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2024-07-06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通用8篇)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1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2006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2000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及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长期以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村庄、农田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上浦镇村康庄公路都已建造好,但运送蔬菜的大型集装箱车仍然到不了田头,运输成本加大,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硬件因素。

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上浦镇虽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但除了金达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元以外,其他三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且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松散,与各类龙头企业签约从事市场化生产的农户少,本地龙头企业原料以外地采购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带动力。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且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农产品在销售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进行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上浦镇只有九连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社员基本上是村干部,在向加工企业购买种子,销售蔬菜的过程中,提供免费的义务劳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合作社没有向社员收取经费,运作缺乏资金来源,如果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是财政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上浦镇由于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而散,所以极少能享受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影响了发展规模。

五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如九连村的蔬菜,就都是在田头直接被收购,均属初级产品,农民获利少。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六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较弱,在农产品销售上,有的合作社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但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部分农户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较差,造成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市场行情不好时,就找专业合作社,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上浦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1、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水池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等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2、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能够为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要利用我市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加速土地的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机制,使离土的农民转包、转让土地使用权,以便让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面积。

3、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成效。因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也就带动了一大片。所以,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各龙头企业通过定单,扶持各签约村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全程监督、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可规避现阶段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存在的资金、技术、信息及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又能为涉农企业发展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壮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2

富锦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岩,三江平原腹部,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冲积黑土平原之一。被誉为“东北大豆之乡”、“东北大米之乡”,已被批准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现今,位于北大荒腹地的富锦以成长为三江平原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非转基因大豆、绿色无公害水稻享誉全国;2008年,富锦粮豆薯总产达48.3亿斤,连续六年夺得农业大丰收,六次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成就突出。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增加。

然而,应该看到富锦市的农业产业化应处于低水平阶段。所谓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调查中发现富锦市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中各种要素的投入并没有达到最优化,龙头企业的生产也没有达到规模效益,管理不科学,机制不灵活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发展成效

(一)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突破

培育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重大措施,发展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和关键环节。

1. 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进驻市区

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大企业在富锦投资建厂。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有富锦南华日处理甜菜6000吨精制糖厂,年加工甜菜90万吨,年产精制糖12.4万吨。爱地盛源乳品加工厂项目,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一期工程建成后日处理鲜奶100吨,预计年产值1.4亿元。

2.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工业园区

以嘎尔当食品冷冻厂和富森工贸公司为依托,建设了蔬菜、甜玉米等冷冻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就是积极支持各镇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引资建厂。2009年通过镇级工业园区建设,各镇计划新建及续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2个,计划投资总额737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9个,投资金额3740万元,新建项目3个,投资金额3630万元。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三个。

3. 原有企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金正油脂、富贵隆源米业、富强米业、天元米业、森益食品等加工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提档升级。以富贵隆源米业有限公司为例,它完成了一期投资3000万元的建设。拥有国内先进水准的大米生产线及日烘干粮食600吨的烘干设备,具有储存粮食20000吨的储备能力,厂区内有铁路专用线100米,有日装卸货车5节车厢的能力。通过整合米业资源提高了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

(二)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围绕国家绿色农业基地这一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的发展模式。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8万亩,以5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和100万亩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种植为支撑,以公路沿线和各镇的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带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2008年,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5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7%。经济作物成为富锦农业生产中蓬勃发展的领域,在周围市县处于领先地位,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作物大市。

(三)企业与基地农户订单面积进一步扩大

截止目前,全市完成订单面积202万亩。其中:金正油脂有限公司、永盛豆业有限公司等大豆加工企业共落实大豆订单100万亩;益海粮油、天元米业、富强米业、富贵隆源米业等水稻加工企业落实水稻订单面积75.5万亩;其它:白瓜3.4万亩、甜菜10万亩、小麦6.1万亩、烤烟1.55万亩、薯类3.2万亩、甜玉米0.2万亩等。牵动农户3.6万户,占农业户数61%。一村一品专专业村15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富锦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同先进地区比还存在阶段性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农业种植没有摆脱传统形式

我们对其农产品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图所示:

