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的数字观

2024-09-07

英语学习中的数字观(精选4篇)

英语学习中的数字观 篇1

数字艺术一种新生事物, 充满着朝气和活力, 同时也正因为是新生事物, 所以它的发展又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 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我们只有把数字艺术放到实践中才能正确认识, 消除一些对数字艺术发展持怀疑态度者的疑虑, 促进数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字艺术中认识论的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反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 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照镜子式的活动, 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数字艺术创作中的各个元素来源于实践的, 但并不是对生活中物象原型的简单体现, 而是打破了“镜子说”以形象化的手段营造虚拟世界。

数字艺术创作手法、表现形态、艺术载体多样, 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才能有力体现作品?这就必须结合实践创作作品。

如, 在《侏罗纪公园》这一类加入数字艺术的作品中, 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 不仅是依靠简单的冒险故事或者令人惊叹的技术, 而是把实践生活中确实存在过的恐龙形象再现作品中。现在生活中不存在恐龙, 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地认识了解到恐龙这一存在过的物象, 将这在实践中的认识, 通过数字艺术形式展现人们面前。

很多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作品, 传达出来与欣赏者开展交流。也只有到了这时, 艺术的实践本性才能获得充分的显示。

观众在欣赏某一数字艺术作品时, 依据的是平时实践生活中的积累和感受。数字艺术创作者也会尽量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这样观众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画面中不相干的镜头以某种情节贯穿起来, 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观众对现实世界的人物与传播媒介中再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行为, 作出反应时, 我们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就会发挥评估的作用。这是欣赏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客体的一种精神上的把握和占有, 也是通过欣赏者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寻求一个符合。欣赏数字艺术作品是视觉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交融, 是不能脱离对实践的认识[1]。

数字艺术中我们创作的大家熟悉的画面, 容易调动其各种感官, 这些感受不是凭空想象, 是实践认识的结果。在实践生活中没有这些感受, 就很难想象到画面带给人的震撼。

不结合实践认识进行的创作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不结合实践来欣赏数字艺术作品, 得到的将不是对数字艺术的认识, 而只是数字艺术的意识形态[2]。

二、数字艺术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 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数字艺术作品中欣赏者不是被动接受创作者的作品, 而是主动以其实践理念, 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作品进行主动欣赏的活动。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的二次创作。

数字艺术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像历史上所有的新艺术形式一样, 不是偶然出现的, 是人们在生活中慢慢实践的产物, 是人们实践活动中能动性的体现。

数字艺术的产生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艺术表达机制, 以及人们的各种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是在无数的生活实践、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融合中, 寻求磨合, 发展而来。在现代社会, 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 人们的需要会向着更高级的和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发展。现实中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 人们工作之余需要得到一种补偿或调节, 这种补偿和调节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 加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 能动的改变艺术的表现形式, 使艺术的发展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这一大的环境, 符合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需要, 这样就刺激了数字艺术的产生。

数字艺术的产生打破传统艺术的单面传递信息的缺陷, 让欣赏者可以与作品产生互动, 根据欣赏者的活动, 作品本身会做出信息的反馈, 及时调整作品效果, 充分体现出实践观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三、实践对数字艺术的检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 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数字艺术独特的视觉表现, 给人们带来兴奋和新奇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它的优越性备受瞩目是传统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以前难以想象的。

1. 数字艺术的可变性。

在数字艺术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回到任意虚拟时间段内, 或者切换到以前的场景中重新体验, 甚至回到过去的时间让事情重新发生或者改变。同一个作品也可以同时在不同地方同时出现。

2. 数字艺术的参与性。

数字艺术改变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 用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让接受者参与到作品中, 与作品产生互动。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完整的, 它需要接受者的参与, 根据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在作品中完成随机安排的各种交互动作、任务, 创作者的想法与最后效果不一定保持一致, 但是却产生了很好的共鸣。数字艺术的交互性, 使作品具有了更具体、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3. 数字艺术的愉悦性。

数字艺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不会感到自己与虚拟世界之间存在任何距离, 相反,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虚拟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4]。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声音等, 使人产生真实感, 犹如身在真实世界中, 连行动都与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情形相似, 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克隆, 虽然是虚拟的, 但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强烈的意境, 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

4. 数字艺术的真实性。

数字艺术的创作元素来源于实践, 使我们实践生活体验的能动性创作。当我们进入一个数字虚拟的场景时, 空中白云飘动, 两旁树木摇曳, 路人说话的声音等等, 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这种虚拟的真实感比现实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视觉美感。

