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弊端

2024-09-24

存在弊端(精选12篇)

存在弊端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艺术修养追求的深入,钢琴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出现了钢琴考级制度,再加上国内外举办钢琴比赛和艺术院校的招生,都推动了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考级热”“艺考热”持续升温,在国内掀起了“钢琴社会办学热”。国家教育部颁布和实施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来督促和监督办学与管理,但办学与教学这两者的结合在一些钢琴社会办学机构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解决这些不足,将使钢琴社会办学更好地发展,有利于社会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一、钢琴社会办学的产生及其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有远见的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音乐、学习乐器对孩子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级的钢琴艺术会使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用文明道德的方式追求美好的事物”。近几年在我国形成了一个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上百万学生参加的学琴热潮。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钢琴学习的热爱之情,国内各地都出现了钢琴社会办学现象,给钢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钢琴的普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2.考级制度和艺考招生的推动。

科学合理的考级制度是对学琴者能力的测验和水平标准的划分,“近年来,钢琴考级这一诞生于英国、风靡于香港的社会音乐教育评价方式也被引进了我国,钢琴考级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钢琴教学的规范化,激励了琴童们的学琴愿望”。这几年艺术高校的招生也颇受人们关注。全国各地“艺术专业联考”都是持续“高烧”,出现了“艺考热”,音乐类专业院校报考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人们对钢琴学习和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考级制度和“艺考热”的推动下,钢琴社会办学的热潮也是愈演愈热。

二、钢琴社会办学存在弊端

社会力量办学事业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钢琴社会办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学琴的需求,无论是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还是钢琴业余爱好者都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但社会力量的办学团体在办学与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是值得重视和思考的,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钢琴社会办学现象。

1.办学的商业味过浓。

从办学来看,每个钢琴社会办学机构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经营模式。然而,大部分钢琴社会办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商家希望通过以商养学,以学促销,商学互利的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商业性太强,实质是以教学为主要手段,盈利为主要目的、只注重利润不注重质量等,在社会办学机构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弊端。

2.师资队伍不稳定。

钢琴社会办学往往存在师资不稳定的现象。办学管理者虽提倡公益,但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劳动成果不合理的分配,以及时常超负荷工作。此外,办学者在管理用人时,很多时候不按劳动合同实行,经常临时聘请教师,实质上,在办学者和教师之间,形成了雇佣者和劳动者的商业利益关系,致使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性。

3.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

在钢琴社会办学机构中,上课一般采取一对一、集体课的模式进行。往往在集体课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精准细致的辅导教学,加上不断进来的新的学生水平不一,因此也就很难规范其教学。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一。大部分办学机构仅是针对考级的标准进行训练,使学生的乐曲接触面越来越窄,学生的情感、演奏能力没有被全面地开发和锻炼,弹出的大量乐曲几乎同一个味道,学习者感到枯燥乏味,授教者亦难以扭转这种局面。

钢琴社会办学现象是必然要出现的。它为国家选拔和培养艺术人才,推动了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文化修养,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怎样规范完善管理这一教学体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办学机构的创办者在盈利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理和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办学管理和规范教学,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相对稳定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坚持以繁荣音乐文化为理念,办学与教学两者平衡发展,打造优秀的教育品牌,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从而推动我国钢琴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

存在弊端 篇2

与限期整改的意见

在总经理的带领下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完成了公司的生产、销售计划和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综合表现在:

(1)管理比较松散,管理执行力度跟不上公司发展需求。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上处于‘我行我素’状态,总体上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缺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2)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范围、工作责任不够明确。有些工作互相推诿,一旦出现了问题又互相埋怨、推御责任;

(3)财务工作程序欠缺,审核、审批制度不够完善;

(4)监督、检查、管理工作不到位,奖罚不分明,致使部份员工工作松懈,没有责任感和上进心,且养成了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坏习惯,挫伤了先进、纵容了偷懶者。

(5)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股东管理思想不端正,处处以老板的身份发布命令,且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在管理工作上造成了一件事情,几个不同声音,致使员工不知道该听谁的指示?不当的家族式企业管理弊端全部暴露了出来,严重影响了公司制度的实施,影响了公司稳步、良好发展。

为了规范和完善香兰纸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更好地完成公司生产、销售计划,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求整改的意见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一视同仁以制度来约束全体员工的工作行为(包括股东在内),按制度实施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二、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落实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端正工作作风,杜绝工作松懈的不良行为。

三、认真遵守执行财经管理制度

尽快完善财务工作流程,认真遵守执行审核、审批等财经管理制度,以增收节支、增产节约为原则,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四、加强员工的专业培训

落实专人负责“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分为入职培训、上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内容包括:(1)公司经营管理方针;(2)岗位职责;(3)专业技能;(4)操作规程;(5)言行举止训练。不断地对各级员工进行不同阶段的在职培训,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五、切实做好监督、检查、管理工作

在具体运作中,一要重视日常工作总结,坚持以民主集中制,充

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除特殊情况外,定期主持召开各级工作例会。即(1)每周一定时召开各部门负责人工作例会(会时控制在1小时内),总结上周各部门完成的工作情况,布置本周的工作和要求。(2)每月初定期召开班长级以上管理员工作例会(会时控制在1个半小时内),总结上月各部门各班完成的工作情况,评定工作质量,评选月员工之星(名额6人,通报表杨及奖励人民币200元),布置本月的工作和要求。(3)每半年定期召开全体员工工作大会(会时控制在2个小时内),总结半年各部门各岗位完成的工作情况,布置下半年的工作和要求。二要认真执行公司‘运作机制’。简单说:总经理既是日常工作的指挥者,同时又是监督检查主要领导者。总经理对日常各项工作指令下达后,执行部门开始相关的运作。在执行过程中,由总经理组织、安排日常的“工作质量监督检查员”(简称质检员,由部门负责人以上管理者组成)对执行项目跟进、监督、检查,并如实做好 “质检”记录(或按‘良好’、‘一般’、‘不合格’评定),质检员及时反馈质检信息给总经理,供总经理做出校正、判断、总结。好的方面及时通报表杨、奖励。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三要总经理组织领导班子(部门负责人以上管理者)与员工开展“对对接、帮带帮”管理方式活动。目的是更好地与员工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和尽快帮助员工解决存在的困难,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更好地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以及把责任落实到人。四要奖罚分明。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坚持‘对事不对人’,坚持以制度来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要求人人遵守公司的制订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一视同仁执行奖罚标准。对公司有特殊贡献的,该奖励就奖励。反之,该通报批评就通报批评,该处罚的就处罚,如因员工失职导致公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严重负面影响的,该开除绝不留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落实、管理的有效性。

六、统一思想,争取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

要求全体员工对目前《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整改的意见进行认真讨论、研究,统一思想,在5天内上报整改的实施方案与措施,争取在一个月内全面完成整改工作,初见成效。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非常手段彻底纠正不良工作作风,以全新的香兰纸业精神面貌开展各项工作,更好地完成公司生产任务,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回报。

人力资源部

存在弊端 篇3

企业合并的关键性在于能否取得控制权,其控制权的转移主要依靠主并方通过购买目标的实体净资产、收购实体的股权等方式实现,形式上要求参与合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形成一个报告主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交易合并。研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的问题,有利于规范企业合并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明晰各方会计处理,减少企业合并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弊端。

流通股股价与企业内在价值脱节现象普通。虽然我国证券市场近几年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上市公司数量的急剧增加和证券市场的整体综合水平拉高。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大批非流通股解禁,原本制约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的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逐步解决,证券市场正在逐渐完善各个层面的体制,以期走向健康、理想化的状态。然而,现有的既定事实表明现阶段的证券市场仍未达到理论上的弱有效市场,在这过程中最严重的就是股价操纵行为,特别是某些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在市场中竟能表现出很高的市价。股价是衡量公司价值的最为直接的指标,股价一旦被操纵,直接后果就是存在被高估或被低估的现象。如若股票价格蕴含了较多的泡沫,则入账的合并商誉中就包含主并企业支付的代价中因估价错误而被高估的部分;如果股价被过分低估,则虚减了主并企业为合并支付的代价。当这一被高估或被低估的资产达到一定程度后,入账公允价值的真实性将被严重削弱,从而采用购买法的真实意图也将大打折扣。

资产评估价难以准确反映被并企业公允价值。股价是衡量公司价值的最直接,客观的指标,但股价并不意味着是衡量企业公允价值的唯一指标,当市场价值难以取得或者并不能客观反映出公司内在的价值时,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评估来确定。西方国家的会计实务中,因为这些国家存在着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以购买法就有着很强的可行性,评估市场也就非常的健全完整。然而,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虽然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团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资产评估市场的不成熟,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存在着许多问题,相关中介机构的操作不按照既定的规则,评估结果的公允性也就难以保证。

