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2024-07-13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精选6篇)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篇1

我园以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以能力为取向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开发的研究》为平台, 建设一个基于幼儿园研究现状、幼儿园师资、资源等特点的, 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高效和谐发展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

一、课程的内涵与特质

(一) 内涵。

本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幼儿多项能力的发展, 变封闭为开放, 变单调为多元, 变机械记背、答问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体验、探索、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

理念:让幼儿学会流畅灵动地表达。

价值:促进幼儿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

课程的内涵回答了语言教育对人类社会和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不仅体现我们在“做”的理念, 而且反映在“做”的过程中的领悟和认识, 更是该课程的根基所在。

(二) 特质。

1. 主体性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培养善思的教师,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所开发的活动, 营造多元、丰富、互动的环境, 努力激发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具有选择性的活动方法, 保障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避免了幼儿由于缺乏兴趣、经验和基本的能力准备产生被动卷入、旁观、等待、无谓地跟随和冷漠参与的现象。

2. 活动性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努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 提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我们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的活动形式, 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人、物的对话与互动, 力图使幼儿在听、看、说、想、议、做的多种活动过程中, 以幼儿自己特有的方式发展多种能力, 促进幼儿表达流畅而灵动。

3. 开放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人类学习的基础, 我们认为语言教育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第一, 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开展的, 内容不是封闭的, 还涉及艺术、健康、科学等多个领域。第二, 在实施的过程中, 既有预设的, 又有可生成的空间;既有显性课程, 又有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资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二、课程的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言语流畅、思维灵动的幼儿。在此基础上, 我们依据课程理念, 形成了“课程总目标—能力目标—年龄段目标—具体发展阶段目标”四级目标体系。

主要目标如下。

(一) 能听会说———具备倾听、讲述、阅读、欣赏的能力, 言语流畅。

小班:能有意识地倾听, 养成乐于讲述的态度, 掌握单幅单页图书的阅读技能, 对文学作品感兴趣。

中班:能辨析倾听内容, 会完整清楚地讲述, 掌握单页多幅图书的阅读技能, 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大班:能理解倾听内容, 会运用多种句式连贯有序讲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会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续编和创编。

(二) 能想会做———具备交流、沟通、想象、创造的能力, 思维灵动。

小班:能大方地与人沟通, 具有运用较丰富的词汇与同伴简单交流的能力, 在特色游戏中会大胆想象。

中班:能主动地与人沟通, 具有运用较完整的语句与同伴交流的能力, 在特色游戏中会发挥想象、乐于创造。

大班:能较灵活地与人沟通, 初步具备在各种场合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特色游戏中会积极想象、大胆创造。

三、课程内容主要结构

(一) 教学活动类。

包括听说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文学活动、早期阅读。

(二) 游戏活动类。

四小活动:小记者、小主持、小导游、小播报。

剧场活动:指偶剧场、围裙剧场、皮影剧场、舞台剧场。手指乐园:手指广播操、手指游戏。

四、课程的主要实施策略

我们强调教育整体观, 注重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 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 将其置于适宜、丰富、富有挑战的环境中, 促使其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多种能力锻炼并和谐发展。

(一) 课堂教学———主动建构, 满足幼儿语言发展基本需要。

为了促进幼儿“能听会说”, 在每周一次的“特色时间”里, 教师根据主题和幼儿发展水平选择教学类活动中课程内容。如大班主题《动物王国》中, 教师选择教学类课程中的《动物歌》《动物绝对不该穿衣服》等活动开展教学。这种针对幼儿发展需要和主题内容设置的课堂教学能满足儿童语言发展基本需要。

(二) 游戏活动———多元互补, 促进幼儿多种能力有效提高。

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能想会做”, 在每周两次的特色游戏时间里 (在周一到周四中某两天下午30分钟) , 幼儿进行课程的四小、剧场、手指儿歌等游戏活动。在开展游戏活动中我们关注两点: (1) 让幼儿感受游戏活动的有趣和好玩; (2) 促进幼儿多元能力的提高, 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 渗透教育———时时处处, 课程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浸润。

渗透教育是指渗透在环境创设, 以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 注重发挥情感和认知的熏陶作用, 将语言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环节中。我们通过环境营造、餐前小广播等活动, 在时间和空间上将课程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关注课程教育与幼儿生活、游戏的联系。

