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2024-09-16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共11篇)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1

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对中学生实施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作为班主任,笔者深刻反思了自己多年来的班级管理工作,认为,应该对中学生实施人文管理,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阳光教育。通过人文管理和阳光教育,让学生们在平等、尊重,理解、宽容,关爱、帮助,信任、激励的和谐环境中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人文管理和阳光教育

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必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因此,人文管理和阳光教育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以尊重学生为基础的,让学生在信任、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善待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教师关爱的温暖和成功的喜悦。

二、怎样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人文管理和阳光教育

1. 调整教育心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总是扮演学生活动“指导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折射出教师居高临下的教育心态,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人文管理和阳光教育则主张关注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接近孩子。这是一种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以一种平和、欣赏的教育心态对待孩子,从平等、引导的角度看待孩子,所以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应再以管理者的角色而应以班级发展的“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激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出现,班主任应是学生活动的“欣赏者”。

2. 尊重学生主体,理性对待学生错误

渴望得到尊重和赞赏是人的情感需求,学生更看重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赞扬。因此,班主任心里应该时刻充满赞赏的阳光,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像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和母亲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身上的哪怕是非常小的闪光点,也要给予及时鼓励和赞扬。

对学生充满爱心,就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作为班主任,对这些错误不应“当头棒喝”,而应循循善诱,甚至以朋友的身份进行“心灵的约会”。对待错误的方式不同,教育效果就完全不同。

笔者前年所带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脾气倔强、性格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们闹矛盾。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当他犯这样的错误时,我便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相应的惩罚。出人意料的是,每当这时,他总是滔滔不绝地痛陈别人的错误,同时伴随哭哭啼啼,以偏激的方式来对抗老师。没过多久,这个小男孩便成为班里最不受同学欢迎的人。

后来,他的抵触和对抗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前,我的教育方法的确简单甚至粗暴,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今后,应该找出一把打开他心灵的钥匙。经过仔细分析他的心理,终于寻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个学生个性虽强,但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一个敏感脆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孩子。他现在需要的不是一种老生常谈的教导,而是一种尊重和信任。于是当他再犯这种错误时,我便让他坐到我的对面,心平气和且认真地听他陈述自己的理由和委屈,他在心平气和的陈述中逐渐学会了反思自己,学会了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会了尊重与合作。他的转变非常明显,同学们也都逐渐接受了他,他又成为班集体乐章中和谐的一个音符。

3. 创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充满尊重和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为此,班主任应该用爱来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充满爱心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激发起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自强,学会合作,学会自我教育。

创造爱的和谐氛围,要求班主任及时转变观念,不要再扮演权威者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与孩子交流时,你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亲和力。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妨说:“我们一起来看看,相信一定会解决的。”当学生犯错误时,不妨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并一定会做得更好。”当学生成绩下滑时,不妨说:“千万别灰心,这次没考好,我们一块来找出原因,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考好的。”当学生取得进步时,不妨说:“老师为你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再接再厉,相信你会更棒的。”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琐碎且不断反复的工作。这需要广大班主任以欣赏者的角色进行人文化的教育管理,与学生共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热爱学习、积极实践、勤于探究;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提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2

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哲学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而礼仪教育中包含对人文知识的传递,教师在讲授关于礼仪发展、各种礼仪讲究由来、实现优雅礼仪的做法等,都会涉及到人文领域方面的一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人文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礼仪教育在教学时往往生动可感,大学生普遍都较愿意学习和喜欢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便学到了很多的礼仪知识和人文知识,实现好的礼仪教育的效果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礼仪教育传授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是指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人文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的价值,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并肯定和欣赏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思想:(1)人本观念思想,即人是社会的核心,是衡量社会的尺度。联系具有普遍性,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也存在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科学技术为人文思想提供了理性的武器,同时人文思想又为科学技术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应是造福于人类的,而不应是给人类带来伤害的。(2)个人观念思想,即承认和尊重个人。个人观念思想要求人应该存在自身合理的个人利益,应保护和捍卫自身的合理合法的权益,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他人合理合法的个人权益。(3)自由观念思想,即每个人都应有自身的自由,但是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实现自由的最好的一个方法便是制定一定规则,制定保护人自由的规则,作为个人,若违背了规则,便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受到相应惩罚。作为规则约束下的个人,要做到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自由,进而实现自身的自由。礼仪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因此其必然包含和传授人文思想,大学生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思想,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礼仪教育遵循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指人文思想中包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超越以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利益为出发点的局限方法,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方法,是一种广阔的视角。人文方法体现了人文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大学生通过礼仪教育学会用人文方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大大提升人文素质。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存在不同,科学方法重视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而人文方法重视定性,强调体验,并与特定文化之间存在联系。礼仪教育重视实践和体验,遵循人文方法,以人文思想中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教授大学生应如何做事做人,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四)礼仪教育蕴含人文精神

