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2024-07-29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精选9篇)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1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2.材料归纳法。3.小组活动法。4.讲述法、讲解法。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连僧人都行动起来,他们用土枪、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当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 领袖**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呢?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下面我们来学习,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问: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学生观看川藏公路图片)看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民主改革西藏前实行封 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被农奴主买卖、或赠送给别人,他们的后代仍是农奴);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如鄂仑春族)。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下跨越了几个社会历史阶段。(播放《西藏民主改革》的影片。1961年改革完成,百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展示“蒙牛”产品的商标)提问:这是哪个企业产品的商标?蒙牛乳业集团在哪个省? 蒙牛乳业集团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2004年12月3日,蒙牛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花2亿元在呼和浩特建起了一个蒙牛澳亚示范牧场。这个牧场将欧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亚洲式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集于一体,简直就是个“牧场联合国”。目的就是要使中国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快速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百年经验技术的接轨!这是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大事。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开放的步伐,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西宁、贵阳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提问: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提问: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有哪些?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在我国无论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应用。(如:毕业证,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商店、工厂牌匾都用两种文字标识;考试有少数民族语文、电台电视台播放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很多大学设民族预科班。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战争和地区冲突都是由于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苏联时期对车臣民族政策有偏差,导致今天车臣要从俄中分裂出去,不断制造暗杀、绑架事件、甚至发动战争。因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过程和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归纳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3、分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较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历史成绩也不错,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较高。但班级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少数学生存在着偏科现象,月考和期中考试都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

2、学习能力:学生比较喜欢做选择题,对主观题的解答缺乏兴趣,分析、理解、归纳、探究问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大大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的训练,在问题设置上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台湾回归祖国涉及的诸多因素。4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引入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熟悉的歌

教师:这首歌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是什么歌呢?(学生齐答《七子之歌----澳门》)教师提问:(1)歌声中凝聚着历史,你能从这首歌中得出哪些历史信息呢?歌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惆怅、思念祖国,渴望回到祖国怀抱)

教师:1925年,爱国诗人闻一多把被外国占领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这七处中国领土,比作与母亲离散的七个儿女,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恋母亲,母亲也一直在努力找回儿女,在母亲的努力下,漂泊在外的的儿女绝大部分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2)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哪些游子没有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台湾)

今天,我们就来回望离散多年的游子是怎样回到母亲怀抱的?同学们打开教材P91第14课 出示幻灯片教师板书课题: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活动2【讲授】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既要照顾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大陆与 港澳台地区的差别,又要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活动3【讲授】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复习旧知:教师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并指导学生观看《英国侵占香港示意图》和《香港问题》介绍:16世纪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依次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从未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并再三表示将在适当时候收回这些领土。“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3、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相关插图和《七子之歌》,回顾体验那激动人心的情景。

教师指出:闻一多所说的“七子”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到目前为止,它们都已回归祖国怀抱。其中,台湾和大陆虽然还没有统一起来,但是在抗日战争胜利时,日本已经把它归还我国。台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是国际上公认的事实。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观看香港澳门回归视频。

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组织学生识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并说出 它们的含义。

A.香港区旗含义: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红白两色,体现着“一国两制”的精神。活动4【讲授】

三、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朗诵余光中乡愁,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 方针? A.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B.20世纪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C.1992年,台湾“海基会” 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两会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教师过渡:面对着这种复杂的局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另一方面经过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继续密切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4、请你说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重要表现。

启发学生从课本或其他课程资源上寻找人员往来、商业贸易、通邮、通航等方面的事例进行讨论和回答。

5、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还有党和政府坚持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3

课堂学习: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步骤

教师活动

借助窗,我们接纳温暖的阳光,也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审视灵魂,解剖人性。

二、自读课文,咀嚼回味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有一个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讨论交流

1结尾,说说看,文章中哪些内容为这种震撼作了铺垫?

