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分析标准

2024-10-26

农业产业化分析标准(精选8篇)

农业产业化分析标准 篇1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

1、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销售收入(交易额)占总销售收入(总交易额)70%以上。

2、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规模。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2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东部地区2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3亿元以上,西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

3.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 1以上,中部地区10亿元以上,西部地区8亿元以上。

4.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企业应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不欠折旧,无涉税违法行为,产销率达93%以上。

5.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近2年内不得有不良信用记录。

6.企业带动能力。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数量一般应达到:东部地区4000户以上,中部地区3500户以上,西部地区1500户以上。

7、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合 2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从农民、合作社或自建基地直接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售货物量的70%以上。

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申报标准或条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央关于“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下简称“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直接与农户紧密联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农业企业。

第三条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和专家的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四条凡申报或已获准作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适用本办法。第二章 申 报

第五条申报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标准:

1.企业组织形式。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其他形式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直接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

2.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销售收入(交易额)占总销售收入(总交易额)70%以上。

3.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规模。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2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东部地区2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3亿元以上,西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

4.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0亿元以上,西部地区8亿元以上。

5.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企业应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不欠折旧,无涉税违法行为,产销率达93%以上。

6.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近2年内不得有不良信用记录。7.企业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直接带动农户。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数量一般应达到:东部地区4000户以上,中部地区3500户以上,西部地区1500户以上。

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从农民、合作社或自建基地直接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售货物量的70%以上。

8.企业产品竞争力。在同行业中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新产品开发能力处于领先水平,企业有注册商标和品牌。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并获得相关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近2年内没有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9.申报企业原则上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第六条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1、2、3、5、6、7、8、9款要求的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可以申报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1、2、4、5、6、8、9款要求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可以申报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增值效益大、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紧密带动农户的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第七条申报材料。申报企业应提供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要求提供有关申报材料。

1.企业的资产和效益情况须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定; 2.企业的资信情况须由其开户银行提供证明;

3.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利益联结关系情况须由县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提供说明。应将企业带动农户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的纳税情况须由企业所在地税务部门出具企业近3年内纳税情况证明; 5.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情况须由所在地农业或其他法定监管部门提供书面证明。第八条申报程序:

1.申报企业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对企业所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应充分征求农业、发改、财政、商务、人民银行、税务、证券监管、供销合作社等部门及有关商业银行对申报企业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按规定正式行文向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荐,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第九条中央所属企业根据属地原则,按照本办法第八条申报程序申报,并同时将有关材料逐级报送中央主管部门或主管企业。

第三章 认 定

第十条由农业经济、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企业管理、财务审计、有关行业协会、研究单位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工作专家库。

第十一条在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监测期间,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专家组建专家组,负责对各地推荐的企业进行评审,对已认定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评估。专家库成员名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方案,由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商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提出。

第十二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程序和办法:

1.专家组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上报的企业有关材料,按照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办法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2.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汇总专家组评审意见,报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3.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并经公示无异议的企业,认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由八部门联合发文公布名单,并颁发证书。

第十三条经认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其直接控股比例超过50%(不含50%)的,且控股子公司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可享受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第四章 运 行 监 测

第十四条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做到有出有进、等额递补。

第十五条建立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制度,两年进行一次监测评估。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应按要求正确、及时报送企业生产经营、带动农户等情况,为企业的进出提供依据,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第十六条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调查,采取定期统计、情况调度、实地考察、随机抽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带农增收、质量安全等方面情况,帮助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第十七条监测评估的具体办法是: 1.企业报送材料。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每年3月底前按要求报送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表和发展报告,作为监测评估的重要依据。在监测年份,除报送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表和发展报告外,还需报送经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定的企业资产和效益情况,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企业的纳税情况证明,质量安全情况证明,县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提供的企业带动农户情况、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说明,应享受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等。

2.省级材料汇总与核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对所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报材料进行汇总、核查。核查无误后,报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3.专家评审。专家组根据企业报送的材料,按照本办法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4.监测结果审定。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完成监测报告并提交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定。

5.对因违法违规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上市违规操作、偷税骗税和存在坑农害农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取消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并收回证书。

第十八条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继续保留资格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监测不合格者,取消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不再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及申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已经认定的企业取消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未经认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4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二十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要及时提供有关企业运行情况的材料。对不认真、不及时上报的企业给予警告,并作为监测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对在申报、认定、监测评审工作中,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的有关人员,要按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第二十二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更改企业名称,应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等更名材料,由省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农业部予以审核确认。农业部应将企业更名情况通报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第二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农经发[2001]4号)同时废止。

