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

2024-07-13

弊端(共9篇)

弊端 篇1

1. 阶段侧重,稳步发展

口语分主动口语(active oral speech)和被动口语(passive oral speech)。主动口语指的是“说”,是理解言语的吸收或输入过程,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被动口语指的是“听”,是理解言语的吸收或输入过程,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主动口语是在被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而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行为过程。由于口语能力呈阶段性渐进发展,因此,在一定阶段必须采用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能训练手段,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并逐渐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初始阶段的活动主要在于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去发展听能; 到了高中,学生大都基本达到言语形成阶段,此时的口头表达则更为重要。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之后,教师的输入难度也应相应提高。单就肯定评价而言,对于初中生可以多采用Very good/OK以外的其它表达。如:Well said/done/written! Marvelous! Excellent!等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运用他们已有的能力。譬如,新生刚入校,一方面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和好奇,同时还可能受自我展示的驱使,出现英语口语交际中想说而不敢说、想说好而说不好等矛盾心理。此时此刻,正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良好时机。利用寒暄、介绍、道歉、赞扬等技巧启发学生开口说话,鼓励他们该出“口”时就出口,可以尽早摆脱外语学习中的“沉默期”,促使口语能力的形成。事实上,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之后,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多数情况下可以保持交际的持续进行。当学生越来越多地生成外语时,他们的口头表达对其他同学也形成了自然的、可理解的输入。

2. 变换方式,趣化课堂 外语口语不能一听即通,流利说话的能力同样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很难在教学中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而自然形成,继而启动流利的话语。习得(Acquisition)即无意中获得,是口语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自觉的语法学习或认知学习。因此,口语教学中的每项活动、每个话题都必须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活动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口语其中一个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提问。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应当变换方式、适可而止; 提出的关键问题应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准备和讨论。除了“教师问、学生答”之外,还可采用“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或“讨论式问答”等模式实施课堂口语活动。譬如在谈及未来生活(Life in the Future)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类似以下独白:Can you imagine what our life will be like tomorrow? When we do some shopping, we can merely stay at home waiting. If we are ill, we won’t have to go to a doctor or a nurse. Can you guess how?类似以上方式,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提出问题;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求职(Jobs)、旅行(Travel)、天气、体育(Sports)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活化为实际,让学生就其充分发表看法和见解,趣化

弊端 篇2

一、造成恶性循环

学生一听说老师叫家长, 常常形成心理压力, 学习成绩明显滑坡, 感到人格上受到侮辱, 无地自容, 老师叫家长, 家长回家打骂孩子, 孩子怀恨在心反过来恼恨老师, 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教育怎能有成效呢?难怪有些学生在日记中乞求地写道:“尊敬的老师, 我一直怀着担忧的心情, 我任凭给您写检讨, 接受一切惩罚……求求您, 请给我一次原谅的机会吧, 千万别叫家长来呀, 我不希望您那样做。如果他们来, 我的身心会摧残到什么程度, 很难说清了……”看到学生的日记, 真是叫人心痛。不健全的教育肯定培养不出健全的学生, 粗暴的教育、做法, 必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

二、降低自己威信

学生在校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不可回避的。学生犯了错误当然希望老师给予及时、公正、合理的处理。而少数教师将这种教育职责推给家长, 让家长参与到处理孩子的错误之中, 使孩子的心理难以满足, 因而会对老师产生疑问, 老师的人格威信自然会受到影响。再说对于学生错误的处理, 关键是及时帮助他们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 从中受到教育, 吸取教训, 提高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做人的基本准则, 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育无济于事

家长来到学校, 是因为他们不敢慢待老师的旨意, 再则加上望子成龙心切, 无论自己有多忙、多累, 不管心情如何, 都得乖乖听从, 准时到达。家长被“传唤”到校后, 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对家长随意批评、指责。家长在老师面前必恭必敬, 唯唯诺诺, 把孩子的错误包揽过来, 并且替孩子写保证、订计划、制措施, 搪塞应付。这样做对不守纪的学生并不能起到什么好的教育作用, 相反助长了错误行为的发生。

