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2024-09-23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共11篇)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1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的规模日益扩大, 它的存在, 不仅对农村经济也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原因分析得出民间金融繁荣是金融压抑的必然结果, 正规金融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日益扩大的需求矛盾成为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而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对于经济影响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要采取疏导结合的方式, 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民间金融,问题,对策

民间金融,泛指个体、家庭、企业之间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直接进行金融交易的行为。由于以往这些借贷行为是非法存在的,也被称为“地下金融”。其具体表现有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 (有的地方也称“邀会”) 、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适应和满足“三农”多样化、分散性的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了特殊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民间金融的发展还未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对农村和社会经济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模庞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换的作用。民间借贷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IFAD (2006) 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的民间借贷金额高达1.2万亿元左右。从2001到2006年,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大约以19%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全国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高达8000-14000亿元,仅浙江东南温州地区就有3000多亿。

2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民间金融繁荣是金融压抑的!必然结果。正规金融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农村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日益扩人大的需求矛盾成为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根本原因。

2.1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涉农机构锐减,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萎缩。近年来处于自身经营效益的考虑,县域内的国有银行机构大量撤并,尤其是农业银行的减少最为严重。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追求经营利润的考虑,对县级机构的中小贷款客户实行规模控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并设置了较高的贷款门槛,客观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加剧了资金供应的紧张程度。此外,随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些乡镇实施撒并,这些乡镇的信用社及农业银行营业所也发生了变动。据资料显示,2005年,湖南郴州市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35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26个,信用社撤并9个。随着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的收缩,其信贷业务开始向中心城市集中,原有的信贷、结算、代收、代付性业务的急剧减少,县域网点逐渐演变成了“多功能储蓄所”。久而久之,这些金融机构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且,已有的功能日益不复存在,其最终必将退出县域这块土地。

2.2 现有的农村金融部门实力不强,经营效率低下,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中, 以支持“三农”为己任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管理监督机制不畅, 市场地位不断下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民间金融纰织的存在必定会使一部分资金从正规金融体系流出, 形成一个体制外的金融市场。从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行和宏观调控的实施。如当政府对经济过热实施以紧缩货币政策时, 往往政府作用之外的民间金融反倒会利用正规金融力量减弱之机, 对紧缩的经济领域给予信贷支持, 经济难以“软着陆”, 从而抵消掉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

2.3 金融自身的缺陷导致其有一定的危害。

一是某些民间借贷活动在很大程度形成了孕育“地下经济”的温床。在一些地方,民间金融机构成为非法外汇交易、洗黑钱和集资诈骗的主要载体。二是高利贷现象的存在,加大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三是民间金融安全性较低,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除了面对一般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市场风险外,民间金融机构还要承担得不到法律保护而产生的非市场风险。于是由民间金融引发的纠纷,往往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为了确保资金的回收,不少地下金融组织都雇有专门的追债队伍,其追债人员一般都是横行当地的霸道者,有的甚至是当地黑恶势力的成员。一但发生债务拖欠和纠纷,追债人员就会实行暴力追债,往往酿成社会的不稳定。

3 规范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的态度不能是取缔和消除,它的存在是民营经济在资金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必然导致由个体和民营经济来填补这一差距。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民间金融问题要采取疏导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深化金融改革,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有效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建立开放、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民间金融要加强监管,趋利避害。

3.1 立法使民间私人借贷走向法制化。

要制定相关的民间借贷管理法律法规,将民间借贷行为置于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民间借贷过程中的违法乱纪活动,尤其是高利贷活动,才能有效地加以管制。放开民间的准入限制,使地下金融合法化和组织化,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轨道。

3.2 农村金融体制,组建民间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信用社对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将信用社改造成为商业性的地方股份制金融机构;其他地区,也应该按照股份制原则,吸收当地农民和个体经济组织入股,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一是积极开展合作金融形式,重点引导民间资本组建农民股份银行和农村银行,为民间借贷开通渠道。在地下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尝试吸引部分民间资本参股,建立股份制银行或进行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二是规范对邮政金融的管理。把县以下邮政储所吸收的存款,经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放给农户和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开放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余渠道,鼓励购买农发行的债券。

3.3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金融抑制,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的真实供求,从而有效地对金融资源进行处置。

金融抑制程度的降低,实际上是削弱了地下金融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它的运作成本;如果正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不能在开展业务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和动力,金融投资品的供给增加,居民家庭理财工具多样化,就会导致冒很大的风险去投资于地下金融产品。

3.4 有针对性地对地下金融行为进行监管,坚决取缔和打击违法金融行为。

违法的地下金融行为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等特点,有时会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必须加以规范。对一般的个人间的民间借贷活动政府应该严密监督;对于高利贷,只要不是严重干扰社会治安和金融秩序,也不一定完全禁止。对于高利贷的控制,应该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将其挤出市场。

参考文献

[1]朱泽.我国地下金融发展状况及治理对策[J].农业经济, 2005 (lO) .

[2]李建军.地下金融规模及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 2005 (3) .

[3]许咏梅.我固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 .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2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7个主要地区131家农户进行调查访谈,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的地域经济特点,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农村 民间金融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至今仍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村金融又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积极探索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湖北省作为中西部的结合地带,同浙江等沿海地带相比民间金融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要逊色很多,民间金融对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湖北省民间金融的优劣和劣势进行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村特点,湖北地域特色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能探求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途径,为湖北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利的金融支持。

一、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1.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概况

《湖北省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湖北省民间融资活跃,融资额度逐渐扩大,主要方式仍为直接借贷,借贷利率总体上扬;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民间借贷样本监测中,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规模呈加快增长趋势,借贷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贷款利率,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二者利差略呈扩大趋势,而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基本稳定,借贷利率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既有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民间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等。

2.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抽样调查统计

本文对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交流访谈为辅,以户(家庭)为调查单位走访了湖北省武汉、荆州、黄石、仙桃等27个主要地区。发放调查问卷131份,筛选确认回收的有效问卷103份。

(1)农户对民间金融的接受程度

在接受调查的103户农户中,绝大部分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共占调查总人数的79.4%。其余农户主要以做生意或以固定职业如教师为生。调查显示,在103个样本中只有14户有过向民间金融组织借贷的经历,仅占13.6%。当问及“当您缺乏资金时,您一般会向谁借款?”时, 77.67%的农户选择“亲戚朋友”,24.27%选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选择“民间金融组织”的只有1.9%

(2)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程度

湖北省民间金融组织较少,不仅不具规模效应而且规范性较差。问卷对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借贷利率、借贷过程中是否需要抵押做了调查。

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一般涉及到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结算、信托、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等。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的服务种类主要以发放贷款为主,所占比例为41%。其他的服务主要有吸收存款和金融租赁,各占17%和13%,结算也占有10%的份额。如图3所示。

民间借贷的利率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样本中实际发生民间借贷的农户较少,所调查的利率为农户所了解的当地的民间借贷利率。结果如表1所示。利率区间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基准率的1-4倍之间。

对于民间借贷中是否需要抵押品或担保,对有过民间借贷经历或接触过民间借贷的农户进行调查显示,54.8%的交易没有抵押或担保。

(3)农村民间金融的贡献程度

调查显示,74.5%的农户认为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点作用,认为“作用重大”和“没有作用”的比例相当,均为6%左右,认为“有负面作用”的占12.2%。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规模较小,规范性较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所调查的农户中很多人在当地都没见过私人钱庄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更谈不上把民间金融作为融资渠道之一。

