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学的困难

2024-09-28

生本教学的困难(通用12篇)

生本教学的困难 篇1

当下,多媒体教学运用普遍,教师的教学设计精致化了。但是沉静下来进行理性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师精致化教学设计的背后,学生“被主体”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虚假的学生立场,其实是成人立场的隐性僭越,学生被绑架思维的现象层出不穷。在这种“控制型”的课堂上,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但语文素养并未得到提高。笔者认为,教师要实施让学,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让学的内涵

“让学”的概念源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他在《人,诗意地安居》一书中如此说道:“教所要求的就是:让学。”让学就是把语文学习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

1.让学:学大于教

学生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当下的语文教学课堂表演盛行,学生的学习浮游于教材文本的表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寥寥无几。由此,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立场”,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语言学习障碍、语用障碍,把学生带入语言的学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包括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要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2.让学:确立自主

让学呼唤师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技能。具体表现为: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意识和精神。要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进步了多少,发展了多少,提高了多少。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放手”不等于“甩手”,“自由”不等于“自流”,“万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百依百顺”。

3.让学:贵在引导

让学不能放弃教师的“导”,不能让教师的“导”缺位。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障碍、语用障碍、阅读障碍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要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解读,深入发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但教师的引导必须以学生“学”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进度,以学生“学”的发展为发展。让学要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二、语文“让学课堂”的价值实现

让学的课堂首先追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热爱学科,追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赋予学生学的权利,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权利,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探索,包容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方法、观点,允许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犯错误。概言之,让学的课堂要求教师不急功近利,是“在下一个路口等学生”。

1.主体张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变教法研究为学法指导,要“因学施教”“以学定教”。

以教学《伊索寓言》第二课时为例,笔者设计活动单,充分放手让学生们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

(1)联系上下文:

狐狸是真心赞美蝉吗?他在赞美前心想:______

蝉听了狐狸的赞美,心想:______

(2)小组交流想象说话内容:

a.这只蝉太高了,我得想个法子把它给骗下来。

b.这只蝉太肥美了,一定很好吃。

c.这蝉的叫声倒是提醒了我,以前我曾经成功地骗过一只乌鸦,这回也一定行。

d.这只蝉站在高高的树上,我又不会爬树怎么办呢?咦,有了!我以前骗过的那只乌鸦不是乖乖把肉送给我了吗,用这个办法再试试。

这时,笔者让学生们整理这些发言,让他们的表述更具有层次性。于是学生们在小组里群策群力,最后由组长作总结性发言,并且扮演出狐狸的表情变化:

(向往地)呀,这只蝉真是太肥美了,一定好吃极了!(苦着脸)可是它高高在上,得意地唱着歌,我又不会爬树,得想个法子呀。(回味地)咦,有了!哈哈,那只虚荣的乌鸦不是乖乖把肉送到我的嘴边了吗?(得意地)今天这个办法还管用吗?嗯,一定行,这只蝉看上去和那只乌鸦没什么区别。嘿嘿,我来了!

2.主动探究:变结果汇报为过程展示

在让学的课堂上,师生的角色都将发生重大改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习得”,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文化积累,激活学生潜在的言语灵性,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

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过程展示:你来到了沙漠上空,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用手中的笔写下来。

(学生们写完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我仿佛听到了大树的哀号。求求你们,你们要砍就砍我吧!放掉我那还未成年的学生。

生:我仿佛看到了狂风的大笑。多亏那些愚蠢的人们,让我摆脱了森林的束缚。如今,我彻底自由了,我要吞掉一切。

生:我仿佛听到了鸟儿的哭泣声。残忍的人类啊,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用锋利的斧头把还没长大的树苗砍断了,毁灭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你们应该被告上法庭。

让学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自我训练、尝试与建构。在让学的课堂上,课堂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展示自我的平台、对话互动的乐园。在汇报中,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个性化表达中,文本解读逐渐向广度与深度延展。

3.自主展示:变控制式学习为牧养式学习

学生具有潜在的语言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要变学生的控制式学习为学生的牧养式学习。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生命意义,避免学生的语文自我学习潜能遭到不同程度的压制。要创设情境,在充分的对话、交往中实现学生潜能的唤醒与诱发。

如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冬夜读书”画面,并启发学生想象:在寒气逼人的夜晚,陆游和儿子子聿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静静地想象,然后组内展开交流。在小组汇报阶段,学生们尽情地、绘声绘色地讲,滔滔不绝,仿佛此时陆游就在和学生谈读书、谈人生、议国家大事。由此,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感也受到无声无息的熏染。

再如教学《示儿》时,笔者利用活动单向学生们推荐了五句陆游从20岁到82岁期间所写的爱国名句,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读去感悟陆游的爱国精神,进而为陆游一生的爱国情怀所感动、震撼。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这五句诗的含义。如果我们不顾学情,一味地要求学生说说陆游的一生,尽管学生们也能言不由衷地说出“爱国”二字,但事实上这样的言说既做不到情浓,更做不到情真义切。据此,笔者让学生们课前在网络上搜索陆游的生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们结合诗句深情地讲述了陆游坎坷的经历。再让学生读这些诗句,他们对诗歌的解读更深刻了,对诗人陆游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生本教学的困难 篇2

余煜尧

生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了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具体而言,就是老师设计问题,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老师的提问,充分阐述自己的见解,由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前学,主动学。

一、生本课堂教学相对与传统教学来说,我觉得有以下优势: 知识不是通过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而得到,而是学生在预习完成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再根据老师提供和创设的情境通过导学提纲,阅读课本,进行个人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本小组的最佳答案,最后,全班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动脑、动手、发表见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前置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脑、动手,自主分析,从而在讨论交流中找出除法的一般原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使得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应用更加深刻熟练。

二、生本课堂教学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讨论过程中少数 学生参与意识差,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生本教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2、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应该给学生足够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但是,我总感觉时间紧,急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遏止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直接归纳总结。

3、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没有讲究策略,没有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接受那些意料之外但却言之有理的答案。而在教学中,我直接否定了学生的错误的观点,没有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的时候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

