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办刊(共5篇)
期刊办刊 篇1
体育学术期刊是刊发体育学术成果的载体, 具有引导学术争鸣、探究学理、传播知识的责任, 在促进体育学术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带来的机遇,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 数字化出版的挑战等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面对新形势, 体育学术期刊也面临逐步完善提高的要求。近10 余年, 很多单位在人事考核、职称评定中以学者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仅仅是研究人员, 大多数行业都需要发表论文, 中国成为学术论文大国。有些学者辛辛苦苦搞研究写论文, 有些学者走捷径购买或抄袭论文, 学术论文水平参差不齐, 某些学术期刊一切向钱看, 使得一些学术期刊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
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及学术研究发展新趋势对体育学术期刊传统的办刊思路和编辑思维提出挑战。编辑作为体育学术期刊的关键一环, 应具有前瞻的学术视野, 追踪学术前沿、理论热点, 科学阐释人们关注困惑的社会问题, 树立精品意识, 使学术期刊不仅达到进行文化传播的目的, 还要肩负起文化创造和文化建构的时代使命。加强编辑团队的建设对于提高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及其综合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编辑需要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及较强的出版管理技能, 熟知体育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和相关出版业务知识, 提出事关期刊发展切实可行的计划, 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实施, 完成出版任务。
作为编辑, 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 这是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
体育学术期刊以繁荣学术研究为其宗旨和目的, 开展学术性问题的研究探讨,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编辑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政治立场坚定, 恪守政治纪律, 从政治、理论上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 人文社科期刊更是必须遵循“学术无禁区, 宣传有纪律”的原则。
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应遵守编辑职业道德。在日常编辑工作中, 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情稿”、“关系稿”, 编辑应以刊物质量为重, 以稿件质量作为录取标准, 不姑息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 也不放过观点独特的作品,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好每个环节的编辑工作, 树立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提高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开卷有益”有的书能从中获得知识, 汲取力量;有的书可以大开眼界, 启发思维;有的书能作为资料, 提供参考;有的书可以充当反面教材。博览群书, 编辑人员在论文编辑中遇到这方面问题就不会囿于一隅, 束手无策。学术期刊所登文章以学术论文为主, 期刊编辑如果将自己的知识面约束在很狭窄的范围内, 对于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和自己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因为编辑工作需要的是广而博、专而深的人才。因此编辑人员要注意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加强科学文化学习, 及时更新科学文化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讲, 编辑不应局限于自己学科、专业的樊篱, 丰富的知识既可以使编辑避免自身犯错误, 也可以提高识错纠错的能力。现在很多体育学术期刊提出了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外文编辑作为基本要求之一, 附有英文目录、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而且和外界交往日益增多, 因此要求编辑人员具备一定外语水平, 包括语言交流能力、捕捉学科国际信息能力、英文摘要等的书面表达能力。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变化,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 也对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提出要求。学无止境, 编辑需要更新观念, 学习新技术, 提高文化素质, 并将其与刊物的发展相结合, 与时俱进。
编辑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 掌握出版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良好的岗位技能, 熟悉版面、字体、装帧设计以至印刷、发行。
期刊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二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不可偏废。编校质量方面, 学术期刊编辑在消除稿件基本文字错误的基础上, 还应发现和解决论文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提高稿件整体质量。文法、修辞、逻辑作为编辑的基本功, 学术期刊编辑在规范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使论文达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突出、文理通顺、逻辑性强的编辑目的, 此外, 还应关注论文编排标准和格式规范。学术规范促进期刊综合质量的提高, 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的标准之一, 即学术规范, 我国学术论文的形式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存在形式规范而内容不规范现象, 必须的数据信息和论文参数不标准、不规范, 信息的实效性不够。有待于编辑人员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编校质量。
期刊学术水平方面, 则要看刊载论文的质量。相较于非学术期刊对编辑人员专业知识背景的淡化, 体育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 掌握期刊特色栏目、重点栏目所涉学科必需专业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作者提供专业服务。编辑人员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具备学科科研信息素质, 做学者型编辑, 也是适应学科发展的一种需求。编辑只有不断丰富专业知识, 了解所涉学科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知其所以然, 才能具有“慧眼识珠”的洞察力和鉴赏能力, 有助于更好判断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正确判断论文质量, 提高编辑审稿的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 体育学科研究发展迅速, 出现许多新名词、新理论, 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研究逐步深入, 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 面对学科不同、内容迥异、形式悬殊的众多稿件, 如果因为编辑的不了解, 使论文中的常识性错误未能及时被发现, 则是编辑的责任。因此知识面宽一点, 多懂得一些东西, 才有助于编辑发现和改正原稿中种种常识性、知识性的错误, 判断、甄别原稿中的学术信息。编辑不可能做到门门通, 但术业有专攻, 专业知识造诣深有助于编辑确保论文的学术严谨性, 辨别和鉴定各种各样的论文, 判断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下, 筛选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及时向社会传播。编辑的学识水平越高, 在鉴别稿件和审稿中才能游刃有余。因此, 作为编辑, 要不断加强学习, 拓宽眼界, 更新知识, 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 以达到提升选择和处理稿件的能力之目的。
