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学习资源论文

2024-10-05

数字学习资源论文(精选12篇)

数字学习资源论文 篇1

1 数字化学习资源概述

1.1 数字化学习资源简介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数字化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信息资源[1]。数字化学习资源不仅具有多媒体、超文本、交互友好、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 而且知识间的联系是网状的, 可以有多种组合与检索方式, 因此受到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广泛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 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数字化学习资源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 多样性:信息内容以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等形式表现; (2) 共享性:网络环境下远程共享, 可随意获取; (3) 时效性: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及影响范围扩大使信息时效性增强; (4) 互动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双向传递及反馈功能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为便捷有效; (5) 丰富性: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异常丰富; (6) 扩展性:允许在其基础上进行横向扩展与纵向精加工, 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及同一学习者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 (7) 再生性: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下, 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整合及再创造[2]。

1.2 数字化学习资源理论

下面从信息传播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阐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理论基础。

(1) 从信息传播视角看: (1)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传播过程中, 设计者和智能代理作为传播者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传递给使用者, 并且使用者可将学习结果反馈回来; (2) 学习资源可以多种方式呈现; (3) 通过传播与反馈, 可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馈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

(2)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看: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为, 学习者获取的知识不是由外部直接给予的, 而是通过学习者自主建构形成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需要, 要求有新的可用资源的帮助, 新的可用资源可从提供的资源中找寻, 当不存在时可反馈给设计者或智能代理, 从而帮助其不断修改、完善该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有助于提高系统完整性。通过接触数字化学习资源, 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信息素养。获得知识建构的能力首先需要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实践, 学生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转化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 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教师传播知识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研究表明, 在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社会,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取决于其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

2 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获取路径、使用时间和工具的调查发现,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问题。在来源上, 媒体资源、电子书、课程包的比例之和达到50%以上, 而其它相当一部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尤其是生成性资源在利用中占比很少;在获取路径上, 近100%的学生经常使用搜索引擎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 与特定学科网站链接的门户网站、数字图书馆、在线展示等较为权威的渠道却很少使用。而在线下获取途径中, 70%以上是通过教师、同学、院系的教育部门获取, 从专业协会、图书管理员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仅占10.7%;在使用时间上, 在完成作业时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比例可达70%以上, 在课堂上却很少使用;在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工具中, 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占96.7%, 使用电子邮件占83.5%, 使用演示性软件占76.2%, 而使用网上图书馆目录和摘要、索引数据库却都在20%以下。

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筛选, 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从而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此方面缺乏必要认知, 在态度上存在一定问题, 在资源共享中存在不能大范围共享优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现象, 而高校学生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与基本的信息素养也存在缺陷, 包括对网络课程的选择与信息检索、筛选等。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缺乏认知, 并缺乏共享自己获得的优秀学习资源的意识;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技术性规范与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也存在漏洞。

3 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3.1 充分利用交互型人力资源

交互型人力资源指利用互联网互动交流工具进行沟通的人力资源。就课程资源而言, 人是最有价值的资源。课程人力资源包括在线的教师、学生、学科专家, 以及阅历丰富的长者、学生家长等。数字化学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在线学生是数字化学习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交互型人力资源。同时, 在线学生在虚拟社区中构成的个人关系网络与学习伙伴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论坛、实时聊天系统、电子邮件、FTP等工具, 可以扩大课程人力资源的范围, 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电子邮件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人际异步交流手段, 可用于学生向教师提问、递交作业及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等学习情境中。论坛是目前网络交流最常见的互动工具[4], 学习者在各个论坛专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并交流经验。学校可以在校园网内搭建一个论坛平台, 组织在线学习社团, 并利用公共反馈机制进行反馈, 私人问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私人反馈, 以此建立学生的人际关系, 而且有利于高校的人性化管理。

3.2 通过校际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体制都是在现有“孤岛资源”基础上建设的, 存在地区差异大、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各自为政、观念落后, 缺乏合作意识以及网络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现实需求、共享平台、管理与服务、保障途径和最基本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共同构成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的要素。各要素间相互制约和支撑, 共同为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5]。

高校文化底蕴较浅, 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较少, 而且每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对于学科、专业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共享端口, 将电子图书、参考文献等以账号登录的形式共享。高校内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相互连通, 实现校际共享, 还可结合优势学科, 做出精品课件, 将高校自创的特色教学资源放到平台上, 并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在既定规则下, 学习者可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改, 将其不断完善[6]。

3.3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并能熟练、正确地评价信息与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7]。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的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升信息素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掌握必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方法。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利用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 可以非常容易地查询和挖掘网络环境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2) 利用各种类型网站, 包括各类教育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 (3) 利用地区或学校的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库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科学化、系统化的集合,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库建设, 连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措施推动教育资源库建设进程。

(2) 加强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教学力度。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信息检索课教师应注重实习环节, 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 让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

3.4 增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识

在调查中, 44.5%的大学生选择喜欢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52.2%选择一般, 仅有3.3%的大学生不喜欢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大多倾向于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但使用态度不够积极主动。倡导、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 将业余学习与真实任务相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进行引导, 要总体规划、分层实施, 有步骤、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 全面推进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 从而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达到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的目的[8]。

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讲授与课本的学习, 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 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教学效率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学科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渗透, 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将学生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通过灵活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技巧,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 学会合理利用图书馆数字化学习资源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9]。尤其进入信息时代, 数字化学习资源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形式, 包括教育视频、音像材料、软件、文献资料等, 可以通过登录的方式进入图书馆馆藏, 并根据自己需求下载数字化学习资源。不论是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 还是CNKI数字图书馆, 它们都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传统图书馆业务为基础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 吸引更多客户, 不仅开展传统图书馆业务中对文献信息的加工整理工作, 还进行传统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转换、大型数字化资源的引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挖掘和组织、信息资源的整合等,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利用率, 缩短响应时间, 以节约用户时间[15]。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 并购买了权威数据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络, 直接登录到图书馆馆藏, 或询问其它学校的图书馆登录账号与密码进行登录, 下载所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4 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的启发

笔者通过访谈和研究, 认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1) 现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大多以盈利为目的, 且价格不菲, 而高校学生消费能力有限, 数字化学习资源因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尤其在进入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后,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更加值得重视。国家应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或建设非营利性组织, 使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范围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应注重保护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 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防止版权或知识纠纷带来严重后果。

(2) 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包含的虚拟现实资源应得到充分重视, 尤其在动作技能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中, 如模拟和数字电路在实验中的运用等。由于实验材料价格昂贵, 采用虚拟现实资源主要考虑学校的经济效益问题, 同时运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3)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博客、个人学习空间、QQ群、贴吧、上传到网络的视频文件和音像素材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有些专业人士会在自己博客中上传最新的数字化资源, 其中会有相关领域内最新动态, 高校学生可以对该博客进行关注, 以获取自己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2) 让学习者以学习文件夹的方式收藏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录及学习成果, 如心得体会、作业、讨论记录、网络链接地址、照片和自制作品等, 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 (3) 贴吧也是获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途径, 可以通过在贴吧中发帖说明自己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并留下邮箱, 可能会有人发送相关数字化学习资源到邮箱; (4) 到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查找相关教学视频并下载。缺点是该视频的顺序是打乱的, 组织起来相对麻烦。

5 结语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发展, 在学习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普及, 高校学生拥有便捷的条件获取资源, 因而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服务。可通过有效利用交互型人力资源、完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转变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 并学会合理利用图书馆数字化学习资源等方式, 改变数字化学习资源利用现状,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宋蓬勃.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5) :34-39.

[2]韩晓琴.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应用的现状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24) :57-62.

[3]李正恒.学生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 2011 (4) :34-52.

[4]李小荣.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中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0.

[5]江忠君.民办高校校园网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3 (3) :52-61.

[6]程结晶.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与创新思维[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 (5) :68-75.

