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精选12篇)
新型农业 篇1
目前的农业生产给地球施加不堪的重负, 所以, 持续农业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持续农业的关键点是在维持或提高农业生产者纯收水平的同时, 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以生态环境可接受的代价来满足社会对食品和纤维需求的同时, 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在持续农业概念下产生了各种农业模式, 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工业农业、替代农业等等。所以持续农业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有固定的单一模式, 只能在大原则下因地因时制宜。
根据当前出现的苗头和发展动向, 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几种特色:
(1) 超级型。实践证明, 夺取农业高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群体多;二是个体大。培育一些身材魁梧个体粗壮的巨型动、植物品种, 可以在相同的生长时间内, 获得更多的产量。因此, 农学家们一直在朝着这方面努力奋斗, 现已取得很大成绩。典型的例子是运用“杂交魔术”, 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 使较小的动物变成个体巨大的动物, 并能遗传后代。
在植物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日本培育出蕃茄和马铃薯的杂交植物新品种, 株高有10米, 结果12000多个, 足有2000多斤;他们还利用遗传工程培育出了一个新型水稻品种, 其粒重是普通大米的3倍;以色列在温室内, 充分满足水、肥、光的要求, 培育出了单重4.4磅的柠檬。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一批批株高、茎粗、果重、粒肥、成倍增产的超作物将不断涌现,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批新型的农产品问世。
(2) 精小型众多的个体是获得总体效益的基础。目前, 畜牧学家们正在考虑将猪、兔、羊微缩到能在一个大菜盘上装下一整只, 以便客人能从头到尾全部品尝完一个品种, 这既风趣, 又有营养, 也较方便, 真是美味佳肴。
除了动物外, 农学家们还在研究一些经济、适用、新颖奇特、优质的小型农产品。美国农学家成功培育出了一种矮化苹果品种, 光合作用强, 积累的有机物质多, 栽后2~3年即可结果, 果实大小匀称、整齐、糖分多、品质优、贮藏性能好。英国种子公司推出了微小块茎马铃薯, 他们在温室里采用化学生长调节素, 培育出矮化植株, 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 可一年收四季, 10平方米温室全年可产19万多只微小马铃薯, 其总重量不过百余斤, 却抵得上几吨种薯, 足够种植2公顷土地。
不久的将来在家中或庭院里兴办一个齐全像样的动、植物园和农场已不再是玩笑话了。
(3) 非土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必须在土地上进行, 这给人们规定了很大的约束条件。然而, 在一些没有土地的地方, 如冰川上、建筑物内、飞船里等处可否发展农业呢?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为此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
培养基法:用砂砾、泥炭、浮石、稻壳炭、岩棉等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物质作栽培基质, 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的溶液, 供给植物生长发育。这种方法具有省工、省力、好管、肥水利用率高、作物生长快、保收丰产、品质优良等特点, 还可避免产生连作障碍和土壤污染, 具有多种优越性。
气栽法:日本研究出一种蔬菜气栽法。在气栽系统中, 植物悬挂在空气中, 不必用土壤作为支撑物, 植物所需的营养液, 由一个精细的喷头喷向植物的根部。用此方法, 可在有限的空间中生产较多的蔬菜和农产品。
种植机:在漫长的星际航天飞行中, 为了解决航天员长期吃罐头的烦恼, 美国航天局研究中心开发了一个“生菜机”原形, 宇宙飞船和太空站乘员可在这个机器里种植生菜、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或泮葱。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出大量氧气, 为乘员们提供了新鲜空气。
无土栽培是一种省地、清洁、高效型的生产方式, 今后肯定会迅速发展。
(4) 经济型。日本发明了快速栽培人参和柴胡的新技术。澳大利亚科学家利用培养法生产的荔枝12个月即可结果, 而一般荔枝7年才能结果。用同样方法培养的草莓, 不仅将生产期由3年缩短为1年, 而且产量由每亩10吨提高到280吨。目前, 美国、荷兰利用此法快速生产兰花, 获得了不少利润。
(5) 艺术型。荷兰农学家培育出了一种外型呈圆球状的胡萝卜, 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和清洗加工。加拿大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种出了第一批方型的雪松树木, 这些树木虽不十分标准, 但基本上是方型材, 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美国利用遗传技术改良了蕃茄品种, 使其呈皮球状, 加工、运输、做菜都极为方便。日本生产出一种爽口好吃可以凉拌的生菜, 叶像芭蕉叶一样, 好清洗。美国近来培育了一种优质芹菜, 无筋, 方便好吃。
随着整形术的发展, 今后的农产品会按照人的需要长成各种标准式样。
(6) 观赏型。人口城市化, 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今后的市民, 由于过惯了城市生活, 都愿到广阔的农村中去享受大自然的天然之美, 农民们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就别出心栽地办起了“观光农业”。风光农业布局合理, 各种设施艺术造型, 让人开心游玩, 随处拍照、尽情品尝、自由选购。这种生产与游玩相结合的形式, 也是未来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7) 保健型。人类的最低需求是维护生命, 最高目标是改善生活结构, 促进健康长寿。利用农业生产手段, 创造出一些具有美味可口、久尝不厌、疗效显著、产量又高的动、植物新品种, 诸如抗癌粮、防病瓜、美容菜、长寿果等;或者通过某些植物和药化饲料 (饲草) 去饲养动物, 使其体内矿物质营养成分和浓度得到改变, 培育出新的畜禽产品, 比如强身肉、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让人们在吃饭享受中防治疾病、健体增寿。
(8) 合成型。传统农业, 劳动艰辛, 周期长, 又受气候威胁。能否摆脱这些限制, 直接合成人们所需的食物呢?专家们试图使用经生物工程处理过的光合膜或人造叶来生产丙三醇。丙三醇能用来当作制造食物和纤维的基本原料, 并可代替化石燃料。专家预言:“不久人们也许能够通过普通农场便可把若干物质变成食物。”人们还准备改变真菌和酵母的功能, 使其对纤维物质发酵, 制成蛋白质。人类将通过改变细菌的遗传基因获得高质量的蛋白质, 其氨基酸成分与各类鱼、肉食物所含成分一模一样, 食用它就等于食用传统的食物。合成农业不仅可解决当今世界上饲料和粮食紧缺的矛盾, 而且这种方式既不占地, 又不污染环境, 也不受气候影响, 完全可以按需生产。
摘要:目前的农业生产给地球施加不堪的重负,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不招致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接受的”农业, 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就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会出现几种特色做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新型,农业,持续农业
新型农业 篇2
一、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特征
目前,我省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一般的小农经营主体外,出现了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分天下”的新格局。其中,从专业合作社的增长数量和辐射带动效应来看,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已呈现出超过其他两类经营主体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还探索出了“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符合当地实际需要和产业特点的经营组织形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调查还表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个体特征、就业及培训经历、土地经营规模及流转、生产技术水平、产品销售渠道、信息服务方式、生产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自身的特征。总的来说,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基本上摆脱了传统分散经营农户的发展困境,而且也展现出了年轻化、知识化、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等特征,他们在我省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核心、示范与辐射作用。
二、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需求 。
1、关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需求
(1)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授信担保的政策需求
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农民申请贷款必须要由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或相关部门提供授信担保,而这对于一般的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刚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农业专业大户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农民通过村委会进行贷款担保,或以合作社在上下游生产供应链中的地位、作用、身份等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实际上,从农民的社会信用归属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更加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2)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手续简化的政策需求
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农业贷款手续还显得过于繁琐,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他们的贷款成本很容易因为贷款手续的
繁琐而大幅增加。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出台简化农业生产资金贷款手续的扶持政策,对于那些距离县城较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利息优惠的政策需求
调查表明,在绍兴、嘉善、余杭等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地方政府已出台了一些
针对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利息优惠政策,例如县(市、区)财政直接将一笔专项扶持资金划入当地信用社的账户,专门用于补贴农业项目贷款的利息优惠。但是,在松阳、常山、苍南等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由于地方财政实力较弱,几乎没有任何用于农业贷款利息优惠的专项扶持资金。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利息补贴的财政扶持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2、关于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方面的政策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三类经营主体分别将“解决设施用地”列为第④、第②和第③位的重要政策需求,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办公管理用地需求
随着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日常业务管理、召开会议、产品分级包装、储运、设备安放等方面的业务越来越频繁,并且需要有相应的场地才行。尽管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浙委办
[]73号),已经要求对合作社的相关配套设施用地需求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例如,杭州余杭区余杭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就反映,他们因为无法在茶山上建造用于茶叶包装的临时用房,只能取消了购入数台大型茶叶烘干、包装设备的计划。
(2)农机服务主体的农机设备存放用地需求
上规模的农机服务合作社或专业大户一般都拥有数十台的农机设备,实践中,这些设备的存放用地问题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进而制约了这类服务主体的发展。例如,成立于的鄞州区五产镇力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非常好,但却苦于没有足够的仓储用地而不敢贸然扩大服务规模。据该合作社负责人反映,当地的一些农机具因为没有足够的存放用地,只能露天随意摆放,这就大大地减短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粮食生产主体的粮食仓储用地需求
