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2024-10-20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共6篇)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篇1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模拟题3

一、单项选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A、四分之一,B、五分之一,C、六分之一,D七分之一

2、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1950年、1955年,B、1949年、1955年,C、1949年、1949年,D、1955年、1955年

3、公元前101年,汉朝设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人,在轮台、()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往来使者,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的第一个据点。

A、新和 B、尉犁 C、新源 D额敏

4、下列不属于西域传统乐器()

A、琵琶,B、箜篌,C、角,D古筝

5、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三个时期,至明末,先后有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6个民族信仰,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随着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穆斯林的迁入,目前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已达10个。

A、蒙古 B、哈萨克 C、锡伯 D、汉

6、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是指(C)。

A、新疆民兵 B、新疆预备役 C、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五观”教育指: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四个高度认同”指: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A、世界观 B、宗教观 C、人生观

二、填空题

1、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个民族,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3、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

2、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3、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

《哈萨克族毡房做客》:小苏来到哈萨克族毡房做客,看见有椅子、凳子,他没有坐,却直接坐在了毡房的床上。小苏这样做可以吗?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与新疆地方史

1、每年的几月份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答案:5月份。

2、民族团结教育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族人民应当牢固树立哪三个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4、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的主要危险是什么?答案:民族分裂主义。

5、三山夹两盆,是新疆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三山和两盆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三山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6、什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我国各项民族政策的基础?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维吾尔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被誉为什么?答案:维吾尔音乐之母。

8、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

9、什么是民族?

答案: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哪五个字?答:多、杂、大、边、穷。

11、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答: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12、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什么?答:西域。

13、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两大军政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答案:北庭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

14、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廷于哪年设立伊犁将军?答案:1762年。

15、首任新疆巡抚是谁?答案:刘锦棠。

16、哪年哪月哪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答案:1949年12月17日。

17、革命党人在新疆策动伊犁起义成功的时间是什么?答案:1912年1月7日。

18、党和国家所推行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样的?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9、公元1690年康熙皇帝在什么地方击败葛尔丹的?答:乌兰布通。

20、我国宗教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2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宗教共同遵守的一个原则是什么?答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

22、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该如何处理?答案: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23、宗教极端势力具有哪些危害?

答案:

1、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2、制造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

3、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毒化宗教氛围,损毁宗教形象和声誉。

24、伊斯兰教什么时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是?答案:公元16世纪初。

25、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什么?答案:祆(音xian)教。

26、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

27、“大小和卓”之乱是什么时间发生的?答案:公元1757年

28、新疆主要的宗教有哪些?答案: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29、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说出七个就正确)答案: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30、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种宗教?答案:伊斯兰教。

31、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什么?

答案: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去干涉宗教 内部的事务。

3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什么?答案: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3、“双五好”是指什么?答案:五好宗教人士和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34、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案: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35、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要使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3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于什么时间实施? 答案:1994年10月1日。

3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教职人员”是哪类人群? 答案:宗教教职人员是指担任一定宗教职务并履行职责的信教公民。

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明确指出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哪些?

答案: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教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清真寺、寺院、教堂、宫观及其他固定处所。

39、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答案:9个,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0、什么是民族问题?答案:民族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族之间的关系或矛盾问题。

41、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4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3、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石是什么?答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44、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民族团结。

45、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答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6、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7、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时候、由谁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答案: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提出的。

48、我们党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概括为什么? 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9、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多少个自治区和多少个自治州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答案: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

50、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是什么? 答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51、199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语言文字颁布了什么条例? 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52、《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是什么时间制定的? 答案:2009年6月。

53、新疆第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召开的时间?答案:1985年。

54、哪一年国家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作为国家法定活动?答案:2005年。

55、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多少?答案:30%。

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什么时间成立?答案:1955年9月30日。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中将当地少数民族公民的法定婚龄修改为多少? 答案: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58、“对口援疆政策”是在哪一年提出的?答案:1996年。

59、“西新工程”是什么时候启动的?答案:2000年9月。

60、“东风工程”是什么时候实施的?答案:2007年1月1日。2011年特岗教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本题总分30分)

1、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ABCE)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馈过程

E反思过程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BCE)

A目的更明确

B持久性明显发展

C精确性提高 D方法更科学 E概括性更强。

3、智力群体差异包括(ABC)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志向差异

E学习风格差异

4、桑代克总结的学习规律(ABC)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结构率

E程序率

5、知识的表征形式(ABCD)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BCDE)

