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数学论文

2024-07-03

中年级数学论文(精选12篇)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1

课程改革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 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 教师不断地寻求课堂有效教学, 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把小学数学快乐式教学法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 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四个与有效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因素入手。

一、教师本身因素

在教师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激趣;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业务成功的基础, 而其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则是教育艺术化的标志, 它是保证快乐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因素。这主要包括:

(1) 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 讲求“准”“精”“趣”

“准”, 是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逻辑严密, 准确无误、击中要害。

“精”, 由于小学生上课有意注意时间短, 所以其数学课堂语言精炼, 简明扼要, 讲解点拨尽量精辟简炼, 争取“一言而解惑”, 抓住要点, 开辟思维新空间。

“趣”, 是要求教师数学课堂语言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富于表现力和幽默感, 以营造快乐气氛。

(2) 别致精美的板书设计, 讲求“精”“美”“实”“新”四字

板书是加强学生记忆, 激发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应是内容的高度精练与形式的形象美观的和谐统一。快乐教学板书应讲究“精”“美”“实”“新”四宇。“精”, 是指内容精炼, 图形线条简单;“美”是指结构匀称, 布局合理, 形象生动, 给人以美感, 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新”, 形式新颖独到, 给人新鲜感, 奇特感, 激发学生丰富联想;“实”是指准确你的表现教学内容。

例如, 教学三年级“除法初步认识”一节, 将制作的桃子平面模型恰到好处地贴在黑板上进行教学, 这种富于色彩美和对称美的板书,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并对学生美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快乐教学, 要把简洁、生动、新颖、别致的板书呈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发挥板书这种课堂“有形语言”的激趣作用。

以教师洒脱优美、自然大方的教态维持学生兴奋, 也是快乐教学的要求所在。

二、教学方法因素

成功的快乐教学是在吃透教材内涵的基础上, 若干教学手段合理利用、优化组合的结果。快乐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善于充分挖掘教材的快乐因素, 利用多种手段激趣。如在课堂适时地推出挂堂讲解, 或潇洒地几笔画出他们喜爱的动植物, 或教读一首根据教学内容编成的儿歌, 或摆弄那制作精美的学具, 等等。那些小家伙一定会陶醉于无限乐趣之中, 在这有声有色的乐园里, 他们兴奋的眼神和那欢天喜地的神色, 正是教学成功的明显迹象。

三、师生双边活动因素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优化组合。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坚持启发式教学, 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发现、探索、创造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教师如果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科书, 让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就更有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教材用活。例如, 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 把学生分成6组, 我置身于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民主地交流讨论问题。在制作长方体框架过程中, 大胆地提出“我们一起来, 看谁做得快, 做得好”, 制作过程中, 我不时瞄着同学们, 故意慢下来, 故意把长方体做的差一点, 让大部分学生比自己做得快, 做得好, 让学生享受赢了老师的喜悦。再通过学生的观察, 我的演示, 学生的思考, 了解到了长方体的面、棱、长、宽、高等, 加深了对长方体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了知识, 分外化了重难点, 突破快, 学生学得轻松, 寓教于乐, 收获彼丰。

明代教育家王仁讲:大抵童子之情, 性喜游而惮拘检。通过游戏内化知识, 也是快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样, 重难点知识在游戏中会同加了糖的牛奶一样, 使他们感到香醇可口。例如, 我为完成课堂练习设计的“找朋友”和“小花狗找房子”游戏, 学生参与热情高, 习题完成又快又准确, 课堂效果较好。此外, 还有“夺红旗”“放气球”“开保险箱”“看谁能通过”等游戏, 都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最佳情境, 增强课堂情趣的好方法。

为给学生创造广泛自我表现空间, 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我试图以“角色互换法”激趣。如在学完“找规律”一节归纳方法时, 试让学生自己归纳并上台讲给大家听。经过动员, 学生都能踊跃参加, 通过课后检验, 记忆牢固, 效果很好。

四、师生双边评价因素

快乐教学是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以乐求知。因此, 低年级数学课堂对学生应多表扬, 多鼓励, 多评价, 强化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快乐心境下探索新知。教学中, 对学生表现出的每一点甚至很微小的成功, 对于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作业书写和课堂回答问题等各方面的进步, 教师都要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并去适度地予以表扬评价, 使之感到成功之乐。成功感带来的愉悦和积极和谐的气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不可缺少的外在条件。

总之, 数学课堂要想真正做到快乐与高效, 是数学教学中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课堂是学生、教师、课本发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教师运用好的教学方法, 灵活调控课堂, 才能真正做到“已学定教”, 让快乐的课堂教学充满惊喜和笑声。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们赢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继续学习非整时刻的认识,教材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钟面。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环节,首先以“审奥成功”情景图出现,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第三个环节试一试引导学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第四个环节是练习题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钟面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读写时刻。

2.在实际情境中,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申奥成功的情景,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条件与城市小学的条件相差很远,但在农村还是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学校有投影仪,微机,教学基本不受条件限制,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父母大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学生在家大都是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也较好,对孩子的学习也比较关心,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使用的学具是每生准备一块钟表,学生是能准备好的。

教学重点:学会认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学具准备:投影仪、挂图、每生备钟表一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师:(出示审奥成功情景图)举世瞩目的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刚刚闭幕,我国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奖牌榜上排名第三。同学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吗?(中国北京)北京申奥成功是什么时间(通过情景图学生知道是2001年7月13日晚10时8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证明我们祖国是强大的,是有实力的,你能在钟面上播出这时刻吗?

