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精选6篇)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 篇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
测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66多万、青海、甘肃、西藏。
2、塔吉克族。
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C
5、D
6、C
7、B
8、C
9、B
1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
3、ABD
4、ABC
5、AB
四、名词解释题
1、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新疆及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北岸及印度北部等地。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以我国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方。
2、民族平等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地位,早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5、民族分裂主义又称民族分离主义,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行为。它是民族主义在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极端表现。
五、简答题
1、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主流;(2)各民族团结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3)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借鉴是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答:⑴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⑵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⑶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简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⑴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⑵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⑶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⑷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⑸是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4、如何理解在少数民族学校推行“双语教学”?
答:⑴在多民族国家内选择一种社会功能广泛的语言作为通用语,并给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种必然趋势。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需要依法确立一种能够为大多数国民所理解的语言,汉语是唯一满足这一条件的语言。确立汉语为全国通用语,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实行双语教学需要坚持了语言文字平等政策:⑶正确区分语言的法律地位和语言的社会功能;⑷汉语文在我国具有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学习汉语文是各族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必要前提;⑸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愿的选择。
5、简答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答:第一,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第二,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第三,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第四,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六、论述题
1、以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或最高的管辖权。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一直保持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⑴汉朝对西域的管理;⑵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对西域的管理;⑶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管理;⑷元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管理;⑸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⑴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与屯田;⑵唐朝在西域行使驻军权;⑷清朝在新疆的驻军。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这里也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⑴汉朝时期西域的贡赋;⑵魏晋南北朝时期;⑶唐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⑷元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⑸清朝在新疆的赋税制度。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2、为什么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
答:(1)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2)“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3)学校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学生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这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必然要求。(4)学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不允许新教群众、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意识,从事宗教活动,干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5)青年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自发的,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干扰周围的同学,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气氛,直接干扰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破坏学校文明,破坏健康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6)青年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3、为什么说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所在?
答: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限,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民族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规模宏大的公共工程建设,如发展交通,兴修水利等,这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
纵观历史凡是分裂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都受到很大破坏,还给外地入侵造成可乘之机,民族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疆域被割让蚕食。因此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就必须反对民族分裂,这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是新疆各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所在。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 篇2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我国连接中亚,通往欧洲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资源、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汇聚之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教程”就是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该课程突出反映了地方性、民族性、思想性、政策性,要求大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教程”课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8学时,实践课程12学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3章,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了解新疆的历史,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第二部分:4~8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习,了解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第三部分:9~10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要求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了解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 针对“新疆地方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课的前三章,是本书的开篇部分,前三章构成一个体系,即“新疆地方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新疆地区高中阶段开设的《新疆地方史》的内容重复、重叠,那么如何使本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在内容上有重复的情况下,仍然能讲出新意、讲出高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前三章总共为12课时,其中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3课时,第三章3课时。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做到突出理论性,把握重难点、条理清晰、主次明确,就需要教师绝对地熟悉课本,在对教材内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筛选重难点。例如:讲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的一部分”,可以不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强调从西汉开始,新疆已经成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在对新疆行使有效的管辖。利用历史事实来说明,新疆自古与祖国母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主要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确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程”的开篇虽然是历史部分,但毕竟不是一门历史课,学习新疆历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与祖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3 针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的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由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章“民族平等和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八章“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组成。这些章节理论性强,相对较枯燥,如何把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大众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全球化、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扩大,在校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对待各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但他们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大学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多数大学生把高校的思政课看作是“大神课”,认为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都是“大道理”不容易听懂,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践调研等,让每一个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以,高校教师也需要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4 针对“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教程”课的最后一个篇章,通过对“什么是宗教”“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的学习,让大学生明确宗教的本质、特点、属性,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而坚持科学无神论,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宗教观。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而且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再加上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日益猖狂,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疯狂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企图把新疆问题宗教化、国家化、企图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三股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散布谣言、编纂篡改历史,扭曲宗教,把目光盯向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与我们争夺接班人。鉴于这种现实,高校教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讲清楚,如何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讲透彻,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这一部分是按部就班地讲“宗教的属性”—“宗教的本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这种模式虽然循序渐进,但学生接受效果不强,所以在这一板块,教师可以大胆地采取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例如:让开学初已经分好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具体任务由组长分配,责任落实到各小组成员。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通过制作PPT、写讲稿、写报告的方式演示出来,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数,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把重要的知识点再进一步讲解,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所以,思政课不是教条课,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与学生互动力度,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5 结论
“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新疆,教程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厚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 篇3
关键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5-02
