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

2024-09-28

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共10篇)

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 篇1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加强农村金融诚信环境的建设

贵州财经学院MBA学员 李伟

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支持配合,才能有效推进。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在农村金融行业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立和健全诚信体系,需要我们全体农信人的共同努力,以创建“信用工程”等手段为载体,弘扬诚信与守信精神,人人守诚信,处处讲诚信,大力谴责和惩治失信行为。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生活有所改善,思想觉悟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诚信建设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对不讲诚信的贷款户缺乏有效的惩戒、制裁措施。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信贷风险,影响了金融支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以经济信用作为重点,以借贷的形式阐述如何规范借贷行为,履行借款合同权利与义务。就改善农村金融诚信环境,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积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当前我县金融诚信环境现状及表现

我县地处贵州中丘原西南部,共辖15个乡(镇),总人口35万余人,其中有7.2万户农户,农业人口29万人,属典型农业县。据笔者调查和了解的情况,我县金融诚信环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诚信思想并不淡薄,失信行为并不少见;客观失信因素多,主观恶意也不少。

据笔者在进行贷款核对和清收贷款中所掌握的情况,大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确是因为政策变化、市场行情、经营不善、自然灾害、决策失误、死亡等非恶意因素所导致;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于借款人思想上存在主观恶意形成,这种主观恶意集中体现为赖债、逃债等表现,并且还呈现一定程度的蔓延趋势,直接导致农村金融诚信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性好转。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外出逃债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借款人外出后就根本不主动与信用社联系,有的外出时间甚至长达10多年,杳无音信,信用社通过多年想尽办法找人,有的仍然没有找到,家里的其他人员也不提供任何信息;有的找到了联系电话,但是通过电

1话联系,就是不提供详细的工作或者经营地点,使信用社无法到实地清收;有的干脆在电话中只是诉苦,不谈还款措施,或者是就先提条件,当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后就干脆把电话断了。像这种外出逃债失信行为,是各类失信行为中最为普遍的,也是难以取得进展的。

(二)间接拖债

间接拖债的一个明显的表现特征是纠纷贷款,即借口为他人帮贷(借名贷款)而他人不归还导致贷款长期被拖欠。这类借款群体中,借款人与实际用款人不是同一人,有的相互之间的纠纷直接把贷款拉入了“三角债”的旋涡中,导致这类贷款多次催收进展缓慢。

(三)回避躲债

这类欠贷人在催收时能找到人,当信用社找上门了以后,自感到还款是在所难免,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了,但是又不愿还款(当然有的是一时拿不出来),就干脆来过从催收视线中消失的办法回避躲债,采取换电话号码、关闭通讯联系,甚至关门出走。

二、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原因:

第一是市场风险。现实中,影响农户选择市场的信息渠道多集中于政府引导、社会媒体、身边成功案例等方面,这也是农户身处的经济环境、区位产业以及农户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局限所在。因此,在投放时,如果在额度、周期等方面控制不好,易造成信贷资金成为不良贷款。

第二是道德风险,也可以称信用风险。个别农户的失信行为如果处理不彻底,甚至会在小范围出现“传染性”,会直接影响着农村信用社信贷市场的营销和巩固。

第三是不可预见风险,也可以称为意外变故风险。气象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等,一旦出成此类风险对农村投放项目往往具有“致命性”打击,农户无力偿还。而此类风险是保险公司不理赔的。

(二)内部原因

第一是信贷政策导向可能出现的风险。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还是着力于落实制度、履行制度的出发点,市场的拓展性还很保守,特别在规划市场、指引市场、开发市场的分类管理上相对专业银行做的还是比较薄弱。实践当中,基层信贷人员在往往是在如何落实制度上考虑的多,重手续管理,重规避责任,而在营销的灵活性上明显不足。

第二是信贷营销管理中的操作风险。对贷款项目没有认真进行审核,有的未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查,有的对还贷能力调查了解不够,有的信用社发放“人情”贷款,明知贷款效益不理想,但因种种原因,还是给予贷款。

三、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信用社的体制和服务对象就决定了其市场定位,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我们的这些服务对象也的确成就了信用社的发展和壮大。支持“三农”又好又快发展,是信用社长期坚持并脱离不了的服务范围。但是,信用社的服务环境特别是农村金融诚信环境也需要不断地得到改善和优化,不然,信用社的服务将受到影响。

