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合作化

2025-01-02

新型农业合作化(精选12篇)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1

一、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 我国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第一个部分就是从我国建国之后开始, 土地改革到1956年之间的互助合作时期。这个时候是将那些得到了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生产合作社,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小农经济所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而第二部分就是进行了集体化的人民公社, 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非常集中, 正是因为如此, 农民的利益有所忽视, 违背了自愿、平等、民主的原则, 最后以失败告终。而第三个部分就是农村家庭承包的经营实施直到现在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时期。如今我国现阶段所施行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已在很多地区实现了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构。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 具体分析如下:

1. 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中农民是依据自愿原则进行组织合作的, 因此他们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协会, 这是国家认可的重要组织, 并且要遵循很多原则, 分别为自愿公开原则;互助合作原则以及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养、信息原则等。这些原则在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被执行的不够彻底, 因此会导致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无法确定目标, 进行商业化生产的程度太高, 过于追求盈利忽视长远利益, 管理流于形式, 无法得到真正落实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 并对于农民的合作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那么小农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 加之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 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素质低, 对于利益的追求明显又过度, 因此, 根本无法用发展眼光来看待问题, 过于追求自身利益, 没有从集体的角度出发, 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做, 对集体和他人有利而对自己利益不大的事情就表现的冷漠, 总是盘算自己的小道道, 对于合作经济组织所给予任务不认真完成。这样的意识严重的阻碍了组织内部的统一发展。除此之外, 一部分人还会收到传统大锅饭思想的影响, 认为现在的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人们公社化, 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3. 政府支持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非常重视, 但是一些偏远地区, 依旧存在地方政府管理不严格, 工作人员不重视本职工作的现象, 很多经济组织发展政策虽然制定了, 但是无法切实落实下去, 尤其是缺少相关法律的支持, 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 那么就便无法保障农业合作经济的顺利开展, 其法律地位更加无法保障。这样必然会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

二、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根据上文对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问题进行的分析, 针对其组织发展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够规范, 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 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 职能不清。所以, 在以后的实践中, 应该明确管理责任, 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农业经济的发展向来与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因此持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各个政府必须要将组织领导、宣传工作以及各项指导工作落实到位。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 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我国政府必须要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与建设, 除了给予大量的经济支援之外, 还需要在农村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教育工作, 由于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普遍发展缓慢,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对于各项农业经济政策的认识就十分浅薄, 不深刻, 无法彻底的从小农思想意识中解脱出来。另外, 强化宣传力度也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的宣传, 将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深入人心, 才能够激发农民的热情, 促进其主动行为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门, 因此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推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是现阶级各级地方政府和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延华, 王延凤.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04) .

[2]郭怀亮, 魏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障碍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01) .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2

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

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供销合作社系统优势,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扶持范围、重点和对象

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带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体现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特色,从2011年开始,供销合作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

扶持范围:围绕棉花、果蔬、茶叶、食用菌、桑蚕、畜产品、蜂产品等供销合作社传统特色产业实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具体扶持由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种植养殖基地、加工以及流通类项目;由龙头企业实施的加工及流通设施项目。

扶持重点: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项目为主,兼顾龙头企业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资金的70%以上将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扶持对象: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供销合作社兴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鼓励的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规模型特色农产品基地项目;龙头企业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由专业合作社直接组织的,将生产、加工、流通紧密连结,形成集约化产业模式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限制的产业和项目:中成药加工、酿酒工业、木材深加工、纺织工业及深海养殖、捕捞项目,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加工流通项目。

不予扶持的项目:国家有关部委粮油加工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不予立项扶持的项目;龙头企业项目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少和位于产业链末端的项目。

三、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一)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应具备的条件。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2.辐射带动能力强,项目直接带动农户300户以上。3.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范生产,品质优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4.产加销各环节联系紧密,产品80%以上有销售合同。5.项目用地手续合法齐备、符合规划、合理节约。

6.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7.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8.优先扶持示范作用突出,科技含量高,有较强抗风险能力,力争打造合作社特色品牌的项目。

(二)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项目应具备的条件。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2.辐射带动能力强,直接带动农户500户以上。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流通设施项目涉及的农产品80%以上来自当地农户。

3.资源优势突出,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有利于培育当地优势主导产业。

4.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5.技术方案先进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6.设备方案先进,与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匹配。7.土地出让手续合法齐备、符合规划、合理节约。8.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9.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10.预期效益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四、项目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1.2007年底前成立,并于2009年底前转为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合作社通过社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

3.2008年、2009年至少有1年不亏损,净资产不低于申请

财政补助资金总额。

4.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独立核算,盈余返还。组织运行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

5.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

6.农民成员100户以上,且至少占成员总数的80%。7.法定代表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法定代表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满足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8.供销合作社通过投资入股领办、主办,形成紧密产权关系、资本纽带,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9.优先扶持带动农户规模大,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列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供销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的专业合作社,以及与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联系紧密的专业合作社。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经营期两年以上。

2.经营业绩良好,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有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

3.2009年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3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

4.2008、2009年资产负债率均低于65%,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5.财务制度规范、管理严格,资产状况良好,不欠税、不欠

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6.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7.市场影响力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了比较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

8.产权清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比例应达到相对控股以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原则上拥有省级(含供销总社或省级农发办批准)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格。企业拥有较好的社会信誉。

(三)项目单位法定代表人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2.知识结构、能力等满足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五、扶持方式及资金使用范围

农业综合开发既有地方项目,又有中央农口部门项目,并采取多元化的扶持方式。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全部采取财政补助的扶持方式,同一项目单位、同一不得重复申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应控制在30万元(含本数)以上、80万元(含本数)以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应控制在80万元(含本数)以上、160万元(含本数)以下。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按照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财发[2008]59号)执行,福建、山东两省按财政部《关于调整福建省和山东省

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的通知》(财发[2009]51号)执行。

(二)龙头企业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不高于项目建设投资的30%,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70%;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总额可达到项目建设投资的50%。

(三)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1.种植基地项目: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土地平整、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品种改良、种苗繁育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4.流通设施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财政资金也可部分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使用比例不得超过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中列支。

六、项目申报

(一)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实行自下而上、联合申报方式。经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供销合作社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农发办设在财政部门的,为农发办。下同,以下简称财政[农发]部门)逐级联合向上申报,省级供销合作社会同同级财政(农发)部门对上报的项目进行汇总、筛选和评估,形成联合上报文件,报送至供销总社及国家农发办。越级申报概不受理。

(二)申报材料。

1.省级联合上报文件3份。文件应对本省项目申报工作组织情况、选项结果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初审情况、项目条件和轻重缓急等因素对项目进行重要性排序,形成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作为附件与联合上报文件一并上报。

2.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承诺函各3份。3.项目摘要汇总3份。应按照《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摘要》(见附件2)格式编写。

4.每个项目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3份。可行性研究报告须参照《<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见附件3)要求,并应委托乙级以上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编制。

5.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摘要的电子版1份。

因提供材料不规范、不齐全影响到项目评审,后果由申报单位自负。

七、其他事宜

(一)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的名称及编码方式请参照《<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格式》(见附件4)。

(二)各省级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关于实行省级供销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工作责任制的通知》(供销经字[2009]35号)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指导项目单位扎实做好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

(三)地方财政(农发)部门要加大对供销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指导力度,切实参与并帮助做好项目的筛选、评估及申报工作;要按照规定比例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保证项目顺利建设。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项目摘要等附件,可到供销总社网站(http://)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子站的“农业综合开发”专项中索查下载。申报项目等不明事项向省级供销合作社咨询。

附件:1.××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

2.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摘要 3.《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3

摘要: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将经受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无法解决现存的问题,更无法适应入世的挑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型;合作经济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合作经济初步具备了按真正的合作社原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1)农户获得相对独立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产权和经营权,激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由于农户经济的分散、弱小,市场信息不灵和对外经济联系的渠道不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产生了互助合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于是农村各种合作经济又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了。

发展农业合作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更是我国农业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趋势。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论题重大,涉及面甚广,比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保护力度,发挥企业家的骨干作用等等。

