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历史管理论文

2024-05-24

博物馆历史管理论文(精选4篇)

博物馆历史管理论文 篇1

2008年9月13日,武钢50岁生日。

2008年9月13日,中国武钢博物馆——国内唯一的钢铁主题博物馆在武汉开馆。

2011年11月26日,中国武钢博物馆获得2011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建一等奖。

50多年来,武钢一直是武汉城区1/10人口工作生活的地方,数千家庭三世同厂的地方,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之梦。中国武钢博物馆的建成,是一代人的欣喜。武钢博物馆不仅尽现了新中国首家特大钢铁厂的风云成长史,也展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武钢博物馆的规划设计单位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北京三和创新建筑师事务所,我想,很多人会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设计的是一辈人的心血,一代人的酸甜苦辣。

项目简介

武钢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与工业四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为13480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局部一层。

馆内收藏了大量图片和见证性历史实物,主要展示了武钢和中国钢铁行业50年来的发展历程。该博物馆于2007年9月20日动工兴建,内容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钢铁史。

武钢博物馆不仅是国内唯一的钢铁主题博物馆,也是一座集智能型、数码型、知识型于一体的现代博物馆。

博物馆处处体现钢铁文化的厚重特质:4层楼的外墙全用钢皮包裹,内部用钢板隔出一个个展区,立体感很强。整个博物馆使用钢材2000吨,均出自武钢专门的加工基地自产设计的热轧薄钢板。最绝的是,做大梁用的钢筋与沉台是用螺丝钉连接。这要求在事先浇筑好的沉台上要预留好若干螺口,并与钢筋完全吻合。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每根钢筋都有精细的图纸。

正是有了这些“钢筋铁骨”,博物馆设计为10级抗震,使用寿命将达到一百年。

设计理念

第一,运用“逆向思维”来处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武钢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周围的建筑高挑、色浅、轻快;而博物馆低矮、舒展、色重、沉稳。这样鲜明的对比给周边环境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运用“非线性”思维塑造建筑外部形态。不同于通常传统的以水平、垂直线条划分立面设计,非线性设计从整体体型上考虑建筑外观。设计师希望武钢博物馆外形具有一种工业制成品的特征,在整体体型设计中,强调塑造体积、体块的组合,强调色彩、肌理、光泽和质感。

第三,探索“超三维”的空间感受——室内设计突破点。博物馆的室内设计给人们一种惊喜的、非寻常的“超三维”的空间感受,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1.穿插流通的室内空间;

2.捕捉不同时间点的光影变化;

3.安排可变的、互动的、非静止的视觉中心点(空间停泊点)。

第四,室内外主要装饰材料的设计、选择和参与研制是设计作品获得成功的保证。

1.金属幕墙及外观色彩处理:深灰色的金属幕墙无疑最能体现这座以“钢铁”为主题的博物馆的气质了。考虑到甲方的要求及钢板在自然环境中抗腐蚀能力等问题,设计师选择了氟碳喷涂的铝板作为外幕墙的最终主材料。通过类似深铁灰色的色彩处理使铝板同样很好的唤起了参观者对钢铁的联想。同时,在四周浅色调建筑的环抱中,深色调能使博物馆在视觉上更加突出,对体现建筑物的标志性有很好的帮助。

2.室内墙面材料的选择和处理:西侧共享空间中竖立的白色非线性墙体,它的非线性形态和巨大的尺度,给人极大的震撼。它和三组巨型钢铁箱体结构所围合的共享空间,已成为武钢博物馆丰富的室内空间画卷中最精彩浓重的一笔。

这面墙体的材质选用了荔枝面白色微晶石。白色微晶石是人造石,它克服了天然石材存在的色差问题,粗糙的表面质感可以削弱缝隙的存在,使人们勾起了对中国园林中白粉墙的联想。