(一)不利于信用社长足发展。不良信贷资金长期被借款人占用得不到清偿,将减弱信用社的支付能力。

(二)挫伤信用社服务积极性。发放贷款,是信用社最为直接和明显的支持方式之一,也是信用社最为常态化的服务手段之一;发放贷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扶贫济困的善举,它要所达到的最终目的不是收取利息,而是通过信贷“输血”,增强借款人的“造血”功能,从而促进一方经济的增长和百姓生活的提高以及民生的改善。然而,信用社怀着满腔热忱发放出去的信贷资金被一些恶性行为而长期拖欠不还。

(三)有害于信用社催收不良贷款的深入开展。基层信用社直接与借款户打交道,应该说,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针对不同情况的欠贷户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在决定所采取的催收措施前都是经过思考认为可行的。那么可行催收措施用于相应的借款户都还不能奏效,使得对策措施处于无奈、无力的境地,必然会增加欠贷户拒还胆量,其他的不良欠贷户更会以此作为“样板”效仿,使今后的催收工作陷入被动,难以深入有效开展。

四、对我县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诚信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地方政府、信用社、农户及其他相关部门齐心协力、相互协作,努力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及有效的信用激励、惩处机制,才能逐渐改善农村诚信环境。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

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的基本定位是维护市场

秩序,建立诚信平台,并不断巩固和完善,保证市场机制高效运行。因此,政府作为诚信环境的主导者,应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确保社会治安、公共事业、市场秩序、经济运行良性运作。同时,要加强引导职能部门发挥作用,司法部门要公正办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部门的合法权益;精神文明建设部门、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建立完善的诚信评估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强社会诚信意识,为构建诚信政府、诚信和谐社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着力打造诚信政府,树立起政府的诚信形象。

(二)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培育农村诚信文化。

将农村诚信建设作为倡导“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农村诚信环境的不断优化。一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基本素质,继续加大对各乡镇的征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着力培育农村诚信文化。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守诚信、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因地制宜成立一些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将培训教育融入行业组织内部管理中。

(三)加强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诚信环境。

整治金融诚信环境需要举全县之力,综合治理,共创共建。整治金融诚信环境的目的就是发展经济,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共识,协调行动。对那些不讲诚信的要通报,联手制裁,司法部门要对不讲诚信、违反金融法规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为营造良好的金融诚信环境保驾护航。县内各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金融诚信环境整治工作,自觉维护金融秩序,不断增加投入,培植优良客户,深入推进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四)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步伐,全面提升信用等级。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把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当作“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引导农民树立诚信意识,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在维护好农民利益的同时维护好信用社的债权;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行政村尽快进入“信用村”行列。信用社要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信用社活力,实现“社农双赢”的重要举措来抓,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消灭小额农贷的空白乡镇、空白村,及时满足广大农民的小额资金需求,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要深入农户调查了解和掌握农户的资金需求,开展上门服务,对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要根据资金实力做出承诺,对因自然灾害导致欠贷的农户,根据农户的信用程度和偿还能力,也要尽量给予贷款支持。要积极为农民出主意、想办法,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经营信息,引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要严格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申请发放程序,实行农民自愿申请、自主使用、自主还贷,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形式,或附加其他条件,真正帮助农户发展经济。

浅谈农村小学生诚信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不仅是美德, 也是一种道德约束, 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其诚信度至关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诚信问题。农村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 其诚信问题更是引起了诸多关注。

1 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笔者调查了T市某高职院校400名大学生, 其中有200名为农村大学生, 另外200名为城镇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还贷、考试、求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两点问题:一是大学生 (包括农村大学生) 普遍对诚信认知度较高, 但他们的实际行为与他们对诚信的认知也普遍存在着偏离, 实际存在诚信缺失行为;二、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基本一致, 但农村大学生在求职诚信度上普遍高于城镇大学生。这与常秀琴 (2015) 的调查结果一致。所以农村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与大学生整体的普遍诚信现状基本是统一的, 具体有:

1.1 人际交往方面

调查发现, 85%的学生认为, 不会去轻易相信别人, 或者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56%的受访者表示曾经被认为很亲近的人出卖过。总之, 在高职院校中, 由于诚信的缺失, 普遍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

1.2 信用还贷方面

这主要在贫困学生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国家为了解决贫困生就读问题, 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笔者在做调查时发现, 在400名受访学生中, 有56名申请了助学贷款。这56名贫困生中有45人来自农村, 11人来自城镇。结果56人中居然有30人在年度贷款到期后不及时偿还。

1.3 考试作业方面

200名农村大学生中, 59.09%的坦言曾作过弊, 13.64%表示, 经常作弊, 27.27%的人没有过作弊现象。城镇学生的数据也基本与农村学生差不多。大多数人表示抄袭是学习中的常态。

1.4 求职就业方面

一是求职材料上弄虚作假, 67%的被调查者表示简历必须要美化, 不然会吃亏;二是找工作时, 同时参加多家用人单位招聘, 做着上家找下家, 离职时不负责任说走就走。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上述诚信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校思想教育力度不足、家庭诚信教育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违约成本过低等原因造成的。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 包括农村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 对他们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 特别是辅导员们自身素养及教育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一是从教师自身入手提升自我。老师们应该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与自身品德提升, 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二是加强培训。

2.2 全社会积极行动, 营造良好诚信环境

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这方面, 近几年国家已做了很多努力, 比如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等, 今后还应加大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全员行动起来, 政府、企事业单位, 乃至全民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争做诚信单位;另外, 学校与家庭要双管齐下, 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奖罚机制, 加大监督, 参照银行征信系统建立大学生诚信追踪档案卡

在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做好这项工作, 在今后的校园学习生活中随时记录追踪卡, 对表现良好的予以奖励, 对诚信问题严重的给予及时干预。必要时可以公示记录卡, 加大违约失信成本。

2.4 提高诚信教育力度

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品德教育。综合运用理论教育、典型事迹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多方面展开教育工作。可多组织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视频观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吸引他们参加,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总之, 我们不仅要重视当代农村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还应积极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 而不是只把问题摆在桌面, 不去触碰核心内容。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良好的诚信秩序一定会在大学生中间重新建立。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诚信教育活动初探 篇3

一、呼唤诚信阶段

1.环境影响着——营造氛围

环境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它多环节地制约着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努力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学校广播、电台、网络、报刊、黑板报等载体,发出呼吁书、倡议书、决议书,组织社区宣传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将我们队员的调查结果、诚信的内涵等进行宣传,营造“诚信在校园”的良好氛围。并积极引导辅导员、家长致力于家庭、学校诚信氛围的营造,创建诚信的外围环境,发挥环境的隐形德育教育功能。

2.意识改变着——诚信大讨论

在诚信教育中,我们必须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那么,首先就要增强队员对“诚信”的认知。我们的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的引导下开展了系列讨论,从“诚信”是什么,做得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做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结合自身状况自主设计承诺的形式。

二、拥抱诚信阶段

快乐成长着——学做诚信队员

有了调查小队的反馈资料,学校大队部立即在全校开展了“做诚信小公民”征文活动、黑板报比赛和校本特色章——诚信章的争章活动。在征文活动中,许多队员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到了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并决心做一个诚信小队员。在黑板报评比中,大队部发现黑板报办得丰富多彩,如“争做诚信之花”、“诚实与信任”、“诚信你我他”、“春天里的诚信故事”等等,中队还有自己的口号:“诚信,诚信,诚实守信;诚信,诚信,铭记在心”。

三、诚信为人阶段

1.体验并感悟着——争做诚信队员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向领巾承诺”——“我的承诺我遵守”活动;引导队员深化承诺的体验认知,实践“说了就要努力做”,有力地促进队员诚信品质的自主发展。

为使队员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诚信,体验诚信,大队部在学期初发出了“争做诚信好少年”的倡议书,让大家共同勉励、共同进步。在学期中还针对一段时间的总结发出了“扬民族精神,做诚信少年”决议书,让大家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十佳诚信队员”代表还作了慷慨激昂的真情告白,引起了所有队员的共鸣。通过开展“争做诚信队员”活动,校园里说谎话、不完成作业的现象逐渐减少,诚信小队的队伍越来越大,为此,学校大队部提出了“在家做诚实的孩子,在学校做诚实的小队员,在社会上做诚信的小公民”的要求。队员们自觉维护诚信,时时讲诚信。被评选上的诚信小队员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当起了“小小诚信宣传员”。他们向家长、亲戚、邻居宣传诚信。

