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2024-10-17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精选11篇)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1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新疆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治区第八次党代表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8%的目标。”新疆加速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区域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新疆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新疆稳妥推进城镇化,将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带来投资增长。因此,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对新疆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研究新疆城镇化、经济增长、金融支持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促进新疆的城镇化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经济增长与城镇化

自从Lampard在1956年发现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Northam(1975)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后发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线性经验关系。Vernon Herderson(2000)通过分析指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额之间相关系数是0.85。众多的国内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周一星(1997)通过对世界157个国家1977年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有137个国家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种对数线性关系。黄毅(2006)研究得出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增长。苏发金(2011)发现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陈晨和陈长春(2012)通过1978-2011年经济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黄婷(2014)在对19个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发现,经济增长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但城镇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发现,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可概括为三种关系: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单向推动关系、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单向推动关系、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为推进的关系。

(二)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呈现出资金需求规模大、金融需求主题多元化以及金融服务需要大力创新的特点。关于城镇化与金融支持问题,国外学者Richard(1990)认为资本投入的多少是城镇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Kempson(2003)等通过研究发现,金融排斥抑制了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学者分别从全国性和区域性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范川(2003)认为资金供给不足是导致制约城镇化的重要原因。陈爱莉(2004)指出城镇化进程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市场机会。高弋君(2013)年认为由于商业银行无法为城镇化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受阻。熊湘辉(2014)指出,应通过完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政策,加快金融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步伐。依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特点,许多学者对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变量之间进行了实证分析。郑长德(2007)通过研究表明,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中介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黄勇(2008)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发现,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绕华春(2009)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是良性的互动关系。李华威(20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代表金融支持程度的金融相关率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城镇化与金融支持之间也存在着三种关系,城镇化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

经济学家对金融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研究。1991年Schumpeter就指出金融部门的发展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效应,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促进作用。1969年,Goldsmith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Ronald I.Mc Kinnon,Edward S.Shaw(1973)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抑制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Rajan,Zingales(1998)通过研究发现,金融支持可以部分减少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从而强化资本与企业对投资区域的“金融追随取向”。后来许多外国学者进行了各种理论和实证研究,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国内学者也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谈儒勇(199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关系,而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曹啸与吴军(2002)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单悄颖(2003)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研究表明:经济的增长在滞后3年内都引起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反向关系却不存在。马正兵(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金融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效率这三个要素的提升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先明、孙爱军、曹源芳(2010)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发现银行体系、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是有贡献的但是贡献存在明显差异。陆静(2012)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程度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大量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对城镇化、金融支持、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三者中两两之间的关系,研究三者之间关系的文献比较少。为此,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对象,把三者纳入VAR模型中,利用新疆1985~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在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取的变量是经济增长(Y),城镇化水平(X1)和金融支持水平(X2)。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由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本文采用新疆的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代表城镇化率。本文借鉴戈尔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指标反映金融发展水平,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用金融机构存贷款合计与GDP的比值反应单位GDP所拥有的金融支持资源。文本选取1985~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论证。此外,为了避免数据中存在异方差,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对所选指标进行对数处理,取对数后变量相应变为LN(Y)、LN(X1)、LN(X2),三个变量为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三者之间的趋势图如图1。

如图1所示:1978-2013年新疆经济增长率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金融支持和城镇化率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总体来看,经济增长、金融支持水平和城镇化率呈现出趋于上涨的趋势,而且变动的方向和频率也比较一致,这说明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和金融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二)模型建立

VAR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与预测最容易操作的模型之一。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样本个数为T。K*k维矩阵A1,A2,.......AP和k*d维矩阵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t是k维扰动向量。VAR模型可以在滞后期确定的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许步骤来估计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来探究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和金融支持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对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

(三)模型检验

1. 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会严重影响回归结果的t值、F值和R平方的有效性,甚至出现伪回归现象,并且VAR模型是建立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协整性基础上的,因此,本文首先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LnY、Lnx1、Lnx2这三个变量在1%、5%、10%显著水平下是非平稳的,在对每个变量分别取一阶差分,结果一阶差分在各个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LnY、LnX1、LnX2三个变量存在一阶单整序列,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 滞后期的确定

VAR模型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时,必须确定模型的滞后期,通过表1可以看出,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和金融支持三者之间存在一阶单整关系。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可以通过表2的LR、FPE、AIC、SC和HQ原则来确定,其结果如表2,可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

注:(c,t,k)分别代表所检验的方程中的截距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阶数。

3. 模型估计

对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建立VAR(1)模型,用Eviews6.0得出结果如下:

从VAR(1)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经济增长指标,当期指标与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与滞后1期的城镇化率和金融支持水平是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新疆的城镇化和金融支持程度的加深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增长。

(2)对于城镇化指标,当期的城镇化指标与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指标呈正相关关系,与滞后1期的城镇化指标呈正相关,与滞后1期的金融支持指标呈负相关。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促进了新疆城镇化进程,但是金融支持并没有起到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作用。

(3)对于金融支持指标,当期金融支持指标与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指标和自身都具有正相关关系,与滞后1期的城镇化指标具有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支持水平的加深,但是城镇化进程并没有推动金融支持水平的加深。

4. 模型平稳性检验

VAR模型需要检验模型的平稳性,运用E-views6.0软件检验发现,VAR模型的所用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其结果如图2所示:

5.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从检验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在这两种检验方法中,前者多适用于多变量模型,后者多适用于双变量模型。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此检验方法是由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一种在VAR系统下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方法。根据表2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1,协整检验结果如下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迹统计计量检验在5%显著水平下,没有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接受有协整检验方程的假设,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LN(Y)、LN(X1)、LN(X2)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从方程看,城镇化水平、金融支持水平每提高1%,新疆经济总量将增加6.0635%和2.7523%。这说明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和金融支持程度的加深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

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通过上述协整关系可以看出: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和金融支持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能表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强度和路径,更不能说明变量的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VAR模型具有系统的动态特征,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自己及其他内生变量产生影响作用。脉冲响应函数主要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是考虑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见图3。

图3是采用Chol-esky方法进行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时间,纵轴表示冲击力度,虚线表示正负2倍标准差的偏离带。由图可知,经济增长对自身冲击一直是正响应,响应程度一直比较稳定。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冲击的响应一直是正响应,这说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较小。经济增长对金融支持的冲击在第2年前有较弱的正响应,第2年到第10年,经济增长对金融支持的冲击处于负响应阶段。这说明金融支持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冲击刚开始的响应较弱,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响应程度逐渐加深,第2年响应程度达到最高,第2年后,响应程度逐渐减弱。这说明经济增长一定时间段内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对自身冲击的响应在10年内一直是正响应,但响应的程度越来越小。城镇化对金融支持冲击一直是负响应,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负响应程度有减弱的趋势,这说明金融支持并没有推动城镇化的进程。金融支持在前6年内对经济增长冲击的响应是负的,6年后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的响应是正的。这说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阻碍金融支持的深化,在长期内经济增长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冲击在10期内是负响应,这说明在城镇化对金融支持的深化并没有推动作用。金融支持对自身冲击的响应开始是较大,随着时间的加长,响应程度越来越弱。

三、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1985年以来,新疆经济增长、城镇化进度和金融支持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三者之间的长期、短期和动态、静态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协整检验表明,新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金融支持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城镇化和金融支持对新疆的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2.通过VAR模型,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得知:(1)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自身、城镇化和金融支持对当期的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当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前期经济的促进,滞后1期的金融支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弱。(2)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对城镇化进程有促进作用,但滞后1期的金融支持并没有起到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作用。(3)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对金融支持的加深有促进作用,但滞后1期的城镇化进程并没有促进金融支持的加深。

