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2024-05-15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通用11篇)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篇1

黄楼街道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一、幼儿园发展现状

我街道共有幼儿园15所,其中公办10所,民办5所。各园生均建筑面积、活动室、功能室及园所设施、设备均达到省定办园标准。在职教师117人其中公办教师9人,学历全部达标。目前,共有54个班在园幼儿1270人,学前一年入园率100%。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各项事务,更好的进行家园共育,促进园所发展。

二、课程理念

幼儿园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尽可能地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和谐、健康、快乐发展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培养幼儿健康生活、喜爱运动、乐于学习、快乐游戏,促进幼儿心智和谐、人格健全发展。

1、注重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早期幼儿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3、3、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进行切合实际的课程选择与调整,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三、课程目标

以培养“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特点的在情感、态度、认知、技能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儿童”的目标为核心,通过幼儿园课程实施,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

3、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

7、能积极关注周围事物中的科学现象,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四、课程结构与设置

1、课程设置:

我园全日制招收3~6岁幼儿,按幼儿年龄设大、中、小三个年级组。课程设置以《学前教育纲要》为基础和指导,主要参照课改“新教材”(即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同时结合我园“户外活动与幼儿创新智能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重点探索“运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逐步形成园本特色,实施课程园本化。我园的课程主要就是基础性课程。

2、时间安排(每天540分钟,每周2700分钟)

1、教材的选择

(1)、将山东省幼儿园新课程新教材(运动、游戏、学习、生活)作为主题活动实施的共同性课程教材。

(2)、将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宝宝成长秀》《创新智慧游戏》作为辅助教材。

2、内容的安排(见附件)

附件一:黄楼街道幼儿园共同性课程预设活动参考内容

六、课程管理与落实

领导小组:幼儿园成立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反馈、调整、评价等。

研究小组:由业务园长、保教主任、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培训等。

实施小组:由教研组长(年级或领域)与骨干教师组成,开展每周一次以上

参与式研讨、教材培训与集体备课活动,进行班级情况交流、课程活动案例分析、观察方法与记录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教材全面、深入的实施。

七、课程的评价

1.课程的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

2.幼儿发展水平观察评估指标体系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篇2

成立于2011年11月的上海市长宁区学前教育工作室, 由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园长周剑领衔,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姜勇副教授担任导师。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为提升中青年园长的管理能力、综合素质搭建平台。目前, 14位成员分别是来自长宁区13所幼儿园的40岁以下的青年园长、副园长, 旨在通过三年一轮的培养, 使一批中青年骨干园长脱颖而出。

工作室成立以来, 围绕青年园长关注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修改, 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 日常保教工作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在, 工作室已经成为青年园长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

工作室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双流路380号新实验幼儿园

去年, 由我领衔的工作室与第三方合作, 围绕“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自我完善”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工作坊”式培训, 学员们边学边改, 学研结合, 收获颇丰。下面, 我把这次有效培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培训的背景

1.培训专题来自学员需求。在前期的了解中, 我得知“如何制订课程实施方案, 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的完善来提升园长的课程管理能力”是学员们十分需要的。因此, 我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自我完善”确定为培训专题。

2.培训进程与各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完善同步。围绕培训专题, 工作室设计了5次培训内容, 分别为:课程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调研, 课程定位、理念与目标, 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安排与实施, 课程评价与管理。这5次培训内容不是集中进行, 而是每月一次, 讲一课, 学员回园修改一部分, 边学边改, 学研结合。培训结束后, 学员不仅能修改完本园的课程实施方案, 还知道今后该如何持续地对幼儿园的课程方案进行自我完善。

3.工作室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 我对青年园长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敏锐地把握, 对如何化解也能寻找到不错的方法, 但仅靠我一人做培训显然力不从心, 因此, 工作室特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拓展研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方专业机构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资讯、高度的理论储备、深厚的科研素养以及丰富的实践积累, 能够与工作室进行很好的优势互补。

二、培训的过程

第一讲:以“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方案”引起学员的思考。课程背景分析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 课程实施方案中的课程背景并不是指幼儿园的宏观发展背景, 而是指切合课程建设, 对课程实施有直接影响的背景情况。进行课程背景的分析需要辅助一些专业的调研分析方法, 例如问卷调查、SWOT分析等。这些是青年园长想做但不知如何做的, 于是我们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力量帮助她们完成此项工作。这次培训后, 学员回到各自的幼儿园与本园核心组成员讨论, 调研、了解本园课程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 然后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将这些问题设计成调研问卷 (每所幼儿园均不一样) , 待园长认同后, 让本园教师上网填写。第三方专业机构汇总问卷后向每所幼儿园提供《课程实施方案问卷分析报告》, 这些数据能客观地反映各园教师对待现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态度, 以及需要怎样的课程实施方案, 可以用到课程背景的分析中, 为如何修改课程方案指明方向。

以下是某学员在调研后对本园课程实施背景的分析:

第二讲:“以寻找课程的方向”为切入点, 帮助学员认识到只有合适的目标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学员对课程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后, 我们进入课程建设的第二步, 即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确定。在工作室的活动中, 我们给予学员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 如幼儿园需要课程理念吗?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怎样的关系?目前你园的课程目标是否体现了你园的课程理念?通过分享经典案例以及讨论、交流, 来加强学员关于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意识, 明确课程目标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引作用。学员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思考, 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中该部分的内容。