简要评析学生交流的情况。

就同学的观点发表自

己的意见,可以肯定2

优点,也可以提出应改进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讨论人物

步骤

教师活动

设置情境:欣赏小说人物,不仅要阅其故事,也要知其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

例:

靠窗的病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看到的其实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的眼前却有那么美的景色……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们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但是他能够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场景……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虽然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读文章,思考交流

1明确要求后,精心准备,小组推荐讲述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体学生和老师讲故事,进行比赛。他坚持每天为不靠窗的病原体人讲其实并不存在的美景,帮助他减轻痛苦……

不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像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欢乐。而他却只考虑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别人的死活……

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当时病得很重,而他们两个既不能读书看报,又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原体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正常的……

他是一个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的人。他想占那个订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应该是他的,所以就见死不救世主死不救……

请同学思考:当不靠窗的病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人最后看到窗外是一堵墙的时候,他会怎样想呢?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四、理性思考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们把靠窗的病人称为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小甲,不靠窗的病人称为说构思的巧妙。乙,假如甲乙二人从 开始就调换了床位,你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学生的观点后,请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同学讨论,你支持哪能表达,领悟人生的哲理。一种猜测。

学生表述观点是要明确,理由充分,老师以点拨为主

小写作

教学反思

根据以上的讨论,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并在组内交流,要求观点明确,材料能够恰当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听讲、领悟

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自学地支塑一个人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4

教案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歌》

一、教学内容

1、唱《中华民族歌》

2、做选择恰当的音填空创编旋律

3、听《我爱你,中华》

二、教学目的

1、学会用轻巧、圆润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的幸福、快乐之情。

2、通过选择恰当的音填空练习,培养学生的主音感、调式感;继续进行旋律的创编练习,开拓思路,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

3、通过欣赏,进一步了解旋律的表现力,感受音乐形象,培养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用圆润、轻巧的声音唱好歌曲。

2、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联想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

五、时安排:四时

第一时

教学内容:唱《中华民族歌》

教学目标:能感受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的幸福快乐之情,而用轻巧、圆润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大跳的音准、节奏;比较轻巧与圆润。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看:

(包括中国大好河山的景物图片,贫困地区儿童的读书图片)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在背景音乐下交流

一、发声练习:

师:现在呢,我们就要把心中的骄傲自豪用歌声在这样的旋律中体现出来。

1)出示:副歌部分的“啦”

2)比较轻巧与圆润

师:放眼看看我们的祖国吧,心中满是激动,用歌声来表达,好吗?(学生唱)瞧,这是什么?“跳音记号”想想这里用“跳音记号”是为了表达什么?也用歌声来表现。(学生唱)

3)找出异同

师:仔细观察,这两句旋律中,你发现了什么?(节奏、旋律线条的相同)

那再来听听这句旋律,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吗?

3—|312|343|21||

呀,我们今天又学了一招,还可以这样来创作旋律的呢。你也来试着创编一句?

二、解决大跳音程、附点与切分节奏

师:大家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如何?那我可得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行。当然我要用音乐的方式。

听一组音,记下第一个音和最后一个音,并用“LA”唱出来。

6123|—||36|3—||63|2—||163|2—||

(需要有速度的变化)

再来听一听这一旋律的节奏?(第一乐句)出示:A、2/4XXXX|XXX|XXXX|X—||B、2/4XXXX|XXX|XXXX|X—||你能拍出A的节奏吗?

你真厉害的!能跟大家说说你的诀窍吗?怎么能拍的如此准确?

再来听听(第二乐句),这句的节奏是?我们一起来拍一拍。

好方法总是这么流行,掌握的真快哦!那谁能哼唱出刚我弹奏的旋律呢?

三、学唱歌曲

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歌》是一首欢快活泼、充满朝气的少年儿童歌曲。A歌曲结构为二段体,B段由四个规整的乐组成,段为副歌,有三个乐句。全曲旋律起伏较大,四至六度音程的跳跃贯穿始终,加上以八分、十六分音符为主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附点节奏的使用,整首歌曲显得轻快、跳跃,具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气氛,表现了少年儿童在祖国的怀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的可爱形象和立志为祖国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

1、范唱:

师:那让我为大家来演唱这首《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中》吧,看看大家和我是不是心灵感应的,听听从我的歌声中,你感受到我什么样的心情?