在二、三层主展厅(箱体结构)和白墙洞口之间架设着一些廊桥,参观者沿着廊桥穿过这些洞口便能到达墙体另一侧的随展空间,使得墙体两侧的空间流通互动起来。廊桥的地面和扶手栏非洲黑檀实木,为室内空间带来温暖的感觉。

3.室内装饰钢板的设计:武钢博物馆的室内设计,运用了大量的钢板,这些钢板都是经过处理的做旧钢板。这些钢板,有凹凸颗粒可以防滑,同时凹处的有色漆不会被磨损掉色,打磨后的凸出处露出钢本色,这样可以让地面钢板的色彩、质感和墙面顶棚的色彩、质感保持基本一致。

博物馆历史管理论文 篇2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是湖南省省会。长沙的美食也是闻名中外的,长沙人爱吃辣,听妈妈说因为长沙气候潮湿,所以吃辣是对身体的一种排毒,这个说法还真够怪的。

第二天,我和妈妈一起参观了长沙市博物馆,历时两个多小时,走马观花似地看完,其中最有名的是马王堆汉墓,里面埋的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有及家属的墓葬,保存的特别完好,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是多么聪明,最令我难忘的是丞相的夫人——辛追夫人的墓。她出土时连肚子里的瓜子都能大约数出来,并且肌肉还富有弹性,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能清晰可见。科学家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水银的作用,加上古代人喜欢吃长生不老的丹药,丹药里也含有少量水银,水银富有杀菌的作用,所以才保存的如此完美。

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篇3

中国古代“博物”一词, 是与古代“通识” (广博的知识结构) 教育相联系的一种观念。“博物”的认识在孔子《论语·阳货》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多、广。

“博物”一词还指一个人“博物洽闻”, 包括学问广博 (书面知识) 和见多识广 (阅历经验) 的意思。《尚书》、《左传》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中也有“博物洽闻, 通达古今“之述。

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 我国模仿日本, 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 “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馆”, 从食, 官声。“馆”, 供宿供膳, 所以从“食”。它的繁体字作“舘”, 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 本意为高级客舍, 宾馆。《说文》:“馆, 客舍也”, 《周礼·遗人》:“五十里有市, 市有馆, 馆有积, 以待朝聘之客”。唐以来将收藏物品的、讲学的地方称为馆。后来, 凡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 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 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 而它源起于希腊文——mouseion (缪斯神庙) , 它指的是一个专门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uses (缪斯) 的场所。19世纪中期以来, 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外国museum (博物馆) , 将museum一词译成博物馆 (博物院) 引入中国。

二、博物馆的历史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它的历史, 在西方和中国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世纪。

1.“博物馆”现象

在西方, 人类收藏古物的意识出现比较早, 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特非尔·奥林帕斯神殿就有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公元前4世纪,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 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 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 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 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 继续南征北战, 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290年, 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亚历山大博学院, 其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研究所, 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亚历山大博学院的名称起源于缪斯神庙, 而这座缪斯神庙, 后来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里面设大厅、研究室, 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 各地学者们聚集在这里, 从事研究工作。这个博物馆存在几个多世纪, 后来毁于战争中。它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这一概念, 但是, 保存和研究文化遗物的历史, 在我国历史悠久, 自商代开始, 就有王室和贵族重视文物保存和搜集。如1936年在殷墟发现的YH127坑, 出土1.7万片甲骨, 即是商王室储藏王室占卜档案的地穴;商周王室宗庙中保存的礼器有当时或前代的青铜礼器、玉器等物, 据《周礼》记载, 这类珍贵物品系由专设的职官所掌管, 藏于“玉府”、“大府”。

公元前478年, 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孔子庙堂, 是中国博物馆现象出现的最早历史渊源, 也是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博物馆。这个庙堂历经两千多年, 几经维修扩建至今仍是中外人士参观游览的名胜之地。它比缪斯神庙 (亚历山大博物馆) 要早近两个世纪。