一、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把种、养、加联结起来,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营运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制。从纵向看,它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起来,形成一条龙型的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条龙生产经营。从横向看,各个供求环节依照各自的专业分工,涉及到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涉及到农业与加工业、商业乃至金融、运输等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纵横交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经营系统。它的组织结构犹如一张活动的网,其中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既相对独立动作、相对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又相互协作、有机结合,形成自行调节、自我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经营机制。

二、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顺应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必然趋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逐步提高。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新问题:(1)以家庭联产承包为特点的小农户和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如何相适应问题;(2)分散的农户生产、小块的承包田地和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问题;(3)小农户和科技兴农、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要求如何相适应的问题。以上这些不适应,既涉及到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问题,又涉及到农业生产由现在粗放型耕作到集约型发展的转型问题。要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和社会化大市场紧密结合的问题,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三、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目前,农民增收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因素如下:一是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由数量需求到质量需求的转变,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供不合求,致使相当部分农产品滞销,甚至卖不出去,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大,也影响了农民收入提高。三是目前农业尚属于弱质产业,抗灾能力不强。一旦遇上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则出现减产减收,甚至颗粒无收,遇到灾害的农民脱了贫又返贫。四是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流程来看,许多农民仅仅作为一些企业的原料供应者,其生产利润大部分被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占有。农民得不到生产农产品的平均利润,也构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之一。五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民增收问题面临的竞争更加严峻。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发展,一些农业企业集团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市场上“名、优、特”农产品增加,许多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民在优质化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 WTO 后,农产品又面临国际上多国农产品进入的竞销压力。分散的个体农户面对如此强烈的双重竞争的压力,如果不把这些农户引入农业产业化的合作经济之中,那么则难以增强竞争力,解决其增收问题,则难以奏效。当然,农民增收问题,还涉及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涉及到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等等。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4

1 什么是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新型农机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以农机产业、产品或服务为纽带, 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 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组织。是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 是广大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满足经济合作要求, 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 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 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指导农机工作的重要渠道。

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与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有本质的区别。农业合作社的本质是对生产资料进行改造, 就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把个人家庭所有变成集体所有, 取消农民的财产权和身份自由, 目的在于集体化、公有制。而今天的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第一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仍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第二不限制农民的身份自由, 充分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这是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与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的本质区别。

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也不是企业。企业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而合作组织必须把盈利部分返还给合作组织成员, 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属于非盈利性组织。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偏重于资本, 按出资多少享有权利, 是资本雇佣劳动, 资本支配人。合作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偏重于人, 组织内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这是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与企业的本质区别。

2 建立新型农机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2.1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来看,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是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机有效结合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阜宁县现有的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一是装备结构不合理。一般机具多, 高性能机具少;动力机具多, 配套机具少;粮食生产机具多, 高效规模农业机具少的“三多三少”现象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主要农作物之间不协调。主要农作物除小麦和水稻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以外, 全县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油菜、玉米等作物机械化发展也明显滞后。三是农机投入来源单一。仍然是以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自发购买为主, 政府政策性投入的导向作用不强, 满足于农业机械的自然增长。四是农机规模效益低。该县人均耕地少, 种植业仍然是低产出、低效益、粗放生产、无竞争力的传统农业, 不利于农机合作利用水平的提高, 农机服务形不成规模效益。

这样低效率、低水平、组织松散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不能有效支撑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能够有效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和农机市场化程度, 有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是实现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机有效结合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是新形势下推进该县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有效途经。

2.2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是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诸多矛盾的突破口

目前该县农村比较普遍的农机经济组织形式是农机户和农机专业户。截至2008年, 全县农机户达到1.86万户, 占到农村农户总数的5%, 农机专业户达到了1.36万户, 占到农机户总数的73%, 农机户个体经营较多, 机械重复购置, 小而多现象非常普遍, 这成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障碍。目前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全县仅有12个, 从业人员111人,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仅有2个, 从业人员15人。由此可见, 该县农机专业化和社会服务程度比较低, 在这方面的发展空间相当大。同时, 农机的保有量不能正确地反映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还存在农机利用率低的问题。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一些农机合作社, 但组织松散, 制度尚不健全, 没能真正发挥合作优势。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在租用或雇佣农机作业中受其规模限制, 其交易成本很高, 效率也较低下。

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能有效解决当前该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 (1)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便于政府宏观调控, 落实农业补贴措施。改变以前松散式管理为合作组织统一管理,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了管理成本。 (2)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信息化。便于跨区作业调度, 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改变农户一家一户与多家多户错综复杂的交易方式, 从而降低了农户的交易成本。 (3)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可促进农业机械的专业化、多样化, 为农户提供从耕作、栽插、收获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 适合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国情, 能够满足农户因结构调整引起的种植作物多样化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总体提高。 (4) 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将农机专业户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 可以规避个体农机户由于竞争而带来的风险。农机专业户的基本特点是“小而专”,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要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要想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 就必须自发或者有组织地建立农机合作组织直接面对农业生产的需求者, 便于了解、掌握生产经营中的实际情况, 减少了管理成本, 降低了市场波动及供求不平衡带来的风险。

3 加大推进力度, 多渠道、多形式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该县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建设, 应该以发展为重点, 先发展后规范, 在发展中规范, 在规范中提高, 做到多主体领办, 多形式发展, 全面提高新型农机合作组织的数量和质量。

(1) 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能人大户带头创办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农村党员干部, 是农民中的优秀分子, 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 特别是实行村委会直选以来, 群众对村干部更信任了。大部分村干部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 掌握较多的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 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他们领办的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农机户愿意参加。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可实行“党支部+新型农机合作组织”模式, 将党支部、村委会、新型农机合作组织有机融为一体, 合作组织负责人既为村干部, 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 起着组织和带动双重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信息灵、经营活、社交强、门路广的优势, 鼓励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机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带头创办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2) 积极引导基层农机、农技推广机构领头创办新型农机合作组织。长期以来, 用于公益性农机、农技推广工作的经费保障不足, 再加上推广机制不活等, 严重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因此引导镇农机、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在正常抓好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 利用自身技术、人才、组织等资源优势把农机户组织起来, 创办、领办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使之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 积极围绕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为依托, 创办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形成“龙头企业+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进行供销联合, 为龙头企业建立高效率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依靠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 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 实现良性发展。

(4) 积极围绕建设高效规模种植业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目前该县大多数农户从事的仍是传统耕作, 由于低效益而少投入, 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学用技术积极性不高、现代生产的意识不强,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建设高效规模种植业将带来农业投入的大幅增加, 农机装备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将有利于服务设施农业的新式农机具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的更新、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5) 积极利用政策激励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2008年阜宁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十条激励意见》 (阜发[2008]8号) 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激励意见》 (阜发[2008]36号) , 对新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按规定程序注册登记或经相关部门认定的, 每个补助2000元;凡新培植1个国家级示范、省“四有”、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 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办经营实体, 对入社 (或入会) 成员在100人以上, 内部制度完备、财务规范、组织运行正常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资新办经营实体, 年盈利5万以上, 并对成员进行利润分配总额3万元以上的, 一次性奖励5万元。2008年7月1号实施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减免优惠是历史上少有的。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手段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优惠激励发展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4 加强规范管理, 促进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1) 抓辅导培训, 强化基础管理。有计划、分层次对各级行政领导、涉农部门干部、农机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开展以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及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 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支持和促进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主动性, 进一步提高各相关部门指导、扶持和服务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依法办好新型农机合作组织的信心, 做到发展一个、辅导一个、登记一个、建账一个、运行一个。做到“一章”、“二证”、“三册”、“四制”、“五项原则”、“六个到位”。“一章”, 是合作组织要有自己的章程;“二证”, 是社员有社员证、股权证;“三册”, 是建立社员登记册、股金登记册和交易记录册;“四制”, 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五项原则”, 是坚持合作制原则、自愿自主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服务为宗旨原则和按交易量分配原则;“六个到位”, 是要求做到人员、场所、必要的设备、股份基金、经营实体和服务内容到位。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5