2、磁带哼唱

师:唱唱想想,这首歌的旋律可以从哪里划分成两部分?

3、演唱形式的设计

4解决学生演唱中的问题、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交流如何演唱好?)

四、总结下

师:我们用歌声来表达了《中华民族歌》的心情,再来看看这些图片,你又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安全小常识: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第二时

教学内容:1选择恰当的音填空2创编旋律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恰当的音填空练习,培养学生主音感,调式感。

2、通过创编的练习,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兴趣,培养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创编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中华民族歌》。

1、复习歌曲,师生评议。

2、歌曲的副歌部分,两个连音线的出现使歌曲情绪变得舒展,但短暂的三拍后旋律又恢复了跳跃的节奏,这一情绪的变化非常细腻生动,刻画了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和幸福甜蜜的情感,学唱是要让学生仔细体会,乐句的处理可在前两小节稍作渐强,随后渐弱,唱好跳音,演唱回显得更加生动,3、采用领唱、齐唱等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4、唱好歌曲。

二、创设情境

师:(看《樱桃小丸子》片段)大家喜欢小丸子吗?今天小丸子也来到我们的堂上了哦!小丸子,你来做什么的呀?

三、选择恰当的音填入括号中

师:小丸子,别急。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会帮助你的是吗?

小丸子:音乐老师让我在音乐之前,在黑板上抄写一条旋律,可现在变成这样了哦(出示)有两小姐看不见了,这可要怎么办那,要被骂了哦。(别急、别急。)

好象是D;好象是LA;好象是RE;又好象是SL。

师:不要着急,我们一起来帮助小丸子,好吗?

1、视唱旋律:怎么你们一唱到最后都唱D呀?!

2、选择恰当的音

师:小丸子,瞧,还差一小节了,大家加油哦!这里是个什么音呢?那就把这些音都填进去唱唱,看看哪个音最合适?

3、小结:

师:小丸子,看,这不就完整了嘛!快去上音乐了,不然真的要被骂了。

小丸子:我真是太谢谢大家了,大家和我一起去上音乐吧。

四、创编旋律

小丸子老师:谢谢小丸子同学。我们把这一旋律来唱一唱。(小丸子偷笑)

下面呢,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节奏创编旋律。

1、出示节奏

师:这样的创编旋律我们也做过,我们也来创作吧。看谁作的好听。

2、自由创作,师巡视。

3、先来听听小丸子她创作的旋律吧。(评价)

4、我们中有没有同学比小丸子创作好的旋律呢。(学生作业)

五、总结下

小丸子:大家真棒,我要向大家学习,谢谢大家。

师:还有什么要跟小丸子说的,快抓紧说哦。(交流)

安全小常识: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更不要带陌生人回家,以免受骗上当。

第三时

教学内容:听《我爱你,中华》、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我爱你,中华》,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能该手但段曲式的表现方式,通过图形、动作等感受音乐段落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力。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音乐形象,段落变化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看,这有两幅画,画中表现的是什么?(交流)

那么,根据展示厅的要求,要为这两幅画选择音乐,就请我们来设计下,找一找用什么样的音乐。

二、欣赏分析:(略)

1、听《我爱你,中华》

师:听到乐曲后,你是怎样想的?(初步感受乐曲情绪)

2、听《我爱你,中华》

师:再来听一听《我爱你,中华》,感受水草轻盈的舞蹈。

1)唱,师弹奏

听老师的琴声哼唱。一边唱一边用手划出旋律。这一旋律是向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那么你觉得老师的弹奏到位吗?(交流评价)

2)听A段(多听)

