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对策

2024-07-09

弊端对策(精选12篇)

弊端对策 篇1

互联网的出现让地球真正成为了一个“小村子”, 你可以同时与来自五大洲的朋友聊天, 可以在几秒钟去任何旅游胜地“看”。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 这台重达30吨, 占地16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是电脑的鼻祖。但单独一台机器的计算结果往往无法满足需要, 人们希望可以多台电脑能连成一个网络, 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Internet (中文常译为:因特网) 。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的ARPAnet, 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最初用于军事用途。它有五大特点:

a.支持资源共享;

b.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c.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d.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e.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 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 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 由此, 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 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 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让网络真正飞速发展的事件是1987年商业化互联网的诞生, 在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 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商业化的发展促成了一个惊人的奇迹, 就是时至今日, 全世界已经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了。

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近年来, 许多商家进入网络, 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服务。通过上网, 您便可以坐在家里, 在网上采购物品且享受的都是上门服务。网上还有有广播电台、电子报刊和联机新闻服务机构, 各种主要报刊、电视新闻在网上都有一席之地。坐在家里, 就可以查看股票行情, 只需动几下鼠标器就能在线交易, 并可以在自己选择的任一地点进行股票交易, 还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技术分析, 查询个股资料, 获取最新证券信息等。传输速度之快, 资料更新之及时, 令人不敢想象。你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栏目, 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新闻。更可以将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资料发送上网, 寻找可以面对面但远隔千里的网上朋友。网络游戏已占据各大游戏市场成为人们最大的消遣项目,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遇到疑难杂症时, 你不用为找不到名医而发愁, 你只要将病人的病情、病史输入网络, 纪上就可以得到来自国内外志家的热情帮助。人们还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 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 收发电子邮件, 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但是, 正因为有了这个网络的存在,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生硬和陌生。我们并不能否认网络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 而是应该在赞美它的优点之余注意到它的缺陷和它给人们心灵上埋下的恶灵。

在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以前人们是靠着我们自身的器官来交流的。这时的人与, 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是最直接的, 传达的信息也是最准确的。即使不说话一个微笑也会让人如春风浮面;之后出现了信, 这让生活距离较远的人们有了沟通的桥梁, 它和随后出现的电话一样, 虽没有见面那么亲切但还是可以看到听到亲人朋友的字迹声音。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人们连台台手指拨几个号码的动作都懒得做, 聊天、会议、购物这些通过网络处理是为我们节省时间提高了效率没错, 但总不能连问候父母、安慰亲朋以及表达歉意一并用网络解决掉啊!

现在的网络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交流工具, 虽然网络促进了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青少年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充分帮助青少年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 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开放个性, 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同时, 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从中汲取养料, 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借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内容虽丰富却庞杂, 良莠不齐, 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 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 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 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点:a.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b.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 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 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 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 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 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 在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 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网络犯罪已变成了青少年标榜自己的武器。而始作俑者就是那些网上的聊天工具。

正确使用网络也不是绝对安全的。超过85%的人使用互联网是为了收发电子邮件, 没有人统计其中有多少正使用直接打开附件的邮件阅读软件。“爱虫”发作时, 全世界有数不清的人惶恐地发现, 自己存放在电脑上的重要的文件、不重要的文件以及其它所有文件, 已经被删得干干净净。这只是网络病毒大海中的一滴水,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小小的程序抓耳挠腮, 甚至失业破产。每当有窗口弹出, 问使用者是不是使用本网站的某某认证时, 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按下“Yes”。但如果商店的售货员问:“把钱包给我, 请相信我会取出合适数量的钱替您付款, 您说好吗?”你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回答:“No!”这两种情况本质上没有不同。我们提供私人信息, ICP让我们注册, 并提供免费服务, 获得巨大的注意力, 以及注意力带来的风险投资。这是标准的注意力经济模式。但并没有太多人去留意有很多经济状况不太好的ICP把用户的信息卖掉, 换钱去了。网络的存在必不可少的是网络管理员, 有了自由软件, 才有互联网今天的繁荣。自由软件要求所有结果必须公开, 据说让全世界的程序员一起来查找漏洞, 效率会很高。这要求网络管理员有足够的责任心和技术能力根据最新的修补方法消除漏洞。不幸的是, 跟薪水和股权相比, 责任心和技术能力显得没有那么重要。管理员可以得到我们的个人资料、看我们的信、知道我们的信用卡号码, 如果做些手脚的话, 还能通过网络控制我们的机器。我们只能期望他们技术高超、道德高尚。

对于这些弊端我们要呼吁那些网络使用者及早预防, 积极改变自己对网络的认识和概念, 但这些是根本不够的。目前对于网络上的行为, 和犯罪行为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规范和法律条文, 这是网络混乱的根本原因。国家尽早出台和完善相关法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需要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我们的网络也一样需要和谐这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摘要:简要介绍了网络弊端, 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网络,弊端,对策

弊端对策 篇2

早在二十多年前,“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以及隶属这些机关编制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就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章 惩 戒第五十三条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官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机关单位经商、办企业,过去所说的机关搞第三产业;二是机关单位的公务员经商、办企业。

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成因:一是有些地方的财政保障不足,甚至缺口较大,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犹为突出;二是有些机关为了应对单位的非正常开支。例如,超标购买小汽车,超标装修、购买办公用品,奢侈消费等,甚至为了单位行贿。三是单位有了钱,掌权者可以以权谋私,例如,公款家庭消费,公款娱乐,公款旅游,甚至公款赌博等。

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弊端:一是受利益驱使,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主要精力用于经商、办企业,荒了主业的局面。二是因对机关经商、办企业缺少有效监管,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贪污腐败。三是容易利用造成机关单位权利寻租,损害国家、政府、人民利益,四是容易破坏政府形象,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治理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对策: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刨除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根源。二是加大纪检、检查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查处力度,及时有效处理相关案件。三是加大对机关办公的经费的财政保证力度,及时足额保证财政拨款。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监督作用,让机关经商、办企业无处遁形。

在解决机关经商、办企业的问题上,像济南等地采取收支两条线,各种费用的发生通过结算中心结算的机制,应该算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了。

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成因:一是有些地区的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偏低,公务员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例如:改善住房条件,去经商、办企业;二是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如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没有落实,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难以查处;三是政府的清查行为往往是运动式的,过后容易死灰复燃,缺少长效机制;四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公务员以亲属名誉经商、办企业时更难查处。

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弊端:一方面,公务员做经商、办企业,由于有权力因素在里面,有官威影响在其中,很容易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市场法则,给社会公平正义蒙上阴影,甚至把权力当作谋私获利的工具,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财富,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公务员做经商、办企业,必然会牵扯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给本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很可能会出现应付工作,甚至出现用工作时间经商、办企业的局面。第三方面,严重破坏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公务员吃着国家的俸禄,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交给了人民,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务员如果再经商、办企业,用公权力谋取私利,难以让人民群众信服。

治理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对策:一是尽快制定并落实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二是纪检、检查部门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查出的相关案件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查一儆百。三是保障公务员有一个合理的收入,这个收入应该是社会中等偏上的水平,保证其家庭衣食住行基本无忧。四是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三定工作,坚决杜绝有岗无责的现象。

不论是解决机关经商、办企业问题,还是解决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公权力依法、规范、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

分析小型水库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型水库;弊端;对策;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TV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14-1

