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知识点(共8篇)
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1
2018年陕西城镇社区考试备考:社区建设知识要点
(三)2018年陕西城镇社区考试公告还未公布,政通教育参考之前陕西城镇社区考试大纲给大家整理出了社区基础知识,帮助大家复习备考。2018年陕西城镇社区考试备考:社区建设知识要点
(三)16.我市的社区设置了哪些组织机构? 一是社区主体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大会、社区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二是社区专组织:包括(1)社区委员会内设保证服务、治保调解、环保卫生、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监督协调等工作岗位;下设综合治理协会、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业主委员会、社区社会保证服务站、经常性捐赠站等组织。(2)社区内按照人群分类,成立老年协会、青少年协会、妇女协会、残疾人协会、社区志愿者协会、文体爱好者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群众组织。(3)建立大院院长、楼长、单元组长以及居民代表工作网络。
17.社区有哪些基本权利? 一是社区自治权。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权、社务决策权、日常管理权、财务自主权、摊派拒绝权、内部监督权。二是社区协管权。具有协助城建、城管、房产、卫生、公安、劳动、民政、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管理与社区有关事务的权力。三是社区监督权。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代表社区成员对煤气、环卫、供水、供电、供暖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
18.社区有哪些工作任务?(1)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社区成员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组织开展面向社区成员的各种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事业,完善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弱势群体的服务网络,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帮助失业人员就业;(3)协助政府做好居民很低生活保证和企业退休、失业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维护本地区的社会治安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的帮教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征兵、计划生育等与社区成员有关的各项工作;(4)搞好社区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协助有关部门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开展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5)维护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对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社区的工作情况,对社区内的煤气、环卫、供水、供电、供暖等公共服务和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负责联系社区内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派出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19.社区承担的基本职责?(1)负责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政府做好居民很低生活保证,退休、失业人员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美化、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等项工作。
(2)开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居民的社会服务工作,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
(3)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居民增强社区意识、参与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代表居民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进行监督,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建议。20.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2)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2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岁末年初,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 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 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近年来, 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2011年, 我国城镇人口达6.9亿, 比10年前增加了约1.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聚集, 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据测算, 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 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2002~2011年, 我国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万多亿元上升到15.9万亿元, 增长了近3倍, 这与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不无关系。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 不仅释放了巨大的消费需求, 也拉动了投资。城镇规模的扩大, 将直接拉动固定资本投资。有数据显示, 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自2002年以来, 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 这将带动新增投资超过10万亿元。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也为新进入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国际经验, 城镇化率达到70%才会稳定下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表示, 在未来10年至20年的时间内, 我国城镇化进程依然将保持快速发展, 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这个过程将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 它与投资需求结构升级相结合, 将实现我国经济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也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件最深刻的事情。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质, 是中国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思路,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然而, 新型城镇化并非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就蓝图, 我们无法回避的是,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城市急速扩张、农民被迫上楼、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 也会影响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新型城镇化, 新在何处?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的新型城镇化, 应该对忽视进城农民权益、制造“城市边缘人”的做法说不, 让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转化为市民;应该维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 让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财富成为进城农民生存发展的长久支撑;应该大力拓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让新老城镇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农民市民化:变“边缘人”为“主体人”
不少人认为城镇化对农民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转化, 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农民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如何拆除各类政策“屏障”, 使其享受到住房、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
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权
未来城镇化道路怎么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的回答开宗明义:“中国下一步的城镇化绝对不能走以前城镇化的老路, 要解决农民进城问题, 就要从‘物的城镇化’转移到‘人的城镇化’, 而‘物的城镇化’一定要服务于‘人的城镇化’。”
山西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谭克俭认为,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 城镇化的主体——农民, 应该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谭克俭说:“由于我国人口多, 人口层次跨度较大,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 要鼓励多样性的城镇化形态成为发展的主流。”
“实现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 这要求尽快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补齐‘人的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的短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说。
在以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农民该移居城镇还是守望田园?一位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应当尊重、保护农民的自主选择, 既不能限制, 也不能强迫。”近年来,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 一些地方出现农民“被上楼”现象:人上楼了, 但鸡鸭羊却不能上楼, 农民没钱交卫生费、物业费, 有的宁愿睡在羊厩里也不愿住在楼房里。
“要防止城镇化快而不优, 避免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提醒, 近年来有些地方片面理解城镇化, 采取行政手段迫使农民“上楼”, 征用农地。这种大干快上的做法, 缺乏冷静思考、科学抉择和合理规划,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修鞋的、卖菜的和房地产老板都应该在城市里得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说。
拆除农民市民化的政策屏障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然而, 仅仅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不能有效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谭克俭认为, 目前亟须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政策调整, 包括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等。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表示:“让农民变市民, 就要让进城务工的农民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 让他们在城市里有房住、有活干、有学上, 生病了有医保、失业了有社保, 这样才会安居乐业。”
据了解, 当前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农民工及其家属, 无论是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还是在公民权利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士曾多次表示, 如果以农民工实际享受的待遇衡量, 目前纳入统计的城镇居民中, 至少有1/4的人口没能充分享受市民待遇。除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以外, 还有住房、医疗、社保等问题让农民工无法在城市扎根。如何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有专家建议, 破除政策障碍, 首先要建立以居住地为基本单元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体制, 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次, 推进免费居住证制度, 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子女就学、各种公共服务上与当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第三, 要分类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逐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防止“拔苗助长”
“当前, 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土地的城镇化已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剑平教授说, 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多采用低密度、分散化方式, 城市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 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 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而同期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 超过国家规定限额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表示, 一些地方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目、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 从而大搞扩城、造城运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裕民说, 如果说多造点房子、多修点路、多建几座摩天大楼就算城镇化, 这样的理解太肤浅了。新型城镇化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 不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 更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家们表示, 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镇化建设, 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云南力争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
