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土地流转(精选12篇)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1
自1988 年始,允许土地流转就得到宪法及相关法律的确认①,但时至今日,我国土地流转的态势依然不尽如人意。至2011 年,全国承包地的流转面积仅占全部承包地的16. 2%[1]; 而且已流转土地的相当部分并没有流向以农业大户为主的规模农业主体,而是 “发生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2],致使土地流转这种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并非优化配置过程,对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作用有限。显而易见,使土地由分散的农户( 以下简称农业散户或散户) 向农业大户流转,理顺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的土地流转关系,应成为土地流转的重头戏; 这对于实现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对于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②,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是什么在阻碍着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呢? 政策是否给力、土地市场是否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3]是否健全等,都不过是外因; 而农业散户同农业大户之间特定的土地供求关系,隐身其后的土地产出关系以及更深层的农业非资本经济关系,才是两者之间土地流转的内在障碍。
一、地租对土地流转的直接影响
( 一) 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关系
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之间的土地流转,指的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散户将承包地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让渡给以农业大户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形成一定量的土地集中和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土地流转并非一些农民所称的 “承包”或 “再承包”。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土地承包,是村( 队) 集体按户籍人口将土地分配给本村( 队) 的农户,由此形成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产权关系。随着按地亩征收的“三提五统”③和农业税的取消,承包地的取得基本上是无偿的。土地承包同土地流转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无偿的土地分配关系和非市场行为,后者是有偿的土地租赁关系和市场行为。既然是一种租赁关系和市场行为,土地流转就应当体现土地供求双方的平等和自愿原则,而非某种行政力的结果。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由政府推动土地集中的“土地流转工程”,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因此,对土地流转关系可以明确的是: 第一,土地流转的客体是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经营权的让渡和交易。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是否存在,关系到土地流转中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的客体是否存在; 这里假定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稳定的。此外,由于一些村( 队) 未将土地全部承包给农户,不排除有少量的流转地直接来自于村集体而非农户。如笔者在江苏扬州农村调研得知,某农业大户最初集中的30 亩土地全部是该村预留的。第二,土地流转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土地供求双方: 农业散户是土地供给者,农业大户则以土地需求者的面目出现。由于种种原因,村( 队) 在土地供求之间发挥中介职能,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村( 队)集体既不是供给者也不是需求者。因此土地由农业散户流向农业大户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农业散户同农业大户之间对立统一的土地供求关系。
( 二) 土地供给不足与地租水平之低
一般意义上的土地供给,受国土面积的制约而饱和或接近饱和,对土地价格的反应较为迟钝,其供给曲线近似垂直。与此不同的是,土地流转中的土地供给因庞大的尚未流转的土地存量而远未饱和,会对土地流转的价格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其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且呈现出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这两种土地供给的比较见图1。在( b)的土地流转中,土地价格从P1升至P2,引起土地供给量较大幅度地从Q1增至Q2。正是由于大量土地滞留于农业散户,潜在供给量巨大,土地流转的价格即地租水平便成为土地供给量的决定因素。
在现实的土地流转中,作为土地供给者的农业散户是否将土地出让,主要是在土地自耕收益同地租收益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当自耕收益既定时,地租收益就对土地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地租水平超出或较大地高于自耕收益,农业散户的土地供给意愿就强; 地租水平达不到或不能明显高于自耕收益,土地供给意愿就弱。而后一种状况恰恰具有普遍性。笔者在安徽和县调研得知的大致情形是: 正常年景下农民自耕收益大体在每亩千元左右,而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多在400 - 500 元/亩之间,使农民出让土地的动力明显不足,流转的土地仅占当地耕地面积的10% 左右。相关调查数据又显示,如果将土地流转价格提高一倍,达到800 元/ 亩,有意愿出让土地的农业散户可增至60% 以上。
除地租水平之低以外,地租收益的风险之大也对土地流转产生不利的影响。土地承租者往往等到一年收成之后支付租金,而且有的村( 队)作为土地流转中介,对代收的地租予以截留或扣除,这些现象均加大了农业散户取得地租的风险,减弱了土地供给的意愿和信心。可见,尽管土地供给不足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地租水平低和地租风险大无疑是其基本原因。相比之下,通过土地租赁合同的完善、地租支付方式的改进、相关信用体系的建立等,地租风险问题不难解决,而地租水平之低却有着深层和复杂的背景。
( 三) 土地需求疲软与地租水平之高
土地流转的需求不足,首先是对土地集中有需求的农业大户数量不足。无论对于年富力强的种田能手,来自城市的投资者还是大学毕业生,非农产业中的务工或经商,都是优于务农的就业创业选择,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取得土地的高成本、高风险和农业的低回报,导致 “农业至今尚未成为资本投资的乐土”[4],立志务农的农业大户也凤毛麟角。
土地需求不足的更重要表现,是现有为数不多的农业大户普遍缺乏扩大承租土地的意愿和动力,相反,有的农业大户甚至有 “退租” 和 “减租”④的打算。究其原因,几乎所有的农业大户不约而同地指向取得土地的高成本,即地租水平高。同一个地租水平,农业散户嫌低,农业大户却不堪重负。在估算农业的投入产出时,农业大户往往同农业散户相比较: 在亩均产出上,农业大户并没有多少优势,但在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上,农业散户几乎是 “零成本”,而农业大户则是必不可少的大额支出。笔者在安徽淮南农村调研时,有农业大户算过这样一笔账: 自己的亩均产出千元左右,与当地散户相差无几; 但在去掉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后,不仅所剩无几,甚至还要 “倒贴”。此外,农业散户可以按地亩得到政府的种粮补贴,即使将土地出租,该补贴依然据为己有; 而实际耕作该土地的农业大户,不仅得不到补贴,还要花钱 “买”土地。如此 “该进的进不来,该出的还得出”,不但令农业大户耿耿于怀,而且极大抑制农业大户的土地需求。如果说,为了取得土地,现有的地租水平已经构成农业大户并不轻松的负担,那么,势必以提高地租为代价的扩大土地承租,就会让农业大户更加难以承受。
总之,无论是土地供给不足,还是土地需求不旺,都与地租的 “高不成、低不就” 密切相关。地租水平上下为难的僵局,一方面表现出一般的供求矛盾,即农业大户认可的地租水平农业散户必定嫌低,而农业散户接受的地租水平农业大户则认为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种少见的和特殊的供求矛盾,即在同一个地租水平上,农业散户的嫌低与农业大户的嫌高同时存在。除非有某种外力的作用,供求双方几乎没有更积极愿意成交的余地。因此,要破解这一难题,形成供求双方皆大欢喜且具有土地供求两旺效应的地租水平,仅靠供求关系的调整已然无能为力,而在土地供求背后起作用的土地产出不能不引起格外关注。
二、土地产出对土地流转的深层制约
( 一) 土地产出水平与地租的上下边界
在农业大户和农业散户的投入产出关系中,一定的农业收益同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不易把握,同 “非资本投资”[4]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明了,但是同投入的土地之间往往是简单明了的正比关系。无论农业散户还是农业大户,都将其农业生产收益视为土地的产出,用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一年中的全部货币支出来计算或估算土地产出水平。只不过农业大户与农业散户的货币支出项目不尽相同,后者通常没有支付人工费用和地租的货币支出。
土地产出水平对于农业大户和农业散户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双方的土地供求总是在一定的地租水平下成交: 单从市场作用看,大户的需求趋旺,地租会上走; 散户的供给趋强,地租会下滑。但是,地租的涨与落都不是无限的,总有一个边界,而支付地租的农业大户的土地产出水平( 以下用Nd表示) ,构成了地租水平的上限,获取地租的农业散户的土地产出水平( 以下用Ns) ,则构成了地租的下限。对于农业大户来说,地租不能高于Nd,否则就超出他的支付能力; 对于农业散户来说,地租不能低于Ns,否则他宁可选择自耕。
用Ph和PL分别表示地租的上、下限,则地租水平只能在Ph> PL的区间内随供求的变化而变动,并作用于土地供求。由于Ph= Nd,PL= Ns,而且Ph> PL,因此Nd> Ns就是形成合理的地租水平的基本条件。在Ph> PL这一 “顺差”内,地租水平即不会高出Nd,也不会低于Ns,可以让供求双方接受。假如同一地区的Nd和Ns分别为1 200元/亩和800 元/亩,形成1 200 ( Nd)> 800 ( Ns) 的顺差,地租水平便会在800 - 1 200元之间合理浮动。供给趋旺时,地租会低一些,但不会低于800 元/亩; 需求趋旺时,地租会高一些,但不会高于1 200元/ 亩,并以此形成土地供求的良性互动。可见,只有Nd> Ns及其顺差,才是Nd与Ns关系的正常体现,也是形成合理地租并发挥其功效的必要前提。
不仅如此,Nd> Ns的顺差越大,意味着地租上升的空间越大,从而增加土地供与求的余地也越大( 见图2) 。在( a) 与( b) 的比较中,土地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相同的。当Ns为400 元、Nd为600 元,Nd> Ns的顺差较小时,地租水平只能在400 -600 元之间的狭小区间浮动,土地供求的最大值仅为0 -200 个单位; 而当Ns为400 元、Nd为1 000元,Nd> Ns的顺差较大时,不仅地租水平可以在400 -1 000元的较大区间浮动,而且土地供求的最大值可达600 个单位。可见,与Nd> Ns同样重要的是,Nd明显地大幅地高于Ns,可以使合理的地租更加充分、更加活跃,更利于助推土地的供求。
( 二) Nd与Ns关系的扭曲和土地供求凝滞
然而,在各地的Nd与Ns的对比中,Nd> Ns,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状态; Nd接近甚至小于Ns却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根据笔者在地处江淮平原的安徽和县某乡的调研,当地2012 年较为典型的Ns与Nd的形成如表1、表2 所示。
上表所反映的Nd< Ns,或者Nd≈Ns的状况,虽然是一种非正常关系,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于: 第一,从亩均销售收入看,同一地区的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之间,在自然条件、农作物品种,农产品价格等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单位土地产量、农产品品质,从而亩均销售收入旗鼓相当,如上表所列,两季相加,两者均在2 200元/ 亩左右。这实际上反映了较之于散户,农业大户并没有明显的生产技术优势,也没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这是Nd不能高于Ns的主要原因。第二,从亩均货币支出看,两者差不多的是农机具费用,大户多为自备农机具,其成品油消耗与折旧费用同散户的农机具租金大体相同; 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用水电的支出上,大户可以 “便宜” 于散户,这主要得益于批量采购的折让和批量消耗的成本节约,算是规模经济的实惠; 但是在雇工费用上,自耕的散户几乎没有货币支出,雇工经营的大户却是一个不小的支出,这不仅抵消了大户规模生产的 “便宜”,而且使大户总的货币支出高于散户。
可见,一方面是农业大户的亩均销售收入不能明显高于农业散户,另一方面又是农业大户的亩均货币支出不低于甚至高于农业散户,于是,Nd< Ns的 “逆差”或Nd= Ns的 “无差”状态就是难以避免的。在Nd< Ns的 “逆差”条件下,如上表显示的1 166元Nd< 1 200 元Ns,如果地租水平在Nd及其以下,农业散户断然不会接受; 如果地租在Ns及其之上,农业大户断然不会接受; 如果地租水平在Nd与Ns之间,则既低于Ns,又高于Nd,双方均不能接受。在Nd= Ns的 “无差”条件下,地租水平不但只能凝滞于该点上,没有丝毫移动的空间,而且对于土地的供求双方均没有什么刺激可言。可见,无论是Nd< Ns,还是Nd= Ns,都是对土地供求双方土地产出关系的扭曲和破坏。正是被这种 “逆差” 或 “无差” 的状态所束缚,地租水平处于上下为难的尴尬境地,土地流转陷入供求两衰的局面。这就是现阶段广泛存在的土地产出问题,也是对土地流转的深层制约。
( 三) Ph下移的效应及其代价
应当看到的是,即使在Nd< Ns条件下,土地流转也未必就是零供给和零需求。地租必须以Nd为上限,即Ph= Nd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地租的下限,即PL却是可以小于Ns的。如果农业散户的地租预期降至Ns之下,即便Nd
在Ns相差无几的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地租水平往往大相径庭。如方圆300 公里之内的安徽淮南、和县、江苏扬州等地,均是以小麦、水稻为主的两季生产,Ns大致都在1 200元/亩左右。但是,淮南一带的土地流转价格多在800 - 1 000元,和县多在400 - 500 元,扬州甚至低至300 元/亩。土地流转价格何以会跌破甚至大大跌破Ns? 只要对各地农业劳动力的离土状况稍加分析比较就不难发现,撇开土地产出水平不谈,土地流转价格往往同当地农业劳动力的离土程度密切相关。农业散户越是离土,自耕劳动力越是稀缺,土地流转价格就越低。虽然和县、扬州一带的Ns不低于甚至略高于淮南一带,但是,由于前者的农业散户在本地或外地经商、务工的更多,农业劳动力离土的程度更高,农业散户因缺乏劳力而更加难以留土自耕,降低地租预期而出让土地的愿望就更强。因此,土地流转价格低于Ns,不是对Ns作为地租下限的否定,而是由劳动力离土产生的PL下移的效应。
在农业散户的自耕中,自身劳动力的支出并不构成其货币成本,其生产费用中不会包含预付自身劳动力的价值。然而,农业散户一旦离土进入非农产业,原先被淹没在自耕中的劳动力价值便得以实现和显现,不能不成为以何种条件出让土地的重要考量,原先在地租收益同自耕收益之间的选择,就会转化为地租收益同劳动力价值及其货币表现的选择。以非农产业中最低的农民工工资计,即便月薪1 100元⑤,也可以获得13 200元的年收入。相比之下,数百元乃至上千元的地租收入微不足道,即便为上万元的选择而全部放弃也是值得的。因此,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置换为条件,农业散户出让土地的地租下限可以降低至Ns之下直至为零。在农业税取消之前,极少数农业散户为了务工或经商,宁愿自己承担农业税而将土地 “倒贴”给他人耕种,就是PL下移的极端表现。
但是,土地毕竟是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稀缺资源。出于对土地权益的坚守,大多数农业散户“有偿出让土地” 的欲望很难被低廉的地租所刺激,面对低得 “可有可无” 的地租水平,有的农业散户宁可让土地撂荒也无动于衷。因此,PL的下移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是有限的,以低地租为条件的土地流转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强劲的态势。不仅如此,农业劳动力过度离土及其低地租效应,是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农业的萎缩为代价的,得不偿失。
第一,土地流转价格畸低,使农民来自土地权益的保障微乎其微,丧失殆尽,构成对现行土地产权关系的严峻挑战。即使在城镇化的推进中,亿万农民失去土地权益的保障,现行的土地产权关系过早瓦解,也是一个须慎重对待的社会问题。
第二,土地流转价格畸低,势必加剧农业用地的廉价性,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能够以低成本或零成本获取土地,不但减弱土地需求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动力,而且削弱资源配置中的竞争机制,使本就稀缺的耕地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农业用地的越发不值钱将加剧土地的 “农转非”冲动,成为耕地流失的经济根源。
第三,农业劳动力离土与土地流转价格下降相互作用,造成农业劳动力日渐枯竭,更是目前农业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危机,在弱质的农业同相对强势的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争夺中,不但优质和较优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不可逆转,而且由老弱妇孺构成的农业劳动力队伍也在萎缩。在农业劳动力离土严重的地区,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不久的将来将无人务农”的深深忧虑。不管是农业散户还是农业大户的农业生产,如果因劳动力特别是优质劳动力的枯竭而难以为继,“农业向弱而非农产业向强的分化”[4]将不可避免地继续演进。