0 前言

现如今我国已拥有8万多座小型水库,达到总水库数的96%,在工农业生产中,这些小型水库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由于在建设初期受到技术、资金、施工人员素质等的限制以及后期的维修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水库的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使用效率也随之降低,这给水库下游居民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文探讨的就是关于小型水库存在的弊端及其解决方案。

1 小型水库存在的弊端

1.1 体制薄弱,机制死板

乡镇、村集体是小型水库的集中地,对其的管理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个人管理和集体管理。就个人管理而言,经费和技术没有保障;就集体管理而言,体制不完善,产权不明晰。这两方面的管理问题导致小型水库的运作难以很好的进行,从而引发很多的安全隐患。

1.2 入不敷出,无法维持

灌溉水费是小型水库管理单位经营收入的核心来源。但近几年来,基于灌溉区不配套,水价低廉,水费收取率大打折扣等因素,致使管理单位入不敷出,无法维持水库简单基本的再生产再利用,对其的维修更是无法谈及。大部分水库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严重的老化问题,更有甚者积病难返。

1.3 病险水库泛滥,处理任务艰巨

小型水库大多集中在偏远的乡镇,因此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没有固定可靠的经费来源,这对水库的管理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抗洪防汛期间,水库的水位线需要降低甚至是空库运作,这很大程度上又降低了水库的效益发挥。此外,小型水库是乡镇的主要水源,甚至可以称为“生命的源泉”,为了加大蓄水量,大多水库都是违法运行,这对水库的安全操作又是一致命的打击。

1.4 水库规范化管理不能够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小型水库的交通和通信极不便利,使得检测设施不能迅速到位,加之资金的受限,水库的安全鉴定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导致工程运做信息不明;管理人员的整體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无法适应当今水库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要求,因此不能保持与时俱进。

2 整改措施

2.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需要

病险水库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水库工程的综合利用功能,水库无法蓄水或必须限制水位运行,导致水库防洪、供水、灌溉抗旱、水产养殖及生态调节等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为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加固病险水库迫在眉睫,而且这是一个财务可行,经济效益极好的项目,同时也是改善工程管理和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良性运行机制的需要。特别是由政府承担投资进行除险加固后,可为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必要物质基础和硬件条件。故除险加固病险水库的工程,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必须根除麻痹思想,采取强有力措施,防止水库资产损坏和流失,加紧操作进程,争取早日消除威胁,保证水库长期发挥效益,从而真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

2.2 加强前期工作,加快除险加固进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密部署,稳步推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程,确保除险加固病险水库的进度。需注意突出重点、并确保安全、做到效益兼顾,按照除险加固项目的轻重缓急和规模,进行分类排序,确定除险加固的优先次序,集中有限的投资,加固一个,除险一个,确保一个。

2.3 全方位改革小型水库工程的体系制度

深化水库管理各项机制,制定充实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首先提高水库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可以解决水库的资金运作问题。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比如由受益者根据用水量缴纳水库相应灌溉费用;对利用水库资源进行旅游景观、商业开发的,根据实际情况,收取适当的水资源保护费等;通过水资源的有偿利用,可尽快实现“以水养水,以库养库”。其次提高水库的管护水平和管护质量,也是必须的。随着水库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项有效措施的实行,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得到不断提高,综合功能将不断增强,水库的管护水平、管护质量将有一个大的提升。建立行之有效的长久机制,巩固除险加固成果,防止水库资产损坏和流失,方可保证水库长期发挥效益。

2.4 针对水库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相关的培训

切实加强水库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力度,提高水库管理人员素质,增强水库管理水平,达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从而坚固水库安全良性运行的基础,并逐步将小型水库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到日程上,规定小型水库的专职管理人员必须持有全国小型水库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方可上岗。

综上所述,小型水库存在的弊端大多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解决资金和技术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只有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关的问题,使水库的运行从根本上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很好体现。

参考文献

[1] 宋时武.关于改进小型水库设计施工的建议[J].水利科技,1980.

[2] 刘谭成.必须加强小型水库的管理维修[J].中国水利,1986.

[3] 崔建远.水工程与水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

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与对策 篇4

一、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责任不清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 政府在财政部门会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中心来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核算工作, 这样以来, 行政事业单位就没有多少财务人员, 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财务核算, 所以一般也只有备报账员, 在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之间进行沟通联系。从空间上来讲, 会计核算中心和行政事业单位是拖离的, 仅仅只是依据票据和凭证开展必要的一些会计核算工作。这就使得会计行政中心并不能对单位各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 因为没有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 所以也不太愿意去承担各种可能出现的会计责任。因此, 当会计核算出现问题的时候, 会计核算中心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就会发生一些相互推诿的情况, 这是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之间责任不清的必然结果。

(二) 单位的业务和日常监管发生了脱节

单位的业务和财务发生脱节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首先, 一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只将本级的财政汇总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 而自身的一些二级单位却采取的是自行核算的办法, 这使得财政没有对于这部分的二级单位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一些下属单位经常会发生隐瞒收入、对专项资金进行转移挪用的情况。其次, 在实行会计核算之后, 存在着财务实物资产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一方面是在核算过程中实物资产核算的过于笼统, 造成账面和实物资产的类别不相符。同时。很多单位并没有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 对于资产的报废和置换没有进行定期的账务处理, 从而导致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

(三) 会计中心和单位在衔接和配合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些单位在产生经济业务之后, 没有及时的向会计中心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料, 这导致会计中心的核算不够及时, 一些单位虽然送报资料比较及时, 但是对于资料的填写不够仔细, 这容易导致会计核算中心无法正确的进行会计核算。还有一些单位资产过程中没有及时地办理相关的手续, 提供给会计中心进行账务处理, 有的单位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 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没有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和沟通。

二、在工作中改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研究

(一) 理清财政部门和单位以及会计核算中心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的工作中,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于集中核算单位的监督, 履行好对于单位进行财务管理的各种职能, 另外还要对集中核算中心进行业务上的指导,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 提升核算中心的业务能力。财政部门同时还要对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弊端做好分析, 完善影响的措施, 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会计核算的中心的健康发展。

(二) 完善开展集中核算的体制

会计集中核算要扩大覆盖面, 将二级单位的财务核算也逐步纳入到会计集中核算的范畴中来, 同时还要制定一定的配套措施和方法,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促使单位和会计中心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顺畅。最后, 财政部门要强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 开展定期的专项检查, 以便可以更好地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然后进行研究解决, 促进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 加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建设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建设, 选派一些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会计核算中心的队伍中去, 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会计核算中心的办事效率, 更好的开展核算工作。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也要加强和事业单位之间的业务沟通, 定期开展业务交流, 提升会计核算中心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小结

会计核算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但是目前在操作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弊端, 要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 分析研究了几种比较常见的弊端,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希望能够更好地提升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 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刁秀梅.会计核算中心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财务全部代管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12 (11) .

[2]逄静.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系统构建措施分析[J].中国外资, 2011 (21) .

[3]任英姿.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 (22) .

