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精选12篇)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1
摘要:我校小学中年级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查字典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大力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查字典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查字典,习惯,小学生
良好的查字典习惯是人多种学习习惯中最基础的一种, 拥有这一习惯, 能大大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 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我校学生使用字典的实际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找到应对策略, 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查字典习惯, 因此我以课题研究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此项调查。
1 分析调查结果, 发现了学生现在自查字典中存在的几点突出的问题
1.1 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认为查字典根本不重要, 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对自己学习没有什么影响, 不知道查字典的好处。这种对查字典这一知识、技能价值的漠视和对其作用的片面认识, 是酿成学校学生厌学、不重视查字典, 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症结所在, 是造成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缺乏的一个根源。
1.2 兴趣不浓
尽管我校在学生进入二年级就都配备了《新华字典》, 但大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喜欢查字典, 字典不愿意带, 更懒得用。
1.3 运用不足
因为认识不足, 加之兴趣不浓, 学生不能经常使用《新华字典》, 学生只是简单的为了预习新课的生字翻翻, 不能把自查字典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去。
1.4 方法不活
学生对三种查字方法熟练掌握程度不高, 特别是数笔画查字法几乎都没有掌握。查字典教学不够扎实, 不够重视, 学生使用次数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2 针对问题, 我做了课题开展的动员工作, 主要目标激发学生自查字典的兴趣, 认识查字典的重要意义, 具体有下面做法
2.1 了解公益广告背景, 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看看公益广告《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 并了解广告的背景:两年前, 央视主播们罕见地在同一则公益广告《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中集体亮相, 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主播们手捧《新华字典》耐心解词释义的形象借助荧屏迅速传播, 触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灵。通过广告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因此重新认识字典, 珍惜字典。
2.2 观看央视的《汉字听写大会》, 激发学生自学汉字的兴趣
通过观看视屏, 认识河南才女安婧源, 感叹在确定参加比赛后, 努力的安婧源已经把字典抄写完三遍。鼓励学生向安婧源学习, 运用好字典。
2.3 树立班级上的学习榜样, 促进学生主动去查字典学汉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了三、四年级的查字典“擂主”, 组织其他的学生定期挑战擂主活动, 为此, 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查字典。
2.4 结合上课的内容, 让学生随机查字典识字
学生查字典不仅仅是为了识字, 要延伸到作文和课外阅读中去, 学生从中认识到了查字典的重要, 也体会到了乐趣, 兴趣也逐渐有所提高。
总之, 我校小学中年级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查字典能力水平普遍不高。大力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查字典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注意加强学生查字典动机的激发, 加强查字典价值内涵和重要性的渗透, 加强查字典方法的教学和运用训练, 指导学生查字典的自我监控环节, 积极创造查字典的氛围和环境, 让学生经历从需要查字典到要查字典, 再到主动查字典, 逐步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水平, 养成自主查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小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2 (10) .
[2]邵迎强.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J].甘肃教育, 2008 (14) .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2
——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层山中心小学
窦传国
2011年11月15日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乐园》
——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这样盛赞我们的汉字。事实上,汉字正是世界上最为古老但又最富生命力的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所以,汉字不仅是我们看读听说的工具,也是我们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众所周知,识字、写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认识并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2500字以上),才能理解书面材料,正常阅读,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识字对儿童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是,目前的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现状堪忧。学生的识字认字能力也徘徊不前。识字教学中,大量单纯的读和背让学生感受到识字课堂的无聊和枯燥。低年级学生课堂上,小和尚念经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课文可能背诵得很流利,但是单抽出来就只好干瞪眼了,会说但却不认识,字音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寄希望于学生长大了自然会。而且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识字教学有一种误解,单纯的以记住字音字形为目标,对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缺少挖掘。于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就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识字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它要求教师既要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学习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新教材注重学生大量识字,一年级两册共计837个,以此帮助学生顺利阅读和口语交际。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和我们学校低年级识字教学、学生识字能力现状,我们对此课题做出研究,力求推动我校识字教学水平,形成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使我们的识字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开发识字乐园。
二、课题的界定
1、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以农村为生活学习环境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学校、家庭的条件局限和自身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识字的意愿,识字能力偏低。
2、识字:是指在老师的识字教学的指导下,学生对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书写的掌握水平,以及对生字的运用水平。再此基础上形成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素养。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关系到对低年级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发展。识字学习也就成了语文学习的开门砖。
三、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的总目标是: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与写字”的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识字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儿童是最具有识字潜能的群体。脑科学、心理学研究启示我们,儿童是记忆最强、认字最快的时期。科学家对“狼孩”的研究证实,他们回到人类社会也未能全部学会说话,是因为他们错过了最佳的语言习得期。儿童时期是汉字学习的敏感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抓住这一关键期,给学生的大脑以足够的刺激,使学生尽早尽快地增加识字量,为终身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教学的具体要求,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做到切实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为提高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1、教师提高自身识字教学素养的研究。
2、激发学生认字识字的兴趣的研究,培养学生识字的意愿。
3、探索识字方法,识字方法多样化的研究,树立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4、丰富学生视野,识字与生活、阅读结合,拓宽识字渠道的研究。
5、提高识字效率、识字教学质量实践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综合低年级学生的状态,以现(一、二)班、(二、二)班,为研究主体,其同年级其他班级为研究对比班。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深入学生、老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弄清当前我校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师识字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现有识字资源、识字心态和识字能力,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力求激发起学生的自主识字的愿望,提出合理实用的要求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此实现教学的最优性和实效性。
2、行为研究法:以实验班级为单位,开展识字的实践活动,如生字卡展示、读标牌、猜字谜等活动,在活动中调研,跟踪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组内成员的研究结果及时交流汇总,适时调整系列活动的进程。
3、文献法:搜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对其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试图寻找课堂内外识字活动、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识字规律。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材料,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探索有效举措,总结得失,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策略。
5、个案法:观察记录特殊学生识字习惯、识字能力的纵向变化情况,与整体趋势比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调控。
6、测验法:根据教学进程,对学生的识字情况做随堂测验和周期测验,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不求一次通过率,在多次多层次的测验中保证学生的最低识字量。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培养创新、求异思维,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自主识字的意愿。
2、以课内识字教学为本,拓展多渠道识字,提高从生活中观察、学习的能力,树立生活处处皆课堂的意识。
3、以文字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书写、阅读水平,积累词语、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全面提高农村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拓宽视野,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11——2011.12)
1、成立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级。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现状深入调研,搜集相关理论知识,整理策略,做好理论积累。
2、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深入调查,资料整理,深入课堂听课,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掌握一二年级教师和学生的识字现状和心理状态,汇总出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途径,提炼出可操作性的识字基本策略。
3、组织多样化的课外识字活动。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建议开展识字交流活动、故事识字、游戏识字、读广告牌、我是小老师等活动,课题组成员跟踪活动并做出实时指导。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2.1——2013.1)
1、培养学生喜欢识字的心态、主动识字的愿望。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利用故事、字谜等形式。一个字有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散思维,揣摩汉字的内涵。
(3、)游戏中学习识字。课堂中经常开展找朋友、加一加、减一减等游戏巩固识字。
2、加强对学生的自主识字训练。
