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2024-09-23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精选9篇)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1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宝兴县地处川西边缘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解放前尚无一条可以畅通骡马的道路,解放后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省道公路128.172公里、县道公路55.211公里、乡道公路74.136公里、通村公路239.954公里、矿山、林区专用道73.57公里、其他类道路408.95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油路),村村通公路,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技术等级偏低

全县四级公路345.02公里,仅占总里程的35.2%,三级公路47.153公里,占4.8%,等外级公路141.266公里,占14.4%。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57.577公里,水泥路路面公路339.6公里,砂石路面等简易路面公路70.29公里。公路路面条件较差,通行能力弱、安全隐患多,尤其是村级公路,绝大部分是等外级公路,弯急坡陡、缺桥少涵,抗灾能力弱,难以正常发挥效益。

二、通达深度不够

截止2013年底,全县大部分行政村通村公路路基宽度

小于4.5米,受地势条件制约,大部分通村公路仅解决村部和学校的交通运输问题。通组公路也绝大部分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修建,由于资金有限,技术指标达不到通畅要求,路况差,基本是晴通雨阻。

三、安防设施缺乏

当前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通村公路配套安保设施几乎没有。通过摸底调查,目前全县通村公路急需设置的防护墩里程为83550米,防护栏里程为232500米,约需资金6000万元。由于缺少专项资金,只能按危险程度高低,采取逐年解决的办法,为交通安全埋下诸多隐患。

四、养护管理不到位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养护管理经费没有充足来源。县道公路养护资金由县政府负责筹措,因此有专门养护工人日常养护,但乡村公路养护资金原则上由乡村自筹,县政府根据县财政状况和各村道路等级和行车量及实际道路状况按年公里给予适当补贴。由于缺乏资金,乡村公路养护不力,基本处于“失养”状态,路况逐渐下降。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按照《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重点,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客货运场站,优化公路网布局,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和抗灾能力,具备条件路段可适当提高技术等级或标准”的决策部署,宝兴县科学规划,狠抓灾后交通重建,着力解

决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问题:

一、新改建和维修农村公路

以“提升公路技术等级、加大路网密度和互联度”为目标,按省、市相关规定,切块灾后重建资金1.3亿余元,用于维修硬化及新改建农村公路230公里。截止2014年5月:硬化及维修的145公里通村公路,已完成长105公里的通村公路维修,新建及硬化的40公里通村公路全部开工建设。新改建的85公里县、乡公路,其中,邓和路和陇白路即将进场施工,陇鹿路即将挂网招标,弥炭路已完成前期设计工作,灵大路、民和路、五东路、跷碛环湖路等4条公路正在开展勘查、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完善农村公路安防设施

多渠道争取农村道路安防设施项目和资金,通过上级补助和县(区)、乡村自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在急弯、陡坡、交通路口等危险路段安装配齐警示标识,修建防护栏或防护墩。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264万元,用于修建长12公里的乡道防护栏。

三、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

针对当前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不足、体制不全的问题,加大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加强养护队伍建设,在全县设立农村管理管理养护站点9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31人,由县财政承担管理人员工资,交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乡(镇)政府负

责管理,建立完善建养并重的公路长效管养体制、达到“建一条,成一条,养一条,保一条”的目的,确保公路养护质量稳步上升。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2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 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 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山区农村公路的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公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还在环保、舒适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 使得山区公路的设计更具技术性。如何用有限的资金管理更经济、更安全环保的农村公路, 是值得所有农村养护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1 云南农村公路现状

1.1 云南省地貌特征

云南的地貌, 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 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 称云南高原, 属云贵高原的西部, 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m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 高山与峡谷相间, 云南地势雄奇险峻。一般来说, 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4000m;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2200m;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 海拔只在800~1000m, 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 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1.2 云南省农村公路特点

云南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省份, 地处云贵高原, 属典型的山区地形, 地质复杂, 其公路建设不仅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也受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为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 大部分地方财政投资很困难, 导致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定位偏低, 为节约投资, 减少工程量, 往往采用较低的技术指标, 大部分山区农村公路存在弯多、坡陡、路长等特征, 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 云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公路的迅速增加, 农村公路养护需求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1) 我国农村公路留有质量隐患, 公路残缺严重、等级低线形不规范, 各种结构物缺乏, 公路病害多, 抗灾能力差。

(2)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不规范。

(3) 养护责任不明确, 没有真正落实。人浮于事, 效益低下。在公路系统人员福利逐年上升的情况下, 公路系统体制内的人员日益增加, 难免造成人员机构重叠, 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的不集中, 其日常管理往往不受重视, 日常养护工作也处于缺失状态。

(4) 资金缺乏作为农村公路老大难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 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投入, 但还是无法填补农村公路大量建设的缺口。

(5) 农村公路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 面临脏、乱、差的现象。

(6) 养护技术低、质量不高, 农村公路养护队中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设备, 对于公路常见问题农村公路养护队往往解决的是表面, 不能根除病害。为此, 农村公路养护亟需专业人员队伍进行养护。

(7) 养护体制缺乏活力, 农民爱路、护路积极性不高, 有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近几年, 随着干线公路治超工作的深入开展, 超限超载车辆绕行农村公路愈演愈烈。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 超限车辆的恣意横行使技术标准较低的农村公路的路产损害严重, 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管理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2.2.1 群众管路、养路、爱路、护路意识不强

宣传发动力度有待加大, 社会各界尤其是群众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超限超载车辆随意进入农村公路, 是加剧农村公路破损的重要因素。加之沿线农民缺乏公路法制意识, 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比较突出。

2.2.2 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责任夯实有待加强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事案包括十多种, 加之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岔口多, 路政管理要上新台阶, 体制必须适应具体管理工作的要求, 要建设一支令行禁止, 打得出、拉得响的队伍, 首先要完善体制。我县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分片包干存在诸多不足, 存在各自为战、谁的地盘谁做主、人员调动不大、集中整治拉不动、遇重大事案无紧急应急措施, 内部工作程序联结不紧密、不合理等不足。