A问题的特征

B已有的知识经验

C定势与功能固着

D智力水平

E情绪状态

7、抑郁症的表现(AB)

A焦虑

B情绪消极

C消极认识

D动机缺失

E躯体疲劳

8、下列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有(ABE)

A计划策略

B监视策略

C学习时间策

D监控策略

E调节策略

9、一个7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则他的比率智商是(C)

A70

B80

C11

4D100

E125

10、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动机是(ABC)

A内部学习动机

B外部学习动机

C认知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E附属内驱力。

11、学习动机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AB)

A学习需要

B诱因

C家长赞许

D教师认

1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迁移分为(AB)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E正迁移

F负迁移

13、影响迁移的因素(ABCDE)

A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智力

E教学指导

14、练习曲线规律(ABCDE)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

C后期进步慢

D总趋势是进步

E有时出现暂时退步

15、态度的核心成份(B)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16、有结构问题的特征(AB)

A问题的明确性

B解法的确定性

C问题不明确性

C解法的开放性

17、学习某材料,10次正好记住,那么学习多少次效果最好呢?(D)

A8次

B10次

C12次

D15次

E20次

18、学习策略由(ACD)策略构成

A、认知策略

B、计划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BCD)

A、变通性

B、认知性

C、目的性

D、序列性。

2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属于(B)

A、行为主义观点

B、人本主义观点

C、认知观点

D、建构主义观点

2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ABCD)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定向性和顺序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22、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CD)

A、展开性

B、简缩性

C、外显性

D、客观性

23、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ABCD)几个阶段。

A、原型定向

B原型固化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24、奥苏贝尔提出的几种同化模式是(ABD)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先行组织者

D、组合学习

25、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ACD)

A、知识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技能的学习D、行为规范的学习

26、常用的直观形式有(ABCD)

A、情景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观

D、言语直观

2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B__的教学技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2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BE)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素质

E、道德行为

29、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C)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30、“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B)

A、创造性B、学习迁移C、发现教学法D、学会学习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1分,根据所学知识将答案填在每题)

9、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心向与定势)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0、皮亚杰认为,守恒是(成就动机)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1、归因理论是从(调节策略)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2、影响学习准备的最主要因素是()和学习。

13、()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1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三个过程。

15、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三.辨析题(共5题,每题5分,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原因,本题总分25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4、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5、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本题总分20分。)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奥功贝尔迁移的主要内容?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本题总分30分。)

1、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

2、结合实际说明应当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E2、ABCE3、ABC4、ABC5、ABCD6、ABCDE7、AB

8、ABE9、C10、ABC11、AB12、AB13、ABCDE14、ABCDE15、B16、AB17、D18、ABD19、BCD20、B21、ABCD22、ACD23、ABCD

24ABD25、ACD26、BCD27、B28、ABE29、C30、B

二、填空题

1、心向与定势

2、成就动机

3、调节策略

4、概念同化

5、社会自我6、陈述性知识

7、动作技能

8、自我实现

9、中等

10、具体运算

11、结果

12、成熟

13、桑代克

14、评价

15、心理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略)

五、论述题(略)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篇2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我国连接中亚,通往欧洲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资源、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汇聚之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教程”就是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该课程突出反映了地方性、民族性、思想性、政策性,要求大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教程”课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8学时,实践课程12学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3章,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了解新疆的历史,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第二部分:4~8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习,了解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第三部分:9~10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要求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了解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 针对“新疆地方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课的前三章,是本书的开篇部分,前三章构成一个体系,即“新疆地方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新疆地区高中阶段开设的《新疆地方史》的内容重复、重叠,那么如何使本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在内容上有重复的情况下,仍然能讲出新意、讲出高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前三章总共为12课时,其中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3课时,第三章3课时。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做到突出理论性,把握重难点、条理清晰、主次明确,就需要教师绝对地熟悉课本,在对教材内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筛选重难点。例如:讲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的一部分”,可以不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强调从西汉开始,新疆已经成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在对新疆行使有效的管辖。利用历史事实来说明,新疆自古与祖国母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主要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确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程”的开篇虽然是历史部分,但毕竟不是一门历史课,学习新疆历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与祖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3 针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的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由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章“民族平等和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八章“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组成。这些章节理论性强,相对较枯燥,如何把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大众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全球化、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扩大,在校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对待各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但他们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大学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多数大学生把高校的思政课看作是“大神课”,认为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都是“大道理”不容易听懂,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践调研等,让每一个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以,高校教师也需要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4 针对“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教程”课的最后一个篇章,通过对“什么是宗教”“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的学习,让大学生明确宗教的本质、特点、属性,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而坚持科学无神论,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宗教观。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而且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再加上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日益猖狂,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疯狂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企图把新疆问题宗教化、国家化、企图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三股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散布谣言、编纂篡改历史,扭曲宗教,把目光盯向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与我们争夺接班人。鉴于这种现实,高校教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讲清楚,如何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讲透彻,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这一部分是按部就班地讲“宗教的属性”—“宗教的本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这种模式虽然循序渐进,但学生接受效果不强,所以在这一板块,教师可以大胆地采取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例如:让开学初已经分好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具体任务由组长分配,责任落实到各小组成员。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通过制作PPT、写讲稿、写报告的方式演示出来,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数,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把重要的知识点再进一步讲解,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所以,思政课不是教条课,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与学生互动力度,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5 结论