二、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障碍分析

1.民营经济不够发达

在20末,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省有179家民营企业挤入其中,而湖北省仅有12家,在末,浙江省有174家民营经济挤身于民营企业500强,而湖北省仅有12家。从注册资金上来看,,湖北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850户,而浙江省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2050家。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1月进行的调查显示,按20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00亿元计算,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约为170亿元,企业以业主个人名义借入的民间借贷约为125亿元。可见,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民营经济的发展缓慢势必会导致民间金融资金需求的减少,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市场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湖北民间金融总体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资金不够充裕

民间资金是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的主要供给。民间闲散资金与浙江、江苏等民间金融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明显较少。而且由于湖北省民间融资程度不高,传统思想观念、中介机构不发达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我省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化。20据湖北省统计部门测算,湖北省民间资本总计达2800亿上,而浙江省民间资本的规模就已经突破万亿元。民间资本不充裕,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较少,直接影响着民间金融供给市场的发展壮大。

3.民间金融风险较大

风险性的主要表现有,其一,湖北省民间金融监管配套制度不完善,必将导致农村金融秩序混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户排斥民间金融的原因中选择“不受法律保护”一项的占37.5%,高居榜首。农户对民间金融法律地位的疑虑影响着农户对民间金融的信任程度。民间金融监管制度不配套,如民间金融监管缺位、民间金融监管法律滞后、民间金融监管规范混乱等,是我国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问题,同样是制约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农村民间金融固有的局部性风险。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民间金融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具有不规范、高风险等特点。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金融原有的血缘、业缘、地缘关系逐渐被突破,相应风险不断积累,从而难以避免关联贷款等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湖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确定合法的法律地位

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来给民间金融正名,《合作金融法》至少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根据法律规定的职格条件,依法成立的民间金融组织,其组织、成员的权利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二是规范的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合作金融法》的出台,将不仅从法律上承认民间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同时也明确利益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使司法机关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有法可依,从而达到弥补民间信义机制约束不足的缺憾。

2.设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金融监管配套制度缺失,需完善监管体系。首先是内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是指民间金融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性、标准化,能够在民间金融内部形成合规化经营的内在要求,以期达到风险因素内部消化、解决的目标。内部监管是一种成本较低的选择。其次是外部监管。在内部约束治理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有效的外部监管是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3.构建双向诚信体系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3

纽约联邦银行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银行业务状况研究发现:银行规模越小,其小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越大,小额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越高。小型金融机构具备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面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增加对于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世界银行政策研究小组200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金融机构对私营部门信贷与GDP的比率提高1倍,将导致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提高2个百分点;且私营部门的信贷占比越高(金融体系的深化程度越高),经济的波动性越低。

一、当前农村经济中对金融服务需求新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基本均衡的情况下,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需求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丧的主要战略,并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既包括作物品种的改良、新的生物技术在农村传统种养业领域的推广运用,也包括生产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新的产业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小城镇的建设、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等等。资金需求巨大,靠“三农”领域自身的积累能力无法实现其对于资金需求的满足,同时由于其风险性较大,常规的银行信贷活动也难于投资支持。所以,满足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需要有新的方式,提出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供蛤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的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这时,中国农业政策目标也由过去的单纯保证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增加,转变为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并重。要增加有效供给,就需要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此,农村的金融机构需要围绕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构成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等提供金融服务。

(三)农村民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由此推动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多数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县和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迅速发展的民间金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促进了农村信贷供给效率的提高,实现了民间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实现双赢,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均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希望进一步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虽然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却随着自身的改革不断地退出农村市场,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户的融资来源中,平均而言,来自银行的比例为13.89%,来自农村信用社的比例为18.90%,而来自民间私人借贷的比例则高达65.97%。民间借贷活跃,说明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民间金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优势

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金融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融资安排,温州现象表明,民间金融是解决金融脆弱性的有效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农村民间金融能充分吸收农村社会储蓄,将其引入资金需求大、生产效率高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起到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目的。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融资的需要,与正规金融相比较,在体制、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民间金融在正规金融的缝隙中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民间金融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一组合的优势所在。

三、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议

关键问题是应改变对民间非正式金融的歧视态度和观念,把农村非正式金融视作为与正式金融同等重要的金融领域,把非正式金融、正式金融并列看作金融市场、金融秩序和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较为宽松的法律框架和政策环境,

(一)尽快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表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

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为民间借贷构筑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其中,尤其对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应有所界定,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摆脱灰色金融的身份,将一些不属于违法范畴的灰色金融规范化,如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的民间金融的界限,使集资活动由暗变明,从“地下”走到地上,有利于有关部门加大对恶意欺诈行为和恶意高利贷行为的打击力度。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事实上,美国、日本也正是通过这种“民间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的,而非只是简单地采取打击和取缔的办法。

(二)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蓝管。发展民间金融本身要求发展对它们的监管,不监管等于不去发展

民间金融具有两面性。换句话说,由于其本身的固有特性,民间金融在对农村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加民间资本的增值能力的同时,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并对其加强监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的,而它们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是它们被纳入政府(代表社会)对其进行监管的体系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金融活跃地区的监测,尽快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尤其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收集机制,定期采集相关数据,全面掌握民间金融的运行情况,并以此制定适合的政策法规;放松管制并不等于放松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应该坚持审慎监管,坚持所有者的自律监管、市场方的外部监管和官方监管相结合,维护金融秩序。

金融管理当局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是强迫其完全正式化或者简单禁止,而是可以通过提供预警信息,提高透明度,应降低其风险,同时保持其活力。随着我国

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原则上对正式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设上限,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有关民间信贷利率不得高于商业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司法解释事实失效。一般可以原则上借助民法和合同法来保护民间金融、解决其面临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发生贷款违约纠纷的情况下。此外,引入适宜的个人破产程序可以使得因为民间信贷债务负担所可能导致的或有负面影响最小化。

鼓励民间资本联手创建市场导向的贷款担保公司,以提高担保公司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政府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加强金融监管和提供税收优惠的鼓励办法。可以在民间金融活跃地区率先搞一些民间金融机构试点,将一些高价值或者龙头性的民间金融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如果允许现有的民间金融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登记注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既可以保留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金融服务上的信用平台优势,又可以减少由于民间金融不透明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三)民间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建立共同的存款保险基金来为其吸收存放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险

这种保险费和保险金可由相应系统的行业协会或者共同的专设机构自行确定,但必须达到或者超过法定的最低限度的存款保险要求。这并不排斥同时存在一个全国性的强制性存款保险,后者可以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存款保险,适用于未参加民间金融机构之间共同设立的存款保险基金的金融机构。这样一种体制类似于德国的情况。德国的存款保险体系最初由三个存款保险子系统组成,即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存款保险系统。三者均是存款机构通过行业协会自组织参与存款保险的。1998年之后,德国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定,引入了《存款保险与投资者补偿法》(ESAEG),该法律规定了强制性的最低存款保险,适用于没有参加上述各系统内存款保险的存款机构。德国由此形成不同银行系统内自愿保险和系统外存款机构最低义务保险相结合的存款保险体系。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4

(一)金融生态的概念

金融生态一词在字面意义上的解释可以是:一系列影响金融主体运动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12月2日的“经济学50人论坛”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指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之所以会有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金融生态系统的失衡。