可见,农业劳动力离土和置换虽然使PL降至Ns之下,形成Ph> PL的顺差,但是,靠低地租维系的土地流转,不仅成效甚微,而且要支付巨大的社会成本,不能成为土地流转的指望和寄托。应当看到的是,Ph> PL,可以是这两个量变动的结果,除PL下移之外,还可通过Ph的上移实现; 只不过PL的下移是PL降至Ns之下,而Ph的上移却不能是Ph升至Nd之上,只能是Nd本身提升的结果。PL下移的效应是地租走低,Ph上移的效应则是地租走高; 相比之下,Ph上移和Nd上升的空间不仅是无限的,而且对于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和保障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等有诸多的利好。因此,Nd< 或= Ns的要害并不在于Ns之高,而在于Nd之低; Ph> PL的形成,与其因PL降至Ns之下而形成,不如因Nd的提升而实现。这才是走出土地流转困境的正途和关键。如此一来,Nd何以会低至甚至低于Ns,Nd之低的症结何在,不能不引起进一步的深究。
三、企业生产力缺失对土地流转的根本性制约
Nd与Ns的同样低下,农业大户并没有较之于农业散户的明显优势,反映了在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和农业生产力的诸多决定因素中,虽然农业散户的小规模分散自耕被农业大户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所取代,但在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农业服务、产业链升级等方面基本上是江山依旧。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运行关系上,农业大户并未产生较之于农业散户的实质性飞跃,二者都是非资本经济的非企业生产者。
( 一) 农业大户的非资本经济和非企业生产者属性
资本经济( 一般) 是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既密切联系又彼此区别的一种经济运行关系,是基于投资者与劳动者的对立统一,以价值增值为核心,以企业为生产者形式的现代大生产。企业生产者与非企业生产者的区别是资本经济与非资本经济的基本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营主体,即农业生产者,主要是亿万农业散户和为数尚不多的农业大户。其中,农业散户的非企业生产者属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农业大户的非企业生产者属性也是不容置疑的。企业生产者与非企业生产者的本质区别,主要不在于经营规模的大小和是否雇工,而在于是否有企业的 “形”与 “神”。从形式上看,大多数农业大户既非法律意义上的农场、农业公司等农业企业,也没有经济运行关系上的企业化经营。支撑农业大户经济运行的,主要是农业大户与土地出让者之间的土地租赁关系以及同闲散劳动力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由此决定了农业大户的产、供、销活动和人、财、物管理基本上是非企业行为。从内涵上看,农业大户的雇工关系远非基于价值增值的投资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资本经济的价值增值,“不是由于超过而是由于按照商品的实际价值出卖商品获得的”[5],其立足点在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 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提升乃至市场利好等带来的价值增值,在资本经济视角下,都可以归结为劳动者价值创造力和增值力提升的结果。而在农业大户的经营中,其常态化的雇工同农业散户偶然性雇工本质上一样,主要是出于弥补自身劳动力不足或劳动力置换,是自身劳动力的延伸。雇工费用构成农业大户的经营成本,却没有成为预付可变资本;农业大户可能的经营收益往往由种种市场利好所赐,而非劳动者价值创造力和增值力所赐。可见,目前的农业大户总体上既无企业生产者之名,亦无企业生产者之实,尚处于农业非资本经济向农业资本经济的过渡形态,有待实现非企业生产者向企业生产者的飞跃。
( 二) 企业生产力的缺失与Nd的低下
农业大户的非企业生产者属性,还进一步表现为并没有形成包括技术生产力、营销生产力、管理生产力等在内的企业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的缺失,极大地束缚农业大户的产能,成为Nd提升的根本障碍。
1. 技术生产力的缺失。技术生产力表现为企业生产者的产品开发、品牌战略、节能降耗、产业链升级等行为及其引发的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机制。非企业生产者可能不乏来自市场的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但由价值创造力和增值力所承载的技术进步的机制和结果,却是非企业生产者望尘莫及的。由于缺乏基于劳资对立统一的价值增值机制,农业大户在技术进步的能力和机制上先天不足。农技机构和农技人员的努力不能同农业大户尚不存在的技术进步机制相融合,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提高无论对农业散户还是农业大户均不甚理想,以至于在选种、育种、耕作、施肥、灌溉以及病虫害防治等诸多环节,农业大户的技术含量难以高出农业散户。在产业链上,农业大户也处于同散户一样的最低端,多为初级农产品的种养阶段。非企业化的经营,价值增值机制和技术进步机制的缺失,使得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品牌战略、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资本运作等高端产业链,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以至于农业大户的初级农产品生产不仅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形成外部对立,而且陷于年复一年的简单再生产中。
2. 营销生产力的缺失。产品销售是任何生产者至关重要的流通环节,但是,只有企业生产者才有营销,才能集营销手段、营销策略、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于一身。营销不仅是实现商品价值的“惊险的跳跃”[6],更是实现价值创造力和增值力的过程,成功的营销将企业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使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市场的主宰。反观农业大户的产品销售过程,处处表现为被动的非营销状态。农产品销售难不止是农业散户的困难,也为农业大户所纠结: 面对打白条、压级压价的买家,不管是国有粮站还是个体粮贩,大户同散户一样无可奈何; 农产品短缺时,他们分享不到多少卖方市场的利益,农产品过剩时,他们又只能独吞其苦果。只是在有相关合作社可以倚重时,农业大户单打独斗的弱势境遇能够稍加改善,但这毕竟是生产者联盟的外在力量,作为独立的生产者,若不能改变非企业生产者和营销生产力缺失的状况,其市场中的弱者地位就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3. 管理生产力的缺失。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在形成企业内在增值机制的同时,也生成表现为协作生产力的管理生产力。投资者职能及其派生的管理职能体系,将各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各要素的动员、配置加以组织协调和运作。而在农业大户的经济运行中,分工协作,专业化生产等企业生产者特有的管理生产力难得一见。其所谓管理,仅仅是因雇工而产生的劳动力的简单分配,干一天活付一天报酬,做一亩地的活计付一亩地活计的报酬,仅此而已。专业化岗位分工、工作过程管理、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农工培训、薪酬管理等企业生财之道几乎荡然无存。看得见的田边地头,秧插得还算齐整; 看不见的地块中间,秧插得稀稀拉拉。类似现象在农业大户的生产过程中既非鲜见,也令其一筹莫展。其管理生产力的缺失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非企业生产者缺失企业生产力,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者就一定都有企业生产力的良好表现。企业生产者也有优劣之分,其优胜劣汰的不同命运,不仅表明企业生产力的有无,更表明企业生产力的强弱与高下; 而非企业生产者相对于企业生产者的弱与劣,必定是企业生产力缺失的表现与结果。只要农业大户尚未成长为真正的农业企业,企业生产力缺失就始终构成其天生软胁。正是由于农业大户同农业散户一样的非企业生产者局限,一样的缺失企业生产力,农业散户在农业生产力上的诸多先天不足也同样困扰着农业大户,制约着农业大户的土地产出。这是Nd低位徘佪于Ns水平的根本原因,也是土地流转的根本障碍。
四、结语
主要发生于农业散户与农业大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作为市场作用下的土地供求关系,呈现出农业散户土地供给不足和农业大户土地需求疲软的状态。土地流转价格,即地租水平,是土地流转遇冷的直接因素: 基于农业散户的立场和预期,地租因不能高于其自耕收益而过低,不足以刺激土地供给; 基于农业大户的立场和预期,地租因超出其支付能力而过高,足以抑制土地需求。
农业大户的土地产出水平( Nd) 接近农业散户的土地产出水平( Ns) ,是地租上下为难和土地流转不畅的深层原因。在Nd= Ns甚至< Ns的现实关系中,形成不了供求双赢的地租水平,凝滞的地租难以有效刺激土地供求。由于农业劳动力离土和置换等因素的作用,土地供给者的地租预期可以降至Ns之下,形成并拉开地租的上下限,即Ph> PL,实现少量土地流转,却凸显出得不偿失的社会代价。健康的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不能指望降低PL来维系,只能寄希望于提高Nd和Ph来实现。
然而,在目前农业非资本经济条件下,农业大户本质上是同农业散户一样的非企业生产者。包括技术生产力、营销生产力和管理生产力在内的企业生产力的缺失,使农业大户在农业生产力的诸多方面无法超越农业散户。这是Nd不能高出Ns的根本原因,也是土地流转的根本障碍。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大户能否尽快地由农业小生产者向企业生产者进化,不仅关系到2013 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的新的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育,而且关系到土地流转的进程。可见,农业资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农业企业的成长,是推进土地流转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2
业内人士介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三部分。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累计确权登记发证约620万宗,发证率达94.7%,部分地区已全部完成。今年8月底,国土部发文表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工作进行抽查。
由于权属关系复杂,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这项工作可能会提前完成。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工作有望于11月前完成。不过,要实现城乡土地同权同价,以及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交易,恐有一定难度。
未来数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可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其中,一些东部城市可能会被纳入试点。“扩大试点”有可能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突破口,进而带动制度破局。
按照国土部工作安排,今年将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及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
为配合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可能在年内取得进展。
福建新闻网福州7月16日电(记者 孙贤迅)新型城镇化试点今年7月起在福建全面启动。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宣布,福建最早实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石狮市进行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
石狮是福建聚集外来人口较多、产业支撑较为扎实的新兴城市。福建首选石狮为城镇化试点,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上进行探索,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稳步推进“人的城市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孟芊告诉中新社记者,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重点在人口、土地、规划和行政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结构性、制度性障碍。
据透露,此项试点主要突出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八个一元化”改革,逐步实现传统产业转为现代产业,传统农业转为现代都市农业,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转为本地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乡镇转为街道,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转为全域城市化土地管理制度,具体包含户籍、产业、规划、土地、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六个方面。
在土地方面,石狮将完善土地市场运作体系。福建省政府支持石狮市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列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平台,统一管理、直接入市,实现土地同地同权同价。
福建一些沿海县、市聚集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山区一些县、市,则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孟芊称,福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将从多个层面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目前,福建还积极推进德化县、光泽县等城镇化试点方案和相关工作。(完)
昨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经省政府同意,石狮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近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标志我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将重点推进人口、土地、规划和行政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结构性、制度性障碍。通过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八个一元化”改革,逐步实现传统产业转为现代产业,传统农业转为现代都市农业,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转为本地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乡镇转为街道,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转为全域城市化土地管理制度。
“石狮是我省聚集外来人口较多、产业支撑较为扎实的新兴城市。选择石狮作为城镇化试点,顺应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的总体趋势,有利于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上进行有效探索,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稳步推进人的城市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孟芊表示。
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包含六个方面主要内容——
户籍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人户分离”问题。实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逐步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居住证申领人群全覆盖。
产业方面。按照“升级淘汰落后,改造代替关停”的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引导城区传统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现代化物流中心,发展滨海旅游,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建设闽南地区消费中心。
规划方面。编制全域一体空间统筹规划,建立生态控制线管理体系,严格限制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探索“多规合一”规划管理模式,推进生态控制线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试点。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的约束性,做到“一张图作业”。