2.2.3 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与路政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

特别是执法手段不够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现行农村公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授予路政执法机构的执法手段有限, 对于违法行为只能警告、劝返、罚款、卸载等, 由于没有强制权, 对在农村公路上从事超限运输等违法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制止。

3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对策

鉴于云南省农村公路及其养护管理的现状, 为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等问题, 改善农村公路路况, 必须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省实际的的农村公路养护办法, 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

3.1 完善农村公路防护设施和安保等附属工程

应把发展理念从侧重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逐步转向注重提高服务质量, 注重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全面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条件。要强化农村公路防护工程、安全保障工程。处理好公路建设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关系, 解决好危桥, 急弯, 视距不良, 排水不充分, 安全设施缺乏, 交通标志不规范, 平面交叉不合理等问题, 加强农村公路行车安全监管, 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 让司乘人员走上放心路、平安路, 确保公路交通行业的声誉, 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

3.2 要继续加强路政人员的培训、考核

将执法规范熟练掌握, 严格人员的任用、选拨、录用, 将文化程度高的人员调配随岗培训合格后送省公路局培训取证上岗, 将真正能胜任、品学兼优、热爱路政管理工作的同志纳入路政队伍中, 增加路政执法人员力量, 按规定以管辖里程配足管理人员, 杜绝无证和协管人员从事行政执法管理活动。要转变过去的工作思路, 更新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根本思路, 树立交通行政执法在老百姓中的新形象。

3.3 完善路政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行业科技化管理水平

随着科技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路政管理手段已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求, 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远程监控系统来参与帮助管理路政事案已成为发展的需要。

(1) 逐步建立治超远程监控平台, 对超限检测站、卸货点的工作流程和流动检测车运行轨迹进行全程监控, 并对引导、检测、处理、放行等重要岗位进行无缝隙远程监控, 对检测站点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

(2) 全面推行省局路政事务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要以信息化和程序化的科学手段来取代传统的手写、脑记管理模式, 使路政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提高。

4 结束语

总之, 农村公路是“三分建设, 七分养管”, 要理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 坚决克服“重建设轻养管”的思想, 做好边建边养边管工作,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 让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宏伟.又好又快建设农村公路, 服务重庆统筹城乡发展[Z].2009, 8.

[2]彭俊杰, 李晓娟.我国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J].科技咨询, 2010 (28) :39~42.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3

加快农村公路项目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得到了很好地回应,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给农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并且使农村一改往日的坑坑洼洼的那种泥泞小路的面貌。农村工程确实成了人们口中的“爱心工程”。但是,“重建设,轻养护”的情况也在慢慢地显现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公路建设也在一步步迈向新的台阶。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公路等级的提升及日益增长的运输量,一些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出来。我就根据自己这几年的工作体验,谈一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当前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护资金没有保障

目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主要来自省交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以及国务院和县级政府根据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的日常养护资金。但是农村贫富差距有点大,有的地区纳入管理养护的比较多,政府部门比较拮据,资金有限,计划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缺乏健全的路政法规

主要原因是:现行《公路法》对乡村公路管理没有具体规定,路政只负责国、省、县公路管理,而乡村公路的管理工作是一片空白。而且经常有大型货车的碾压,加剧了公路受损。路政法规宣传不到位,沿线的农民缺乏公路法制意识,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乱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在农忙季节在公路上晒粮食,极大地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加快了道路破损的脚步。

(三)技术水平低

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标准偏低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公路建设的发展滞后于汽车运输业的发展是事实。各种汽车及大吨位运输车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与公路建设的发展远远不相协调。并且缺乏专业的公路养护人员,道班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处治沥青路面的破损,道路不能及时修复,极大地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年限。而且不少乡村的公路养护人员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年龄比较大,不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培训的难度比较大,公路养护技术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公路的养护质量。

(四)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地区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措施,从而直接影响了部分乡镇对责任的认识不够深刻。有些地区也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站,但是不少管理站都是形同虚设,没有落实人员和职责,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了没人管没人问的情况。

(五)设施配套不够齐全

由于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设施的不够完善。有些地方的标志警示牌、防护栏杆、防护墙等安全防护措施普遍的不到位,并且每年由于大雨冲毁的工程由于资金链的缺乏不能及时的得到修复,以至于越积越多。大部分乡村公路的水毁工程都是采取临时的维护措施勉强维持道路的通行。

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的对策及建议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要想使公路的使用年限延长,关键还是在养护。下面笔者就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加大管理经费投入力度

农村公路是一项关于民生、惠及百姓的庞大工程,管理养护好农村公路是一项伟大的任务。建立健全监管机构是实行行政效能的关键。但是一些地方的人员工资没有保障,办公经费无着落,正常工作难以维持。因此,建议地方机关部门根据地方的需要,将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事业单位,加大监管机构经费的投入,确保保养管理的日常工作可以正常运行。除了财政部门下拨款项还可以社会募捐、乡村单位筹集、地方企业资助等方法,并且建立专门的公路养护管理资金账户,确保款项用到实处,即专款专用。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资源是比较快速的宣传方法并且可以很生动的表现出来,是人们很容易接受,还可以制作宣传栏、设置咨询台、出动宣传车散发传播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意义,使人民积极地参与进来,打造浓厚的社会气氛,达到“人民公路,人人爱”的效果。

(三)強化管理

路政大队严格巡查,对违反规定打场晒粮、乱堆乱放、毁坏行道树的依法做出严格处理。对已经建成通车的公路设置警示牌,严查超载超速行为,禁止超限超载车辆通行。完善农村公路通畅标志、标线,满足公路使用功能。在危险路段,设置安全配套措施,确保行车的安全。在公路沿线醒目位置设置公路宣传教育牌,对所有公路进行档案化管理,包括每一条农村公路的起止点、道路结构两侧绿化边坡结构、安保设施、隶属关系和管理人员的详细情况记录存档。