教师必须具有崭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学生认识几个字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学生能有自主识字的意识,开发身边的资源识字。能够借助汉语拼音、知识迁移、查阅工具书等方法,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3、发挥教材优势,扎实课堂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新课标“确保下限,上不封顶”的精神,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识字下限,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自主识字。课堂是我们识字学习的大本营,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更多更规范的选择,打造高效的识字课堂。
4、加强识字方法指导。
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灵活的。老师要呈现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使其找到自己喜欢擅长的方法。
(1)故事识字,配画识字。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想象组织,用一个字去演绎一个故事,描绘一幅画。
(2)归类识字。根据字的部首或者某些属性,由一个字到一系列字,既加深了对此字的记忆和理解,又积累了词汇。
(3)字谜或者儿歌识字。猜字谜和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老师可以提供,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造。
(4)活动识字。利用“加一笔,减一笔,加部首”等活动,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5)汉语拼音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是低年级识字的主要手段,不仅能帮助学生拼读更多的生字,还能再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
(6)查字典识字。字典是学习中的良师益友,在学会查字典之后,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多用字典,不仅能识记汉字,还能了解意义。同时,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5、营造良好的识字氛围。
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争取让学生在识字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更有时代特色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识字资源。
利用班级的展示台、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识字成果。积极开展“识字小能手”“识字比赛”“ 识字标兵”等活动,在班级内、年级内形成识字量你追我赶的局面,并将学生的表现作为其素质考察构成。
5、构建识字交流的平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互相交换共享,就会有很多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也找到更合适的识字方法。
定期以周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感悟,在共享中共同成长。
小组合作识字,也可以促进生与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合作中突破难关,体验协作的力量。
互助组合,识字量多的同学和识字少的同学结对子,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帮助学生识字。
7、落实识字测验,实现高效识字。
定期对学生的识字情况进行摸底,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组词、说句子、说一段话,也可以是读短文或者儿歌等等。掌握了情况,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新知与就知共同巩固。
8、拓宽识字空间,增加识字量。
(1、)生活处处是课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生活识字的前提是学生有识字热情和识字兴趣。生活识字主要表现在:在校内,通过对校风校训、校园文化、文明礼仪等的学习观察而识字;在家里,通过看电视、看报、吃的菜、玩的玩具等途径而识字;在社会上,通过对生活的有心观察而识字,如广告词、商标字、招牌名、站牌等形式。生活也是我们的学校,把我们的识字学习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做生活的有心人,识字的小能手。
(2)阅读、表达与识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把识字教学与阅读同步开展,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自主识字的需要,又能有效地巩固汉语拼音,实现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说一说,利用认识的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别人更好的交流沟通。
(三)总结和结题阶段(2013.2——2013.6)
1、进行后测
2、资料整理分析
3、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学领 副组长:王善文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张蕾
成员:李光辉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3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要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思维能力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另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思想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思维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错”、“很好”、“太棒了”。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4
一、目前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面临的主要 问题
(1)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氛围差。由于农村生活习惯与经济限 制,学生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文化熏陶。
(2)学生对课外 阅读有兴 趣,但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在调查问卷中:有86%的学生在“你喜欢读 课外书吗?”一栏中选择了“很喜欢”, “每天坚持1个小时以上阅读时间的 学生仅为24.8%。”究其原因,电视、录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
(3)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语文教学只重视了对课文阅读系统的指导而缺乏对课外阅读系统的指导,而大量的学生阅读习惯差,不能有效阅读。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题海战役”挤去了大量的读书时间,不少学生没有时间读书。部分教师为应付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的优秀作文。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博览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做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二、农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1.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 设立图书 角。在班级 中设立图 书角,对农村儿童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有效阅读的做法。这样风格、种 类不同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丰富了学 生的阅读 范围,那种看别人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 阅读。
(2) 定时间阅读。如:我从刚开始就规定每天的早读课前20分钟读课外书里面的文章,每周的阅读课专门读课外书,专门讲课外书里面的故事。刚开始是老师讲,后来老师讲开头,到最精彩处戛然而止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这样慢慢引导,学生就喜欢上了书。
(3)教师读书,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时不时地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介绍什么是枕边书,如我还经常把自己的摘抄本拿给学生们传阅,介绍我最近在看什么书,什么报纸、杂志,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2. 开设各种活动,烘托阅读氛围
(1)竞赛活动:针对儿童“争强好胜”的特点,我常常采用竞赛法,如: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爱讲故事、爱表演。结合他们的这些年龄特征,可以经常进行类似唱儿歌、猜谜语、讲故事等丰富的语文活动。在有趣的活动中,一方面帮助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多管渠道,另一方面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阅读途径、方法,搭建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同时还提高了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好书推荐:由同学们自己上台向全班推荐自己最近看的有趣的书。也是通过这个活动,我才发现原来孩子们更喜欢一些综合类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的阅读倾向大多为:篇幅短小,内容完整的故事、喜欢幻想性题材,有幽默、意外的故事,喜欢介绍自然、动物的儿童读物,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所以我也会依据这几条原则给学生推荐好书。
(3)评选小书迷,树立榜样诱趣: 学生从小就仰慕英雄,崇拜伟人,因此经常向学生讲名人、科学家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如毛泽东、鲁迅……在无形中让学生了解到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大的阅读原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就此产生。另外,开展活动来评选班级的“小书迷”,通过身边的小书迷的榜样来感染全班的同学。
3. 教给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
(1)勾画。内容可以是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成语古诗歇后语等。教师可以通过朗诵片段、讲书中的故事、优美词 句大接龙等形式,督促、鼓励孩子“眼记”“耳记”“心记”。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5
课题结题报告
四川省会理鹿厂区爱民乡中心小学
我校申报的课题《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研究》是凉山州教育局教研室的州级科研课题。该课题于2014年9月开始筹备并获得凉山州教育局教研室的批准立项。两年来,在各级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研究为突破口,从申请立项、构想策划、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到后来的贯彻实施,总结提升,具体深入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一次次的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动因(问题的提出)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等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002年5月,教育部基教[2002]8号《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我们认为:搞好写字教学,进而搞好书法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多的识字,更好地完成各科书面作业;而且对于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审美教育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这是由于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畴的承认。也就是说,写字教学具有育德、启智、冶情、健体等
多项功能,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关专家曾经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考虑,写好字都大有裨益。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国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学低年级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各方面素质形成的启蒙期,而对小学生进行写字与书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智力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书写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人的思想、意志、毅力等诸多非智力因素也有着密切联系,搞好写字教育必将有力促进学生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3、长期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一直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当中令人头疼的问题。爱民乡中心校位于会理县鹿厂区的一个较边远的山区,学生全是农村孩子,而且结构复杂:有外来承包土地和种石榴树的;有留守儿童;还有单亲和重组家庭等。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多。此外,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留下在我校上学的学生,因为父母忙于劳动,陪孩子的时间少,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教育问题。孩子因缺少父母的指导和关爱,变得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更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思想作祟,我乡大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不够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字写好写坏无所谓。从而使书写缭乱,甚至出现不敢写或错字连篇的倾向。
