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弊端(精选12篇)
教学弊端 篇1
摘要:笔者针对朗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系列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提出了创新朗读教学的策略: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克服弊端,创新模式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然而,随着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朗读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却出现了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目前朗读教学的弊端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更注重老师的讲,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课已经占用了课堂很多的时间,学生对课文能做到充分朗读最多也就几分钟,朗读训练过于形式化,如雁掠过,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甚至在课堂上老师虽有朗读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止,然后老师就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朗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更别说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花样翻新。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变换着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效果不佳。另外,老师在朗诵前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兴致勃勃读完以后,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反馈,这样导致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用心,只是接受老师的命令被动地朗读而已,朗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养成不认真的习惯。
(三)朗读训练的面较窄
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班级的尖子生的朗读表现,对他们或指导或表扬,而一般其他学生几乎就像是听众,这样的朗读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其朗读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教学中,有的老师认识到了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读去感悟,所以在课上也安排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指导方法过于单一、枯燥。要么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要么只注重学生朗读语气的指导,不能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也不能把理解和感悟融为一体。比如,有时候老师告诉学生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字应该读得轻一些,哪个句子读慢一些,哪个句子读快一些,这样的指导,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再比如,老师按照对文本比较“成熟”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出诸如愤怒、恐惧、欢乐、伤感等情感。事实上,这就有本末倒置之嫌。这样的形式没有什么实效,朗读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一种点缀。
二、创新朗读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一)保证读书时间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安排合理的朗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再去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获得感悟,有所启发。学生读完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反馈,通过老师评或者学生互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要想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地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去读,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和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读书情境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愿意去读,乐意去读,争先恐后去读。
(三)朗读教学分层训练,实现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其所处的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学生的朗读能力难免会有差异。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对朗读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最多的鼓励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朗读的自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
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和指导朗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切忌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对课文有所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结合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文本的味道,尽管这可能与比较“成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却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能读出真实的情感。
(五)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朗读方式都有自己本身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比如,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需要老师范读。当课文对话比较多的时候,需要安排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当为了增强气势,有号召力的时候,需要学生齐读来渲染气氛,对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专门进行深入培养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活动,使每一次的朗读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朗读训练教学中,要正确面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训练的面较窄,朗读指导机械匮乏等。在朗读训练中,采取积极优化的策略,保证朗读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分层进行朗读训练,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教学弊端 篇2
曲阳县幼儿园
靳淑敏
幼儿园英语教学之我见
曲阳县幼儿园 靳淑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凌孜(叶剑英之女)提出,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学习的黄金期,应主要学习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外语的学习可以放在中学以后,人家强调的是母语教学,我们恰恰弄反了。“母语还没学好就学外语,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在“幼儿园小学化”的大背景下,这份看似在给孩子“减负”的提案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幼儿园有没必要开展双语教学?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幼儿园是县城内唯一一所公办幼儿园,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着重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为孩子入小学打好基础,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从幼儿园就对孩子进行英语教学风靡一时,而且这个趋势有增无减,甚至一些并不具备办园资格的民办园也开设了英语课作为招生的噱头。一方面为了迎合家长,一方面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我们园也开设了英语课教学,自从开设英语课程到现在也有10年了,期间换了四套教材,在教师教学以及教研活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幼儿园学英语真的有必要吗?
一、幼儿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难以把握
我们用的第一套英语教材以日常生活常用词语为主,用汉语儿歌穿插一些简单单词让幼儿学习英语,比如:我有一个大apple,我认为这样不好,单词穿插汉语中,优点是简单易学,但是,个人认为,不利于培养幼儿语感,往往在读的过程中,英语就汉语化了,我们只用了二年就淘汰了。第二套教材难度大,强调英语语境,单词长,句子长,有些句子孩子根本一口气读不下来,对于初步接触英语的孩子来说,不太适合,我们用了三年。第三套教材也只用了两年,第四套教材即现在的清华幼儿园英语,有教师参考书,幼儿用书,家长指导小册和英语视频光盘,我们也只是被动接受,就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还没有选定教材以及区分教材良莠的水平,这就涉及师资问题了。
2、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大多是幼师毕业生,幼师没有设置英语课程,因此我们的英语水平大多也只是初中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想给孩子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而我们离着一桶水还相差太远,因此,在教学中,很多时候显得比较吃力,有时候也是自己先照着光盘学会再教孩子,在教学中常常只能用汉语代替英语表达,给孩子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较少,难以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环境,因而不能满足双语教育的要求。虽然名目上称为双语教学,但是,离双语教学的要求差远了。再有,幼儿园理应重点培养英语语感,如果老师的发音不准确,让孩子学了错误的发音,以后的学习中也很难纠正过来,还不如不学。现在提倡大胆说,不管发音对不对,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发音准确才自信,才敢于表达,如果你说一口地方腔调的英语,你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吗?
