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基础课(共11篇)
构成基础课 篇1
摘要:目前动画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迅猛发展, 但专业培养模式却比较滞后, 特别是基础课教学问题比较突出。本课题以《构成基础》课为例, 试图找出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以期对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有所脾益。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2000年以后动画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遍地开花, 但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构成基础》课为例, 总结以往基础课教学经验, 试图找出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作者的个人见解和看法, 希望能对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有所脾益。
《构成基础》是以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是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 一般由四个部分内容组成: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构成的概念和来源, 与设计的关系及其对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二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平面构成;色彩的属性、组织规律, 色彩形象的创造, 即色彩构成;空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立体构成。
到目前为止该课程体系从开始到逐步完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按理说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走进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 为“构成”而“构成”。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较早设置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为装潢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 所以国内和“构成基础”相关的教材、参考资料大多和这些老牌专业相关。而动画专业作为设计类专业中的新兴专业, 在我国高校中大面积开设的时间仅有十余年, 所以大部分“构成基础”资料还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知识更新, 这就导致了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滞后。再者,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 并未真正明确“构成”的学习目的及意义, 找不到和动画专业的关联点, 导致敷衍练习作业、“照葫芦画瓢”等抵触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 “构成基础”和动画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为例, 点、线、面作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是所有造型形象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在进行点、线、面的作业练习时, 没有将其和动画专业相关联。事实上, 构成基础课程在基础设计练习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所以这种“机械主义”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 是在做无用功。因此,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点、线、面”的内容与动画创作中的各种画面构图方式联系起来, 如点元素与插画或者漫画中的“点状构图”相关联。点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应用非常广泛, 好的点状构图可以分散观者的视觉中心, 使观者能注意到画面中分散的各个主体造型, 以达到向观者传达作者某种创作意图的目的;线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放射线构图, 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放射线的中心点上, 这样就把作者需要强调的造型或意图凸显出来。而倾斜的线状构图则给观者不稳定的视觉感受, 一般用来创作战争、运动、青春等主题的动漫画面;面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正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形式给人以稳定、居高临下的感受, 而倒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则让观者感到摇摆不定。如此这般, 就将构成基础中点、线、面的内容和动画创作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也能体会构成基础课程和动画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的, “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中的重要一环, 主要探讨色彩的来源、属性、搭配技巧以及通过创作新的色彩形象来进行色彩规律的掌握与训练。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已经将“色彩构成”这部分内容单独开设成《数字色彩》课程, 这实则是对当下最新的数字动画创作技术手段的一种迎合。“数字色彩”与“色彩构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不过前者是基于数字设备及技术的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同样与动画创作密不可分, 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色彩规律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动漫创作中。如在创作动画场景时, 场景中的色调、气氛等的营造都离不开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再如动画角色和场景的协调, 就要考虑到二者在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上的关系。
“立体构成”主要探讨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对于形体的造型规律的运用, 这和动画三维设计技术不谋而合。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受, 开发其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后期的三维动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空间认知基础。
当然, “构成基础”和动画专业的相关点并不仅限于此, 以上只是作者通过举例与大家交流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以期对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创新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唐泓, 纽敏, 刘孟.构成基础[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4.
构成基础课 篇2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点和线
三 教学重难点:学生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思想差异。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一、设计:
设计源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阶段,也是人们学习、研究的第一步。设计不是存艺术,它是美学和技术的结合,是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二、设计的产生
设计来源于平时的积累,更来源于对对象的思考,我们所要设计的主题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它和平面的构成又有着怎么样的不同。
三、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区别
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
基本特点
视觉表现虚幻的二维空间
触觉表现真实的三维空间
点
二维的平面(无厚度)
三维立体的点(有厚度)
线
二维平面的线
。
三维立体的线
。
面
二维的平面
三维的立体
体
二维的虚幻的立体
三维可触摸的立体
四:立体构成的点 点在不同位置的心理感觉
居中;平静、集中/偏上:下落、不稳定/偏下:安定下沉/右下角或左下角:落入空间感觉/右上角或左上角:离开空间的感觉.五:点的构成形态 1.大小不同点无序排列 2.大小不同的点渐变排列 3.大小不同的点规律穿插排列
练习:指出生活中点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课堂小结:
一: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线
点的移动或连续排列成了线。线既是点移动的轨迹,又是面的边缘。线是立体空间中的基础元素之一,不同的线性结合,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线形态。二:线的形态 直线
水平线
垂直线 斜线 ④ 折线 2 曲线
几何曲线 自由曲线
三:线的构造形式
线立体的构造形式是以线材为表现元素,营造空间的体量感。通过线与线之间不同的排列和交错关系,形成不同的构造形式。
线的构造形式主要有以下集中形式:框架结构、垒积结构、桁架结构、抻拉结构、线织面结构、曲线层构造、自由构造。练习:指出生活中常见的线结构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手法。课堂小结:
*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面和体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要素之面和体
三 教学重难点:学生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思想差异。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面是线的移动轨迹,也是点的面积扩大,是空间立体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一:面的基本形态
平面
规则平面
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
不规则平面
曲面
规则平面
几何曲面、自由曲面
不规则平面
二:面的表现形式 1 重复排列折切构成 3 插接构造 4 薄壳构造
立体构成的形态要素之体
体是面运动形成的立体形态 三:体的基本形态
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自由曲面体四大类 四:体的构造形式
体的构造形式,是通过块材的变化和不同的加工手法进行变形,通过加法、减法的创造来实现各种形态的变换。主要分为:变形、切割、积聚。1 变形
扭曲膨胀内凹④倾斜 2 分割
分裂破坏切割④镂空 3聚合
重复聚合对比聚合
练习:指出生活中常见的面和体结构的建筑形式和构成手法。题目:以“生命”为题,举例自然界中具有生命力的线性形态,并描述其在三度空间的生命力表现形式。
要求:注意观察自然界中的生命内在运动规律,注意生命生长感的表现,注意生命运动感的表达。课堂小结:
*空间概述和空间类型以及空间形态的创造(第二周)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空间类型和空间形态 三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形态的类型和构成空间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情景。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态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的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空间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Switzerland)保罗.克利 一:空间概述
各种形态空间图片欣赏。
空间是指实体形态与实体形态之间,或是被实体形态所包围的间隙。在立体构成各要素中,空间占据具足轻重的低位。二:空间类型 1 半立体空间
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形态,兼具二维和三维的空间特征。可以利用纸张、泡沫板、玻璃、塑料、金属等创造半立体空间。浮雕训练
浮雕图片展示以及纸张 雕、切、曲、折加工,产生方向,距离,高低等方面的立体效果。2 三维立体空间 三维立体空间的立体形态是可以被感知的,具有机理、材质、体量感的实际存在。
三维立体空间的实体与虚体之分
实体指积极的立体形态。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材料、工艺、美学等。根据其外部特征可分为:线性立体、面材立体、块材立体和综合立体四类。
虚体指消极的立体形态,常被称为空间。虚体是被实体所限定的,具有长宽高,但没有材质、色彩、肌理等特征的三维空间,是一种依据实体存在而被消极感知的空隙。空间的线材构成
线材主要以长度单位为特征的型材。具有长度的方向性和运动感。线材分直线和曲线。
线材的排列组合:平行直线、交叉线、放射线等。线材的垒积组合:索扣、插接、粘结等。
线材的框架结构:立方体、柱体、锥体、曲线、园等。线材悬吊式结构:支撑架--悬挂装饰。空间的面材构成