2.带动并内化着——树立榜样

诚信教育要注重示范群体建设,实现榜样示范与群体互动的统一。实践中,示范群体的榜样示范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他们的行为与所在群体形成互动,产生积极效应。

我校首届“合小十佳队员”的评选也在讲诚信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校园里树立了一批校园“诚信小明星”。各中队也通过诚信章的争章活动树立了一批中队“诚信小明星”,使榜样在广大队员中形成带动的作用。利用校园电视台及时报道典型的诚信先进事迹,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表现优良的队员担任旗手,以此激励大家人人争做诚信人,个个共创诚信校园。同时,我们安排这些诚信典型与后进者结成“一帮一”的对子,身教与言教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3.人人、时时、处处——常抓不懈

一滴水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低优劣。“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我们坚持实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在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形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我们坚持实行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项纪律规章,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

我们坚持实行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教育:包括真诚地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诚实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4.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总动员

“诚信立人”教育应是开放式教育,不能封闭在校园里孤立地进行,我校努力争取了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大队部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区,为社区服务;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印发倡议书,在学校网站上贴了关于诚信的一系列资料等,强化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通过不屑的努力,我们全体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念,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收获了诚信教育的硕果。

浅谈中学生诚信教育 篇4

摘 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可见诚信之重要,它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思想保障,更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本。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种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诚信已成为广大中学生急需学习的课程。

关键字:中学生;诚信;诚信教育

新时期,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使诚信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学生是面向未来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新时期我国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很多基础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当前,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观念、评价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诚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中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爱慕虚荣,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家长、老师,缺乏勇于承认错误及承担责任的勇气,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等,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因此,研究中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实践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中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形成的原因、应对措施作简要分析。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的影响

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还有少数的家长全然不管孩子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甚至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等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孩子涉世之初,父母往往教育他们说:“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从而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了一个理念——不做老实人!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讲诚信,给孩子起“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家长本来在家干私活,却给单位打电话请病假;还有些家长为单位制造假账单,偷逃税收,弄虚作假等等;甚至有的家长“教”孩子撒谎,比如有些孩子作业没有做完怕老师责罚,家长帮孩子做作业,或是帮孩子编理由蒙骗老师等。

2、学校因素。

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长期以来,德育在实践中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造成学生对诚信的忽视。在德育内容上,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诚信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另外,学校的许多行为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不良影响。首先,学校由于应试制度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付诸实践,给学生留下了对诚信的疑惑与矛盾。其次,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各班主任统一学生口径,体现了学校不诚信的一面。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都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和税收,做假账等现象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的假文凭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对中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又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期,他们会把从社会上看到、听到的用到自己的言行中。

4、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是导致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而且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获利而舍弃诚信。

二、如何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

1、家庭方面,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应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发扬中国古代家庭诚信教育的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就有家庭诚信教化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现在的诚信教育也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在“成龙成凤”价值理念中,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2、教师方面,要以身作则、身为正范 中国古代教育中提倡为人师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各个方面都应该为学生作出表率,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学生做好,才能教育学生做好。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的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的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定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通过奖励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诚信行为后的愉快和欣慰,以此转化为促进诚信行为的持久动力。进行奖励与惩罚不只是教育被奖惩者,而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诚信度,也是为了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

3、学校方面,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加强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责无旁贷。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诚信”教育实施方案;举办《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坚守行为准则;要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他们做到:第一,说话要算数;第二,做人要正直,不袒护包庇别人错误,不揽功诿过。另外学校的教育也要讲诚信,学校要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各项管理要常抓不懈,切不能忽松忽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的点滴小事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都认识到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公正透明的个人诚信档案。用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保障个人诚信,把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都如实记录,坚决遏制学生在考试问题上的作弊现象,杜绝学生的投机取巧行为,对考试作弊学生要严惩。将良好的个人信用档案作为学生的一张“名片”,促使学生珍惜和维护自己的诚信形象。

4、社会方面,要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对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营造一个诚信社会。使还处在“清醒的认识,模糊的行为”阶段的学生诚信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诚信原则,讲诚信贯穿于生活学习之中,提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诚信行为矛盾时的道德水平。在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困扰着世界,诚信的呼唤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诚信建设,人人有责”,当代中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目前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把自己培养成为诚信的人。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和需要的恰恰是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脚踏实地的行动,是新时代的诚信之德!