语文课堂: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教师转变

走向课改深处的语文课堂,应是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为“课堂民主”,让具有文化个性的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真善美的熏陶。具体来讲,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内涵。

一、和谐相处,认清新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改背景下,课堂应体现师生和谐相处,教师要保持民主、平易、谦虚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意愿,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与感受。

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咏雪》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问“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让同学们感受把雪比作不同情状的不同之处呢?”以下是学生在课堂表现的精彩片段:

片段一:生A准备了盐粒,想要模仿“撒盐空中差可拟”对雪的形似描写,让同学们了解到撒盐空中与雪花的相似度,让大家更好地走进文本,体会当时的场景。

片段二:生B居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努力收集了很多柳絮,并且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把柳絮抛在空中,让全班同学一起吹气,营造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场面具有感染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效果极佳。

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投入学习的热情,师生在这节课上能够和谐相处;彼此互换师生位置,激活学生创新的火花,人文思想在这一刻印在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容里。

二、教学相长,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是古人对师生关系的描述,更是对教学方法的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立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七年级《童趣》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在这首短篇文言文中看了孩子们眼中想象的景色,可是,这些只是出现在我们的课文中,而我们在课堂上只能通过图片来感受,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身边有限的工具想象出更美的画面,请到讲台上来展示。”此时,我班各个学习小组就此展开了紧张的自主探究:

男生一:将自己的座椅想象成骏马,将讲台想象成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做出自己如是动作,时而策马扬鞭,时而牵马漫步,让我们仿佛置身在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当中。

女生一:将书本想象成琵琶,做出弹琵琶的动作,并且自己配乐,口手并用,构思巧妙。结束时还如江南女子般,轻柔地做出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动人的姿态,让人惊叹不已。

……

在这节课中,孩子们能充分利用自主的想象,营造出不同的童趣,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博学敬业,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杂家和百科全书,成为“杂家”是对语文老师提高综合素养的形象概括。

如,教授《赤壁》这首诗时,我从历史和地理的不同角度,详细地分析了赤壁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说,先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介绍了作者、历史背景,然后谈起因赤壁之战改变的历史局面,六万孙刘联军击败曹操80万大军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且引申出刘备如何联合孙权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典典故,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地理角度说,赤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境内,沿江而上,可通湖南洞庭巴蜀之地,经武汉东下可达苏杭,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并且还分为文武赤壁,文赤壁以苏东坡《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而武赤壁则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内,便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另补:“赤壁之战”和《赤壁赋》为同一个地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要通过阅读实践,更新教育理论,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要适应教学需要,协调师生情感,把人文精神内化吸收,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

语文课堂:如何实施人文教育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教师转变

走向课改深处的语文课堂, 应是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 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变“课堂权威”为“课堂民主”, 让具有文化个性的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真善美的熏陶具体来讲, 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内涵。

一、和谐相处, 认清新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改背景下, 课堂应体现师生和谐相处, 教师要保持民主、平易、谦虚的态度, 尊重学生的意愿, 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与感受。

如, 我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咏雪》这一课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并问“如果你是老师, 你会如何让同学们感受把雪比作不同情状的不同之处呢?”以下是学生在课堂表现的精彩片段:

片段一:生A准备了盐粒, 想要模仿“撒盐空中差可拟”对雪的形似描写, 让同学们了解到撒盐空中与雪花的相似度, 让大家更好地走进文本, 体会当时的场景。

片段二:生B居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努力收集了很多柳絮, 并且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 把柳絮抛在空中, 让全班同学一起吹气, 营造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场面具有感染力,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效果极佳。

我认为, 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大程度地激发孩子投入学习的热情, 师生在这节课上能够和谐相处;彼此互换师生位置, 激活学生创新的火花, 人文思想在这一刻印在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容里。

二、教学相长, 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相长”是古人对师生关系的描述, 更是对教学方法的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是一种立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

如, 在教学七年级《童趣》后,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 我们在这首短篇文言文中看了孩子们眼中想象的景色, 可是, 这些只是出现在我们的课文中, 而我们在课堂上只能通过图片来感受,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利用身边有限的工具想象出更美的画面, 请到讲台上来展示。”此时, 我班各个学习小组就此展开了紧张的自主探究

男生一:将自己的座椅想象成骏马, 将讲台想象成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 做出自己如是动作, 时而策马扬鞭, 时而牵马漫步, 让我们仿佛置身在了“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当中。

女生一:将书本想象成琵琶, 做出弹琵琶的动作, 并且自己配乐, 口手并用, 构思巧妙。结束时还如江南女子般, 轻柔地做出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动人的姿态, 让人惊叹不已。

