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博物馆教育论文 篇1
早在先秦的文献典籍中就有了“乡”“土”连用的说法。《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 何人哉?世必谓之狂荡之人矣”, 这应该是目前所见文献中“乡土”一词的最早记载。“乡土”主要作为“家乡”讲,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它常常指的是某人生活的自然地域, 而并不限指其范围大小。
乡土包含了三大要素, 第一是人, 第二是一定的区域, 第三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乡土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是起始于他的生活环境, 然后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逐渐建构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儿童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社会环境, 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儿童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知识、经验的相关性。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学生最熟悉的乡土知识在其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学必始于乡土, 而后可通于天下。乡土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始于晚清,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颁布的“壬寅学制”, 把乡土教材纳入教学内容。今天, 要培养积极、睿智、民主、了解历史的青年一代, 除了依靠学校, 博物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博物馆的文物、文献等展品具有天然的人文教育功能, 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造就健康的人格, 是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施教。
一、博物馆的乡土教育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热情
大多数人对本乡本土的历史、民俗、名胜古迹、传说及宗教信仰等非常感兴趣, 而且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对乡土深层次的理解却未必为大多数人所掌握。而博物馆却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了乡土的历史遗存和文献, 对于人们了解各种乡土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理解更大范围内的历史现象和现在的生活事件, 都有巨大的帮助。例如, 河南博物院的“中原丰碑”的陈列, 以详实的文物和资料, 生动再现了河南人民在1840年以后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 真实记录了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先烈们气壮山河的感人事迹。再如, 展厅里烈士代表的图片, 向人们诉说着中原大地养育的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勇士, 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以及宋学义等留下姓名的和更多无名的英雄, 他们以身殉国, 但精神不朽。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对乡土及家乡人民的热爱。家与国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个人最先熟悉家人, 然后是家乡, 再逐步扩大到祖国。爱国之道, 始自一乡。博物馆清楚地标示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足以满足人们对乡土历史的兴趣、渴望, 从而激发爱国的热情。
二、博物馆是实现乡土教育目标的最佳实践活动基地
乡土教育的目标, 是使学生自幼养成对乡土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关心与观察, 培养其关怀社会的情操, 并开启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与兴趣。博物馆是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物证, 与乡土相关的展品在博物馆的陈列是不可缺少的, 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河南博物院的主要陈列“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按照不同时期不同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顺序, 展出了河南境内出土的文物。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省南召县出土的杏花山古猿人牙齿化石, 化石的存在表明, 在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前, 中原地区出现过原始人类。还有那些粗糙的打制石器表明, 我们祖先生活的旧石器时代, 是一个人类用双手开始同大自然进行搏斗的时代, 那个时代发展缓慢而又惊心动魄。当时的人们生活极其艰苦, 手中只有粗糙的打制石器和竹木棍棒, 以火驱赶野兽, 艰难维持着生存。这样的陈列自然能开启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好奇, 从而思考今天的文明是如何发展和传承的。另外, 博物馆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物的意境之美, 都能陶冶学生心灵, 使他们能够从浮躁走向宁静, 由现实走向理想。博物馆没有理论说教, 没有身心束缚, 只有学生平等共享的精神乐园, 它是启人心智的终身教育场所, 这恰恰与乡土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博物馆教育论文 篇2
“功能”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是“作用”的同义词,但“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是根据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的。“功能”则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潜在状态的功能是否能变为现实还受对象的状态及环境条件影响。教育看作是一个人为的事物,其功能是在“期望”的、“潜在”的和“现实”的三个不同的功能存在形态上开展的。“期望”的功能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愿望之中;“潜在”的功能存在于教育的实际结构之中;“现实”的功能存在各地方教育的实践之中。
摘要:大庆市博物馆开创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结合大庆市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几种卓有成效的方式,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以其探讨博物馆如何高层次、高水平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好教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方式 功能 大庆市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知识性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以其传播教育知识的广泛性、宣传内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为独特优势,从而成为公众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公众对博物馆的知晓度、认知度和满意度有所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大庆市博物馆秉承开门办馆的理念,与教育、宣传、旅游、文化、科技等部门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完成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过渡,开创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以大庆市博物馆为例,试探讨博物馆如何高层次、高水平地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以下是大庆市博物馆开展发表有关博物馆教育职能类期刊文章写作发表咨询见刊编辑766085044教育工作的几种卓有成效的方式:
抓住特殊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殊节日,或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特别工作时段都成为大庆市博物馆开展教育工作的良好契机。该馆利用当地的《大庆日报》、《大庆晚报》等媒体,采取知识竞赛、文化专栏、纪实宣传片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协助电视台深入市、县、区做好大型电视纪实片探寻“大庆历史一万年”的采访和拍摄活动;以大庆市博物馆对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的收藏、研究、展示工作为题材的大型科学纪录片《洪荒大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广泛传播东北第四纪的古环境、古动物与古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
承办大型主题活动,扩大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如:承办2015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的赛前新闻发布会及欢迎仪式,该活动的录像在全球80多个国家播出,宣传展示了大庆美好的城市形象;承办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会议,更广泛地传播大庆市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这些重要活动的开展,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层面上,对宣传大庆历史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举办临时展览,保持博物馆强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大庆市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策划并引进高标准、高品位、有特色的临时展览。陆续推出“尹庆根雕艺术展”、“北京名人名家书画展”、“最美龙江人――张丽莉先进事迹展”、“大庆油田工业遗产专题展”等临时展览,内容涵盖科学、艺术、历史等诸多领域。
举办巡回展览,扩大教育覆盖面。巡回展览是阵地展览的延伸和补充。大庆市博物馆依托丰富、珍贵的藏品,所举办的“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全国巡展”先后走进广东东莞市展览馆、广西桂林市博物馆和柳州市博物馆,让全国更多的观众欣赏到地域特色文物,使珍贵的化石更充分地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同时,也广泛宣传了城市历史文化,增进了外界对大庆城市文化内涵的了解。
关注弱势群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庆市博物馆与儿童自闭症培训学校结为共建单位,积极地开展主题活动。如: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社会公益倡导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自闭症儿童,呼吁大家用爱心帮助自闭症儿童走出孤独。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自闭症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于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更快乐地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的功能之一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功能也不断完善。大庆市博物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教育功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固阵地。
发挥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充分发挥功能,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如:开展以“展现远古生命魅力,用智慧揭示生命起源”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普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体验化石修复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办“我的低碳生活科普展”、“科普写生展”等科普展览。通过向青少年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他们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发挥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庆市博物馆作为第六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日趋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举办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舒荣先、朱鲲”书画捐赠展、“民族魂――不屈的脊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图片展、抗战电影展播、爱国主义主题讲座、“大庆抗日战争历史展”等展览和活动,广泛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发挥了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为大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的责任心。与东北石油大学、大庆师范学院两所大学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合举办 “爱传递――青春飞扬,满载爱心远航”志愿者慈善义演、志愿者礼仪仪表培训、“文物清洁”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平台,促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自我教育和提升,顺利完成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发挥了黑龙江省科学与艺术示范单位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是黑龙江省科学与艺术示范单位,充分利用其科学与艺术设施,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活动,培养公众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举办的“大庆版画展”、“今古奇传――历代名家真迹展”、“宜兴紫砂艺术展”、“大庆?菏泽两地书画作品联展”等艺术展览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发挥了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大庆市博物馆积极创造便利条件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展览服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讲解服务方式,拉近历史文物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第二课堂作用。年均接待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学生2万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课堂。
