指标, 会议成本不再隐藏于管理费用中而是单独列示出来。如何选择简便可行而又误差较小、利于评价的成本确定方法, 需要运用相关财务知识进行反复地设计、估算、验证后才能最终确定。
这里给出一个公司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供参考:
会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费用
直接成本=会议时间× (与会管理人员人数×与会管理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与会一般人员人数×与会一般人员每分钟工资额) ;间接成本=会议时间×每分钟会议费 (会议费即会议室、空调、电话等固定设施的折旧费用以及会议专职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成本等) ;为简便起见, 每分钟会议费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 即年度会议费预算÷年度会议时间预算, 与会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也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直接费用即该次会议发生的标语制作、饮料、餐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3、会议责任报告。财务部门定期提供会议成本数据反馈至各发生部门及主管部门, 各发生部门据此制作《会议分析报告》, 列明每次会议的目的、决议、实施进度、产生的直接间接效果、会议成本、分析说明等, 向主管部门报告, 作为主管部门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 会议责任评价
由于对会议收入的记录需借助某种估计、假设, 其本质上是虚拟收入, 因此对之核算非常困难, 且由于收入核算系统设计上的风险过大, 使其计量结果难以信赖;另外会议在面临经营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时, 可能会增加不少临时的、非常规的任务, 将之单纯作为费用中心来管理亦不符合实际, 所以对会议的责任评价最好能着眼于效益, 由发生部门结合量化的会议成本进行自我评估 (即对会议收益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并报告给主管部门, 目的是在保证职能不发生缺失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效率。
EPC会议制度 篇8
2011年7月12日下午,南通市外侨办承办的2011南通市“五侨”联席工作会议在金石大酒店召开,市人大外事民宗侨台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市外侨办、市侨联、致公党南通市委五家涉侨单位共商侨务工作发展大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南通市主委刘璠,市政协副主席顾裕岳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市外侨办主任钮启贤主持。
会议就进一步建立健全“五侨”联席工作会议机制、打响南通新侨工作品牌等议题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由南通市外侨办起草的《南通市“五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计划于今年底联合开展全面的侨情调查工作。
王平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南通市外侨办关于打响“新侨之乡”品牌和命名“华侨村”的作法,并就“五侨”联席工作会议的形式提出了多样化的明确要求。刘璠主委、顾裕岳副主席也都提出了重要意见与要求。(侨经处)
党委会议制度 篇9
一、党委会召集与主持
1.党委会由公司党委书记或党委书记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一般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主要是学习贯彻上级党组织的会议精神、指示、决定,研究党委工作和公司重大事项。如有重要事项需及时讨论决定时,可随时召开。
2.会议的通知、文件材料的准备由党群工作部负责或协调,有关中层以上领导人员的选拔、推荐、调配、任免等方案,在会前党委委员进行沟通,以利各党委委员充分酝酿和发扬民主。
3.党委会须有半数以上党委委员到会;若要做出决议或讨论重大事项、重要人事问题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党委委员到会。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者,须在会前说明,其意见可用书面形式表达。
4.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根据会议需要可列席会议。其他需要列席会议的人员由主持人确定。
5.会议一般不讨论临时动议的问题。会议坚持正常的回避制度。
二、党委会的主要内容
1.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上级党组织的决 1
议、决定、指示等文件,并提出贯彻落实的意见、措施和建议;
2.讨论公司党委的全年工作安排和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问题的决定,并进行部署;
3.讨论公司长远规划、重大改革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4.讨论公司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5.推荐公司领导成员人选,讨论拟定公司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候选人名单,审议党委工作报告,审批各支部换届改选的请示;
6.听取和讨论公司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就有关问题做出决定;
7.讨论决定公司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8.听取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工作汇报,并就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或向行政提出建议;