农业产业化分析标准 篇2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黑龙江农业标准化工作不仅在全国开展最早,取得的成效也是相当显著的。但是,就黑龙江全省范围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来讲,也存在开展的不均衡,成效的大小等问题。总体来讲,农垦学该标准化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农业标准化成效比较显著,成规模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工作比较好开展,见效也较快;合伙经营的农村较易接受农业标准化观念,也能够较大取得实效;农业标准化工作提资大的,农业生产增效就快,如果具体进行一下比较和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搞得好,必须是农业的规模化即农业产业化之路。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要想短期内甚至于当年就想取得很大效益,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规模的投资和长期的不断投资,靠小农经济来进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必须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当然,国家的财力支持也是必须的,但主要应该自身的经济实力支持。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从种到收的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讲究科学种田,讲究机械化种田,已经得到广大农民的共识。但是,仅有科学的观念和机械化的手段,不等于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讲究统一性的工作。必须按照统一的方式,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操作规范,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统一的进行农业生产,其农业生产讲究时令,统一的时间要求也是必须的。因此,一家一户式自体经营方式难以实行农业标准。

农业标准化工作即是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就需要有一整的从种到收的科学技术工作人员队伍。但是,从个体来讲,农民不可能个个都是掌握了全过程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必须要有比较强的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各式各样的人才队伍来保证。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党和政府一直把农业生产放到第一位来考虑。只有把农业校准化工作搞上去,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能够长时期保持稳定发展,才能保证粮食的供应能够满足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求。但是,如何把已经体现的农业标准化成效扩大化,尽快实现全国农业生产都完全实现农业标准化,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且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课题。

纵观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不难看出,凡是农业生产比较稳定又能够高产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走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之路。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从种到收,都是工厂化经营和操作。且不谈他们是否在搞农业标准化,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体现了科学和统一。再看看我省农垦系统标准化工作搞得好的地方,从育苗、种苗下田、施肥到收割,全都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操作、统一标准和统一的科学指导。实质上,我省农垦学目前的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进行,不说是完全工厂化生产,起码还在效仿工厂化生产。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分析 篇3

关键词:产业化经营 风险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敏感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2-0070-03

我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在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措施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目的多元性的特点,它包括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部门项目。其中,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1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概述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投资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投资和预期结果或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由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包括4个方面。

1)自然资源风险。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统一,对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于种植业而言,虫害等自然灾害会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造成重大影响:养殖业亦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极端天气一方面易造成饲料等短缺,另一方面也对饲养动物的发育不利:加工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原材料价格的风险所致。

2)市场风险。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与季节性,有些鲜活农产品不易储藏或储藏困难,应及时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市场风险构成因素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变化风险、项目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所处行业的稳定性、现有的竞争对手如何等。

3)管理风险。项目管理风险是指在项日运作管理中,由于管理者能力不足、企业凝聚力差等原冈而导致的损失。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家的能力和经验、管理团队层的整体素质、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员工的素质等。

4)财务风险。农业项目投资实施周期长,很多项目的资金投入期会因受季节和气候等方面的影响而有所间断,对自然资源的预测及调控能力比较有限,因此项目效益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2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分析的依据是项目单位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的论证、项目财务报表估算,进行财务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风险分析。目前有2种风险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1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在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研究项目产品生产成本、产销量与盈利平衡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分析项目投产后收人和支出平衡时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盈亏平衡点越低,项目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不确定性因素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就越强。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成本与产量、营业收入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这2个函数进行分析,找出盈亏平衡点。

根据年产量的盈亏点公式:

BEPo=F/P-V-T(1)

得出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

BEPr=F/(P-V-T)XQX100%(2)

式中:P为单位售价;Q为产销量;F为固定成本总额;V为单位变动成本;T为单位产品销售税金。

从而得出经营安全率:

BEPs=1-BEPy(3)

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一般不应大于75.OO%;生产经营安全率一般不应小于25.00%。

盈亏平衡分析的优点是简便、直观,缺点在于它是一种静态分析法,即没有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

2.2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通过研究项目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变化时,项目经济效果发生的相应变化,找出其敏感因素,确定其敏感程度,以便对不确定性因素实施控制,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敏感性分析的步骤为:1)选定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产品产量、产品售价、经营成本、主要资源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等;2)确定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经济评价指标,如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划等;3)计算因不确定因素变动引起的评价指标的变动值;4)计算敏感度系数,并对敏感性因素进行排序。

敏感度系数的汁算公式为:

β=?A/AF(4)

式中:β为评价指标A对于不确定因素F的敏感度系数;AA为不确定因素F发生AF变化率时,评价指标A的相应变化率;AF为不确定因素F的变化率,%。

敏感性分析有助于确定在决策过程中及各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与控制的因素,其缺点是难以确定多个敏感因素同时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