土地方面。完善土地市场运作体系,支持石狮市向国土资源部申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平台,统一管理、直接入市,实现同地同权同价。探索征地制度改革,实行“人地挂钩”政策,根据吸纳外来人口的数量,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公共服务方面。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供水、供电、燃气、信息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联网对接,打造智慧城市,形成全域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建立均衡优质的区域教育体系,提高示范性幼儿园覆盖率,所有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构建全覆盖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住房补贴制度。
行政管理方面。根据全域城市化进程和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按照“综合化、扁平化”思路,整合行政职能,调整党政机构设置。适时推进镇改街、村改居、社区重划等行政区划调整。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政府聘员制度。
“我省正在研究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城镇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是重要抓手之一。我省将从多个层面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多样化探索,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典型,为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标杆。”?孟芊表示。
据悉,目前德化县、光泽县等城镇化试点方案和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我省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陆续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不同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农民工重要聚集地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试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山区一些县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流转、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为主题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将出新规
本报讯 在深圳获批就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进行试点之后,作为全国土地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部,已经开始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入市交易进行改革——这项工作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2013年工作重点。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部署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的研究工作,并有可能在2013年出台。“指导意见”有望就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出让、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按照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不能自由流转。
有望直接入市
由于征地补偿按照土地生产价值确定,而交易价格由市场价值确定,从而形成了“土地价差”,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法分享其间的土地增值收益。
“国土资源部正在着手准备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2013年1月23日,山西、山东等省国土资源厅的官员分别向记者证实,国土资源部已就此问题向地方国土厅局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并将其作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工作。
对于上述说法,国土资源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部署的2013年重点工作中,确实包括“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和起草。在对该项工作提出要求时,徐绍史表示“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
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在内的所有农村土地均须通过征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才能入市,一旦“指导意见”出台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有望突破现有体制,获得直接入市交易的空间。
“土改”新起点
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涉及环节较多,“指导意见”有望成为一系列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点”。
在部署研究出台“指导意见”的同时,国土资源部还部署了包括“征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等一系列有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工作。“有的是加强研究,有的是部署试点,工作都围绕着改革展开。”一位地方国土厅官员告诉记者。
多位地方国土厅基层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尽管征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的对象不同,但在范围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征地范围缩小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扩大需要同步推进。
对此问题,国土资源部已经有所考虑。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26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属弱势产业。近年来,在支农惠农政策广泛实施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呈快速发展势头,农业贡献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桓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酿酒葡萄产业、食用菌产业、林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初显现代农业雏型。但桓仁县的农业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有共性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或初具规模的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量的缩减;二是部分产业尽管有一定规模,但未能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项目对农民收入增加、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力不强,经济贡献率低;三是部分产业总量扩张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市场乏力。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够出现,主要是生产要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现代意义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及信息同样也作为要素投入生产。
1 加快土地流转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首要前提
六大生产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土地要素,是先决条件,有效解决土地问题,其他要素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新的土地政策的实施使当时积弱积贫的中国农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土地政策突显出了历史的局限性,部分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农业项目的实施与扩张举步维艰,土地实际收益缩小,农民因地收入增势放缓。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农村土地的流动与转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于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或依赖、思维方式的限制及对法律的不了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致使农村土地的流转情况不尽如人意。随之而造成了农业项目的推广呈条块分布,量上难以突破,品质难以实现有效控制,项目效益难以实现等诸多实际问题。
如何有效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是当下农业新兴项目首要目标,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现实需要。有效破解土地流转难题,资本、劳动力等其他要素的解决要相对简单和容易得多。现阶段加速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方式方法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因事灵活选择。
一是通过政府的有效组织,企业唱主角形成利益纽带,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农民土地的基本收入的稳定。以桓仁酿酒葡萄产业为例,酒企出资,农民以其耕地入股成立酿酒葡萄基地公司,基地公司单独核算,形成酒企、基地公司、农民的三点联盟。农民的土地由基地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种植,农民的土地在基地公司收益红利,农民可以在基地公司就业,不仅保证酒企的安全、稳定的原料来源,农民也能实现土地的收益,理顺了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有效化解了农民、酒企之间的矛盾。不仅破解了酒企发展的土地难题,也能有效进行葡萄质量控制。
二是政府出面组织动员专业合作社基地周边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帮助与协调社员与非社员之间耕地互换,促进耕地集中连片,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耕地来源。
三是由县、乡政府先行租赁农民耕地,将所租耕地转包给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实现土地流转。
2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加速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
2.1 内引外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域外转移
人力资源富余地区的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应积极与发达省份及南方劳动力需求大的市、县缔结友好关系,构建地区间劳务协作关系并建立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相互间的劳动力信息交流,为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要时可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设立驻外联络办事机构。
积极开展政府间的国际劳务项目合作。在加强与省市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通过省市政府的商务或相关部门努力,有效向劳动力缺乏的发达国家输出劳动力,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2.2 发挥地区优势,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就地转移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方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能够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推动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2.2.1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县乡两级政府可根据自然资源、地理和环境优势建设具有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小城镇。乡镇工业、商贸服务、旅游及其他特色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可各有不同。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2.2.2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桓仁森林商品资源十分丰富,应大力进行地产森林商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政府主动作为,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服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同重大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同农村家园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劳动力转移中发展城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为目标,提高农民转岗就业率。
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整合劳动、教育、农业、群团等部门及各类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农村劳动力农业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形成以乡镇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指导协调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灵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技术教育与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工青年的技能性培训。提高培训的规模和层次。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效应和人才市场的招聘平台,更多的农民工能够方便地找到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 高效能服务型政府是巩固和发展土地流转成果的基石
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序有效流转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实际需要,是实现土地效益增加的实际需要,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目标的需要,更是农村实现最大范围的稳定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决策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努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与坏与企业家的数量与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企业家作为特殊的劳动者,更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
政府作为市场的特殊主体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更应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更健康更效能做出应有的必要的努力,做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推手。各级政府要努力营造出宽松的、和谐的、平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资金,技术及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细致周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金花.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01).
[2]陈庆松.强化土地流转管理 加快现代农业步伐[J].云南农业,2006,(05).
[3]蔡新民,王诗俊.加快土地流转 发展现代农业[J].三明农业科技,2007,(02).
[4]熊况忠,吴定发,曹蓉,熊展,傅艳.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现代农业[J].作物研究,2010,(02).
[5]孙胜,刘明富,张道年,李鹏志.我国农用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
[6]杨绍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云南农业,2009,(07).