9.审议以公司党委名义向上级党组织发送的重要请示报告及向所属党组织发布的重要文件;
10.研究讨论组织发展工作;
11.其它应由党委会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
三、党委会议题的确定
1.需由党委会研究、讨论、决定的议题,会前由党委书记
与行政主要领导进行沟通,由党委书记确定;
2.重大问题可先召开党委书记办公会酝酿讨论,再提交党委会研究;
3.经党委书记(或党委书记办公会)审定的议题,一般由党群工作部提前一到三天通知与会党委委员。重要议题附书面材料。需党委会讨论批转的文件,由党群工作部或有关部门起草。
四、党委会议事方式
1.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委员要围绕会议议题认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做到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坚决杜绝议而不决。
2.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可采取举手、无记名投票或其它方式进行表决,对有关问题做出决定。
3.对重大问题一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时,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后再做出决定,也可将讨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或请求裁决。对特殊紧急事项不宜拖延时间的,党委书记有权做出最后决定,事后向党委会报告。
4.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的委员,可在会前将意见或建议向召集人提出,由召集人在会上表达。
五、党委会议事原则
1.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指示为依据讨论问题。
2.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
3.讲效率,求质量,提高决策的果断性、科学性、准确性。
六、党委会的贯彻落实
1.对党委会形成的决议、决定,党委委员必须坚决执行。个人如对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可以提请下次会议复议,也可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但在没有做出新的决议之前,应执行已形成的决议、决定。
2.会议做出的决定,由党群工作部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贯彻执行,并及时做出反馈,重要事项要写出专题报告。
3.党群工作部根据党委会的决定,对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请示及时拟文批复,并做好有关资料的存档保管工作。
4.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除会议决定可以传达或公开的内容以外,与会人员要严格保密,对失密、泄密者要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质量会议制度 篇10
1目的为强化质量意识,规范质量活动,加强质量管理,解决质量问题。通过定期对项目部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以确保其状况被有效监测,从而实现项目部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业主,监理组织的质量会
1)业主,监理组织的质量会议由质量副经理汇报,质量管理部主任或副主任参加会议。
2)汇报材料按业主要求的汇报内容由质量管理部制作,质量副经理审核。
3)会议达成的决议由质量管理部负责落实。质量副经理进行监控。
3质量专题会
1)质量专题会由质量副经理主持,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会议,首先由主任发言,明确专题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各单位人员发言讨论。最后由质量副经理总结,确定采取的措施。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实施。
2)采取的措施由质量管理部负责落实,并把落实情况及时向质量副经理汇报。
4月质量例会
1)月质量例会每月18号进行一次,时间为下午19:00,有特殊情况不能定期举行的,由质量管理部另行通知会议日期和时间。
2)月质量例会由质量副经理或质量管理部主任负责主持,质量管理部主任组织并负责有关的各项准备工作。
3)参加月质量例会的人员为各部门主任、各作业队技术主管、质量管理部全员,必要时由质量副经理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参与会议的人员。
4)作业队汇报上月的质量情况:验收项目总数;合格及优良率;接到的整改通知单数及已整改完成数;计量器具有效性情况及下月到期需送检数;施工机械的完好情况等。下月的质量活动计划:验收项目计划;其它质量活动。需项目部协调的质量问题。
5)工程技术部通报上月技术方案、措施及作业指导书的执行情况,重点叙述实际作业与方案、措施及作业指导书的符合程度、各专业的设计变更情况。本月计划执行的施工方案、措施及作业指导书;需重点控制的过程名称及具体安排。
6)质量管理部通报上月质量情况:验收工程项目总数,优良率;下发的整改通知单总数;接到的外界整改通知单数;需整改问题的落实情况等。安排下月质量工作计划:各专业重点检查点设置,需送检的计量器具,质量检验的配合要求,其它质量活动安排,以及各单位在活动中需要做的工作有关质量管理文件的学习。
7)会议召开程序各作业队发言→工程技术部发言→质量管理部发言→主管领导总结。
8)会议纪要由质量管理部编写,主管领导签发。
5周质量例会 1)周质量例会:周质量例会可在生产周例会上进行。每周进行一次。
2)在生产周例会上由质量管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汇报上周质量验收及质量控制情况,布置下周质量验收及质量控制内容,明确主要质量控制点及质量管理其它要求。
3)会议纪要由综合管理部编写。