5. 数字艺术的整性。

而数字艺术不是从某一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审美, 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 这些崭新的方面共同审美。当你身在池水中, 池水的温度、颜色、气味等都会影响你的感受, 数字艺术也是一样, 你处于虚拟的场景中时, 场景中的一切就像是池水, 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你对作品的审美。

数字艺术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作为新生事物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契合着艺术的基本原则和形式美的规律, 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数字艺术体现实践观的认识论能动性等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以后的数字艺术发展中, 我们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以实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让数字艺术在实践中不断的展现自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漓江出版社, 1998.524-525页

[3]张黔.设计艺术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68-69页

[4]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 5页

英语学习中的数字观 篇2

掌握数字中的分节号“,”对掌握这种对应关系很有帮助,每个“,”左面恰好是英语数字的一个数位名称thousand, million and billion,在汉语中分别是:千,百万和十亿。

请大家试读以下数字:13, 625, 004, 06932,006,080,005

Answer: Thirteen billion, six hundred (and) twenty-five million, four thousand and sixty nine.Thirty two billion, six million, eighty thousand and five.

1. teen与ty。十几和几十的区别大概是学习英语数字最基础的一个门槛。

单就发音而言,这两类数字有三个不同点:

第一:重音。拿“thirteen”和“thirty”来举例,thirteen的重音在“teen”上,而thirty在“thir”上;

第二:长短音。teen发长音的/i:/,而ty是短音的/I/;但是在实际的听力测试中,以上两个区别有时并不明显,这时候第三个区别就很重要了。

第三:teen的尾音有鼻音/n/,而ty没有。

这个区别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帮你分清是哪个词,但是由于语速过快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也可能无法听出,一般在这种情况下为ty的可能较大。

2. 分数half和quarter分别表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分子用基数词,分母用序数词。一份以上的分数,分母要加“s”表示复数分子用基数词。(1/3 one third;5/8 five eighths)。

分子大于1,分母用复数。(1/4 one quarter;3/4 three quarters)

3. 小数点:小数点读成point。(0.35 zero point thirty-five;nought point thirty-five;point thirty-five)。

此外英文中的小数和中文不一样的念法在于,小数点后两位也是按十进制来念,比如:19.95念作nineteen point ninety five。

有效教学中的语文学习观 篇3

【关 键 词】 学习观;语文;教学

在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视野下,课型走向多元化,不同课型中根据学习需要,都有可能进行自主、合作、展示、探究学习。本文重点就有效教学中的语文学习观谈一点浅见。

一、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是现在一再强调更新教学观念,也只是将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变为教师的“满堂问”“满堂练”“满堂吼”。有效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要改变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状态,使学习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生成、发展、提炼式的过程,成为人发自内在精神的解放运动。因此,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一个成功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地引发学生思想碰撞,把学生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从而使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桃筐里拿桃子”的人。

二、师生转变思维

在“教”的课堂视野中,教师形成了一种固化了的课堂学习思维,即“师讲生听”思维,讲求师道尊严,秩序井然。在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中,师生要在以下四方面进行思维转型。

1. 由过去等待学习转向提前学习。传统教学中,由于师生的不对等,教师备课,学生听课,造成了师讲生听的现象,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累得两眼打颤,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的现象。有效教学提倡学生提前学习,提前思考,师生处于同一平台,这就有了平等对话的可能,就有了思想碰撞的舞台。在“学”的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供先进的学习方法,培养善于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生要提前学习,积极预习,海量阅读,走入文本。

2. 由过去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的课堂中,老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主动地讲授,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听讲+记笔记+做作业=好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灌输,学生是容器,知识陈旧,没有创新。在“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不要依赖教师,“我的课堂我做主”,有效学习。

3. 由过去静态学习转向动态学习。在“教”的课堂中,教师喜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喜欢安全静静地听,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45分钟的静坐是多么的辛苦,更何况还要听不想听不愿听的内容。在“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动态学习,鼓励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生要站坐自如,行走自如,思维自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 由个体接受学习转向合作发现学习。在“教”的课堂中,教师是集体传授,学生是单打独斗,缺少合作团队意识。在“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合作发现学习,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成长的共荣圈;学生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团队,达到合作发现学习。

三、学生走向“活动”