今日信息广泛传播、刊物竞争加剧, 许多体育学术期刊在组稿和选题中等米下锅, 缺乏主动出击;在栏目设置上, 千刊一面, 选题重复现象严重。除少数体育学术期刊专业性较强外, 其他体育学术期刊办刊内容趋向综合性, 体育社科、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基本包括在内。期刊应准确定位, 坚持“内容为王”, 以特色化为办刊理念, 做好特色化栏目, 提升学术期刊市场竞争力。这也是期刊转型中市场化提出的要求。期刊内容质量事关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 编辑应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这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在期刊选题、策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编辑只有切实提高学术素养和创新意识, 才能组织到佳作, 创设出具有一定学术分量的学术栏目, 吸引特定的读者群体, 打造品牌栏目, 使期刊整体学术质量上一个台阶。学术期刊区别于其它大众传媒的一个优势是思想深刻、适合探讨学术问题。在大众传媒带来的知识娱乐化、碎片化过程中, 读者希望通过学术期刊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体育学术期刊应在基于学界和相关业界的现实基础上, 主动进行选题策划, 客观反映学科发展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掌握学科发展状况, 关注学科发展的动向, 对相关领域的学者、知识点、前沿成果了然于胸, 提高科学素养, 厚实学术底蕴, 以利于遴选、组织到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而这也是判断选题、审订稿件、把关内容的基础。
编辑还应具有敏锐的眼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一份学术期刊, 不仅仅交流了学术, 同时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编辑要有敏锐的眼光, 应发现人才, 选拔佳作。2010年我国出版期刊9884 种, 其中有能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5000多种, 每年刊发论文数量约为100 万篇, 但每年因晋级、考核、聘用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 万篇。中国有世界最大的体育科研论文的社会需求, 体育学术期刊近60 种, 每年刊发论文数量1 万余篇。面对浩如烟海的稿件, 尽管明知道来稿中绝大部分不能采用, 但作为编辑, 对待每一篇论文都尽可能认真对待, 独立判断, 不因人废言, 不看人选稿, 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一律以“文”取文, 不以“人”取文。看来稿, 不仅是为了挑出能采用的稿子, 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作者苗子, 并逐步加以培养。
体育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传播者, 其组织能力对于推动期刊发展起重要作用。为了期刊能更好地发展, 编辑人员应改变在家坐等读者投稿的局面, 开发利用作者、读者、审稿专家这些资源, 主动开展约稿、组稿工作, 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 这需要编辑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学术期刊编辑通过参加全国性或世界性的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建立联系;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 拓展视野;利用会议推广期刊, 扩大影响力。编辑也可有意识地准备若干学术问题或是易于引起争鸣的议题, 既可引导学术问题的争鸣, 也可展望学术问题的未来研究走向, 亦可倾听各种有代表性的学术声音, 与专家学者约稿。有了好稿源, 刊物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2012 年编辑出版十大关键词之一即为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有利于实现开放存取型的出版型模式, 使期刊从单一纸质的平面形式走向视、听、读相结合的跨媒体的多维空间, 促使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出版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问题, 还涉及编辑出版理念的变革。数字出版是多种技术的结合, 要求编辑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和网络技术。编辑流程、审稿方式的变革使得选题策划和开发成为编辑的工作重心, 因此编辑要提高自己的组稿、策划能力。同时, 编辑也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考虑文献使用者的习惯问题, 提升服务水平, 既注意与传统出版相结合, 又要与数字媒体终端结合。
目前,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大多来自主办单位拨款、收取版面费、发行收入。体育学术期刊属于小众期刊, 读者面较窄, 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体育学术期刊, 受众面更小, 发行量不大, 缺乏广告竞争力, 广告市场匮乏, 效果不佳, 只有为数不多的体育学术期刊有开展广告业务。而版面费问题一直颇受争议。体育学术期刊一般不是独立法人, 编辑部人数大多在1-2 人, 核心期刊编辑部人数普遍在3-5 人, 无法对编辑职能进行市场细分, 编辑人员身兼数职。计划经济条件下, 编辑不需要考虑运营情况, 更多的关注在社会效益, 社会转型要求体育学术期刊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期刊的运营, 对编辑人员也提出了具有市场敏感的管理素养要求。为保证学术期刊发展, 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编辑要了解读者的需求, 确定刊物定位, 并根据需求进行选题策划, 出版读者需要的期刊, 保证刊物在本领域的话语权。编辑还需要通过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尽可能扩大刊物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拓市场, 吸引更多读者和潜在用户。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作为学术交流的媒介、记载着每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学术期刊对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与时俱进。包括体育学术期刊在内的整个出版业正面临着种种变革,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业提出挑战;经济转型与学科发展, 均对学术期刊编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编辑队伍的办刊素质要求既有思想观念、理论功底、文化素养方面的, 也有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其主要培养途径是通过继续教育、在实践中学习等, 此外, 还有赖于编辑人员自身努力和良好的机制保障。编辑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步伐, 了解本学科的新观点、新理论, 不断优化专业知识, 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职业道德, 提高责任意识, 反对学术腐败;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开阔视野。编辑还应高度重视继续教育, 学习有关编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加相关编辑学术会议, 同行间定期切磋交流, 进一步提高编辑水平。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 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及学术研究发展新趋势对体育学术期刊传统的办刊思路和编辑思维提出挑战。编辑作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灵魂, 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 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一定的学术素养, 掌握期刊特色栏目、重点栏目所涉学科必需专业知识, 具有敏锐的眼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才能有助于提高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及其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术期刊,编辑素质
参考文献
[1]牧仁.论新时期社科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的社会功能与要求[EB/OL].http://www.nmgass.com.cn/system/2009/07/03.shtml
[2]张贺.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N].人民日报, 2012-03-02.
[3]李晓宪, 等.新中国体育学术 (科技) 期刊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5) .
[4]苏振华, 杨振和.科技期刊编辑角色面临四个转型[EB/OL].http://news.hexun.com/2012-10-17/146887132.html.