3.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知:经济增长在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对金融支持程度的加深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和城镇化相互之间都为负响应,说明金融支持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相互之间并没有起到促进对方发展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新疆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与理论分析符合的。这说明随着新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促使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转移渠道,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同时,城镇化通过人力资本聚集等中介因素,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劳动分工的深化,从而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新疆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新疆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铁路、公路、机场等建设力度的加大,增强了区域内经济的聚集和扩散能力,培育了新疆经济自身发展的能力。(2)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之间虽然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的发展不协调,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这可能是因为:一是新疆的投资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层次低、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导致了投资效率低下。二是新疆的金融发展难以有效积累资本,金融发展的基础本来就弱,从而金融支持不能强有力地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3)城镇化与金融支持之间不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良好的互动机制,这说明了新疆目前存在金融政策支持农村发展乏力,农村金融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新,贷款对象不规范,投融资管理方式不完善等问题,金融中介在城镇化进程中并没有发挥很好的积极作用。此外,在新疆城镇建设中,政府制定的地方财政政策处于主导地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从而提高金融发展的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实证分析和得出的结论,对新疆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深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速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新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数量扩张推动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高度依赖能源开采和基础原材料型重化工业。以资源性为主的采掘、原材料工业比重偏高,“石油、石化”一家独大,造成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并且农牧业基础地位依然比较薄弱。新疆的产业结构矛盾已由过去行业、地区之间的不协调转向产业链的各环节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新疆应积极抓住19省对口援疆的机会,促使新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发展新疆的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新疆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从而优化新疆的产业结构,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推动新疆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积极推进新疆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新疆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新疆本地特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首先应该做大做优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其次,优化行政区划格局,促进绿洲城市族群发展,有效引导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区经济矛盾,加快推进吐鲁番、哈密等地区设立地级市,推进奎屯—独山子—乌苏城市区域的行政区划规整,推进喀什、伊宁等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行政区划调整,从而可以构建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三)积极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发展“三农金融”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核心,充分发挥乌鲁木齐的中心作用,加快金融产业的集聚。新疆金融业应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新疆的金融机构贷款应优先向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基础产业及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倾斜。完善新疆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形成完整、高效、协调、统一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农村农业银行、农业银行等主要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积极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三农金融服务功能。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2

一、城镇化的定义和基本情况

一般认为,城镇化是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为节约时间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金融支持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旅游业 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新疆旅游业也在这一大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旅游业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新疆旅游业发展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概况

1、新疆旅游业发展概况

总体上讲,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行业发展、旅游业收入等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从旅游资源来看,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新疆六大类型资源齐备,在68种基本资源类型中拥有56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可见,新疆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行业规模来看,截至2011年底,新疆有国家A级景区244家。A级景区中包括5A级景区5家,分别是天山天池景区、吐鲁番葡萄沟景区、喀纳斯景区、那拉提景区和可可托海景区。4A级景区43家,此外,新疆共有441家旅行社,持证导游15226人,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可达100万人。

从旅游接待及旅游收入来看,2012年,新疆接待國内旅游者4711万次,同比增长23.0%,旅游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1.8%;接待入境游者149.80万次,同比增长13.1%,创汇5.5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在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及收入上,乌鲁木齐市、伊犁州、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及喀什地区分别为前五名的地区。

2、新疆旅游发展的金融支持概况

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首先是金融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的利率优惠与信用担保机制向旅游产业偏移,鼓励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是金融资本支持。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一定的金融工具转化为各种资金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优化;最后是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有义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结算手段等金融服务,以此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我区每年5月份都会召开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对当前的旅游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等作出规划,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多年来,大会安排旅游规划资金逐年递增,2011年,新疆旅游规划工作确定优先发展项目、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并完成30多个规划项目的指导工作和评审服务工作,安排旅游规划资金965万元,支持新疆各地州的旅游业发展。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1、银行支持力度受旅游业自身缺陷的影响

我区旅游业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旅游景点分散、旅游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故而旅游企业规模偏小,且旅游设施利用效率较低,都将导致我区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与资产经营上的随机性、抗风险能力较差,企业经营效率自然也不会高。

而众所周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一向是追求收益性、流动性与安全性的“三性”原则,所以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缺陷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入量,再加上商业银行对旅游行业项目开发建设、发展前景规划以及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即使能作出判断也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因而旅游业融资需求与商业银行金融支持难以实现时间上的对接,进一步造成银行对旅游企业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

2、金融支持与旅游业发展需求仍有差距

一方面,现今有限的金融服务无法完全适应我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新疆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一直是区内发展态势良好的产业之一,对全疆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一直较大,多年来,新疆旅游收入增长率远高于疆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区商业银行对旅游业参与程度不够,针对旅游产业发放贷款总量与旅游业在区内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对称,有银行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更是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相关的信贷业务创新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类别少。目前市场上很少有针对旅游产业特殊性而开发的信贷产品与信贷业务,即使有这类产品,产品的创新也难以更新、研发滞后,旅行支票、信用证等业务并未开展,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信贷产业,这造成了金融与旅游产业对接过程中缺乏相匹配的信贷产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下转第95页)(上接第77页)响旅游业的发展。

三、新疆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及人民银行

在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政府及人民银行应充当引路人的导向与指导作用。

针对我区重点旅游项目,一方面在项目实施的规划期间,政府及人民银行应当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当参与并吸收其评估建议,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旅游业发展,加强银行信贷政策与旅游业发展协调与衔接;另一方面,在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及人民银行须实行积极稳健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借贷实施贴息及税收优惠扶持,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同时,增强银行信贷投入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

新疆因幅员辽阔故旅游景点较为分散,且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其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民族、乡村等中小型旅游产业居多。针对当前我区中小型旅游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面临发展瓶颈等问题,在原有政策措施基础上,可考虑直接的财政支持,如通过政策制定,规定政策性银行(这里主要是指农业发展银行)针对当地中小型旅游企业发放一定数额比例的低利率、长周期的优惠贷款,鼓励并引导农信社或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放宽贷款门槛、增加贷款余额等措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

2、商业银行

首先,创新旅游投资信贷业务,开创针对旅游业的审贷机制。针对重点、特色及有发展前景的旅游项目,及时了解该投资领域并参与项目的调查研究,以便形成全方位的信贷支持体系与风险控制机制。适当简化旅游贷款的审批手续,针对旅游行业的季节性特点开创绿色审批通道,应对旺季旅游项目的短期小额贷款,对小微型和乡村旅游企业实施差异化的信贷考核及审批机制,力求为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信贷支持。

其次,开发新的旅游贷款品种,进一步优化旅游信贷结构。适当推行以景区重大设施建设抵押、门票收益权质押、古迹文化建筑担保等品种的贷款方式。根据我区现行旅游行业的规模特点,进一步优化旅游信贷结构,信贷资金可多向农家乐、工农旅游企业(我区现有481家星级农家乐、34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倾斜,给予农业旅游贷款扶持。此外,对于包括A及景区扩建改造、星级酒店升级优化,尤其是我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的30个规划项目,商业银行应着力加强对其贷款支持,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我区旅游业与金融业共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

最后,加强旅游业软环境建设,重点提升旅游景区金融服务水平。商业银行要应对我区当前金融服务领域窄、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现状,逐步加强旅游业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应落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来。一方面为旅游业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手段,不仅要为本国游客提供异地取现、持卡消费等便利,还要重视国际游客外币兑换、外卡取现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金融配套设施改进工作,主要是优化网点布局,提高刷卡无障碍景区的普及率,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支持环境。

本文为项目《新疆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昝璞,孙昊天.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探讨[J].经济师,2013,(2).

[2]叶春明,赵宇华.金融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

[3]吴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J].现代商业,2010,(7).