4、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小组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对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当主持人再举出反例,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学习问题没有更深入的发展。

5、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有些急于呈现自己的观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没有把握的好,没有给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我认为从以下几方进行教学改进:

1、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设计好前置性作业。每小组形成固定的一种学习模式,让孩子有的放矢。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情况。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学困生更要上台展示,优生补充不足之处。这样既照顾了学困生也让优生更优,对优生要求更高。

3、及时鼓励增强自信心,评价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点评,让学生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能处理的更好。因为“经验在于积累”。

4、对于学生训练采用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见成效。

5、继续完善小组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刺激学生积极性。

关于“生本”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3

一、教师的思想要转变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教育模式,像杜郎口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学、我市的小课题研究等等。可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遵循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根本。教师要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事,我们教师不过是辅助工具,就像是学生身边的一本活字典,学生想用才行,学生不想用,我们硬塞是塞不进去的。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郭思乐的“生本教学”这个词,“生本”——以生为本。

然而,现实是我们自古流传下来的以教师的教授为主的思想,限制了我们接受教学思想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呢?我认为,教师思想的转变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教师打心底里认可了,才会自愿地尝试,自愿地学习和探索,自愿地去改变。那么就需要先给老师上好生本课。让老师亲身体味到这其中的不同之处自主选择。强制下的约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原因就是人的本性,都渴望自由不被约束。与其靠制度约束老师,不如想办法让老师自主“生本”。也许当我们所有教师都转变了思想时,也就是“生本”在我校成功时。所以思想改变起来并不难。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我一样,认识到“生本”的好处,尽快推动我校教学的发展。

二、教师要坚持、要探索

在我校“生本”教学模式开展初期,反对的浪声此起彼伏。于是不少人犹豫了,还有一些老师开始跃跃欲试,试了几次没见效果也就犹豫了,放弃了。所以我在思考,在每一新生事物诞生的初期,总会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也总会遇到不少的质疑,甚至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怀疑。这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有思考,如果我们思考后发现的确是好的,的确值得学习时,就要紧跟步伐,坚持到底,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们都要坚持,都要探索,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可是这真的很难,反思自己几年的教学,有过坚持,有过探索,却缺少持久,所以我没成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曾指出“如果一位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10年、20年甚至更多,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如果我能做到坚持和探索该多好。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要坚持,既然认为对,就决不放弃。坚持到底才是胜利,才能证明自己的坚持是对的,才能让反对的声音渐渐沉寂!

三、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关于这一点我对自己是满意的。我一直不喜欢一字一句地备教案,不是不想备课,而是不想背那些死板的文字。走进课堂,我的心里装的是学生,如果总是去追究事先备好的那句话,势必分散我的精力,影响我对学生思维的判断。我感觉,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应是提前设计的,而是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是对学生学习的真诚回应。当然,不是说不追求教师语言的精炼和完美,而应是觉得这种追求不应是放到一节课里,而是时时刻刻地学习,比如,日常的工作交流中就可以时刻关注自己的语言表达,我自知自己的语言表达欠缺,所以我听课时就喜欢关注老师的语言怎样表述更恰当,尽力去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无论课上课下,其实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备课。甚至是后面学习的内容都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而具体到一节课时,我只要去背它的内容、思路和方法。这其实也就是老教师说的在不断地积累经验。

四、尽可能多地挖掘潜在的“好苗子”,进而培养他们成为班级的领头羊

不要怕他们跑到前头。一个好的班级必须有凝聚力,有正确的导向。我需要这些优秀生做榜样,带领中下游学生向前奋进,需要他们做尺子,给其他人做参考。

五、及时评价,老师的评价就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

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值得我们肯定。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爱的天使,他们纯真、善良。他们信任我们,我们也要学会相信孩子。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们,即使成绩再差,都有他的优点。作为教师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一句话也许会影响他的一生。

如今,我的生本课堂已经初具形态。在本学期的讲课比赛中,我所执教的《解决问题专项复习》课,被全校老师认可,并荣获第一名。老师们惊讶的不是老师的表现,而是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震撼了他们!没有华丽的套路模式,只有他们镇定而自然的表情、清晰的思路、真诚而条理的语言、睿智的辩驳!让老师们想不到,他们仅仅是二年级的学生!原本都以为生本只适合中高年级的老师们,终于相信,教育方式的转变,应该从最初开始。

参考文献:

生本课堂的物理教学 篇4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以“观察和实验”为主, 学会问、学会猜、学会计划、学会做、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学会交流与合作。

那么如何才能把物理教学生本课堂呢? 我的做法如下:

一、自学

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 那么要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阅读。如“动与静”这节, 学生自我阅读, 自我总结得出4个问题: ( 1) 没有不运动的物体; ( 2)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 3) 什么是参照物; (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四个问题学生自我阅读是可以掌握的, 那么最难理解的是参照物的选择。学生平时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时, 都选择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为参照物, 如果选择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学生就很难理解, 那么就指导学生如何来理解“运动”和“参照物”这两个概念,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事例, 理解参照物就是假设为不动的物体, 比较位置是否变化。在事例中发现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问题, 激励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必须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自己生命的机制中自我找到发生的事情, 并知道事情的本质, 学会提出问题, 学好猜想和假设。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自我阅读, 知道单位及换算关系, 总结出测量工具都有量程和分度值, 通过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读数、记录。知道多次测量的目的, 了解了误差, 指导学生说出和日常生活中测量的不同之处, 总结出测量的规律。

如“快与慢”这节的自我阅读, 学生能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物理的探究方法中是控制变量法, 知道了速度的公式、公式变形, 单位和计算题的步骤。

二、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全体性和活动性, 可使学生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竞争的关系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 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生本课堂。

物理教学都有实验探究, 那么, 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小组的学习, 每一节的探究实验尽量做到能利用生活中的工具来做, 这样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的工具和事例来探究物理现象, 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 ( 1) “探究摩擦力”让学生分别拧开有竖纹和光滑的瓶盖,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引出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 2) 在探究“惯性”时, 老师让学生利用钢笔帽和纸条来探究, 让学生自己想出探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方法或者事例。 ( 3)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 让学生用手指分别顶起笔尖向下和笔帽向下的铅笔; 再用不同的力把笔帽向下压手指。 ( 4) 在教学生“功”这一章, 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趟比赛形式的实验课: 比比谁做的功最多, 谁的功率最大, 谁的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拿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 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 终于明白了道理。