[7]陈章体,周东鸣.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4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1) 数量不断增加。目前, 朝天区种植养殖大户174家, 其中畜禽养殖户132家, 蚕桑专业户20家, 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户2家, 蔬菜专业户10家, 粮食种植大户4家, 林果业专业大户6家;股份制农场1家;股份制专合组织73家, 其中林果业专业合作社13家, 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5家, 种植专业合作社26家, 服务业专业合作社19家;工商企业租赁农民承包地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5家。
2) 规模逐渐扩大。到2013年底, 全区流转土地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积达8 400 hm2, 其中非耕地面积5 266.67 hm2, 耕地面积3 133.33 hm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12家, 如汪家乡蒋家村二组村民陈功华, 2012年种植魔芋0.33 hm2,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013年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01 hm2, 魔芋种植面积扩大到2.34 hm2;李家乡陶园农场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方式, 建成了以“土地为资本、农民为股民, 下要卯底、上不封顶, 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陶园股份制示范农场;剑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汪家乡易兴村合作, 建立了蓝莓基地超过10 hm2;宣河乡明兰养猪场不断扩大规模, 每年出栏仔猪4 000余头, 出栏肥猪6 000余头;盛祥牧业有限公司乔军肉牛养殖场经过两年发展, 每年可出栏肉牛100余头。
3) 效益稳步提高。根据统计, 2013年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8 383万元, 其中平均每户实现纯收入5万元以上。如汪家乡蒋家村二组陈功华2013年实现魔芋销售收入达30万元, 可得纯收入15万元, 养殖家庭农场效益增加更为明显;中子镇天野兔场年总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纯收入在30万元左右;宣河乡明兰养猪场年总收入可达400多万元, 纯收入在60万元左右, 专业合作社平均每家年实现经营收入150余万元。
4) 带动能力增强。根据调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项目准确, 与产业发展紧密连接, 与市场有效对接,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带动了产业发展。如2012年曾家镇石英村一组鄢金方种植魔芋0.2 hm2, 收入3万余元, 带动了该村魔芋基地建设;平溪乡严大姐蔬菜专业合作社, 经过几年的发展, 合作社成员由刚成立的3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300多户, 带动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平溪现代农业 (土鸡) 示范园带动了中子、宣河的生猪、土鸡和肉兔养殖场的发展。
5) 投入主体多元。一是家庭自主投入。这种投入一般经营规模小, 商品生产能力不强, 与市场连接松散, 经济效益低, 增收效果不明显。二是工商企业投入。由企业带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租赁土地投入生产, 生产规模较大, 与市场连接紧密, 经济效益高。如:广元市金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在平溪乡通过租赁土地13.33 hm2建立蔬菜深加工基地, 年加工蔬菜产品16 354 t, 产值2 180万元, 实现收入656万元。三是农民股份合作。充分利用种养大户、营销专业户等联系范围宽, 信息来源广, 销售渠道多的特点, 组织农户通过土地、财物、资金等入股方式, 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进行股份合作经营。如:羊木镇元溪村村民杨中成发起成立的“广元市朝天区忠诚粮油专业合作社”, 现有社员102户, 入股土地12 hm2, 入股资金100万元, 以种植高精粮油产品为主, 进行股份合作经营, 已初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社员积极性较高。
2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1) 农民顾虑较多。农户怕丧失土地经营权, 怕流出的土地租金难收, 怕退回耕地时复耕难。种田不交农业税, 把土地作为获得补贴的筹码, 不愿意流转。
2) 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 缺乏中介服务组织, 信息不畅。土地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部分农户在流转土地时与转包方约定口头协议, 或签订的书面合同内容不完备, 权责利不明确, 甚至有的条款不合法, 不报耕地流转管理部门备案, 造成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增多。
3) 产业连接不紧密。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户把土地托管给他人, 自然形成的种植大户, 耕地分散, 规模不大, 加之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 不进行科学规划, 随意种植, 现代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 没有与产业发展规划连接,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达不到提高效益、降低比较成本的目标。
4) 农村产权不明晰。一是二轮土地延包没有达到四川省政府规定的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位”的标准, 朝天区还有25个村2 130户没有给承包农户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二是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小水利等还没有进行权属颁证。三是产权共有人不明确, 二轮土地延包登记共有人员, 因户主子女结婚、分家, 外嫁的女子由于不在此居住, 就可能失去共有权,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城郊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5) 缺乏扶持政策。有的干部担心土地流转到少数人手里, 工作难度大, 没有经验, 怕出问题, 引起社会不稳定。中央虽提出要大力探索, 但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 省、市、区也没有明确的发展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经营规模依然很小。
3 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1) 加快确权进程, 明晰农村产权。中央提出5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四川省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朝天区也在开展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工作。但是, 要完成此项工作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由于朝天区财力有限, 此项工作开展近一年, 仅完成一个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农村房屋产权、林权、小型水利、农村公路的确权试点工作。为了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 建议四川省出台对贫困地区倾斜的补贴政策,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赋予农民更多的产权收益,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
2)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立“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的运行机制体系。建立健全区、乡 (镇) 、村三级服务机构, 明确职能、职责, 规范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供需信息发布系统, 发挥信息收集、传递和公开发布等基本功能。积极发展土地流转经纪人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在确保流转过程公平、合理, 农民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 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城镇周边村组农民在社保、住房、就业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 将宅基地流转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办法, 使农村土地真正成为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资本平台, 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承载空间,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保障条件。
3) 科学规划,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在组织引导土地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 要紧密结合当地单位耕地面积小, 土地分散, 插花地多, 机械化作业难, 集中规模经营困难的情况。一是要与朝天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二是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三是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 四是要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集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有机结合。如果通过规划, 到2016年末全区能够实现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达1 000家, 到2020年达到2 000家, 每家的总收入达50~100万元, 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将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业建设用地、集体土地、流转地 篇5
一、农业建设用地的定义
农业建设用地是指农、牧、渔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修建的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永久性晒场等常年性工程设施用地。
二、农业集体建设用地的相关政策
1、严格规范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乡(镇)村建设可以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规定,乡镇企业必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企业。兴办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以下简称乡(镇)、村规划),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及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手续。
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搞房地产开发。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2、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发生破产、兼并等情形时,所涉及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方可依法转移。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是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并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已经批准的试点范围内。试点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乡(镇)、村规划,必须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农用地和耕地面积不减少。
3、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转用农用地的违法违规行为
/ 4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租)、承包等“以租代征”方式非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项目建设的行为。对此,必须严格禁止,并予以严肃查处。
4、土地执法监管部门
国土资源部要会同发展改革、监察、农业、建设等部门,依据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土地执法监管,坚决制止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
集体土地相关信息
集体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叫做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这里的集体,是专指乡(镇)、村,村民小组等类同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所有权,其他任何集体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农村的土地(包括城市郊区),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或已依法征收的外,均属于集体所有,农民使用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都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土地具有综合性、生产性、竞争性、增值性、资产性、流通性等特性。
流转地相关信息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
农村土地流转全称应该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二、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思想
1、我国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进行。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合以传统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合现代化农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起来,解决了人、地矛盾等问题,家庭承包才能稳定。
/ 4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乡村组织可以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协调和服务,但不能搞强迫命令、行政干预、阻碍或强制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应在农户间进行。这种流转一般不允许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农村劳动力没有大量转移前,避免大规模土地兼并,防止大资本排挤小农户,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二是避免土地不合理使用和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法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进行,不得损害土地、从事掠夺性经营等,以实现农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
1、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不得损害利害关系人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规范有序。依法形成的流转关系应当受到保护。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或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
6、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的对象和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
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扣缴。
8、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土地的,应当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或盖章。没有承包方的书面委托,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土地。
/ 4
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受让方应当具有农业经营能力。
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期限和具体条件,由流转双方平等协商确定。
11、承包方与受让方达成流转意向后,以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承包方应当及时向发包方备案;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事先向发包方提出转让申请。
12、受让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土地,禁止改变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
13、受让方将承包方以转包、出租方式流转的土地实行再流转,应当取得原承包方的同意。
14、受让方在流转期间因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流转合同到期或者未到期由承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土地时,受让方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具体补偿办法可以在土地流转合同中约定或双方通过协商解决。
15、承包方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
16、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方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者全部流转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变。
17、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方之间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双方对互换土地原享有的承包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相应互换,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手续。
18、承包方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发包方同意后,当事人可以要求及时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
19、承包方之间可以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发展农业合作生产,但股份合作解散时入股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农户。
20、通过转让、互换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依法登记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符合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方式流转。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6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48
农村土地流转实际上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它具体包括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主要是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农村土地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流转将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使农村的劳动力得到解放。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所以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選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在实现土地流转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这条道路上,需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 农村土地流转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
1.1 缓解土地矛盾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可以将土地资源集中起来,使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农民所需土地面积远远高于农业可用土地面积,所以一直存在土地供不应求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纷纷涌进城市,再加上农村实行土地流转后将闲置下来的土地集中经营,解决了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大大地缓解了土地供求不平衡矛盾。而且土地流转后的集中经营还有利于统一管理、维护农村的和谐。
1.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流转作为一种要素市场,能够将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土地流转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使得第一产业的生产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脱离土地转变为农业服务人员,他们都集中在农业生产的延伸部门,这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使得土地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得农业第一产业中出现了更多渔、牧产业,同时农业的生产更加延伸化,促进农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
1.3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的流转改变了传统的农村资源配置方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刺激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第一、第三产业之间的连接和协调。土地流转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的合理流动,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农村土地朝着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1]。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吸引了大量的社会人士将资金投入到农业延伸和综合开发利用中,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1.4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工作。以往农村都是采取小规模或是个人作业,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还影响收成。土地流转使得土地得到集中,再加上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使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耕种方式代替以往的小农种植方式,便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会高效农业示范区打下基础。
2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身份的限制
我国的农村中对于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局限在某些农村特定的组织内,而农民个人没有权利将土地经营权转交给其他承包商,这也是我国推动管理法的规定造成的,其中规定只有农村户口才具备承包土地经营的权利,就使得承包商的范围受到局限,只能是农村户口的个人才有土地承包权,这样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使很多城市户口失去承包推动经营的权利。同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制度保护,使得承包方和出现方的利益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2.2 土地流转条件的限制
从原则上来讲,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关系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可以后方可流转,但土地的流转需要在市场环境中完成。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民都离开农村去到城市中生活,即使有承包商想要承包土地也联系不到土地的所有者,继而使得土地的经营权归村集体所有。村集体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不按相关规定操作,最终导致农民流转权益受到侵害[3]。
2.3 土地价值实现的限制
土地价值的实现受我国土地法规定的影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产生的财产,但因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土地承包权不能作为一种财产抵押。因此,农民拥有的就是不完整的土地所有权,继而无法完全获得土地应发挥的价值,土地承包商无法将土地作为财产抵押获得融资的权利,这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
3 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3.1 保护农民利益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不仅要让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还能拥有土地在承包期的转让权,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首先要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充分保护农民利益,在土地流转的补偿机制、方式、额度的设定中都要遵循农民的意愿[4]。土地流转后,土地本身还是农民的财产,财产在农民手上,一定要依法保护,使农民利益得到有力的保护。
3.2 加强土地流转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机制创新
3.2.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土地所有权,才能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5]。有了明文法律的规定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就能按照明文规定解决土地流转纠纷,避免很多矛盾的发生。
3.2.2 土地流转机制要适应市场需求
只有放大土地流转的范围,才能在市场中合理开展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为了让土地流转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鼓励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3 完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制定出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政策,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投入到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以第一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4 结语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带动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土地流转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规范化管理下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法理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1.
[2]王玉桢.统筹城乡背景下农地流转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3]王丽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5(50):47-51.
[4]冯爱珍.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28.