科技期刊办刊中的互联网思维探讨 篇2
【关键词】科技期刊;互联网思维;策划出版;数字出版
【作者单位】付丽萍,攀枝花学院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2013年校级一般项目:期刊数字化发展对高校学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金项目号:2013YB70)。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技期刊的传统办刊经营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逐年大幅下滑[1]。科技期刊纷纷意识到,在传统出版时代积累的丰富办刊经验已不能很好地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必须对现行的办刊和经营创收模式进行颠覆和再造。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平台,实现了在线投稿、查稿和文献OA。大家纷纷研究和探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对编辑出版行业产生的影响,并试图找到互联网时代办刊的理想模式。科技期刊需要重新审视办刊和经营模式,才可能走出困境,探索出一條适应发展要求的新路。因此,深入分析和理解互联网思维,并将互联网思维与科技期刊的特点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可以细化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九个方面[2]。严飞从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角度对互联网思维与科技期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互联网思维下科技期刊的运营、传播、服务模式进行了梳理[3]。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与科技期刊的结合,可以从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市场思维、服务思维、策划思维、数据思维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是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是互联网思维中的基础思维。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去认知。
首先,要认识到用户的重要性。用户是互联网最根本的元素,素来有“得用户者得天下”的说法。对于科技期刊来说,读者、作者、广告客户是科技期刊的直接和终端用户,科技期刊的出版和经营活动也都是围绕用户展开的,用户是科技期刊立足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面临挑战,用户思维的运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用户信息的搜集获取将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4]。科技期刊对用户信息的掌握和利用程度大体可以反映该刊的影响力和办刊水平。科技期刊在征订发行、约稿征稿、广告营销等方面都要以用户信息为基础。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无论出版的形式、运行的模式、盈利的方式怎么改变,唯有用户至上的原则是不变的,只有对用户的信息切实掌握,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和挑战。
再次,用户思维的精髓是激活用户、提升用户黏性、关注并引导用户行为。用户是科技期刊核心资源,一方面,需要利用搜集和获取的用户信息发展实际用户;另一方面,需要将用户激活,体现在使其自觉建立与期刊的关系,成为固定读者或作者,并关注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提升用户黏性,从根本上需要科技期刊强化出版内容,体现内容为王;同时也要求科技期刊不断创新,给用户带来新鲜体验。互联网思维也表现为不断试错与修正,这就要求科技期刊重视关注用户的行为与反馈,并以此为根据,修正数字出版的探索方向。条件成熟时,科技期刊还可根据大数据尝试引导用户行为。
二、产品思维
科技期刊的产品一直以来主要是期刊本身,此外还包括汇编集、论文集等出版物。由于科技期刊的产品相对单一固定,因此科技期刊鲜有产品概念。即使是在提倡数字出版的现阶段,科技期刊也仅是将电子版当作纸质期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其最为看重的内容层面上,纸质版与电子版并没有区别。科技期刊的PDF等电子版或在期刊网站上呈现,或与CNKI等数字出版商合作,通常被认为是原刊的发行与传播,而不是将其视为单独的产品进行销售。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必然要朝着数字出版方向发展,数字出版需要产品思维。产品思维要求科技期刊编辑担任产品经理的角色,对科技期刊出版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再造,整理设计出多样细分的数字出版物。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为科技期刊提供了知识碎片化的解决方案。科技期刊可根据专业难点、技术热点、项目基金、专家专著等角度有选择性地整合碎片化知识,为用户提供专题化、主题化的合集、摘编等数字产品。中国知网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上线了名为“CNKI智库”的内容汇编创作、作品展示与服务平台。CNKI智库通过将具有相同特定主题的系列精品文章汇集成册,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学习、研究、解决特定问题的入口,提供具体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产品的理解还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而不断改进和变化。相对于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是动态变化和不断创新的。
三、市场思维
一直以来科技期刊普遍缺乏市场意识。一方面,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市场固定,经营模式和收入构成相对单一稳定;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科技期刊没有进行市场化运作,整体行业缺乏市场氛围。比起谈市场,从业者更乐于谈统计指标。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发展给科技期刊在内的传统出版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科技期刊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量都明显萎缩。但市场的主体没有变,用户对知识和学术出版服务的需求没有变。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需要以市场思维构建新的经营模式,按照数字出版的市场规则设计新的出版运营模式。
市场思维是科技期刊未来发展必须具备的。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出版市场是未成型市场,市场的格局需要从业者共同设计,市场思维体现在创造市场和培育市场。笔者认为,电商与传统市场的关系对数字出版市场的建设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比如,在淘宝网成功以前,没有人预见电商市场对传统市场的冲击,淘宝网的成功确立了现行电商市场的模式,创造并培育了惊人的市场。二是重视营销和宣传,无论是传统业务的止颓还是数字出版等新兴业务的推广,都需要我们在宣传和营销上下足功夫。特别是在打破一个旧市场和建立一个新市场的转折期,以宣传和营销为核心的市场思维是科技期刊谋求发展所必须重视的。
nlc202309090925
四、服務思维
现如今,各行业普遍重视服务,将服务放在与产品质量同等重要的地位。用户在选择时,也更多考虑服务的因素。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成为科技期刊追求的目标。服务思维首先体现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对作者而言,简化投稿程序、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发表周期是最有益的服务。有的科技期刊甚至做到作者投稿24小时内给出初审意见,极大地节省了作者的时间,得到作者的认可和好评,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作者和优质稿源。对于读者而言,网站界面清爽美观,支持在线阅读和免费下载,还可以通过网站或微信的在线交流等服务及时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和资讯,无疑会有很好的使用体验。对广告客户而言,除了期刊提供直接的广告服务,以及免费发布新闻资讯、人物专访、会议会展报道等附加服务,更希望能够借助科技期刊的平台创造与用户线下直接交流的机会,或者借助期刊平台查找资料和获取有益信息等。总而言之,服务思维也是用户思维的延伸,科技期刊应尽可能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提供周到的服务,提升用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这对于扩大期刊影响、吸引作者和读者、开拓广告客户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策划思维