事实证明,博物馆教育工作日趋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承担起时代赋予博物馆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教育项目
红色博物馆开设儿童展区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博物馆中增设儿童展区,通过让儿童参观博物馆,并参加博物馆活动来增强儿童对历史的认识,这是当前人们提出儿童教育的一个全新的项目,它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儿童的爱国情怀,增强儿童社会责任感。本文我们就来探讨红色博物馆对儿童教育项目培养的意义。
一、当前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在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一味的向学生传输课本知识。另外,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适合儿童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不能考虑这一问题,利用成年人的教学方法来对儿童进行教育,这就导致儿童无法准确的理解并且掌握这些知识,久而久之,许多儿童还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对儿童开展红色博物馆的意义
1.通过红色博物馆增进儿童爱国情感的培养
红色博物馆的开展是儿童的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它不需要成人的刻意引导,只需要儿童自己观察并从中获取一部分知识。这主要是抓住儿童发展的特点来开展的,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他们认识事物主要依靠的直观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看到实物才能从中感知。红色博物馆蕴含着很多与我们国家抗战过程中的一些文物,它们在战后被人们收集并存放在博物馆里,因此它们的历史意义就特别深远。如果单凭成人给儿童进行讲述战争时期发生了什么什么,儿童是完全理解不了的,更不用说让他们从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因此,红色博物馆就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事物来给儿童展现他们从故事中感受不到的震撼,所以说红色博物馆的开设对于促进儿童爱国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儿童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红色博物馆的开放有利于激发儿童树立爱国情操
儿童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传承者,每一个儿童都是历史发展的继承人,因此,从儿童期给儿童开展爱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新时期的儿童由于受社会现状的干扰,因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对于国家这个大的概念有很片面的认识。这很明显是他们在儿童期缺乏爱国教育的原因导致。因此,红色博物馆中儿童区的陈设无疑是给了儿童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它区别于儿童在幼儿园知识的学习,但它给儿童所起到的教育价值却远远超过了幼儿园教育。通过红色博物馆儿童区陈设,人们设计出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展区供儿童观赏,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儿童树立爱国情操。
3.促进儿童对红色革命的认识
抗日战争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可以说压根感受不到那种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紧迫感,特别是当代儿童,他们生活的特别富裕、安定,因此他们对于那些战争之类的都当做是电视剧播放的一些故事,他们在观看的时候也是以一种看故事的心态,所以对于国家情感的培养根本不予理会。红色博物馆的开放,把战争过后的实物给儿童加以呈现,就会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从而把战争与儿童之间的距离拉进,让他们从直观形象中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害,这样他们就会对红色革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革命先烈萌发更多的情感。通过红色博物馆儿童区的建立,让儿童更近的贴近战争,这样他们的爱国情怀就会被极大的激发。
4.有助于儿童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
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儿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儿童博物馆的建立,让儿童可以看到许多伟大的历史革命者,就会激发他们对于那些伟大革命者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就会让他们更想要去学习那些革命先烈,把他们设置为自己的偶像,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受到启发,有意无意的去模仿他内心中崇拜的人,这就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红色博物馆通过给儿童展示一些与战争有关的遗迹、文物、革命先烈事迹,从而让儿童受到一定的熏陶,这有利于他们走上正确的的人生之路。
5.红色博物馆对儿童开放保证儿童对历史革命的正确认识
抗日战争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段辉煌,也可以说是一段耻辱,它包含了日本人对我们国家的一种蹂躏,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人民的一种无畏与反抗,因此,要对儿童进行革命教育,首先就需要加深他们对历史革命的正确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产生对国家的崇拜感。红色博物馆儿童区的建立就是设计者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给儿童开展一些特定的活动区域,让儿童通过观赏增加对历史革命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三、红色博物馆开放对儿童的教育策略
1.从项目活动向常态化转变,让儿童更好了解历史
幼儿园给他们展开的课题一般都是那种比较有针对性的项目活动,旨在于培养他们的部分能力。而红色博物馆专门为儿童开展的儿童展览区,是把对儿童教育的项目活动向常态化发生转变。通过让儿童对活动进行自主计划和安排,让儿童可以感受博物馆强大的文化氛围。在博物馆会有很多关于红色革命的展品,通过让儿童观赏这些展品儿童就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他们就会对大人提出自己所看到的直观形象的疑问,这时候博物馆专门负责儿童展区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采取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来给儿童讲解,这样儿童就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红色革命。
2.让儿童通过观察实物激发爱国热忱