2011年2月9日, 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提出了云南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定位, 明确了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意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此, 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5月30日在瑞丽召开了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动员大会,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 加快推进云南城镇化进程, 努力开创“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城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云南城镇化建设成绩显著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 围绕“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 按照“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和“坚持规划、突出特色、保证质量、注重节约”的要求, 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 坚持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 在完善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 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 以城市群和特色小镇建设为重点, 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到2010年底, 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5.2%, 比2000年的23.36%上升了11.84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2045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达到1554万人, 形成了1个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4个小城市、106个县城、1175个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初步形成了城镇布局更趋合理、区域更加协调、体系进一步完善、功能相互衔接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大为提高, 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70%以上, 县以上城市供水能力达到434.87万吨/日,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61.65%。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29.14%和24.68%。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已从简单的农副产品集散地逐步发展成为非农产业的重要载体, 经济职能日益突出,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但是, 云南的城镇化进程是在人口众多、环境敏感、耕地资源有限,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殊省情下推进的。由于历史和社会、自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与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这一目标相比, 云南省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主要是:城镇化水平偏低, 相当于全国10年前的平均水平;城市数量少, 只有19个, 而且结构不合理, 昆明城镇化率在全省各州市中所占比例太高;城镇发展布局不平衡, 东部多西部少;城镇特色不够突出, 功能不够合理, 千城一面、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县市级投入不足;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要求, 产业支撑乏力;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不够强, 农民工流动就业占比大等。
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
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云南来说,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破解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11年9月5日, 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市召开。时任云南省省长的秦光荣在会上强调, 立足云南省情, 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 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 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守住红线, 就是要坚守基本农田保护这根红线。中央下达云南省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 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15万亩以上, 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到2020年, 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万亩以上, 基本农田面积始终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也就是说, 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是中央给云南省划定的两根红线, 是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要坚决守住这两根红线, 不可触碰, 更不可跨越。
统筹城乡, 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 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化掉农村”, 而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谋划,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城镇上山, 就是要建设山地城镇。从世界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 山地城镇以立体化的生态美景、对耕地的有效保护、与自然的有机和谐等优势, 较好地实现了城镇与自然的融合, 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城镇发展的潮流。云南的坝子周边荒山荒坡很多, 潜力很大, 且多为丘陵, 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景观效果都比较优越。城镇上山是符合云南实际的城镇发展方式。要推动工业项目、城镇建设尽量向山坡、丘陵发展, 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设, 少占或不占优质农田, 努力实现城镇朝着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农民进城, 就是要逐步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由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目前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不高。比如, 农民工中普遍存在“前瞻有愁”、“后顾有忧”的情况:“前瞻有愁”主要是担心进城租房购房等居住成本高, 不能享受与城里人同等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福利;“后顾有忧”主要是担心进城后, 失去原有在农村的耕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等权益, 进城落户有风险。因此, 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忧”与“愁”, 已经成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稳妥地引导、帮助农民进城发展。
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 是省委、省政府加强耕地保护、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的一项战略决策。这也给快速发展中的新昆明带来了新的机遇。昆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 明确目标、细化措施、狠抓落实。2012年11月1日, 全市召开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 全面提升山地城镇、山地园区规划建设开发水平,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昆明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强化坝区耕地保护, 原则上将坝区80%以上的现有优质耕地和山区连片面积较大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 实行特殊保护。昆明“城镇上山”序幕正式拉开。
云南力争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
2012年7月26日, 云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了《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1~2030年) 》 (草案) 。该《规划 (草案) 》指出, 云南将构建“大”字形省域空间5条发展主轴, 远期形成以“一区、一带、五群、十廊”为主体构架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空间结构, 2015年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5%, 2030年力争达到65%, 并对省域空间布局与发展提出了规划意见。
规划将全省划分成6个区域, 分别是滇中、滇西、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和滇西北。该《规划 (草案) 》分别在定位、城镇化发展、空间结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了规划意见。目前已完成滇中、滇东北、滇西3个次区域城镇群规划, 正在开展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3个次区域城镇群规划。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支持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自成立以来, 累计向云南投放各类贷款超过3700亿元, 强有力支持了云南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是云南“两基一支”领域的主力银行。截至2012年底, 分行表内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亿元, 居全省第三;人民币中长期贷款1414亿元, 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1388亿元, 均居全省第一。其中, 交通、能源、公共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贷款约占分行全部贷款余额的85%, 中小企业、“三农”、教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贷款占比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
据介绍,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自2009年设立规划发展处以来, 切实贯彻陈元董事长“全面推进规划先行”的指示精神, 在国开行规划局的指导下, 通过与省发改委、国土厅、住建厅等部门合作, 分行先后投入规划专项经费727.7万元, 参与支持或主导开展“桥头堡系统性融资规划”、“保障房融资规划研究”、“兴边富民‘十二五’规划”、“瑞丽试验区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等700余项 (含村镇600余项) 规划课题工作, 内容涉及全省和各州市“十二五”规划, 以及省、市、县、镇四个层次村镇规划等, 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能为云南城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其原因是该行勇于创新, 形成了多种支持云南城镇化发展的可行模式: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依托政府融资平台合作, 倾力支持云南城镇化重点、难点领域建设, 在云南率先开创了一条通过组织增信、搭建云南省级信用平台的道路, 将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与地方政府信用优势、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 在政府调控范围内构建起政府、企业、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信用主体和融资平台, 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有效推广和应用。通过“银政”合作, 重点支持省公路开发投资公司、云南机场集团、华能澜沧江公司等做大做强, 着力保障综合交通、保障房、文化产业、滇池治理等涉及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依托与省政府签订的《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合作协议》, 开发形成“生物医药专利权质押”等多种贷款模式, 向生物制药及生物资源开发等七个重点领域发放贷款50多亿元, 并推动省财政厅对该行贷款项目财政贴息约3000万元;搭建多个市场化统贷平台, 批量化、机制化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如与省林业厅合作, 闯出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新路子, 开辟了边疆宜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为城镇发展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
同时,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发挥协同优势, 不断创新金融产品。2006年, 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开展了13.35亿元的分行首笔信用违约互换业务;与深圳发展银行昆明分行开展了5.1亿元的分行首笔担保债务凭证业务;2009年, 分行与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37.48亿元的云南省首笔高速公路固定资产融资租赁业务;开展分行首笔保险代理业务;2010年, 开展分行首笔人民币保函业务;牵头组建云南省内首个标准化大型项目贷款银团——昆明新机场76亿元银团;牵头组建迄今为止云南省贷款规模最大的银团——昆明轨道交通158亿元银团;开展首笔债券承销业务;2011年牵头组建云南省首个分组式银团——大丽路109亿元银团;协同国银租赁开展分行首笔电力行业租赁业务——云南威信云投粤电扎西能源有限公司9.78亿元煤电一体化项目设备租赁业务;2011年协同国开金融开展首笔股权投资业务——昆明市五里片区4亿元股权投资。在城市基础设施, 交通及电力保障、城市开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推进城镇化工作的过程中, 他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一是随着桥头堡战略全面实施、云南城镇化进程加快, 信贷规模成为制约分行发展的一个硬约束;二是由于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造血能力不高, 部分平台在融资需求巨大与能力受限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同时, 后续合作也存在抵质押完善难、部分平台负债率相对较高、贷款投向受限等困难;三是综合交通、水利、养老等行业在融资方面存在较大瓶颈, 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融资理念创新、融资渠道拓展和融资模式探索等工作;四是由于分行对全省重点、难点领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导致分行的利率优惠面一直在全行系统内排名靠后, 但云南省未在存款资源分配等方面形成相应的补偿机制, 这不利于分行争取更多的贷款规模支持发展。
记者了解到, 为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 更好地支持云南加快城镇化进程, 同时形成良性、长效、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下一步将健全“银政企”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各方优势, 深入贯彻落实总行与省政府签订的《深化桥头堡战略合作备忘录》, 始终坚持“既要支持经济发展, 又要防范金融风险”, 规划引领, “投、贷、债、租、证”有效联动, 力争实现对“国家高速公路网云南段、跨境 (边境) 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民生、能源开发输送、产业发展”等六大重点领域安排的融资总量不低于1600亿元;坚持“先规划、再试点、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 强化与省住建厅、国土厅、林业厅等部门的沟通联系, 积极参与《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2~2030) 》等相关规划的实施, 跟踪“低丘缓坡荒山滩涂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三个一批”试点项目进展, 更加注重合力高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逐步、有序开展对具体项目的支持, 探索支持城镇上山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 并适时予以推广;倾力支持将滇中产业新区打造为云南城镇化的示范样板区, 加强与省金融办、省发改委的沟通联系, 适时开展与新区规划相配套的系统性融资规划编制工作, 努力创新银政合作模式, 运用系统内各类资源, 采取费用支持、专家咨询、融智参与等有效手段支持新区规划编制, 支持融资主体做大、做强, 促进规划项目的落地和规划成果的转化, 支持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成为桥头堡建设各项任务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平台, 强化产业对云南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有序推动政府健全在“提升财政资金的引资能力”的机制, 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和放大效应, 使区域较为有限的财政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并发挥到极致, 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云南省城镇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国外城镇化启示录
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可以概略地将世界城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镇化;三是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过程中, 不同国家城市之间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既有可比性, 也存在不可比性。如果说存在一定可比性的话, 那么, 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慎重对待, 从而尽可能避免失败案例的重蹈覆辙。