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 篇4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支持,融资策略,金融体制

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资源、人口集聚, 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的转变, 有效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是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的格局、构建“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发展模式的重要支点。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 而同时城镇化过程中的很多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金融企业的逐利性特点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特点在短期内存在矛盾, 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够, 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足的表现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及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 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 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资金缺口, 实现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庞大。金融应在城镇化发展中发挥“输血”和“造血”的重要功能, 充分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然而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 具体表现为:

(一) 现有融资格局难以有效匹配城镇化建设资金供求双方的需要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资金总量非常可观, 但在投融资体制框架内, 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调配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

首先, 地方融资平台因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 正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第二, 我国法律禁止发行市政债, 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城投债的平均利率在2012年高于7%, 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债的方式从债券市场获得资金的空间正被压缩;第三, 现有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长期忽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 甚至对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设置了很多障碍与歧视性条件, 投资渠道狭窄与经营环境恶化大大抑制了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化建设的热情, 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城镇化建设之外, 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 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即城镇化建设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内需、改善民生、拉动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而金融业的经营主旨在于追求盈利。正是由于城镇化的社会性本质与金融业逐利性本质存在直接矛盾, 我国金融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所以在过去较长时间内,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由财政负担, 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过重, 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 还导致城镇化建设受困于财政资源局限, 缺乏可持续性。

从国际经验看, 城镇化过程中财政资金的确应该作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目前我国现有财政能力与城镇化未来的资金需求相比, 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很多地区的财政实力还非常薄弱, 一些落后地区的财政甚至尚处于保证基本需求层面, 不具备大规模投入城镇化建设的能力, 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放缓。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城镇化建设资金压力加大。所以仅仅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三) 农村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建设需求

首先,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单一、网点覆盖率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构成, 其他银行机构布点少, 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布就更少了, 且地区间农村金融供求严重失衡, 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更少;第二, 适应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开发非常欠缺。金融机构大多倾向于开发满足城市高端客户的创新型产品, 而忽视了适合于农村尤其是普通农户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供给, 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的业务基本局限于传统存贷和汇兑业务, 新兴的代收代缴、票据承兑和贴现等服务相对较少, 理财咨询、外汇业务等更为鲜见, 农村金融服务多样性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

(一)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战略眼光短缺

部分金融服务部门或机构对支持城镇化战略的认识不够深入, 缺乏主动和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引导和调控城镇化的战略, 没有把推动金融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紧密结合: (1) 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战略存在矛盾。近年来, 国有大型控股商业银行撤并了分布于是乡镇、县级的一些基层网点, 而其他商业银行也大多为大中城市居民和企业提供服务, 对于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同时, 即使原县、乡镇依然存在的金融机构, 也随着信贷管理机制的调整和转变, 其信贷自主权大大缩小, 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融资难度。县域金融体系缺乏完整性, 金融服务弱化, 不利于城镇化建设。 (2) 金融服务缺乏协调机制, 导致竞争无序、金融资源集聚程度不够, 贷款类型贷款对象趋同, 市场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作用受限, 还带来城镇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问题, 浪费了宝贵资金。 (3) 对与城镇化推进随之而来的金融需求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机构和布局, 现有的城乡二元金融格局必然随之调整, 但当前对此问题的关注不够, 没有深入研究金融服务需求格局的变化规律,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方面, 风险管理类金融服务明显落后于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

(二)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供给总量不足

(1) 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不足。作为城镇化基础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国际经验来看, 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性金融资金与合作性金融资金是支持城镇的三大资金来源并需要密切配合。然而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欠账太多而且普遍具备公共产品特点, 这就与金融业逐利性存在矛盾。城市商业银行很少为小城镇烦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而农村信用社向基础设施提供贷款也受到很多限制。我国原有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中业务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的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然而国家开发银行的宗旨和定位是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等政策性项目, 与城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政策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对作为城镇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也明显缺乏。目前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为依靠自身收益留存等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明显不足, 由于缺少专门为城镇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城镇中小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缺乏助推剂, 进而严重影响城镇经济和城镇化进程, 而服务于“三农”并亟需资金支持的涉农企业获得商业贷款的难度就更大了。

(三) 金融支持城镇化手段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 但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货币和资本市场之间缺乏联动机制等问题, 城镇化建设中金融资源配置效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从金融业支持城镇化的方式看, 传统的信贷手段和模式还是占主流。从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结构看, 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 直接融资比率低, 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 金融支持城镇化着力点不多

银行出于“三性”考虑, 会把信贷资金投向优质客户, 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上, 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回收期长、缺少还款来源而被认为风险大、不愿放贷。同时, 就算是金融部门同意对小城镇开发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主体, 因为按照我国现有相关规定,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行政组织, 不能作为贷款的主体, 所以即使银行有贷款投放的愿望, 也难以真正把资金落实实处。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城镇缺乏完善的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 而且由于基层地方政府领导换届更迭频繁, 追求政绩的冲动容易决策行为短期化, 结果就是金融部门难以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贷款偿还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 从而导致金融支持城镇化力度减弱。

三、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重新审视和制定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信贷融资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的支持作用, 各级政府有必要与金融部门签订有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合作协议, 在认真考虑当地的城镇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融资规划, 在融资过程中要尽量按项目实际需要和进度融资, 防止过度融资造成的资金闲置或浪费。同时,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部门的组织优势来强化信用管理以防范并化解融资风险。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金融机构有必要对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放宽贷款审批条件, 简化审批手续, 适当下放权力, 转变原有的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局面, 提高办事效率, 重新制定信贷政策及相应的贷款操作办法, 适应城镇化需要, 充分满足贷款者的需要, 根据城镇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好相应的信贷支持重点和目标。

(二) 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支持城镇化

1. 积极普及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作用

首先, 需要转变传统支农观念, 从支持单一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环节转向支持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过程, 促进涉农企业向专业化发展, 提升综合竞争力。其次, 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要明确支持“三农”责任, 确保服务侧重点不偏离农村, 积极落实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政策, 提高惠农服务效率。

2. 充分利用和发挥小银行优势,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在缓解中小企业在向大银行贷款时遭遇信贷配给困难时, 可以充分发挥小银行的优势来弥补这一缺陷, 小银行可以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关系, 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 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比较优势。

3. 发展民营小型信货金融机构, 使民间融资渠道合法化

由于城镇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分散、信息隐蔽、抵押品缺乏, 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民营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对其控制和干预程度小的融资方式。而民间金融机构具有经营低成本、自发激励机制及风险识别、定价、风险控制等我国正规融资市场无可比拟的优势, 所以民间金融机构非常适合中小企业。首先, 可以允许达到标准的民间金融组织以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进行注册, 使其转变为合法的民间金融机构。其次, 通过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使其在运营上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另外, 还可以通过定期公布民间加权平均借贷利率, 使民间借贷市场公开化、透明化。

(三) 改革完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现有金融体制

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为顺利推进和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政府应出台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低息优惠贷款业务。在城镇化水平高、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强、金融环境较好的地区, 可以试点建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服务机构, 专门为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各类金融机构, 特别是商业银行要抓住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在建立健全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方面寻找商机与突破。农村信用社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城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金融服务水平方面, 加强并努力改善与农民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关系;进一步研究“三农”的特殊性, 帮助涉农企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 特别是在农产品育种、储存、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支持, 缩小城乡差别、采取优惠措施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金供应上对农村城镇第三产业、促进当地就业率提高的各类服务机构建设给予政策性支持, 增强农村城镇发展潜力。

努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鼓励创建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设立专营中小企业信贷的中小微型金融机构, 为民间资本顺利进入金融机构扫清障碍。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熟悉当地农业经济现状的优势, 鼓励它们与城镇中小企业结为紧密的银企合作关系, 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等专门为城镇中小企业服务的新型金融组织。

(四) 改善和优化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金融资产结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稳步扩大证券化融资的份额, 尽快改变目前资本市场结构中间接融资比重偏大的局面。可以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经验,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尝试实行和探索以基础设施为标的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而且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实践经验来看, 为了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发行市政建设债券是一种非常有效、较为普遍的方法。发行市政建设债券后, 债权人可以较为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政府行为, 从而促使地方政府的行为更具理性和稳定性, 而且从长远来看, 创建和发展市政建设债券市场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需的金融基础要素, 可以成分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在方向。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金融创新力度, 及时推出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基金行业之间加强紧密合作, 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在做精、做好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的基础上, 努力拓展证券资金结算、投资银行业务、股票质押贷款、财务顾问、资产管理以及代收保险费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和领域, 不断满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日益增长的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要求。