四、产生自卑心理

学生犯了错误, 被“传唤”家长, 他们感到无奈, 不知何去何从?还哪有心思搞学习, 自尊心、自信心往往受到挫伤, 认为在同学面前矮人一等, 低人三分, 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 学习成绩往往急剧下降。他们还会认为这是老师故意刁难, 有意让他们出丑, 感到人格被侮辱, 结果破罐子破摔, 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学生做了错事会产生畏惧心理, 不敢把自己的错误告诉家长, 于是到校后告诉老师, 说爸爸 (妈妈) 有病或者说不在家, 想从此不了了之。有的害怕老师穷追不舍, 于是便逃学, 离家出走, 甚至走上邪路。

五、养成懒惰习惯

教师“传唤”家长是无能的表现, 把教育的责任推到家长身上, 更是一种懒惰成性、不负责的错误做法。学生怎能信服呢?一个称职的教师, 既要教好书, 更要育好人。懂而不教, 是严重失职, 教而缺法, 实属糊涂。教育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 为什么偏要选择那种简单、粗暴, 不受学生欢迎而是最反感的方法呢?

耳朵装饰 谨防弊端 篇3

听觉功能和平衡功能基本上是内耳的事。耳廓虽有一定的收集声音的作用,毕竟无关“听”的大局,但它却是有关一个人容颜美的组成部分,所以不少人喜欢对之化妆、装饰与整形。

戴耳环是耳装饰的重要内容。我国至少在战国时代已有戴耳环的记载。耳环在大小、式样、材料上有无数的变化,但目的都是为了艳美。清代慈禧的耳钳(耳环)首饰中,有“白玉梅蝶钳子,翡翠福在眼前钳子,金点翠穿红白米珠万寿如意钳子,金累丝花篮钳子,金累丝二龙戏珠耳钳”等,不仅选材精良,且花样多样,取意吉利,由此可见人们对耳装饰的重视。

耳装饰主要为女性所青睐。今天,若问姑娘们、女士们干吗要受皮肉之苦,忍痛让好端端的耳垂穿出一个洞来,回答往往是两个字:爱美。可人类学家却认为,血淋淋的穿耳动作是一种自我毁伤行为,与国外某些土著喜用鼻塞、舌栓、臂环等一样,都是原始时代的一种标志。

对于穿耳孔和戴耳环,长期以来就有赞成和反对的争论。

相传古代有位美女不幸失明,被医生用银针刺其耳垂而重获光明。姑娘为铭记医生的恩德,于是在耳垂上打一孔,戴起耳环,借以表示纪念。这传说与中医理论有关。

耳廓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在下,体在上。在相当于“胎头”的部位,叫作耳垂。按照中医的观点,耳垂上有“眼穴”,经常按摩耳垂,则有一定的防治眼病、保护视力的功能。某些赞成戴耳环的亦认为这样做于眼有益。

反对的理由是:“女子穿耳,乃贱者之事。”庄子也主张尊贵者不应戴耳环。在辛亥革命时期,更认为穿耳孔、戴耳环是女子降服于男子的一种标记,是对女子的一种惩罚,所以与缠小足、留辫子被一起反对过。只是女子爱美,依旧把戴耳环的习惯保留下来。

其实,女子要不要穿耳孔、戴耳环,还是由她们自己做主为好。硬要她们这么做、那么办,无此必要。不过,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日:“美就是健康。”为“健康”计,希望装饰美的姑娘,应当了解和防范穿耳孔、戴耳环时可能带来的弊端。

1防止感染美国有人调查过48名穿耳孔的女性,发现其中有7人在穿孔时因感染肝炎病毒而得病。另有报道,穿耳孔也可能染上艾滋病。在阿富汗的喀布尔市,有16%的破伤风病人是由于穿耳孔时消毒不严而引起的。我国则不断有因穿耳孔发炎而“烂掉”耳朵的消息,甚至发生过最终导致败血症死亡的事件。因此,要到消毒严密的正规医院、美容单位去打耳孔。

2防止过敏国外一家皮肤病研究所报告说,皮肤受伤后容易发生金属过敏症。产生过敏的金属是镍。该研究所为此建议:打耳孔时务必使用不锈钢针,并在耳孔愈合过程中只用不锈钢小棒置放孔内——虽说不锈钢中也有镍,但两者是紧密融合的,故不会使皮肤发生过敏。

3防止变形耳孔打不好,可因结疤等原因变形,反而影响美容,故宜请有经验者施术,不可乱来。

4宜避开经期研究表明,月经期打孔者容易出血。由于此时抵抗力降低,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还是避开经期打孔为宜。

信访制度的弊端 篇4

中国的信访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但近些年来,信访制度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信访制度中存在的弊病也显露出来。那么信访制度的弊端究竟有哪些?请阅读以下文章内容,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