综上所述,爱民乡教育的发展中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已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以及重要观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把中国字写得规范漂亮,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做到的。把学好汉字纳入课程改革中,进行写字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练出一笔好字,同时也是以写字常规为手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人能写字,字同样也能“写”人。写字教学给我们一个启示: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关注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了文字,就产生了传授文字的写字教学。写字发展到现代有一种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在当今课改的大浪潮中也有很多教师已经或正在研究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也有很多的研究报告、论著诞生,但就我们会理农村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实际教学与家庭教育中,普遍忽视、轻视写字教学,缺乏对学生写字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忽视学生写字技能的训练,学生普遍都存在着写字习惯差,坐姿、执笔方法不正确,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写字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学生终身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都非常重要,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研究,抓紧改进,为此,我组选定了本课题。
四、本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界定在“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个范围内的,因而本课题对以下概念进行界定: 农村小学:本课题中的农村小学指的是离城较边远的学校。
低年级学生:本课题中的低年级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令人满意的、好的写字习惯。
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逐渐养成而且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令人满意的、好的写字习惯。
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提高本乡教师与学生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研究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与爱美情趣。研究内容:
1、认识写字教学与学生终身学习、工作、自身发展的密切的关系。
2、研究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和方法。
3、研究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1)探索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策略。
(2)摸索小学生书写技能形成的规律及特点,不断改进写字教学。
4、引导学生通过书写艺术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六、研究的对象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爱民乡中心小学和本辖区村小大发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
2、爱民小学一到三年级做实验班,大发小学的一到三年级作对比班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一、二、三年级部分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学生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认识与理解,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策略,写
出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2、文献法:学习并研究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出对本课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资料,在课题组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3、行动研究法: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行动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评价,形成第二次研究行动。在实验中,以课堂指导为主渠道,以为学生提供练习空间为辅渠道,课题组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习惯、基本坐姿、握笔姿势、能力等做好观察记录,在课题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写好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总结报告。
4、案例研究法:是结合我校实际,以抽取的典型案例为素材,注意纵向跟踪和横向比较,将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反复验证。促使教师和学生进入特定的书写情景和书写过程,建立真实的书写感受和寻求解决书写能力与培养习惯问题的方案。
5、教育经验总结法:搜集写字教学的课堂案例、反思,分析学生的作业、书写能力与习惯,从过程性成果和阶段性成果中提炼出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有效性和策略。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l、成立课题组人员,完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加强理论学习。
2、对低年级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找出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存在的问题策略。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书写策略的教育,结合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指导,收集资料和数据并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
4、进行策略的再指导,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并记录。分析策略的有效性。
九、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两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4年9月——2015年3月)
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发放调查表,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我乡低年级小学生的书写现状。
成果名称及形式: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生书写习惯的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5年4月——2016年6月)
1、问题诊断,原因剖析。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问题、首先是教师不重视,其次是家庭不重视,在所有调查的家庭中没有一家为孩子准备有专门的学习书桌,没有一家能坚持管过孩子的作业及书写情况等。
2、围绕问题,课题组准备开展下列研究活动。
(1)通过教研组的学习,使教师提高认识,得到重视,从教师做起。课题组制定写字教学研究方案让教导和教研组对所任班级的教师作指导,进行督促,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字;注重方法指导,从基本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做起,让学生学会写;注重鼓励表扬,让学生乐于写;注重习惯养成,让学生写得更好。
(2)选定了1-3年级作为研究班级、又从每个班级中任意抽取9名同学(好、中、差各3名)作为重点研究,教研组定期每月把这些同学的作业本进行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并留有图片共下次分析时作比较。
(3)定期把写得好的同学的书写本进行展讲,让其他同学学习和指正。评出书写小能手并给与奖励。
(4)定期开展班级书法竞赛,评选“小小书法家”;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硬笔书法竞赛,锻炼能力,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5)利用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协助督促学生在周末和放假回家期间能按书写要求每天认真练字一篇。
(6)对家长要求:保存班主任,科任教师,校长,主任电话,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配合,经常和学校沟通;尽量为孩子准备一张专门的书桌。协助孩子有效地写字学习,孩子写作业陪伴孩子一起,但不是看孩子写作业,而是自己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发现孩子有写字姿势不正确,及时纠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坚持每天临睡前,带孩子一起检查第二天早上孩子要用的各种上学用品,要坚持做到每天老师要求带的学习用品或者其他物品及时帮孩子带上。若孩子常常记不清楚,参看校讯通信息。
3、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每半学期一次,从而总结经验与不足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农村小学生书写习惯差的原因初探》
第三阶段(2016年6月——2017年3月)
1、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典型案例、优秀论文、经验交流材料。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提高农村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及方法》资料《农村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的典型案例》
十、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长:董发荣
2、课题成员:王朝平
张天国
李位斌
倪芳琼
十一、取得的成效
分析其书写差、乱的原因,总结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及方法,并整理了相关的资料。
1、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更新参研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新的主体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研究中,教师以班级为阵
地,把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有机的整合起来,真正发挥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最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学生方面
通过对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改变原有的语文书写课堂教学方式,整里出了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读、乐写、乐学。
最终研究成果:
论文《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及方法》 资料《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的典型案例》
结题报告和相关资料。
十一、研究基础及条件保证
完成本课题我们在时间、经费保证、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上基本都得到相应的保证。
1、完成本课题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及组成人员,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并且在农村小学认教,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课题的研究,其它诸多方面也都便利于本课题的研究,这就确保此课题不会流于形式。而且特别注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有积极投身课改的精神以及具备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2、经费保证、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1)本课题被批准立项为第三批州级“以研代训教育小专题项目”,获资助金1200元,学校也会在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
(2)我所在的单位是中心小学,所吸收的课题组成员,他们所在的学校、家中都有电脑,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电教设施较齐全,他们本人都掌握了一定的电教技术,利进行。进行。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热点。打字、上网查资料,都熟练自如,完全可以辅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3)本课题组随时能与凉山州教科所、会理县教研室、保持密切联系,能虚心好学,积极争取专家的理论指导,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1.关注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问题学生”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具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他们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问题学生” 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问题学生的正常学习已成为农村学校家长,师生讨论的2.关注问题儿童的学习习惯是现实的需要
在我们任教片区的小学中,“问题学生”约占20%以上,超过了