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各种“城市病”或城市危机的出现, 与缺乏公共政策的及时有效干预直接相关。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对这些“城市病”、城市问题感到十分棘手, 但它们能够通过及时调整公共政策、进行各种政策干预, 包括采用各种财政手段介入城市事务, 合法限制私人对城市土地的某些不良开发利用, 以及政府直接实施城市发展和改造计划等, 有效缓解了各种城市问题。城镇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 如英国、日本和韩国政府都坚持以城市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 编制了各个层面的空间发展规划, 如英国的城乡发展规划、日韩两国的大都市圈规划和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等。
英国是最早把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国家, 城市规划的卓著成效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中央政府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发挥显著的主导作用。19世纪前半叶, 英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 以蒸汽机和铁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推动工业向城市大规模集中。但是,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匮乏、劳工住房短缺、生活环境恶化, 导致传染疾病蔓延, 危及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多次惨痛的教训和日益觉悟的民众, 促使欧洲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有力的行政干预来改变城市的环境。事实上, 西方国家政府对城镇化的引导和规划首先是着眼于城市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在卫生部成立后的50年中, 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
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以大城镇和城市群为中心, 兼顾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区域层面上的空间发展管理, 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和地方之间的合作, 由此实现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
美国以“大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的主导方向。美国实行市场为主体的开放式城镇化进程, 完全打破区域间的隔离封闭, 从全国整体出发进行城市规划, 采取区域经济“都市圈”模式, 建立起由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共同组成的城镇体系。美国城市的规模差别很大, 但以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 (镇) 居多, 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大量小城市 (镇)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 围绕大中城市周围布局, 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带) , 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 (镇) 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是美国都市化、都市圈以及卫星城城市带能够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要素之一, 也是区域性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到访过美国的人对其城乡一体化的景象印象较深, 如在洛杉矶、休斯敦等大都市周围100多公里内, 很难分清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最新研究报告认为, 不少美国大都市外围产业链上的村镇居民“幸福指数”甚至高于市内居民。为什么美国的城乡差别比较小?主要原因之一是促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会沿交通干线向城郊和农村扩散, 联邦和地方立法机构立法“为乡村提供发展机会”。
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带的形成和大量卫星城的兴起,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上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缺陷, 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的问题, 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 形成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由于区域发展较为均衡, 小城镇兼有交通便捷和接近大自然的双重优势, 拥有比大城市更为宜居的生活环境, 目前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已经较为完善, 在整个城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少国家的大城市非常重视卫星城的建设, 并将其作为缓解人口压力和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加以统筹考虑。
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
绝大部分城市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 没有产业的城市就像找不到工作的待业青年, 是很难成才的。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不少城市立足于自己的资源特色、环境条件, 确定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使城市迅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瑞士的达沃斯, 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使达沃斯小城出了名, 会议经济进一步带动房地产、旅游、餐饮业、交通等相关产业。法国戛纳一年一度的电影节, 同样使戛纳家喻户晓。
从美国城镇化的进程看, 许多城市和小城镇原先都是围绕企业发展起来的。例如西雅图市的林顿镇, 因为波音公司而出名;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云集,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群带。尽管各国城市的规模大小不一, 历史文化和市容市貌各不相同, 但不同城市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比如纽约是美国的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和出版中心;西雅图是微软总部所在地, 电子信息产业非常发达;迈阿密是美国南部著名的旅游城市和退休老人理想的休养地。巴西的圣保罗是南美洲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城市, 而伊瓜苏市则以旅游业闻名。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万多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可以这么说, 离开了产业的支撑, 小城镇将失去发展的根基。
城市治理需要法制化和透明化
城市治理的法制化和透明化即“依法治市”。从目前的实践看, 通常要求城市政府本身是一个法人, 每个城市管理部门在建立前先立法, 充分体现管理机构的法律权威性, 以法律形式规定执行机构的权限等。按照联合国人居规划署的研究, 城市政府管理的透明化意味着信息的共享和以开放的方式采取行动, 是建立良好的城市治理结构的核心, 有助于减少城市贫困, 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是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过去多年里, 由于缺乏一个较为透明的城市治理结构, 导致了城市各阶层之间的隔离、较低的城市财政收入、城市的财政支出不能有效惠及贫困人口等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提高城市治理的透明度。
此外, 对于大城市以及大都市区的治理,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建立大都市联合管理机构的现象, 形成地方城市政府自治与大都市联合政府的双重机构, 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方式是成立大都市区政府,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曾盛极一时。最典型的例子是华盛顿大都市委员会和双城大都市区议会。华盛顿大都市区包括哥伦比亚特区及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的15个市县, 于1957年成立了统一正规的组织——华盛顿大都市委员会, 现已成为包括18个成员政府、120名雇员、年预算1000万美元的正式组织。双城大都市区 (位于明尼苏达州东部圣保罗和明尼阿波利斯两城市及其附近连绵成片的城镇密集区) 总共有372个独立的地方政府单元, 包括7个县、138个市、50个镇、149个学区、6个都市组织、22个特别法院, 为了解决因机构复杂多样而导致的区域矛盾, 于1967年成立了双城大都市区议会。议会共有17个成员, 由州长按照城市规模提名任命。还有一种方式是以横向合作为基础, 组建松散型城市政府联合组织, 例如大都市区地方政府协会, 最为典型的就是1961年成立的旧金山湾区地方政府协会, 在其全盛时期, 有8个县、82个城市作为其资格成员。这些联合机构的职能一般都是协调区际利益冲突和提高资源共享程度, 优点是能够充分考虑到都市区的各种功能联系, 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更加高效合理, 促进都市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国外城镇化遭遇瓶颈的警示
20世纪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 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不同城镇化模式的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惨痛教训, 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环境、人群互动关系 (社会不公问题突出) 三个方面。这里主要从城镇化先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概括。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 除了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的大量集中所必然带来的局部社会问题被放大的因素, 如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种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等外, 主要在于忽视了城市发展政策的重要性。当今许多国家城市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问题, 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能源、城市交通等, 都和当时城市发展政策的失误有着直接关系。
自然资源与环境代价惨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米糠油事件、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
社会环境危机重重。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城镇化速度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匹配, 以及城市规划的滞后等原因, 一些城市陆续出现了“城市病”, 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缺乏、交通堵塞、住房短缺、失业、贫困、犯罪、财政拮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恶化, 整个社会环境危机重重, 包括引发房地产泡沫危机。
人群互动关系问题丛生。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过大、贫民窟问题突出, 引发城市危机和社会骚乱。以城市贫困为例。2003年, 联合国人居规划署发布了以全球贫民窟的挑战为主题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 全球贫民窟居民人数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增长到了9.23亿, 增长幅度为36% (也就是说, 目前全球约有1/6的人口居住在贫民窟里) ;如果贫民窟居民人数继续以同样速度增长, 到了2030年将达到20亿。此外, 有5400万人居住在发达国家城市类似贫民窟的环境里。
过度郊区化增加投资负担, 破坏生态平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美国过度郊区化同样引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郊区化虽然降低了人口密度, 缩小了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 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但过度郊区化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样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美国农田流失速度从平均每年110万英亩增加到310万英亩, 十多年间增长了近两倍。过低的人口密度也增加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警力等社会服务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开支, 许多州政府因此出现财政赤字。过度郊区化也造成汽车废气污染从城市蔓延到郊区, 加重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着过度郊区化, 城市中心的衰落、大城市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从而引发逆城镇化现象。
过度追求城镇化, 忽视农村发展。巴西是过度城镇化的典型国家, 在城镇化过程中, 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 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土地问题严重制约了巴西工业化的纵深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 给巴西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均衡性。由于巴西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 使农村大量人口缺少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用地, 贫困人口大量增加, 导致社会购买力低下, 土地占有不均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大量贫困人口涌入大城市, 造成过度城镇化、甚至城市衰败化。土地集中加上很多小农户经常负债和破产, 使农民失去土地和生活来源, 在当地又找不到工作和生活出路, 他们成群结队奔向城市, 使巴西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启示
结合各国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 必须从国情出发, 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形成“发展极”和等级次序相对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序列, 带动城乡协调发展。适当选择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和发展道路, 着力实施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这是培育和发挥区域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因此, 必须提早开展城市规划, 加强对城市的改造与管理。目前, 低碳、生态、绿色等构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语境。低碳、生态、宜居, 成为21世纪的理想城市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生活质量。要吸取英、美等国家的教训, 在城市定位、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人居环境等方面提早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动力。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问题, 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 巴西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 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 与农村的土地制度关系很大。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 使农民在城市站稳脚跟之前, 在城乡之间能够“双向”流动, 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让农民既进得了城, 又回得了乡, 就不会既失业又失地, 变成没有回旋余地的社会问题。
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3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教师编制和数量紧缺
一是地方接收企业学校教师但未落实教师编制。2009年国企改制时,原四冶、贵电、十五冶、塔桥园艺场以及市属农、林、水场(库)办学校620余名教师整体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但这么多教师编制至今未落实。二是学生就读结构性转移造成城区学校教师缺乏。2008年,全市城镇中小学生数为71510人,占总数的42.68%;2014年,城镇中小学生数为12748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76.47%。但城乡教师编制自2008年以来一直没有调整,致使城镇中小学校教师缺编。近年,因教师匮乏,生师比过大,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7人,初中平均班额54人,均超过标准班额要求,“大班额”问题难以破解。三是超编使用教师。目前,中心城区(不含余江县、贵溪市、龙虎山风景区)小学生24544名,按照45人班额标准、每班配备2.5名教师,应配备1363名小学教师,但中心城区实际在编教职工只有1057名(含农村147名),聘用临时代课教师现象依然存在。目前,由于编制紧缺,各县(市、区)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不同程度存在聘请代课教师,个别县市区还存在财政补贴代课教师待遇,势必带来新的代课教师问题。