(二)金融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系统的、互动的有机链条。金融生态是存在于整体的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它同样是系统的、发展的。首先,从金融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其衍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呈现出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动态进化趋势。从古代简单的钱币兑换业务到当代银行业务,再由银行业务演化出一系列的基金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理财业务。这显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次,金融生态具有创新性。这里所说的创新是金融主体在面对金融环境变化时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再次,生物系统的进化法则是优胜劣汰,金融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只有对当前金融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金融主体才可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后,金融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无视金融生态的规律性会致使金融生态系统的遭到破坏, 从而导致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无法建立。

二、农村民间金融

(一)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官方金融之外的融资活动。所谓官方金融,就是其业务的开展和资金的运行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除此之外的金融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非正式金融。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又有着不同的观点:山东大学金融系博士生导师姜旭朝认为,非正式金融与民间金融是不同的概念,非正式金融是因金融体系不健全而产生的,是会随金融体系的完善而逐渐消亡的,而民间金融是国家官方金融之外必不可少的金融活动形式,是对官方金融的补充,是正常的、科学的金融形态。张宁教授的观点与姜旭朝不同,他认为非正式金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非正式金融是指不合法的、与现有法律对抗、影响经济活动运行的金融活动;广义的非正式金融除了包括上述非法金融活动外,还包括民间金融。笔者认为两位学者的说法都有科学之处,首先民间金融是对官方金融的重要补充,另外,民间金融与非正式金融有交汇之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试着给民间金融下一个定义:民间金融是指在官方金融监管体系外,不具备规范机构和固定场所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它具有非制度性和非正规性。

(二)农村民间金融

农村民间金融是指在农村地区民间自发形成和发展的、为满足自身融资需求,存在于政府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是农村地区最大规模的合作金融组织。将农村信用社界定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是从信用社的产权所有者方面考虑的,信用社的实收资本均由合作社成员的股金构成,其产权属于全体社员共同所有。二是农村合作基金会。这一金融组织形式已于1999年被国务院叫停,但是它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深思。一个突出的教训就是,如果金融监管还未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进行,政府还可以对民间金融机构指手划脚,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就是民间金融的灾难。三是合会。合会是一种基于血缘、宗族、地缘关系的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形式,是各种金融组织的统称。四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各种民间金融活动的总称;狭义是指农村地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五是民间集资。民间集资主要是指乡镇企业由于资金需求,自行在农村地区募集资金的行为,这种集资方式的风险性极大, 因此政府并不倡导。六是私人钱庄。私人钱庄是指没有经过政府审批而成立的经营小额信贷的民间组织。这种组织机构在政府的打压下逐渐转入地下。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明显滞后于城市,正规的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更是相当匮乏。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而发展需要资金支持,金融资源的极度缺乏必然导致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的不到满足,这时候的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从国情出发,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要求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状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民间金融一直是政府所限制的对象,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而人们对民间金融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官方的金融融资活动才是合理合法的。其实新农村的发展所需资金数量如果仅仅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话,是远远达不到需求标准的。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农村民间金融发挥着正规金融所不能发挥的巨大能量。因此现阶段的客观事实就是:农村民间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存在,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第一,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比较大的金融风险。民间借贷活动容易滋生出一系列的金融犯罪行为,例如,非法吸取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非法地下银行等等。第二,农村民间金融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由于民间金融的自主性和非正规性,当国家试图调控金融市场和产业结构时,很容易被大量存在的民间金融削弱力度。第三,农村民间金融易发生经济纠纷。农村民间金融的不正规性会导致借贷双方容易产生分歧,最终发生经济纠纷。第四,农村民间金融组织自身不成熟。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安排所依靠的是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明朗,极可能因为某种因素而破裂。农村金融组织自身没有系统的运行制度,因此当问题出现时,组织自身会表现为束手无策。第五,农村民间金融缺乏法律规范。现阶段我国的农村民间金融除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他存在形式基本上都处于地下,缺乏法律和政策规范的引导。

三、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概述

(一)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势在必行,农村民间金融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就目前情况看,河北省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近几年里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在满足三农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还处于滞后状态。当前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及其产品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准,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

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服务者缺位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不足。据调查,河北省的经营型农户、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大量存在。二是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 2008年河北省农业保费收入额只有4.7亿元,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仅有0.97%,农业保险承保率在10%以下。三是各类新兴农村金融机构不成熟。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状态和业务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村镇银行的设立数量过少,民间金融机构难以成为支农的主力。第二,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和制度规范。这些民间金融组织长期游离于国家监管之外,一方面容易扰乱金融秩序,妨碍正规金融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组织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上的不规范,极度容易引发金融风险,造成经济纠纷。第三,整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则需要有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如此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同程度的缺位、涉农金融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缺少完善的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执法力度和执法方式存在问题等。

(二)改革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思路

改革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体系必须对整体农村金融组织结构进行重建,民间金融是一种市场需求与供给要求共同作用的产物,与官方金融部门相比,其优势在于借贷双方对信息都有充分的把握,因为这种借贷关系所依托的是血缘、宗族、地缘的相互联系。而且其借贷条件更加灵活,非常适宜农村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对资金需求小、分散、灵活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以下几条改革意见:一是增强农村民间金融服务能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把好进入门槛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在农村地区新设金融机构,并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措施;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的支持。二是完善涉农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法律保护和制度规范。一方面需要构建针对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多元监管体系,改善监管方式。在提高农村地区金融风险意识的同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农村金融环境的监管法律体系,做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市场退出等立法研究和起草工作。三是优化农村民间金融生态环境。针对河北省当前农村民间金融环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尽快制定适合河北省实际情况的政策文件,争取在农村民间金融活动过程中有法可依;加大对乡镇企业的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力度, 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信用信息健康发展,做好农户、个体经营户的个人征信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录入工作,建立信用信息数据资料档案。

四、金融生态视角下的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

(一)金融生态视角下农村民间金融的现实分析

金融生态是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动态平衡状态,是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一直处于发展滞后的状况, 致使农村地区金融资本运作问题重重,效率低下。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而植根于农村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想要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金融生态视角下的农村民间金融的现实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存在的问题;一个是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然而这两方面的问题有其内在联系性,农村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缺点会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的不良发展,而农村金融生态的恶性发展会再次影响到农村金融。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监管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发展有存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 金融生态系统与金融主体发展要求间的不适宜性就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法律法规在涉农金融方面的缺失,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起到了消极作用。由于对农村金融业务的管制不当以及政府与涉农金融组织自身都缺乏创新意识,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受到了严重损害,无法顺利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由于各类农村金融主体存在自身组织弊端以及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致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再次扭曲金融主题的成长路线。

(二)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改革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不是简单地调整涉农金融机构或处理金融组织的不良资产,若不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系在生态主体、生态调节、 生态环境这三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根本改善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对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与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重塑农村金融生态理念,保证农村金融生态的全局性。 加强关于农村金融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当前农村金融主体的不良做法,提高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允许并鼓励农村地区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农村地区的不同金融需求。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扶持力度,促使各类涉农金融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局面形成。三是切实提高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效率,解决金融生态主体所存在的弊端。在政策放宽的同时加大对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监管力度,并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改善自身管理提供政策条件和信息条件,从而在源头上解决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完成对其的构建与改革。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虽有波折却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可见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当前政府对农村民间金融缺少支持,农村民间金融发展还很不规范。本文试图从金融生态视角入手,对河北省农村民间金融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民间金融,农村民间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月