4)生产周例会未召开,质量管理部主任或副主任可根据情况另行召开周质量例会。
6质量管理部内部会议
1)质量管理部内部会议可分周前会和周后会及其它会议,会议由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综合员负责记录。会议地点为质量管理部。
2)周前会由主任或副主任布置下周质量验收及质量控制内容,明确主要质量控制点及质量管理其它要求,周前会在生产周例会第二天上午进行。
3)周后会由终检员汇报上周质量验收及质量控制情况,主任或副主任作总结发言,周后会在每周一下午16:30进行。
EPC会议制度 篇11
关键词: 庭前准备程序 诉讼效率 程序性争议 庭前会议
一、刑事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及基本价值
(一)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
根据《美国法律词典》的解释,所谓庭前会议是指由法官负责召集控辩双方,为案件开庭审理顺利进行做准备的会议。[1]一般而言,庭前会议是在法庭决定开庭之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官主持的由控辩双方共同参加的解决、梳理案件程序性问题及部分实体性问题,旨在为庭审扫清阻碍、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准备程序。庭前会议应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它位于公诉审查之后法庭开庭审理之前,是庭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内容。
首先,庭前会议不同于公诉审查程序,应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181条、182条分别对庭前会议则和公诉案件的审查程序进行了规定,两者虽同为庭前程序,但立法的逻辑顺序及程序功能不容混淆,依据上述立法安排,庭前会议是在公诉审查结束、法庭作出开庭审理决定后方能开启,故庭前会议中原则上不再涉及公诉审查的内容,即庭前会议后应开始庭审程序。[2]其次,庭前会议不同于法庭审理程序,是开庭审理前的准备程序。法庭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关涉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而庭前会议主要就是为庭审的集中审理清除障碍、铺平道路,即庭前会议应集中解决开庭时可能遇到的程序性问题,把可能导致庭审延滞中断的程序性问题解决在庭前。
(二)刑事庭前会议的基本价值
公正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首要价值,任何程序的建构都不能破坏程序对公正价值的追求,庭前会议制度的建构也是如此。一方面,庭前会议通过对涉及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程序性事项的解决以及双方庭前的证据展示及意见表达,有助于法官、公诉人以及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能够不迷失于与案件实体事实无关的程序事项;另一方面,庭前会议在当事人、法官和检察官之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和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方面接触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效率价值是设置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直接价值追求。追求诉讼效率的最大化。庭前会议制度的设置就是要摆脱这些与案件的实体审判并不直接相关的准备性问题的掣肘,在庭前就给予法官、公诉人、当事人以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为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3]
二、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问题
最高法《解释》第183条第1款规定了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使庭前会议的召开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以及证据材料较多、案情复杂的案件才召开庭前会议。但是对有些情形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立法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如,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是否有召开庭前会议的必要。
(二)刑事庭前会议的处理方式及效力问题
刑诉法修正案第182条第2款仅规定要"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可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召开之后该作出什么样的处理,也没有明确赋予法官就庭前会议涉及到的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作出裁断的权力。基于这种立法状况,对于有些问题,比如回避问题,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调查程序的构建,很难保证该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庭审的集中审理,与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宗旨相背离。
庭前会议的效力主要是指庭前会议及其决定对庭审程序的约束力,对此,法律未作明确规定。那么,如果诉讼参与人未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诸如回避、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而在刑事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提出,在法律上应当如何对待诉讼参与人未在庭前会议中行使其权利的结果?