3、什么时候学习英语更好
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到小学一二年级,有两年的间断时间,那么,作为孩子来说,记忆规律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这两年时间足以让他忘记了所有在幼儿园学过的单词和句子。我同事的孩子英语专业八级,经常有机会跟领导出国翻译,她以个人经验告诉我,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到高中六年,然后大学四年,这些,足以应付口语交际和日常翻译,但是,退一步讲,我们如果不是从事英语专业的人才,真的有必要从幼儿园学英语吗?与学一点本末倒置的知识相比,有什么比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更重要呢?所以,个人建议,在幼儿园尽量不要开设英语课。
二、孩子在幼儿园主要学什么?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主要取决于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有的家长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眼前的一点点所谓的小成就,就能够牺牲孩子的幸福童年时光,让他们学英语,学计算,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也许,这只是满足了我们家长的虚荣心。如果人生是百米赛跑,在起跑线输了就大多可能输掉了比赛,但是,人生不是百米赛,是一场长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几步根本决定不了你以后的输赢,相反,如果在开始使尽了力气,到紧要关头还有力气冲刺的吗? 借用白岩松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白岩松如此告诫儿子:不争第一。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是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在眼前,于是生命会变成劳役。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答题格式式教学的弊端 篇3
尤其是毕业年级这种主导行为更是明显,教师常常会减少语文阅读欣赏,把阅读欣赏变成字、句的简析,采用考什么就教什么地做法,根据考点反复练习,成了许多教师的选择。“这句话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答题格式,填满了学生的作业、试卷。这种答题格式式教学,助长了教育教学中的功利性,让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彻底变成了套用“公式”的低级行为。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抱着应对考试的态度,只要学生会答题格式即可,这种定位错误,必然导致教学的单调、乏味。对语文学习来说,这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答题格式式阅读欣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激情碰撞化为乌有。被电视剧、漫画、手机包围的严严实实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从文学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感悟。他们头脑中充斥着大量虚拟的情感快餐,身为教师的我们知道,这种情感快餐只会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给他们提供不了什么“营养”。他们是多么需要从与文学作品的接触中,找回自己真实的情感经历啊。也只有他们自己亲历过的情感,才是他们成长的精神支柱。披情入文,神游其中,他们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这才是文学欣赏的魅力。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篇4
毋庸置疑, 较之其他教学手段, 多媒体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以图像的魅力、音效的张力、视频的魔力呈现一个个独特而精彩的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引入, 通过传统方式与电子资源的有机整合, 改变了封闭、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丰富。如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多元的功能, 课堂教学必显新气象。然而它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容小觑。
一.多媒体教学的主客错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堂有内涵、有生命的语文课, 应是在学生、教师、文本、生活多层面的对话中, 在教师尊重包容的目光里, 在教师智慧灵性的引领下,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教师无论是利用教材或是运用 多媒体组织教学, 都是为学生的“学”, “学”是教学的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不少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依然体现的是“教师中心”, 对学生兴趣、状态、感受、需求视而不见, 只顾追求热闹好看。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 不管需不需要, 一味使用多媒体, 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效生硬引入课堂, 塞给学生, 置学生于无奈无语且无为之地, 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 更不要说消化巩固了。过多的短时记忆、无意注意致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纯属奢谈。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平等的课堂, 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是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当前一些教师把媒体的参与放在了第一位, 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满足了自己对多媒体的独钟热情, 却浇灭了学生思维灵动的火花。因生搬硬套多媒体教学而预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小、时间太少, 因强烈的多媒体展示欲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 更遑论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一哄而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重拾教师主导的强势, 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的“机灌”, 学生主体地位再次跌入谷底, 典型的“穿新鞋走老路”。
二.多媒体教学的浅层体验
课堂多媒体技术是视觉和听觉技术, 而语文则是视觉、听觉和想象的艺术, 前者着眼技术层面, 后者更关注内在精神, 二者区别显而易见。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言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上, 而不是一次次视觉的冲击、听觉的震撼。《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下很多教师执教公开课, 执意追求多媒体教学热闹好看, 无视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 尤其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层面的交流互动, 缺少对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关注, 教师成为一名“放映员”, 学生极其被动地接受各种感官刺激, 浮光掠影地感知文本, 思维完全停留在简单浅层状态。堂上表演热热闹闹, 课下收获空空荡荡。
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多读书, 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 去领悟, 而老师要退至后台,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中送给读者一句话:“慢慢走, 欣赏啊!”他语重心长地告诫读者, 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 如同欣赏美景一样, 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 细细地观察, 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东西, 才有可能与文本真意不期而遇, 才能走进作者, 含英咀华, 与经典对话。
语文学习, 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最好的领会与演绎,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文字的张力、优美的意境、丰满的形象都能通过朗诵得以充分体现。语文课, 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通过朗诵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强化记忆, 化无声为有形, 唤起感情, 丰富语汇, 培养口语能力, 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深入领悟文章要旨。
三.多媒体教学的急功近利
多媒体教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并非越多越好, 更不是越花哨越好。有些教师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认为多媒体容量大、简便好看, 于是就将各种图文资料东拼西凑, 然后随意地输入电脑。在他们看来, 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控制这些媒体的播放顺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时尚又实用。不少教师简单认为, 这种高级的幻灯片就是多媒体教学。受此影响, 一些教师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合理的东西, 无视语文这一人文性学科的特性, 上课必是多媒体、板演必是PPT。课堂上, 教师表演多了, 学生笔记少了;键盘声多了, 诵读声少了;教师关注电脑多了, 关注学生少了; 语文课没有了诵读吟哦, 没有了字斟句酌, 没有了含英咀华, 没有了交流碰撞。一句话, 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打着多媒体的幌子, 教师不用普通话、不练粉笔字, 学生疏于记笔记、荒于读课文。一堂课下来, 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鸡零狗碎的关于图片、声音、动画的记忆。此等急功近利如不有效遏制, 将极大地消解汉字的丰富内涵和汉语的独特神韵!