仔细听听,还有哪里也是描绘水草摇曳的形象?当你听到之后,立刻举手示意老师。

3)听B段

那么听到的这一段,让你感受到什么?与刚刚听到的,表现的有何不同。

4)听全曲

三、总结下

第四时

一、教学安排

综合复习八孔竖笛曲。

二、常规练习

1、师生礼仪。

2、发声练习。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我爱你,中华》。

2、复习《中华民族歌》。

3、请个别同学进行演奏。

四、作业:全面复习八孔竖笛。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书画作品的分类,悬挂作品时角度与高度的统一,设计参观路线,合理的灯光布置,设计好开幕式的整个流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将画展的所有细节都设计到位,并且对绘画作品进行悬挂,筹备最终的画展开幕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策划画展来展示自我审美价值,体会到美术专业知识在布置画展这么一个小小的领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终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工作的展示。

(二)发展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画展场地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

(三)动手实践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布置画展现场。

(四)单元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6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学中以“美”贯穿,引导学生在跟读、研读、美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重点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段的揣摩,学习作者环境描写的匠心,能举一反三,课后用本课学习方法学习人物描写及场面描写,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借助音像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体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三月三”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后能运用“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词语。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片段及精彩的语言。

3.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魅力,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民俗美、人性美和自然美。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精妙。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图片展示“美”

1.投影云南风光及歌会图片,激发美感,酝酿气氛。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板书:人物美、环境美)

刚才从图片上欣赏到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云南女孩子美丽的服饰与对歌的画面,现在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一起去欣赏云南神奇美妙的民歌文化,欣赏云南民俗美。下面我们看课文思考。(板书:民俗美)

二、感知文意,文中探寻“美”

1.学生速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时,如遇不懂的字词可查阅教师印发的助读资料或问老师。如学生课前有预习,速读环节略去。)

2.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哪几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歌会场面?课文描写的这三个场面,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广泛发言,老师与学生对话,用不同形式的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描绘了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画面,三幅画面描绘的侧重点不同,感受云南人物美、环境美、民俗美。

(投影板书)

明确:“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通过对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动听的歌。“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有全景描绘,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

三、精段品读,赏析品味“美”

美点赏析第四自然段段,深入理解文中最精彩的片段。1.听范读,跟视频读。

2.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1)要求: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从美词、佳句、修辞、技巧、画面、含义、情感……各个方面的体味中说说这一段写得好、写得美、写得动人的地方。

(2)教师举例:

①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这个句子写得好。“晨光熹微”写出了时间,“人家屋脊”写出了地方,“郭公郭公”写出了声音,“欢喜”和“坐”将鸟儿拟人化了,鸟儿鸣叫的情景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

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这个片段写得好。色彩美,声音美,动静美,画面美。3.学生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之中指导。4.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评。5.小结:

(1)这段文字美在“有声有色”。花儿是那样美丽,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鸟儿是那样的可爱,戴胜鸟叫个不停,云雀在不住地唱歌,还有赶马女孩子歌声在飘荡……

(2)这段文字美在“点面结合”。写“各种山鸟呼朋引伴”是略略的一笔,写戴胜鸟是简笔的勾勒,重点是写云雀,写云雀是精致的描写,是工笔的描画。

(3)这段文字美在“详略得当”。写赶马女孩子唱着好听的歌是略,写美丽的景物是详。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女孩子的歌在这样的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这就叫做烘托,景美人更美。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4)这段文字美在“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洋溢着赞美和喜爱之情,歌声是美妙有情的,是悦耳动听的,还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山花的蓝色竞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戴胜鸟姿态美丽,云雀是最有意思的小鸟……在这里,作者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山花烂漫,山鸟齐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迁移拓展,课外发现“美”

1、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赏析环境描写,课后根据这节课学习的赏析方法自己再去欣赏山野对歌人物描写片段及村寨传歌场面描写片段。

2、展示白沙“三月山歌”篝火大狂欢活动图片,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浏览相关网页,查找资料,了解海南黎苗“三月三”民俗,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实践活动,课后写一篇有关“三月三”民歌或体育比赛等民俗的练笔片段。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

外貌

神态

人物美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

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

特点

目的民俗美

美在“有声有色” 美在“点面结合” 美在“详略得当” 美在“情景交融”

