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弊端

2024-09-14

传统弊端(精选11篇)

传统弊端 篇1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机机械也得到全面革新, 原有的农机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机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今后我们的农机培训, 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立足于转变原有的培训思维, 积极向新领域新方向进军拓展, 这样才能有效的为农业和社会经济提供帮助。总的来说,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探索新的农机培训模式, 已成为现今农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原有农机培训所存在的弊端, 并针对弊端提出相应对策, 为今后提升农机推广效益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相关概念释义

1.1 培训

属教育范畴, 可理解为培养、训练。目的在于提升某项专业技能, 使受训人员某项技能方面出类拔萃。最终追求目标, 实现成本最低化, 高效率培养某种类型的人才, 达到利益最大化。

1.2 农机培训模式

辞海释义, 模式是人们按照某种事物的规律, 进行某种活动的形式。农机培训模式, 是在一定的标准模式下, 对某一地区农机人员进行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

2 传统农机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农机培训模式, 教师发挥着主体地位, 所用资源日趋简单化。随着时代的进步, 这种培训模式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 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文章就相关问题罗列阐述, 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参与培训机构单一

学校是原有培训模式的主要机构。但是学校的培训往往在资金上比较缺乏, 在生产场地出现的事故都无法的得到相应的指导, 机构以外的培训教师及设备都无法进入学校, 社会上的机构参与的相对较少, 因为这个原因, 师资力量、培训器材都无法得到满足, 想要达到培训的与其目的很难。学校的设备相对单一, 没有指定的培训基地, 这就使得学员在实训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 而农机手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必备的操作技巧, 这技巧的来源离开了实训是掌握不了的。

2.2 知识以理论教材为主

传统培训教材知识陈旧, 单一乏味。现代信息的发展, 农机刊物、网络资源日新月异。但是, 培训机构很少注重课本外知识的探索, 使着学员掌握的知识仅限于教材方面, 接触不到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理念。

2.3 教师占据教授主体地位

最理想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更好的结合。建构理论最早提出者——皮亚杰, 这样认为——学习是一种自发建构个体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 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 主动地去加工、改造获取的知识。由此可见, 传统的培训模式, 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某种程度上压制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始终使其处于被动状态。如此培训出来的学员, 创造力匮乏, 综合素质不高, 值得深思。

2.4 缺乏真情实景

农机培训内容放到黑板上来讲, 实际上对学员来说难有吸引力。比如说:拖拉机故障、联合收割机故障等, 这些更需要真情实景, 到现场教学, 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培训机构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得到的效果甚微,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员想要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就离不开现实中的真实事物, 必须到真实的情境中演示, 单单接受教师的书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培训课程中学员队真实情景和真实器械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就会造成学员队具体事件的突然爆发而束手无策。所以说授课地点的局限, 使得真实情景的演示缺乏, 继而造成了授课效果的不佳。

3 解决对策

根据日下农机培训现状, 系统分析传统农机培训存在的弊端。参考相关的教教学理论, 相关解决对策, 参照如下:

3.1 多方机构介入, 探索校企联合培训

农机培训走出学校, 吸引多方参与其中, 探索校企联合培训模式。校企培训模式, 更适合制造商生产农机具适用本地农作需要。此模式下, 可以外聘教师, 实地操作, 农户更易接受, 效果也较理想。比较分析, 参与的农机制作商, 有足够的农机具和技术材料, 作为教学设备, 解决了传统培训教学缺少设备和材料的问题。而且, 在某种程度上, 有效降低培训费用, 值得推广应用。

3.2 现场教学, 增强教学实效

现场教学模式, 就是安排农机手身临事故现场、作业现场, 进行深入实地的培训教学。此种模式, 更适合农机事故的排查、农机维修监护等等。以农机安全监理的培训威力, 培训教师与监理员设计事故现场。培训学员进入假定的农机事故现场, 具体分析事故出现的问题, 排查改良农机, 学员和教师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处理建议。这种培训模式, 为学员提供了真情实景, 学员深入其中, 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把握。

3.3 跨区域教学, 推广网络化教学

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 网络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农机培训期间,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等资源, 对学员进行深入培训, 有效提升培训质量。比较而言, 这种培训模式的效果要优于现场培训、集中培训、专家咨询等等, 普遍适合于各个地域。农机培训学校建设培训网站, 聘请专家授课, 学员网上培训学习。这种模式授课方式灵活, 没有限制的时间和地点, 学员学习方式多元化, 深受学员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郑荣华, 郭光喜, 柯有柱.加快十堰农机技术推广的对策[J].湖北农机化, 2007, (4) :20-21.

[2]张吉营, 宋立华.浅谈农机推广应遵循的原则[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2006, (4) :38-39.

[3]竞赛带来机遇争先促进发展——山西省农机推广系统开展争先创优竞赛活动的体会[J].农机推广与安全, 1996, (3) :13.

传统弊端 篇2

现在的社会,可谓是:大人不明白小孩的想法,小孩不理解大人的心思。而这两者间的问题之所以存在,原因就是在教育上的纷争。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可在军事上我们强化了,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还停留在那个任人宰割的阶段!详看当今的教育事业,国家并不缺乏创新的理念,但是却缺乏实施的动力。举个例子吧,如今正是改革的时期,但是改革似乎只有书本,其教育方法一点也没有改变,真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如今拥有高学历的人也找不到工作呢?归根究底地说,还是得“归功”于中国的传统教育。现在社会的标准是“以成绩证明一切”,可书面上的成绩又对社会的现状有何帮助?那一群群的“高学子”如今是遍捞一大把。虽然嘴上说改革创新,可大多数地方还是偏向于中国传统的“乖宝宝”教育方式。说得好听是“乖宝宝”,实际上那就是一群木头!古代有人“头悬梁,锥刺骨”,现代则有人效仿前人,殊不知那是迂腐的、是不可取的。

一代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有过想干家务却被家长推去读书的经验?你们是否被永远读不完的书压得喘不过气来呢?你们的父母是否时刻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来鞭策你们呢?如果是,那么你们是甘屈于传统现状或是创造更新的未来呢?我们必须以自己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去学习,去分析如何去学,什么才值得学?

中国传统官僚制的弊端解析 篇3

关键词:传统官僚制;现代官僚制;弊端;韦伯

中图分类号:C9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106-04

在历史上,古典类型的官僚制始于封建社会。早在战国时代,诸候争雄促使文化精英们试图探寻一种万世不衰的国家管理方式。秦朝建立了传统官僚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正式形成;隋唐开科取仕标志着中国传统官僚制走向成熟;随着清朝的覆灭,制度层面的传统官僚制宣告瓦解。古典类型的官僚制与大一统专制国家密不可分,它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例如,在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和罗马帝国的后期,古典类型的官僚制就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以后,西方国家相继产生了“现代官僚制”。

一、中国传统官僚制历史扫描

传统官僚制诞生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农业社会。在那个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大量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这种经济上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必然上传为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为了维持长久统治,古代帝王大多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央设三公、九卿。诸卿管理政务,三公督率百官,皇帝最终裁决。地方则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这样,权威等级制应运而生。从此以后,官僚制度不断完善。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政体,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对官员选拔制度进行变革。例如,春秋以前的“世袭制”、战国时期的“客卿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直至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二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历代皇帝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郡国制到元朝的行省制等制度变迁都是皇帝集权的产物。三是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历代皇帝对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调整。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三司三使制、元朝的中书省制、明朝的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权力配置制度反映了皇权与朝权之间的矛盾。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传统官僚制。到了清朝,以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官僚制发展到了顶峰。