进入21世纪后,民主政治成为全球各国所追求的目标,更成为我国政府在政治建设中所大力主张和推广的模式。在这一政治建设过程中,信访无论就其地位还是就其作用而言都体现出其独特的重要地位。同时又因为信访工作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种政策制度,所以党中央对它也是格外重视,把他列为日常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项目。XX年,中国政治遭遇了罕见的信访洪峰。对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中国信访工作乃至中国信访制度的现状,探讨一下信访所存在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以及信访未来的发展要求和趋势。

一、中国目前信访的现状

信访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设置,在历史与现实中起到了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维护社会正义的作用。但是现如今,信访制度之所以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是因为它已经进入了两难的困境。据统计:“XX年中国进入了信访洪峰时期,仅从当年7月1日至8月20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到北京市委门前上访的人数就达万人,群体上访达347批;到中纪委门前上访的人员达1万多人次,群体上访达453批,平均每天100多人,最多的一天达到152人,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在这些上访案件中,40%是反映公检法机关问题的,33%和政府行政工作有关,13%反映单位腐败,11%反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而与此高上访率相反的是极低的信访解决率。据社科院调查显示,实际上通过上访解决的问题只占总问题的2%,这无疑是凤毛麟角。尽管解决的比例极其低,但人们的上访热情仍然不减,上访案件仍居高不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信访工作及信访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和谐的脱节,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更适应不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对信访工作及信访制度提出合理化的改革意见之前,我们必须先把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来,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整治。

二、信访工作及信访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针对以上所论述的我国信访的现状,可以从权利、沟通、作用、人员素质和社会等几个角度发现以下问题。

1.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信访案件的处理权限和权利大小的分配上存在着权利划分不合理、权限模糊的问题。我国于1982年制定了《党政机关信访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在《条例》中规定指出在中央一级设置专门的信访机构称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各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县分别设置信访局、信访办公室,相当县一级的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应的信访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信访干部。虽然《条例》明确的划分了各级设置的信访机构,但对每个机构应管辖的范围没有做出硬性的规定。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群众反应的问题在管理范围上属于本级信访部门,但本级信访部门要么没有处理这类问题的权利,相应的权利在上一级信访部门的手中,要么就是涉及到其他部门如司法或经济部门,没有跨部门作业的权利。这不仅使信访部门发挥不了其原本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无用的摆设。这种情况同时也是群众越级上访现象产生的根源。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央信访部门的负担越来越不堪重负,地方信访部门无事可做。人民群众的问题因为过分集中到中央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致使群众不满,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信访举报系统和受理机关结构复杂,权利范围交叉,信访程序存在严重的缺失。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设置了信访举报系统,这样做固然是为人民群众反映问题检举控告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检举信访的难度,提高了检举信访的门槛。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一是宪法和党章的有关内容规定了党员和公民可以依自己的意愿直接向不同层级的各部门中的任何一个反映问题,提出意见。但在实际的信访工作中实行的是“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即检举的问题是由下到上逐级层层上传的,如此一来不仅耗时浪费时间,而且沟通的层面过多,会对原始问题的真实表述产生失真,甚至是信访原件的丢失。这种情况下,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二是从信访举报的受理者来看。”我国有权利受理信访案件的机关部门不仅仅是一个信访局,而且包括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权利机关、人民政府、政府主管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上述部门机关都只是单一的负责自己应管辖的范围,细微琐碎的划分让上访的群众晕头转向,摸不着该到哪个部门检举。至于那种涉及多个部门管辖范围的检举案件,要想得到最终的解决是遥遥无期。

3.信访部门官僚作风严重,信访工作人员在工作态度和工作素质上存在着不踏实和严重欠缺等问题。个别地区的信访部门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更好的更快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上,而是对上访的群众采取处罚手段,希望借此减少上访的人数。这种防民之口的做法,无异于画饼充饥,剜肉补疮,只会造成更大更广更坏的结果和影响。这会大大的降低信访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还会使人民群众对中央形成误解。当然了,信访部门的官僚作风和信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素质密切相关的。“现如今的信访工作人员,无论是上级的领导还是下级的办事人员在思想上都对信访工作有一种潜意识的误解,认为信访就是人民群众到处告状、惹是生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信访就是应该致力于减少信访的人数和次数。因此,他们便以为对群众的检举不予理睬或相互推委就可以不了了之。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仅给中央造成更大的麻烦,还会激起人民群众更大的不满,从而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诸级越级上访上,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央能够给予解决。信访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高,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4.民间信访组织严重干扰了正规信访部门对于问题的解决。实事求是的讲,民间信访组织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穿针引线,用和平的手段解决了问题;有时他还代人民群众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能比较容易的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民间信访组织调解处理的事情无论是其程序还是方法都没有正规的法律依据,甚至是民间信访组织自身就是不合法的。这样一来,被解决的问题就没有任何的法律保护可言。人民群众的利益自然也无法得到正规的法律保护和援助。

