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2025-01-13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精选9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1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但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集群内部结构松散、集群之间也结构松散的问题,破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整合零星分布的农业产业集群、强化集群内部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等措施,壮大农业产业集群进而加速城镇的财富积累、要素集聚及社会网络的扩散,利用规模经济和扩散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驶入快车道。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

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全新理念。 与传统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不同,新型城镇化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互促共进。 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农村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难、收入低是制约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措施。

一、农业产业集群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

农业产业集群是由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设备供应商、物流企业、金融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由于产业分工形成的某种特定联系聚集而成的有机群体。[1]农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 广义上讲,也可以通过向下延伸的方式将销售渠道及客户涵盖进来。 上述大量不同性质的组织在空间上柔性集聚的结果是以分工加深、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降低以及创新出现加快等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并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壮大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 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仅就其核心部分即农产品加工而言, 因为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而不同的生产环节又可以由不同的企业来承担,众多专注于不同环节的企业因此而联结在一起。 空间上的接近使这些企业能够降低采购、运输、库存等各种费用,产能得以扩大。 产能扩大必然对销售、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贸易体随之出现。[2]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由此奠定了小城镇及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基础。 第二,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摆脱对土地的依附而转移至城镇的非农产业。 于是,农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镇,转变成工人和市民,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要素供给和市场消费力。 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费力的提升再次促进当地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容纳更多的就业, 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应该认识到, 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新型城镇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在当前大城市因过度膨胀而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的情况下, 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充当要素聚集地的角色, 从而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市场容量并且能够加快农业产业集群的高级化进程。 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几种模式

随着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企业基于费用节约的考虑会发生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够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 城镇中较为集中的要素市场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演化。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发展关系具有多样性, 能够以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一)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专业市场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其产生发展是在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受政府部门的干预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也较少。 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形成的初始动力来自企业对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追求, 也就是说这类集群的驱动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 第二,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主要以家庭企业及小规模非家庭企业为主, 体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特征。 行业准入门槛低,在资本数量及生产技术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 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小, 竞争比较激烈。 第三, 这种类型的集群对于市场具有相当强的依赖性。 专业市场上汇集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各种信息并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扩散,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或改进生产技术。 第四,生产要素不断融入专业市场所在地,人口、资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这种类型的集群运转呈现出产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特征。 龙头企业承担着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等综合功能,其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龙型经济的规模和活力。 第二, 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围绕着龙头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实施品牌战略,将特色农产品的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三,由于作为核心的龙头企业往往是具有良好声誉和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 容易获得集群内其他主体的信赖,因此,这类集群的内部结构往往是比较稳定的。 第四,龙头企业作为这类产业集群的核心,一头连着农村、农业和农民,另一头连着城镇、工商和市民,具有统筹城乡的重大功能,对于推进农村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融资不足的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性质,商业银行对向农业经营提供资金的激励不足。 通过供应链金融,将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经销企业等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降低贷款的风险,成功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融资。 第二,商业银行为了拓展贷款业务,会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有意识构建供应链金融或为供应链金融的构建发展提供各种帮助, 从而在缔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 集群能够获得的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稳定和灵活。 第三,在对供应链上不同经济体的利益进行捆绑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往往随之形成, 这样的产业集群涵盖了供应链上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所有环节,受益者众多,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开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很快, 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尽管许多地区都拥有丰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 但农业产业集群发育程度的低下使当地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 农业产业集群对于新兴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链条短,无法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根本上讲,产业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细致的分工所导致的专业化协作。 然而,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生产的过程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分离、拆解、间断,且一般不会有中间产品产生,所以尽管农业生产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但生产链条却非常短。[ 4] 由于农业生产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所以其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就显得十分有限。 要发挥集群优势,就必须立足农产品加工环节,大力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 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基础比较弱,多年来一直都以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科技贡献率比较低,农产品加工环节的产业链条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样无法实现有效细密的分工。 简单生产和加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及其微薄的利润都使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农业产业集群分布零散,无法对要素形成足够吸引力

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形成的, 除了个别以为数较少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核心形成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以外, 大多数的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小, 分布零星, 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 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产业集群无力做强整个产业链, 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很难打造出共同的区位品牌。 因此,这种零星分布的小规模农业产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有限, 因而无法创造出太多就业机会,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就显得比较有限。

(三)集群内部契约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乡之间的关联

就我国目前农业经营的现状看, 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独立性比较强。 农户可以不依赖其他组织力量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实现自销。 因此,农户对于关联企业的依赖十分有限, 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稳定的基础。 在被普遍采用的“ 企业+ 农户”模式下,收购价格是企业与农户事先约定的,当收购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 农户就表现出强烈的违约动机。 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种农产品的品质及上市时间基本趋同, 激烈的竞争只会在农户之间展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农户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 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使得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关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难以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农户和企业、 农村和城镇之间无法通过农业产业集群来建立起紧密的联结。

(四)支持性作业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经济网络联结壮大新型城镇

农业产业集群应该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关联形成的网络结构。[5]这个网络结构中不仅仅包括企业和农户,还要包括支持性作业体系。 所谓支持性作业体系是指由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产前生产资料或在产后实施收储、加工、销售等行为的个人和企业联结而形成的网络。 目前,我国支持性作业体系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农产品营销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难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成为制约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短板。 而农资部门则处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状态,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支持性作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业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扩散效应不足,制约着城镇规模的扩大。

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既是我国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必由之路。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并在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指导之下逐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体系, 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延长农业产业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经济基础

做好农业产业集群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彻底改变农业产业目前比较“ 粗放”的发展模式,把握住农副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这个环节, 真正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予以积极引导,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 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产品加工方向投资,加强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产业链上的产品附加值。 应该仅仅抓住绿色食品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以此提升产业化、市场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发挥优良的资源条件和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链向横向、 纵向不断拓展延伸。 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 能够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物质基础。

(二)推动农业产业集群整合,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要素基础

针对农业产业集群零星分散、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 应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独特优势,走差别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对于那些在空间上接近,以相同种类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集群应加强整合,通过制定通用的标准、规范等来统筹这些原本相互独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运及异地营销等工作,从整体上降低农业产业集群体系的营运成本, 在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形成合力。 集群之间的这种合作更容易通过各集群中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来现实。 产业集群体系的壮大能够大大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聚拢人气和资金。