回眸历史,中国传统官僚制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治”、“老子”的“无为而治”、墨子的“兼爱”、商鞅的“法治”、韩非子的“法术势共治”等治国方式层出不穷。这些理论为政治家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文化基础,更为官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烽火连绵的战争中群雄逐鹿、诸侯争霸。作为一种寄生、谋生和提供智力的营生,门客制度和食禄阶层逐渐产生。众多王国和列侯需要建设大量的公共工程,这为官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分析官僚制产生的原因时认为,中国古代的水利灌溉和建筑工程等公共建设促使古老的官僚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中国官僚制的存在, “从一开始就控制着战国时代的封建性质,并将士人阶层的思维一再纳入管理技术与功利主义的科层官僚制的轨道”。[1]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秦始皇天然地选择了中央集权式的官僚制。之后,汉袭秦制,西汉初年,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无为思想,道家理论居于政治支配地位。文、景时期,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的趋势。此时,董仲舒于武帝建元年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学从显学进一步发展到“官学”。加之汉朝皇帝采取了削弱王国势力、削弱丞相权力、实行察举制度、建立太学、创设八校尉、增设期门军和羽林军、设置刺史,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制度,也使汉朝的官僚制度得到了巨大发展。后来,以隋朝开创科举制为代表的官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最终,中国传统官僚制度走向成熟并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官僚制——“家产官僚制”。在此,我们将这种具有专制化的政治体制、等级化的权力配置、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官本化的政治文化、工具化的天道观念、差序化的官场生态、形式化的官僚作风、人情化的政治关系、科举化的选官方式的官僚制称之为“中国传统官僚制”。

二、中国传统官僚制的特点

中国传统官僚制不仅影响到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也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毋庸置疑,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官僚制发展出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专制制度,它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成熟的官僚制。“一个官僚组织变得越成熟,它就越不可能死亡。”[2]成熟的官僚制之所以不容易被推翻,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官僚制都具有庞大的规模,而所有的大型组织都有很高的生存率”。[3]25由于中国各个朝代都有组织规模庞大的官僚机构,因此,中国传统官僚制能够自秦至清延续了长达两千余年,这在客观上维持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也使中国历史没有中断。然而,愈是成熟的官僚制,对后世的影响也越大,留给后世的包袱也越重。只要省察一下传统官僚制的内在特点,这种“包袱”的沉重性就不言自明。

1.专制化的政治体制。在专制化的政治体制下,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官僚机构的设置都是以统治者大权独揽为目的。皇帝是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大头目,是统治权力结构的中心和等级权势结构的顶点。皇帝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国家成为皇帝的私有财产,暴力机器和官僚机构成为其维持统治的工具。实行集权化的领导和专制化的决策,带有鲜明的人治色彩和家族化特征。

2.等级化的权力配置。传统官僚制组织拥有大批官员,他们权责明确,职位权力按等级依次排列。早在西周,统治者就曾制订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元朝则有“一官二吏、九儒十商”之说,清朝更有等级鲜明的“九品十八制”。 在等级化的权力配置中,朝廷按品设官,依级定职、参等定酬、身份等级森严。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一级节制一级,级级对上负责,呈现出讲级别、论等差的“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

3.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崇拜权威是全社会的理性选择,因为“农业社会的特点就在于,由千百个彼此雷同、极端分散而又少有商品交换关系的村落和城镇组成的社会,需要产生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集权政体和统治思想。”[3]因此,传统官僚制是典型的权力中心主义,其本质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组织结构设计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4.官本位的政治文化。传统官僚制组织十分看重基于权力的强制性力量和权威性荣耀。级别越高,权力越大,权威也越高。在下阶权力面前,上阶权力具有绝对权威性,下阶权力的权威和荣耀一概被上阶权力所覆盖。“惟官是尊”、“官官相护”、“当官发财”、“学而优则仕”、“官大一级压死人”、“官本位”高于“民本位”等社会认知,必然演变为恶俗的政治文化。

5.工具化的天道观念。自汉儒董仲舒以来,儒家学说逐渐演变为宗教化、神秘化的儒教。儒教把儒家学说意识形态化了,成为与天地同寿的国教,变成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大脑里的操作系统。 [4]这充分表现在“天命论”和“道统论”中。统治者“托之于天,假手于不可见、不可知的冥冥主宰” 。[5]“天道”神圣化了“天子”,“天子”高居万民之上,“天道观”自然成为历朝历代帝王的统治工具。

6.差序化的官场生态。为了便于统治,封建官僚阶层创设了诸如君臣、官民、夫妻、父子、老幼、上下等具体关系范畴。构建起明君、良相、贤臣和顺民的政治“和谐”关系,进而创设出“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礼治”。这些差序范畴后来演变为中国的人伦传统规范。立宗子、别嫡庶、定名位、正尊卑、辨等差、分贵贱、序世系和敬祖宗等封建血缘宗法等,充分反映了官场的等级生态和官僚制的差序特质。

7.形式化的官僚作风。等级差序的实质性存在,保证了统治阶层能够分配到应有的权力、资源和价值,而等级差序形式性的存在,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尊严、权威和名分等,所以,统治阶层会不遗余力地维护“礼治”的形式规范。但作为社会共同规范的“礼治”所具有的威慑力使任何人不敢轻易挑战“礼治”的既有规则。对“礼治”的厌恶,逐渐演变为形式上的“敷衍”、“糊弄”和“走过场”,“礼”繁琐的程序和异化的规范最后流变为一种形式主义。

8.人情化的政治关系。在官僚政治社会里,攀龙附凤,巴结皇亲国戚、依附诸侯将相、织结“关系网”成为封建士大夫们的必修功课。如此,众多依附权贵的“关系元”构成“关系圆”;众多“关系圆”形成“关系网”;众多“关系网”构造出一个异化了的“关系社会”。[6]在关系社会中,社会按照身份将人分开等次,在同一等次中,又是按照血缘、亲缘、地缘的“差序”来判断亲疏远近。这样,在权力运行中,必然出现“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等现象”。[7]

9.科举制的选拔方式。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中国官僚政治的独有产物,是帝王祛除知识分子威胁统治的重要工具。自隋朝创设开科取士体制以来,一切人都须经过科举始得入仕,“学而优则仕”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把仕途向百姓开放,消解了知识分子威胁皇权统治的可能性。这种考试历来百弊丛生,贻害无穷。在明清推出八股考试后,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统治和人生禁锢更加严重,它将知识分子牢牢禁锢在官僚体制的陷阱中。

历史地看,传统官僚制是适应农业社会和封建时代的完备而成熟的政治组织模式,正因为中国传统官僚制如此完备,所以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中长时期优势地位。

三、中国传统官僚制的弊端

现代官僚制是适合工业时代的一个“由天才设计而由白痴操作”的管理体制。它有六个特点:专业化、法规化、层级化、公务化、非人格化和理性化。对于现代官僚制,韦伯给予高度评价:“它乃是对人类行使支配的已知方式中,最为理性者。在明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及可赖性方面,它都比其他形式的组织优越。”[8]就目前而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按照韦伯的观点,现代化的国家组织形态不应是传统官僚制,而应是现代官僚制,但几千年传统官僚制积淀的落后观念仍然存在,导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现象。

1.专业化十分欠缺。现代官僚制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公职人员要照章办事,对自己的职位负责。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机构职能尚未充分分化,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很多公务人员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如MPA教育,各级公务员普遍缺乏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根据经验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2.法规化严重滞后。现代官僚制强调以服从组织规则和遵守法律为特征,以严格的法律和规则来指导人的行为。但是在我国,由于司法的独立性不够,法律的应有威慑力量不足,领导意志左右法律法规,执行结果因人而异也大量存在,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此,“守法者劣势”必然产生,守法者劣势必然造成公职人员不愿守法的恶果。

3.层级化基本走样。现代官僚制强调组织结构和官员职务的层级制,层级制强调要把不平等的人际权力关系转变为岗位关系,把特定的人际关系抽象为具体的工作关系。[9]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官僚制属于“世袭官僚制”或“家产官僚制”的范畴,这种官僚制建立在官本位、人治和专权基础上。现代官僚制的层级在我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等级,而不是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的职位关系。