与农机服务主体的用地需求类似,上规模的粮食生产主体在粮食烘晒期间、粮食销售之前都需要仓储用地,而且,与农机仓储用地相比,粮食仓储用地还需要有防潮、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要求,所以仓储用地的选择余地很小,用地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例如,据苍南县马站镇的粮食种植大户施成钏反映,去年他生产的粮食中有1/3需要长时间的仓储,迫不得已,他只能临时租用了一个大型仓库,增加了5000多元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粮食生产积极性。
(4)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的冷库建设用地需求
种植保存时间较短的水果或养殖海鲜产品的经营主体对于冷库建设用地的需求比较强
烈,但是这类用地比起一般农业配套“临时用地”的审批更难。另外,由于冷库的建设还涉及到用电、用水设施的安排等,各种审批手续也更加复杂。例如,温州的状元杨梅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就反映,由于没有冷库等保鲜储藏设施,杨梅的采摘和销售时间就不得不缩短,进而大大影响到杨梅的销售价格和收入。
(5)淡水养殖经营主体的设施用地需求
养殖鳖类、观赏鱼等需要保温、引水等设施的经营主体,对于养殖设施用地的需求也非常强烈,这些设施的建造必然需要硬化一部分河塘水面,而这些做法对于土地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不被允许的。例如,松阳县老伟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扩大养殖规模的过程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申报、审批,他们还是没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批复。
3、关于农业科技推广和疾病防疫技术方面的政策需求
专业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分别将“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列为第③和第④位的政策需求,并且特别强调在农业科技推广和疾病防疫技术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扶持政策。而且,提出这方面政策需求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对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的水产养殖业和对疾病防疫要求较高的畜牧产业。例如,松阳县的一位养猪专业大户反映,他所在乡镇现在只有一位已经临近退休年龄的老畜牧兽医员,生猪疾病防疫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而由于该镇的养猪大户较多,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议在养殖规模较大的`片区建立疫病信息观察点,定期向上级防疫部门提供信息,以便及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疾病防疫工作。此外,目前的畜牧区还存在一些倒卖死猪、病猪的交易黑市,这些流入市场的坏猪肉很容易引发更多的传染病,并危害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此,养殖大户们还建议上级畜牧防疫部门建立定期低价收购死畜、病畜的制度,并就地集中消毒焚烧,力争将疫病的传播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关于土地流转服务方面的政策需求
三类经营主体分别将“土地流转服务”列为第⑥、第⑥和第⑧位的政策需求。尽管土地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但是土地流转的纠纷仍普通存在,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5、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政策需求
三类经营主体分别将“农业保险”列为第⑦、第⑦和第⑤位的政策需求。农业保险方面的政策需求主要集中在自然风险较大的粮食作物、投资周期较长的香榧等特种经济作物以及疫病风险较大的畜、禽、水产品等行业,而目前的相关政策只规定了种猪和作物果实可以作为参与农业保险的对象并获取政府的相关配套补助资金。对于企业化运作的保险公司来说,农产品保险的回报率太低,甚至存在巨大的亏损风险,
所以他们通常都缺乏为农产品提供保险服务的内在动力。我们认为,至少对于粮食、猪肉等重要农畜产品来说,政府应当为其参与农业保险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
6、其他方面的政策需求
关于特种农产品的专项扶持政策需求。不少经营主体对特种农产品生产很感兴趣,但是却苦于缺乏相关的专项扶持政策。例如中药材,因其特殊的药物用途和生长环境,一些地区的农户在申请组建中药材合作社以及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工商登记、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在对中药材这类特殊农产品的认识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例如,余杭区鸬鸟镇仙佰坑中草药专业合作社和和苍南县玉龙中花材专业合作社都遇到了注册登记、生产许可、产品监测等方面的困难。因此,这类经营主体对于特种农产品的专项扶持政策需求特别强烈。
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零散的政策需求,主要是:(1)农机设备目录更新的政策需求。目前政府提供的可以给予补贴的农机设备购置目录,还无法满足一些在特殊土地类型,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户购买需求。(2)农业用电价格优惠政策需求。在一些农业开发项目中,还普遍存在按工业用电价格收取农业用电费用的情况。(3)农产品税收优惠的政策需求。在与超市或工商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时,农产品的税收优惠范围及具体额度还不够明确,相关政策执行上也存在很大难度。(4)农资价格、品牌、质量等监督的政策需求。农资价格波动较大、农资品牌鱼目混珠、农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基本结论与建议
首先,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为我省农业结构的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但相关制度与政策的不完善和不到位,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传统的农业用地政策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合作社办公等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范畴,予以支持。
再次,调查表明,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具体身份来源主要涉及五大类,即“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种养能人”、“农村干部带头人”。尽管他们都有条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他们的个体特征、创业背景以及优势劣势却不尽相同。因此,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中,应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为上述五类群体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创业条件,并且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1、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要重点扶持“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
“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是“年富力强”的农村创业者群体的代表。尽管他们在社 会实践经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是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这类主体的成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经营主体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最关键的是,他们都还很年轻,再过若干年,当那些年长的经营者不再从事农业时候,他们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因此,从长远角度看,政府应重点扶持这两类“年富力强”的经营主体,要研究农业进入机制,为他们进入农业提供便利,鼓励他们组建合作社或注册成立公司,并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方面的补贴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2、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要大力扶持“强效辐射”的经营主体
由于在生产资本、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家”是最有经济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的经营主体。通常情况下,他们投资或开发的项目规模比较大、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较好,因而对周边农户或相关产业农户的带动效应比较大。因此,从现实经济效益角度看,政府应大力扶持这类经营主体,为他们提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当然,由于农业投资项目涉及面比较广,与资源环境联系紧密,政府应及时掌握他们的运行情况,在扶持的同时,要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盲目开发自然资源和损害农户利益等事件发生。
3、从社会效益角度看,要积极扶持“土生土长”的经营主体
农业创业催生新型农民 篇3
柯炳生认为,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人们对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生存品质的需要,这使得对于农业乃至于与农业相关的创业需求,不会像其他行业发展一样有周期、有起落,而是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的细分,对于食品、安全、品质的要求更是从未缩减。
事实上,这些年诸多品牌企业或跨界或联合,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资信息并不罕见,柯炳生也列举了不少朋友、同事、学生根据地区生态特色,种香蕉、脐橙等等创业创新的例子。
“需求其实一直都在。只要你能做到效率高、成本低,卖豆芽卖到几亿、几十亿元的规模,都不新鲜。” 柯炳生笑言,有时候市场需求并不是哭喊着去找的,而看能否善于在生活中去发现。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也表达了对于农业发展、创业转型的信心。有着“女瓜王”之誉的冯乐平,用行动表明了新型农业业态不仅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或许还将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形态。
冯乐平透露,如今她已经在包括海南、东北在内的六个省份建立了生产基地。在冯乐平眼中,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民,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她认为“小型机械化和农业互联网化”才应该是适合北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
“农业的创业转型不光是结构的调整变化,还是生产方式、流通模式的改革。” 冯乐平提议加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生产真正从田间到舌尖,让广大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柯炳生亦表示,一是对现有人员的培养,如通过家庭农场带动一些善学能人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科技部门、院校等积极参与,让懂农业技术的人投身农业发展的大潮,创办规模化农场等。
“现代农业的从业人员,实为农业企业家的概念。”柯炳生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去创业,成功的并不太多,关键是还要在市场中磨砺,积累经验。
此外,产品质量是信誉的保障,对农业创业者来说,注重食品安全尤为重要。“一是要有良心,二是要有畏惧心,让他们不敢违法造假。” 柯炳生强调。
据了解,为鼓励农业创业,解决农民缺少资金的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也透露,正在加紧考虑如何通过财产性权益、信用支持等完善农村金融系统,“亟待对农业有热情的人的支持”。
相关链接:
农业银行明确“三农”金融服务重点
记者日前从农行获悉,农业银行将从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入手,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农行将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力争每个一级分行均有业务试点、每个符合条件的支行均开办业务;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力度,同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对国家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金融服务。加大县域骨干企业和项目支持力度。强化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适度增加农户贷款投放,重点加大对订单农户、信用户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覆盖农户的支持。