策划出版是科技期刊从被动出版向主动出版的积极转变,代表着科技期刊办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策划选题、策划经营、策划传播。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根据行业热点策划选题,并以专栏或者专刊的形式出版。通常,经过策划的选题文章质量相对更好,关注度更高,策划专题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期刊办刊质量。广告刊登作为科技期刊的主要经营手段明显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单纯的广告已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和直接的宣传推广需求。科技期刊需要通过策划来创新和丰富经营手段,整合科技期刊的作者、读者、专家、协会学会等资源,结合政策法规、新闻事件、会议活动、专题专栏等元素,利用杂志、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综合策划一揽子宣传解决方案。这比单纯的期刊广告更能打动客户,同时也更容易让客户看到直观的宣传效果。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科技期刊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宣传,传播的策划意识尤为重要。科技期刊应特别重视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传播:首先,需建立科技期刊自己的网站、开通微博及微信公众号,这些营销平台具备传统营销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5];其次,重视策划宣传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并根据用户点击的数量调整宣传的内容和角度;再次,关注网站、微博、微信和杂志之间的关联,做到各有侧重和有层次的传播;最后,注重传播的互动性、及时性、多样性,甚至可以策划有转发价值的微信内容,通过用户的转发实现高效传播。总而言之,策划思维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科技期刊办刊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期刊可以尝试以全局策划、全元素策划、全流程策划、全员策划、全媒体策划、全视角策划为核心的科技期刊“全策划”理念进行策划[6]。
六、数据思维
大数据是近来互联网的研究热点,一些学者研究了大数据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和其对推动数字出版进程的意
义[7—8]。对科技期刊个体而言,既很难掌握足够用于分析的大量数据,也缺乏专业化的处理手段,更缺少专门的人才。大数据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却给科技期刊带来了可用于实践的数据思维。首先,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的数据平台对本刊和同行业其他刊物的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对下载频率高、被引用次数多的文章及其作者等进行分析。中国知网提供了诸如学术研究热点、学术趋势搜索、引文文献网络等功能,可帮助科技期刊进行独立、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搜集和分析简单易行,对提高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对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广告客户等信息的搜集、梳理和加工,不仅可以直接对杂志征订、征稿约稿、文章精准推送和广告开拓提供有力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对掌握的用户信息进行关联。再次,数据思维是科技期刊发展数字出版所必须具备的。一方面,数字出版客观上需要对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数字化和数据化,并结合产品思维、策划思维来设计生产数字出版产品;另一方面,当科技期刊完成对各类数据的基本积累后,对数据的分析结果将成为指导科技期刊开展各项出版和经营工作的主要依据。
综上所述,以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市场思维、服务思维、策划思维、数据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来审视科技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科技期刊以用户为中心和基础,将出版内容加工为数字出版产品,积极培育市场,夯实服务,注重全方位策划,并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利用。这是科技期刊在朝着数字出版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对现行的办刊模式进行的必要改进和改革。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不断指导办刊转型的实践工作,并适时进行积极地调整和修正,科技期刊将会在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的转型中探索出正确的办刊之路。
[1]邱振邦. 固本强基融合发展介入产业——新形势下行业报刊发展战略思考[J]. 传媒,2015(20):30-32.
[2]赵大伟. 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严飞.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 编辑学报,2015(1):13-15.
[4]陈捷,吕海清. 论科技期刊作者信息的情报价值[J]. 编辑学报,2002(1):16-17.
[5]朱玉华. 高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创新[J]. 出版广角,2014(11):26-27.
[6]张扬. 科技期刊办刊中的“全策划”理念及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
[7]陈呈超,朱宝象,谢骏,等. 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进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10).
[8]贾晓青,王淑华.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变革断想[J]. 编辑学报,2014(6).
期刊办刊 篇3
1 基本面分析
我国林业技术类期刊办刊主体绝大多数为省级林业科学研究院 (所) 或是林业高校。如《江苏林业科技》、《山东林业科技》、《辽宁林业科技》、《湖南林业科技》、《湖北林业科技》等以各省份名称为刊名的林业技术类期刊, 均为各省林业科学 (研究) 院所主办。这些期刊一般以发表其所在省份林科院及所属市级林业局、县级林业局以至乡林业站、林场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的论文为主。客观地考察其所刊论文亦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能够为该省市县地方林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再看一下这些期刊的发行量情况, 其发行量均随着网络的兴起呈现下滑状态, 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其发行量偏少这一窘态。近年来, 能够保持在千份左右的订量应属不易, 大多在500份上下, 甚至于更少。从发行手段上来看, 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邮局订阅形式, 宣传手段单一, 难以达到受众。尽管有些期刊曾经或是正在尝试其他途径达到扩大宣传提高发行量的做法, 但效果并不明显。以往的通过联合发行的方式似乎也未见有明显起色。
从刊物稿源情况来看, 大多期刊依旧沿袭着坐等稿件上门的模式, 主动约稿的期刊不多。刊物所刊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稿件一般流向那些冠以某某学报类期刊, 甚至是流往国外。
2 办刊模式探索
2.1 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主题