(四) 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拓展语言教育更广阔空间。

在重视开发园内资源的同时, 家长的参与成为课程实施和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 我们尝试开发了《幼儿语言发展家长指导手册》, 其中涉及三个内容: (1) 幼儿每周一词 (句、段) 的表达练习; (2) “每周一玩” (家长在家中和幼儿一起开展的四小、剧场、手指儿歌等游戏活动) ; (3) “故事大王来啦” (每周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幼儿一起讲述的故事。

(五) 童话节活动———整合资源, 课程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童话节是一种以体验、表达、欣赏、表现为主的综合性活动, 也是我们和家长沟通特色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课程中“言语流畅、思维灵动”的幼儿培养目标能逐步达成, 另一方面促使课程资源整合, 课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五、课程的评价

我们希望课程的评价能做到:关注多层次性, 强调发展性, 突出现场性, 坚持多元性;形成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其中比较具体的2项评价工具分别是针对语言教学活动设置的“教学活动评价指标”和针对各年段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能力发展评价指标”。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反映幼儿能力的提高和成长情况, 提高课程实施效益。

六、课程实施带来的初步收益

(一) 幼儿语言表达日趋流畅灵动, 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幼儿在课程实施中拥有了更多与同伴、成人、社会相处的机会, 得到了更多尝试、参与的经验, 倾听与理解、表达与交流、阅读与欣赏等能力大大加强, 并通过经验迁移和重组, 其交往、创造、探索等社会性和创新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 教师基于能力培养的语言教育策略初步形成。

一批研究性和反思性的经验材料伴随特色教育应运而生, 课程建构和实施以来, 我园教师多篇论文参与各级论文评比和发表。教师群体通过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施, 对幼儿语言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对基于幼儿能力发展的课程有了新的思考。

课程是幼儿的, 也是教师的, 它不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也是共同对话和开发的过程。我们时常思考:我们能做怎样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带给儿童什么?愿我们的课程开发之路越走越精彩。

摘要:本园以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以能力为取向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开发的研究》为平台, 建设一个基于幼儿园研究现状、幼儿园师资、资源等特点的, 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高效和谐发展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在课程开发的研究中, 本园对幼儿语言教育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 在深入思考、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 对幼儿语言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以能力为取向的幼儿园语言类课程》,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实施策略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篇2

1、对诗歌内容感兴趣,激发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2、初步学习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照片:拥抱的孩子,朋友之间的礼让,上课的时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照片-拥抱,谈话引出课题

(1)你们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拥抱)

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呢?

(引导幼儿说一说,暑假小朋友很长时间没见面,见了面很亲热)

(2)暑假你们在家都做了哪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我们都来说一说好吗?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二、展开

1.开学了,小朋友都长大了,成了一名大班的小朋友了。

有一首诗歌,名字是《我是大班的小朋友》,你们想听吗?

2.帮助幼儿欣赏并熟悉诗歌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

(我是大班的小朋友)

听了这首诗歌,你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

(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第二遍欣赏诗歌

你们再听一听,

诗歌里的小朋友帮助别人做了那些事?

你们最喜欢哪一句?

3.借助课件-照片,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成了大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

诗歌里是怎样说的?

上课时是怎样做的?

帮助小弟弟小妹妹做了哪些事?

(2)引导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练习念诗歌

4.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诗歌,激发幼儿产生做大班小朋友的自豪感。

三、结束

1.你们喜欢诗歌里的大班的小朋友吗?为什么?

2.你们现在也是大班的小朋友了,你们想怎样做大班的小朋友呢?

诗歌

我是大班的小朋友

开学了,我高高兴兴的来到幼儿园,

从现在起,我就是大班的小朋友了。

小弟弟,你听过老师讲课吗?

来!看我上课多认真,举手发言动脑筋。

小妹妹,你会穿衣服吗?

来!我帮你把衣服穿整齐;

小朋友,你会做玩具吗?