语文内在的本质是语言和思维, 语文课上的板书则是将语言与思维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 对文本条分缕析, 概括摘要, 形成板书, 它将形象性与逻辑性巧妙结合, 将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融于一体, 唤起学生注意, 起到概括强调、以简驭繁的作用。很难想象, 一节没有教师板书的语文课是成功的课。不管科技如何发展, 就像“机脑”替代不了人脑一样, “白板”替代不了黑板、“机写”替代不了手写, “板演”替代不了板书, 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四.多媒体教学的交互缺失
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往往让教学变得单一化、机械化、程序化, 而教学过程总是千变万化的, 课堂教学的魅力不在于预设而在于生成, 只要有学生个体的存在, 就会有各种各样问题的提出。多媒体教学既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也要有机器与学生的互动。时下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程序一股脑罗列在课件上, 甚至板书都事先设计好了。“请君入瓮”式的问题设计, 强迫学生接受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答案, 否则绝不善罢甘休。课堂设计也忽略了多媒体与师生间的互动, 缺少人机间的讨论与反馈, 缺少即时性评价与调控。
课堂反馈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对课堂信息反馈的敏锐度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很多教师都有这种体会, 担任两个同类班级的教学, 上同一内容的课, 在第二个班上课效果往往胜于前一个班, 这是因为在给第一个班上课时, 教师已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有意识地重新组织了第二次学习, 构建了输出信息———接受反馈———控制调整的反馈链。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强化正确, 改正错误, 找出差距, 改进学习;对教师来说, 有利于及时调控, 改进教法, 因材施教。所以, 多媒体设计应该扬人机互动之长, 借鉴交互模式, 运用Pow erPoint或Au thorw are软件 , 制作具有一定交互控制功能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参与到与机器对话中来, 设计体现学生的合作过程、表述过程、反馈过程;要善于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 为他们提供交互式的人机对话平台。此外, 评价也是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设计相关的评价环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之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今,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网络的飞速发展, 我们正生活在浅文化、速食文化时代。这种文化存在状态反映了社会发展处于尚未成熟时期, 我们大可不必忧虑。值得忧虑的倒是这种浅文化正打着时尚的旗号冲击着经典的传统文化, 对此我们不能习惯性照单全收。如果我们习惯于简单地一味摄取, 那么终会造成极端的营养失调、产出畸形怪胎!