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做得很认真,但大多数同学拨的不对,同学们想学会吗?(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

板书课题:我们赢了。

二、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师:关于钟面你知道什么?(学生能答出)

生1:在钟面上,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2:我认识整点,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生3:我认识半点,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

生4:我会读时刻写时刻。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已认识了整时和半时,那么几点几分怎么认呢?

同学们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认真观察钟面,你从上面发现了什么?

(1)

钟面上有____个大格,有____个小格。

(2)

时针走1大格是——时。

(3)

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1时=——分

1、认一认:(学生拿出备好的钟表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然后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

生1: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引导学生得出:

1时=60分(板书)

2、读一读:

师:学生自学课本64页,把读出的时刻填到课本上。汇报:

生1:第三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30,分针指在6上时针走过9。

生2:第四个钟表上的时刻应是9:45,时针刚走过9,分针从12走过9个大格。

生3:第五个钟表上的时刻是10: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10。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走过几个小个格就是几分(板书)

3、拨一拨

师用投影仪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时刻表

节目预告

5:30动画城

6:05新闻

6:10大风车

7:00新闻联播

7:40焦点访谈

师:你能读懂这张表吗?

生:动画城从5:30开始——

师:你能在钟表上拨出这张表上的时刻吗?想拨哪个就拨哪个。

先自己拨然后讨论交流最后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拨地。

生1:我喜欢动画城,我拨出了动画时间5:30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5和6之间。

生2:我拨出了新闻时间6:05,分针从12走过一大格,时针刚过6。

``````

师:拨错的同学利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重新修正自己的拨法。

师:请同学门拨出申奥成功的时刻。师巡视。大部分同学都能拨对。

四、感知时间

师:体验1分钟有多长。

生:自己的脉搏1分跳79下;写13个口算题大约需要1分钟;