参考文献

农村信用社诚信文明农户评选标准 篇5

农村信用社诚信文明农户评选标准 诚信文明农户评选标准

一、发展生产方面

1、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培训,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每个劳动力懂得应用2—3项实用技术。

2、自觉服从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项目,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3、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本村人均增收幅度10%以上。

4、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二、遵纪守法方面

1、家庭成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见

义勇为、弘扬正气,无治安、劳教、刑事处罚记录。

2、认真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无早婚、私婚和近亲结婚,无超生、非婚生和计划外生育。

3、家庭成员远离邪教和毒品,不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无小偷小摸,寻衅滋事等现象。

4、家庭成员无违法《信访条例》的现象。

三、遵守公德方面

1、家庭成员男女平等,以诚相待,民主理财,勤俭持家。

2、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气礼让,不仗势欺人,邻里关系融洽。

3、赡养老人,教子有方,尊老爱幼,不歧视虐待老人、妇女、儿童。

4、订阅报刊图书,张贴字画,家庭文化氛围浓厚。

5、受到全村大多数村民的信赖。

四、环境建设方面

1、新建住宅符合村镇规划,并达到相

关标准。

2、按照乡村统一规划,完成“五改”任务,家禽家畜圈养,生产生活用品归类摆放,前后院干净整洁,门前无“三堆”。

3、植树种花,发展庭院经济,庭院和室内环境达到净化、美化、硬化要求。

4、家庭成员除陋习、讲文明、讲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方面

1、认真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2、尊师重教,热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自觉履行《义务教育法》,家庭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依法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

六、遵守信贷有关方面规定

浅谈农村小学生起步作文 篇6

摘要 :

起步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需要慎重对待。作文的起步阶段,是指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如何抓好农村小学生起步作文呢?笔者认为从以下方面抓起:抓口语训练,重视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为作文备好材料;利用小练笔、进行段式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作文思路;引导观察、重视说话训练;重视积累、活学活用、读写结合;激发兴趣、激励情感。

浅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篇7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应该说,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真诚善良、言行一致。但是,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

1. 表现在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

一些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 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 个别甚至发展到参加考试、撰写论文等找“枪手”替代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到考试临近时, 为了能够蒙混“过关”, 在考场作弊就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唯一选择, 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 要求老师加分, 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 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 影响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同时, 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表现在生活方面大学生存在着许多信用不足的情况。

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 在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自1999年开始又在全国推行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政府贴息无担保信用贷款, 使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们仅凭个人信用, 按一定的申办程序即可获得国家的助学贷款。但是, 少数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 辜负了政府对他的信任, 在通过相关程序获得助学贷款后, 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 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 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 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还有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恶意拖欠学费, 编造出各种各样理由来获得政府贴息贷款, 在取得了助学贷款后, 没有按照借款协议要求使用贷款, 而是将贷款用于吃喝玩乐, 贪图享受, 根本谈不上诚信二字。

3. 表现在毕业求职择业时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 同时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学校评语, 伪造各种获奖证书, 伪造培训经历等方式, 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 甚至于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 往往事后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 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这些现象的发生, 都与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错位。

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封建残余思想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 虽然形成了“童叟无欺、相互礼让”等讲诚信的传统美德, 但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吃亏”等古训仍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二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社会上出现的失范行为和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制约、制裁。如从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浮夸虚报、搞形式主义等, 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2. 家庭教育因素。

从古到今, 我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老师, 其道德人格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 许多家长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重智轻德, 认为成绩好就行了, 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 忽略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有些家长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 对孩子的违约、失信行为给予纵容、鼓励, 甚至教唆, 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学生的诚信缺陷, 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离, 使得诚信这一人格要素没有很好地渗透到孩子的道德人格塑造中。由于家庭的影响, 社会现实与学校教育不完全协调一致, 致使学生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 冲淡甚至抵消了学校开展的一些正面教育。