通过小组的探究展示结论和疑问, 再放到班级里研讨, 再通过学生的相互质疑、相互讲解、相互评价、相互鼓励, 把问题解决, 如果学生再无法解决问题时, 老师才能点拨, 最终把问题解决。小组长要加以培训, 交流经验, 还得定期的轮换, 老师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还要有奖励、评比机制。

生本课堂离不开讨论, 离不开小组学习, 所以一定要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 一个可以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生态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为育人而教, 在教中育人。

三、检验和检测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是以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出题的。检测出题从易到难分三个档次。

如在“动与静”围绕参照物的选择出题, 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重点出以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题。检验题如下:

例1. 当你乘车向东行驶, 以汽车为参照物你是 ( ) , 路旁的树是 ( ) , 树向 ( ) 行驶; 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 你是 ( ) 。

例2. 坐在沿河顺流而下的甲船上的乘客, 看到河岸上的树都在向北退去, 同时看到另一船也从甲船旁向北退去, 但船比树林退的慢些, 由此可见, 若以树林为参照物, 甲船是向 ( ) 运动, 乙船是向 ( ) 运动。

检测题如下:

例1.“日出日落”这 句话中研 究的运动 物体是 ( ) , 是以 ( ) 为参照物。

例2. 在古诗词中, 许多优美的词句包含着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满眼风波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此诗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选 ( ) 作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选 ( ) 作为参照物。

例3. 甲乙两列火车, 以甲车为参照物, 得出乙车向东运动的结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 甲车的运动情况是 ( )

A. 一定向东运动B. 一定向西运动

C. 一定静止D. 向东、向西或静止均有可能

检验题要学生展示、点评来完成, 检测题要以组内互批、组间互批来完成。

走向生本的教学改革 篇5

——安庆沟中学课改工作反思

学习是人的本能,如何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的本能尽可能多的释放出来,让学习活动尽可能符合教育规律、符合自然规律,如何让师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如何让师生健康幸福快乐成长,如何形成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机制,这种教学理念一直是安庆沟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安庆沟中学课改工作核心是:深入实施生本教育、真正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规章制度、研训机制科学化、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科学评价机制、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历时两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有收获也有困惑。

一、课改的组织与管理

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目前我校“生本教育”课题实验正在深入开展,课改实验中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改领导小组,制订了课程改革三年规划,每一年依据规划再制定出详细的课改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了《安庆沟中学“生本教育”课题实验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和活动资金保障计划。有两名校级领导亲自主抓教研课改工作,实行领导抓课改“五个一”工程,即,每周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指导一节课,每周参加一次校本培训活动,每学期主持一次校本培训活动。

依照本校实际,有条不紊地落实上级部门课改要求,分层逐步推进课改规划的实施。安庆沟中学打造了一支年轻的、有战斗力的教学管理、组织、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友好合作、虚心学习、知识经验丰富、会干肯干、工作主动、有激情有创意。

教务处负责教学全面工作,制定计划,完善制度和评价体系、指导教学、明确任务、分解责任目标,与年级部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库室负责人、任课教师分别签订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责任目标书。明确要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年级部主任协助教务处完成管理、组织、服务工作,参与本年级部教学常规检查和评价、牵头组织活动、完成教学事务性工作、检查所属年级部集体备课情况、调研反馈教学信息;教研组长主抓校本培训工作;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 1 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各库室负责人有效保障功能室正常运转。

生本教育课题实验整个系列分为“宣传培训—探索实践——指导提高——典型推广——全面实施”等五个步骤。通过宣传发动和培训引导,使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重大意义,提高了教师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生本教育”实验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自从2010年3月生本教育课题实验活动正式启动以来,我们课改组织实施的体验是:健全领导组织、制定规划、提出要求、完善机制、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参与等因素至关重要。两年多来,课改工作,有喜悦,有挫折,有经验,有教训。总体看来,我校生本教育课改实验正沿着健康运行的道路不断向探索和发展。

二、课程实施

生本教育虽然不是课改的唯一模式,但它的意义就在于它为课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到底应该怎样教,怎样学,才可以高效、有效,生本教育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生本教育”要求课堂组织必须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体现新课改思路,体现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有情趣性,学生学的有情趣、有兴趣、有实效,达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凸显。为到达课程实施的高效、有效目标,我校按着“理论学习——强化培训——课堂实践——交流促进——指导提高——考察学习”的实施程序保证和推动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建立了多维立体课堂。

自2010年寒假开始,从印发《生本教育培训资料》,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学习生本教育教育教学重点论著,写出学习心得体会,丰富理论储备,理解理论实质,到邀请市、区专家、教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上示范课,到组织教师两次远赴广州,一次赴广西进行观摩培训,回来后组织交流,上公开课,再到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展示评选活动,令我校教师受益匪浅。

强化培训课堂实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前置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教师通过组织学习,听课评课,共同探讨实践,肯定成功做法,找出不足之处,也逐步解决了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2 确定适合本学科的生本教学模式,进一步坚定了教师的信心也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教师基本领会和掌握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切实改进和提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并且教育教学效果也显著地提高,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专家、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三、课改质量保障

课改质量的优劣好坏,重要的一环是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的科学开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培养目标,安庆沟中学一年多来,坚持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或一次生本教育集中培训。并组织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每周至少一次交流探讨教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标安排对教师的外出学习。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研活动,并认真组织本校系列教研活动,组织参加学校间的结对子教学交流活动。为保障课改质量,学校统一鼓励和要求任课教师自觉订阅科学规范的教育理论、教学研究书籍资料,丰富现代教育理论技能涵养。要求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国培”培训,掌握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内涵,奠定从事现代教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的坚实基础。

1、监测重实效,评价促提高。安庆沟中学对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检查评价的基本思路是:“日常清、一抽、二模、三普查”。