``````

师:1时有多长。

生:一节课是40分钟,再加上两个课间休息就是1小时;40分钟再加1个课间操的时间就是1小时;

``````

五、拓展应用、强化新知。

1、拨出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刻,上午做课间操的时刻,上午放学的时刻,下午放学的时刻,并把这些时刻写下来。

2、连一连

投影仪出示题目

通过钟面和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来连线,使学生学会判断两种表示时刻的方法,明确生活中多采用应用简单的数字表示法。

3、游戏

我说你拨,你说我拨。

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说出时间,一名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六、总结延伸、自我评价。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大家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而且时间流失后再也找不回来,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复习整时、半时,为后面学习非整时刻做了一个铺垫这一个环节比较重要。虽然在一年级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有些知识已经淡化,通过复习,同学们明确了“整时”,是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半时是分针指着6,时针刚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按排的较好,学生通过“认一认”活动学生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读一读、拨一拨”加深了学生对“时”、“分”关系的理解,不足之处是前边学生复习“时间”的写法时,只是有学生回答了,没注意及时强调致使有一小部分同学不会写,再上这节课时要注意这个地方。

教案点评

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错误规避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策略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板块之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活化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心理品质,以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新课改这股暖风吹拂下,大多数杂、难、偏、怪的计算题目都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灵活题和变式题,从客观上减轻了学生计算错误的概率,但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替代依赖心理,爱表现以及活泼好动的心性使得他们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学习、思考和探索新知识、新事物,所以,中年级数学各种计算错误还是屡见不鲜。数学是一门精细、严谨的课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计算和探究过程中都要尽力避免各种错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帮助学生更加精准,更加理性地认识和理解身边的事物。因此,如何坚守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明晰算理,强化口算能力,注重错题集锦,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心理品质,以及更好地规避各种计算错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明晰算理,排除认知偏差

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公理定理等都是计算教学的前提条件,弄清这些算理、算法,是规避学生计算错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根本保证。实践表明,由于中年级学生在概念与概念之间、法则与法则之间的认知较为混乱,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张冠李戴,越做越迷茫,越做越没思路,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用错了算理、算法,错误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事实上,每一个计算环节都有其准确、独立的理论依据,只有立足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发展的独特性和规律性,从概念教学入手,帮助每一个学生明晰各种算理、算法,并引导他们学会自如运用,在思想和认知上排除他们的思维差错,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运用正确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和素养。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教师通过一定的情境引入:王校长为了在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准备一人送一个书包当作礼物,已知共有学生235人,每个书包54元,王校长总共要付多少钱给商店呢?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算式:235×54,而学生对这个算式比较陌生,他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还没有经历过“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情况,但由于受到前者的良好启发,大多数学生都懂得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和算理迁移过来,于是顺利找出了“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正确算理和法则,之前的疑惑和认知冲突也瞬间瓦解,整个计算过程顺畅自如,避免了因多重困惑而造成的计算失误。

二、强化口算,重视典型记忆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计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然有口算的参与和作用。我们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学生较差的口算能力造成的,如果小学数学能够帮助学生练就一身娴熟的口算本领,将大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而小学中年级正是学生口算能力培养、训练和提升的关键期,科学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技巧进行精准口算,在反复训练中重视典型例题、解法的理解和记忆,不断积累口算经验,不仅能够强化中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而且能够在计算过程中帮助学生避免各种偏差和失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

例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计算过程中的很多步骤都必须用到口算和估算,要求学生能一眼分辨出所计算的题目是否需要调商,这就对学生的口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否则简单的口算过程在学生那里就像笔算那样困难,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体系的崩溃,如计算“324÷54”时,学生一看百位数和十位数组成的两位数比除数小,立马就意识到这个题目必须“调商”,并根据自己的口算经验,以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4”来推断商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娴熟的口算水平以及对典型口算特征的记忆,便能很快得出题目的正确答案。

三、错题集锦,注重分类整理

正如再完美的玉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瑕疵一般,我们也无法找出一个绝对完美且永不犯错的人。学习也一样,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在属于自己的白板上一次性完成绝对完美的作品。那是不是犯错误就成了学生不可避免的一个短板呢?事实上,犯错误是每一个学生必然会遇到的困难,但这种困难只要经过巧妙地分析、总结和转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推动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一个完美“意外”,在教学过程中神奇地实现“变废为宝”。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等的发展已初具模型,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学生这一发展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在积累、总结中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错题集库,并将此作为学习的重难点逐一突破,既能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学习困难,走出学习困境,又能极大地发散学生思维,让创造性学习的火花不断迸出,促进计算教学效能的进一步升华。

在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级的学期初,我就要求学生们准备了一本“错题集”,并要求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放进错题集中,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等形式,尝试解决问题并整理方法。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带进课堂,在每堂课专属的“数学医院”问诊时间(下课前五分钟)进行发问,求助“数学医生”及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如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练习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列算式时总把积放错了位置,导致计算出错。为此,我“将错就错”,以投影的方式,将班级某个学生的错题投至屏幕,以“小医生问诊”的方式,让学生们扮演“医生”的角色进行“问诊”,要求大家不仅要把题目改正确,还要“提出病因、开出处方、根除病根”。如此一来,学生不再聚焦于正确答案,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如何找出病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帮助这位同学根除病根上。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方式的理解与识记,而且充分发挥了“错题”的“正能量”,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习惯养成,优化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中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转型期,感知能力、注意力分配和转移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以及学习的意志力等的发展也跟着过渡和转型,此时,他们的心理品质整体较差,从而引发的各种不良的计算习惯也就层出不穷,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强烈干预和指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计算程序和步骤解题,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并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做到沉着冷静、不骄不躁、步步为营,一步步按照计算法则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计算错误。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检验是学生学习计算最好的评价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比对中核查计算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无形地养成仔细、耐心、严谨的心理品质,所以,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多教会学生一些检验的方法,如重算法、估算法、逆算法等,充分发挥出检验对于规避学生计算错误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第二课时中,我发现当学生们已经掌握如何用列竖式解决如“12×13=?”这样的问题时,就忘记了估算的作用,往往在列完竖式得出结论后,就自信地写出答案,以为万事大吉,并不加以检验。为此,我故意煞有介事地在“12×13=125”这个错题底下写出竖式,不少学生一下子就被糊弄过去了。当然,仍有不少眼尖的学生一看到这个算式,立马就提出了质疑,他们分析了自己的估算推测,“老师,我认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我们都知道12×10=120,已经非常接近125了,所以我推测12×13>125。”当这位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不少学生敲着自己的脑袋瓜懊恼地说:“哎呀,我怎么就没发现这么明显的漏洞呢!”如此一来,学生自然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以及估算在答案检验过程中的作用”。