新型农业 篇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耕地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培肥地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 对土地肥力更为重视, 如西部地区气候干旱, 土地贫瘠, 风沙较大, 种植大户、农业公司等在秋天收割后, 会播撒小麦种子防止水土流失, 春天通过深耕将麦苗翻到地里作为绿肥, 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效益低, 认为这种培肥地力的方式成本太高, 一般不采用绿肥, 冬天收割后将土地裸露在田野里, 水土流失较快;春天播种时通过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产量, 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长期保护耕地, 解决耕地无人种的现象。根据调查样本分析, 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年龄超过45岁的约占50%以上, 也即再过10年, 耕地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 将出现耕地无人种的现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租入土地,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经营, 既可以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问题,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保护耕地;也可以提高农村老无所依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减少劳动强度。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既有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合作组织, 也有农牧业公司、农机服务队等。对适宜耕种的土地, 会增加科技投入, 选择最优的种养殖气候、土壤、温湿度、生态环境等, 休耕、轮作、套种农作物或拓展林下高效生态种养殖, 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和培育优良品种, 实现高产、机械作业等, 实施精准农业。对于不适宜耕种的土地, 会通过测土配肥, 提高地力, 改良土壤, 实现耕地保护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提升土地质量, 增加土地数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很多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种植大户, 或具有较高种养殖技术的科技人才。将种植业的果实或秸秆作为饲料, 增加畜牧业的养殖数量;同时将养殖业的粪便做成有机肥, 提高地力, 增加产量, 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既有利于高产农田的有效利用, 又能改善中低产田地力, 有效利用废弃荒地, 达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进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是依据《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 由县 (区、市)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家庭农户承包土地的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及变动情况记载于登记簿,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权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明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财产权, 具有排他性, 可以流转, 也可以抵押贷款。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 不仅可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收益需要, 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充分发挥土地的功能。
2.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
土地确权初期, 农民认为地是自己的, 害怕失去土地, 不愿意出租, 但是土地收益少的事实使得农民不得不粗放经营土地, 因此首先要整合土地资源, 量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制定《农村产权管理交易办法》, 完善土地监管机制。其次, 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 制定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 对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实施财政奖补,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正规的土地流转合同, 可以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第三, 安排专项资金, 对土地规模流转村集体和规模经营主体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调动土地规模流转的积极性。第四, 对引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评估和监督机制, 避免破坏耕地和拖欠农民土地租金, 出现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3.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使得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缓慢, 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可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农业生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成研发, 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从事科学种养殖, 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防治病虫害、治理土壤污染, 以农牧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 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 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保护耕地, 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科学技术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4.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
在调查中, 农民根据自己的信用评级确定出租土地意愿, 农民信用评级的衡量标准是保护耕地和增加收入。首先对政府和科研院所的信用评级最高, 最愿意将土地长期出租给政府做绿化林带, 或者出租给科研院所做试验田, 这样不用担心改变承包地用途, 还能获得稳定租金, 降低交易成本。然而, 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其次, 农民愿意将土地出租给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或龙头企业, 如果出租给农业公司, 土地租金大约在1200元/亩, 也有些距离城市较近地区的农民向龙头企业索要2000-2500元/亩的土地租金, 相当于工业用地价格, 但是土地流转合同规定不能改变土地用途。除了上述两项外, 农民出租土地的选择依次为: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因此, 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可以有效保护耕地。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1.做大做强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整合市场资源, 以基地为依托, 市场为导向, 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一批“农业公司 (龙头企业)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加销一体化综合体, 发挥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发展链条经济。
2.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 给予相应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农户将承包地的经营权委托入股到土地合作社, 合作社对分散土地统一整理、集中连片后, 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也可以由自己经营, 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标准化规模种养殖, 生产优质安全的特色农产品。
3.根据农民的特长和技术, 培育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农场或专业种养植大户, 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 实行财政奖励、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贴息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通过和科研院所、大中院校联合解决种养殖的技术问题, 通过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殖。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篇5
第一财经日报 李秀中 2014-05-28
核心提示:成都崇州的试验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规模化经营又没有非粮化;二是解决了谁种田的问题,涌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三是以低成本推动了规模经营,农民还没有丧失土地的控制权。
4月29日,正是栽秧的繁忙季节,王志全安排了50多人忙着抢种。作为成都崇州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他管理着1000多亩田地。完成合作社每年制定的生产计划,王志全能够分享两成的收益,年收入8万~9万元。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成都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新鲜产物,其发源地崇州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已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1000多人。它类似于建筑业的承包商和工商业的职业经理人。当天,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的嘉宾还参观了王志全所管理的地区。
而在此前几天,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科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以及中央农村工作的智囊们,联合在崇州召开了对这一新鲜产物的课题研究。专家们将此定义为“农业共营制”。
成都崇州的试验就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引导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并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
课题组负责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成都崇州的试验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规模化经营又没有非粮化;二是解决了谁种田的问题,涌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三是以低成本推动了规模经营,农民还没有丧失土地的控制权。
课题组另外两位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罗必良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强调,崇州的这一试验具有普适性,可以在别的地区推广复制。
农业“CEO”涌现
杨柳土地合作社成立于近年,当时村民以确权颁证后的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101.27亩二轮土地承包期剩余经营权年限,每亩作价900元出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也是全国第一宗农民没有出钱,而是纯粹以土地入股,并进行工商注册的合作社。
杨柳土地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建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当时的状况是一些80后、90后年轻人不愿意种田,也不会种了,只有老年人种地,当时的想法是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耕作。