……

在这节课中, 孩子们能充分利用自主的想象, 营造出不同的童趣, 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博学敬业, 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是杂家和百科全书, 成为“杂家”是对语文老师提高综合素养的形象概括。

如, 教授《赤壁》这首诗时, 我从历史和地理的不同角度, 详细地分析了赤壁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从历史的角度说, 先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介绍了作者、历史背景, 然后谈起因赤壁之战改变的历史局面, 六万孙刘联军击败曹操80万大军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并且引申出刘备如何联合孙权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经典典故, 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地理角度说, 赤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 湖北省境内, 沿江而上, 可通湖南洞庭巴蜀之地, 经武汉东下可达苏杭, 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并且还分为文武赤壁, 文赤壁以苏东坡《赤壁赋》而名扬天下, 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 而武赤壁则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内, 便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 (另补:“赤壁之战”和《赤壁赋》为同一个地方。)

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篇5

[关键词]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21

最近,徐州市正在进行学讲计划活动,即《“学进去, 讲出来,教别人”教学方式行动计划》。学讲计划概括起来就是学生与教师采用不同的科学正确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教学,以此帮助自身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与教师两者之间的双赢。学生统一把“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作为自身的学习方式及要求。该学讲计划活动的理论根据便是充分体现人文教育的罗杰斯的“学生思想”以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

一、人文教育的现实内涵

如今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多种多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概括整理可以得到两部分人们彼此认同的观点:人文教育的起点是加强人文课程及知识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的传播媒介便是文史类的学科;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并不单单指文科课程学习或理解掌握部分有关人文的知识。人文教育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拥有科学的、以人为本的人身追求。

因此,人文教育的现实内涵便是指:人文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一切能够起到陶冶人性作用的人类文化及人生阅历;人文教育的目的则是在教师完善自身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指导,帮助提高其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促使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立完善的个性及人格,引导学生行为做到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

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今各种物质诱惑及多种文化充斥的情形下,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及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其立足于社会。而现今科技的发展也需要遵循人文精神原则。因此,进行人文教育刻不容缓,人文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时代的发展。

三、人文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第一,在教材中渗透人文教育。教材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是无法脱离教材的。在一篇篇教材课文中可以体现人文教育,教材中的文章都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情感及思想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由课本文字这个媒介与文章作者近距离地进行接触交流,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情感。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充分蕴涵着人文文化,值得教师去进行人文教育,也值得学生进行对人文教育的深刻体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发现课文中的人文亮点,合理运用其中的人文素养,再与自身的阅历及体会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也要学会对人文精神的领悟。

第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人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只维持一段时期的教育,而是需要持续长久的进行下去。人文教育着重强调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及内心的感受,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进而进行吸收及领悟。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把适合的文章进行自主改编,进行一个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自主改编及情景模拟表演,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人物内心有充分的体会及感受。这种做法既实现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目标,也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教育。

第三,教师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跟随着教师的,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则能够帮助其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应时刻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以便对学生发挥良好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作文进行阅读批改时,如果能够保持微笑,对学生慈爱地进行课程辅导,充满爱意地进行阅读教学,是一定能够使学生感受及体会到的。教师将人格魅力与专业水平两者进行同步提高加强并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帮助提升人文素养。就像作者能够通过文字使读者感受体会到其思想、情感,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人文思想,对其进行人文教育。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善于运用教材中的人文亮点并结合自身阅历,教会学生“成人”便是对学生的一种很好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需要一步步开展进行及贯穿人们一生的,因此,仅仅让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凭自身的一己之力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不止是对学生需要进行人文教育,对于社会全民而言,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大学语文谈人文教育的实施 篇6

一、大学语文的基本功效与目的

众所周知, “语文”二字从字面拆开来理解, 便是“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而语文学科的真正目的也正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与积淀能力。大学语文, 是将运用能力进行升华与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内部涵养, 这便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人文教育。

1、拓展拓宽知识面

大学语文所选文章与内容涉猎古今中外各大名著, 涵盖了近、现代世界级作家的经典作品。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对纵横古今与中外的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来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2、促进德育、美育发展

《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优秀文化遗产为主, 这些优秀作品中很多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红线, 大学生在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整个民族之魂, 激发着自身的理想、道德和用于奋进的气概, 激励自己身为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这正是人文教育中的一部分构成——德育。在传授与灌输文化的同时, 更多的是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道德情操。

而美育审美能力也是大学生在成人之时需要具备的一项基本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的美好熔为一炉, 这些美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身临其境的体会与感悟才能发现和领会, 而这种发现与领会的意义便是人文教育所提倡的另一种教育——美育。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才能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内心美好的人才。