一、引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这里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但是由于所含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多,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妄图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这使得对于新疆学生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和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新疆历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疆各地区面向各类学校开设了一门公共必修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的实际,以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政策三大内容为主要板块,系统阐述了例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问题等,对于加强新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编写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已广泛的应用于各院校的教学中。各院校也已经划出相应的课时专门开设这门课。
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強学生对新疆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个人的爱国意识是建立在对自己故乡,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上的。而对故乡的热爱是爱国的基础,故乡的名人事迹、悠久历史,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于新疆历史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新疆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深入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新疆历史遗迹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疆历史的学习,一些名人事迹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意识的生动素材,在这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等途径在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新疆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二)有利于学生识破非法宗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现在有4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新疆境内,有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形式。宗教在新疆的历史上对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宗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了解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境外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式的特点,企图达到新疆,破坏中国统一的目的。他们通过非法宗教向人民灌输分裂思想、进行破坏活动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行为。所以,让学生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坚定立场,更好的识别非法宗教组织,勇于同这些恶势力作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之后,老师通过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考察。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的认识。学生在整理这些资料为书面报告形式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这样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安排课时不够用。
由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校对此教育安排的课时时间较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上课过程中只能压缩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些小知识点或者教师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学习到的知道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可能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情况。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通过向各个学校了解情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老师在向进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上课讲解,学生上课记笔记,期末进行考试的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吸收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利的。目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一堂课有100多个学生,而这些学生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专业的,不利于教师课上对同学们的管理。这种大班教学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课上分组讨论,问答等。多数学校在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缺乏统一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要求。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统一的制定该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造成不同教师教的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理解不同。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
针对学生们广泛关注,并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能否参加宗教组织?”、“大学生能不能信仰宗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希望教师能够给自己解答的。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同学们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这不利于同学们将课上所学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教学目標和教学要求。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教师能深刻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与此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标准。再次,统一编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并搜集一些视频资料,以此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专项教育基金,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偏远学校的学习资料不足等问题,教师们借助于这些资金也能更好地开展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研究。通过这些方法,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六、结论
总之,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工作对于新疆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工作、反对非法宗教等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增进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新的地区问题带来的挑战,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新疆问题,立足于新疆教育问题,通过不断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深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其重要性作用。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真正起到维护民族团结、新疆稳定、社会进步的有力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宗永平.关于新疆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材及教学存在的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期:106-108。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 篇4
测试题
(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西域都护府、管辖权和统治权
2、佛教为主、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为主3、1884年
4、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D7、A
8、C
9、D
10、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2、ABCD3、ABD4、AC5、BCD
四、名称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颠倒的世界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4、“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5、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
五、简答
1、简述马克思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⑴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⑵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⑶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⑵社会制度的好坏;⑶统治阶级的政策;⑷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差异;⑸民族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3、清政府发展新疆经济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大力发展屯田;⑵发展城镇;⑶兴建牧场;⑷发展采矿业;⑸铸造钱币,发展商业。
4、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答:⑴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⑵文化具有习得性;⑶文化具有功用性;⑷文化具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⑸文化具有变异性。
5、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⑴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⑵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⑶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⑷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⑸是有利于增进民族
六、论述题
1、以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或最高的管辖权。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一直保持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⑴汉朝对西域的管理;⑵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对西域的管理;⑶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管理;⑷元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管理;⑸清朝对新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疆的管理。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⑴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与屯田;⑵唐朝在西域行使驻军权;⑷清朝在新疆的驻军。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这里也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⑴汉朝时期西域的贡赋;⑵魏晋南北朝时期;⑶唐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⑷元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⑸清朝在新疆的赋税制度。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2、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答:⑴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内涵就是要求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是基于宗教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二是基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实事;三是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四是基于我国的政治基础和宗教实践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 篇5
一、单项选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A、四分之一,B、五分之一,C、六分之一,D七分之一
2、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1950年、1955年,B、1949年、1955年,C、1949年、1949年,D、1955年、1955年
3、公元前101年,汉朝设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人,在轮台、()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往来使者,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的第一个据点。
A、新和 B、尉犁 C、新源 D额敏
4、下列不属于西域传统乐器()
A、琵琶,B、箜篌,C、角,D古筝
5、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三个时期,至明末,先后有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6个民族信仰,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随着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穆斯林的迁入,目前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已达10个。
A、蒙古 B、哈萨克 C、锡伯 D、汉
6、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是指(C)。
A、新疆民兵 B、新疆预备役 C、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五观”教育指: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四个高度认同”指: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A、世界观 B、宗教观 C、人生观
二、填空题
1、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个民族,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3、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
2、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3、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
《哈萨克族毡房做客》:小苏来到哈萨克族毡房做客,看见有椅子、凳子,他没有坐,却直接坐在了毡房的床上。小苏这样做可以吗?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与新疆地方史
1、每年的几月份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答案:5月份。
2、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应当牢固树立哪三个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答案:民族分裂主义。
5、三山夹两盆,是新疆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三山和两盆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三山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6、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我国各项民族政策的基础?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维吾尔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誉为什么?答案:维吾尔音乐之母。
8、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
9、什么是民族?