集中起来的土地如何经营是合作社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当时,崇州市农机局职工周维松办起了农机合作社。杨柳土地合作社就聘请周维松作为生产经理,指导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不过,周维松不收取分红,只是在耕作时收取农机服务费,这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雏形。
3年之后,王志全接受聘请担任了杨柳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其分配机制是按照2∶8比例与合作社分享生产收益。即扣除生产成本之后,两成归职业经理人,八成归合作社。2013年改为1∶2∶7,即提取一成的合作社公积金、两成收益给职业经理人,七成收益用于合作社土地入股的分红。
陈永建介绍了这一运作模式:由合作社提出当年的生产计划,即每个季节种植什么作物,职业经理人执行这一计划,并根据计划提出成本预算,再交由合作社股东大会审议,合作社通过后按此成本支付职业经理人成本费用,待到收获后,再对收益进行分红。其中,职业经理人必须确保保底收益,否则要赔偿损失。
可见,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和公司董事会与CEO本质相似。王志全告诉本报记者,他每年能够收入8万~9万元。他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后来又到成都打工,做起了装饰。后来回到崇州在其所在村流转了80多亩地,成立了志全农业合作社,随后受聘成为杨柳土地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职业经理人,王志全负责这些田地的生产经营,一方面需要种植技术,另外一方面则需要管理能力。杨柳土地合作社已经从100多亩发展到1500多亩,这么大的面积对他是一个考验,王志全将其分成4个经营小组,又安排了各组负责人,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经营团队。
像王志全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已经批量涌现。目前,崇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960余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1460人,通过竞争上岗的有767人,初步建立起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这一现象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效果也是积极明显的。
前述课题组研究发现,由于职业经理人的产生,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科学种田”的问题,与农户家庭经营相比,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大春水稻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约110斤以上,生产资料投入与机耕机收成本下降15%,约90元(如果考虑到农户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下降幅度将达到40%以上)。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崇州试验的星星之火已在成都形成燎原之势。目前,成都市已有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名,他们活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的田间地头,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而当地政府连续出台政策助推这一创新快速发展。
2012年以来,成都市农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试行意见;成都市农委、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等出台了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规定,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考核管理体系。
2013年,成都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1200万元,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资金500万元。给政策,对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新办生产基地给予补贴,支持他们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个人应缴的20%缴费基数,由财政补贴12%。
创新带来的可期前景以及良好政策的助推,加速了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经理人通过规模化生产增加收入,高于外出打工收入,同时照顾了家庭,使得一部分农
业能手回流;另一方面,吸引技术人才进入,2013年年底,杨柳土地合作社已经有7名30岁以下的大学生竞聘职业经理人上岗。
在解决谁种田和科学种田的同时,也催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因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执行合作社的经营计划,必然要采购众多的社会化服务。为降低服务外包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农业职业经理人专职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由此又催生形成了“一站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
这些农业服务超市,搭建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全程机械化、农资配送、专业育秧(苗)、病虫统治、田间运输、粮食代烘代贮、粮食银行等“一站式”全程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所有服务项目、内容、标准、价格,均实现公开公示、明码标价,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样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目前,崇州市已分片建立农业服务超市9个,分别联结2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大户[共拥有大中型农机具320台(套),从业人员662人],16个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植保机械700余台(套)],6个劳务合作社(从业人员1000多人),以及工厂化育秧中心2个、集中育秧基地10个,服务面积达14.63万余亩。
不仅如此,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扩张,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经营管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品牌服务体系应运而生。比如,崇州先后试点了“五权”公开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获得金融机构贷款7.5亿元。
显然,崇州试验与普遍的土地流转有着显著不同。首先社员是经营主体,农民对土地有控制权,种什么农民说了算,而且社员有退社自由,农民获得的是收益分红而不是租金;土地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种植,而土地流转有的用于非粮生产,比如花卉苗木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提供可复制经验
成都崇州的试验正触碰中国农业的根本瓶颈,吸引罗必良和程国强来做此项研究的正是它的可复制性。他们都来自湖北,希望通过对这一做法的研究总结,能够在自己家乡进行复制,以及形成全国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方向。
罗必良表示,就全国总体而言,30多年来,农业经营体制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的大格局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动。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面临着重大变化。
这个重大变化体现在:一是土地细碎化,几乎没有规模经济性;二是农户兼职化,农民已经不以农为主;三是劳动力弱质化,留守农业的劳动力更是呈现出老龄化与妇女化特征;四是农业副业化,农户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幅下降;五是生产非粮化。
罗必良表示,上述变化共同表明了农业不断“被边缘化”的问题。他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的现象已经广泛存在,势必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
罗必良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瓶颈难题是:如何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成都崇州的试验所探索的“农业共营制”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管住用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复制性。
罗必良表示,崇州试验的创新价值与启迪意义在于其三大交易装置的形成。一是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并达成土地经营与企业家经营的合作交易装置。二是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改善了农业的知识分工与决策经营效率。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超市,促成了农业的技术分工与生产操作效率。
新型农业 篇6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68-03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401)。
作者简介:束剑华(1963—),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高职教育研究。Tel:(0512)66098522;E-mail:sjhszny@126.com。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主题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農业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如何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新要求,本研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特点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会在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1.1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很少,目前又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还需占用耕地,要养活养好13亿人口,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集约化又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技术集约化等方面。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点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化学品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资本和人才转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式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在上述两大转变中第二个转变是第一个转变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路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农业部初步统计,至2012年12月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 0.18亿hm2,占家庭承包耕地(合同)总面积的21.5%[2]。根据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计划,苏州范围内2012年年底前已全面完成家庭承包经营耕地的流转。
1.2农业经营一体化
市场的一体化、全球化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有利于使农业的外部经营内部化,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农业经营一体化的关键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针对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实际,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据农业部统计,至2012年12月底,流入工商企业的耕地面积为186.67万hm2,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2]。