第三讲:以“四问课程结构”引起学员对课程结构的深入思考。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实施方案中占很大的比重,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园课程中, 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之间的组合方式。课程结构有三个要素: (1) 课程类型, 分为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 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 (2) 具体科目, 即常说的五大领域。 (3) 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绘制逻辑图是理清课程结构的常用方法, 我们借助这项技巧来提升学员们对课程结构的梳理能力。回到幼儿园, 学员们现场寻找本园的亮点, 理清本园的课程结构, 并用所学的逻辑图表示出来。以下是学员的作业片段:

第四讲:以“诊断课程管理”为题, 让青年园长思考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与实施。课程安排与实施是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 包括较为宏观的整体设置和中观的各年龄段作息安排, 以及更为细致的周安排等。帮助学员们了解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的真正内涵, 是此次“工作坊”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工作室组织学员就课程管理的架构是沿用典型的依据职能来划分的模式, 还是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来组织;多园址的课程实施应该如何操作等问题进行研讨。比如:“假设你是一个一园多址园的园长, 有一个亲子时装秀的活动要在三个年龄段开展, 你会如何安排工作呢?到底是按园部来搞亲子活动还是按年龄段来搞亲子活动?”园长们各抒己见, 并分析了优势与不足。按照三个年龄段开展, 优势是突出年龄特点, 各年龄段内资源集中, 有利于课程统一管理;不足是跨园部管理难度大, 各园部间实际情况不一致。按照园部开展, 优势是贴近园部实际, 管理执行力强;不足是课程统合难度高, 对园部负责人要求高。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能帮助学员通过自我思考寻找到适合自己园所的最佳方案。

第五讲:挑战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各园最头疼的一个部分, 也是课程实施方案中最难由幼儿园独自完成的内容。在培训中, 我们通过重点探讨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什么是优秀等, 来帮助学员理清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标准。学员们明白了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要探索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是否切合教育目的和儿童特点;通过课程的实施, 幼儿发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在什么方面需要改进, 等等。不同的评价需要由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来开展。在培训中, 第三方合作机构为我们介绍了多个评价工具, 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回园后, 学员和各自园的教师讨论课程管理举措并完成课程实施方案全文。

三、培训的成效

实施幼儿园整合课程的相关反思 篇3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课程实施;综合课程;整合课程

“综合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相比其他基础教育阶段,改革对幼儿园课程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更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可按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五领域组织课程。并要求“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性”取向。

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综合课程已有20多年实践,近年来各地在综合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课程整体性而出现了整合课程。近两年我园改造实施了几套成型的整合课程,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要真正体现整合课程的精神是要费周折的,需要不断反思。

一、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有轻重先后吗

新课改将课程目标总体指向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中小学各科课标中这三者排列顺序有所不同,这便给中小学教师以强烈暗示——在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有着先后、轻重的不同次序;而《纲要》的表述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当然也给了幼儿教师一种暗示——情感、态度最重要,能力次之,知识、技能最不重要。

这对纠正传统幼儿园教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自主探究等弊端固然有积极意义,然而,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也往往知识技能贫乏、孩子的学习落不到实处。目前幼儿园教学普遍轻知识技能,很多活动热热闹闹,孩子似乎感兴趣,但到头来孩子几无收获,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兴趣。如:绘画教学忽视形状颜色认识和运笔练习而追求画得不像,并认为画得不像才是创造性的体现:科学教育不明确科学活动过程、不探讨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不引入前科学概念、不强调科学探索的规范方法而追求孩子毫无理性的探究和表达等。

对此,我们认为,在任何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五大发展目标都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发展目标都应努力实现整合并使其结构最优化,以提高幼儿学习的效果与效率。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学活动设计要尽量情趣化、尽量结合幼儿真实生活,以激励与熏陶幼儿的情感与态度;另一方面,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要尽量挖掘其内涵的知识、技能学习及能力锻炼的机会,并利用孩子积极的生活热情与态度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和锻炼能力。

二、幼儿园的课程能全部整合成一元化的单线序列吗

幼儿在幼儿园参与的各种活动都是课程,这些活动的确可以结合为某种课程结构整体。但它们之间究竟如何结构?能靠某一条线索将各板块活动全部串联起来吗?各板块在被单一线索综合的过程中其独立性和内部结构性是否会遭到一定破坏?

为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这几年来我们确曾有意无意地形成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把每天幼儿的全部活动都挂到整合课程提供的主题经线上去呢?但几年来的实践和理性思考。让我们感到这种“单线思维”和“一元化理想”有问题。以幼儿生活活动为例:其中固然包含五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因此似乎可以让生活活动每天去为当天的教学活动服务;但生活活动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所具有的反复性和周期性也有利于培养这种习惯,反之,根据多样且多变的教学各主题把生活活动打碎。零散地粘贴到一个个教学活动上去,会毁掉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价值。再以舞蹈、美术、书法等特色培养课程为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它们最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发现、展示和培养幼儿的某种优势智能。而要实现这一价值,这类课程必须在内容编排、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有相当强的系统性和周期性;如果忽视这一要求,拆散这些特色培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把拆出来的一个个零件装到各主题的活动上去,这类课程还会有什么教学效果呢?