目前,资产评估方法主要包含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格法等。除收益现值法外的评估法通常只适用于单项资产的评估,收益现值法虽然可用于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但由于资产的预期收益及其所承担的风险难以预测,收益现值法基本没有可操作性。因此,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具有很高的难度,严格要求评估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测、判断能力。

对于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在我国尚属较为全新的一个领域。现阶段,对于国内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更需要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予以规范。在现实运用环节,一些中介结构依照上市公司的意愿进行资产评估或出具财务顾问报告牟取利益,通过双方联合的方式出具不真实的评估报告欺骗信息使用者的现象在社会中较为普遍。上市公司合并中被并企业的整体公允价值难以通过资产评估准确、客观的获得,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购买法的应用。

企业合并交易定价较为随意。上市公司在合并过程中对合并交易价格的确定与理论价格通常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按照定价依据,合并双方按照审计之后的净资产价值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交易价格相比照而言是合理的。交易价格和理论价格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合并交易定价缺少一定的监督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购买法的应用。

商誉与递延所得税。在购买法下,合并企业的购买价格超过可辨认负债和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就是合并商誉。按照美国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用商誉减值测试取代摊销,只有存在减值时才计提减值准备。规定商誉不在有限年限内摊销,使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上存在一定的操纵空间,进而影响了会计盈余的信息质量。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确认在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不仅局限于被购买方在合并前已经确认的资产和负债,还可能包括企业合并前被购买方在其资产负债表中未予确认的资产和负债,该类资产和负债在企业合并前可能由于不符合确认条件未确认为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但在企业合并发生后,因符合了有关的确认条件则需要作为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比如:被购买方在企业合并前存在的未弥补亏损,在企业合并前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扣该亏损而未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按照税法规定能够抵扣购买方未来期间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而且购买方在未来期间预计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下,有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作为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予以确认。

论会计委派制存在的弊端 篇4

会计委派制述评, 会计委派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学术定义, 一般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 包括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贸委等部门, 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主管、财会机制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 经考核录用后, 派到需要进行监控的单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这一制度时下正在不少地区积极试行, 如湖北、四川、江苏、重庆等地,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长远战略来看, “会计委派制”还存在以下缺陷:

一、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价值取向, 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求。现代企业依靠独立的法人财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使现代企业不服从行政权威, 而服从于市场权威, 使现代企业对行政命令产生了“抗逆机制”, 以维护单位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进而在现代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因此, 不能将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 服务于企业管理, 企业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职能机构————企业会计与会计机构独立出去。会计委派制割裂了会计与企业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 与现代企业制度水火不相容, 是会计委派制最根本的缺陷之一。

二、会计委派制违背了现代企业制度责任与权利的统一关系, 将会计人员置于“两难”的尴尬的境地

衡量一种企业制度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 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关键的一点是看这种企业制度是否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责任与权利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一个人或组织不能接受来自于两个以上的命令来源。因此, 会计委派制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国家与企业的双重领导机制能够协调一致, 形成事实上的一个命令源。会计委派制一方面意味着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的外倾化, 另一方面意味着动力结构基本内倾化。权力结构和动力结构的脱节, 导致了企业会计人员责任与权利的脱节,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与国家在利益分配、目标、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 当国家与企业存在矛盾时, 委派的会计人员怎么办?倾向国家就可能被“炒鱿鱼”或“穿小鞋”, 偏向企业又与会计委派制的初衷相悖, 会计人员必将处于两难境地, 是会计委派制的第二个缺陷。

三、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法》立法宗旨相悖, 是对会计监督的误解

根据《会计法》,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四部分组成。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司法机关对违法会计案件的判决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保证会计行为依法进行。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有关机构通过服务和支持等方式约束规范会计行为, 这主要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监督上。社会监督主要是会计职业人员和自律性组织通过业务活动来矫正会计行为, 从而起到维护会计秩序的作用。社会监督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在单位“管理层”的授权下, 对单位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 对授权“管理层”负责。《会计法》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 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单位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立法基本精神。形成我国目前会计监督不力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监督承担了部分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职责, 这是一种“错位监督”, 这种“错位监督”是使会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的根源。为强化会计监督力度进行会计委派是对《会计法》会计监督体系的误解, 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而非定国安邦的长久战略之策, 这是会计委派制第三个缺陷。

四、会计委派制实际操作问题

1. 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问题。

会计委派制意味着会计机构中的负责人、主管会计和会计人员不再属于企业, 而是属于政府或者其职能部门的委派人员。企业财会人员就由企业的“内当家”变成了企业的“外管家”, 其工作范畴属企业财务, 身份却变成了准国家干部或委派的监督人员。实际工作中,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诸如董事、监事、经理) 必然对委派人员怀有戒备之心, 要么违背委派初衷, 与企业管理人员“同流合污”, 要么被架空, 认认真真做假账。

2. 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有好坏之分, 则其所属的会计人员待遇也应有差异。如果委派人员按原标准执行, 则工作相同, 待遇不同, 不合理;如果按折中标准进行, 则原经济效益好的会计人员不愿接受委派;若委派人员的开支纳入国家预算, 统一收取, 势必倒退回到以财政代替财务的尴尬境地。若要以行政手段强制“均贫富”, 按统一的标准执行, 则委派会计人员势必吃“大锅饭”, 无法体现“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市场分配原则。

3. 机构设置庞大的问题。

会计委派制后, 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管理变为直接管理, 会计人员的考核、提拔、培训、交流、资格认证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班子和人员负责, 原财政部门下属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必然增加, 不符合政府是“守夜人”的经济学理念。

4. 委派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和考评问题。

委派会计人员是由委派单位提供证明, 写出鉴定, 还是由会计局直接考核;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 考核和考评成绩优秀或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奖惩等问题, 很难确定科学的方法与措施。

5.“会计委派制”存在的其他问题。

(1) 割裂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的内在关系:会计的核算与控制职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核算, 控制就失去了依据;反之, 没有控制, 核算就没有真实性。

(2) 为加强会计监督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 那么, 为加强统计监督是否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委派呢?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是否需要对厂长、经理们进行委派呢?

当庭认证存在的弊端及对策论文 篇5

当庭认证是指审判法官在开庭审理中,基于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提供的和人民法院自行调查收集的经过当庭质证的所有证据,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审查、核实、判断、鉴别,在法庭上确定其证明力有无或大小,进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审理活动。当庭认证是为了避免审判活动中“暗箱操作”、“先判后审”、提高庭审的透明度、公开化和增强司法公正而在全国各地审判方式改革中出现的一项措施,虽然其出台的初衷是好的,对案件快审快结,引导当事人有据举在庭上,有理说在庭上,让赢的赢得堂堂正正,让输的输得心服口服,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仍然争议很大,很难操作,有的内容甚至与相关法律规定产生冲突。

第一,当庭认证难以具体操作。由于认证是审判活动中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它应由独任庭审判员或合议庭成员合议后作出,合议的过程应由书记员记录在案。实践中,认证的过程独任庭审判员无须与谁商议,但合议庭在法庭上往往是简单交换意见或作出某种暗示后就作出认定其证明力的决定。在庭审中审判人员交头接耳进行商议,不仅使庭审活动显得不严肃,而且书记员也无法准确地记录合议过程,更重要的是当庭认证违反了秘密合议规则,让有的当事人听到会产生对审判人员的抵触情绪,影响了法官和法院的公正形象。此外,报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若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认证有不同看法,将会带来许多矛盾难以解决。

第二,当庭认证不利于庭审顺利进行。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如果审判法官对证据的证明力当场确定,势必影响当事人在法庭辩论中的积极性,不利于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间接地剥夺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甚至会出现当事人当场与审判人员就证据效力问题发生争辩,认为审判人员有偏见,甚至故意置法官一种尴尬局面,而影响庭审的质量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第三,当庭认证导致庭审效率不高。目前尽管不少法院都明确提出应当从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性”来认证,但究竟是从形式上解决证据的可采性,还是从实质上解决证据的证明力(可信性)问题?或者是二者均包含?实际上很难说清楚,笔者认为,无论是指形式上的可采性,还是指实质上的证明力,都意味着当事人提供的全部证据材料都将进入法庭调查,都应在庭审过程中确认,从而导致庭审效率不高。