龙头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A具有独立的额企业法人资格,持续经营两年以上。

B、经营业绩良好,最经两年连续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较强的资金自筹能力。2009、2010年资产负债率军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及以上。(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C、财务制度规范,管理严格,资产状况良好,不欠税、不欠工资、不前社会保险金。2010年固定资产净值5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3倍。

D、产权清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E、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市场影响力强,与合作社或农民以订单、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了比较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

F、功效合作社持股比例应达到相对控股以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原则上拥有省级(含供销总社或省级农发机构批准)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产销对接项目龙头企业立项条件

A、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持续经营两年以上。

B、经营业绩良好,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较强的自筹资金能力。2009、2010年资产负债率均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及以上(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C、财务制度规范、管理严格,资产状况良好,不欠税、不欠工资、不前社会保险金。2010

年固定资产净值西部地区不低于2000万元。金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

D、产权清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

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E、市场影响力强,与合作社以订单、投资、股份合作等形式,结成了比较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领办的合作社在龙头企业自营的流通环节中,享有议价权或减免入场费等优惠政策。

F、功效合作社持股比例应达到相对控股以上,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原则上为省级(含供销

总社或省级农发机构批准)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G、领办合作社3个以上,与合作社每年签订的订单额西部地区不低于800万元,中部地区

不低于1200万元,东部地区不低于1500万元。

扶持方式及资金使用范围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全部采取财政补助的扶持方式。

(一)龙头企业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控制在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产销对

接项目申请中央财政资金规模控制在500万元以上、700万元以下,其中:龙头企业或联合社本级中央财政资扶持额度控制在100-300万元,每个合作社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额度控制在50-150万元。财政资金总额的60%以上须用于成员社或领办的合作社建设内容。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执行。

未来的新型农业 篇6

蓝色农业蓝色农业是人类向蓝色的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更多优质水产品的农业。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仅是人们从近海自然生长的藻类植物加工成人类食物的年产量,就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以上,因而开发海洋资源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北沿岸,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近海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估计,中国近海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至少有22亿亩,如果这么大面积的浅海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实现海洋农牧场现代化生产,那么,一项新型的农业——“蓝色农业”就将成为现实。

旅游农业旅游农业是通过系统规划,将农业与旅游业“嫁接”而形成的新型农业。未来的农场可向旅游业方向发展,使观光的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农作物布局艺术、迷人的田园风光之外,还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的瓜果。最近,美国的一个农场主在农场里用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制作出一群“奶牛”、一面“美国国旗”、一床“被子”、几只“南瓜”和一只“青苹果”等图像,既吸引了游客,又推销了产品。此外,他还将自己种植的苹果、蔬菜、花卉卖给那些喜欢“自己采摘”的游客,让游客也体味做农活的乐趣。由此可见,旅游农业是发展农业的一种新思路。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7

在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这个过程中,贵州省遵义市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发展经验的不足,也产生了诸多问题。通过总结成就和不足,找出问题的成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不断进步。

1.1 总体概况

贵州省遵义区的农业正在尝试着一种新的方法,即用工业理念调动现代农业,从农业产业的生产、管理、流通方面引入组织和管理的概念,从而让传统农业小而分散的特点发生质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无论从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成为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数据显示,2010年遵义县农林牧渔的总产值达到了46亿元,数十万的农民实现了稳健的增收,农民纯收入达到了5400余元,这一数字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接近50%。这样鼓舞人心的数字仅仅是遵义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推动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遵义区已经形成了极其良好的基础。

首先,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已经初步形成了中路、东路和西路等三大农业经济板块,实现了农业的区域规划。从农业层次上来看,遵义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达到了39家,其中国家级的龙头企业1家,市级13家。2010年,重点龙头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5亿元高位。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上来看,仅在遵义县,目前已有的专业合作营销组织117家,各类专业合作社134家,仅仅在2010年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62家。入社会员方面达到了8000余户,吸纳了“田专家”、“土秀才”近1000余人,农副产品经纪人3000余人,带动农户3.46万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了。这一数据标志着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在贵州省遵义区的普及和扩张,农户们已经意识到了组织的作用,并且积极加入、推动组织的发展,形成了集体的力量,走向高效经营的道路。

1.2 发展特点———多种途径实现新型合作

(1)科技园中体现工业理念。科技园作为良种的培育基地,为普及良种和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遵义地区从源头上提升农业种植水平,并且很快的提高了全县各类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在许多领域都走在了全省的前面。2006~2010年期间,杂交水稻覆盖率提高到98.6%,杂交玉米提高到98.7%,蔬菜提高到85%,辣椒提高到90%。畜禽良种提高到88.6%。

(2)土地流转促使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通过土地流转,适度的将生产资料集中,也成为贵州省遵义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新民镇的农民王正全租赁和承包了66.67hm2土地种植烤烟,从而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探索出了“双赢合作经营“的模式。在他的带动下,100多户农民与他一起实现了共同致富,每亩的收入都要比以往高出300多元,无疑成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好方法。

(3)组织环节不断创新。通过出台政策,遵义地区鼓励干部和农技特长人员加入合作组织,为农业发展出谋划策。作为支撑,县财政还拿出每年1000多万元的预算用于干部带领创办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奖励和扶持。2010年,遵义县蔬菜办的王国生就在枫香镇土坝村建立了13.33hm2的西红柿基地,而这个已经是他领导的第三个农业基地了。每个基地,都能够带动50户以上的农民,形成了极大的规模效益。各种组织环节的创新,让传统农业松散无序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和工业在组织上和生产上不断走向融合。

2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应对国际竞争,亦或是持续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以娄山合作社为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贵州省遵义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

2.1 资金筹集困难

农民是弱势群体之一,而由农民组成的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注册资本不多,生产经营中筹集资本困难。没有足够的资本,就无法在购买农资、收购产品和临时周转方面有所作为,也就阻碍了农业标准化、服务设施改善等进程。

2.2 扶持政策不足

在地方政府的工作计划中,也多次提出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财政扶持资金的数量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并且覆盖面比较小,仅够用于社员的培训、信息服务等资金投入较少的环节,很难在生产加工设备等投入较大的环节上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尽管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现实的运作中却不尽如人意,许多的承诺并没有得到兑现。

2.3 机构支持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支持,无论是在融资、用地、担保还是保险方面,现存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无法被金融机构认可,很多合作社没有把那从商业银行和信贷机构得到足够的贷款,融资渠道极其不通畅。

2.4 农民参与意识不强

农民是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而这个组织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在自愿联合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千百年来的小农意识的影响,许多农民对于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足,对其发展前景存在极大忧虑,而且无法适应这种模式。而且农民一般资本不足,对于投入的东西有着急于要求回报的心理。而且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人寄希望于得到利益,却不想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特别是承担风险的时候相互推诿甚至临阵脱逃。

2.5 人才瓶颈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长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成员的素质和结构。贵州省遵义区长期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且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农民的观点落后,诚意不足,并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同时,缺乏有影响力和实力的大企业家以个人魅力来带动群体。

由于长期经济状况的制约,贵州省遵义区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是偏低的,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从而让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无法扩展。

2.6 运行与分配机制不完善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长达150多年的历史,而对于我国来说,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成长的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成熟。这种突出的表现,就是运行和分配机制的极不完善。

在组织和管理上,产权关系不够清晰。除了一些比较大型的、规范的组织之外,特别在一些较小性的合作组织中,大多数是在“能人效益”下成长起来的。

3 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坚持农民为主体的原则

以农民为主体是新型农业合作经济住址的本质特征,也是在保证其健康发展中所必须遵守的原则。通过集体联合从而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利益,是大多数小农户选择合作经济模式的初衷。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还是免不了去依赖非农民阶层的农村基层干部、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等外部力量。这些外部力量在与农民的对比中无疑是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的。这虽然和发展的初衷有些背离,但是,也是中国现阶段想要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不可跨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循序渐进,才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博得更多的前景。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三个基本的原则,从而来规范各部门和各方面的行为。