3. 大学生自身因素、内在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 导致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里以自我为中心, 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其逐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高校扩招以后,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部分学生又有从众心理, 最终导致诚信缺失。“习惯决定人生”, 开展诚信教育, 培养诚信习惯, 就要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一说一, 诚实正直, “言必行, 行必果”, 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人们信得过的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 社会方面, 要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民族的精神, 同时影响着人的思想意识, 引导着人的社会行为, 对人的成长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谓“润物细无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精神现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可以优化育人环境。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用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鼓舞大学生积极向上, 加强品德修养, 追求真善美。

2. 家庭方面, 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宣传诚信教育的意义。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和完善, 诚信已不仅仅是一个基本道德的问题, 它同时还是一种财富、一种资源、一种竞争力。人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融资、理财和配置资源, 因此, 诚信必将日渐成为人们内在、本质的需要。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 宣传诚信教育的意义, 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而努力。

3. 学校方面, 要努力营造诚信校园文化, 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的教育素材, 学生诚信理念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虽然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好转和优化, 但也离不开高校自身所特有的先导能动作用。首先, 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 充分发挥其文明窗口的作用, 如利用广播、宣传版、黑板报、壁报等, 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社会意义, 褒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 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诚信宣誓与签名、演讲、讲故事、征文比赛、辩论赛、无人报刊销售等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 以失信为耻”的良好风气, 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其次, 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施教者的高校教师, 其诚信度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培养诚实、守信的人。再次, 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当前, 对个人的信用评价已经成为个人社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社会之所以看重诚信问题, 正是因为普遍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因此, 为了确保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公信力, 有必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该档案应包括大学生的学术信用和生活信用两部分。其内容可以细化到作业、考试等与学习有关的诚信状况以及贷款信用度、与他人交往信用度、求职信用度等生活的相关内容。它应采取某种方式予以公开, 以便在必要时向相关部门证实大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可信度。最后, 还要建立诚信的奖惩机制, 不断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高校诚信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诚信思想的培育和诚信行为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把大学生的德育测评同诚信状况紧密结合起来, 使诚信作为对大学生的考核标准之一, 从而促使大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 自觉恪守诚信。

4. 从学生方面, 要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面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专家们认为, 造成意识与行为距离很远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因素占很大的部分。因此, 必须在高校中开展诚信教育, 让诚实守信构成校园文化的特质。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 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 这也是高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大学生要不断完善人格, 明确健康人格的基本范畴, 要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记功利的诚信, 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为出发点的诚信。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 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

总之, 诚实守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 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我们要通过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 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法规制度, 使大学生树立“有信用者荣, 无信用者耻”的理念, 使诚信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 这将为信用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诚信基石。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当前少数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本文在归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分析诚信缺失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联系实际提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大学诚信读本[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龙静云.以诚信进德立业[J].道德与文明, 2002 (2) .

[3]何国清.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6 (1) .

[4]赵明民.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 2006 (9) .

浅谈小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篇8

由于受社会生活中某些失信现象的影响,小学生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冲击和挑战。学生中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班上就多次发生过丢失钢笔、文具盒的事,甚至有时是在下课十分钟之内发生的事,虽然我及时查问,但几次都无结果。这真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对于未来公民,诚信可是首要重要的。这需要我们正视现实,寻求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根本上推进诚信教育。那怎样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身教重于言教,树起诚信大旗

诚信是绽放于人类之树的一朵鲜花,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无论面对怎样迷离的尘世,更应始终是一面诚信的大旗!我们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让全社会满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看看他们的眼睛,如星星般明亮,如泉水般清澈。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坚定。在这样的纯洁面前,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是对他们的亵渎;在这样的坚定里,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执着和无比的信任。所以我们要在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都要让孩子感受诚信,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不歧视,不体罚,以自己的诚信去洁净千万学生的心灵。