《云南的歌会》助读资料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后能运用“蹲踞”等9个词语。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能欣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3.领略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二、资料助读 1.读准下列字音

蹲(dūn)踞

酬(chóu)和

熹(xī)微

譬(pì)喻

忌讳(huì)

迤(yǐ)西

糯(nuò)米

铁箍(gū)

2.了解下列词义。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龙吟凤哕:龙在吟啸,凤在鸣叫。形容非常美妙,抑扬顿挫的声音。

3.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边城》。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三、资料延伸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

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呢?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下面我们来学习,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问: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学生观看川藏公路图片)看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下跨越了几个社会历史阶段。(播放《西藏民主改革》的影片。1961年改革完成,百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展示“蒙牛”产品的商标)提问:这是哪个企业产品的商标?蒙牛乳业集团在哪个省? 蒙牛乳业集团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2004年12月3日,蒙牛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花2亿元在呼和浩特建起了一个蒙牛澳亚示范牧场。这个牧场将欧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亚洲式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集于一体,简直就是个“牧场联合国”。目的就是要使中国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快速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百年经验技术的接轨!这是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大事。

提问: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提问: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

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屈原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对,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是的,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 1 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

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

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2.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历史资料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睥睨(pì nì)波澜(lán)发泄(xiâ)鞺鞺鞳鞈(tāng tà)污秽(huì)稽首(qǐ)迸射(bâng)罪孽(niâ)脚镣(liào)忏悔(chàn)眩目(xuàn)伫立(zhù)木梗(gěng)郢(yǐng)虐待(nüâ)雷霆(tíng)徘徊(pái huái)咆哮(páo xiào)驰骋(chí chěng)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雷霆:雷暴;霹雳。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大家认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给课文划分层次,然后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一层(第1—4自然段):屈原呼唤风的咆哮,来唤醒沉睡于黑暗中的一切。第二层(第5自然段):屈原呼唤雷声,来扫除一切阴谋、污秽、自私自利,从而获得自由。

第三层(第6自然段):屈原呼唤闪电,来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给人带来光明。第四层(第7—8自然段):屈原呼唤光明早日到来。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思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本文表达了作者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主要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

活动二:大声朗读,理清屈原的呼唤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理清屈原发出了怎样的呼唤?思考下面的问题。

1、《雷电颂》前面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点拨: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2、第一部分中,屈原呼唤了哪几种事物? 点拨:屈原呼唤了风、雷、电、光明。

3、第二部分中,屈原痛斥了哪些神鬼偶像?

点拨:屈原痛斥了东皇太

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神鬼偶像。

活动三:细细品读,体会屈原内心世界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然后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本句话运用到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

作用: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这段话运用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屈原对风的热切呼唤,表达了他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2、屈原为什么“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

点拨:因为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了人民群众,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希望人民的力量打破黑暗。

3、“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这两句话表达了屈原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祈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这不仅不是逃避现实,而且恰恰表现了屈原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4、“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

点拨: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5、“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这句话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感情?

点拨:这句话直接抒情,表达了屈原对光明的无限向往、热爱。

6、“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屈原渴望牺牲自己,摧毁黑暗、献身光明的伟大精神。

7、屈原为什么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都“烧毁!烧毁!烧毁!”?

点拨: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

8、“什么个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顶多让你们哭出几笼湘妃竹吧!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点拨:湘君、湘夫人象征那些悲观论者。表达了屈原对昏庸腐朽统治者的痛恨。

9、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点拨:他是一个追求光明、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天下为己任、憎恨黑暗、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具有的浩然正气的人。

通过他呼唤风、雷、电,呼唤光明的语句,痛斥那些神鬼偶像的语句可以看出来。根据答题情况评选答题小能手。活动四: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深意

同学们,作者写屈原的愤怒呼唤有什么深意呢?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出示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1、本文中一些物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2、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3、作者通过哪些修辞方法塑造了屈原形象,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点拨: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兼用拟人、呼告、排比;“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兼用反复、排比,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

