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律制度(精选6篇)
会议纪律制度 篇1
会议纪律制度
为了合理安排和利用会议室,提高会议的质量,体现会议的严肃性,整顿会风,从而真正发挥会议的效能,特制定会议室纪律管理规定:
一、会议实行签到制度,由会议组织者进行考勤,原则上不得请假,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会议或不能准时参加会议者,要向主管领导请假,不请假又不按时到场者,按旷工半天处理。
二、与会人员提前5分钟入场,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不得中途退会。
三、会议期间关闭通信工具或将通信工具设在振动位置。
四、不准在会场或有上级领导出席的任何会议和正规场合接打手机。
五、进入会议室必须着装整洁。
六、在会议室自觉讲普通话,禁止喧哗、说笑、打闹,说粗话、脏话。
七、办会部门在使用会议室的过程中,必须爱护公物,保
持会议室的整洁,用完后所有设备放置原位。不得擅自开关电器设备,以免损坏。
八、会议室内所使用设备、工具、办公用品未征得办公室同意任何人不得拿出会议室或作为他用。
九、会议室禁止吸烟,与会人员要讲究公共卫生。
十、会议期间,凡与会人员不得中途退场(特殊情况须报告办会组织者)。
十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要集中精力开会,不得随意走动,不得办理与会议无关的事项。
十二、与议题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会议室。
十三、会议涉及到公司机密的内容,与会人员要注意保密,不向会议无关人员谈论会议讨论情况。
会议纪律制度 篇2
一、制度与纪律条款的分层与细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责任是促使一个人进步的源泉, 也是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举措。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必须要细化, 同时约束到个人, 进行人力资源的发挥与提升。
1、单位人力资源条款的规定与保障
项目所属员工必须在经理的领导下, 服从项目工作分配, 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为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项目员工要以整洁的仪表出现在施工现场, 维护企业的形象, 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要以本企业利益为重, 积极维护和争取企业利益, 同心同德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人才资源要鼓励努力钻研本职业务, 加强学习, 扩大知识面, 更新知识, 以适应当前施工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服从管理, 维护执行单位的各项决定, 顾全大局, 不违章违纪。在工作中既要做好分工, 又要搞好协作, 树立“一盘棋”的思想, 工作中杜绝推诿、扯皮, 一切行为以施工大局为重。
同时要保持思想的纯洁性, 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潮的侵蚀, 严禁参加违法活动。以上对人力资源的条款进行多方位的论述, 获得激发人才资源的目的和意义。
2、做好思想工作, 发挥纪律保障作用
21世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综合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最严重的问题也是人。然而, 对很多企业来讲, 人力资源又是很短缺的资源。企业潜力的开发, 要靠人的潜力的开发, 怎样将人的创造力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要靠管理。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激励和约束方式协调人的行为, 以有效达成组织的目标, 其核心是激励。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 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 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 目的就在于结合人力, 运用技术达到既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从而达到组织目标的实现。
思想工作是一个人切实认识到自身的有效途径, 企业员工是企业职工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处在企业和社会的一个特别的位置, 有着与一般企业员工不同的问题, 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对策和思想整治工作引导, 目的是切实有效的过渡好人员从在职到工作的阶段, 解决好各种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 保证企业有效运转和社会和谐稳定。企业结合自身的管理实际, 进行符合自身的措施执行和有效管理, 对症下药, 进行效率管理, 根据国家的最新政策实施, 深入体会和感悟对人员有效的工作开展方式, 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管理事业的方方面面, 为下一步工作的有效运行打下基础。
二、发挥思想政治制度对员工激励的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导实践行动的指南针, 能够对现实形势和状况形成方向的引导和策略的提出, 有效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工作, 发挥自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保障。