3实证分析

3.1项目简介

本文选取的项目为辽宁省C市3000万株苦参育苗及200hm2苦参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新建项目,该项目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试点项目,总投资为1800.00万元,建设期为1.0a。

3.2财务分析

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年产苦参苗3000万株,年产苦参3000t,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10.00万元,其固定成本309.10万元,变动成本691.58万元,利润总额714.00万元。该项目免交企业所得税、营业税金及附加,净利润714.00万元,投资利润率39.67%,财务内部收益率47.40%,税后财务净现值3477.74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3.2a,财务上可行。该项目可带动种植户2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增加就业人数50人。

nlc202309040109

3.3风险分析

3.3.1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

BEPY=F/(P-V-T)XQx100%=27.89%(5)

经营安全率为:

BEPs=l-BEPy.=72.11%(6)

该项目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远小于75.00%.经营安全率大于25.OO%当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27.89%时,项曰可保本:高于27.890/0时,项目可获得盈利。项目盈利可能性较大,对不确定因素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承受力较强。但对项目进行估算时,假设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及销售收入在达产期每年数据相同,未考虑种植条件变化、价格变化、需求变化等引起的风险。

3.3.2敏感性分析1)该项目在财务评价基础上,选取不确定因素为销售收入A、经营成本B和建设投资C;2)确定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FNPV)及投资回收期(Pt);3)该项目以敏感性因素在+5%和±10%范围波动进行敏感性分析;4)计算敏感度系数β。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1,敏感度系数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各因素的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项目的财务指标。其中,各评价指标对销售收入的反应最为敏感,财务净现值对销售收入的敏感度系数最高、为3.97%,财务内部收益率敏感度系数为3.01%,投资回收期敏感度系数为1.29%。

销售收入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最大因素,销售收入的较小增长能给项目带来较大收益,销售收入的降低造成项目收益较大幅度减少。项目营运期应及时关注产品市场需求,关注竞争者和替代品相关信息,运用营销策略保证销售收入实现,防范市场风险及财务风险。

经营成本的变动对各项财务指标的影响居中,敏感度系数较低,说明该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经营成本的变动对项目效益影响相对较小,项目估算时间较长,影响成本变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项目组应及时制定预案应对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成本问题:同时提高项目组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和效率,节约运营成本。

项目建设投资1478.00万元,建设期1.0a,建设投资变动对项目效益影响程度最小,如财务净现值敏感度系数为0.38%,建设期短,风险容易控制并可采取合理措施规避。

总体来说,该项目以±5%和+10%为波动范围,各因素波动在合理范围内,未出现内部收益率低于0或高于100%及财务净现值为负值的情况,敏感度系数较低,项目面临不确定情况时能及时进行风险应对,承受风险能力较强。

4项目投资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使项目投资取得更好的效益,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完善的产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通过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规范、引导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为,以防其陷入误区;发布、传播科技信息,减少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与信息风险。

2)建立项目风险检测预警机制。项目领导小组应提高环境辨识意识,及时关注政策变动及市场变化,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项目实施人员风险意识。

3)购买农业保险。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可能造成项目损失严重,因此项目可通过购买农业保险进行风险转移。

4)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管理者应进行科学决策,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运营过程中,加强员工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对项目涉及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训,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5)注意协调项目企业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实行可研报告中承诺的分红制度,当地政府负责监督,使项目与合作社结成联系紧密、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军.谈农业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方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6):29.

[2]孔荣,李艳玲,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的计量与分析[J].财经论丛,2006(5):64-68.

[3]马咏梅.农业项目投资决策的财务与风险分析[J].安徽科技,2006(7):28-30.

[4]唐炎钊.国外风险投资综合评估理论与方法概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129-131.

RiskAnalysis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Project

LIPei,BAIDonghui

Abstract:Thearticleexpoundstheriskexistingin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project,introducestwomethodsofprojectriskanalysisbreakeverianalysisandsensitivityanalysis,reachesprojectrisktoleranceandsensitivityfactorhyanalyzingpracticalexample,andgivessuggestionsforobtainingbetterbenefits.

Keywords: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riskanalysis;break-evenanalysis;sensitivitvanalysis

农业产业化典型企业分析二讲解 篇4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概况】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鑫农业”)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下设5个分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截至2000年底,公司总资产达10.2亿元,净资产8.5亿元。几年来,经济效益一直稳步增长,繁荣了首都市场,股民回报稳定,农民收入提高。2001年完成主营业收入7.74亿元,实现净利润7339.94万元。

【产品】“顺鑫农业”主导产品主要有畜产品加工、名优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花卉种植与加工、酿酒业等,是集农业科技服务、种植与养殖业产销一体化的综合企业。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副产品领域。其中主要经营范围有: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树种植、加工及销售;养殖畜禽;生产、销售饲料;白酒、肉类加工、制造及销售;淡水养殖;种畜产品、农作物种子、蔬菜种子、种畜的繁育及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销售农机具及配件,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建筑材料和餐饮服务。