防止“外部人侵权”和“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从外部来说,任何的行政组织都不能够以任何借口来截留和挪用财政部门给予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资金,也不允许任何人以非法的方式去干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的目标应该是让所有或者多数成员受益,而不仅仅是领导者去受益。在服务内部社员和提供非营利性服务的前提下,对外参与必要的市场竞争。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盈余和积累都应该是全体成员所共有的,除了定期的分配和保留一定的公共积累后,要按照交易的金额实现二次返还。真正让农民朋友们体会到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所带来的实际的利益,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3.2 加强政府指导的原则

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是相当不成熟和不完善的。政府要在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有效的发挥领导作用。在对待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这种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和发展必然性的趋势方面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已经组织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出现了制度、政策和环境方面支持滞后的局面。而在现有的国情和制度框架之内,需要我们的政府行为与宏观和微观环境保持一致,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要明确管理的主体,强化政府部门的综合服务职能,打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理清楚各个部门,特别是农业部门的体制问题。建立起有效的财政、金融、税务、科技和交通等单位和部门成员所组成的协调领导小组,遵循科学的协商机制,为支持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简洁和高效的团队和程序。有专门的针对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管部门,并且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专门负责针对合作组织的情况调研、政策制定、组织建设、审核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对于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统一管理。

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中国的各级地方部门来说,发展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然而,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可持续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在经济领域意味着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之下,取得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点,正是和贵州省遵义地区的发展思想不 (下转P98)(上接P118)谋而合的。

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个内在原则。坚持公平性,即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维护普遍公民的权利,赋予农民们横向的、代内的公平,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无论与何种地位、何种身份的人相比,都是平等的,具有公平的享有利用资源和发展经济以及得到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们的这种权利。其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衡量发展的具体方式和道路,不能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盲目的、过度的生产和消费。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要追求环境友好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争取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必须由全体的公民一起努力。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面的利益,又能够保护环境和发展的协议,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之下,为我们的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尽管各个地区、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但是本着可持续的原则,也要追求一种共同性的合作,维持一种内在的平衡,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芳,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探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

[2]缪建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合作经济, 2005, (09) .

[3]杨善民, 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五个原则[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5) :15—16.

[4]遵义市统计局编《遵义市统计年鉴》.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8

一、土地托管的主要做法

(一)主要做法

以封丘县亲耕田种植合作社为例,它是封丘县托管土地规模最大的,最多时达到20 000 亩,其主要做法是:

1.“一包产”给农户吃上“定心丸”。封丘县亲耕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探索土地托管初期,农民普遍观望,态度不积极。合作社在对农户承诺小麦每亩最低产量不低于当地平均产量的情况下,流转200 多亩地作为托管试点。通过对土地进行统一供种供肥供药,全程提供高质量农技农机服务,在当年全县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托管田小麦最低产量达到了1 060 斤/亩,而与此同时农民自耕地的小麦最高产量只有960 斤/ 亩,强烈的对比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土地托管的积极性。

2.“三牵头”协助合作社搞托管。一是科技服务站牵头,亲耕田合作社在全县设立28 个新农村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设一名负责人,协助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工作;二是村委会牵头,托管合作社与村委会合资购买农机,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农资服务,村委会则负责农机服务;三是种粮大户、种粮能手牵头,以种粮能手为依托,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农户加入托管行列。

3.“六统一”为农户量身定制托管服务。根据农户的不同需求,合作社提供了全托、半托两种土地托管服务。“全托”主要针对不愿种地又不想丢地的农民,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并按照高于国家最低粮食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半托”主要针对种地劳动力少、技术不足的农民,合作社负责“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农户自己负责田间管理,甚至只负责浇地等简单业务员的点单式服务。

(二)成效凸显

1.实现农业增产。以封丘县亲耕田种植合作社为例,小麦良种亩产高达1 200 斤左右,玉米良种亩产高达1 300 斤左右,每亩能实现增产200 斤以上,切实保障了粮食高产稳产。

2.实现农民增收。一是农业收入增加,比如,亲耕田合作社在粮食收获后按照国家收粮最低保护价加0.05 元~0.1 元收购粮食,农民每亩直接增收300 元~400 元左右;二是非农收入增加,土地托管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丰富了收入结构,实现了农民增收。

3.促进农业转型。土地托管实现了从家庭生产到规模经营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托管后土地成方连片,机械化效率显著提高,据测算,农机耕种效率比以前提高50%~60%,收割效率比以前提高40%左右,土地的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生产助推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

4.实现科技兴农。土地托管推广良种化、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科学除草、科学防治病虫害,将农业科技落到了实处,解决了多年科技兴农上热中喊下盼难落实问题。

5.提高水电设施利用率。土地托管前,灌溉所需的水泵、电线、龙带,各家各户自购自用,利用率低。土地托管后,灌溉动用水泵数仅为以前的1/6,动用电线、龙带数不到以前的半数。水电设施利用率成倍提高。

6.促进劳动力转移。土地托管后,在保障农民承包经营权主体权益不流转的前提下,解决了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农民可以“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既保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利,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土地托管的特点

(一)土地托管不必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

无论是把土地出租还是入股都可以认为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让渡———前者让渡的是承包期,后者则让渡了部分经营权,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农民失地。而土地托管不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平衡了土地的商品属性和生活保障属性,既实现了规模经营和土地效益最大化,又消除了农户对长期流出土地的担忧,顺应了农民的恋地情结,维持农地对于农民的生活保障基本功能。

(二)土地托管适用于城镇化工业化较低地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土地托管的对象都是位于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农民,这些地区的农民一方面不愿放弃转移就业带来的可观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城镇从业的不稳定性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让他们不敢轻易放弃土地这一保障,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于是出现了农闲时出外务工、农忙时返乡抢种抢收的现象,而土地托管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自己的地还是自己说了算。

(三)土地托管能扭转土地流转中非粮化倾向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县土地流转非粮化倾向严重,非粮化比例最低的也超过了当地流转面积的50%,最高达到80%~90%。面对粮食种植投资大、利润低、周期长的特点,非粮化成为经营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但随着非粮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必然影响当地的粮食产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粮食安全。但就目前土地托管的情形来看,托管后土地用于粮食种植的占绝大多数,再加上托管主体的良种化、科学管理,实现稳产增产就有了保障。

(四)土地托管表现为渐进型土地流转模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加快、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认知的不断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土地托管终究会被土地出租、入股等流转形式所代替,比如,封丘县亲耕田合作社初期托管土地面积达20 000 亩,到目前为止已减少到5 000 亩,其余15 000 亩全部以出租形式流转给了合作社,因为农民在土地托管后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打工收入和土地收入“双丰收”,他们切实体会到了脱离土地的好处,自觉自愿地实现了从托管到出租、入股的转变。

三、土地托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土地托管是土地流转形式的一种新探索,对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解决未来我们国家“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存在问题

1.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往的流转形式中,农民有偿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经营主体,获得流转收益,而土地托管不同,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农民向托管主体缴纳一定管理费用,通过托管主体的规模经营、良种推广、科学管理,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而缴纳管理费正是农民无法接受的地方。

2.托管主体存在资金瓶颈。在托管服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特别是发展中、后期,随着托管规模的扩大,购买大型农机具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封丘县做过测算,1 000亩地从种到收的农机投入最少要60 多万。但由于缺少抵押物,托管主体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取贷款。融资难、贷款难是影响土地托管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方面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到位,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土地规模小,对土地平整度、道路等要求不高,农用机械都是小型化、家庭化,托管后土地成方连片,对土地平整度、道路、水利等要求高,加大了土地托管成本。另一方面是仓储和晒场等农业生产场地配套不到位,尤其是秋玉米的储存和晾晒问题是目前阻碍土地全托管的重要问题,也是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对策建议

1.坚持农民自愿,在政府引导下开展土地托管。政府牵头、合作社与农民共同认真核算农业经营成本,制定区域性的土地托管管理费用标准,确保将农民成本降到最低,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土地托管这一土地流转模式。

2.依托托管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重点培育几个托管主体提供“耕、种、收”等主要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尤其是对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这一方面提高了农机具利用率,增加了托管主体收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事情,降低了他们的经营风险,从而带动更多农户或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有利于扭转非粮化倾向,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步伐。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9