4.公务化流于形式。现代官僚制主张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来规范官员的行为,公私界限分明,不循私情。 “职务机关的财富(以及资本),与私人的财富完全分开;以及职务运作场所(办公室),与住所完全分开的原则”。[10]但在中国,衡量官员的标准是伦理性的人文教养,这很容易使官员产生人身依附的官场人格。如此,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很容易被突破。特别是,表达组织正式规范如法律的正当行为与表达社会非正式规范如关系的非正当行为在体制内部同时共存,公共权力的公共化使用和非公共化使用并存,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规范经常交织在一起。

5.非人格化意蕴不够。在韦伯的设计中,官员被假定为是价值无涉的,他们在政治上是中立且大公无私的,能够为了公共利益而尽职尽责,执行政治家制订的决策。解决事务“就事不就人”,是根据可以预计的规则,排除一切纯粹个人的、非理性的、不可预计的感觉因素。但在我国,正如韦伯的观点,中国的统治权威“不是建立在为客观的、非个人的‘目的的服务责任和服从抽象的准则的基础之上的,而是恰恰相反,建立在严格个人的孝敬关系基础之上。”[11]即使在今天,公职人员的人格化倾向也是普遍存在的。

6.理性化严重缺失。理性是韦伯理论的建构基元,理性精神是现代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中国,理性的力量往往遭受到集体道德等非理性力量的讨伐,理性长期屈具于非理性的脚下。由此,家庭、社会、政府的统治始终无法摆脱伦理道德等非理性的内在辩护。即使在理性中,头颅高昂的价值理性总是蔑视工具理性的正当要求。特别是,中国官僚阶层对工业化时代的核心主导价值的认知依然不够,现代化进程中群体性的理性缺位十分严重。

现代官僚制是西方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法制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普适性价值。这种普适性基于一个基本的道理:维持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借助权威的支持,而在传统型、卡里斯玛型(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中,现代官僚制选择法理型权威作为其建立的合法依据。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以等级化、法规化、非人格化和专业分工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官僚制,被韦伯称之为是“法理型支配的最纯粹方式”。因为法理型支配的基础是法律规则,人们服从的并非是某个上级,而是服从非人格性的规则和秩序。反观中国传统官僚制,它的支配形式是传统型支配而非法理型支配,这种支配是建立在官吏对统治者个人忠诚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非人格性的职责观念与规则基础上,这种官僚制模式无法提供理性的经济活动方式所需要的法律与行政管理制度。 [12]因此,传统官僚制在本质上不属于韦伯所说的现代意义的官僚制,它不仅不具备现代官僚制的基本理念,而且对中国人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文化表现出以下弊端:“家长制”的影响;组织活动中的人格化倾向;组织活动的非理性和缺乏效率;对组织与领导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公私不分明,公共职位的占有和依此实施的行政权威成为某些腐败分子谋取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工具。[13]这充分表明,现代官僚制远远优于中国传统官僚制。为此,在中国提倡现代官僚制的价值并不过时,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官僚制的合理成分,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7.

[2] 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

[3] 冯天瑜,周积明.中国古文化的奥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64.

[4] 王怡.“屈君伸天”与皇权专制─董仲舒法律思想新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4):103.

[5]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5.

[6] 巩建华.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传统文化阻滞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7(11):81.

[7] 韩庆祥.现代性的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4(3):42.

[8] 韦伯.支配的类型[M].康乐,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22.

[9] 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5.

[10] 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下)[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219.

[11]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24.

[12] 张定淮.西方理性官僚制与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取向[J].深圳大学学报,2005(3):48-49.

传统电话行销形式存在的几种弊端 篇4

第一, 盲目拨打, 群发式轰炸

例如:正坐在上海的地铁上准备回家, 突然, 在你的面前被人强塞进一张红色的名片。上面写着机票预订热线。等你还没看清是谁扔给你的, 你就看到一张张红色的预订机票像雪片一样撒在了整个车厢……

相信这样的场景肯定不会陌生, 这就是典型的“群发式广告轰炸”。很多企业的电话行销何尝不是如此呢?按顺序拨打黄页上刊登的电话就是最常用的群发式广告的拨打电话方法。还有些公司利用网络搜索软件, 从“阿里巴巴”或“慧聪网”下载数万条企业名单, 不经过清洗和整理, 就直接分配给销售人员进行工作, 这都是群发式轰炸的表现。

出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企业的管理者盲目相信自己的产品是“万能钥匙”, 认为所有的消费者都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只要销售人员加强技巧, 刻苦努力, 就一定能够卖出产品。他们却不懂得, 对于经营一个电话行销项目来说, 最核心的其实不是人员的能力, 而是客户名单或数据库的质量。如果名单的质量好, 即使人员的能力稍微弱化, 一样能卖出好成绩。但如果名单的质量差, 关联度差, 即使你手下的电话销售员各个能力超群, 要卖出好成绩也是非常艰难的。片面地强调销售人员的技巧和活动量, 而忽视最关键的名单质量, 这是很多做电话行销企业的通病。

群发式的广告轰炸只在一种情况下有效, 那就是除非你选择群发的对象正好是你的目标客户群。

还是拿刚才的群发“预订机票”为例, 上海以前各条地铁线路上都会看到有群发“预订机票”现象, 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 地铁二号线成为了垃圾小广告的重灾区, 在这条线路上, 人们接到这样的小广告的几率比其他的线路要高出4倍左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上海的地铁二号线所经过的站点, 都是上海商业高度发达的CBD办公区, 包含了浦东的张江科技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人民广场、静安寺、南京西路、江苏路、中山公园等等。地铁二号线上聚集的商业CBD之多, 为各条地铁线路之最。针对公司白领的机票小广告屡屡在二号线上“天女散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记住, 在电话行销的领域里, 选对市场比作对事情更为重要。

第二, 市场费用与业务时间浪费严重

时间对于一个电话行销人员来说, 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按普通电话的标准, 通常每天是8小时上班时间, 按通话时间的利用率达到60%计算 (通话利用率就是客服代表通电话的时间÷上班的总时间) , 她平均一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只有4.8个小时, 60%的利用率已经算是不错的水平, 经过统计, 国内中小企业每个电话销售代表每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为3.5小时 (包含了拨出和回拨) , 有的时间利用率甚至更低。

本来可利用的时间已经够少, 如果你打电话的时间中还包含了寻找销售机会, 判断数据准确等这些事项, 那真正与目标客户沟通的时间就更少。一天打20几个电话, 只接触到两三个意向客户,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真正懂得电话行销的公司, 他们非常清楚时间的宝贵, 所以, 不会让拥有熟练销售技巧的电话销售代表花时间在无谓的数据整理上面, 而是通过购买名单, 或请专人清洗, 直接将准确度高达85%以上的目标客户名单分配给电话销售进行拨打。通常这样做的结果, 平均把每天的电话量提高到80个到150个, 有效的客户接触可以增加到30个-50个, 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电话销售的工作效率。

把黄金的业务时间花在和客户沟通, 直接达成销售上, 而非浪费在数据的核实上, 这才是电话销售的本职工作所在。

传统电话行销的无效率和浪费不仅仅体现在时间安排上, 而且也体现在市场费用的盲目花费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企业的市场部门为配合公司的新产品推出, 印刷了大量的精美目录册与介绍手册。

可结果呢?大部分成为库存, 或成批成批地被当成废品卖掉。没有事先的效果测试, 更没有准确的市场预算概念, 结果造成大量的费用浪费。

而最致命的是, 一旦你开始依赖广告式的被动营销, 你就会陷入“不做广告等死, 做广告找死”的死胡同。并且, 广告费用的标准被掌控在权威媒体的手上, 如果你已经依赖了某些权威媒体, 他只要价格上涨10%, 你就必须跟进, 这着实令人头疼。

案例:

PPG (衬衫) 刚起家的时候, 其创新的直销男式衬衫的商业模式使其异军突起, 被誉为服装行业的DELL。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 依靠数据库与电话行销模式创下日销售衬衫10000件的奇迹, 而与之比较, 传统男装的老大宁波雅戈尔依靠遍布全国的千家门店, 积累了六年的时间, 日销售衬衫才不过13000件。

PPG发展的势头是非常良好的, 但是到了后期, 管理层希望塑造其高档的品牌形象, 在户外和报纸等传统广告媒介上大做广告, 结果仅2007一年就砸下3亿的广告费用, PPG的首席营销官赵奕松曾说:每个平面广告就是PPG的一个店面。长期依赖广告的结果是造成资金链紧张, 以致闹出创始人卷款潜逃这样的事件。

我这样说, 并不代表反对传统营销, 毕竟做广告是非常好的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手段。但如果你只知道做广告就是等于在大众媒体上烧钱, 那就大错特错了。

广告按目的可以分成销售型广告和品牌型广告。PPG请吴彦祖做电视广告, 就是典型的品牌广告表现形式。我们在一些垃圾时间段常见的电视购物就是典型的销售型广告,

销售型广告的作用就是为了促销, 通过设计很多“诱因”, 如优惠活动、价格打折、客户服务承诺等, 以达到拉动销售的结果。比如, 大家在麦当劳里拿到的赠送优惠券, 在规定的日期里消费, 可以享受个别单品的优惠价格, 这就是典型的销售型广告。

品牌型广告不一样, 通常就为了给潜在客户群传导品牌的理念, 在广告片中, 不会出现任何有关产品促销或价格的信息, 你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意向的符号或标语。如大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Adidas, 在明星代言人的运动画面中透露出其“Imposs ib le is Nothing: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品牌理念。

如果你能够通过销售型广告精确地控制媒介投入的效果, 那广告就不会出现浪费, 而是真正地按效果付费。比如, 你可以通过和电视台谈如何分账, 即按销售效果支付电视台佣金。对于一些不知名的电视台来说, 他有大量的闲置时间段无法收到广告费用。而对于你来说, 你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来推广你的产品, 却不想一开始投入过多的资金。那么, 这样的合作模式无疑是双赢的。

第三, 依赖销售人员的个体能力, 而不懂得行销系统应用

在竞争日趋激烈, 营销手段同质化的今天, 人海战术依然是很多营销团队切入市场的法宝之一。快速粗糙的招聘程序, 以及残酷的业绩考核造成电话销售人员的频繁流动, 这一点在保险, 快速消费品, 网络营销等行业经常看到, “数字决定位置”的企业文化造成“剩者为王”的现象令人唏嘘。

如果只是靠招到优秀的销售人员就能解决业绩的问题, 那创办企业也未免太简单了。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具备一个非常强大的行销系统, 依靠系统去运转, 而不是依赖某一两个TOP SALES。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主要靠一两个人支撑, 那就说明你的企业还不能算是一架真正的赚钱机器, 实际是非常的危险, 只要你的TOP SALES停止或不在你的公司工作, 你又该如何呢?

在咨询服务当中, 优秀公司最大的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是依靠系统在运营, 受到的人为的干扰因素相当少。这一点, 在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中, 最为明显。如果今天换掉一位CEO, 这个公司照样运转正常。但在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 如果创始人或老板更换, 团队一下子就变成一盘散沙, 树倒猢狲散。

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建议各位老板或管理者, 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型企业, 你们一定要在企业经营时, 考虑建设和逐步实现企业行销的系统化。

在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里, 除了电话销售人员, 还包括了客户名单、使用的媒介组合 (目录与电话) 、定价方法、产品创意、订购反馈等多种因素。在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中, 以上因素和“人员”一样, 都被称之为“行销变量”。

曾通过测试不同质量的变量组合, 来验证行销系统中各变量的影响程度。现以两个变量为例以此说明。

比如在“客户名单”变量方面, 有两个指标很容易衡量出这个名单的质量。

1.准确率:即信息的准确性, 通常准确度能达到85%以上就是很好的名单了;

2.接触率:即通过电话呼叫, 能找得到联系人的比率。排除通话的时机因素影响, 通常电话行销要求的接触率要达到35%以上。

传统预算控制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 篇5

内容摘要:预算控制是预算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技术创新的日益加快,企业内外部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这对传统预算控制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传统预算控制模式的特点以及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推进我国企业预算控制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预算控制 预算目标 预算考评

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及其特点

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控制方法,是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预算管理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反馈评价等过程,其中预算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没有预算控制,预算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控制力。但是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预算控制模式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被新的控制模式所取代。自控制预算模式诞生以来,其形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完善当中,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财务计划预算控制阶段、目标利润预算控制阶段、战略导向的预算控制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其控制的紧密程度发生了变化,逐渐由紧控型转变为松控型。因此,财务计划预算控制模式、目标利润预算控制模式等一般被称之为紧控型预算控制模式,而战略型、价值型预算控制模式则是松控型的预算控制模式,也就是被称为“超越预算”控制模式。从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紧控型的预算控制模式,它产生于标准成本法,是根据报告期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评估管理者或员工的业绩,强调的是管理者主导、目标导向、关注细节、注重全过程交流与事后控制,预算期内不进行预算修正等。通过监测生产运营状况,将监测结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制定方案、采取行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差异的消除或减少。因为它强调目标的准确性、先进性和可控性,通过自上而下的紧密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在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况下,具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预算控制模式的弊端

(一)传统预算控制模式无法适应组织柔性化的要求

柔性组织是动态竞争环境下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适能力的组织,对经营环境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必须变革传统的刚性组织,实现柔性组织管理。柔性组织管理具有弹性的领导关系、层级减少、决策权分散、横向沟通加强以及组织网络化等特征,这种结构具有适应性、学习性、创新性、敏锐性等优点,日益成为主流的结构。显然柔性化组织与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是相悖的,因为传统预算控制模式强调集权控制,它是以科层制组织为基础的,是以组织内部责任单位职能为基础的。

(二)传统预算控制以财务资本为控制目标具有狭隘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产量、价格、质量之间的竞争转向知识、文化的竞争,在高科技企业知识资本已经成为公司市场价值的主要来源,企业不仅应当加强财务资本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知识资本,从而实现知识资本价值的最大化。而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这就忽视了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等知识资本的价值,容易导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丧失优势,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发生衰退。因此,对于一些高科技行业,仅仅对财务资本进行预算控制显然是不够的。

(三)传统预算控制模式往往带来预算系统内的目标失调

由于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是事先确定目标,目标的制定属于计划职能的核心,因此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实质上包含了计划和控制两个职能,但是仔细分析,这两大职能的实现经常会发生冲突。因为传统预算控制模式对目标要求应该具有准确性、可控性、先进性和现实性等特点,通过目标实现情况考核制定员工激励方案。目前,企业往往采取标杆法制定企业的目标,这种方法往往会将目标无形拉高,这无疑会削弱管理者实现目标的积极性;而如果让管理者自己设定目标,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其所设置的目标与企业要求势必存在偏差。由于源头目标的准确性、可实现性遭到破坏,预算控制显然就偏离其本来的目的。

(四)传统预算控制模式下容易遏制员工的持续改进

传统预算控制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值进行比较,根据两者的差异判断绩效的好坏,这种方法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假设目标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先进性。但是,超额完成预算,可能由执行情况决定,也可能由目标高低决定。也就是说,超额完成并不一定说明绩效好,有可能是由于预算目标编制留下了较大的“预算余宽”,这就无形中刺激了“预算余宽”的行为,这种带有“折扣”的低指标预算严重破坏了预算的协调功能和绩效考核的公正。当然,部门管理者往往担心本轮的超额完成会刺激上级管理者对预期目标的修订,制定更为严格的预算目标,从而导致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的提高,这样员工就丧失了挖掘工作潜力的动力,工作的积极性遭受到破坏,抑制了业绩的持续改进。另外,该模式还容易导致上下级关系的紧张以及同事关系紧张的后果。总之,紧控型预算模式由于目标确定质量很难保证,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导致预算实质上成为企业持续改进的枷锁。