二、人文教育的概念与理解

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通常也有人将人文教育简单定义为“成人”教育或“教人做人”, 即人性教育, 以人为工具、以人的思想为核心进行的整体素养提升的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 “人文教育”的口号已遍及大中小学校, 但领悟核心精神并加以实施恰当行动的教育机构却并不多。清华大学校长曾说:"没有一流的人文教育, 清华就不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艺术求美。"故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培养人”, 而人文教育的理念则是“培养人才”。

现如今, 一些理工科高校的师生误认为只需要掌握专业课以便将来利于工作即可, 不必重视文科类科目的学习和掌握。这是人文教育没有普及与根深蒂固的一个漏洞的体现。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全方面多方位人才往往才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早有科学家预言, 早晚有一天世界上的人类机械活动会被机器完全取代, 那个时候, 便是靠人文活着的时代。故人文教育应从现在做起, 从你我重视。

三、从大学语文谈人文教育的实施

大学语文科目无疑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度重视大学语文科目的教学对人文教育的施展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就现状而言, 高校应当全方位加强与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1、明确教学方向

《大学语文》的教学因内容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要求教师在定位学科方向与目的时多角度拓展考虑。此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重点不仅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更是文化的升华与运用、素养的形成于提升。教师不应只是执行教材和教案, 更多的是通过多样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培养有正确人格和健康心态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才是人文教育所要求的大学语文教育的宗旨。

2、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与教材内容无论如何都是有限的。这便需要社会与教育机构包括教师来提供渠道和知识, 拓展教学内容。文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本身的教材之上创造出更高境界的文学便最好不过。大学语文的知识也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得以内化为自己的心境与素质的, 故教师的善于引导和拓宽至关重要。

3、改善教学方式

高科技流行的今天, 学生们接受和选择文化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和高端化。学校和教师要善于运用快捷并新鲜的方式方法来鼓励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的同时, 教师不必拘谨于严肃的讲课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和锻炼的作用, 将过去以讲为主变为新颖的讨论、分析、欣赏与调查为主。让学生们在理解了文章的同时, 能自我主动领悟到人文的底蕴。

结束语:

正随着社会与高校的普遍重视而日益兴盛。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雏形, 而大学语文又是人文教育中的一大重要载体, 故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文教育的实施。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与作用, 加强人文教育的实施, 为社会创造出更多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中, 语文学科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与素质的养成。高校, 正是学生们迈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级台阶, 因此大学语文科目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心态和素养的过度尤为重要。故由大学语文所涉及的人文教育的实施应当引起社会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大学里, 语文学科在教学时不仅应当注重中外古今知识的广泛普及性, 更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恰当认知及对人生进行理性思考。这也就是目前国家与社会很重视的“人文教育”。在本文中, 笔者会通过对现今高校中大学语文教育的方向与方法的研究来谈其对人文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兆金, 关于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语文学刊 (高教版) 2007 (3) :71-73

[2]、薛惠芝, 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01期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7

一、办学理念

理念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方向,对实践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中大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从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出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其终身发展能力的获得。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所秉持的办学理念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思想。

(一)终身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思路

终身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思路渗透于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终身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美国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而近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更是将终身职业教育这一特色融合在改革实践中。各个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都通过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力图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职业技术教育权利的法制化保障

美国法制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保障的实施是较成功的[1]。主要表现在公民职业技术教育权利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方向的适时转换,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而转换的成功,正是在于国家的相关制度保障,即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通过立法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战略。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保障

美国的各类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因材施教。他们高度重视研究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对个性化的推崇深深植根于美国关注个体才能和创造性发挥的“个人主义”文化核心中,而美国的能力本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理论是对个性化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模式的最好阐释。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获得

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只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所需要的技能,而将培养的目标转向培养能够适应多种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核心技能”[2]。所谓核心技能,即撇开学习者的职业目标和现有的知识能力,着重强调在任何工作领域都能使用到的一般技能,如读写算的能力,批判和反思的能力,在工作中自我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的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阅读、书写、表达、运算技能;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品质,如诚实、敬业、集体责任感等。

二、培养方式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有些培养方式本身就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意蕴,其培养内容更融合了强烈的人文彩色。

(一)生涯学院

生涯学院项目体现了大量革新理念,包括小型班级的建设,整合学术和生涯相关课程,雇主以多种角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经过认真的评估,生涯学院被证明对学生、学校有积极的作用,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学分的获得、成绩等级和毕业率。目前全美国大约有2500所生涯学院。生涯指导和咨询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更理性、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和生涯选择。生涯指导咨询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信息,包括课程的内容、生涯机会、要在未来成功需要的学术和职业培训的类型、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相关的中等后教育机会等。同时,生涯咨询还向教师、管理者和家长们提供相关信息,这样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支持和辅导学生们的生涯探索和中等后教育机会选择。