[7]喻丽, 赵波.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J].情报杂志, 2007 (5) :34-42.

[8]丁振国.引导大学生开发和利用网络德育资源的路径初探[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3-28.

[9]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数字学习资源论文 篇2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使用数字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我们已司空见惯。但数字资源、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是外延和定义都不同的三个概念,一线教师常常将它们弄混并不加区分地应用。本文从课堂应用入手,着重?U述了三者的转化过程及教学应用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数字资源;教育资源;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2-0089-02

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的数字化。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不可能不使用数字资源,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哪些数字资源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哪些教育资源可以纳入课堂成为教学资源已成为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通常,把利用信息化终端设备看到听到的都称之为数字资源,可简单将其划分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含动画)等。一般来说,一线教师除了手中有限的与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外,更多地是利用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数字资源。听课中,笔者发现,教师将原生态数字资源放置在课堂中充当教育资源的情况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网络数字资源在升级为教育资源之前,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1.筛选。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寻找所需教育资源是一线教师的常规做法。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取舍”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性质的把握和对教材的理解。一位教师在讲《满江红?抒怀》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音频来感受诗文的节奏,这个视频中的朗读是表演性质的朗诵,听着让人很不舒服。且不说提倡语文教师课堂上范读课文,单从数字资源的选取来看就很不恰当。

2.下载。确定数字资源并下载。文本、图片的下载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再赘述。视频下载是一线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笔者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种下载工具和下载方法。“硕鼠”“稞麦”是两款性质相同的下载软件,适用于国内大多数主流视频网站,具体使用方法感兴趣的教师可以自己下载摸索使用。另外,还可以等网上视频全部播放完毕后,在IE缓存文件中寻找视频文件。当上面的下载方法都无效时,教师可以使用“快剪辑”“喀秋莎”等录屏剪辑软件进行选择性录屏,这样可得到需要的视频。

3.处理。从教育资源专网上下载的可能是教育资源,但从公网上下载的数字资源绝不是教育资源,必须根据课程性质、教材目标、教学过程等需求进行技术处理才能成为教育资源,如截取、增效、重组等。将网络原生态的数字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是教育资源应用的大忌。一位教师讲《生物育种》一课,用下载的某日《新闻联播》视频导入新课,长达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介绍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状况的仅有几十秒。教师课前对自己提供的资源并没有进行截取,“东拉西拽”了一分多钟学生才看到了预定的内容。

这里的“筛选”体现的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素养;“下载”和“处理”显现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那是不是经过了上面三个步骤后形成的教育资源就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资源≠教学资源

可以把具有教育属性的数字资源统称为教育资源,但不能说“差不多”的教育资源就可成为教学资源。笔者认为,在将一个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资源之前,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审视。这是将拥有的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做的。首先,要审视教育资源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的契合度。这是资源应用的关键,契合度越高融合度就会越高。其次,要考虑教育资源的放置位置,是放在课前创设情境,还是放在课中优化课堂结构,或放在课尾梳理总结。不同的教育资源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不同,效果也不同。在听课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应用教育资源方面都存在“跟着感觉走”随意使用教育资源的现象。在初中思想品德《自觉维护正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好汉歌》引入,并让学生找出《好汉歌》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与教学主题“自觉维护正义”的教学目标是相悖的。这样不加审视地随意使用数字资源对教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2.加工。一个教育资源在纳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资源之前,教师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要用这个资源?我用这个资源干什么?……使用资源的目的和作用等搞清楚之后,教师一定要动手对即将纳入课堂教学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度加工,使之契合教学目标,将其提升为教学资源。即使使用《好汉歌》这样的短资源也不能让其全部呈现,应该截取与教学目标最相近的那一小节,大概就几十秒的时间。对于网上得来的较长的数字资源,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进行加工、重组的工作就更不能少。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阿炳与二泉映月》一课时,一位教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纪录片《二泉映月的录制过程》。此片以人物专访的形式呈现,时间很长,这位教师将此纳入教学过程中,但没有进行任何加工重组,而是边讲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拖拽”观看,将一个极具使用价值的教育资源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使用资源给教师的警示是:缺少加工的数字资源很难与教学目标直接融合。

3.诠释。教师将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应用目的和作用,其次要做好资源的诠释准备工作。此项工作对从长篇电视连续剧中截取的视频资源来说尤为重要,某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时,从电视连续剧《戚继光》中截取了一段大战前戚继光的阵前训话,时长约3分钟。学生看完后,教师问:“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一个女生脱口而出:“帅气!”全班哄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教师播放截取视频前,既没有对视频前后背景及截取视频本身进行简要介绍,也没有提醒学生看视频时重点观察什么。学生看到的只是1个年轻英俊的男演员在队伍前走来走去说着话。“帅气”的答案就不难解释了。课后调查更发人深思:笔者随意问了5位学生,“那个年轻的男演员扮演的是谁”?只有一位学生答出来了,还有4位学生竟然说不知道。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 篇3

摘 要: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精品课程和微课程是两种典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对比分析这两种学习资源产生、发展及其特点,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将朝着“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而且“宏观”和“微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各有其特点和优势。最后,文章分析了微课程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作用,认为它可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 “大众建设,大众共享” 的模式。

关键词:精品课程;微课程;数字化学习资源;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11-04

2000年6月,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题的ET-CEO论坛(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第三次年会上,有学者首次提出了数字化学习概念。在国内,2001年,李克东教授首次阐明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十四年过去了,数字化学习已经被认为是当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数字化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的数字资源建设与发展趋势,不言而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数字化学习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数字化学习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基本要素。从上面定义我们看出数字化学习资源是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基础,没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就不可能进行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质量和使用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效果。所谓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1]。例如数字视频,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微课程等等,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为不同种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所具有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由好未来和艾瑞咨询合作,通过艾瑞iClick社区、好未来家长帮论坛、家长帮(app)、学而思网校等渠道的调研制作而成的201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指出有49%的中小学生目前已经使用着互联网科技化的教育产品,并且有36%的人表示想尝试使用。[2]这说明数字化学习在不断发展,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实现机制主要有五种:国家项目引动机制、产业发展驱动机制、公众媒体推动机制、多方合作联动机制、网众互动生成机制,分别适用于不同形态的资源建设项目。[3] 这五种机制各有其特色,促进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精品课程属于国家项目引动机制,而微课程则属于符合网众互动生成机制。因机制的不同,这两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各有其特点。

二、精品课程与微课程的产生和发展

1.精品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教育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4]国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划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全国各高校先后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教育部从746所高校的课程中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5]

2.微课程的产生与发展

(1)学习方式改变促使微课程的诞生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碎片化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碎片化学习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需求,利用多样化学习媒体、零散时间和分布式的空间,学习零碎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6]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自由时间变的越来越零碎,很少有大段时间去学习,碎片化的学习更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单位时间内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都是有限的,当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人就没办法加工和处理这些信息。碎片化学习更多关注知识内容碎片化,强调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个体学习或组织学习,这种模块化组织知识的学习方式更利于人们对信息的处理。[7]碎片学习这种灵活的、开放的、微型化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从微视频发展而来的微课程因其主题突出、情景真实、短小精悍、半结构化易于扩展的特点,兼具易获得、易传播、易共享等优点,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丰富了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环境发展。

(2)技术的发展促进微课程的发展

微课程简称“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8]微课程由微视频发展而来。微视频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9]微视频短、快、精的特点恰好方便于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从根本上促进了微视频的快速传播和共享。