(五)以预算为中心的刚性绩效评价容易导致事后操纵预算执行结果

紧控型预算模式使经理人员的关注点向财务数据偏移,而忽略了股东的财富,在利益驱使下,经理人员很可能会操纵预算执行的结果。由于信息不对称,部门提供或反馈的信息是企业制定和调整部门业绩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部门的报酬收入,预算的导向作用会驱使部门管理者提供和反馈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信息,甚至为了自身奖金的最大化,采取短期行为甚至不正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来粉饰自己的财务报表。这在金融危机中暴露无疑,金融危机导致美国117家银行破产,这些银行分支行的预算控制缺乏事后的监管,导致非理性的短期行为肆虐,甚至发生了下属机构的共同合谋现象,影响了银行的真实价值。传统预算控制模式不合理的评价系统、评价标准以及后续管理中的不全面,容易扭曲其原本的功能。

传统预算控制模式的改进

由以上分析可知,传统紧控型预算模式在目标确定、评价标准、预算修改、执行结果监管、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漏洞,妨碍组织的变化与创新,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要求。对紧控型预算模式进行改进与完善,逐渐转向松控型预算模式是大势所趋,但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应当采取渐进性创新的方式予以实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实际和市场环境,文章提出以下策略。

(一)从企业实际出发,权变选择预算控制模式

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适用于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对于中小型企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紧控型预算模式在中小企业也更容易实施。中小企业的业务单

一、组织相对简单,准确、可控的预算目标也就更容易确定,同时企业内部对目标进行沟通相对简单,保证了预算目标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接受;预算评价标准往往具有统一性,预算计划的执行更容易监督,信息不对称较弱,企业可以直接根据执行绩效进行考核和激励,因此员工只有严格执行预算计划才能获得较高报酬。另外,对于预测性较强、经营产品范围相对稳定的企业运用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更好。对于高科技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广泛采用虚拟组织、项目组织等柔性组织,非正规控制代替了科层制的正规权力,这种情况下,紧控型预算模式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应当采取松控型预算模式,如“超越预算”模式。因此,企业应当充分考虑经营环境、管理风格、组织结构、规模大小、组织文化等因素,权变地选择具体的预算控制模式,在紧控型与松控型之间取得平衡。

(二)建立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预算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预算计划实施情况如何,针对预算结果的考核与激励是否得当,都是建立在上下级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上,预算系统应该是一个高度沟通的系统。随着组织结构的日益扁平化和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企业的预算目标制定显得更为困难,只有让员工参与到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来,他们才会积极地与管理者配合完成预算目标。在对业绩考核的时候,应当改变单向考核的方法,企业各部门在纵向和横向都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应当给予下级解释的机会和权利,从而建立起双向畅通的渠道,只有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企业的预算控制系统才能充分发挥考评职能,并且通过有效的过程监督,降低上下级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除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事权和财权应当以预算为纽带,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对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三)利用IT技术建立预算信息系统,有效衔接各个责任部门

企业的预算控制应当以战略为导向,通过预算模式建立总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各个阶段的分目标和为各个责任部门定位具体目标,如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利润中心的目标利润、各成本中心的目标成本等。各责任单位的预算目标之间相互衔接,通过层层分解落实,从而使各个责任部门的经济责任变得更加具体和明确,形成一个塔型的预算目标体系。而各个责任单位之间目标的衔接和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在信息化环境下,预算控制系统是由被控客体、控制信息和控制主体三项要素所组成,这三大要素与信息系统紧密联系,并且相互制约。为了保证预算应用程序运行环境的稳定性与数据的安全性,信息系统必须将预算系统的所有要素都植入其中,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以及分析工具,进行预算控制,揭示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的差异。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预算目标修订,信息系统应该支持预算调整所要求的预算值的重新设定,并只对特定的人开放权限。预算信息系统控制比领导集权控制更能起到控制与激励的效果,不仅能够降低预算控制成本,还能够缓解上下级之间的矛盾。网络式预算编制方法,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应该加以广泛推广。

(四)灵活运用预算考评,保证业绩考核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传统的以预算执行结果为基础对组织和个人进行的业绩考核,往往带来短视化倾向,产生“预算余宽”,责任部门经常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恶意操纵预算执行结果,而且还会发生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组织目标不一致等结果。因此,应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负责预算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通过制定严格预算控制考核制度,保证预算考核的规范化。其次,在考核内容上,应借鉴BSC思想,抛弃只考核财务指标的方法,从财务、业务流程、成长性、市场等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三是在评价方法上,应拓展事后综合评价的方法,改为综合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侧重于生产技术指标的严密监管,防止部分的小集体主义和机会主义产生;并对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的差异进行即时确认和处理,防止逃避责任的事情发生。四是在评价标准上,一般有战略目标与预算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或竞争对手标准、经验标准,这些标准各有利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总之,应该从实质上改变基于对每年的计划及预算作固定而简单回顾的做法,从综合绩效指标的角度提出富有效率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超越预算”理论认为,现代预算控制系统不仅具有控制职能,还包括了计划、控制、激励和业绩评价等职能在内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预算控制模式突出了价值性、战略性、动态性等思想,随着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对市场必须反应更加敏感,“超越预算”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新的控制模式,应从企业实际出发,权变地选择合适的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车培荣,徐慧娟,侯锐.预算控制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

2.陈云鹏,宋良荣.论预算的控制职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刘敬芝.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预算的控制系统[J].河北学刊,2008(2)

4.鲍卫新.任务不确定性对预算控制紧度及控制效果影响之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11)

传统弊端 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弊端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71-01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当中,一直采用的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负责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便对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约。所以,在新课改的革新过程之中,如何完善固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并且加强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乃是高中历史教师迫在眉睫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弊端入手,根据“以人为本”的新课改教学观念,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完善策略。

一、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弊端

(一)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导课内容过于华而不实

历史这门学科自身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过去性。所以,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教师是无法将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重现的,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此才能在脑海当中构造出完整的历史表现内容。故此,每一次历史课程内容的开头都应该是充满悬念的,如此才能够将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唯有如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学习效率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可是,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当中,一直沿用的都是固定的导课方式,数来数去,无非是以下六个步骤:设定教学目标、复习旧课内容、导入新课内容、讲授新课内容、巩固新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长久以往,这种导课的方式便显得非常陈旧、死板,毫无悬念可言,学生的思维也固定于此,不再有任何创造性,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过于空洞、低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正确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有效的问题。而后,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类型等众多细节,也来通过提问的方式,一点一点将问题引到最终的答案上面。可是根据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的提问状况来看,有三种提问情况是十分低效的:其一,提问的内容含金量不够,例如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不是在1950年爆发的?”学生所需要回答的仅仅是简介的“是”与“否”;其二,在课堂上的提问内容仅仅局限在课文中的显性知识上,例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有什么历史意义?”很显然,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难度,学生们只要稍加动脑思考便可以回答出来;其三,课堂中只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没有学生的提问时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很多学生是只会回答,不会提问的。他们认为提问乃是教师的专属权利,而回答问题则是作为学生的基本义务。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学生已经毫无提问的意识可言。所以,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讲,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教导成了一种“只能回答,不会提问”的人。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教学的内容乃是静态的、抽象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的枯燥,无法产生积极性。如若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这些历史知识,课堂氛围就会更加沉闷,毫无吸引力。所以,教师首先应当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并且将每一个教学目标都细节化、形象化。教学目标可以予以公开,让学生明确自己到底在学什么。除此之外,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应该转化为“满堂学”,教师不要再独霸课堂。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当中的主体,多给他们自由发挥,自由提问的空间。要逐渐培养学生们学会提问的能力,要让他们敢于提问,并且会提问,当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学生们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是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地创新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是可以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弊端,是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高中生对于历史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对于拓展学生个人视野,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促进性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岳晓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03).