“日常清”指纠正和指导,学校负责教学的领导随时进入课堂有针对性的听课,当天找课余时间评课,提出指导意见。按时间表进教研组参与听课、监测研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本学期学校领导已经听课20节以上,多次参与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活动。“日常清”另一层意义是:学校领导(含年级部主任)随时观察了解日常教学运行中新出现的问题,当天发现,当天解决。例如查课查岗,个别教师出现第一节课候课不及时现象,教务处当天就与个别教师进行了交流,指出不足,在全体教师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求。“日常清”让教师最基本最平常的教学工作持续保持积极的状态,通过老师的不倦怠带动学生不松懈。

“一抽”即教务处依据《安庆沟中学教学常规检查细则》,每学期对每位任课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一次抽查。本学期3月11日至3月12日已经抽查8个备课组。

“二模”即教务处模拟督导检查和年末综合检查进行两次综合自查,检查的重点是教学工作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按评估细则查看教务处、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库室工作运行情况。“三普查”是指教务处指导年级部每学期完成三次教师业务常规全面检查。检查评估细则与教务处抽查使用细则一致。

“日常清、一抽、二模、三普查”依据检查评估细则,不但有检查记录、每次检查赋分,而且检查必反馈。教务处形成书面反馈意见。签到时每位教师自行领取一份,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期末教师考核汇总各次检查得分,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此运行机制已经迁移到教学安全管理工作之中,上学年我校教学安全工作在局考核中获奖。

2、培养人才,科研兴校。安庆沟中学校本培训的基本思路是:全力做好“全、骨、青、专”培训。根据《安庆沟中学教育2011教育三年规划》学校制订了本学期校本培训计划。

“全”指教师全员培训(含远程教育培训),培训形式有集中组织和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两种。全员培训由教务处直接负责。根据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按培训时间表,已经完成了“生本教育课题实验指导”、“如何有效开展研训活动”等系列培训活动。

“骨”是指生本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在已有骨干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制订了更加科学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本期通过教研组推荐、个人自荐、学校筛选确定孙敏等8名教师为新一轮生本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已经组织的培训活动包括:2012年2月下旬3月上旬集中进行课堂教学指导,3月14日至18日组织其中6名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生本教育展示交流活动,3月下旬组织教师学习生本教育专著《聆听教育的春天》,4月3日至13日组织包括8名骨干教师在内的12名教师远赴广州生本教育发源地学习生本教育,4月24日组织外出学习教师上展示汇报课。初二9班语文教师孙敏,在参加教研室组织的生本教育展示交流活动前,先后4次邀请教务处听课指导,她自己讲了“最初对生本教育的困惑—参加区展示活动得到肯定增强信心—参加广州学习的兴奋—再上汇报展示课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让人激动的学习提高过程。10月印发了安庆沟中学生本教育点滴体会集《倾听华语》。骨干教师培训不仅是部分教师成长过程,而且可以带动和促进更多教师学习进步。

“青”是指青年教师培训,年轻教师是安庆沟中学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制定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启动教师培训青蓝工程,确定关瞳等25名教师为青年教师培训对象,目前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完成了师 徒结对、制定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导师跟踪指导等系列活动,新教师培训是重点活动之一。

“专”是指专项培训,突出教学安全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项培训。2012年4月12日(周四下午第二节)校安监办王主任主讲的“怎样注意教学安全”,“5月10日(周四下午第二节)林波老师主讲:怎样熟练使用escel2003分析处理考试成绩”,老师感兴趣,学习专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全、骨、青、专”培训是教师重要的教学理论、教学知识经验学习过程,那么安庆沟中学集体备课活动则是重要的教学练兵过程。备课组按《安庆沟中学集体备课实施方案》制订本组的集体备课时间表(每周二第六节为集体备课固定时间),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年级部负责集体备课检查,教务处直接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基本活动过程可以概括为:“说议案,听评反”。即中心发言人精心准备后在组内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议课、形成教学案、听中心发言人的研究课、备课组评课、反思总结等。学校注意积累集体备课材料。集体备课系列活动以生本教育理论和生本教育课堂评价方法为依据,学练相辅相成,老师学习态度端正,活动没有流于形式,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研训活动机制。

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安庆沟中学2012年教育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师资和硬件设施实际情况,现已开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和自治区规定的地方课程。努力探索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的使用方法,校本教材已经开始使用。

四、课程评价

教育教学工作进展顺利与否,教科研课改工作的成功与否,科学、严格、细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查、考核、评估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断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是推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促进提升教科研课改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源泉。安庆沟中学课程评价工作,严格按照上级科学严谨统筹部署,例如每学期的学生综合素养评测。学校都会经行规范安排部署,成立测评领导组织,召开会议,颁布制度,严密安排,并结合测评考试,搞好质量分析,分析教学问题,召开质量分析会,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根据区教育局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设置要求,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组织、制定工作手册、按项目和活动场地及师生兴趣爱好划分活动小组、明确活动组织办法和管理细则,认真组织 具体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课改效果

两年来,安庆沟中学课程改革初见成效,管理机制运行畅通、师资队伍状态积极、教风正学风浓。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明显转变,课堂学习活动安排明确具体,学习任务明确,教学环节设计和组织线索清晰;课堂学习活动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状态积极,精神饱满,自信心强,课堂充满活力;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良好学习习惯正在形成;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所有教师都能运用“生本教育”基本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并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展示交流活动,并被评为优质课。学校学科竞赛开展的有声有色。在全国“希望杯”初中数学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的有7人,二等奖的12人,教师辅导奖14人;“天原杯”化学竞赛和全国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有4人,二等奖的12人,三等奖的29人,教师辅导奖20人。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3人,教师辅导奖21人.。学校的各科竞赛也开展了许多,诸如书画比赛,征文比赛,钢笔字比赛,演讲比赛等,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好积极性,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反思安庆沟中学课改活动,我们深有体会,深有感悟,教育要发展,教学要提高,课改是源泉,教改是动力。我们相信,有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有市区两级教研室专家的鼎力指导,有全体教师的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经验,我校的课改工作,我校的“生本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能够走向科学、走向完备、走向成功、走向美丽的春天!