(二)社区学院

美国的社区学院,是北美地区高等教育最具活力的一个办学层次。社区学院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以北西雅图社区学院为例,它是美国最优秀的社区学院之一。北西雅图社区学院对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开放的,入学的各类学员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等,入学无需考试,只需要有中学文凭。学院基本上全天向学生开放,包括周末、假日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44%的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多种职能,包括职业教育职能、社区教育职能和转学教育职能等。其中职业教育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已成为主要职能。

三、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等。如何设置课程,通过怎样的课程结构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美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社区学院是美国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学院由工商界人士担任学院各专业顾问委员会成员并直接参与课程设置。社区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者的需要设置课程、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公布的专业理论课、技能训练课,修读课程内容。在学分设置上,以加州社区学院为例,60个学分中基础课39个学分,专业课21个学分,基础课中自然科学9个学分,社会科学9个学分,人文科学9个学分,文化课至少3个学分。从课程设置的比例上看,美国社区学院,与人文教育有关的课程达到了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套类似美国的“核心课程”的人文教育课程模式,人文类课程比例也较小。我们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人文教育,增加通识类课程,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能力。另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类课程设置还大多停留在课堂内的显性课程上,隐性课程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美国的经验表明,课堂内外的贯通融合,显性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尝试开设兴趣课程、休闲课程等以陶冶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人文素养;通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拓宽人文素质的培养内容,塑造其综合、全面的人文素质;通过课堂、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其精神气质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情感性、直接有效性等特征,也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最直接可感的、占有时间较多的培养方式。因此,教学活动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内容的合理布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倡导并实施一种职业教育观:AOI,亦即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有机结合(Academic and occupational Integration),并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贯彻这种职业教育观念[3]。比如:在职业教育方案中进行跨学科的学术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英语课中,还在其他的课上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设置关照人文素养的综合课程,如电子课与电子发展历史课的综合。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两个痼疾:一个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单薄,仅仅围绕专业展开;另一个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囿于课堂内的讲授、演示等传统教学方法[4]。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参考美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经验,我们应该相应地采取改进策略,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一方面,改变仅仅围绕专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方式,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突破专业局限,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新成果,精选关照学生生活与生命的人文内容,精心设计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年制高职学生一年的社会实践时间,因势利导,把社会实践变成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的途径[5]。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心性的完善。另一方面,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特征入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工协作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许瑞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特色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6,(8).

[2]刘春生,周海燕.论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业教育理念及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

[3]赵红利.美国AOI职业教育改革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4]常立学.加拿大、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8

教育就是对人的培养。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 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其基本价值就是要把个体生物意义上的人培养成社会意义上的人, 促进人的发展。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 职业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 其核心功能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 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其基本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因为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不仅仅是指工作的种类, 还包括为了维持生命存在和提升生命质量, 基于个体经验和社会需要的平衡而定向于特定工作的生存状态。因此, 促进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这一核心的本体价值的实现, 既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主题, 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百年来, 在世界科技主义和经济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饱尝了科技、经济落后的辛酸与屈辱的我国近现代教育, 开始走上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人的培育和完善之路, 实用主义大行其道, 认为教育宗旨“在使人各有一业, 否则教育无用”。当前, 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 一些学校把自己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 市场需要什么便做什么。高职院校中一味地重文轻道, 重技术轻思想, 重速成轻养成, 重身体成长轻精神成人。其结果是, 一方面, 高职学生的知识限于专业和技能, 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都较差, 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活缺乏完整的认识, 成为“经济的人”“技能的人”, 而非完整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 由于关怀生命本质的人文教育的缺位, 在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等理论导向下的教育不注重对主体性的“唤醒”和培养, 以致学生缺乏德性的陶冶, 缺乏独立判断、反思以及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一家颇具影响的周刊曾对北京几所著名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竟有93%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信仰!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关于该校大学新生理想现状的调查表明, 2002、2003级中具有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仅各占总人数的14.28%、7.56%;2006级中上述二者的比例也只为24.83%和8.84%, 相比20世纪80年代分别低了72.33和75.28个百分点;在2006级中具有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也只占26.87%和55.78%, 另有9.52%的人认为自己无理想 (正在寻找、写不出或不愿写) 。这一调查生动地表明, 正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精神世界缺少永恒与厚重却又失去引领和承载精神的权威, 信仰失重、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便普遍存在于今天大学的校园!