[2] 王洪霞.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05).

[3] 王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化设计的实践与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7(06).

[4] 蒋锋.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

[5] 徐华绒.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传统弊端 篇7

笔者对绥化地区的农村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 了解到大多数农村小学仍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模式, 并发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根据对这些现象的分析, 归纳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目标单一且盲目性较大。

在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 教师往往把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忽视了学生人格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重视学生知识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

在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 目标盲目性较大是指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敲定不准, 表现在教学目标不适当、教学过程组合不合理, 且教师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分析, 使轻重点不明确, 学生无法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等方面。这种弊端导致小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只记住几个生词, 而不知道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也不知道课文的重点在哪里, 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

很多农村小学教师都认为:“教的多就要讲得多, 讲得少就是教师没知识”。大多数人也认为, 哪位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似乎有讲不完的东西, 这就说明那位教师有水平。学生任务就是注意听讲, 并记住所学到的知识, 这是“教师中心论”的突出表现。

在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 教室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所以教师就成了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这是一种机械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忽略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弊端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死记硬背, 老师让记什么就记什么, 在课堂上教师基本上“满堂灌”, 学生思考的时间基本没有。这严重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结构陈旧, 教学过程呆板。

课堂结构, 是教育思想的反映, 农村小学课堂结构模式陈旧, 有一些教师还受“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 不管课型和年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呆板划一。教学过程呆板还表现在教学形式单一, 即老实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等方面。这种弊端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 上课容易睡觉等问题。

现代教学理念是指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则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学的完整性, 即教学的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评价等基本因素的完整组合。教学过程要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动作程序。二是指教学程序的可操作性。成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的教学程序, 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 使学生能够便于接受。三是指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存。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教学水平的不同, 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行灵活教学。

根据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对农村小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 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教学目标的正确确定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结构没有统一的模式, 要因文而异、因篇而定, 不断变换。合理的教学结构首先是要抓住教学重点, 让小学生明确了解文章要学什么, 必须掌握什么。其次是要抓住“题眼”教学, 植入题目效果更好。因文而异、因篇而定设计不同的语文教学结构, 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二、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很大, 它打破了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 从原来教师“独白灌输式”的教学走向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式”的教学。对话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以讨论为主要手段, 能活跃思维、扩展思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师生对话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 适时地提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 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语文具有模糊性特点, 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 既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 (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 又要随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差异, 已达成师生心理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对话式教学的方式主要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小学生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 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提问能力, 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教学方法有演示法、情景法、案例法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各类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所以在坚持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化的同时, 更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农村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有利有弊, 但弊大于利, 所以更应该接受并实行有效合理的改革策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与文本的有机结合, 真情演绎文本内涵, 提升学生们对文本的感悟, 让语文教学得以呈现实效, 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完善。

参考文献

[1]郑银凤.理解语文对话教学[j].教学探究, 2006, (10) 46‐47

[2]王宁.疑以求知问以施教[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8)

传统弊端 篇8

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萌芽于唐末至五代时期, 发展兴盛于宋元, 延续至明清, 并在清末时期发生转型。书院以私人创办为主, 集收徒讲学、学术研究、藏书印书、议政论事于一体。宋代是其鼎盛时期, 主要原因包括官学的长期低迷、理学思想的兴起、科举制度的腐败、印刷技术的进步等等。在这一时期, 书院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众多著名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纷纷出现, 并且在日后的长期发展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诸多教学思想理念, 科学内涵丰富, 值得后人借鉴和发扬。

首先, 书院教育学生为人之道。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书院教育的方针是实施“五教”,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并相应提出了为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 (正其谊, 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和接物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的重要原则。由此可以看出, 书院教育的目的是学生人格的陶冶和境界的提升, 希望学生明理, 懂得为人之道, 养成规范, 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其次, 书院致力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宋代理学家张栻在主持岳麓书院时曾提出:“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 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他否定了追名逐利的“官才”和只擅言语文辞的文人, 指出书院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致君泽民”的品德。在张栻的基础上, 朱熹又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则不教也, 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则无不在于学, 此教之道也。”他强调了天下国家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 书院教育注重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结合, 并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从始至终给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究, 提出问题, 寻求解决方案。

另外, 书院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感情十分深厚。书院老师大多博学多识、热心教学, 对学生的教育孜孜不倦, 倾注了大量心血, 关怀学生如同子女, 并且自己以身作则, 为学生们树立做人为学的榜样, 因而学生们也爱戴和尊敬老师, 将其看做亦师亦友的长者, 尊师重道。有些学生常年追随老师左右, 在老师去世后继承师业、广招门徒, 以继续研究、发展和传播老师的学说。宋代各书院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院精神, 如实事求是、潜心钻研、兼容并包、敢于质疑等等。譬如朱熹有言:“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有疑, 方始是学。”这些精神财富应当被广泛接受和吸纳进当代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之中。

二当代大学教育弊端漫谈

“书院里坐堂讲学、研修的学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之人, 他们达则兼济天下, 隐则独善其身, 多有求是做学问之意。这种治学传统和研修氛围千百年沿袭下来, 形成了一种实事求是的书院精神, 这是很可贵的。”然而在当代的大学教育中,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功利主义、追逐名利的现象, 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到达深处。部分大学生机械化地上课下课, 讲台上的人在说什么已经无关紧要, 期末考试能够通过便足矣。更多的大学生关注的是成绩、学分和排名, 如何获得更多综合加分, 如何拿到各种荣誉, 如何充实自己的简历, 使自己看起来更加优秀, 在现在和未来更具竞争力。于是, 各种负面效果接连产生, “唯分是图”而不择手段、盲目攀比而陷入非理性的状态, 诚实和道德被推挤到了最外层, 现实功利的思想渐渐占了上风。这种现象的存在十分危险。

或许中国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相对无法满足的现状是需要考虑的。我们的课堂一坐就是几十人、上百人, 为了相对公平地分配最好的资源, 以成绩排名似乎也变得无可厚非。于是顺理成章, 成绩最好的学生拿到了奖学金, 获得了荣誉称号, 得到了推优和保荐的资格, 被推举为入党候选人,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义务教育的开端——小学起我们的教育就多以分数论英雄, 到了高等教育的学府依然摆脱不了如此尴尬而无奈的局面, 此种弊端由来已久, 对此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传统书院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模式。书院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上注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各个书院都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学规”或“学制”, 从制度上约束学生, 强化学生个人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性认识, 同时强调学生的自省自克, 要求学生能严于律己, 从各方面来进行自我反省, 做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同时正视自己的过失, 并能改过迁善。从这个角度来看, 日常规范的树立和长年累月的道德品格熏陶的确能促进书院学生的人格陶冶和境界提升——先是通过学、问、思、辨的“为学”过程, 使其认同和明理, 再将这些道理运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修身”、“处事”和“接物”中。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学不能致用, 与实际脱轨。有些大学生在校园里成绩优秀,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发现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相去甚远, 很多现实问题是纯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这便涉及书院教育理念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张栻“致君泽民”的育人目标在现今看来尽管带着当时阶级社会的种种封建等级思想, 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但较之以往传统世俗的人才观已是极大进步。此后, 朱熹提出的教育之首要任务即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书院精神的影响,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品德高尚、克己奉公、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虽然古今“经世致用”的外延不尽相同, 两者的内涵却始终有着共通之处。反观当下, 学生时代, 学习课本知识固然重要, 但以此为基础, 我们还需要学而能用, 不断在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人际交往、处理事务等能力。“高才低能”的现象令人心痛也倍感惋惜, 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 着力培养有学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另外, 师生关系疏远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有高校教师在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感叹, 大学真不同于小学和中学, 一年又一年的学生来了又走, 往往课程一结束就成了几乎毫无关联的人, 师生感情淡薄太多。这应是单纯的选课模式和学分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之传统书院教育,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教育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的思想言行和知识水平影响着学生, 学生反过来也影响着老师, 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而我们的大学现状往往是大多数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仅限于课堂, 课后则接触甚少, 有些学生甚至连自己的老师姓甚名谁、长相如何都毫无印象。缺少沟通与了解的交往, 自然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也恰恰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其实, 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大家有意识地彼此关心或是探讨问题、进行交流, 学习古代书院中师生的相处方式等, 都可以很好地构建师生关系。