三、信访困境的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解决途径:

1.明确权利归属,进行系统内部的部门整合,加大信访部门的权利。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基层的信访部门拥有的自主权利太少,上级主管部门和中央手中集中了过多的权利,而且从我国整体的权利划分上来看,信访这部分所拥有的权利实在是太小了,以至于使信访工作一直处于公检法工作的附庸。中央和层次较高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放权于基层的信访部门,加强基层信访部门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加大对信访程序的设置力度,这样可以把大部分问题在基层就解决掉,而中央和高层次的主管部门只需批阅事件的最终解决结果并备案即可。中央和高层次的主管部门只保留对重特大事件的直接处理权。对信访检举系统中各部门各自管辖、各扫门前雪的现象,美国白宫的信访部门设置具有很大的可借鉴性。白宫只设有一个专门处理信访的部门,下设四处,分别是分析处、答复处、问候卡处和有关官僚福利等问题的针对处。我国的信访检举机构也可以只设一个信访局,下面也可以只设分析处,用来对信访检举案件进行分析归类,对涉及相关单位的检举可以转发给相关的单位,再设一个答复处,负责将调查的结果和做出的处理意见一一答复给相关的人民群众。这样设置部门不仅可以方便人民群众检举,而且可以防止相互推委扯皮,达到政令统一的效果。

2.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精的信访工作队伍对作好信访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呢?第一良好的政治素质。一名称职的信访干部首先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将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而且还要能正确的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清政廉洁、勤政为民、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不受贿,同时还要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的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信访工作。第二要有浓厚的群众感情。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信访工作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群众工作,这也就要求一名信访工作者要想称职,必须要有浓厚的群众感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在信访系统内部加大教育力度,彻底整改官僚作风。在信访系统内开展大规模的整风运动,通过政治学习、经验交流会和批评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信访工作人员深刻意识到官僚作风的危害,从自身的思想上、言行上来抵制官僚作风。另外,还应该加大人民群众对信访部门的监督力度,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监督意识不强,用于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太少,才助长了官僚作风的形成。应该通过普法教育来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维权意识,努力扩大人民群众监督的渠道,让其自觉的把对信访部门的监督当成一种权利来行使。

4.在信访工作中实行首长负责制,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上级领导干部对工作是否用心,对下属督促是否严格是直接影响工作进程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信访工作更是如此。应大力主张实行首长负责制,由上到下的抓工作。最好的例子是河南省公安部在XX年11月中对上级交办的160起信访案件的处理。为了处理好这160起案件,河南省公安厅采取超常规的办法,由省厅每个领导直接分片包案督办,省直辖市、县直辖区公安机关领导分包到案,亲自解决;涉案县市区公安局长作为第一负责人也是责任人,承包具体的案件,具体落实工作措施;对每起案件逐案定办案单位,定办案人员,定工作责任,定结案时间,坚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信访人不停访息诉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从上级领导开始就加大督办力度,这样解决问题的速度自然就快。

5.妥善利用民间信访组织,实现信访部门在角色上的转变。民间信访组织可以秉承自古已经有之的调解传统,充当新时期的“民间调解员”.信访部门可以适当的运用民间信访组织,使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必经过正规部门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信访部门的工作量,节约时间来处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对提高信访部门的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即问题由民间信访组织解决的过程中,正规信访部门应当加大对民间信访组织的指导,使其工作方向一直保持正确,另外还应加大法律和社会舆论对这一过程的监督力度.四、信访的未来及其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信访的现状,学术界主要存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信访取消论和信访强化论。强化论认为当前信访的问题是因为信访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造成的。因此,要解决信访问题就必须赋予信访机构以更多更大的权利并将信访立法。而取消论认为,信访容易导致人治,给信访以法治地位有很大的风险。应该取消不起作用的信访部门而单一的实行法治。