面对广大一线教师, 我想说, 首先更新观念, 多媒体教学勿求多但求精;其次, 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与技术含量, 每一屏每一键、每一菜单每一窗口都要精心设计, 增强人机互动, 彰显反馈功能;再次, 周密安排, 保证多媒体教学效果, 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做什么、怎么做, 播放什么, 何时播放等, 教师都要事先全面考虑;第四, 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 重视听读说, 留下粉笔字, 凸显语文味, 把语文课教成本真语文。
面对教育管理部门, 我想说, 建立健全多媒体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科学引导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及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教学思想、应用软件、网络基础、课件开发、网络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在内的基础知识。成立以专业教师为 主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心,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让广大教师逐步独立制作科学实用的课件。拓宽多媒体交流平台, 增加信息接入点, 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电子书库、影视库等, 并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资源开发者应加大对教育应用软件的开发, 有针对性的开发诸如有电子备课软件、学科教学软件、班班通软件等。
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与克服 篇5
1、留足思维时间:课件教学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高效率而自豪。然而若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2、不抢思维空间: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到头来是害了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3、机下留“情”:这里的“情”,即是“师生情”,我们教学一贯注重“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4、机下留“板”: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的做法,将会事与愿违的。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一个考虑多么完善的课件,也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班集体的教学需要,黑板的作用仍是极其重要的。
5、还真实感于课堂:要尽可能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富有真实感,不能过分地夸大或缩小,学生与机器交流,本身就缺乏一种真实性,如果我们的画面过于夸张、虚拟,那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科学失去信心和丧失科学能力。
6、灵活的交互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统一模式,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统筹全局,引导学生适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件应具备很强的交互功能,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程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控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情节、速度能随意改变和设置参数,富有探索性和研究性。
7、适应个性化的教学:多媒体课件还应能适合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的需要,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重要矛盾。教育对象的发展往往是很不平衡性,个性化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8、不替代学生动手实验: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不能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实验误差分析等仍然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9、选择低配置运行环境:要考虑所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对运行环境要求和所需的操作系统要求不能太先进和高配置要求。同时还应附有安装说明、硬件配置要求(如内存、硬盘空间、光驱、软驱、显示器的分辨率色彩等)和使用方法等。
10、注重教育的主体性:多媒体课件教学同样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同时课件制作应注意简洁,勿浮躁,以免影响学生注意力。
中学课堂单纯课件教学之弊端 篇6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在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后,却出现了很多单纯的课件教学,随着课件不断广泛地用于中学课堂,这一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由“配角”取代“主角”地位的趋势。这毫无疑问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削弱了教师教学基本功
课件是通过计算机将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制作而成,用于课堂教学的软件。许多课件是直接来自于开发商和网络的。这就出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活生生的课堂,成百上千个鲜活的生命统一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老师的个性难以展现。如果一堂语文课,课件中反复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本内容,并展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堂上穿插老师对影屏字词和画面娓娓动听的讲解,学生感受着屏幕的诗情画意,不知不觉中就下课了。一节课老师没有一个字的板书,只有几个不太整齐的拼音标志。优美的课堂形式下掩盖了老师的个性或者说是掩盖了老师不过硬的板书基本功。
二、阻碍师生的沟通与交流
在单纯运用课件教学的课堂上,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课堂失去互动,失去沟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的观摩课,她把近百题的典型例题制作在课件中,以文本的形式不断展现在屏幕上。课堂上只见教师操纵鼠标使一个个红色的答案飞入题目中,有一些同学快速阅读题目,报出自己的答案,但很快又到下一个片了,还有部分同学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节课在观看中结束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有效的师生交流与沟通。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有可能导致教学虚浮、花哨、不扎实
有的学科课件制作太注重观赏性,浪费了太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的虚浮,否则就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前途,教师的责任重大,虚浮、花哨、不扎实教学必须杜绝。
那么,如何用好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既丰富多彩,又扎扎实实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认识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它有直观、生动、形象等优点,但我们面对的是有一定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中学生,承担的是基础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必要把课堂变成娱乐场所,引入课件教学也不是为了娱乐学生,而是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思维,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对现成的课件要大胆取舍,留下本质的东西,摒弃花哨、可有可无的部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能以课件作为教学的核心,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当前中学教学中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有:①探究模式,用于问题解决和探究,这一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课堂讨论模式,用于提出问题,培养洞察力及促进批判性思维。在这种模式中,教师通过事实性、解释性和评价性问题引发讨论,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③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④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两个独立的策略:探索情感策略和解决矛盾策略。教师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他们的情感、态度联系起来,学会如何处理矛盾情境。教师将这些模式运用于教学实际时,应与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构建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三、改变课堂评价的角度,提倡“以学论教”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多角度、多元化,不要停留在对教师个体和教学手段的评价,而应该“以学论教”,也就是要强调课堂上学生是否能主动思考、积极质疑,有无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教师是否有效地创设营造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个性、潜能、思维方式是否得到开发和发展,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都能得到关注并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等。我们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教学经验上的优势,以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元认知策略,开展教师课堂行为合理化的研究,建构教师课堂行为的新理论、新规范、新价值,改变课堂评价的角度。提倡“以学论教”,符合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课件引入课堂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教学中的表现之一。但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使自己的教学多姿多彩、扎扎实实,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的弊端和方向 篇7