民族贸易政策弊端及其对策研究 篇5

摘要:族贸易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民族贸易政策;和谐社会;弊端;调整

The Study of Shortage and Adjustment for Ethnic Trade Policies in China Abstract:Trade among nationalities can speed up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in ethnic areas.The practice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nd i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uilding the harmony society.After carefully analyzing the shortage of current Ethnic Trade Polic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djusted goals, though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we should take.Key words:Policies of Ethnic Trade in China; Harmony Society;Shortage;Adjustment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有些民族贸易政策已名存实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贸易发展,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进步,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应该同样有以上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和我国东部汉族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见图1),图1: 2007地区之间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图 Fig1: the absolute differnece of per capital GDP for2007 由上图可以看出地区之间的差距,显然导致了民族地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要多于东部地区,因此,必须重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向绪爱(2006)认为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王兆峰、张海燕(2007)认为,不仅是边境贸易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整个民族地区的区际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认为,只有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才能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化,促使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差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具有可能性。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图2反映了民族贸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机理:

如图2所示,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融洽相处。发展民族贸易,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特殊用品的生产与流通,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民族关系实现了和谐。

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是党和国家扶持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搞活流通,发展经济,在政策上给民族贸易(商业)一系列扶持措施、优惠条件、照顾办法的总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引导与制约(如图3所示),产业政策是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的市场需求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民族贸易发展中,政府可以通过民族贸易政策的制定来引导民族地区商品生产,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当政府需要加速民族地区某一产业发展时,政府可以通过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来引导市场主体将资源投向这一新的产业,这样,便能迅速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加速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另外,民族贸易是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民族贸易发展受民族地区市场需求的影响与制约,当民族地区市场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时,民族贸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民族地区商品流通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民族地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是否一致,当供给与需求相矛盾时,商品市场供需信息,通过民族贸易反馈给商品生产者,引导商品生产者调整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民族贸易通过民族地区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最后,民族贸易优惠政策,对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繁荣边境两国经济,增强我国与邻近国家和地区人民友谊,维护边境地区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当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处在稳定发展中时,那种不稳定因素才不会占主导地位,和谐社会的建设才具有可能。

(作者): 我国现行民族贸易政策的弊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对民族地区的贸易企业实行以经营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和运费补贴为内容的“三项照顾”,后又实行了对民族贸易企业贷款的优惠利率、减免各项税收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十一五” 期间, 国家继续对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实行“ 三项民贸优惠政策”。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成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强大商品流通体系,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改制后,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就是说,民族地区的市场主体现已形成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过去的国合城乡分工、统包民族贸易市场的局面,已被多种所有制的企业网点、多种形式的贸易市场所代替。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

2.民族贸易政策的实施部门问题

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现在各类市场主体都是无主管部门企业,在这种的新形势下,应由哪个部门来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由于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够明确,以致近几年出现了尽管国家对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曾多次强调、重申但却难以得到全面、顺利贯彻落实的情况。

我国的民族贸易,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扶持、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企业除了国营商业,就是供销合作社企业,各自都有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上下对口的专业管理系统,而且其经营活动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层层下达的指令性商品流转计划,一切按上级指令办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虽无独立决策的自主权,但对国家政策来说却比较容易自上而下地得到贯彻落实。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政策要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部门。3.一些政策比较单一,不配套

单一的政策本身就很难达到其原定目标,尤其在执行时大大降低了执行保障力度;经济层次不高,跟不上形势发展。我国民族法律体系很不完备。在内容、结构和数量等方面, 同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的差距很大。一部分经济政策中央下放执行权利,允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参照、酌情应用,从而导致一些政策名存实亡。4.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使原来对民贸企业“三项照顾”的规定有的已经弱化,有的与现行经济体制和财政金融政策发生了矛盾而无法继续执行。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5.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浅析企业成本管理的弊端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成本管理 弊端 动因 措施

企业管理无止境。在以市场、价格为导向的竞争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已经着力制定、推行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受传统成本控制模式影响,实践中的成本管理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成本战略思想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围绕成本费用而展开的一种长期谋划,与经营战略一样,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型、纲领性四个特点。实践中,提起成本管理,它的目标就是降低成本,采取的方法就是限制消耗、节约开支,手段就是加强成本考核,与职工利益相挂钩。缺乏站在战略的高度,去分析、判定企业外部环境及市场竞争对手成本水平,不能深入挖掘成本效益的真正含义,难以在物流技术、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所创新,最终难于取得长久竞争优势。

(二)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表现在对成本管理范围、目的及手段方面认识存在偏差。成本是企业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配比关系,低成本意味以较少资源投入提供尽量多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高效率,但绝不等于高效益。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集中表现为两点:

1.追求规模效益,主导思想依然是通过提高产量降低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产量越高,产品单位成本越低。

2.增强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以上做法带来两个负面效果,一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环节中去,短期内企业效益得以提高,却忽略了市场需求分析;二是将成本简单的由生产企业转嫁给供应商,而产品最终价格又不能降低,在今天这样一个价格公开的市场大环境下,将不利于企业间建立长期合作战略关系。

(三)成本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不畅

成本管理主要具备三项功能:为定期财务报告目的,计量销售成本和估计存货价值;估计和预测作业、产品等成本对象的成本;为企业提高业务效率,进行战略决策提供经济信息和反馈。这就要求成本信息及时、全面、准确,而企业目前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很难达到这些要求。

(四)缺乏全面成本管理理念

主要表现:目前企业更多关注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忽视供应、销售过程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注重对物的管理,缺乏对人等隐性成本的管理;注重财务信息成本管理,忽视非财务信息成本管理。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业务集中管理,在物流、资金流上管理优势尤为突出,规模效应、统调作用明显。但在实践中,尤其在成本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中,弊端很多,通常表现为上一级对口部门对相关二级单位采购、销售业务流程的集中,同级部门不考核,二级单位管不着,与各级成本管理相脱节,而采购、销售过程恰恰又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人的使用上,现代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高度协作管理,导致协调成本高,又由于过细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极易发生低效率成本,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再进一步深入地讲,由于分工层次及协作环节增加,信息流转时间长,导致反馈难或者信息失真,大大提高了企业决策失误的风险,导致失误成本的增加,这些都属于非财务信息管理范畴。

二、分析弊端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观念淡薄

市场法则,机会稍纵即逝。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改制公司,由原来自己产煤变为洗选加工外来煤,企业经营性质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实质上由生产单位转化为带有中转贸易性质的公司,生存依赖买、卖两方市场,夹缝中求发展,必须强化市场竞争观念,提高应变能力,快速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二)技术力量制约成本持续降低

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成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使其下降。但这种降低绝不是长久的,降到一定程度,它就必须依靠技术革新、科技手段来保持持续降低,但是技术改造往往会减少企业当期利润,短期内不能体现收益。

(三)复合人才匮乏

企业管理人员老化,综合性人才缺乏。懂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技术,人才成为制约成本管理的“瓶颈”。

(四)企业管理者追求短期效益

受任期政绩约束,企业管理者在成本费用划分,计提折旧、大修及存货盘盈、盘亏及坏账方面,可能存在人为调整现象,给后期成本管理带来隐患。

(五)信息资料不全

大多企业成本管理尚依赖于成本会计系统,由于未深入经营过程,所以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各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等等非财务信息成本。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构筑成本管理战略思想

首先,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查找引起成本变动的因素;其次,选择与己有利的成本动因作为突破口,通过不断控制和完善,寻求降低成本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

(二)树立全员、全方位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首要工作在于加强对广大职工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把成本动因控制意识灌输给每个员工,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实现自主管理这种代价最低、最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成本管理强调整体与全局,应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存货成本、供应成本、销售成本,还应包括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质量损失成本等,经营决策管理成本,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未来成本等等。

(三)充分发挥微电脑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现代化工具,极大提高了管理进程。比如ERP的应用,既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利用这些软件来完成各种日常事务处理和核算,又提供了强大的分析、控制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成本预测,对其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效果良好。

(四)加强对人的管理

一是对人员素质的管理;二是对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通过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为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尤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有关成本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强调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生产与管理相并重原则,力争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按照价值链分析法,对企业各工种、工序、业务流程逐一进行剖析,对不必要的用工、层次、环节进行改进或否决,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通过规范流程,达到人员合理配置,既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又可以保证信息通畅、有效。

(五)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内控制度

为保证为成本管理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有效、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循的程序和规范,以及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来保证组织内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其作用是基础性的和防范性的。另外,在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是必须的,以便及时了解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以及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能及时作出预报,使企业决策者尽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总之,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成本管理改革始终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话题。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优势。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更加关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成本管理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手段的创新成为成本管理的首要问题,只有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单位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经营战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2]石志芳.浅析企业的成本管理.[EB/OL].http://www.zibo.gov.cn/jjshfz/ 20010736.htm.