(三)加强农业产业集群内部联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关系基础

对于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缺乏凝聚力。 政府应该选择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并通过投资入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大其规模,增强其对其他企业以及农户的带动力及辐射力。 而对于农产品上市期间农户与企业交易不对等的问题, 解决的关键在于推进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 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可以形成涵盖农产品集散、配送、贮藏及营销等环节的信息系统,缓解市场饱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消弭农户的劣势地位。 农业集群内部一旦形成紧密联系, 农村和城镇之间也会随之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 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二元障碍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网络基础

支持性作业体系是第一产业与第二、 三产业联系的桥梁,通过它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支持性作业体系包括农资部门、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及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相互联结成为农业产业集群。 支持性作业体系越复杂,农业产业集群就越高级。 政府应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业体系, 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农产品营销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逐步探索增强农资部门竞争的方法,鼓励在集群内部建立协会,鼓励成立产学研联盟。 支持性作业体系带来的社会交易网络能推进城镇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复杂化、高级化,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五、结语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障碍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从内部看, 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冲突,使集群本身松散而脆弱,难以充分发挥集群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的优势, 无法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 从外部看,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同样比较松散,各自为政,难以提升区域性品牌价值,难以通过规模叠加来有效降低成本, 实现1+1>2的效果。 突破上述障碍的关键在于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 依托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实施报复以提高违约者成本的能力,集群内部稳定的契约关系能够得到保障。 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本联合,集群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得以实现。 农业产业集群的布局应该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来加以构建。 除了继续扶持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外, 更要注重对有潜质成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培育, 适当对他们进行资源倾斜。 通过不同规模龙头企业之间的占股、 承包、 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加强农业产业集群之间的交易联系,形成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本构成单元的集群,也即是集群的集群, 从更高层面上对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整合, 并使由于资源整合带来的规模经济及辐射效应更大层面上普及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角落,这有助于从根本上对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提档升级, 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2

4.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模式

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利用生物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作为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两大法宝,针对大量生产农产品的地带采用生物技术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进而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网上宣传以及地面推广等等,确保其优势的售出路径,同时还需要借鉴与优势地带的发展模式,利用各个地区不同的优势农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充分利用整体的新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等,将其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从而推动整个农业的发展,再利用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带动下游产品的加工、合理销售、运输等等其他一系列相关的朝阳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能够开辟出一条真正属于农民的新式就业新渠道。

4.2生态以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与农业生长的环境有关,同时还关系到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生态特色上的农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技术,利用其快速规模化的生产以及低廉且易生长的本质,使现代化的技术能够越来越深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其之间的发展日益紧密。另外健康农业、绿色食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重点应逐渐转移到生态化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结合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形成合理的动植物资源体系,同时还需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将有机农产品与山区资源相结合,继而开拓出属于我国的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开拓国外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市场。与此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实施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善现有的相关性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的整体产业形式,使其更加的合理化以及制度化。

4.3城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城郊农业的发展主要信息化的变化,因此信息的搜集以及辨别与此息息相关,城郊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城市居民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从而需要充分了解到各自之间的需求,在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能够包含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根据事实的需求充分了解以及掌握动向,利用信息化的平衡来实现这一目标。发展城郊都市农业是基于现有的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城郊农业产品主要的销售群体就是城市居民,因此农业产品具有相对较强的时效性,能够为城市具名提供必要的日常所需。与此同时城郊都是农业要肩负起相当程度上的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活质量的重任,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环境问题。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日益加快,因此需要不断更新都市农村的发展技术,加强都市农民的技术水平,改善现有的农业设备使其更加现代化。

4.4以出口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初步发展,还要能够实现其市场化和国际化,因此对于具有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在能力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鼓励其快速发展,选择性发展此类商品。各地方地区根据自身农业特色情况,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式来作为对外发展的输出端,同时还需要以国际市场目标,不局限于国内市场,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出自身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依靠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全方面的竞争力,最终建立属于中国特色的新兴农业。

5基于技术革命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对策

研究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新技术革命也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并且已经凸显出更多的优势,农业、技术已经不再如以往的发展模式一般,单一发展、没有关联,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以及农业之间也实现了紧密化关联化,从生产到销售,从研发到推广这一系列的农业活动已经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紧密相连,相信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未来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5.1全面提高整体农民素质打造新型农民队伍,实现农民工人化

鉴于时代对于农民素质发展的需要,需要做到逐渐提高当下农民教育,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体制,做到制度创新,同时还需要借助政府以及知识分子的力量,邀请农业专家对当代农民进行新式培训,远离以往无知的阶段,打造出一只新兴的知识体系农民队伍。主要做到以下两点:①从教育入手,由政府倡导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为农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以及精神基础,例如公共设施、指导老师等等,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农民的专业素质,使其专业化合理化技能化;②进一步整合当地的地方教育资源,对外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内要靠当地的本地农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合作,更大程度上的实现知识水平最大化和技能最大化。

5.2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提出以新技术革命来推动社会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巩固以及不断探索已有的产品销售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销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化利益,结束以往因信息滞后导致的产品脱销的状况。要从根本上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农业产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在不断推进整个产业的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体产业的稳步前进。而在产业优化的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前进发展,尽可能的实现产业链的逐步增长,提高整个农业的附加值。

5.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着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中服务业,推动产业优势前进。同时还要发展现有的农产品,不断推广从而达到实现最优化的技术水平。农业生产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也要完善相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且提供具有一定优质的金融以及相关保险服务。努力拓展涉农服务项目,支持农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等信息服务。

5.4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产业的过程当中,遵循技术革命的优势,并且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号召力和资源性能,利用已有的整体公共资源主体,从制度上改善现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对已经拥有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相当程度上维修,为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挖掘农业产业的相关行业,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加强整体农业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方向和物质指导〔12〕。

参考文献:

〔1〕柏振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完善的路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16-120.

〔2〕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03.

〔3〕王希凡.基于产业组织的农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4:115.

〔4〕GillesDuraatonandHubertJayet.Isthedivisionoflabourlimitedbytheextentofthemarket?EvidencefromFrenchcitie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2011,(56):79-95.