[5]杨静雅.土地流转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3):3-4.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7
一、泸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2012年开始,对泸县福集、兆雅、得胜、方洞、加明、玄滩等14个镇的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村土地的流转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劳务输出,转包土地
泸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务工经商的农民达到3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一方面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泸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挑战方面,劳动力的输出造成泸县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失,部分耕地无人可种,粮食生产面临威胁。同时劳动力的缺失,也给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流转的机遇,其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土地。如兆雅镇共有农业人口38 452人,其中18 670人外出务工经商,每年外出劳务收入达9 800多万元。该区域土地流转率达到39%,农户间土地流转率达42%。上述区域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采取转包土地的形式,将其承包的耕地自愿转包给留村务农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并向种田能手转移。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由原承包户继续承担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2. 招商引资,租赁土地
引进外来投资,建立公司或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利用外来资金,盘活了土地资源。如兆雅镇在近两年共引进外资8 000多万元,租赁土地4 000多亩发展花卉苗木,创办兆丰花木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吸纳剩余劳力3 000多人,花卉苗木年销售收入9 000多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潮河镇后湾村128户农民通过租赁方式,开发承包500多亩荒山,用于发展优质龙眼,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两例均采用租赁土地形式来实现流转。
3. 建立园区,流转土地
通过政府引导,建立规模化生产农业科技示范园,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如得胜镇通过引导开发,建立了1个较大规模的生态蔬菜科技园,流转农民承包地1 000多亩,已投资2 000多万元,吸收农村劳动力500余人。示范园区的建成将彻底改变泸县这个百万人口大县无蔬菜基地的历史,将示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通过集中规模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4. 集中连片,互换土地
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经营的土地分布较宽,地块零散,不易管理和经营。为此,农民间通过自愿协商,采取基本等质等量、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协议,相互串换地块,使零散的土地基本达到集中统一,逐步实现集中经营、区域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从上述土地流转类型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自愿转包。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都会根据季节不同寻找承包方,自行协商,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我转包,一般时间不超过1年;二是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按规定优惠政策,提供各种信息及配套服务,引导农民采取自愿的流转土地,即协议流转。双方通过村组同意,本着平等互利原则,按正常程序采用转包、租赁、入股、互换、托管等土地流转形式签订合同,确立双方权利与义务。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正在起步,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土地流转的因素:
1. 发展滞后,机制不完善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也是农村集体土地大量流转的前提。但从目前我县农村实际情况看,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迟缓,农村二、三产业还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不可脱离的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此,多数农民只能采取简单的再生产兼外出打工的方法,解决暂时劳动力短期过剩的问题,这就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农村集体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农村土地就无法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无法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用土地的产出率。
2. 信息不畅,增收无门路
农村信息不畅通,转产致富缺门路,也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大障碍。地域广、交通不便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特征,这就导致农民无法及时准确地收集致富的信息,发展其他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此,多数农民只好围绕有限的土地,进行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农用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
3. 科技水平低,组织不健全
农民科技水平较低、无技术、缺资金也是阻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农民无发展其他产业的门路,即使有了门路也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低,不懂技术而无法发展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离乡不离土,土地流转只是短期行为,无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此外,个别农民虽然有了门路、技术,但由于资金短缺,同样无法发展。农村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完善,也影响了农村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4. 期限较短,发展受限制
据调查,目前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都是由于季节性外出打工、经商等时间决定,一般不超过1年,很少有超过两年的。由于转包期限过短,势必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如急功近利,搞掠夺式经营等,耕地越来越瘠薄,水利设施越来越陈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
5. 弱化手续,程序不规范
目前大部分土地流转多为农民自发形成,双方有时为了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及履行必要的手续来规定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时就利用“口头协议”进行私下流转,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土地流转无序进行,并且常常引发纠纷,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的突出问题。
三、规模流转应采取的措施
1.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流转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国家土地有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制定出促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引导土地流转方向,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2. 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力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拉动当地的一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还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在流通领域中获得收益,通过比价效应,可以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各镇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招商引资、土地入股或转让承包等多种形式发展二、三产业,吸收当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部分劳动力从自家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既可以增加就业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同时也可以增加土地流转的规模,促进规模经营,促进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农业。
3.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
政府部门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学习参观,让农民走出去开拓视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要广开思路,收集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技术,广开致富门路,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能使大部分劳动力得以转移。
4. 开展确权登记,奠定流转基础
2012~2013年,泸县开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就是要建立起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它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目前,泸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福集镇顺利开展,2013年将在全县铺开。泸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旦确权登记完成,将为今后泸县规模土地流转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5. 规范流转行为,依法促进流转
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严格合同手续,规范制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管理轨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五大原则:一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土地流转无论是哪种类型,其土地原始所有权的性质保持不变;二是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自愿,绝不能行政命令来强制执行;三是效益原则。土地流转必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的增收、当地环境改善等;四是公平原则。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公平原则,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及农户之间的利益关于;五是要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6. 健全各种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 篇8
1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首先是规模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就很难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发展现代农业对接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户的经营方式能够跟上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2,3]。
1.1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
1.1.1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规模经营的基础。
在钦州市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和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 也为有志从事种养能人提供了舒展技能的舞台、为投资农业开发的社会资金提供了载体, 从而实现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规模经营。
1.1.2 土地流转呈规模经营。
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推动下, 体现现代农业特征的规模经营典型不断涌现。到2011年底, 钦州市种植业规模经营6.67 hm2以上的有104个, 33.33 hm2以上的有9个, 66.67 hm2以上的有3个。对于农民人均不足0.07 hm2耕地的钦州市来说, 没有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给力, 没有规模种植, 就没有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也就谈不上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1.1.3 农业规模经营的典型。
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是钦州市种植规模最大的企业, 其土地流转规模657.13 hm2, 流转区域跨4个镇 (办事处、场) 13个村民小组 (居委) 700多个农户的农村土地, 全部用于发展火龙果产业。目前该公司已投资1.3亿元, 种植规模已达566.67 hm2, 并安排了土地流转农户近千人就业。
1.2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2.1 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规模经营的发展又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有规模经营才有规模效益, 才能够吸纳更多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进入农业领域, 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
1.2.2 土地流转涌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
近年来, 钦州市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推动下、涌现出不少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以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钦州市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经济能人。通过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规模种植为平台、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流转农户”的形式, 不断引领农民做大产业基地, 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样板。广西钦州高丰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火龙果特色产业, 形成产、加、销综合经营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肯定和赞扬。
1.3 农村土地流转助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1.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 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优势、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 牢牢掌控商机, 占领市场制高点,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2 农村土地流转助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钦州市委、市政府2011年出台了《关于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决定》, 把荔枝、香蕉、火龙果、钦州黄瓜作为钦州四大种植业特色。目前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核心基地, 发展四大特色农业规模经营20 hm2以上的合作社、企业和能人大户共33家。全市火龙果产业90%以上、钦州黄瓜产业40%以上面积都是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的。农村土地流转有力助推特色农业的发展, 使之不断做大做强。
1.4 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
1.4.1 农业生产功能在延伸。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 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 农业生产功能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除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基本功能外, 还有生态及旅游观光等功能。
1.4.2 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建设土地的取得基本是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大, 投入多, 回收期长, 依靠农民单家独户根本无法办到。只有通过农村土地流转, 才能吸引外来资金投资休闲观光农业。因而, 是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
1.4.3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效。
以钦州市钦台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投资者, 瞄准城郊观光旅游农业, 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 投入巨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企业收获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享受,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目前, 钦州市通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已建成或正在建的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共有20家, 这些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包括设施高效栽培、名优新品种展示和休闲渡假农业等模式。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增强了地方田园特色, 保护了自然景观资源, 提高了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1.5 农村土地流转凸显农业投入洼地
1.5.1 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粗放经营, 现代农业主要特征是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的重要标志是高投入高产出。只有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 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 现代农业的建设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
1.5.2 规模经营成为农业投资的洼地。
农村土地流转促成规模经营, 使得有意投资农业开发的社会资金找到了舞台, 政府扶持农业的项目资金找到了载体;使农村土地流转促成的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吸引农业投资的洼地。
1.5.3 规模经营提升投资强度。
据不完全统计, 钦州市农村土地流转6.67 hm2以上规模的共有104个, 面积3 000 hm2, 平均每年投入7.5万元/hm2以上, 是全市耕地年平均投入的3倍多;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平均每年投入15万元/hm2以上, 是全市耕地平均投入的6~8倍。
1.5.4 投入增加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
投入增加使得农业规模经营在道路、水利及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保障;在防范自然灾害的设施栽培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支持;在良种应用、技术推广、质量安全、包装加工和创建品牌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扶持;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先进技术管理的应用, 快速地提升了现代农业建设水平[5]。
2 当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2.1 农民认识千差万别
2.1.1 要求农户统一流转难。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土地规模连片经营, 而规模连片自然就涉及千家万户, 千家万户的背后是千差万别。在实际工作中要使千差万别的农户统一认识、统一时间、统一要求进行土地规模连片流转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2.1.2 农民有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土地仍是大部分农民赖以生活生存必须倚重的物质资料, 他们担心土地流转后, 就业无门, 生存无退路, 生活无保障。
2.1.3农民担心土地长时间流转后难以收回。
土地规模流转后, 经营业主往往打乱田埂进行土地连片整治, 造成农民无法认回自己原来的承包地;更有甚者担心如此多次流转人为造成无法收回土地。
2.1.4 农民没有分享土地流转收益成果。
当前, 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基层政府或农业部门出面协调压低土地流转价格以吸引外来投资, 留住投资开发经营者, 而很少帮助弱势群体的农民争取合理的价格, 更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如何分享。由于农民没有分享到土地流转收益的成果, 因而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 宁愿留着粗放经营甚至闲置搁荒也不愿意流转。
2.2 缺乏资金投入
2.2.1 缺乏资金投入是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由于投资农业比较效益差, 社会资金不愿投入, 仅靠农民投入和政府扶持只能维持传统的粗放经营。这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2.2 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缺乏大产业支撑。
目前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没有形成, 多数地方土地流入主体仍以一般农户、种植大户为主, 缺乏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庄园主的介入和带动, 制约农村土地的规模连片流转。
2.2.3比较效益制约。
非农资本在向农业转移过程中, 顾虑重重。试图参与农业开发的非农资本, 对收益预期信心不足, 动力不大, 同时对土地流转经营后的矛盾纠纷隐患心存顾忌。
2.3 地型地貌限制
钦州市以小丘陵、小地块、凹凸不平的地型地貌特征为主, 不利于大机械化的耕作, 而规模经营缺乏机械化的配套, 不仅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效益、甚至还因多用劳动力而增加生产成本。
2.4 服务措施滞后
当前, 土地流转前信息发布、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和土地流转后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等服务措施还跟不上流转的需求。特别是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建立和形成, 使得供需双方仍缺乏沟通合作的顺畅管道。
3 加快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目标, 以土地规模化流转为抓手,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各界能人、种养大户等规范有序流转, 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3.1 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农业投资洼地
3.1.1 打造特色, 培植洼地。
紧紧围绕贯彻落实钦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决定》, 重点打造荔枝、香蕉、火龙果、钦州黄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四大产业:一有基础, 二有规模, 三有特色, 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在产品加工研发、品牌创建上多下功夫, 使之成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吸引投资的洼地。
3.1.2 引资强农, 增强后劲。
积极引导各种民间资本转向农村, 投入农业。鼓励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承接、领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业企业, 同等享受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流转土地依法兴办的农业企业, 按照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短缺问题, 增强发展后劲。
3.2 引导农民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3.2.1 建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引导农民成立土地入股的专业合作社, 通过土地入股走向联合、实现规模经营, 既是目前最佳的土地流转方式, 又是代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可以让农民充分享受土地流转收益的成果, 这是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 要花大力气加以引导。
3.2.2 扶持农村能人领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
牵头领办的农村经济能人不仅要有能力、懂技术、善管理, 还要有不怕吃亏、乐于带领社员致富奔小康的献身精神。
3.2.3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要选准发展产业。
要选择当地最有特色、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发展;在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实行标准化生产, 树立品牌经营, 提高市场竞争力。
3.2.4 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要选好发展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能人带领下实现规模经营, 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加、销或产、游、服等综合经营方向发展, 不断丰富和延长产业链, 实行产业化经营。
3.3 加大典型培植力度, 走示范带动之路
3.3.1 培植典型。
经过近几年各级的引导与扶持, 目前钦州出现了2个很好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一个是钦州市钦台农农业综合观光休闲有限公司, 流转土地面积80 hm2, 投资3 800万元, 已初步建成了城郊型观光休闲农业;另一个是钦州市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 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 发展250多个农户加入合作社, 流转土地面积逾86.67 hm2, 并运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 发展特色高效的种养循环农业。这些典型的成功运作, 将会有力地吸引投资者及农户自觉加入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列。
3.3.2 示范带动。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成功典型的示范作用,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等, 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受益,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得到实惠, 从而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主动地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3.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制定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政策, 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以保障促流转。具体的办法是: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流转失地农民, 实行与城市低保、医保同等的待遇;待业或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 享受城镇居民同待遇,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5 做好流转服务