小学中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探索 篇4

小以知道, 作为初学者, 他们大都是学某个科目的热衷程度依赖情绪的牵引来决, 也正是根据定他们对于中这个热衷程度来反映他们在该科年海教学就是基于小学生这一个○目上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认知兴趣级南省特点而采取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数东方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分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真研, 采取灵究以及学市第活多变的方法, 巧借学生的好奇兴四小的心、求知欲逆反心, 使理、求新心理得学生在愉, 悦积极的激发他们趣学感情氛围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教赵形成能力海化。兴趣教, 学不仅指的是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学的方方面面梅的趣味盎然, , 除了教学手段外而且体现在教学过, 还程探有教材、课堂表现形式、师生情绪索一交换、教、创造良好的课学策略等方面。堂氛围, 让

学生时刻处在趣味数学的氛围中

课堂氛围与教学氛围并不是直接画等号的, 教学氛围特指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教案设计、教学手法的采用而塑造出来的一种有利于教学进行的气氛模式, 这种模式的弊端就在于教学活动一结束, 这种情感氛围也会随之慢慢淡化, 而课堂氛围可以伴随着学生在课堂中活动的分分秒秒, 简而言之, 就是要将教室的布置与装饰都渗透出趣味数学的元素, 让学生即便在课余或者课间休息时间都能与数学打交道, 真正培养出于数学的感情。例如利用教室后的黑板报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知识, 可以是数学家与数学的趣闻轶事, 也可以是生活场景中的一些趣味数学, 甚至可以是数学世界的未解之谜等;还可以借用学习园地来定期刊登和更换一些类似于数学谜语, 解题方法、数学小常识、数学科学这样的资讯;甚至是窗户与窗户之间的空墙, 也可以借助手抄报的形式由学生轮流搜集内容、设计, 可以是一些奥林匹克的竞赛题, 也可以是一些趣味数学的附加题,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提升自己, 能够在手抄报更换之前解答出题目的人可以增加课堂表现的分数, 或者是冠以“数学小博士”的美称,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我们面对的是新时代的学生, 课堂的形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四面图壁、三尺讲台、两本教材、一支粉笔”这种枯燥无味的课堂, 在课堂形式的改善与创新中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绝不是学生安静地听讲就能培养出人才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懂得互动的学生才是在思考的学生, 哪怕是那些上课讲小话、开小差、搞小动作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相对于那些整节课“一本正经”、“畏畏惧惧”、“一言不发”的学生来说是更加灵活的, 当然也不否认安静的学生里面, 也有学有其成的, 只不过在某种层面上来说, 他们的思维以及能力还是有不足的。这种种的事实也就提醒着我们, 要创新课堂形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放飞思维, 自主学习的平台。说到课堂形式, 也可以说是林林总总, 关键的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取合适的方法, 例如:游戏法、讨论法, 调查研究法、实践探索法、数学创作法等等。比如, 在教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 可以允许学生在课堂内走动进行测量, 计算出教室内任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让学生觉得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从教以来探讨得最多的问题, 从前的课堂教学, 教学的方法是很少出现变化的, 无非就是教师捧着一本书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而忽略了与台下学生的各方面互动, 因此, 也决定了那样的教学成效是不高的, 如今的学生, 可谓是含着高科技汤匙出生的, 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脑看到这个万千世界的绚丽多彩, 他们的眼界与见识, 无一不要求着我们在教学的方法上做出改变,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则是务求在教学方法上让学生感觉到新鲜感和变化感,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愿意学了才能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教学来说是不能不提的, 多媒体的优势除了体现在它对于各功能的集成上, 也体现在资讯搜索、传输、更新的速度上, 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之外, 还为课堂的深度、广度、灵活性的扩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例如, 利用多媒体来取代传统的黑板板书, 既提高了效率, 也增加了趣味性, 因为多媒体可以对板书进行字体、颜色、呈现方式、声音等元素进行设置,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灵动性,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5

数学第一册期末复习计划

条滩小学周金红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较好,对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很好,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试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但对应用题还不太适应部分差生无法判断用什么方法去做,对提问题脑海中印象不深,有的不知怎么去提问题。在本班学生中优生占50%,中间人占40%,差生占10%。差的原因是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较差。对试题的理解能力较差,识别能力弱,且教师辅导不及时,训练不到位。

二:复习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2)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复习认识图形,比高矮、大小、轻重,认识钟表和简单的统计。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20以内数字之间的联系。

(2)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重点:

(1)重点复习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复习数的概念中突出数的组成。

五:复习难点:

在分析、讨论、交流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六:复习措施:

(1)紧扣课本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2)对学生易错易忘易混淆的题型进行比较讲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3)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计算能力。

七:、奋斗目标:

力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使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力争取得前三名。

八:复习方法:归类复习。

小学数学中年级评价方法之我见 篇6

关键词:更新理念;关注差异;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水平、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实践与探索中我收获了如下体验。

一、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上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教师必须抓好课堂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环节,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1、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教师是教学中的首席执行官,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中,一定要把握好儿童心理特征和课标精神,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实施评价。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要求,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表扬。比如课题组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时经常会说:“小明你的声音很宏亮,小亮你的坐姿很标准,小红你很善于思考,小青你很勇敢,小兰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等,从不同侧面去评价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也会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否定性评价在所难免,那么如何进行否定性评价呢?我认为

(1)要体现“尊重鼓励”的原则。

(2)要让学生再次尝试。

(3)要给学生申诉的机会。

(4)语言要尽量幽默化。

(5)要挖掘学生学习结果的价值。

2、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1)鼓励自我评价。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他才是真正的学习。自我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课题组老师在课堂总结时,经常提问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哪些方面表现很棒,哪些方面还需努力”等,让学生在自评中反思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对知识进行总结性记忆,同时认识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2)养成互评习惯。“互评”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作补充,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如;当某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课题组的教师们经常要求他问大家:“谁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课堂上经常会形成争论的场面,所以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即使错了,也会错的心服口服,也会清楚错在哪里,并且一些有创意想法也不会被埋没。从而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标。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课外评价作补充