“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新疆,教程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厚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篇3

关键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5-02

一、引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这里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但是由于所含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多,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妄图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这使得对于新疆学生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和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新疆历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疆各地区面向各类学校开设了一门公共必修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的实际,以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政策三大内容为主要板块,系统阐述了例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问题等,对于加强新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编写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已广泛的应用于各院校的教学中。各院校也已经划出相应的课时专门开设这门课。

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強学生对新疆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个人的爱国意识是建立在对自己故乡,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上的。而对故乡的热爱是爱国的基础,故乡的名人事迹、悠久历史,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于新疆历史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新疆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深入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新疆历史遗迹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疆历史的学习,一些名人事迹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意识的生动素材,在这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等途径在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新疆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二)有利于学生识破非法宗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现在有4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新疆境内,有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形式。宗教在新疆的历史上对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宗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了解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境外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式的特点,企图达到新疆,破坏中国统一的目的。他们通过非法宗教向人民灌输分裂思想、进行破坏活动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行为。所以,让学生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坚定立场,更好的识别非法宗教组织,勇于同这些恶势力作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之后,老师通过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考察。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的认识。学生在整理这些资料为书面报告形式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这样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安排课时不够用。

由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校对此教育安排的课时时间较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上课过程中只能压缩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些小知识点或者教师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学习到的知道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可能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情况。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通过向各个学校了解情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老师在向进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上课讲解,学生上课记笔记,期末进行考试的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吸收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利的。目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一堂课有100多个学生,而这些学生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专业的,不利于教师课上对同学们的管理。这种大班教学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课上分组讨论,问答等。多数学校在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缺乏统一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要求。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统一的制定该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造成不同教师教的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理解不同。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

针对学生们广泛关注,并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能否参加宗教组织?”、“大学生能不能信仰宗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希望教师能够给自己解答的。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同学们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这不利于同学们将课上所学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教学目標和教学要求。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教师能深刻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与此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标准。再次,统一编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并搜集一些视频资料,以此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专项教育基金,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偏远学校的学习资料不足等问题,教师们借助于这些资金也能更好地开展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研究。通过这些方法,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六、结论

总之,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工作对于新疆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工作、反对非法宗教等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增进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新的地区问题带来的挑战,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新疆问题,立足于新疆教育问题,通过不断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深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其重要性作用。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真正起到维护民族团结、新疆稳定、社会进步的有力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宗永平.关于新疆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材及教学存在的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期:106-108。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篇4

一、填空题

1、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民族众多)的原则,制定了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即分别实行州县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三种行政体制。

2、目前在新疆居住时间较长的13个民族使用11种语言,它们分别属于(3)种语系中的(6)个语族。

3、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4、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之地。

5、唐朝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 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7、汉朝统一西域后,于公元60年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更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贸往来。

8、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

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巩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0、在新疆推行(“ 双语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民汉兼通,在懂得母语的同时也学好汉语。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的描述?(D)A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分工细密,出现了韦匠、木匠、泥匠等不同专业,并有“行”的组织。

B和田地区的玉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改变了过去以输出玉石原料为主的境况,地产玉器成为对外馈赠的佳品。

C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技艺普遍提高,其中高昌锦、龟兹锦和疏勒锦是当时新疆地区的有名产品。D喀喇汗王朝时期上釉彩陶开始大规模生产,“卡申”陶是当时的名品。