(二)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紧张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现象,接纳学生数已近饱和。如此导致部分进城务工学生无法进入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被迫选择民办学校就读。虽然民办教育减轻了部分中心城区学校就学压力,但民办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提升渠道有限;教师待遇低,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势必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三)全市教师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是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38.9%。小学教师性别失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是一种缺失。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全市45岁以上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而其中小学45岁以上教师则占全市小学教师41%,中学45岁以上教师占全市中学教师56%;全市50周岁以上教师达1801人,近5年临近退休人员1077人。
(四)农村学科教师需求矛盾突出
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师匮乏,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仅为35%左右。二是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近年农村学校规模缩小,教学点增至177所,个别教学点班额只有2~3人。由于班额过小且点多面广,没有更多教师编制用于农村教学点的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的招聘。三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重。农村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普遍,甚至部分寄宿制学校教师还要承担学生安全管理和照顾生活工作,大多数农村教师觉得责任和精神压力远远重于教学。近三年全省统一招聘的教师,80%的岗位编制都用于农村学校,但因交通、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较差,致使许多年轻教师、优秀教师不安心,留不住。
(五)全市教师职称评聘矛盾突出
目前鹰潭市高级职称教师2024名,有735人未聘任;取得中级职称教师4872名,有1387人未聘任。其中,全市现有小特高级资格教师193名,已聘73人,占全市小学教师总数1.4%,低于省定的2%聘任比例。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小学规模缩小,教师编制不足50人的学校难以按2%比例全部聘任。余江县、贵溪市、月湖区教育系统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中的岗位晋级,因财力问题暂未兑现工资。此外,目前实行的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标准及比例的限制,以及已聘任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岗位职数使用周期长,导致后续已取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难以聘任相应职务。
二、“调整编制、挖掘潜力、民办补充”破解教育困境
到2020年,鹰潭市城镇人口数或将突破80万,预计城镇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33万人,城镇教师编制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全市城乡教师核定编制实际,通过采取“调整编制、挖掘潜力、民办补充”的措施,随生源变化合理调整教师编制,提升教师编制使用效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聘矛盾;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优化城区义务教育办学结构;推动教育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镇适龄人口有学上、上好学,树立“学在鹰潭”的教育品牌。
(一)合理调剂教师编制
从实际需求来看,城区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阶段教师缺乏,较为突出的是市直学校、高新区学校、信江新区学校。因此,可在全市范围内调整教师编制。一是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实行教师人事动态管理。未来五年,随着信江新区、高新区生源增长,逐步从县(市、区)空余编制或农村初中学校富余编制中调剂部分编制用于信江新区、高新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等教育经费投入随生源变化,教师编制调整由市级财政统筹配套保障。二是市直教育系统根据编制总量自我调节,解决部分学校编制问题,即从鹰潭市实验中学、鹰潭市职中调剂教师编制到紧缺学校。三是月湖老城区及新城区学校教师编制从区内农村初中学校调剂。在全市教师编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不会额外增加财政支出。
(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范围。推行教师“县管校用”,由设区市、县(市、区)根据辖区学校实际需求统一调配教师,教师在编不定岗,在区域内交流轮岗,确保教师配备城乡均衡,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二是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增强教师职业激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校外办班;开展清理“吃空饷”常态化,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等现象发生;同时采取适当政策,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完善高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规模。四是深化学校后勤改革。在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的情况下,争取同级财政支持,鼓励城区学校和规模较大学校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压缩工勤人员编制使用,扩大学校专任教师比例。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探索“一校多区”的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鼓励城乡教师在线互动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努力扩大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
(三)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一是落实《民办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落实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教育特点的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二是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管理范围,对民办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提升民办教师综合素质。三是加大教育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举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学校。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公共政策,在财政扶持、政策优惠、师资建设等方面,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平等的待遇,促进民办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缓解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压力。首先根据民办学校生源数,按标准足额拨付免杂费补助、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等经费。其次按照属地原则,从教育费附加中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补助,补助人数控制在民办教师总数的30%以内,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全市预计每年需补助资金810万元,其中市本级每年需补助资金165万元。再次从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拨出100万元设立市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市直民办学校(不含幼儿园)进行扶持;各县(市、区)设立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帮助改善本级民办学校办学条件。
(四)注重紧缺学科教师编制使用
一是义务教育教师招聘以农村为主、城区为辅。城区学校教师的补入主要通过遴选农村任教3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激励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通过优秀教师交流轮岗方式促进农村学校发展。二是提高教师招聘准入门槛。推进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化,部分高中教师学历学位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三是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同时限定音体美专任教师不得转教其他学科。四是对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的学校,实行“先补入再上编”的办法。如根据学校当年或两年内退休的教师数量情况,适当补充新教师数,待新教师试用期满合格、到龄教师退休空编后再为新教师上编。
(五)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聘矛盾
一是根据《关于江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用足省定岗位设置职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二是按照控制总量、消化存量的原则解决教师职称聘任问题。对距离退休不足5年的教师,已聘相应职务满5年的,可不占现聘等级岗位数。长期在教学教研一线,享有较高知名度,为本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近五年获得省级特级教师、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以上模范教师或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等荣誉称号(奖励)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中小学连续任教满30周年或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连续任教满25周年的教师,如单位无空岗,可先行办理聘任手续,今后通过自然减员消化达到平衡。三是以县(市、区)为主安排新增聘任中高级教师预算支出。按照当地现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标准,全市每年需要安排新增聘任中高级教师财政预算支出约242万元。
(六)超前谋划义务教育规划发展
将教育事业项目规划纳入设区市“多规合一”,与城市建设、人口增长规划同步开展。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改、扩、迁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超前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城区学校招生接纳能力,进一步调整新增城区教师编制,满足学校未来教学要求,促进城镇化教育服务功能提升。
城镇化建设知识点 篇4
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水平低的状况,产业支撑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借力、借势、借资金、借技术发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能力较弱。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定位
城镇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一)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在该地域系统内发挥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此,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当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建设小城镇,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发展一个地方的生产,繁荣一个地方的经济,富裕一个地方的百姓。
(三)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扩散,离不开小城镇,城市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镇为基地,才能尽快为分散的农民所掌握、所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要通过小城镇向农村传播。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产业的辐射作用。
(四)发挥小城镇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是农村进步的强大动力。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积累少,招商引资难度大,更应该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像乐坝镇多年来重视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开放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地和当地人务工经商,兴办企业,镇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五)发挥小城镇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中区,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根据巴中实际,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县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发展后劲。
(二)坚持规划导向。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按照起点要高、规模适度、分步实施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突出特色、个性发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切实避免“千镇一面”的雷同。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镇。一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二要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包括控制性详规、小区规划、管理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三要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小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教育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基础潜力、产业潜力。四要严格实行规划控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
(三)坚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和效应,推动小城镇建设。一要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到城镇的入户条件;在小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配套费,除按规定上缴集中调剂使用的部分外,其余应全额返还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改革城镇公共设施的价格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费、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价格,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充分运用村居民自治手段,推进小城镇开发。二要建立财政引导、民间投入、外资进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资金向小城镇建设倾斜;积极争取信贷投入;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以特许权经营(bot)、转让资产权益(tot)方式及资产收益抵押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经营好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可将市政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实行市场营运,通过转让、拍卖城镇空间、广告经营权、线路经营权、设施冠名权等获得收益;积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重点镇,争取供水设施和历史文化名镇专项资金扶持小城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个人和外商投资建设和经营自来水厂、燃气、公共交通、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或者经商兴办乡镇企业。