〔5〕LindJ.Ubiquitousconvergence:marketredefinitionsgeneratedby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ylifecycle〔D〕.PaperfortheDRUIDacademy,Winter2005Con-ference,2010:205-227.

〔6〕于允充,朱信凯,王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趋势与动因:基于全国范围县级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10):78-90.

〔7〕温琦.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79.

〔8〕方志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53.

〔9〕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理论参考,2013,(8):36-37.

〔10〕杨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分工的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基于中国家庭生产方式的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86.

〔11〕杨昀,郭建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科技支撑效应与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4):84-86.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据《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3.5%,提高1.5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3297.2亿元,排全国第四位,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增长14.2%。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基础地位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3亿斤,连续6年增产。油菜籽产量221万吨,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2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保持第5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尽管农业在四川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实现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超过四分之一,增速高于工业产值1.3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着力突破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制约,以“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2012年,四川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52万人,减少2.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088.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双核心”主导特征十分明显。农民有钱后进城经商、居住、置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随着四川“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32个百分点。

据测算,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农村劳动力48.4万人。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据农业厅对四川30个县的60个乡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表明,120个村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其中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并且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另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

近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四川6600万农民奔康致富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3305.6元,比2000年高出9326.33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四川现代农业规模大而产业弱的矛盾明显,品牌不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产业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乏力。

据统计调查,201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4元,在全国排在21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00多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6元,占了差距的51%。

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尽管四川对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但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201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62.8亿元,仅占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巨大差异,制约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进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县”工程,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着力使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在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加快培育近期能进入全国前三位的高粱、蔬菜、稻谷、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下大力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各项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

配套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适应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需要,在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水平。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4

一、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产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效应, 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城镇集约开发和生态化发展, 城市方式不断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5]。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在整体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 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选取的13项指标分别是, 经济发展方面: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X1) 、人均GDP (X2) ;社会进步方面:城镇人口比重 (X3) 、人口密度 (X4) 、人口增长率 (X5) 、城乡收入比例 (X6)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7) 、恩格尔系数 (X8)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X9) ;基础设施方面:供水总量 (X10) 、拥有道路面积 (X11) 、公共交通运营车 (X12) 、绿化覆盖面积 (X13) 。

本文主要以石家庄市2003~2011年不同年份为样本,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其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所选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1年的《河北统计年鉴》[6]和《石家庄统计年鉴》。运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以上13项指标进行处理[7], 计算出石家庄2003~2011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分别为-0.9159、-0.8927、-0.5161、-0.2776、-0.0955、0.1238、0.4814、0.8029、1.2898。

从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 2003~2011年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且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进程较快, 但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 2003~2007年石家庄市城镇化的综合得分还为负数, 说明该年度的发展水平低于研究范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 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 2011年综合得分达到1.2898, 新型城镇化也开始加速发展。

二、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体, 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化管理, 实现产业延伸和产业扩张, 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集约化、高效率、一体化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8],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根据科学性、综合性、统一性的原则,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构建了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6个指标, 分别为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 (X1) 反映区域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 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X2) 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总播种面积 (X3) 反映农业资源的情况、消费品零售总额 (X4) 反映市场规模的指标, 化肥施用量 (X5) 和农村用电量 (X6) 反映农业生产条件。

选取2003~2011年反映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数据, 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综合得分分别是:-1.3156、-0.845、-0.1953、-0.469、0.0448、0.2439、0.5677、0.4108、1.4623。

从2003~2011年的分析数据来看, 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较快, 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03~2005年是一个急速上升的态势, 2005~2010年发展较为缓慢, 2011年又有了快速的发展。石家庄市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产业科技化, 增加产业化基础投入, 完善产业配套来带动产业化发展, 但农业产业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三、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城镇化与产业化是空间载体与产业内容的关系[9]。对于石家庄市来说,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如何, 如何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需要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前面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2003~2011年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我们用NU表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 用AI表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得分。

(一)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产生伪回归, 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RU和AI两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10]。由检验结果可知, 变量NU的ADF统计量为-1.1807, P值=0.8367>0.05, 变量AI的ADF统计量为-0.7205, P值=0.7763>0.05, 说明两个时间序列都不是平稳的, 存在单位根。对变量进行二阶差分发现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通过此检验可知, 两个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 即NU~I (2) , AI~I (2) 。

(二)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用来分析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关系。前面通过ADF检验显示各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 可进行协整检验。OLS的分析结果如下:

对残差项et进行平稳性检验, et的ADF统计量为-3.016<C0.01=-2.886, 所以在1%的水平上拒绝et非平稳的假设, 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从长期反映了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0.8725, 可见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为产业载体, 采用工业化的组织形式,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有效动力。

(三) 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定理, 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必然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将变量的原始值和差分结合起来建立模型。其中各变量的变动是由较稳定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所决定的, 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 是误差修正的调节作用防止了长期关系的偏差在规模或数量上的扩大。

由上面的协整检验, 可估计得到新型城镇化水平 (NU) 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AI) 的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et, 令误差修正项ECMt=et, 则可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项ECMt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 将短期波动的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

短期内城镇化水平的增长在受到前一期非均衡程度影响的同时, 也受到农业产业化水平短期变动的影响。其中,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滞后期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0.392, 具有正向的影响;误差修正系数 (-0.409) 反映了新型城镇化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 当城镇化水平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 长期均衡项将以-0.40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 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 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来看,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存在着动态调整机制, 当新型城镇化偏离长期均衡时, 将以-40.9%的力度调整至均衡状态。这说明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 石家庄市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一)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增强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

龙头企业既是农业产业化又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2012年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55家,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君乐宝乳业, 带动鹿泉市及周边县300余家牧场和养殖小区附着在乳制品生产链条上, 2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奶牛养殖及相关产业,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因此, 龙头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优化调整产品结构, 着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 深化供销社改革, 建立合作社组织服务新体系。

创新供销社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 构建县有联合社, 乡 (镇) 有新型基层供销社, 村有综合服务社和农民合作社的组织服务新体系。以土地、资本、产品和产业为纽带,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形成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 提升农民素质, 提供新型城镇化人力保障。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培养均衡发展,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成立专业技术培训学校, 使农民掌握实用专业技术, 努力提高农民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避免农民进城后出现结构性失业, 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 .彭红碧, 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 2012 (4) :75~78