第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填鸭、流水式讲解,平淡无味缺少情境。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教师往往把学生纳入自己预先设好的框架中,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一字不差的介绍,从头到尾不差一个知识点。其结果是所学内容不能活灵活现,前后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
第二,机械式教学,缺少创新内容。教学目标不明确,只是一味地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灵动性,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度开发。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收获甚微,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只注重形式的完整,不必刻意讲求效率。教学环节一步都不少,只满足于课堂上该有什么,该做什么,却不能把教学目标有效地融入课堂,只满足于我做了,不关心有没有做好,虽有师生互动,但效率低下,老师提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深度,比如课本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采用封闭的方式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
第四,作业量太大,不能因人而异。学生学习基础、思维程度、智力水平、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留同样的作业,一味地依靠课后练习和重复训练来巩固已有的知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础好的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能力得不到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行教改的新形势下,新的课程理念已经融入课堂,新的理念下如何走出旧有的模式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革除教学弊端,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把握方向。
首先,运用情感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情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只有对某一知识具有浓厚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探索,并能达到较高的境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做安排,好的开头可以引人入胜,渐入佳境,,课中波澜起伏,趣味横生,课尾余音不绝,回味无穷。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发掘学生的潜能。教师所提问题要新颖别致,要注意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既要兼顾基础一般的学生又要有助于素质较高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必须优选问题,要讲究“问”的质量和技巧,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善于把学生的求知欲直接激发到思考的制高点,然后经过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知识既有识记性的知识体系,又有不少需要理解的重点、难点,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既有数字又有图表。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反对“填鸭式”、“流水式”的做法。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尊重学生的愿望,彰显主导与主体的密切配合,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还可以使课堂达到高潮。
再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各个学科的渗透。历史不是孤立的个体,各学科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们经常说政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同时历史还涉及到数字运算、地理方位,所以历史联系到多学科内容,学习中我们可以将之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互为促进。
同时在巩固练习上注重因人而异,分层次多角度训练,而不应该全篇一律。
总之,发现并克服课堂上的弊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许多方面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实践创新。
摘要:发现并克服课堂上的弊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切实创设一种新颖、开放的历史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
高中作文教学的常见弊端及对策 篇8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教学弊端分析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教学弊端。对教学弊端的深刻分析有利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性较差是出现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老师认为写作能力的主要还是要看学生的个人天赋,在教学上没有做过多的重视和安排。表现在:教学没有教案,教学中随心所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还有一些教师只关注作文教学课程是达标,仅仅满足于学生写作文的次数,不关注教学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出现了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而去写作文,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没有动力。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于写作教学的理解不够。
2.高中作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束缚了教学的开展。现在作文教学中比较经典的教学模式:作文课开始的时候先朗读一篇范文,再评述一下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练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把写作创作理解成了写作模仿。完全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失去了写作文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教学内容过于侧重写作技巧的讲解,误导学生创造方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最后,教学过于关注议论文、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写作只会写“八股文”,使学生的 创作缺乏 真情实感。
二、高中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做好高中作文教学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1.重视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要想在写作教学方面有重要的突破,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重视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做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关键。首先,在语文教师聘用过程要重视教师的文化水平,重视考核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其次,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的社会,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用新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时刻保持自身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充实,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最后,作为语文教学教师,还要重视心理学、德育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强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有很好的帮助。