积极开展流转服务, 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流转服务组织, 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等服务, 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市场网络, 不断健全流转机制, 把开展流转管理与提供流转服务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中。特别是要针对农民担心土地流转、连片整治后难以收回承包地的问题, 要认真做好连片土地整治前后画图造册, 并送到农民手上, 使流转土地的农民吃上定心丸。
3.6 加大扶持力度
3.6.1 整合项目资金。
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在投入。当前, 要通过项目资金整合, 以土地规模流转为载体,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平台, 集中各种扶农资金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方向倾斜, 鼓励支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促进农民增收。
3.6.2 用好扶持资金。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项目扶持资金主要应用于土地流转补贴、农田改造、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等, 使扶持资金能够起到引领投入的作用。
4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需注意的问题
4.1 防止圈地投机倾向
4.1.1 政策解读。
温家宝总理2011年12月27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鼓励工商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不提倡工商大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直接租用农户的土地”。这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4.1.2 审慎把握工商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土地流转。
钦州市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 农民人均不足0.07 hm2耕地,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 这就要求一方面既要积极招商引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另一方面又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暴发户借发展现代农业之机、施圈地投机之实。利用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农业心切之机, 通过行政手段大面积、长时间从农民手中廉价流转土地。占地后依赖政府要项目、要扶持, 或高价转租、坐等地块开发升值等, 从而实现圈地投机的目的。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要审慎把握工商大户大面积、长时间的土地流转。
4.2 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顺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引导而不干预, 服务而不包办, 放活而不放任。要结合当地实际引导流转, 不能为了政绩进行互相攀比、下达硬性流转指标;不要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拔苗助长、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4.3 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涉及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三者的利益关系, 统筹协调国家粮食安全利益、承包者权益、经营者收益, 在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 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蔡新民, 王诗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 2007 (3) :12-16.
[2]张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大众商务, 2010 (6) :32-33.
[3]李桃琴.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安阳县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2 (12) :36-37.
[4]潘柳英.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发展[J].福建党史月刊, 2010 (4) :27-29.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9
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逻辑关系
1.1 农村土地流转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使农村土地的应用更加的合理, 可以防止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不合理的要素的出现, 实现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土地流转后, 可以使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 促进了城市化建设, 使我国更加的繁荣, 而且提高了这些劳动力的收入,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 使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降低, 可以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会更加有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可以通过优良的质量和合适的价格取胜, 也会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1.2 新型城镇化反哺农村土地流转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可以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提高城市人口的密度, 而是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实现产业之间的联系。所以,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要科学的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 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建立宏观政策的方式, 使土地的利用更加的合理, 提高农民的收入。城镇化的发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村人口的迁移, 使土地流转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人地资源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所以, 要实现土地流转, 必然要先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 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 农村的土地将无人管理, 所以, 这时采用政策的方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要实现城市的繁荣, 同时也要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使城市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相互协调起来, 在农业生产中要借助大型的机械设备, 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小农经营方式特征明显, 这对大型机械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 要将土地进行有效的整合,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定价没有参考标准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土地流转的定价没有标准, 但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而言, 其具有价值, 土地的价格会受到土壤的性质和当地地理位置的影响, 而且当地的政策也对土地的价格产生制约, 在不同的地区, 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土地流转定价非常难, 这就导致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悬殊。
2.2 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后收入不稳定
在农村进行土地流转前, 不能做好相应的规划, 导致了农民在土地流转后生活变得非常不稳定, 这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产生消极作用, 而且如果农业继续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就不能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值, 在土地流转后, 也不能将土地合理的利用, 这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不能实现集约化的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进行环境保护, 不能实现低碳型农业的发展, 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农民的收入不会提高。
3 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的策略
3.1 控制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
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在适当的范围内, 使土地的市场价格稳定下来, 为了提高粮食的安全性, 我国在进行土地流转中, 还是要留出充足的耕地, 在经营中, 要确保耕地数量的充足, 但是, 我国在部分地区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通过一些不太正规的手段将耕地流转出去, 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而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意愿, 在土地流转完成后, 农民还不能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这就导致农民的意见比较大。针对上述局限性, 我国应该对不同地区土地流转情况加以分析总结并从中获取经验, 在完善土地交易市场的基础上, 使土地交易市场更加完备, 同时还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 为土地流转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另一方面, 在对土地市场价格的制定也应该采用微观调整的方式, 控制好土地流转的速度, 土地流转的规模不能过大, 执法部门应该运用法律对土地流转加以约束, 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土地黑市的交易, 稳定好土地流转市场的价格。
3.2 土地流转要依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 促进农民的就业,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并且实现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一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一些新兴的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应该依靠这些新兴的产业,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保障, 大力发展低碳和环保产业, 将这些产业引进到农村地区, 使农民的收入更加的稳定。在进行了农村土地流转后, 农村一时没有土地, 他们要开拓新的谋生之路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 在农村应该及时改革户籍制度, 将农民的身份进行转化, 使农民具有城镇户口, 这样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待遇, 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后, 可以采取过渡的方式。
3.3 明确土地产权
产权关系明晰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进行土地流转之前, 需要对产权制度进行明确, 在产权制度还不明确的前提下, 土地产权不清晰, 会造成农村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和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象, 土地资源无法实现合理流动, 一旦开始流转, 会导致各类侵权问题的产生, 而且在土地分配上也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所以, 针对土地产权不清的问题, 应该明确农村土地 (包括耕地、宅基地、建设用地) 的产权问题,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部门应该对土地流转的权利采用登记的方式呈现, 确保农民的法定资产不会受到影响, 确定农民土地经营权的主体地位。
4 结语
当前, 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城镇化的规模越来越大,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我国的社会、经济必然会出现大的变革。而农村土地流转, 可以将农村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流转集中, 重新配置, 使其规模化并高效利用。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我们应坚持以农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合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李小静.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析[J].改革与战略, 2016 (03) :108-110.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农民权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随着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人口转移接近“刘易斯拐点”, 我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达到极端, 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必然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并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转将极大地影响新型城镇化格局的形成。 (1)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和外部环境。农村土地流转是改善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也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矛盾的重要途径。
1. 新型城镇化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助推器”
⑴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 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规模都有了显著地提升, 不仅体现在非农业人口的增加,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也体现在城市面积的扩张上。城市建设需要土地, 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储备能确保良好的城市竞争力。在市域面积有限的情况下, 只有将农村或城郊土地流转起来, 才能满足产业转型的用地需求和人口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 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⑵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土地流转提出更高要求。在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破解, 改革中又出现农地经营的集中滞后于农村非农化进程情况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下, 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 追求农地综合价值的溢出效应, 解决旧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分配矛盾、城乡差距扩大、工业用地与人居用地紧缺等问题, 就必须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
2. 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型城镇化的“催化剂”
⑴农村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集中土地资源。目前农村土地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由于早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之农户分散居住与农民分散经营, 导致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突出。并且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出现了大面积土地闲置与宅基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大量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与粗放发展成为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大弊端。若将农村大量闲散甚至撂荒的土地资源从农户手中合理流转出来, 改变以往的小农生产方式, 进行集中规模化建设或生产, 将大大提升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⑵农村土地流转是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内在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这些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始终无法摆脱农民身份, 认为家中还有地, 土地便是立身之本。这不仅造成大量农村土地闲置,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而且进一步束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限制了城镇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将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地集中流转, 使农民完全地从农村解放出来并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 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第三产业发展;此外, 农户通过放弃土地使用权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 不仅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土地增值性收益, 而且若将获得的土地资金收益进行投资, 增加自身的职业技能, 有利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更快融入城市。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可以有效地推动城镇化发展且联结城镇建设的用地能够为农民提供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 我国土地流转却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不健全
土地价格的高低是影响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 但是农村土地评估比较困难, 对于农村土地价格的评估方法, 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方案。农村土地价格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农用土地的非农化使用, 地租量的变化, 收益与期望收益差额的变化都会影响土地流转价格, 这让土地价格更加不确定。对农村土地进行适当的分级、估价就成为了土地流转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农村缺乏可靠、专业的评估体系的背景下, 人为的按照主观意愿进行土地价格定价就会使价格趋于扭曲, 农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这就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3) 。
2. 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不完备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立法的滞后性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在很大的层面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起到了阻碍作用。2002年8月出台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中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权利的规定。但是这两部法律的规定范围过大, 内容和实施程序不够详尽, 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再者, 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淡薄,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很少会诉诸法律途径进行解决。同时, 在我国的《财产法》中并没有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 不仅无法保障农民对于土地的经营流转权, 打击了农民转移的积极性, 而且导致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开展范围小、流转渠道不畅等问题, 阻碍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3.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不清
产权关系明晰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和保障, 不明确的土地产权关系很难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较为混乱, 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产权主体仍不归农户个人所有, 这也是农民土地财产保护制度缺失的原因所在。吴敬琏认为, 对当前新型城镇化问题, 若不解决土地产权体制障碍, 政府将仍沿用“摊大饼”方式来进行城镇化建设。 (4) 由于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 政府从中获取巨额的土地差价, 这种盈利性行为使得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 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土地经营者。
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以社保换土地”, 即被征用土地后的农民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这种方式将成为解决农民与政府土地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 (5) 相对于按土地原用途给予农民一定倍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方法, 这种方式显得更加先进和直接。但是“以社保换土地”这种方式在实施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政府必须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 解除农民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 也就是说政府必须具有强大的财政支持。但事实上, 政府所能够支付给城市职工的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都已经让财政吃紧, 再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更让政府不堪重负。
三、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才能扭转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困难局面, 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治理对策,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 健全农村土地估价机制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盲目地追求短期效益, 对土地资源进行不合理的流转与扩张, 缺乏长远的规划与考虑, 加剧了土地流转中的价格乱象。对此政府应加大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并运用农用地估价基本理论, 选择在实践操作中具有较高可行性的估价方法, 使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认识不断提高。同时严厉打击土地黑市交易和囤积土地牟取暴利的行为, 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土地流转行为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完善健全土地的估价、定价机制, 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以农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6)
2. 完善土地管理法规
对我国目前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进行修订。结合我国农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 完善法律、法规和条例中没有涉及或界定不严的条文, 力求做到具体完整, 制定对于农地流转行为具有明确可参照性、规范性的法律条文。在政策性规定与地方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问题上, 地方应及时确立有效的补充条例, 规范当地的农地流转市场。发挥我国司法部门的职能, 规定流转双方必须签订合约或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书,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解决流转交易过程中的纠纷问题。完善农地流转方面的司法救济, 加大流转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 减少农民群众在进行农地流转时得不到及时司法救助的现象。
3. 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土地财产主体不明确使农村土地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突出, 阻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 应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 弥补现行农村集体所有制行使主体“缺位”或“越位”的“硬伤”。在法律层面上, 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由全体村民享有, 由经过授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民行使土地的所有权。地方政府应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 使土地成为农民的法定资产, 确保土地流转权归农民主体所有, 保障农民充分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 为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并为土地资源进一步进入二级市场奠定基础。
4.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农民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阻碍了劳动力在乡村与城市间的自由流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要靠社会保障来支撑, 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力度可以从一个侧面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同时应该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应该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和工资收入不稳的特点, 设置具有流动性的保障保险账户。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实行家庭养老、个人投保等多样化形式, 个人缴纳、政府补助和集体补贴三种方式相结合筹备资金, 设立监督管理机构依法管理养老资金。政府可以逐步放宽对养老资金入市的管制, 把养老金纳入市场化轨道, 使养老资金继续保值增值。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土地流转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要从健全农村土地估价机制、完善土地管理法规、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入手, 结合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注释
11 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J].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22 孙自铎, 何平.中国经济发展中双滞后的状况、影响、原因及矫正——深化改革路径选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1) .