(五) 完善城镇化金融扶持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 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比降低, 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 失地农民在城镇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难度变大。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失地农民, 因为所处地区的信息、工业、商贸、服务以及交通等条件较为发达, 所以鼓励这些地区失地农民充分发挥特长就近创业, 将是实现有效再就业的基本途径。但从现有的金融政策看, 农民一旦失地, 进入城镇以后, 却面对非常尴尬的局面:因为不具城镇户籍, 既不属于城镇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的帮扶范围, 有因为无地可耕可用, 所以也不适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优惠政策, 从银行获得优惠利率贷款的机会更是渺茫。由于得不到各类信贷资金的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不仅不利于城镇化推进, 也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政府部门应参照下岗职工小额贷款的管理模式, 及时出台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优惠贷款政策, 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吴超, 钟辉.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J].财经科学, 2013 (02) .

[2]杨满沧.找准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切入点[J].中国金融, 2013 (04) .

[3]赵玉红, 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J].经济纵横, 2013 (01) .

[4]李似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乡村自治——基于贫困地区农户金融行为的考察与分析[J].管理世界, 2010 (01) .

[5]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题研究组.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J].财经, 2013 (10) .

[6]王修华, 邱兆祥.农村金融排斥: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10) .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5

一、广西农村金融支持现状

(一)农户资金需求以生产经营和住房性需求为主

当前,我国实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住院和大病医疗负担;9年义务教育学费的减免及普惠制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降低了农村子弟入学教育之费用。农业生产方面,春种秋收的季节性特点使资金投入与资金收入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匹配,农户需要通过借贷来满足生产性需要。作为最重要的生活资料,住房在建造或购买过程需要花费大额资金,单靠自身的积蓄,普通农户很难满足这部分资金投入需求。因此,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与住房需求上。

(二)农户的正规借贷需求的满足程度较高

我们把拥有银行贷款、没有银行贷款同时表示有需要但没有申请过、曾经拥有银行贷款现在已经还清或者申请过但被拒绝的农户视为对正规信贷有潜在需求。进一步对有正规信贷需要但没有申请的原因进行调查,把嫌麻烦而不申请、不知道如何申请、估计贷款申请不会被批准以及申请过但被拒绝的农户归类为受信贷约束的农户。剔除受信贷约束的农户,我们把其余下的视为对正规信贷有实际需求。把持有银行贷款或曾经持有现已还清的农户视为正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的农户。

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仍从事着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还是已经“洗脚上田”的农户,实际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超过了80%,潜在正规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达到70%以上,正规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较高。

(三)民间借贷以满足住房性需求为主

关系较好的亲戚朋友之间的民间借贷,除去“人情”亏欠外,借款的成本较低:不需要抵押品和定期支付利息、期限灵活、手续简单。在当前的转型期,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仍然比较注重血缘关系,发生经济困难时,优先亲戚朋友寻求帮助,其次才转向正规金融机构。

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抵押品,注重还款来源的金融机构主要以信用贷款为主,额度相对较低,并限于农业用途。在房屋没有流通价值前提下,农户在建房的过程中,资金积累缺乏时,优先向亲戚朋友借款。

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经济不发达、偏远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住房需求的比例较高,而受益于“城镇化”的农村地区比例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没有针对偏远地区住房性资金需求推出产品。

(四)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

作为广西农村地区主要的正规金融服务提供者,广西农村信用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经验研究表明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有利于提高资产利润率,但农商行目前仍存在着规模不大的特点。

二、广西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户住房性资金需求支持程度低

目前广西农村户均土地较少、比较分散,不适宜开展规模化生产,这决定了单纯的农业贷款需求较少,农户资金需要主要是住房性的资本需求。但偏远地区的房屋不具有流通转让的价值,较难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来考虑,在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发放非抵押性的住房贷款成本高、收益低,推出这方面业务积极性就不高。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小,不利于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合机构以县域法人为基础组建而成,对于服务”三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规模不大的特点也限制了其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提升。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业贷款转换成不良贷款,势必影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规模不大也限制了农合机构对规模经济应用。例如:广西凌云农合行的客户群体对贷记卡、电子银行、第三方存管等业务提出了强烈需求,但凌云农合行作为单个县级农合机构申报准入难度大、成本高。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可以人为推进的工作。“洗脚上田”、受益于城镇化的农户的住房具有流通转让的价值,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他们拥有信用卡的比例高;受信贷约束的可能性较低,收入水平较高。金融需求更多转向正规金融体系。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使得更多的农户转为城镇居民,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的金融服务水平。广西农村地区具有户均土地较少的特点。城镇化有利于农地经营权的集中,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适当推出针对农村住房性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户建房的资金需求较旺盛。但由于贷款经营成本高、收益低、还款来源不清晰等原因,正规金融机构并没有针对农户这部分资金需求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农户的住房资金需求满足程度较低,更多的倚靠民间借贷来实现。

(三)推动农村商业银行规模经营

作为广西农村地区唯一真正支农的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未来主流方向是逐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路径主要以县级法人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建立起来。县域之间经济实力存在着差异,造成以县级为基础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有大有小。未来可以适当考虑若干县级农村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合并,组成跨县的农村商业银行,扩大规模,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实现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付朝干.农户正规借贷行为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10):84—89

[2]付朝干,朱建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绩效评析[J].金融论坛,2014(12):10—17

[3]金烨,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09(4):63—79

[4]刘西川,黄祖辉,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直接识别与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09(4):63—79

〔本文系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青年项目“广西农户金融支持问题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KYB002)阶段性成果〕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6

一、新疆现行农村金融体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构成新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大金融机构, 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供给和信贷支持政策, 主要是通过这三个金融机构实施的。农业银行是最大的涉农商业银行,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贷业务一直是农业银行的业务重点。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办理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资金来源除国家财政核拨注册资本金外, 主要靠向中央银行借款。农业发展银行承担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新疆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机构, 它直接面对农户和农村各种不同的金融需求主体, 已经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

1. 农业领域难以获得良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

(1) 近年来, 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 06年贷款总额1258亿元, 农业贷款103亿元, 所占比重为8.2%。07年贷款总额1308亿元, 农业贷款96亿元, 所占比重为7.3%。

(2) 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双重失灵使得新疆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趋势加剧, 导致新疆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近年来新疆农村的贷存比逐渐降低, 存贷差逐渐增大, 贷款资金大部分流入大中城市的企业, 县和县以下的农村企业和经济组织得到的贷款比重很小。

(3) 正规金融服务的缺少导致新疆民间借贷活跃。民间借贷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压抑,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的供需矛盾, 但借款者却不得不承付更高的融资和生产成本,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最终影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新疆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在设计安排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1) 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金融的重任。新疆境内的国有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 逐步从新疆农村市场退出。作为农村金融主渠道之一的农业银行也正逐步走向商业化经营, 大大削弱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 经营困难等原因贷款增速不大。信贷资金总量不能满足“三农”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2) 农业保险不适应新疆农业发展的需要, 新疆农业灾害损失主要由民政部门实施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以及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农业保险。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 一是受到国家和自治区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二是覆盖面不大, 涉及生产领域不广;三是不利于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和积极性;四是农业保险的综合赔付率较高, 很多保险公司不愿经营农业保险。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疆农业保险服务业的发展。