1.3农业服务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相配套的是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新型农技服务、新型农机服务、种子种苗服务、农资供应及指导服务、农经综合服务、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检测认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金融、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会展经济、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业总部经济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现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健全和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切实履行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为支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依托、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村级综合性服务中心(服务社)建设,发挥好为农服务作用。
1.4农业管理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信息化在农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打造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惠农信息平台,强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加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精准农业等信息技术应用。二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追溯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层次。这方面江苏省提出“建好一个平台、集成一套体系、强化四类示范”,即:建设省级农业物联网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对接入系统的温室大棚、生产基地或规模养殖场进行远程智能监控;集成一套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普及提供支撑;重点推进智能畜禽养殖业、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水产养殖业、智能露地农业生产4类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运用。
nlc202309042151
根据农业部编制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将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具体指标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12%;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达到20%;农业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60%;农业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50%等[3]。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给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
2.1优化专业结构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将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将快速兴起,继而将有效刺激农业企业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需求[4]。农业高职教育应及时适应这一新变化,及时增设相关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2.2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
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进程,继而有效刺激对新型农业社會化服务的需求,现代农业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5]。现代服务业是对人才需求最多的行业,农业高职教育应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农业服务类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
2.3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农业高职教育应该成为这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2.4重视创业教育
为了适应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国家和各地将出台一系列促进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农业高职教育应像重视就业教育一样重视创业教育。
3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优化对策
农业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应主动适应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3.1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服务面向
“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出了新要求:(1)在服务面向上,应由主要面向生产领域,转向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部领域,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的建设;(2)专业内涵上,应该由主要围绕传统生产技术设置专业,转向围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农业和多功能农业设置专业;(3)人才定位上,应该由主要为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培养人才转向主要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地处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给农业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机遇和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苏州、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实施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工程”,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线,将全院的36个专业进行了改造、调整、整合和优化,组建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现代管理等10个专业群,分别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等产业领域,增设了生态农业技术、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农产品物流等新专业,专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面向不断拓展,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2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合作教育
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人才的新定位,对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为农业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一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合作主体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二是政府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将更加主动和有力。对农业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在深入实施省政府“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市政府“科技结对现代农业园区”工程和学院“科技为农服务”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配套建设和“苏绿学院”“园艺职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和完善了“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推动合作、以合作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牵头,联合140多个农业园区、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奠定了基础。
3.3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实用人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则为破解这一难题创造了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盟以替代他们父辈成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和创业型青年职业农民。
nlc202309042151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政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形成了“五位一体”(人才培養、人员互聘、科技服务、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共建合作平台,各专业群均建立了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2)共享资源,以校企互聘、互兼为重点,学院与合作各方共享人力资源,学院一方面选派教师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园区)进行挂职锻炼,在企业建立教授(师)工作站,另一方面聘请政府、行业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并在学院设立“技师工作站”,为学生实训授课;(3)共育实用人才,一方面合作各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编制、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技能训练、学生顶岗实习、创业就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根据政府及农业企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学院还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协议,由太仓市政府出资,在2003—2005年期间采用单独招生和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太仓市培养50名基层全科农技员,在量身定制青年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学院高度重视创业教育,通过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联手、与行业联通、与企业联姻,用联动方式构筑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途径,探索形成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融入式创业教育体系。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徐忠界和他的园林植物医院就是学院创业教育典型代表,他在学生期间就荣获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创业计划大赛第1名,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12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1/31/c_124307774.htm.
[2]董峻.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资本下乡”[EB/OL]. [2014-03-2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15/c_114679892.htm.
[3]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4-03-21].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
[4]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5]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等.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23-25.张永强,才正,陈晓萌,等. 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的水产业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以黑龙江省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71-473.