(四)提高管理技术水平

目前的情况是各乡镇也有农村公路养护站,但是养护人员基本上是上了年纪的兼职人员,所以有必要建立一支专门的公路养护管理队伍,负责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对路政的监督和督导。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招标制。召集一些大的工程队伍,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并从中选出条件好的,尽快的打造一支实力强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尽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走向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轨道,及时地对那些水毁工程进行修复,保持路面的洁净。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调教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交通工具由原来的自行车变成了汽车,公路交通作为现代化的陆地运输也凸显了其重要性,公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将为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必须得到各级部门重视的,是每一个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应尽的义务。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4

对策

摘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系到农村基层人心向背的一项大工程,是关系到农村基层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关系到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基层党组织能否健康、稳步成长,牵引着农村建设能否有起色。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个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村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基础。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困境,对策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建设,源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稳,则全局稳;农业丰,则人心定;农民富,则小康成。而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则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动力源”。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届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六十多次提到“民主”的字眼,这足见中央对加强人民民主建设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这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才能够带领广大的党员和农民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为推进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政治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护航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农村,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途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为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农村有句俗话:“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当地的发展路子,基层党组织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优化市场投资环境、开拓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资金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领路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关乎八亿多农民福祉的农村建设部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有一支坚强有力的“领路军”,农村基层党组织正应是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头的“领路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当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4、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科技发展的“生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进步、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注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必然应成为农村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基层党组织应重视科技对推动农村发展的巨大作用,深化改革,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将其武装到农村管理、农村发展当中去,让科学技术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成为农村发展的巨大推手。

5、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文化制度,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活跃文化氛围,创建文化场所,丰富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用先进文化指导基层建设,用先进文化促进基层发展。

6、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农村事务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支撑农村各项建设的“脊梁”,只有“脊梁”直了、硬了,才有可能撑起繁重的枝枝叶叶;只有“脊梁”通了、顺了,才有可能为顶头的枝枝叶叶输送养分。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和问题

1、农村党员结构失衡,年龄老化现象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区域间人员的流动性,农村地区中青年劳力外出寻求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守在家的以妇女、老人和小孩为主,被称之为“386061部队”,造成有些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对象。加之农村宗族观念和

本位思想较为严重,有些村支委存在私心,对年轻党员特别是对于非本宗族者的入党要求以种种理由推托,甚至有些支部成员自我保护意识过重,生怕发展的有能力新党员对自己地位有冲击,不发展或控制发展能力型党员。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年龄老化、缺乏新鲜血液的现象,这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核心作用。

2、村干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基层干部绝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党组织的发展。有些基层党支部成员综合素质较低,宗旨意识淡薄,办事方式单一老套生硬专断,缺乏民主意识。一些基层干部不了解领导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导致工作手段弱化,往往会造成“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不敢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的尴尬局面,不善于用引导、法制等综合方式去说服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

3、后备干部储备不足,培养意识明显不够。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后备人才匮乏的困境,这对于基层党组织的长期发展有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由于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优秀的年轻党员更是缺乏,造成后备干部缺乏,出现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有些村级组织不得不启用经验丰富、威信较高的到龄退休老党员,有些党组织甚至出现“矮子里挑将军”“敬老院里挑壮丁”的境况。加上基层干部培养意识薄弱,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后备干部会对自身位置构成威胁,发展党员出现“死角”,面对现实不愿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培养和发展党员,造成基层支部后备人才奇缺,后继乏人问题突出。

4、“两委”职责分工不清,村级组织战斗力弱。农村基层一些村“两委”条块不顺,职责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两委”班子扯皮推诿,互不相让,缺乏全局观念,导致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同一盘散沙,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加之部分地方家族、宗族等势力左右村干部的工作,导致“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好,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使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5、部分干部思维封闭,组织设置方式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应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但基层部分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有些群众或干部又囿于当前的一点点利益而推三阻四,导致一些项目投资“流产”,错失发展良机。而绝大部分基层组织设置长期以来以依托基层单位组织建立党组织的传统

模式为主,设置方式单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革,导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

6、行政命令意识残留,管理服务意识缺乏。目前,仍有部分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以“下命令”“提要求”的方式行事,工作方式粗暴简单强硬而缺乏艺术和技巧,管理服务意识严重缺乏,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民愤较大,导致党务、村务开展困难,工作推行受阻。同时又造成干部之间关系不和谐,干部之间出现裂痕,不利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和农村的长远发展。

7、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基层组织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三农”政策的倾斜,使广大农民走上小康路,但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程度却让人难以置信。部分行政村基本上或完全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甚至村的办公开支要向群众摊派,村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缺乏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导致干部工作热情受挫,削弱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经济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党员工作的领导,把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当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切实制定出各阶段党员发展规划,逐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弥补缺陷,努力充实农村青年党员队伍。把4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通过建立档案、实践锻炼、重点培养等措施,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从而夯实农村党员后备队伍的基础。拓宽党员发展的渠道,大胆在具备条件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冒尖户、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务工返乡人员、毕业回乡大学生、优秀团员等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及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形成新时期农村基层发展党员工作的新局面。