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要想将信访完全取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将法治引入到信访工作中则是信访工作在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很多学术界的学者所期望的。如果这样的改革措施能够有效的运行起来,不仅对当前非常猖獗的行政侵权行为是一个有力的遏制,对司法腐败都有很大的威慑作用,顺便还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法律专业的学生就业。

执法为民,执政为民。这是我党政治建设的目标。信访是这个目标是否真正实现的一个衡量的标尺,也是人民群众衡量党中央工作的一个标尺。作好信访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信访的定义

法人、公民或是其他的组织运用电话、书信、传真、走访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或是各个地级的人民政府表达不满,提出有关的意见、建议或是投诉的请求,相关的行政机关部门依照法律进行的活动过程。新中国的信访制度是成立之后设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年来,信访制度一直坚持服务大局的信念,在传达群众的意愿上,合法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加强了人民群众同党及政府的沟通交流,为我国的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二、中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信访机构多而杂乱且协调能力不足。中国信访的主要机构有人大、政府、党、法院与检察院,五大部门都设立了供群众信访的机构,并且每个系统都在实际的工作中,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信访架构的多样性能有效的知晓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不过也会有信访群众同时把一个问题寻找多个机构处理,得到的结果与解决的措施均不一致,可能还会出现互相矛盾的状况。因此制度的复杂便影响了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沟通的质量;再者信访机构间并无隶属的关系,因此信访部门间的关系同所属的部门关系并不一样,便导致信访的系统缺少一致性与完整性;信访的系统内部管制的协调能力也有局限性,容易引起各类矛盾向中央与省级汇集,因而也是近些年群众越过地级的信访机构,导致上访的数量逐渐上涨。(2)信访制度无程序性的规定。信访制度没有程序性的规定,也是导致信访困难的原因之一。首先是信访的程序,虽然有制定相关文件,而且普通的信访也会有先登记。此外,接谈、立案等步骤无程序性的规定,因而导致实际工作无法依据法律信访与处理;其次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解决信访的形式与程序不符合法律的问题。例如,应是上级解决的信访问题,但实际工作中,并未按时上报、转送至相关的行政机关进行处理;部分信访的机构对下级附属机关或者是其他的相关部门反复批转同一个案件,相互推脱的现象依然还有;再者现有的信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信访机构处理事件的时限,导致在实际中群众信访的行为很随意,信访机构也缺少相应监督机制,操作性不强,不能确保信访在处理时的公平性。(3)信访机构权力不受限制。从法律角度而言,信访机构还没有行使行政的权力与职能,在解决信访事项的职能上仍存在局限性。以现在的信访模式而言,信访机构在不具备行使行政的权力的时候,权力大以及不受约束,工作范围扩展至社会的每个领域,以致超出了国家机关赋予的职能与范围。

三、减少信访困境的措施

(1)增加法律的服务意识。提高法律的服务意识。首先应把法律的服务系统渗透进信访的机制里,鼓舞社会责任感强的律师与其他的法律工作者都能参加信访接待的工作。融入其他的中介组织,共同思索信访的制度,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但让政府的政策透过中介组织使公民顺利的接受,而且让公民寻求了合理有效的途径,消除了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公民的合法权益。因而扶持与激励各种没有政府背景的中介组织加入信访代理的领域,是很有必要的。(2)促进司法独立及提高司法的权威性。促进司法独立,提高司法的权威性也是解决信访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一定要落实好法院在群众信访事件上的审判权力,其他的行政机关不应干扰法院裁决;其次是司法机关不但需踏实、公正,还应走合法的程序、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我国的信访制度的发展已经迈进一个新时期,信访是党与群众在工作中组成的重要部分,是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信访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特定的一个机构的工作,更是影响全局的工作,只依附信访机构本身,是无法较好地处理信访问题的。因此,应为完善新阶段的信访工作,真正促进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

参 考 文 献

赵育健.浅析中国信访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政建设.XX(8):345~341

罗三奎.当前我国信访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XX(3):9~12

网络的弊端作文 篇5

网络,虽然能像一座桥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让世界联系得更紧密,但它的坏处也不容小觑。虽然网络把大家联系在了一起,但也让有些坏人有机可乘。随着坏人的套路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人掉入陷阱,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家庭为此受到伤害。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请大家珍惜时间,上网时不要到处乱点,轻轻一点,可能几十万就没了。现在还有许多不健康的网站,要是点进去,可能就不是钱的问题了。