2.注重学生生活领悟力的教育和引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真正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就要帮学生找到源源不断的创造源泉。写作的创造源泉来源于生活。注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首先,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其次,注重课外生活体验教学。在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体验活动。例如:登山观日出、郊外踏春等等。当然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还需要多做创新,通过活动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最后,重视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感悟随时写下来。在学习写作习惯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现代网络技术发达,博客等网络载体的出现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热情都比较高,如果能引导好合理加以利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智化”弊端 篇9
高中时期的学生个体面对着比初中时期复杂的、多样的周围世界, 在经历了与其在其他学习阶段要多得多的不断选择和克服后, 面对世界外显出的精神要相对成熟。因为这份成熟, 其叛逆心理之上有了一份理智, 有自己一定的价值标准, 开始谨慎地选择和孕育自己的精神生命。因此处在这个阶段的教育者, 要尽可能全面地、辩证地向学生展示书本中的世界, 把看似单调的、乏味的书本与周围复杂多样的世界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接受各种各样意识的同时, 更好地学会分清其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精神生命的成长。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却呈现出了“理智化”的弊端。
理智化教育模式即是今日的教育者们在忽视了高中语文教育与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之间关系的前提下, 不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一味地以自己的意愿为指导, 在所谓的“理智”的指导下, 将“理智”后的教育活动用单一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割裂了学生与其周围复杂的、多样的世界之间的丰富而又细腻的联系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智化”地删减书本内容
首先, 多数的教育者只对课本中涉及的主要篇目做重点介绍, 其他篇目不做涉及或很少涉及。
世界是万物的总和, 我们生活在万物的总和之中, 正是由于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交替和互相影响, 才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到的世界。在这个复杂而又多变的世界面前, 万物无主无次, 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且有存在意义的, 这些平等且各有意义的万物使我们的世界具有完整性。我们自由地生活在这样完整的世界中, 选择性地接受着万物对自己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完整而成熟的精神生命。这一道理也可同样应用于教材。若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世界, 那么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种由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价值取向、精神观念、人生态度等就是组成教材这个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这些文章的价值取向、精神观念、人生态度的存在, 才使得教材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意义。
但在今日, 大多数的教育者却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以经验主义为先, 把其认为是主要的篇目直接摆放在学生的面前, 导致了学生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自主选择能力的缺乏。
个体在时间不充分等的理由下, 被迫放弃了学习这些文章的机会, 同时也就失去了学习这些文章可能产生对其影响的机会。教育者的这种“理智化”的做法, 剥夺了学生应有的生命体验, 使学生的精神生命陷入人为的设计之中, 而毫无自由和选择可言。个体在接受外物影响的过程中, 若缺少了本就应该有的自由和选择, 则势必会离其拥有趋近于成熟的个体精神并形成独立自我的方向越来越远。
其次, 在教育活动中, 教育者只认准其中的“是”而忽视了“不是”。
存在于这个生存环境之中的每一个个体, 在其还没有真正形成独立自我之前, 与外在世界之中的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种生存态度、每一种处世之道的接触都是其形成独立自我的基础, 且接触的越多收获的也就越多, 个体最终也就更能趋近于完美和自由。正所谓, “无中生有”, “无”的基础越广阔, “有”的结果也就越完整。而在这些个体每日每时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之中, 必然会存在被已经拥有趋近于成熟的个体精神, 形成独立自我的长者所认定的“是”与“不是”的事物和由之而产生的价值观念、生存态度和处世之道, 因此那些被长者认定为“不是”的事物和由之而产生的价值观念等就被长者们有意和无意地进行删除或过滤, 造成了个体基础上的不完整, 从而不利于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
类比今日的教育, 即教育者以其单方面的意愿对包括其中涉及的人物形象、作家形象、文章主旨内涵等教育内容进行选择, 最终用“好”的授课方式, 将“好的”授予学生。一年又一年, 不断地向处在不同背景下拥有不同特征的个体们讲授着同样的被他们认为是“好的”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在今日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 如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爱情采取了避之不谈的态度。面对着在当今社会下学生的这种对爱情理解的变化,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不应该对爱情采取避之不理的态度, 而是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去正视爱情, 将爱情作为一门知识传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拥有正确的适合于自己生命成长的爱情观, 从而使其拥有完整的趋近于成熟的生命。
二、“理智化”地进行班级内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是一直以来教育活动中都存在的也是问题出现地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目的除了活跃课堂气氛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个体能够加强对所学内容或技能的掌握, 提升学生对课本中甚至是外界事物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的互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但如今的师生互动却也陷入了“理智化”的模式之中, 使其目的得不到真正实现。
对于大多数的教育者而言, 进行师生互动环节最多的班级活动要数课堂学习。但在“理智化”下, 课堂学习中所进行的问答没有自由可言, 早已预设好的却又不怎么考虑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 使得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或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认识上毫无作用。自由本就是个体更好地进行思考并体验生命的前提。在没有了自由的师生互动中, 学生就没有机会更好地去思考, 也没有机会与长者进行交流, 精神生命的成长也就停滞不前。
三、教育者对待拥有个性的学生的“理智化”态度
这里谈到的“个性”, 是指学生在面对某一问题时所产生的新奇的观点和做法。在今日的“理智化”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不仅要把卷面上的答案包括某些开放性题目的答案进行统一, 而且也要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有的学生在言行上具有同一性, 个性的回答和做法得到的只有教育者对其的“惩罚”。人的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一部分, 在西方又被称为是人格。拥有健全的人格, 是使个体拥有趋近于成熟的精神生命的保障;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 个性与共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不存在不包含个性的共性, 因此今日教育者们的这种只想让学生们拥有好的共性而使学生摒弃其个性的做法, 对学生拥有趋近于成熟的精神生命是没有积极作用的。
学校应该是大多数个体在拥有个体精神, 形成独立自我之前接触得最多的一个场所, 个体在其中接受的教育也必定会对其以后形成“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同一”带来的影响必定是单一性的。在教育者们单纯地使学生拥有好的共性的要求下, 久而久之, 结果也就是个体的千人一面。套用老子的“知其白, 守其黑”的哲学理念, 万事万物的对立面都是辩证存在的, 与外界事物中的存在的“是”与“不是”一样, 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是”与“不是”也同样如此。每一个个体只有在兼顾着拥有他的“是”与“不是”即共性和个性时, 才能真正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和自我。
面对着教育出现的问题, 改革迫在眉睫。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高中的语文教学却呈现出了“理智化”的弊端, 具体表现在书本内容、师生互动、教育者对待个性学生态度三个方面。本文将针对这三方面的弊端进行一一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理智化
参考文献
[1]李艳.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与启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济良, 岳龙.关注教育:教育的本真[J].南都学坛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1) .