三、精品课程与微课程的比较

我们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应用与共享、课程管理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和微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1.课程设计方面。精品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内容承载平台的设计(网站的设计)、教学内容学习帮助设计三个部分。其中教学内容设计是精品课程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设计要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与重组,并根据不同内容的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以便使教学内容适于以网络化形式和手段表现出来。[10]内容承载平台的设计也就是网站的设计,包括网站导航设计、网站结构设计、网站风格设计等内容。良好的结构和导航能为学习者提供便利,方便学习者找到学习内容和资源,网站风格设计则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内容学习帮助的设计包括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的设计、学习帮助资源或工具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等,这些部分都为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微课程的设计一般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教学语言设计。[11]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方面精品课程和微课程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相比较而言微课程的设计更偏重于课堂教学层次的教学设计,精品课程的设计属于更宏观的产品层次的设计。

2.课程开发方面。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开发人员看,建设一门精品课程非一个人的能力所为。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一个团队,需要团队中各人员的协调分工才可能完成,并且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还是一流的教师团队。因为一流的教学内容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实施;一流的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编写和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和创新;一流的教学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12]从开发技术和制作成本来看,为达到良好的交互性,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并且制作成本较高。与精品课程相比微课程开发技术简单,制作成本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

3.课程内容方面。精品课程内容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并且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到教学管理的支持与服务等各项都必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够达到“一流”和“示范”的效果;从课程的发展看,精品课程内容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动态过程。要称得上“精品”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科学技术的提高,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起到示范性作用。

微课程因其时间短小教学内容也相应的比较精悍,微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选择比较小的知识点或教学活动中的某个教学环节。虽然碎片化学习促使微课程的诞生,受时间影响微课程时间较短,但是微课程内容是重视知识的完整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对教学内容从时间上切片。在碎片化学习中,如果知识被任意切片成支离破碎的无意义的片段不注重知识的关联性,那么学习者获得的也是无意义的片段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微课程都比较注重知识的完整性。

4.课程的应用与共享方面。相对于精品课程,微课程因其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共享方式更灵活,不仅可以使用电脑而且可以使用手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手机和平板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体,有43%用户使用手机获取信息,38%用户使用电脑获取信息。[13]因此时间短小的微课程更方便传播和交流。

5.管理方面。精品课程开发建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管理和维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是保证精品课程不断更新起到示范作用的重要保障。而微课程开发完成后可以不需要维护,因为开发难度小,当这一课程过时或不适用于教学时可以随时再开发一个。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微课程以其小而精为特点,要求细致入微,微到极致。它时间短,内容少,制作成本极低。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一个建设团队,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可以说精品课程与微课程在建设上正好走了相反的道路。通过微课程和精品课程这两种典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因其技术发展、开发难度、开发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将逐渐朝着“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这两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沿着不同的去向发展且各有其优点,但是这两个不同去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相互借鉴。特别当手机等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主要设备时,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借鉴微视频的形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课程有逻辑,而且在时间上更短小。这或许更有利于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在微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我们也可以借鉴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流的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的理念,注重内容的设计和一流方法的使用。

四、微课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趋势的影响

精品课程是典型的国家项目引动机制下发展的产物,微课程因其内容小、制作难度小,可以说它带有“草根开发”的特点,是网众互动生成机制的产物。但是这种“草根开发,草根研究”的微课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1.微课程的发展促进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

教学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潜力股,长期因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发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很多教师不愿意经常制作。而微课程因其内容少,开发花费时间也就少,相应的制作成本低,并且微课程开发和制作难度小,这就促使一线教师能够充分参与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微课程教学资源,从而开发出更多的优秀资源。

2.微课程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共享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是制约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微课程因其时间短小,方便于网络传播和交流,特别是在社交网站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为微课程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天然的传播渠道,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

3.微课程的发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

从系统角度看,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看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数字化学习。但是,问题是怎样的数字化资源更实用,人们更需要怎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草根开发,草根研究”的微课程使得每个开发者能够制作出满足自己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当这些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被共享或传播时它就处于这个系统中进行运行,当它的传播速度或共享速度不断增多时,说明它是一个满足大部分人需要的优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反之,说明这个资源并不是优秀的或者不是多数人需要的资源。

4.微课程的发展促进“大众建设,大众共享”资源建设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微课程因其开发难度小,教学人员能够容易的开发制作,并且其快速的传播优势更促进其共享。在微课程开发到共享的整个过程中其实质是大众共同建设,大众共同分享的过程,我们称这一资源建设模式为“大众建设,大众共享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建设的资源,是集体思维智慧的结晶,在大众的传播和分享过程中鉴别资源的实用性和优劣性,因此它的实用性更强,能够满足更多人的数字化学习需求。这一资源建设模式中资源的建设者不仅可以利用公众平台,而且也可以提供一个自己的平台,对平台进行维护,以满足资源的传播与共享,资源的建设与实用性和优劣性的选择通过资源系统的运行自动涌现。从建设成本和资源的实用性共享性方面看,这一建设模式建设成本小,资源的共享性更强。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参与人数的增多,资源量的增大,大众智慧的优越性显得更为突出。

五、总结

在数字化学习日益普遍的今天,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逐渐成为影响数字化学习的核心因素。对比分析精品课程和微课程这两种典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精品课程和微课程在课程内容及开发难度等方面沿着相反的方向在发展,虽然这两种数字化学习资源沿着不同的去向发展但是各有优点,可以在以后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相互借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程的出现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一线教师更广泛的参与到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还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和共享,微课程从开发到共享的过程其实质是大众建设,大众共享的过程,这一过程促进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大众建设、大众共享模式”的产生,这一资源建设模式具有建设成本低,建设平台多样,资源共享性强,参与人员广,便于优秀资源涌现等优点。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8):46-49.

[2]E-learning之家.2014年中国中小学教育学习现状调查报告[EB/OL].http://www.aieln.com/article-7482

-1.html#fromemail.

[3]祝智庭,许 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4]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5]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EB/OL]. http://www.jingpinke.com/ about/jinppinke.

[6] [7]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20.

[8]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黴课发展的三个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9]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1):33-35.

[10]郭玉娟,袁晓斌.精品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2):46-49.

[1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12]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篇4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涵

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化互动式教学的核心, 并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三大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二、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策略

1. 以课程内容为核心, 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基础建设

语文课程内容包括“构成人文素养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对它们的阐释”和需要学习的各类语文知识。它是师生亲近母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载体。它“既包括在教学中现成教材内容的沿革, 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 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在语文课程改革中, 一些教研人员和一线实践者更关注新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的实现, 语文教学研究没有根植于语文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学来说, 我们认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 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 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 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 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 价值都极为有限。因此, 在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中, 也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 让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回归根本。建设科学而祥实、丰富而发展的教学内容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基础。

2. 关注网络平台建设, 为课程资源运用搭建桥梁

信息时代, 网络平台是学生开展自我对话、互动对话的自由空间, 是学生获取知识、实践练演基于资源开展学习的平台。它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 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学习研究的主体, 大家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 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因此, 网络平台的建设对于有效运用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 很多学校已经有了成型的网络平台, 但使用效果却不尽人意。大多数平台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理想开发, 功能齐全运用却很繁琐, 一些平台与课程及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不够。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符合师生运用习惯、与课程需求以及师生发展相关联的简单网络平台才有生命力, 也才能

筅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杜慧敏

在实践运用中“存活”下来。因此, 网络平台建设应该建立在师生的实际需求上, 用网络平台盘活数字资源, 让资源真正作用于师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 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 突出资源建设的有效性, 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应用, 提高教学的效果。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千万不能搞成“书本搬家”, 不能简单地罗列堆砌, 在开发建设资源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资源的多媒体属性和多种类型外, 更多地要对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数字化学习毕竟还是新生事物,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它还不够熟悉, 还有许多规律需要探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对数字化学习应用的方式理解比较单一, 有近80%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就是自己上网搜索资料, 这与我们所设想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知识建构的工具相差甚远。因此, 在学习资源中还应向学生介绍各种学习方法、策略的特点和使用条件, 并推荐该知识点或学习内容最适宜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和策略, 提高学习能力。