33 刘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13 (5) :66-67.
44 专家观点:土地产权制度缺陷阻碍城镇化, 小城镇建设, 2013 (6) :9.
55 付凤春.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11
摘要: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正在形成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回顾与评述,结合农村土地流转现实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方向和建议,并就如何加快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如何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土地流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工商企业;农业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061-006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把土地流转给他人、合作社或相关企业经营,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有少数农户通过转入其他农户的土地,扩大农业规模经营,转变为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在保留农户家庭经营内核的基础上,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的深化,以及工业投资风险的增加,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社会投资者把投资农业,作为谋求发展的现实选择,通过租地经营、雇工农场等方式,进行农业规模经营;甚至将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和经营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车间,形成实际上的农业企业经营。有些地方把培育专业大户(或种养大户,下同)、家庭农场(包括家庭林场、家庭牧场等,下同)、合作农场、农业企业等,作为鼓励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解决农业土地撂荒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有一些地方通过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鼓励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甚至城市居民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进行规模化开发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之,农村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正在形成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探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回顾与评析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迅速凸显。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有利于克服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局限性,还有利于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导入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地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激活农村土地的资产属性,增加土地与资本、企业家及其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机会,拓宽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渠道。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还有利于培育职业农民,发展“事实上”的农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和重要带动力量。许多地方很早就注意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结合起来,走内涵式或内涵、外延结合式农业规模经营道路。如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2006年就提出要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并将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当年全县共培育种植业专业大户32户,其中百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30户、百亩以上西瓜种植大户1户、5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1户。到该年底,全县建立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已达500户。当年全县还有民营林业大户130余家,经营面积共达3.5万亩,形成了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承包经营、企业法人租赁经营、联户合股承包经营、农户个人承包经营等运作模式。
为了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许多地方通过政府补贴农户集中连片转出土地,或补贴土地规模经营大户等方式,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早在199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决定》,据此选择25个县(市、区)和湖州市本级作为全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点,倾斜支持经营粮田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012年6月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等。2008年发布的《江苏省财政扶持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提出,从当年开始,省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按每亩100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具有较大经营规模的土地集中流转的流出方。2011年1月发布的《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并就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引导扶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2013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将开展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培育行动,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推进家庭农场的联合与合作,推进家庭农场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并出台了《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办法(试行)》 等。
得益于各级政府日趋强化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在我国农村,依托土地流转的农户规模经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甚至规模化种养的农民合作社迅速增加。根据我们的调查,2009年,河南郑州市新增2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70家,2010年、2011年分别新增78家和108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形成的。到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2.7亿亩,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较上年增长22.1%和18.4%;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比重,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17.8%和21.5%,分别较上年提高3.1个和3.7个百分点。(1)到2013年底,在全国农民承包土地中,已有超过1/4以上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统计,全国已有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经营耕地面积1.34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3%。这些种粮大户的粮食产量达746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7%。全国还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入社社员513万人;经营耕地7218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0%;这些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粮食产量485.5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8.2%;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平均亩产分别为486公斤和545公斤,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公斤和192公斤。(2)endprint
不同类型地区由于农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促进农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有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和方向往往呈现较大差异。如2013年4月,四川省泸州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44.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14.7%;农户家庭经营面积在10~30亩、30~50亩、50~100亩的,分别已达3.79万户、0.18万户和0.05万户。到2013年8月,湖北省宜昌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52.3万亩,占集体所有农村土地总面积的7.2%,其中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9.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6%;林地流转面积81.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6%;园地、草地、水面等流转面积11.2万亩,占总面积的6.4%;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态势。
越来越多的地方在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同时,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规模经营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措施。如2011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要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创新委托代理制等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到2011年上半年,全国已有800多个县(市)、12000多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市场。同期,全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989个林权管理服务机构,917个资产评估机构。(3)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明确了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向家庭农场倾斜、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保险服务等扶持措施。2014年2月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强化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作为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引导和鼓励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面向家庭农场的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苗育秧、灌溉排水、贮藏保鲜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把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和流转各方的利益关系,日益放到重要地位,尤其是注意保护转出土地的农民利益。如2008年《江苏省财政扶持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意见》就要求,农村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原有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平等协商、等价有偿;坚持依法流转和保护农民合法利益,“土地流转价格由市场决定,原则上每亩协议流转价格应不低于农民常年直接经营纯收入”,或市、县规定基准价,同时确保流转农户每年的收益获得稳定增长;坚持农地农用,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经营。当然,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过程中部分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转出土地的农民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现象仍然比较多见。
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方向和建议
许多地方结合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采取的前述措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其他地方需要努力的方向。基于当前实践中问题,要真正做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文章,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措施。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规模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和流转各方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注意尊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保护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关于这些问题,近年来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较多,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在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快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等)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
近年来,在依托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户规模经营的同时,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发展更快。在许多地方,地方政府对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也更为青睐,相关支持措施更为有力,有的不惜“动员”甚至变相强制农民将土地转给工商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2年底,在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中,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已达2800万亩,较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4)据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到2013年8月,全市耕地流向农户的42.2万亩,占流转耕地面积的70.9%;流向合作社的9万亩,占15.1%;流向企业的4万亩,占6.7%;流向其他主体的4.4万亩,占7.3%。
一般而言,面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和科技、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进入农业,推进农业的理念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相对于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往往面积更大、租期更长,并且“非粮化”甚至“非农化”经营倾向更为严重,因此往往要支付较高的土地租金才能实现。况且,工商企业为从事农业聘用经营者、使用劳动力都要支付较高的报酬,建立、疏通其与流入土地所在地的社会关系也涉及相关投入。因此,工商企业的农业经营成本往往明显高于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基于利益驱动,相对于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工商企业流入土地后,大多不愿从事比较效益较低的粮食生产,主要从事比较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生产,或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等。因此,如果放纵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很容易导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
此外,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从长期来看,还日益导致农民利益的边缘化,损害农村社会传统的自组织机制,扩大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对乡村治理和农村稳定的冲击效应。在区域性的土地流转初期,为吸引农户将更多的连片土地流转给工商企业,这些工商企业往往要给农民开出较高的工价,吸引他们到企业从事农业就业。但当特定区域的可流转土地大部分转入这些企业后,这些企业往往很自然地获得在该地农业用工市场的垄断地位,形成对务工价格的主导权;转出土地的农民也容易陷入对务工工价被动接受的境地,导致其对自身务工工价的谈判能力趋于弱化。在此背景下,许多工商企业很可能基于自身利益,限制农民务工价格的增长,削弱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后劲。[1]有些地方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转价格甚至长期不变,“一纸合同定终身”,缺乏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土地流转价格能够随着土地要素资本化的发展和土地使用成本、机会成本的提高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由此很容易导致对农民利益的“长期挤压”。endprint
更为严重的是,在有些地区,部分农户将大面积连片耕地流转给工商企业后,即使事前订立的合同较为规范,但当公司经营遭遇严重的市场风险或资金困境时,也很容易出现公司毁约、老板“跑路”现象,形成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土地流转收入难以兑现的风险。[1]在不少地方,有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工商企业后,通过到工商企业打工,固然获得了新的增收机会;但由于工商企业经营的农业往往具有更高的机械化、集约化水平,转出土地的农民中能够进入企业打工者只是少数,相当一部分要远离家乡外出从事非农产业。这会进一步加剧农民老龄化、农业劳动力素质弱化和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基于前述原因,我们认为,针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应该加快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切实落实“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的政策。近年来,有些地方通过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土地风险保证金制度和企业诚信档案等措施,防止工商企业转入土地后出现土地 “非农化”问题,避免因工商企业经营不善损害农民土地流转的正当权益。这种方式值得推广。也可考虑综合采取以下措施:
(1)对规划的粮食生产用地,不论是否实现土地流转,也不论流转对象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还是工商企业、龙头企业,都不得改变粮食生产用途。
(2)对欲转入土地从事农业经营的工商企业,从企业资信、企业战略规划、风险防控能力和主要经营者的农业经营能力或农业产业化经历等方面,加强资格审查和转入土地用途审查,并形成制度规范。借此,确保工商企业转入的土地用于农业特别是示范性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也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提供基础。优先鼓励工商企业将转入的土地,用于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的示范项目,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农场相对于家庭农场的比较优势并非普遍存在,其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受季节性影响较弱、专业化程度较高、现代技术较为可控且附加价值较高的特定领域,特别是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和受天气影响较小的规模化种养业中。况且,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小规模农场在有机肥供应、采用有机方式除草和抵御病虫害方面的优势,及对有机农业的投资偏好,也导致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以小规模非家庭持有的公司农场为载体的,大规模公司农场在有机农业的生产经营中往往很少存在明显优势。(5)因此,为约束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对粮食安全等负面影响,建议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也应主要限于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和受天气影响的规模化种养业,包括示范性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
(3)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对在农村土地向工商企业流转过程中行为失当,或疏于企业资格审查和土地用途审查,导致工商企业转入土地后出现“非农化”经营、侵害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现象,追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或直接责任者的责任。
2.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
可以预见,今后随着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和农民进城规模的扩大,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等,将会是不断加强的方向。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要求,“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同年2月农业部专门发布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当前,许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或公司农业转入的土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减灾能力较弱,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和投资改造需求。为了进一步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示范作用,今后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示范等项目的支持,要进一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落实对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建议:
(1)鼓励金融机构结合农业特点,参照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精神,创新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方式,帮助其改善融资条件,增强示范带动作用。也可参照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的政策精神,加强财政金融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示范项目的支持。为确保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政策支持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应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加紧研究确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的支持标准。