对于博物馆来说,他们要想更好的发挥对儿童的红色革命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从在活动开展之前对儿童进行充分调研,从而尽可能多的听取儿童自己的意见。要给儿童很好的开展红色革命教育,馆内管理人员就应该在儿童展区多设置一些卡通形状的与儿童发展相符合的红色革命印记,通过把那些革命烈士的形象设计成卡通人物,或者把部分战争场景通过模拟游戏还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通过实物激发儿童的爱国热忱。
3.从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转变,便于儿童对红色革命的透彻观察
幼儿是一个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完全不同的,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其他人不一样,他们几次看到同样的展品就会产生视觉疲乏,对博物馆失去耐心,这样就不能起到对他们的教育作用,因此,对于博物馆管理人员来说,他们要做到的就是定期对展品进行改变,同时不断改进儿童展区,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这样就能让儿童更好的对红色革命有所了解。
4.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让儿童脱离书本,更好的了解红色革命
通过给儿童开放专属的红色博物馆展区,它可以让儿童更好的脱离书本走向世界,这样儿童的思维就会被打开,他们就可以通过对博物馆的观察从而更好的认识红色革命。因此,不管是从儿童家长还是博物馆管理人员都应该做到馆舍合一,让儿童可以脱离书本,通过直观形象去了解真正的红色革命。
5.从封闭空间向露天庭院拓展,给儿童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更好的进行历史教育
对于博物馆管理人员来说,他们既然要给儿童开放专门的展区,他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工作落实到位,他们就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给儿童设置展览流程。同时把室内博物馆尽量转移到露天的庭院,在这种视野开阔的情境下儿童更容易进行活动。通过给儿童营造一种庭院观看展品的氛围,儿童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这对于开发儿童的思维有很大帮助。通过露天展示活动也可以更好的开展红色革命教育。
6.设计符合儿童发展的博物馆活动区域,吸引儿童
博物馆内部必须设计一些符合儿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区域,这些区域设计的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要尽可能的设计的生动活泼,同时游戏也要既符合红色教育,也符合儿童活动特点,这样就能更好的吸引儿童。就比如可以设计那种塑料泡沫做成的那种模拟战场,然后给参加活动的儿童配置水枪,这样儿童就会更好的融入活动,既可以让他们感受活动的乐趣,也能让他们充分感受战争中人民的那种配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尽快的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博物馆儿童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和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对于这一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部门可以颁发一些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针,要求各个博物馆儿童教育者必须要严格按照这些方针开展教育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尽快的创新并且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了解儿童的学习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和儿童一起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并且鼓励他们之间进行游戏,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儿童与家长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力子.博物馆文物类展览儿童教育的实践原则刍议[J].博物馆研究,2016年01期.
博物馆教育功能探微 篇4
一、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人类进入21世纪后要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在于教育。事实证明, 谁重视教育, 谁就拥有未来。然而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一份关于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就指出:“现在和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 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 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 或想一劳永逸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能的”。因为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面对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我国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 “终身教育”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为此国家不失时机地成立各种成人教育学院, 来帮助广大民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回归教育”。就教育而言, 社会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 是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它的教育内容是通过实物说话, 为广大民众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 继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博物馆这种特有的形象和直观教育的特点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为博物馆的教育不是“硬灌”, 不同对象所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同时, 由于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实物的潜移默化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 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自然也是一所终身受益的社会大学。所以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终身教育”的最好去处。正如我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所言, 博物馆教育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为依托, 有条件发展成为教育以外的第二教育系统。因此, 博物馆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人们“终身教育”的机构。
二、博物馆要加强服务意识, 扩大服务范围