古代书院的许多治学精神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对于今日我们探讨的大学精神有借鉴意义, 这些精神财富应当被广泛接受和吸纳进当代各高校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之中, 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育人中, 而非仅仅是一条挂在墙上的标语。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殊的一种教育机构, 它为我们提供的诸多值得当代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仍需要不断践行和发扬。汲取其教育之精华, 反思当代大学教育的种种弊端, 并努力改善是我们的责任, 也是一条长路。

参考文献

[1]格物通.卷六十一[O].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格物通.卷六十一

[2]郑慎德.中国书院教育与大学精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 (1) :121~124

[3]张宇.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1) :94~96

传统弊端 篇9

关键词:手风琴教育

众所周知, 手风琴作为一件外来乐器自传入中国就以其音响丰富、携带方便受到大众广泛的喜爱。尤其是在火红的特殊年代, 手风琴给人们相对贫乏的文化娱乐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更多的西洋乐器传入及现代音响设备的完善, 往日活跃在舞台、广播中的手风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中国手风琴界一直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推动自身发展, 并且的确取得了诸多成绩, 但仍没有摆脱近年来两极分化、业余冷、专业热, 圈外冷、圈内热的局面, 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的瓶颈期。由此现状反思中国多年传统式的手风琴教育教学, 诚然是培养了大批的手风琴演奏家、理论家以及群众文化工作者, 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然而随着新时期手风琴的发展, 传统式的手风琴普适性教育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诸如学生片面追求技术、缺乏创造性、键盘综合运用能力的降低、掌握曲目风格、演奏形式的单一等, 其弊端逐渐显露。从而造成当今中国的手风琴教育发展, 专业教育太专、范围狭小, 业余教育在业余考级教材及标准统一下, 学生素质水平趋同, 个性化减弱。

针对当前中国手风琴教育的弊端, 笔者认为无论手风琴专业还是业余教育, 其教育理念都不应脱离音乐教育的本质, 体现美育, 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乐器的能力, 让手风琴这件乐器最大限度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首先要端正思想和心态, 才能将这种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 传达给学生。其次, 教学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即兴演奏能力既包括即兴歌曲伴奏的能力、也包括即兴编创小乐曲、旋律的能力, 是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大的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伴奏编配方面的知识, 介绍一些固定的节奏型, 和弦、织体调式的色彩性选择, 并拿一些民歌小曲进行讲解指导, 建立理性认知。对已有的手风琴伴奏乐谱, 教师应选择优秀的典型的作品让学生对照练习, 以丰富感性认识。此外, 由于现在的手风琴教材大多是五线谱, 很多学生对简谱不熟悉, 特别是首调概念不强, 一遇到通常为歌曲伴奏的简谱, 快速的移调、转调就成为很大的困难障碍。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首调概念, 训练他们用首调记写、弹奏一些旋律片段, 并配合左手简单的和旋伴奏,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其他相近调式的转换。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可以从中归纳总结一些实用经验, 提高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建立并完善歌曲伴奏的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即兴编创一些小乐曲, 给一两句旋律让学生围绕旋律音型即兴弹奏, 切忌不要用对错进行评价, 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自己做出弹奏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让他们感受不同之处, 自主选择。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 音乐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 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内心的声业的考生在考前来到专业考试所在地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 针对高考的考试科目, 乐理、视唱练耳作为一门考前必需进行强化训练的课程, 待到学生真正进入大学以后, 学生误认为大学的乐理课是多余的, 这些内容在没进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了, 这也是学生也不重视乐理课的重要原因。

(三) 及格万岁

及格万岁, 乐理不是主科, 60分就行了。这是现今相当一部分音乐系学生的想法, 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乐理学习不够重音, 创作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手风琴音乐。

2. 注意学生音乐感觉与演奏技术的结合, 不要片面强调技术训练。

音乐是人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宣泄和寄托, 只有当演奏者与所演奏乐器融为一体, 才能焕发出音乐艺术真正的魅力。仅仅强调演奏技术的高超、娴熟, 那么培养出的只能是琴匠, 而不是真正的音乐艺术家。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查阅乐曲相关材料信息, 尽可能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及相关背景信息的学习习惯等方法, 加之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分析乐谱, 对乐谱上的速度、力度、情感等记号做出完整阐释等行为, 培养学生对手风琴音乐整体的感觉。良好的音乐感觉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自身综合知识与情感体验的自我感悟的结合。真正做到“琴人合一“, 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音乐。

3. 注重学生多种风格体裁作品的学习和掌握, 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 注意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教学范围不要局限于一套教材, 几种类似的风格体裁作品。古典音乐、民间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都要尽可能的涉猎, 与此相关的不同结构类型的手风琴, 也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此外, 演奏形式不要仅限于独奏, 重奏、合奏、室内乐、与各种乐器的结合等多种形式上的创新, 会让学生感受到手风琴音乐更多的魅力, 增强学习动力与兴趣。

最后, 手风琴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尤为重要, 无论是手风琴专业素质, 还是相关的教育学方法、心理学理论, 教师都要做到游刃有余。同时, 与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要及时。总之, 教师要更多的采用一种关爱、帮助的平等心态教授学生知识, 而非强制性的灌输, 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手风琴音乐的生动美好。

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 围绕“手风琴音乐在中国的多样化发展”这一主题, 展开了国际手风琴比赛、国际手风琴家音乐会及手风琴国际高峰论坛三大项目的交流活动。在这场盛会里, 各种类型的手风琴演绎着不同风格的手风琴音乐, 为我们奠定和展示了当今中国手风琴发展要在乐器种类、演奏形式、作品风格、发展范围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元化的方向和道路。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也应以此为目标, 转变思想理念, 开拓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新时期手风琴音乐爱好者及演奏家, 以己之力切实推动手风琴事业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手风琴在线 (www.accordions.com/china) .

[2]手风琴之家网站 (www.acchome.net)

[3]李聪《中国手风琴的多元化发展》, 《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论坛文荟》, 2007年.

[4]李丽《中国手风琴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论坛文荟》, 2007年.

[5]赵刚.《要重视手风琴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小演奏家》2005年9期.

传统弊端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1、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1.1、体育课程内容现状

目前,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方式等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的、目标和任务与高中小学区别不明显,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本与中小学雷同, 教学的组织形式虽有突破, 但整体而言依旧是班级上课形式为主, 课程无针对性, 大多以田径、篮球为主。毛振明先生在大学体育课与教学的定位研究调查中得知:“约60%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课与中小时无区别。这些内容长期重复、苦燥无味, 早已满足不了大学生渴求新知识、了解体育新动向的心理, 使大学体育教学与现今社会生活脱节”。

1.2、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器材利用现状

根据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来源显示:每年对场地的维修、器材的配备是达不到体育正常开展要求的, 这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 一是经济不好, 财政困难, 每年下拨的教育经费有限;二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每年下拨的体育经费挪用或一部分用在体育竞赛活动上, 用于添置体育器材、场地维修资金极少;三是职业院校体育经费投融资发展的相对滞后所致, 投融资模式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 过度依赖财政投资, 而没有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有效地进行筹资。场地器材设施方面, 职业院校基本具备了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和田径场;器材相对比较齐全, 但是场地器材的利用率低仍然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1.3、职业院校学生课堂表现现状