马斯洛曾充满期待地指出:“人的创造性与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也许是同一概念: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特性是能随遇而安, 能以变化为乐, 能即席创造, 能满怀自信和勇气地对待他毫无思想准备时面临的情境。”今天, 身处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 我们尤应坚守如下信念:高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 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远非只是训练技能, 是把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做人与如何正确地做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 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 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 这样的人越多, 合作就越困难, 冲突也越多, “国家的和谐康泰越不可问”。

二、人文教育:寻找归来的世界

1. 人文教育的实质和宗旨

人文, 是一个人与人的生命、人的性灵、人的精神和人的理想密切相关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与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 是尊重人权与个性, 维护自由和平等, 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以及爱护和关心人类的文化。人文精神, 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精神, 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领地的守护, 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性、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 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对自己精神家园的观照。

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 它以育人即以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为根本目的。高职人文教育, 亦即对高职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 其实质也应是培养人文精神, 培养精神品质, 奠定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 大学期间是人生特有的灵魂发育期, 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精神成人”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 学生不仅要具备将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 而且要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与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 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最高目标,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

2. 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方向

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 体现了对企业技术与人文素质整体要求的现代职业化基本准则, 决定了高职教育应该是一种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个体素质为目标的“人格本位”教育。因此, 体现诚信、责任心、敬业、合作、创新等人文特征, 蕴涵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 强化突出社会性人文知识的熏陶, 促进学生的职业人文反思和唤醒其内在的人文需要, 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人文素质等特色, 就成为高职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增进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也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种养成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

然而,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 加之当前职教领域存在着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导致人文使命日益模糊, 重职业教育、轻人文教育日趋普遍。其实早在1984年, “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研究小组就在其所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革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 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 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为此, 高职院校应该认清形势, 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 进行“如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 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 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 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 而且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

三、营造高职教育的人文生态

“生态”一词, 意思是自然界的经济学, 涉及到以人为中心的生命有机体与自然资源的相互作用。人文生态 (humanity ecology) , 是指人类社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 它是由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构成的、支撑人类精神活动的宏大系统, 包括民间文艺、民俗风情、故事传统、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等。晏辉进一步强调, “所谓人文生态, 是指人们借助于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所得到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 是人的心智力量的提高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从外部看, 是社会和他人对‘我’的尊严、自由、个性和权利的尊重与确证;从内部看, 是‘我’对终极价值的执著追求, 对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愉悦和幸福的体验, 这种体验使‘我’感受到了生活意义的存在, 使‘我’超越了生活的疲惫和物欲的牵累, 这是一种心境、一种和谐。”就此而言, 人文生态是一个价值范畴, 它所表达的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一种鲜活的时代精神。

今天, 在重重的迷惘和困惑面前, 努力建设和营造生存和生命的人文生态, 便成为了提升包括高职生乃至当下现代人的精神气质的根本出路。如此, 面对价值理想、信仰重建的时代使命, 我们也许就能为每一个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切实的坐标, 构筑一个坚实的支点, 指明一个真实的方向, 并让他们真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并领悟于丹的“心得”:

上大学更多的时候, 是一种懵懂的探索, 上大学的时候, 人会受到很多思想的激荡……其实人受大学教育, 是让你逐渐建立起一种人格觉悟, 让你找到你的自信, 然后在一个匆忙的旋转的世界前面找到一个恒定的点, 让周围生动起来, 让你生命被激活, 绚烂之极。然后走出校门, 你真正去穿越世界的时候, 可能会逐渐逐渐地归于平淡。到那个时候, 仓皇和忐忑就会隐去, 内心圆融和自信, 会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田文生.“80后”大学生比前代更显脆弱[N].中国青年报, 2007-4-19.

[2]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3]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9

一.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在大学教育中, 人文精神的确立使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区别于工具性的理工学科, 也与相类的其他人文学科有明显的区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质的目标直指的是价值体系。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是说,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培养人。大学语文体现的是一种文学文化、人伦情怀、人生体验等情怀, 它的人文性教育与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不谋而合, 这也使语文学科承担着一个巨大的育人功能。