长期以来博物馆都以雅文化者自居, 拒众人于千里之外, 形成了“闭门自守, 坐等参观”的模式。单一的服务方式使博物馆即使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依然“门庭冷落”, 丰富的实物馆藏资源却不能较好地实现它的教育目的。因此博物馆一定要走出象牙塔, 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不仅要向观众传达过去的历史文化, 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一是博物馆要面向社区, 主动融入社区的建设中, 把关怀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作为自己的实践目标, 积极适应所在社区文化市场的要求, 努力满足本社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主要承担展出本社区政策导向的展览, 乡土教育的展览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展览, 在为社区服务中寻求博物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是要加强博物馆与各行业间的沟通, 为当地各企业、商业机构服务, 如为企业举办企业文化、企业成长历程、企业产品等展览。通过这些展览既为企业作了优雅的文化广告, 提高知名度、信誉度与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也提高博物馆自身知名度。
三是要多举办一些适应普通百姓的展览, 如农业、工业等科普展览, 通过此类展览把一些最基本的科普知识介绍给农民、工人等。让此类人群也能真正的感受到博物馆不再是不敢走进的象牙塔, 不再是看不懂的瓶瓶罐罐。通过教育和服务, 和人民群众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和沟通渠道, 使博物馆工作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三、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现在, 许多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比较丰富, 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的机会, 人为地埋没了文物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使博物馆变相地成为“文史馆”或“文物仓库”,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应从当地政府财政在现阶段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一客观条件出发, 不等不靠, 从主观上努力, 更新观念, 破除旧框框, 不拘于形式, 不拘于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社会服务。如和当地电视台合作, 摄制有关文物的专题录像片, 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利用节假日和本地区的旅游旺季, 与公园和旅游点合作, 组织有特色的文物展览, 根据实际需要和展览需求, 有计划地印制精美的文物印刷品;和出版社合作, 根据市场情况, 出版、发行文物方面的图册、挂历、台历等;配合当地重大经济活动和其他部门有关工作的需要, 举办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利用寒假、暑假期间,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进行文物知识竞赛,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 广泛与企业界合作。只有这样做, 博物馆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支持, 才能发挥馆藏文物的优势, 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博物馆要与学校紧密联系, 拓展教育基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 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首先, 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 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 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 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
其次, 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 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 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 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 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 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一些大型博物馆还专门编制了讲座教材。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两套为3至9年级学生准备的讲座, 内容是《我们居住的世界》, 每次讲座大约一小时左右, 另有一小时结合讲座安排参观, 进行直观教育。
再次, 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 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 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 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 制定“共建”计划,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 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总之, 博物馆要通过改革, 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在改革中求得发展, 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机构, 面向全社会发挥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努力发展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是实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博物馆教育论文 篇5
8月25日下午,公司组织全体管理人员轻车简行,赴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通过授课学习碑林的历史、文化,碑林中所蕴含的廉政知识;通过参观碑林的石碑,学习其背后的故事,诵读名言警句,了解历史名人甘于奉献、崇俭戒奢的高贵品质。颜真卿字如其人,为人端正,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草圣张旭,虽然名气很大,做得高官,但仍住在不同街巷,时长接济平穷的邻居;“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更是为官做人的座右铭。除此之外,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也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要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时刻为群众利益着想 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干部中有滋长和蔓延之势,我们不能有这种思想,从我做起,做好艰苦奋斗的表率。在实际工作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好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要保持廉洁自律,牢记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廉政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