“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实践工作, 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理论, 同时解放思想, 用于开拓思想政治理论工作, 不断提高群众素质”, 是我们坚持思政工作的题中之义, 也是我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 当有效融入实际当中, 探索更加简洁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打通思路, 疏通思想, 有效应对, 解决问题”, 以现实问题问目标, 通过合理的思政工作, 达到既定的目的,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当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而且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解放思想, 提高个人和工作对象的素质。
1、加强员工的激励和促进途径, 通过思想工作打通思路
现实是复杂多变的, 思想是波动起伏的, 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灵活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各种问题,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本质, 结合实际, 有效应对, 工作方法要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 提高效能和效率。
(1)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的发展形势,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状况到集体、企业乃至家庭的发展状况, 这都是引发思想问题的重要的原因, 也是其根本原因, “发展是主流, 发展是大潮”, 人的各种问题, 都来源于社会主流的影响, 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切入点。
(2) 紧密结合和关注国家政策方针, 立足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根本和纲要性质的第一准则。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将国家的发展政策和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 在对群众的思想疏通中, 渗透国家发展理念规划。
(3) 思想政治工作本着“立足人民, 以人为本”的观念, 为社会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这就需要有效的融入国家政策并且落实到实践中, 结合本工作的工作范畴实际, 确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4) 思政工作必须有效结合现实, 从当前实际出发, 以有利有节的解决各种思想和实践问题, 有效协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展开工作, 密切联系群众利益, 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民主”, 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社会需求。
2、细化岗位分工职责, 做到人尽其才
应进一步细化岗位评价内容, 增加向关键岗位倾斜力度, 优化工资结构与功能。将同一岗位的劳动评价内容进一步细化, 依据其劳动量、劳动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价, 科学地反映同一岗位的劳动差别, 以拉开同一岗位工资的差别;其次, 应加大对关键岗位工资分配的倾斜力度, 形成分配的非平衡系统, 充分调动经营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将思想工作融入其中, 明确人力资源的投入不是浪费, 应在职工的培训、激励、重点人才的使用以及人才的管理方面加大投入, 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 在企业普遍存在内部人才储备和外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培训工作, 完善对员工的培训制度, 把培训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 分步实施推进, 务求科学规范。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 我们提出了“先期尝试、全面推开、整改提高”的制度实施三步骤。并要求各责任人和处室在工作制度落实推进的过程中, 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制度与做法, 要结合各自实际工作情况, 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摒弃原先工作中不符合育人为本要求的环节, 在充分借鉴既成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原则, 切实加强联系沟通、协作互助, 最大限度的合理整合骨干力量, 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优势, 避免项目重叠与虚设现象, 避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无谓浪费;四是坚持整体性与精细性相统一的原则, 把各项制度措施与实施细则、执行流程等框架性的东西完整呈现出来, 并做到人才各种资源中的职能处室或者显要位置进行分散展示或集中公示, 接受社会与广大家长的监督。同时, 紧扣对每项制度的基本规范与要求, 从细节入手, 创造性地设置过程性材料的样式, 做到科学、规范、美观、实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 在实之中,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身的人力资源情况与实际, 然后分析问题, 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有效的制定相关的措施来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的, 其中能否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安士伟:《战略性激励理论及其在企业中的运用》《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4期