安庆沟中学

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落实 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策略;实验

一、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概述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让每个学生自主思考。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思维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程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二、生本课堂理念落实的误区

1.将教师演示实验简单地转变为学生演示实验的误区

将教师演示实验简单地转变为学生演示实验,忽略了实验细节的落实,忽略了实验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掌握知识,从而缺少了学生在质疑探讨中得到提升和锻炼。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对于大气压强太大较难测量的问题,设计用吸盘挂凳子的实验。该实验达到的效果是:学生能认识到“大气压存在且非常大”。但是该演示实验未能体现生本教学理念中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没得以体现。所以该实验环节单纯地把演示实验的操作交给学生,并不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而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走向了误区。

2.分组实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压强这一节的教学中,基本都会完成沙子上放小桌子,通过改变砝码个数来改变压力大小,然后观察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操作,完成以后就会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整个探究过程顺利,学生能得出结论,表面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符合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是这样的分组实验设计,学生只参与实验的操作,未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器材的选定。学生进行操作后,未能解除对知识和方法的疑惑,未能落实生本教学理念。动手不等于完成,得出结论不代表掌握了得出结论和分析论证的方法。

3.课堂上的无效提问造成虚假参与

当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提出后,教师在课堂的任务是引导,却误将引导理解为提问得到学生反馈,只要学生能给出答案即可,但忽略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却未得到知识能力的提高。例如演示教材中液体对侧壁产生压强的实验后,教师问:“我们看到了水从侧壁流出来,说明液体对容器壁有什么呀?”学生回答:“压强。”这种问题设置后,学生回答很整齐。但整齐是由于本节内容就是“液体压强”,学生顺口就能回答。可是学生回答到了,也不能确认学生掌握了任何知识。我们审视该问题中出现的“我们看到了水从侧壁流出来”,这种表述剥夺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权利。接着“液体对容器侧壁”这部分,剥夺了学生思考液体对哪里产生了压力作用的权利。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是一种虚假的生本课堂。

三、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具体操作研究

1.在教学目标设计环节体现生本教学理念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教案的撰写受到忽视。产生的误区是:备课只是做好PPT,认为PPT能体现教学目标,完成PPT讲解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整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需要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

能够体现生本教学课堂理念的教学目标主语一定是学生。表达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在“培养”前面的主语,是“教师”两个字,不是学生。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实际还是教师完成培养的过程,并没有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变成了教师是否培养,而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正是错误的目标制定,才让教师容易满足于自己课堂的顺利。教学目标需要改成“学生能够具有××的动手能力”,才会让整个教学的中心从我要让学生做什么变成我要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做什么,才能够体现备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压强教学这节课中,笔者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能够理解压强的概念;

(2)能够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和简单的压强估算;

(4)能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5)能够完成“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

(6)能够用实例说明压力与压强的区别。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主体变成了学生,评价对象也变成了学生,实现了在教学目标环节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

2.在实验设计环节体现生本教学理念

课堂实验设计的误区是,只要学生都参与了就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了。

例如分组实验前,往往教师都会和学生有这样的互动: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会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几个因素,教师给出实验步骤,学生按步骤完成,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环节设计,学生仍是被动服从的角色。为了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笔者将探究类的实验步骤讲解改为八个字:探究、改变、比较、控制。

提出实验猜想后,首先讨论的是,需要探究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探究目的是什么,形成正确的逻辑关系。接着就讨论需要改变的物理量和改变该物理量的方法。在提出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问题后,学生会联想到用沙子,观察桌子陷入沙坑的深度。接着就是探究实验的重要环节:控制变量。经过整个压力单元探究实验的设计改进,基于“探究、改变、比较、控制”八个字的探究理念逐渐形成,确立了学生在选择器材、确定实验目的、完成实验步骤各个环节的主体地位。

3.在课堂小结环节体现生本教学理念

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设计环节经常会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小结也往往类似于一节课的笔记提纲。能够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堂小结可以有多种形式,巧妙地把一节课的重难点做渗透。

例如压强这节课,学生真正难以理解的是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压力与压强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节课的小结可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实验中两个小桌子陷入沙子的深度相同,沙子受到的压强相同还是压力相同?

问题二:将一块砖平放在桌面,缓慢将砖块的一部分推出桌面,桌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变化吗?

问题三:将板擦紧压在黑板上,黑板受到板擦的压力吗?该压力的大小是否与板擦的重力有关?

在压强这一单元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实验容易操作,现象明显。真正以学生的思维为主线,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落实生本课堂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基于生本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7

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生本教学的起点

“主”指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以及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三主”体系。日常的教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 因而,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后续学打下基础。

除此以外,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育教学主体, 采取全面的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中挣脱出来, 真正的学到知识, 从而真正的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二、以教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治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与此类比, 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人之初, 性本学”,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还他们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教学效益。

我在教学中坚持这样一种做法:初一、初二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我每节课讲授的时间平均不超过15分钟;初三复习课平均不超过10分钟, 有的课甚至不超过5分钟。而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学完整个初中数学课程, 比其他学校用两年甚至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才教完初中数学课程整整提前了半年的时间, 而且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有两点请注意:一是我这里用了两个关键的字“学”和“教”, 我们学得快, 并不是以往的那种“砍头、去尾、烧中段”的赶课时做法, 我讲得少是为了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 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深层次的参与, 才能取得过去以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二是我们学得快不是以学生的低水平为代价的, 我们初二的学生在初三学生进行一模考试的同时, 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 结果3届学生都达到了同类学校初三学生的水平。也就是说, 我讲得这么少, 在课堂上这么“轻松”, 我们的学生却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达到了其他相同起点的学生两年半才能达到的水平。

正是教师的无为造就了学生有为的局面!

那么, 讲得这么少, 讲什么?