二、完善新疆农村金融结构的对策建议

1. 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

体系,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 并尽可能地促进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合作, 形成基于竞争和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把资金用于农业生产, 引导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投入。还要积极研究扩大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 一方面吸引资金流向或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增加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尽快建立有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机制和农业防灾抗灾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出资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其次, 加强行业规范, 对农业保险相关的条款报备、责任费率、保费筹集、理赔支付等问题进行规范与指导, 加大农业保险检查工作力度, 推动保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拓宽销售渠道, 鼓励公司铺设乡镇营业网点, 方便农村群众购买保险产品。再次, 扩大保险覆盖面。争取多种作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 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财政加大补贴力度。最后, 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宣传, 切实增强涉农人员及农民的风险防范和投保意识。

3. 着力培育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 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 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 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 培养民间金融机构, 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充分发挥小额金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勇罗若愚: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新疆范大学学, 2000.12

[2]王哲郑虹: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新疆产业结构调整[J].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9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年末,城镇化率已达56.1%,实现了从城镇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跨越。自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以来,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虽然对其概念的界定仍没有统一,但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内容,以追求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公平为目标,以实现人口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空间载体向城市转型的过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以及城市发展格局优化。

新型城镇化推进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然而现实中资金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城镇化各自为政,政策制定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城镇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是以财政、金融分别支持城镇化居多。其中Henderson(2007)、Walton(2011)提出财政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步伐。梁益琳(2014)、缪晨阳(2014)指出城镇化与财政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Chang和Miao(2004)阐述了金融体系为城镇化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杜春玲(2013)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相关性进行检验,发现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比商业性金融起更大作用。总体来说,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城镇化的研究较少。周战强、乔志敏(2011)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城镇化中的财政与金融的影响,发现财政投入对城镇化短期效应显著,而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三者在长期会达到均衡。

可以发现,目前城镇化研究虽多,但一般限于研究财政、金融分别支持城镇化或者研究二者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关系。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城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很少有范式与理论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财政与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协同模式,以指导二者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协同效益,探索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高品质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二、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

牛润盛(2015)认为,一个农民市民化的直接成本是10万元,间接的投资和消费资金需求为40万~50万元。2015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75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为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在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的目标,未来5年要实现5361.02万农村人口市民化,即每年要转移1072.20万人口进入城市,每年将会需要直接资金1.07万亿元,引致投资和消费资金需求4.28万亿~5.35万亿元。由此表明,新型城镇化对资金的需求巨大。

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钱从哪里来”。财政与金融作为主要的融资手段,在资金投放方式、政策见效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盲目投入资金可能导致资源错配,造成城镇化低水平、低质量。新型城镇化以产业转型、人口市民化、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为指引,以此为基础将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无缝对接,完善财政、金融资金供应机制,势必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需求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特点有以下三个:

1. 产业结构高端化资金需求。

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端转型意味着实现现代化农业、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每一项转变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三农”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投入农业生产,农民需要定期采购生产资料,对资金的需求量小但是具有周期性,频率相对较高。此外,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要依托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为此购置农机为一项较大支出,资金需求特点在于一次性但额度相对较大。工业2.0时代的到来重在淘汰中低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而高端制造业发展需要依赖科技创新,创新企业发展自有其特殊性。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此时资金需求量虽然小但是筹集难度高,随着产品入市,资金需求量激增,且风险较高。如若企业跨过了这个阶段,迎来了较好的市场反馈,企业发展进入平稳阶段,资金得以逐渐收回,资金需求缓慢回冷。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一般进入门槛低、回报周期短,对资金的需求一般集中在初期,量相对较大,而当企业步入平稳发展期之后,企业运营资金需求其实不是太大。

2. 农村人口市民化资金需求。

《规划》提出“3个1亿”工程之一就是实现1亿农业人口转入城镇,按照人均10万元标准估计也要为此提供10万亿资金。故此,资金总量庞大是人口市民化的一大特征。而且市民化过程不仅仅是将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相关的配套服务也要做到位。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要一并提上建设日程。涉面如此之广,项目如此之多,每个项目资金需求不同,因此市民化资金需求往往与项目息息相关,呈现多样化特征。另外,市民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阶段性比较强,所以对资金的需求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初期由于住房问题的急迫性,且住房所需资金属于市民化成本中的大头,资金需求总量大,而后期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也需保持资金的持续供给。鉴于每年城市人口新增并且很可能有扩张之势,总的来说,新旧市民的安置可能影响资金需求使其呈现上升态势。

3. 城市布局合理化资金需求。

新型城镇化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提供硬件支撑,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基础设施诸如轨道交通、水利等的建设较之其他的项目而言资金需求量巨大。一个项目动辄上亿元,就拿地铁建设来说,每公里造价就要数亿元,我国预计在2020年建设轨道交通6000公里,届时预计需要投入4万亿元。另外,基建项目从建设到投入使用的期限长,相应的资金需求周期就长,这区别于一般的项目。再者,基础设施不具排他性,是纯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大多具有公益属性,因此一般来说收益较低。

新型城镇化涉及方方面面,资金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既有纯经营项目,也有非经营性项目与准经营性项目,因此需要财政与金融的共同支持,对症下药,各展所长,物尽其用,实现资金高效利用。

三、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城镇化资金主要靠地方政府自筹,中央政府转移性支付“远水解不了近渴”。地方政府“钱少事多”、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使其不得不选择土地财政、投融资平台等融资方式。近年来,土地财政(号称“第二财政”)为地方政府募集了巨额出让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土地融资的不可持续性,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模式,以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基于金融对资金的高效利用,财政可以有效弥补市场化的“空白地带”,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最优选择。

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财政与金融在支持城镇化的过程中协同效应并不理想。一方面,财政与金融支持城镇化遵循不同的路径,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间或相合或抵触不可知,也无法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财政金融政策之间协调性差;另一方面,虽然财政对金融机构也提供支持,但涉及领域分散,资金量小,财政引导与金融调控配合效率低下,对城镇化贡献率低。

1. 财政与金融内部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差。

财政上通过财政部门获得收入并以购买性支出或转移性支出投入城镇化建设,金融上通过金融部门进行资金归集并投放于城镇化建设。因此,两者在实施部门中没有交叉,也不存在能够权衡两项政策的部门。两部门仅根据自身对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判断做出政策指导,片面追求单一政策效应,对协同效应认识不够。这就导致有些地区财政和金融都有所覆盖,而有些地区完全没有资金支援。政策交叉与政策空白同时存在,使得资金使用浪费与空缺并存,造成城镇化中的地区差异化。

2. 财政与金融配合成效低。

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城镇化主要以财政支持金融进而促进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方式为主。当前,财政对金融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补贴等,涉及领域与行业广泛,但是资金投放分散、量小,分布星星点点,效果并不乐观。另外,用于支持城镇化的财政专项资金往往存放不集中,造成资金使用成本高,效率低下。财政支持金融方式单一,资金使用规划性差,综合种种,财政与金融在城镇化中配合成效低下。

四、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城镇化模式

财政主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方式支持新型城镇化。金融在城镇化中主要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主体的扩张等方式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民间资本设立的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等都归属于金融主体的范畴。财政与金融的结合,兼具政府的主观调控与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利于建成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单一的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模式无法满足资金需求,因此需要在坚持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的原则下采取多层次、多形态的组合模式。

1. 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历程,无不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从城镇化中期第二产业发挥关键动力作用,到作为后发动力的第三产业的崛起,每次产业结构的转变都会释放大量劳动力,节约大量资源。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拐点,如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环境污染企业,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金融资金具有逐利的天然属性,往往会集中投向回报率高、风险小、规模大的行业或企业,放弃那些尚处在创业期、投资回报时间长、风险大的新兴行业。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在金融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财政还必须从旁予以引导、约束和规范。即在政策上明确财政对农民、高新产业、第三产业倾斜,将“重工业、轻服务业”调整为“重高新产业、重服务业、轻低端制造业”,通过财政、金融及民间资本将三大产业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说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发挥财政的直接作用,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对于那些极贫穷的地区和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和财政支持。