三、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实践

基于任务的教学是近几年来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尤其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生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 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 形成知识建构, 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们选择了“口语交际”这门课程开展这一模式的研究, 创建了“任务驱动”学习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这里的“动”包含有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个体的“主动”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具体有以下教学环节。

1. 资源建设

教师根据要学习的课程, 自行开发研制了“口语交际”专题学习网站, 将考试大纲、教学内容、学习要求等放置于网站, 开发了发音技巧、讲故事、演讲、语言艺术小品等一系列教学课件, 并开设了学法指导、问题与建议等互动交流平台。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口语训练方面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源, 并提供大量相关网站链接。

2. 任务驱动

将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每一个学习模块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完成的任务, 且具有可操作性, 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最后通过这些小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原则。任务设计要注意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要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载体, 将其学科知识融合其中, 在营造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口语表达”单元, 明确的任务是“表演一个语言小品”, 学生就要通过课堂、网络、与别人交流等环节选择作品、排练演练一系列过程掌握口语表达的方法与艺术。

3. 分组协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选择要注意能力搭配。各小组要对自己想争取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等进行简单论证和阐述, 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各学习小组成员根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分工合作, 进行资源的搜集、分析、讨论、交流、分类、汇总, 形成研究报告, 并制作成PPT或小型专题网站。其中, 要有一个人记录本小组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 实践体验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的实质阶段, 因为任务驱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通过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 借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同认识的共鸣, 不同观点的交锋, 互相补充和修正, 加深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理解, 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管理重组, 完成学习任务。当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简单的描述, 指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要注意的有关事项。此外, 教师还要介绍一些小组协作学习和利用资源学习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5. 成果共享

在任务完成以后, 各小组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方法、心得体会向全体同学讲解、展示, 与全体同学分享。各小组还将本小组在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本小组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共同解决。

6. 评价总结

在全班广泛交流、展示成果的基础上, 师生一起对学生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总结和反思, 评价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和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等。

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作业、实践如果全部都是在网络上完成,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都是在网络中, 虽然相距远在千里之外, 也能看得见图像、听得到声音, 足不出户也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这是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 但人们的交流始终是坐在显示器的前面, 如何能更好地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这是网络时代带来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

1. 网络教材内容标准化

在网络的世界中搜寻出所想要的资源, 并可以通过教学系统所提供的评价机制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从而给予更适合此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然而网络教材资源分散各地, 加上教材格式难以统一, 造成资源搜寻不易与资料整合的困难。

信息时代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我们以整体的视角, 理性的实践开展工作, 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满足师生实际需求的资源。为了做好信息时代的教学工作, 学校不仅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 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 尽快适应数字化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与学的活动, 培养出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优秀学生, 真正实现教育模式跨越式发展, 使我国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 2001 (1) .

[2]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谢舒潇, 李招忠, 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电化教育研究, 2007 (5) .

[4]徐明成.基于“任务驱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教学法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4 (12) .

学习“人教数字校园”心得 篇5

“人教数字校园”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一整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根据一线中小学教学、教研和教务需要,整合教学策略、集成各种媒体资源,针对教师教学和教务管理而研发。“人教数字校园”(PEP e-Campus Live)是以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传播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作为理论指导,采用系统方法,通过分析教学、教研和教务需要,整合教学策略、集成各种媒体资源,针对教师教学和教务管理的专业的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人教数字校园”具有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环境“开放式”、评价支撑“形成性”、服务交流“交互式”、教学管理“高效率”等特点。

通过学习,我对这个教学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知道了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网络、设备、教室、图书、讲义、课件到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的校园。数字化校园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它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中运用自如;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下面我就把我对这一平台的理解做一简单交流。从“人教数字校园”的作用来看,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从课程资源上来看,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资源设计的目的明确,具体从每节课的资源上来说,“人教数字校园”中的每个组成单元都是在为更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而且所有设计都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另外从学习者角度来看,资源的内容是基于对学习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的,有助于解决学生的重难点,特别是选择了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和动画的效果的以及用语言、文字难以说清的问题,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入手,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变得易学易懂,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性:平台资源在选题、内容、表现形式、认知逻辑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性。其结构设计合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恰当、客观准确,层次清楚,表现手法巧妙新颖,技术效果和教学效果和谐统一。

三、集成性: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由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等合成,既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又可以让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由选择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四、交互性:交互性是本平台资源的又一亮点,它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并可以立即形成反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趋势 篇6

科技催生许多新的教学创新,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移动学习,都是在强化无缝学习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数字时代学习的新趋势。数字时代学习形成由在线学习到移动学习,再到无缝学习的发展共识。无缝学习,又称无所不在的学习,指学生在移动设备辅助下,能随时、快速且容易地在不同学习情境中自由切换。

一、无缝学习之探析

1. 概念探析。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移动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①在移动设备的辅助下,移动学习实现因时、因地、因需要、因情境地学习,从而挣脱时间、地点的束缚开展任意学习。

2006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我国台湾学者陈德怀首次在移动学习基础上提出无缝学习的理念及框架。②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无缝学习是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时间,使用手边可以利用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学习。在无线网络与移动设备辅助下,学习者通过无缝学习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穿插、切换。

相对于移动学习,无缝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自由转换,是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高度融合的产物。无所不在的数字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各种学习终端获取知识,并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转换。无缝学习超越移动学习的界限,使学习无所不在。

2. 特点探析。无缝学习是在普适环境和泛在技术下,以学习者需求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通过适当的环境和工具适时获取信息和资源。2012年度的IEEE会议上,陈德怀教授首次概括出无缝学习的特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与社会学习的融合,泛在的学习资源,超越时空界限,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容,多种设备、学习任务间转换。③据此归纳出无缝学习具有及时性、可访问性、交互性的特点。

(1)无缝学习之及时性。学习是因时、因地、因需要而发生的,因此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空,在最需要时获取知识信息,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使学习无间断、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从而做到“无一刻不学,无一地不学”。

无缝学习环境中,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移动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的讲授、师生的互动合作不一定依托于课堂。学生可以在他想要学习的任何时间、地点获取他想要学习的知识,这便是无缝学习的魅力,使学习变得触手可得,而非只能经教师传授的经典定律。无缝学习打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使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灵活、开放性强。学习者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碎片式”学习,使学习在各种学习情境中自由切换。这种学习情境可能在包括学校在内的任何地点,比如家、公交车、工作地点、户外等,可能是面对面教学或远程教学,可能包含教师、辅导人员或无指导人员。

(2)无缝学习之可访问性。开放与共享是数字时代的基本理念。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者可以访问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形式的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课件、视频、音频等资源免费查阅、检索数字化的学习内容。

以往教学中,教师在黑板或多媒体上讲解知识,但演示完毕、课程结束,知识则被擦掉或关掉了,而那些没有理解的内容也不会再重新讲解。在数字时代,资源永远在线,学生不必担心错过教师的讲解或没跟上课程内容。而且资源是免费、开放的,只要有数字网络和移动设备,学生就可以在任意时刻、地点访问学习资源。

(3)无缝学习之交互性。学习是与情境相关的活动,移动网络及设备为情境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无缝学习则是将学习者置身于适当的使用情境中。通过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学习者不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通过技术实现交互和学习,并使教与学真正突破时空辖制,使学习发生在真实的自然、社会情境中。学习内容和活动是互动有效的,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实现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而且,通过移动技术提供学习者与教授者之间、学习者之间以及资源之间的有效交互。

无缝学习以真实、自然的情境作为学习之隐喻。情境有利于增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标不是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知识。④人机互动、与真实情境的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及把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的能力。

二、无缝学习之启示

相对于传统学习,无缝学习对学习平台与资源进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然而,无缝学习也对技术环境、教师和学生提出更多的挑战。因此,基于无缝学习的优势及挑战,引发对其的几点启示。

1. 优化教学平台。教学平台,是为开展教学实践而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而网络教学平台,则是在线学习和教学整体过程的支撑环境,能承载在线课程,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⑤