三、完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1. 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庭前会议没有必要召开。
首先,由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涉及到具有法律专业的、技术性的事项,如证据开示、争点整理等,在辩护人缺位的情况下,庭前会议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辩护人的参加能够使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落到实处。庭前会议涉及程序性争议的处理,如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在该程序中辩方的意见及证据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辩护人的参与,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会大打折扣。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17.1 条规定了庭前会议,该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不适用于被告人没有律师作为其代表的案件。[4]
2. 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不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从理论上说,简易程序的案件在提起公诉时就已经具备了快速集中审理的要件,此时庭前会议程序的加入无异于增加诉累,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但是刑诉法修正案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除法律规定的四种例外情形之外,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案件只要被告人无异议的均可以适用简易程序。那么,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如果辩方提出某些程序性的请求甚至控辩双方之间存在程序性的争议或者被告人犯数罪而需要证据整理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都沒有召开庭前会议的必要,是否都要放在庭审程序中予以解决?。
(二)应当赋予法官对于庭前会议一定的裁决权
作为一项专门的程序设计,庭前会议制度应当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对庭审活动应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庭前会议作出的裁决随时可以在庭审阶段被争议一方再次提出、且法官可以不受限制地对该裁决予以否决的话,那么庭前会议程序则失去了效力,控辩双方也会丧失参与这一程序的动力。英国的答辩和指导庭审程序就曾面临这样的窘境。[5]
(三)非法证据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予以排除
庭前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即关系到案件审理的质量与效率,又关涉当事人重大权利的保障。因此,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予以解决,而不是仅仅"了解下情况"即可。一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要规范的不是证据的证明问题,而是证据的能力问题,即要解决的是公诉方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问题。既然是"准入"问题就应尽量在开庭前处理,这也符合一般的原理。二是可以减少在庭审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利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突袭申请,影响庭审进程,同时也能提供给被告人在正式庭审中对于其认为应当排除而未排除证据的救济准备时间,充分保障其程序性权利的行使。三是一旦不具备准入资格的证据进入法庭,势必会对裁判者的认知造成污染,形成预断,影响裁判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 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美国法律辞典》,贺卫方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2] 闵春雷、贾志强:《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3期。
[3] 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4]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参见[英]约翰·斯普莱克: 《英国刑事诉讼程序》[M],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版。
EPC会议制度 篇12
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法官可以根据程序裁量权, 在开庭审理前适当的时候把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 就案件的争执点或双方准备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或争辩的问题进行协商、或促进当事人和解所举行的会议, 法官可以以庭前令或裁定的方式把协商确定的结果固定下来。
庭前会议制度最初由美国所创制。在美国, 民事诉讼的程序分为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其中审前程序又具体分为诉答程序、证据发现程序、审前会议等几个阶段。庭前会议的雏形来自于审前会议。1938 年美国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设立审前会议制度有其内在历史背景。一是因诉讼当事人关于证据发现程序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常常会发生争议, 这就需要法官的介入; 二是诉讼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为了赢取胜诉, 常常使用诉讼技巧或者证据发现程序以拖延诉讼进程, 这直接影响了诉讼效率, 同时不利于实现程序的公平正义; 三是法官介入审前程序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于程序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庭前会议的功能
新出台的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 一) 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 二) 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 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 三)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 委托鉴定, 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 进行勘验, 进行证据保全; ( 四) 组织交换证据; ( 五) 归纳争议焦点; ( 六) 进行调解。由此规定我们可以明确庭前会议的重要功能所在。
一是明确案件的争议焦点。随着大量案件不断涌入法院, 使得原本人少案多的矛盾进一步的加剧, 而庭前会议的进行会使得双方当事人关于案件的争点明确下来, 以围绕争点进一步的进行, 便于之后的法庭审理, 节省审理时间, 提升审判效率。这些争点包括双方当事人关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的争点、案件事实的争点、证据争点等。二是是明确案件的证据。现行司法实践的通常做法为给予双方当事人一定的举证期限, 后在正式的庭审中对证据质证, 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若在庭前会议中双方当事人在司法人员的指导下, 及时地交换证据, 以固定可以有效使用的证据, 此时固定的证据并非仅仅是对当事人对立之证据主张, 还包括没有争执的证据与发挥一般证明作用的证据等。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后期法庭审理的集中审理, 减少甚至避免无意义的证明及证据的重复提供, 以达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纠纷的解决的目的。三是为正式的庭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此功能来讲是不言而喻的。在审前程序中, 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法院的案件进行初步的查看, 以判断此案件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以节省更多的正式庭审时间、提升正式的庭审效率。四是促进案件的高效化解决, 真正实现诉讼的公正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纠纷也越来越多的涌进人民法院, 人们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纠纷中的当事人而言更为迫切。诉讼双方的当事人不仅希望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地将他们之间的纠纷处理掉, 而且还应秉着法官的公平正义观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公平正义。庭前会议的存在使得案件在进入正式的庭审之前呈现出半解决的状态, 从而会节省正式的庭审时间, 提升诉讼效率, 实现诉讼的公平正义。