四、要保持为群众办事实、谋利益的务实作风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群众之间的关系,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纪律教育学习,使自己更加清楚这种为民为群众务实作风的正确性,掌握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并对“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不断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体会更加深刻,深知要以人为本,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博物馆社会教育再探 篇6
【关键词】博物馆;公众;社会教育
1.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开始由传统的对收藏文物标本的看重,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重任,一切业务活动的核心是传播交流信息和知识,使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和共享。随着由“藏品”向“公众”转化,博物馆正在逐渐建立体系,倾听“观众之声”,将公众的需求纳入展陈、社教、服务制定的进展中,从而更好地的满足观众的需求,实现博物馆和公众的双赢。
2.社会教育现状
作为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记忆库和物证保藏场所,博物馆收藏着历史,而面对的是今天和未来,因此,这是一个“鲜活的机构”。眼下,让藏品“活起来”是实现博物馆使命的必然选择。而让藏品“活起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藏品,实施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狭义的博物馆社会教育主要是指现实观众通过参观文物藏品,参与互动活动,从而达到增加历史意识、丰富文化素养、提升艺术修养的目的。但事实上,博物馆社会教育还应包括对目标观众和潜在观众的教育推广以及对现实观众的后续教育。
1.参观前
首先,分析目标观众和潜在观众,有计划的设计和调整展陈、策划活动,吸引其能成为走进博物馆的现实观众。其次,针对有条件的固定群体观众,工作人员要主动走出去,宣传和介绍博物馆,激发潜在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致,让这些观众有备而来,参观结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中小学生,我院开展了板报进校园的活动,每季度根据展陈和活动计划设计宣传海报,同时,教育推广人员会不定期的走进教室,利用投影、图片、实物,向大家介绍古都西安的发展史以及中华传统礼仪知识等等。针对社区和村庄,我院定期组织宣教人员带着文物资料,图片展板,走进社区村庄,并且会精心编排一下小节目。
2.参观中
对于那些已经走进博物馆的现实观众,除了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外,还着重从两个方面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一方面,完善讲解。我院现在主要以三种形式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1、语音导览机,包含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定时更新导览内容。2、人工讲解,每年对讲解员的培训不少于70次,年底进行年终考核。3、智能手机的应用。时下越来越多的观众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用户还会继续增多。西安博物院数字博物馆智慧导览服务系统开启,游客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使用我院公共WiFi,即可自助游览,为观众呈现多层次的、可自由选择的信息。另一方面,丰富的社教活动。包括“走出去”和“请进来”两个部分。跟着西博去探秘,由我院主办,组织观众参观其他博物馆,希望借助博物馆这个平台了解到最新、最权威的文博信息动态。
“请进来”的部门我院的活动就更为丰富,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每逢中国农历传统节日,都会举办与节日相关的主题讲座和互动活动,让观众在玩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西博大讲堂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包含中华传统礼仪、古都西安、丝绸之路等等主题;乐知学堂是一个能满足各个年龄段观众体验互动项目的工作坊,包含汉服体验、印章制作、拼接十二生肖、编中国结等等互动体验项目。博物馆通过乐知学堂的一系列“动手做”活动等,让观众从观察到实际操作,了解人文历史、传统技艺、生活形态、科学原理等,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作的潜力。
3.参观后
针对已经走进博物馆的现实观众来说,参观结束并不代表社教停止。我院鼓励那些热爱文博事业、关心博物馆发展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观众成为我院的博物馆之友或志愿者。西安博物院自2010年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面向社会和高校招募志愿者200余人,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走进博物馆在服务其他观众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了人生阅历。为了回馈这些文博热爱者的辛勤付出,西安博物院也利用自身优势,先后多次组织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会员亲身走进文物发掘现场,走进文物修复实验室,走进文物库房,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大家不由得感叹祖先先进的营造技术以及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而这些都是文博爱好者们平时只有在新闻报道才能看到感受到的。西安博物院定期为西博之友会员安排相关文化活动,包括讲座、特展、音乐会等等,希望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来提升会员对历史、艺术、美学等方面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同时也为热爱博物馆的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博物馆之友”活动更好的开展。
利用微信、微博、博物馆网站等媒介,及时发布新展和活动的情况,为关注博物馆的观众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供他们发表观点、结交朋友。观众参观博物馆后,大可登陆平台,分享心得,发表评论;而博物馆方面,亦可收集梳理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将这些作为评估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旨在为下一次的进步指明方向。
3.结语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博物馆在建设与发展中,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持之以恒地强化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只有不断开拓创新,依托现有资源、发挥自身特色,才能提高博物馆的地位;只有充分尊重和重视观众的心理、审美、偏好,才能赢得公众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王永刚,浅谈新时期博物馆免费开放与社会教育服务的作用.科技视界 2014.3
[2]王 璐,天津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博物馆研究2014.1
浅谈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篇7
教育, 是博物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非盈利机构实现社会价值的最直接的途径, 而且, 博物馆的收藏与科学研究成果最终也是通过教育向观众展示的。因此, 无论一个博物馆的历史有多长, 是百年老馆还是新成立的博物馆, 都应该以教育为本。在某种意义上,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延伸和继续, 它在配合学校的教学上起着很好的作用, 比如, 为学校教学提供资料, 作为学校教育的实验基地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相反它的教育范围远远比学校大得多。它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民的, 面向各个阶层的。