由此,我们对幼儿园整体课程结构有了一种网状式设想:以主题教学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综合课程是第一条线,以日常生活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生活课程、以体能活动为主要载体的体育课程、以特长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特色课程应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另三条线。综合课程内部实现着五大领域与目标的整合:而生活课程、体育课程和特色课程则同样实现五大领域与目标的整合,但它们分别侧重与强化某个领域。协同指向幼儿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

三、谁来掌握整合性课程的领导权

现在的幼儿园课程实施充满多样性、充满弹性、充满教师的自创性,传统的那种集权于园长的全园统一的课程领导方式不但失去了效力,而且成为实施整合课程的障碍。例如。以往那种全园统一的一日生活程序安排便不适合了。面对整合课程带来的挑战,幼儿园教学管理如何改革?我们认为,关键是将课程的领导权交给教师,以支持与保障课程的改革。上世纪末在美、英等国兴起的“分布式领导”理论启发我们:教师应是他负责的教学领域的领导者,校长则应是“领导者的领导者”。学校的领导权不应一统于校长,而应恰当分布于校长和每一个教师之手。因此我们应该将该由教师掌握的整合性课程的领导权交给他们,提供权力和条件,让每个教师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教学活动而异,自主地、创造性地实施整合性课程。

黄楼小学多项措施提高教师素质 篇4

黄楼小学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一是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听报告等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外出教师必须按照学校制定的学习制度,认真细致的做好笔记,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积累个人经验的同时,举行汇报课,将学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对广大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巩固学习效果。

二是开展“双评”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我最喜爱的好教师、好班主任评选活动,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是开展教师竞赛活动。通过举办三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基本功比武活动,在全校形成比先进、学先进、人人赶超自我的浓厚舆论氛围。让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在校比较的是:看谁教学水平高;看谁关爱学生好;看谁言传身教好;看谁教书育人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四是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师“十不准”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活动,并要求教师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提供道德榜样。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篇5

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导向的、引导幼儿获得有意经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主动的活动过程,是影响幼儿生活的各种感性的事件,是幼儿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园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园本特色,在“把最宝贵的给予幼儿,让每个幼儿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发了“节日文化教育”这一园本特色课程,设置了“主题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三大课程内容,尝试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以主题课程的形式一步步深入拓展,不仅让幼儿积累和提升主题经验,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还充分体现了我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使园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真正达到开发园本课程,营造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园综合实力的整体目标。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需要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考虑目标、已有经验等多种因素,追求一种适宜性。幼儿、社区、教师和课程文化是园本课程的四个出发点,其中从幼儿出发是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园本化从本质上说就是课程人本化。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抓住节日与教育的融合点,通过节日教育来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幼儿精神观、文化观。我们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使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交叉与融合,充分挖掘家庭、幼儿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地构建课程,以此增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情感。

了解幼儿是教育的前提,因此,我园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要,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的人本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给幼儿真实的机会,激发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空洞的练习;允许幼儿有独特的表现、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见解。以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建构、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形式的多样化选择、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发挥教师在课程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教师创设有利于潜能挖掘、能力提升、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文环境。节日教育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大而深厚的平台,让幼儿能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促进自主性发展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个体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从外部依赖到自主的过程,自主性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可以自主地探索自己想知道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自主的交往,协商实现自己的意愿。为了这一美好愿景的深入实现,我们把节日教育的课堂变成幼儿活动的乐园,努力为幼儿提供各种他们需要的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我们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亲自参与,获得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在操作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

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建构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坚持整合教育的课程文化观,逐步形成了一种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文化。“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课程之间需要整合,教材与生活需要关联,幼儿园与社会之间需要交流,师幼之间需要互动,个体差异需要受到尊重。节日教育课程的持续发展更需要教师具有清醒的课程文化意识,能及时反思与更新各自的课程文化。从《规程》到《纲要》的不断点化,整合性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节日教育课程中同样也蕴涵着多元的综合因素:课程目标整合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成长;课程内容整合了幼儿的发展特征、兴趣需要、生活经验、社会活动等等;课程方式做到视、听、讲、做相结合,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表达、表现;课程媒体突破书本定势,整合了幼儿生活中的可视媒体,真正达到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现多元化的课程文化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都面临着多元化的整合。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多元文化,从中体验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尊重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努力挖掘不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感受了不同的文化气息,领略了世界各国的风采,体会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学会用更加开阔的视角来主动学习,拓展了视野,积累了经验。让幼儿在接触更多元文化体系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世界的眼光。同样,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民族瑰宝,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在当今社会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养分的同时,我们的课程还注重保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萌发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精神。

优化家庭资源的课程文化观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是多样的。在节日教育课程中,教师除了邀请家长走进来,还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节日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和家庭围绕幼儿的发展和节日课程活动的实施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幼儿一起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共同布置节日主题环境,进行亲子制作,家长还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一方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社区的参与对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园还优化各种资源,进而促进节日教育与家庭活动的实施以及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通过构建课程形成家园和社区间的有效联动。

“让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 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方案的保障;“让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实施节日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

二、课程结构

幼儿爱读书,爱运动,爱探索,爱唱爱跳,爱好一切新生的事物,他们好奇,求知,好动,由此孕育而生了校园文化节主题。奥运会的召开,世博会的举办,影视播报的视觉冲击,当孩子们看到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时,他们有了与之交流和了解的欲望,国际日主题的产生就那样水到渠成。传统节日文化所积淀的璀璨文化信息,带领孩子们以感恩亲情为主线,走进渐行渐远的国粹宝典中,传统节日主题伴随孩子的春夏秋冬。

校园文化节、校园国际日、传统节庆日3块丰富而有意义的节日主题活动构成了我园富有特色的节日文化课程。

节日文化课程是个开放式的课程,表现在主题活动确定的开放性、主题内容选择的开放性、主题活动实施的开放性,同时也表明了在主题活动中感知途径的多样性和表达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信息相对集中,便于幼儿的积累、思考、提炼和归纳,从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

三、课程实施

1、将传统节日与主题文化节日等相结合,通过环境创设、家园互动、节目展演等营造“精彩节日课程”氛围,赋传统节日于主题性,使我们的“节日课程”更具幼儿特色、园本特色。