第四,当庭认证缺乏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第七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并没有要求证据必须当庭确认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即认定的,应当当即认定;当即不能认定的,可以休庭合议后再予以认定;合议之后认为需要继续举证或者进行鉴定、勘验等工作的,可以在下次开庭质证后认定。……”而也没有要求证据必须当庭认证。因此,有关证据的确认,应视其情况具体分析。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证据,可以当庭确认其证明力;对有的证据要通过分析整个案情、反复论证思考,才能确定其证明力,而在庭审过程中又无法做到,则不宜当庭认证。

第五,当庭认证很不科学。从调查目的和调查过程来看,法庭调查显然并不只是为了确认证据在形式上的可采性,还必须确认其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可信性)。如果在全部证据没有调查核实完以前,或者虽调查完了但没有进行认真审查、思考、分析就当庭作出认定证据实质上的证明力,是很不科学的,而且操作上有难以克服的障碍。首先,当庭认证本身违反了证据的关联性,因为证据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构成一个证明体系,不能孤立地一证一质一认;其次,当庭认证有违秘密合议规则;再次,当庭认证还有违现行的庭审程序,法庭辩论程序因此可能形同虚设。

在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中,由于这些认证问题的存在,导致出现“当庭认证”比较混乱和庭审改革陷入困境的局面。要正确处理好认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认证的目的、任务和程序均缺乏明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组成的方法体系,它包括课堂上教师所有的工作方式和学生所有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师活动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的相互关系。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慎重的选择运用某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培养目标的需求,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并根据课堂内容的特殊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物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以下是几种比较常用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一、系统观察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①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②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③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教师依据教材结构,把教材重点、难点,编成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充分讨论这些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一般模式是:①提出问题;②讨论问题;③问题小节;④问题应用。例如在”平衡问题分析”这堂课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提问:你认为动态平衡有哪些例子?你认为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动态平衡的关键是什么?然后问题讨论,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关键.教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参量的变与不便的关系,将讨论引向深入.接着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变与不变的相对性。最后让学生利用讨论结果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找出他们的相似处。例如在学习有关描述静电场的物理量时可进行如下类比,因为我们发现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表达式非常相似,发现这两种力都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某个乘积成正比。注意到这个相似,我们得出如下的认识(用表1可简单表示为)。

四、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就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设计出一些中心问题,按学生自学、师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教学。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是这样进行自学指导教学的:首先设计自学题,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②最先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家是谁;③根据书中的“真空管”实验,在笔记中写一份实验报告;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大小;⑤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⑥自由落体与匀加速直线运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学,然后让学生讨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上述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整个高中物理的教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也因此种不足而导致了我国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即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其具体措施如下:

1.1 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新高中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習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1.2 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强调与学生生活的密切结合也就意味着,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物理知识正在成为社会生活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1.3 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说,教育要回归人本,要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

1.4 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多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考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没有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过多注重了教师教的作用,其主要弊端如下:

2.1 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以“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2.3 重视习题操练而忽视方法教育。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地位 但有的教师只注重运用公式去解题,把研究方法给略去了,没有把科学方法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

存在弊端 篇7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曾经说过两条真理:“一条是, 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 这是确信的途径, 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 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 我要告诉你, 此路不通。”[1]巴门尼德称“所是的东西”为“是者”, 称“不是的东西”为“非是者”, 基本含义为“是者”确实存在, 不用怀疑, 但“非是者”什么也不是, 故无法谈论, 不能想象, 可用此哲学原理比喻人的生命:人一旦失去生命, 多么巨额的补偿对他都毫无意义, 生命的珍贵无法言说。所以, 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李岚清曾经讲到:“我反复强调学校工作要‘安全第一’, 人死了, 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2]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 这个世界鸟语花香, 蜂飞蝶舞;这个世界有“阿凡达”“灰太狼”, 有玻璃糖纸般晶莹透明的童话与插图, 如果哪次意外事故夺去了儿童的生命, 多么绚丽多彩的世界都将归寂于无。作为教育者, 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伤害事故, 一定要痛定思痛, 亡羊补牢, 做好校园安全教育。

二、目前校园安全教育存在的弊端

有一种说法“安全责任大于天, 每天消失一个班”, 说明校园安全形势的严峻, 究其原因, 我们的安全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中国公安大学王太元教授长期从事校园安全的研究, 他认为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教育缺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认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是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弱, 而这也是安全教育缺失造成的, 这一切说明安全教育的形势如此紧迫, 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工作, 查找弊端。

(一) 安全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安全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因为其存在弊端, 或者生硬僵化, 或者趋于“游戏”。生硬僵化在于其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 依赖说教传授安全知识, 教师照本宣科, 违反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 学习活动枯燥乏味, 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其次, 安全引导生硬冷漠, 强行压制, 总强调这也不许, 那也不行, 极容易引起儿童抵触甚至逆反。趋于“游戏”指演练活动, 主题不够鲜明, 目标不够明确, 演练前不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 学生认识不到演练的深刻意义, 因而不能从演练中提炼出严肃的主题, 只是觉得“好玩”, 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 用安全保护代替安全教育

本着“少活动、少出事”的原则, 很多学校严格限制学生活动自由, 恨不能把学生装进“笼子”里, 从领导到教师分抓共管, 层层负责, 对学生是“一百个不放心”:吃饭时有人专门“看”着, 课间活动时有人专门“管”着, 放学后由教师“盯”着交到家长手中, 学生在校园期间, 处处都有人想着、时时有人护着, 真的成了“天之骄子”。

当然, 儿童生活经验不足, 又正处于好奇与萌动期, 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他们, 但如果用安全保护全面替代安全教育, 则属因噎废食。首先, 任何保护措施都有其局限性。第一, 时间上有局限性, 教师与家长的保护不是一生一世的, 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与家庭, 走向社会, 到那时谁来保护他们?第二, 保护措施本身有局限性, 重大灾难与事故降临时, 千钧一发, 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如果学生不具备自护自救的常识和能力, 谁又能及时出现来保护他们?其次, 过分的保护对学生成长不利,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一贯在保护中生长的学生一旦遇到危险往往会不知所措, 结果还是害了学生。所以, 正确的方法是适当保护, 正确教育。

(三) 对安全教育缺乏信心

有的学校不愿花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因为他们对安全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 认为在重大灾难与事故面前, 如地震、泥石流等, 任谁也无能为力, 只能听天由命, 所以, 在校园安全教育上不愿多花功夫。

此观念经不起推敲。王太元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约80%的校园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措施避免的, 下面两个例子足以佐证他的观点。2005年6月10日, 一场200年一遇的强降雨造成山洪暴发, 迅速将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变成一片汪洋, 造成了一百多名师生死伤, 惨不忍睹。[3]事故没有先兆, 似乎不可避免, 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可是仔细分析并非如此, 1988年针对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 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颁布了《中小学安全手册》, 其中对选择校址就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宜选在故河道、旧池塘或河滩上, 也不宜选在低洼地及风口上。要避开断层地区、滑坡地区、泥石流地区。为了避免洪水的威胁, 校址宜选在当地历史最高水位以上。”[4]痛定思痛, 如果那里的教育主管部门与校长有这方面的知识, 如果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意识, 及时发现校址存在的安全隐患, 灾难应该能够避免。如2008年5月12日, 汶川发生极其强烈的地震, 人员伤亡惨重, 但安县桑枣中学两千多名师生, 迅速冲到操场集合, 无一伤亡, 为什么?全因为学校平时经常进行严格的安全演练。

所以, 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不但必要, 而且意义重大, 在危急关头, 只有受过良好安全教育的学生才知道怎样避开危险, 自我保护。反之, 结果则相反。

三、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措施

针对校园安全教育的诸多弊端,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反思, 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一) 在安全保护中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

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 但保护的同时还要让保护活动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 最终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所以在保护时要养成学生的安全规范, 懂得自我保护的道理, 锻炼学生识别险情、应对危急的能力。例如儿童吃饭时, 教师要加以看管, 禁止学生边吃饭边说笑, 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造成儿童窒息;领学生乘车外出时, 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 勿把头、手伸出窗外;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 不能闯红灯;一旦遇上雷雨天, 不能在大树底下、电线杆下面避雨。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了解这样做的意义, 最后把这些做法内化为行为习惯, 让安全保护产生警示意义。