(四)坚持产业导向。兴镇必兴业,兴业才能强镇。小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应当因地、因镇制宜,找准主攻方向,发展主导产业,避免“小而全”。要通过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来引导集镇的发展,制定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集中的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经营者向小城镇汇集,形成产业集中区,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地,既壮大镇区经济实力,又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比如,曾口、恩阳、江口镇可以规划为工业园区;又如,光雾山、诺水河、白衣镇可以建设旅游园区;再如,乐坝、清江、巴州镇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园区,涪阳、大河、驷马、尹家、铁溪等地可以规划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
(五)坚持服务导向。拓展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更好地覆盖城镇和农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社会服务,拓展延伸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水平。为刺激小城镇经济活动、居民享受优质服务提供有效的保障。
城镇化建设 篇5
(柳房网讯)“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解决好产业支撑的问题。
郑俊康说:“没有产业支撑简单造城,很可能引发乱上项目、浪费土地、劳民伤财,城镇化最后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现象。”他认为,一个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就业不足、两极分化严重、出现所谓“贫民窟 ”等问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是基础,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是关键。郑俊康认为,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 ”: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比原来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比原来好、要确保解 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
“实施城镇化,要保持清醒头脑,量力而行,趋利避害,做好风险防范。”郑俊康建议国家更加严格、更加细致、更加具体地对全国产业化城镇化实行区块化指导、宏观管理,避免各地产业化盲目推进形成重复投资、项目雷同、产能过剩,打乱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郑俊康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在财力配置上并不匹配。“很多地方只能靠‘土地财政’来勉强支撑,而且个别地方财政透支严重。”他希望国家一方面要优化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事权分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城镇化发展的硬性标准,制定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地方科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避免城镇化演变成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
市委书记李维员: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10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李维员到坪石镇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市领导李华伟、华健生、欧阳晓冬、张盛福,市发改、经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计生、民政、统计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调研。李维员充分肯定了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李维员一行人马不停蹄,不辞辛劳,先后调研了东方锆业乐昌分公司、老坪石农贸市场、恒辉花苑、河西新城、河西湾住宅小区、北岸沿江风光带等项目。李维员每到一处,都详细听取介绍,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李维员对坪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坪石镇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务实得力的发展举措,工作成效令人振奋,对坪石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随后,在坪石镇政府六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全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会上,市委常委、坪石镇党委书记欧阳晓冬简要介绍了坪石镇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坚定实施“一市两城”、“南延西拓”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主两翼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将坪石打造成国内知名、省内首先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美丽城镇。二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华电坪B、东方锆业、中健行等现有企业,不断拉长上下游产业链。电力建材、新型化工、生物保健等产业初具规模,上海绿地成功收购粤湘仓储物流。三是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扶贫“双到”工作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了10个省定贫困村指标。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帮扶资源,共同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理顺了信访体制,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倾听民意,纾解民怨。有效化解了一些闹访缠访案件,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五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选拔任用干部,公开选聘了坪石敬老院院长、相关村(居)干部。通过民主评议,依法终止了百家洞村委会主任职务。坪石镇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
李维员对坪石镇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坪石镇所做的工作兴奋点多,发展变化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班子有战斗力,有长远眼光,善于把握大局,对政策把握运用到位,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得力。实施“一市两城”战略,有利于增强坪石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发展区位优越。随着广乐高速公路明年10月通车,作为广东辐射内陆的节点,坪石镇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三是加快发展的时机成熟,政策空间和潜力大。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坪石镇将可享受一般镇没有的优惠政策。四是成效初现,兴奋点多。坪石镇班子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东方锆业、河西新城、西河湾等项目成效显现,发展比预想的快。五是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坪石镇引入“城市综合体”的先进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城镇化发展成果将逐渐惠及百姓。
李维员对坪石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坚持规划引导。城市规划不能朝令夕改,要注意保持规划的前瞻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二是“快”字当头。有序推进河西新城等各类项目,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三是坚持产城融合。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带旺坪石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重。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让人民群众尽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五是坚持内外结合。市直部门要加大对坪石镇的支持力度。坪石镇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善借外力推动坪石发展。
最后,李维员对坪石镇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坚持以党委为核心,加强团结,合力攻坚,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统筹抓好征地拆迁、计生工作、信访维稳、社保扩面、森林防火等工作,各项工作都不可掉以轻心,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是发扬敢打硬战、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征地任务重,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为推动坪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争当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市委书记何雄在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经过市委常委会研究,我们用两天时间召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昨天,我们组织有关市级领导和部门的同志到新乡、濮阳两市参观考察,主要是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学习他们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的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土地运作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经验做法。今天上午的会议,主要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的标准和进度,明确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约束的措施,对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在今天的会上,四个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把工作的理念、重点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推进都讲得很清楚,重点片区指挥部办公室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牵头的市级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非常好。王市长对全市城镇化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把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有几个重要节点,济源需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靠什么来支撑,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要求,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很清晰、很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点意见:
一、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也是当前全党全国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我市已经连续三年召开了城镇化的专题会议,2010年是城镇化工作会议,去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年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这说明我们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以前搞城镇化,就是把城市做大、城市框架拉大。现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还包括人怎么进来,人进来以后怎样实现市民化,人进来以后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境怎样改善,是一个统筹协调的有机体。我们要把对城镇化的认识和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李克强同志在最近《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要靠产业的创新转型、靠城镇化、靠服务业、靠区域发展、靠资源环境的改善,并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新型城镇化与原来所讲的城镇化的区别,新就新在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心城市、小城镇和社区相互协调推进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投资需求;二是能够形成大量的消费需求,能够提高居民收入,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能够缩小城乡差别。所以,新型城镇化对济源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要抓住三条主线:一是造城,要统筹规划指引,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二是兴业,就是要培育产业,传统产业做长做强,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同时培育新的业态,比如创意、文化、商贸、休闲、娱乐产业;三是社保,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发展要跟上,城乡的社会保障要接轨,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要同步。三条线同时展开,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就做好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把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内涵和原来城镇化的差别,以及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节点、主要任务都要搞清楚,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抢抓当前的有利时机,努力把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此来引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 今天会上下发了新型城镇化相关文件、政策的汇编,以及明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台账,王市长对工作任务和要求作了重点部署,下面我再点几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国务院前两天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里把我市定位为大城市。根据现代城市规模的划分,1000万人以上是超大城市,1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人以上算做大城市,50万以下、20万以上是中小城市。卢展工书记、郭庚茂省长要求济源要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从目前来看,晋城、运城市区人口50万左右,焦作市区人口80万左右,洛阳市人口120万左右,而济源中心城区的人口只有不到30万,与这些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中心城区吸纳人口集聚的能力明显不足,综合配套设施,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是制约中心城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标准,济源至少要对周边的垣曲、沁水、阳城、泽州、临川、孟州、沁阳、吉利等县市形成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经济、科技、教育、商贸、文化等方面要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这就对我们的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心城区的规模等级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才能更多地吸引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中心城区这个关键,特别是抓好九大片区的建设。东南片区要承载的是教育的、高端商业的功能,东湖片区是商务中心区,三湖片区是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区,济渎片区要突出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东南西北四个片区都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在城市的中心,北蟒河区域要建成生态、文化、商业长廊,延庆寺区域、建业十八城区域的重点是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形成新的商业、住宅中心,健康城要把高端的医疗、优质的教育、比较完备齐全的养老、休闲娱乐的设施搞好。