【市场】“顺鑫农业”在实施产品和市场多元化时,最具特色的是其品牌战略。并利用品牌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品牌战略的第一步,是打造精品。“顺鑫农业”用两年多时间打造一系列的农产品精品,包括北京醇系列、鹏程食品系列等。第二步,运用高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监控、生化分析、基因测试),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过程实施有效质量监测,将这些精品确定为有效的品牌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顺鑫农业”创造了十多个知名品牌。第三步,用优质服务呵护品牌资源。科技服务是“顺鑫农业”的一大特色,伴随着成熟的市场网络服务成为市场支持强有力的手段。仅在顺义区,公司所设立的科技推广(指导或培训)站便达200余家。在湖南、辽宁、河南、陕西、吉林等养猪大省,公司的技术人员成为各地的业务骨干。

【经营模式】“顺鑫农业”坚持走“知识、资本、技术”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依靠北京市雄厚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宽领域、全过程、内涵式”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组织模式上,依托高科技发展现代大农业,以分公司和控股公司为基础发展农业多元化。

在与农户的合作方式上,“顺鑫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顺鑫农业”大力以科技带动优势产业,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组建技术中心,如组建组培中心;二是引进新的优良品种;三是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四是充分利用首都科研力量集中的优势,聘请国内一流专家;五是作为科研单位的实验、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在具体产业上的表现如下: 种植业重点围绕“专”、“特”、“高”做文章。“专”就是发展具有专门用途的小麦和玉米品种的种植;“特”就是发展特殊消费人群需要的产业;“高”就是大力发展高档蔬菜、高档水果和高档花卉。畜牧业方面,重点抓两个环节,一是抓优良品种的繁育,二是抓加工、销售。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采取对猪肉分割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增加小包装、精包装等措施,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而在酿酒方面,重点抓质量,创品牌。

【发展】“顺鑫农业”通过股票发行上市,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塑造良好的龙头企业形象。同时,利用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进行再投资。例如:先后投资1.3亿多元收购2家公司,强化了公司主营业务;投资4634万元对种猪厂猪舍、产仔舍进行改造,引进了国外优良种猪,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优良种猪繁育基地之一。另外,“顺鑫农业”还通过投资控股方式参与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经营等。

农业产业化分析标准 篇5

2011-09-1

52010年,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效应日益显现,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底,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8家,比上年增加5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8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4家。据统计,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20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年末从业人员达42.52万人,比上年增长8.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9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年末从业人员达18.89万人,比上年增长5.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企业看,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超过50亿元、10亿元和1亿元的分别有4家、31家和40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5家和74家;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超过10亿元、1亿元和0.5亿元的分别有3家、80家和19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家、5家和31家。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努力,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企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07.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实现出口创汇48.80亿元美元,增长24.3%;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境)外”的企业分别有556家和395家,分别占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46.4%和33.0%。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出口创汇21.58亿美元,增长11.4%;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境)外”的企业分别有66家和101家,分别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35.9%和54.9%。全省龙头企业在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466.14亿元、140.78亿元和46.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8%、28.6%和12.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236.06亿元、85.62亿元和20.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25.9%和17.7%。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提高

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日益重视并不断加大科技开发投入。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投入1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投入9.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同时,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加注重开展产品质量安全

工作。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产品获得ISO、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分别有387家、206家,分别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32.3%、17.2%;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标志认证的企业分别有288家、240家和141家,分别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24.0%、20.0%和11.8%。

四、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户收入较快增长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建议 篇6

李艾秋

〔内容摘要〕 本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农业产业结构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既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其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以政府作引导,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投资,加强农业组织创新,稳妥地推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当前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2003年,根据国家农业部专家组的论证意见,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和变化趋势进行理性分析,着眼长远,考虑特殊区位、资源、环境、生态、产业基础、市场条件等综合因素,制定了《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并筛选出草食畜牧、茶叶、蔬菜、马铃薯、中草药和经济林果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近期和未来农业重点发展的六项产业。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方向。

(二)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烤烟、优质玉米布置在盘县、水城县,优质水稻、优质油菜向六枝特区集中,脱毒马铃薯安排在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反季节蔬菜向低热河谷地带和高山夏凉地区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如六枝特区落别乡种植了1.5万亩优质稻,岩脚镇种植了1500亩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种植了2000亩大蒜;盘县关口片区种植了6000亩折耳根,英武乡种植了2000亩西瓜,大山镇嘎拉河村种植了300亩的蔬菜;水城县米箩乡种植了1000亩竹荪,猴场乡种植了350亩猕猴桃,南开乡凉山村种植了400亩牧草;钟山区双龙村种植了200亩草莓,大河镇大桥村种植了100多个大棚蔬菜。