1、建立评价学生成长的档案袋。新课标强调应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因此,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数学方面的评价,除了课堂评价和卷面成绩外,还采用了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借此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和进步历程。

教师要求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一些材料并保存到档案袋中。如:自己课堂上或课后完成的数学小制作、七巧板、钟面、各种图形、图案设计等等;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调查记录;在课外参加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活动记录;平时所写的数学小故事;老师平时给的一些小奖励;每次测验的试卷、单元过关、期中、期末试卷等等。虽然有一定的要求,但不限制学生所选的内容,只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材料都可以装入档案袋。有的学生把自己独特的解题技巧、老师和家长的评语、自己阅读的数学读物等等都装入档案袋,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总之,档案袋里的内容只要能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都可以选择,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期末学生首先对档案袋的内容进行自评,自评时汇报自己对所学知识点明确与否,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及其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互评;最后师生对数学档案袋的内容进行评价。从而达到了多元评价的目的。

档案袋评价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有所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借助校讯通、微信等电讯平台进行评价。随着校讯通、微信等电讯手段的大量应用,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得到了更多及时有效的补充。教师不用再苦苦积攒学生的各种表现,把家长请到学校,再一股脑地倒给家长。作为家长最想听的往往是老师对学生的各种评价,作为老师也想知道家长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而校讯通和和微信群却能方便快捷的做到,从而在家校之间搭建起很好的桥梁,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要不断探究和反思评价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7

一、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创设疑问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虽然实际年龄较小, 但却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以及一定的探索欲望与能力, 鉴于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一开始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利用一些同当节知识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巧妙导入新课。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 上课伊始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大家都喜欢过生日吗?”得到的当然是“喜欢”的肯定回答;紧接着, 我又问道:“那谁知道多长时间才过一次生日呢?”不出意料, 很多学生都回答“一年一次”。“大家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 可是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 今年12 岁了却只过了3 次生日, 为什么呢?他难道不应该跟大家一样, 一年过一次也就是12 次吗?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可把班上的学生给难倒了, 大家开始纷纷讨论起来, 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活跃且高涨。

如此, 通过一些问题进行课堂导入, 就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疑问的学习情景, 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推动下逐渐产生对“年月日”这部分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实际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根本来源, 小学数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常识实现新课的巧妙导入, 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如, 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 我并没有死板地引入“负数”这一概念, 而是向学生展示了如下一组数字:

电梯中小明要去5 楼, 他摁了5 键;

而小明妈妈要先去地下室取东西, 她摁了-2键。

北京今天的气温是4℃;

大兴安岭今天的气温是-19℃。

小华爸爸对家里的收支情况做了一番记录, 得到的工资记为3500;

支出的消费记为-1800。

中国地形图上,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表示为8844.43m;

而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表示为-155m。

……

紧接着我又说道:“相信大家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与上述例子类似的一些数字, 那么大家知道它们究竟代表什么呢?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正负数……”

这样一来, 通过一些生活实例, 就使学生理解了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既实现了当节课堂的顺利导入, 同时又帮助他们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对于“负数”这一数学知识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

三、运用实物导入新课, 创建感性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年龄较小, 这就决定了他们仍然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思维思考方式。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安排一些直观、形象的导入方式, 这其中运用实物进行课堂导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 在学习“元角分”时, 我就在具体的知识点讲解之前向学生展示了提前准备的10 元、1 元、5 角、1 角、5 分、1 分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使学生率先对圆、角、分形成一个较为直观、感性的认识, 很显然这一导入方式为接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扫清主观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建立活泼的学习情景

由于年龄较小, 游戏是绝大多数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鉴于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巧妙安插一些简单易做且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堂游戏。

如, 在学习“乘除法”之前, 我就在课前设计了“大声背出乘法口诀”小游戏,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大声且快速地说出2~9 等各个数字的相关乘法口诀。

此举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一来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来更是在巧妙导入新课、为学生建立活泼学习情景的同时轻松突破了学习重点与难点。

诚然, 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方式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出发, 从不同的教学目标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真正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进而为切实提高小学中年级的数学课堂效率及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海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 2014 (11) .

七年级数学教材中隐含数学的挖掘 篇8

一、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

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 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 由于七年级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 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和方法, 造成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 不理解。因此, 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 把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例如在《7.2线段、射线和直线》中将线段、射线和直线三个概念的学习通过三个连线题的解答来完成, 这三句话是“ (1) 以A为端点, 经过点B的射线; (2) 连接A, B两点的线段; (3) 经过A, B两点的直线。”这三句话概括了这三个概念的各自特征, 教材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定义。因此, 阅读时要仔细品味, 挖掘这三句话所包含的概念含义, 并仔细体会数学用语的讲究。第 (1) 句话“以……为端点”可以体会到射线是有起点的, “经过……”这句话只要学生一动手就会发现射线的方向性。第 (2) 句话的“连接……的线段”揭示了线段的特征是限于两点之间的部分, 从而易于理解到线段是有大小的。而第 (3) 句话的“经过A, B两点的直线”, 可以理解为既然是“经过”两点画线便可以继续将线延长, 这样就可以导出直线的无限延长性。另一方面, 这三句话也告诉了七年级学生应如何用几何语言叙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画图方法。这些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课本内容, 实质上一点也不简单, 它是用一种动态的、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也证明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如果把数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化为用形象的语言清清楚楚的告诉学生, 一方面做不到, 另一方面使数学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