多为板材的组合结构,商品包装、建筑墙体、家居板材都属于面材立体构成的范畴。面层排列
基本排列方式:直线、曲线、折线、分组、错位、倾斜、渐变、发射、旋转等。插接构造
材料一般以纸板、KT板、金属片、木片、塑料等板材。插接方式:几何单元形体插接和自由形体插接。
④立体空间的体块形体
单元形体 球、圆锥、圆柱 有机形态的创造
⑤立体空间形态的综合表现
将点、线材元素、面材元素、体块元素等不同的形态根据一定的造型方法重新组织形体,形成新的空间形态。空间形态和综合构成 3 多维空间
是将实体重复延伸、扩展成群组的空间形式,由多个个体空间组成的三维空间体。多维空间用不同重复组合的限定空间群体带给人类不同的物理和心理刺激。在实践操作中,空间的多维延伸和思维空间的组合。
空间的多维延伸包括塑造空间立体元素、分割移位和重组以及空间的运动组合。
思维空间组合包括联想空间和假设空间。
练习:指出不同的空间类型并对其进行空间的类型剖析,运用什么构造和手法形成的立体空间。课堂小结:
*空间形态的创造
一 教 学 时间:4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的创作。三 教学重难点:从理论到手工的转变。四 教 学 方法:讲解,手工教授。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一:从平面到三维的空间分割
(1)切割
切割是平面元素转换成立体构成的重要方式。(2)折曲、弯曲
重新塑形的方法折曲、弯曲、拉伸、插接等。(3)压曲
压曲指的是材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质的改变。二:立体空间形态的创造(1)创造与创造性思维(2)空间形态的塑造 课堂基础训练:
运用排列、折曲、弯曲、垒积、插接等结构形式,进行点、线、面,体的立体成型。
要求:利用KT板、卡纸、木材、塑料、金属、玻璃、纺织材料、纤维、复合材料等进行创作,颜色、尺寸、表现手法不限,作品复合或点、或线、或面或体的立体构成这一主题。课堂小结:
*形式美法则训练(第三周)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形态的美的法则训练
三 教学重难点:理论的升华,了解什么样的形态是可取的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场景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立体构成的多种形式关系,解释了自然界中各种空间形态。一:对比与统一
对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比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统一是指从物质形态上来讲,整个大千世界虽然物种繁多,形态各异,但都一致归于物质。二: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两对图形或者物体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相应的关系,同时给人以大方、端正、稳定的感觉,产生静穆、高贵、理性的美,体现一种物理学的原则。
均衡是指图案的形式大都左右对称、上下均衡,或四面都采用均衡的形式。
平衡有对称的的平衡和非对称的平衡,均衡和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存在于多种方式中。比如点课通过对比大小、疏密、粗细、聚散形成节奏,也可通过单元组合形成节奏,还可通过有序或无序对比变化形成节奏。节奏是运动的结果,表现运动的感觉。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韵律。在立体构成中,韵律表现主要有三种:起伏韵律、渐变韵律、交错韵律。四:比例与尺度 黄金分割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经过反复比较,发现最完美比例1:0.618.德国美学家泽辛称之为黄金比例。立体构成制作作品中还常用:
形态和重量完全相同的分割法--等形分割 形状不等重量相等的分割法--等量分割 不规则、自由性的分割法--自由分割法 一组数列中,比值不变的分割法--等比分割法
尺度是指准绳、衡量长度的定制,还指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在制作作品时,会考虑作品的大小、材料、比例等问题、要把握好尺度。
五:稳定与轻巧
卢浮宫金字塔,现代立体构成作品,结合稳定与轻巧的双重特征。稳定是一种状态,指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带来平稳、安定、自然的感觉。
轻巧,基本的解释是轻便灵巧、外形轻巧、简单容易和操作轻松:视觉上是具有轻盈感、运动感:心理状态上活泼、松弛、自然和运动之感。
两者关系密切,稳定在于整体,轻巧在于局部。一般来说,立体构成既要求实际重心稳定也要求视觉稳定,让人产生物理和视觉上的满足。
六:意境与联想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镜像为基础的,是通过对镜像的把握与经营得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这点不仅是创作的依据,也是欣赏的依据。在立体构成中,意境是通过具体的立体作品在空间中表达某种精神特质。立体构成意境:双重意境、虚拟想象、矛盾想象、练习:讨论各种形式美法则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你喜欢的不同的产品和环境,并分析是如何处理比例与尺度的关系。课堂小结:
*立体构成材质训练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立体构成的材料认知和使用 三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材料语言对结课作业服务 四 教 学 方法:讲解,看图片,分析场景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这样,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可作如下界定:材料就其自身审美特性来说,不进入审美客体,但作为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个要素,它又是审美客体必不可少的技术要素。”
-----(Russia)巴赫金 对于设计审美样的作品以及要表现的是什么?
材料对于作品有决定性的作品。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效果,要进行深入的了解。
自然材料:木材、石材、泥土
工业材料:金属、纸材、玻璃、塑料、陶瓷、纤维 综合材料,多种可能性,各种新兴材料 根据不同的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手法。一:材质
材质,材料的组成及性质
木材、玻璃、泥土、钢材等。选择合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密度、弹性、强度、硬度、抗酸性、抗碱性。二:肌理
肌理指物体表面的感觉、形态,属于视觉与触觉的范畴。天然肌理;人工肌理
肌理含义:1,材料本身的自然纹理和人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工艺肌理,它使材质增加了装饰美的效果。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视觉关系,不同肌理具有不同的视觉与触觉感受。(天然粗犷、自然;人工富于表现力和创造性)
三:立体构成所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和选材原则 1.艺术与技艺的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规律进行
《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四:材料要素和视觉感受
材料决定了立体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效能,也决定了立体构成造型物的强度,加工等物理性能。泥土:原始、笨拙、质朴 石材:厚重、粗犷、富贵 纤维:柔和、舒适
玻璃:庄重、神秘、空灵迷幻 钢材:坚硬、沉重等。五:自然材料 木材、石材、泥土等
1.木材加工-锯、刨、磨、钉、塑形、雕饰、刮刻 木质的材质美感和物理特性表现为组合、弯曲、切割等。2.石材
石材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种 3.泥土 雕塑、陶器常用易找的构成材料。六:工业材料
1金属
黑色金属(生铁、碳钢、合金钢)有色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金属质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具备的特性,表面独特的色彩和光泽;良好的延展性;电与热的良导体;容易氧化而生锈腐蚀。
金属材料的种类 铁、钢、铝、铜、其他金属材料 2纸材
水彩纸、宣纸、铜版纸、色卡纸、牛皮纸、瓦楞纸。纸材加工方法:
增量加工---粘接;插接;栓接;编织;膨胀 减量加工---划;切割;撕;磨
等量加工---卷曲;弯曲;扭;拉扯;揉搓;折
④变质加工---烧;腐蚀;
3玻璃
白玻璃;钢化玻璃;花纹玻璃;磨砂玻璃 4塑料
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
阳光板;有机板;亚克力;塑料PVC管 5陶瓷
强度高;耐火;耐用;耐酸碱;腐蚀;耐水;耐磨 普通陶瓷 特种陶瓷 金属陶瓷 6纤维
线性材料,质地软、疏松,给人温暖的感觉。天然纤维(棉、麻、纸绳、毛线等)合成化学纤维(锦纶、腈纶、涤纶、丙纶等)人工纤维(塑料绳、橡皮管)七
综合材料概述 八
新材料
合金材料;新金属玻璃;高分子材料; 九
实践
形式美原则;材料选择;材料加工 练习:制作面材形式和体块形式的立体构成 课堂小结:
*实践环节
一 教 学 时间:8课时
二 教 学 目的:使用立体材料综合制作实践立体构成 三 教学重难点:综合材质进行专业训练 四 教 学 方法:手工指导 五 教 学 过程: 讲解:
构成基础课 篇3
摘要: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导致财务控制的需要。财务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都会导致企业资源的消耗,这就是财务控制成本。财务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运行成本以及经营管理者的机会成本等有关内容。
关键词:财务 控制成本 理论
0 引言
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一个分支,财务控制在取得控制效益——有序性效益、信息有用性效益和效率性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成本。这在另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追求财务控制的复杂性和完美性,在设计富有效率和效果的财务控制系统的同时,还应使财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由于财务控制系统的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衡量,因而财务控制成本成为财务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的最主要内容。因此,人们追求的是在获得效率和效果的财务控制系统的前提下,尽量使财务控制成本最小化。
1 财务控制成本产生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财务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契约不完备性引起的代理机制的需要而存在,因而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成为财务控制成本产生的理论基础。
1.1 契约理论一般将现代企业理论称为“企业契约理论”(the contractual theory of the firm)。按照契约理论,企业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的契约所组成的,一般可以将企业契约分为完全契约和非完全契约。前者是指签约各方都能完全预见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因而在契约中已经包含了各方在未来预期的事件中所有的权利和义务。后者与完全契约理论相反,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非完全性,企业的各种契约不可能包括未来的各种事件及其概率,因而是不完全的。
一般认为有以下因素制约了完备契约的制定:即有限理性;绩效的组成部分和衡量的标准是准确界定的可能性;信息的完全性。传统经济学的前提。
1.2 委托代理理论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企业契约理论主要有交易费用理论与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重点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现代企业一般以投资人与管理者的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相脱节为主要特征,从而形成了代理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实际上是由一个代理链所组成的。在这个代理链中,委托人(投资人)将企业实际控制权交由受托人(企业管理当局),受托人则应按照有关契约的要求完成一定的使命,通常假设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管理者在完成其使命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分解其经济责任,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内部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在所有委托代理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企业投资人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与投资人目标并不总是一致,从而导致了财务控制在内的公司治理的需要,即投资人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这种监督一方面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监督可能约束管理者积极性或能动性的发挥,或者及时的决策而导致损失的发生。