[3]浅析企业成本管理.http://www.i3721.com/lunwen/gsgl/cbgl/200606/ 129251_6.html.

高中作文教学的常见弊端及对策 篇7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弊端分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教学弊端。对教学弊端的深刻分析有利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性较差是出现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老师认为写作能力的主要还是要看学生的个人天赋,在教学上没有做过多的重视和安排。表现在:教学没有教案,教学中随心所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还有一些教师只关注作文教学课程是达标,仅仅满足于学生写作文的次数,不关注教学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出现了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而去写作文,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没有动力。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的理解不够。

2.高中作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束缚了教学的开展。现在作文教学中比较经典的教学模式:作文课开始的时候先朗读一篇范文,再评述一下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练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把写作创作理解成了写作模仿。完全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失去了写作文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过于侧重写作技巧的讲解,误导学生创造方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最后,教学过于关注议论文、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写作只会写“八股文”,使学生的 创作缺乏 真情实感。

二、高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做好高中作文教学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1.重视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要想在写作教学方面有重要的突破,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重视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做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关键。首先,在语文教师聘用过程要重视教师的文化水平,重视考核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其次,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的社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时刻保持自身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充实,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最后,作为语文教学教师,还要重视心理学、德育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强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有很好的帮助。

2.注重学生生活领悟力的教育和引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真正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就要帮学生找到源源不断的创造源泉。写作的创造源泉来源于生活。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首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其次,注重课外生活体验教学。在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体验活动。例如:登山观日出、郊外踏春等等。当然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还需要多做创新,通过活动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最后,重视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感悟随时写下来。在学习写作习惯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现代网络技术发达,博客等网络载体的出现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热情都比较高,如果能引导好合理加以利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学语言教学弊端及对策的分析 篇8

网络的快速性、全球性、虚拟性、包容性、前沿性等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自由空间, 极大地吸引了正处于好奇心迸发和求知欲猛涨时期的青少年学生, 满足了青少年学生多变且迎新的猎奇心理, 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语言使用。近年来, 以“给力”、“Hold住”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快速蔓延发展就是明证。网络语言的出现及走红不仅给青少年学生的交流与表达带来一股春风式的清新, 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思潮变迁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也给我们传统的语言表达惯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尤其是给作为基础教育重要一环的中学语言教学带来了震动, 引发了不少争议。人们在热议青少年学生语言使用规范的同时, 把更多的视线转向多年来备受争议的中学语言教学。人们一方面在肯定多年来中学语言教学的成就, 另一方面在猛烈抨击着其依旧不改的弊端, 以求其有所创新,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为语言本身的自然健康发展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中学语言教学弊端的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 中学语言教学是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我国语言教学的发展起着风向标作用, 也是衔接高等教育语言教学的主要链条。中学语言教学主要包括两类:本民族语言教学和他民族语言教学 (即外语教学) [1]。在本文中主要研究本民族语言教学, 即当前形势下的中学现代汉语普通话语言教学 (以下简称“中学语言教学”) 。

多年来, 尤其是实施“新课标”以来, 中学语言教学有了长足发展, 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也相当程度上完成了中学语言教学与高等教育语言教学的对接, 但是我国中学语言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很多方面还有待改革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 是中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的主要渠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2]大纲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使用现代语文的习惯, 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但是目前中学语言教学现状与这个指导性文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诸如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序化, 缺乏生气与乐趣等, 这种模式下由于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有效刺激, 使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体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施展发挥, 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的普遍性存在, 连带引发了连传统课堂语言教学的最基本认知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3]。这些严峻问题已经为我国的中学语言教学敲响了警钟, 尤其值得广大中学语言教学工作者深刻反思, 发现存在的问题, 正视现实。具体来说, 当前我国中学语言教学存在下面一系列弊端。

1. 考试指挥棒的存在, 导致中学语言课堂教学急功近利, 舍本逐末

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 淡化“应试教育”的重要性, 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中考”、“高考”为主要代表的考试仍旧“指挥棒”一样引导着中学语言教学, 除了教育体制的机械僵化之外, 家长和社会给予学校教育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考试的“指挥棒”功能。这一状况反映在中学语言课堂教学上就是课堂成了考试和竞赛的“练兵场”或“训练场”, 凡是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大讲特讲, 而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少讲甚至略去不讲, 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学生, 迫于家长、老师和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 虽然不喜欢课堂上对知识的灌输和训练, 但还是默默承受着, 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质疑、反抗。而且学生没有丝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被动地聆听着以教师为代言人的“多种势力”的“教诲”。

2. 扭曲变异的应试模式, 致使中学语言课堂教学变味走形

名目众多的考试或竞赛不仅束缚着学生的思维, 令学生在痛苦中坚持着学习, 同样也禁锢着中学语言教师的头脑, 当前的考核机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试竞赛成绩。换言之, 各级考试已不再仅仅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好坏的标准, 更是教师职称评审、评先评优、奖金发放多少的重要标尺。这样一来, 广大中学语言教师也就围着考试团团转了, 学生的成绩好坏也成了教师工作态度好坏的缩影。课堂语言教学重新回到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模式, 升学率成了教师和学校共同的追求。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自然不是纯粹语言知识的提高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了, 而是钻研如何提高做题的命中率, 忙于试题、答案和训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考试的现代化改革, 语文作文命题有了固定的标准化模式, 对应的就是师生围绕“标准”生产“标准化产品”, 这样一来, 只会让青少年学生更加压抑和苦闷, 即使是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也不足以说明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因为青少年学生已经被扭曲变异的考试折磨地失去了真正的审美情趣和幸福感, 同样, 教师也失去了内心本有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3. 教学法单调乏味, 缺乏创新, 导致中学语言课堂教学没有生机活力

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中学语言课堂教学一直延续着这样的教学模式: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简介、段落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分析写作技巧风格、讲解习题等。这种完全由教师操控的教学模式非常枯燥, 毫无新意, 不仅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权利与机会, 而且扼杀了青少年学生猎奇求新的欲望。课程改革以后, 中学语言教学模式的确有了很大变化, 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 处处焕发着生机活力, 体现着“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新理念。然而, 近来这种模式又陷入了新的怪圈, 在课堂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趣味揭题———读文本、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讲疑释难———细读文本、品味语言———课内延伸[4]。使初衷用来发挥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讲求启发意识的教学模式却在实践中走调变味, 使“团结合作、平等对话”的机制停留在表层, 徒具影子意义。这样一来,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语言教育仍旧无法摆脱刻板僵化的内在机制, 课堂依旧没有生机活力。