来!我折一个小纸球送给你。

老师老师您别夸奖我,

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课程;实施策略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涉及科学、艺术、健康、语言、社会五大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幼儿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孩子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运用方法,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个领域的知识,而其他领域知识学习中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也是幼儿锻炼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语言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语言时,必须整合不同领域的课程,带领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消化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语言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

幼儿语言整合课程强调在课程中全面整合各种学科知识,将语言教学同幼儿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整合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实现培养“整体的人”的目标。其次,幼儿语言整合课程注重鼓励幼儿参与语言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来设计语言教学情境,整合多种与幼儿语言教学相关的知识,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最后,在整合状态下再进行幼儿语言教学,还强调在语言教学课堂中引入其他领域知识名词的培养,如拉丁舞、音樂、笛子、钢琴等,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对其他知识形成一定的印象,进而提高对其他知识学习的融入度。

二、整合课程状态下的幼儿语言教育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观

幼儿语言整合课程教育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广泛借鉴其他教师在幼儿语言整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出合理的语言教学整合观。幼儿语言学习若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区共同为儿童学习语言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幼儿语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发音时,可以要求学生的家长在家里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发音方式,还可以鼓励社区创设适合幼儿学习语言的环境,如开展语言学习交流会、语言学习讲座等。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幼儿语言整合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多种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利于语言教师树立起科学的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观,革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对语言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进行有机整合

幼儿语言学习不单单涉及语言领域,倘若教师局限于语言领域进行授课,往往会导致课程内容生涩、难懂,极其不利于幼儿理解、吸收语言知识。幼儿语言教师应突破课程范围界限,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幼儿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时可以穿插教学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让幼儿互相抽查彼此对数字的认知程度,这样多领域教学的有机整合一方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三)构建幼儿语言教育整合活动体系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他们在学习语言时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幼儿语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课堂活动,在活动中穿插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并且鼓励家庭、社区参与到课程活动教学中来,共同构建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课程体系。例如,语言教师在设计语言交流活动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亲子交流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讨论不同领域中新颖的话题。幼儿语言整合教学活动体系将语言教育有机整合到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幼儿语言的整体发展。

总之,作为新课程要求下的一种新事物,整合课程状态下的幼儿语言教育问题正逐渐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幼儿语言教师意识到整合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新生的教学模式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幼儿教师需要围绕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语言教学经验,总结、完善幼儿语言整合教学方法,从而切实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王梦语,李斌.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新取向:一种整合的教育目标观[J].安徽现代教育,2004(41):30-31.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篇4

一、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特点

1. 计算机语言种类很多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程序语言有许多种, 这种情况将来也不会改变, 因为这是由我们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的五彩缤纷所决定的。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工具, 不可能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是最锐利的宝剑。每种语言都有其最强的地方, 也有其薄弱之处。当我们面对一项具体工作时, 即使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 也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去选择最适合这个问题的语言。为此, 我们就需要学习多种程序设计语言, 需要在实际工作中, 针对具体问题, 对各种可能用的语言进行评价和比较。而要能正确地做这种评价比较, 就需要有对于语言的更深入理解。

2. 计算机语言的实践性强

计算机语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上的许多知识, 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 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才能在实际编写软件时游刃有余。

3. 计算机语言具有创造性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知识看起来都是固定模式, 而真正在应用于软件开发时却是千变万化的, 因此, 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目前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语言课程难教难学, 学生兴趣索然, 教学质量不高。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死板, 总是先介绍一条条语句的语法规则, 再用例子讲解, 不能充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也许是在程序设计语言发展的早期, 学生由于受上机条件限制, 难得一次上机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编写程序的能力很差, 学得好的学生也往往是“语法的巨人, 编程的矮子”, 等到做毕业设计时才发现自己无法真正面对实际问题编写程序进行解决。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 教学中片面强调算法, 忽视具体应用语言和应用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 语言是应用的基础, 任何应用都必须用语言来描述;另一方面, 应用是语言的价值归宿, 任何语言的优劣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应用来验证。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过多地强调算法本身, 忽视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甚至考试时出一些偏题、怪题, 从而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3. 一些计算机语言教材中所有的习题及上机操作题都附上了答案, 这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好处, 容易将学生的编程思维套入一个固定的模式中, 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给偷懒的学生创造了条件。

三、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传统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主要措施如下:

1. 教学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首先, 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挑选一本适合的计算机语言教材, 课本是教学的“纲”, “纲”举才能“目”张。好的课本能够提供一条比较清晰的学习脉络, 为教师搭建一个好的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桥梁。