另外, 数学基础知识也隐藏在教材的例题中。如《7.5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 并能由此进行角的简单计算。可是在教材的内容里却始终没有提及有关角的和差的文字叙述, 这两个概念的学习, 教材却将其安排到例题中, 要求学生凭借数的和差、线段和差的概念, 根据例题中的图形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及表示。如图1根据例1, 已知∠AFC和∠BFD是直角, 找出图中的直角, 这里产生∠EFC是直角的理由是∵∠AFE=∠AFC+∠EFC (角的和) ∴∠EFC=∠AFE-∠AFC (角的差) =180°-90°=90°

根据图形让学生形象的看到角的和与差在几何图形中的位置关系, 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演示让学生明白角的和差的表示, 这为例2中角度的求解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教师应该做好必要的引导, 让学生耐心挖掘, 认真研究, 这样才使数学学习成为最耐人寻味的、最具诱惑力的。

二、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隐蔽性, 常隐藏在教材的各知识点和数学问题中, 它的学习不同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它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 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在数学教材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作用, 并学会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1. 挖掘隐藏在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

隐藏在数学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属于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是数学的精髓, 没有数学思想方法支撑和统帅的数学基础知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将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时, 学生才能掌握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因此, 在数学基础知识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应首先理清数学基础知识结构, 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这样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探索, 并学会运用。例如, 七年级 (上) 数学把“图形的基本认识”编排在代数式和一元一次方程后面, 这样便暗示着可以用前面的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的有关问题。例如线段和角的计算过程, 将未知的线段或角用已知的线段或角来表示时, 一方面可将其归结为列代数式求值的问题, 这样易于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写出解题过程;另一方面这里也体现着化归的思想方法。如“对顶角相等”性质的探讨, 就利用了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一已知性质进行推导得出, 体现了化归的思想方法, 在运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积累数学理论知识对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另外在《7.1几何图形》这一节中有关几何图形的分类则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也重视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 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过程化教育理念。

2. 挖掘隐藏在教材例题和习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可能会慢慢地被遗忘, 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 却会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这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所以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精神。七年级学生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主要还是教材给予的例题与习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与渗透。如《7.6余角和补角》中的例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 求这个角的度数。”如果直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决, 学生显然是感觉到太难了, 当引导学生用设未知数构建方程的思想来解决时, 显然容易多了。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思想方法在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这样关于课后习题中的有关计算题学生就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了。如《7.7相交线》里的作业题第4题, 是一道纯粹的几何计算题, 已知, 直线AB, CD相交与点O, OE平分∠BOD, 且∠AOC=∠COB-30°, 则∠AOE=_____°。这里起初学生都在尝试用推理的方法来做, 由于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成熟, 班级有半数学生感到困难。后来引导学生设∠AOC或∠COB为x, 这样便得到了一道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使问题的思路变得简单了。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材中的出现是隐蔽地、抽象的, 所以在学习时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还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 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它的含义和作用。

三、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 所以教师也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 尽量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释抽象的数学理论。

1. 数学导入时与生活接轨,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 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课堂教学入手, 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 以《棋盘上的学问》作为故事的开端。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 第2格放2粒, 第3格放4粒, 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些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起初学生凭直觉断定国王做到这一点很简单, 等学完了乘方运算以后一算发现结果令人吃惊, 原来按照大臣的说法, 国王需给大臣大米4.612×102亿吨, 我国2006年稻谷总产量才1.8257亿吨。结果让同学们感到惊奇和兴奋, 原来国王的国库里根本就没那么多的大米。也让学生知道了在对待数学问题时, 凭直觉是不可靠的, 只有进行科学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数学运用与生活牵手, 培养学生数学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后就会明白为什么需要用两枚钉子才能将一块木板钉牢。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为什么引水管道要自村庄垂直与河道铺设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9

1.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业的趣味性强, 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 并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 各方面都不成熟, 对各种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 设计灵活多变的作业类型,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学习《找因数》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用十二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问可以拼成多少种长方形。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和学生共同交流,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并且规定长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边长为整厘米数。 由于学生刚刚学习因数及倍数的内容, 因此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体会拼摆的乐趣, 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发现可以拼出边长为1和12、2和6、3和4这三种长方形。 将数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巩固学习的知识, 活跃学生的思维。

2.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 因此在设计作业时, 如果给学生统一安排相同的作业, 则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并且统一布置的作业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 难度偏低, 但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显得比较困难, 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都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有些学生由于做不出来, 甚至会出现抄袭的现象, 不利于学生成长。 因此,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针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安排难度及深度不同的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通过作业得到更好的完善, 体会到学习的成就。 教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这样的层次布置作业, 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选做需求。 然后让学生都能够体会成功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教师可以从设计三种层次的练习题。 基础题:一个长方体长6、宽3、高2, 问表面积是多少? 一个正方体边长为4, 表面积为多少? 提高题:做一个长20、宽15、高30的盒子, 需要表面积为多少的纸板? 发展题: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 表面积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题目来思考, 体会知识的应用。