2、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农村基层干部最需要、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增强村干部发展经济、依法行政、化解矛盾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可以采取聘请专家授课、远程教育培训、实地参观考察、外出调研学习、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加农村干部的市场经济理论、农村法律法规和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积极鼓励在职村干部报考大专院校和各种培训项目,通过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各级党校等系统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以专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为平台,为农村致富能人的素质提升提供培训,为农村后备人才库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培养吸收优秀人才,充实村级后备队伍。农村基层要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基层应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突破干部、工人、农民的身份界限,突破机关、企业、农业的行业界限,突破本村和外村、本地和外地的地域界限,彻底打破神秘性、意向性、封闭性的选人用人方式,增强开放性、竞争性和群众性,通过“内选、外聘、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把各行业中优秀的党员选进支部班子。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和服务意识强的年轻人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选拔到村干部岗位。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党员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务工返乡人员、“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人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吸收优秀的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基层后备队伍,为基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4、明确“两委”职责分工,一兼两职交叉任职。农村基层应积极探索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结合的有效形式,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发展的“两委”模式。目前,推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形式,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合二为一,是从根本上解决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职责不清、分工不明”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兼两职,交叉任职”既强化了领导,使村“两委”班子条块顺、责任明、指挥灵,同时又达到减少村干部职数、降低成本、精干高效的良好效果。对解决基层干部队伍臃肿、待遇偏低、干部矛盾冲突等突出问题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5、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摸索。农村基层干部应摒弃封闭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应具备高瞻远瞩、站高望远的眼光,为农村的发展谋出路、订规划、绘蓝图,真正把促进农村发展当为己任、勇于担当。在干部任用上也应勇于创新,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选拔,试行村级负责人“公职化”的管理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吸引一些年轻、有文化、能力强、品德好的优秀党员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在组织设置上应突破传统,打破过去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置农村党小组的模式,大胆创建新型农村基层党小组。根据农村党员的特长、从业类型以及党员流向地等进行分类,创建种植党小组、养殖党小组、营销党小组、个体工商人员党小组、外出务工人员党小组、民事调解、村务监督、参政议事党小组等新型农村党小组,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6、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领导为引导、变强令为示范、变要求为服务,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农村的富裕和农业发展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服务,为农民的增收出主意、想办法、找出路、办实事。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建

立顺畅有效的村级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和议事执行机制,善于广泛征求群众建议,集思广益,调和社会各利益群体,善于运用民主和法律的手段来处理矛盾和问题。坚持群众路线,深化制度改革,密切干群关系,巩固基层执政基础,为农村基层建设和发展谋求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7、创办村级经济实体,强化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认真贯彻“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探索“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济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基层集体经济。基层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重组,创办村级经济实体,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产业,做强做大农村企业,形成“本土资源经济群”。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客商等办法,吸引项目投资,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外来资金经济群”。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5

一、乡镇重建设轻养护管理思想严重,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视不够。

由于近几年我县公路建设任务繁重,各部门都忙于公路建设,公路养护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路修成了,后续服务跟不上;而且大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村公路重建设轻养护,特别是沿路逢集和沿路的中心村建设,造成路面积水,路基沉陷,如悦来、庙头、茆圩等乡镇此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多条道路在拖石子、拉砂等超限车辆的不断碾压下已出现整条路路面破碎,呈现报废状态;有的乡镇公路处于失养状态,连简单的路面保洁都没有做到,路肩种植农作物、乱堆乱放比比皆是,县农村公路办多次催办督办都没有做到位,如悦来、陇集、韩山等乡镇。

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建设质量偏低。

农村公路建设上级交通部门补助资金有限,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相当数量的农村公路路肩覆土不到位,绿化断垄缺株,补植不及时,危桥险段没有得到及时改造、安全警示标-1-

志标线和里程碑安装不到位、不规范,建设质量偏低导致断板、裂缝、破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

三、省市养护补助资金下拨不及时,资金使用不规范。由于省市养护管理资金下拨不及时,乡镇配套资金不到位(从“一事一议”资金按社会人口每人2元拨入养护管理专户),导致部分乡镇养护管理站长期处于无资金可用的境地,所在辖区的农村公路处于失养状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虽然实施专户存储,但部分乡镇资金管理不规范,帐务科目使用不统一,记帐不及时。

四、乡镇公路站人员配备文化素质较低。

乡镇公路站养护管理人员老化,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胜任工作。大部分乡镇公路站站长是离任的村支部书记,年纪偏大,对于每个月需要电脑制作和上报的公路质量报表根本无法进行,其他内业资料也无法做到位。不少乡镇公路站人员配备较多,能做事的不多,只是拟名占位而已。还有乡镇养护里程少,养护工太多,但是路面还是脏、乱、差。

五、农村公路路政实行有效管理难。

根据我县公路管理部门现有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同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延伸,侵占、损坏公路的行为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以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路政管理人员的配臵和数量,根本不可能对农村公路实行有效管理。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遵照上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指示,结合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目标考核力度。建议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建设同时列入乡镇人民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并加大目标考核中的比重,这样有利于调动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使农村公路建、管、养并重。(如在县养护办考核落后的乡镇,给予领导经济处罚。在市以上部门考核落后的乡镇,追究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

二、拓宽渠道、筹集资金。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养护资金保障是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县道每公里12000元、乡道5000元、村道1200元也仅是补助经费,不能满足日常支出。因此,要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问题,必须拓宽筹资渠道,扩大融资方式。可采用县级财政安排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联村单位筹一点、各类企业帮一点、沿线群众挤一点的灵活多样的方式筹措资金在乡镇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设立专用账户,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然后根据各线的养护质量考核成绩按期计量支付。

三、乡镇公路站人员配备。建议各乡镇挑选一名年轻能胜任、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公路站站长。配备一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电脑的技术人员,可以安排大学生村官兼职。

四、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建议在全县范围内,搞一次全县农村公路综合大整治,按上级考核的要求,对农村公路的路肩、绿化、边坡、危桥险段以及里程碑和标线标志等进行一次综合性整治。特别是县道,要按养护管理规范内容要求实施到位,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五、组建队伍、确保畅通。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公路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所以它要求养护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农村公路又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的特点,因此,在选择养护队伍时要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为了提高养护工的养护作业操作技能,提高养护质量,各乡镇养护管理站对养护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处理公路各类病害的技术技能,通过日常的全面养护,来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同时各乡镇养护管理部站要协助县公路路政大队维护好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为农村公路养护保驾护航,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60多年, 尤其是改革开放34年来,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 通达深度逐步提高, 运输量日益提高, 布局日趋合理, 技术状况逐年改善, 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5万公里, 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76%。其中, 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86.6%;[3]三级以上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21.6%;乡 (镇) 、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4.3%, 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此外, 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简易公路约154万千米, 等外公路约占64%, 未铺装路面里程约占77%。从这些数字上可以肯定建国60多年来我们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的巨大成就。我们坚信,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推进, 我国农村公路交通事业将会有更加辉煌的锦绣前景。