4. 教学内容陈旧, 脱离社会现实, 致使中学语言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多年来, 我国中学语言教学内容停留在陈旧的信息上, 无法与时代呼应, 令生活背景差异较大的青少年学生很难理解文本信息。课程改革之后, 教材编制有了很大起色, 内容与当代生活现实连接比较紧密, 切合了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源于教育体制尚未彻底改革等因素, 教师多数时间主要讲解教材, 很少结合生活现实使学生主动联系教材与生活, 导致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疑问无法得到有效解答,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等新生事物产生好奇心理, 很容易患上“一旦接触便上瘾而无法自拔”的通病。

二、中学语言教学弊端对青少年学生语言使用的影响

我国中学语言教学目前存在着种种弊端, 而这些弊端对青少年学生语言使用的影响更是很难完整一一列举, 其影响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简单干预, 更是在心理层面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使用语言的动机和目的, 青少年学生更多的是在用语言的“革命”来向老师、学校和家长“宣战”。下面仅从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梳理。

1. 青少年学生盲目使用网络语言, 不加分辨, 随意挪用

近几年来, 随着网络用语的日益流行, 每年都有走俏的网络语言深深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语言规范。在青少年学生的日记、摘要、作业中经常发现“杯具”、“大虾”等令人费解的网络语言, 这些被教师和家长认作非规范化的语言却被青少年学生津津乐道, 并且常用鄙夷的口气指责老师和家长“老土”、“太OUT了”。

2. 大量使用社会流行语, 尤其是污言秽语

目前中学语言教学的弊端激发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足的青少年学生的压抑、苦闷、孤独、自卑、颓废等悲观心理。他们大量使用一些污言秽语来喧嚣内心的压抑等情绪, 导致诸如“我靠”、“贱人”、“滚蛋”、“去死”等语汇成了青少年学生的口头禅, 说完之后他们只是会意地一笑而过, 这种“一笑而过”的笑容和心态令人深思。

3. 大胆颠覆原有词汇, 赋予新的意义

在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语言使用当中, 一些原有的老词汇却焕发出全新的意思, 如“天才”这个词被理解为“天生的蠢材”, 而“偶像”被释义为“呕吐的对象”。这些词意和原意有天壤之别, 常用在青少年学生的调侃之中, 然而却有青少年学生把这类令人难以理解的词汇大肆运用到写作当中, 给老师造成不少困惑。

三、解决中学语言教学弊端的对策

针对我国中学语言教学种种弊端以及这些弊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中学语言教学界应当深刻分析弊端的根源与学生的心理状况, 结合网络技术普及化的社会实际, 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1. 积极引入新鲜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在保留一些传统经典作品的前提下, 加入符合社会实际, 尤其是符合青少年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与积极参与。其次, 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教师就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社会见识, 引入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材料,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正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等新兴事物,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语言本身就在规范和不规范之间发展, 互联网技术引发的网络流行词汇就是一个变量, 具有两面性, 但其确实是不可阻挡的客观存在。教师应当放弃“谈网色变”的心态, 仔细甄别鱼龙混杂的网络用语, 挑取健康向上的词汇积极向学生推广, 逐步规范其用法;而对于低级颓废的网络语言应当完全排斥, 但应当以理性的方式向学生讲解, 使其有所选择, 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使用。

3. 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缓解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压力

一方面, 积极抓住学生钟情网络的普遍心理, 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 也要投身网络世界, 搜集教学材料的同时, 更多地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从而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缩小“代沟”, 亲近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要彻底放下“权威”的架子, 以一种温情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让学生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也降低了他们诉诸“语言暴力”的可能性。

4. 积极创造规范化的语言使用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语言使用

一方面, 要通过班级讨论、班会等形式认清网络语言的利弊, 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网络流行语的弊端与危害, 制定出班级语言规范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等。另一方面, 通过有趣味的诗词朗诵、书法大赛、多媒体展示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 同时让其领略到规范化的语言带来的艺术境界, 提高其审美情趣。

5. 积极改革教育体制, 完善学生考核机制,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传统的“考试”体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发展, 一方面, 要变革考试的形式, 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对学生的考核分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看重形成性评估。另一方面, 变革考试的内容, 增加贴近社会实际的内容, 把现实与语言的规范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引导教学。

6. 积极改革教师的评价机制, 给教师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破除以“升学率”等指标来评价教师业绩的僵化模式, 让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育人”上, 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递, 从而可以让“教师挖掘和发挥自身知识、技能、思维方式, 完善个人人格魅力, 参与他们 (学生) 的道德培养与长成”[5], 这才是一个中学语言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情。

总体上来说, 青少年学生语言使用具有时代前沿性, 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有其约定俗成的规范, 青少年学生可以用其年轻的活力, 创新语言形式、丰富语言内容、推动语言发展, 但不可过度, 为了“创新”而“创新”。当前, 中学语言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也是助推青少年学生语言使用不规范的主要动力之一, 语言教学割裂了青少年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欲望被压制的青少年学生内心的叛逆心理愈演愈烈, 借助语言暴力来发泄内心的渴求。因此, 青少年学生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 还是个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社会各界应当共同面对解决, 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郭振玲)

参考文献

[1]谢奇勇, 华婷.中学语言教学动态述评.教学与管理, 2007 (7) .

[2]http://wenku.baidu.com/view/6707256b1eb91a37f1115c49.html.

[3]时孝民.浅议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8) .

[4]王志民.语文教学弊端及对策.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 , 2011 (5) .

传统农机培训模式弊端及解决对策 篇9

1 相关概念释义

1.1 培训

属教育范畴, 可理解为培养、训练。目的在于提升某项专业技能, 使受训人员某项技能方面出类拔萃。最终追求目标, 实现成本最低化, 高效率培养某种类型的人才, 达到利益最大化。

1.2 农机培训模式

辞海释义, 模式是人们按照某种事物的规律, 进行某种活动的形式。农机培训模式, 是在一定的标准模式下, 对某一地区农机人员进行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

2 传统农机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农机培训模式, 教师发挥着主体地位, 所用资源日趋简单化。随着时代的进步, 这种培训模式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 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文章就相关问题罗列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参与培训机构单一

学校是原有培训模式的主要机构。但是学校的培训往往在资金上比较缺乏, 在生产场地出现的事故都无法的得到相应的指导, 机构以外的培训教师及设备都无法进入学校, 社会上的机构参与的相对较少, 因为这个原因, 师资力量、培训器材都无法得到满足, 想要达到培训的与其目的很难。学校的设备相对单一, 没有指定的培训基地, 这就使得学员在实训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 而农机手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必备的操作技巧, 这技巧的来源离开了实训是掌握不了的。

2.2 知识以理论教材为主

传统培训教材知识陈旧, 单一乏味。现代信息的发展, 农机刊物、网络资源日新月异。但是, 培训机构很少注重课本外知识的探索, 使着学员掌握的知识仅限于教材方面, 接触不到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理念。

2.3 教师占据教授主体地位

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更好的结合。建构理论最早提出者——皮亚杰, 这样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建构个体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 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 主动地去加工、改造获取的知识。由此可见, 传统的培训模式, 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某种程度上压制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始终使其处于被动状态。如此培训出来的学员, 创造力匮乏, 综合素质不高, 值得深思。