(一) 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精神家园。高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 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广博知识的熏陶、道德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 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 人性境界的提升。文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 思想道德内容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 浑然一体, 水乳交融, 人们欣赏文学作品, 既有审美的享受, 又有道德的陶冶。在文学作品中, 读者可以看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也可以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文性就是要充分发现人的内心世界, 探索人的个性与情感见;建立超出物欲的精神家园, 用人类文明和现代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 应为他抛弃外在功名富贵而追求内在个人自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欢呼;当我们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时, 应为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所震撼, 我们的精神境界亦随之升华;孔子的德政, 孟子的仁政, 庄子的天人合一, 屈原长路漫漫“虽九死而不悔”的求索, 李白千金换美酒的豪爽, 苏轼大江淘尽风流的慨叹……他们对现实的困境, 或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意志, 或有“民贵君轻”的社会关怀意识, 或有天地万物平等的生命尊贵观念。在这些文学欣赏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走出来, 暂时忘却世俗的、功利的目的, 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状态, 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升华。因此, 大学语文所讲授的课文是中外古今名家情感的结晶和升华, 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 以情感育人, 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企及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 以情感人, 使欣赏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 培养学生独特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二) 大学语文是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中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而大学语文正是精选其中的精华、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到“五四”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些优秀典范之作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 都是古今的名流贤达们自己的生活经历, 反映着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 有理想、礼仪、情趣、仁爱之美等等, 集中概括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学习这些作品, 就犹如同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上一次次地交流沟通, 体验他们的人格魅力, 从而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精神上的洗礼, 促使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年一代的成长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凝聚青年, 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对我们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文学中, 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塑造, 青年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以感性的形式教孩子如何做人, 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滋润他们的心田。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的艺术魅力, 以人类的传统美德重新铸造学生的灵魂、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三) 大学语文是挖掘科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有效方式。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 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 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 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 但是无论是科学研究活动还是科学知识与方法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无论是知识形态的科学, 还是过程意义上的科学, 都隐含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精神粮食”。总体来说, 科学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发展, 使人具有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 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公平精神与宽容意识, 自由精神与独立意识。大学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专业教育, 以科学教育为主, 但受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 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高度分化, 新的科学不断出现, 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综合, 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层出不穷,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学语文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增强人的思辨能力, 更好地研究自然科学。在理工科院校,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必修课程, 它是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及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表达等六大能力, 以便更好的传播先进的技术成果。同时, 理工科的学生在学习高科技之余, 也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人类社会进步中, 而不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当然,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也不是靠单一学科教育所能完成的, 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的系统工程, 利用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知识,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

(四) 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利条件。在学校教学中, 大学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 就是展开丰富想象的过程, 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大学语文》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思维成果, 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 与此同时, 还应该有一种社会批判意识。如鲁迅的杂文, 他的文章形象性很强, 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 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批判色彩, 文风或严峻凛然, 或清新隽永, 或锋芒毕露, 或泼辣犀利, 或意味深长, 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是现代文学中有着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在感受他对事态百相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文化精辟论述的同时, 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地品味, 学习他的辩证思维方法, 激发灵感, 激起创造力。在读《阿Q正传》时, 不能不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不能不批评中国人的劣根性和麻木心灵;读小说《药》时, 不能不批评当时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以及华老栓的麻木愚昧。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时时贯穿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批评意识, 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能独立自由思考, 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 从增强学生人文知识能力出发, 教材内容应该博而精。大学语文重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的丰厚, 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 有很多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除主修某一学科外, 几乎有一半学分是靠选修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所获得的。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 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文理兼容、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等。“大学语文精选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这些不同体裁的艺术珍品都是审美文体, 都有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有辞藻瑰丽、气势开阔的《庄子》, 也有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史记》;有感情奔放的《上邪》, 也有缠绵悱恻的《长恨歌》;有‘大江东去’的豪放, 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有豪放开阔、俊逸潇洒的李白, 也有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杜甫……这些精品力作, 既有大量社会美的浓缩、升华, 亦有大量自然美、人性美的追求、创造。” (2) 因此, 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应该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 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 探求人性的真实。

(二) 从激发学生人文学习兴趣出发, 教学方法要新而实。在当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 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利用大学语文中丰富的情感特质、审美潜能和文化因素, 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 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语言文学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和音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 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 感受美的形象, 把握美的真谛。例如, 在教学课堂教学中, 紧扣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影像资料, 营造美的氛围, 以更好地传达所需的知识信息, 通过感觉、视觉、听觉等通感艺术, 使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感的陶冶。虽然文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线条和色彩, 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和理念, 但是新颖的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 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讲课中, 教师儒雅的风度、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才是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提升审美品位, 启发他们自觉地去正确地欣赏美, 勇敢地追求美, 科学地创造美。但是人文教育绝不是人文知识的教育, 掌握人文知识绝不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 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在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是“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质主义肆虐带来的人的发展得失与遗憾, 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态势去改变人的生存境域的困惑与窘迫, 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 (3) 。

(三)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 教学意义要深而广。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载了很多责任, 我们要切实做好大学语文教学, 通过对它的学习, 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有效地提升, 并使他们的人性内涵更为丰富。如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们思考现代爱情与独立人格, 在《雷雨》中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范进中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 《守财奴》则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异化。我们的语文课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 探求人性的真实。既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又有对假恶臭的揭露, 使学生深刻感受人的性格的多重性, 以此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中提出, 文学就是反映人生的。我们在阅读分析文学作品时决不能回避对社会的关注与思索。在现实生活中, 没有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 更多的是荆棘和坎坷, 不幸和苦难,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生存窘境和精神状况尤其值得每一个有正义感的文学青年关注。同时, 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来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坚持以德兴校的指导思想,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部分来充实我们的教育内容, 以便使大学生在未来的世界发展的进程中真正掌握人类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