调查中我们发现富锦市农业种植中科技的贡献率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种植仍以各家各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为主。据富锦市统计局统计,2008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6.5万千瓦,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104675吨,农药使用量609吨,农村用电量3156万千瓦时。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都数的农民仍然根据经验种田,并不懂的科技种田。农业生产要素的盲目投入并没有带来高的收入反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导致投入高、产出低、产品质量差、销售难、经济效益低现象的普遍存在。农民只能靠增加高投入获得少的收益。这种粗放的种植方式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的现在化。

(二)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资金普遍缺乏

很多企业反映缺乏生产资金、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主要是贷款困难。地方加工企业没有金融政策的支持,金融部门体制改革后,对民营企业贷款门槛抬高。以支农为重点的农村信用社、农行,因历史呆帐等因素而影响资金供应量,造成加工业贷款困难。另外民间资本启用不活,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或补贴不足。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富锦市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15家,产品科技含量低,规模偏小,档次低,尚处在粗加工水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不强,拉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散、小、低、耗状况突出,发展后劲不足。

(四)大多数农产品企业粗放管理,科技投入不足

所谓粗放式的经营资源投入总量的扩张推动农业产出总量的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农业扩大在生产进程缓慢。目前该市的企业大都采用粗放型的管理经营模式,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设施落后,经营管理不善,存在着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局面。科技成果应用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完善。目前该地区的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显示,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占30%左右,而劳动的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0%左右,在加上个企业还处于小规模的经营中,形不成规模效益,着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困难。

(五)农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农产品结构中表现为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而优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带动推广新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很大空间,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近两年,该市粮食种植面积下降速度偏快。2008年减少粮食种植面积3.4万亩,减幅为11.2%,2009年的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又减少3.4万亩,减少幅度为13.4%,两年累计减少6.8万亩,粮食面积的下降速度偏快。当前,出现的粮食总量过剩、粮价低迷现象,使许多人认为粮食种多了,粮食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下降,少种粮食似乎也无关紧要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是当前的粮食传统品种多,质优价廉符合各种食品加工的粮食并不多;二是2008年该市人均占有粮食为274公斤,远低于国家人均占有粮食356公斤的23%和全省377公斤的27.3%,该市的粮食消费量比生产量大,满足不了该市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粮食数量与质量仅能满足现阶段低水平的日常生活消费,远远满足不了食品加工和再加工的需求。管理粗放,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荒芜粮田的现象,应当尽快制止和扭转。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造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政府应当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首先要指导群众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其次要针对科技种田对农民的培训,加强与农业院校的合作。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再次要做好规模生产工作。尽快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最后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当鼓励银行按照“效率优先、因地制宜、规模经营、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为金融杠杆着力支点及取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掌握足够的产业政策信息的基础上,选准选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杠杆支点。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该地区产业发展

引导其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做到“产业集群化、产品品牌化、市场专业化”。首先应当提升园区辐射带动作用,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指导、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其次,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粮食产业是富锦市最有希望的产业之一,只要引起重视,加大投入,资源优势就会变成经济优势。与此同时,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产品开发要适应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大米的品质特性。最后要创造名牌,开拓市场,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占有率。“富之锦”大米品牌是其特色品种,要尽快建立技术质量标准,打造“富之锦”系列的名牌产品,申请上街基、大榆树的大米原产地保护。

(三)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保证粮食生产力

在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把粮食种植比例调整到并维持在最佳程度,而不是盲目追求现实产量的较快增加;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保证长远的粮食生产能力。对于具有粮食生产优势的乡镇来讲,应注重品种改良,提高质量,而不应盲目转产,去生产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免造成粮食生产资源的浪费。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销售渠道和前景好的农产品要适当增加种植面积,尽快扭转结构调整中调整方式单一这种局面,引导农民变被动为主动,让农民自身积极参与到结构调整中来。