首先,教学平台的优化需要技术支持,智能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减少不必要的简单、重复性的操作;其次,教学平台的优化需要政策支持与倾斜,需逐步推进数字网络的建设,对新兴数字企业给予支持;最后,教学平台需要社会的包容,它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预留其上升、成长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需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迎接互联网时代无缝学习的到来。

2. 开放教学资源。随着慕课、微视频等数字教学的推进及教育公平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启免费电子资源。优质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使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可以接受平等、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例如,内蒙古清水河县二中的一个班级利用录制的视频和人大附中“同堂”上课。一学期后,该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

无缝学习通过无线网络将真实学习与虚拟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穿插、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提升学习资源的可访问性,构建开放、免费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3. 转变师生角色。随着数字学习资源的兴起与发展,教师不再是引经据典、“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学生也不再单一地接收知识。无缝学习需要师生转变角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无缝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按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取学习内容与方式。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并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时,才能掌控学习目的和节奏,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一种自然或自发的行为,学习者关注的必是学习任务及目标本身。其次,教师应放下以往“师道为尊”的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辅助性教练。师生不再是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不必不如教师,教师也不必在学术等方面超越学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无缝学习中,可以便捷获取的学习资源使教师与学生“互为师生”、“教学相长”。

注释:

①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②③祝智庭,孙妍妍.无缝学习——数字时代学习的新常态[J].开放教育研究,2015(1):11-15.

④黄荣怀,王晓晨,李玉顺.面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3-7.

数字学习资源论文 篇7

关键词:数字学习资源,利用率,SNS,社交网络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2011年教育部开始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仅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为例, 截止2013年, 该网站共收录高职高专课程5924门, 各类型数字学习资源381340份。然而, “资源过载”和“资源迷航”现象增加了学习者的使用成本[1], 进而影响了数字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大量闲置的优质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学习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

1、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推广难

虽然学者们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绝大多数研究方案都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 研究方案的实施受限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而且, 这种“自上而下”的大项目易走向“重建设, 轻宣传, 少应用”, 往往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

2、“资源迷航”导致学习者使用难

网络上海量的数字学习资源容易使学习者产生资源迷航, 现有的百度等搜索引擎仅提供关键字检索, 搜索引擎往往会返回的大量上下文无关的信息, 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源, 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其信息检索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其耐心的检验。

3、利用网络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技术实施难

多数数字资源“为评而建”, 匆忙上网, 网站建设只为参评, 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尽管研究人员们早已提出诸如“Agent代理”、“个性化信息推送”、“RSS聚合”等技术解决方案, 但大多数网站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内容呈现式, 众多实用的技术依旧停留在理论研究上, 具体实施甚少。

二利用SNS提高数字学习资源利用率

SNS, 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是利用网络以期提供人们一个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 大多数的SNS都提供了方便和促进用户沟通互动的一系列功能。目前典型的SNS应用有:微博、博客、朋友圈、播客、掘客、Wiki等。

1、SNS整合数字学习资源的优势

首先, SNS具备知识共享特性。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在同一兴趣取向 (即课程) 下, 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 (即数字学习资源) 。SNS可通过这种聚合效应, 按教学目标将零散于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源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个基于课程的虚拟知识社区。

其次, SNS强调“人人参与”、“以人为中心”。以往教学资源库主要由教师收集, 然后分发给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教师参与到资源的收集、组合、优化等过程,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SNS平台上,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资源的汇聚、评价、优化和重组过程中。“人人参与”的模式既可以扩大资源检索的范围, 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得以利用, 也可以为学习者创建一个学习探究、协作交流、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学习环境[2],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率。

2、利用SNS整合数字学习资源流程

第一步, 教师建立初始资源库。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com) 、精品课程网 (http://www.jpkcw.com) 、爱课程 (http://www.icourses.cn) 等网站汇聚了大量国家级、省级优秀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 将课程相关的优质数字资源发布到SNS平台, 并告知学生相关网站链接。

第二步, 资源优化重组。学生通过SNS平台对相关资源进行评价,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浏览量、下载量和评价反馈, 适当删减或补充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SNS平台向其他学习者传播相关资源, 进而是资源库得到进一步扩充。

上述流程经过不断循环, 最终使真正优质的学习资源得到发掘并得以充分利用。

3、利用SNS整合数字学习资源需注意的问题

(1) 资源的选取

网络上学习资源众多, 以高职高专类《网页设计》课程为例,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相关课程共计26门。教师在选取初始资源时应仔细研究学情, 结合本课程教学设计, 筛选出适合学习者的资源。

(2) 资源的组织

学习资源难易程度不同、媒体形式众多。教师在上传至SNS平台时应做好层次分类, 可按教学进度结合媒体形式的方式, 以版块、话题或讨论组的形式将资源分类。

(3) 参与激励机制

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是保证初始资源进一步优化扩充的关键。学生参与SNS的动机各有异同, 将课程成绩与参与度挂钩的方式只能作为激励手段之一, 但绝非最佳选择。如何利用SNS的优势, 保证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类SNS平台, 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三总结

利用SNS可有效解决当前数字学习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SNS在教学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孟雄郭鹏飞.基于模糊聚类的教学资源自适应推荐研究.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07期

数字学习资源论文 篇8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概述及其使用问题

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进行历史学习的前提, 只有在此基础上,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两大行为主体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获取学习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便利, 在这种背景下,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运而生, 并逐渐进入其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包括数字的视频、音频, 多各种多媒体手段, 在线学习管系统及各种各样的数据库等, 它既可以通过教师或者学生的下载而获得, 也可以在学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机构支持下进行购买。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既能够满足教学实际, 又可以进行信息的实时更新, 因此其使用十分广泛。

但与此同时, 从现阶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来看,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方面, 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数字资源使用技术,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无法进行较高能力的信息获取; 另一方面, 从学生的使用来看, 由于初中生还未具备良好的资料识别能力, 因此在面对大量的数字学习资料时, 其不能进行合理的取舍, 从而无法发挥数字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初中历史学习中, 合理的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精品化, 就十分有必要了。

二、初中历史数字化学习资源精品化的相关策略

( 一) 学校: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设者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 为了推动历史数字学习资源的精品化, 学校也要进行相关内容的建设。一方面, 成立专门的资源建设小组, 进行学校资源库及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从而历史课堂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学习资料; 另一方面, 各个学校及相关的教育机构要建立起透明化的资源共享平台, 在及时更新资源的同时, 为师生随时随地获取资料提供方便, 从而促进师生资源使用的交流与互动。

( 二) 教师: 历史课堂精品数字学习资源的引领者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 教师是课堂行为的主要实施者, 其在课堂中所使用的数字学习资源, 对课堂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想促进数字资源的精品化, 教师要积极开发有效的历史史料教学资源。由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其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 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的课堂教学时, 要注重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有效筛选。一方面, 要利用好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资源, 使其更好地形成课堂注解; 另一方面, 对于丰富的影视、图片等信息, 教师应选择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想的教学资源。例如, 教师在教授抗日战争或抗美援朝内容时, 首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 从而为课堂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对书本上的相关事迹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从而将学生的情感带入其中; 最后, 教师可以从丰富多样的影视资料中选取材料, 如 《建国大业》 《走向共和》等, 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了特定时期的史实与人物。

( 三) 学生: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实践者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及素质教育的提倡,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因此, 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中, 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课堂体验的引路者, 而学生却是将信息进行加工的主要实践者, 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史料查找能力。如当教师讲授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探究的教学方式, 即事先将学生分为相关的学习小组, 并安排其进行相关的历史资料搜集, 从而在史料搜集的基础上, 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之后在课堂上, 让学生进行资料展示与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与引导, 对于其所搜集到的不符合史实的资料进行指出, 从而提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 又可以让其学到正确的历史知识。

三、结语

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 初中历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变得更为便利。而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 进行精品资源的获取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精品数字资源的获取, 既可以帮助教师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资料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说能够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但其发展又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史料的完善。

摘要:在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 历史学科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较为丰富的史料支撑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海量的数字学习资源中, 选择合适的课堂学习资料, 成为了当前历史教学中的一大挑战。在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从教师、学生两大行为主体入手, 构建出全新的“精品化”数字资源学习模式, 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数字化学习资源,精品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 (2) .