二、学习古今榜样,培养道德自觉

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当人的性格处于可塑阶段,并且容易受影响时,最好是激励他们去崇拜伟大的品格。”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故事也很多,我让学生广泛搜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在班里开展讲故事比赛。从“曾子杀猪”到“商鞅立木为信”,再从“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故事”到“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砸冰箱以承诺”。学生被这些榜样的伟大品格所吸引,并为之向往,继而去模仿学习。榜样的树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当诚信人,争做诚信事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学生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学生道德上的自觉。

三、组织多样活动,增强诚信意识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明白诚信做人的重要性。我们班常有一部分同学互相之间送点小卡片,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几日之后,有的人却硬把送出去的小礼物要回来,闹得很不愉快。这件事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教育隐患。孩子不讲信用,就会失去朋友的友情。面对这一不良现象,我在班里设立了小论坛:我怎样对待送给同学的礼品?怎样对待同学送给我的礼品?欢迎同学讨论。然后组织了一次“言必信、行必果”的主题班会。班会上,我讲了一个宋庆龄奶奶“言必信、行必果”的故事,讲了守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然后组织同学们对论坛中的两大问题进行讨论发言,使大家懂得了要从小讲信用,不出尔反尔,明白了送出去的东西不能轻易收回,要尊重别人,珍惜友谊的道理。

四、建立学生档案,加大失信成本

“狼来了并不可怕,失去诚信最可怕”。信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谁都不愿也不敢与没有信用的人打交道。我们通过建立学生个人的信用档案,对学生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并利用信息网络和信用档案,把“失信者”曾经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进行各种惩罚。建立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加大失信成本,可以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从而培养出“失去诚信,寸步难行”的新风尚。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以显示出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下优劣。同学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不说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做起,只要在诚信的道路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相信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完善的人格将会达到,而迈好诚信第一步,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五、家校密切配合,促进习惯养成

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现如今孩子诚信缺失,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做错了事后,千方百计予以“掩饰”,企图蒙混过关,明目张胆地“告诫”孩子:不要太老实、要敢于“以牙还牙“。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把要买书的钱私自买了玩具,一位目睹的学生告诉了我,我向那位学生了解,那学生说钱给家长了,我当即记下电话号码打电话到他家,(我知道他说谎)可他家没人。到了晚上我还没打电话,我的电话响了,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是把钱给了他……这样的家庭怎么能教育出诚信的孩子?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家长们交流,指导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具有长远的目光,把孩子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接着让孩子和家长一起互相监督,比比谁最守信?这样长期配合,必能使孩子的诚信习惯逐渐养成。

诚信是一个养成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一种法律意识,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漫漫人生旅途需要我们一步步走好,不管途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千万别忘了诚信。孩子是稚嫩的花朵,思想和品德的可塑性很大,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诚信之花在孩子的心田常开!

浅谈农村小学复式教学 篇9

石瓮镇东干沟小学:汤书云

复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我们山区农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是多年级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教师进行教学。与单式班教学教学所不同,完成的教学任务是翻倍的,相对的是时间减少了一半。在这样的课堂中,要想学生能掌握知识,学得轻松、愉快,教师必须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复式教学的特点,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到复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谈几点本人的看法。

一、复式班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便于学科的渗透和教材整合,有肋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复式班是指二级合班或多级合班,可以是高低年级合班(如一、三年级)。语文可以和语文搭配,语文也可以和数学、美术、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搭配。根据《课标》的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承担多年级学科的教学任务。根据复式教学的特点,这样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把语文和其它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年级、教材、学科的界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还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五育协同、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语文教学内容多,需要直接教学时间较长。数学、美术等便于用较短的时间讲清教材内容,自动作业的时间较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教师要让学生放手去做、放口去说、动脑去想。运用讨论式、探究式进行教学,消除年级间相互干扰等不利因素,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参加讨论、交流,在学习和活动中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二、合理进行“动““静”搭配,安排教学步骤,培养学生的能力。

复式教学中的“动”指直接教学,“静”指自动作业,二级复式“动”“静”。时间基本上各占二分之一,多级复式中“静”的时间较长,与单式教学相比,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正确处理好“动”“静”关系。