(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品种改良步伐加快。到200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为5.22亿元;2001年~2005年,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1.1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95%。全市已建成牛品改点255个、羊品改点140个、猪配种改点550个。二是饲草利用率提高。2001年~2005年,全市累计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皇竹草等优质牧草18.67万亩;科技处理农作物秸秆和牧草47.52万吨;建成饲料加工厂7个,年生产能力6.8万吨;饲料经营点419个,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四年累计推广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工业饲料41.97万吨。三是畜禽防疫工作加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设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6个,建成兽医实验室2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乡级21个,村级兽医室建设已开始启动。市和六枝特区、水城县的动物防疫及冷链体系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盘县动物疫情测报站已正常开展工作。市、县两级动物疫情专用网络已全部建成,使疫情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传输。四是重点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向国家和省争取,我市相继实施了盘县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项目、盘县优质肉牛产业化项目、钟山区奶牛基地建设项目、盘县、水城县科技养牛示范项目、盘县优质肉牛基地县、水城县奶源基地县和市级良种猪扩繁场建设项目等一批骨干项目,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在双水新建的牛、羊屠宰场已正式投产,年屠宰肉牛5万头、羊10万只,产品销往上海等地。

(四)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一是扶持优质稻示范种植,提高粮食产量。针对六枝特区农业生产条件好的优势,抓基地示范建设,在落别乡以 “农技服务部”方式,推广优质稻谷产业。该乡优质稻播面从2001年的5000亩发展到去年的 1.5 万亩,形成了全乡稻谷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二是扶持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各县(区)都把发展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措施引导畜牧业发展,从传统养

殖向规模养殖迈进。其中,盘县把建设畜牧大县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持农户逐步发展壮大,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同时,该县积极引导鼓励能人带动发展畜牧业,如红果镇彭家口村委会主任彭和平,经营煤矿有一定积累后,投资110万元兴办杂交肉牛养殖场,县、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并指定技术人员驻场负责指导。初具规模的养殖场为该村4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还将500多亩低产地“反租倒包”种草,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五)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农业效益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积极促进数量型农业向科技效益型农业转变。盘县大山镇在嘎拉河村培育蔬菜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种植蔬菜300亩,兴建大棚25个,蔬菜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是种粮的六倍。在150多户种植户中,蔬菜收入10000元以上的就有10余户。目前该村已建成比较典型的“猪—沼—菜”生态模式示范点。六枝特区在梭戛乡平寨村利用科技扶贫项目扶持农户养鹅,改种植为养禽,2004年从15户3000只发展到50户近万只,为农民增收找到了出路。水城县在猴场乡打靶、猴场两村种植猕猴桃,现已发展到341亩,发展前景好,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大力扶持一批有竞争优势,产品有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成了核桃乳、土豆、茶叶、生姜、牛肉、优质米、魔芋、饲料、中药材、以及矿泉水和奶制品加工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创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如六枝种子公司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制种基地从20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年产杂交玉米种达百万公斤。六枝特区近三年来共有4370户农户参加制种,农民增收615.5万元。水城姜业有限公司实现年加工生姜2000多吨,带动了一大批种姜农户增产增收。

二、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农业结构趋向合理。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6.8亿元。其中种植业比重为59.98%、林业比重为3.31%,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3.6、1.2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到33.86%,比2002年上升了

2.2个百分点。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重由2002年的80.2%下降到74.4%,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比重由19.8%提高到25.6%,饲料作物面积达到12.7万亩。在养殖业中,草食牲畜存栏和出栏增幅明显,肉类结构有所改善,在肉类总产量中,牛羊肉占9%,比2000年提高2.64个百分点,猪肉占84.6%,比2000年下降4.13个百分点。

(二)质量效益逐步提高。杂交玉米、杂交水稻、脱毒马铃薯面积得到进一步推广,分别达到70万亩、23万亩、50万亩;杂交牛、杂交羊、三元杂交猪数量增大,分别年产1.9万头、1.7万只、20.57万头;优质烟、优质米、优质牧草、良种禽比例上升,分别占85%、35%、90%、60%以上。种养殖水平有新的提高,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均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经济作物的产值、大牲畜的胴体重都有较大增长。

(三)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茶叶、生姜、优质米、马铃薯、蔬菜、经果林、中药材、畜牧业等品种不断优化,产量继续增加。目前已建成核桃乳、土豆片、富硒茶、生姜、牛肉、优质米、魔芋、饲料、中药材以及矿泉水和奶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