2、塔吉克语属于(A)。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阿尔泰语系 D 突厥语族

3、(A)在蒙元时期称之为“斡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厄鲁特”或“额鲁特”。

A 蒙古族 B 乌孜别克族 C 达斡尔族 D 塔塔尔族

4、(B)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曾有“世界人种博物馆”之称。

A 云南 B 新疆 C 西藏 D 青海

5、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国56个民族中有(A)个民族人口的90%以上居住在新疆境内。

A 6 B 7 C 8 D 9

三、简答题

1、“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的实践根据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在中国历史画册上绘出一页又一页的辉煌。少数民族给汉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技艺,文化。可以这么说,中国没了少数民族,其文化将是暗淡无光的。另一方面,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一直居住着少数民族人民,尤其是西南,西北一带,他们对保卫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有这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新疆,西藏,云南,内蒙古等不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么?没有了汉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少数民族地区很难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繁荣起来。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各民族几千年不断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各族人民居住在一起既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学习,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各种在各自发展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及生活习俗。同时,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新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彼此加强交流。许多优秀文化互相浸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杂居”也显其优势,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繁荣的美好理想。

2、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答: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对于 “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3、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与民族不能等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可以信仰不同的宗教,例如汉族中有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的人,也有不信教的人;同一种宗教可以被不同的民族所信仰,例如伊斯兰教在中国就有10个民族的群众所信仰。因而,宗教不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宗教不同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对宗教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政策也不同。对于宗教,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合法权益;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是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在宗教工作方面,有《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政策;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

一般来讲,民族风俗习惯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等因素造成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信徒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有规范作用。对于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来说,封斋、做乃玛孜属于宗教功课,履行宗教功课是穆斯林的基本职责。当然,随着生活现代化、世俗化的发展,也有很多穆斯林不再履行这些功课,有的认为只要内心信仰就可以了。

4、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划分为哪五种历史类型?

答:原始主义民族,奴隶主义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团结。

3.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体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这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四、材料分析题

1、民族发展是民族形成后的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和过程,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

根据上述这段说明,试分析:

(1)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

1、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个人特质及生存环境

2、民族历史形成的民族地方性知识与现有发展水平

3、民族内部的重要人物的产生与其做出的决定

4、外来环境的影响与施压。

(2)民族最终能够消亡吗? 答:能

2、当今世界上共有2000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导致各国的民族成分构成越来越复杂,这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之而来的民族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

(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哪些因素? 答: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

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的特点 3、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系统总结50多年民族工作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确立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后,为我们新世纪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回答:

(1)“两个共同”论断的科学内涵有哪些?

答:,(一)根据指引对冲工具条规定,衍生工具通常可以用来作为对冲工具。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和期权,以及具有在工具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长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例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铜库存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可以通过出售一定数量的铜产品,卖的是套期工具的期货合约铜产品的期货合约来实现。衍生物是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冲项目的风险,并且不能被用作对冲工具。例如,对于利率期权降权和选择期或通过购买的期权组合的问题,其实质相当于企业发行人的选项(即企业收取净保费),不能被指定为套期工具。(B)根据是否符合衍生工具对冲工具条件套期保值开始时的准则第六条,通常应指定其整体或作为对冲工具的一定比例。根据指引第七条,个人通常是指定衍生品对冲风险。通过各种衍生品,也可以指定一个以上的风险对冲风险,前提是他们能够清楚地识别对冲风险,可能被证明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同时确保与不同风险的衍生工具指定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相伴具体。例如,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发出了五年美元的浮动利率债券。为了避免外汇风险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本公司与财务公司签署了交叉货币掉期和指定为套期工具,而美元的浮动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利率债务。本合同执行完毕后,公司将获得定期的利息的金融企业美元的浮动利率,支付债券持有人,按固定利率支付给金融机构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将被改造成人民币浮动利率美元固定利率,从而避免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风险,美国利率变动的风险。其次,按照第九条本规则的规定,商品库存,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长期借款的被套期项目,预计商品销售预计将购买在境外经营净投资等项目的货物,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风险,可能会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根据第十六条规定的标准,在同类资产或负债(即被套期项目)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特征,以对冲各单项资产或负债被套期风险的投资组合应该共享和变更的组合各单项资产或对冲风险而产生负债的公允价值,应与造成的基本比例的组合对冲风险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整体预期。例如,由于10%,在个人或个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投资组合的公允价值变动对冲风险因被套期风险变化的对冲投资组合整体的公允价值应通常被限制的9-11%的小范围内。第三,按照本规则第四条,套期会计的使用套期会计是指在同一会计期间,以抵消变化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结果是利润或亏损的方法认可。例如,一家公司打算出售贵金属半年后有可能现金流量套期,以避免与贵金属价格带来的风险下滑,该公司可以在目前销售这种贵金属期货合约相同数量的并指定为套期工具,指定贵金属的预期销售为被套期项目。资产负债表日(假定贵金属的销售预期尚未发生),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上涨了100元,对应的贵金属预期销售价格的现值下降了100多万元。假设上述条件与使用对冲套期会计的一致,对企业的公允价值应期货合约变动计入股东权益(资本公积),待预期销售交易实际发生,然后调出调整销售收入。四,评估根据第十七条的规定,套期保值标准的有效性,公司应该继续评估对冲的有效性,并确保该套期关系的会计期间内高度有效的规定。常见的套期保值效果评估的方法有:(1)比较法的主要条款;(2)的比率数据;(3)回归分析法。