新型农业 篇7
1 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特别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受到严峻挑战,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等突出问题。为适应农业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大胆创新创造, 积极探索实践, 大力培育以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努力形成与原有的小农户经营主体互利互补的新局面。
1.1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为发展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相互促进, 融合发展, 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 与农户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种发展模式。一是企业带动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 带动当地农户进行有方向性的土地流转, 发展规模经营, 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二是合作社主体型。以政府引导, 村民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合作社将农民土地集中经营, 实行统一耕种, 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等一系列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体系,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 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村委会领办型。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 村集体创办种植公E:cwg1407QB01888司或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四是种粮大户经营 (家庭农场) 型。这种形式在朝族村中极为普遍。朝族村村民到韩国等地打工, 将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 种粮大户实现了规模经营。五是土地轮作型。针对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承包地没人耕种的实际情况, 村社根据农民意愿牵线搭桥, 把3~5户分为一个组, 每组留一户耕种3户或5户的承包地, 其他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产业, 每3年轮换1户耕种, 其余2年打工增加收入。通过这种办法全村实现流转土地40hm2。
1.2 加速了土地流转, 为“谁来务农”找到了答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 “谁来务农”成为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 “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 找到了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答案。截至目前,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5.9万hm2, 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4%, 经营面积10hm2以上的规模经营组织1045个, 经营总面积2.38万hm2, 占流转面积的40%。
1.3 优化了社会服务, 为“怎样务农”开辟了路径
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转变,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 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的服务能力, 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 服务机制尚需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或合办社会化服务组织, 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让农民轻轻松松种田”, 成为破解“怎样务农”难题的必由之路。如松花江种业有限公司创造了“管家”、“点餐”、“套餐”三种服务模式, 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使农民由种植者转变为经营者。
1.4 转变了发展方式, 为“农业出路在哪”提供了模式
一是走规模经营之路。二是走科技强农之路。三是走高效农业之路。四是走组织化经营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 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良好, 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土地流转难。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散经营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千家万户小生产与规模化生产之间形成了一对主要矛盾。二是资金筹措难是最需突破的瓶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前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是个硬件。主要是因为信贷融资困难。银行虽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但主要是3~5万元的小额贷款,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三是设施配套难是最需扫除的障碍。健全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依托。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欠账, 已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严重障碍。此外,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思想认识、技术人才、内部管理、政策扶持等跟不上的问题, 亟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2 牢牢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也是“四化同步”的必由之路, 既要加速推进, 又要积极稳妥, 在发展过程中尊重农民, 遵循规律, 强化抓手, 优化环境, 牢牢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2.1 注重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型农业
我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 生物资源多样, 生态环境优良, 土壤肥沃, 发挥比较优势, 打造地域特色牌, 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之路。平原区土地向有实力、有品牌的经营主体集中, 鼓励大规模流转土地, 打破户与户界限, 推行全程机械化耕作,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水田向龙头企业集中,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稻, 提高品质;大力发展精加工, 打品牌, 靠加工增值和品牌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旱田重点发展甜糯玉米、杂粮杂豆等比较效益高的品种。丘陵半山区和东部山区, 则应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 宜粮则粮,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特则特, 充分挖掘增收潜力。
2.2 培育新型主体, 发展规模型农业
现阶段, 农村种养大户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支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等多种方式, 开展规模经营;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抓好示范社建设,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运行,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好市级龙头企业, 提升省级龙头企业, 扶强国家级龙头企业。
2.3 打造优质产品, 发展效益型农业
从提升产品质量入手, 围绕发展生态型农业、安全型农业、智慧型农业, 用新技术、新品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改造农业,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突出“生态型”, 构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突出“安全型”, 打造安全农业品牌和放心农产品基地。突出“智慧型”,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同时, 抓好品牌建设。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 加快品牌整合进程, 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现效益最大化。
3 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的重大意义。为此, 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助推作用, 全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3.1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从破解难题入手,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 实行分类指导, 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行委托代理制, 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 完善流转登记和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 引导农户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 实行统一经营或对外发包、租赁、股份合作经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民营经济;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素质培训, 继续开展“阳光工程”等技能培训, 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领, 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3.2 强化政策扶持
通过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政策扶持, 解决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完善相应政策措施, 积极指导、帮助和支持培育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支农项目, 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要优先承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建设等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类项目。在金融支持方面, 在开展直补保证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贷款品种的基础上, 大力推广基金模式、产业链模式、保证金模式、家庭农场组合模式, 破解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题。鼓励开展以规模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的涉农保险业务, 扩大补贴额度和补贴范围。探索建立保险公司与农村金融机构政策互补、风险共担的互动机制, 解决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
3.3 强化管理, 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运作
新型农业 篇8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金华市山多地少, 人均耕地只有360m2, 只有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 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530m2的警戒线。分散的家庭农业耕作方式在我国发展已有几十年了, 农民在小块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的小规模经营, 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分散的家庭耕作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1 农业经营主体兼业化向现代市场主体转变
我国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了, 各自在承包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在特定的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 规模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带动下, 传统农户生产“小而全、小而散”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金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部分农民合作社运营质量较好,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空壳倾向, 有部分仅注册为合作社, 而没有按合作社的要求与经营机制开展合作社经营。有些仅是通过村里的生产基地打包, 注册了相关的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来吸收公共的存款, 甚至套取政府扶持政策, 对农村金融风险存在较大的隐患。同时有些工商资本强行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他们凭借资金的优势大规模控制农业生产经营权, 削弱了农民的生产权利, 使得留守农村的村民没地可种、没活可干, 影响农民的合法利益。
1.2 城乡联动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 人多地少, 七分山两分地一分田,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田, 可耕种的土地快速缩减。有文化、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年轻的农民离开农业生产队伍, 新生代农民进城打工, 工资低、无保障。农村由老一代农民留守, 他们进不了城, 也离不开地, 更富不了家。老一代农民在农业经营中不能摆脱个体小生产、生产资料分散、劳动力不集中的状态。与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多元协作整体化的社会化生产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农村种植业与现代化工业及大市场不能有效接轨。
1.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进入21世纪以来, 金华市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 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 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多家专业合作社。但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相对较少, 主要分布在一些农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 还没有形成较强的经营实力和影响力。虽然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但经济效益不佳, 分散作业突出, 农作物品种还较少, 机械化率低, 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耕方式, 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商品化、标准化, 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传统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推动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迫切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
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加快农业发展,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重要的载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范围不仅局限于水稻、玉米等农作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业服务业等。在当今需求多样化的今天, 农业还是大有可为, 也是能为的, 他有着足够的空间让经营者施展拳脚。不仅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 还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业休闲、农业娱乐, 农业体验等项目, 让城里享受在乡村消费的乐趣, 这也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所在。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业种植户的关系
传统的农业经营与种植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每家每户种植面积少, 品种单一且生产分散化, 不能有效地扩大投入及发展集约化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人才、资金、信息、产品销售渠道等生产要素的积累及合理配置, 促进传统农业经营向现代化经营转变, 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 又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 满足经济发展的多样需求。因此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生态化, 确保对农业的高效投入及规模效益。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和保障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传统农业在向以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时, 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的工商企业进军农业领域, 导致农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或替代, 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既要保障农民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又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农产品销售等问题, 就需要切实处理好工商资本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工商资本要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与农民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与农民结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让农业在社会竞争中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基础, 让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员, 并能够获得投资与劳动的收益, 在保障农民的合理权益及生产地位下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