先打一个比方:假定一个数学教师只会做一道题, 那么他上课时就会觉得解这道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而他会非常详细地讲解每一步;假定一个数学教师只会做两道题, 那么他就会觉得解这两道题时所用到的共同方法是最重要的, 因而他会重点讲授这些共同方法, 这位教师如果站在系统的高度去讲解这两道题, 他所需要的讲课时间也许并不比第一位教师多……以此类推, 一个教师会解决的问题越多, 他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本学科的知识, 他所认为必须要讲的东西就可以越少。

因此, 我在备课的时候不是像其他教师那样到处查找资料、补充各种题型、总结各种规律,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 突出知识的主干, 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更为形象地说, 传统备课是在做“加法”, 我的备课是在做“减法”。

三、师生共同合作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所以, 人天生就是好胜的。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比赛来调动学习气氛, 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高端表扬, 但是仅仅有学生参与是不够的, 在教学中, 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才能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 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 教师在进行三角函数运算教学的时候, 可以设计比赛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提问, 如提出任意的几个角的度数来让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 例如:0度、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135度、150度, 然后分别需要算出正弦值、余弦值以及正切值, 这些角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在听罢后, 都立即开始飞速的运算, 运算迅速的同学便立即举手, 自豪的汇报出自己的结果。此时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来当考官, 如学生出一个角30度, 教师立刻回答说正弦为二分之根号三, 余弦值为二分之一, 正切值为根号三, 当场, 所有同学都惊讶了!“为什么教师可以算那么快?”“难道教师有特异功能?”……刹那间, 学生对此议论纷纷, 他们觉得这只是个巧合, 在锲而不舍的进行了多次考验后, 教师依然是对答如流, 毫不畏惧。学生终于放弃, 开始询问教师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此时, 教师让学生在下面的课堂内容中寻找答案。学生在浓烈的求知欲望中, 对学习表现得格外认真、格外积极!

总之, 正所谓“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在进行生本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鼓励学生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在生本教学为主的课堂上, 应当以学生为主, 以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全面的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 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励学生, 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初中数学学习, 真正的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以此来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提倡生本教学。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 在进行生本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鼓励学生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文将根据生本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 针对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构建生本教学做出如下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本理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建群.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24) .

[2]谷同辉.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生本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 (9) .

[3]凌建德.分析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时代教育, 2012 (22) .

谈生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使学生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

生本教学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学”要求教师放弃完全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培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舞台更宽广,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师生的负担减轻了。

因为要直面中考,教学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初中教师和学生既辛苦又心苦。老师上课汗流浃背,唇焦舌干;下课还有批改不完的作业,找错误,有了错误还要抽时间给学生订正。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教师累坏了身体,学生的辛苦更不必多说。而师生非常辛苦,但未必就能考好。“生本”教学模式,课前教师省略了批改作业,课上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的机械讲授变成智慧的点评,有效减轻了老师的身体负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当学习不再是一种外界的强迫,而变成学生自己内在渴求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自主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乐学”的问题,减轻了强迫式学习的心理负担。由于精选题型,每道题都透彻处理,学生不需要做大量的课外作业,有效地减轻了作业负担。所以,是一种有利于减负的教学模式。

也许有些老师会说:这种教学模式确实不错,但学生十几年来一直被动听课,现在突然要他们自主学习,他们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教学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怎么办?这也是我校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刚开始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所担心的一个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先思考另一个问题: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效果好,还是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得更透?答案不言自明,这是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理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老师一节课确实能讲很多内容,但不少学生其实似懂非懂,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还没理解就已讲完一大半。学生回答问题多数都是顺着老师的意思连蒙带猜。这种“高效率”,其实只是教师自己讲的效率高,而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未必高。因此,每次考试后,经常能听到教师这样批评学生:这道题不是讲过吗,怎么还记不得?那道题不是与我们上回的某个例题类似吗,你们怎么还不会做?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每道题、每个知识点都是匆匆而过,学生走马观花,印象不深,何谈举一反三?这就是“学生做了几千道题,却对付不了二十几道高考题”的原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通过精选例题避免了大量的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其次,学科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在课堂上的探究、感悟、深挖中掌握的,理解透、记得牢,学生已经具有了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建立在三维目标之上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美好理想就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在大力推进新课程的今天,这种要求可以具体地在三维目标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认为,无论评判哪种教学的优与劣,都可以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实现状况来评判。许多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过分强调了某一种或两种目标,而忽视了其他目标的实现。这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往往是困扰实现教学的一个瓶颈。

这种课堂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心理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生本课堂的前提是建立在学生前一天的独立预习基础上的。学生为了有底气上台,课前必然要认真思考,充分准备。为了能让大家看清投影,他们还会仔细、规范地写清楚学案上的解题过程,养成了规范解题的好习惯。由于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这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善于质疑的好习惯,还培养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堂上趁热打铁,师生同时、及时地评价学习结果,比传统的“学生先做、教师后改,最后找时间为学生订正”(一般都在两天以上)反馈结果,在时间上和学习氛围上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生本课堂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跃的课堂中得到了较好实现,这也是它的一大亮点。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满足了他们自我展示的欲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适时加入一些艺术语言,就能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索带来的无穷乐趣、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综合实力、开发潜能的过程,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乐学、善学、思维活跃。学生不断相互质疑、提出异议,甚至批评,批判意识逐渐形成。在经过一个阶段的自主课堂训练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久而久之在语言表达上也得到了提高。因此,他们的批判精神、发散思维、语言表达、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性格素养、综合素质都会有不同的升华。比起沉闷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完整的人。这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四、在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我们尚处在摸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和阻力:放手给学生,激扬其生命意识,讨论探究,学生兴趣盎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有时候会显得很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个别学生可能在生本课堂上表现变得越来越差。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谈论,深入思考,但是那些思考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较低,有的甚至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并且乐在其中。久而久之,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差。

前置性的作业尤其是文科,大多需要查资料,可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查资料的条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有的有电脑却没有上网,有的学生住校……只有少数学生可以查到翔实的资料,如何要求学生?

基础性的知识,比如理科中的定理、文科中的字词、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等,怎样用生本教学的方式,牢固地掌握?

某些学生家长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生本”,怎么办?