[2]奚玉芹、金永红:《企业薪酬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3版
[3]Malcmson, James M.Work Incentives, Hierarchy, and Internal labor marke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6.3
[4]张维迎、李其:《激励与领导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版
[5]〔美〕马克斯.迈斯玛:《激励员工》,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5版
会议纪律制度 篇3
1.常委会组成人员应当认真遵守《吉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服从常委会会议的需要,依照常委会召开会议的预定日期,妥善安排好本职工作,优先保证出席常委会会议。
2.常委会组成人员遇有下列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的,应当在会议召开前以书面形式通过办公厅请假:
(一)因病住院治疗的;
(二)组织安排到外地离职培训或学习的;
(三)因公出国(境)的;
(四)单位或家庭突发事件确需本人处理的。
副主任、秘书长请假由主持工作的常委会副主任批准;常委会委员请假由常委会分工联系的副主任或秘书长批准;不能出席小组会议的,应当经小组召集人批准。未经批准不得缺席会议。
3.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常委会会议,无论是出席全体会议还是小组会议,均由本人签到,不得委托他人代签。
4.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常委会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时要按时进入会场,遵守会议纪律,不得提前离会。
会议纪律管理制度内容 篇4
(1)每月第一周的周五下午为辅导员例会时间。
(2)全体辅导员须按时参加会议,有事需会前请假。
(3)认真做好记录,并能做到及时落实,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4)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沟通中队情况。
(5)及时落实会议精神,配合大队部搞好中队活动。临时活动及时完成。
2.少先队大队委例会制度:
(1)每月第一周周三中午为大队委员例会时间。
(2)必须按时到少先大队部参加例会,不得迟到,有事经允许后方可请假。
(3)认真做好记录,并能做到及时落实。
(4)汇报分管工作,简明扼要。
(5)发言要积极,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映。
(6)讨论问题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7)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好的开展少先队工作。
(8)如有临时活动则根据实际情况通知。
3.少先队中队委员例会制度:
(1)每个中队每月一次中队委员例会。全校中队长例会2个月召开一次。
(2)必须按时参加例会,不得迟到,有事经允许后方可请假。
(3)认真做好记录,并能做到及时落实。
(4)汇报分管工作,简明扼要(全校中队长例会汇报本中队少先队工作)。
(5)发言要积极,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映。
4.讨论问题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5.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中队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少先队工作。
关于严格会议纪律 篇5
关于严格会议纪律 请假等制度的通知
局机关各科室,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过去一年来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相继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从会议情况看,绝大多数单位能够按照要求参加会议,自觉遵守会场秩序,保证了会议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未经批准擅自缺席或安排他人替会,有的迟到、早退,有的在会场上接打电话、随意出入等。还有个别单位负责同志未履行报告审批程序外出,以致贻误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议秩序和质量,影响了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决策精神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形象和执行力。为进一步严肃会议、请假等纪律,切实转变和提高工作作风根 1
据上级有关规定,现就会议纪律和请假等问题重申和强调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严肃会议纪律改进会风的各项要求
(一)参会人员必须提前10分钟签到进入会场。因特殊原因不能参会的,应及时与局领导联系说明。严禁未经批准替会,严禁代签。凡未履行签到手续又不及时说明原因的向局领导作出书面检讨。
(二)严格会议请假。各单位必须按照会议通知要求派人参会,不得无故缺席或委派他人替会。单位主要负责人确因在外学习、参会等特殊情况不能参会的,必须事先向局领导说明情况,经同意后方可安排其他人员参会。
(三)严格会议纪律。参会人员要自觉遵守会场纪律,会议摆放名签时,必须按照名签就座;未摆放名签时,需往前聚中就座,或服从会议组织人员安排,到指定位置就座。会场内须将通讯工具关闭或置于静音状态。会议期间,不得随意接听电话或擅自离开会场处理与会议无关的事情,不准在会场内交头接耳或者随意进出,确保会场严肃。