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远比其他学生更感到孤独,逆反心理更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更大的障碍,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乃至身心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了解了其他一些农村学校,发现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村小,“问题学生”的情况更为突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4-6年级中的“问题学生”所受影响较为明显,在调查中,教师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评价是:不能主动、按计划学习,学习过程中不思考、不质疑、不讲究学习卫生,常违反纪律,普遍成了班里的问题学生。而除了在学习和行为表现上的问题外,这些孩子在心理发育上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和80多名4-6年级“问题学生”的谈话中,有近40%的孩子感到孤独,有95%的孩子易和同学发生争执、和监护人发生矛盾等,由此总被老师批评,并受到其他同学的轻视,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由于这一群体正呈扩大趋势,如果忽视对“问题学生”的关爱和教育,不仅对这些孩子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不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关注问题学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问题学生”,由于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对于一些自制能力差的“问题学生”,因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何教育好农村“问题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从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着手,通过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
观。同时,教育部提出基础教育要城乡均衡发展,但“问题学生”问题已成为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因素,而此课题的研究实施,将有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4.我校“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不足
(1)“问题学生”想学但不会学。对于大部分“问题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有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师的思想教育,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原有基础太差,无法跟上其他同学,个别甚至连基础知识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培养“问题学生”学习习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成绩和能力。
(2)“问题学生”不愿学。由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和儿童自己对学习的期望值都不高,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认为不读书以后同样可以打工挣钱。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采用科学的方法从提高“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题的界定
问题学生:通过对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对农村问题学生过错行为的形成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对问题学生过错行为进行矫正。
1、激发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帮助问题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劲头。
2、通过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燃起其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最大可能防止两极分化,通过转化问题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发展,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4、探索出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性途径与方法,提升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一)、掌握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轨迹。
研究组成员对问题学生家庭情况、问题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个人愿望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所了解的这些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为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在研究之初,我们将对父母与问题学生的沟通互动及教育实施情况、问题学生较非问题学生的优劣势、问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学生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评价、问题学生课余活动情况、父母对问题学生的学习期望值、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问题学生自己学习习惯
情况、教师评价问题学生学习习惯情况作全面的调查了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师、学生,特别是学生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以期得到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
(三)分析影响问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原因,找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获得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后,课题组组织专门人员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学校、家庭、社会在哪些方面影响了问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并找出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策略的制定并付诸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料。
(四)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如何培养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培训和研讨。
课题组主要就如何培养问题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进行讲解,研讨时,先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消化,再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得失,提出今后的研究措施。
(五)加强家校沟通,切实解决问题学生亲情缺失问题,促进问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仅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的亲情缺失问题,促进问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组重点将做以下的工作:
教师定期深入问题学生的家庭家访。
课题组将深入问题学生的家庭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多与父母联系等。在与家长交流的同时,老师们也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家庭中当着家长的面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虚心接受老师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
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建立师生互信,消除疑对心理;激发学生自信心,培养集体荣誉感进行研究。
1、调查法: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等情况,分析学生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3、个案分析法:收集问题案例,进行科学分析。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建立机构,加强管理
本次课题研究实验是我校力度最大的全新实验,任重而道远,我们抓住机遇,摸石过河。为加强对实验与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切实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以各级校领导及一线教师为攻坚力量的课题小组机构。各成员分工明确,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有问题和困惑及时咨询,根据指导意见对研究工作进行完善、提
升。
2、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为了更有效推进课题实验工作,我校定期召开研究小组会议,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认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实验材料,召开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讨论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科研理论水平。积极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学习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的理论、科学实验理论,组织实验教师外出参加有关会议、活动,并学习、观摩公开课、示范课等,借鉴外地实验与研究的先进经验,以改进和提高自己,提高实验与研究水平。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培训,个人自学等方法开展学习培训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渠道、多途径的学习培训方式,以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优势,通过多种交流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4、提炼成果,及时总结
为了促进实验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定期交流研讨,合作攻关,及时总结取得的成果,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纵深。重视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要求每位参研教师根据自己所确定的专题研究任务,整理问题学生转化的材料,书写体现本课题研究深度的课题论文,课题论文要有独特的见解、充实的例证。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工作
此课题研究时间两年(2011年10月—2013年6月)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2月(准备学习阶段)收集有关资料,组织研究方案,定期讨论。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3年2月(研究实施阶段)各课题成员实施。定期举行研讨活动,针对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反思、总结。
第三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总结阶段)定期汇报、总结,收集材料,反思、总结。
六、课题组成员
1、课题组长:苏文俊
2、课题成员:陈刚
强兴茂
罗开明
王宗琼
七、课题研究的策略与实施
(一)调查分析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为了使研究工作能够有针对性,我们对问题学生的现况摸底调查,各参研教师选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有的家长长期在外奔波,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形成问题学生态度散漫,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问题学生情况记录,使后面的研究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二)调查了解教师培养学生各类习惯情况
问题学生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在研究的初期,课题组主要就如何培养问题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
惯、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进行调查,再总结前期研究工作的得失,提出今后的研究措施。
(三)开展问题学生转化案例研讨实践,探索有效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
参研教师定期深入问题学生的家庭家访。深入问题学生的家庭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多与父母联系等。在与家长交流的同时,老师们也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家庭中当着家长的面得到老师的表扬,并虚心接受老师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建议。
(四)开展表扬激励活动,激发问题学生兴趣。
为激发问题学生的兴趣,我校课题组定期奖励表扬转化效果较好的问题学生。通过表扬激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学习,乐在学习,达到问题学生转化的目的。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生获得了发展。
1、转化了多名问题学生。
课题开展之初和后期,我们对研究的问题学生进行了两次调查统计。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人数40人,3—6年级学生。
调查内容 转化前调查比例
转化后调查比例 不喜欢学习30% 10% 喜欢学习60% 72.5% 能感受学习乐趣
10%,34.6% 不能感受学习乐趣 60% 32.6% 认同学习19.4% 31.6% 不做作业 60% 40% 害怕学习23.5% 10.4%
调查的结果可见,问题学生听过转化大部分喜欢上了学习,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厌恶、害怕学习的心理有明显减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2、促进了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许多学生正在由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他们发扬团队精神,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优势互补,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课前,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预习,收集有关资料。课堂上,学生能够热烈地交流预习所得。课后,能自觉温习知识,深化学习,拓展延伸,并加以运用。很多问题学生变得敢于表达,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能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能够多方收集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听、如何看、如何想、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分析、如何集中注意力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实验后问题学生成绩要比实验前高出9-20分,说明了实验的过程是有效的。