[3]康斌, 朱永新.杜威“教育即生活”本真意义及当代启示[J].教育思想研究, 2011 (10) .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如何规避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篇10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 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讲解员
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来模拟教师的教学行为, 完成教师的部分工作, 但它只能是一种教学手段, 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有些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 从此就没有了板书, 没有了师生交流, 躲在电脑后面盯着电脑屏幕, 一页一页地放映讲解预先做好的课件, 俨然成了一个课件的放映员和讲解员。而学生也只盯着大屏幕, 成了课件的观众。这样的授课方式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教师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作用。
(二) 课件制作不当, 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 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然而一些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刻意追求视听效果, 使用大量的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背景图片、背景音乐、动画和视频效果。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是课件中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 而不是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件忽略了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不能专心于课堂的教学内容, 结果适得其反。
(三) 助长部分教师的惰性思想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 在网上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已不是什么难事。现在很多教材都配套有多媒体课件光盘。有了这些教学资料对于我们备课, 制作自己的课件来说确实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然而, 部分教师有了这些课件以后就不愿意去钻研教材, 也不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直接拿来教学。这样使得教师没有了自己的观点, 缺乏创新思维。如此长此以往, 不仅不利于教学, 也不利于教师个体成长, 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思想。
(四) 多媒体设备操作不当, 影响课堂教学
开展多媒体教学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于部分年纪大的教师来说可能是个难题。在授课过程中, 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可能会影响到整堂的教学进程。笔者曾做过多媒体教师的管理员。很多教师由于系统不熟悉, 操作不熟练导致程序错误, 于是束手无策、方寸大乱。一堂课光调试系统就花了半节课, 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设备本身也有其缺陷。投影仪的灯泡理论使用寿命是2000小时, 而实际上使用1000小时后光线变暗, 效果就很差。多媒体电脑是公用电脑, 很容易中病毒。有些教师在上多媒体课时, 事先没有熟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以至于开机就花了十来分钟。更有甚者, 有些教师带来的课件的格式是计算机系统不支持的格式, 以至于多媒体课无法进行。
二、规避多媒体教学弊端、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建议与措施
(一) 多媒体教学应立足于传统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传统教学的延续。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中依然适用。传统教学所倚重的口头表达、板书、实物教具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人格感化也是多媒体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 多提问, 对于一些问题同样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以活跃课堂气氛。我们在上多媒体课时同样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室的黑板 (白板)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有时需要对一些重点和难点分析与强调, 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的重申与再定义, 有时需要作即兴的举例, 这时就需要黑板的板书来进行讲解。板书具有课件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多媒体只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 不能替代和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上好一堂多媒体课同样需要扎实的教学功底。
(二) 教师应提高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水平
课件与教学内容直接联系,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教师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反映。同样课件的好坏也决定了一堂多媒体教学成功与否。制作课件前, 任课教师需要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课件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精简课件的文字部分。课件的内容要突出重点, 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切忌成为课本的“电子版”。适当地在课件中插入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但过分追求技术表现和形式的花哨势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有的技术应用和形式表现都要为课程内容服务, 切忌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多媒体素材。课件的播放的速度要根据讲课的内容恰当控制, 要给学生留足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切忌“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三) 自主研发课件
我们从因特网上可以下载到大量的课件, 但这些课件在内容的侧重点、难易度方面大多数是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的, 而教科书附带的课件光盘多数是教科书的“电子版”。所以好的课件一定自主开发的课件。制作课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同时也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已经满负荷, 教师把过多时间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 势必影响其他教学活动。对此, 笔者认为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可以建立课件制作小组, 共同深入研究, 完善课件。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自主研发课件。
(四) 用好多媒体设备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篇11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 弊端 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又称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整合各种多媒体信息,如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影音、影像等整合到一起,利用多媒体投影工具显示出来的教学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常用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很多优点,不仅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被广大学生所普遍接受,也成为很多教师提高或者改进教学方法的手段。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多媒体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以其声画并茂、形象直观吸引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创设出多种多样的导入情景。但正因为有大量的图片、影像、声音和动画,学生很容易分散课堂的注意力。有些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华美的形式、炫目的动画,导致喧宾夺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关注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这样的课件深受学生喜爱,目不转睛地观看,甚至笑声连连,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授课效果很好,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对课件本身感兴趣,注意力并未集中在教师的授课内容上,等到下课以后,学生对这堂课所讲内容并没任何印象。
2、学生做笔记困难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省去了板书的麻烦,从这一点来说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知识点存储在课件里,在播放课件的时候,知识点的切换是比较迅速的,学生做笔记的速度很难跟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顾埋頭记录屏幕上的文字,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而且笔记如果在课堂上完成不了,课后离开教室也无从补起。实验证明,课堂上做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记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这样不仅使学生做课堂笔记比较困难,也大大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3、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清晰地观看课件,一般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播放。借助这种环境,一些学生会容易产生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比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而教师由于只顾讲授课件,或因为光线问题又不易发现这些现象,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4、课堂容量大,学生难以消化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一节多媒体课的容量大了不少,因为课件的密度、容量不够的话,整个课堂的教学就会显得空洞、松散。但是,课件内容的增加,意味着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授内容的增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点显然是很困难的,如果课前不做预习、课后不复习的话,更是难以消化。