2.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创新创业的关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需要有“下得去、能吃苦、留得住、有作为、有发展”的青年农业经营者。而在工业化进程中, 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离开农村, 不愿从事农业, 认为其地位低、经营难、效益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立足提升传统农民, 引入新型农民, 鼓励外出的有志青年回乡创业。依托当地高等院校、电大、中等职业学校等力量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 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支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强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 扩大生产规模。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农业创新创业活动, 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生产与开发, 既带动就业又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人才力量。
2.4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系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经营规模不断地扩大, 经营范围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扩展, 在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时形成一定的垄断地位。垄断的存在将不利于农业生产有序竞争及良性发展, 反而制约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 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领域的各项资源配置, 优化农业技术、生产、营销、物流、金融等服务体系, 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发展, 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
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路与建议
3.1 营造良好的农村创业创新环境
根据对金华市94个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调查表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趋于老龄化, 其中60岁以上的占12.77%, 50岁至59岁的占31.9%, 40至49岁占42.55%。而30岁及以下的仅占12.77%。很明显, 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甚至绝大部分没有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如何让有志青年既不离土也不离乡也能实现创业的梦想, 需要在技术、资金、服务、信息、政策等方面提供创新创业条件, 鼓励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及有专业技术农业爱好者扎根农村, 投身于农村事业。
同时, 鼓励起步早、发展成熟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拓展生产领域, 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项目。落实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及服务机制, 解决农村有志青年在农业领域创业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申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 进一步激发农村有志青年、农村大学生等从事农业创业的激情。
3.2 规模适度, 重点扶持, 推进联合发展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 开展注册登记, 以企业化方式运作经营, 以企业管理模式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 提高其现代化经营水平。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及需求适度发展, 规范运行, 扶持重点, 防止合作社、农场等空壳化。同时走“专业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引导现有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延伸产业链等方式联合重组, 重点培育以本土经营者作为带头人的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当地其他农户发展。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增强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运输及销售整合成横向一体、多元协同、产业链完整的一个整体, 达到运行成本降低, 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
3.3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核心竞争力,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有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能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及保证农产品质量, 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同时,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同样重要。因此, 在培育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兼顾农民的正当利益, 土地流转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要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尊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人地位, 以农民为本, 鼓励农民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入股, 以股权形式参与农业生产的经营决策, 通过利润返还、股利、期权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工商企业租赁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让更多的农民拥有更多的股份和分红收益, 使广大农民平等享有权利并参与现代农业进程, 公平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3.4 以特色农业及农产品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及龙头企业。据调查:一般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经营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展经营, 而龙头企业是指在这一个领域内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农业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依托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 建立示范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功能园区, 进行差异化、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错位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努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坚持以品牌农业为统领, 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加强科技的开发、推广和运用, 培育新的农业生产业态及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3.5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
健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需要有完善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服务体系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产前主要有资金提供、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产中主要有技术指导、田间作业管理等;产后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业信息反馈等。针对农业生产特点, 建立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以及适合农民、农民喜欢、成本低、有发展潜力的服务模式, 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业生产工具服务、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土地流转政策、金融政策、创新创业服务等。创新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互助合作社, 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及服务机构,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农业“小而全、小而散”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之间的矛盾,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小而全、小而散”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及创新能力的特点, 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培育
参考文献
[1]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济管理, 2012 (1) .
[2]黄祖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10) .
[3]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 2011 (1) .
[4]韩长赋.全力以赴把现代农业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目标任务做出贡献[J].中国农业会计, 2012 (11) .
山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 篇9
临沭县农民陈江有6亩地, 半年前, 老陈跟村民一起, 把其中的2亩丘陵地流转给了丰源农资公司, 2亩水浇地入股村里花卉合作社。春节前, 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的鲜花价格持续攀升。
临沭县临沭街道前官庄村村民陈江:“那2亩地流转费用有1600块钱, 关键是我能腾出时间来种植鲜切花, 这2亩棚一年六七万的收入。”
老陈说, 现在不但收入上去了, 自己以前种植不好的丘陵地, 流转到农资公司手里也成了宝。
临沭县供销联社丰源农资公司总经理董书通:“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是对这个土地进行土壤肥力提升, 这一百亩我们做果木种植, 就是按照一些高标准的, 绿色无公害逐步达到有机的水平, 这个一亩地的收入应该能达到一万五到两万。”
2013年, 更多的农民像老陈一样, 选择把地交给会种的人来种, 全省超过1300万亩土地流转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手中, 流转面积占家庭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14%, 但这还远远达不到国家25%的平均水平。
山东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秦庆武:“因为山东50%以上的劳动力是在县内转移的, 那就是说他们离自己家里种的地很近, 这就造成了山东农地的兼业化程度比较高, 所以流转意愿不是很高。”
数据显示, 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后, 经济效益可提高25%以上。为此, 山东连续三年出台政策, 扶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粮食种植、农机、化肥等一批专业化的合作社兴起, 带动山东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 目前山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9.5万家, 家庭农场有4000家,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100家, 年销售收入近1.4万亿元。2013年, 山东提出, 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 加速土地流转。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10
1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需要进一步稳定完善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项改革把农户确立为农业经营的主体,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农业的特性所决定, 家庭经营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 这已为中外农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从实践上看, 家庭经营加上社会化服务, 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既适应传统农业, 也适应现代农业,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不存在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形势下, 家庭承包经营也面临新的挑战。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计算, 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只能经营0.606hm2耕地, 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0.346hm2耕地, 这样, 如果扣除物质成本后每667m2耕地一年的净收益按500元计算, 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一年的纯收入也就2 500元, 还不如在外打一个月工的收入。显然, 这样小规模的经营农户无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也无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和使农民从事的农业经营成为体面和受人尊敬的职业。家庭经营不等同于小规模经营。中国农业生产要再上新台阶, 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经营规模,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保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必然呈现出多元化、混合型的发展格局,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都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或是从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或是与家庭经营的农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农村现有2亿多小农户, 同时, 还有近2.7亿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领域, 从事非农产业。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是土地。这就有条件在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 一部分种田能手将那些离土离农的农村人口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过来, 扩大经营规模,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打造家庭经营的升级版。当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正在兴起, 现在全国已发展到87万家, 平均规模达到13.333hm2。可以预见, 家庭农场在将来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下, 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纷纷成立, 这种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 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 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合作社, 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这种组织形式让合作社自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 从而使农户成为企业的主人 (所有者) , 既实现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又避免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租赁农户承包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有可能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模式。
近年来,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起来, 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 全国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03.88万家, 7 829万农户入社, 带动农户已经达到全国农户的30.1%。农民合作社正在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一起, 构成了农业生产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 为家庭经营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夯实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确保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3 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