再次, 就是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课本是“纲”, 而具体内容则要由教师来进行选择和组织。如果教师只按照课本的内容来照本宣科, 则只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 要尝试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 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 通过启发法、案例法、比喻法、实验法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使用, 使学生尽快掌握编程方法。具体运用如下:

(1)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程序是“活”的, 每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方法。比如在讲解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时, 计算机语言中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数学、但又源于数学的方法。在具体解决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先总体讲解, 然后分组讨论, 最后得出具体解决办法的策略, 把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都调动起来,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合适的案例, 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 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 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 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 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 从而及时而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实验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编制程序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 而调制程序的实验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把需要的知识点讲完, 然后统一要求学生做一个大的综合实训, 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曾尝试着在讲述完必要的内容之后, 留出10~15学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综合实训题, 学生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来完成各自课题的设计与调试工作, 通过这种分工合作的实验方式, 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我们在具体讲述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在一起, 以达到高职教学的目的。

3.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语言+黑板+教材”方式, 其优点是注重抽象说理, 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缺点是以“听”或“视”的单一通道方式传送信息, 信息量少, 进度较慢。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我在具体讲述的过程中, 主要是采取制作电子课件进行讲解的方式, 在比较抽象的问题上, 再在黑板上画图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 就把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我们还可以构建网络学习环境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将教学资源上网, 建立网上测试题库,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 时代在发展,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在整个高职学院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计算机教师都要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更强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志军.园林专业学生实习探索[J].渝西学院学报, 2003, (2) .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篇5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 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3-01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广泛的程度。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是其他计算机课程的一个基础,对于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有重大的意义。

1.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现状与常见问题

1.1我国高校计算机语言类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是一门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课程,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将这门课程设定在同学们的第一个学期,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相关技术,也为更深入的学习计算机技术打下基础。

1.2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过少

目前,普遍高校的计算机语言基础教学主要以文化类讲课为主,通常情况下,让同学们上机操作的时间比较小,许多同学都是认为自己明白了理论知识即可,实际上在计算机上操作又是另外一种情况,甚至是一些同学连理论知识都觉得过于抽象,而又无法通过计算机得到及时的联系而无法明白其中的一些因果关系从而没有真正的学会如何操作。

1.3教学手法和内容陈旧不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现在常见的教学手法就是通过上一段时间的理论课程,等同学们学好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再让同学们上机演练。理论和实践几乎是完全分离的状态,对于同学们的吸引力在逐渐的下降。而且许多同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计算机语言上的问题,就是因为一些前沿性质的知识自己在学校学习时并没有接触到,由于学校没有及时的更新计算机一些前沿的信息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2.针对常见问题的有效改革措施

2.1逐步实行分级教课

在计算机语言类基础的授课方式上可以借鉴英语的教学方式,英语在入学时就会有一个分级考试,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完全就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抓英语的基础部分,相对于计算机的教学可以是如此,因为大家的基础各有不同,而且差异相对较大,对他们实现分级之后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完全有能力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有很大的帮助,分级之后的同学也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加的努力。

2.2加大学生们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保我们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有能力解决计算机上问题,所以在计算机的语言类基础教学上,不能够是以理论占据绝大部分的时间,对于在实践上的教学时间对于整个计算机语言类基础的教学时间应该占到二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同学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明白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而且还应该告诉同学们平时的时候不能够只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既然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就应该自己下功夫去探索其中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

2.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法与内容

想要让同学们学好计算机语言类基础甚至是以后更高深的课程,一方面需要同学们自己付出足够的努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手法和内容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的手法,过去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无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法上的改革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微机室中上课,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步的在计算机上学习,通过及时的学习让自己明白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也更能记得清楚。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更新,由于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快,许多技巧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如果学校自己不能主动的更新教学内容而是希望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自觉性去学习、探索,显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学校必须做出改革。以上就是应对计算机语言类基础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改良措施。

高校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一批又一批的高知识分子,而学生想要在发展迅速的今天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是他们的任务也是老师的责任。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完善,学生们基础差异大,教学手法陈旧,内容更新不及时都是常见的问题,必须积极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分级授课、创新授课手法、增加学生的实践内容都是良好的应对方法,只有这样计算机语言类基础授课才能让同学们学会更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 篇6

关键词: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 各大高校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分为理论和文学两个方面。教学更多的重视理论的灌输, 甚至让广大师生形成了语言学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的抵触情绪。虽然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将语言类教学的课堂氛围以及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但是苦于找不对方向, 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和积极投入的课程少之又少。