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 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古代文化、文学精品是历史的产物, 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先贤们思想、情感的结晶, 历经时间考验, 至今仍然显示出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证明它能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 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它凝聚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宝贵体验, 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和审美情趣, 积淀为深厚的民族精神, 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炎黄子孙, 是前贤留给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大学语文应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思想成果,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使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注释

1 张兴:《大学人文教育之我见》《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2 孙才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2期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10

关键词:个别化教育;特殊教育;人文关怀

一、个别化教育概况

个别化教育是植根于对学生个性尊重的基础上,把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关照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它具有以下特点:(1)单一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一些特殊教学在对学生实施教育康复时,所设置的目标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2)结构化。个别化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化特征,每个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都将得到全方位的帮助,而且这种全方位的教师是呈递进式发展的。(3)多样化。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手段丰富多样,尤其是对特殊教育学校来说,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就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以帮助这些孩子打开心灵世界。

二、对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意义

在特殊学校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不仅可以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化,还可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走出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具体来说,对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实现智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性。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在教材、教法、教程以及评价方式等各方面的权衡,探索出最适合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平等化。其次,可以根据智障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特殊教学儿童自身的发展特征,设计出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案,可以保证学生具体能力的提高和充分发展。再次,还可以实现教育绩效的责任化。随着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也将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最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还可以促进家长参与教学,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融合。

三、实施个别化教育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训练方法

每一位智障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而且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也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时,应该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每一个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智障形成因素以及生理缺陷程度和勞动技能等,制定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的方式来吸引智障学生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当然,用于教学激趣的课堂游戏应该把握好“度”,要注意将游戏环节紧扣教学主题,使游戏既不偏离教学内容,也不要脱离课堂。以某个四年级学生为例,她平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玩球,一看到球类物品就表现得非常开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这个特点,创设一个“亲子玩球游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她的爸爸一起参加,进行传球训练。这个小游戏的作用在于,可以在传球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和爸爸之间的感情,并且让她在游戏的特定环境下,对于“爸爸”这个发音有了反复练习的机会。其次就是可以增强她的身体协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真正回归社会,早日实现个人独立。所以,教师的日常教学应该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寻找素材,并且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教师在教会学生认识和发音“花草树木”这些词语时,可以结合校园环境,让学生观赏、触摸这些自然事物,从而对“花草树木”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并且通过对“花草树木”的颜色、外形或气味判断,来记忆它们的具体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去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类似于“爬山”“郊游”“踏青”等均可。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3.在体验成功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我认同感

与普通学生相比,智障学生虽然缺乏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但是他们也具备和正常人一样的情感,喜欢被表扬和得到他人的鼓励,喜欢获得成功的感觉。所以,教师在实施个别化教育中,也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例如,当学生取得了小小进步时,教师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给予鼓励。通过奖励小红花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其次,教师还要多用“拇指”鼓励学生,启迪学生,而少用“食指”命令学生、教训学生,这样就能让他们在不断的赞扬声中变得越来越自信、聪明。

参考文献:

刘淑慧.智障学生语言障碍类型调查及训练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 篇11

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 是指与人类社会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 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教育, 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是传承社会文化, 传递社会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 是指社会中人建立在人文科学之上, 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 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

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为导向, 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科学, 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 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从本质上说, 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人性化、教养化的教育, 两者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 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支撑, 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而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又必须要依靠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与享受能力。因而, 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正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它追求真善美, 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普遍关怀之情和慈爱之情, 更有利于学生得到丰富、和谐、完善的发展。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现在的学科教育, 发现存在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无视人文教育的倾向。

化学教学中实施与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1.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教育。在化学教学中, 经常讲述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科学家奋斗的故事, 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让学生运用历史的方法, 从发展的观点追踪化学概念或理论的演化过程, 以激发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学会运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以提高能力和素质。2.课堂教学中关注人类和关注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给人类社会的工业、农业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其带来的负面结果, 也使我们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白色污染”的危害, 矿产资源的消耗浪费, 淡水供给严重不足, 森林资源锐减引起的沙尘暴和泥石流泛滥, 耕地丧失和荒漠化不断扩展, 大气污染加剧, 酸雨蔓延, 臭氧层出现空洞使数百万人患白内障和皮肤癌, 温室效应使气候异常, 导致两极冰川融化, 使海平面水位上升,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水体污染对生物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 垃圾成灾, 战争频繁导致生态灾难加剧等。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些环境危机和环境事件, 使学生明白关注人类、关爱地球的重要性, 既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增强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教育是教育之重。在化学教学中可利用化学史、化学实验、化学原理等进行德育教育。如化学原理中, 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序数的改变, 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物质的改变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体现了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上一篇:城市市场下一篇: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