自汉代开始, 历代都出现收藏珍贵文物的地方, 汉代的珍贵文物、图书藏在有名的“天禄”、“石渠”、“兰台”。此后, 历朝王室都有正式的集藏之地, 保存皇帝的御容、功臣画像、传世书画。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搜求、研究文物的最盛时期, 宋徽宗宣和年间, 皇室收藏多达万余件, 除皇室以外, 士大夫、官僚中涌现一批收藏家。但是, 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欧洲要远远早于亚洲, 其发展也快于中国。

2. 近代博物馆的出现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人们对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文化的向往, 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出现探访古迹, 搜集古钱、古书、化石和金属纪念品等古物的热潮。1683年, 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建立, 成为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 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 Museum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许多重要博物馆在欧洲纷纷建立起来, 藏品也大量增加:爱尔兰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 (冬宫)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等, 这些博物馆都是在一些先驱学者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亚洲, 1871年日本国立博物馆的建立成为在亚洲最早建立博物馆的国家。

1848年之后, 随着中国和外国往来的日益频繁, 西方博物馆才被做为一种新事物开始介绍到中国, 外国殖民主义者开始在中国的上海、天津、成都等地创办博物馆。中国出现一批倡导建立博物馆的有识之士。1905年, 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成为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它的建立, 促成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初步建立。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近代学校在全国各地逐渐建立, 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也陆续兴起, 191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立,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到1936年, 全国博物馆已建77处。此后的战争使中国博物馆事业遭到极大损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80以后, 中国博物馆事业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三、中国博物馆现状比较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中国博物馆事业得到初步发展阶段。据统计, 目前, 我国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2400个, 每年都有100多个新建成的博物馆对外开放。

但是, 相比较而言,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3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据最新统计, 全美各类博物馆约有1.75万家, 每年参观者达8.65亿人次, 日均超过230万人次。而在13亿人口的中国, 平均50万人以上拥有一个博物馆, 2008年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之后, 有2.56亿人走进博物馆, 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只有1人每年到博物馆参观一次, 而日本大约每人每年3次以上进入博物馆。

而且在类型分布上, 中国综合类和历史类博物馆占70%。具有鲜明特色, 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的专题博物馆相对较少, 近年来, 民族地区民族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 少数民族聚集的12个省区, 十五末达到博物馆数量约500个, 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博物馆群的出现, 为西部地区博物馆发展探索了新路, 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而以校园文化为建设的高校博物馆刚刚起步。博物馆类型上还存有空白, 远远不能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力不足。而在美国, 综合历史类的博物馆约占50%, 艺术类约占15%, 自然科学类约占15%, 其他类约占20%。几乎所有的城市至少都有一个美术画廊和博物馆, 其中以华盛顿的国家艺术博物馆、纽约的国立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现代美术博物馆, 以及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影响最大。新、旧博物馆的发展, 在资金筹集方面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以上东、西方博物馆之间发展的明显差别表明, 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 其文化普及事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从现状看, 中国博物馆尚需从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两方面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33-148.

[2]张和清.美国博物馆的管理与运作.www.ccdy.cn.2008-10-2210:19。

[3]杨晴川.美国博物馆不同收费政策折射理念分歧.浙江在线新闻网站:www.zjol.com.cn.2008-3-07。来源:新华网.

[4]作者:焦雯.走进博物馆的人还是太少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会见中日记者侧记.2009-07-14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历史中畅游——博物馆游记 篇4

西溪湿地博物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博物馆,尽管很多同学已经曾经来过了,但是今天,大家都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仔细看过体验过。所以,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观察着、思考着。

分小组活动了,很多同学都在制作保护湿地动植物的宣传卡片。尤其是这次的蝴蝶特色展馆,更是大家流连忘返的地方。通过制作宣传卡片,孩子们更加增强了保护湿地、保护自然的意识。

中午,我们来到对面的草坪休息。拿出每人事先做好的一份主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真的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午餐后,同学们在草坪上进行小组的活动,大家非常开心。

上一篇:应变传感阵列下一篇:上海地铁一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