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为中考失利的产物,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自卑心理较强, 上学动机不明确等特点, 基于此, 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有着鲜明的特殊性。“一类问题表现为争抢体育器材;不按规定着装;在队伍里交头接耳、擅自离队;拒绝按要求做动作;相互追逐、拉扯;吃东西、嚼口香糖;无故缺席、旷课等无视课堂纪律的散漫行为。另一类问题表现为学生参与竞技类项目或考试时精神高度紧张, 过度焦虑;上课精神萎靡, 心事重重, 注意力不集中;胆怯退缩、孤僻离群、羞于表现、不参与活动等;以另类行为寻求注意等”。

2、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方向

2.1、以就业为导向 , 能力为本位

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 都将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 而职业学校对学校的培养方向就以就业为导向, 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 将所学专业和体育课程紧密结合, 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成为了目前职业类院校体育课程中学生发展目标的关注点。院校课程设置要从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还要考虑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 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工作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如交通学校的汽车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轮胎是常见的实训道具, 也是今后工作经常接触到的, 设想在体育课堂将汽车轮胎引入教学, 做一些滚轮胎的素质游戏练习,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又能够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基本功;又如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 可以将担架急救运输融入体育课堂, 紧扣职业技能需求, 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是三年制, 体育课教学也是按照传统的教学大纲要求开设两年,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体育技能、实习一年。笔者建议一年级学习基本的体育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培养体育习惯;二年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让他们选修学习内容。目前, 江苏省许多地区开设了五年制高职专业, 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实习一年, 这样的学制, 笔者建议开设两年的体育基本技能学习, 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点自由选修,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才会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不断创新, 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2.2、合理利用体育经费 , 提高场地器材利用率

众所周知,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维修是一笔昂贵的投入, 也是一份可持续的投资。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共同努力, 首先体育经费应该专款专用。保证体育器材及时到位;其次, 充分利用好有限资源, 学校应经常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 如拔河、两人三足、搬垫过河或校园拓展训练, 都可以用上一些闲置的器材和场地。在管理体育器材时, 应该有专人保管。确保责任到人, 不要让现有的资源浪费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场馆得到充分的活动和锻炼, 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率。

2.3、淡化传统约束力 , 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展开教学

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秩序、行为自由散漫和参与活动不积极等特点, 迫使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变通传统教学模式, 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适当放宽课堂教学秩序, 汲取西方自由上课模式, 适当约束不良行为, 但关乎原则纪律道德性问题要严格约束和管教。职业院校的学生走出校园, 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 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导不能起到鲜明的约束作用, 那么, 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应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激发其个性倾向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才会有所提高。例如, 学生甲在走廊上玩, 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 只见甲猛一转身, 拔腿就追, 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这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 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 所以, 笔者有意将难度较大的起跑和较桔燥的耐久跑练习合理地融入到各种游戏当中, 结果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待自信心不足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其的关心, 在言语上的单独鼓励, 用诙谐幽默的言语让学生放松心情, 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那么, 另一类喜欢表现, 哗众取宠寻求教师注意的学生, 对待这类学生, 教师首先应将对其的关注削弱, 一视同仁, 必要时, 抓住机会对其的活跃表现提出适当批评, 弱化其要求关注的心理。此外,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弱点, 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校园十分有必要, 通过拓展训练, 参训者可以认识自身潜能, 增强自信心, 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 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 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 学会关心, 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这些都是现代职业院校学生所缺乏和需要历练的。在项目选择方面可以酌情而定, 可选择相对安全, 可控性稍强的项目, 如信任背摔、盲人方阵、雷阵和不倒的森林等。

3、结 论和建议

传统模式下的职业院校的体育课在时代的发展先明显滞后, 未来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应在改革中应实现以下转变:

(1) 职业院校未来的体育教学突出学生的职业性特点 , 向“生涯体育教学”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转变。

(2) 资金场地设施低利用率向高利用率转变。

(3) 抓主要矛盾 , 针对性学生特点发展体育教育 , 实现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职业教育的体育教育应迅速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由“强制性”向“灵活性”转变, 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 由“技巧第一”向“健康第一”转变。真正实现“人本化”和“生活化”的教育, 从观念上向每位学生植入体育观念, 将体育与学生的生活方式相融合, 成为每位学生生活所必需。

参考文献

[1]姜振芳.浅谈普通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J].才智, 2014, (07) .

传统弊端 篇11

中国音乐不同于西方世界的音乐, 外来音乐不但注重旋律的抒情更注重和声与复调的张扬, 西方音乐的欣赏习惯上偏重对和声及对位的思考, 而我国民众则没有这样的心理感受, 在国内, 一首歌曲的流传, 如果调式写得不美, 过多使用十二半音阶的思维写出来的音乐很难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是很难流传下去的。而西方音乐则可以出现无调性音乐, 或者只有和声框架而没有明显旋律在其中的作品。中国民族调式更讲求首调思维, 五声、六声、七声作品在人们心中更是根深蒂固, 这一情况使得即便是从孩提时期就接触音乐, 也只有从首调入手了。固定思维能力教学革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五线谱教学任重道远, 要让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地位显赫。必须改进中国的识谱教学!让中国音乐以更多的五线谱版面, 走入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书籍中。中国五线谱教学应从小抓起, 在和声的氛围中去开拓旋律, 强化钢琴、小提琴、管弦乐的“非简谱教学”, 采用国外新的授课方式, 打破传统思想。只要我们敢于创新, 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 中国的教师们一定会在世界各地的教室里传扬中国音乐。

中国的首调思维的局限性同固定思维一比较, 就会发现它解决不了音乐中的很多现象。五线谱固定思维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甚至可以转成任何一个调, 而摆脱掉仅限于转成原调的上属调或下属调。我国民族声乐、民乐有很多精品不为西方国家所知晓, 原因是没有仔细地去以五线谱去向世界做很好的宣传。在国内的音乐演出怎样读谱读何种谱似乎并不重要。但要是在国外演出和宣传, 总要临时来个“五线谱”的翻译以招人耳目, 临时向外国大使们宣传一下了事。有意思的是, 这种尴尬对于中国的交响乐团就很少了。因为管弦乐演奏的读谱国际上的要求无论什么时候, 其印刷都是五线谱!即使是中国的交响乐队, 依然要用固定思维的意识去读乐队中的整首作品!这不能不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了。

事实证明:调性调式思维习惯以及读谱方法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而改变, 使得我们的学习更有意义, 通过强化固定读谱教学, 改善原有保守思维模式单一、开创综合而具有前瞻性的视唱新思维、逐渐从传统读谱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局限中走出, 对于我国音乐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打破“唯调式论”改首调为固定调如急性伴奏, 戏曲视谱, 作品分析等。不拿着五线谱的谱子去唱首调, 始终以固定思维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避免因为思维转换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 减少迷惑:学习西方的和声理论, 不论是固定唱名法还是首调唱名法, 都能够诞生音乐大师, 中国民乐象笛子、二胡、琵琶等演奏家至今都是使用简谱演奏。也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学习习惯。我国自建国后, 大多数的民族交响乐和民歌记谱包括配器, 都用简谱记谱。我们要逐步规范到五线谱记谱的教学上来, 让我们的音乐能够多为世界所了解。

必须承认:我国传统的首调意识削弱我国音乐快速发展的道路。要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五线谱教学体系。明确国际上目前最广泛提倡的视谱教学新方法。重新思考“传统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从音乐理论的源头剔除在传统视唱教学中首调性思维的弊端。真正搞好我们的识谱教学研究新路。展开国际学生交流。让中国的五线谱教学形成一个更加良性的氛围。培养出符合世纪型音乐国人高端人才。

摘要:视唱教学中如何做到首调唱法和固定调唱法的最佳结合是很多专业教师研究的课题。不得不承认长期的中国式的首调习惯已经根深蒂固。难以使固定调的科学性全方位体现在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中, 本文想提醒:我国的视唱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甩开“首调”的帽子, 扎扎实实地培养出国外固定调思维的科学新思维!

关键词:调式思维,培养,弊端,传统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W.奥特曼.视唱音乐[M].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材.

上一篇:油田基层班组安全文化下一篇:共享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