(二)促进了教师教科研、实践水平的提升。
1、理论水平的提升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自己不断加压,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帮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教研能力。
2、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学习交流材料及转化案例。
(三)探索出了一套转化问题学生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课题组成员在前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两年的专题研究,不断的反思总结,撰写了大量的有经验的心得体会及学习交流材料,形成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培养问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习惯化、生活化,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遇困难不依赖别人的习惯。
2、心理帮教。
解开他的心锁,让他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要给他客观的鼓励。首先教师的心中应该有问题学生的地位,在进行教育中能照顾到问题学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培养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问题学生的点滴表现要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以消除他的胆怯和自卑心理。
十、形成课题结题资料
1、课题结题的主要资料。包括课题立项申请书、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
2、课题研究材料。包括研究论文、案例分析等。
3、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及分析、各类表格、能力测试、阅读活动及各类调查报告等。
4、研究过程中的图片、视频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中的体会与思考
两年来,课题组成员认识到转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一起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问题学生的转化这项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实属不易。在研究过程中,一些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1、转化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学校与家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转化问题学生这项工作,不能立竿见影,时间长,工作量大,许多教师难于坚持。我校将把“转化问题学生”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关注“问题学生”的发展。
3、虽然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使部分“问题学生”有所转化,但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帮扶后效果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汗水,坚持不懈的研究、帮扶,工作会更上一个台阶。
两年的研究,我们在困惑中突破,在探索中前行。在研究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改变了教学面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研究还只能说是个开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四川省会理鹿厂区彰冠乡代管小学校
《问题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研究》课题组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一、农村低年级小学生教育条件的限制因素
在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农村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不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专业的老师。低年级学生接触的世界非常小,老师的小小举动都影响着他们,例如,老师一个随手捡起垃圾的小细节都会刻在学生心里,同时模仿这种习惯,因此,老师的良好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言行。然而,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愿意留在城市,致使农村小学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老师的专业程度不够,甚至存在一个老师带好几门课的情况,那么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2.基础设施的不足。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交通的不发达,导致许多学生上学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长途跋涉导致他们的精力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他们上课的学习习惯,加之营养的不足,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就不高。另外,学校的教学设施单一,老师的水平有限,都会使他们受不到较好的培养。
3.家庭条件的影响。在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的小孩子已经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们往往在课余的时间不是上培训班,而是帮助家长干农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加上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不能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4.低年级学生本身的因素。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贪玩的年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差,因此,更需要老师的良好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家庭条件的影响,农村的小孩往往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这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
二、如何帮助农村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密切联系家长,请求家长的配合,共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神情举止、思维轨迹,有些是教师抓不住的,而家长往往能注意到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家长也应该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比如学习工具、一些必要的书籍,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本文将从习惯养成的角度分析,如何培养农村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是一个合格学生的基本习惯,我们需要抓住学生的特殊情况,来制订不同的方案。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课外作业,可以制订明确的奖惩制度,根据作业完成的质量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可以是多种形式,诸如口头奖励、作业上打分、画红旗都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业的难度和量要控制好,让学生有时间做作业。
2.大胆说的习惯。大胆地说出来不仅在课堂上需要养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需要着重培养。在课堂上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同样也可以实施明确的奖励制度,课下可以找相关的学生谈话,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烦恼,为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可以多开展各种小型的活动,使他们加强沟通交流,勇敢地展示自己。
3.认真倾听习惯。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他们年龄的特点,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设计上多花心思,用不同的活动教他们如何提高注意力,学会认真倾听。在学校,认真倾听同学、老师的话,在家里,认真倾听父母的话。
4.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班上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读书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另外,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交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不管是课内书籍还是课外书籍,读书可以拓展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加地了解世界。
5.善于思考、提问的习惯。这点在第二点中已经提到,大胆说是农村教学的重点,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高注意力,认真分析思考问题,更加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6.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需要家长有良好的意识,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老师需要多跟家长交流,学校也可以建设小型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学习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自主学习,并拿到课堂上交流学习,但这点对学生的要求不可太高。
总之,农村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由易到难。同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故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7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说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兴趣、热爱, 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树立自信, 从而激发其说的兴趣。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赞扬其优点,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充分肯定的评价中, 使他觉得自己能行, 说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 对其不足之处则不能加以训斥, 而是给予鼓励:“你的声音真甜啊!你的想法真够大胆!你会用这个词真了不起!……”要知道赞扬和鼓励永远是学生口语交际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催化剂。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尽情地展示自我, 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
二、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说的话题
口语交际离不开生活, 我结合我校开展的“四小活动”—小采集、小实践、小制作、小发明, 让学生每天在活动课上用10分钟时间交流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制作小物品等的艰辛与快乐。如:今天你与你们的小伙伴 (小金鱼、小虾、小乌龟等) 交流了吗?他有哪些表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再现模拟情景,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我向学生提问:你们去过金湖翠湖园 (当地风景区) 吗?去过尧帝古城印象城 (当地风景区) 吗?那里有哪些游玩的场所?你玩了什么?玩得开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 口语交际十分活跃。再如小学生非常爱看《喜羊羊和灰太狼》, 这个时候可抓住学生这个兴趣点, 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动画片里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喜欢他?能不能把这个片段的故事情节谈给其他小朋友听?由于内容贴近学生, 学生有话可说, 就容易激发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欲望。
三、营造良好氛围, 提供说的平台
1. 利用教材, 大胆仿照“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好教材资源,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打开语言的闸门, 无拘无束地交流, 畅享交流的快乐。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仿说, 能有效培养儿童说话能力。如我在教第三册《秋游》这课时, 课文中出现这种句式, “有的……有的……有的……”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同学们有的说体育活动项目, 有的讲菜市场的产品, 还有的描述课间活动情况, 大家争先恐后积极发言,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句式的理解, 又激发了说话兴趣, 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2. 创设情境, 尽情表演“说”
低年级课文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 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 如学完了《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后, 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情境, 然后让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 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复习了课文中的内容, 也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