(四)严格会议精神落实。参会人员要认真听会,认真记录。会议结束后及时将会议文件材料交单位办公室或相关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处理。严禁不传达、不汇报、不贯彻、不落实等失职渎职行为。要按会议要求,按时上报会议贯彻落实情况。
二、严格请假规定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外出一天以上,必须填报《请假报告表》报卫生局办公室,由办公室按程序报经局长批准。外出期间要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确保随时可以取得联系。返回后要及时向卫生局办公室销假。
三、严格外出参观考察管理
各单位组团外出考察学习要向卫生局书面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成行。不得随意外出。
附:1.请假报告表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之功能探析 篇6
一、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及其动因
“庭前会议”制度明确提于新刑诉法第182条的第2款规定, 该款是在修改原刑诉法第151条的基础上新增的, 可以说是一项全新的制度, 在司法理论研究中被广泛称为“庭前会议”。一项程序的设置不可能是立法者一时兴趣所至, 它必定是经过层层的实践检验和充分的理论论证后才能见诸法律条文中。
(一)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涵义
就诉讼阶段而言, 刑事庭前会议处于检察院提起公诉后至法院对案件正式开庭审理这一阶段中, 因而是庭前准备程序中的一部分, 依附于审判程序。庭前准备程序, 顾名思义, 是法院经过起诉审查, 决定对案件进行正式审判, 为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而由法院、检察机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的诉讼活动。显然, 庭前会议制度也是为了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由人民法院召集主持, 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共同参与, 以解决与审判相关的程序性问题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准备程序。
(二)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动因
原刑诉法第151条和更为细化的刑诉解释第119条是我国庭前准备程序的法律渊源。从中得出, 我国的庭前准备程序相较于国外而言, 其发挥的空间和效果并不大, 过多的程序性问题交由庭审处理, 容易造成审判程序的中断, 进而延长整个案件的诉讼期限。除影响审判效率外, 还易加重庭审虚化现象, 影响审判公正。加强庭审对抗性, 抑制庭前预断、庭审走过场的弊端, 是我国96年刑诉法修改的重中之重, 为此, 将“全案移送主义”的起诉方式改为了“复件主义”。但遗憾的是, 这次修改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即庭审实质化, 反而使过去控制公诉权滥用、保障辩护人知悉权的功效也将被弱化。
解决我国庭审虚化现象,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因为堵住了审判法官庭前接触案件的通道, 法律又为其在庭后实质审另辟了蹊径, 即进行庭后阅卷。[1]但是在审前这个诉讼过程中聚集着大量繁琐冗杂的准备性事务, 如果将需要庭前解决的诸多事项都纳入庭前会议中, 结果很可能背道而驰。因此, 在设计庭前会议制度的内容时, 应准确定位其功能。
4.庭前会议制度的运作
对此, 法律之规定相当简单, 仅“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八个字。结合前述分析, 得出审判人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对象应包括控辩双方, 不能仅听取一方意见;且该表达也说明庭前会议只是正式庭审前的一个准备阶段, 不能取代庭审, 因此会议中不应涉及定罪量刑等实质性问题。[2]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法律并没有赋予庭前会议制度解决问题的实际权限。
以上是笔者自身对新刑诉法第182条第2款的理解, 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但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代表一部分法律研究者的看法。一项程序的有效运作, 其自身的合理设计、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与前后程序的衔接融通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显然, 我国现今的庭前会议程序还远远不具备。
(二) 域外刑事“庭前会议”制度考察
1.庭前准备活动, 以助于法庭审理集中开展, 提高诉讼效率是各国解决刑事司法资源不足问题的一个共识。中国这次刑诉修改中的庭前会议制度就借鉴了国外的相关规定。此外, 深入了解国外有关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做法, 也能为完善我国庭前会议制度添砖加瓦。
美国的刑事诉讼中有着与中国“庭前会议”名称极为相似的制度, 规定于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17.1条, 有学者译为“审前会议”:“在大陪审团或者检察官提出起诉书之后, 法庭可以根据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动议或者根据自己的动议, 命令举行一次或数次会议以考虑诸如促进审判公正、提高审判效率等类事项。会议结束时, 法庭必须就已经达成协议的事项制作备忘录。会议中, 被告人或者其律师在会议上所作的任何承认都不得用作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 除非这些承认形成书面文字并经过被告人及其律师的签字。本规则不适用于被告人没有律师作为其代表的案件。”[3]美国审前会议程序的启动是有前提的, 它适用于被告人作无罪答辩的重大、复杂的案件, 主要解决控辩双方在证据开示程序中产生的争议或提出的审前动议等。