(二) 方式应生动, 主题要鲜明

1. 安全教育方式应生动活泼, 避免枯燥乏味

首先, 力求形式多样, 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墙报板报、学习园地、国旗下讲话、学生作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 多渠道、多角度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其次, 创设情境, 增强体验, 如“遇到了歹徒”“野外迷失了方向”“教室起火了”“遇到地震了”等, 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再次, 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安全教育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幼儿园开展“争当安全小卫士”活动, 让小朋友轮流充当“安全小卫士”, 负责查找身边易出危险的地方, 然后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消除安全隐患;让小学生编防灾自救的儿歌、童谣;可自办宣传安全知识的手抄报;让中学生搜集、查阅有关自护自救知识的资料, 集体编辑成册, 互相传阅, 还可就安全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怎样在地震中逃生、火海逃生应注意的法则等,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 保证安全教育主题的严肃性

在力求安全教育方式生动活泼的同时, 一定要保证主题的严肃与鲜明, 设计活动时应注意以下要求:应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要领受具体的任务与作业, 活动后要写感想、谈体会, 在具体任务的驱使下, 学生才会用心感受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活动才会做到任务明确, 主题突出。例如在火灾的演练中, 让学生总结出火场逃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震演练中让学生谈心得体会等。

另外, 在“情景模拟”设计上也要下功夫, 模拟的情境与真实场面必然有差距, 这无可非议, 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应最大限度追求情境的逼真, 如通过调节声音的强度以强化刺激, 调节光线的暗度以烘托气氛, 让学生产生切肤感受, 教育才会入心、入脑, 效果才会明显。

(三)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很多校园事故是学生疏忽大意造成的, 根本原因是缺乏安全意识, 总认为已发生的事故是别人的事, 与自己无关, 大难临头才追悔莫及。所以, 有效校园安全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心中时刻装着安全理念, 脑中始终绷着“安全”这根弦, 珍爱生命, 远离事故。

1. 让学生珍爱生命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首先应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 懂得以下理念:生命独特, 不能复制, 每一个人因个性而存在, 因个性而精彩;时光匆匆, 生命短暂, 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过去不能重来;生命神奇, 瑰丽多彩。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班主任应多做工作, 任课教师也责无旁贷, 如语文课中有许多动人的情节, 有的描写生命的坚韧, 有的赞叹生命的力量, 有的感动于生命间的关爱, 语文教师要珍惜这些资源, 给学生以启迪,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尊重他人的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

另外,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失去后的痛苦, 懂得生命属于自己, 也属于亲人与朋友。让学生亲临事故现场, 感受生离死别时家人那撕心裂肺的绝望;也可组织学生到临终关怀医院, 让学生感受生命即将远去的无奈与辛酸;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有关事故的视频, 展示各种事故现场图片, 让学生观后谈感受, 引导学生形成生命珍贵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五经”之首《周易》告诫人们要怀警惧之心, 例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提醒人们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要反复教育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或在其他什么地方, 绝对安全的地方是没有的, 灾难会随时光顾, 危险会随时来临, 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万不能掉以轻心, 麻痹大意。培养学生忧患意识, 应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洞察秋毫, 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如电线的老化、煤气的泄露、易燃品位置错误的摆放、食品超出保质期或腐烂变质、人群过于密集场所可能出现的踩踏与拥挤, 可疑的犯罪分子等, 发现安全隐患后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事故发生。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 这句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作为教育工作者, 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能够应对危险, 自我保护, 故校园安全教育乃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 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腾讯新闻网, 网址:http://news.qq.com/.

存在弊端 篇8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食品供应的重要来源, 为确保畜禽的健康生长, 避免畜禽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疫情, 必须对畜禽动物进行防疫。动物防疫工作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 随着禽流感、口蹄疫等诸多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 使得动物防疫工作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直接关系到养殖户和牧业公司的经济利益, 同时, 对于人们的生活安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旦畜禽出现疫情, 往往影响巨大, 由于动物疫情传染性强、致病性高, 且严重者甚至传染给人类, 威胁人身的健康安全, 因此, 必须抓好动物的防疫工作。对于畜禽业养殖, 大多出现在农村基层, 由于基层防疫条件有限、且防疫工作任务量重, 做好基层防疫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基层动物防疫中, 主要依靠乡镇畜牧兽医站。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着基层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控制等工作, 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 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 很多地区由于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短缺、任务量重, 导致基层动物防疫密度不高、防疫质量低下, 严重制约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对于防止动物疫情暴发、提高农业养殖经济效益十分重要, 而且对于人们的人身健康、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密切, 因此, 我国应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加大基层动物防疫资金扶持, 强化基层兽医工作队伍, 确保基层有足够的能力控制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流行, 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基层动物防疫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对于乡镇畜牧兽医站防疫工作的管理、监督等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致使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经费的落实、人员的调配管理、防疫工作的开展等得不到有效落实, 给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如缺乏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 导致乡镇畜牧兽医站业务工作与实际工作的开展相互混淆;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机制, 导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无人监督, 防疫工作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等。体制的欠缺给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必须重视动物防疫体制的健全完善工作。

2.2 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缺乏重视

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 基层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深刻认识, 也就不会重视对畜禽的防疫, 给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一方面, 政府的不重视, 基层乡镇政府对于动物防疫认识不到位, 不能做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多数基层防疫工作由个人承办的兽医站承担, 政府几乎没有参与, 也缺少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资助扶持, 使得基层动物防疫的开展产生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 大部分养殖户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防疫意识不强, 对动物防疫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 防疫工作全靠自觉, 多数养殖户并不与防疫员配合, 且动物防疫往往花费很大的资金, 个别养殖户因贪图眼前利益, 不舍得花钱做防疫, 导致防疫员的工作难度增加。

2.3 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防疫人员质量以及人员数量都存在严重欠缺, 也给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 一方面, 基层工作条件差, 动物防疫本身又不是一个十分体面的工作, 导致多数人不愿意到基层来工作,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青黄不接, 人员严重短缺;另一方面, 多数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由个人兽医站承担, 动物防疫人员多数半路出家, 文化程度低、缺乏兽医临床经验, 且由于工资待遇低、退休养老无指望, 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一工作, 也使得防疫人员老龄化严重;此外, 由于政府不够重视,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多数并不具备动物防疫资格, 防疫知识欠缺而得不到有效的培训, 导致多数防疫人员得过且过, 工作不积极主动, 思想容易产生波动, 也很容易造成防疫人员的流失。

2.4 基层动物防疫站的管理存在问题

动物防疫管理体制的欠缺以及乡镇政府的不重视, 导致基层动物防疫站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1)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任务量大, 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秩序, 对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出现混乱, 常常出现漏防、错防现象, 给防疫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影响; (2) 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导致多数防疫人员缺少专业技能, 思想懈怠, 工作态度欠佳, 责任意识不强等; (3) 对于防疫疫苗质量的管理, 防疫疫苗的质量决定着防疫工作的成败, 一来防疫疫苗保存需要特殊的保存环境, 多数地区疫苗保存环境差, 达不到疫苗存放标准, 二来多数地区为谋取利益, 使用假的防疫疫苗, 耽误动物疫情防疫工作, 给防疫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

3 改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对策

3.1 完善防疫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制建设

完善防疫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制建设对于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质量至关重要。防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约束, 对此,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1) 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 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监督, 确保工作开展的顺利; (2)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 提高乡镇动物防疫人员薪酬待遇, 对基层防疫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鼓励有志青年积极投身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之中;完善多级管理体系, 对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乡镇政府负责管理, 县级政府辅助管理并负责监督, 多级联合管理, 保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大防疫宣传力度, 提高对动物防疫的重视程度

基层动物防疫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还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 必须做好基层动物防疫的宣传工作, 提高社会各界对动物防疫的重视程度。 (1) 政府部门应认识到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积极做好基层动物防疫管理工作, 加大对基层兽医站的管理与监督力度, 同时, 政府还应做好基层兽医站的帮扶工作, 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资金支持与人员支持, 协助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2) 政府应联合基层动物防疫站, 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让养殖户意识到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确保养殖户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 避免出现漏防现象, 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提高防疫人员素质, 建立专业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建立专业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是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关键, 动物防疫工作的成功进行需要防疫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此, 政府应做好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提升基层防疫人员的职业技能, 对基层动物防疫员相关职责、职业道德、防疫知识、动物疫病的诊断技术等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升防疫工作质量;此外, 政府应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相关福利支持,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 改善基层动物防疫人员老龄化问题, 提升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整体素质。

3.4 加强基层防疫管理, 确保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

加强基层防疫管理工作, 做好人员管理和疫苗管理, 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动物防疫的工作效率, 提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质量。 (1) 对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 应分清防疫工作的主次, 做好宣传与防疫的同步进行, 保证防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 对于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管理, 一方面采取奖惩措施,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 加强监管力度, 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防疫疫苗质量的管理, 政府应做好基层动物防疫站的卫生检查工作, 保证疫苗的保存达到规定的标准, 同时, 政府应做好疫苗质量的监管工作, 对于基层动物防疫疫苗的质量应做好严格检查, 杜绝假冒伪劣疫苗的使用。

4 结束语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是预防畜禽发生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关系到畜产品的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面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巨大压力, 政府应加强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 增加资金、人员、技术投入, 提高动物防疫密度、保证动物防疫质量, 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人民的健康生活。

摘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发生、传播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是保障人民生活安康、促进畜禽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对此, 基层需要建立专业、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 用以解决当前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本文讨论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促进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弊端,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红, 方英.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19 (4) .