纵观现有的林业技术类期刊, 呈现出“千刊一面”的态势, 少有特色鲜明的感觉。其所刊登的论文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状态, 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品、新品。大多期刊处于一种“等米下锅”、有什么稿子就发什么文章的情况, 如此种种情况令人担忧, 刊物的质量从根本上难以保证。也有一些期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中寻求定位, 突出自身特色, 以图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如《林业科技开发》杂志是由南京林业大学与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等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林业技术期刊, 是国家林业局重点扶持期刊。该刊提出了以“面向全国、注重开发、推广成果、服务生产”为宗旨的办刊方针, 并提出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编辑指导思想, 逐步形成综合性广、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编辑特色。
《经济林研究》杂志依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独有的经济林专业背景, 主要刊登以经济林、果树和观赏园艺等学科栽培、育种、育苗 (包括常规育苗和快速繁殖育苗) 、产品加工利用与贮藏、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论文, 设有综述、述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实用技术、发展战略等栏目。该刊影响因子逐年迅速提高, 2007年达到1.451, 在同类刊物中处于前列水平, 甚至超过了林业期刊界公认权威的学术性期刊《林业科学》。
2.2 缩短期刊出版周期, 扩大期刊信息量
综观林业技术类期刊中, 以双月刊为主, 月刊极为少见。在17种冠以省份名称的林业技术类期刊中没有一份为月刊, 而以双月刊为主。甚至有一些仍为季刊。其所刊论文数量有限, 以笔者随机调查的期刊发文数如下:《江苏林业科技》为15篇, 《浙江林业科技》为17篇, 而《湖北林业科技》则相对数量较多一些, 为28篇。相对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林业技术类期刊数量上不多, 以《林业科技开发》为例, 期发论文在36篇左右。
应该说, 一些林业技术类期刊在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加快审稿周期, 对新来的稿件进行网络化处理, 编辑人员进行初审之后一般在一周内或10天左右能够送交相关审稿专家, 从而改变了以往的纸质处理的相对滞后状况。期刊信息量的多少决定着刊物质量的高低, 一份能够提供给读者及作者大量所需的、有用信息的期刊往往也决定了其刊物的生存状态。
2.3 网络助力, 扩大期刊影响
一些林业技术类刊物近年来走上了网络化办公的探索,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有的网络使用情况基本上以满足作者投稿与编辑和专家审稿为需求;而在网页内容的更新等方面则明显滞后, 甚至处于瘫痪状态。现有的期刊中仍以邮箱投稿为多数, 作者投稿以及稿件查询等仍以邮件为主, 尚未具备先进高效的处理能力。
2.4 合办协办为刊物提供资金来源
近10余年来, 林业科技期刊在寻求行业机构的支撑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探索, 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必需的经费补充, 从而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林业科技开发》杂志多年来尝试与各省级林业科技推广 (总) 站联合协办,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江苏林业科技》杂志, 其现有协办单位5家, 分别为江苏省林学会、江苏连云港市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江苏省溧阳市林业工作站、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林桑站。这些单位均为本省省级或是地市区级相关林业行业内机构。《福建林业科技》杂志成立理事会, 其会员单位达到82家, 主要为省内各市县林业局、各国有林场, 并吸收了少量的企业及公司加入。这些协办单位的加入每年能够为其提供除了经费方面的有力资助外, 还能为刊物提供稿源以及信息方面的支持。
2.5 争取刊登广告, 增加收入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中, 林业技术类期刊不能一味地封闭自己, 仍需转换经营观念, 在竞争中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为刊物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客观地分析林业技术类期刊在广告方面的情况并不容乐观, 表现在一是较少刊登广告, 二是广告收入极为有限。少数期刊虽在广告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收益, 但基本上为行业学会 (协会) 会刊性质的边缘化期刊, 已与传统的林业技术类期刊相去甚远。
2.6 收取版面费的利弊得失
我国现有技术类期刊中, 收取版面费成了“主流”, 版面费也成了维持刊物生存下去的依赖所在。虽然期刊界有不少争议, 法律上也没有明文规定科技期刊可以收取, 但仍将是现在以及未来期刊生存的主要来源之一。版面费的收取一方面给期刊带来了收益, 弥补了办刊经费不足, 但另一方面也会使一些较好的稿件得不到正常发表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研究成果传播的正常进行。
2.7 发挥编委会作用
但凡办得较好的技术类期刊, 其编委会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很多林业技术类期刊编委会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 成了一种摆设。编委会的成立初衷不光是在于能够为刊物的发展提供审稿约稿等方面的便利, 另外也能够为期刊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些期刊的编委忙于教学或是科学研究, 忽视了对期刊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另一方面期刊编辑部也没有较好地将编委会工作开展起来。期刊编辑部应该实行学术委员会制度以及年会制度, 从而将编委们团结在期刊周围, 并为期刊的发展提供稿源以及把握期刊发展的正确方向。
3 结语
类期刊肩负着传播林业科技信息, 引导学术争鸣的重要作用, 为林业行业的科技传播起着中间人的重要角色。总体上, 现阶段我国林业技术类期刊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市场化。以主办单位财政拨款为主渠道, 并适当地进行市场经营, 将是绝大多数期刊的不二选择。技术类期刊办刊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以创新思维开拓进取, 为我国技术类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尝试。其经营模式的创新不在于一朝一夕, 而在于期刊出版单位不断尝试与积累过程中。
参考文献
期刊办刊 篇4
关键词:微信,科技期刊,微信平台,办刊模式
1 研究背景
2012年, 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功能包含了团体用户向微信用户提供订阅服务, 实现了团体用户和目标群体的文字、语音、图片全方位互动和沟通[1]。两年多以来, 微信平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改变了原有的沟通方式, 提高了沟通效率。出版传媒领域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一向走在其他行业的前面, 对于微信平台的使用亦是如此, 如同济大学学报自2013年开始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至今, 实现了学报内容向微信用户的推送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国内一些科技期刊敏锐地捕捉到通过微信传播发展的机会, 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以期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渗透力[2]。科技期刊申请微信平台“订阅号”功能有信息推送、阅读原文、聊天机器人等功能。2013年年底, 通过腾讯认证的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可以使用自定义菜单, 大幅度提高了平台的交互性。通过公众平台, 期刊可以通过信息推送功能向特定的微信用户群体每天发送一条信息, 通过阅读原文功能则可放上官方网站相关文章或以前发送的微信信息的链接, 而聊天机器人功能可以实现关键词查阅等, 依据关键词利用设置好的信息库向用户推送答案, 节省人力, 提高沟通效率。
新技术的使用和完善, 需要使用者的深入探索, 科技期刊对微信平台目前的使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推送、精准订阅和接口开发等方面, 也有少数学者从校对、组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对于微信平台系统使用的研究, 有学者从面向对象的分类来进行思考, 即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委等群体[3]。结合学者研究的成果, 本文从科技期刊组稿、审稿、编校、出版等流程为框架, 系统的对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深入研究, 构建完整的应用体系, 利用微信平台优化拓展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 以期为科技期刊的创新提供参考。