[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J].金融时报2004年12月7日

[3]陈柳钦.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N].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4月

[4]汤志江,康绍大.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5]尹继志,刘秀兰.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及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河北金融2009年10月

[6]南旭光,罗慧英.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重构[N].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3月

[7]刘莉亚.河北省农村金融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N].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

银监办发„2011‟320号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严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通知

各银监局:

今年以来,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地连续出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高利贷崩盘事件,多名当事人自杀、出逃。在事件中,由于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或个人同时在银行借有贷款、个别银行员工私下参与高利贷活动,不仅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风险,而且损害了银行机构信誉,有的甚至形成群体事件,危及当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各级监管机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防范相关风险。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金融业务管理规定和监管要求,严禁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民间借贷、融资活动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业务范围和业务管理规定合规经营。银行间同业往来、存放业务必须严格按规定范围、渠道、程序、方式办理。开展融资、授信业务必须严格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认真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黑名单”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贷款条件、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企业坚决不贷款,对从事违法违规、投机套利活动的客户坚决不融资。自觉维护金融秩序,积极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理念,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严防案件和违法违规行为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贷款原则和贷款新规要求,切实做好贷款“三查”和全流程管理,落实还款来源、抵押担保措施,重点把住贷款调查审批、合同签订保管、资金划转支付、贷后跟踪管理和到期贷款追收等关键环节。对“一次核定、周转使用”的额度较大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切实加强贷款真实用途审查和贷后跟踪管理,防止贷款被挪用于高利贷投机。各级营业机构、网点要特别加强结算、柜面业务和库箱管理,防止不法分子盗用、挪用和内外勾结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

三、切实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高管人员、重要岗位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九种人”的排查力度,掌握异常行为员工动态。严禁员工经商、办企业和参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担保、资金中介、民间借贷活动。对存在上述行为的人员,一经发现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纠改不力的,管理人员予以免职、撤职,员工从重要业务岗位调离,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四、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针对性,强化监管措施 各级监管机构特别是民间借贷活跃地区监管机构,要结合年初部署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项整治”、“合规年建设”等案件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属地机构的专项检查、督查。对管理混乱,违规参与民间融资、借贷和高利贷活动的机构实施严厉处罚,并限期整改。对相关机构高管人员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上级机构管理责任。

五、加快完善和提升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针对性,落实、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指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端正经营方向,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努力保障小微企业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信息传导优势和金融媒介作用,提高对企业附加服务的水平,引导企业稳健经营,规范发展,主动防范信用风险。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督促落实。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6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间借贷的活跃,民间借贷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倍受欢迎,然而因其存在的不合法与不规范,易引发各类经济犯罪,如何去遏制民间借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从根源上分析民间借贷的利弊,从而达到减少和控制民间借贷引发金融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借贷;金融犯罪;法律规制

一、民间借贷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一)民间借贷的历史渊源

民间借贷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它有其方式灵活简便的优点,也有其维权困难的缺点。民间借贷的成因主要在于其市场需求始终存在,而正规融资渠道存在缺陷以及民间借贷交易自身的优势等。

民间借贷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我国最早自春秋时期即有放贷的高利贷商人,唐代出现了专门承担放款业务的质库柜坊等机构。汉代已有推行官方放贷的记录,以后唐宋元等朝代都有关于官本官贷的记载,清末在扬州还出现了官方设立的借钱局。我国历代律法有关于民间借贷的相关规定,几乎都禁止拥有资源和决定权的出借人施加给举债小民过高的利率压力,甚至在特殊时期,为了与民生息,朝廷颁布诏令赦免公私债务,但也没有禁止或取缔民间借贷行为。

(二)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民间借贷的融资规模逐年扩大,然而引起的纠纷也日渐频繁。民间借贷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多样,一方面体现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三农资产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引发的经济犯罪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纠纷发生后难以取证,使得纠纷不能妥善得以解决,最终导致难以界定案件的罪与非罪。

二、近年来由此引发的金融犯罪问题

《刑法》中对于金融类犯罪规定了多个罪名,但仅就民间借贷而言,本文主要从两个易混淆的罪名进行分析。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类犯罪

2011年底以来,榆林市神木、府谷、榆阳、靖边、绥德、米脂等县陆续发生了多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作案手段上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犯罪分子通常以投资高回报项目的名义,用后期受骗者的资金来支付前期上当者的本息,维持资金链条,因此受害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

本罪与合法民间借贷的界定比较困难,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在张明楷教授看来,该罪属于目的犯,只有当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且用于进行货币资本的经营时,才能认定为扰乱金融秩序。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此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去区分:第一,危害程度大小。造成存款人利益损害大且社会危害明显,则可认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二,主观目的不同。如果是未经批准,以集资款发放贷款或从事像银行等金融机构那样进行资本和货币经营的金融业务,则可认定为本罪。第三,集资对象不同。将圈子扩大到不特定的范围,即集资者的目的只是集资而不论特定对象,对象多寡,只为实现其目的,则可认定为本罪。最后,也可通过集资手段是否公开,集资数额大小,基础是基于高息回报诱惑还是人情基础等方面进行区分。

(二)集资诈骗类犯罪

集资诈骗罪之前是金融类犯罪中法定刑最高的一个罪名。前两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吴英案最终也是以此罪定性,而被判处死刑,但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取消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将无期徒刑作为法定最高刑,然而本罪的认定极易与其他罪名混淆,导致最终定罪量刑错误,造成罪刑不均的后果。

对于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对其认定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以客观表现形式推定主观目的。

本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分极为必要。当时针对吴英案争议的热点便是“她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此,理论界也是争议颇多。笔者就吴英案分析的两个罪名区别如下:首先,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点,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次,看行为人客观上有无归还能力。再次,看行为人是否采取了欺骗的方法。最后,看资金的流向。对吴英以集资诈骗罪定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仅从这点来说,吴英虽用大量资金进行投资、买奢侈品,但在其没有经营经验的情况下,不计后果,不考虑偿还能力,可见符合集资诈骗罪。

三、笔者之见:民间借贷金融犯罪的完善措施

对于民间借贷不能全盘否定,想要趋利避害,可以着重完善刑事领域的犯罪问题。我国刑法中有相关金融类犯罪所规定的罪行,但民间借贷所引发的问题并非刑法所能涵盖,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完善:

(一)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

第一,完善刑法对于金融类犯罪所规定的罪行。首先应将民间借贷引发的金融犯罪罪名具體化。民间借贷的金融犯罪类型复杂多样,并非刑法所能穷尽,因此,应正确理解和适用“兜底条款”,科学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防止任意化和扩大化。然后降低入罪门槛,调整量刑标准。第二,在其他公私法领域也应重视对民间借贷的调节规制。第三,以司法解释弥补法律的不足。

(二)强化民众风险意识,加大金融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

民间借贷引发的金融犯罪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对市场投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盲目追求高利息回报的投资途径。因此,需要通过媒体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不定期进行深入民众中宣传投资风险,引导民众投资,保障权益不受侵犯,降低违法犯罪频率,净化民间借贷市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苏虎超.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06):34.

[2] 刘新朝,吴映辉,何晓燕.民间借贷违法犯罪的法律适用[J].经济与法,2012(09):102.