[2]刁永锋, 数字化学习的教育传播模式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03, (11) .

[3]任为民, 谈网络学习、网络资源建设与网络教学改革[J].天津电大学报, 2004, (12) .

浅谈数字化学习 篇9

在20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初,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产生了知识化教学。20世纪中叶, 半导体技术和DNA技术的出现, 促使高新技术发展, 产生了智能化教学。20世纪末, 信息技术将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推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海量的信息以数字形式表征,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新技术不断涌现。作为培养社会生产者的教育活动也被注入了信息化的元素。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网络使远程开放教学成为可能, 满足了学习者非时空自主化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趋向数字化, 产生了数字化学习。

1 什么是数字化学习

著名的未来学家和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蒂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曾引发中国人对未来信息世界的狂热激情和无尽梦想。十多年过去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新技术相继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融合。

1.1 数字化学习的定义

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何克抗教授认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数字化学习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 将数字化的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以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继而实现一个真正体现学习者自主化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的过程。

1.1.1 数字化学习在国内外发展的过程

2000年5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设计明天的教育”的倡议 (简称数字化学习倡议) 。

2000年6月, 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召开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上, 首次提出了数定化学习的观念, 阐述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2001年11月, 在广州举行的以“Elearning”为主题的“教育技术论坛”研讨会上, 何克抗教授做了“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的主题报告, 此举在国内引发了对“E-learning”概念内涵、学习目标、实施手段和学习方法的广泛探讨, 这里的E-learning指的就是数字化学习。

1.1.2 数字化学习的广义与狭义定义

广义上讲,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由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的信息化环境中所进行的学习, 是基于技术的学习;狭义上讲,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 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

1.2 数字化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1.2.1 数字化学习的实质

数字化学习的本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过对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工具的数字化, 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学生的学习认知工具, 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 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至整个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新型人才。

1.2.2 数字化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数字化学习的先决条件, 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数字化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数字化学习, 要求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学习数字化的课程, 对知识利用数字化工具重构。

1.3 数字化学习的可行性分析及现状

1.3.1 数字化学习在国内开展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1) 技术支持上可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 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网校建设, 使得我们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

(2) 经济收益上可行。教育需求增加, 数字化学习的引入和开展将会达到一定的规模, 使得教育资源单位经济收益增大。

(3) 社会效益上可行。数字化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提供条件支持, 势必推进整个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1.3.2 数字化学习在国内开展的现状

国内曾有学者对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进行过调查,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字化学习技能, 多数学生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但是学生们上网的时间用于的学习的时候少, 甚至不会利用网络辅助学习, 更喜欢群体性的有老师参与指导的学习环境。就数字化学习资源来说, 学生们喜欢从国内外的网站、图书馆和学习资源库里检索视频、课件和文字材料等, 也有学生反映资源太少质量不高。从中可以看出,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

2 数字化学习的组成要素

李克东认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3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2.1 数字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 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 知识的表征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倾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管理人性化, 现实场景虚拟化。

2.2 数字化学习资源

教育技术学定义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作用。数字化学习也要依托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学习资源建设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资源,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课件和视频等。不同媒体形式的资源之间可以组合形成新的资源。

2.2.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为设计的和利用非设计的。有些是教学环境型的资源, 本身不是纯粹的资源, 但是它可以依托自身的环境组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服务, 基于此又可以分为资源型学习资源和系统环境型学习资源。还有就是综合所有类型的集成型学习资源, 比如说互联网等。

2.2.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 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化、超文本、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

2.2.3 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和管理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有以下几种方式:改进传统学习资源, 将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购买专业机构开发的资源, 进行二次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直接入库;网上下载资源充实本地资源库。

对于资源的管理, 要动态跟踪及时更新, 统筹规划扩大投入, 提高质量, 丰富数量, 注重学习者的真正需求。

2.3 数字化学习模式

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模式。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学习者与老师的关系是对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 在线与其他学习者交流。

2.3.1 资源利用型的自主浏览模式

学习资源库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等选择相关学习资源, 根据评测系统的反馈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

2.3.2 主题探究型的延伸训练模式

在学习相关课程时, 老师给定学习者一定的任务和问题, 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探索,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2.3.3 互动交流型的合作学习模式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与其他学习者组成小组, 组内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激励, 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 增加学习的动力。

2.3.4 远程协助型的专家辅导模式

有些专业领域的问题学习者可能无法解决, 可以通过在线与异地的专家进行交流寻求帮助, 同时也锻炼了学习者的交流能力。

3 数字化学习的变革

3.1 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具有媒体时效性、交互协作性、自主创新性和开放共享性等特点。在网络上, 我们可以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 可以搜索到大量资源。异地在线交流可以使异地的学习者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化学习, 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创造, 老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

3.2 数字化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外, 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教学技能, 掌握如何进行信息检索与后加工, 能够参与到学习资源的开发中, 能够将书本知识以恰当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处理,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

3.3 数字化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

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手段, 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但是很容易走入误区。学习者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这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者还要有创新意识、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数字化学习评价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技术上的支持使评价可以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所以数字化学习评价应该是面向过程中的, 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可以全方位地对学习者进行督促和引导。数字化学习评价中, 评价的参与者不单是教师和学生, 家长、专家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评价相互提高。评价激励机制不掺杂人为因素, 科学的评价使学习者对学习充满信心。

5 数字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5.1 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数字化学习在国内开展的时间不长, 在实现数字化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国内的数字化学习理论研究还处在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 缺乏完备的理论支持, 一些人很容易将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混淆甚至等同;数字化课程匮乏, 数字化教学缺少管理;人机互动的学习, 使一些人忽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 造成道德缺失。

5.2 学习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习者在进行数字化学习时, 大部分的人是把它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些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容易疲劳, 学习效果不佳;有些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达不到要求, 比较排斥数字化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 缺少学习的动力, 盲目学习以至走入误区。

5.3 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忽视客观需求, 没有明确的目的, 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标准;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许多人依然认为数字化学习就是增强教学辅助手段,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建设之初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证和统筹规划, 以至使教学资源重复低层次建设;在设计过程中, 缺乏教育理念, 没有很好把握教学规律, 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一味追求量的增加, 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跟进等。

6 结束语

随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不断深入, 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不断成熟, 数字化学习为其提供了支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它也是数字化学习的核心。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还不是很完善, 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真正普及数字化学习,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要:20世纪末, 信息技术将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推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海量的信息以数字形式表征,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新技术不断涌现。作为培养社会生产者的教育活动也被注入了信息化的元素。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网络使远程开放教学成为可能, 满足了学习者非时空自主化学习需求。传统教学与学习活动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趋向数字化, 产生了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策略初探 篇10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求知的欲望是其知识获取的原动力。学习者在以往学习经验和认知基础上,由老师与其他学习者帮助其完成对学习资源中知识的接受、深化认知、实践验证和重组。学习者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会学习”是知识获取的前提。学习者如何科学利用便利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更为自由、开放地学习,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数字化学习策略的内涵

对于学习策略的概念诠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在学界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概括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将具体的学习活动或步骤看作学习策略,另一种是将学习的方法或技能看作学习策略,还有一种是将学习计划看作学习策略。此外,也有学者综合上述三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学习活动预设方案。

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达到有效的学习目标,所使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泛指学习者用来从事知识的获得、保留与提取的任何行为与思考。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所谓数字化学习策略,是指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科学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总和。