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现代企业的委托和受托关系,企业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企业管理当局往往拥有比投资(外部的、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投资人)多得多的关于企业经营机会与风险方面的信息。良好的决策总是建立在充分的、客观的和相关的信息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经济利益各方所拥有的信息应当相等,即不会出现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则不了解这样的信息,从而使得拥有信息的一方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相应的与其具有利益关系的当事人的利益。但是,由于投资人与管理当局事实上的利益冲突,这种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被管理当局所利用,从而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2 财务控制成本的构成
上述理论揭示了企业财务控制成本最为重要的成本是代理成本,包括各种机构运行费用、监督费用、激励费用和效率下降费用等;同时,还会发生如财务控制系统设计费用、运行费用等。尤其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财务控制系统已经信息化,设计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系统非常昂贵,而且复杂的系统运行和维护成本也相应较高。因此,财务控制成本主要包括内部财务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成本,以及公司治理中的代理与治理成本。
2.1 控制经营者成本 这方面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1 监督经营成本。上述理论说明,投资人即委托人处于信息相对不足的劣势小,因而他们一方面需要收集各种信息,从而有利于其作出良好的经济决策,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内部人控制程度及其危害性,还要设置一些如监事会等机构,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些监督有可能导致如下成本发生:收集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等信息的成本;所有者之间交换信息并作出决定的成本;以其所作出的决定去影响经营者的成本。
2.1.2 经营者机会成本。由于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这就使得经营者可能会运用自己的这种信息优势,从事利于自己的各种活动,从而产生了管理者机会行为对委托人损害的机会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白我交易,损公肥私;瞒天过海,玩忽职守;过度留利;营造大公司等活动对委托人的利益的损害。
2.2 集体决策成本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强调集体决策,虽然这种选择机制可能有利于加强控制,但也因此产生了额外的成本即:
2.2.1 决策效率低下成本。按照集体决策原理,制定决策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而不一定完全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在集体决策中,各方利益的协调最为困难,而且这种困难的形成还会受到参与各方所拥有的文化、对未来的理念及其他文化方面的影响,(因而集体决策有可能将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埋没,且有可能形成对投票程序的操纵,导致无效率决策。)另外,集体决策产生决策中的“搭便车”行为以及推卸责任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一旦成为现实都会消减企业价值,或说导致另一类成本的发生。
2.2.2 决策程序成本,在现代公司治理和财务控制机制下,决策包括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而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程序性决策较为科学:但程序性决策要求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本身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体决策有时不能及时协调各方利益和意愿而长期不能作出决策,尤其是在所有者战略性讨价还价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决策时间可能会被拉长,延误决策时机,失去创造价值的市场机会。
2.3 代理及其机制运行成本 企业投资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和监督、协调的需要必定消耗一定的资源,从而发生一定的成本,这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最直接体现就是治理成本问题。威廉姆森(1985)认为代理成本主要是指交易成本,包括协议起草谈判成本、履约成本、错误应变成本、争吵成本、治理结构成本和约束成本等。李维安(2001)认为代理成本主要是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组织本身发生的成本和活动组织协调成本。
为厂解决企业运营中的代理问题,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也会产生运行成本,如聘请外部审计和设计内部审计的审计费用;聘请独立董事及其运行成本;信息收集和传递成本。在代理机制或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小,有一种成本应当值得注意,这就是由于股票市场预期的需要和不恰当的激励机制,使得管理者人为地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其结果是既损害了证券市场,也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如帕玛拉特财务丑闻不仅使本公司的股票连续暴跌,而且使得与其相关的意大利境内多家牛奶供应商的经济损失以亿元为计量单位。
3 财务控制成本分类及其关系
构成作为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研究 篇4
“构成”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新思想、新潮流使得欧洲艺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现代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思潮下的艺术内容与形式, 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探索和发展为“构成”的系统化、理论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构成课程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改革。包豪斯教员伊顿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这个课程中, 伊顿对原来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传统艺术教学予以否定, 开创了以认知、体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新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实验, 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了解和体验。
Art: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活动。
Bauhaus:
包豪斯 (1919年4月—1933年7月) 1919年, 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一直被称作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院校, 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 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这所学院在1933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了, 但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和难以估量的。
Constitute:
构成是一种组合。在视觉艺术范围内, 构成是一种造型观念, 是现代设计的专业用语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则, 把造型的视觉元素重新组合, 将抽象的、知觉式的转化为美学形式, 创造出新的形态。所以, 构成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体现出内容精神内涵的能力。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 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动能。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人类视觉现象关系的研究, 再结合空间色彩的视因素, 用深究造型设计的原理, 来指导艺术设计的实践。
Design:
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 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 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但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 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 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 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 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 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 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四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艺术是树根、构成是树茎、树干, 而设计就是树叶和果实。设计是创造, 而构成则是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尽人皆知, 作为创造性的基本训练, 只有放松物质功能、社会性等等的约束, 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造出无数出乎意料的新形态。反过来这些新形态、新现象、新形象会直接改善设计的面貌。
二、设计中构成其形态、色彩、材料的运用
构成的形态可以划分为:概念形态与现实形态, 概念形态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 通过相关词语、形象的提示、联想去意会、感受的形态。现实形态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种组成形式, 自然的现实形态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生长成的形态, 由于它的生成与人的行为无关, 不存在主观创作和刻意的材料选择。人为形态属于另一类现实形态, 是追求使用功能的形态造型, 人为形态强烈地反映出形态设计的时代性美感特征, 民族、地域风情和文化技术层次等内涵。
色彩是构成艺术的点缀手段, 它具有奇迹般的添补、塑造甚至挽救构成艺术作品的魅力。
构成的媒介主要是材料, 不同的构成形式涉及的材料必然有一定的区别。各种材料特有的质地、肌理、性能, 以及加工、组合特性等, 都可以产生出它们各自特有的视觉效果, 突出材质美感是掌握材料要素的基本要求, 恰当运用好不同视觉的各类材质是具备构成要素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艺术设计理论、实践学习、启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课程。
三、构成训练的目标
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 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 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十多年来, 构成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的体现价值:
1. 基础性。
培养学生审美的、构造的、设计的直观判断能力。所以构成内容广泛, 实用性强, 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 也符合于其他视觉艺术专业的要求。
2. 科学性。
研究构成要素及组合, 发展有计划的独创力。注重训练有序思维, 使学生养成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 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 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构成教学的主要方式。学习构成规律, 熟悉设计要素, 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养成各种熟练的设计表现技巧, 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学中, 需要根据设计的规律和法则, 以实践为主,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使之与技法工艺巧妙统一。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树立严谨的造型观念。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 最终创造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
参考文献
[1]辛华泉.论构成[J].装饰, 1983年丛刊第6期.