2.4 缺乏真情实景

农机培训内容放到黑板上来讲, 实际上对学员来说难有吸引力。比如说:拖拉机故障、联合收割机故障等, 这些更需要真情实景, 到现场教学, 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培训机构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得到的效果甚微,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员想要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就离不开现实中的真实事物, 必须到真实的情境中演示, 单单接受教师的书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培训课程中学员队真实情景和真实器械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造成学员队具体事件的突然爆发而束手无策。所以说授课地点的局限, 使得真实情景的演示缺乏, 继而造成了授课效果的不佳。

3 解决对策

根据日下农机培训现状, 系统分析传统农机培训存在的弊端。参考相关的教教学理论, 相关解决对策, 参照如下:

3.1 多方机构介入, 探索校企联合培训

农机培训走出学校, 吸引多方参与其中, 探索校企联合培训模式。校企培训模式, 更适合制造商生产农机具适用本地农作需要。此模式下, 可以外聘教师, 实地操作, 农户更易接受, 效果也较理想。比较分析, 参与的农机制作商, 有足够的农机具和技术材料, 作为教学设备, 解决了传统培训教学缺少设备和材料的问题。而且, 在某种程度上, 有效降低培训费用, 值得推广应用。

3.2 现场教学, 增强教学实效

现场教学模式, 就是安排农机手身临事故现场、作业现场, 进行深入实地的培训教学。此种模式, 更适合农机事故的排查、农机维修监护等等。以农机安全监理的培训威力, 培训教师与监理员设计事故现场。培训学员进入假定的农机事故现场, 具体分析事故出现的问题, 排查改良农机, 学员和教师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处理建议。这种培训模式, 为学员提供了真情实景, 学员深入其中, 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

3.3 跨区域教学, 推广网络化教学

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 网络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农机培训期间,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资源, 对学员进行深入培训, 有效提升培训质量。比较而言, 这种培训模式的效果要优于现场培训、集中培训、专家咨询等等, 普遍适合于各个地域。农机培训学校建设培训网站, 聘请专家授课, 学员网上培训学习。这种模式授课方式灵活, 没有限制的时间和地点, 学员学习方式多元化, 深受学员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郑荣华, 郭光喜, 柯有柱.加快十堰农机技术推广的对策[J].湖北农机化, 2007, (4) :20-21.

[2]张吉营, 宋立华.浅谈农机推广应遵循的原则[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6, (4) :38-39.

初中文言文教学弊端探析及对策 篇10

我们常说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死于章句”“废于清仪”“言文相加”等, 但最主要的弊端应是“死于章句”:指孤立地从文本中挑出字词, 来解释、记忆, 不见文章、文学、文化, 或者说, 更多的是把文言文当做孤立的“语言材料”处理, 而不是当做活生生的“作品”来教学。

其他的问题都是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延伸。如“废于清仪”, 是不顾文言文有阅读理解障碍、不同于白话文的语言特征, 避开语言来认读理解, 只谈文学、文化, 学生也许知道了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但具体来之何处, 如何来是不清楚的, 记住的也许是老师的一、二句解释而已, 得到的只是抽象空玄的人文思想的“碎片”, 学生的文言能力难以提高。这是因为教师担心教授字词遭到批评, 所以淡化甚至避开字词, 专注文学、文化。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上见得比较多。

再如先解释字词再谈文学、文化, 简单的“言”、“文”相加, 将两者割裂开, 在孤立地梳理完文意后, 再将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这是因为教师们努力在语言与文学、文化之间寻找平衡。

所以, “死于章句”的弊端不解决, 其他的问题都难以根治。

长期形成这种弊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文言文形式的白话文化, 便于阅读理解但不利于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以前的没有段落没有标点符号的形式变成今天等同于白话文的形式。文言文形式的改变始于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推行与白话文有关的语文改革, 还有采用简体字和标点符号等进步做法。太平天国的文书上还破天荒地加上了逗点、句点、人名号、地名号等四种标点符号, 这都是便于阅读和教育的。”[1]形式的改变主要便于阅读理解, 使受众更广, 但不利于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形式的改变导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一般是带读, 边读边标, 然后是点;再是由篇到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读、标、点。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是先要求对一篇文章有整体的了解, 才是章句的理解。而今天的文言文加上标点后, 断句的要求基本没有了, 也使教师与学生失去先需要整体理解文本再去理解章句的过程。这与“化蛹为蝶”的道理一样, 由蛹变为蝴蝶,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只有冲破束缚自己的茧, 才能得到生命的升华。而好心的人们想当然地帮助蝴蝶, 拿起剪刀剪破蛹, 蝴蝶是能爬出来, 但你看到的是不会飞的或者是死亡的蝴蝶。文言文的标点符号类似于这把“剪刀”, 学生在学习阅读文言文时少了“冲破束缚自己的茧”的过程。如果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学生要想大致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 必须读完全文,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理解字词, 这是符合汉语的学习规律的, 由篇到章到句。

形式的改变导致诵读的缺失。由于需要断句标点, 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所以必须读, 既要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意思, 还要读出文章的条理文脉, 更要读出文章的意味。在这样的要求下, 有目的、有层次的、多种方式的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得以实施。所以古代文言教学, 开始“点读”。由老师领读一句, 就点断一句, 学生跟读一句, 就领会一句。读到一定程度, 然后领读一段, 跟读一段;有时或唱读、或吟读、或诵读、或背诵, 师生配合默契, 心领神会, 读到入情入理乃止。今天的文言文教学也重视诵读, 但很多时候是停留在“倡议”阶段, 在日常的课堂上, 老师讲得多, 尤其是高年级, 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动口。其次是朗读的目的单一甚至不明确, 更多时是仅仅为了背诵。所以, 今天文言文课堂上呈现的朗读缺少方式方法, 目的模糊, 学生缺少朗读动力。

二是考试评价的“量化”要求。

其实考试的要求也是因为文言文的白话文化导致的结果, 考评者在这样的语言理解环境中所做出的选择。于是在《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中出现“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之、其、而、于、以、何’等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等指向清晰的“量化”。一线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量化”考评, 这又直接导致了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尤重字词而“死于章句”。

要解决这些弊端, 需从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一是从课程的角度来思考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二是从语言的特性和课程角度来思考初学文言文的最合理的方式。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的目的或者说学习价值到底在哪儿?从课程的角度来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对于文言文来说, 基本失去了“工具性”, 没有书面表达的要求, 也没有口头表达的要求,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少数因研究需要, 大多数学生在未来是不会用文言文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朱自清先生认为:初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懂得“一点本国古代思潮, 也未尝不是有益的事”。这样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将“人文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 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充实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品位,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 吸收语言精华, 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曾提出:语文课是通过书面语言作品来培养语言能力的。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感性的, 那就是熟读与背诵, 用形成语感来储存。另一个途径是理性的, 就是要学习语言学总结出的理论和规律。语理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词汇上———词义的理解、语义的把握和词汇的积累。 (2)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曾经说过, 中国的文法特质在于“国语的用词组句, 偏重心理, 略于形式。”由于偏重心理, 就不能忽视言语主体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也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唯其是“人治”的, 所以必须重视人的体味、领悟。