(2)“两个共同”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主题,是因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3)把坚持“两个共同”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注意什么方面的问题?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篇5

细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论教程》这本书,更加热爱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组成的,占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的这片热土。

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劳动、生息、繁衍了几千年,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帝国主义列强们对这片富饶、美丽、神秘的宝地一直垂涎三尺,他们的分裂活动从没有停息过,曾经多次鼓动号召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王国,妄图让新疆从祖国的领土中分离出去,使其弱小、孤立,达到他们瓜分、霸占的目的。

当前,新疆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稳定和谐是加快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更加和谐稳定。正文:

细读《新疆的历史与民族宗教林论教程》这本书,更加热爱由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组成的,占地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的这片热土。它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劳动、生息、繁衍了几千年,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新疆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昆仑山、天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镶嵌着准噶尔盆地,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三大河流浇灌着天山南北的片片绿洲。它有中国第一、第二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第一、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有贯穿塔里木盆地中国最长的约为2100公里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矿山资源非常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分别占全国的30%、34%和40%,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新疆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自然景观神奇独特,冰峰与火洲相望,沙漠与绿洲为邻。文化积淀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名胜古迹众多,开发潜力巨大。著名的自然风景有天池、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新疆,古称西域,是古时的丝绸之路,这条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在5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干线上有着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古屯田遗址等人文景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等蜚声中外,记录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展示出古老新疆辉煌的文化画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特性优良,野生动植物达4000多种。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新疆还是多种果树的原始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果树资源丰富,其中优良品种约300余个。天然药物如雪莲、贝母、甘草、麻黄、罗布麻、肉苁蓉等分布广泛,质量上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特性。新疆特色农产品发展方兴未艾,啤酒花、番茄、枸杞、甜瓜、葡萄、香梨、苹果、杏、石榴、核桃、红枣等特色农产品饮誉国内外,新疆真是一块宝地啊!

帝国主义列强们对这片富饶、美丽、神秘的宝地一直垂涎三尺,他们的分裂活动从没有停息过,曾经多次鼓动号召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王国,妄图让新疆从祖国的领土中分离出去,使其弱小、孤立,达到他们瓜分、霸占的目的。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境内外部分“东突”势力转向以恐怖暴力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坏活动。一些“东突”组织公开宣扬要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在中国新疆和有关国家,“东突”势力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血腥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中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抵制各种分裂活动,从1983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都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赋予时代特点的内容,集中、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进步成为各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旋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当前,新疆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稳定和谐是加快发展的根本条件和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更加和谐稳定。作为新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新疆民航空管局,在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构建和谐空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在民航系统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也是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空管。首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善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培育和发展民航安全文化,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加大安全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严格管理,狠抓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及综合保障能力。其次,要维护空管的系统性,空管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行业,多个专业部门和环节组成了空管行业,在工作中,各部门要树立全空管一盘棋的大局观念,正确处理本单位及其他单位利益之间的关系,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同促进空管事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把新疆的经济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只有这样才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这一政策,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载入中国宪法,使公民的这一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让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个人自由选择。中国还实行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一致的政教分离原则。政教分离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教会与国家分离、教会与学校分离。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政权不干涉宗教内部事务。心属于宗教内部的事务,一律由各宗教组织和宗教团体自行解决,政府不得行使宗教组织和宗教团体的职能;对各个宗教以及同一宗教里的各个教派,不分大小一视同仁,国家政权既不能被用来推行某种宗教,也绝不允许被用来禁止某种宗教,只要它是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二是宗教组织和宗教团体不得与国家分享行政权,也不得干预国家的行政权,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干预婚姻、干预计划生育等。