[2] .马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提高城镇化质量,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2 (5) :4~12

[3] .冉启秀, 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8 (2) :39~45

[4] .石家庄统计局.石家庄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5]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48~54

[6]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7]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8] .李民.基于农业产业化视野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5) :43~44

[9] .蒋宵宵.农业产业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驱动力研究——以“冀中南”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 2013 (4) :47~51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5

河北省处于京津冀经济圈, 占有得天独厚的信息地理优势, 信息产业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 2013年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量达到7 500亿元, 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19%, 高于全国水平。河北省农业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9%, 与大型企业相比, 它们有着自身的弱点, 如资金不足, 生产规模小, 缺乏人才, 营销网络过窄等缺陷。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的主流生存方式之一,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甚至农户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 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数据, 到2013年底, 河北省涉农网站数已经达到300个, 其中河北农业信息网和河北蔬菜网等政府官方网站在信息发布和农技推广方面具有权威性, 以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为代表的第三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产品网上交易体系。河北省农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又是十分复杂的, 需要企业有相当大的投入, 这对于实力不足的企业来说是一大难题, 同时, 农产品交易量大、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这使得农产品电子商务有不同的应用模式。

1 河北省农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基础

根据中国第3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可知, 截至2013年底, 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为28.6%, 规模达到1.77亿, 比2012年底增加约2 101万人。随着国内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在一些试点省市开始逐步取消农村户口, 农村人口在逐渐减少, 但我国农村网民数保持稳步上升趋势。近几年来, 农村互联网普及略显成效, 农村人口互联网的普及率的增速开始小幅度的超越城镇, 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 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和城镇化进程如图1所示。

河北省互联网覆盖面持续扩大。根据中国第33次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 普及率达到45.8%, 其中河北网民人数逐年增加达到3 389万人, 在全国排第12位, 普及率达到46.5%, 网民增速12.7%;河北省域名、网站及网页数量均增长迅速, 如表1所示。

在政府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河北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用户发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网络覆盖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农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组建新型经营模式。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 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现代化的农业机具, 这些机具能成倍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 工业化社会能生产出大量农药、化肥、良种, 并能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因此, 工业化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土地规模利用会造成大量原有涉农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尚无力吸纳那些因失地而被迫向非农转移的农业弱势群体时, 强行完成土地流转和规模扩大, 只能使失地农民的境况更糟糕, 这也不利于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未来发展, 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采取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统筹安排失地农民在农村就地城镇化以适应我国城镇化进程并维持社会稳定。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

关于农业经营主体研究, 罗必良认为家庭农场是未来农业生产组织的重要形式[2];朱学新认为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3];李炳坤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应对激励的竞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在不断完善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基础上, 农业龙头企业将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力量[4];孙中华认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有重要作用[5];巴特尔认为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是农业经营形式的三大新趋势[6];陈晓华认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7]。学者们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主体和体制还没有实质性研究, 而涉及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企业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研究尚未开展。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业经营主体, 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整个体系实现四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条件下, 农业经营主体很大部分还是以小农为主体, 然而小农细碎化的土地规模难以支撑起现代农业的经营手段与方式, 当农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时, 很难通过内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营的平均成本, 这必然导致农业投入的降低或弃耕[8]。因此, 发展和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 而企业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有效出路[9]。江苏常熟“田娘经验”与山东乐陵“希森”模式由两个企业主导, 以合作社发展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显示, 由龙头企业牵头, 整合合作社与农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可以统筹解决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乡村治理等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河北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 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 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10]。按照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北已初步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力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 河北农业正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主要包括龙头企业、中介组织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 、专业市场和农户等主体。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对电子商务认识及应用差距很大, 目前农户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 导致其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少, 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较分散, 且应用电子商务情况的数据难以收集, 因此在此暂不涉及农户和中介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市场适应性, 资金规模相对其他主体要大, 投资吸引力较强, 带动农民从业的能力强, 龙头企业所能带来的效益比其他主体所能带来效益之和还要多, 其社会效益突出, 是农业产业化中最典型的经营主体之一。2013年河北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66家,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6家, 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 中国名牌产品16个。目前建有3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 入园企业达1 405家, 形成了以乳品、粮食和肉类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18.3万户, 参与度达53.2%, 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7 743元。具体情况如表2。

通过表2可以得知, 龙头企业的规模要明显高于中介组织及专业市场, 体现了作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河北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域聚集, 全省各主要优势产业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形成了种子产业以大地种业为代表, 乳品产业以君乐宝公司为代表, 肉类产业以福成五丰公司为代表, 果品产业以承德露露公司为代表, 小麦玉米产业以今麦郎公司为代表, 棉花加工产业以常山纺织公司为代表, 食用油产业以兴龙粮食生化公司为代表, 葡萄酿酒产业以长城葡萄酒公司为代表, 中药材产业以药都制药集团为代表的不同产业龙头企业群。龙头企业集群不仅提升了产业影响力, 而且有力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对河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研究可通过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来开展。

3 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门户网站建设及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农业企业门户网站是一个集信息发布、互动和产品交易的平台。很多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企业门户网站模式来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及扩大销售渠道。本文以河北省2012年公布的454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调查样本,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称为搜索关键字, 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进行详细的网络调查记录, 如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门户网站, 记录其门户网站网址。根据调查结果, 45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187家建有门户网站。再根据产业来分, 河北的果品、葡萄酿酒、奶业、花卉园艺、棉粮加工、食用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建立门户网站的不在少数。葡萄酿酒7家中有5家建有门户网站, 占比71.4%, 果品一直以来是河北的优势产业, 5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有41家拥有门户网站, 占比69.5%, 19家食用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中有11家建立了门户网站, 占比57.9%, 分类统计数据见表3。

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解决目前多数企业存在的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报告, 截至2013年底淘宝注册地在农村 (含县) 的网店达到203.9万个, 比上年增长24.9%, 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在河北省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阿里巴巴网、中国供应商网和中国农业网这类B2B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企业店铺, 有一些企业还在上面做国际贸易。还有一部分企业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站开设网上商店,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8家 (其中7家是在淘宝网开设网上商店, 1家在阿里巴巴网开设企业店铺) 的门户网站能够把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进网站, 通过导航条可以直接外链到企业在其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的店铺从而实现在线销售。