(2)优先鼓励“以粮为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加快发展。近年来,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迅速发展的同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营“非粮化”的问题日趋突出。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2011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1982万亩,其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仅占62.7%;在全省18个地市的土地流转面积中,种植粮食作物超过70%者仅4个,低于35%者达6个,个别大市仅10.3%。另据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到2013年8月,在全市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用于粮食作物种植的仅17.5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9.4%;用于果蔬和设施农业的面积占52.1%,用于种养结合的面积占4%。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非粮化”,固然与土地租金的不断上涨和种粮比较效益低有关,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在利益驱动和市场规律作用下的理性选择。但随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群体规模的扩大,由此形成的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很可能迅速凸显,值得从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在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加快发展的同时,优先支持“以粮为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加快发展,对于维护粮食安全日趋重要。可把优先鼓励“以粮为主”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加快发展,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市场区和主要农产品主产区、优势产区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农业支持政策的综合功能。
(3)突出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带头人的成长和培训。市场经济是企业家本位的经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的带头人,实际上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带头人的成长和培训,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当前,有些地方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定指标、下任务,实际上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办法。如果潜在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带头人缺乏相适应的企业家素质或农业经营才能,盲目推动其扩大经营规模,反而会放大其经营风险和长期发展的困难。如果农民缺乏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又缺乏足够的土地转出意愿,盲目甚至强行要求其转出土地,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还会加剧社会不稳定的风险。endprint
(4)创新思路突出支持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规模经营服务组织发展,如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经营咨询、营销策划、品牌服务、农机服务、植保服务、保险服务等企业或非营利组织。农业规模经营服务体系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利于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降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的运行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发展质量和效益。现有的土地规模经营服务体系,主要呈现政府或准政府机构主导的特征。如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这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等发展初期、群体规模较小的背景下,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群体规模的扩大及其提档升级要求的提升,以政府或准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土地规模经营服务体系,将日益难以满足其多样化、专业化甚至高端化、特色化服务需求。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规模经营服务组织,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和新增长点,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重要性将会迅速凸显,其不可或缺的地位将会不断强化。要逐步摈弃发展农业配套服务体系的传统思路,从促进涉农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发展农业服务业,创新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并把发展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规模经营服务体系,作为发展农业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从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建议通过税费减免、以奖代补、财政补贴或政府采购同等优先地给予支持等方式,进一步支持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规模经营服务组织发展。
(5)把引导土地流转关系的稳定化与规范化结合起来。当前,在许多地方,土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且无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多为1~2年,有的甚至仅为半年。据我们对湖北宜昌市的调查,2013年,全市共签土地流转合同4.7万份,占应签合同份数的45%,部分土地流转合同没有到期清算条款。这不仅影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增加农业投入、开展土壤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容易增加其经营风险,也容易提高土地流转纠纷的发生概率,增加保护农民土地流转权益的难度。如果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随意违反合同或口头协议,要求收回流转土地或提高租金,还会侵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的正当权益,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因此,结合以奖代补等措施,鼓励稳定土地流转关系,也是必要的。当然,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土地流转期限较短,一个重要原因是,转出土地的农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不稳定,土地流转期限较短,有利于他们为未来出现“不测”时“留个退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农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理性“避险”行为。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关系的稳定化,应该综合考虑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前景,统筹考虑,以引导为主,不宜操之过急。
注释:
(1)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读中央1号文件”等相关资料整理,载于《农民日报》2013年2月4日。
(2)此次调查为农业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摸底调查。根据南北农业资源的差异,种粮大户的标准,按经营耕地面积计算分别为南方50亩以上,北方100亩以上。资料来源:冯华,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种了1/10地 产出1/5粮,新华网,2013年3月24日。
(3)任意,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已达2.07亿亩,《经济日报》,2011年12月29日。
(4)佚名,工商企业租赁耕地规模达2800万亩,种粮用地仅有6%,每经网,2013年2月4日。
(5)如在2007年经营有机农业的农场中,面积少于49英亩的农场数量占比达到了69.70%,经营的土地面积占比仅为5.60%。2007年,美国非家庭持有的公司农场从事有机农业的数量占比达到了13.31%,超出了该类公司农场在公司农场总数中的占比(10.66%)。根据2007年《CENSUS OF AGRICULTURE:United States Summary and State Data》 Volume 1·Geographic Area Series Part 51 AC-07-1-51整理。参见http://www.agcensus.usda.gov/Publications/index.php。
参考文献:
[1]姜长云.积极防范区域性、群体性农民减收的风险[J].新视野,2013,(1):28-31.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 篇12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一、引言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河南、山西等地已初具规模。截止2010年, 河南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13.7万亩, 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3.7%, 比2005年底增加1102.9万亩, 增长超过5倍。截至2012年12月底, 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2.7亿亩, 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 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超过270多万户。通过土地流转, 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节约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是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截至"十五"末, 我国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 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统计分析表明, 2010年以来, 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标准化、规范化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取得显著成效。到2012年第三季度, 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万个, 辐射带动农户1.1亿户, 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内涵、系统性、可行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政府调控和构建农民参与机制等方面, 提出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能够为农民安稳增收指明一条出路
在一定意义上说, 农民贫穷是因为其缺乏必要且可自由支配的生产资料。而土地流转则正好搭建了土地进入市场交易的新平台和直通桥, 使土地由“死物品”变为“活资本”, 从而使土地资本流动起来并能够升值。与此相应, 通过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一部分农民告别了耕作多年的承包田, 每年平均每亩稳收700元的土地年租金, 然后安心地出去打工或者从事二、三产业, 不再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尴尬局面。另一部分种粮大户、龙头企业及其农民专业合作社, 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 同时还能吸纳农民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相关工作, 提高这些农民的非农收入。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把农民引入到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安稳增收的道路上来。
(二) 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合理有序进行
土地流转的进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 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当进城的农民或者不愿种地的农民, 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 将土地转包甚至转让给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形式农业合作社时,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要素集聚过程就开始了, 使得土地流转合理有序进行, 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例如四川广元市拟在柳桥园区流转土地8200余亩, 规划建成优质桑园1200亩、猕猴桃园区3000亩、蔬菜基地2000亩, 其它工业园区2000亩, 从而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 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 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产业化土地流转之路。
(三) 能够扩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农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近年来,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深入, 既解决了因大量的外出务工导致土地闲置的问题和土地季节性抛荒的难题, 又使承包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集聚, 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基地, 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田阳县为例, 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农户和联合体有2000多个,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 形成竹木、甘蔗、水果、木薯、香蕉、蔬菜等连片开发生产基地。青海省湟中县的青海祥瑞花卉苗木有限公司, 也是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过程中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 就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由当初的70个温棚、80多亩地发展到现在的100个温棚、100多亩地。
三、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 协同发展的内涵
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就是通过土地流转, 使流转入土地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 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实现集聚土地的规模效益, 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经营;而流转出土地的农民, 则在城市或是农村创办各种个体或是家庭等形式的企业, 以及通过进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 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
(二) 协同发展的系统性
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机制, 它既是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同时也是农民、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经济主体, 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这样一个整体不是各个生产要素, 或是各个经济主体的简单相加, 而是相互嵌入的一种综合;是从原来的单一生产, 或是单一经济主体的简单经济活动, 到多生产要素, 或是多经济主体的复杂经济活动。这种符合系统理论的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能够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有利于提高各相关经济主体的自觉性, 有利于发挥经济资源的整合功能, 形成经济资源合理利用、优化组合的新局面。
(三) 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之间, 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农业产业化建立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一般而言,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等等, 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 要求进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 扩大农户外部规模, 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 规模生产的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土地能适度集中, 即要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当前,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土地分散, 也就是土地凝固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手中, 土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在中国农村土地细碎化状态下,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 就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 以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现代化生产。
(四) 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是以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共享, 以及提升农民、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效益为目标, 并通过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经济主体的相互结合, 来发挥各种经济资源的作用, 促使这些资源与协同发展的目标相一致。要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有赖于其协同发展的子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这些子机制有协同激励机制、协同管理机制、协同保障机制、协同评价机制、协同资源整合机制等。除了这些子机制是能否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外, 其它的宏观和中观因素也对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宏观和中观的因素有国家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管理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协同意识、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等8个有着内在关系的因素, 详见图1。
(外环、中环、内环分别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
四、发展路径选择
(一) 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
要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就必须处理好各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即要处理好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
在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过程中, 首先, 要确保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获得土地流转之利, 这些利益包括增加收入、公平就业、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其次, 要确保种粮大户能够在流转后集中的土地上进行创业的权益, 对这些种粮大户要取消限制或是身份歧视;最后, 要确保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对因参与土地流转而进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民, 给予各种权益保障。
(二) 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管是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 还是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及各级相关政府, 都是以利益最优化为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 就必须建立起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同时, 土地流转的有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也必须在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基础的、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上, 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 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是实现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 完善政府调控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虽然政府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职能逐渐弱化, 但是作为农业产业化行政调控者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另外, 政府作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者的角色, 也是不可动摇和改变的。尽管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 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可以实现优化配置。但这还不够, 还需要政府对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在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下, 才能实现农民、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最优化。尤其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 在进行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决策时, 要避免行为短期化, 既要协调市场, 着眼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要素集聚问题, 更要从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有序流转的角度, 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放在协调发展的高度制定政策和规划。
(四) 构建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机制
农民参与机制, 是指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过程中, 各相关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影响的作用过程, 是带有规律性的模式。这种参与机制的载体, 是由农民、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利益主体组成的一种制度实施的支持系统。
在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过程中, 农民不仅是受益主体, 更应是决策主体。随着农村社会成份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农民的利益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为保证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知情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 可以以现有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 培育各种民间协会组织, 逐步建立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 以及自主决策机制, 让农民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贠鸿琬.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财务与金融, 2011, 5.
[2]土地资源网.至2012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2.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5%[EB/OL].http://www.tdzyw.com/2013/0305/27218.html, 2013-03-05.
[3]中国农经信息网.2010年全国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EB/OL].http://www.caein.com/index.asp?xAction=xRead-News&NewsID=64818, 2011-05-30.
[4]汤虹玲.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基于佛山土地流转的调查与分析[EB/OL].http://www.fsswdx.gov.cn/dykb/200911/t20091116_1413853.htm, 2009-11-16.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推荐阅读:
农业土地流转05-18
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09-04
农业建设用地、集体土地、流转地07-07
新型农业01-04
新型农业体系09-25
新型农业服务主体07-12
新型农业信息管理09-02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09-11
新型农业社会化10-29
新型农业机械化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