1、“静”中预习、“动”中检查。

讲授新课预习是很关键的,直接教学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预习提纲,在“静”中先初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义;再细读课文,边默读边勾划,思考提纲中的问题。一些疑难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轻声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待老师直接教学时提出。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认真指导检查。检查预习情况,一般在“动”中进行,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与补充说明,指导解疑。这样使“动”“静”结合,便于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2“动”中精讲,“静”中实践。“动”中精讲是在“静”中预习的基础上,采取“师生共议、问难解疑”的方法,教师根据预习提纲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静”中实践,是教师将“动”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些书面作业认真练习。

分析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指导学生在“静”中学习用“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丰富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的描绘出来”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短文。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先在“动“中教给学生分段方法,掌握基本的分段规律,然后让学生在“静”中默读课文,按照在“动”中学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这样“动”“静”相互配合,教学效果较好。

三、结合我校实际,目前复式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以及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1.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相关资源的缺乏。

目前,我所属的县各学校基本都是下载国家网台的资源。根据下载的内容来看,小学资源全是单班教学模式下的资源。而就我校所在的小镇而言,绝大部分完小都实行的是复式教学,教师如果放单班的资源进行教学,就要让另一个班的学生在教室中自习,这样,势必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轮流播放资源,一是资源切换影响学生学习,二是浪费教学时间,这样,教学实施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上种种,使教师往往难以全面掌控过程,好资源不能取得好效果。其次,远教资源中,给校本教研提供的资源不多,未能对师资缺乏的山区小学校本教研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2.农村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

复式教学和单式教学相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但在我校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大多为民办的老年教师,他们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但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底蕴,发展学科的教育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学校就显得没有活力,学生的艺术细胞难得激发。所以我建议加强对复式教学教师的培训,以及某些中等师范学校可以考虑增设关于复式教学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胜任复式教学的工作另外还可以采用巡回教学和下乡送教的方式来培训教师,是一种有效的办法。缺少艺体教师的地方,可以采取教师巡回上课的方法。

浅谈农村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篇10

安岳县姚市九义校罗 丹骆波

近日,笔者在公交车上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公交车到某一个站时,我看见一位老年人上了车,便主动站了起来,准备请老爷爷坐我的位置,没有想到的是我刚起身,一个站在我前面的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已经坐在我的座位上,我说我还未下车,座位是让给老爷爷的,没有想到他竟然说让老爷爷站着好锻炼身体,让我哭笑不得,就这样那个小男孩心安理得地坐着。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当今的社会怎么了?当今的学校德育教育怎么了?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从中折射出了现代教育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让中国的几千年传统美德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学校教育必须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着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我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

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二、采取措施,切实开展感恩教育

(一)感恩意识的唤起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先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感恩意识。很难设想不懂感恩、没有感恩心的老师会教育出懂感恩、会感恩的学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报恩、施恩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师情、感恩同学情,让学生认识到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能够增进友谊和感情,既善待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三,要注重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接受感恩教育,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恩中体验感恩的真谛。第四,教育学生感恩生命。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感恩生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甚至草率轻生。第五,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或许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感恩教育也不需要惊天动地,不需要“高大全”,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切莫让学生感到感恩是英雄和伟人的事情,自己望尘莫及。

3.全方位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社会就象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孩童学子就象一匹匹洁白无暇的布。染料是什么颜色,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因此,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对青年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

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既要广泛宣传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也要大力谴责那些感情冷淡、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和事,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光荣、不感恩可耻的舆论氛围和人际环境,让不感恩报恩的人无地自容。其次,要净化网络和影视作品。一些网站卑劣粗俗的宣传内容,少数影视作品粗制滥造的不文明、不健康情节,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必须加强网络和影视作品管理,多建“红网”,多编名剧,多出精品,免使学生遭受腐朽思想的侵蚀。第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和革命圣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心存感恩,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人历来讲究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同事的协助之恩,他人的救命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等等。唤起人们的感恩意识,却不仅仅是以德报德、感谢对你有恩的人。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更应学会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会磨炼你的意志、增进你的智慧、觉醒你的自尊、甚至教会你的独立,他是使你在磨难中成长的人。这是感恩的崇高境界。“引导人们懂得感恩,并不断从中学会尊重人,在感恩中达到人性的自觉,这对于进一步净化、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激发人们超越凡俗,走向崇高,并进一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属异曲同工。

上一篇:节俭光荣浪费可耻下一篇:英语备课组高三工作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