[2]杨春莲.试谈固原市动物防疫管理[J].中国动物检疫, 2012, 29 (2) :10~11.

传统电话行销形式存在的几种弊端 篇9

第一, 盲目拨打, 群发式轰炸

例如:正坐在上海的地铁上准备回家, 突然, 在你的面前被人强塞进一张红色的名片。上面写着机票预订热线。等你还没看清是谁扔给你的, 你就看到一张张红色的预订机票像雪片一样撒在了整个车厢……

相信这样的场景肯定不会陌生, 这就是典型的“群发式广告轰炸”。很多企业的电话行销何尝不是如此呢?按顺序拨打黄页上刊登的电话就是最常用的群发式广告的拨打电话方法。还有些公司利用网络搜索软件, 从“阿里巴巴”或“慧聪网”下载数万条企业名单, 不经过清洗和整理, 就直接分配给销售人员进行工作, 这都是群发式轰炸的表现。

出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企业的管理者盲目相信自己的产品是“万能钥匙”, 认为所有的消费者都是自己的潜在客户, 只要销售人员加强技巧, 刻苦努力, 就一定能够卖出产品。他们却不懂得, 对于经营一个电话行销项目来说, 最核心的其实不是人员的能力, 而是客户名单或数据库的质量。如果名单的质量好, 即使人员的能力稍微弱化, 一样能卖出好成绩。但如果名单的质量差, 关联度差, 即使你手下的电话销售员各个能力超群, 要卖出好成绩也是非常艰难的。片面地强调销售人员的技巧和活动量, 而忽视最关键的名单质量, 这是很多做电话行销企业的通病。

群发式的广告轰炸只在一种情况下有效, 那就是除非你选择群发的对象正好是你的目标客户群。

还是拿刚才的群发“预订机票”为例, 上海以前各条地铁线路上都会看到有群发“预订机票”现象, 但后来人们渐渐发现, 地铁二号线成为了垃圾小广告的重灾区, 在这条线路上, 人们接到这样的小广告的几率比其他的线路要高出4倍左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上海的地铁二号线所经过的站点, 都是上海商业高度发达的CBD办公区, 包含了浦东的张江科技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人民广场、静安寺、南京西路、江苏路、中山公园等等。地铁二号线上聚集的商业CBD之多, 为各条地铁线路之最。针对公司白领的机票小广告屡屡在二号线上“天女散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记住, 在电话行销的领域里, 选对市场比作对事情更为重要。

第二, 市场费用与业务时间浪费严重

时间对于一个电话行销人员来说, 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按普通电话的标准, 通常每天是8小时上班时间, 按通话时间的利用率达到60%计算 (通话利用率就是客服代表通电话的时间÷上班的总时间) , 她平均一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只有4.8个小时, 60%的利用率已经算是不错的水平, 经过统计, 国内中小企业每个电话销售代表每天花在电话上的时间为3.5小时 (包含了拨出和回拨) , 有的时间利用率甚至更低。

本来可利用的时间已经够少, 如果你打电话的时间中还包含了寻找销售机会, 判断数据准确等这些事项, 那真正与目标客户沟通的时间就更少。一天打20几个电话, 只接触到两三个意向客户,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而真正懂得电话行销的公司, 他们非常清楚时间的宝贵, 所以, 不会让拥有熟练销售技巧的电话销售代表花时间在无谓的数据整理上面, 而是通过购买名单, 或请专人清洗, 直接将准确度高达85%以上的目标客户名单分配给电话销售进行拨打。通常这样做的结果, 平均把每天的电话量提高到80个到150个, 有效的客户接触可以增加到30个-50个, 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电话销售的工作效率。

把黄金的业务时间花在和客户沟通, 直接达成销售上, 而非浪费在数据的核实上, 这才是电话销售的本职工作所在。

传统电话行销的无效率和浪费不仅仅体现在时间安排上, 而且也体现在市场费用的盲目花费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企业的市场部门为配合公司的新产品推出, 印刷了大量的精美目录册与介绍手册。

可结果呢?大部分成为库存, 或成批成批地被当成废品卖掉。没有事先的效果测试, 更没有准确的市场预算概念, 结果造成大量的费用浪费。

而最致命的是, 一旦你开始依赖广告式的被动营销, 你就会陷入“不做广告等死, 做广告找死”的死胡同。并且, 广告费用的标准被掌控在权威媒体的手上, 如果你已经依赖了某些权威媒体, 他只要价格上涨10%, 你就必须跟进, 这着实令人头疼。

案例:

PPG (衬衫) 刚起家的时候, 其创新的直销男式衬衫的商业模式使其异军突起, 被誉为服装行业的DELL。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 依靠数据库与电话行销模式创下日销售衬衫10000件的奇迹, 而与之比较, 传统男装的老大宁波雅戈尔依靠遍布全国的千家门店, 积累了六年的时间, 日销售衬衫才不过13000件。

PPG发展的势头是非常良好的, 但是到了后期, 管理层希望塑造其高档的品牌形象, 在户外和报纸等传统广告媒介上大做广告, 结果仅2007一年就砸下3亿的广告费用, PPG的首席营销官赵奕松曾说:每个平面广告就是PPG的一个店面。长期依赖广告的结果是造成资金链紧张, 以致闹出创始人卷款潜逃这样的事件。

我这样说, 并不代表反对传统营销, 毕竟做广告是非常好的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手段。但如果你只知道做广告就是等于在大众媒体上烧钱, 那就大错特错了。

广告按目的可以分成销售型广告和品牌型广告。PPG请吴彦祖做电视广告, 就是典型的品牌广告表现形式。我们在一些垃圾时间段常见的电视购物就是典型的销售型广告,

销售型广告的作用就是为了促销, 通过设计很多“诱因”, 如优惠活动、价格打折、客户服务承诺等, 以达到拉动销售的结果。比如, 大家在麦当劳里拿到的赠送优惠券, 在规定的日期里消费, 可以享受个别单品的优惠价格, 这就是典型的销售型广告。

品牌型广告不一样, 通常就为了给潜在客户群传导品牌的理念, 在广告片中, 不会出现任何有关产品促销或价格的信息, 你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意向的符号或标语。如大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Adidas, 在明星代言人的运动画面中透露出其“Imposs ib le is Nothing: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品牌理念。

如果你能够通过销售型广告精确地控制媒介投入的效果, 那广告就不会出现浪费, 而是真正地按效果付费。比如, 你可以通过和电视台谈如何分账, 即按销售效果支付电视台佣金。对于一些不知名的电视台来说, 他有大量的闲置时间段无法收到广告费用。而对于你来说, 你希望通过更多的平台来推广你的产品, 却不想一开始投入过多的资金。那么, 这样的合作模式无疑是双赢的。

第三, 依赖销售人员的个体能力, 而不懂得行销系统应用

在竞争日趋激烈, 营销手段同质化的今天, 人海战术依然是很多营销团队切入市场的法宝之一。快速粗糙的招聘程序, 以及残酷的业绩考核造成电话销售人员的频繁流动, 这一点在保险, 快速消费品, 网络营销等行业经常看到, “数字决定位置”的企业文化造成“剩者为王”的现象令人唏嘘。

如果只是靠招到优秀的销售人员就能解决业绩的问题, 那创办企业也未免太简单了。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具备一个非常强大的行销系统, 依靠系统去运转, 而不是依赖某一两个TOP SALES。如果一家公司的业绩主要靠一两个人支撑, 那就说明你的企业还不能算是一架真正的赚钱机器, 实际是非常的危险, 只要你的TOP SALES停止或不在你的公司工作, 你又该如何呢?