3. 续编故事, 拓展延伸“说”
优美的童话和寓意深刻的寓言能给学生留下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例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 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这则寓言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学完课文, 我就因势利导, 向学生提问:有一天狐狸又遇到了那只乌鸦, 嘴里又叼着一块肉, 这次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既延伸了课文内容,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开展各种活动, 提升说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心理特点, 我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老鹰抓小鸡”、“击鼓传花”、“画鼻子”等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活动。使语言训练和开展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提高说话能力。如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做什么?游戏是怎么进行?大家有什么表现?心情怎样?从哪儿看出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把游戏经过说得很清楚。
总之,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 精心创设交际情景,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凡是能够让学生“说话”的机会, 尽量交给学生, 通过不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敢说”, 让农村这些“金口难开”的羞涩娃变成一个个伶牙俐齿、能言善变的小能人。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 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在农村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农村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说的兴趣; (2) 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说的话题; (3) 营造良好氛围, 提供说的平台; (4) 开展各种活动, 提升说的能力。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8
一、激兴趣,树信心,鼓励大胆说话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是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因素。在语文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很“紧”。这是由于农村孩子多数胆子小,说话声音特别轻,怕说错话,怕受别人嘲笑。怕,是怕说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担心自己独特的思维会引来同学的异议,担心自己的见解是错误的,会引来同学的嘲笑。因此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真正解放学生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充分调动孩子们交流的积极性,产生想与人交流的欲望。比如,学期初要新转学来一个新同学,借此机会,我就提问:“我们班要新来一个新同学,听说是个很优秀、很漂亮的女生。你们想想,要说怎样的欢迎辞呢?而且,谁说得最好,老师就安排新同学与他同桌!”这下孩子们来劲了,他们兴高采烈,议论纷纷,不亦说乎。等到发言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灵感如喷泉涌出,好多同学妙语连珠。“有的说,我们龙浔中心小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张开怀抱,热烈欢迎你!”有的说:“新同学,你的到来,肯定使我们这个班级增色添辉。”有的说:“我们全班50多个兄弟姐妹热情地期待着你的到来。”……在班级里,还可利用班队活动课、晨会课,让同学们把当地或本周最有意义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然后再向全班同学讲述。同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对敢于说话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多角度,巧训练,提高交际能力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口语交际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有困难,有时不知如何去说,也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说的话就东一句,西一句,看到啥说啥,想到哪说哪。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口语交际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是借助图画,有序观察说话。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体现口语交际的主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这样说话的时候,就有序可循。二是适当模仿,适时点拨。孩子的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些口语交际课,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示范,或者让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要注意的问题。如我上《我爱小动物》一课时,我拿出自己拼的小黑狗图对小朋友说:“首先由我来给大家介绍。我是小黑狗,我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还有滑溜溜的黑毛。我长长的尾巴,要是摇起来,可惹人喜爱了。许多小朋友都很喜欢我,你们喜欢我吗?”这样一示范,就把孩子们说话的闸门打开了。三是激发想象,丰富说话内容。低年级儿童想象力丰富,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说话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找秋天》的教学中,通过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把学生引入风轻云淡、凉风习习、瓜果飘香的秋天景象中,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引发口语交际的欲望。学生感受到了秋之美,我及时引导学生:秋天这么美,你会想些什么,对秋天说些什么?这一充满童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三、敞心胸,促膝谈,融入生活体验
生活是一本书,大自然是一本书,社会就是最好的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家长忙里偷闲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可以让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比如课堂的事,体育课、音乐课、课间操有趣的事,说来听,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学生是最愿意和自己的亲人交谈的,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是语言训练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家长及时纠正孩子口语中的毛病,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家长本人更应当善于倾听并有良好的习惯。二是设计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布置家庭作业“打电话”(模拟):让孩子和妈妈“打”电话,爸爸做评委;让孩子和爸爸“打”电话,妈妈做评委;让爸爸和妈妈“打”电话,孩子做评委。又如日常生活中当客人来访时,应怎样招待客人?开门说什么?临走时说什么?怎样说得体?三是做些社会交际活动,如帮助父母“送一些小玩具给邻居的小弟弟”,自己到商店买日常生活、学习用品,试着跟售货员“谈价”“砍价”,买到价廉物美的物品,共享“交际”的欢乐。当他们去完成这些任务时,提醒他们注意身份、环境、听话对象,表达要清楚,态度要诚恳,待人要有礼貌,等等。只要我们教育者能处处留心,时时注意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口语交际,就一定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9
一、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兴趣, 学生才愿意、乐意写、主动写, 作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教师需要用激励语言来创设轻松、积极、和谐的写作氛围, 激发他们掌握写作技能的强烈愿望, 使他们树立学好习作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本着不挑毛病多表扬的原则, 善于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比如用对一个新词, 一个构思巧妙的语句, 一个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态度, 都要予以公开赞扬。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克服作文恐惧症, 使他们树立写作信心, 乐于写作, 更大地挖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重视积累, 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 丰富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生活越丰富, 写作内容则更充实。“无米之炊”不好做, 关键是缺少“米”。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活动,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 让学生感受生活。如在写《美丽的家乡》之类题材的写景文章, 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 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风光, 感受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情操,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学生心中有物, 便可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无拘无束地用笔墨书写下来。
(二) 重视阅读, 从“读”中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曾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 写作的能力是不会提高的。”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 无不从小多读多写, 博览群书, 之后才有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的功夫。正所谓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作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广泛阅读书籍的基础之上, 因为通过阅读, 学生能够有效地积累语汇, 形成巧妙构思, 领悟写作要领, 拓展写作领域。学生的阅读训练可以充分凭借教材中的课文来进行。其一, 学生的语文课堂主要是讲读教材, 学生与教材接触最紧密。其二, 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是优秀的时文佳作, 而且是作家们的思想水平与语言表达的完美体现。教师注重把课文的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把“读中学写”的指导落实在每个单元的讲读课文中, 通过对课文的多读、熟读, 让学生参与从内容到形式的感知过程, 并从中领悟不同文体中作者的表达方法。
只阅读教材中的文章还不够, 教师应鼓励学生设法多读多看课外著作,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集中阅读, 交流阅读, 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文化胸襟, 共同进步。
(三) 重视词语佳句的积累
如果文章是一幢高楼大厦, 词句则是砖瓦。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 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作为教师则要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写出自己的文章。当然词语积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生可以把学过或读过的优美词句、美文抄写到笔记本上, 汇成集锦, 由他们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用法, 逐步掌握。然后在班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汇报”, 将自己收集的成果和同学交流, 互相学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词汇语句量。教师加以指导、鼓励, 使其能够学以致用。
三、重视作文讲评环节, 加强“二次作文”指导
批改讲评实际是作文指导的延伸、巩固,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以此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中有些教师的批改也只是敷衍了事, 学生则是看看作文分数, 其他漠不关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作文没兴趣, 作文是为了“交差”而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 不去细致地分析思考作文中的问题, 每次批改都是一个腔调, 几句套话翻来覆去地使用, 诸如“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之类, 到底怎么个中心明确, 哪部分写得具体, 到底好在哪儿, 哪儿存在问题, 存在什么问题, 恐怕连自己也说不清, 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去读呢?因此, 教师必须从老一套的批改方式中解脱出来。一篇文章交到教师手中, 教师应认真对待, 细心讲评, 将出现的问题摆到“面上”, 有必要时还不妨“二次作文”。所谓“二次作文”即在传统的作文教学环节之后加一个环节, 在传统的教师讲评之后, 学生进行修改后再写一次作文, 使作文教学程序变成:命题—写作前指导—批改—讲评—“二次作文”。对小学生来说, 习作会很多地方不尽人意, “二次作文”目的是让学生多改, 从修改作文中得到乐趣, 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讲评之后, 学生明确了自己作文的缺点, 了解如何去修改, 使学生对如何写好作文的认识达到不断深入, 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正如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总之, 作文讲评环节不要怕麻烦, 不要怕占用时间长, 更不能草草了事, 要一步一个脚印, 步步踏实。
四、巧设命题, 重视“小作文”训练