[3] 王鸿谅,陈超.吴英的罪与罚:一审和上诉[J].三联生活周刊,2011(560).

[4] 戴贤义,徐激浪,王晓青.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实务认定[J].人民检察,2012(06):43.

[5] 张强.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风险分析及其法律规制[J].金融纵横,2013(01):58-59.

[6] 赵长青.民间高利贷不应认定为非法经营罪[N].检察日报,2012,4(25):003.

[7] 彭冰.非法集资活动规制研究[J].中国法学,2008(04):55.

[8]张强:《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风险分析及其法律规制》,《金融纵横》2013年第1期。

农村民间金融问题 篇7

一、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民间借贷的利率失控。

民间借贷的敏感点就是利率,发生争执的焦点也是利率。银行利率是经过国家宏观调控指导意见的一种执行利率,而市场利率是根据物价水平,盈利水平自然变动的利率。现在“不超过银行四倍”的利率是以银行利率为基准点的,虽然上下可浮动,但仍是“固定”到银行利率基准点上的。这就难免有“银行”导向之嫌,不利于市场利率导向作用的发挥。无论如何,民间借贷的利率应是市场化的,市场化利率是目前世界各国银行追求的一个目标,民间借贷更应发挥其市场导向的优势。

2. 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容易滋生个人非法金融问题。

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的频繁发生,个别人尝到了甜头,逐步从单纯的借款活动中分离出来,非法吸收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办起了非法“地下钱庄”,从而扰乱了金融秩序。农村地下金融没有合法地位,只能在体制外畸形生长,很难满足农村资金的需要,而且地下信用没有法律保障,仍然是采用口头约定的简单形式,粗陋的形式与较高的利率,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而且地下金融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国家无法掌握其规模和问题,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首先农村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政策法规之外,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对正常的金融秩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民间金融大部分都是乡村邻里、亲朋好友等社会小团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信用域极其有限,资金规模往往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3. 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

农村民间金融往往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口头约定型。二是简单履约型。贷款期限或长或短,借款利率的高低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民间借贷的债权人或者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获取必要的证明手续或者是以获得高额利息为目的,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不论利率高低,自己承受能力如何,只管把钱弄到手。结果往往是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或根本无法收回,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4. 农村民间金融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

由于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在贷款者对借款者的信誉及贷款用途难以知晓及控制,便会使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加剧。一些用途不好、效益不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被银行卡住以后,非正规金融便为其融通资金,使国家的调控手段大打折扣。民间金融机构脱离了人民银行的监管,业务经营存在不规范,如高息揽存,盲目贷款,且民间借贷大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利率水平通常很高,民间借贷形成的货币流量也难以预测和控制。由于目前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导致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高利贷,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二是民间借贷活动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

5. 民间金融目前还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虽然民间金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但建国以来政府对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而不提倡的过程。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其一直作为地下经济的一种灰色状态生存。目前虽已引起重视,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也没有明确的业务管理部门,民间借贷市场还处于半地下状态,存在缺少法律统一规范与有效监管问题。希望经济金融界人士讨论如何引导、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

6. 金融供给机制与农村金融需求错位。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商业银行城市化趋势明显,保留的农村基层机构目的在于吸收存款,成为城市吸纳农村资金的渠道。邮政储蓄资金也大部分从农村流出。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为惟一支撑农村经发展的正规金融力量。但农村信用社受融资能力的制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倾向,也影响了其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积极性。

二、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发展与规范的对策

农村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内生的制度安排,发挥了民间金融作用,促进了民间金融市场的形成。在弥补农村资金供求缺口、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农村金融秋序,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将其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并将过量的消费性信贷引向生产性信贷。

1. 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

民间金融不等于非法金融,尽管现在的法律政策对民间金融仍然采取相对严厉的态度,但在法律禁止和正规金融已经占据的市场之间,民间金融仍然有广阔的空间。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民间金融也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具有自发性,在应对正规金融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时,民间金融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要放弃用正规金融一统农村金融的设想,正确认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要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出台监管部门受权规章,允许民间借贷在给定条件下合法存在,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从而扩大政府财政税收,严格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活动。

2. 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问题,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服务“三农”。一是立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二是他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三是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自觉选择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四是他能够自动化、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五是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接受相应的监管约束。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力争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基本解决农户在农村信用社贷款难的问题。

3.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将民间金融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农村民间金融以其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有弹性,服务态度好,渠道广,回收快,资金利用率高等优点而经久不衰,但其具有高利贷、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性强、不可控制等缺点,有时会影响农村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是在农村市场金融运作中保证民间金融机构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监管和农村民间金融调控是促进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和提高农村民间金融效率的重要措施。要使农村民间金融活而不乱,实现发展、效率、稳定三者的最优结合,监管方式的科学化和调控方式的灵活有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严格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及实行风险责任自负的情况下,引导和鼓励民营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达到合法、公开、规范,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满足三农融资需求。

4. 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在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方面,一是立足小额信贷组织仅依赖政府或捐助者的支持终会难以为继的现实,建立合理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增强其交易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二是鼓励独立的小额信贷专业非政府组织开展小额信贷,形成金融部门和扶贫部门宏观管理和监控,稳定和发展一支小额信贷专业队伍,建立长期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金融信贷服务的机制。三是规范提高小额信贷运作机制,发展规模扩大、覆盖面增加的有利时机,建立扶贫专业的机构,引入小组还款机制,促进信贷资金的良性运行。四是成立小额信贷行业协会。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来协调和引导小额信贷的发展,这将有利于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规范小额信贷的运作,尽快结束小额信贷各自为战的局面。

5. 建立农村民间金触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基本的金融风险。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保障农村存款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开放民营银行的前提条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是保护小储户,防止挤兑现象;二是为处置出现严重问题、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为了降低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公众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玉凤: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2]浙江农村出现民间金融企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S1)

[3]杜静:应当积极发展农村民间金融[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03)

[4]谢鲁江:论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状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5]宋冬林徐怀礼:中国民间金融的兴起与发展前景:温州案例[J].北方论丛,2005,(01)

农村民间金融作用分析 篇8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作用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力推进现代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工作的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陈剑波研究员在回答对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如何看待时说:民间借贷不论国内国外,不管经济发达与否,它永远都会存在。我们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民间借贷过于活跃,同时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利率也是极其不正常的。本文通过对河北农村民间金融进行调查,对其作用进行深刻分析,以期丰富规范民间金融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资料。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民间金融以其自身特点,对商业银行信用起到了截长补短的作用,对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资金供应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缺位的情况下,民间金融起到了很好的替代作用,较好地缓解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整体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营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国有经济,但与之相应的正规金融机构却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民间金融给求贷无门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成为解决它们融资难的有效办法之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原农户在农村的就业比重,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市造成的各种压力。民间金融为广大农户解决了日常生活出现的资金短缺,也为其农业生产提供了资金来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现代化农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呈现规模化趋势,而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新型农业对资金需求更加迫切,民间金融满足了新型群体的资金需要。民间金融发源于农村,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满足民营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优化融资结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民间融资优化了农村融资结构,促进了农村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民营中小企业和农业经济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沉淀的民间资金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减轻了农村经济发展对正规金融造成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其信贷风险。农村民间金融的活跃,使许多农村闲散资金通过民间金融大量流向了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创造了更大的社会财富,避免了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上存而外流,同时,借出资金的农户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使闲钱增值,收入提高。民间金融以其可以及时获取借款人的各类信息状况的优势,敢于直接借款给那些收益高风险也高的项目,打破这些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资金制约,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也间接的促进了高收益项目的发展。不能从国有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农村民营中小企业从民间金融组织获得了必要的资金,但民间金融高昂的利率只有那些真正能够取得良好效益的企业才能承担的起。目前在张家口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大约是18%—25%,是国有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7.02%)的3到4倍。如此高的利率使一部分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这种客观上形成的筛选机制也抑制了低效率投资项目的投资,有利于高收益项目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减少了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