2 办刊创新
科技期刊的工作流程主要可以分为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对于沟通的对象和内容差异很大。结合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及其辅助拓展工作, 分别对使用微信平台进行创新开展分析。
2.1 组稿环节
传统的组稿主要分为面向公众和面向个体或群体, 面向公众组稿是指对外发布稿约并将来稿进行分类组合, 而面向个体或群体组稿指编辑以专栏或专题为目标, 主动联系特定的作者或作者群进行约稿。
1) 对于面向个体或群体组稿而言, 传统联系多使用电话进行联系,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常常遇到作者不方便接听电话等情况, 对作者的工作造成了影响。也有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的, 又会遇到电子邮件沟通效率低、时间长等缺点, 往往对及时完成组稿工作造成威胁。
当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科技期刊相关的时间碎片化等研究[4]提醒我们, 科技期刊的工作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特点。人们喜欢充分应用小块的时间来处理事情以避免时间的浪费, 而微信正是这种应用方式的典型工具。科技期刊编辑部门建立多个专栏或专题的微信群, 邀请相关作者入群, 及时发布约稿通知, 答复作者疑问, 了解相关稿件的写作进度, 为作者提供相关的帮助, 提高组稿的效率和质量。
2) 对于面向公众的组稿而言, 除了要对外发布稿约, 还要及时答复作者的各种疑问等。对于微信的使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期刊的动态和各种文档、稿约等。期刊的相关信息或指导性文档等资料, 无法让作者方便及时获取, 如投稿须知,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稿约等, 往往需要登陆期刊的官方网站才能获取。登陆官方网站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是科技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 对于网站的建设不足, 甚至根本没有官方网站, 导致作者几乎无法自主获取;其次, 登陆网站需要通过搜索引擎等认真查找、比对等, 耗费时间, 在碎片化时间状态下很难实现;最后, 人们已经逐步用手机上网代替了电脑上网, 而手机上网时, 产生的流量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使用官方网站, 几个页面便要占去上兆的流量。
通过微信平台的聊天机器人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的系列问题, 及时向微信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节约了时间, 更降低了流量。另外,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主动推送各种动态和通知, 使得作者在碎片化时间里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可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最后期刊的相关信息或指导性文档都可以通过微信自动获得, 节省了作者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减少了编辑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2) 作者查稿。很多作者习惯打电话到编辑部查询稿件被录用或出版安排等情况, 占用了编辑不少的工作时间, 影响了编辑的正常工作。有些编辑部门为了优化此类工作, 专门设置了具有投稿、送审、查稿等功能的信息系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投入需要一笔费用, 还有后续的维护、更新等, 都会对编辑部的运行产生一些负担。另外每个期刊编辑部门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规格, 差异较大。对编辑部门工作人员而言要通过培训才能掌握部分功能, 对于作者而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操作、重复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记录每个平台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等, 造成了作者很大的负担, 也造成了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 对编辑部门而言, 设置稿件的查询功能容易实现, 简化了和作者沟通的繁琐程序。且由于工作人员生活中对于微信的广泛使用, 对于微信的功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另外使用微信完全免费, 不需要投入软硬件, 且软件功能会持续更新。
对于作者而言, 通过发送稿件编号可以查询到稿件处理程度, 相比使用电话、期刊编辑部信息系统而言都更加省时、省事, 同时也免去了填写个人信息带来的繁琐手续和安全隐患。另外, 由于作者在生活中对于微信的频繁使用, 也大幅度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节约了作者的时间和精力。
2.2 审稿环节
对于很多编辑部门而言, 审稿环节是比较头疼的, 审稿专家往往由于工作繁忙, 稿件往往难以保证按时按质完成。往往出现稿件送给专家后, 三番五次的催促, 都难有回复, 后面实在是拖的太久了, 干脆就草草了事, 不利于稿件质量的把关。这显然让编辑部门处于两难境地:审稿专家经验丰富、学术渊博但时间紧张;有的学者时间很多, 但学术水平不足, 不能准确把握稿件质量。有编辑部门的信息系统也覆盖了送审环节, 依然不能解决审稿慢的难题, 还偶尔遇到专家不习惯使用信息系统的情况, 往往要打印出来手工审稿。
近几年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各种年龄、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岗位的手机玩家在各种场所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到处可见, 以至于网络出现了“低头爸爸”的头衔, 而澳大利亚更是创造了“低头族”一词。借用微信这样的工具,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专家们低头一把呢。
编辑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通过微信, 以文档稿件或图片的格式发送给审稿专家, 专家就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收和审读, 例如等着开会、等人、甚至上厕所时都可以审阅,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于不习惯打字的专家来说, 对于图片格式的稿件, 可以使用手机的图片编辑软件进行标记, 再使用微信的语音功能, 对图片稿件上的标记进行阐述, 将微信语音发送至编辑部;对于文档格式的稿件, 可以通过手写输入进行审阅, 意见较长的, 同样可以通过微信语音进行说明。这样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审稿的效率, 补充纯文字审稿意见的不详尽之处, 通过录音审稿也可以大大的节省专家打字的时间, 提高审稿的效率, 缩短审稿周期。
2.3 编辑校对环节
稿件校对工作是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与作者进行有效、快速的远程校对是期刊工作者们近年来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微信可以快速发送文字、照片和声音等, 适合稿件远程校对所需的“面对面交流”的要求。特别是遇到下述的类似情况时, 使用微信沟通可以很好的处理好远程校对问题。
1) 不善于使用图片处理软件的作者。
稿件中使用的图片, 有很多是仪器出的, 不是作者使用图片软件做出来的。让作者修改图片往往是不可行的, 而细节的问题往往通过文字很难表达清楚, 传统的做法只能是作者打印出图片, 在原图上手工修改然后邮寄回编辑部或者扫描后发电子邮件, 大费周章。而如果使用微信, 作者用手机将图拍照后通过微信发给编辑部工作人员, 每一处问题都通过语音微信沟通, 及时修改, 就可以把问题简单的解决, 提高工作效率。
2) 作者出差的情况。
作者在外地出差时, 往往由于使用电脑上网不方便、软件缺乏等问题, 很难在电脑上进行校对修改;通过电话的话, 又容易遇到不方便接听等等, 导致沟通困难。如果通过微信将校对稿的图片发给作者, 并辅以语音留言进行解释说明, 在作者方便的时候就可以收听留言并对照图片进行修改, 即方便了作者, 也降低了编辑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语句有歧义的稿件。