更加令人着急的是,网上还有许多游戏。有一段时间,网吧里挤满了高中生和大学生。据统计,最近几年,在网吧猝死的就有四千多人。小小的网吧,居然害死了那么多条年轻的生命,真让人又愤怒又惋惜。可见,网络的弊端真是不容忽视,人们应引以为戒。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篇6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的孩子,在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种神圣与威严中,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束缚中。报刊所载教师在公开课上为追求举手效应安排学生会的举右手,不会举左手的造假例子,教师在公开课上解决了学生所有“问题”,而致使学生什么都“懂”了,最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质疑的例子,冰雪融化后只能变成“水”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

三、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

“用简单的升学指标管理学校教育”、“畸形的德育”,这是张志勇首先提到的应试教育两大弊端。他调研时曾在某学校内看到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世界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要当哪一种人?我们不能成为贵族的后代,但我们可以变成贵族的祖先。”“这是当前很多见的励志教育。我们已经把励志教育极端化了!”张志勇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强调的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极端功利化、自私化、庸俗化的,带来的是责任感的缺失。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四、极端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学生普遍反映上学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教育者关注和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传统课堂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课堂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五、流行的“填鸭式”导致疲于应付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考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们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只好在挤学生上下功夫。逼着学生每天写多少字,做多少道题,背几个定义,抄几段课文„„在书山题海面前,学生忙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只好“地理(老师)来了背地理,数学来了做习题,英语来了抄单词„„”如果一闪空,没有老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楞着不知干什么好!

六、“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舍本逐末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学习,甚至产生一进教室就头疼的毛病。

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七、“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

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去教教科书”;在教法上,不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是单一地讲授;不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而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不是“学生本位”,而是“教师本位”,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八、“重灌输轻探究”导致浅尝辄止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九、“重教材轻学生”导致兴趣丧失

传统课堂的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话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十、“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孩子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就是种子,思维就是耕种,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的堆积。现在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把目光全部集中到成绩和考试上,忽略了人性;学校盲目追求知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只为高考而教,学生只为高考而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格式条款固有弊端分析 篇7

一、背离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 自由地订立交易契约。”[2]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规则, 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法意义上, “契约自由主要表现为缔约自由、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和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3]格式条款的出现, 背离契约自由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缔约自由受限制

缔约自由是指缔约双方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与对方缔约。这是契约自由的基础。而格式条款一般是具有经济、政治强势或者垄断地位的一方制定, 而条款提供方所控制的产业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性行业或者公用事业性行业, 如邮电、通讯、银行、电力、供水、供气、供暖、医院、交通等行业。“在我国, 对于以上特定行业的条款提供方, 法律规定该主体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 即此方合同当事人在条款相对方提出要约的时候, 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4]同时, 理论上, 相对人起码有“要么同意, 要么拒绝”的自由选择权, 但实际上, 条款相对方尤其是普通个体消费者是不得不消费这些生活必需品或公共服务, 这样条款相对方也就只有“同意”这一种选项, 如电信行业制定的包括有月租费、来电显示费、漫游费等手机费用的格式条款, 虽然专家证明漫游并不增加运营商的成本, 月租费、来电显示费的收取也没有任何依据, 但是电信行业一直收取此类费用以赚取可观的利润, 而应现代通讯需求, 消费者又必须用手机进行必要联络, 只能无可奈何选择“同意”。因此, 格式条款的出现, 对于缔约双方的缔约自由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集中表现。

(二) 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受限制

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是指交易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与“谁”缔约。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决定了交易当事人可以任意选择交易对象。但是, 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 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几个大财团手中, 形成行业垄断, 它们往往为了避免“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 而形成“攻守同盟”, 制定统一的格式条款。作为交易中势单力薄的相对人, 特别是个体消费者, 如果选择缔约, 其实也就选择了财团内部为数很少的主体为缔约对象, 尤其在国家允许的特殊垄断行业更为显著。例如我国消费者如果要用手机, 只能选择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家运营商, 而这三家的服务及收费标准又基本相同, 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毫无疑问受到限制。所以, 格式条款的使用, 对于弱势一方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 其实已经有了较明显的限制,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主要表现。