目前,银行经营活动因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较为突出。民间金融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自身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自行设置利率,实现了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民间金融是用自己的钱发放贷款,在贷款前会对客户进行详细调查和资产评估,贷款后还要进行追踪。这样,民间金融尽管缺乏来自政府的监管和规范,但却减少了银行那种在借贷过程中产生的道德风险。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民间金融对贷款人的资信和还款能力都比较了解,减少了贷款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贷款后资金提供者也会及时了解贷款人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降低风险。而且民间金融的资金都是私人投资,他们对风险控制非常关注,他们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还要去积极增加赢利。根据对张家口地区的调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民间金融组织的资产质量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好,不良贷款比重很低,有些民间金融组织几乎没有不能收回的贷款,而且越是乡土气息浓厚,履约率就越高。

4、手续简便形式灵活,满足了农村借款的需要

根据对张家口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调查,民间借贷虽然利率高于农村信用社利率,但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放款速度快,小额贷款当场就能办理,大额贷款最长不超过3天。农村信用社利率虽然低,但贷款手续繁杂,一般需要经过调查、抵押、审批等多个环节,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户资信程度不够高,没有合适的财产作为抵押又不能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做担保,很难达银行的贷款条件,即使符合条件贷款人最快也要20多天才能拿到资金。而农户生产性贷款具有季节性,要求用款时间紧,生活性贷款如婚丧嫁娶,治病建房等多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急需用款。民间金融组织灵活的贷款形式满足了那些急需又没有抵押的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性和生活性需要,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提供很大的资金扶持,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5、民间金融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我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和金融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重心早已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金融机构萎缩,在这种环境下农村民间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对正规金融补充效应更加明显。民间金融进入农村市场扩大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紧张的问题。民间金融又与国有银行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给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激励了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竞争,满足了农村经济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全面进步。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农村民间金融以其特有的优势也的确填补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空缺,促进了农村新型金融市场的开发。

二、农村民间金融的消极作用

农村民间金融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毕竟是一种自发性的经济现象和非正规的金融活动,长期游离于国家监管部门的管理范围之外且运作规范性差,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

1、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正式的金融体系中分流出来,而且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的限制,大量的民间资金通过灰色渠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过多的资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间金融市场,使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政策效果下降。由于农村民间金融诱发了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加大了资金体外循环,而民间金融组织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愿意将利率、资金充足率等数据对外公布,国家也没有可靠的调查系统来收集这些数据,因而政府的金融统计难以覆盖到民间金融数据,这干扰了央行对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测,降低了金融宏观分析的准确性。民间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效力,但它还不具备扰乱金融秩序的能量。

2、无序运行影响社会安定

民间金融运行机制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管,

内在风险很大,存在着易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农村民间金融手续简便,不打借条的很多,就是打了借条也有很多没有明确约定利率和归还期限,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难以避免,极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张家口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民间金融的消极影响:一些民间金融组织利用群众急于发家致富的心理,通过高额回报率诱致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资金揽存者自身素质很差,专业知识不足,没有调控和运作这些资金的能力,利息只能靠新发展的存款来支付,当没有足够的存款来付息和还本时,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风波,有的为了逼债不惜动用武力,甚至酿成了血案,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安定。

3、加重了农户和企业的负担,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良风气

民间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通常利率水平畸高,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急需资金时才会在民间金融组织借款。民间金融解决了农户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高昂的利息也加重了农户的负担,使那些迫于生计的借贷者承受着巨额的借款利息,甚至愈陷愈深,无法摆脱贫困。民间金融由于缺乏制度上的约束,资金用途的随意性较大,助长了农村红白喜事讲排场、摆阔气等陋习,还有少数人借钱用于赌博、买六合彩等违法活动,使民间借贷在客观上助长了不良风气,支持了违法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革.中国转轨时期民间金融研究.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2002.4

[2]李建军.地下金融规模及对宏观经济影响分析.中国金融.2005.3

[3]王自力.民间金融发展的出路是什么[R].民间金融网.2007-3-4

[4]郭宝林.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7.8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民间金融研究 篇9

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全国各地农村金融发展更加不平衡, 问题也是千差万别, 有很多学者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 效果不是很好, 农村金融的问题还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即便在很长的时间里,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论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邓小平同志早就敏锐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搞活全盘皆活。因此, 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充分、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民间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育滞后, 规模小, 发展无序

目前,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远未完成, 由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组织发育很不健全,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 导致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与此同时,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 西部地区作为落后的经济洼地, 资金来源渠道少, 农村信用社成唯一面向农村贷款的正规金融机构。然而, 各方面原因使信用社不敢也不能全方位地贷款给农民, 于是形成了农村紧张的资金局面。例如, 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分布密度小, 农户享受不到金融机构优质的服务, 无法得到金融服务。据统计, 西部地区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 农业银行只能供应5%-10%, 农村信用社供应15%-21%, 75%以上农户靠民间借贷和私人借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尽管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仍然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但能为农户发放贷款、解决农户问题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 虽然农业银行有涉农贷款, 但主要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提供贷款, 很少向农户贷款。总之, 商业银行在农村仅布局很少的分支机构, 基本上将农村的资金全部抽离走了, 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 更是吸收了大量农村资金。不仅如此, 农业项目由于受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自然灾害难以有效预知和防范等因素的制约, 逐渐被金融的部门边缘化, 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 农村民间金融的经营风险高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大多数位于偏远的地区, 与外界的经济交流较少, 十分落后, 没有较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章程制度, 并且在法律上没有对民间金融的合理性的界定, 因此在与正规金融竞争的时候, 不具备较强的优势, 只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参与金融竞争。在发生纠纷的时候, 由于没有明确的裁定标准, 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民间金融的形式很多, 并且都是十分隐蔽, 政府很难根据现有的民间金融形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 很难规范民间金融的行为。

(三) 民间自身不断发展导致民间金融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中国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按照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论, 随着金融的不断深化发展, 民间金融的发展也同样得到了发展, 但民间金融的不确定性就越来越大。民间金融的基础是当地传统, 往往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当地人的人脉关系所能够支撑的信贷关系。因此, 在调查中, 会发现由于环境的变化, 及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 民间金融原有的传统规则就会发生转变, 对于原来的人一时间很难适应环境的转变以及身份的变化, 导致民间金融活动更加的无序的发展, 导致整个金融领域产生不良后果。

三、发展西部地区民间金融的对策

(一) 肯定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强调多次, 在金融危机时期, 正规的金融机构要更加关注中小企业以及农户, 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及农户自身的局限性, 存在的风险较高, 使得正规金融组织退而远之, 此时, 民间金融填补了这一空缺, 为中小企业以及向银行融资的经济主体提供了融资渠道, 填补了资金缺口。我国民间金融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 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出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但是, 不能因为民间金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就要将其整改或者将其消失, 否定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为市场的领导者, 建立各种民间金融服务的体系, 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 可以更好地为融资双方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便于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 降低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民间金融的运行效率。