第二层是财政与政策性金融的协同。政策性金融本身就是财政与金融的组合,是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作用的重要渠道。对于现代农业及部分具有准公共性质的产业而言,其生产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特征很难获得市场青睐,需要包括政策性信贷、政策性担保以及政策性保险在内的政策性金融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完善财税制度,加大财政对政策性金融注入专项资金的力度,在实施精准支持的同时,改善这些产业的信用环境,降低生产的高风险性。

第三层是财政与商业金融的协同。商业性金融资金规模巨大,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在市场机制下,商业性金融的逐利性也有可能导致资金集中于少数回报率高的行业,忽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而影响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财政政策对商业性金融加以引导和规范。一方面,发挥财政的杠杆效应,通过利息补偿、企业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性金融进入高科技、创新型产业和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限制资金进入那些高消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

第四层是财政与民间资本的协同。随着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资本、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融资平台等在内的民间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民间金融具有形式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在规模上弥补财政和商业性金融资金的不足,还可以满足那些既不能得到财政资金的直接支持,又无法达到商业性金融要求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加强财政资金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完善财税制度,将有助于盘活社会资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型。

完成《规划》提出的1亿人口市民化目标所需资金量庞大,显然仅靠财政资金无法实现。与此同时,人口市民化伴随着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及子女教育等具有明显半公共事务性质的问题,投资规模大、回报时间长,传统的金融资金不愿意进入这些领域。设计有效的财政与金融协同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侧发力,与供给侧相结合才能使之达到均衡发展,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依据相关问题市场化的程度不同,财政与金融协同模式可分为两类:

一是就业与住房问题。就业和住房保障是农民工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规划》为此给出了完善农民工就业创业体系,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的政策导向,但就业和住房问题商业色彩较浓厚,单靠财政补贴不可能实现。因此,要更多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通过直补或者对农民工就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给予奖励、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便利。通过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探索新形式的抵押物,如“林权”等,提高农民工信贷利用率,缓解资金压力。通过财政补贴、奖励等手段鼓励农民工创业,并吸引众筹、天使资金等民间资本为企业提供资金,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

二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问题。相比就业、住房问题,它们的公共属性更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由于相关领域投资限制多、回报时间长,仅有较少的商业性金融资金进入,财政投入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财政很可能收不保支。传统的土地财政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但却推高了房价,加大了农民工买房压力。因此,需要探索以财政为主,综合运用社会资本与商业资本融资的模式。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开放相关领域,运用投、奖、补、保、惠等财政激励手段,吸引商业和民间资本。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金融资本参与医疗、服务、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实现商业资本与财政资金的有效结合。

3. 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城市空间布局转型。

“十一五”规划中,中央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但推动城镇化并不等于一味扩大城市规模。事实上近年来,大城市运行成本不断加大,交通、环境污染、突发性灾害等“城市病”突显,与此同时,众多的县城、小城镇也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能力不足、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就需要构建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布局,从国家层面引导和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城镇化的投资主体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财政资金需要承担全部责任,而应在遵循城镇化发展总体空间布局和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双动力驱动机制。具体模式如图3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将首先发挥规划作用。在国家城市空间总体规划下,地方政府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边界,避免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运用财税等手段建立环境监控等城市生态发展监管体系,确保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支持公益性、公共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其次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公私合营模式,引导商业金融与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提高金融杠杆效率。积极开发直接融资工具,设立基建发展基金并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资,推广期限灵活的债权融资方式,以及选择性地利用外资等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弥补财政资金缺口,达到缓解城市发展资金压力,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目的。再次是发挥财政的协调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再平衡。通过完善财税分配制度,促进中小城镇发展。通过完善跨区域的资金补偿机制,一方面引导老少边穷地区人口流动,实现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引导资金从资源消耗型地区向资源产出型地区转移,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再平衡。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调节和设施投放机制,从全面吸引集聚资源向实现区域协调与带动转变,在扁平中寻找集聚发展的动力点和增长极。

五、对策与建议

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城镇化的模式研究表明,财政在新型城镇化中主要起政策导向、调控和规范作用,金融则在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针对民间资本的投资,可以通过设立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的方式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财政与金融的结合,不仅降低财政压力造成地方政府盲目筹资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社会项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 推行税制改革,优化顶层设计。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市场经济提供便利,但中央、地方税种的设置不合理,导致财权上移、事权下放,地方政府财权小却承担了大部分事权。就城镇化而言,大税种如所得税、增值税大部分归中央,只有营业税归地方。加之五级财政制度使地方政府如县、乡政府实际获得的收入少之又少。为保障地方政府有财力做事,应当改革税制,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在财政层级上简政倡廉,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改革“土地财政”,探索地方政府长效融资方式。

土地财政的弊端在于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无法支援城镇化的后续发展。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过度开发土地,各地“空城”、“鬼城”屡见不鲜,造成土地城镇化超前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此需配合使用可持续的融资手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房产税或将成为出路。房产税征税范围从目前上海、重庆试点到全国范围的实行,征税对象从高端住房、二套(及以上)住房到全范围覆盖,特殊情况适当予以优惠。财政取收一次变多次、短期变长期,实现财政资金平稳增长。

3. 完善金融制度与监管。

我国政策性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比小,设置不全面,对城镇化所起的作用不大。对此,新设政策性银行或有裨益,应严格明晰其职责,确定其分工,严禁商业“寻租”。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由不同部门遵循不同法规负责监管。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得到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同样需要新型监管手段加以配合。对于产业升级、人口市民化以及发展中小城市开发的特色金融,应当出台相应的监管规则,照章监管、针对性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4. 加强财政与金融的融合。

财政投入见效快,但是资金需求大,使得财政顾此失彼,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金融投入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逐利性强,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财政与金融融合方式,财政引导金融,金融辅助财政,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顾效益与公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8

自2008年以来, 陇南市抢抓“5.12”灾后重建的难得机遇, 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市城镇化发展。各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住房灾后重建贷款42.20亿元, 支持了23.76万户农户重建农房,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77.08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315.1亿元。

截止目前, 陇南市共有195个乡镇, 建制镇61个、乡134个, 城镇密度21.86个/平方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837.29万亩。农村人口224.89万人,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2.07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5357人, 全市城镇规划区控制面积达到140平方公里;全市县城建成区总面积52.06平方公里, 陇南市区建成面积12.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284.94万人, 城镇人口60.05万人, 城镇化率为21.07%, 陇南市城镇化发展成效明显。

二、金融支持陇南市城镇化发展的难点

(一) 城市辐射效应相对较弱, 信贷资金投入较少

陇南市城市容量小, 聚集要素和辐射带动力能力弱, 城镇化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一是局部经济发展滞后, 投入城镇建设的资金较少;二是贫困地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滞后;三是有的地区虽然实施了小宗国有土地拍卖, 但土地拍卖纯收益仅有少部分留作城镇建设经费, 由于投入到城镇建设中的资金较少, 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二) 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 制约城镇化发展

据测算, “5.12”地震灾后重建已落实的236亿元投资中, 有近45%约108亿元的投资与城市建设有关, 有近20%约45亿元直接用于城市建设。2012年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只有191.50亿元, 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很少, 无法满足陇南市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三) 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金融支持城镇化力度不足

截止2012年底, 陇南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91个, 从业人员3047人, 平均每个乡镇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个。在全市195个乡镇中, 有25个乡镇没有一家金融机构, 占乡镇总数的12.82%。甚至个别县城 (比如康县) 也只有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信用社四家金融机构。由于陇南市金融组织体系尚不健全, 导致城市建设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长期缺乏足够的金融资金支持。

(四) 城镇化信贷资金投入受到较大制约

一是目前有些城镇的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缓慢, 效益较差, 银行信贷部门对乡镇企业的投入面临相当大的风险;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存在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制等不利因素;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的贷款权普遍上收, 支持城镇建设有心无权, 城乡信用社则因实力有限而有心无力。