正确、巧妙的作文命题设计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命题的设计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贴近教材, 符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的作文命题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 命题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二是要在贴近教材的基础上, 命题要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学生有兴趣去写。教师在设计命题时要启发诱导, 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 让写出的文章更充满灵性。
所谓“小作文”, 即教师给出命题之后, 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习作。它不要求字数多, 但要求文章质量精, 完成速度快, 3—10分钟即可。课堂也较灵活, 学生习作、教师评阅周期短, 可当堂写作, 当堂批阅, 当堂讲评, 当堂修改。“小作文”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思维敏捷, 快速行文的能力, 又便于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了解和掌握学生习作情况, 从而实现对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调控。
另外, “小作文”训练安排的次数一般较多, 教师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 如懒散、拖沓、书写较差等, 教师可边发现边纠正, 效果自然也会好得多。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10
笔者在农村小学从教多年, 对农村学生有着很深的感情, 也更了解农村的学生。农村大部分学生因地区差异大、部分父母知识水平偏低, 因此正规的拼音识字学习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和同年龄的城市学生相比, 普遍存在识字量小、读音不准确等问题。作为教师, 我们要想让学生能做到发音准确, 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而且要坚持不懈。同龄的城里学生能流利地读课文, 教师在教学时根本无需在识字上花费时间;而农村的学生则不然, 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读课文时断断续续, 只有少数几个人能较流利地读下来。教师按常规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 久而久之, 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农村学生接受得比较慢, 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长, 这是确实存在的问题, 但是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在智力上并无明显的差距, 只是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导致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有所不同。作为教师, 我们不要因为学生在识字、认字、阅读方面比城里学生慢, 就认为农村的学生比城里的学生憨、傻、笨, 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 必须加以改正。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只要耐心、细心, 不断探索尝试新的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就会逐渐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
二、采用在课堂上识字的方法,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在农村长大的学生, 由于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方言, 受其影响, 很多字音读不准, 而且根深蒂固, 不容易改正。因此, 教师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其中, 听读和借助拼音是常用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书上勾出容易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 加以提示或让学生反复读几遍, 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而对于一些容易读准的音, 教师就没有必要进行强调, 不要每个生字都提出来, 这样只会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要备课充分, 同时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使其能够在课前对生字进行梳理, 以便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在读准单个字音的基础上, 再读准词语, 然后把词语放进课文中读。
教师在读课文时还可以采用一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挑错的方式。这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 注意力也都会非常集中, 读的人怕出错, 挑错的人会认真听哪个字读错了。经过这样的环节, 学生对读错的字有极其深刻的印象, 也会更加喜爱这样的上课方式。时间长了, 学生的错字率会明显降低, 识字的兴趣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二)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记住字形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 如果集中识记字形, 会增加难度, 尤其是刚上一年级的学生, 会觉得识字很枯燥, 从而对识字甚至是语文课都失去了兴趣。经验表明, 集中识记字形也不符合儿童的认字心理, 不科学, 必须加以改变。目前, 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的方法。在学习课文的时候, 教师就会逐步渗透,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识记教学。例如, 学习新字时,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学新”, 也就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如青蛙的“蛙”可以同“挂”联系起来, 这就是换偏旁识记, 学生学起来会更轻松。又如, 在学形近字时, 我通常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如“青、晴、情、清、请”它们是带有同一种字的一族字, 在教学这些字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进行学习, 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掌握字形。不管方法如何, 目的都是让学生能深刻记忆生字字形, 从而轻松地搞好识字教学。字越学越多, 学生就会发现熟字与新字的异同点, 学会用汉字加减法来记住新字。方法多了, 识字就快了, 学习过程也变得有趣了。这样, 在课堂上认识新字时, 学生就会想到好多种识字方法。对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就能大大促进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如使单调的笔画, 变成有趣的谜语;使呆板的生字, 变成活的动作;使易混的两字, 变成友好的朋友;使枯燥的文字, 变成美丽的图画。学生每天用这些他们喜欢的方法来记字, 不但做到了准确、高效, 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自主识字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 学生与汉字都成为了主角。
(三) 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 在课文中解释字的含义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 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在理解词义的时候, 教师还要注意形象化, 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趣, 才会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意思。具体来说,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理解字词的含义是最好的方法。这样, 学生可以在读书中学习, 在学习里识字, 在识字后读书。此外, 教师还应重视在课文中识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识字是为了读书, 所以识字后的读书过程就是新字的再现过程, 就是学生巩固新字的过程。年轻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味重视识字教学而把阅读教学忽视了, 这就容易造成课堂上识字的时间占用过多, 使得学生读书时间就少了。经过不断的教学与反思, 我认识到阅读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平日的教学中, 我把识字、阅读并重, 双管齐下。作为教师, 我们要肯花时间和心思指导学生读课文, 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做不同的标志, 画记号帮助学生朗读,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帮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新大纲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鼓励学生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汉字, 不要千篇一律。因此, 我在教学中坚持先让学生学习基本字, 并了解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见的偏旁部首。当学生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后就可以自己分析字了, 学起新字来也比较容易了。
总之,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但也应该认识到, 识字教学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程, 不是一两天的工夫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新大纲、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有足够的耐心和创新, 不能用老式的“填鸭式”教学法。作为农村教师,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努力寻求适合于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让农村学生快乐识字,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网.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11
【关 键 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每个地区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状态必将有所不同。因此,于2011年6月对庐江县某小学3~6年级的120名小学生进行测查,从而了解庐江县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为制定相应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以整群取样法抽取庐江县某所小学3~6年级12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经过原始数据处理,获得有效问卷112份,其中三年级35份,四年级22份,五年级29份,六年级26份,留守儿童54份,非留守儿童58份,男生63份,女生49份。
2. 研究方法。(1)调查工具。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修订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为测试材料,对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该量表制定出全国常模,由对受评者最为了解的教师作答,适用于小学生群体,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量表由8部分组成,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共80个题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总分在65分或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或以上,一般可以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量表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各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573~0.843之间;校标效度:本问卷与SCL-90的相关系数为0.542(n=75,p<0.01);量表的信度检验,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4以上,说明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全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43,说明该量表各测题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2)实施程序。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团体测试方法,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老师主持对样本进行测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测试。(3)统计分析。对于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项统计结果
表1是对各分内容量表所做的统计,样本的大体情况比较明晰地展示在表中,从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又尤以总标准分的差异值得我们去关注。在被调查样本中,总标准分中的最低分是11分,而最高分是85分,同时15.032的标准差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校3~6年级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是7.1%,性格缺陷和学习障碍是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分别达14.3%和12.5%。由于目前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在家中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并将这种观点和行为带到学校,必然影响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而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待子女的学习指导方法欠缺,且在应试教育这种大背景下,考试仍然被作为学校最主要的评价手段,学生的兴趣势必会受到影响和遏制。
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表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不同性别儿童