2、以班级特色来强调校园特色。在全园大主题的基础上,各班选取一个适合班级幼儿的兴趣点生成小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注意保持全园活动的整体性,突出各班活动的独立性。

3、以教研组、学科为单位开展相关的活动,策划各类比赛、展示、交流、互动、制作、宣传等,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使“精彩节日”特色无限延伸,发挥家庭、社会资源的有利优势,丰富我们的活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4、以班级互助形式开展,如对应班级联动(小一、中一、大一作为一个活动整体)、平行班联动(同一教研组的几个班合作)、友好班级联动(任意两个或几个班级合作)、特色班级联动(同一特色的班级组合)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层面组织活动,活动中体现幼儿特点、活动特色。

5、活动前各分管人员写好详细的可行性计划,报领导组审批,领导组根据全园活动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计划通过后各班作好充分的活动准备。注意活动资料的记录与积累,多方面收集活动反馈信息,不断调整、丰富活动内容,活动后开展总结,分析资料、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提升理念,促使下阶段工作的完善与提高。

6、利用家长园地、园报、校园网、环境布置等做好活动的宣传展示,充分利用班级家长、幼儿中的有利资源,创设有利于家长参与的活动条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园一体的活动氛围。

四、课程评价

1、全园实施节日文化课程,根据全园的实施方案与班级工作结合开展相应活动,各班确定班级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调整、丰富,一阶段后,各班将实施主题制作成PPT进行全体交流。

2、评价的目的侧重于交流活动、发现亮点,体现班级、教师在节日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地位,引导反思、鼓励创新。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这样的划分注重了学科的综合性,以趣味性、活动性为主要目的,寓教于乐,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这种划分,打破了传统学科科目割裂课程内容的格局,遵循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幼儿教育前沿的一线幼儿教师们,大多数还没有跳出“学科课程”的理念和规范,仅仅只是给已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新旧内容重新安排次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而已。

因此,我们把游戏作为解决幼儿课程整合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注重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全面贯彻《纲要》的需要,是幼儿园课程综合的重要途径。

从我县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来看,虽然一些幼儿园课程方案中开始体现生活和游戏的地位和作用,有些幼儿园也进行过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研究,但对生活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关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角度不够宽广,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机制、策略探索不够。因此,在新一轮的幼教改革中,如何贯彻“新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 “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是当前我县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实践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它关系到我县幼儿园课程特质的显现,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1、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重要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生活、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在一个较为广泛的学术平台上探讨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二是试图通过现实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实践,形成与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相关的策略;三是以发现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机制为切入点,对幼儿园课程的有机整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形成一些支撑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新的理论观念,对幼儿园课程与生活、游戏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

本课题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价值。本课题的成果,对于指导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对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课题形成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可直接用于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之中。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和落实。

选题的意义: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实践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它关系到幼儿园课程特质的显现,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生活和游戏对于3-6岁幼儿的发展价值,探讨系统知识与生活和游戏的关系,探寻各种知识、能力及态度在生活和游戏情境中整合的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开发一套有助于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生活化、游戏化的策略系统,有助于纠正面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小学化的倾向和幼儿园课程中存在的过分学科化的倾向。

2、本课题的研究的重要观点:

(1)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游戏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2)游戏包容了多学科的知识,也包容了幼儿情感态度和行为发展的机会。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整合的重要途径。

(3)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学科知识和游戏化,将学科知识还原为活动和经验,并在活动和经验的层面上尽可能实现综合和系统化。

(4)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开发和利用多种有益的课程资源,以使幼儿园课程真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真正做到生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

(5)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需要创新、需要深入实践的工作,设计和实施策略的形成过程都应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论证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以《纲要》为依据,使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主,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的结合。

2.让游戏精神成为贯穿和融入整个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灵魂或主线。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不断改善教育行为和优化教学过程,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写出游戏与课程整合研究的论文,积累相关资料,有效地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内容

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整合研究,主要包括游戏主题与课程的整合;游戏指导与课程的整合;游戏材料与课程的整合。

1.构建教师学习模式,探索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方法。2.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研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完成子课题研究:

(1)游戏与语言课的整合;(2)音乐游戏与课程的整合;(3)游戏与社会的整合;(4)游戏与科学的整合;(5)游戏与健康的整合;(6)游戏与艺术的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理念引领:较系统地学习蒙台梭利、皮亚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纲要》为依据,指导教师在理念上确立正确的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2.实践研究:教学即研究,以一个个研讨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情境为载体,分成子课题进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提炼、加工、合成,提升实践的水平。在实施方案期间,为幼儿提供可利用的游戏材料,保证游戏时间。

3.反思提高:针对研究问题,把理论研究、文献比较、案例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进行。通过教学反思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目标的引领下,历经预论,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相关信息,拟定应对计划,并进行实践,然后通过反思,再论断,解决实际中的一个个问题,并在集体中形成多元反馈循环的过程。

2.文献法:收集有关幼儿教育新动态和游戏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论文和经验性文章,组织全体参研人员学习。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验教育过程的回顾、反思、总结,将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观察、教育效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

4.观察法:由课题组成员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情况。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约为三年,研究进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和策划开题阶段。从2014年6月——2014年10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完成课题申报工作,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成员分工,组织开题。制定“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构建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整合的教育实验方案,确定子课题,课题组成员针对各自班级特点确定研究方向,拟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期间组织二次阶段性的小结,形成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阶段性成果。子课题成员做好分析总结,进行中期成果汇报。开展课题的“中期评估”,对前半段的课题进行总结和回顾,认真策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3.研究总结阶段。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继续展开研究,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小结工作。