2.德国的庭前准备程序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虽然没有所谓的“庭前会议”制度, 但是在第二编第一审程序中单列了审判准备程序一章。[4]根据法典第213到第225条的内容, 德国的庭前准备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审判长确定审判日期;为开庭进行必要的传唤;调取证据;证据开示;宣布法庭组成并征求被告方的意见;证据保全;为了审判的需要, 还可以进行现场勘验;审判前管辖权变更。
3.日本的庭前协商和审前整理程序
日本刑事诉讼规则规定的审理准备程序有其独到之处, 很是复杂细致。本文只介绍与中国庭前会议制度相似的部分。通常的准备程序主要是以当事人和法院各自的准备活动为中心, 但在法院的准备过程中, 可以与检察官、辩护人就指定公审期日或者其他有关诉讼的必要事项进行协商, 即庭前协商制度。在协商时, 不能接触案件的实体部分和证据的内容。在实务中, 特别是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 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协商是不可缺少的。
与之相对, 为了持续地、有计划地、迅速地进行审理, 法院可以决定该案件适用审理前整理程序。也就是在第一次审理前, 在受诉法院的主持下, 通过让当事人明示在庭审上所要主张的预定事实、请求证据调查、彻底开示证据等方式, 充分对审理进行计划相较于通常的准备程序更为严密的程序。[5]整理程序的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争点的整理、证据的整理、证据的开示及影响审理程序进行的其他必要事项。整理的方式是让诉讼关系人出庭陈述或提交书面陈述, 同时, 整理程序可以反复进行。最后程序结束时, 必须在检察官和被告人之间确认案件的争点和证据整理的结果, 并在公审时宣读整理程序笔录, 且除了因“不得已的事由”在程序中不能请求的以外, 诉讼关系人不得再请求调取证据。
纵观美、德、日三个国家的相关规定, 美国的审前会议程序就相当于正式审判前的一个小审判程序, 用来裁决庭前准备过程中控辩各方产生的程序性争议, 这与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德国和日本的刑诉法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非常详尽充分, 这是由德、日两国刑事审判遵循集中审理原则决定的。
三、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
(一) 关于庭前会议制度功能的学界争鸣
一般来讲, 庭前会议程序作为庭前准备程序的一部分, 其首要功能就是为法官顺利开展审判工作保驾护航。但此外, 许多学者还对庭前会议制度寄予了其他厚望, 认为在当前基层司法机关案件数量繁多、诉讼任务繁重的形势下, 应借鉴其他国家庭前准备程序的规定, 将我国庭前会议的功能综合化、扩大化, 尤其是在我国并不存在完整的审前准备程序司法环境下。陈卫东教授作为我国研究庭前准备程序的一位先行者, 他从理论的高度提出庭前会议制度应当担负以下基本功能:其一, 资讯功能, 即为实现控辩平等, 应保证辩护方能够查阅到控方的全部案件和证据材料;其二, 保障集中审理、提高诉讼效率功能, 这是毫无疑义的;其三, 规范公诉权行使功能, 世界各国都为防止公诉权滥用设置了有效的程序, 而我国庭前会议程序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负担起制约公诉权的功能。[6]有人则主张, 我国的庭前会议程序应遵循一种司法化路径, 有效地承担起排除非法证据、整理讼争要点、分流案件等功能, 解决审前程序中的部分程序性事项, 为一审程序实质化奠定基础。[7]然而也有人认为, 庭前会议制度的建立虽意在保障庭审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保障人权, 维护司法公正的功效, 但是庭前会议程序不能替代庭审中的程序审,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已经足够庭前会议完成其使命了。[8]
(二) 庭前会议制度之功能设计
庭前会议程序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究竟应当承担何种诉讼功能现今仍没有一个明确定论, 但在拥有类似制度的美、日两国, 其保证审判“持续地、有计划地、迅速地”却是根本且唯一的目的。这与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动因和众多学者的期盼似乎截然不同。在笔者看来, 美、日两国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完全合理的, 因为这些国家设计的庭前准备程序所承载的功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化的, 其中所含有的证据开示程序、中间程序等分担了平等武装控辩双方、防止公诉权滥用的功能。因此, 不能简单地移植域外法治经验来构建中国的庭前会议制度。
考虑到我国的司法实践及刑事庭前准备活动的诉讼规律, 笔者建议, 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公诉审查程序对案件进行过滤, 解决公诉权滥用问题, 及充分发挥现行立法规定的全案移送机制和辩护人的特殊理由告知制度来解决信息交换问题, 形成中国式的“证据开示制度”, 从而为庭前会议程序减压, 使其具备独有的诉讼功能。然而, 即使能够通过一些其他程序的合理设计解决一部分的准备性工作, 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也应该是多元的, 同时是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 提高审判效率。这是庭前会议程序的首要功能, 纳入该程序的所有内容都发挥着此功能, 如解决程序性争议、明确案件争点、排除非法证据、协商开庭日期、确定出庭证人名单及协商庭审调查证据的顺序等等。其次, 促进庭审实质化及提高庭审公正性。通过明确案件的争议点、归纳控辩双方无异议的证据等可以防止庭审走过场;通过排除非法证据, 可以避免法官错误认定案件事实, 从而保障审判的公正客观性。这可以说是庭前会议制度除保障庭审顺利进行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第三, 分流案件, 节省司法资源。