(四)建设区域品牌,达到企业与农民双赢

从企业对待农村市场的态度可以看出营销理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市场开发举步维艰。目前该市的各个种植户的销售比较散,针对这一点可以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应该选一些较强的谈判能力和销售优势,由专业合作组织集中销售,这样既节约了资金又减少了销售中的阻碍。其次,该市还可以建设区域品牌,这种品牌是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某个行业或某种产品在较大范围内所形成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一种整体形象。该地区的农产品多数为连锁经营现状,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企业从当地农户购进生产的原材料,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订购价格而是哪家的原材料便宜就到哪家购买,最后形成农户的收入参差不齐,而企业却通过生产加工后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最终导致企业从中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与农民的收入形成天壤之别。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干预这种价格差距的形成,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我们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富锦市实地调查,对富锦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农作物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及销售、龙头企业建设)进行了调研。

关键词:富锦,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德春.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赖作卿.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蓬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思考

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开辟特色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我市在国家级标准示范区的基础之上,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分配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一体化样板基地”、“紧密型生产基地”、“松散型生产基地”、“公司+种植大户合作社”等。

(二)注重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富农工程。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二者紧密结合,围绕我市苹果、葡萄、畜牧、水产养殖四大特色领域的发展,组织一批拥有技术的人员深入到种植一线,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示范基地的生产建设中,或以个人创新、技术承包的形式参与到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发展中,全面促进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使用,进而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三)推广农业产业化项目,打造农业特色园区。烟台苹果是山东干名优特产之一,其以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技术,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渔业养殖捕捞方面,因引进大菱鲆等新品种,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加速了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环渤海湾地区大菱鲆养殖产业化的发展;肉鸡标准化养殖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集养殖、种植、生物能源、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酿酒葡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使蓬莱市成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全国三大优质酿酒葡萄产区之一,辐射带动了全国酿酒葡萄品种的升级换代及高端葡萄酒品质的提升。

二、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经济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龙头企业规模、品牌建设、监督监管、产业规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上、下游的走向;而在农业中,龙头企业的发展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影响着农户与市场的关系。当前我市农产品行业中,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并且多数企业还处于“小、散、低、弱”的状态,但当前我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均无法对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任何作用。

三、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三农”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格局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应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契机,捋清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强服务监管,大力推动我市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创收。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1、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做强做大。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学习典型,或在周边市区寻找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以推进我市龙头企业的的加速发展,并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制定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以推动我市本土企业的发展;引进高新农业产业技术,促进现有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现有企业之间兼并和重组,逐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利用民间资本,在现有企业中培育出新的龙头企业。2、树立品牌意识。在现有企业中选出优质产品,以其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大力扶持,促进该品牌及产品的推广和扩张。在品牌选择时,要重点扶持具有蓬莱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建立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品牌。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产品生产的有效结合,实现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强强联手;积极引进、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与企业、与农户实时对接,使新兴技术在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在创新或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或是在品牌方面的成绩,可通过相对应的奖励办法给予鼓励。

(二)密切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系,促进规模化发展。1、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订单农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和农户之间稳定购销关系的形成。企业在向农户收购农产品时可设定最低价格以保护双方的利益,并将加工及销售环节的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农户;积极鼓励农户以技术入股、农产品入股等形式加入到企业中,从而使二者形成“自愿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积极推广成功经验,鼓励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建立产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行业指导作用。通过对这类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使各类组织充分会发其在市场、企业、农户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进而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4

湖北省农办

一、基本情况

7月6日至12日,省农办组织参加全省农村信息工作会议的市州农办领导和信息工作干部工21人,赴山东潍坊、青岛、烟台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

这次考察活动以学习了解山东农业茶叶华发展情况为主题,期间共参观了7各市县区、5个行政村、6个村办企业、2个集团公司和2个农产品交易市场。考察内容涉及农产品的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考察对象既有以农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户小规模产业化经营模式,也有以辐射带动作用为主的龙头企业,还有以农民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设施完善、信息畅通的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和拍卖交易中心。短短一周的考察学习虽只是走马观花,但山东之行让大家身监其境地看到了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发达老城区的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实地参观学习,使大家亲身感受到现代农业、创汇农业、板块农业在创新中领跑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正视山东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大家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山东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山东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特点及经验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代表,近10年来,他们深化农村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富裕农民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闯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加工的成功之路,其经验

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创新观念,产业链条呈现一体化。思维决定行动。山东的农业产业化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关键在于其思想观念的不断创新。山东潍坊,曾在全国首创商品