在国家“十二五”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支持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而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9a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 不断完善“三农”的惠农支农政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业发展, 积极探求农业发展新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 本文以嘉兴平湖市为例, 深入研究其现行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新型农业模式的利益联结进行分析与评价, 然后从各方主体以及其利益联结机制出发, 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1 理论梳理:双向“委托—代理”在新型农业产业化中的理论分析

1.1“委托—代理”在新型农业产业化中的分类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合作社的投资者、经营者、参与者和惠顾者。在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中, 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委托一代理关系:

1.1.1 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这里的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存在3种情况:合作社隶属于龙头企业, 此时龙头企业是出资者, 合作社是经营者, 在此之上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合作社是独立于龙头企业的之外的独立法人, 此时龙头企业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同, 成为合作社的惠顾者;龙头企业与农户合资成立的合作社, 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1.1.2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与合作社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普通社员入社时缴纳会费或者对合作社进行投资, 成为合作社的所有者, 并委托经营者对合作社进行管理, 到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通过与合作社交易自己的农产品, 分享合作社的组织剩余。

1.2“委托代理”在新型农业产业化中的特点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需要以下3个条件:

1.2.1 信息的非对称性

委托人只是授权, 而具体由代理人办理, 因此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1.2.2 二是契约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就是契约, 它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及其具体界定。

1.2.3 利益结构

委托人能够设计出一个能让代理人接受的契约, 在代理人追寻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最大限度的让委托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

2 实证分析:新型农业产业化实践中的成效与问题

2.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共分为4个对象:主要有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相关政府。我们随机调查了平湖市下属10个乡镇、街道的500户农民, 47个合作社和5个典型的龙头企业, 主要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

2.2 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2.2.1 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9家, 其中省级规范化合作社5家。有入社社员1.8万多人, 资产总额4730万元, 联系带动农户4.71万户, 覆盖食用菌、果蔬、水产、粮食、畜牧等主导产业, 通过联户联销、企业直销、合作社营销等形式, 带动全市近60%的农产品销往上海等周边市场。

2.2.2 农民调查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得知, 从农户自身特征来看, 大部分农户年龄比较大, 且文化程度较低;从生产特征中, 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农户存在销售和价格波动等难题, 因此他们希望从合作社得到销售渠道、技术等服务;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户在加入合作社以后, 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农户在参与合作社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民参与合作社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参与合作社治理也存在一定的壁垒, 农户在享受国家政策时也存在效率不高, 扶持不到位的现象。

2.2.3 龙头企业基本情况

至2012年6月, 平湖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5家, 涉及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花卉苗木业等六大产业和行业, 资产总额达到312亿元, 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43亿元, 联结基地2866.7hm2, 在带动当地合作社和农户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2.4 小结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在平湖市施行效果显著, 该模式有效的发挥了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合作社的组织引导作用、改变了农民以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提高了产业化程度,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2.3“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下3种典型模式案例分析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 发现在该模式下主要存在3种运行方式, 分别是“龙头企业+合作社 (附属于企业) +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 (村集体) +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 (企农共治) +农户”。我们将分别对3个模式中典型的案例, 通过实施成效和问题来分析。

2.3.1 案例一:“龙头企业+合作社 (附属于企业) +农户”模式

四季对虾合作社在2004年由嘉兴市四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牵头创立, 目前合作社社员总数已达到180人, 带动农户养殖面积253.3hm2, 在与农户的合作过程中, 公司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 逐步形成了提供种苗、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等与农户利益相关的三大机制。

2.3.1. 1 模式中委托代理实践与效率

通过实践发现, 相对于契约治理相比之前, 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护, 委托—代理效率有一定的提高。首先, 委托人与代理入的关系相对较固定, 使得双方的收益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 对虾来源稳定。企业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递增。其次, 四季公司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 为合作社农户形提供种苗、技术服务, 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并组织技术培训。最后, 通过签订“订单契约”, 避免了双方重新寻找交易对象所花费的一系列交易成本。

2.3.1. 2 模式运行中的不足与缺陷

这种委托—代理下的契约治理在联结农户和市场中给公司和农户都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尽管对虾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技术人员对众多养殖户进行专门指导使得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委托人付出了巨大的信息监督成本。其次, 农户的机会主义仍然存在。虽然公司与农户签订了保护收购合同, 但由于合同缺乏约束性, 在市场行情出现变化的时候, 公司面临机会主义的风险。再次, 合作社内专业养殖大户的形成, 使得大户机会主义行为对公司影响更大。

2.3.2 案例二:“龙头企业+合作社 (村集体) +农户”模式

平湖市新仓镇是在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共同努力下以整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新仓镇的杉青港村率先进行整村土地流转, 2008年10月, 杉青港村委会注册土地专业合作社。到2009年嘉兴金龙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土地专业合作社签订200hm2、经营30a的土地租赁协议, 采取“保底租金+盈余分红+打工收入”的农民增收模式。公司向合作社提供承租土地260元/667m2的租金, 合作社提取20元/667m2每年的服务费, 向流转土地的社员提供240元/667m2的承包土地流转金。由合作社提供生产劳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以及提供育种能手。合作社不论盈亏, 以保底办法支付农户的流转土地租金, 每667m2每年按180kg中稻谷结算, 农民可以选择实物, 也可以选择现金 (按当年收购价计算) 。

2.3.2. 1 模式中委托代理的实践与成效

在企业+合作社 (村集体) +农户的模式中, 龙头企业掌握的是土地的经营权, 而合作社则行使的是土地的经营权, 农民是某种意义上的所有者。从信息结构看, 作为土地最终使用者龙头企业显然比农户或中介组织更了解市场信息, 更容易在土地规模经营中获取收益;从契约关系看, 通过签订土地流转的相关合同, 企业与中介组织、农户之间建立了契约关系, 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相对较固定, 使得双方的收益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在该模式下, 企业获得了稳定和高质量的原料来源, 农户收入也比以前年收入提高了;从利益结构看, 尽管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目标利益是不一致的, 但各方均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可能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通过服务费的方式激励合作社, 农户通过生产效率而得到更多的利益。

2.3.2. 2 模式运行中的不足与缺陷

通过该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 由于合作社作为双向委托代理中的代理人, 存在信息不透明、委托人对代理人缺乏信任。仍有部分农户对该政策不了解, 不愿意参加土地流转, 因此容易出现强占强拆的现象, 损害农民的利益。调查中发现杉青港村曾于2010年签订了2份土地流转合同, 共流转土地8.67m2, 涉及农户30户, 时间长达20a, 且以当时物价指数为基础, 定价为每667m2每年125元。而现在比较普遍的定价都不低于每667m2每年400元, 有的甚至达到了700元。其次, 违约现象较多。由于国家对农户的惠农政策不断加大, 因此有的农户原来打算将土地流转出去, 现在不愿意流转了, 有的已经流转出去的土地农户也相继要回。这些问题都是会影响该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2.3.3 案例三:“龙头企业+合作社 (企农共治) +农户”模式

平湖市绿岛食品有限公司是集专业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炒货的市级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走出一条企农共治的发展道路, 公司与生产杜瓜子农民协商共同出资, 成立合作社, 在生产方式上, 绿岛公司通过免费提供农户杜瓜的种子、技术, 以及专门的农技师指导服务, 农户通过合作社将杜瓜卖给公司。在分配制度上, 合作社对成员实行盈余返还的制度。

2.3.3. 1 模式中委托代理的实践与成效

该模式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于整个模式各个主体效益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首先, 龙头企业收益, 建社以来杜瓜的原料供给满足了生产需要, 企业利润增长。其次, 公司提供瓜种与各种技术服务支持, 由合作社收集的杜瓜质量, 无论从大小、色泽以及口感方面较之前都有提高。然后, 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固定的购销关系, 也为企业和农户节省了大量地人力、物力, 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据调查, 部分杜瓜种植大户, 杜瓜种植年纯收益已达7万元。最后, 合作社的共同治理结构, 使得农户生产积极性高涨, 入社满意程度达到98%。