2 数字化学习策略实现的基础

数字化学习策略的实现必然要依赖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自身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是数字化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策略实现的基础。

2.1 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综合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建的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学资源信息以多媒体格式呈现、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习者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育机构应建立并不断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一是应配备满足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网络学习终端,建设学习者利用学习终端进行知识获取、信息交互等所需的网络环境;二是,在此网络环境中,应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这些数字化学习信息资源则应具有友好交互、远程共享等特性;三是应向学习者提供进行学习资源展现的学习界面,以及实现网上教学活动所需的软件系统;四是应向学习者提供能够与教师、他人开展远程学习讨论的互动平台;五是应向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2 学习者信息素养

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是指学习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高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评价、处理、应用的素质能力。

学习者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学习者数字化学习的效率。作为学习者,应提高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从网络有效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的能力;提高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运用各种网络信息工具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开展沟通交流的能力。

此外,由于在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交互协作性较强,因此数字化学习策略还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学习品质,勇于探究创新,善于协作交流。

3 数字化学习策略的基本类型

传统学习方式是学习者通过教师对学习内容课堂讲授来学习。在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则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选择地从网络中获取对知识建构有帮助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并根据个人的主观理解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组织归纳从中发现知识,通过不断积累和认知建构知识,实践验证进一步掌握知识,深入思考创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必要的、连续的协商讨论、合作学习等互动。

简而言之,数字化学习是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主动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互动交流工具,通过信息挖掘、处理、交流等方式,在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帮助下进行知识的发现、实践、创造的学习。

因此,数字化学习策略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既要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着眼点是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

根据上述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参照丹塞路对学习策略划分的方法,可将数字化学习策略分为数字化学习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数字化学习基础策略主要包括交互式学习策略和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策略,数字化学习支持策略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支持策略。

3.1 交互式学习策略

根据交互对象的不同,交互式学习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人际间的交互。在数字化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通过论坛、博客、聊天室、视频会议、问答系统、即时通讯工具等及时联接于一起,进行双维或多维的学习互动参与。这种学习交互可以在不同的物理地点、不同时间点进行。学习者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学习交互时,他们就形成了对知识的共同建构、共同分享。人际交互学习可以提高学习者信息获取、知识建构的效率,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师生平等关系。

二是自我的交互。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理解、消化和吸收。最终可以使所学内容转化为用学习者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实现对知识内容的逐步实现认知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互。

三是学习者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交互。即学习者根据学习目的,运用信息检索等网络信息获取工具,从数字化学习环境中选择并提取自己认为对知识构建有帮助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记笔记、写心得、做注解、概括整理等方式接受学习内容,通过实践联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网上自测平台实现对学习效果的有效评测,根据评测结果不断调整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学习内容真正的吸收、内化。

3.2 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某一学习任务为牵引,借助网络及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合作互助的学习行为共同完成该学习任务。即在网络中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在协作中完成学习目标,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利用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通过资源共享、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提高。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对任务完成的进度进行把控,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3.3 学习动机支持策略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的原因。学习动机可以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是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也可以是外部的学习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了学习动机,学习者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何学,学什么,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熟悉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然而,学习动机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学习者学习能力不强、周边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失去对学习者的积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激发学习者自身内在的学习欲望、求知欲望,创造各种条件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热情,学习更加认真,另一方面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变化,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促使学习者更加积极努力地学习,并保持持续的热情。

4 结论

数字化学习策略是以提高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效率为目的,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学习者为主体,集自学、导学、助学和协作学习于一体的学习策略,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它的优势就在于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一方面学习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及知识获取情况,自主获取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节奏。

然而,由于数字化学习策略主要依靠学习者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自为性,使得学习者很容易走入误区;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较强的求知欲望,,具有坚持不懈、勤奋刻苦的学习探索精神,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持续学习,否则,数字化学习就无法开展下去。

因此,数字化学习策略对学习者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在进行数字化学习时,要自觉地、果断地排除网络上影响学习的娱乐类信息内容和周边外部环境干扰,摈弃“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不良学习习惯,沉得住心,聚得住神,确保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

二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调能力。一方面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消极、懈怠、急于求成的情况出现,同时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

三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规划能力。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个体发展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觉地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四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者必须能够清楚认识自己的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扬长补短。

五是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网络交际能力。学习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交互工具进行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交流,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斌.远程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2,1(300):26-27.

[2]林亮亮,腾兴华.浅谈数字化学习[J].软件导刊,2010,9(7).

[3]张民生.数字化学习:面向未来的学与教方式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4]张利桃,赵海霞,田振清.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装备,2012,3(9).

[5]朱道才.数字化学习条件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9(7):155-156.

[6]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7(282):52-58.

[7]卢爱芹,王红艳.数字化学习时代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12(3):239-240.

华友世纪:数字娱乐资源集成 篇11

掌 门 人:王秦岱

主营业务:数字娱乐

年度亮点:

2006年,华友世纪以410万美元收购岩浆数码,以1800万元收购鸟人艺术30%的股份。

2006年7月10日,也就是在中国移动启动针对国内SP行业整顿新措施的同一天,华友世纪正式与MTV电视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7年3月,华友世纪以1200万元收购金信子文化65%的股份,加速向数字娱乐领域战略转型。

核心逻辑:

华友世纪是国内的领先移动增值服务及软件技术提供商,通过向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提供电话铃声和图片下载、游戏、社区等无线数字娱乐服务,全力实施数字娱乐战略,当众多SP(服务提供商)还处在行业冷落、互相拼杀的悲惨境地时,华友世纪早已悄悄抽身,默默建立起一个前途璀璨的CP(内容提供商)优势帝国。在SP领域悲观情绪蔓延的今天,华友世纪以一系列并购与控股,由单纯的SP向数字娱乐领域战略转型,为脱离SP红海、开创CP蓝海铺平了康庄大道。在3G到来之日,一旦SP们拥有品牌效应、内容版权,同时拥有综合立体的营销推广渠道,就是其二次腾飞之时。因此,华友世纪通过签约超女张靓颖,第一个推出手机小说,第一个推出手机明星在线访谈,推出中国第一张手机唱片等方式,抢占内容资源,在音乐、游戏及影视等方面全面开花,站上了CP领域新的制高点。华友世纪已经成为一家拥有丰富品牌内容、综合立体渠道及核心软件技术的大型数字娱乐公司。

获奖感言:

商业模式这个东西,第一是要你自己做出来。是你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根据你现实的情况,你自己的资源,你自己的能力,以及周边的互动情况做出来。你看你自己从哪里能够走出来,一旦你走出来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帮你总结出来,你是按照什么商业模式走出来的。第二点,商业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是企业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根本,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学习资源论文 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并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第一发展目标。这表明:数字教育资源是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基础, 没有数字教育资源的教育信息化,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武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程是武汉教育云示范工程, 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程。武汉教育云的重点是数字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应用。应用的前提是建设, 因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就成为目前武汉教育云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程。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因其涉及面广, 种类繁多,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人力、财力、物力, 集合了机制建设、综合管理、技术规定、人员调配等综合因子, 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智慧, 其中更有很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有幸参与武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实施过程中面临些许困惑, 也有一些思考。

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途径及原则

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征集、采购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资源开发是资源建设主体部门与具有开发资质和经验的公司合作, 根据师生需求, 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开发适用资源;资源征集则是通过一定的途径, 面向学校和社会征集现有的或急需的资源;资源采购是通过政府程序, 购买经过专家成员审核、推荐的成品化、商品化资源。

武汉市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主要通过这三个渠道来开展。而无论是开发、征集还是采购, 都应有各自的实施原则。

(一) 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

1. 规范性原则

严格按照资源开发流程, 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遵循制作要求, 科学规范地实施资源开发行为。