对于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给予肯定, 并且保护好发展的势头, 要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很难转变, 既存在着发达的现代的正规金融组织, 还存在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允许市场上同时两种金融形式, 发挥民间金融的补充作用,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 政府要给予西部地区民间金融制度上的保障, 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至关重要。

(二) 依靠法律手段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金融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 一方面, 我们要看到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倡导各种多元化的民间金融形式;另一方面, 也要进一步规范不合理不合法的民间金融形式, 从制度、法规方面进行规范, 使民间金融的积极性更好地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不合法的一些形式, 比如社会上现存的高利贷、部分地区存在的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黑色甚至是灰色金融, 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 严厉打击,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非法的民间金融行为。对一些半合法半不合法的一些打擦边球的灰色金融形式, 我们也要积极给予引导, 使其不断合法化、正规化, 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社会健康发展。

对于民间金融来说, 能够合法合规的运行也是一件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 这个转变的过程依赖于监管当局引导。现在已经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已经合法化, 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 政府包括监管当局在内可以根据民间金融机构在工商部门的登记情况了解民间金融的各种经验情况, 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民间金融的风险, 给予民间金融更好的制度保障。对于民间的个人之前的借贷, 鼓励通过合法的渠道给予保障, 避免各种纠纷的产生。

(三) 解读并运用多种西部地区民间金融的服务体系

我们国家的金融服务体系相对来说, 实力比较单薄, 就美国而言, 其服务体系主要依靠电子网络、报纸、中介金融机构等, 在一定程度上, 金融服务体系的渠道比较丰富。但是, 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服务体系, 不在于形式的多少、渠道的多寡, 都会促进我们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效率。

(四) 积极利用各种民间金融组织

明确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速度, 一方面要给予积极保护, 同时也要适当建立一些推出机制, 这样才能够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在市场化中引进各种适合的经济主体, 放宽一些准入资格, 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发展西部农村金融, 要注意丰富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形式, 并积极得以利用。让好的金融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性经济主体资金需求的不足, 而且互助性的民间金融组织还有利于推动民间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规范边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01) .

[2]姚洋.改革金融体系: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N].南方周末, 2009-8-20.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需矛盾分析 篇10

(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村的企业和农家两种。

1. 农村民间金融中农家的需求行为分析。

农家在自己一小块土地上耕耘, 土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从而导致他们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以小规模进行借贷, 而这种借贷行为正规金融机构一般不会批准, 只能寻求农村民间金融。农家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这种生产具有分散性, 投资决策是多数为个体主义的, 因而商业化的借贷在农村是缺乏的。

2. 农村民间金融中农村企业的需求行为分析。

一般农村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额都比较低, 抗风险能力较差, 从而使其在正规金融组织无法取得借款, 只能从农村民间金融获得资金。农村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 财务管理一般都不是很规范, 加大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其账务数据的审查难度, 从而使得其贷款比较难。再加上有些农村企业的信用差, 时常出现逃债、赖账现象, 从而影响了农村企业整体形象。

(二)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主体有以下几类:

1.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农家与农家、农家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有息或无息的借贷行为。一般来说, 许都民间金融的双方都比较熟, 彼此信任, 但是资金流动性比较差。由于农家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农民大量的金融需求, 如一些大事 (婚嫁、生病、盖房子) 和一些农业生产 (购买化肥、生产工具) 都需要借款, 有亲友借款, 也有民间借贷。

2. 典当行。

典当行业有诸多优点, 如资金额度不受限制、期限比较灵活、手续比较简便和省时省力, 已逐渐成为农村资金周转、消费和投资的重要形式。在商务部和公安部的共同监管下, 典当行有很多面向农村企业的经历, 已逐渐成为农村快速融资的绿色通道。

3. 担保公司。

担保公司是以资金为经营手段, 以信用担保为经营内容的特殊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沟通银行和企业的纽带, 是维护金融债权的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信用担保的建立, 对正规金融机构、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 都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形式呈担保性质和组织的多样化、担保品种的多样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等特点。

4. 高利贷。

目前,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风险高、成本高和非生产性的贷款多等特点, 政府部门又不允许有组织的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 同时又限制民营银行的农村金融领域的行为, 而农村的农民生活和生产所需资金又严重不足, 从而导致农村民间金融逐渐有地上走向地下。因而, 在诸多地方存在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农村民间金融供需矛盾分析

(一) 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不协调

发达国家的金融信贷支持与财政税收政策是协调一致的, 如美国为了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联邦信用法案》中作出规定:信用社属非盈利机构, 其金融业务应免征所得税;日本政府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会给予一定的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而我国目前是:没有对资金需求周期长、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损失补贴、利息补贴和债务担保等支持, 反而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成本高于其他行业。因此, 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从客观上导致了贷款利率的升高, 最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二) 需求多样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目前, 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维持农业生产的必需的资金需求,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 贷款额度需求逐渐增大。但是, 生产性投资的需求弹性比较大, 如果借款碰到难度, 这些资金需求就会被严重压缩;第二种是消费性资金需求, 且具有很大的刚性。这些资金需求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嫁娶、看病和建房等非生产性活动, 因为由于其没有增值能力或很小, 所以还款的周期会很长。第三种是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需求, 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及扶贫等工作。

然而, 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主要是农家小额信贷和农家联保贷款, 满足不了宽领域、多类型的金融需求。例如, 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棉粮油流通环节的金融服务;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消费性金融业务, 所以就出现了多样需求与供给单一的结构矛盾。

(三) 需求量大供给量小的总量矛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领域。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差, 很难满足本身对资金的需要, 因此,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需求总量不断增大与满足度逐渐减小之间的矛盾。据相关研究表明, 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供求缺口量在逐年扩大。

(四) 信贷额度结构和期限结构的矛盾

近些年, 农业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 农业生产者对借贷资金的需求金额和需求期限也要求相对灵活, 然而农村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金融业务不能完全适应这些要求。首先, 贷款金额的不适应, 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笔数不多但金额要大, 但农村金融机构一般是小额信贷 (3万~5万元左右) ;其次, 贷款期限的不适应, 农民从事的部分农业生产 (加工、储运和养殖) 一般要1~2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多为1年期的短期贷款。

三、实现农村民间金融供求均衡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民间金融资金供求均衡, 首先, 要借助财政力量, 缩小涉农行业与非农行业之间的收益差异;其次, 必须重构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 放松对农村金融监管, 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性支农政策, 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一) 发挥国家财政支农作用, 提供三大类政策的支持

要发展农村民间金融, 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为其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一, 要制定财政转移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缩小城乡间贫富差距。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当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 政府要以减免税、财政转移支付等财政税收政策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和完善。第二, 培育农村民间金融体系所需的各类政策。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显著改善, 要出台一系列政策, 建立农村民间金融体系。但政府绝不能“包办”, 因为这几年的“政府包办”并没能有效解决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不足, 政府应培育政策从而引导并保证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运转。第三, 制定“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逐渐或适当放开对农村金融管制, 允许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如果对涉农金融业务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 也能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显然, 在农村经济还未发展到能吸引资金流入的地步, 有必要制定直接的金融政策, 限制农村资金的外流和吸引农村外资金的流入。