答案: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哪五个字?答:多、杂、大、边、穷。
11、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答: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2、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什么?答:西域。
13、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两大军政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答案:北庭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
14、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廷于哪年设立伊犁将军?答案:1762年。
15、首任新疆巡抚是谁?答案:刘锦棠。
16、哪年哪月哪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答案:1949年12月17日。
17、革命党人在新疆策动伊犁起义成功的时间是什么?答案:1912年1月7日。
18、党和国家所推行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9、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在什么地方击败葛尔丹的?答:乌兰布通。
20、我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2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什么?答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
22、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该如何处理?答案: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23、宗教极端势力具有哪些危害?
答案:
1、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2、制造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
3、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毒化宗教氛围,损毁宗教形象和声誉。
24、伊斯兰教什么时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是?答案:公元16世纪初。
25、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什么?答案:祆(音xian)教。
26、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
27、“大小和卓”之乱是什么时间发生的?答案:公元1757年
28、新疆主要的宗教有哪些?答案: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29、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说出七个就正确)答案: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30、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宗教?答案:伊斯兰教。
31、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什么?
答案: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去干涉宗教 内部的事务。
3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答案: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3、“双五好”是指什么?答案:五好宗教人士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34、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3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于什么时间实施? 答案:1994年10月1日。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教职人员”是哪类人群? 答案:宗教教职人员是指担任一定宗教职务并履行职责的信教公民。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哪些?
答案: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教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清真寺、寺院、教堂、宫观及其他固定处所。
39、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答案:9个,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0、什么是民族问题?答案:民族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
41、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4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3、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是什么?答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44、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民族团结。
45、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6、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7、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答案: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提出的。
48、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 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9、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答案: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
50、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答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51、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文字颁布了什么条例? 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52、《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是什么时间制定的? 答案:2009年6月。
53、新疆第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召开的时间?答案:1985年。
54、哪一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国家法定活动?答案:2005年。
55、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多少?答案:30%。
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什么时间成立?答案:1955年9月30日。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将当地少数民族公民的法定婚龄修改为多少? 答案: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58、“对口援疆政策”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答案:1996年。
59、“西新工程”是什么时候启动的?答案:2000年9月。
60、“东风工程”是什么时候实施的?答案:2007年1月1日。2011年特岗教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本题总分30分)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ABCE)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馈过程
E反思过程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BCE)
A目的更明确
B持久性明显发展
C精确性提高 D方法更科学 E概括性更强。
3、智力群体差异包括(ABC)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志向差异
E学习风格差异
4、桑代克总结的学习规律(ABC)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结构率
E程序率
5、知识的表征形式(ABCD)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BCDE)
A问题的特征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定势与功能固着
D智力水平
E情绪状态
7、抑郁症的表现(AB)
A焦虑
B情绪消极
C消极认识
D动机缺失
E躯体疲劳
8、下列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有(ABE)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学习时间策
D监控策略
E调节策略
9、一个7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则他的比率智商是(C)
A70
B80
C11
4D100
E125
10、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动机是(ABC)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E附属内驱力。
11、学习动机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AB)
A学习需要
B诱因
C家长赞许
D教师认
1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迁移分为(AB)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E正迁移
F负迁移
13、影响迁移的因素(ABCDE)
A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智力
E教学指导
14、练习曲线规律(ABCDE)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
C后期进步慢
D总趋势是进步
E有时出现暂时退步
15、态度的核心成份(B)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6、有结构问题的特征(AB)
A问题的明确性
B解法的确定性
C问题不明确性
C解法的开放性
17、学习某材料,10次正好记住,那么学习多少次效果最好呢?(D)
A8次
B10次
C12次
D15次
E20次
18、学习策略由(ACD)策略构成
A、认知策略
B、计划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BCD)
A、变通性
B、认知性
C、目的性
D、序列性。
2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于(B)
A、行为主义观点
B、人本主义观点
C、认知观点
D、建构主义观点
2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ABCD)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定向性和顺序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2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CD)
A、展开性
B、简缩性
C、外显性
D、客观性
23、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ABCD)几个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固化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24、奥苏贝尔提出的几种同化模式是(ABD)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先行组织者