4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政策建议

4.1 鼓励农业企业自建门户网站及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涉农企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建门户网站, 并加强网站商务功能的利用和开发。农业企业通过门户网站整合企业资源, 整合供应商加入企业门户网站形成战略合作伙伴, 共同参与服务分销商及最终客户, 见图2。调查发现河北众多农业企业门户网站内容长期不更新, 缺乏与用户间的互动, 未能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对市场快速反应的特点。农业企业还应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业务, 通过淘宝网、阿里巴巴网、金农网等综合性高流量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在线销售。

4.2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联合经营

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起来, 发挥省内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利用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建立联结关系, 联接的对象也可以包括农业大户或者农业合作社, 从而集中小规模分散经营形成虚拟经济实体, 实现规模化。联合的平台即为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 使龙头企业门户网站由信息发布型改变为综合电子商务平台, 众多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这种虚拟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减轻农户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农户直接参与了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可以大幅提高生成效率。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 逐步推进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4.3 建设农业电子商务核心示范园区实现规模经营

按照河北“十二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本地农业特色产业, 指定优惠政策, 在河北特色农产品聚集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提升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农企资源, 完善平台交易体系, 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集约化、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生产新技术应用和优势农产品品牌化设计。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 争取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农业大项目。园区内构建“科技+商业”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把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农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产业化推广优势, 打造河北省富有优势的生物种业、林果和蔬菜等优势品牌产业链。

4.4 发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现代股份公司经营型农业龙头企业

改变过去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的传统经营模式, 发展股份制公司经营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农业龙头企业把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的土地经营权和劳务入股。这种改变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利益分配, 通过股份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公布企业经营信息, 制定明确清晰透明的利益分配制度, 加强与农户的互动, 使其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功能。股份制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 要反哺农业产业, 解决失地农户的就地就业问题, 做好培训工作, 实现农户由小生产者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过渡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探索, 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制度。

参考文献

[1]邓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农业规模化经营[J].农村经济, 2004 (9) :34-36.

[2]罗必良.提倡向农民学习——基于农民经济理性的经济学解释[J].农村经济, 2004 (8) :1-4.

[3]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2) :39-42.

[4]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9) :4-8.

[5]孙中华.立足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实践继续发挥服务引领支撑作用[J].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2 (1) :39-40.

[6]巴特尔.创建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J].中国畜牧业, 2012 (22) :36-39.

[7]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12 (11) :4-6.

[8]文华成, 杨新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框架、机制与路径[J].农村经济, 2013 (10) :28-32.

[9]宋洪远, 赵海.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推进经营体制创新[J].团结, 2013 (1) :31-34.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6

1.1大力发展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

要鼓励种养大户, 支持家庭式的农作物场地, 对其进行科学技术的指导和服务, 但要使之符合要求:产品要有标识、生产须有规模、管理依靠制度、配套设施齐全。

1.2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政府要着力以股份合作或专业合作的方式扶持、引导和鼓励合作社的兴办;要促进市、县级示范社的建设;拓宽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范畴, 鼓励农业的全面发展、农技的大力推广以及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理等农业项目;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规范信用合作、服务以及保险产品的经营;分级进行示范社评选机构构建活动。评选的示范社为政府扶持的中心;建立培训基地。

1.3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建立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 以“共赢、互利、协作”为宗旨, 扶植农业龙头企业, 使之快速发展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相互合作。

1.4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可为农民提供全面、便捷、优质的社会化服务, 而且成本很低。因此在农机作业、产品营销和统防统治上, 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参与;要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进行评选, 及时推广多种服务模式。

2 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必要性

2.1专业化统防统治解决农民防病治虫难的必然要求

病虫害中的很多病虫具有飞行特点, 它可以飞往别的地方进行病毒传播, 传统的一家一户防治形式已然无法应对。何况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大多跑到城市谋生, 剩余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专业化统防统治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防治方式极大地弥补了以上存在的问题, 将使病虫害可能带来的损失降为最低, 农业生产的安全也因此得以保障。

2.2专业化统防统治是提高病虫防控效果的关键措施

农作物病虫灾害逐年加重的态势, 成为制约农业丰收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旧有的防治形式, 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拥有很专业的技术水准和非常先进的装备, 同时防治成本也很低, 最重要的是防控效果极佳, 可有效避免病虫害的灾难性暴发。减少损失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等于增加了产出, 通过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粮食的生产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3专业化统防统治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 农药的提供、购买、配给以及施用都将统一安排, 田间作业行为也将规范化, 人、畜中毒事故将不再或极少发生。另外, 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后, 假冒伪劣农药将就此绝迹, 一些被禁止施用的毒性很高的农药也将被彻底摒弃, 那么生产的果蔬其安全性必然得以保证。

2.4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举措

很多年前城市既已步入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 但时至今日农业生产已普遍进入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模式, 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 防治效果将得以保证, 防控方式将朝环保型迈进, 新型而高效的植保机械将被广泛采用, 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3 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发展

3.1防治组织快速发展

各地因地制宜, 多元化发展,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和农药生产销售企业为主体, 将种植大户、村级防治组织作为补充。

3.2服务模式不断完善

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之后, 其服务形式已不再是过去的单一代替模式, 而是转变为阶段承包和全程承包。

3.3防治作用日益凸显

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对于具备飞迁能力的螟虫等重大病虫的防控效果令人满意, 并促进了植保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为实现粮食“12 连增”发挥了积极作用。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的范围从水稻等粮食作物延伸到果蔬等经济作物;服务对象由种植大户、示范基地向分散农户拓展。服务范围由本村、本乡向跨县、跨省作业发展.