4.全面总结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6月)。重点理清各个研究的问题,重新思考游戏、生活、游戏之间的关系问题,将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主要包括应用性成果和理论性成果等,应用性成果主要包括优质课程资源、论著等。

(一)应用性成果

1.本课题的成果对于指导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对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2.本课题形成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可直接用于我市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之中。

1.实验报告

总课题组完成一篇实验报告。

2.论文、反思、随笔

课题负责人、实验教师撰写论文、反思、随笔多篇,课题组推荐发表。

九、课题组成员组成组长:牛菊红

成员:窦爱萍 鲍淑琴 师桂林

李玉霞 刘玉梅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篇7

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引入恰好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生成提供了借鉴,有学者指出,“瑞吉欧方案课程可以说是幼儿园课程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有机结合的典范”。[1]幼儿园的课程生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的过程”[2],重在强调生成。因此,作者从瑞吉欧方案教学入手,梳理其在课程生成方面的运行机制及生成特点,以期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生成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机制与特点

1.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机制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运行机制蕴含于瑞吉欧方案实施的阶段中。瑞吉欧方案教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方案准备阶段或称起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回顾儿童现有的知识和兴趣,确定儿童的兴趣所在。教师鼓励儿童采用语言或动作表达、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共享一些经历和回忆,并根据儿童所共享的信息和经历来确定儿童的兴趣,进而与儿童一起确定所要进行的主题。这个过程也是主题探索的过程和主题网络编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二是方案实施阶段或称发展阶段。确定了活动主题后,方案便可以展开实施。该阶段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新的经验和研究机会,使其获取第一手的直接经验。儿童在进入主题后根据其关注的不同方面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探寻事实的真相等,同时对客观的环境加以有目的的改造。这个阶段教师要做好详细和客观的过程记录,并鼓励幼儿自己记录所获得的信息。幼儿可以通过谈论、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对所进行的活动进行回忆并记录,以便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三是总结方案活动阶段或称方案评价阶段。在活动结束时,幼儿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多样化表达所展现出的作品,这时教师和幼儿可以对方案进行总结,对方案进行评价和分析工作。该阶段是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与见证,更重要的是一个信息分享和展示的过程,并且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延伸出新的主题。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幼儿,而幼儿也对已经完成的方案活动进行了回顾,强化了幼儿的经验和技能。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与方案进行前后的状态进行对照。

从以上瑞吉欧方案教学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一,课程生成的运行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家长、教师、儿童或相关的主体都可以参与进来,而相关的可用资源也可以吸纳进来。第二,生成过程是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且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螺旋式的过程。第三,课程的运行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基点进行探究的过程,注重以探究为取向,课程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恒定的。

2. 瑞吉欧方案教学中的课程生成特点

(1)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是一种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完美的课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课程是‘三分之一的确定与三分之二的不确定的新事物’”。[3]瑞吉欧方案教学的课程生成的计划性,更多的是倾向于对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原理以及教师判断儿童兴趣点的判断依据,随机性则倾向于瑞吉欧方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的及时引导、修改、补充和调整。

(2)生成与预设不可分割,互为因果。不以预设,无以生成。通过对方案的前一阶段的总结和评估,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任务、幼儿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水平来预设新的课程,而在新的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又会生成新的课程。这样“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反复、互为前提的过程。

二、瑞吉欧方案教学对幼儿园课程生成的启示

1. 课程生成的来源

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生成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儿童周围的生态环境中的事物,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事物、现象等。二是儿童的兴趣、问题,也可以是儿童的想法。三是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特定的关键期和发展特点,就会产生不同任务,而不同任务从不同的维度划分有不同的需求。四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五是教师所注意到的儿童的意外事件。六是社会、家庭对儿童的期望。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儿童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要对幼儿的游戏或活动做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而且还要重视环境对幼儿教育的相互作用。

2. 课程生成的原则

瑞吉欧方案教学课程生成的原则主要有:一是兴趣原则。兴趣原则是课程生成的第一原则。课程生成的第一步是获得儿童的兴趣点,明确儿童的兴趣所在,才能进一步探寻其兴趣背后的原因,并结合儿童的已有经验进行知识建构。二是探究原则。瑞吉欧方案教学主题及其主题网络的编制过程,甚至整个方案实施和实施后的评析都是儿童不断探究和求真的过程,因此,探究原则是始终贯穿幼儿课程生成的一项原则。三是平等协商原则。课程生成是师生在活动中以平等互动的对话形成的,并且是在互动对话基础上的平等协商。课程生成并不是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而是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来组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互助的。

3. 课程生成的策略

(1)教师应树立课程生成意识。有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的“生成课程的意识淡薄,表现在过分拘泥于教学目标,缺乏随机生成的课程意识”。[4]课程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高课程生成意识才能使教育活动进行得顺利、高效,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更优化。因此,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在幼儿园课程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时时树立课程生成意识。

(2)结合文化来生成。“课程来源于文化,如何定位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则构成了课程探究中的轴心原则。”[5]这证明了课程生成是建立在文化与个体经验上的衍生物。没有了文化和个体经验这个根,课程就无法称之为课程,从这一点上来讲,课程具有文化性。

(3)注重在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上生成。没有一个儿童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课程的生成,没有哪一个课程方案是凭空出现的,它都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上的,并且无法脱离儿童的兴趣。教师如果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有价值的事物时,要大胆地打破原有计划,调整原有的教育内容。