[2]王丽媛.新形势下构成学教学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3]陈心懋.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浅谈设计基础教学--色彩构成 篇5
禹城市第一中学 朱兴亮 2010年7月21日 22:50 设计有别于其他的美术门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构成设计,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类。但是,高中设计基础的教学,又必须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设计模块时间短,学生基础低,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在构成的三大类中,选择一类学习。考虑到应用的广泛性和课程的难易度,建议在平面构成或色彩构成两者中,选择一个开设。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色彩构成的主要知识点。
色彩构成
1、概念: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2、色彩与光的关系。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物体吸收光线中的部分色光,反射不能吸收的光线,这就是物体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3、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1)色相: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黄、绿、蓝,青等。
(2)明度: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3)纯度: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
4、三原色:不能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的,红、黄、蓝。三间色:三原色两两调配而产生的颜色叫间色,橙、绿、紫。
还有同类色、互补色、对比色
4、色彩的性格: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2)橙色,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3)黄色,所有色相中明度很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
5、色彩的冷暖:冷色和暖色是一种色彩感觉,冷色和暖色没有绝对,色彩在比较中生存。但通常情况下,红黄橙被认为暖色,蓝绿紫被认为冷色。
6、色调的变化: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于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构成基础课 篇6
摘 要:项目式教学是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教学互动、学企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以中山市社科联规划项目为例,以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探析项目式教学在构成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构成基础;设计
构成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子,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基础必修课之一,课程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点、线、面、体、空间的特点和相互联系。通过对抽象物体中的元素进行简化、提炼、创新组合,寻求多种造型表达设计的可能性,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意构思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审美意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构成基础课程,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割裂开来,教师往往侧重于传授给学生艺术观念和表现技巧,忽略构成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作品手法宽泛,常常与实际需求脱节。构成基础一般在大学入学后就开课,在学习方法上,由于新生习惯了传统的“教与学”的被动模式,对于主动学习不能快速适应,加上作业又没有唯一答案,导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感到迷茫,认识产生偏颇,甚至优劣不分。如果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学生训练课题表面化、简单化,不知道课程学习与自身专业的联系,很容易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所以,传统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项目式教学起源于美国,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是充分体现教学互动、学企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特点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导向”。在构成基础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平面、色彩、立体构成的单一板块,而是需要围绕项目,将这些板块中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用实践来深化理论,揭示设计作品背后隐藏的构成理念及手法。本文以中山市社科联规划项目《创意·玩转古村落——中山市古村落文化的活化与衍生》为例,以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探析项目式教学在构成教学中的运用。
1 设计准备
在设计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根据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分解、项目分组、资料收集、方案草拟等内容,充分使学生成为项目实践的主角,让学生在创作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构成理论知识的认知素质,还能进一步提升产品专业创新思维的逻辑素养和团队协作的社会素养。
1.1 分解项目,明确目标
《中山市古村落文化的活化与衍生》,是以发掘、继承、传播和发扬中山古老的村落、建筑和人文景观的文化符号和价值为宗旨而展开的。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将这些文化符号衍生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让新时代生活和现代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山文化的土壤,唤醒民众的家园意识和归属感。此阶段,要把实际设计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深入讲解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和案例之间的关系,强调构成基础在任何设计领域都有广泛运用,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设计中构成元素的重要性。
1.2 项目分组,集思广益
构成基础所涉及的知识庞杂,有些比较抽象,仅靠一个学生的认识和表现是有限的,通过多位同学思维的碰撞,可以产生很好的创意。所以,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每组确定组长,组长负责协调每位组员的职责任务,做到优势互补。例如,由小组里具有较强创意能力的同学担任创意创作;由小组内造型能力突出的同学绘制设计小稿;由设计软件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进行具体图样的设计制作。逐渐养成学生以团队为主体,懂协作交流、会沟通的良好习惯。
1.3 素材收集,有的放矢
任课教师从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两方面进行示范指导,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来收集与该项目相关的各种资料,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筛选、汇总工作。在资料收集整合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该项目涉及的所有构成基础知识点,同时为下一阶段的设计作铺垫。
2 设计展开
设计展开阶段,教师要注重展现学生的设计过程,将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作业计划、记录作业过程,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作业进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督促,巩固学生对素描及色彩知识的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在活动过程中亲历探索的乐趣,体验收获的喜悦。
2.1 创意构思,目营心匠
通过资料收集整合,学生对该项目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已经有了充分了解,教师需要结合构成的基础知识,根据项目实践的具体要求,从侧面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完成前期创意构思。通过小组会议,对如何运用各种手法、如何表现项目主题进行讨论,构思表现形式可以是图形的,也可以是文字表达。
2.2 创作设计,自出心裁
创作设计是构成课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区别传统教学法最显著的环节。项目教学法中的每个项目模块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讨论分析,并做好照片和文字记录,再由组长总结汇报,最后按照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创作设计,共同完成任务。在自由创作阶段,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引导不同小组的学生互相学习,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于入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构图造型、色彩搭配、技法表现等方面的设計能力。例如,通过纸杯、灯具、时钟设计等命题作业,让学生从中山的地方特色着手,通过比例、对比等形式美原则,体现构成的形式美感,营造视触感强烈的装饰气氛,让用户在产品的使用中体会地方文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能力尚未达到设计要求,教师可作适当调整,或者协助其解决问题。
2.3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丰富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段,使其多样化。除了手绘的作业形式,作业还可以呈现多种表达方式,如图片、电子文档、剪贴画、实物操作等。特别是面对实际设计案例,既具有操作的趣味性,又丰富了表现的语言,激发了他们对专业基础的认知和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爱好。以此进行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真正实现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顺利完成了从基础到专业、设计的过渡。例如,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为本项目所设计的logo,既融入了古村符号,以形态的组合方式和构成形式体现了设计理念,又强化了软件的操作能力。
2.4 学生主导,教师辅助
教学中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设计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上,还增加了课堂赏析、讨论等环节。例如,在讲解“造型形式美的原则”等知识点之前,让学生拍摄并整理出成功的摄影作品,或者让学生查找优秀设计作品,制作成PPT,通过多媒体展示,从秩序、平衡、比例、对比、和谐、韵律等形式美方面,分析其形式美感。整个过程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设计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设计评估
本次课题的考核方式一改传统的任课教师单方评价的形式,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点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反思以及學习研究的能力;通过小组互评,不同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师生点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项目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可对具有创新能力、进步快、团队协作优秀的小组和个人提出表扬和鼓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形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既学会关注自我评价,又兼顾他人评价,使考核更加民主、公平。
同时,把学生课程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取得的成绩结合起来,着重体现以过程为主的理念,作为确定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项目完成后,除了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测之外,还可组织其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讲评,并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如果条件许可,还可结合画册编撰、展览会、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各种途径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语
以项目促进学习,以学习完善实践。“中山市古村落文化的活化与衍生”项目在构成基础课程的引入上,培养了产品设计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对造型、色彩的理解能力和专业设计的基本能力。他们在项目计划、实践、评价过程中,将构成知识与具体设计相结合,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增强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达到了构成基础的基础性和过渡性的效果。
然而,在该项目的教学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设计作品过度集中于造型审美方面,在贴近市场和企业需求方面显得不足,对于矛盾与问题的解决较为概念。同时,由于项目单一,作业主题也相对单一,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再次,对于教学中学生占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势必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自学,学生容易懈怠。另外,为了使该课程能与后续课程进行衔接,项目式教学需要教师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根据不同项目内容对学生因势利导,灵活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在此后的教学中,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以栋,金阳.基于“校企合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装饰,2010(07).
[2] 季良平.项目教学法在艺术设计综合实训课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07(12).
[3] 周志.何为基础?——“设计的基础——2011全国艺术设计教育论坛”综述[J].装饰,2011(7).