一、目前高校语言类教学面临现状

(一) 理论课程过多, 学生厌倦

由于语言类教学在传统上较为严肃的学科, 有着比较严格的学科体系, 课程较为繁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枯燥无味、兴趣降低。很多课程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课程检查, 取得学分, 教学效果可以想象。

(二)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

由于语言类课程教职人员成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严重, 大龄化教师理论基础雄厚, 但是实践能力与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年青一代教师理论能力不足, 虽然能够接触到先进的语言科学发展趋势, 但是无法通过教学手段来使学生得到感知, 往往依然会形成照本宣科的现象, 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冷清,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而变得低落。

(三) 教材过时, 落后于时代发展

由于语言类课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所以说目前广泛存在于大学课堂的语言类课本很多都是出版于上世纪。虽然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教材获得, 但是需要大学生着重接触的新时代的语言科学恰恰无法体现出来, 目前, 很多教材都没有网络语言的兴起及运用方面的内容, 而这在当今学生的语言表达中是一个急需进行介入的领域。由于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 没有相应的辨别能力, 学生很容易将网络上的语言轻易地使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 网络语言的粗鄙性、模糊性会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学生往往不了解相关知识而造成语言表达上的失误。

二、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 课程改革

首先, 要合理的压缩语言类专业的必修课学时, 要根据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原有的出版时间较长、已经不符合课程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必修课程进行合理化的缩减,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为实践课程腾出更多的时间;其次, 合理化的安排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但是目前就选修课的执行情况来看, 很多课程选修人数较少或没有人选修,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适当的删减一些上课人数较少或者无人选修的课程, 保留选修人数多, 受欢迎的选修课程, 将教育资源集中化, 发挥最大功用。

(二) 教学方向转变

由于语言类课程多设施在高校师范类专业中, 并且是以培养未来的初级和中级学校语言类教师为目的, 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 就有必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相应程度地改革。重视高校语言类课程教学与初、高中语言学科教学的关联度, 是下一步语言类专业教学方向改变的方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这个联系往往被无意识的忽略掉, 导致了大学教学和初、中学教学各成体系, 难以融合, 很多毕业的高校语言类专业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之初较难适应, 面临很多困境。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多从语言类的教学中寻求原因。总之, 高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改革, 要和初、高中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这样能培养出达到初、中学语言类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

(三) 加强语言类专业的社会实践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 语言类专业是一种纯理论性的专业, 其自身附带的社会实践属性较弱, 只要将理论工作做好就是成功。但是目前的专业要求来看, 也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踏入到社会实践的课程中去。譬如:全国各地方言调查与分析, 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动用规模庞大的语言类专业人员参与到其中。这项工作能够极大地调动起语言类专业学生的求学积极性, 在参与到社会调查与整理分析报告的过程中, 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有效地巩固, 社会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四) 加强课堂互动

在今后的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起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授课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 重视双方互动的效果, 改变之前教师前台教学一言堂的现象。这对于语言类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教师继续之前重理论, 轻交流, 无视学生不感兴趣的现实情况, 就很难在课程改革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目前需要大力改变的就是给学生更多交流和提问的机会。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情景模拟, 通过设定场景、语境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担任语言表达的双方, 教师指导学生将平时学到的语言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去。在对话中, 教师适时和适度地向学生发难, 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情景模拟结束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表现加以总结, 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中的失误, 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并指明提升的方向和途径。通过诸如此类的灵活性教学手段, 相信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结语

当然, 语言学课程改革涉及方方而而的囚索, 单凭个人之力或时之功恐难解决。除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等方而的转变以外, 还应考虑该类课程与相邻课程、相关课程的关系, 调整考核形式与内容, 编订适应小同层次需要的教材, 培养师资力量等诸多问题。

目前来说, 高校语言类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 开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仅凭个人或者几个学校的努力不足以解决。不仅要考虑到学校教学质量、生源情况、教学方法、教学主体, 也要考虑到语言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和谐共生。通过调整授课方式和考核形式, 找出最适合语言类教学的教材教学方法, 才是高校语言类课程改革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现代公关语言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岩松, 孟顺英.樊桂林人际沟通与语言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小儿隐匿性阴茎下一篇:网络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