(4)生成离不开记录。记录在瑞吉欧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它是评估工具,同时也是方案活动生成的源泉。“记录关注构成理解的元素———观点、理论、假说、感情、实验、演绎、因果、想象、直觉、执行情况,以及经验、技术、知识和洞察力之间的关系,在试图知道某事时的认知过程。瑞吉欧的记录里随处可见这些元素,在记录中,我们看到记录、展现儿童的动作和互动可以揭示观点的起源,而且在与团体成员共享时,可以导致新的观点、问题和发现。”[6]因此,记录与生成互为循环。

(5)生成是发展着的课程。幼儿课程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兴趣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生成的变化性、灵活性、发展性。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不可能一直停留于一件事物上,随着注意力和兴趣的不断转移,幼儿课程的生成方向和内容也随着转移。并且,“知识既非来源于主体,也非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是活动的过程”。[7]在方案活动中,儿童正是在与人、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认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断推动方案活动的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发展着的方案,促进了新的教学方案的生成。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对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4(8).

[2]吴荔红.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关系及其处理[J].教育评论,2003(4).

[3]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夏如波.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篇8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 生活化教学 实施策略

随着社会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观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向生活世界回归”已成为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而这种心声又通过课程得以反映,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1]。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要生活化,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明确告诉我们,在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一定要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要与幼儿的生长发展相一致,因为幼儿的生长发展是从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尤其是直接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能力的。

例如,大班一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做事动作很慢,穿件衣服要半天,刷牙不催几遍不去,或是磨磨蹭蹭,边玩边干……为此,在开学9月的主题课程《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有魔法的一分钟》。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选择搭积木、插花片、玩球、折纸、画图,试一试每个人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令人惊奇的是:一分钟下来,孩子们的完成状况出奇的好,许多幼儿用积木、花片构建了房子、花朵等,一些幼儿快速画好了一幅图、折出了衣服,另有一些幼儿拍了近20~30下皮球,就连平时动作奇慢的小萱、铮铮、小啸和小建也各自完成了一项作品。在接下来的交流活动中,孩子们纷纷举手骄傲地讲述一分钟里自己奇妙的发现,充满惊奇与惊喜:我在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啊。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有意识地强化一些关于时间的训练,如,闭上眼睛感受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通过翻日历、月历,告诉幼儿月份或星期所要完成的任务。平时教学中,给幼儿交代整个上午或下午的活动内容。这些做法让幼儿在心理上形成按时有序做事的概念,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完成一项任务,增强幼儿的责任心,让幼儿由被动听从适应变为积极主动行事,保证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使幼儿在养成守时好习惯的同时获得一种成功体会。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狭小的教室,应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2]。我们在开发课程时通过发掘、拓展、整合,带幼儿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实现课程的资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随着幼儿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而变化,让教育课程跨越幼儿园的围墙。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时,我组织孩子一起采集种子,活动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形态、颜色、大小各异的种子。他们手拿种子爱不释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孩子甚至提出“我想用种子做项链”,“我想用种子做玩具”等。顺应孩子的想法,我立即提出:“孩子们,我们用种子来画画吧!”就这样,“有趣的种子画”美工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成功开展了。整个活动结合幼儿对种子的浓厚兴趣,运用秋天丰收的各类种子这一乡土化材料作为美工活动的原材料,耐心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观察、讨论与制作,发现种子画的制作流程和方法,幼儿在活动中根据种子的不同特点进行贴画,从中体验自然材料创作的美,在美工技能提高的同时获得新知,进而积极投入到新的美工创作活动中。

三、幼儿园课程教学实施的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必须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发展自己。因此,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贯提倡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玩具,幼儿通过与同伴、老师之间的互动及与玩具的相互作用,在操作探索中获得各种经验。

例如,在中班的“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中,我和搭班在连续下雨一周后,带领孩子到幼儿园场地上散步,让孩子找找“雨后的春天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孩子们在草地上和操场的低洼处发现了一些小水塘,走过时低头看里面会有自己或植物的影子,这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也启发了我:何不把孩子们的兴趣变成一个美术活动呢?让他们在感知、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现,他们一定会喜欢的。于是,我们结合中班幼儿对正面直立动物造型的经验,创编趣味化的故事,设计组织了中班情景美术教学“奇妙的小土坑”,引导幼儿使用炫彩棒在宣纸上大胆绘画,并运用水彩印画的方式印出不同动物的水中倒影,让幼儿在愉快的创作过程中提高美术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知道生活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更新的一个过程;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3]。幼儿教育不能离开实际生活,正如鱼儿离不开养育它的水一般。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从幼儿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抓住各种时机,通过条理化、生活化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零碎的、片段的生活经验,努力使幼儿园的课程系统化、整体化、生活化。这样,幼儿教育才有意义,幼儿才能获得人生的真实体验,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娅玲,张敏.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VOL7(1).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4.