2. 适用性原则

所开发资源要针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 符合现行教材版本和课程标准, 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注重通用性和时效性。资源运行要综合考虑现有教育技术教学环境, 为教师所喜用和适用。

3. 经济性原则

资源开发要分步实施, 量力而行, 不进行脱离需要的开发, 不进行过度超前的开发, 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 资源征集的实施原则

1. 优质性原则

优质性是资源征集的首要原则。所征集的资源必须高质量、高水平, 能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 适用性原则

所征集的资源必须符合教育教学需要, 一方面要吻合现行教育教学内容, 同时应具备时效性, 与教材版本同步。

3. 原创性原则

所征集资源必须为资源权属人原创, 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4. 规范性原则

所征集资源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 在命名、格式、属性、标注等各方面符合技术要求, 保证资源管理及应用的规范化。

(三) 资源采购的实施原则

1. 规范性原则

所有数字教育资源的采购均需严格按照政府公开采购的流程处理, 遵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2. 优先性原则

优先选择资质好、开发能力强的资源开发商;优先选择用户面广、用户评价度高、教材相关度强的数字教育资源。

3. 针对性原则

所采购资源既要满足教育性, 又要注重学科性。对于重点学科和重点专题,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 突出数字教育资源特色。

4. 经济性原则

数字教育资源购置费用比较昂贵, 采购时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评估, 要避免相同内容资源的重复购置, 以确保采购经费使用效益达到最优化。

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育人员及资源开发人员对其理解都有一定差异, 各级建设理念不同, 实施途径不同, 制作人员素质各异, 会导致产生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资源, 造成资源管理的混乱, 更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下面所述就是资源建设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 资源开发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机制缺乏带来的执行障碍

目前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模式是教企合作, 即教育系统与较有实力的资源开发商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集合了教育人士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企业良好的技术开发实力, 应该是强强联合。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历史原因, 从人事制度到财务制度上通常并没有支撑这种合作的配套机制, “教育话语”和“技术话语”对接存在偏差, 导致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从人力调配到经费调用上, 出现各种掣肘, 执行不顺畅, 使资源开发工作出现困难。

2. 学科教师遴选出现偏差

由于资源开发数量大, 种类多, 需要众多优秀的学科教师参与。而遴选教师, 目前最可行的渠道是通过市、区学科教研员面向全市广大一线骨干教师。但教研员囿于经验和认识水平, 往往只能从传统教学的经纬尺度来考量和筛选, 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评价一个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水平, 导致挑选出来的部分教师, 由于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不能很好地胜任综合要求较高的数字资源的制作任务。

在武汉市资源开发的“教学微视频”项目中, 就出现了部分教师对微课形式的认识不到位, 以及信息素养不够而不得不中途退出的尴尬情形。

3. 合作开发公司对教学流程了解不够

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专业性强, 工程量大, 往往需要通过招标等形式引入专业公司。但数字教育资源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因此开发公司人员除专业资质水平、丰富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经验外, 还要充分了解教育知识和教学特性, 掌握教学流程, 即开发过程既要具备资源性, 又要注重教学性。如果只考虑公司设备器材的高档和视频制作的精美, 不充分考量公司的教育资源制作水平, 就会招来一些诸如婚庆类专业视频制作的公司, 只能制作一些视觉冲击力大, 但却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精度废品”。

4. 其它问题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 场地、人员、安全等都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因素。如拍课场地 (如普通教室) 灯光达不到一定的照度 (流明) , 隔音条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分贝, 电子白板等设备型号差异对教师的困扰, 开发人员对于新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不够, 学生异地拍摄导致的影响正常学习及不安全因素等, 都是资源开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 资源征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质量参差不齐

资源征集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 征集来的资源源于课堂, 经过教学应用的磨砺, 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 优势是接地气, 重课堂, 突出了教师需求。但一线教师大多日常工作繁重, 无暇钻研数字资源制作, 技术水平有限, 导致所制作的教学资源质量不尽人意, 精品如凤毛麟角。如主流课件只是简单的展示型PPT, 从交互性、易用性到精美度都不够, 一些教学设计缺乏个性, 大量课件素材来自于网络的下载复制等等, 使得应征资源的整体水平不高。

武汉市某区教育系统就曾经开展过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征集活动, 结果征集来的大部分资源或品质不佳, 或过于陈旧, 而无法推广使用。

2. 碎片化严重

资源征集的离散性、非系列性, 使应征内容呈多样化, 如一张手机拍摄的图片, 一段录屏制作的教学微视频, 一篇日常教学的教案或论文, 一个演示文稿型的课件, 都有资格作为资源参加应征, 这也会导致征集来的资源过于零碎、琐屑, 碎片化严重, 而且个人作品的封装各行其是, 格式千差万别, 给后期审核、编目、入库带来困扰。

3. 版权不易甄别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 许多教师习惯了“拿来主义”, 从网上下载图片及音频素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有的直接借用, 有的则稍加改造, 为我所用。站在优秀者的肩头, 视野当然更高, 打造出来的作品当然更优秀, 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留有浓重改造痕迹的作品作为个人应征参加资源, “借用”与“盗用”则往往不太好界定, 审核时也不易甄别, 如果入库, 显然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三) 资源采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适用性不够

目前政府采购日益规范, 规模化购买只能走招标渠道。而采购的对象多来自国内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数字资源公司, 但由于各公司所容纳的教材版本兼容性不够, 对应的资源的零散无序, 加上资源公司的一些开发人员对于教学流程的把握往往有所欠缺, 导致买来的部分资源适用性、针对性不强。

2. 同质化严重

现有的主流资源制作工具相同, 开发方式类同, 呈现方法雷同, 导致从不同公司采购来的大量资源同质化严重, 没有地方特色, 没有学科个性。

3. 格式不一, 后期封装混乱

各公司由于自身利益考虑, 在资源封装上各有格式, 互不兼容, 数据接口也不一致, 这会导致采购后的入库问题, 难以正常导入资源管理平台, 即使入库后, 也不易查询和使用。

武汉市数字教育资源将通过武汉教育云资源管理平台进行管理, 前提是资源统一入库, 因此数据接口与格式的统一是必要条件。

三、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科学规划, 完善机制, 严格遵循技术规范

有效开展资源建设, 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资源建设规律, 科学规划, 做好方案、计划等顶层设计, 完善相关机制, 避免低效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要严格遵守资源建设国家标准, 严格奉行统一技术规范, 现行国家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及《CELTS-42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在资源制作、封装、编目等各环节都必须依据上述技术规范。

要确保资源使用的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兼容性, 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 (包括PC、基于i OS/Android/Windows的平板电脑等) 流畅播放等。

(二) 注重专家引领, 学习先进地区资源建设经验

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 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有一批理念先进、专业水平突出的专家。武汉市数字资源建设要摆脱缺乏高位、整体设计, 及自发、零散、无序的状态, 就应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引领和把关, 并不断向这些先进地区学习好的做法, 避免没有把握地“摸着石头过河”, 多走弯路的情况。

(三) 注重特色资源、精品资源的开发

数字教育资源库, 都是在整合、淘汰前期存量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教育发展的方向, 针对教育教学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要在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的基础上, 出精品, 出新品, 出特色产品。如, 在翻转课程和慕课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的今天, 优秀的微课资源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欢迎, 可以考虑加大微课资源的建设力度, 组织地区骨干力量, 开发出一批与学科内容吻合的系列性、共生性微课资源, 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翻转课堂实践。另外, 各区、校有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部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是地区资源建设的宝贵财富。通过挖掘和技术整合, 将这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转变为优质数字资源, 可作为特色资源、精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加强审核, 严把质量关

要成立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作为资源审核的过硬队伍。对于资源征集, 一方面严把质量关, 另一方面严把知识产权关。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 具备“沙砾淘金”的耐心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激情, 精心挑选出原创的、优秀的资源作品。

上一篇:蒙特卡罗模型下一篇:高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