[4] 胡心怡.构成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任敏(1974—),女,四川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构成基础课 篇7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1]。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2]。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入[3]。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入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础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4]。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入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入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5]。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6]。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入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5结语
构成教学是一门开放的、动态的、综合且不断更新的课程。首先,强化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以教学课题的形式融入到设计中,用二维形态、三维形态等进行生成与表达,推动设计进步并提高构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序地结合课题内容进行设计,采用不同的材质材料进行空间建构,最终在设计概念和物质实体上生成物质形态。再次,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虚拟建构等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使构成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交叉与融合,更新思维,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摘要: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上,通过对构成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进行阐述;教学实践上,通过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美学原理、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以适应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需要。
关键词:构成设计,风景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盛小清.教学网页设计的构图技巧透视[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1,15
[2]白春霞,侯伟男.“起·承·转·合”——基于建筑学专业的《空间构成》教学实践[J].福建建筑,2014,09,01
[3]钟力力.认知与建构——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华中建筑,2010,10-25
[4]陈绪春.空间构成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3-05-01
[5]钟力力.认知与建构——建筑学专业空间构成教学改革初探[J].华中建筑,2010,10,25
构成基础课 篇8
作为信用资产的信用, 首先是一种远期支付承诺;其次这种承诺已经以货币单位明示未来的经济价值;第三是这种资产价值以特殊形式存在——即不在资源交换时, 它不能以现实资产形式存在, 只有资源交换时, 它才能通过交换的资源体现出其价值, 例如企业的商业信用, 如果不是在与供应方的商业贸易中, 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支付与获得的资源等价信用则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项资产列示, 只有交换后, 企业才能拥有一项资产, 同时开始列示原来无形的信用资产需要的未来支付形成的债务。
当然, 信用作为一种有价值承诺, 还取决于授信人对于信用人远期支付承诺是否存在价值的判断。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主要依据于: (1) 企业的发出的信用额度; (2) 企业具有的、可以让授信人进行信用是否具有价值判断的特征; (3) 以上二者适合程度。其中, 价值判断特征不仅是授信人判断信用人发出信用额度的基础, 也是作为信用人的企业据以发出信用的基础, 因此它是信用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基础———即企业的信用资产构成基础。信用资产构成基础是广义的企业资本, 不仅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表内资本, 也包含资产负债表蕴含的各项经营能力资本———这些资本包括:各项负债中蕴含的人力资本、政府资源和供应链资源, 以及蕴含于企业权益资本中的企业业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
从企业成立到存续的过程来看, 企业信用资产构成基础以资本来源分类的话, 可以划分为五类:权益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债务资本和公信资本。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 这五项资本来源表现了各种资本在企业价值运动中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企业信用价值判断是这五项资本运行效率——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供给与需求[1]合理互动的综合表现。
权益资本在企业而言内涵是股东或者出资人所拥有的企业产权与各项收益或损失 (包括经营损益与非经营损益) , 这是信用资产价值判断中的基础——在债权保障理论中, 权益资本所包含的注册资本, 就被认为是企业信用的基础[2]。不过, 权益资本是特定时期净额概念, 不仅包括注册资本, 而且包括了如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在内的其他的权益项目, 并且与时间密切相关, 其中除实收资本相对固定外, 资本公积和未分配经营损益是不断变动的。权益资本的重要性在于其表明企业产权走向, 是企业最终履行其义务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产权经济”, 产权价值运动[3]的结果最终必然体现在权益资本上。
人力资本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源, 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力资源;就狭小而言, 主要指企业的核心决策管理团队——这是风险投资对企业关注的重心环节。因为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的投资实质上是对被投资企业决策管理团队的授信, 确认被投资企业在该团队带领下可以实现对风险投资的回报承诺。
技术资本是企业拥有的各项技术, 包括工商管理技术在内, 技术的唯一性形成的垄断, 可以提高企业信用资产价值。但是这里需要补充的是, 所谓的技术的唯一性在管理和商务领域往往更加寄希望于人力资本, 只有纯技术领域才能形成真正的垄断。技术垄断一旦形成, 则具有优势的资源聚集能力。我国技术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为技术资本的市场化提供了交易场所[4], 技术作为资本在企业资本来源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环境逐步成熟。
债务资本是企业信用资产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经营资源来源, 它是信用资产运营的结果, 也是再次发出信用资产的基础。信用资产在未实现交换之前, 债务资本并不存在, 但是当信用作为一项资产与其他资产交换时, 不仅信用资产的价值得以确定, 同时企业的债务资本同步形成, 企业拥有了其他企业给予的商品或服务, 形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在信用资产的各项特征1中, 价值的不确定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特征, 不过这种不确定性在资源交换后立即以确定的价值形式存在。
公信资本是企业的公信力资本, 即企业在经营环境中获得环境认可给企业带来的无形资源。公信资本是企业周围环境对企业的信任, 它不仅给予企业一个持续的销售市场, 也给企业提供了政府资源的支持。但是, 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关注到公信资本的存在, 社会公信的形成与企业成长密切相关——在企业发展初期, 社会公信力非常薄弱, 必须依赖其他资源优势拓展企业空间, 只有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 其技术能力、品质水平和社会诚信度等才为社会认知和接受。
整体来看, 以上各项资本除债务资本外, 其余在企业建立开始便已存在, 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调整。因此, 随着企业的发展, 信用资产的构成基础具有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不同阶段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的主导性不一致;不同阶段各种构成基础自身会发生变化。
二、企业的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在对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的关注中, 不论是资本信用论、资产信用论, 或者发展性的资本信用理论, 实质他们对信用基础的关注点仍然保持着一致——作为债务人对债务的偿债能力——企业可偿债资产的关注和企业获取可偿债资源能力的关注, 他们的区别点在于资本信用论侧重于以企业的基础——投资人投入来考虑, 而资产信用论以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作为偿债基础考虑, 发展性的资本信用理论进一步扩展到企业拥有的资产与企业获取可偿债资源能力的关注。事实上, 三种不同理论, 恰好表现了企业处于不同阶段的信用基础特征, 是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差异性的表现。相对而言, 初创期企业信用资产基础以资本为主导 (即以注册资本为主导) , 成长期以企业拥有资产为主导 (注册资本已经不是企业资产的唯一来源, 企业债务资本也形成了企业的资产来源, 因此以资产主导更具有全面性) , 成熟期以发展性的资本能力为主导 (成熟期企业不仅具有大量表内资产, 同样也具有更多的表外资产, 比如信用资产、人力资产等) , 到了衰退阶段则以企业剩余资产 (或者说可变现的净资产) 为主导 (这时企业的资源凝聚力下降, 资产组合运营效率降低, 无形增值能力已经微弱) 。这里有一个基本假设, 即假设企业外部人判断企业信用能力时对其信用资产的关注在于企业现实存在的、可执行的货币与实物资产, 不包括企业不具备实际所有权、或虽然具有所有权但该项资产的价值实现很难在一个短期内转化为货币或实物的无形资产。因此, 对于不同阶段企业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的主导因素可归纳如表1。
形成以上差异性的原因, 在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 其企业网络与资源获取途径具有差异性[5];作为外部人对企业信用评价来看, 其基于风险收益平衡的追求, 对企业信用资产基础认知具有差异性。随着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其各构成基础在不断变化, 具体变动分析见表2。
三、信用资产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由于企业受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资源周期、管理周期以及经营团队的生命周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企业发展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 其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具有差异性, 这使得信用资产阶段性特征不同。
(一) 初创期信用资产的特征
1.企业信用资产构成基础薄弱, 且单一性明显
初创期企业信用资产核心在于创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形成新产品 (有形产品或服务) , 因此缺乏可评估的经营预期——包括现金流和盈利能力预期;同时基于信用资产基础薄弱——仅有创业资本对应的资金、核心创业者提供的优质人力资本, 导致偿债能力上缺乏信用和担保支持;而与此同时, 由于创新技术或服务尚未形成或尚未被市场广泛接受, 面临较大的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投入。这些导致企业获得债务性资源投入可能性比较低, 只能基于创新技术或服务的未来价值预期发出权益性信用, 获得权益资本注入。当然, 其他特殊垄断因素形成的初创期企业同样也具有以其特殊垄断因素形成的信用资产, 例如取得某种特别许可或授权。由于各项资本来源主要依赖于创业者投入, 因此均表现出单一性特征, 抗风险能力较弱。