我们应将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此, 就要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 制定详细推进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规划。也要进一步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以加快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的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气候的反常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动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灾害频发, 旧有的一家一户独干型病虫防治措施已不再能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植保工作也无法得以整体全面完成。专业化防治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特点, 它的执行组织配有专业设备和具备专业的质保技术。通过专业化防治可以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即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即是市场需要什么, 农民就生产什么。

二、调查南辰乡概况和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成果的介绍

(一) 南辰乡概况

南辰乡位于东海县最北部地处江苏省和山东省两省交界处。面积30.5平方公里, 辖九个行政村, 2.2万人口。地理环境主要以平原与丘陵为主。交通较以前有很大改善, 最近的“交通大桥”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 完成后将使得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 南辰乡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主导农业产业、以及成果展示

南辰乡打破以往只发展种植业, 其它农业结构发展不均匀的情况。现在该乡在不断优化以生产小麦、大豆等粮食品种为主的农业结构, 更加注重发展养殖业与水产业。其中该乡的獭兔养殖和黑鱼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獭兔是由法国引进的兔种, 皮毛可以制衣, 肉可以食用且鲜美可口。该乡獭兔养殖户已达到58户, 平均每户每年可净赚8万元左右。水产品是南辰乡近年来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南辰乡农副业资源丰富, 乡境内拥有近万亩滩涂资源, 乡内黑鱼养殖业发展情况比较突出, 其中精养黑鱼100公顷, 年产黑鱼为800吨, 其他鱼类为2000吨。

三、中国新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原因:

1985年, 《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对中国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划分, 其中第一产业农业, 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木业和水产业。其中2002年到2012年数据显示, 中国种植业已从2002年的54、5%下降到51、6%, 养殖业从2002年的9、3%增长到2012年的10、8%, 水产业从2002年6、4%上升到7、9%。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较之以前很大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种植业方面, 其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大, 经济作物品种结构也不断优化。其中水产业和养殖业都在逐步发展并形成规模。

下面我们来着重分析一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有客观规律的, 与各产业的产品的供求关系、需求的收入弹性, 产业技术特征、国际贸易的推动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 供给、需求原理

需求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供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影响供给的因素有:1、商品本身的价格。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3、生产技术的变动。4、预期。5、国家政策。

这里着重分析商品本身的价格因素、生产技术的变动和国家政策因素;

⑴其中商品本身的价格由于又与其消费者对其需求有关, 当消费者对其需求增加时, 商品的价格会上升,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厂商会增加其供给量。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还会增加对肉类、水产品等其它农产品的需求, 相应地农民会增加对水产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的投入。从而农业产业结构会相应地进行调整, 改变传统的结构模式, 转向以种植业不断优化的基础上, 发展养殖业、水产业等其它产业, 相应的对水产品以及养殖业农产品的供给也不断增加。生产技术的变动与革新, 也是推动了其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⑵近年来,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如养殖业、水产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形成科学技术为支撑下的新型农业结构, 也使得水产品、养殖业农产品的供给增加;

⑶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 也是增加其他农业产品供给的重要原因。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国家对于农产品养殖业的优惠政策与补贴。国家对其他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其他产业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比如养殖业, 国家对养殖业具体优惠政策有:养殖业按照种植业用地收费, 养殖业用水按照种植业用水收费, 金融部门加大对养殖业的小额贷款力度, 实行直接补贴, 并且各地区的补贴政策不同。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除种植业以外的其它农业产业得到发展空间。此外国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节相配合原则。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经济基础等条件, 根据这些条件形成地区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应该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有条件, 有步骤的进行, 以达到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时也不威胁到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节相协调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 同时坚持宏观调控可以用来调整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有效原则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 需求收入弹性

在经济学中, 弹性指的是一因素变化引起另一因素变化的变化程度。收入弹性指的是在价格不变的基础上, 由收入变化引起的商品的数量变化程度。一般来说, 如果某种商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 说明人们用增加的收入去购买的该产品的数量在减少。而如果某种产品的收入弹性大于1, 则意味着用增加的收入去购买的数量在增加, 也意味着生产该产品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水产品和养殖类产品属于弹性需求大于1的农业产品, 则意味着人们增加的收入去购买这些农产品的数量在增加, 又一次促进了对这些产业的供给增加。而当前中国经济保持良性发展,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 使得人们不只限于购买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粮食作物, 还开始更多购买满足口味的农产品。这样使得类似于水产业和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而现在当前中国新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开始逐步向着以种植业为主, 水产业, 养殖业等产业逐步发展的状况。

(三) 产业技术进步

中国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技术进步主要包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科学农业措施。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 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 使得养殖业、水产业等迅速发展起来。另外中国新农村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有很大支持和帮助。中国新农村发展政策中中央以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对新农村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并拨专项资金进行支持, 使得新农村的农业结构调整有目标有能力进行。另外一方面依托农业高校进行技术指导, 向农民们传达科学培育知识, 使农民少走弯路。比如, 山东西南地区最大的改良驴肉养殖基地,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 并常年技术养殖顾问, 使得养殖驴业在山东西南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四) 国际贸易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指的是如果一国在某一种商品生产上的机会成本小于其他国家在该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则称该国在该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我国农业在以往时期依靠劳动力众多, 劳动力成本低, 而现在, 外国在农业最基本的种植业上已经拥有了机械化大生产的能力。我国农业已经丧失了在最基本的种植业上的比较优势。而水产业以及养殖业在这一方面拥有比较优势。这是国际贸易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面对的问题:

尽管农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 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从个人、市场、政策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个人

个人拥有的教育背景、技术资源, 信息不完善, 使得个人进行生产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我国水产品养殖多为家庭承包, 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从业人员技术知识少, 缺乏经验, 产业整体素质低, 组织水平较低。并且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造成农业劳动力的队伍呈现过于年轻化和年老化的状态 (即留守儿童和老人) , 农业生产失去主要劳动力, 对于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 市场调节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

这里着重分析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弊端。

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比如完全竞争市场中, 每个生产厂商拥有的信息程度不同, 市场信息渠道建立不完善, 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出现问题, 减弱效率。由于许多农户并没有形成大的产业规模, 还是主要以中小规模为主, 并且如果当地并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的情况下, 农民只能依靠自身获得的信息参与市场活动。而这种参与市场的方式是会受到很多阻碍和限制的。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指由于市场供给不均衡, 导致不均衡价格, 从而使得农民做出供给减少或增加的判断, 而市场调节是滞后性调节, 也就是说做出判断与市场当时的反应情况有一定时间差距。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当某种农业产品已经达到饱和程度, 而农民继续生产, 而其结果则是价格暴跌, 农民损失惨重。