可以考虑在庭审会议程序中增设被告人答辩程序, 询问被告人是否愿意适用简易程序, 防止所有案件都进入普通审程序, 造成司法资源浪费。第四, 保障被告人的权利。赋予被告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权利就体现了对被告人权利的维护, 同时, 还可以增加法官的权利释明义务、被告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权利等, 提高被告人的对抗性。第五, 督促控辩双方认真开展审判准备工作。[9]日本《刑诉法》中就有关于法官必须随时了解检察官、辩护人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 对于进展缓慢的, 督促其加快准备的规定。这有利于确保控辩双方的真正对抗, 进而确保法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庭前会议制度的后三种功能, 可以随着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经验的积累, 逐步推行, 现阶段应以实践前两者为主。
(三) 庭前会议制度适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庭前会议制度独特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征:其一, 控辩双方对庭前审查程序的参与程度逊于审判过程;其二, 在价值取向上, 审判程序侧重于对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双重追求, 庭前审查程序则更加注重对效率的考虑;其三, 与审判程序相比, 庭前审查程序的运作更具灵活性。[10]
要想庭前会议制度成为具有实质性的处理程序, 实现提高审判效率、促进审判工作的功能甚至更多的功能, 其必须具备程序参与的实质性、意见表达的充分性、程序后果的有效性这三个基本要素。因此, 应赋予庭前会议程序的各个参与主体实际的诉讼权利, 而不仅仅是规定在该阶段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如果没有明确规定享有哪些诉讼权利, 就无法保证参与主体的有效参与。再者, 法官在庭前会议结束时, 应将控辩双方的意见、庭前会议所作的裁定等记录在案, 对控辩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否则将导致庭前会议制度不仅不会实现应有功能, 还会造成诉讼参与人的讼累。最后, 有学者指出, 在庭审会议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须谨防该制度“庭审化”, 即庭前审查旨在解决如何行使和保障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义务的程序问题, 而不是预先解决被告人是否有罪等实体问题。[11]
四、结语
作为一项全新制度, 庭前会议制度就现状而言的确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但这也更加凸显了庭前会议制度有巨大的潜力空间。笔者相信通过理论学者们和实践工作者的不断摸索, 庭前会议制度定能不负众望。
摘要:审判程序历来是我国刑诉修改的重点, 虽经过了1996年重大修改, 但亦不完备, 故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吸收了庭前会议制度。立法者试图通过搭建这样一个独立多功能的庭前准备平台, 弥补当前庭前准备程序的不足。但是关于该制度的规定却过于原则, 难以达到预期。因此, 本文以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立意, 通过阐明庭前会议制度的基础性问题, 包括立法动因、实践经验、域外相关制度等, 进而准确定位庭前会议制度应有的功能, 以合理地具体地设计该制度。
关键词: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域外制度,功能
参考文献
[1]卞建林, 褚宁.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一审程序的完善[J].法律适用, 2012: (9) .
[2]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条文释义与点评[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259-261.
[3]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67-369.
[4][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岳礼玲, 温小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38.
[5][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200-221.
[6]张伯晋.构建中国特色“庭前会议”程序—就新刑诉法第182条第2款专访陈卫东教授[N].检察日报, 2012-04-01.
[7]左卫民.司法化:中国刑事诉讼修改的当下与未来走向[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8]洪敏.庭前会议程序初探[A].第五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张倩, 刘静坤.庭前会议程序在实践中的展开[J].中国审判, 2012, (4) .
[10]汪建成, 杨雄.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之改造[J].中国刑事法志, 2002, (6) .
【会议纪律制度】推荐阅读:
纪律会议报道07-11
开评标会议纪律11-08
会议纪律要求有哪些07-01
纪律会议主持词09-08
2会议纪律注意事项09-11
机关工作纪律会议纪要09-01
守纪律讲规矩会议记录01-18
市严肃换届纪律工作会议主持词07-04
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议纪律的通知11-26
小学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会议纪要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