宗教的现状是与个人和宗教团体有关的,在我国是不受国家政权所干涉的,这也使得宗教有着较大的自由,使得新疆宗教可以持续的发展着。

《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试题三 篇6

A.民族文化的发展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民族意识的提高

D.社会政治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B)(2.00分)

A.民族团结思想

B.民族平等思想

C.各民族共同繁荣思想

D.“三个离不开”思想

3.“民族”一词最早现于(A)(2.00分)

A.《荷马史诗》

B.《史记》

C.《历史》

D.《汉书》

4.民族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是(A)(2.00分)

A.民族之间的差别

B.民族之间的斗争

C.民族之间的矛盾

D.民族内部的问题

5.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2.00分)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三个离不开

6.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是(C)(2.00分)

A.艾提葛尔清真寺

B.库车清真寺

C.阿图什清真寺

D.吐鲁番清真寺

7.新疆伊斯兰教的各教派中信仰人数最多的是(B

A.苏菲派

B.逊尼派

C.依禅派

D.什叶派

8.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是(D)(2.00分)

A.公元2世纪

(2.00分))

B.公元1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9.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区别在于(C)(2.00分)

A.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B.是否促进了文化繁荣

C.是否凭借暴力特权

D.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0.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的是(A)(2.00分)

A.邓小平

B.江泽民

C.毛泽东

D.胡锦涛

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10题,共30分)(总分30.00)

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BC)(3.00分)

A.民族融合B.强迫同化

C.自然同化

D.民族消亡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AB)(3.00分)

A.社会因素

B.自身因素

C.社会经济

D.历史因素

3.“三个离不开”是指(ABC)(3.00分)

A.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B.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D.地方离不开中央

4.民族的基本特征(ABCCD)(3.00分)

A.共同地域

B.共同经济生活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语言

5.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标志(BD)(3.00分)

A.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

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

C.于阗王国灭亡

D.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

6.现实生活中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体现为(ABCD)(3.00分)

A.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B.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

C.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D.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7.“两个共同”是指(CD)(3.00分)

A.公共富裕

B.共同进步

C.共同繁荣发展

D.共同团结奋斗

8.新疆佛教鼎盛时期形成了(ABCD)等佛教中心(3.00分)

A.于阗

B.疏勒

C.龟兹

D.高昌

9.佛教寺院的形式有(AC)(3.00分)

A.殿堂式

B.佛塔式

C.石窟式

D.壁画式

10.新疆现存宗教有(ABCD)(3.00分)

A.佛教

B.伊斯兰教

C.东正教

D.基督教

1.民族形成的多种途径是什么?(10.00分)

答:①从部落发展到民族。②从部族发展为民族。③从氏族飞跃为民族。④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⑤异族通婚。⑥宗教作用。

2.2.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0.00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内部结构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因。

4、民族自身素质是影响民族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内因。

5、民族之间关系结构则是影响、制约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外因

3.3.简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10.00分)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历来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1.试述“三个离不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20.00分)

答: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理论。

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继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概括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人民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在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是从全局的高度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精辟阐述。这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发得出的结论反映了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发展 中华56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关系的牢固程度。“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有利于各民族间团结的加强是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注江泽民《加强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人民日报》1992年1月16日。可见民族团结就是要达到以团结促发展的目的这个目的说起来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也正是“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新时期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首先“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应该是对过去近50年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措施和政策而且这些措施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国情相结合而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5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确实是惟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各项自治权利的落实其他各项政策的配合实施使得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从生产力极端落后走向今天的初步繁荣从很多民族根本不知彼此发展到今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平等、团结、合作、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经受住了80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考验与世界上其他某些解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建国以来几十年间各民族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使得各民族人民已意识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意义有了维护相互间团结的自觉性。今天党中央郑重确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实际上是对过去50年民族关系发展的一种肯定是在良好的现实情况基础上的一种理论的升华。其次“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

上一篇:单位要交多少工伤保险费下一篇:优秀家教工作者评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