D、组合学习
25、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ACD)
A、知识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26、常用的直观形式有(ABCD)
A、情景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2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B__的教学技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2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E)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素质
E、道德行为
29、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C)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30、“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B)
A、创造性B、学习迁移C、发现教学法D、学会学习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将答案填在每题)
9、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心向与定势)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0、皮亚杰认为,守恒是(成就动机)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1、归因理论是从(调节策略)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2、影响学习准备的最主要因素是()和学习。
13、()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1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三个过程。
15、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三.辨析题(共5题,每题5分,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原因,本题总分25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4、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5、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本题总分20分。)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奥功贝尔迁移的主要内容?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本题总分30分。)
1、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
2、结合实际说明应当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E2、ABCE3、ABC4、ABC5、ABCD6、ABCDE7、AB
8、ABE9、C10、ABC11、AB12、AB13、ABCDE14、ABCDE15、B16、AB17、D18、ABD19、BCD20、B21、ABCD22、ACD23、ABCD
24ABD25、ACD26、BCD27、B28、ABE29、C30、B
二、填空题
1、心向与定势
2、成就动机
3、调节策略
4、概念同化
5、社会自我6、陈述性知识
7、动作技能
8、自我实现
9、中等
10、具体运算
11、结果
12、成熟
13、桑代克
14、评价
15、心理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略)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 篇6
1.塔吉克语属于(D)
A.阿尔泰语系B.突厥语族C.汉藏语系D.印欧语系 2.“麦西来甫”是(C)群众性娱乐活动
A.锡伯族B.蒙古族C.维吾尔族D.哈萨克族
3.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B)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A.党委B.国务院C.人民代表大会D.自治区 4.古尔邦节又称(D)
A.姑太节B.开斋节C.登宵节D.宰牲节
5.哈萨克族的(B)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发掘、整理、研究和表演 A.库姆孜弹唱B.阿肯弹唱C.刀郎D.花儿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发展而来,是在(A)年成立的。
A.1954 B.1949 C.D1978 D.1981 7.(A)年,内蒙古成立了自治区,为其他少数民族和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A.1947 B.1950 C.1980 D.1946 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C)的自治权,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A.省级财政B.国家财政C.地方财政D.其他省市财政 9.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方自己管理自己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少数民族地方自己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独立自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0.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是(A)
A.《江格尔》B.《草原》C.《玛纳斯》D.《格萨尔》
多项选择题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B)和(C)。
A.法律规定B.单行条例C.自治条例D.宪法
2.参照当今世界判断现代化水平的参数体系,结合我国民族发展程度的实际状况,在当代中国判断一个民族是否处于现代化民族的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有:一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ACD A.四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B.六是现代科技的发展C.五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D.三是内外交往程度;
3.11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鸿篇巨著是(CD)在国家、政府和学者的努力下得到出版
A.《江格尔》B.《十二木卡姆》C.《突厥语大辞典》D.《福乐智慧》 4.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干部政策,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C)的干部标准和(A)的干部路线。
A.任人唯贤B.思想好C.德才兼备D.又红又专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A)和(D)A.人民政府B.团委C.党委D.人民代表大会
6.根据党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1年颁布的()和1946年颁布的(BD),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明确规定。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宪法原则》
C.《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 D.《施政纲要》
7.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ABD)的顺序组成。A.民族名称 B.地方名称 C.自己命名 D.行政地位
8.在民族地区,要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增强(ABCD)A.环境意识 B.资源意识 C.人口意识 D.国家观念
9.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有(AC)A.肉孜节 B.春节
C.古尔邦节 D.那达慕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行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据(A)和(B)的规定行使自治权。A.《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三简答题
1.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答:⑴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⑵文化具有习得性;⑶文化具有功用性;⑷文化具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⑸文化具有变异性。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有哪些?
答:从理论依据上看,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尽可能大的集中统一国家,同时又主张多民族国家内每个民族应该当家作主。只有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同时满足上述两个要求。从中国国情和现实依据方面看,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能实行别的制度:我国从秦汉开始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国家的集中统一是我国的传统;从我国的民族分布看,“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也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近代的革命运动创造了各民族合作的条件和基
础;另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借鉴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1:有利于维护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四案例分析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1)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发展是当代中华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答1: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二是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四是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五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推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地向前发展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答】推荐阅读: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复习题08-19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10-20
新疆少数民族就业政策10-20
中国新疆及历史观后感05-18
大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10-21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二集家国天下观后感08-23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07-25
新疆民族企业10-16
新疆民族学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