我们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把九大片区谋划好、建设好,把济源的中心城区真正做成有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一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上。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根据住建部门提供的各省辖市统计数据对比情况来看,我市的供水普及率达到99.81%,居全省第2位,郑州已经达到了100%;燃气普及率达到83.07%,居全省第9位,安阳已经达到了100%,新乡是96.18%;集中供暖面积覆盖率居全省第12位;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6.24%,居全省第11位,商丘达到了100%。从这些指标来看,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省辖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比如,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集中供暖;污水收集处理率还没做到100%。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就要首先把这些基础设施建好。要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去年把文昌路、愚公路向南延伸,今年要把东环改造成市区道路,西环要安装下水管道,东、西二环要集中进行绿化,将来要把汤帝路往北打通,黄河路向西延伸到西二环,南环路要打造成市区道路,济源大道要往西延伸到西二环,济渎路、济水大街、北环路也要往西延伸,然后是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连接线,要按照生态走廊的标准进行完善提升。要加快中心城区供排水、强弱电、燃气、热力管网建设,加强垃圾处理场和餐厨垃圾项目建设,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环卫和城市管理的装备水平,既要重视地上,也要重视地下。要对整个市政管网,包括通讯、有线电视、电力管网进行普查,建立网上数据库,纳入“智慧济源”的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市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还是扩大内需的拉动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抓好几点,首先要把规模做大。只有做到1万人以上,小学、幼儿园、卫生室、道路、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才经济。第二,在布局上,要么靠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和镇区,要么靠旅游线路、渠马线、阳下路,原则上在山区里不要再建新的社区。第三,在规划上,一定要体现高标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要完备。第四,要把政策用好,国家和省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专项补助资金,要积极争取倒房重建、沿黄地质灾害、扶贫等专项资金,打捆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去。此外,进到社区以后,原来的宅基地要进行置换,置换的钱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市级要专门列出专项资金,涉及到占地的企业也要拿一部分。第五,要宣传好,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峪镇7个村、下冶镇2个村、邵原镇1个村约18000群众目前都在积极要求下山进社区,过去我们在山区实行了村村通饮水、路路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解决了生活问题,解决不了致富问题。所以,我们要顺应群众的需求,加快引导他们进社区、进城。第六,要营造特色、彰显特色。第七,要坚持建新拆旧的原则,建设新社区,一定要把旧房拆掉,为城市的发展真正腾出空间。第八,农民进入社区后,就业要安排,同时山上的地要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损害。
四是一定要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支撑的问题对济源很重要。我市原来的产业偏重,吸纳的就业比较少。济钢和豫光产值将近200个亿,用工只有2000人;富士康的产值只有100亿,但是却用了将近3万人,这就充分说明重工业解决就业是有限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将传统产业延长链条,往终端做,往消费者直接使用的环节做,然后做成一个循环的产业链。比如,铅锌行业可以把电池回收后再做“城市矿山”,钢铁行业可以做紧固件、螺丝,只要往下做,把链条拉长,就会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要引进更多的新型产业,现在产业的方向更明确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就是矿用装备和新材料,也可以招一些电梯行业,其他的产业不要乱放;虎岭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装备、化工产业园和钢材的下游;玉川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方向就是围绕有色产业搞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新能源。下一步我们的招商引资就要围绕这些产业招龙头企业,周边的镇要套合起来和产业集聚区一起招商。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心城区的几个街道和山区的几个镇现在招商的方向还不明确。中心城区一定要围绕着服务业发展去招商。目前,济源的住宿和餐饮业严重滞后,今年省里很多会议安排在济源召开,但雅士达、世纪、济源宾馆等几个主要酒店的接待能力有限,此外,仓储物流业、商贸、文化、休闲产业也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必须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加大力度:一是餐饮住宿行业。5个街道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市里抓五星级酒店,同时对两个四星级酒店进行改造提升,5个街道要引进建设一批特色的餐饮酒店。尤其是济水、沁园、天坛,将来要大力引进商务快捷酒店。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也没有什么特色的饮食,我们还怎么发展旅游业,怎么发展服务业,怎么做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下一步,市政府要对街道办事处压任务、压具体的目标。现在大家决不能抱着“招了也可以,不招就算了”的思想来发展服务业。二是仓储物流业。重点加快煤炭、矿用产品、建材等方面的仓储物流业发展。天坛、北海、克井、轵城、承留等有条件的镇(街道)要结合自身特色搞物流产业。三是商业文化休闲产业。北海街道要抓住济渎区域的改造提升,加快发展济渎商业文化。济水街道要抓住蟒河、宣化街的改造机会,加快发展高端商业,提升商业业态。昨天,我们参观新乡旧城区引进的上海四季青、海宁皮革城等项目,规模大、品位高,而我们济源的商贸业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有招国内顶级的大型商业企业。抓商业发展就是注重长期税源的培育,如果把最好的地段都搞成了房地产开发,城市的造血功能就会枯竭。玉泉街道的产业定位就是要搞苗木花卉,将来我们做休闲之城,在玉泉搞都市农业型的休闲基地很有条件,要抓住机遇,引成产业集群。天坛街道把工业大道改成商贸集聚区,这个思路很对头。关键还是要招大商、招品牌企业,一定不能小打小闹,一条街搞了以后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大家要形成这样一个发展理念。山区镇,就是要发展旅游业,搞农业的产业化,搞休闲产业,搞热气球、自行车等体育产业,沿着主要的旅游线路搞“农家乐”。大家一定要有产业发展的紧迫感,思路一定要清晰。
五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城市的环境决定城市的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生态是我们济源的特色,我市连续搞了几年“3+1”,成效很好,大气、秀气、灵气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十八大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大家觉得现在的济源已经有点美丽了,但是我们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得加把劲。生态建设这条路子已经选准,下一步,我们还要再抓几项重点。一是工业方面要抓清洁生产,要抓产业的集聚布局,项目的联审联批一定要把关;要抓土地的节约利用,去年我们用了7800亩地,分行业、分集聚区、分镇办做个分析,用地的投资比、投资强度、产出强度效益都要作分析,继续走节约节能的路子。二是持续对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3+1”工作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突出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廊道的建设,河道要全部进行治理,河两边要搞成自然的堤岸。三是抓好城市环境的治理,“五小整治”、清洁生产、粉尘废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农村面的污染、小养殖等要下决心规范整治,使城市天更蓝、水更净、环境更优美。
三、创新理念,破解瓶颈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善于搭建平台、破除瓶颈,持续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
一是要创新投融资体制。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都要靠城市的经营和资本运作。我们的城市发展要不要适度负债,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认真讨论一下。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是要负债经营的。只有负债经营,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回报股东。所以,从企业的角度讲是需要负债经营的。从城市的角度讲,也是需要适度负债经营的。现在济源是几件大事都赶到一块了,第一件事是要培育新兴产业,这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我市原来的传统产业现在发展受到了影响,钢铁、铅锌、焦化、煤炭等产业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必须要培育新兴产业,这就需要发展产业集聚区,需要招商引资,需要支持企业发展、给企业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第二件事是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内涵,营造城市特色。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是这么五到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晋城、运城等城市现在就是在跟我们争人口,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城市发展,就争不过人家,就建不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所以我们这几年要干、要大干、要好好干,这些事也需要花钱。第三件事是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需要花钱。这三件事都是硬任务,可是我们现在就这么多财力,不负债是不行的,不负债就很有可能会错失很多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全市上下一定要在这个方面统一思想:一要积极探索适度举债经营,应当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确定适度举债的规模。二要积极打开融资思路,要善于运用金融机构的钱,要研究金融机构的政策与资金,要长短结合。要谋划好长期性的、开发性的贷款,回收期长,利率低的贷款;谋划好专业性的金融机构,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濮阳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积极争取专业性金融机构投融资项目,争取专业性贷款,比如,农开行关于水利沿黄调蓄、生态建设、污水处理等方面都有投融资项目,水利、住建等部门要谋划好项目、加快对接。三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比如,新型农村社区的、扶贫的、倒房重建的,对各级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四要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过去我们很多项目的建设资金都是靠在财政上,财政不给资金就不干活,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比如,城市的亮化能不能搞合同管理?城市的绿化能不能实行租赁制?“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一定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打开融资思路,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首先要把两个集聚区的融资平台做实,让它运转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融资不是高息集资,高息集资是不行的,要以项目为依托、利用政策进行合理融资,算好账再进行融资,要坚决制止高息集资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出台文件,所有镇(街道)进行融资必须成立委员会,大的融资项目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
二是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研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一要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增加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相挂钩的机制。土地问题的核心是人地挂钩,比如山区的群众进到城里定居后,国家有规定“地随人走”,山区的土地指标也要随着到城市里来用,把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的土地指标集中到城镇建设中。二要挖掘旧城和工业老区的土地潜力,加强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进行清查,建立土地低效利用处罚机制,要定期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把做得好的镇(街道)、产业集聚区、行业都进行排名,凡是对土地闲置的要加收滞纳金,限期进行处理,仍然闲置的要强制回收。同时,鼓励和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要通过土地的运作,来保证重点片区的土地利用。三要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十二五”规划结合好,做到“三规合一”,通过规划去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是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做到了“七个完善统一”,下一步,要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比如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我们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校,目前城区的中小学总体上能够满足需求,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民大量向城区集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方面还需要增加投入。在医疗布局方面,在城区的东部、南部还需要建一些新的医院。人民医院和卫校搬出来后,旧址怎么提升、搞什么项目合适,卫校搬去职教园区要怎么规划,健康城怎么建设,将来在东湖区域还要考虑医院的建设。通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拉动,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医疗和教育是引导人口方向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两项建好。在“村改居”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探索“村改居”后的社区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市、镇(街道)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政法委、民政局牵头,结合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抓紧推进“村改居”,各镇(街道)在旧城改造选点的同时,也必须加快推进“村改居”进社区这项工作。在社会保障的接续方面,确保农民进城以后能够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最近人社部出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人社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研究,结合我市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办法,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
四是创新城市管理手段。一是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把管理的触角延伸、落实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做到全天候、不留死角、不留空档。我们济源的拆迁补偿标准是全省最高的,每户240平方米还有门面房。有这么高的补偿条件,再管理不好,再出现私搭乱建,就是对我们济源发展极大的不负责任和破坏。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依法进行。二是规划管理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对现行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反映给规委会,通过规委会研究最后决定是否修编。任何人不得私自干涉规划、更改规划。我们要本着对济源历史负责的态度去搞规划,因为对济源的城镇化来讲,今后五到十年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对规划管得很死的原因所在,请大家理解。现在我们在规划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观念不超前,这其实是最大的浪费,规划和设计的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这个理念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有;二是规划不坚持、随意乱改,规划如果变成了“豆腐”规划,济源未来的发展就没有前途,就是失去我们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规划不执行,是最大的渎职和不作为。我们把这个权力下放给规划局,规划局执行不了就交给法院,必要时和公安协作。针对这些问题,我希望在全市再开展一次大讨论,包括老干部在内,有关部门要做好安排。