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9

大滩乡中心幼儿园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结合本园特色,自主开发符合本园的园本课程,从而提高我园教师的课程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二、现状分析

1、我园办园显年轻。原因在于我园办园时间短,教师的师资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较明显,缺少专家型教师引领。因此,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与课改所要求的理想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2、在近几年我园不断反思,努力创设机会向各幼儿园学习,本着“走出去,带回来”的理念,逐步在我园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园级骨干教师不断呈现,并逐步成为园骨干力量。

3、我园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我园实际,将艺术教学作为我园的特色。依据我园三年发展规划,本学年我们将乡土田园特色作为重点,发挥教师特长,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提炼的过程中,逐步对乡土田园课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手段、资源利用等方面有质的转变,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园本课程开发总目标

1、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通过对

乡土田园课程的开发利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乡土特色教学的兴趣。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注重学习—实践—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性研究,全面提升教师挖掘具有园本课程资源,并将其渗透于课程实施过程的能力,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3、丰富课程资源,使幼儿园园本课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家长能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

四、园本课程开发内容

1、尝试开发利用多样的乡土材料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小班为撕贴美术教育;中班为拓印画;大班为剪贴画。充分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

2、各班班主任负责,全体教师参与,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尝试创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开展美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各年级组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园本课程开发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目标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评价标准。

3、社区环境资源、家庭有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高家长对园本课程的认识,指导家长参与实验的实施,成为园本课程实施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

五、园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园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园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1、修改园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领导小组成员由园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代表三个层面组成,根据各自负责的研究小组产生。

2、各班老师每月末向保教主任汇报园本开发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园长针对各年级组的园本课程实践研究过程进行随机督导。

4、资料收集制:对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要及时收集,在每月交流时上交各类资料。

(二)、健全园本课程网络,保障园本课程开发有效性。

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网络。根据职责分为:研究组——教研组——班级,三级网络。由教研组长带头分年级推行“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订——教后反思——定稿”的集体备课模式。每周落实本年级教师依据本年龄段幼儿特点,开发一节与本年龄段主题相符的乡土美术园本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研组成员是各班班主任,将开发的成果进行商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班级的职责是将园本课程有效运用,并及时反馈相关的信息给年级组长。

(三)建立课程管理细则,保障园本课程的顺利开展。

加强园本课程备课管理,每周四下午由保教主任参与每周备课内容制定。园本课程开发的集体备课要做到“五落实”: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活动程序;落实活动记录。

园本课程融入幼儿集体教学中,各班级根据年级组集体备课内容一周必须开展一次园本课程。内容选择具体体现为:明确了一个确定、二个优先、二种关系。一个“确定”:结合我园特色教学,确定将乡土美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二个“优先”: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优先。二种“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个体构建与共同构建的关系。

(四)创新园本教研形式,提升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以理论为基础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因此我园除每周三的集体备课,每周五下午三点半至四点半,根据园本计划按时开展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形式多样,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培训、同伴交流有效促进专业成长。

幼儿园课程活动策划方案 篇10

优势:

1、附近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及同住子女较多,入园困难,本园解决了外来民工同住子女入园特别困难的问题,让外来人员安心上班、学习。

2、我园地处浦东新区与奉贤交界处,资源较丰富,交通便利。

3、幼儿园周边有警署、消防站,对幼儿园的安全起到很好的保障。

4、在同类幼儿园中室内外活动场所地很宽敞,室外是铺有塑胶的宽敞、安全的活动场所;室内活动室环境优美整洁,玩具、教具丰富,各班有电视机、DVD等配套设施齐全;并有独立的午睡室。

不足之处:

1、由于家长大都是外来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对子女的教育缺失。

2、本园新教师较多,教育经验缺乏,要加强对新教师的业务培训。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理念与原则

(―)编制的理念:

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发展需要,符合年龄特点,关注经验水平;挖掘优质资源,体现师生共建,凸显多方参与,构建园本课程。

(二)编制的原则:

丰富多样:创设富有变化,支持性的环境,选择多元化的内容,开展多样式的活动。

合作互动:开展有效的幼儿园,社区,家庭互动,师生,生生互动。

自主选择:在提供教材的同时赋予教师有合理进行课程选择,重组和拓展的自主权。

特色探索:开发我园教育特色,开展“动手乐”特色教育。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目标和内容

我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以《规程》、《指南》为基础,以“让每个幼儿充分发展”为核心,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幼儿形成身心健康有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主动探究乐表现,积极动手善操作的儿童。

(一)课程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八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快乐。

2、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

3、主动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为的安全性。

4、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5、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

6、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它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幼儿园学年目标:

本园的学年目标与内容基本以《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以及《课程指南》为基础,并组织教师结合本园的教育发展需要,幼儿活动需求和原有特色,进行了扩展,加宽,以及进一步具体化。

四、幼儿园课程结构与教材使用

(一)课程结构:共同课程和园本课程相结合。

(l)80%的课程是参照上海市二期课改,以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为主,以幼儿发展为本,满足每个幼儿对安全与健康、关爱与尊重的基本需求,为幼儿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2)⒛%采用园本课程“动手乐”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把尝试和操作的主动权给幼儿,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引导、鼓励幼儿动手探寻,使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充分体现了“教而有学、教学相长”。教师学会了观察、倾听、欣赏、积极回应幼儿。

(二)我园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市幼儿园二期课改新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使幼儿教师们能更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更方便地操作与实施教材,让幼儿在新教材的沐浴下健康快乐智慧地成长。

五、幼儿园课程相关资源及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一)本园各类课程教材的开发范围及方法

1、本园共同课程以新教材为基础,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合并、筛减、增加,且注意课程中幼儿基本经验的完整,平稳。

2、本园的特色课程:“动手乐”课程

我园的特色课程为“动手乐”课程,以幼儿的动手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以激发幼儿“乐于动手”、“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兴趣为宗旨,充分挖掘、利用外来农民工家长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老师预设的课程并开展结合本地区周围农村实际情景进行园本特色课程,旨在通过系列化的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动手活动项目的实施。使幼儿在思维、能力、情感、社会性和个性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并能初步感受父母章年的生活,起到亲子互动的效果。