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有10年时间。如今的潍坊市,从规模种植到标准化生产,从龙头带动到现代化加工,从市场建设到国际化出口,已构筑走较为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寿光是潍坊的一县级市,“蔬菜之乡”的美誉早已闻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寿光的蔬菜生产已成规模化和特色化。全市耕地面积135万亩,仅蔬菜种植面积就达80万亩,年产量达到40亿斤,年产值达38亿元。依靠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带动,寿光蔬菜上接国际国内市场,下连千家万户,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孙家集镇发展设施大棚蔬菜达2万多个,每个日光温室种植蔬菜亩平均收入达1.8-2万元;钓鱼台村农民依靠蔬菜产业人平纯收入达8000元,家家住上小洋楼。蔬菜产业带动了寿光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这个总人口仅120万人的县级市,2003年全市GDP达到156亿元,财政收入达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3元,城乡各类存款额达132亿元。

(二突出特色,农业结构呈现板块化。山东省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东部临海,气候适宜,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十年来,山东各地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牌,已开发出一批闻名全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农业产业结构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潍坊农业基本形成了以诸城、安丘、高密为主的禽肉、花生生产区;以安丘、寿光为主的蔬菜生产区;以“三北”地区为主的水产品生产区;以青州、临朐为主的干鲜果品生产区;以潍城、寿光、青州为主的花卉生产区等五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全市农副产品出口5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达100多个,年出口额达4亿多美元。此外,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诸城的分割鸡、龙口的粉丝等,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全市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品”目标,创造了“一业富全县”的奇迹。

(三重点扶持,产业龙头呈现集团化。山东各地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采取招商引资、兼并联合、改造转化、引导扶持等多种途径,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促其快速发展。经过多年滚动发展和规模扩张,一批龙头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目前纷纷在本行业独占熬头,有的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集

团。在总人口仅有105万人的诸城市,每年出口几千万只分割鸡,就是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养鸡,加工公害包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容纳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就业。该市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900余家,龙头企业连接了20多万个农户,有100多种农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70%的工业企业是“农字号”的,70%的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率达50%以上。得利斯集团以生产低温肉制品、“中国汉堡”肉饼和“北极神”系列海洋生物制品为主营产品,下辖25个分公司,员工4500人,总资产达到19亿元,公司投资2亿元引进的德国先进设备,建成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头的活猪屠宰、分割、加工生产线,年生产风味冷却肉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创利税8000万元,带动全市农户年增收4亿元。诸城市外贸集团公司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带动百万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003年,公司向农村投放资金37亿元,带动全国8个省、40多个县、200多万个养殖专业户,为农民增收5亿元;公司年加工肉鸡8000万只,出口肉鸡8.5万吨,淀粉生产能力达110万吨,年产色素2亿克,是全国最大的肉鸡和玉米淀粉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色素生产出口基地。

(四健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呈现标准化。山东省针对近

几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以及对农副产品严格的质量卫生要求,将标准化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农业质量监督检测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据了解,山东将用4年左右时间,全面推开农产品市场安全准入制度,农产品市场安全准入制度实施的范围将囊括全省县以上城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零售市场和大型市场、超市的农产品销售区。并且首先从肉、菜两类群众最关心的农产品抓起,逐步延伸到水产品、豆制品、乳制品、粮油和果品以及其他产品。青岛市重点抓好生产领域、“菜篮子”产品、有毒有害物质不超标“三个重点”,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绿色食品认定工作,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将农业标准化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现已形成市有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县(市区有质量检测站,乡镇和重点产地批发市场有速测站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潍坊市制订了84个农

产品地方标准,建立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个,有3个市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农药残留放心瓜菜(果、肉基地”。烟台市通过ISO9000、欧盟注册、美国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达100多家。

(五开拓市场,农产品流通呈现网络化。在考察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市场建设对促进农产品流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山东省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充分发挥沿海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重点扩建和新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网络,大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寿光市围绕搞活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了以市区蔬菜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种子市场为主,重点乡镇蔬菜、果品、食用菌等12个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建设了农产品超市、连锁店100多家,发展了蔬菜经营公司400多家,蔬菜运销专业户、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1.7万个。其中,寿光