三、域外考察
众所周知, 庭前会议制度是由美国民事诉讼规则最先创制的, 1938年美国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庭前会议引进开庭前的准备程序之中。庭前会议在美国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间区域为1938至1983 年之间。在这一时间段中,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作出基本规定, 一般由法官在发现程序之后的几周内可以召集一次庭前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组织证据、证人等, 以提升正式庭审时的诉讼效率。第二个阶段为1983 之后的时间。鉴于1938 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下的庭前会议的实践效果没有很高的成效, 同时还发现这一制度也没有把握住美国庭前程序之中的重要问题, 此规则的庭前会议实际仅适用于少数案件, 其作用并没有发挥尽致。在1983 修改之后的庭前会议规定应贯穿庭前准备程序的全过程, 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可以决定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一次或者多次参与到庭前会议中。同时, 新修订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还明确了庭前会议的目的, 如尽快处理案件、及时建立起控制诉讼的管理体制, 以减少因缺乏管理而拖延诉讼进程、以更全面的准备提升正式庭审的质量、促进和解等。
在德国的民事庭前准备中并没有庭前会议的提法, 但是存在与美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相似的做法。德国的《有关简化审判程序及加快审理进程的法律》规定了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程序和书面准备程序。在前一种的程序中, 要求当事人进行一定的书面准备, 同时法官要确定口头辩论的时间。口头辩论也主要是为整理争点、证据, 法官还可以进行调解。
日本在1996 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也专门规定了整理争点、证据的程序。这一程序中设置了三种方式: 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书面准备程序。法官自由裁量是否使用这些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指由开庭辩论的方式明确争点,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争点进行集中审理。第二种方式其实是日本在结合自身实务的同时借鉴美国的庭前会议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具体而言, 法官、当事人在非开庭时, 围绕于圆桌边进行意见交换、明确争点和证据等。第三种则顾名思义以书面形式明确争点、证据。由上可知, 这几种方式均未提出庭前会议的字样, 但实际上其作用和美国的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存在相似之处, 即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 由法官的主持之下, 对案件的进行一定的梳理, 以便确定案件的争点、证据等,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之经行集中审理, 尽快解决案件纠纷,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由新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可以看出, 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如庭前会议的性质、适用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召开时间、召开次数、会议形式、参与主体等均无明确的规定, 而仅是规定了庭前会议的相关内容。为促进庭前会议的进一步实行, 再结合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 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在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出台之前, 我们通常将审前准备视为法庭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法出台之后, 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如何界定庭前会议的性质仍有分歧。美国将审前会议视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据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通过审前程序得以解决。鉴于我国关于庭前会议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的状况, 笔者建议仍将其视为法庭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应逐步将民事诉讼庭前会议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庭前会议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案件, 这样只会降低诉讼效率。对此, 应做一定的区分。如疑难、复杂的案件及主审法官认为有必要的案件可以适用。而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应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以职权启动两种方式, 这样会带动诉讼当事人的主动性, 促进纠纷的及时解决。庭前会议的举行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的一定时日内举行, 同时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如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庭前会议的主持可有法官助理担任, 其参与主体应包括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次数应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 原则上召开一次即可, 如因案情需要可由法官自由裁量。
目前,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还不成熟, 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做出更多共同努力。但是,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 其功能会得以更大的发挥, 以节省更多的司法资源、提升诉讼效率, 促进纠纷的解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摘要: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庭前会议的内容, 不足在于没有具体运作程序规定。而庭前会议的功能之一便是明确案件争议焦点, 提升诉讼效率。本文从现行少量规定着手, 就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提出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庭前会议,功能,运行
参考文献
[1]宋伟莉.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制度初探, 20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