3.促进作业的多样化

数学作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书写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作业。 虽然这种书面作业教师会批改, 但不利于学生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 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因此丰富作业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个性化作业, 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投入作业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记一记, 安排学生将一天学习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学生通过长期记录, 能够积累更多的东西, 同时也更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每天的学习内容, 完成一份课时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练习和巩固,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动手自制、动手操作的作业。 小学生比较好动, 这一类型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练习, 并且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如可以通过制作礼品盒的方式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 可以通过包装物体巩固表面积的相关知识。 这种新颖的作业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教师还可以阶段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 引导学生通过大纲、小报等形式整理, 帮助学生形成更系统清晰的知识体系。

4.提高作业的实践性

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实践性,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考虑, 将学生经历过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然后巧妙渗入数学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体会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中可以集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图形变换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中探究图形在方格纸上移动的过程, 然后课后让学生回家自己在方格纸上移动三角形的位置, 并在坐标纸上画出变换的过程, 然后写下变换的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10

一、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 部分教师还未准确把握新教材的内容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编排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旧教材有单设一章应用题教学内容, 但是教师仍然觉得应用题教学比较难。如今, 新教材不再设有专门应用题章节, 而是把应用题分别放到例题及练习题中间, 其中不少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 条件与问题设在画面当中, 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同时出现在一起。因此, 相当一部分教师适应不了新教材的编排形式, 无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干脆减少应用题教学的内容。

(二) 编写结构封闭, 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仍然采取以前那种“先讲例题, 学生训练, 教师评价”的策略, 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且其不完全具备迁移能力, 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普遍觉得应用题很难学。另外, 教师为提高其教学质量, 常常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 时间一久, 学生就对数学应用题产生了厌烦乃至畏惧的心理。根据传统应用题编写的特点, 我们发现, 应用题编写需要其条件能够充足但不多余, 其答案也必须是唯一的。这种讲求完备性、结构封闭的应用题编写方式导致学生在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极易形成思维定势, 从而无法提供创新的思维方式, 不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意识。

(三)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以前,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单纯的数量关系来分析并解答类型化的应用题, 且解答过程形式化。我们对此也习以为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然而该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问题的实际价值、问题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这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非常陌生, 无从理解, 更别提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考、提出甚至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将实际问题简单地处理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 那么数学知识的运用也会严重脱离生活, 而学生就难以形成那种发展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有关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建议措施

(一) 设计情境问题, 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解应用题产生兴趣, 就会生出无穷的智慧, 有异常活跃的思维能力, 那么, 解题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般应用题仅从文字、数字理解则比较抽象, 仅靠口头讲解难以解释清楚, 但要是创设一种使学生了解且熟悉的思维情景, 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勾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要求数学应用题的素材必须是学生熟悉的, 或者是感受过的, 甚至理解的, 或者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就更加亲切, 也更易理解及接受, 并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 该种方式也有效脱离了以前的纯文字形式, 要图文并茂, 这样不但有利于远离以往那种纯文字的枯燥说教, 还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 从而为今后的自主学习作铺垫。举一个例子, 用长5.32米, 宽1.42米的长方形铁皮来做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 (接头处勿略不计, 不加底面) , 做成后该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该题可以让学生试验一下, 用长方形的纸围了看看, 看如何做才能使圆柱的体积最大, 这样使得学生具备了解题思维, 解题方法自然能够产生了。

(二) 研究理解题目题意, 抓好问题关键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分析题目的提议同时也是解题的核心。曾有人做过相关研究, 得出下面的结论:学习困难的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困难其实并没有仅仅表现在解题比例方面, 而主要是在于分析和假设认知活动的能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优秀学生相比, 缺乏对题中隐含条件及中间状态分析的能力。因而说明学习困难学生和优秀学生在分析阶段的内容存在本质的差别。应用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发现应用题的解法, 即在问题和条件间找到某种联系与关系, 通过仔细分析题意, 确定题目已知条件, 挖掘探索隐含条件, 从而通过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来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因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运用可观察和可测量方法使应用题教学能够外显化, 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熟悉、理解教师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在该基础上建立一种比较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 解答“将含盐5%的盐水20千克配成40%的盐水要加多少盐?”这道题时, 要明确该题特点是“水的质量”是不变的, 关键点在于“求水的质量”, 一旦“水的质量”求出, 那么别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三) 适当点拨引导、深入思考问题

部分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适当的解题策略,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归纳出不同题型的有效解题策略, 并恰到好处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学生对于部分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原因在于思维定势, 此时, 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转换角度, 理清思路。如下题:“市场进了4400斤土豆, 是番茄的4倍多400斤, 进了多少斤番茄?”, 不少学生思维定势, 觉得多即为“加”, 却不知道该题一道逆向思维题。此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 先按照题意写出“等量关系”, 然后考虑如何解答, 就不会容易出现错误了。部分题目比较复杂, 如果按常规方法思考则无从下手, 常常不知不觉陷入“死胡同”。这类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换思维, 全局出发、全面观察、整体把握数量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6个数平均值为7, 若将其中一个改成15, 则6个数平均值是9。问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该题读了之后, 很多学生都想知道这6个数是哪些, 都想着试找这6个数, 显然这样是不可能同时也没有必要。此题主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 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数。我们先要明确改动后的这6个数, 其总和9×6=54, 而改动前的这6个数总和是7×6=42, 这样就可以做的改动后与改动前相比增加54-42=12, 那么, 哪个数在“增加12”之后变成15了呢?这样该类问题的解答就简单化了。