三、提升陇南市城镇化发展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 扩大融资渠道, 完善投融资体制

充分发挥金融资金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城镇实体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 以城镇化建设为信贷政策导向

人民银行要把城镇建设作为信贷政策支持的重点, 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引导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城镇建设。

(三) 增加信贷投入, 支持城镇健康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应把城镇建设的资金需要列入年度经营计划, 确定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建设;二是, 要在服务手段上加快电子化建设, 加速资金周转。

(四) 健全城镇金融服务体系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9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后已注意到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也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中国,坚定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则是最佳的选择。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赋予了城镇化建设的新内涵。习近平(2013)曾予以通俗概括:“(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发言)国内外对新型城镇化也给予了其他注解,将新型城镇化加入一些社会性要素,比如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等指标。总的看来,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合作的理论模式

(一)诺瑟姆“S”曲线论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在1979 年通过对英美等国100—200 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进程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变体“S”型曲线(即诺瑟姆曲线(如下图所示))。根据诺瑟姆“S”曲线理论,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起步阶段(Initial Stage),即城镇化率为30%以下区间(部分研究将此定义为20%~25%区间,但总体趋势是一样的。现有共性的研究结论普遍认为将其定义为30%区间以下)、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 Stage),即城镇化率为30%~70%区间、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发展平缓的稳定阶段(Terminal Stage),即城镇化率为70%以上区间。

经过后期研究演化,标准的诺瑟姆“S”型曲线模型可表示如下:

在(1)式中:Y为城市化水平;C为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发展时间早晚程度;k为积分常数,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慢程度;t为时间。过去的欧美发达国家同现在的中国一样,面临着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城镇化“S”曲线也应运而生。在新型城镇化已基本成型的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S”曲线仍被用于对本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刻画。因此,虽然诺瑟姆“S”曲线早期用于传统城镇化的研究,但其指导意义对当今仍然存在。

在新型城镇化处于不同阶段,城市经济会产生不同的金融需求。当城镇化水平处于30%~70%的区间内(加速阶段),此时,人口与产业积极向城镇集聚,新型城镇化进程会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集中迸发,融资缺口进一步加大。

(二)金融深化论

金融深化的原因与动力来自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的存在,而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产生了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地方金融深化的间接动力。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金融深化理论,此理论伴随着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此理论框架内,存在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大金融发展改革和服务力度,可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腾飞提供契机。反之,当工业化进入到一定阶段,可加快金融抑制地区的金融深化进程。现有研究表明,金融深化理念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更能体现支持作用。

为研究金融深化的具体量化指标,更好地衡量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戈德·史密斯(Gold Smith)曾在1969年站在金融结构的角度提出金融深化评价指标,分别是货币化率与金融相关率。从指标含义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提高区域经济的货币化率、金融相关率是正相关的。伍艳(2004)曾对中国金融深化与西部城镇化进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金融深化与城镇化水平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部分研究也从农村金融体系的深化角度提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观点,如袁怀宇和陈文俊(2011)等。

从中国现有城镇化发展路径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的同时也是对金融抑制地区进行深化的过程。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研究观点,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三、发达国家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经验启示

(一)市场与政府调控共存模式:以西欧为代表

西欧发达国家较早发起工业革命,其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于全球最早推动。受民主政治和市场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欧发达国家城镇化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辅助以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即市场主导和政府调控共存共用的模式。

1.在产城融合下拓展金融市场服务。由于西欧国家城镇化战略是一种同步型城镇化战略,让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即实现产城一体化,此时城镇金融机构则采取“跟随战略”,根据产城融合原则实施金融服务的布局。反过来,由于西欧金融业的高效服务,推动城市产业经济不断升级转型,进而引导大量就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对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建设,其进程已从加速推进阶段进入到稳定发展阶段,产城融合不仅强化了城市经济的集聚作用,而且扩展了金融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2.在政府调控下金融扶持农村城镇化。西欧国家在起初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与当今中国现实一样,遇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由于西欧工业经济主要集中于城市经济带,城乡经济存在着“剪刀差”现象,故而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调控。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对城镇化建设进行必要的政策干预,用行政、财税、规划等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在金融政策服务方面,德法等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投资补贴、低息贷款等融资方式,支持采用农村金融合作社的形式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集资(法国利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为法国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国家农业信贷金库和农业信贷机构。前者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预算以及法兰西银行,但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则属于民间金融机构,农民参与资本投入。法国农业信贷机构则是一个官方金融机构,依据政府农业政策重点来调整农村信贷政策和资金项目投向)。为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型,德国和法国一直向农村和农业倾斜巨额贷款,开发建设农村区域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市场主导下优惠金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美国目前已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其城市化之路存在以下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绝对主导作用;二是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同时进行。美国城镇化之路与其前沿的金融意识相结合,使得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别具特色。

1.市场主导思想下采取优惠金融制度,推动市场与政府的互补。一是以市场竞争来促进优惠金融的实施。美国经济发展史证明,市场机制对经济关系的调节比政府调控更具效率。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城镇的兴起都是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此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也呈现市场自由主义特点,即“城镇化市场引导金融资本的利益驱动”,以市场利益诱导金融资本。二是政府协助建立优惠金融体系。在尊重市场的主导作用之余,美国政府构建一个优惠金融体系。美国在农场主土地、中间信贷银行(再贷款人)、公益性农贷机构等领域建立了优惠金融体系,各司其职,共同弥补金融市场在推动优惠金融制度的不足。

2.以发达完善的城市金融反哺相对落后的农村金融。众所周知,美国城市金融市场特别发达,一直引领全球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潮流。美国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采取城市金融反哺模式,用以提高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发达的城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进入到美国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二是城镇建设的信贷资金、合作性的协会与银行资金来源于城市债券融资。以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或社区金融,是城镇化建设过程的一种必然路径,这对我国城市金融“虹吸”农村资金的城镇化现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通过梳理城镇化金融服务理论,发现诺瑟姆“S”曲线和金融功能论等两种理论模式与城镇化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对中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具有指导作用。研究表明,金融需求在城镇化加速阶段会集中迸发,金融政策与服务可引导城镇化建设方向,国外不同经济环境下存在着不同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总体来说,欧美国家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尤其是政策性金融具有前瞻参考意义。

关键词:金融,城镇化,模式,经验

参考文献

[1]Northam R.M.Urban Geography[M].New York:J.Wiley Sons,1975:65-67.

[2]郑燕洪,雷连鸣.美、日、法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J].福建金融,2005,(8).

[3]刘吉双,衣保中,张思宇,韩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极化效应”理论和“辐射带动”理论支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10).

[4]袁怀宇,陈文俊.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作用渠道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

[5]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王曙光.金融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56-57.

[7]Shaw 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10

[关键词]农行;县域支行;新型城镇化

一、县域支行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纳入建设“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此同时,新一届政府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列入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新一轮城镇化国家规划正在制定当中,各级政府都把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城镇化在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将逐步放大,对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逐步体现。可以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县域必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蓝海”,而谁抓住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机遇,谁就将赢得战略先机。

城镇化的重点在县域,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农行必须把握机遇,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探寻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配套措施,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县域金融主流银行地位。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机遇和风险点

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问题的历史选择。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趋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或以财政担保融资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为金融机构的介入带来了新的机遇。

1、农业现代化

十八大提出农业现代化概念,并作为“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相互协调,其中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2、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必然意味着人员、产业和资源的集中,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也为县域农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供水、供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类工程一般有政府担保和政策倾斜,且收益较为确定。二是商品房开发、旧城改造、安置房和新农居点建设等住宅开发项目。对于县域农行来说,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贷合作;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新市民”的购房金融需求。

3、县域工业化

人口的增加和地域面积的扩大是城镇化建设的结果,产业发展才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产业立镇、产业兴镇的理念更加牢固,各地均依托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主动承接城市产业功能转移,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而这也正是县域金融机构最大的机遇:一是城镇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是城镇化的经济细胞,而它们对于资金需求也往往最为迫切。县域农行应拓展业务空间,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的、富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二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以及县域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等工业化重点发展和集中区域。