2.3.3. 2 模式运行中的不足与缺陷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给公司和农户都带来了巨大收益。但这样一种治理结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 尽管杜瓜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企业的交易谈判成本降低了, 但是技术人员对众多养殖户进行专门指导使得绿岛公司花费了大量地人力物力。据了解, 杜瓜合作社成立之初, 绿岛公司在对农户的技术服务支持上花费10万余元的费用。其次, 在杜瓜合作社成立之初, 由于监督制度不全, 农民参与合作社治理程度不够, 一度出现企业在合作社专权的现象, 在盈余分配时, 农民利益受到一定损害。最后, 尽管绿岛公司派专门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指导和培训, 但随着公司、合作社规模扩大, 存在部分农户技术人员无法兼顾, 产品质量不能完全保证。

3 追根溯源:新型产业化联结问题症结剖析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总结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企业参与合作社要适度

企业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并不等同于企业完全掌控合作社资源, 企业主宰合作社或将其纳入到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中, 将使得企业组织农户生产的制度成本过高, 降低农业龙头企业的收益预期。

3.2 企业与合作社委托代理取决于企业与合作社之间的强置信承诺与超市场契约的实现

而成功实施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企业与合作社构成强置信承诺, 企业向农业合作社的投资以及以长远发展目标借助合作社平台来投资农业, 以及合作社真心实意帮助农户发展生产这两个主要环节。

3.3 合作社的“质性”是影响双向委托代理的主要因素

合作社作为连接企业与农户的中间组织者, 也是双向委托代理的代理人, 合作社只有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对双方的利益进行权衡, 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才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各主体的共同发展。

3.4 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合作社组织农户的能力

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良性发展取决于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的能力。农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第二重委托代理成本受到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户影响。组织成本越高, 农户参加合作社预期收益越低, 合作社的经营利润也将下降。

3.5 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保证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重要保障

根据委托代理存在的条件, 监督和激励是改进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的主要手段, 而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也需要监督与激励措施, 以更好的约束企业的行为选择和合作社的利益倾向, 保证龙头企业在保证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获得利益最大化, 同时在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也需要通过监督与激励来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和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4 完善提高: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下的对策与建议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推广时间尚短但成效显著, 但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总结我们提出完善新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机制, 服务两个需求, 打造三个平台, 强化四项基础, 采取完善政策、创新模式、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加强服务、培育主体的措施。

4.1 建立一个机制

建立“党、政、经、社、农”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 将合作社建设和村两委建设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使得党建与农业经济发展形成合力。提倡村委会领办合作社, 保持合作社的独立、平等、互惠的“质性”。将农村合作社骨干成员吸收进村两委班子, 实现农业发展和村治、党建三方协调发展。

4.2 服务两个需求

服务龙头企业发展的需求, 适应农民增收的需求。首先根据本地的特色, 形成“一村一品”, 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扶植农业龙头企业, 建立农业产业基地与高效农业示范区。同时“公司十合作社”必须承担一定义务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基金资金扶植计划, 同时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的资质考核与监管。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农民也要转变观念, 根据自身需要加入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 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发展道路,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 发展家庭农场, 发展家庭生态农业与观光。

4.3 打造三个平台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平台、经营活动平台、条件保障平台。

4.3.1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平台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来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设立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 成立各村镇农村发展银行, 采取农村金融分支机构独资投入, 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联合贷款等多种灵活方式。对龙头企业和农业发展资本实行税收优惠, 对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应实行低息政策, 完善农民直补的政策。

4.3.2 建立健全经营活动平台

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拓展产业链, 完善市场体系, 着力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农副产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对产业化经营主体进行培训, 建立综合农业信息网络, 搞好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网, 线上结合线下, 组织对农民的专项培训, 实现信息的公开和资源共享。

4.3.3 建立健全条件保障平台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局”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中心”。建立农业经营主体评价和考核机制, 对经营业绩较差、付出努力较少的合作社代理人进行相应的惩罚。引进担保公司进行评级, 实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的透明度与公开化。

5 强化四项基础

巩固农业发展的组织基础、经纪人队伍基础、产业基础与设施基础, 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相关政府和部门要把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 培育好的合作社经纪人, 使能干的乡村人才或者引进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 对做出突出成效的经纪人给予奖励, 通过采取企业投资、个体承包、村户合作等多种方式, 健全安全承诺制度,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政府和企业要担负起“超市场契约”的责任, 带动富民工程。形成“一对一”帮扶对策, 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摘要:本文围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一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 以嘉兴平湖市为例, 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 深层次探析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中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问题。并基于其利益联结机制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 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政府等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 提出建立一个机制, 服务两个需求, 打造三个平台, 强化四项基础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双向委托—代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2) .

[2]马彦丽, 孟彩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兼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5) .

[3]谭智心, 孔祥智.不完全契约、非对称信息与合作社经营者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5) .

谈谈新型农业 篇10

根据当前出现的苗头和发展动向, 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会出现如下几种特色:

(1) 超级型。实践证明, 夺取农业高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群体多;二是个体大。培育一些身材魁梧个体粗壮的巨型动、植物品种, 可以在相同的生长时间内, 获得更多的产量。因此, 农学家们一直在朝着这方面努力奋斗, 现已取得很大成绩。典型的例子是运用“杂交魔术”, 把大型动物的生长基因引入体形较小的动物体内, 使较小的动物变成个体巨大的动物, 并能遗传后代。

在植物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日本培育出蕃茄和马铃薯的杂交植物新品种, 株高有10米, 结果12000多个, 足有2000多斤;他们还利用遗传工程培育出了一个新型水稻品种, 其粒重是普通大米的3倍;以色列在温室内, 充分满足水、肥、光的要求, 培育出了单重4.4磅的柠檬。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一批批株高、茎粗、果重、粒肥、成倍增产的超作物将不断涌现,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批新型的农产品问世。

(2) 精小型众多的个体是获得总体效益的基础。目前, 畜牧学家们正在考虑将猪、兔、羊微缩到能在一个大菜盘上装下一整只, 以便客人能从头到尾全部品尝完一个品种, 这既风趣, 又有营养, 也较方便, 真是美味佳肴。

除了动物外, 农学家们还在研究一些经济、适用、新颖奇特、优质的小型农产品。美国农学家成功培育出了一种矮化苹果品种, 光合作用强, 积累的有机物质多, 栽后2~3年即可结果, 果实大小匀称、整齐、糖分多、品质优、贮藏性能好。英国种子公司推出了微小块茎马铃薯, 他们在温室里采用化学生长调节素, 培育出矮化植株, 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 可一年收四季, 10平方米温室全年可产19万多只微小马铃薯, 其总重量不过百余斤, 却抵得上几吨种薯, 足够种植2公顷土地。

不久的将来在家中或庭院里兴办一个齐全像样的动、植物园和农场已不再是玩笑话了。

(3) 非土型。传统的农业生产必须在土地上进行, 这给人们规定了很大的约束条件。然而, 在一些没有土地的地方, 如冰川上、建筑物内、飞船里等处可否发展农业呢?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为此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

培养基法:用砂砾、泥炭、浮石、稻壳炭、岩棉等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物质作栽培基质, 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的溶液, 供给植物生长发育。这种方法具有省工、省力、好管、肥水利用率高、作物生长快、保收丰产、品质优良等特点, 还可避免产生连作障碍和土壤污染, 具有多种优越性。

气栽法:日本研究出一种蔬菜气栽法。在气栽系统中, 植物悬挂在空气中, 不必用土壤作为支撑物, 植物所需的营养液, 由一个精细的喷头喷向植物的根部。用此方法, 可在有限的空间中生产较多的蔬菜和农产品。

种植机:在漫长的星际航天飞行中, 为了解决航天员长期吃罐头的烦恼, 美国航天局研究中心开发了一个“生菜机”原形, 宇宙飞船和太空站乘员可在这个机器里种植生菜、小萝卜、西红柿、黄瓜或泮葱。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出大量氧气, 为乘员们提供了新鲜空气。