(三) 国家政策

虽然国家已经对产业结构中养殖业、水产业等进行相应地政策优惠, 比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下乡、专项资金拨款、优惠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调整的, 但是由于在宏观管理层面上, 缺乏整体战略布局, 对宏观外部性没有很好的把握, 比如对水产养殖对公共环境造成的外部性没有引起很高的重视。此外, 虽比较重视细节方面的处理工作比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优惠政策, 但是在总体上缺乏整体产业发展的概念, 比如, 如没有考虑到农产品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条件, 没有看到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看的见的手的调整作用。没有形成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的整体概念, 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看起来没有总体战略。

五、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前景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南辰乡农业产业结构, 我发现南辰乡改变了单纯的种植业来获得收入, 现在该乡的獭兔养殖和水产品养殖已经颇具规模, 虽然在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我们不可否认地看到南辰乡农民的取得收入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中国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了以往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其余农业产业发展不足的情况, 现正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逐步发展为优化种植业, 并大力发展养殖业, 水产业等其他农业产业的产业结构。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许多问题, 我们还需依靠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宏观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不仅要要继续支持农业发展, 还需看到其中对宏观经济活动管理不足的问题, 应将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看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概念, 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订总体完整的战略。套用哲学当中的一句话,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但是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虽然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着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坚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逐步提高, 农业也将会向着一个让农民谋更多福利, 能够享受社会主义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方向进行发展。

六、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主要在于两方面, 即对于中国农民的意义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 对于中国农民的意义:

是实现农民增长的关键之所在, 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使得中国农业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和趋势进行发展, 这对于中国农民来说, 将会提高合理利用资源的效率同时带来更高产能和收入。

(二)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发展好农业才能打好经济基础, 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必需的基本产品, 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经济以更加健康和各方面协调的基础之上进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商情报》.2013;上半月期刊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8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批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改变了传统依靠手工记录的管理方式,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诞生于2012年6月的Farmlogs就是典型代表,由于产品本身定位精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作成功,加之依托美国庞大的农场管理需求和发达的农业信息化基础,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全美50个州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Farmlogs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发展情况,对其系统总体结构、产品功能、运营推广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其对国内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启示。

1 Farmlogs发展概况

FarmLogs的开发者———Jesse Vollmar和Brad Koch两人均于2011 年毕业于美国塞基诺州立大学(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他们毕业时已经在运作一家为农场提供软件服务的IT咨询公司。2011年底,在美国著名创业企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支持下,两人在硅谷开发了FarmLogs,希望其可以帮助种植业农场主更好地管理农场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随后创办了FarmLogs公司并迁至密歇根州。2012年6月,Farmlogs网页正式上线运营,同时移动智能设备客户端APP在谷歌和IOS应用市场提供下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到2014年9月,用户遍布全美50个州,美国15%的农场都使用其服务,在其管理下的农作物价值超过110亿美元[1],2015年9月,公司宣布其应用已覆盖全美1/3的农场,成为美国市场同类产品中的领先者。Farm-logs公司良好的市场表现也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追捧,2013年1月获得创投资金100万美元[2],2014年1 月获得A轮融资400万美元[3],2014年12月获得B轮融资1 000万美元[4]。

2 Farmlogs分析

2.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Farmlogs充分运用了云计算技术,目前系统的主程序运行在Salesforce公司的Heroku Postgres云平台上,并正在逐步拓展使用亚马逊公司的RDS云平台。由于主要的运算和存储任务放在云端,因此用户无需在本地安装庞大的软件,只要接上网络,通过电脑浏览器或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APP客户端,注册和登录自己的账号,就能直接获取来自云端的服务。Farmlogs目前提供的服务被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基础服务与拓展服务,前者涵盖气象信息、土壤成分、作物长势、仓储物流、农场财务等生产经营管理内容,后者主要是软硬件结合的增值服务,包括农作物健康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上传、自动化作业路线图等。为这些服务提供数据支持的多是美国已经成熟的公共信息数据库、行业信息发布平台和专门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互联网企业,如Farmlogs的农田气象信息使用了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国家气象服务”(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数据,作物市场行情调用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发布的信息,可视化地图使用了云数字地图定制企业MapBox的方案。整个系统可以划分为基础设施层、资源层、应用层、表现层、用户层共5层,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 产品功能分析

Farmlogs系统目前提供的服务包括基础服务与拓展服务两类,其中基础服务包括如下功能:

(1)地图可视化。用户可在数字化卫星地图上通过直观的画线方式选取自己的农场范围,APP用户能够通过LBS技术直接获取位置信息,选定区域后能够自动获取该区域的相关数据。

(2)气象信息查看。通过调用“国家气象服务”(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数据,可以查看当前及过去十年内特定区域的降水量信息和光照热量信息,并重叠显示在可视化地图上。

(3)土壤成分信息查看。通过调用美国农业部相关数据,可以查看特定区域的土壤成分信息,并重叠显示在可视化地图上。

(4)生产记录与生产计划管理。用户可在系统中选择自己种植的作物,并记录每一次田间作业情况,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记录,制定生产计划,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可视化地图上,并提醒用户在何时开展何种作业。

(5)作物长势分析。运用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计算方法,辅以商业公司提供的卫星照片估产技术,预测农田作业时间和作物产量,为用户提供生产决策参考。

(6)仓储物流管理。用户可记录作物的仓储物流情况,系统会根据用户记录生成仓储物流地图,也可向用户推荐适合的仓储物流服务。

(7)农场财务管理。系统提供了记账功能,并能以图表方式直观显示当前农场的财务状况,通过引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发布的作物市场价格,能够预测农场收益情况供用户参考。

(8)农机设备管理。用户通过系统记录每一台农机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情况,系统能够在生产计划中为农机设备安排任务。

以上8项功能,基本上涵盖了农场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此外Farmlogs还提供了一些拓展服务,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1)通过在农机设备上安装专用装置,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用户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形成生产记录;(2)借助商业公司提供的卫星遥感数据,对用户农场的农作物健康进行定期监测;(3) 结合GPS技术,对农机设备的作业路线进行记录,生成自动化作业路线图,配合自动驾驶仪能够实现农机设备的无人化作业。