活动五:对比阅读,感受抒情特点

同学们,与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相比,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点拨:《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 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理解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2.学习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描写自然界的一个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悟。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篇9

()1.根据律奴法典的记载,神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种姓之间等级分明,低等级的男子不能娶高于他们等级的女子;首陀罗不能享有财产权;等级越高授予的墓冢越大。上述现象出现在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罗马

()2.下列关于楔形文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

B.由古代印度人创造

C.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D.由古代埃及人最早创造和使用

()3.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洋务运动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戊戌变法

()4.中国政府一贯以来都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任何合法的宗教信仰在中国都受到保护。以下宗教中起源于古代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是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5.这个国家曾被称为“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文艺复兴从这里起源。它是

A.意大利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6.某历史网站上谈及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中,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和神学禁锢

C.意大利大批的文化巨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D.文化巨人们反对封建神学的勇气胆识

()7.以下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语句是

A.国家和君权是上帝的创造物

B.上帝的伟大是人不能企及的C.上帝随意创造和毁灭一切

D.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8.15世纪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①英国

②法国

③西班牙

④葡萄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2014年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522年前从西班牙启程,探寻世界

新航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0.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

A.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为限制王权

C.为巩固资产阶级的专政

D.为镇压人民的反抗

()1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欧洲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岛国是

A.芬兰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12.1783年12月,华盛顿在辞职讲话中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华盛顿完成的使命是

A.废除黑人奴隶制

B.推翻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C.颁布《权利法案》

D.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3.在美国的某小镇有一块独立战争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个小镇是

A.波士顿

B.来克星顿

C.萨拉托加

D.约克镇

()14.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美国总统竞选制度开始于

A.《独立宣言》的发表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

D.北美大陆会议决定

()15.下列关于《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

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

D.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16.英首相丘吉尔曾说:世界上没有人比拿破仑更伟大!最能体现拿破仑“伟大”之处的是

A.建立帝国,实行独裁

B.颁布法典,加强法制

C.发动政变,执掌大权

D.发动战争,横扫欧洲

()17.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他这样评价其法典的主要理由应是

A.法典是他亲自审定颁布的B.法典是一部最为完整的法律文献

C.法典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

D.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

()18.法国把7月14日定为“国庆日”是为了纪念

A.攻占巴士底监狱

B.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平息国内叛乱

D.打退外国军队的进攻

()19.下列带动机器运转的动力,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电力──水力──蒸汽

B.蒸汽──水力──电力

C.水力──电力──蒸汽

D.水力──蒸汽──电力

()2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叙述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乘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人们坐在家里进行网上冲浪

二、非选择题

21.观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否则划“×”。(6分)

(1)示意图反映的是英国的一段历史进程。

()

(2)A点处,该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

(3)B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

(4)C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

(5)D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6)示意图可以反映出该国这次革命的曲折历程。

()22.读下图,回答问题:(5分)

(1)美国国旗中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当时统治这13块殖民地的殖民国家是?(1分)

(2)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她一手是高举火炬,一手紧握一本书。这本书是哪部文献?颁布于何时,表达了什么思想,它的发表有何意义?(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而且也确实是这样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革命。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的联盟。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利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材料一、二论述中出现的“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1分)

根据材料二,恩格斯主要在哪个角度肯定了拿破仑?(1分)

根据材料三,列宁主要在哪个角度否定了拿破仑?(1分)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的论述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24.观察下面工业革命时三种机器图片,回答问题(6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所示机器是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兴起于哪个国家?(2分)

(2)图二所示机器的发明者是谁,他是哪国人?(2分)

(3)图二所示机器与图三所示机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1分)

(4)根据这些机器发明者的国籍、身份及机器的应用等,分析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1分)

(5)以上科技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对此你有何启示?(1分)

1—5CABDA

6—10ADDBB

11—15CBBCD

16—20BDADB

二、21、√√X√X√

22、(1)英国

(2)《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自由、平等,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23、(1)资产阶级性质