无土栽培是一种省地、清洁、高效型的生产方式, 今后肯定会迅速发展。

(4) 经济型。日本发明了快速栽培人参和柴胡的新技术。澳大利亚科学家利用培养法生产的荔枝12个月即可结果, 而一般荔枝7年才能结果。用同样方法培养的草莓, 不仅将生产期由3年缩短为1年, 而且产量由每亩10吨提高到280吨。目前, 美国、荷兰利用此法快速生产兰花, 获得了不少利润。

(5) 艺术型。荷兰农学家培育出了一种外型呈圆球状的胡萝卜, 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和清洗加工。加拿大生物学家、生态学家种出了第一批方型的雪松树木, 这些树木虽不十分标准, 但基本上是方型材, 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美国利用遗传技术改良了蕃茄品种, 使其呈皮球状, 加工、运输、做菜都极为方便。日本生产出一种爽口好吃可以凉拌的生菜, 叶像芭蕉叶一样, 好清洗。美国近来培育了一种优质芹菜, 无筋, 方便好吃。

随着整形术的发展, 今后的农产品会按照人的需要长成各种标准式样。

(6) 观赏型。人口城市化, 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今后的市民, 由于过惯了城市生活, 都愿到广阔的农村中去享受大自然的天然之美, 农民们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就别出心栽地办起了“观光农业”。风光农业布局合理, 各种设施艺术造型, 让人开心游玩, 随处拍照、尽情品尝、自由选购。这种生产与游玩相结合的形式, 也是未来农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7) 保健型。人类的最低需求是维护生命, 最高目标是改善生活结构, 促进健康长寿。利用农业生产手段, 创造出一些具有美味可口、久尝不厌、疗效显著、产量又高的动、植物新品种, 诸如抗癌粮、防病瓜、美容菜、长寿果等;或者通过某些植物和药化饲料 (饲草) 去饲养动物, 使其体内矿物质营养成分和浓度得到改变, 培育出新的畜禽产品, 比如强身肉、健脑鸡、保肝蛋、脱脂鱼等。让人们在吃饭享受中防治疾病、健体增寿。

(8) 合成型。传统农业, 劳动艰辛, 周期长, 又受气候威胁。能否摆脱这些限制, 直接合成人们所需的食物呢?专家们试图使用经生物工程处理过的光合膜或人造叶来生产丙三醇。丙三醇能用来当作制造食物和纤维的基本原料, 并可代替化石燃料。专家预言:“不久人们也许能够通过普通农场便可把若干物质变成食物。”人们还准备改变真菌和酵母的功能, 使其对纤维物质发酵, 制成蛋白质。人类将通过改变细菌的遗传基因获得高质量的蛋白质, 其氨基酸成分与各类鱼、肉食物所含成分一模一样, 食用它就等于食用传统的食物。合成农业不仅可解决当今世界上饲料和粮食紧缺的矛盾, 而且这种方式既不占地, 又不污染环境, 也不受气候影响, 完全可以按需生产。

摘要:目前的农业生产给地球施加不堪的重负,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不招致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接受的”农业, 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就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会出现几种特色做了初步阐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篇11

关键词: 泰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培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77-0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主体的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张义珍认为,一般而言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 [1]。牛若峰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受到了限制,农业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也需要随之创新和转变,合作制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2个方向 [2]。黄祖辉等认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户群体开始逐渐分化,农业经营者分化为传统农户、专业种植与养殖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非农农户5种主要类型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是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2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1 江苏省泰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区,泰州农业分为里下河河网圩田、高沙土平原、沿江圩田3种主要类型区,现有耕地面积29 85万hm2,农林牧渔从业人员47 62万人,占总人口94%;近年来依托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和带动,通过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在农地经营体制上大胆探索,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创新经营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4]。

1 1 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种养专业大户兼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优势,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截至目前,全市承包面积2 hm2以上的专业种养大户达到了1 1万余户,以种粮、蔬菜、水产、畜牧等方向为主,从业人员4万余人;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 947个,包括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类型,以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产品销售业为重点,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植物保护、农机服务、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入社农户达117 6万户,超过农户总数的60%,已创建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五好”示范社32个、市级103个;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经农业经济经营管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达1 329家,工商注册登记的有852家,主要为水产养殖、种粮及高效设施农业等,全年经营收入24 75亿元,其中从事水产养殖的最多,占56 8%,从事粮食种植的占27 1%,从事蛋禽养殖的占56%,经营其他项目的占10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79家,其中省级园区7家,拥有市级及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江苏苏三零面粉有限公司、江苏九寿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江苏楚龙面粉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3 76亿元,同比增26 3%,实现利润总额23 02亿元,同比增长44% [5]。

1 2 经营模式不断探索创新

近年来,泰州市在坚持家庭经营为主,合作经营、产业化经营并举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如姜堰区桥头镇通过江苏状元食用油脂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加强与农户的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带动近2 000户农户从事油料品种种植;张甸镇采取土地托管和统一服务的形式与农户签订包产协议,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近万亩;兴化市果蔬食品加工集中区江苏顶能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对接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为农民增收31 500元/hm2,带动农民近万户;泰兴市黄桥镇引进上海园艺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 3 000 多户农户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分界镇沈界村蚕业产销合作社成立后,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带动该村500多户栽桑养蚕,社员蚕桑面积由原来的8 hm2拓展到40多hm2,还辐射了周边5个村4 000多个农户扩栽桑园,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由于工业基础较好,吸引外来种养大户搞规模化种植养殖是靖江市比较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目前全市仅外来种粮大户就有100余户。生祠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种粮3 33 hm2以上的大户有40余个,绝大部分都是外来的“职业农民”,新跃村共有基本农田236 hm2,其中133 33 hm2左右被安徽、浙江及江苏省宿迁等地的农民承包种粮。

2 泰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泰州市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现实中依然面临众多因素的制约。

2 1 土地流转因素

nlc202309041718

适度规模和土地产出率较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特征,因此土地流转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 [6]。截至2012年底,泰州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共 8 03万hm2,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35 25%。土地流转困难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大的矛盾是政策预期不稳定,非农收入农户、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主力,但是由于在户籍、社保、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没有获得“市民”待遇,有后顾之忧,使得他们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再加上政策错位,如目前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都是按家庭联产承包以现金打卡方式发放,无论土地种不种都有补贴,相当部分兼业农户抱有“宁愿撂荒不愿流转”的想法;其次由于文化层次低信息闭塞,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土地流转利益得不到保障,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加上对于部分中老年农民来说, 务农既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造成农村土地流转意愿降低;再次土地流转服务也不到位,虽然泰州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是缺乏经费和人员保障,相应的信息发布、土地收益评估、政策咨询以及土地矛盾纠纷处理等服务跟不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2 2 人才因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有2个来源,一是对现有务农群体加以培养转化,二是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 [7]。目前,泰州市农业经营主体人力资源问题突出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现有务农群体青壮劳动力不足、留守劳动力学习能力差。泰州市农村已有76%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文化程度低等现象突出,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市场经营意识有限和职业培训很难开展,直接制约了传统农业主体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经营后继人才缺乏。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观念影响,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几乎全部流向城市,很少有人愿意返回农村投身农业,大学毕业生即便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返回农村就业创业的比例也非常低,调查显示,即使是现有专业种养大户的子女。有意愿将来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服务的比例也非常低。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堪忧。

2 3 资金供需矛盾因素

适度规模化、生产现代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特征和要求,而适度规模化和生产现代化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首先,由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原始资金积累有限,而农户“惜租”使得土地流转租金不断走高,同时农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再加上国家种粮补贴政策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补贴,种养大户很难享受到补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资金紧张,资金需求较大,而且资金需求明显比单户家庭大、期限长,需求范围也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农业产业链转变。另外,涉农贷款供给明显不足,2013年泰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 46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69 7亿元,仅为109%。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回报见效慢,跟其他产业相比回报率低,又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许多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想要扩大规模融资贷款都比较困难。目前泰州市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由于网点分散、抵押困难、违约风险高等问题,各经营主体普遍很难从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贷到款,即使成功也手续繁杂、隐性成本高,许多农业经营主体被迫从小额贷款公司或者地下金融解决资金问题,无形中提高了经营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卡住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咽喉”。