在中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 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工商资本或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产前领域 (提供农业投入品) , 产中领域 (提供农业技术服务) 以及产后的流通及加工领域一直受到鼓励和提倡,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公司 (企业) +农户、”“公司 (企业) +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长期以来, 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与经营模式的选择上, 争论焦点是如何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生产过程, 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 直接经营农业的现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决定》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工商资本直接经营种养业首先要处理好与广大小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忽视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的基本农情, 工商资本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要形成带动效应, 而不是形成挤出效应。工商资本主要是进入农户家庭和农民合作社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如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并注意和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确保以农户家庭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要抑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负面影响, 防止可能出现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耕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 要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 建立健全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其次要建立动态监管制度, 有关部门要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 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 及时查处纠正浪费农地资源、改变农地用途等违法违规行为。第三要加强事后监管, 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 防止损害农民土地权益, 防范承包农户因流入方违约或经营不善而遭受损失。
大规模的市场化、商品化农业的发展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这就涉及到非农建设用地的指标问题, 工商资本及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后的合理诉求应该得到满足。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 这方面的政策有待地方政府的落实。关于工商资本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活动, 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 保护其合法权益。但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 这种模式不应该成为农地经营模式的主流。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篇11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与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应当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合作经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形式
在我国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农民合作社不仅是经济落后国家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改造的过渡形式,而且是其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农民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农业工人;第二,合作社是在合作社所有制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统一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第三,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不是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的,是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不仅应当实行农业合作经营方式,而且应当广泛发展“土地共有、合作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农民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所实行的“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初级社实际上就是落后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具体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形式。但在“左”的理论指导下,在认识上把初级社仅作为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中介环节与过渡形式;在实践上盲目升级,急于从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从高级社向人民公社过渡。这样,农业经营体制就从合作经营转变为“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的体制。这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营的基本原则,而且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在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实践中既不能走保守僵化的老路、实行高度集中的农业经营体制,也不能走改弦更张的邪路、实行土地私有化与资本经营方式,而应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土地共同占有的基础上实行合作经营,以新型农民合作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营的基本形式。
新型合作经营体制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条件
改革开放后,实行农户承包经营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狭小、高度分散化与农户结构趋同等严重缺陷,出现了规模不经济、资本投入不足、技术进步滞缓、农产品市场竞争无序或过度竞争和控制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导致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与农产品买难卖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连续多年徘徊不前,小农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迫切要求实现从小农经营向社会化的规模经营的历史性变革,实现我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积极推动农业实行合作经营。到目前为止,农业合作经营不仅有一定发展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只有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才能从小农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飞跃,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与农业现代化。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也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根本要求,只有实行合作社占有和合作社经营,才能既实现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又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保证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农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利益,就必须引导农民走新型合作化道路,把农民的个体占有与个体经营变成合作社占有和合作社经营,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的着力点
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在基本方向与主要内容方面,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只有生产合作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农业合作经营必须在土地共同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联合劳动与合作生产,构建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而且,中国人多地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农民需要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生产及流通的广泛领域全面进行合作经营,建立以生产合作为核心的综合性合作经营体制。
在目标模式与实现形式方面,应适应中国实际国情,广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农场。根据中国实际与发展要求,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构建以土地股份制为基础、以劳动合作制为核心、以农场制度为载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所谓土地股份制,就是鼓励与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农民以土地产权为主的资本联合,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谓劳动合作制,就是以农民的合作劳动取代其分散的个体劳动,创造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崭新形式。所谓农场制度,就是在农民产权联合与劳动联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变革的目标模式就是构建股份制、合作制与农场制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体制——农民股份合作农场。这既能够体现土地公有、联合劳动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社会化、规模化与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实现途径与对策措施方面,应当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实行国家帮助。首先,应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股份合作的土地产权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应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使农民拥有明晰的股权和收益权。在物质形态上,改变土地分散占有的格局,实行合作社共同占有,构建农民“联合所有—共同占有”的双层土地产权模式。其次,变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将目前行政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社区性或股份化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集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合作经营的组织机构。最后,国家应当对农业合作社给予大力帮助与有效支持,在法律、财政、金融、税收与政策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大力支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浅析 篇12
近年来, 临淄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已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截至目前,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3 家, 其中国家级1 家, 省级以上7 家, 总资产规模突破30 亿元, 固定资产达13 亿元, 销售收入达50 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35 家, 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 家、省级示范社6 家、市级示范社30 家、区级示范社103 家, 成员17891 个, 带动非成员农户29346 户。2014 年3 月, 根据《临淄区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 (临农字[2014]27 号) 要求, 规范了临淄区蔬菜、粮食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认定规模及申请程序, 目前临淄区家庭农场发展35 家, 经营土地668.9hm2。
2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
2.1企业融资贷款难, 流动资金不足
大多数农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 固定资产少, 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 获银行贷款难。部分企业受困于银行贷款手续繁琐, 要求较高, 审批时间长。例如像兔巴哥、巧媳妇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由于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 产品市场价格受季节影响较大, 为保证常年加工, 须在短期内收购足量的原材料, 导致资金暂时性缺乏。
2.2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 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临淄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 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家, 家庭农场几十家, 农产品品牌数量多, 但像“巧媳妇酱油”、“翠竹蔬菜”这样知名度高的农业品牌数量太少, 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近年来, 农资价格大幅波动, 用工价格上涨,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
2.3农业产业链条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产业联结松散型多、紧密型少, 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体。尤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存在服务层次低、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与市场和企业的联动组织能力较弱, 不能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等, 服务、带动作用不明显。
3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衰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 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当前, 应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对重点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可给予一定年限税费减免。财政每年可安排部分贴息, 引导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扶持力度。
3.2引导农业经营主体
拓市场、创名牌。政府要制定品牌培育计划,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创造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积极争取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安全卫生认证、环保认证, 从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
3.3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组织机构, 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追究机制, 增强中介组织的凝聚力, 提高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 促进各项功能更好地发挥。
3.4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临淄区制定了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 规范了家庭农场的认定规模及申请程序。截至目前, 临淄区家庭农场发展到35 家, 经营土地668.9hm2。
3.5壮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以现有的103 家示范社为带动, 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创建, 培育发展联合社。立足蔬菜产业发展, 计划成立蔬菜行业协会, 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共同体, 提升蔬菜种植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
3.6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以齐城农业高新区为核心,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积极拓市场、创名牌。
3.7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认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3 万hm2, 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74 件, “临淄西葫芦”、“临淄西红柿”、“边河小米”、“柳店韭菜”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4 结束语
总之, 临淄区需按照深化农村改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 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和培育支持力度, 不断完善“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摘要:临淄区按照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思路, 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为主线, 依托优势产业和科技支撑, 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 加大政策倾斜, 深化服务管理, 突出发展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 进一步提升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对临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