在咨询服务当中, 优秀公司最大的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是依靠系统在运营, 受到的人为的干扰因素相当少。这一点, 在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中, 最为明显。如果今天换掉一位CEO, 这个公司照样运转正常。但在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 如果创始人或老板更换, 团队一下子就变成一盘散沙, 树倒猢狲散。

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建议各位老板或管理者, 特别是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型企业, 你们一定要在企业经营时, 考虑建设和逐步实现企业行销的系统化。

在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里, 除了电话销售人员, 还包括了客户名单、使用的媒介组合 (目录与电话) 、定价方法、产品创意、订购反馈等多种因素。在直复式电话行销系统中, 以上因素和“人员”一样, 都被称之为“行销变量”。

曾通过测试不同质量的变量组合, 来验证行销系统中各变量的影响程度。现以两个变量为例以此说明。

比如在“客户名单”变量方面, 有两个指标很容易衡量出这个名单的质量。

1.准确率:即信息的准确性, 通常准确度能达到85%以上就是很好的名单了;

2.接触率:即通过电话呼叫, 能找得到联系人的比率。排除通话的时机因素影响, 通常电话行销要求的接触率要达到35%以上。

存在弊端 篇10

1.1 锅炉运行负荷低,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据统计,目前全国工业锅炉的平均运行负荷只有额定负荷的50%左右,实际运行效率往往要比鉴定热效率低10%~15%,造成一次能源的浪费很大。由于锅炉的低负荷运行,致使锅炉运行的一些参数难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炉膛温度、给风量、漏风系数等。如锅炉在50%负荷下运行,散热损失比在额定负荷运行时增大一倍,同时容易造成漏风系数增大,火床和炉膛温度偏低,燃烧速度明显减慢,煤中的固定碳燃烧变得越加困难,炉渣含炭量增加,这样就使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大,运行效率下降。同时由于烟气温度及流速发生变化,也增大了尾部受热面腐蚀与积灰堵塞的可能性。

1.2 燃煤品质不稳定且多变

就燃煤供应来讲,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产煤地区和大、中城市工业锅炉所使用的煤为多品种煤—主要是烟煤、无烟煤、贫煤等,煤种经常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煤质相差较大,有些地区的煤质很差。工业锅炉的燃煤多为未经过洗选加工的原煤,颗粒度没有保证,原煤中颗粒度<3mm的细末含量高达45%~65%,而颗粒度>10mm的块粒含量仅占15%~30%。

我国的燃煤工业锅炉以层燃锅炉为主,由于层燃锅炉在设计时其受热面的布置型式、面积大小、炉拱炉排配风装置的结构型式均按一定的设计煤种设计,其对煤种的适应性较差,所以,当燃烧煤种发生变化时,它的燃烧情况必然会变化,一般是变得更差一些;况且供应的煤种经常变化,也使锅炉运行、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煤质情况,摸不清运行规律,也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另外,由于供应的烟煤颗粒度不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值,含有较多的细屑,灰粉也往往较多,这样既降低了锅炉运行热效率,也增加了锅炉污染物的排放。

1.3 锅炉的燃烧设备存在较多缺陷

目前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的燃烧设备存在着较多的缺陷。机械炉排普遍存在漏煤量偏大、侧密封不严等问题(往复炉排更为严重)。首先炉排运行易跑偏,受热后易变性、断裂,造成炉排漏煤、火口漏风等,造成了灰渣含碳量增加;其次有相当一部分配风装置、调风门不严密,调节件结构不合理导致调节不灵活、调节作用不明显,且炉排风室间不能密封,各风室互相串风,风量调节性能差,使火床上的各燃烧区段合理布风难以实现甚至不可能;此外炉排与侧墙间漏风严重,锅炉横向风压分布不均衡。上海、辽宁等地实测锅炉过量空气系数α平均在2~3之间,有的高达5以上。这些都严重影响炉内正常燃烧,影响锅炉运行效率。

1.4 锅炉运行监测仪表不全,控制水平低

目前在用工业锅炉配置的运行监测仪表不全或失灵,尤其缺少显示和控制锅炉经济运行参数的仪表。由于锅炉没有装设流量表、氧量表、煤量表、温度表、风压表等测量仪表,又缺少必要的化验手段,所以不能测定蒸汽(或给水)流量、燃煤量、过量空气系数、炉渣含碳量、排烟温度等经济运行参数。因此,运行人员在调节时,往往由于缺少数据,不能对锅炉的运行状况及时作出准确判断,无法在锅炉的燃烧及运行工况变化时,实施相应的运行调节,使锅炉处于最佳工况运行。

除了监测仪表不全以外,目前我国的燃煤工业锅炉控制水平也很低,多为位式、开环控制,没有实现连续闭环控制,不能根据外界变化调节锅炉运行状态。即使是机械燃烧炉排,也未能实现燃烧和负荷调整的自动控制。锅炉的自动化水平低,使锅炉的燃烧和运行调整变得难以操作和掌握,无法使锅炉运行较快的适应工况的变化和处于持续稳定状态,锅炉运行效率的保证和提高收到了限制。

此外,自动化水平低也使锅炉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大,对运行人员的依赖性增大,运行人员的素质高低成为决定锅炉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锅炉控制技术水平成为提高锅炉效率的重要手段。

1.5 锅炉水质普遍达不到标准要求

按照GB/T 1576《工业锅炉水质》标准规定,蒸汽锅炉、承压热水锅炉的给水应采用锅外化学处理,也就是要安装水处理设备对锅炉给水进行处理。否则锅炉水质不达标,会导致锅炉结垢,既影响锅炉受热面传热,增加热阻,又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锅炉结垢对锅炉热效率的影响很大,每增加1mm水垢,将多耗煤3%~4%。然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工业锅炉没有使用水处理设备,就是已配置的水处理设备其实际利用率也不足70%,尤其是边远地区和乡镇地区的工业锅炉,既未安装水处理设备,也未采用锅内加药处理方式。

1.6 锅炉辅机配套不当

目前,许多工业锅炉的鼓、引风机和给水泵、循环水泵等辅机配套偏大。即使辅机水按锅炉的额定容量进行配置,但由于现在使用的泵与风机多为通用产品,无负荷调节档次,不能随锅炉运行工况的变动相应进行变速调节,而仅是靠挡板、阀门的节流来调节流量或压力,所以面对当前锅炉多数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辅机不能在高效率区域运行,辅机设备处于高消耗、低输出的运行状态,使得锅炉的自身(电)耗比例增加,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

2 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相关对策

2.1 燃料消费政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一五”期间,国家应该从国家能源战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角度制定工业和供热行业燃料政策,形成政策或法规导向,从源头上解决工业锅炉长期以来燃用散煤致使工业锅炉热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来讲,至少应该提倡以下的工业锅炉燃料消费政策:

a) 城市及乡镇小容量的生活锅炉以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和燃用清洁燃料为主,如油品和天然气、煤气、液化气,改善燃料供应结构;

b) 中等及大容量工业和供热锅炉积极推行容量大型化,争取一部分工业锅炉燃用动力优质化配煤(洗选或筛分);无法实施工业锅炉燃用动力配煤的城市,至少应采用炉前筛分和成型的混煤配煤方式,或者开发新型的炉前分类、分质和成型化装置;

c) 淘汰手烧的非机械化燃烧的生活锅炉。鉴于国内工业锅炉煤质多变的供应状态,以及工业锅炉燃料消费量十分巨大,建议在“十二五”初期形成一部分工业锅炉燃用动力配煤,大部分工业锅炉燃用炉前分类、分质和成型化散煤的局面。

2.2 法规、标准

通过立法建立工业锅炉设计、制造、运行的规定性文件,保证节能减排的有效实施。通过标准限制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工业锅炉产品进入市场。积极推行目前已经制定的《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等国家标准规范化的执行,该标准是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工业锅炉行业中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标准将成为规范我国工业锅炉市场、实施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持文件,将在淘汰高耗能产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政府节能管理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目前在用工业锅炉实施节能改造使用的主要技术