有效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演。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教师在小组内让每位学生明确任务,讨论交流,深刻领会文章不同人物的思想后,纷纷要求扮演“孔子”“一小儿”“另一小儿”“穿越时空的现代少年”,可每组选出一组优胜者参赛,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且观者能根据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评价,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作相机引导,这样学生的朗读、表演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正符合新课程的追求:“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活动会使课堂充满磁性。”但我们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课文内容不断创造的过程,要源于教材,立足教材,活动的安排要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

四、学生走向“生活”

有效教学认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结合。”语文学习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范例,而是案例)。应使课堂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大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向生活延伸,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把课外生活向课内引进。学生明白道理以后,要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或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踏青活动,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大自然,开展“歌颂祖国诗歌朗诵”“描绘祖国山川的成语竞赛”“利用大自然资源举行制作、收集标本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不仅领略到家乡的山水风光,而且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更多地获得知识以外的东西,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五、学生走向“感悟”

语文教学要用“心”思考,用文字去体验情感,去联系生活经验,融会贯通,自悟自得,提高悟性,有悟性才有灵活。

(1)学生悟“文”。鼓励学生议论,多元化理解、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如学习了《孔孟》,让学生重读《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从“王好战”一句可以想见当时战争的频仍;有的同学说,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有的学生说,从“好战”与“野有饿殍”可以看出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战乱对民生的危害;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孟子慈悲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这样,学生不但对语言文字产生悟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2)学生悟“法”。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作者为什么要用“卧”字?先让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词来替换“卧”,有的学生用“趴”“躺”“睡”。从讨论中他们体会作者选择“卧”的恰到好处,加深对榕树“大”特点的理解。又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改变句式(反问句),抓住“的确”“啊”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感。又如《荷塘月色》中,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用“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却产生了鲜明的实现效应,同时,读起来又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有音乐美的感受,从而感悟叠词的妙用。

(3)学生悟“情”。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的词意美、意境美、整体美。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阅读时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扬民主,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结合教材这一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悟,抓品读促感悟,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可以感悟到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中的语文学习观是“学”的课堂,是“学”的自主,是“学”的合作,是“学”的探究,是“学”的发展,是“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立福. 韩立福:有效教学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施良方,崔允漷.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英语学习中的数字观 篇4

关键词:虚拟学术资源,数字化学习观,信息搜索,网络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大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教育学习资源。而随着互联网及其搜索引擎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利用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以及资源获取的便利性等优势,传载了海量的各类资源,大学生可以获得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虚拟学习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地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从而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解析各类虚拟学术资源,提高大学生对其获取、分析处理及利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素质、丰富新的学习观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

1、网络环境下虚拟学术资源的主要形式

虚拟学术资源,也称数字化学术资源,是指存在于网络之中的各类学术资源,以及为这些资源的获取提供帮助的诸如学术搜索、知识导航等知识获取技术或网站,当然也包括提供集成化服务的各种级别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它是网络信息时代学习创新的重要工具和自主学习的巨大资源宝库。网络学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学术数据库、数字图书馆、O A、虚拟社区、开放课程等资源。

1.1 学术数据库资源

是获取各类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科研报告及其它科研、学术信息的最权威、最便捷的网络资源,一般由国内外著名的学术资源服务商提供。按其提供文献的类型可分为:全文数据库与文摘数据库;前者如,《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IEL数据库》等,后者如世界权威索引数据库《SCI》、《EI》、《ISTP》等。这类资源,学术信息量大(如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提供93年至今近1万种国内学术期刊的全文)、检索途径多样(一般提供篇名、作者、作者单位、主题词等检索途径)、使用方便(一般都提供快速、基本、高级检索等方式)、提供多种学术关联与导航(如,提供相似文献、参考文献、引证文献、引用次数、学科导航)、使用费用高(多为收费数据库,且费用极高,动辄几十万元使用年费)。各高校一般以图书馆为订购单位,购买使用权,对于校内用户来说,可以在校园网范围内免费使用。获取该类资源一般需要一定的使用技巧,可以通过求助于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或者选修诸如《科技情报检索》等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获取、分析、利用能力。

1.2 数字图书馆资源

是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发布和利用的实体,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数字图书馆”从概念上讲可以理解为两个范畴: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前者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版的数字图书(如,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后者是电子版图书的存储,交换,流通(如,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电子图书等)。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每个拥有任何电脑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联网,登录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信息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1.3 OA资源