四、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在今天的会上,九大片区都向市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一些责任单位和部分片区牵头领导也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保持这种好的精神状态,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魄力,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九大片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们都明确有具体的市级领导负责牵头,相关的责任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各镇(街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抓好责任和任务的分解,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任务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统筹推进、形成合力。现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产业集聚区与所在镇因为划村问题,在项目推进上有时还不协调、不合拍。出现这种情况,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是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干部大局意识、党性意识强不强的关键时刻。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九大片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片区、一个镇(街道)、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特别是国土、财政、住建、规划、水利、园林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强化大局观念,严格按照城乡总体规划和工作台账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要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组织人员,定期对重点片区、承担重点任务的单位定期组织观摩,进行评比排名次。组织人大代表、老干部、网友代表,经常去看、提意见。对工作当中进度不力、责任履行不到位的人,随时调整、随时撤换,要形成在一线发现干部、在一线培养,并且从一线提拔干部的用人导向,以此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同志们,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实现济源城乡面貌大变样,争取早日把济源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市!
吉林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科学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四平作为全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摆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
探索构建四平特色城镇化体系,是全面推进城镇化、追求实效的有益实践。我们树立全域发展理念,按照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围绕“南接北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城市建设、土地、产业、交通、农业等各项规划,形成以“一核”(四平梨树同城化)为中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一核三带”节点镇为骨架,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串点连线、连线成面、层次分明、分工互补的城镇体系。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总结典型经验,抓住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的科学路径。
一是采取托管、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集约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二是由村集体利用农业现代化手段集中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实现收益最大化,让农民有固定收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既解决农民愿意离开土地再就业再创业的问题,又解决村集体没有凝聚力、感召力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三是利用国家对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政策,引导城镇化建设主体(市县乡三级政府)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将农民宅基地复垦,形成建设用地指标,进而使农民获取进城住宅,放大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实现农民住楼梦想,既解决农民愿意进城的问题,又解决城镇化建设主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的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四是通过实施“扩权强镇”政策,提高城镇建设能力,大力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宜业的政策环境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环境,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生产生活生态”,引入高尚元素,提升城镇品位,以此增强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准。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既解决农民进城均等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又解决城镇承载能力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五是产城融合,坚持用工业化的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通过壮大县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增强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既解决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问题,又解决提高城镇化率的经济支撑问题。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六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使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保证。
城镇化建设调研 篇6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整合部,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介,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可以说,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和“推进器”,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中国城镇化到了转折时期,从快速城镇化阶段正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未来20年中国城镇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建设小城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了解农九师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围绕“团场小城镇建设”问题,我于2012年3月—4月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的形式,对农九师167团有关部门和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中,既看到了团场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本文通过对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团场工业化,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团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团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连队,特别是像167团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团场。该团土地贫脊,种植作物较为单一,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有限。而农九师师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要使职工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职工向非农业转移,减少种地职工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连队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加,团场农工走向大中城市就业极不现实。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 1 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团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
(二)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目前,167团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小城镇是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载体,其表现为:(1)通过小城镇将个体私营主、第三产业经营者和乡镇企业逐步聚集、壮大,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通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顺利的进行商品交换,又使团场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团场商品生产更快地发展。(3)通过小城镇比较齐全的市场设施和比较灵敏、快捷、准确的商品供求信息,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4)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依托需求量吸纳人、财、物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效经济发展;依托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是拉动团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通过小城镇,一是可以调节各方,特别是职工群众的投资资金,在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也提高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三是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资源集中、尤其是人口的集中,使基层单位住房用地面积大大减少,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四)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团场精神文明建设
小城镇是团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广大职工群众引进了城镇,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有利于开展各种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进行计划生育和法制教育,使职工群众居民化,形成社区化管理,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
二、团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就以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为例分析。农九师一六七团场位于额敏县境内,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团场。北至中哈边境线;南与额敏县上户乡相连;西与一六六团接壤;东与一六八团毗邻。全团拥有土地总面积37万亩,可耕地面积16.8万亩;总人口6280人。
虽然该团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团场规模小,资金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单一,一产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片面地将城镇化理解为人口的区域性集中,重城镇本身规划,轻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重生活设施建设,轻生产投入,规划与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团结农场小城镇全面的发展。
2、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该团小城镇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资源短缺,供水排水设施不发达,环保设施不健全,供暖设施落后,道路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团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团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不少连队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团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团部小城镇人口仍以搞农业为主,这与小城镇应以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不相符,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组成不合理导致小城镇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贡献小,制约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缺乏足够的辐射能力。
4、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团场小城镇建设,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未面向市场,投资渠道单一,多元投资主体局面设有形成。因此,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5、政策问题。农工进城镇务工经商后缺乏安全感,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住房、教育、社会保险不配套等,缺乏优惠政策鼓励,农工进城镇有后顾之忧。还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城镇维护困难,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等现状,制约城镇化建设。
6、城镇居民约有60%以上的住户仍居住在平房内,条件较差。团部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置换建设用地手续十分严格漫长,且不一定能批下来,眼下只好拆旧建新,然而拆迁补偿工作十分困难,花费团里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三、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小城镇建设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为主的项目建设。结合团场实际,为使小城镇建设得以健康发展,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搞好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团场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要把为农业、基层连队、和职工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团场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建设成为推动团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
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团场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二)以发展农产品市场拉动小城镇建设。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培植流通产业,拓展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来促进小城镇发展。
(三)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其规模化采购和生产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吸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科技等企业进镇落户,加快小城镇发展。