近几年,在广大锅炉科技人员和节能工作者的努力下,工业锅炉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总体推广力度不大。目前在工业锅炉节能改造中使用的主要节能技术和产品以及使用效果简述如下:

a) 冷凝式余热回收技术

传统锅炉的排烟温度一般在160℃~250℃,烟气中的水蒸汽仍处于过热状态,不可能凝结成液态的水而放出汽化潜热。众所周知,锅炉热效率是以燃料低位发热值计算所得,未考虑燃料高位发热值中汽化潜热的热损失。因此传统锅炉热效率一般只能达到87%~91%。采用冷凝式余热回收技术改造锅炉,锅炉排烟温度可降低到50℃~ 70℃,回收烟气中的显热和水蒸气的凝结潜热,从而大大提高热效率。

b) 给煤装置改造

我国的链条炉排锅炉都是燃烧原煤,原有的斗式给煤装置使得块、末煤混合堆实在炉排上,阻碍炉排通风,影响燃烧。将斗式给煤改造成分层次给煤,即使用重力筛选将原煤中块、末自下而上松散地分布在炉排上,有利于炉排通风、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煤的燃烧率,减少炉渣含碳量,节能效果视改前炉况而异,炉况越差,效果越好,一般可提高效率3%~5%。该项改造投资少,见效快,投资回收也很快。部分单位的实践已做出了很好的证明。

3 炉拱改造

链条炉排锅炉的炉拱是按设计煤种配置的,拱型结构对煤种是否适用,对链条炉排燃烧好坏是一个关键。目前在用锅炉的绝大部分炉拱都是II类烟煤设计的,由于实际运行工况与设计的差异(一是煤质不符合设计煤种要求及煤种多变;二是锅炉低负荷运行,炉温低,煤末进后拱已成压火状况),直接影响了锅炉的热效率,甚至影响锅炉出力。按照实际使用的煤种,适当改变炉拱的形状与尺寸,可以改善燃烧状况,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燃煤消耗。这项改造可降低炉(灰)渣含碳量30%~50%,而且可提高出力。技改投资半年左右可收回。

4 燃烧系统改造

链条炉排锅炉在负荷变化或煤质变化尤其是变差时往往会冒烟,炉龄较长的锅炉此现象更为严重。近几年,一项旨在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的工业锅炉“气、煤混烧”技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据了解,这种技术就是在炉膛适当部位喷入燃气助燃燃煤,此项技术在美国的老龄锅炉改造中应用较多,我国也有改造实例(如宣化钢铁集团公司焦化厂三台SHL20—25/400—AII锅炉的改造)。该项技术具有下列优点:暖炉、点火干净快捷;锅炉负荷调节范围扩大,避免降负荷损失;由于燃尽率提高和过量空气减少,锅炉热效率提高;适应负荷快速变化和煤质变化等。因此,该项技术可以在现在或将来有供气源的地方用于燃煤工业锅炉的改造,节能效果一般可提高5%~10%。

5 锅炉辅机节能改造

燃煤锅炉的主要辅机—给水泵、鼓风机和引风机的运行参数与锅炉的热效率和耗能量直接相关,用适当的变频调速技术,按照锅炉的负荷需要调节给水量、鼔、引风量,维持锅炉运行在最佳状况,一方面可以节约锅炉燃料,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给水泵和风机的耗电,节电率一般可达20%~60%,节能效果好。

6 层燃锅炉改造成循环流化床锅炉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燃煤在炉内循环流化燃烧,所以,它的热效率比层燃锅炉高10%~15%,而且负荷调节性能好,可以燃烧劣质煤。此外由于可以使用石灰石在炉内脱硫,所以,不但可以大大减少燃煤锅炉酸性气体SO2、NOX的排放量,而且其灰渣可直接用于生产建筑材料。这种改造已经有不少成功案例,但它的改造投资较高,约为购置新炉费用的70%,而且会大幅度提高电能消耗,所以要慎重决策。

7 控制系统改造

工业锅炉控制系统节能改造主要是按照锅炉的负荷要求,实时调节給煤量、给水量、鼔引风量,特别是实施燃烧自动调节,包括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装设烟气氧量监测仪表,再配以先进的调风装置,可大幅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过量空气系数,使锅炉经常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锅炉效率,一般可提高2%~3%。

8 在供热系统中推广蓄热器

由于采用蓄热器,可以在用户用热负荷多变条件下,保持锅炉的运行工况稳定,使锅炉一直以稳定负荷状况工作,从而提高运行热效率。不然,由于锅炉在低负荷或变负荷下运行,热效率将会急剧下降。经上海地区试验,在供热系统采用蓄热器的情况下,锅炉热效率可提高4%~5%,且对系统也有益。

9 其他改造

a) 配以自动控制排污阀,以降低排污热损失;

b) 完善炉墙保温及管道保温,根据实践经验,做好保温可提高锅炉效率1.5%~2%;

存在弊端 篇11

科研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它预示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产出的效益,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逐渐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特别是高校的科研经费增幅较大,一些研究型大学一个项目动辄百万千万有的甚至上亿,所以加强对这部分经费的监管,高效使用这部分经费是保障我国科研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发布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已有很大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少,有些领域或某些环节问题还很大。具体来说:

1认识上的差距。我们知道,科技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今天,科研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明天,而教育水平则代表一个国家的后天。大学是科技、科研和教育三者的载体,其中科研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选好科研课题、使用好科研经费非常重要。但目前高校的某些管理干部和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并没有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有的教师把科研当做致富的手段,这就是在某些高校中所谓“要致富,搞项目要有钱,搞科研”的舆论甚嚣尘上的原因;而某些管理干部把科研当成一种福利分配,把科研经费分散使用,每人都给点,致使大量低水平的科研项目重复出现,再加上科研经费报销把关不严,造成科研经费较大的浪费。

2体制性的弊端。(1)科技管理的泛行政化。从立项、申请、研究、结题、报奖、评奖都由主管行政部门主导掌握,科研资源包括科研经费也由行政部门配置,这里面由于责任权利的相互关系并未理顺,完全靠文件或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管理失范、效益低下,从而造成经费较大的浪费。(2)立项竞争不足,经费分配不公。我国高校科研立项由于忽视公平、公开、公正的立项原则,很少项目公开招标,科研资源配置缺少竞争机制,致使科研立项存在着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科研经费分配也缺少一个公正科学的分配原则和机制,一种错误倾向是大量的项目经费与科研资源集中追逐于一些知名科学家;另一种错误倾向是用“撒胡椒面”的方式,将科研经费作为福利分配。(3)重短期效益型投资,轻长期风险型投资。由于我国科研管理的泛行政化,地方或部门官员希望科研经费的投入能在任期内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可以算是本届任期的“政绩”,对于那些需跨届且具风险的课题不愿批准立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风险自己担、成果别人享的赔本买卖,产生这种目光短视也源于体制性的弊端。(4)重传统科研投资,轻企业科研投资。我国传统的科研部门是研究机关及大学。企业的开发研究并未形成“气候”,经费来源多属于自筹,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不愿向企业科研拨款,即使是大学的校办企业也不例外。

3制度性缺失。各高校制定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条例或制度,这些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问题:(1)制度不科学,如责权不够融合,某些规定不够合理;(2)制度不完备,即制度有遗漏,不周延;(3)制度不封闭,如制度规定超过职权范围,与其他部门或制度有交集,甚至发生互相扯皮现象;(4)制度不执行,碍于情面,疏于管理,不按制度办事;(5)制度不递进,制度不修改,不完善,20世纪制定的制度还在用。

4管理上的缺位。(1)预算管理。现今行政部门对预算管理大都流于形式,一般课题负责人在预算课题经费时都加大了预算数额。而评审时,评审专家又不一定是该课题领域的行家,因而最后审定预算金额时,就有很大的盲目性。(2)核算管理。对于大型且长期的科研项目,应对经费实行动态核算,避免浪费和超支发生,但主管部门强调工作忙,很少认真对项目经费进行核算,即使进行核算也流于形式。(3)决算管理。决算管理的问题也较为严重,结题时只注意是否完成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对于经费的决算往往忽视其重要性。(4)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缺位更为严重,按规定凡科研中购买的仪器设备等硬件,都应列表造册进行统一保管,而不少大学在科研资产管理上不按规定执行特别是小型资产都归个人所有。(5)监督管理。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要受到大学科研主管行政部门的监督,但行政部门的行为又受到谁的监督呢?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形成腐败,而没有监督的监督也会形成腐败。所以,大学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应建立一套循环式的监督机制。

5成果转换滞后。科研成果转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研投资的直接目的。而我国高校成果转换率很低,大批科研成果待评议结题后都束之高阁,如何将成果应用推广却无人问津。这等于国家或社会投资大笔资金,科研课题组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艰辛,得出来的成果却毫无用途,这是最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

三对策及措施

1提高高校对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紧迫性的认识。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善、浪费严重的现象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说它已经危害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一点都不为过。科技落后必然被动挨打,永远处于被强国支配的地位。我国近几年科研经费大幅提高,但科研成果在质量和数量上并没有同步增长,有的反而下滑。例如1991-2006年的财政科技拨款经费增长10倍,同期国家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水平却并不理想。