2.企业信用资产集中于权益信用, 预期溢价高
尽管企业信用基础薄弱, 但因企业创业资本 (包含权益资本和人力资本) 形成的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转化而成的新产品具有潜在市场垄断力;且初创期企业受资源限制, 信用资产构成基础中的各项资产定价低;因此各项信用资产凝结的投资项目具有高收益的特点, 一旦产品形成并被市场接受, 可快速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推动企业价值预期溢价提升。因此, 可据此发出权益信用——即以企业未来收益为基础发出权益凭证, 获得权益资本支持, 包括发出权益吸引资金、人才、设备、生产原料或其他特殊性资源。
3.信用资产获取及其运作模式以集权管理为主
初创期企业网络处于个人身份基础上, 相应的资源聚集也围绕创业者形成, 创业者集投资者、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于一身, 对筹资、投资以及日常信用管理工作都要过问, 信用资产管理大权完全操控在创业者手中, 资本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创业者集权治理模式。
(二) 成长期信用资产特征
1.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多元化, 但固定资产在资产结构中比例较小
进入成长期, 企业内外部条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多元化。这种变化来源于职业经理人的介入, 新技术不断成熟后新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并使得客户稳定增加, 伴随生产销售量提高后产品成本下降, 经营风险在多元化的资本注入下不断降低。但与成熟期企业比较, 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完全产权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 更多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
2.企业具备信用资产选择能力, 但实际选择更趋于商业运用
如果说初创期企业对项目的投入、人才的引进主要通过权益信用实现的话, 成长期企业则可以在权益信用和债务信用间进行成本比较而选择更经济性的资产工具实现。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对资金、人才、设备、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时的企业由于在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公信资本上具备一定基础, 不仅可以通过私募募集权益资金, 也可以向银行释放企业信用进行间接融资, 而且还可以通过对社会公众释放信用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但由于企业经营上尚处于成长阶段, 债权信用运用有一定限制, 往往集中于商业性债权信用——即供应商提供的信用, 而金融性债权信用往往需要巨额资产提供担保, 大部分成长中的企业尚不具备该项能力。
3.经营者分权信用的资本治理模式逐渐形成
成长期企业组织结构由单层逐渐形成多层, 由简单变复杂。继续创业者集权的资本治理模式必然导致决策链条过长, 形成企业内耗。而另一方面,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内部预算控制、分权控制和目标管理等控制技术正在成熟并运用于企业实践。在此背景下, 创业者尝试将经营权下放给职业经理人的模式逐步成长为进行内部授权职业经理人员模式, 创业者退居战略决策层面, 与企业其他股东、董事一起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重大的信用资产构成基础事件进行决策管理, 而以职业经理人为主的经营者负责具体实施战略、规划和计划, 企业迈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人治理时代。
4.在企业信用资产融聚资源能力提升同时, 企业往往实施比较积极的信用政策
由于创业者从初创期到成长期过程中获得成功, 心理上急于扩大企业的规模, 更富于冒险精神;同时企业信用资产价值提高, 因此企业往往选择比较积极的信用政策。这表现为: (1) 资源融入上提高负债比率, 利用债权信用融入货币、原料和其他资产, 满足企业成长对资源的需求, 或者收益分配上选择少量的现金股利和高比例配股、送股, 利用权益信用提高收益留存率, 实现高积累以支持快速扩张; (2) 在日常经营运作上, 选择有利于客户、扩大资产快速流转的经营政策 (如接受客户发出的宽松信用资产与客户合作) , 少数还进行合资运营企业资产等。
(三) 成熟期信用资产特征
1.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多元稳定, 固定资产在资产结构中占据较大份额
与成长期相比, 成熟期企业的人才、技术、管理比较成熟、产品市场份额稳定、盈利水平稳定、现金流转顺畅、资产结构合理, 因此信用资产的各项构成基础能够保持自我稳定、增值[7]和优化, 并根据市场供应状况具有自我价值调整能力, 资本来源处于十分稳定的时期。更为突出的是, 这一时期企业固定资产的份额较大, 例如厂房、大型设备等, 这些已经从成长期的租赁模式转变为拥有完全产权的资产。
2.企业具备信用资产选择能力提高, 方式更加多样化
与成长期相比, 企业不仅具备信用资产选择能力, 而且方式更为多样化。这表现为: (1) 权益信用工具使用上, 企业不仅可以运用母公司发出权益信用进行资源导入, 而且可以剥离企业部分优势资产成立独立经营的子企业, 并以子企业权益信用为该项子企业的资产运作导入货币、人才、原料、设备和其他特殊资源; (2) 债权信用上, 不仅可以发出商业性债权信用, 获得供应资源支持, 而且可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债权信用支持。
3.企业信用资产的职业经理治理模式形成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特征在于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同步, 且资本经营在其中具备超过产业经营的重要性。步入成熟期后, 更多的竞争者加入, 同质化产品不断出现并影响市场, 导致毛利率下降。为了提高竞争力, 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模型, 有的选择国际化战略实现市场扩容, 有的选择在本土设立子、分公司等形式与当地资源结合实现规模扩张下降低成本。不同的竞争策略, 出现了跨区域、跨文化的规模扩张, 企业信用策略多元化, 已不仅需要发出权益信用, 而且需要更多的债权信用支持。在多项信用资产发出后, 如何实现信用资产价值的保值增值并应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政治风险和信用风险, 这客观上需要职业经理人员进行实际运作、管理, 从而形成了以职业经理为主的信用资产构成基础治理模式。
(四) 衰退期信用资产特征
1.信用资产基础趋于恶化
行业进入衰退期后, 市场上同质化产品供应超过需求, 价格战和信用战激烈, 有的企业低价拼杀, 有的给予客户超过半年以上的账期, 甚至接受客户配合对方零库存的供应需求。在此背景下, 企业盈利下降, 应收款项余额增加导致坏账损失增加。与此对应, 信用资产不仅价值逐步向下并难以融入资源, 表现为流转的股票价格下跌, 增发新股和债券融资十分困难, 银行信用贷款收紧, 企业筹资能力下降。在企业现金流转不畅、信用资产价值难以兑现条件下, 企业的信用资产构成基础开始恶化。
2.调整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结构成为企业调整信用资产价值的必然选择
进入衰退期的企业只有切除毒瘤——即将企业资产结构中属于进入行业衰退期的资产——通过业务收缩、资产重组, 或被接管、兼并等形式进行处理, 从而延缓衰退或蜕变为另外一个产业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的结构, 维持和提高信用资产价值。处于衰退期企业的管理层, 由于受业绩压力和来自于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压力的影响, 迫切需要扭转企业信用资产价值恶化的局面, 实施有效的重组计划和企业兼并计划已成为衰退期的必然选择。
四、企业针对信用资产阶段性特征的对策
企业信用资产的阶段性特征对企业金融管理的影响, 日常最为突出的就是现金流量表现出阶段性特征[8]。对于企业而言, 必须针对不同时期的信用资产特征实施不同的资本聚集模式, 以便更好地获得各项资本支持。
(一) 初创期通过权益资本建立利益相关者同盟
货币和人力资本是初创期企业必须解决的。为获得足够的运作资本, 创业者必须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市场前景、盈利预测进行充分调查、科学论证、正确预测, 并将这一系列信息向资本所有者进行及时报告、沟通, 以吸引资本所有者投资或追加投资。之后, 在企业开始有了盈利记录, 市场前景开始逐渐明晰时, 企业应积极准备, 争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 扩大股本规模。
但在企业初创阶段, 企业长期经营条件不确定, 例如:产品是否为市场接受、生产技术是否存在隐患、何时可以建立成熟的销售网络等方面均存在不确定性, 必须在一段时间的营运后才能逐步清晰。与此同时, 由于个人利益出发点不一致, 创业者、员工、销售商等很容易产生短期行为。为了团结员工和吸引销售资源, 在企业成本承担能力和支付能力微弱前提下, 创业者的唯一选择就是将人力资本、销售商的客户资源通过谈判设定股权激励的数额, 通过企业股权带来的未来效益预期, 把企业打造为以创业者为主、积聚多方利益主体资源的经济组织[9]。
(二) 成长期更多运用债权信用, 保持积极稳健的财务政策
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之后, 企业扩大生产需要增加设备器具、原材料和劳动力投入, 这就需要筹集大量资金来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战略。首先, 成长期的企业盈利能力提高, 具备循环偿债基础, 可以通过导入成本低于权益成本的银行信用, 提高企业现有股东权益收益。成长期企业的业绩稳定、增长较快, 扩大发出的债权信用, 适当提高负债比率, 可以实现融入资源同时保持股东利益最大化。其次, 正确预测企业资金需求量, 保持企业健康增长。成长期企业拥有融资优势, 但应避免盲目融资, 加大企业资金成本, 应当正确预测企业资金需求, 根据企业适当的资金需求进行信用资产导入, 避免承担过高的信用成本。第三, 成长期企业资产结构中必须保持对外授信的适度规模, 强化日常授信管理 (例如做好客户的信用资料记录、正确评估客户信用等) , 避免突发事件或短时期的市场波动形成的资金压力把企业导入经营绝地。第四, 成长期企业应建立适当分权的信用管理模式。企业规模的扩张同时组织结构也在膨胀, 信用的集权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管理幅度增长的要求, 需要建立适当分权的信用管理体制, 激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为企业可持续增长提供体制保障。
(三) 成熟期需要进行证券化资产投资, 优化资产结构, 加速信用资产周转
成熟企业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稳健, 发出了丰富多元的信用资产, 获得了有充足的现金和其他资源, 但如何保证发出信用的价值和提高授信人的收益, 是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核心。因此, 成熟期需要进行证券化资产投资, 优化资产结构, 加速信用资产周转。成熟期企业可以选择收益有保证的证券进行投资, 优化信用资产构成基础的结构、提高资产收益率。而且, 由于企业对外投资增多, 对集团公司下属公司的资本管理越来越重要。集团下属公司的信用资产管理, 可以根据公司类型进行管控———对附属公司应实行集权管理模式以实施重点控制, 对控股子公司应采取股东依法治理的财务模式以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体系, 对参股公司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发展战略选择追加投资或出让股权以达到提高投资收益或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
(四) 衰退期需及时实行资本紧缩或重组, 优化长期资产组合, 提高资产收益率
当产业周期步入衰退阶段后,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销售量明显下降, 从而引起企业现金流紧张。因此加速现金回流, 提高资产流转速度成了这一时期信用资产管理核心。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 应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进行变现处理, 转让竞争能力薄弱的业务单元;精简机构以降低人工费用和管理费用;回收客户欠款、处置闲置材料或产品, 加速应收款和存货周转, 提高经营现金流入量。同时必须优化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 支持优势产业, 提供衰退产业必要的过渡资源。这样, 一方面企业可以快速转型进入另一行业获得重生, 另一方面可以等待原有产业的复苏度过困难时期。
参考文献
[1]王雄元.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 2004, 3:50-54.