问题很多,但我坚信,方法永远比问题多。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操作,这些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生本教学的困难 篇9

二、践行反思, 期待花开

课堂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我认为自己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 由重点关注教师“教”转向重点关注学生“学”

本次活动,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 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这是因为迫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 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思考、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我应该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 生本课堂的小组合作注重实效, 分工要明确

在课改中, 小组合作学习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分工不明确。所以, 在

在课堂中如何完

文/周

根据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一、感受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音乐艺术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听觉。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聆听, 在听的时候, 除了“听”的内容, 教师还要设计“听”的方法。学生有了兴趣才想“听”, “听”了以后才会更有兴趣。我参加了县音乐优质课评比,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在学习新歌之前, 我让学生竖起小耳朵仔细地聆听音乐, 在听到“呱”字时用动作表现出来。带着问题的小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认真地进行聆听, 并且在“呱”那里用动作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一曲结束后, 有一位学生叹着气说:“这么快就放完了。”我马上接过话题:“小朋友们喜欢听这首歌曲, 老师就再让你们听一听, 这次听的时候要把你熟悉的那一句用动作表现一下。”学生的听就更深入了, 随后我让学生听我演奏, 在听中随唱, 边听边唱, 学会了这首歌曲。

在音乐教学中, 即使是利用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也必须结合听觉的感知来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所以,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 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音乐教育中, 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 只有当学生产生了一种主动去感受音乐的积极心态后, 才会自觉地、主动地学习音乐。

教学中, 针对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 教师可以给他一个固定的分工, 使他有一定的责任感, 从而参与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小组学习在纪律上有所保障。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提问要建立在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 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

一堂精彩的课必须是师生的“双剑合璧”, 如果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那教师只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因此, 只有让学生真正主宰生本课堂, 才能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实现高效课堂。我坚信, 只要不断反思、不断践行, 幸福教学的花儿一定会在生本课堂上快乐绽放!

“一课五教”的教研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自己一路走来, 虽然忙碌着、累着, 但同时也快乐着, 因为我有了收获:从“磨”课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磨”出了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采纳;我“磨”出了生本导学的“放”, “磨”掉了自己教学中的“守”, 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少走弯路。“一课五教”活动成就了我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

二、表现音乐

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 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 也为发展音乐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 情绪容易冲动而多变, 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 但仍比较差。“动”是儿童的天性, 把“动”引入音乐教学, 特别是低年级, 让学生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 能使他们的各种感官活动起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会《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后, 我让小朋友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有一个学生说, 他要用青蛙的跳来表现这首歌, 有学生说, 他要用蛙泳来表现, 有一个学生说, 她要以青蛙的叫声来表现音乐……我让他们一一上讲台表演,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实现了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要使学生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应该激发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才能在表演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使音乐更具有感染力。老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要用框圈住学生。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都不一样, 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 所以也就存在不同的音乐想象。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由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才能, 使表现力迅速提高。

三、创造音乐

学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闪光点”, 鼓励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 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

生本教学的困难 篇10

(一) 以学定教, 不教而教, 带动人文情感与知识素养的同步提高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 它以学定教, 为了不教而教。最终的目标就是, 引领孩子们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 学会阅读, 学会学习, 学会感悟, 学会品味, 从而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互提高, 进而促使良好学习品质的提升, 这是语文综合素养最丰富、最现实的发展内涵。教师在教学当中, 无需预设得太多, 只需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作为起点, 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恰如其分地加以点拨, 让学生在真实地反馈自身的阅读感悟的同时, 进行语言文字的内化和迁移, 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 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 实现水到渠成, 就像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时,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大量查阅了古今中外的各项发明创造, 对课文中提到的发明, 并不都感兴趣, 当学生谈到课文提及的其中两种发明时, 有学生话锋一转, 就转到了他们所了解到的文本以外的更新的发明创造, 而且大家都争先恐后, 津津乐道, 言谈间流露的是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此时, 作为老师就得做个专注的聆听者, 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更要点拨学生分享各自的发明创造。这样, 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能持续高涨, 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快乐交流的乐园学问的研究, 阅读的探讨, 思考的延伸, 不再是“水中花, 镜中月”, 可望不可及, 而是那么的可近、可信、可感、可学。教师再也没必要为没有讲完课文里介绍的内容而感到不安与焦虑, 因为, 学生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课本, 超越了预设, 超越了自我。

(二) 以读引读, 以读引说, 以读引研, 以读引写, 随时点燃思想碰撞的火花, 唤醒创新的萌芽

以下, 按三个阶段来论述。

1. 意义识字时, 开启学习兴趣的大门。

生本的意义识字要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让孩子们全员、全感官、积极地, 充分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课文整体感知的导读, 到局部识字的指导, 到游戏活动的复习巩固, 要遵循着儿童的年龄及心理认知的规律, 感知, 认记, 巩固, 都得讲究科学有效, 用以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很多时候观摩老师们的识字课堂, 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孩子们识字的热情是与日俱增, 对认记生字的兴趣浓厚, 还经常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创造识字游戏, 自编故事记字, 自发联想认字, 就像认“睡”这个字, 有的学生就会联想到垂下眼皮人睡;记“霜”字时, 有学生会说:“抬起眼睛看到树木上落下的雨水结了霜”。多么形象, 多么诗情画意的想象啊!我认为, 这就是智慧的火花, 这就是创新的萌发, 这就是学习兴趣大门的开启。这也正是生本课堂显得生动, 鲜活的见证。