2规范科研经费行政批审权。立项科研经费批审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审程序,同时要大力地改进现行批审制度,既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要提倡同行专家的盲审(隐去项目负责人的姓名)办法,坚持多渠道评审使立项的预算经费批审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要防止所谓跑步(部)前(钱)进,跑听(厅)前(钱)进,就要从分配的源头上对科研经费的行政分配权进行限制与监督,否则就永远消除不了科研经费分配上的腐败现象。

3大力推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科研中引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消除科研中的“南郭先生”,使科研经费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在学校内部要努力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性环境,在校内各科研中心、所、基地之间要实行竞争,在经济上扶持奖励强者。“研绩”平平警告后仍无改进的单位应坚决予以撤销,人员予以调离或解聘。二是在全国高校中也要引导形成南北互赛、东西互比的以校外促校内、以私研促公研的竞争架构,从科研经费分配上鼓励各类学科互相融合开展研究,同时从科研经费分配上鼓励各学科内形成各类科研流派,让他们开展公平的竞争,以实现科研经费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国家应大力扶持以获利为目的的“私研”,要像扶持“私企”一样给予政策优惠和经费支持,以便形成公私研互竞、校内外互比的竞争格局。四是在非基础性领域内,国家要大力扶持“企研”,在科技应用性研究上企业更有目的性、选择性,因而也更具效益性,国家今后科技性应用研究的生力军应是企业,同时要大力提倡“校研”与“企研”的结合、互补和竞争,特别是人员的流动,只有这样成果才会多、才会好,才会真正发挥科研经费的应有作用。

4不断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环境。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和个别对象,而应从中央、省、校、私研、企研的整体视角来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系统应该是上下衔接、左右吻合而又完备的系统。无论是哪一个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领导或相关单位,在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时都要从纵向衔接和横向吻合这两个角度来思考,特别是高校处于产学研结合的特殊位置,其制度纵向衔接、横向吻合,严谨性、封闭性、完备性、科学性、效益性、可操作性都应给予全面关照。同时科研经费要提高使用效益,在制度制定上不能就事论事,以钱论钱,经费管理与科研的全过程有关,如果只管预算、核算、结算而不管立项与结题的质量,则错误的或低水平的立项、肤浅的或低质量的成果就会大量涌现,从而造成经费的巨大浪费。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时期,科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很大,所以与科研形势相关的各项发展包括经费管理制度也应随之变化,经常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一项应定期进行的必要工作。

5当前要特别把好五关。一是立项关。在立项中要把好查新关、同行专家评审关,前者保证不是重复立项,后者保证课题的价值和前沿性。二是预算关。立项后通常项目主持人都希望获得较多的经费支持,提出了过高的预算,而讨论预算标准时没有现存的依据,完全凭人为臆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在把好预算关时要注意自我申报、专家评审和行政估算多渠道综合得出较合理的预算方案。三是结算关。要坚持超支不补、结余有奖的原则,对于结余部分应按照项目完成的好坏给项目完成人提成,对于添置的仪器应一律收归学校,对于弄虚作假、虚报成果者应收回课题费,取消下次申报项目的资格并在学校批评。四是质量关。项目成果的质量是科研活动的关键所在,一定要把好质量关,不能通过的坚决不予通过,这不仅是对此项目负责,也给今后的项目做了好榜样。只有严格把好质量关,才能提高质量。五是应用关。光把好质量关还不行,还要把好应用关。一个好的项目成果,如果束之高阁,不予应用,同样也是极大的浪费。所以把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把成果推介出来也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一个项目的成果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才算是这个科研项目获得了成功。

参 考 文 献

[1]彭志源.科技发明创新与科研立项及科研经费管理实务[M].北京:中科院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2]马亦梅.对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8(1).

存在弊端 篇12

不难看出,经济适用住房是为了缓解居民住房困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出现的。它的出现,有助于克服因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有限而造成的住房困难,通过提供购房福利等优惠政策,可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解决他们的住房基本需求。但是,随着经济适用住房的不断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所带来的问题和缺陷已越来越明显,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1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界定比较模糊

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并对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做出如下界定:有当地城镇户口;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2]。

这些规定,从表面上看似乎对目标群体做出了更清晰的界定,但在实践中,政府很难有效地核实购房者的实际收入水平,除工资外的很多收入(如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都不能准确核实,这就让部分购房者有机可乘,出现部分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中低收入者,从而导致经济适用住房严重供不应求。实际上,政府在对经济适用住房的补贴中有大部分被中高收入群体截获,一些家庭在获得经济适用住房后,便将其出租或上市交易,这严重违背了政府利用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无能力购房者的住房困难的初衷。所以,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实际受益人往往不能与政府的政策相吻合。

1.2 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双轨制

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过程中,国家会采取减免税费,给予用地、规划、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意图是使经济适用住房能以较低价位出售给广大中低收入者。但事实上,这种政策扶持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价格双轨制的广泛存在,而价格双轨制又存在着明显的套利机会。其实,只要存在着价格双轨制,掌握着低价格商品的人就拥有了将权力变成现金收入的能力,而获得资源的市场竞争就马上变成了接近权力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贿赂是最有效的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市场投机行为的猖獗,所以,即使政府付出了较高的管理成本,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

一些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从房屋的户型、面积、销售对象、价格方面大做文章,与政府要求相矛盾,利用政策谋取利益。客观上造成因资本逐利而导致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高度短缺、脱离应受惠人群、权力寻租等问题。同时,住房价格是地段、户型、配套设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而经济适用住房是靠行政手段确定价格,等于人为制造“双轨制”,导致经济适用住房供不应求,其外在表现就是卷铺盖连夜排长队、倒卖房号的盛行。

1.3 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长沙某媒体2006年末的一项市民调查显示:80%以上的长沙市民想过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而实际申请过的仅占11%;在北京市,若干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甚至连拆迁户的购买需求也无法满足。据北京市城市新规划中介绍,到2020年,只有10%的北京人住在旧城,这样仅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就外迁55万人。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m2计算,北京仅解决二环以内老城区的拆迁户就需要1 300万m2左右的住房。然而公开的数据表明:到2008年,仅计划建设800万m2的经济适用住房,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3]。

以上现象表明:一方面,以GDP增长率论政绩的干部考核体系使地方政府对真正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严重缺乏积极性,并没有大力提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另一方面,作为房地产市场开发的主体,因为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利润空间很有限,房地产商对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也就缺乏动力。

2 对改善经济适用住房问题的建议

1)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出现了面积超大、设施豪华的经济适用住房;有些地方的经济适用住房被中高收入群体买走,甚至变相成为福利分房的途径,但这些都不是这一政策应该取消的理由,资源被个别权力部门占用并不符合出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初衷。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那么包括廉租房政策在内的其他住房保障政策同样也可能出现此类问题。任何住房保障政策都有公平问题,都要考虑是否能充分发挥效用。与其他保障方式相比,出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它对启动内需,平抑房价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住房保障不应只依靠经济适用住房。从各国的住房保障史来看,住房保障往往是多元化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中国自房改以来,一直是实行以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为中心的住房保障体系,而且这一体系建设已经走到一个转折关头。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应充分吸取国际经验,顺应国际潮流,转向以住房救济金补助为核心的保障体系[4]。近期的住房救济金与廉租房的有效结合,是最有可能实现对低收入人群进行住房保障的政策目标。修正或批判经济适用住房,是因为经济适用住房满足不了目前的住房保障需求。而实际上,那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也是存在差异的,仅用经济适用住房这种办法加以满足,不公平也不合理。特别是对于极度贫困的群体,即使能排上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对,也拿不出购房款,而对于中等收入的群体,购买远离工作地点的经济适用住房也未必合适。所以,面对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需求,我们应该建设多元化的住房保障制度,而不是把一条路堵死,去开辟另一条道路。

3)建立公开、公正的分配制度。在国外,居民要享受政府保障住房制度,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认定。我国不妨改变现有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采取由国家财政划拨费用而非完全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办法,严格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5]。这时国家就可以强化信息公开的力度,并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督,对违反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做法进行问责,以促使经济适用住房“回归”到惠民的固有性质上来。

4)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即“人头补贴”。由政府出面认真核实统计,给真正的低收入者发放补贴,然后通过市场体系来解决住房问题。山东的日照和莱芜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秩序,还真正惠及群众,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社会转轨中“居者有其屋”的求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全民.房地产经济学[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79-98.

[4]包宗华.住宅与房地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6-129.

上一篇:人物报道的创新下一篇:求异求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