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占地600亩,年交易量30多亿斤,交易额达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成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2003年,寿光市还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蔬菜拍卖中心,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电子拍卖大厅面积430平方米,拍卖大厅288个座次,日交易量达100多万斤,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蔬菜交易电子化。目前,寿光蔬菜已远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大中城市。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科学化。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山东省以实现城乡一体为目标,以城乡互动为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青岛市提出让大工业退城进乡,激活农村产业;让农村工业为大工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用城市条件带动农村,促进城镇化发展。他们在支农措施上舍得把最大利益让给农民,决定2006年取消农业税,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财力不足的区县进行补贴;全市建立了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活保障体系和合作医疗体系;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子女的歧视性待遇全部取消,建立了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劳动力资源平台、就业培训平台、安臵平台和统一服务平台。龙口市南山村南山集团是一个由队

办小厂发展成为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化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南山集团总资产已逾120亿元,辖属企业40余个,职工3.6万人,本村劳力全部安臵就业,吸纳外来工3万多人,涉及精纺、铝业、建材、农业、酿酒、电力、旅游、商贸等十几个产业,南山集团在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经济实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南山,对南山集团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南山村已基本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由乡村向城市化的巨大转变。

三、思考与启示

此次山东考察,引起我们很多思考,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 启示: 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创新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必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创新农业发展新格局。此次沿途考察的山东各县(市)区,在农业发展方面一个显 著的特点,就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 强,进而形成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县 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寿光和诸城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应证。寿 光市依托蔬菜产业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 强县(市)行列;诸城市则立足区位优势,大力组织实施农 业国际化战略,通过培植壮大外向型龙头、培育开拓国际市 场、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等措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升 级。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就农业资源优势而言,并不在山 东之下。近几年,通过结构调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有了很 大发展。但相对而言,我们结构调整要求多,落实少;规划 多,规模小;力度大,效果小。因此,学习山东的经验就是 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品牌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特色 化经营。具体讲,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我省传统优势 和资源优势,真正把优质稻、优质棉、双低油菜、畜禽水产、优质菜、优质果和速生丰产林这些具有我省较强生产优势和 规模优势的品牌做大做强;真正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做 出规模,做出成效,真正让地方特色产品发展成为县域经济 的主导产业。尽快构建起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发 展新格局,理清调整思路,确立调整重点,制订结构调整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力

争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实实在在 的成效。

(二)必须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领域。农产品 必须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领域。销售难、价格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山东农业发 展的模式和经验告诉我们,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 通,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一方面,我们要借鉴 先进地区的作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

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多层 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培植发展农产品流通的 专业合作组织,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积极促进和带领农民 进入流通领域,全方位抢占国内大中城市市场,真正构筑起 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努力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国际化经营。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国际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 方面,我省还处在起步阶段,同山东相比,无论是认证产品 种类、产品数量,还是认证体系、认证的档次,以及基地或 企业的规模,我省的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我省的农产品不仅难出国门,即使在国内市场也面临冲 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危机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推行农 业标准化生产已经刻不容缓。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呼唤我 们,必须下决心、下力气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 内在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健全完 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 系,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创造条件;要大力发 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要 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搞好农产品质量检测,逐步实行市场 准入制度,努力提高我省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水平。

(四)必须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必须大力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山东滩坊、青岛、烟台等地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 龙头企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够提升农村工 业化水平,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要把加强 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 进程的重中之重,以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使产业化 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快 速发展。一方面,要巩固提高现有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 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山

东 经验,就是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建设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多 层次、多成份、多元化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农业领域招

商引资,关键要打“优势仗”,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围绕搞 好农产品加工,有选择、有重点的招商引资、兴办加工项目,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 和农村工业化进程。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根本出路还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 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我省情况看,今年因政策环境、农产品产量增加和价格上涨,农民增收幅度较大,但从长远 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还是要大力发展二 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才是根本之策。因此,我 们要学习寿光、诸城等地的作法,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发展龙 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变农民 为工人,保证农民有固定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难 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 化进程,聚集生产要素,支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农村经济 发展新的增长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营造产业化发展的良好