[2]卢俊.企业信用资产研究综述及展望[J].《经济视角·中》, 2011, 9:89-90.
[3]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 2004, 2:8-15.
[4]卢俊.论我国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与其他相关市场的关系[J].科技成果纵横, 2004, 1:42—43.
[5]黄江圳、董俊武.中小企业网络、资源与成长问题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6:29-33.
[6]卢俊, 信用资产运营原则、选择及风险控制[J].铜业工程, 2012, 1:84-88.
[7]卢俊, 企业资产非营业增值及其会计处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2) :214-218.
[8]袁晓峰.企业生命周期现金流量特征及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 2007, 2:35-36.
构成基础课 篇9
构成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经由香港设计界逐步进入我国,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并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近几年来传统构成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设计需要,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与设计专业教学相脱离,使学生误认为“构成基础”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学生作业缺乏创意,误入形式主义框框内,不仅造成基训练与专业设计的脱离,而且在一定限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设计时,缺乏适应性,难以解决实际艺术设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
现今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甚至没有美术基础,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薄弱。而大部分职业院校仍沿用传统构成基础的教学模式即“讲授加练习”,每一门新的课程都是老师先将理论知识讲授完,然后布置设计课题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现有水平,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感受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动手设计时使学生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东拼西凑,完全把构成设计训练当成一种形式,敷衍了事,为完成任务抄袭之风盛行。
(二)教学内容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各院校把《构成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安排为三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进行分段式教学。虽然单个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对深入细致,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教学研究不够,在教学活动中也没有被联系起来,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不会综合应用。学完“三大构成”抽缘的理论知识,经过一些程式化的训练,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设计中应用。这都是和《构成基础》的教学目的相违背的。这种片面的、分离式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从总体上来把握一个设计作品。
其次,《构成基础》作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专业主干设计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基础到设计的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构成基础》教学中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与主干专业课脱节,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贯通,以致不能成为专业课的有利支撑和依托,无法形成系统的学习模式,学生也无法树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三)教学手段
目前,大多数的《构成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仍使用传统的徒手加工完成。这种徒手制作的训练手段不可避免带有手工艺技术的时代烙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辅助艺术设计成为主流,传统的徒手加工造型训练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学生的造型感觉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构成基础》的训练课题越丰富越能拓展学生的造型思维,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空间想象、造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等能力。但目前学生的徒手加工训练,由于使用具体材料动手制作,既费工又费时,而所花的这些时间又大多用在造型徒手加工操作上,真正用在创造性思维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动手制作作业,而构思造型、空间想象、表现手法、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却被无意中疏忽了,这种训练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虽然构成基础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但其实质都离不开点、线、面和色彩的相互关系。把这三部分内容划分成三个独立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产生一定的障碍。教学内容“综合化”,也就是打破陈规、开拓思路,把《构成基础》教学中一直被隔离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整合起来。遵循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的原则,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探寻横向发展的联系,建立起整体、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研究最基本的设计构成形式与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掌握有效从事设计的方法。
其次,建立起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衔接。《构成基础》的学习是为了从基础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搭建桥梁,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过渡和衔接,需要在课程内容和课题训练的设计中科学地构建。
(二)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1.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
以“师生互动”为主,改变“填鸭式”、“保姆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我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设计思路拓宽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我也较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把授业、解惑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大大提高了《构成基础》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2. 有针对性地设计课题。
课题的选择及设计是教学多方面的连接点,是构成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节。课题的设计要注重多元性和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练习课题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融合从二维到三维的知识点,最终导向设计应用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不仅对知识和运用融会贯通,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过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实践设计工作中,任何设计都不是单打独斗完成的。任何设计创意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只有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断尝试,逐步理清思绪,一个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案才能成型,因此,团体协作能力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后作业训练中,可将一个题目同时留给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数字信息时代,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电脑化已成主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保存等特点在设计领域迅速“流行”起来。计算机的快捷使构成基础的复杂作业可以轻松地完成,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从而较快提高造型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加便捷地完成作业。其实,在构成基础训练表现手段上,电脑和手绘没有高下之分。现今大部分院校的构成基础训练仍全部使用手工制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减少了课题的训练数量。为何要把电脑和手绘对立起来昵?它们都只是工具和表现手段而已,而创意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基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新,为电脑技术在设计表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传统手绘的表现方法由于工具的制约在表达沟通信息方面存在相当距离,而应用计算机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途径。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构成基础训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切忌投机取巧,否则将受制于软件,应该坚持思维至上,尊重创意,先心到后手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理念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构成基础》,要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剔除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为了能真正达到“构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和“能做好主干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支撑和依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而构建出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小青.平面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2]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 267.
[3]孟宪华.高职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与色彩构成的融合[J].科技信息, 2007.07.