2 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责任主体问题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明确农村公路的养护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8条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中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本法第38条规定:“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农村义务工的范围内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公路两侧的居民履行为公路建设和养护提供劳务的义务。”人民交通出版社的《公路交通法学》中解释“乡道”概念的时候提到“乡道……由县人民政府协同有关部门规划、建设、管理和养护。”从法理上讲, 只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就能追究过错责任, 此处的农村公路养护却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主体的不明确造成了责任的不明确、义务的不明确。因此造成农村公路有人建设而无人管理的情形。

2.2 养护经费问题

众所周知, 公路建设属于资金密集型工程, 同样, 公路的养护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公路不同于其他道路有专项的资金来源, 如目前的养路费、收费公路的通行费、高速公路的通行费等等, 这些都能解决非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问题。而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基本上靠自筹, 由于公路的养护周期长、见效慢, 普通的乡镇、行政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县政府财政资金有限, 在经过农田、水利、教育、行政事业支出后就基本所剩无几了, 根本应付不了数额如此庞大的养护费用, 尤其是农业税取消之后, 能供基层政府提留的款项就更少了。目前, 县道尚且有基本的养护经费, 乡道连基本的养护资金都保证不了, 村道更是处于失养状态。

2.3 养护队伍问题

公路的养护不同于其他社会工作, 其技术含量较高, 专业要求严格, 安全性也要得到保障。目前, 我国正处于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时期, 规划显示, 2010年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20万公里, 2020年将达到360万公里。在我国如此庞大的农村公路网中如何配备一支养护队伍是解决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的关键。目前有的地区养护人员根本不能满足公路快速发展的需求, 有的地区虽然人数基本上能凑够, 但一直以来没有专业人员指导, 也没能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进行作业, 这就导致了公路养护的质量不高现象。

3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的必要性

从政策角度来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35条明确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 保证公路处于经常性的良好状态。”交通部出台的《2007年农村工作若干意见》中, 第14条指出:“各地要按照国办文件要求, 确保在今年 (2007年) 6月底之前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做到养护责任到位, 资金到位, 健全机制, 完善制度, 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交通运输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进工作进行专项督察。”《意见》第15条强调:“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指导, 推进养护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各地要认真总结示范点经验, 扩大示范范围, 完善相关制度, 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今年部将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指南》, 并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从现实角度来讲, 农村公路花费巨大财力建成之后, 如果由于得不到专业保养则必然会使当初的投入收益甚微, 路网的整体效益也会下降。农村公路的养护不力必然会导致区域经济的发展缓慢, 甚至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农村公路养护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责任主体

各行政区可以按照本区的实际情况, 县道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 乡 (镇) 道路由乡 (镇) 人民政府负责, 村路由当地的村委会负责。这样, 既明确了主体又可以使养护农村公路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江苏省海安县从基层管理到落实责任的基本观点出发, 理清了“县级牵头, 县镇共管”的思路, 确立了现行公路管理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明确的农村公路管理主体:全县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依据公路管理站, 成立海安县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 县道的养护模式是县镇两级共建共管, 乡道、村道养护模式是镇村两级共管, 将农村公路的管理主体明确为县、镇、村三级, 确定了主体的地位和职能, 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养护的问题。

4.2 拓宽资金渠道

根据责任主体的确定采取分级负担的原则, 《公路管理条例》第49条规定:“省级公路主管部门和其授权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公路养路费、通行费、过渡费的征收和使用工作。”县道由县政府取得上级单位资金划拨的前提下还要积极自筹一部分经费用于改进养护技术、改善职工福利和加大对下一级单位的扶助。乡级政府则可以在社会出资这方面多下工夫, 目前各地的中小企业均有向乡镇移迁的趋势, 可以争取受益单位的资助、各界人士捐助、冠以路名等形式。各乡镇在保证自身养护费用有余额的情况下要给下一级单位的重要路段、养护费用高的路段预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必要时的补助。村路的养护可以组织本村的义务工进行, 对于养护困难、费用高同时又重要的路段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制度, 向特定的主体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养护。

《公路法》第36条规定, “公路养路费必须用于公路养护和改建”。按照取之于路、用之于路的原则, 汽车养路费主要用于省干线养护, 摩托车养路费、拖拉机养路费则要投入到农村公路养护中。省级政府收取养路费后在保证自身公路养护和改建支出后, 应尽量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农村公路养护。补贴的形式要“以奖代补”, 以提高公路养护的积极性, 该种形式要公开奖励标准、奖励对象, 体现公平公正, 给付过程要直接发放到位, 防止中间环节挤占、截留。

4.3 队伍建设

由县政府带头组织培训各乡镇的公路养护管理人员,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和法律素质, 从而在基层农路养护中就有了专业人员进行带头, 严把质量关, 非专业养路工人也在此中不断地学习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养护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就会得到质的提升。北京根据整体工作安排, 乡村公路养护队伍管理员经过培训后, 将在公路分局的指导下, 对各乡镇的养路工作进行在岗培训, 北京市路政局将进一步推动和指导乡村公路养护人员培训工作, 计划每年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养路人员进行培训, 由此形成长效的人员培训机制。

4.4 建章立制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制度体系, 规范操作、抓紧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已经推广了的村级道路养护协会管护新模式, 是一项发展于草根, 得力于政府扶持的创新, 养护协会制定措施, 明确责任, 实行村道养护制度化;精简机构, 落实责任, 确保村道养护经常化;公开招标, 责任承包, 推动村道养护市场化;责任公示, 共同监管, 实现村道养护社会化。值得借鉴。公路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规模大小、复杂程度不同可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善。公路的养护中的小修保养要和大中修等分开建立体制, 这样既可以提高日常养护的投资效益, 又能保证大中修的工程质量。

4.5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交通运输部已经将农村公路宣传报道列为交通宣传工作的重点, 各地要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做到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 日常宣传经常化, 重点宣传有影响, 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要:公路作为农村重要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尤显重要。但公路建成之后, 养护与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系统介绍农村公路养护现状的基础上, 从法律制度视角进一步分析公路养护的重要性, 进而提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养护,对策

参考文献

[1]雷孟林.公路交通法学[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1) , 12.