(六)必须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环境。环境。山东寿光、诸城等地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进农业产 业化方面的主要职能是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 加工、运输、销售、储存、保鲜等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主要 抓好产前和产后服务,把一般的种养环节让给农民,使农民 在产业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千 家万户。小农户,大群体;大规模,大基地,这本身也是一 种规模经营。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农民在发展生产方面提 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培训、信 息服务、创造生产经营环境,正当权益的保障等等。这种产 业化的经营模式,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同时又带动家庭经营,既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动摇,又为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 更大发展开拓了空间。山东的农业产业化为我们各级政府解 决小规模农户怎么进市场的问题,农户生产经营怎么获得服 务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怎么转移的问题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5

生态学2009级本科班陈云飞

摘要:朗县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种类多、材质优,是藏东南重要蔬菜及水果产地之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潜力大。近年来,朗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辣椒、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和核桃、苹果、葡萄等经济林木作为农牧民群众致富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了本土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总体来看,朗县的农业产业化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运行和发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与探讨。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值得肯定与总结的经验有:

一、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企业与农户建立了长久合作机制。

三、企业组织形式上采用协议合作制。

四、注重品牌效应,狠抓质量信誉。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有:

一、规模不大,板块规模、基地偏小,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二是发展不平衡。加快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抓优势产业。

二、抓龙头产业。三要应用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并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系列品牌。朗县农业产业化要走小而精之路,狠抓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严把质量关,凸显地域特色与品牌效应。朗县地处西藏腹地,应充分利用高科技与网络手段,凭借科技的东风把“朗敦红”送往全国各地。

在8月6日至8月8日校团委组织的“西藏农牧学院‘永远更党走,青春献祖国’2011年暑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在朗县洛村、聂村、岗多村、卓村和朗县朗敦辣椒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三下乡”主题服务活动,并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朗县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喜玛拉雅山脉北麓。耕地面积1.8万亩,草场面积135万亩,林地面积85万亩。朗县植物资源主要为总面积达85万亩的森林,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种,可谓巨大的植物王国,是我国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馆。朗县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木种类多、材质优,是藏东南重要蔬菜及水果产地之一,朗县辣椒、葡萄、苹果、核桃等农产品产量大、分布广、材质优,远近闻名,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广、潜力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及在朗县的调研记录,特对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对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等等。西藏自治区经济模式中,农牧业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农业产业化对于西藏经济

发展更有着特殊意义,在促进经济转型、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朗县资源相对匮乏、交通不便,曾长期是林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县区。但近年来,朗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辣椒、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和核桃、苹果、葡萄等经济林木作为农牧民群众致富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政策扶持和原材料优势,建立了本土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方面切实发挥了作用。但总体来看,朗县的农业产业化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运行和发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与探讨。

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值得肯定与总结的经验有:

一、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朗县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把此列为政府工作内容,例如,朗县朗敦辣椒专业合作社实行政府与企业双管制度,政府工作人员进驻企业,实行责任分工监管制,实现了企业与政府的无隙衔接;企业原始资金全部由政府注入,洞嘎镇政府拿出200多万元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朗县朗敦辣椒专业合作社的初期运转,在政策与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企业与农户建立了长久合作机制。企业与农户签订供货协议,以市场价格收购农户手中的原材料,既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质量和稳定性,又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双赢。

三、企业组织形式上采用协议合作制。员工来自周边农户,利用农闲

时间参与企业工作,既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支出与员工福利支出,又实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的;同时,合作制使得员工多劳多得,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四、注重品牌效应,狠抓质量信誉,打响“绿色”和“生态”这两块金字招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如朗县朗敦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致力于申请“绿色产品”认证,企业所生产研发的“朗敦红”辣椒、“朗敦红”帮角、野生花椒等产品就十分具有地域特色,同时具备原生态、纯天然等特点;企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稳走稳打,从原材料供应、生产线、包装、发货建立了一系列标准,打好了企业发展与腾飞的信誉关、质量关。

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有:

一、规模不大,板块规模、基地偏小,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有限。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如朗县朗敦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年生产量仅3000公斤左右,受生产规模所限,企业的档次与竞争力不可能取得太大的突破,不利于企业品牌效应的形成,对于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二是发展不平衡,有的发展较快,势头良好,有的则停滞不前,甚至处于无开发利用状态,亮点不多。朗县农业产业化着力点多、发展潜力大,如核桃、苹果、葡萄等水果的产量十分可观,且由于西藏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了朗县水果具有独特的口感,干果类香脆,水果类酸甜,维生素含量丰富,地域特色明