2 4 农村公共服务因素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而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的社会服务,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大环境,具体包括科技推广、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信息、交通等方面 [8]。农村留不住人、农业事业无人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与农村在这些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大环境的落后也直接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泰州市也不例外。突出表现在一是泰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平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人员老化、知识退化,服务弱化现象严重;二是教育资源城乡差别大,不但体现在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上,更多的是师资等软件投入上差距明显,对于尤其重视子女教育的中国父母来说影响巨大;三是虽然泰州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建成,但是由于认可度、费用、方便度等问题,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服务滞后。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策建议

在当前的社会和经济体制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面临土地、人才、资金和公共服务等众多约束和瓶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 1 规范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模式,使土地流转由简单的出租向转包、入股、抵押、托管等多种形式转变,在农业基础较好的兴化、姜堰北部地区以土地合作社为载体推行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在工业基础较好、农民兼业化突出的靖江、泰兴等地积极推行空心村整治、宅基地复垦与集中居住相结合;保证土地流转农民利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价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租金浮动调整或者入股分红等形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对土地承包方的履约加以监督,防止经营失误以后一跑了之;强化社会保障增进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特别是从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解决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与管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经费和人员问题,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等完善的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对流转之后土地的监管,防止土地流转之后特别是工商资本投资的土地“非农化”。

3 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最终需要人才的经营,因此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一是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整合和利用各种农村培训资源,特别是鼓励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民培训,主要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退伍军人等, 以实用技术和经营能力为培训重点,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的素质。二是营造农业就业创业环境,在土地、技术、资金、政策审批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有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的人向农村流动,扎根农村、投身农业。鼓励和扶持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创办兴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业项目,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nlc202309041719

3 3 加强农业农村金融支持

当前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已经由过去满足生活需求为主向满足生产经营需求转变,资金需求呈现出金额越来越大、期限愈来愈长、金融产品需求多元化等特点。一是要培养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因为商业性大银行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小微型金融机构更加关注农村市场,因此既要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考核奖补,给予风险补偿和奖励,同时要在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基础上鼓励和引入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在监管下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在竞争中创新和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二是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方法,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设备、参保渔船、林权、流转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三是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农业保险,扩大保障范围。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创新和丰富保险种类尤其是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险种,将专业大户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粮食生产、特色农产品生产以及农机具等纳入保险范围,财政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来调动参保积极性。

3 4 发展公共服务

首先是要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通过经费保障、绩效考核、市场购买等充分调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积极性,“点面”结合,对科技服务需求强烈的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重点服务,通过免费培训和田间科技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化联系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加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产品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科技研发,形成品种引进、技术配套、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其次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教育服务,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和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引导师资力量向农村流动,为农业人才扎根农村解决后顾之忧;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互助型服务和农业经营性服务,重点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乡镇或区域性公共服务机构。

参考文献:

[1] 张义珍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新疆农垦经济,1998(5):9-11

[2]牛若峰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1(3):20-25

[3]黄祖辉,俞 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56

[4]江苏省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6)[Z] 泰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大学,2012

[5]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 泰州统计年鉴:201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张照新,赵 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 改革,2013(2):78-87

[7]钱克明,彭廷军 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 农业经济问题,2013,34(6):4-7

[8]刘志成 湖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2013(6):128-131

新型农业合作化 篇12

我县农机推广部门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求结合我县农机化的特点, 在传统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 分成五个培训阶段, 各个阶段有声有色, 交叉进行, 内容相互关联,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1 结合专项、理论培训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是县农机推广站的2014年推广专项, 为了打破全县免耕播种薄弱的被动局面, 结合项目资金, 培训教师根据不同季节、确定培训内容, 在农闲季节举办家庭课堂, 一个班在三个季节完成, 分散和集中, 辐射周边农民参与, 集中到机具多的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里讲解理论知识, 分别学习免耕播种技术要求, 增产增收、节约生产成本的优点。

1) 不用清理秸秆;

2) 一次性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

3) 适时播种, 抢农时;

4) 少动土、保墒、蓄水;

5) 减少作业次数, 省工、省时, 节约作业成本。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参与培训的学员真正认识到传统的播种方法和保护性耕作存在很大的差距, 同时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和紧迫意思。让家庭课堂找准了切入点, 在几个乡镇的培训现场, 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忙季节组织学员实际操作, 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机试验示范, 通过现场实践、观摩, 促进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购机的热情和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

2 结合典型、走出考察

典型经验具有说服力,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本地特点, 去外地合作社学习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虽然我县成立了很多合作社, 但是, 经营管理和发展规模还不够, 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我们带领学员参观省内知名的农业 (农机) 合作社;参观玉米节, 向设立展位的合作社学习;去农机生产企业参观农机具生产过程。学员学到了社员资金互助样板经验, 学到了土地托管和半托管的经营模式, 购买了保护性耕作机具。通过学员辐射, 带动了新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3个, 新增入社员125户, 耕地4 466.67hm2, 我县合作社有了飞跃发展, 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合先进、聘请专家

在理论授课时, 学有内容、看有榜样、操作有机具、先进有实际例子。聘请典型合作社负责人讲解经营管理理念;聘请先进适用农机具生产厂家的工程师讲解农机具使用、保养、维护技术, 确保新型先进农机具发挥更大优势。有的合作社组成了农业联合社, 有的合作社加入到省内知名合作联社, 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合作社进入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 合作社直接与种子、农药、化肥厂家合作, 降低了农业成本。维护、使用、保养农机具的能力增强。种植方式也越来越先进, 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基础上, 采用了二比空、四比空、复式套种模式。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提高了全程农业机械化程度。

4 实用技术、现场示范

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实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必须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 针对几个关键环节的理论讲解外, 教会全部学员使用全程机械化涉及的农机具: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收获机、植保机械和等离子种子处理机。方法是召开现场演示会, 演示会还邀请政府领导、各乡镇农民参加, 扩大了学习范围, 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这样的活动不仅学员欢迎, 还受到农民的青睐。通过试验示范、现场讲解、事半功倍;通过实验推广, 农民实实在在感受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太空机处理的种子出苗好、根系发达;免耕播种出苗整齐, 保墒、抗倒伏能力增强;深松地块不脱肥、抗旱、防涝、抗倒伏优势明显、枯叶少、籽粒饱满;玉米收获机故障率降低;通过实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增产20%以上, 为我县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5 提供信息, 培育组织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都是基础好、有素质、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 是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力军, 但是达到真正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既要立足于当前, 又要着眼未来, 以市场控制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调动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优势,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成为农村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逐步实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当前, 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 遍及各乡村, 但是基础差距很大, 原因很多:地理原因、经济实力、经验信息等因素, 特别是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尤其重要。在培训学习时, 我们收集很多外地成型的经验和做法, 向学员介绍, 复制和创新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在合作社之间建立通讯录和QQ群, 互相介绍先进经验和信息共享, 包括种植技术、经营信息、管理方法, 不同程度地提高学员学习和沟通能力, 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实用技术通过QQ群发布, 在群内共享。每个合作组织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为三农服务, 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 解决了传统的培育方式可能导致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即端正了学员的学习态度, 又激发了学员的热忱, 充分利用培育、考察、讨论、实训等手段, 达到促使学员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的目的, 开拓视野,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布局中, 农业机械化至关重要,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方式和方法, 是解决农村“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的问题, 我们利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农机装备, 来为农民朋友提高服务和支持。我们要以先进的授课理念和推广部门的优势, 有先进农机技术和先进农机具的优势, 一方面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他们能够随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带动身边的人, 全面开花。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创新上, 要体现出农机技术的特点。吸收有理想、年轻化的学员;吸收机具多, 爱学习的科技示范户;吸收有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吸收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知识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来学习, 成功地培养出农业生产中的新生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助推农机技术推广最好的理论课和实训基地, 助推农机化事业迅猛发展。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农业专项对接, 走出去、请进来, 进入田间地头, 以实际应用、试验示范为主, 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农机新型主体健康发展, 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上一篇:喷雾系统下一篇:操作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