[2]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J].2007 (1) , 75.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党和国家的规划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必然进行的一项工作。和城市建设一样,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合理科学的规划,在建设中需要有新的地形图。2012年国家投入近2亿元资金在敖汉旗小各各召村搞新农村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精细的农业规划与耕作、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规划与定界、卫生设施与环境规划、村庄路网规划改造、农村的防灾减灾等,都需要进行地形图测绘,所以地形图测绘和规划工作显的十分重要,只有搞好测绘工作,才能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与服务。对于地形图测绘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测绘单位要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努力完成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形图测绘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帮助、提供服务。

1.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和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样,需要对农村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保证新农建的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农村生活及工作的需要。农村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借助地图才能完成具体的规划设计,而目前农村的地图一般都比较陈旧,和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这就需要测绘单位进行实地勘察,进行地形图的重新测绘工作,从而为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人员提供详细、准确、最新的地形图作为参考。在进行地形图测绘的时候,要充分讨论测绘工程的技术难点、安全生产问题、质量进度等,然后采用统一的坐标系,进行全野外全站仪的数字化测绘。根据实际地形的复杂程度,布设图根点、图根控制点应满足规范要求。实测能按比例尺表示的独立地物外廓,然后再填绘符号。如果独立地物不能按比例尺表示,则按相关图式准确表示点位。数字化测图经常采用全解析法,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自动记录和三维坐标解算。它是通过对地形图上需要表示的地物、地形点进行测量,包括水平距离、水平角、高差等,然后自动计算出点的三维坐标,把数据传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完成地形图的绘制。当然,这都是通常的地形图测绘应用,在具体的地形图测绘中,还会出现很多可变的因素。所以在具体的地形图测绘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地形图测绘满足实际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获得准确的地形图。

2.地形图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测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与城市建设测绘不同,它在发展基础上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存在着许多普遍的问题:

2.1现有的新农村建设中地形测绘技术相对匮乏,测绘产品单一,测绘质量良莠不齐

新农村建设跟城市建设不同,城市建设中应用的是先进的测绘技术,比如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等。而新农村建设的测绘产品单一,主要用户是基层单位,包括村庄、乡镇、甚至是农民。农村中的测绘产品基本上都是小比例尺寸的纸质图,并且还基本都是很久以前的成果,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这些产品显然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而有的比较发达一点的乡镇虽有比例较大的较新的地形图,但是也只是空间数据,还是临时突击测量得出的结果,其精度非常低,质量不敢保证。

2.2在新型农村建设中,测绘中测量人才严重匮乏,技术水平不高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尽管旗县配备了勘查专职部门,但是这些部门中负责测绘的人员大部分都是非专业人员,导致现代化农村建设过程中共实际的测量人才严重缺乏。另外,测绘管理相当混乱,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测绘体制尚未健全,测绘工作很难到位。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中的地形图测绘项目价格普遍偏低,因此大量的专业的测绘单位不愿意深入农村的进行地形图测绘工作,而即使有的专业单位完成了农村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后,也很难收取到测绘费用。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确实比较紧张,再加上基层的单位不重视地形图的测绘,觉得地形测绘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愿意对地形图的测绘投入过多的资金。

2.3新农村建设中,测绘工作还面临着体制不健全,对测绘工作的安全重视不足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村建设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各方面的体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健全,但就测绘工作体制来说还不尽完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对测绘工作没有形成系统,严谨的管理体系,没有一系列的检查监督制度,对测量过程中的安全,测绘图纸的质量,测量的程序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管理。有些甚至应付了事。同时由于测量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测量人员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证,在一些山区或者地形复杂的地区,测量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得到精确、最新的地形图,不仅需要科学的测绘技术,专业的测绘人才、先进的测绘设备,同时还需要健全管理机制和科学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完成。

3.建议和对策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8

筠连县委常委、副县长伍永富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已经成为农村道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中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因此,针对新农村建设新形势和农民的迫切需求,搞好农村道路设施公共品的供给与管理,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产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筠连县属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县,山高路不平是基本现状,公路建设方面的现状是:省道1条,17公里;县道7条,190公里;乡道涉及13个镇乡,240公里;村道900公里(其中省上确认683公里);到2011年末,全县共投入约5亿元,建成县、乡、村公路1330公里,建成通乡和断头联网路15条,287.5公里(其中2006年前2条,65公里,十一五期间建成13条,通车里程222.5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298公里,正在建设60公里;建成桥梁7座,约170延米。目前建成的公路大部分等级偏低,质量不高,超重车碾压损毁严重,安全、畅通压力巨大,支持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度、群众出行便捷等方面差距较大。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爱护意识差。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通乡通村路建设快速推进,但是相应的宣传力度没有跟上,道路沿线宣传标语不够多,引导群众方式不丰富,力度不够强,部分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不少沿线村民,从个人利益出发,在公路两侧非法建房、开厂、设店、乱倒垃圾,乱堆物料,使多处公路形成街道化路段,造成公路排水不畅,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二)专项规划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农村道路的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配套性不够,专项规划滞后,前期规划与整体建设统一性不够,对公路的设计走向、通达要求、技术等级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认证就匆忙上马,容易造成公路质量不高和重复性建设,影响农村道路网络的系统布局,同时,由于各镇乡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同,造成地区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

(三)养护资金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筠连县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纯粹的依靠煤炭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再加上地处偏僻,社会关注度低,导致公路建设发展速度与周边地区差距明显,同时,目前农村路政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即使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一些条款的限制,制约了路政执法工作。如在管理超限运输上,只能在省政府批准的超限运输检测站查处,在其它的地点查处则视为公路“三乱”,农村公路上超限运输等违法行为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制止。