也称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通过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各类文献,包括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准确接受和引用。

OA主要有两种出版形式:

(1)O A期刊(O p e n A c c e s s Journal,OAJ),即基于OA出版模式的期刊,OAJ既可能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的传统期刊转变而来。开放获取期刊大都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方式。

(2)开放存档(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即研究机构或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储存。

1.4 虚拟社区资源

又称为B B S、论坛。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虚拟社区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社区通信、聊天服务、张贴讨论与投票等。

目前在国内有影响虚拟社区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适合普罗大众,以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为主,像网易社区、天涯社区等;第二类,适合在校大学生,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为主,像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等;第三类是各教育网站、网校,针对教师和中学生的教育社区。

虚拟社区已有一定的影响和规模,将其应用于网络教学不仅是可能,而且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校园网BBS等社区可以获得各种信息与启迪、交换各类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从而通过网络社区能掌握无限的教育资源。

1.5 开放课程资源

为了迎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变革,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ware,简称OCW),即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课程(约1 8 0 0门),供全世界免费使用。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日本、法国、英国等各国高校、国际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开放课程资源主要有三种形式:独立开发实施自己的开放课程;成立开放课程协作体或联盟,共建共享开放课程;翻译已发布的开放课程资源,并进行教学应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也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建设理念是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目前,精品课程由教育部或各省市提供经费支持。

精品课程主要是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每门课程内容基本上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教师授课录像,部分课程还有扩展学习工具、学习论坛等学习资源。经过4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学校——省市——国家三级联动的精品课程框架。已评审出11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已达数千门,并且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2、虚拟学术资源对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观的影响

存在于网络的丰富学术资源,对于大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有机联系的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特点的学习观提供了资源支撑,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加以选择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虚拟学术资源对大学生提升自身信息素质,培养数字化学习观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了解与掌握各类虚拟学术资源。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教育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本校教师与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内容,如前所述,各类虚拟学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如,中文学术期刊网收录国内近万种学术期刊从93年至今的全文资源,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百万余篇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国家级精品课程已有千余门、省级精品课程已有数千门都已在网上免费提供,O C W在网上免费提供1800门课程资源,SCI数据库提供了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虚拟学术资源是网络信息时代学习创新的重要工具和自主学习的巨大资源宝库。这些资源都需要大学生去了解、掌握。搞清虚拟学术资源的学科种类、收录对象、文献形式、服务方式、适用对象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等内容,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构建自己的文献保障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要求。

其次,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资源搜索技巧。与传统学习对象不同,虚拟学术资源具有网络的分布特性、形式的多样性、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培养大学生网络学术资源的检索、获取、分析与利用能力等信息素质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只习惯于简单使用搜索引擎的一般功能进行网络资源搜索,而很少使用其高级检索或者学术搜索功能,对于专业学术数据库的检索方式、检索途径与检索技巧掌握不够,对于检索课题分析能力不强以至于许多检索得不到满意的检索结果。“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这句话反映了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方面虚拟学术资源极其丰富,可以被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数不胜数;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或重视不够,面对极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常常有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感觉。因此,如何在数字化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发现、获取、使用、交流知识和信息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对于学习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另外,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不断发掘潜在需求。目前,各种利用数字化媒体的手段包括:搜索引擎、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料管理和用户服务软件、多媒体光盘软件和各种专业讨论组的网页链接列表等,而学术检索、语义网格和知识网格等技术将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知识共享提高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时代,只有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确定信息的来源,充分掌握和利用上述手段和工具,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改进,才能尽可能地发挥数字化媒体的巨大潜力,实现海量数字化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树立正确的数字化学习观对实现学习创新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詹姆斯·泰勒在亚洲开放大学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提高质量:大学变革的挑战》有一句话很值得回味,即“我认为最大的危险就是用‘昨天的逻辑’来思考今天的现象”。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在人类的学习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依然沿用传统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其学习,必将出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性。因此,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锻炼对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和展示能力,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观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4;(2):301-111

[2]颜世伟.搜索引擎的学术搜索服务及其影响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1):38-41

[3]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http://www.lwlm.com/html/2008-09/159518.htm

[4]唐琳.网络信息时代大学学习观的若干新内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68-70

[5]沈鹏.网络教育及对学生新学习观的培养[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4):24-27

上一篇:TRIZ教学下一篇:电动负载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