2. 推进阅读时, 激活理解感悟的思维。

假如把学生最需要的放在首位, 那么, 生本语文的以读引读, 以读引说, 以读引研的课堂学习将能煽起学生满腔的热情。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徜徉于字里行间, 品味遣词造句的深刻内涵, 学生能文里课外, 旁征博引, 捕捉着思维碰撞的火花, 各抒己见。所有这些异彩纷呈的局面, 都有赖于学生广泛的阅读积累。因此, 执教阅读课例的老师们, 不要在乎自身风采的出色表现, 却要诱发学生精彩的发言。用激情去煽动, 用沉着去启发, 用耐心去引领, 驾驭思维的齿轮环环相扣地自如运转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之中。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其实并不难, 就是要学生拥有丰厚的阅读积累, 并且要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尽情交流阅读信息的平台, 成为分享阅读感悟的天地。还记得学习《怀念母亲》, 学生从文中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谈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从作者的母亲谈到自己的母亲, 声声入耳, 句句感人;学习《伯牙绝弦》则辐射到悠悠几千年的历史, 涉及古诗句的引用, 谈论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传说等, 学生知识面之宽广, 思维的深刻度、敏锐度之高, 令人惊叹之余, 又不得不为学生的滔滔不绝而喝彩。学生智慧的灵动就从阅读思考的交流分享中不断闪现, 教师只需适时适地正确引导和及时鼓励, 就能轻松自如地驾驭生本语文课堂大阅读的良性循环。

3. 读写结合时, 融汇语文素养的提高

郭思乐教授经常说, 只要博览群书, 思想就会变得丰富。我想, 儿童从小广泛地读书, 是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有了丰富的思想, 当需要发表见解时, 就能呼之欲出, 而滔滔不绝了。这种境界, 正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的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 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 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 最后实现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这的确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从真实的语文课堂上, 让我真切地看到学生从识字到阅读, 从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到洋洋洒洒的格子耕耘, 都源于他们博览群书, 不断凝聚思想, 为表达积淀了内存, 为自己的文化素质丰富了底蕴, 为自身的人格修养充实了才智。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凝聚丰富的思想, 积蓄写作的灵感,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个爱读书、多读书的孩子他的写作能力往往就是胜人一筹。

生本教学的困难 篇11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教学能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因此,我们教师上课时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注意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相互配合。例如在探究“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战败”时,笔者不是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先播放一段《鸦片战争》视频,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如武器落后、指挥失当、皇帝昏庸、换帅频繁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笔者每节课都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学生当中若有不同认识,允许他们自由争辩,不搞“一言堂”。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及质疑。这样,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創造活动的基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历史分析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笔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抓住了蒋介石,共产党为什么最后又把他给放了呢?学生很有兴趣,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有的甚至争论了起来,认为共产党搞错了,根本就不该“放虎归山”。基于此,笔者一步步地设问引导: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抓蒋介石?2.杀了蒋介石确实能解一时之恨,但能解决根本问题吗?3.杀了蒋介石,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对我们的抗日大义有什么影响?4.中国共产党放走蒋介石是从什么目的出发?最后达到这一目的了吗?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释疑,学生茅塞顿开,终于从一团雾水中理清了头绪,透彻地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善“导”,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和理解历史。如我们博罗县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博罗古国,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物出土,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参观博罗县历史博物馆,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又如,罗浮山是我国的道教胜地,通过参观罗浮山的黄龙观等地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道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东莞的虎门有鸦片战争的硝烟,南海的西樵山有康有为、陈启沅的故居等等,都是我们实地考察的好去处。

笔者还经常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中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的了解,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生产工具和手工艺品模具,经过整理后在学校展出,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还经常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去做,如:调查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这样的课题,学生会不断地搜集、查阅、整理、分析材料,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显然,探究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究过程。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在“生本教育”中,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下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12

一、改变上课“满堂灌”的形式, 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 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我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如, 在讲方程时, 我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空间, 我举了下面例子, 某地上网有两种收费方式, 用户可选择其一:

(A) 记时制:2.8元/时.

(B) 包月制:60元/月.

此外, 每种上网方式都加收通讯费1.2元/月.

(1) 某用户上网20小时, 选择哪一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

(2) 某用户有120元用于上网 (一个月) , 选择哪一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

(3) 请你为用户设计一个方案, 使用户能合理地选择上网方式.

以上题目不是教师枯燥地将结论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合作、交流、讨论, 发表自已的见解, 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 既提高了学习技能, 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二、以学生为本, 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个内容时, 课前我请学生准备好长短不一的若干小竹棒.上课时, 让学生分小组活动, 用任意三根棒首尾顺次相接拼成三角形.活动过程中注意记录能够接成三角形的棒的长度, 以及接不成三角形的各棒的长度.学生会初步得到结论:两根的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接成三角形.接着, 我准备了三根棒, 把两根较长的首尾相接成一直线, 比第三棒长.问:这里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的三根棒能否组成三角形?请学生上台演示.结果, 引导学生的出正确结论:任意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接成三角形, 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把刚才的活动转化成数学问题: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 15 cm, 10 cm, 7 cm; (2) 4 cm, 10 cm, 5 cm; (3) 3 cm, 8 cm, 5 cm (4) 4 cm, 5cm, 6cm.学生都能根据刚才所得的结论正确判断.至此, 学生已完全掌握三边关系.总之, 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发挥, 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浸润着学生自己血脉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对合作学习策略、方法, 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防止合作学习走入形式化, 更要防止只满足于学生合作研讨而忽视教师参与和指导等等.与此同时, 我们要保证课内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

三、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 我曾给初一学生上“有理数加法”这一节课时, 我举如何快速求出足球比赛结果的事例, 让学生感悟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上半场输4球+下半场赢5球=全场 ( ) ;

上半场输6球+下半场赢3球=全场 ( ) ;

上半场输2球+下半场输3球=全场 ( ) ;

上半场赢1球+下半场赢2球=全场 ( ) ;

上半场输5球+下半场赢5球=全场 ( ) ;

上半场赢2球+下半场没进球=全场 ( ) .

以上式子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填空, 老师引导学生赢用“+”表示, 输用“-”表示, 启发学生感悟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 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学生借此还可以调动自己熟知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感知.

四、加强课外实践, 激发兴趣, 牢固知识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 亲身体验过的才容易理解和运用.这样做, 学生既理解了知识, 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 (计算器) 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如, 本人在讲授七年级数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拍摄、剪辑, 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家居用品等立体图形, 配上音乐, 录制成影片, 课堂上, 学生看着影片, 指着画面, 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图形, 情绪高涨, 让学生体会我们身边存在着的数学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并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上一篇:基金业遭遇信任危机下一篇:大型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