有些稿件在语句语法上不太注意, 导致稿件的可读性差, 语句有歧义。通过电话沟通的话, 需要作者有合适的时间且面对着稿件, 占用编辑部工作人员和作者的较多时间。如果通过微信进行沟通, 将需要明确的地方以图片和语音的方式留言给作者, 在作者有时间的情况下随时进行对照修改, 即能有效地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同时又节约了不少的电话费支出。
2.4 出版环节
数字化是近几年来期刊业热议的发展趋势, 科技期刊由于受限于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加入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加入开放存取平台;自建数字化平台。而三种方向都有不同的难题:首先, 加入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这些科技期刊专业的数据库平台成为用户查找文献最常用的平台, 但科技期刊在这个数字化的产业链中, 没有谈判的筹码, 只能简单的向数据库提供资源, 甚至变成了科技期刊传播的主要途径, 学术影响力和经济收入都收到影响, 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行业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垄断局面[5];其次, 加入开放存取平台。在国外开放存取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 我国的开放存取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形容, 开放存取平台影响力甚弱, 以至于连很多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都不甚了解。虽然有学者提出了相关创新性的开放存取发展路径[6], 但开放存取真正的发展还必须依赖国家层面的举措, 目前来看, 显然加入开放存取平台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效果;最后是自建数字化平台。显而易见, 以自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发展数字化, 比起加入开放存取平台难度还要更大。除了影响力小、无人问津外, 更大压力是, 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开展平台建设, 对于绝大多数的科技期刊而言, 这是行不通的。
与传统的门户网站不同, 首先使用微信不需要考虑投资的问题, 其次微信传播以“人人为发布者, 人人为接收者”为特征, 其优点在于信息可以通过微信以裂变式、碎片化地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快速、动态、实时互动、受众多、具有长尾效应等特点, 科技期刊可以借此作为期刊传播的新途径。以微信传播为途径, 整合科技期刊相关的数据资料、融合科技期刊相关的各种要素, 广播平台提升影响, 窄播平台强化精准, 建立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平台。
对于使用微信平台建设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环节, 要结合微信平台和科技期刊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1) 出版风格特点。
科技期刊的文章侧重学术研究, 篇幅长且内容艰深枯燥, 适合做学术研究或查阅资料时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微博这个平台, 科技期刊应借助微博传播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摘炼精要, 构建一个轻松的微信出版和阅读模式。
2) 传播特点。
科技期刊利用微博平台可以实现编辑部与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的良好互动。特别是利用作者对期刊的转发, 可以更好的拓展读者空间、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稿源。
3) 媒体格式特点。
传统印刷期刊的媒体格式单一, 传播内容有限, 而使用微信的多媒体属性可以很好的拓展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方式[7], 图、文、音并茂, 增加期刊的吸引力, 可以更好的展现科研成果, 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应用。
2.5 辅助拓展工作
1) 推送导读。
采用语音的方式向读者传递期刊最新最热门的导读内容, 会让读者感受到新鲜的体验和舒适享受, 且对于提升期刊本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8,9]。编辑部工作人员可以将近期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成果编辑成5分钟以内的语音消息推送给读者, 让读者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获取最新的相关资讯。
依据读者的不同需求, 定期将最新目录推送给相关的订阅用户, 将不同专题前沿论文题目通过图文消息展示出来, 甚至可以直接链接作者的微信号, 以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和即时互动。
2) 推送语音祝福。
重要的作者和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高水平论文提供者和质量保证者, 是决定期刊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微信平台在生日时给他们发一条祝福的语音信息以表达关怀, 比起电话少了打扰的担忧, 比起冷冷的文字, 则更具亲和力、更能增进期刊他们之间的感情。
3) 应用平台举办活动。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各种活动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建立更广泛的粉丝群体、扩散更强的影响力。如对于积极参与互动讨论的读者, 编辑部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粉丝活动来提升人气;在推送信息时穿插生活小常识等;每期评选转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以激励作者, 以期吸引到更多稿源。合理充分运用微信平台可以将在原来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开展的活动以方便、集约、高效的途径实现, 增进读者编者间友谊的同时又打造出期刊的人文品牌形象[9,10]。
3 结论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科技期刊的办刊工作模式, 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科技期刊与微信等新兴信息传播工具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互利的工程, 需要广大的科技期刊工作者发挥智慧和创造力, 积极地参与进来。微信不但引发了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变革, 也给科技期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平台, 将微信平台的功用融入到科技期刊办刊的各个工作流程中来迎合了科技期刊发展的时代要求, 值得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浩, 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4) :78-81.
[2]梅阳.传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经营[J].传播与版权, 2013, 1 (7) :142-143.
[3]余溢文, 虞蓓蓓, 赵惠祥.基于微信平台的学术期刊交流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5) :664-666.
[4]钟琳.时间碎片化环境中科技期刊移动传播构想[J].出版科学, 2014 (1) :89-92.
[5]赵文义.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价值反思与改革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 (6) :150-156.
[6]钟琳, 梁光铁, 陆娜, 等.科技期刊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模式发展思路探讨[J].编辑之友, 2012 (7) :64-66.
[7]陈晓华.传统报纸使用微信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新闻传播, 2013 (1) :14-17.
[8]覃合.新媒体浪潮下期刊编辑工作的调适与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7) :163-165.
[9]万美, 刘杨铭, 吴海平, 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 :104-105.