(三) 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决定所缔结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 所有契约条款都是双方合意的结果。而格式条款恰恰是一方事先拟定、不与相对方协商的条款。“一般情况下, 条款提供方往往在经济、政治方面占有优势, 在社会的某一行业处于垄断地位, 可以通过使用格式条款, 谋取垄断利润, 这本身违背合同的自由原则, 这种不平等性是用合同形式上的自由掩盖了事实上的不自由。”[5]所以, 从格式条款的本质 (单方意志性的定型化契约条款) 能清晰地看出, 条款提供方享有着对契约内容的“绝对”的决定自由, 但这种自由是以条款相对方的“绝对不自由”为代价的, 这也正是格式条款成为“众矢之的”的主要原因, 进而成为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最关键表现。

(四)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被限制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在合同成立后的任何时候通过双方合意变更或解除合同。这是对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的延伸表现。正像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一样, 格式条款的出现, 打破了契约本身所体现的双方意志性, 而成为条款制定方单方意志性的产物, 因此, 缔约时条款相对方只有“要么同意, 要么拒绝”两种选择, 缔约后如何变更与解除合同也只能按照缔约时所签定的格式条款要求来完成, 而由于变更与解除合同的条款本身, 是条款提供方的单方意志的体现, 所以条款相对方对此没有任何实质的决定自由, 完全处于“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尴尬局面。例如某民航格式条款规定, 打折机票一旦售出, 旅客不得退票。如果退票, 只能退还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民航旅客对此解除条款颇有微词, 却无可奈何。所以,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被限制, 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延伸意义的表现。

(五) 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决定合同缔结的形式, 如可以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其他特殊形式。格式条款是以条款提供方预先拟定并予以公开公示的书面形式为一般, 以口头形式及其他特殊形式为例外。当然, 这里“书面形式”是广义上的书面形式, 主要表现有纸质合同、店堂告示、电子显示器公告、网络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介质, 但这些介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能够留下痕迹, 并且能够反复使用, 具有证据证明力。由于缔约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统一性, 所以, 不论何种缔约方式, 都是由条款提供方决定的, 而条款相对方如果同意缔约, 也只能在接受格式条款内容的同时, 按照条款提供方的形式要求完成缔约。这样, 条款相对方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又一明显表现。

二、违反实质公平

公平表现为“于利益不自取过多而与人过少, 于损害亦不自取过少而与人太多。”[6]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中, 占有垄断地位的行业、企业相当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大量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在电信、邮电、运输、保险及一些公共事业等行业尤为明显。正如有学者所说:“格式条款在发挥着提高交易效率的优点的同时, 也日益暴露出恃强凌弱、合同权利失衡的弱点。”[7]这个弱点的核心就是违反实质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体地位不平等

格式条款毕竟是合同条款, 所以缔约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可以理解为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这里所指的“不平等”是经济地位或交易地位上的不平等, 即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因为格式条款是条款提供方单方意志的体现, 排除了条款相对方参与及决定条款内容的自由, 与其说是条款相对方接受了格式条款, 不如说条款相对方不得不屈服于处于经济、政治优势地位或垄断地位的条款提供方。所以, 格式条款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这种主体地位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 将使原本合同权利义务公平的“天平”, 出现了“一边倒”的失衡倾向, 而此倾向也为结出侵害条款相对方合法契约权益的“恶果”埋下“种子”。“正如一个西方经济分析家形象尖锐的描述:一个普通消费者与一个公司的交易无疑是一个手无寸铁者和在一个手持尖刀顶着其喉咙的强者面前完成交易。”[8]因此, 主体地位不平等, 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基本表现。