2.3 运营和推广分析

在运营和推广方面,Farmlogs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思维”:一方面采用“前向免费、后项增值”模式,用户可以免费使用网页端和APP端获取基础服务,但使用拓展服务需要付费,如数据自动采集上传的专用装置每台每年的使用费为749美元,自动化作业路线图服务每年299美元,这一模式有力推动了该系统近几年用户数量迅速增长,目前该公司已将重点放到了拓展服务建设上,预计不久将推出更多的付费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了互联网这一平台推广产品,包括APP应用市场排名、SNS社交网络传播等,公司负责人经常出席各类互联网线上活动,关于Farmlogs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各家科技信息类网站和博客,在互联网上营造了较高的知名度,有效推广了系统的应用。

3 Farmlogs的启示

Farmlogs的成功,初看只是又一个“硅谷神话”,仔细分析却发现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市场导向下的创新创业

Farmlogs研发的最初动因是两个大学生的创新愿望,目的是帮助种植业农场主更好地管理农场中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依托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盛行的“车库创业”[5]文化,这种朴素、自发的创新动机,迅速转化为市场导向下的创新创业行为,开展研发、取得成果、创办公司、推广运营这一系列活动都在市场化的指引下顺利衔接、环环相扣,有效避免了科技研发活动与市场脱节,研发成果“转化难”、“应用难”等一系列问题。

3.2 完善的科技创新市场体系

Farmlogs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美国完善的科技创新市场体系土壤,在资金投入方面,系统在研发时期就得到了企业孵化器的支持,随后又有多位投资人和多家投资机构向其提供大量资金,有力确保了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相关投资机构也能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投资获得市场收益回报,形成了投资人和被投资人的“双赢”局面。在技术服务方面,Farmlogs的研发者不需要一切从头开始,有专业的企业负责提供软件部属运行的云平台,提供数字化地图定制、卫星照片估产等各方面技术服务,从而大大降低了研发难度和投入成本,有助于研发者将精力集中到系统设计优化等更核心、更重要的内容上去,提升了科技创新效率和质量。

3.3 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

Farmlogs的广泛应用和迅速推广,也离不开美国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基础。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生产基础信息库,面向个人和企业提供免费的公共信息服务,如气象信息、土壤成分信息等,在开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时能够直接调用这些数据,而不是从零开始搜集数据,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难度[6]。另一方面,美国农机设备大都具备信息化功能,能够自动记录设备运行情况和生产作业情况,这也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基础。

3.4 农业产业全过程关注

Farmlogs将农业视为一个完整产业,不仅仅包括农产品生产,还包括仓储、物流、行情、财务等多方面内容,整个系统以提高农场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对土地、设备、资金等要素进行统筹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农场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也能够进一步形成农场生产经营中的经济利益导向。这一点相比以往产品大多只关注农产品生产有很大优势,得到了全美广大农场主的欢迎。

3.5 产品功能的“专而精”

Farmlogs将自己定位为“种植业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工具”,公司创始人之一Jesse Vollmar出身于农民世家,了解农场主的需求,其在公开场合也多次表示“只做力所能及做得好的事”,系统目前具备的各项基础服务功能,都是围绕这一定位进行设计,并经过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调整,确保真正有用、能用、好用。在拓展服务新增功能方面,公司也表现的相当稳健,推出新功能的速度并不快,但都能切中用户痛点,如数据自动采集上传功能就能大大减轻人工劳动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 相关建议

当前,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农业信息化成为国内研究热点,不少高校院所、企业、个人都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突破口重点研发,结合对Farmlogs的分析,提出建议如下:

(1)找准定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得以推广应用,其必须立足实际、能真正解决问题且符合经济规律。因此,在系统的前期调研、论证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经营环境、用户使用习惯和实际需求、实际应用中的投入产出比等内容,实现系统“真有用”和用户“用得起”。

(2)打好基本功。与美国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还比较差,一方面缺乏全国性的农业基础信息库,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还较少,由此也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推广[7]。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农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推广应用上下大功夫。

(3)培育良好环境。政府应牵头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市场导向、要素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系统研发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摘要: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批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诞生于2012年6月的Farmlogs就是典型代表。通过研究Farmlogs这一对象,介绍了其发展情况,对其系统总体结构、产品功能、运营和推广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化,Farmlo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36大数据.背后大数据,农业初创公司Farmlogs在过去六个月市场份额增长了三倍[EB/OL].2014-09-08.http://www.36dsj.com/archives/12937.

[2]站长之家.FarmLogs融资100万美元:用于打造提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软件[EB/OL].http://www.chinaz.com/start/2013/0130/291219.shtml.

[3]TECH CRUNCH.Farm logs raises$4mseries a to further advance farming into the age of apps[EB/OL].http://techcrunch.com/2014/01/15/farmlogs-raises-4m-series-a-to-bring-farming-into-the-age-of-apps/.

[4]投资界.农业云服务初创企业FarmLogs获1000万美元B轮融资,核心功能仍保持免费[EB/OL].http://pe.pedaily.cn/201412/20141219375460.shtml.

[5]叶克飞.车库里的美国精神[J].商界评论,2015(4):149.

[6]李灯华,梁丹辉.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15(5):57-60.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 篇9

2012年11月7日, 广东省农业厅举办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会议, 总结交流近年来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做法和经验, 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 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阳光工程培训及管理工作。从会议获悉, 近年来广东农业系统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 培训了10万多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

据了解, 从2009年开始, 广东省阳光工程培训方向有效转型, 由单纯的外出务工异地转移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 由偏重服务城市向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 由服务二三产业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向主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服务技能培训转变。转型后, 阳光工程主要在三方面开展培训。一是围绕国家和省在农村实施的重大涉农项目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围绕结构调整, 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围绕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开展培训工作。三年来, 广东省农业系统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 有效利用财政资金, 主要开展种植业服务人员、畜牧兽医服务人员、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民创业等6大类型10多个专业的培训, 培训了新型职业农民10万多人次, 为广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上一篇:高级日语下一篇:调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