5、教师制作课件费时费力
制作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往往会需要大量的时间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备课时间会大大缩短。诚然,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课堂气氛好,但是花费比传统备课增加数倍的时间,所取得的课堂效果不一定提高数倍。另外,学校在检查相关教学资料时不光要检查课件,还会检查教案,这种重复性的工作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6、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之后,就不再愿意写教案,不愿意钻研教材,摸索教学规律,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思想。实践当中,有不少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甚至未做任何变动地拿来使用,导致有些课件内容虽然形式丰富多样,但跟自己授课内容无关,这样并没起到增强教学水平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另外,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用课件展示,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一旦停电或者多媒体设施发生故障,这些老师就认为不能上课了,因为对他们而言,没有多媒体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和目标。
7、不利于课堂互动
现代教学理论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度依赖课件,忙着点击鼠标进行操作,眼神盯着电脑屏幕,无暇顾及学生的表情及内心感受,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无法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整个课堂变成了满堂灌的教学,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8、忽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持续连贯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用口头语言,更要用形体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眼神、表情、手势等。但是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使用,会使教师忽略自己的形体语言,面部表情呆板,身体动作单一,导致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威信大大下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少,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再好的多媒体技术也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服务的,如果仅仅把精力过多地花在技术手段上,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自身学科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不能把上课变成老师“放戏”、学生“看戏”,而应当像传统模式教学一样,把握好课堂节奏,重视学生表情、语言等信息反馈,注意因材施教和课堂互动,留给学生做笔记和思考的空间。
2、注重多媒体和其他教学手段的结合使用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心想着所有教学环节都可以使用课件,那样只会造成“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在实践中,教师针对不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和影响教师整体教学艺术的发挥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相互弥补。
3、注意运用多媒体的频率,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结语
教学弊端 篇12
一、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学习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感与成功感。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女生长于记忆单词、规则,男生长于阅读思考;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擅长书面表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所以,要有教学改革的新结果出现,就必须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寓教于乐。
二、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中英语教学
1. 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的素质
(1)高中英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目的,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但自主学习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此,首先,教师要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当前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其次,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再次,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的交际任务并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实施计划。最后,对自主学习的结果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为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澄清自己日常教学行为和想法,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2. 加强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努力创设可供不同程度学生认知、思维、分析、研究等能力发展的相关情境,通过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
(1)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高中英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创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用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在放磁带录音之前,可先确定任务要求。学生明确了任务要求,自然会专注捕捉所需的信息同时在进行听的训练之后。教师还可以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熟悉的事物。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共同编排符合语言规范且有创意的对话,然后选优秀者到台前表演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写的方式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相关情景。这些训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
(2)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小说节选和紧贴世界脉搏的科技文章等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领悟文化的内涵及变化着的世界动态。同时,也能以此磨炼学生阅读长篇文章的耐心和提高学生加工、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多看电视英语频道,多上网浏览交流,重点研读t RY’I,新闻、国外教育,以及历史传记、科普读物、文学作品等书刊。通过多渠道涉猎各国文化,学生不断开阔知识视野,逐步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三、开发学习潜能
1. 培养观察力
(1)在教学生词时应尽量使用实物、图片、电化教学设备等,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直接理解和记忆词义;(2)在教学句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例句,让学生自己发现英语结构的内在联系及英汉结构之间的差异;(3)在课文教学中,可采用Top-down阅读理解方式,即先语篇理解,后句子理解,最后单词和短语理解。这就意味着阅读不再是以生词和语法学习为开端(这种方法叫Bottom-up),而是让学生首先站在语篇的高度上,纵观全文的结构和内容,通过自身观察,试图通过语境进行猜测和理解,并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生词。
2. 培养注意力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兴趣是唤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艺术性语言、戏剧化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3. 培养记忆力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识记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生词和语法时,多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在呈现新的语言现象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以旧代新,新旧对比,促进学生的对比记忆;把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如集中识词,培养学生的联想记忆能力。
4. 培养思维力
高中生已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初中在已形成对英语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启发他们思考,经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形成新的概念。除课堂教学外,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也是增长学生创造才干不可缺少的途径。
5. 培养想象力
【教学弊端】推荐阅读:
中学分层教学的弊端10-15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07-24
谈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弊端论文10-22
弊端应用07-18
弊端分析05-25
网络弊端06-21
技术弊端06-23
弊端对策07-09
核算弊端08-14
传统弊端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