(二)由教研组负责,建立课程配套资源库

1、对新课程中涉及的录音机、录象带、多媒体软件等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形成尽可能完整的配套。

2、集中整理来自家长的教育资源。

3、建立教育基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以课程开发为实施所需。

(三)幼儿发展评价

建立以“多种来源”为向导的课程反馈;开展以“整体结构”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调控;形成以“多方参与”为特点的课程评价。

1、由教研组承担幼儿发展评价,定期针对课程的内容选择,组织形式运用,幼儿需求资源准备,师生互动特点与教育效果等方面收集信息,作为课程调整和评价的参考,并组织教师参与评价。

2、以“多种来源”为导向的课程反馈:经常通过非正式访谈,问卷表等形式收集来自于幼儿,幼儿家长、社会热心人士、专家对课程实施方案与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并进行分析,思考,以求有效的对幼儿发展进行过程性的评价。

黄楼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 篇11

关键词:教育资源;家园合力;园本课程

本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递着大量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幼儿从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其体验和传承中华悠久的优良传统,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但随着外来文化的植入,山区特有的文化及其资源正面临着被改造、被抛弃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级的重视,但由于现在山区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中,使用的都是省级以上、城市专家们编写的统一教材,其内容对山区而言普遍存在“水土不服”,显得空洞而不符合实际,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

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植根在民间,幼儿园要开展园本课程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但在现实中却有很多家长在幼儿园教育开展过程中消极配合,甚至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学校的责任。而且由于家长组织相对较松散,大部分属于孩子在园期间组织的临时性机构,这就需要幼儿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到本土文化教育活动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家长资源的调查,根据已有的家长资源形成现可利用的家长资源及社会资源

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开展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之前,对家长资源的调查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家长的特长,形成幼儿园、班级家长资源库,分门别类,合理利用。

按本土教育课程活动需要形成资源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按家长资源特长分类。通过家长资源问卷调查,让家长自愿填写可为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提供帮助的特长。家长资源统计好后,由家委会出面,成立专门的家长资源管理组织,按活动开展的需要提前与家长联系,让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按时间分类形成短期家长资源库和长期家长资源库。短期家长资源库,即在幼儿在园期间,可为开展教育利用,但可随着班级、家长的变更而不断改变的家长资源即从事各种职业的爸爸妈妈,是活动开展所需的充足人力资源,这类家长资源库资料可掌握在班级家委会及班级教师手中;长期家长资源库,即这些资源是现阶段所拥有,但会随着幼儿离园可能会消失,而幼儿园又长期需要,需与其个人或单位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的家长资源,如:在地方博物馆工作的家长、会唱地方戏的家长等等。这类家长资源可由班级教师分析、统计,集中在幼儿园教务处,长期保持联系,这样即使是这些家长的孩子以后毕业了,也可以继续在幼儿园的本土教育课程实施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在调查家长资源时,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与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要认真了解家长的工作时间安排,以便幼儿园统筹考虑,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对工作、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中。

二、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拓园本课程内容,为实施园本课程不断生成更多的内容

1.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在民间流传的童谣、游戏、风俗等等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口口相传,有其相对旺盛的生命力,相对人数较少的教师群体,在广大家长中流传的本土文化更加丰富,因为家长作为社会成员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有很多优秀的本土文化没有以文本的形式保留下来,只流传在民间甚至是家长群体中,这些内容更需要去挖掘开发。如我园在开展“爱说家乡话”活动后,孩子回家向家长念所学童谣,一个家长马上想起小时候念过的一首《五更歌》,儿歌生动地模仿了五更中各种动物的叫声,用方言念起来特别好听,就写下来交给幼儿园老师。结果这首童谣以整齐的句势、形象的叫声、特殊的韵律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

2.结合固定节庆活动,同时关注课程的生成性,开展园本课程相关活动。本土文化与日常生活中的时令、节气、习俗、节日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本土文化教育中有很多内容如风俗、童谣、小吃等就直接跟节庆活动相联系。在一个又一个的节庆活动中感受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听着家乡童谣,吃着家乡小吃,感性经验丰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彰显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唤醒幼儿的文化归属感。

三、利用家长助教等多种形式,协调社会力量,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多角度发挥作用

首先是对教师层面的助教。由于在园参与教育的教师对本土文化理解不同,对本土教育资源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家长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弥补教学短板。如教师们开展地方戏曲戏教学时,可请家长先来教教老师们学一学;本地节气传统习俗,也可以请懂的家长们来给老师说一说……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本土文化教学。

其次是对幼儿层面的助教。家长助教还可直接进入幼儿活动中、幼儿园教育中,如在“家乡的小吃”教学活动中,可请班里手巧的妈妈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当香喷喷小吃现场出炉时,孩子们都显得特别的兴奋,因有妈妈和美食的元素的加入,多了一份日常在家过节的氛围,对家乡习俗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结合家庭教育,共同开展园本课程,关注家长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性,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

本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展不是幼儿园的事情,只有形成全社会都关注本土文化传承的氛围,家园合力,形成浓厚的社会环境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立足本土文化,在脚跟站稳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因此,发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到本土文化教育中来,不仅仅是配合幼儿园展开活动,而是能形成促进园本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心理环境。如在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些本地的书籍、本地节气的图片,给孩子讲讲相关的风土人情故事,带孩子参观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文化胜地,给孩子念念童谣等,为教育活动做好准备,而且将此项活动在社会上进一步宣传和深化,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本土文化活动,通过社会、社区的各项活动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教育孩子们,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使本土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上一篇:夹珠子比赛作文1000字下一篇:《瓜果蔬菜歌》中班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