(四)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全市以特色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业及培育龙头企业,为农民稳定增收创造条件。一是种子产业实现“四化一体”,即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质量检验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目前已建立起“育、繁、推、销”一体化的产业雏形,使种子生产逐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营销规模化,推动了全市种子产业的发展。二是茶叶产业初具规模。全市现有茶园面积近4万亩,茶叶产量300多吨,创产值500多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6个。主要有“乌蒙春”、“乌蒙剑”、“水城春”、“碧云春”四个名优茶品牌。三是蔬菜生产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产量约35万吨,产值近2亿元,占种植业的10%。四是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

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去年,畜牧业产值9.08亿元,比2000年增长64.34%,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3.86%。

三、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长期以来主要追求产量增加,而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二位,向市场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加工的农产品份额较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求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其次是农业收益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在短期内既降低了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力,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阻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农业总体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农村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难以为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加之各级财力有限,引资难、贷款难等因素制约,一些投资较大的产业难以进入市场。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薄弱。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数量不足,市场交易手段和功能不全,对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不强。促进农产品交易的中介服务组织及农民经纪人队伍不发达,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缺乏带动力。

(三)龙头企业发展没有太大突破。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批量小,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四)农业生产条件差,大基地难以形成。全市国土面积9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5万亩。由于地势的间隙抬头和南北盘江的强烈切割,形成山高、陡坡、谷深、地面破碎的高原山地地貌。最低海拔609.5米,最高海拔2900.3米,小气候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不同的海拔,需要不同的生物品种,大的生产基地难以形成,没有大的基地就形不成大的产业。正如农业部认定我市农业产业为“六盘水做不成大农业,但可以做成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

四、对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农业结构布局,实施人与自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在邻近城市的地区、水土严重的地区和污染较重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努力构筑绿色屏障、绿色地毯,改造当地水土,净化空气;在地势较平、水利设施配套好的乡镇大力发展种植栽培和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成为高效农业区。有山有水、空气质量较好、交通便利的乡镇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为农业综合功能区。

(二)加大投入,建立发展基金。工业反哺农业,要体现在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严格项目化管理,实行按规划定项目,以项目配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也要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以科技求质量,以科技扩规模,以科技降成本。做好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改善农产品经营质量;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步伐,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运用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四)建立信息发布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扶持区镇两级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上网,扩大网上交易。建设农产品交易集散市场,在规模生产基地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吸引本地和外地商贩前来采购。鼓励农民成立生产营销合作社、专业协会,使利益一致的农民联手闯市场。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在基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通快车。

(五)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牢固树立“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认识。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各级龙头企业一起抓,大小龙头企业一起上的方针,从有到无,从大到小,从大到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具体思路是:发展蔬菜、果品、中药材产业,壮大畜牧业、生姜产业,做强马铃薯、茶叶产业。

基于产业链联盟的农业产业化分析 篇7

一、产业链联盟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表现

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

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 市场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相关各产业连接起来, 形成产业链联盟。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产业链联盟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中较为典型的组织模式:“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在这些模式中, 各个主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联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就是传统农业与工商业不断的联合, 不断的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发展, 农户与企业逐渐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联盟共同体。

二、农业产业链联盟的优点

1、节约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是人们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付的非生产性成本。根据科斯的观点, 企业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成本, 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现实市场交易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 从而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把市场交易企业化, 即内部化某些市场交易, 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在农业产业化前, 农户与企业常常表现为买卖关系, 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 需要派人检验品质, 与农户谈判等都需要额外增加人工成本费;现在农户与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共同体, 节约了这笔费用, 同时农户获得龙头企业提供几乎是免费的各种服务, 为生产农产品节约了成本。产业链上游一般是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为农户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农户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 龙头企业也降低了与农户的交易费用。同时农业产业化中形成的产业链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种“资产的专用性”。从而节约了双方的交易费用。

2、获得充分信息。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交易双方充分的信息, 但现实中市场交易双方都不可能获得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 获取信息需要成本, 这常常阻碍了交易的发生。龙头企业上连市场, 容易获得成本较低且较为充分的一手市场信息, 为公司的各项决策和农户的生产提供服务, 缓解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增强了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拥有较多的信息和实力, 在销售和购买生产资料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谈判价格实力, 减少单个农户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的被动局面和消除农户在丰年压价以减少囤积产品的压力的行为。而且龙头企业拥有充分信息, 可以专门组成一个部门为农户代购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 为农户免费提供专业服务, 大批量购买然后转卖给农户, 降低农户的购买成本。农户按照企业的要求标准生产合格的农产品, 企业按双方约定的价格回收后加工、销售, 同时避免了在丰年农户间在丰年压价以减少囤积产品压力现象的发生。