(四)权责界定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农村公路没有专职养护人员进行管理,致使公路病害还十分严重,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使用寿命。如通乡公路的管理,在养护体制改革以前,由县交通局专职人员进行管养,道路的病害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公路基本上能够保持顺、畅、洁;养护体制改革以后,乡镇、村道路归乡村自行建养。由于个别地方依赖思想严重,责任心不强,致使地方道路疏于管理。无专职人员养护,造成了坑槽满道、车辙遍布的现象,使昔日十分平整的公路成了颠簸难行的伤心路,直接影响了地方经济建设。

三、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管理的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把住关键环节。一是充分群众的积极性。广泛采取开辟电视专栏、开展“三下乡”(送图纸上门、送技术下乡、送政策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活动、手段,充分发动群众,真正让老百姓明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到公路建设中来,着力营造“人人争当修路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建立基层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人员专门抓、健全制度督促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组织有序、推进有力、实施有效。要建立健全竞争性立项机制,对落实积极性不高、实施进度缓慢、建设质量低劣的乡镇,要果断调整项目,集中支持干部群众急于修、愿意修、参与积极性高的路。

(二)强化投入保障,拓展融资渠道。一是管好政策资金。对上级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必须做到专户储存,专项公开,专款专用,分级负责,分级监管,严禁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要切实加强监督审计,对违规违纪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民生的关键处。二是吸纳社会资金。筠连山高沟深的地貌特征,路远坡陡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修路成本高,仅靠国家补助资金,难以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为此,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政府给予经费补贴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农民出资出劳,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直接受益的各类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捐赠资金,支持公路建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创新建管机制,确保建设目标。一是建设高质量。把质量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公开招投标制、业主负责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安全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把工程造价关、施工技术关、工程监理关、开工审批和竣工验收关。二要管护高标准。“重建轻管”、“建而不管”是导致农村公路“通而不畅”的突出问题。按照一乡一站、一路一班的模式,狠抓道路日常养护,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强村社道路日常养护,保证群众生产资料运得进去,农副产品拉得出来。

浅谈宝兴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问题和对策 篇9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2 序言·····························································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4

2、缺乏科学的规划···········································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5

1、产业发展滞后·············································5

2、农民参与少···············································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5

1、农民问题··························································5

2、农业问题·························································6

3、农村社会问题······················································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8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序言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另外四个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将失去基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失去基础。

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农民生活水准的目标,是最直接的目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才能正真的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乡风文明包括新风尚和新农民俩方面的内容。新风尚要求农村是民主,法制,文明的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升华,从物质的层面上提高到精神的层面上。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直接感观的目标。就外观感受而言,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村容整洁,就是要逐步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包括三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村庄布局要合理。二是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通讯等。三是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包括“一气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牲畜圈,建造沼气池),垃圾处理及日常环境卫生的保持。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制度方面的目标。民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管理民主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想实行民主管理,才能适应转型时期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争强的需要。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多次提出过。上世纪5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把它作为方向来提的,通过农业合作化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80年代主要是通过家庭承包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90年代主要是推进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在内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小康建设,并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我们理解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有些地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对上级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一些干部就像是风车的轮子,推一推就转一转,上级财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试点村就像个独生子女,而上级就像他们的家长,过于溺爱,要求各相关的部门支持试点村各项工作,都要给试点村做一份贡献,相关部门有的给树苗、有的给电脑、有的负责修路、有的负责改水等等。如公路局参与修路,什么时候修完、质量怎么样,村里不用操心。上级的参与以及政策、资金的扶持,使有些村级班子有不思进取、过度依赖的思想。

2、缺乏科学的规划

有的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知识了解甚少,对新农村建设实质认识模糊。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只是改善本村的村容村貌,不考虑本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意愿,盲目地、一味地搞建设,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急于求成。有的村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前很好的绿化铲掉了重新绿化;本来应该先改水后修路,有的村修好了路再刨开;为了追求速度、抢工期、抢成绩,已经进入冬季了还修路,结果第二年路面就开裂了。这些行为劳民伤财,有的村因此欠下了很多债,给农民增加了负担。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

1、产业发展滞后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却忽视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生产这一重要环节。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们走的路宽了,手里的钱却没多起来;村里修建了和城里一样的公园、广场,村民却没时间去休闲散步、锻炼身体,有的农民干脆把健身场所当成了粮食的晒场,有的农民从地里收工回来满脚是泥在公园走上一圈。试想,他们整天在地里劳动很累,收入很低,种出的菜还没卖出去,西瓜熟了还没人要,怎么有心情休闲健身?有的村新农村建设是一条腿走路,硬件建设好了,产业发展却滞后了,最终导致发展缓慢。

2、农民参与少

有的地方在搞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农民这一主体,广大农民不能参与进来,他们的意愿也就不能得到体现。有的村新农村规划,包括施工方案,完全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农民唱反调。如在污水集中处理的工程中,按工程设计每家门前要挖一眼污水井,再通过主管道集中处理,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就是不让挖,而且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在自家门前挖井,自己“出门就跳井”,干什么都不顺利。如果提前征求农民的意见,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就不会出现这种受阻挠的现象。另外,有些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跟自己没关系,村里建啥样是啥样,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

1、农民问题:现在本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还不能够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依然存在人多地少,就业不足,农民收入难以提升。由于收入不高,农民本身及后代的发展权难以保障和提高。农民的根本问题还在于没有强势产业持久支撑,农民脱贫难,返贫。