综上所述, 教师要重视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并认清当前应用题教学现状, 进而积极优化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得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富有成效。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11

一、“帮衬”学生,让学生把握审题的重点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需要教师帮忙读题来引导练习,教师在读题时会将其中关键的地方通过语调及速度等技巧来“传导”在学生面前。等到中年级以上学生自行读题审题时,有些学生其实尚不完全具备独立审题的能力,容易忽略题目的重点,而教师也许又不太关注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日积月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审题愈发马虎起来。所以我们中年级的数学教学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注重学生的审题训练。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帮衬”学生审题,将完整的科学的审题过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审题应当关注些什么,突出“审”的重点。

例如:爸爸和小明带了500元到商场购买一双运动鞋和一条运动裤,最多剩下多少元(例题中出示多种不同的运动鞋和运动裤的价格,略)?在出示题目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读题两遍,找出自己觉得比较关键的地方,很多学生都将着眼点放在“最多”两个字上,另一些觉得“剩下”两个字是重点。为了帮助还没有理清头绪的学生,我请一些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思路。一名学生发言:“因为小明和爸爸可以选购不同的运动裤和运动鞋,所以他们要付的钱就不一样,现在题目中问最多剩下多少元,就是要使花的钱越少越好,所以应当选价格比较便宜的买。”这样的阐述非常到位,让所有人都明白了“最多”的含义,并有了相应的解题设想。其后我再请学生依据审题过程来寻找解题方案,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突破审题难点的典型案例,一些学生在自主审题的时候只注重了一个“多”字,认为将价格最贵的运动鞋和运动裤价钱相加就可以了。而题中要使“剩下的钱最多”,这样的问题就转变了思考的角度,因为要求“剩下的钱”应当用减法,而要剩下得多就必须满足减数最小。审题训练中注重在这些关键节点拉孩子一下,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二、“搀扶”学生,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

中年级学生的审题正由依赖经验向构建方法过渡,在学生尝试审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有审题的突破口。一般说来,在审题中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由条件向问题梳理,另一种是由问题向条件追溯,这样带着目的的审题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把握题目中提供的数量关系,从而抓住问题的“命脉”。

例如:王大爷准备用14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田地,怎样围面积最大?学生在审题中可以发现在这个问题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条件,所以难以由条件入手来思考,审题时就可以从问题出发来追溯,问题是怎样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解决这样的问题势必要将能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找出来,而题目中已知的条件“14米”正是长方形的周长。在学生独立读题并思考后,我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1.题目中的14米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2.长方形的面积与长与宽有怎样的关系?3.可以由长方形的周长找出其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吗?学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再来审视原来的题目思路就更加清晰了:要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可以将周长为14米的所有长方形找出来,而周长是14米,长与宽的和就是7米,这样只要依次列出和为7的不同组合就可以了。

在这样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面前多“搀扶”学生走一走,学生就能摸索出审题的方法,或由问题入手来“顺藤摸瓜”,或由条件开始“顺流而下”,从而掌握这样基本而有效的审题方法。

三、“放手”学生,让学生升华审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不应当永远牵着学生走,适当的时候我们应当敢于放手,让学生一展所学。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相互启示,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成功感会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升华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奥运会汽步枪射击每发最佳成绩为10.9环, 九发子弹过后,中国选手的平均成绩为10.4环, 美国选手的平均成绩为10.2环, 那么最后一发中国选手的成绩达到多少环就能确保不被美国选手超越?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深刻的理解,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上课时我放手将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并组内交流,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审题做得很不错,即使有一点迷茫的学生也通过组内的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不被超越”的理解,有些小组内展开了唇枪舌剑,最终才达成了“打平手也符合题目要求”的意见统一。我想经历了这样的锻炼对学生的审题来说是一种促进,其能力也“水涨船高” 。

总之“意至为行之先”,学生对问题的有效思考必然建立在其深入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所以说审题之于学习的作用就好比磨刀,刀磨得越快,问题解决得越轻松,数学学习就是要打造好学生的“磨刀石”,让学生的“学”更有效率。

中年级数学论文 篇12

1.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主动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 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通过一定学段的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标准。

2.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小学中年级一般是指小学三年级、四年级。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 这个时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 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均有明显的增长。 (2) 情绪较稳定。对情绪的调节开始和某种道德规范相联系, 在无明显外因的诱惑下, 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 集体活动的意识增强, 懂得集体活动的一些规则、规范;开始以兴趣、爱好来选择朋友, 朋友关系日趋稳定。 (4) 自我尊重、获取他人尊重的需要比较强烈。 (5) 开始从活动的效果、动机等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与他人比较。对成人的依赖较之低年级明显减少。 (6) 开始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 出现喜爱某些学科、不喜爱另一些学科的兴趣倾向。

3. 探究性学习对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的影响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 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新时期下探究性学习对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有以下的影响:

第一, 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小学中年级学生有效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以探究课题为主题, 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遴选对数学学习有用的信息, 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数学问题的帮助。

第二, 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的空间。虽然探究性学习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发现或发明, 但就学生自身成长来说, 却是一种创新, 体现了一种创造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的运用

1. 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探究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个人知识积淀有关, 更取决于思维的敏锐性。为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除创设引入探究时的问题情境外, 还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反复实验查证, 或利用课文中涉及的内容, 不失时机地补充一些课外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2. 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 如食物的分配、建筑物的形状、电话号码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 他们在观察这些事物的过程中, 就会多问一个为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在旁边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然后通过数学课堂来解决这些问题。

3. 创设科学的数学探究情境, 让学生全体参与探究过程

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 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 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三角形建筑物的图片, 创设一个三角形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什么那么多建筑物、生活用品是三角形的构造呢?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主动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 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在小学中年级数学的教学中, 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发展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亮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五步教学法[J].师道 (教研) , 2011 (11) :44~45

[2]王桂娥.积极实施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3 (19)

上一篇:妇产科急症出血下一篇:高层建筑智能系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