3、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建立了新的市场农业运行机制。农产品产业链的建立,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公司提供农户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受教育不足, 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 农户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公司, 公司有针对性的分析、解决问题。过去计划经济把农业产业链人为的分割, 造成信息交流缓慢、人才转移困难、资源配置不当。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促使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农业产业链内合理流动, 巩固和建立新的市场农业运行机制。

4、打通和延长了农业产业价值链。把农户的农产品生产与农业企业的农产品深加工、运输、销售等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打通和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 创造更高的价值。农户和企业是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农户则可分享于农业相关产业的收益, 促进农民增收。一般来说, 农产品经过加工, 零售价是农产品售价的2-6倍。如蚕豆的售价是2元/斤, 经过加工后, 零售价是7元/斤。通过产业链战略联盟的形式把农业生产的前、中、后各环节的企业和农户结合在一起, 使初级农产品经过多次加工, 增加附加值。

5、产业链形成的专业分工, 有利于参与各方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般龙头企业都具有较大的规模, 实力较为雄厚, 能够产生规模经济。同时为了持持续保持自身优势, 还会不断进行科研和创新, 并对农户进行技术和管理指导, 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农户作为农业产品的直接生产者, 专注于农业生产, 不去过多考虑的市场的问题, 也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效率。

三、农业产业链联盟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使农户与企业成为真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已形成合作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农民与龙头企业、公司的关系是一种买卖雇佣的关系, 各自利益目标不同。农民追求的是其所生产农产品的出售收益最大化, 故希望尽可能提高收购价, 同时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大于公司收购价时, 农户会产生内在的违约激励, 经过对违约成本的核算后, 很可能真的违约;龙头企业或公司追求的是公司收益最大化, 故希望尽可能降低收购价, 同时当市场价低于收购价时, 会产生违约的内在激励。双方利益的内在冲突性决定了违约的可能性。在农业产业链中农户通常不能分享产业链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只能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和人力及其他资本入股农业产业化企业, 使农户分享整个产业链所带来的好处, 能够有效解决双方利益分割对立的问题。

2、如何降低产业产业化链中的违约风险。农业产业链中的违约行为具体表现为企业与农民利益连接不紧, 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多数企业只顾自身发展, 不顾农民利益, 原料供不应求时企业便抬价抢购, 企业负担加重, 产品成本上升, 最终制约企业发展;而原料供过于求时, 企业又压级压价, 拒绝收购, 损农伤农, 影响农民增收。也有些农户只顾眼前利益, 不遵守合同进行生产, 甚至不履行合同, 市场行情好时不愿将农产品卖给企业, 自行上市出售, 造成企业购买不到足够的加工原料, 企业对外失信, 影响企业形象。违约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为此一方面应加大对双方的守法诚信教育, 另一方面应探索从制度设计上降低违约率。如探索农户以土地承包权等入股农业企业, 及企业的利润返还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等方式降低农业产业化中的违约风险。

3、如何加快培养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问题。农业产业链中的公司与农户作为交易的主体双方, 具有地位不对等的关系特征。农户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也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只有通过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才能更好地提高单个农户的谈判能力和谈判地位。同时, 我国的农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无法产生规模经济, 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其规模才能更好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为此, 一方面政府应从财政方面更多地支持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另外, 也应放开政策限制, 鼓励农户自发组建各类合作组织, 同时鼓励农业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 从而迅速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4、如何解决农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从事农业人口虽多, 但高素质人才少, 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限制了先进技术设备在农业产业中的使用, 同时, 由于农业的低收益现状, 使得从事农业科研人才和资金也相对不足, 这些都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 人们认为从事工商业比从事农业体面且收入高, 做科研也不如经商赚钱多, 解决农业人才短缺问题需要人们要改变这种传统观念, 但更多的是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农学专业院校, 同时通过增加农业科研费的方式激励更多农业研究, 提高农业产业化中的人才数量和质量, 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征学.农业化实现路径之探讨——来自塞飞亚集团公司的经验[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3) :12-19..

[2]、梁伟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一个产业融合理论的解释框架[J].求实, 2010 (3) :69-73

[3]、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4]、冯春燕.探索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6) :79-81

[5]、熊志平.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 2010 (2) :24-26.

[6]、苏永.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63-365.