显,这些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但是,朗县目前对于这些资源的产业化利用仍属于空白,着实让人惋惜。

加快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抓优势产业,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决不能放着自己的优势不抓去抓别人的优势,“扬短而避长”,到头来也只能是“抱着金碗去要饭”,因此,朗县要挖掘开发当地多姿多彩的农产品、独特的产品加工工艺和得天独厚的特产,在面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把市场需求与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产业,发挥产业效益。如朗县核桃产量十分可观,可以开发此类产品,并打响“原生态”“纯天然”等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二、抓龙头产业,“龙头”带动是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典范,对产业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力,如双汇集团,带动周围大力发展养殖业;宛西制药,带动群众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广州花市,使南方花卉一片火爆;寿光蔬菜,使山东蔬菜全国名扬。“龙头”能使你的“优势”化为“胜势”,“龙头”能使你的产业做大做强,“龙头”的出现是产业做大的标志,“龙头”的舞动更是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产品要发展就要建强劲的“龙头”,更要注入科技力量。朗县的“龙头”可以以“朗敦红”品牌为突破点,扩大辣椒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创建“西藏辣椒产业第一号”。三要应用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并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系列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使“龙头”的带动作用更大更强。如,朗县朗敦辣椒专业合作社可以借助西藏农牧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先进科技,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

力,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消费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和安全概念,据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超市购物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会考虑产品是否为绿色、健康的。而朗县地处雪域高原腹地,虽然受技术、交通等因素所限,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可能实现集约化、大规模生产,但是,凭借着“原生态”“纯天然”“雪域特产”等先天优势,依然可以实现大的发展。因此,朗县农业产业化要走小而精之路,狠抓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严把质量关,凸显地域特色与品牌效应,在保证质量与特色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切不可一味求强求大,丢掉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这样只会因小失大。朗县地处西藏腹地,产品营销与一般企业不同,不能走一般企业的老路,而应充分利用高科技与网络手段,通过邮寄营销、电话营销、电视营销、电子商务等形式开展立体式营销,凭借科技的东风把“朗敦红”送往全国各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6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

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1世纪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和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市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粮经饲之比达6∶3∶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特产银条、春茄、葡萄等独具特色,养牛、养猪、养鸡远近闻名,是全省养殖大县;催生了豫良木业公司、盛隆公司、市种子公司、春秋园公司、肖氏香料公司、豫西农作物品展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扶持引导,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该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每年都出台《##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放、授予荣誉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该市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实施乡镇长农业工程、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督查。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组成的督查小组,逐月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予以通报,推动工作开展。保证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四是严格考核。每年年底,该市都严格按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年底评先的依据。五是兑现奖惩。从2003年开始,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由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在50万元左右),对上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扎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农、为农、兴农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调整种养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该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了以奶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业,以葡萄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业,以小麦良种、优质小麦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支撑##特色农业的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诸葛高科技示范园等3个农业高效园区和城关银条、翟镇小麦良种、邙岭黄杨、缑氏葡萄、佃庄春茄、李村花卉、首阳山奶牛、邙岭养猪、杨庄养鸡等18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种植养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常年稳定在8万余亩,每年繁育小麦良种3500万公斤,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达7850多个;##特产银条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2005年4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验收,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鲜食葡萄种植1.8万亩,其中缑氏葡萄被商户誉为“冰糖葡萄”,缑氏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04年11月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市场;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76万亩,其中邙岭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黄杨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2005年又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创新发展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该市瞄准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直接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扩展其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目前,该市已形成初具产业化性质的农业生产、加工型企业和中介组织150多个,联系农户8万多户,实现年产值15亿元。二是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政策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7

一、重点产业发展初具成效

㈠主导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多年来, 县上立足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果、薯、畜三大主导产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 集中主要精力, 实行政策倾斜, 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布局。