(二) 风险分配不合理

“著名经济学家斯密提出‘人人为己’的基本假设, 而耶鲁大学的威廉森则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人不但自私, 而且一有机会就不惜损人而利己’。”[9]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基础动机, 再加上条款提供方手中有条款制定大权的“尚方宝剑”, 那么他在制定条款时不合理地分配交易风险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风险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 条款提供方在制定条款时通过责任转嫁的方法, 尽量减轻或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 降低自己在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如有商场在其“存包须知”中规定:寄物柜属于服务性质, 不负保管及赔偿责任。其实, 既然商家提供此项服务, 就应对顾客的财产负保管责任, 这是由其在先行为引起的必然法律责任, 同时也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的必然法律责任。其二, 条款提供方在制定条款时规定不利于相对方的条款, 尽量限制相对方的权利或者加重相对方的责任, 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有线电视《用户须知》规定:用户必须按规定自觉向本台缴纳收视维护费, 不得拖欠或拒付。1-3月份为年度收费时间, 逾期三个月不交费者, 切除信号, 又需重新使用者, 必须另行申报, 缴纳开通手续费50元。此规定中预交收视年费、迟缴三个月直接切除信号、复通另行交费都无法律依据, 其实质加重了用户责任, 却实现了自身利益的绝对保障。其三, 诸多霸王条款的制定, 如:1.对相对方处以滞纳金、罚款、罚金的规定, 如商场中的“偷一罚十”店堂告示;2.随意缩短或延长责任期限的规定, 如商家缩短“三包”期限;3.任意将相对方的义务与其权利绑定, 如物业管理合同条款规定, 物业公司将物业管理费与水电费捆绑收取, 对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的住户, 物业有权停水、停电;4.强迫交易的规定, 如购买车辆第三者责任险, 必须购买车辆损失险和玻璃附加险, 否则不予办理等等。因此, 风险分配不合理, 极大干扰与破坏了正常的消费秩序, 严重危害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集中表现。

(三) 利用技巧投机

格式条款的提供方担心“明目张胆”地侵权会招致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和集体抵制。于是, 很多格式条款或格式合同的提供方精心设计“文字游戏”, 如利用生僻难懂的术语、冗长繁杂的论述或细小难辨的字符等技巧, 把不利于条款相对方的内容“包装”, 使其复杂化, 相对方往往在没有理解条款内容, 甚至根本无法注意到条款细节性内容的情况下, 就与条款提供方“稀里糊涂”地签约了。例如保险格式合同中有些条款措词晦涩难懂, 冗长累赘, 如保单现金价值等术语, 使消费者很难读懂条款;条款内容冗长, 特别是一些除外、免责条款, 保险营销人员没有做好特别提请注意的工作, 投保人很少仔细阅读, 匆忙签单。一旦出险, 保险理赔时扣这免那, 让保险消费者感到买保险总是保险人说了算, 很无奈。其实, 条款提供方利用技巧投机的目的显而易见, 只是希冀为自己肮脏的躯壳披上“美丽的外衣”, 实际上只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外在表现。

总之, 格式条款背离了契约自由, 改变了当事人平等的缔约地位, 强弱对比明显, 为强者剥削、欺压弱者留下祸根;同时, 违反了实质公平, 往往损害条款相对方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状态受到强烈冲击。因此, 格式条款的固有弊端也决定了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以规制。

参考文献

[1]朱晓辉, 朱勇.格式合同法律规制评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4, 23 (2) :92.

[2]杨蕙馨, 张治军.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2004, (1) :31.

[3]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4.

[4]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51.

[5]王永纪.试论格式合同与格式条款.2007-11-22.论文天下论文网.

[6]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69.

[7]杜金基.论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2007-11-22.论文天下论文网.

[8]吴元国.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2008-12-20.法律论文资料库网.

妙用隐语喻弊端 篇8

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盛行的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假大空充斥着整个文化教育领域。工农兵进大学,有的凭一手老茧,有的凭背后的靠山,有的凭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真正够入学标准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连今天的初中生都不如。可他们严重的受“帮八股”的影响,写起文章来官话、套话、假话、废话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一篇题为《论教育革命》的文章,除开头引用了毛主席关于“教育”的最高指示外,下文却大谈什么贫下中农苦大仇深,要想粮食夺高产,必须学大寨云云。李教授给下的评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借用杜甫的诗句,以歇后语的方式作以点评的。其隐含的意思:“不知所云”、“离题(地)万里”。

一篇题为《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文章,撇开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不说,却大谈什么雷锋是个孤儿,什么阶级仇恨深似海,才使他如此忠于人民忠于党等等。李教授评语为:“眉毛胡子一把抓”、“围棋盘里下象棋”——这是借用俗语,以歇后语的方式作的评语。其隐含的意思是:“主次不分”、“路子不对”。

网络影响弊端英语作文 篇9

Talking about Social welfare

A fair society must take special care of the poor,the sick,the young and the old ,because they can‘t earn much money like others.But they belong to human being.Their lives must be protected by the society .So the modern society must build a Social Welfare System to help them .

The system is different from the one that “recompense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amoumt of labour expended”.The system ensure everyone must get the lowest base of food,medical service,house,clothes and so on.If a country is more developed ,its Social welfare system must be better .

上一篇:游洱海范文下一篇:高一16班班风、学风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