农业产业化分析标准 篇8

【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次经营体制的创新,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向更高层次的一个飞跃。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化布局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条件

农业产业化对于构建小农户经营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中介桥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成聚合规模经济效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产业化领域不断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区域合理,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日益完善,企业和农户建立起了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当中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这是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紧迫话题;龙头企业规模小,在全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4.7%,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更屈指可数了;市场竞争力不强,开发农产品的能力离发达国家,如美国还有很大差距;利益连接机制不够完善;对农产品行业或产业的政策扶持不够,现有的一些政策的落实难度也比较大。

发展农业产业化,从政策上入手,要有良好的引导激励措施,并做好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和扶持工作是最重要的,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1.切实加强农户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明晰土地产权,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政策。在现有承包制下,农户并未授予对土地经常处置的权力(包括出租、出售、赠予、抵押),农户有地无权、集体则有权无地,由此导致了党政机关凭其权力乱征用农业用地搞开发和建设,非农业占用耕地问题严重。因此,保护耕地,明晰土地产权尤为重要和急迫。

3.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实行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政策。我国人多地少,所以应优先发展土地节约型的技术,如高效化肥、优良品种,并大规模推广。只有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户才会产生对产业化经营的强烈需求。

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业的发展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灌溉、水电、通信、气象、水文等各个方面,这是农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

5.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政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与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密切相关。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依托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又必然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构成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中,主导产业、服务产业、信息产业、信用社和银行等金融业、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都需要依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二、荆门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途径分析

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经过五年来的发展,该市有4家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农产品基地建设方面,目前该市已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8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5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3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28万亩,优质水产基地5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175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0万亩,畜牧养殖小区119个。全市以十大龙头企业为依托,初步形成了4个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一是以中粮祥瑞、新美香、金汉江为核心的钟祥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二是以国宝桥米为核心的京山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三是以洪森实业、楚玉食品为核心的沙洋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四以宝源木业、金龙泉、众和纺织、日月油脂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东宝、掇刀农产品加工业园区。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向优质化、标准化迈进,催生了一批名优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流通和中介服务组织也获得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农民流通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109个,已吸收会员过2万人,销售收入近2亿元.农产品流通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化服务方面,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通过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等,形成一个严密的支持体系,让优势产业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依据产业择优扶强,努力创造产业聚集的环境。树立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和法律主体地位,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合理布局,公平竞争。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目前该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41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4.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5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收入也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61500万元,户均增收近1500元。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结合荆门市自然资源、土壤气候、区位优势等条件,加快荆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产集约化。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农业产业化,首先就是要考虑发展壮大我们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家庭经营、承包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公司加农户、定单农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避免分散带来的盲目性、趋同性,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2.布局区域化。实现农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分工,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专门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利用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优势或是土壤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节省物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物流方面的成本。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重点发展壮大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平原湖区优质棉花、速生丰产林、汉江沿岸及漳河库区优质水果、城郊公路沿线优质蔬菜、优质三元猪、湖库区优质水产品等八大优势产业和花生、食用菌、家禽、牛、羊、蜂产品、花卉苗木、板栗等八大特色产业。

3.作业机械化。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农业机械化,无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标志。随着拖拉机的大型化和通用化以及农业工作机具的性能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将会有很大提高。

4.经营一体化。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在深化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或联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经营系统。经营一体化是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既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发挥专业协作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交易成本,这不仅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而且能够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小农户获得应得份额的交易利润。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造区域性配送中心,扩充经营网点,新建或改造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5.管理企业化。农业企业要发展好,就要学习成熟的工业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农产品品牌。一方面要实现农业企业经营范围的专业化,深化农业企业分工;另一方面,要实现从育种到最终产品全过程的工艺专业化。另外还要实施标准化生产,把品质做优。全市已制定各类农业生产地方标准23个;认证“三品”标志产品274个,其中有机食品8个,绿色食品122个,无公害食品144个。农业品牌建设也初见成效,“金龙泉”啤酒、“国宝”牌大米、“洋丰”牌过磷酸钙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玉树”牌一级菜籽油、“洪森”精制米等16个农产品荣获“湖北名牌”产品。

6.农民组织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政府对农民及其经济活动更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加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关键在于依托现有的组织资源,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联合,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各种类型的联合和合作组织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提高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益,而且还有利于打破外部垄断,减少行政依附,实现平等竞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7.服务社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各级政府部门应主动参与、扶持和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育种、选种、准备各种农具、购买化肥和农药等产前环节,农产品收购、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产后环节,还是病虫害防治、飞机播种和施肥、收割等产中环节,都在社会化服务范围之内。发达的农业信贷服务体系和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服务体系更是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此外,政府还提供储运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电讯事业等公益性高、利润率低的社会服务以及义务提供法律指导、农业生产、科技、商品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全市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益性服务内容、管理办法、考核机制,实行合同管理,形成了“服务中心 +专业协会”、“服务中心+龙头企业”、“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等新模式。组织专家开展“贴近大企业,服务产业化”活动,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建立农产品检测检验、植保和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农技远程教育中心,广泛开展“科技入户”活动,大力推进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示范和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翔宇.农业经济管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54-55

[2]吴理财.农地制度改革:市场化.三农中国.2004年第1辑,64

[3]宋洪远.农村政策面临十大问题,三农中国.2004年第2辑,18

上一篇:公司排班制度下一篇:仓储搬运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