果品产业不断壮大, 目前果园面积达到80万亩, 果品总产量达45万吨, 发展果蔬贮藏、加工企业48家, 农民从事果品产业化人均增收23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由于大力推行标准化果园建设, 果品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创历史新高, 成功注册静宁苹果证明商标, 果品产业在扩量提质增效上实现新突破。西北部畜薯产业助农增收作用凸显, 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 全部实现脱毒马铃薯全覆盖, 扶持新建了三元、兴辉、金豆、红光等一批马铃薯经销、贮藏、加工企业家, 马铃薯销售、贮藏量由过去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6.8%。扶持发展了恒丰、精威、广源等一批规模化、现代化养殖企业, 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1%。

㈡企业与农户和基地的联结程度更加密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我县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协会) +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中介组织, 带动了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生产的方式, 使企业、农户与生产基地的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㈢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年来, 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基地和产品品牌。静宁县上先后组织认定了30.1万亩果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成4000亩良好农业规范 (GAP) 苹果基地, 认定了1.35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 3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 4万亩无公害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 使“三品”基地认定总面积达到38.45万亩。引导企业注册了“静宁红富士”、“陇原红”、“常津”“格瑞”、“路大路”、“精威”等各类农产品商标30余个, 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㈣龙头企业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坚持多种形式创办和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提升企业的规模和档次。引进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管理先进的现代化企业, 如静宁县鼎元纸业有限公司、静宁县益源果品有限公司、静宁县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和静宁县润源果蔬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 企业实行现代管理制度;改扩建了静宁县常津果品有限公司、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公司、静宁县工业品公司、静宁县润仕果品有限公司、精威饲料有限责任公司、红光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等一批老企业, 进一步盘活了资金, 为使企业焕发新的活力。通过引进和改扩建, 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万吨, 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能力增加了1.5万吨, 饲料加工能力增加了1万吨, 极大地缓解了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压力, 使企业实力得到增强, 带动能力更大, 产品更具有市场优势。

三、主要做法

㈠科学制订计划, 落实指导培训根据省、市和县上农业产业化工作要求, 每年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并在年终组织检查考评。并对重点龙头企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现场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督促完善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对从事产业服务的相关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了经营管理知识指导培训2期120人次。

㈡积极争取项目, 加大扶持力度静宁县上根据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要求, 积极论证和筛选了一批产品优势明显, 带动能力强, 信用度好企业给予重点推荐扶持, 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或贴息。并对产品竞争力强, 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了项目后期贮备。同时多方联系金融部门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融资帮助, 2012年协助农业发展银行静宁分行、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累计向各级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1亿元, 争取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200余万元。

㈢加强产业指导, 做好交流服务在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工作中, 宣传相关政策, 对符合条件家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和监测。到目前, 已申报国家、省级和市级重点农业产化龙头企业共计30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省级龙头企业3家, 市级龙头企业26家, 并在此基础上, 基本摸清了全县规模发以上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为今后分类指导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每年组织3—5家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各类参展、产品评比等经贸活动, 增强了企业的交流合作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投入不足, 缺乏发展资金。虽然静宁县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瓶颈”的制约, 用于农产品认证、产品评优、技术创新、企业升级、人员培训等方面经费明显不足。

二是部门协调不力, 上下缺少互动。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 横跨各大产业, 牵扯诸多部门,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统一安排和协调, 财政、农牧、商务、供销等部门没有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整体推进的合力。

三是企业制度不健全, 利益机制不规范。现在有不少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更加看重的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 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个别企业法人满足现状,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实行家族式管理, 忽视人才的引进和职工的培训。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机制, 目前一般采用的是合同契约方式, 由于容易受市场行情影响, 加之部分农民、企业法律不强、诚信不够, 合同不规范等原因, 导致合同履约率不高, 纠纷时有发生。

五、对策及建议

一要集中突破, 促进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静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 因此,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当务之急, 当前要集中精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整体推进中寻求重点突破, 促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 带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实现企业优化升级。同时,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尽可能多的引进资金和技术。

二要强化企业监管, 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原则, 加强对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的跟踪督查, 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逐步规范公司与农户的产销合同,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 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篇8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上一篇: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暴风雨的启示》教案下一篇:三贤九义校 学校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