三、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优势与困难

(一)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优势

1、经营战略定位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

农行自成立以来就长期承担并垄断着县域金融服务,雖然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农信社先后从农行体系中剥离,但目前农行仍以打造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为战略定位,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以面向“三农”为服务宗旨的银行。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农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显著的市场优势。而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打造城乡一体化经营平台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农行在参与城镇化进程中更加容易获得认同。

2、网点数量和资源优势明显

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农行拥有的网点和人员数量最多、经营机构最为下沉,至2012年末,农行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2.3万余家分支机构,45万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县域网点1.2万余家,员工21万余人。相对而言,拥有庞大服务网络和客户群体、在县域市场精耕细作的农行,在信息获取和人脉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有利于城镇化业务的开展。

3、产品和项目经验丰富

基于地域分布、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农行的业务类型也相对较为全面。尤其是在县域业务和支农服务方面,农行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和业务经验,并成立有三农金融部,专门负责县域业务管理。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难与不足

1、借款主体与融资准入问题

一是融资准入问题。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通常由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承办,主要通过投融资平台方式介入项目。近年来,银监会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明确表态原则上不再新增平台贷款,从而造成政府和银行均有意向但无法对接。二是项目资本金问题。政府融资平台资金一般较为缺乏,由于项目前期尚未产生经营性现金流或由于财政资金的滞后性,平台往往需要通过融资解决先期建设资金,但项目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比例银行又无法提供融资。三是担保能力问题。由于城镇化项目土地性质为国有划拨或集体土地,借款主体一般无抵押资产,无法落实有效担保,项目建设“四证”不完备,各项因素均不利于农行对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nlc202309041313

2、产品创新与对接问题

由于城镇化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时间晚等特点,农行目前的项目贷款无法与项目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虽然在县域金融和支农服务方面具有产品和业务优势,但农行尚未开发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产品和专项贷款,也没有制定支持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而农行的信贷产品创新基本由总行负责,基层行难以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3、流程机制与同业竞争问题

一是流程机制问题。与地方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农行在经营机制和业务流程控制上更加严格,基层行在业务办理上缺乏灵活性。同时,由于县域支行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致使基层行存在竞争不积极、营销不主动等问题,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较弱。二是银行同业竞争激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大银行均加速县域网点下沉。同时,近年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对县域农行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直接冲击。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场金融機构939家,其中村镇银行达876家。

四、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和建议

(一)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路

虽然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分食的“蛋糕”,但在城镇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县域农行也要有的放矢,把握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忌盲目跟随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要重点支持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潜力、经营效益稳定的项目,坚决舍弃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二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注重风险防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风控,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或较为集中的区域和项目必须高度关注,要牢固树立“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经营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选择,重点投入,积极稳妥规范地推进。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首先,提高重视程度,主动跟进营销;其次,制定专项信贷政策,做好产品和服务对接;再次,强化内部风控体系建设,推进外部风险分担;最后,优化资源配置和渠道建设,加快村镇银行布局。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进程将引致县域地区生产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的大量增加,并带来县域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县域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作为县域金融主流银行,农行必须抢抓先机,依托县域金融业务的领先地位和专业化经营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一揽子金融服务,构建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珀榕.中国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报告[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李苗.县域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

[4]鲍雯,田国良.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宁波案例[J].货币银行,2010(7).

[5]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新疆城镇化与金融支持 篇11

( 一)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

1978—2012 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 UR ) 已由13. 6% 提升到42. 4% ,年均提升0. 85 个百分点( 详见表1) 。按照美国学者Ray. M. Northam有关城镇化演进规律的倒“S”型曲线,河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 二) 金融相关率不断增大,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金融相关率( FIR) 等于一国或地区存贷款余额之和除以该国或地区GDP,反映金融机构存贷款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地位,即金融发展水平。在计算FIR时,选用全国和河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为剔除通货膨胀影响,GDP选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结果显示,河南省金融相关率不断增大,1978—2012年由0. 89 提升到1. 77,提高0. 88( 详见表1) ,说明河南省金融发展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和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 三) 城镇化水平与金融相关率同向大幅提升

1978—2012 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金融相关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而且呈明显的同向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情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详见表1) 。

二、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金融体制机制固化,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资金缺口

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型产业建设投资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投资等,而且是一种持续性投入,资金需求数量巨大,给资金供给带来严峻挑战。近些年来,河南省经济得到较快较好发展,但人均GDP为37117 元( 2014年) ,仅有全国平均水平( 46532 元) 的79. 77% ; 人均财政收入4340 元,低于全国平均值( 10201 元) 5861 元,位居倒数第一。有限的财政收入相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巨额资金需求相差甚远。

从商业金融供给来看,2012 年河南省贷款余额超过2 万亿元,企业债券发行融资规模突破200 亿元,另外还有股票、保险等其他形式资金供给,理论上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资金缺口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供给予以填补,但现有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使双方资金调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 二) 金融服务范围过窄,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多元化需求

新型城镇化并非单纯追求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是侧重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等,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生活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总量将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化需求趋势。但现有的金融机构在小城镇设置的网点逐步减少,甚至在一些偏远小城镇就没有设置金融网点,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度降低、服务范围过窄,将难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对金融资金的多元化需求,更不能享受到农户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以及城镇下岗职工的小额贷款支持等[1]。

( 三) 金融机构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

中小企业在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由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其商业化过程中,获得利润是其生存的根本之道。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体制缺陷,信誉度难以评估,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微薄等,致使商业银行更加青睐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商业性贷款积极性不高,尤其是涉农企业获得商业性贷款的几率更小。

( 四)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缺乏与征信活动相关的法规制度、管理机构、宣传教育等完善健全的外部环境,整个社会的征信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更没有与失信制裁公示制度良好地结合起来,难以实现征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加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前期为“就业在城镇,户籍在农村,收入在城镇,积累在农村”的半城镇化现象,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的不完善,进一步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

三、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 改革创新金融体制机制

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联动效应。因此,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及时出台导向性金融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其他金融机构不断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急需资金的部门、行业、地域以及群体倾斜,尤其是向农业部门、农产品深加工部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等方面倾斜。通过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

( 二)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金融发展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金融发展,推动金融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才能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发展必须兼顾水平、规模和效率。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信贷效率,更好地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杠杆作用。

( 三) 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

根据河南省各地方、各行业、各群体的差异,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河南省各地市的特色优势明显,黄淮海平原地区、南阳盆地以及山间盆地为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平顶山市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郑州、洛阳等地市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因此,要根据河南省各地市的区域产业特点,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支持河南省各地市特色经济发展,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产业支撑。

( 四) 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政策法规体系

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受到法规制度、宣传教育、诚信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才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数量在投融资总量中占据重要比重,然而因其投资建设周期长,且为公益性项目,商业银行贷款意愿不强,这就需要健全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引导促进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针对征信体系不健全问题,要及时开展“创信”活动,完善担保机制。例如,河南省汝南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的“创信”活动,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信用意识,优化了信用环境,而且使金融机构开发出“金燕快贷通”等金融产品,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和深度[2]。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借鉴“银企联盟”供应链模式等[3],通过核心企业担保,以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度,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能力与融资效率。

摘要:在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与金融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金融支持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金融体制机制固化,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资金缺口;金融服务范围过窄,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多元化需求;金融机构缺乏向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相关外部环境不完善,削弱了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为了加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力度需改革创新金融体制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健全完善金融外部环境。

关键词: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河南省

参考文献

[1]李树生,蒯立华.城镇化过程中金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J].西南金融,2013(12).

[2]郭方,曲来超,赵柯柯.创新农村融资模式探析——以汝南县为例[J].对外经贸,2014(6).

上一篇:PACS设计下一篇:规模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