(二) 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改善农村民间金融环境

政府在制定农村民间金融的扶持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普遍性、小额性、分散性、层次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第一, 农家层面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基本生产性需求和基本生活性需求, 这些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 这些资金需求往往有额度大小不一、时间长短不固定性等特点, 这给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带来很大困难, 从而需要加大了财政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第二,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信贷支持, 引导各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从事教育、医疗保险、生活统一住房等投资, 从而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一方面农户逐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医疗保障和养老等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还很薄弱, 单依靠自身的生活积累难以实现自我保障, 从而需要依靠各种资金来实现养老、看病及子女教育的问题。第三, 政府应转变扶贫思路, 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策性补贴贷款只能治标但不治本, 会钻政策空的人可能会使农村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所以, 不能将扶贫停留在为穷人提供资金帮助, 更应是赋予穷人将资金转化为赚钱的能力, 如重视科技援助、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 从而使扶贫真正落到实处。

(三) 政策性机构为主导供给, 商业性机构为主体供给

农村民间金融的供给体系要有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本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 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村的多样化的需求。第一,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目前, 世界各国都普遍运用政策性金融实现支农, 因为政策性金融既能为农村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还能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打下基础。因而, 应进一步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和职能范围, 增加其对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引导作用。第二,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现存正规金融的主力军, 是农村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首先, 要充分挖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的潜力, 在农村地区大力地推进小额贷款、联保贷款、扶贫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同时, 应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入农村民间金融体系。

(四) 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管制, 加强农村民间金融监管

要真正解决农村的供需矛盾, 政府应放松对农村民间金融管制,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 从而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要放松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应采取有效方法加以引导、规范和保护, 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转。第一, 监管部门应适当降低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 把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 逐渐实现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合法化, 还要为其度身定制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 适度建立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充满活力的资金供给体系, 采用公平的信贷规则和市场约束机制, 给予资金的供需双方充分的选择权, 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运营的各种优势, 在最大限度上适应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 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的有关法律、法规, 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硕, 李亚云.关于农村金融信贷市场供需矛盾的成因探究——由村镇银行的困境引发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3 (10) .

[2]尹帅.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和成因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 2013 (6) .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对策探析 篇11

1. 农村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偏高

一个国家的利率是根据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宏观经济调控需要而制定的, 而民间金融利率是灵活的, 由融资双方协商确定。现实中, 相对于国家控制的官方正式金融的普遍低利率, 农村民间金融呈现高利率的特征。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不足, 致使民间金融产生, 以提供融资便利满足高涨的信贷需求。但是, 相对于分散而总量很大的民间融资需求, 规模较小的民间信贷供给显然是杯水车薪, 这就必然导致信贷供给的垄断, 并进一步导致高利率的产生。同时, 农村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方面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处于彼此相分割的状态, 资金、信息难以自由流动, 从而无法通过竞争来降低利率, 市场垄断程度进一步强化, 导致农村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偏高且地区间差异很大。

2. 信用活动不规范

农村民间金融活动一般基于共同的血缘、亲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融资双方比较了解, 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 能相对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种狭小的信用圈只是农村民间金融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资金缺口的持续增大,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必然会逐步向外部拓展信用圈。信用圈的扩大则会加重借贷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农村民间金融中的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而且, 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没有经过正规引导、培训, 基本处于自发、随意运作状态, 没有按照金融业正规要求运作金融业务, 监管者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指导、监管。此外, 民间金融机构纯粹以获利为目的, 为增加流动资金, 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以抵御风险, 使得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3. 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长期处于政府监管之外, 在经营管理上没有科学的手段保证可靠的还款来源和贷出资金的安全性, 因此, 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农村民间金融业务管理中常常采用口头约定或者简单履约的方式, 特别是在亲属、朋友和乡邻间的友情借贷和低息借贷, 完全依靠个人的感情及信用行事, 几乎没有任何手续, 或者只是简单履行一下手续, 仅凭一张借条、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借贷行为, 这种形式显然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近几年, 虽然农村民间金融业务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书面形式, 担保和抵押也逐步增加, 但所占比例并不多, 多数业务处理仍然是延续原有的简单化模式。而且, 大部分民间金融机构缺乏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 而是凭经验对贷款人进行管理。

4. 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在法律上处于不利地位。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产物, 民间金融活动缺乏法律、政策依据。虽然民间金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 但建国以来政府对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 到默认而不提倡的过程, 一些民间自办的钱庄等金融组织被先后取缔。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农村民间金融在扩充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 尤其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 农村民间金融己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但依然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认可, 因此, 它的一切金融活动就失去了法律基础, 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二、促进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1. 明确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首先需要确立农村民间金融的地位。在改变对农村民间金融观念的基础上, 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承认民间金融, 是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的确立, 一方面是要为民间金融立法, 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设立金融企业, 成为正式金融的一种有益补充。比如, 制定《民间金融法》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是将现有关于民间金融的零散法律条文纳入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建议同时将《民法通则》、《刑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有关保护、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各种零散规定统一纳入《民间金融法》中进行规范。保护民间金融的正当权益, 促进民间金融的和谐发展。

2.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制度

一是完善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制度。为保证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市场的健康高效运行, 应当进一步调整、放宽农村各类民间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政策, 使那些具备一定规模、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有序地注册登记, 并接受监管。二是确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在合理的产权制度基础上, 一部分民间金融机构将会通过市场竞争而逐步发展成为真正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民间金融制度才能从非正式形式转变成为正式制度。三是完善民间金融法制建设。我国现有的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约束犹如隔靴搔痒。因而, 制定专门针对民间金融的法律就显得非常必要。考虑到当前农村民间金融法制的现状, 应当主要从调整现有法律条文和弥补法制缺失两方面来完善我国民间金融法制建设。四是确立合理的民间金融市场退出制度。有进有退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 在准入的同时, 也要加强退出机制的建设。在市场退出方面, 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甚至资不抵债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 必须坚决责令其关门退出, 否则无法解决传统体制留存下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3. 营造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

首先, 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简单地取缔。一是提供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民间金融市场中供需双方的投融资行为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政府不应在法律依据并不充分的条件下, 界定其合法与违法, 允许多种利率水平、多种投融资渠道自由存在。二是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在民间金融合法化后, 原则上只有司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拥有检查、管理民间金融的权利, 以防潜在干预产生的可能。其次, 减少不正当干预。在民间金融合法化后, 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于为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提供服务, 一旦直接和间接地限制其资金投向, 将会扼杀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要减少政府对民间金融的不正当干预, 必须做到的是政府不能直接和间接地参股民间金融机构, 通过制度、法规的形式规定政府和政府官员不得持有民间金融机构的股份, 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合伙人身份参与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经营。

4. 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

农村金融的困境必须通过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来加以缓解。农村利率管制不仅扭曲资金使用价格, 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寻租行为,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 要搞好农村利率市场化, 最重要的是应该扩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以使农村信用社以更灵活的方式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长期以来, 民间金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得比较充分, 如果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而且还能起到非常大的规范作用。

摘要: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 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高涨的信贷需求, 但同时对农村民间金融也存在监管方面的一些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管理, 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郭雪霞, 刘光辉.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师, 2010 (2) .

[2]叶海燕.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决策导刊, 2009 (2) .

上一篇:刑罚适用下一篇:雷达液位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