(2)颁布《法典》,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3)奴役欧洲其它大国、成为了帝国主义战争

(4)不矛盾,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有双重性质,即有进步性又有侵略性

24、(1)珍妮纺纱机;英国

(2)瓦特;英国

(3)图二(蒸汽机)是图三(火车)的动力机器

(4)发明来源于工匠、技师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5)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练习题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________沿岸,英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____________成长起来,有些贵族也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被称为________。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____________,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利用________同国王展开斗争。

知识点2 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查理一世

召开议会________,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措军费,议员们猛烈抨击国王的独断专权,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掀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挑起内战查理一世派兵抓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内战

失败经过反复斗争,____________率领议会军打败国王军队

被送上断头台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知识点3 《权利法案》的颁布

《权利法案》(1689年)

目的为了限制________的权利

颁布机构________

内容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________,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________;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影响英国确立了____________的资产阶级统治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____________,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____________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知识点1 “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1.“15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逐渐移向大西洋沿岸……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材料中的“新大国”是指()

A.意大利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的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文艺复兴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

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D.殖民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2 查理一世命丧断送台

3.“1649年1月30日早晨,在白厅宴会厅前搭起了断头台,他自己走到断头台前,结束了49岁的一生,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上文中这位被处死的国王是()

A.查理一世

B.查理二世

C.詹姆士一世

D.詹姆士二世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查理一世召开议会

B.苏格兰人民起义

C.国王宣布讨伐议会

D.宣布成立共和国

知识点3 《权利法案》的颁布

5.张强在看《时代人物周刊》之《夕阳下的国王》时知道了君主制分两种:君主独裁制和君主立宪制。他想了解早期君主立宪制的情况,你认为他应该参考哪国的历史()

A.罗马

B.西班牙

C.意大利

D.英国

6.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其中“新社会的政治制度”是指()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7.“在新旧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在暴力冲突与和平过渡之间,英国人选择了后者,而且取得了成功。”这里所说的“和平过渡”指的是()

A.议会斗争

B.处死国王

C.王朝复辟

D.宫廷政变

8.认真观察下边这幅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封建王朝实现了短暂的复辟

C.C点处,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该示意图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9.钱乘旦教授在《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指出:英国克服专制王权,实现权力向下转移,是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目标。英国完成这一目标是通过()

A.1688年宫廷政变

B.新航路的开辟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封建王朝复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委托民调公司对一千名十六岁以上的英国民众进行了电话访问,大约78%的人认为英国应该有王室,80%的被访者认为,英国在三十年内应是君主制。问及君主制是否应该在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过世后结束,68%的人表示不同意。

(1)英国目前这种君主立宪制的存在源于英国哪一场革命?

(2)现在的英国女王相对17世纪前期的英国国王,有哪些权利受到了限制?(至少说出两项)

(3)如果你是被调查的英国民众当中的一位,请你说一说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1.结合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追根溯源】

(1)17世纪时,____________王朝的国王宣传“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利是神授予的,不可违抗。资产阶级和________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

【见证历史】

图一

图二

(2)图一发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后,英国进入什么阶段?这一时期,谁掌握英国政权?

(3)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现象与哪一文件有关?之后,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12.“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下列对这一“变化”产生关键影响的法律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参考答案

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知识管理

大西洋 资产阶级 新贵族 封建专制 议会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克伦威尔 国王 议会 征税 常备军 君主立宪制 封建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

基础过关

1.B 2.C 3.A 4.A 5.D 6.C

能力提升

7.D 8.D 9.C 10.(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议会还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3)答案不统一。示例:①我认为不应该废除;因为现在英国国王的存在,已经不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构成威胁,而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王室始终象征最高权力,它的存在可以避免党派纷争。②应该废除,因为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没有实权,不能办实事,就像空壳,没有实际意义。(不管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11.(1)斯图亚特 新贵族(2)英国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共和国时代;克伦威尔。(3)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下,国王“统而不治”的特点;《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

上一篇:初二作文600字:当学会接受和改变的时候下一篇:寒假护士实习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