所以说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尤为突出, 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 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 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因此, 我们的教学是不能将字词孤立地从具体的篇、章中找出单独解释, 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学习的。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应该激发兴趣。学习是感性的, 是应该通过朗读、背诵来培养语感的, 而语理的学习也是建立在语感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死记硬背”, 但不是没有理解感悟的“死记硬背”;我们需要积累文言字词, 但不是孤立地记住这些字词的意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有感情地朗读, 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习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所以,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通过传统诵读与激趣探究来“言文结合”, 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言文结合”指疏通字义时, 是从篇章阅读的角度推敲语词的语境义;分析篇章时, 着眼于篇章的整合, 又与具体的语词理解相结合, 在理解中赏评, 在赏评中理解, “言”和“文”之间就有了多个来回, 言文贯通, 养成实而活的言语经验。)

对于传统的诵读是否适合文言文的学习, 不一定能找到确凿的科学论证, 但几千年的实证得之, 诵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效的。黎锦熙对于“读”曾提出三种要求, 或者是三种境界:第一种叫做“梳解的读法”, 即指预习阶段的读, 旨在初步读懂文章, 领会文章中某些句段的含义和情味, 要求达到流利;第二步叫做“伦理的读法”, 指整理阶段的读, 旨在词语、句读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恰当地表达出声音和意义的结合;第三种叫做“审美的读法”, 旨在读出文学的意味和情趣, 要求达到铿锵悦耳, 声情并茂。

如以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为例: (老师提供除去标点符号的文章。)

1. 断句。 (先个人边读边加标点, 然后两人一组相互读。)

2. 请同学加标点, 并阐述理由。

(其他同学听, 对不相同的地方提出质疑。主要是解释词语, 翻译句子。)

3. 读出语气、感情:

(1)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疑问。

(2) 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平静。

(3)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感叹, 生气。

(4)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用句号, 平静, 为何?有礼有节。 (不用感叹号, 是因为有礼不仅是语言的有礼, 还有态度的平静、谦逊。前者称“君”, 后仍称“君”。)

再以教学《爱莲说》为例:读出作者对三者的情感。

(1)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

(2)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

(3)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为什么前面两个句子的排列是一样的, 而第三个句子的排列就不同了呢?

第一层读:我们要看到的是作者所爱的莲花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这样的莲花有什么样的特点。如果用“君子”的眼光来看, 又具有哪些君子的特点呢?于是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赞美, 朗读中把赞美的感情加进去。

第二层读:在“爱”背后更为重要的是“独爱”。“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这个句子在翻译之后学生会明白“和我一样爱莲花的人没有”的这种无奈感, 可是仅仅是无奈吗?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说自己“爱”莲花的?很明显的是, 在“爱”之前, 有一个“独”字, 一切的意味都在这个“独”字中, “予独爱”, 不妨读读, 会带着怎样的感情呢?作者这样说的时候, 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一种骄傲的自豪感。我们连接这两句话, “予独爱……”,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会感受到在一种悲愤中, 更多地表达着作者明知自己的孤独, 却为这种孤独感到由衷的骄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君子精神, 一种强烈的入世情怀。由此, 我们再来读“予独爱……”这句话, 不仅有赞美, 更有自豪。

第三层读:回到课题“爱莲说”, 读这个课题的时候, 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在这样的理解之后, 再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把“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这句话放在最后, 一个“宜”字, 好好体会, 感情就在这里。而且也是顺着前句作者的悲愤之情而来的。在“宜乎众矣”中, 作者的那种高贵的“孤独感”更加凸显出来, 在这种“宜乎众矣”中, 作者以自己的君子精神“香远益清”着这个“牡丹”的世界。

通过朗读, 将“言”“文”结合起来, 不再割裂, 不再肢解, 还文本一个鲜活的生命, 更重要的让学生有了鲜活的体验与感悟。

对于激趣探究:文言文是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记载的文明远离现实, 但却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对过去与未来不熟悉、不了解的文明都有着天生的好奇, 而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尤甚。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如《孙权劝学》教学:这篇文章关键词是“劝学”, 有疑问值得探究的有: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疑问一:何为“经”?何为“博士”?此二者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吕蒙是不需要读经的?

“博士”的名称最早起源于战国时齐、鲁等国, 是官职名。如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 齐置博士之官。”在隋唐以前, 博士都必须是学问渊博, 或精通一门的学者才能胜任。《汉书》记载∶“博士, 秦官, 掌通古今。”西汉贾谊, 十八岁能诵《诗》、《书》, 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被文帝召为博士。他们的职务就是掌管全国古今史事及书籍典章, 以备谘询, 充当皇帝的学术顾问。汉代武帝设五经博士。《汉书》记载, 博士须是“明于古今, 温故知新, 通达国体”的人。到了东汉, 只有精通《易》、《书》、《孝经》、《论语》的人, 方能被荐为博士。

这些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在老师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下,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 可以上网查资料, 也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2)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疑问二:何为“涉猎”?涉猎的对象是什么?也就是说孙权让吕蒙学习的内容。

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原文如下: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可以看出“涉猎”相当于“急读”, 类似于今天的“速读”和“范读”之意。可以看出孙权让吕蒙学习的内容是以史书、兵书为主。

再如《爱莲说》教学:

对“君子”的理解, 文本中写到“莲”的特征:“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何将两者结合一起理解?

可以参阅《论语》: (1)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2) “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3)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4)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5)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 不说也;及其使人也, 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 说也;及其使人也, 求备焉。” (《论语·子路》) 引导学生结合《论语》进行探究, 既能理解“濯”“通”“直”“蔓”“枝”“亭亭”“植”等字词, 也能对莲花身处污泥之中, 却纤尘不染, 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傲然不群、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的君子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结束之际, 回顾语文教学历史片段, “汉儒指导生徒读经,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断句, 分辨出:一篇有几章, 一章有几句, 一句有几处停顿。2.正音正读。3.解释词语。4.解释全句、句群或全章的意义。5.指出正文的语法修辞特点, 介绍与正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3) 再回顾今天的文言文教学, 2000年过去了,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仍止步不前, 传统就是真理?还是我们思考与实践的不够?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宝顾黄初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 第43页。

[2]《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王宁, 选自《语文之道》张蕾张彬福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第82页。

初中英语教学现存的弊端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弊端;对策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由于受传统阅读理论和英语标准化测验方法的影响,存在如下问题:

(一)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取“逐字逐句”的讲解方法,而忽视了整篇文章的思想构建,造成了学生认为阅读就是背诵和记忆语言点的错误思维,从而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东西,使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搬运”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意识与思维的不可分割性,也忽视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滞后性。

(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默读。很多教师在教学前,总是让学生将文中不理解的生词或词汇标示出来,然后通过查阅词典的方式扫除生词障碍。殊不知,将所有生词扫除干净之后,虽然有利于学生通读全文,但是却失去了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机会,同时也将阅读课程变成了教师的故事课;有时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仅仅局限于故事情节表层,从而使得阅读教学也仅仅停留于对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还有的教师喜欢在阅读课上播放录音,在播放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进行回答和讨论,并复述文章内容,最后由教师将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简单提示一下。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自主默读,无形中削弱了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三)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练习

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做大量与文中语言知识相关的练习题,殊不知占用了师生很多时间,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技巧进行指导的时间,在统一的习题面前,体现不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无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使他们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机会,无法顺利培养他们的各项阅读技能,因此,在今后的阅读课程教学道路上要努力探寻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改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低效问题。