(四)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团场小城镇商业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团建立起围绕农付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园区。使农业连队居住的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同时发展高效农业,如在国道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释放农业劳动力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规模适度扩大,人口的聚集,交易的频繁,一 方面繁荣小城镇的商业,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广辟投融渠道。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要使小城镇建设市场化。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市场融资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组建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创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六)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简化土地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二是逐步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合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解除进入小城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浅谈“人的城镇化”建设 篇7
一、“人的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人口红利经历“拐点”之时的重大抉择, 其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包含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职业技能提升等一系列的更新和改变。这些转变是非常复杂的, 不能单靠经济或者其他片面指标来衡量, 必须依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建设和科学技术等多因素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特别是重视发挥社区建设和职业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功能, 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 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因素支撑体系。
人的城镇化, 是人的社会化的一种形式, 是在特定的城镇化建设时期,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当城市规模扩张、土地的城镇化为人的城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时, 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人的城镇化途径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上层建筑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通常简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 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因此, 在人的城镇化途径探索过程中, 首先应该重视政策法规的完善, 从政治上层建筑上保障人的城镇化顺利进行;第二应该重视农民工主体的观念转变和素质提高, 从思想上层建筑上保证人的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二、秦皇岛市“人的城镇化”现状
在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引领下, 秦皇岛市未来五年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增进民生幸福为根本, 深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两项根本性工作, 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扎实推进新一轮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争当河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的滨海名城。
2013年秦皇岛经受住了结构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重考验, 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绩: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服务业增势平稳, 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低位,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 财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与此同时, 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3.75%;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升,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16万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1.6万余人实现稳定脱贫;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61万套;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99%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一, 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对待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重视硬件建设, 但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还不够完善, “根本还应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建议, 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应建立合理的农民工市民化支付机制,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施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生等多种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居住证制度, 让“一证通”助力实现农民工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养老等方面的待遇均等。
第二, 二、三产业的关联度不高, 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大多数工业企业仍满足于赚取生产领域的利润, 而国际上许多企业则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传统的流通类服务业比重大, 新兴行业比重低, 如在信息服务、会展、体育、文化、物流、广告、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同时产业技术层次低, 大部分行业为劳动密集型, 技术层次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的比重小。
第三, 对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关注不够。市民化不是住上楼就行, 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其中人文环境的建设最重要也最复杂, 否则就会出现靠简单、粗暴的移民和拆迁搞城镇化, 将年轻一代的农民工赶向城市, 将农民的土地腾挪出来搞房地产开发, 那就必然会进一步扩大“鬼城”的规模和范围。当务之急, 有关部门必须实施有的放矢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保障房供给, 避免资源的重置和浪费。
四、解决对策
第一, 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从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到征地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改变以往农民“被同意”“被代表”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土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一是要保障农民征地谈判的主体地位,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二是要形成长期保障机制, 通过货币、就业、培训、留地、入股、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安置方式, 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二,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经济和社会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秦皇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应创新思维, 立足于“旅游立市、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 要打造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产城融合, 将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
第三, 重视引导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在均等化待遇方面:让农民进城, 而且要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产业支撑方面:让农民工从“候鸟式”迁徙转变为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 就近就业率低, 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推动城镇化建设初探 篇8
【关键词】怀来县;城镇化建设;思路;调查
一、怀来县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1.抓龙头,高起点、高标准绘制发展蓝图
先后完成了怀来县县域总体规划、怀来县城区总体规划,怀来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怀来县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怀来县新保安镇、北辛堡镇、官厅镇、桑园镇、东花园镇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2.抓落实,按照规划搞好城镇建设
(1)住宅建设。目前建设了富达园、嘉馨园、华佳、金凤、大华、拆迁安置小区等六个住宅小区,投资6.35亿元。
(2)道路建设:县城建成了长城路、龙潭东西街、永安街、工业街、新兴北路、燕京路、建设路、府前街等道路工程,按照总体规划中的路网规划进行建设。
(3)建筑设计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品位。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建筑景观自成风格,既新颖大方,又十分壮观。
3.城镇公益设施、生活设施日趋完备,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先后建成了县敬老中心、燕山公墓、县医院门诊楼、外科楼,沙城实验中学,存瑞中学、第五中学、双语学校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京西果菜批发市场、农机汽车大市场、建材市场、土木煤炭市场等市场区。
4.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县城和各镇政府所在地每年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20000人,全县城镇居住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已达到13.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9%。全县建制镇所创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重为75%。
二、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怀来县虽然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城镇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城镇建设质量不高。城区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二是城镇规模偏小。有的镇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三是工业布局分散,无法集中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空间布局分散,用地规模偏大,企业规模偏小,类型层次偏低,从而使污染点多而广,难以治理,不仅带来环境污染,农田占用等问题,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自身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四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存在土地违法违规的交易以及哄抬房价、圈地不建、捂盘惜售等情况。
三、改进办法
1.城镇规划应突出“龙头”作用
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搞好城镇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梯次发展”的城镇建设思想,要认识到县城“比大城市容易控制,比小镇具备实力”的优越性,在创造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力争把怀来县城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的、文化的、舒适的、便捷的、安全的、健康的中等城市。以改善副中心镇基础设施条件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要大力发展县城,优先培育副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乡镇,“念葡萄经、打旅游牌、走联合路、做环境文章、构建中等城市”。
2.城镇规划应加强融资
为破解县城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难题,近日,河北确定了包括怀来县等37个投融资试点县(市),确定国开行、农发行、农行、省供销社为省级合作单位,从今年起至2015年,每年投入4.1亿元,用于支持这些试点县(市)开展城市建设。当前城市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就是建设资金新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市,没有资金城市就难以发展。要建立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完善土地使用权招标及拍卖、出让等一系列制度,制订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部投资商,要让融资者不仅有利可图,更要让融资者利益无限化,从根本上调动融资者的融资积极性。
3.城镇规划应突出和谐
人民满意的城市建设,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在城建工作中,要本着“先开发新区、缓改造旧区,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的建设思路,要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小城镇管理体系。抓好小城镇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对镇办驻地主干道、入镇干道两侧和城镇景点、居民区等部位的综合整治,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镇容镇貌的脏乱差现象,该拆掉的拆掉,该清除的清除,并搞好绿化、美化工作,建成森林中的小城镇,改善城镇的空气质量。
4.产权管理应逐步调整
要坚持“先调查清理、再整顿治理、后规范完善”的原则,以在建、在售、待售、侵占耕地的“小产权房”为清理整治的重点,开展地毯式、拉网式调查摸底,依法依规查处违法在建、在售、待售、侵占耕地的“小产权房”,严肃查处违规为其办理建设规划许可、发放施工许可证、发放销售许可证、办理土地登记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的相关责任人,真正从源头上杜绝“小产权房”的危害,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5.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刻不容缓
要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机制,强化政府的职责,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住房权利。将投资的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奠定财力基础。严格标准制定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标准,并限定购买对象,為真正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怀来县城镇规划汇报
【城镇化建设知识点】推荐阅读:
农村城镇化建设05-19
推动城镇化建设05-31
国外城镇化建设启示05-21
乡村旅游城镇化建设10-02
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09-23
农村城镇化建设论文09-30
城镇化示范镇建设07-19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07-04
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09-09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