构成基础课 篇10
关键词:电脑,美术课,基础课程
一、传统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因为中专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好,面对新的基本设计过程,最困难的是从普通人的具象思维过渡到设计中的抽象思维,在这个训练进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迅速掌握并适应抽象思维,有些是比较慢的,显得力所不及。再加上课程里涉及的设计平面、色彩、结构等复杂的内容,致使有一些学生,直到课程结束时,还不是很清楚这个过程这门课程的作用,没有锻炼出开发设计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设计留下潜在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构成是一种建模概念,是由形式单位重新组合成新的细胞图像,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自该概念出现之日起,它被应用在基本设计的不同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推出。作为一个基本的设计课程,一直是采用教学的传统模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学生接纳并掌握教学内容,最终由老师进行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训练学生对手工绘图工具的熟练领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为手工制作的作品耗时多,致使教学时间长,一些学生把重点放在屏幕的精工细作,无视于形状的研究和讨论,也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渲染时间,但是结果不理想,与计算机辅助构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了生产时间,使学生扩大学习效率,有效的专注于思维训练和模拟训练,这是构成该课程的目的所在,也是本文将要研究的范围。
二、电脑美术辅助平面构成教学模式
在平面结构里,使不同或相同的基本形状,在二度空间建立一个丰富的新的视觉识别,在画面中,基本形状呈现不同方向,有一个很大的灵活性在正和负转换上,即使具有基本形状的排列的不同方式的组合的结果,将会呈现更多不同的画面效果。CAD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学习的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不仅可以用来绘制一般二维图形,同时也可以三维实体建模。采用CAD来辅助平面教学,不但速度快,精确,并可以得出难以用手绘做出的图形,学生可以反复通过复制寻求改变的组合,进而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三、电脑美术辅助色彩构成教学模式
在设计中,不同的颜色组合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理上形成的各种情绪温暖、华丽、简单、结实、柔软、明亮等不同的氛围,呈现出的不同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比较常用教学色彩的理论,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对比的调和结果,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学习,但是对一些颜色感觉弱、知识较少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很突出,以及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因此很难把构成所使用的颜色进行创造,会出现创建更加困难的局面。有些学生也会要求再次解释颜色的相关知识,这表明前期的教学模式,会存在一些问题。对于AV、PS这些图像处理软件,有助于色彩的运用调控,他们可以快速填充,运用灵活的方式来替换颜色,每一个都是简单易学。对于色彩的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面颜色之间的复杂关系,轻松的掌握色彩规律,进行生动的讲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除去所产生的不均匀的着色问题,并从中出现多个选项,便于比较,增大实践的范围。
四、电脑美术辅助立体构成教学模式
立体构成的原理对图形基本的构成要点,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并在人的感觉的作用下,科学认识和情感的印象结合一起。三维计算机建模的渲染技术,使学生能够观测物体,具有流动性,并且每一侧可以显示物体的细节,也可以进行改型。所以,对于刚刚学习设计的学生,有利于在计算机模拟的空间真实的进行自由创作。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3DSMAX软件的后期效果图的过程,是一个图形软件一定要掌握的。3DSMAX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建立总量命令面板,建立一个立方体、球体、锥体和一些标准的总量是非常便捷的,直接拉伸或输入值就可以达成。随着材料工业和新兴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老师要求学生创建图形中,要具有多样性,对于材料的选择,要打破常规,需要采用如石材、木材、金属、玻璃、有机聚合物材料。然而,因为限制的教学条件,学生们有很大的困难。3DSMAX软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库,可以对材料进行真实的模拟,学生可以不思考生产问题,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设计,从多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供的动画来观看作品,增加对学生思维的培训,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了难度。
五、结束语
构成基础课 篇11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将三大构成与设计基础相结合,辅之创意训练,或将三大构成融会变通为同一课程。平面构成在一些专业美院甚至可以延伸至后期的专业性训练,而不仅仅是基础性训练。
一、具象转向抽象之路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平面构成课程延续的一直是基础性训练,这与学生入学时的认知与能力相匹配。本次进行课改的班级是蒙古族授课班级,加之对此班级前期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了解,确定课改的目标依然是以基础性训练为主,在课堂训练中以去具象化为主要训练目的。蒙授班级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此前课程的观摩,发现该班学生对于严谨、几何、规律、条理性强的形态表现能力很弱,在处理画面时更多的注重于具象表现,优势在于画面极赋有生命力与感染力,所以在训练中需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对于原生民族图形较为了解的优势,将民族图形与现代元素进行结合与创新。
在此次的课改中,重点解决学生们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部分,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在处理画面时以抽象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将学生分散的多种表现方式进行统一。这种强制性是为了规范学生对设计的认知,而此之前,部分学生对设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认知:
第一,学生对设计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并不了解,导致他们对设计依然存有绘画时的随意性,画面细节掌握不到位,不能严谨地按照形态的规律去进行练习与延伸,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在跟着感觉走,很多学生保持着差不多的心态,这与设计的初衷完全相反,且养成不好的设计习惯。
第二,学生对抽象了解不多,对表现抽象与后期设计的关系不甚明了,对枯燥的机械训练产生厌烦感。而蒙授学生本身不喜受拘束的特点尤为明显,对规范性的要求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所以应当适当引导,从他们所擅长的入手。另外,强制性训练并不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授课教师的模式进行,而是对他们的思维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规范。
二、思维转向的实施之路
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的教学中,采用先紧后松的方式,所谓先紧就是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一些设计规范去进行训练,包括前期准备,在进行形态构成方式训练时必须按规律进行变化,保证画面的严谨和规范,尽量以抽象表现;后松指在经过规范化的训练后,再让学生进行主观内容的添加,可根据自己对作业要求的理解自行选择具象或抽象,开放主题,体现创意。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具象过渡到抽象、了解构成的发展及其在设计中的所占地位、了解构成与后期设计的衔接关系。在点线面的构成训练中,可以尝试在后期立体构成的中线构成与空间构成,从真实的三维空间感受点线面的特点,再返回到二维的平面内用抽象的形态表现出来。课堂中建议学生使用现有材料,如吸管、线绳、铁丝或者卡纸来尝试折叠、穿插、缠绕等行为,可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体会基本的点线面构成,真实的感受二维平面内看不到的空间与层次。这种课程的交叉有利于学生对于基础元素点线面的全面认知。
其次,针对平面构成中的构成形式的练习,要求学生在练习时细、准、稳,仔细研究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按这种规律进行练习。在构成形式的后期,如特异构成,引导学生向设计后期延伸,介入创意表现并注明设计说明,将基础训练与设计专业课连接起来,用事实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在此阶段可以引导学生从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图案等元素出发,进行创意表现。
第三,在适当的阶段,做综合性的抽象形态训练,完成打散重组的练习,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视觉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达到可以熟练的根据形态的变化来处理画面,从而建立具象到抽象的完整的认知体系的目的。
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对于抽象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主动的进行关于设计的思考,这就我们的教改目的。
三、民族图形转化之路
构成本是相对抽象、机械的,对于大一的蒙授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不便于理解的问题,但是对于民族文化认知是植根于他们的血液之中的,所以在课程的后期建议学生们将蒙古族的元素,如文字、图案、纹样等加入到设计中,用传统的,他们熟悉的符号来替代构成中的基础元素。将传统的图形进行精简、提炼、或者选择其中的一个部分进行再设计,这个设计过程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这实则就是民族图形抽象化表现的一种方法。这种提炼方式有多种好处,最明显的是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草原上生长的孩子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最是热爱,能够在一些点线面中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是最好不过的;其次,在这种训练中,可以将传统的民族元素进行创新,也许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设计的层次,但往往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在师生的交流中会带给教师更多的思路,而教师需要把握这个思路并反馈给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这便是学习与成长的过程;第三,学生在对传统的蒙古族图形和文字进行创新的同时,能够建立起新的认知体系。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传统是被束缚住的,不敢打破原有的形式和规律,但文化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融入新事物的基础上发展传承下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勇于突破,勇于打破传统,特别是蒙古族学生,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训练中,建议学生从文化入手,思考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思考当代设计是否与民族文化相悖,这种思考来源于我们课程的初始部分,也就是思维的转向。
【构成基础课】推荐阅读:
构成基础教学大纲06-02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05-19
浅谈平面构成基础教学08-28
《图案基础》教案: 图案的构成要素09-22
薪资构成10-22
实现构成07-14
现代构成07-17
构成原理10-17
环境构成10-20
构成因素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