2、农业问题:简单的农业生产观念。只讲单干不讲合作,小而全一担子挑。置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排斥于农业产业化链条之外,使得农业产业化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及农产品流通难以推广和运作。粮食生产滑坡。一方面表现为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提高与粮食争地的矛盾。商品化程度高的地方,粮食生产弱;商品化中等程度的地方,粮食自给;商品化低的地方,粮食主产。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业化发达的区域原来的农业劳动力弃农从事非农产业,工业化不发达的区域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粮田耕种不足现象严重。就近在工矿企业打工的人员,半工半农,土地粗放经营。农业生产条件简陋。由于是山区丘陵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大都是手工劳动,小规模分散经营,抗灾力弱靠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生产率低。

3、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脆弱一遇灾害根本保障安全困难。农村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村庄建设缺乏规划、人居环境有待治理。社会纠纷增多。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经营权不能有效流转等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就必须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完成。否则,党的政策再好,没有好的农村带头人,农村也根本不会有新的气象。因此,首先要解决工作态度问题,即想不想干事的问题;然后解决工作能力的问题,即能不能干事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对基层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并形成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只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只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杨镇沟东村在建设文化广场过程中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参与,并采取党员包户的做法,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做好群众工作,得到了村民理解、支持,有的村民主动出工、出力,主动捐赠绿化树苗,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要想早日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军人,摒弃懒惰和依赖思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共建新农村

2、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村容整洁工程引 人关注。最终要达到“五化”,即绿化、硬化、亮化、污水无害化、垃圾无害化,同时,实施“两改”,即改水、改厕。特别是近年来,党的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村在建设中应充分珍惜这一机遇,立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用足政策,用好资金。要转变对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搞环境建设的模糊认识,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应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自身条件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不搞盲目、重复建设,始终奉行节约的原则,原有设施完好的或可以修补的,尽量不拆,粉刷一新完全可以。项目安排要科学,不违背客观规律,应该先改水后修路。工期安排要合理,应该春季绿化,不在夏季绿化。另一方面,不搞政绩工程。有些村恨不能一年就完成新农村建设,出现赶工期、抢进度现象,这种以建设速度换取政绩的思想要不得。其三,搞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不给农民增加负担。杨镇地区跨子营村结合本村实际,村内主街原有水泥路面完好无损,他们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打街坊路上,硬化了小胡同,家家户户出行不再走泥土路。在绿化阶段,经过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采取街道两侧栽种柿子树的做法,谁门前谁管理、谁受益。村级领导班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力发展生产,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带领农民走出一条致富之路。一方面利用土地资源、政策资源优势,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以及第七届花卉博览会的良好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在政策上给予农民支持和引导,使农业生产向观光采摘、休闲旅游、加工配送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杨镇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农民举办节水灌溉、有机施肥、甘薯和西瓜种植技术培训,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已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达到1650人。同时,鼓励农民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新建温室220栋,大棚4230个,农民平均每亩地增收近5000元。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杨镇除了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农民就业外,充分利用开放村级图书室、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民提供就业致富的技能,加快农民就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抓好村容村貌建设,更重要的是尽快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从农业来讲,它的有利条件明显:农产品总量大,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生产经营管理有传统优势。农业科技覆盖面大普及率高。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形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粮食优质稻米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通过大户带动形成区域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规模经营和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规模经营不一定要圈地,而是在尊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有效组织农产品生产大面积经营。如烤烟生产,近几年没有大的突破,是烟叶价格下降了?没有。关键还是面积上不去。宜章县大宗农产品很多如玉米、红薯等,现在只作为粗粮或粗饲料使用,粗加工只是把粗玉米碾成碎玉米,或小店蒸煮上市,深加工如制成玉米面系列食品没有生产厂家,红薯粉条加工也并不是大张其鼓。流通更谈不上远销。只有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期论文

节开展优质服务,才能把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转变为现代经济大循环的工业化的 农业生产观念,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纳入农业产业化链条。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公权入股党纪规章不允许,对市场经济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是一种干扰,用于公共事业却是一种和谐。私财投入经济建设无疑对经济社会是一种支持。本地和外地国家工作人员,相对于贫困农村的农民来说市场信息比较灵通、技术上有优势,经济上相对有余财。形成一种制度,调动国家工作人员自觉地和老家乡亲或熟人建立一种正常的投资关系,积极支持扶持“三农”建设项目,让农村建设出现更多的亮点。发展集旅游、生产、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宜章莽山现已形成旅游品牌。如果围绕莽山旅游建立莽山旅游农业生态圈,可以覆盖到天塘、一六等乡镇。就莽山旅游本身来说旅游农业产品有莽山“四件宝”,借莽山旅游品牌提升了莽山“四件宝”的知名度,反过来莽山“四件宝”的畅销又宣传了莽山旅游品牌文化。基于这一思考,规划建设莽山旅游农业生态圈,同时可以打造圈内新型农村。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追求数量适应人口众多的国情,到追求质量适应人民小康生活的社会需求,树立品牌意识,发展质量型产品变得更为重要。如无害蔬菜、特色产品等。要发展这些商品,就必须培育产品“点线、点块、点网”纵横及立体式流通渠道,主要通过本地或异地搞小店样品基地建设。以展销样品形式打品牌出商标,进而带动基地建设,造就农村强势产业支撑。严格遵守村民自治法选举直选出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同时在村班子的领导下,对村理事会、协会等民事、经济组织发挥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按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积极宣传组织好在外务工多年,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从事经济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年富力强有号召力带动力的农民参选村级负责人,通过村民自选,夯实村级领导班子。有了好的班子及身体力行黔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才会得到大的改变,打造新农村就有了观念和行动基础。打造学习型社会氛围,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的转变。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组织制度支撑。这些支撑的取得,要靠学习实践再学习实践。在农村,可以依托就近小学或中学场地在学生暑假或寒假间隙期,举办农民培训班,或进行基地建设现场办学,或在村自选班子的领导下农民自觉自愿出资请产业技术工人现场授课、异地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打造学习型社会氛围,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的转变。

四、结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繁重的长期任务,也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就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只要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的奋斗,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我们一定能够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真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6年

三、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2006年

四、易国锋.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互动关系的纽带[J].农业经济,2008,(5):9-10.

五、张振明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2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知识点下一篇:文艺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