期刊办刊 篇5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学者,编辑,发展建议
高校主办科技期刊作为学术平台,既是展示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与其他高校进行学术、科研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它既反映和代表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因此,大力建设好高校主办科技期刊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两个重心,扩大高校的学术影响力。
本研究对在高校工作的不同学科的学者和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走访了4个科技期刊编辑部,考察4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最后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和走访研讨得到的结果,以发现高校主办科技期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为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设计更加合理可行的方案。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4所高校在职在岗的学者100人,涉及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此外,走访了4个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编辑部,联系编辑人员19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文针对高校专家学者和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人员围绕科技期刊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通过向对象群体发放、回收调查问卷来了解专家学者对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意见,获悉编辑人员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建议。针对专家学者的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封闭式问题,涉及投稿方式、审稿时长、审稿通过率、刊发周期、学术水平、影响因子、编校质量、发展的期望值和社会服务满意度9个方面,囊括了从编辑处理流程中的收稿、审稿到刊发,从科技期刊的现状到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题,主要是用于征集科技期刊建设的建议和意见。针对编辑人员的调查问卷与之相同,以便比较学者和编辑人员群体对相同问题的意见有无差异。
2.实地调查法。对各科技期刊编辑部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相关资料,以研讨会的形式探讨对于科技期刊建设的意见。
二、结果
(一)针对学者的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向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94份。其中,认为期刊的投稿方式有待改进的占29.8%(16人选择“不满意”,占17.0%;12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12.8%);认为期刊的审稿时长有待缩短的占72.3%(42人选择“不满意”,占44.7%;26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27.7%);认为期刊的审稿通过率有待提高的占31.9%(23人选择“不满意”,占24.5%;7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7.4%);认为期刊的刊发周期有待缩短的占41.5%(24人选择“不满意”,占25.5%;15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16.0%);认为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的占36.2%(28人选择“不满意”,占29.8%;6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6.4%);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待提高的占17.0%(10人选择“不满意”,占10.6%;6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6.4%);认为期刊的编校质量有待提高的占18.1%(12人选择“不满意”,占12.8%;5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5.3%);对期刊的发展充满期望的占77.7%(21人选择“非常高”,占22.3%;52人选择“较高”,占55.3%);认为对期刊的社会服务感到满意的占63.8%(16人选择“非常高”,占17.0%;44人选择“较高”,占46.8%)。
(二)学者对科技期刊建设的意见分析
综合学者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上对于科技期刊建设提出的意见我们发现,建议加大对优秀学术论文的稿费奖励力度有的72人次,建议对优秀学术论文简化审稿处理流程、给予“绿色通道”的有66人次,建议新上电子投稿、审稿系统或在原有的系统进一步增加人性化功能的有63人次,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人员业务能力培训的有45人次。
(三)针对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
向编辑部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9份,实际收回18份。其中,认为期刊的投稿方式有待改进的占11.1%(2人选择“不满意”,占11.1%;0人选择“非常不满意”);认为期刊的审稿时长有待缩短的占5.6%(1人选择“不满意”,占5.6%;0人选择“非常不满意”);认为期刊的审稿通过率有待提高的占0%(0人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认为期刊的刊发周期有待缩短的占11.1%(1人选择“不满意”,占5.6%;1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5.6%);认为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的占0%(0人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待提高的占11.1%(1人选择“不满意”,占5.6%;1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占5.6%);认为期刊的编校质量有待提高的占5.6%(1人选择“不满意”,占5.6%;0人选择“非常不满意”);对期刊的发展充满期望的占72.2%(7人选择“非常高”,占38.9%;6人选择“较高”,占33.3%);认为对期刊的社会服务感到满意的占88.9%(12人选择“非常高”,占66.7%;4人选择“较高”,占22.2%)。
(四)编辑人员对科技期刊建设的意见分析
综合编辑人员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上对于科技期刊建设提出的意见我们发现,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人员业务能力培训的有18人次,建议新上电子投稿、审稿系统或在原有的系统进一步增加人性化功能的有12人次,建议出台针对编辑人员的奖惩制度以强化编辑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的有10人次。
三、讨论
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立足于高校,同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交流密切。其作为学术信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能够为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科技期刊围绕特色栏目向著名专家约稿,或向科研工作者进行组稿,研究领域相似的学术论文被刊登,会引起学术界的争鸣,起到引领科研前沿、传递学术信息的作用,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1]。
高校学者本身既是高校主办科技期刊中论文的作者,又是科技期刊的读者,一部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治学严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学者还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承担稿件的编审工作,他们对于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现状和发展最有发言权。
本次研究发现,高校学者群体普遍对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投稿方式、审稿时长、审稿通过率、刊发周期、学术水平不满意,尤其是对审稿时长、刊发周期不满意的占40%以上。这一科技期刊的作者、读者群体反映的问题,值得编辑部工作人员反思在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是否存在着散漫、拖沓的工作作风。高校学者群体大多对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感到满意,这肯定了高校主办科技期刊在提高编校质量和强化稿件筛选中所做的工作。高校学者大多对影响因子无明显反映,说明随着我国不断推动对科研工作新的评价体系的改革,影响因子已经不再成为学者的关注点,学者更重视的是其研究成果的及时传播。高校学者群体大多对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对期刊的社会服务感到满意。
对编辑部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编辑部工作人员本身承担着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对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有较强的责任感,这使得他们不断改进编辑工作方式,端正工作态度,以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所以,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感到满意,反映在调查问卷上,即大多对于科技期刊的投稿方式、审稿时长、审稿通过率、刊发周期、学术水平、编校质量、影响因子感到满意。同学者相一致,编辑部工作人员对高校主办科技期刊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对期刊的社会服务感到满意。
针对调查问卷和研讨会反映出的问题,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编辑部多多鼓励成绩突出的学者关注从事学科的发展,热爱编辑出版工作,保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承担稿件的编审,积极参加编委会活动;其次,编辑工作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集思广益,在缩短审稿时长,加快刊发周期方面多下功夫;最后,编辑出版业务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不仅需要认真与学者沟通、交流,而且需要有相当的学术水平能够与学者讨论学术论文的内容。编辑要想完全胜任这一角色,就应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学习,成为学者型编辑。学者型编辑能够更好地洞见学术发展的趋势,策划科技期刊刊载论文的主题;能够更有效地与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专家联系和沟通[2]。因此,高素质的学者型编辑才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倪天辉.高层次人才与高校学报辩证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