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
注:*P<0.05,**P<0.01,***P<0.001
表2的结果显示,庐江县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某些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学习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9,P<0.05,男生学习障碍高于女生;社会适应性障碍维度效应显著,P=0.033,P<0.05,男生社会适应性障碍高于女生;不良习惯维度上,P=0.001,P<0.05,男生不良习惯高于女生。
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结果
表3的结果显示,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些品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在性格缺陷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3,P<0.05,三年级性格缺陷高于四年级,品德缺陷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4,P<0.05,四年级品德缺陷高于三年级,行为障碍维度效应显著,P=0.003,P<0.05,四年级行为障碍高于三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P=0.044,P<0.05,五年级情绪障碍高于四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品德缺陷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9,P<0.05,五年级品德缺陷高于六年级,不良习惯维度上效应显著,P=0.028,P<0.05 五年级不良习惯高于六年级,行为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P=0.002,P<0.05,五年级行为障碍高于六年级。
四、讨论
1. 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本研究通过对庐江县农村3~6年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庐江县农村小学大多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同维度上有较大差异,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同时,处于高分端的那些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是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甚至特殊关照的,因此只用团体辅导帮助这些学生是明显不足的,辅之以个别辅导却是非常必要的。
nlc202309011215
2. 留守与非留守、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较广泛的关注,部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3]同样环境下,有些留守儿童发展不良,而有些却发展良好,是否受逆境的不良影响同个体的认知与人格有关。明事理、乐观、坚强坚韧等特点能够使个体把逆境当作机会和动力,奋发向上,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弹性”或“韧性”现象。[4]以往研究也表明,这些积极的情感可能会成为一种保护因素或发展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平衡、战胜环境的消极影响。[5]因此,对于儿童心理上存在的某些健康问题不一定是留守所造成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儿童心理健康是存在差异的,在学习障碍、社会适应障碍以及不良习惯心理健康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有研究表明,男孩的生理和心理成熟期晚于女孩。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男生在学习、社会适应及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显然高于女生。
表3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有差异,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而五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可能与学生的心理转型期的不成熟有关,而六年级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可能与在学习中出现的转折有关,此时的学习任务高于心理发展所能承受的原因,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所造成的。[6]同时,不同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不同。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一个不完全成熟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应该及早地、及时地给予疏导和矫正,从而防患于未然。
五、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112份有效问卷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是7.1%;性格缺陷和学习障碍是影响农村3~6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检出率分别达14.3%和12.5%。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障碍、社会适应性障碍和不良习惯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
(4)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某些品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在性格缺陷、品德缺陷、行为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三年级学生性格缺陷高于四年级;四年级学生品德缺陷高于三年级、行为障碍高于三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五年级情绪障碍高于四年级;五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维度上效应显著,五年级均高于六年级。
注 释:
[1]徐浙宁.665例上海儿童心理咨询个案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6(7):33-35;田云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39-40.
[2]龚建良.《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及试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8:17-19.
[3]张若男,张丽锦.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J].儿童少年心理卫生,2009(6):426-430.
[4]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314-317.
[5]Barbara L. Fredrickson.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J].Am Psychology 2001,56(3):218-226.
[6]杨碧秀,程灶火.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70-272.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 篇12
一、营造氛围, 让学生乐于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探索, 就会投入精力。小学作为语文阅读起步的初级阶段, 阅读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首先要积极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营造书香校园, 学校为师生提供了几万册藏书, 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已经成为学生的知识天地。每周组织学生去图书室借书、阅读, 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 摘抄自己需要的资料, 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汲取精华;建立班级图书角, 每周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所阅读过的课外读物, 与同学共享。
二、尊重个性, 让学生善于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尊重学生个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是, 时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尽管已拥有一定的阅读评价、鉴别能力, 但信息化背景下的读物满天飞, 卡通漫画、校园言情小说等, 学生容易受各种不良导向的影响。为了能真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而决不压制孩子的奇想与乐趣;能让阅读走进孩子们的心, 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我由尊重学生个性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选择有价值、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
1.因势利导, 让学生学会选择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我利用阅读指导课专门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课外书选择指导, 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也是一种本领, 掌握了这种本领, 就能帮助自己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 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 科普类的书较受男学生的青睐, 如《科学奇迹》《天文奇观》《宇宙之谜》, 能使学生了解丰富的课外知识, 满足他们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再如, 文学类书籍情节、语句吸引学生, 老师推荐这一类书籍让学生阅读。
2.课内外结合, 教师精心推荐读物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 也为了丰富和深化读书的内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向课外拓展延伸,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到课外, 结合教材, 指导选择课外读物。比如学习《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 推荐阅读有关革命回忆录、故事和革命题材小说《红岩》;学习《美猴王》这篇课文就推荐阅读《西游记》;又如, 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指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选》《世界优秀童话故事》等。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学会品读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学会阅读的钥匙。“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宗旨。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我引导学生每读完一本书或精彩段落, 可写下不同形式的读书笔记, 或摘录, 或随感等。
1.摘录
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摘录优美词句这种方法太过于简单化了, 不可取。而我在教学生阅读方法时首推的就是“摘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设计的资料摘录卡。首先, 摘录能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其次, 关键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提高摘录内容的价值。譬如, 同样是对春天美景的一段摘录, 中年级学生的摘录就是照搬, 而我要求学生在摘录的语段下面, 要分析语段的精妙之处, 即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你为什么喜欢这段景物描写……等等, 这样既积累了资料, 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举两得。再次, 学生摘录的资料为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随感
随感不同于读后感, 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所读所悟所感的积累。这种方法也很受学生喜欢, 会读书的学生, 在精读课文时总会边学习边做批注, 写下随感, 而阅读一些有学习价值的课外书籍时, 这种习惯会沿用, 为了保持书籍的整洁, 我就让学生把随感记录在本子上, 命名为“我的随感录”。写随感, 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四、创建平台,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为了使更多学生能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我努力寻找一切机会, 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 如开展“读书汇报活动”, 可以把每周的最后一节课定为班上的读书汇报课, 把各自在这一周来所读过的课外书或读书笔记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全面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从阅读中体验到快乐。
总之, 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该积极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改革精神, 结合自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 创造性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洋溢浓浓的书香。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三年级06-28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09-26
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05-31
农村小学学生管理制度09-09
农村小学生作文指导05-27
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09-28
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写字05-18
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训练论文11-11
为改善农村小学生膳食营养07-11
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