二、初中英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行的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是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和语法,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然而,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够,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这虽说在小学三年级已经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但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不仅基础、兴趣、能力不同,学生英语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当前,英语教学的“应试性”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导致了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严重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由于英语教学要求统一步骤、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模式、以及采用过于集中的教学形式,难以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发展。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现象的存在。

(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处于相对偏远不发达的地区,英语教学又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路径可遵循。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采用翻译法,过多的使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一言堂,忽视学生的英语言语实践。教师仅仅使用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再加一台录音机进行英语教学。教学活动更多也只是角色扮演、故事、对话等形式。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学习英语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难以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大多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仅仅依靠每周仅有的几节课堂时间,没有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课堂上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听不懂或者自身英语素质的限制而过多的使用汉语,从而降低了对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量,减少了他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和时间。

英语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导致了英语教学质量也不高,学生学过的英语难以巩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多大兴趣。教师对英语语音、句型等的错误教授也误导了学生的发音及语言知识学习,对学生学习纯正的英语语言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应试成分比较重,素质培养不足。当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沿袭,老师关心更多的还是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等显性的指标,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不重视或者说重视不足,这样导致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英语教学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能流利的背诵一篇文章,而到了实际运用英语的时候,却成为了“哑巴”。这在我国农村教育活动中是比较常见的,也是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四)在课堂中,教师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对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训练不足。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印象,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注重语法,把阅读当做精度来讲。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也同时忽视了阅读方法的培养。给学生逐词逐句讲解,讲短句,讲句型,罗列词组,分析结构。而有的则是让学生自己浏览文章,做出答案。这种方法单一,乏味。总是使学生顺着老师的意愿走,整个课堂始终围绕教师的讲,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只在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逐渐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又何谈提高阅读技能。结果当学生遇到新的阅读材料时,无处下手,不能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特别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没有办法解决,最终导致放弃阅读,忽略阅读。

(五)在教学中,缺乏对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或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持之以恒,相互帮助,共同解决。而且还使许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声读、指读或重度等等。有些教师怕影响教师预案,教学进度,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迁就,造成学生的坏习惯得不到有效制止。这些都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六)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许多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学校教研氛围不浓的教师更会忽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七)阅读教学的量不高,没有适合于学生的阅读材料。认为阅读教学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小部分。忽视课本现象严重,有些读过就算教过学过,教过学过就算教好学好。还有就是没有好的教学资源,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阅读材料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不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概括推理能力。

(八)在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自信心和耐心的培养。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缺乏自信和耐心。一看到长长地一篇文章,里面还掺杂着一些生词,学生就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坚持读完文章,完成阅读训练,从而使阅读训练变成累赘、负担。

三、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对策

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人结合初中阅读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充分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较为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认知意识,具体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好恶程度上,同时兴趣也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巨大内在驱动力。

(二)精心选取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选取对学生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学生,就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反之,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要求是语言真实地道、体裁趣味丰富、难易程度适当以及具有时尚性,如报刊杂志,贴近学生生活,与课文有一定的关联,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阅读材料应涵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相应的语言知识,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同时获取了其他方面的很多知识。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意识。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现行英语阅读教材中文章的结构较为复杂、句子长度适当增加、词汇密度也随之增大。例如九年级由于每个单元文章的阅读量变大,幅度变长,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新语法:新教改对于学生的阅读速度、整体把握语言框架、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文章段落寓意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与老教材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采取即时阅读与两遍阅读相结合的策略,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感,也增强了他们阅读学习的信心。

(四)创造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创设温馨的环境,如设立一个图书角,摆放各类图书,杂志,黑板报让学生轮流值班负责,成为学生展示自己风采的表演舞台。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有一个正确、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价值观,陶冶了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课余时间,不断与学生谈论看过的书籍,互相交流想法,为学生起模范作用。让学生多阅读,读后用自己的英语语言讲出来,让学生通过看英文报导,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四、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是一项繁重而需要及时改正方法的教学,作为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刁彩玉.初中英语教学现存弊端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3年5期.

[2]赵国东.初中英语教学现存弊端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年11期.

收取动物检疫费的弊端和对策 篇12

1 弊端

1.1 监督弱化、角色错位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要求,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需经费应当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由于动物检疫有收费职能, 地方财政就以此为依据, 实行“差额拨款”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拿收支两条线来说, 实际上就是下达收罚任务、超收奖励、罚款分成体制。于是动物检疫成为创收的手段, 用于弥补管理经费、人员经费的不足。行政执法本应扮演的裁判员角色, 而成为运动员、收费员, 角色严重错位。

1.2逃检严重、监管失控

根据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 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但由于涉及收费问题, 养殖户和畜禽商贩为了节约费用开支, 往往不会主动报检。加上检疫检测手段的落后, 群众根本不认同动物检疫的重要性, 普遍认为只是为了收几个钱而已, 逃检现象严重。

1.3 随意性强、执法不严

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 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必须都有一套程序规范, 但涉及收费任务及工作报酬等问题, 实际操作起来阻碍重重。据基层检疫员反映, 产地检疫收入低, 占用时间长, 去检, 自己要倒贴交通费, 不去检, 又是工作不作为。屠宰检疫如果严格把关, 私屠滥宰就会增多, 畜禽屠宰量就会减少, 进而影响检疫收入。到头来屠宰企业有怨气, 检疫部门有软肋, 最终只是相互妥协, 只要不是大问题, 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走过场。

1.4 以权谋私、执法不公

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 少数检疫人员在收取检疫费时, 收人情费、关系费, 吃、拿、卡、要等, 发现违法行为不是及时依法处理, 而是以补检收费代替处罚, 将罚款变为收费, 出现收费不检疫、检疫收费后不出证、按月收费等乱象。甚至给一些不法关系户提供保护伞, 严重地坑害了广大消费者。

1.5 歪曲政策、欺上瞒下

有的基层检疫人员为了完成收费任务, 歪曲国家惠农政策, 与养殖经营户串通一气, 套取国家养殖业扶持资金, 用能繁母猪补贴款、能繁母猪保险死亡补助款等惠农资金抵扣、返还检疫费, 造成国有资金流失, 政策偏向, 群众意见大。

1.6 检疫无序、乱象丛生

动物检疫附带着收费, 意味着权力和利益, 于是上下级争抢检疫资源、单位系统之间相互降低检疫要求和收费标准, 导致检疫秩序混乱, 有好处的事, 大家争着干, 而无利的事相互推诿, 管理不到位。

2 对策

2.1 取消动物检疫费

2.1.1切断监管部门的“利益黑手”, 终结与服务对象在经济上发生利益关系, 从而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保证检疫结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2.1.2减少养殖户、贩运户的运营成本, 有效解决逃避检疫等问题, 提高动物及产品报检率, 保证检疫质量。

2.1.3铲除腐败滋生土壤, 减少权力寻租空间, 使检疫工作更趋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

2.2 依法保障、责任追究

2.2.1建议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投入等政策, 解决基层政府承担的社会发展责任与其所拥有的财政资源不对称的局面。

2.2.2健全完善动物卫生监督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需经费应当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及时足额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从根本上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作为政府公共服务法定职能的定位问题。

【弊端对策】推荐阅读:

弊端应用07-18

弊端分析05-25

网络弊端06-21

技术弊端06-23

核算弊端08-14

教学弊端09-08

传统弊端09-14

存在弊端09-24

考试弊端10-08

实施弊端12-23

上一篇:盾构机姿态控制下一篇:会计手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