1.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
谈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大众可以说都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因此, 博物馆在面对不同的需求者时应该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由于能够接受严谨的、逻辑性强的专业知识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这就注定了博物馆的教育要具有寓教于乐, 寓抽象于形象的特性。另外一方面, 博物馆的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博物馆的藏品, 其中包括大量的自然标本、人文遗物以及大量新式的科技产品等。这些藏品才是构筑博物馆的教育的物质基础,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就是要充分地把馆藏品中所蕴含的各类信息加以研究和诠释, 以简洁而通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因此, 我认为博物馆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公众提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知识, 它以形象的展示和各种合理的手段, 为社会提供博物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科技内涵, 使人们在接受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 博物馆教育的性质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博物馆更多的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大众化的知识传播,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高雅的休闲场所。所以博物馆应该是唯美的、富有文化气息的, 因此我认为“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这句话正是博物馆教育本质的高度概括, 博物馆教育的性质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审美需要和求知需要。只有明确了这一点, 博物馆的收藏与科学研究才会有的放矢, 博物馆才会更充分的实现其社会价值, 从而建立起与大众的真正的联系, 并最终成为公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清博物馆教育的性质与每一座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 它的本质是公益性质的、全民性的、世界性的和开放性的。
二、当代中国博物馆应更好地实现其教育职能
谈到这一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究其根本就是为公众提供更好地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严格地说是一个展览型博物馆, 人们把其功能主要定位于收藏、研究与展示上, 虽然我们也曾一再强调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但我们从没设身处地地真正去研究如何更好、更广泛、更彻底、更充分地去发挥其教育职能, 而只是单纯的把它作为收藏、研究的附属品以及展览理所应当的所应获得的社会效果, 我们从来不是以教育作为出发点来办展览, 而是为了办展览而办展览。深圳市博物馆前馆长王壁曾感慨道:“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博物馆自身条件最得天独厚, 它的馆藏是一种垄断资源, 办的展览也是独家经营。但垄断的资源却没有产生垄断的利润, 必然是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这描述了一个社会现实, 即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具备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 我们博物馆也应该改变观念, 就其教育职能来讲, 就是要“以观众为本”。我们可以把人民群众作为受教育的主体, 我们博物馆的活动就是要从这个主体出发, 了解什么是他们需要的, 从而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或许有人会问, 博物馆又不是一个市场经济下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有必要这样按照市场需求去生产商品吗?但是反过来想, 既然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 那么它就有人去参观、去接触、去了解, 需要向人去传播艺术, 需要引起人们对艺术的共鸣, 否则它就仅仅是一座殿堂而已, 一个不知道存储了一些什么东西的仓库, 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用、甚至不能碰, 那么博物馆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曾经说过, 博物馆高雅艺术殿堂的地位不能跌, 但也不能居高临下。我们要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和服务, 把观众请进来, 使观众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 变成教育主体, 引导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 主动地去博物馆汲取知识。
三、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博物馆实现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做了, 这也是实现“以观众为本”的关键一步。
1. 对于中小学生, 博物馆应该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
中小学生这个群体, 可以说占我们博物馆受教育群体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讨论如何使博物馆的教育更适合中小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中小学生与成人和大学生观众不同, 他们受学识等方面的局限, 在接受博物馆教育时, 往往是被动的, 而且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 所以他们具有更大的好奇心, 并且往往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于同一事物, 所以我们要根据他们的特性来安排我们的展览活动。另外一方面, 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说, 博物馆所要做的, 就是更好的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物资料, 成为学校的教育基地。最后, 中小学生以后会成长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主体, 如果博物馆留给他们的印象是呆板、枯燥、无趣的, 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他们以后参观博物馆的兴趣, 弄不好这一情结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 这样对博物馆教育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培养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要从小学生抓起。
⑴博物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配合学校教育的, 所以我们要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物馆和学校可以就参观事宜进行充分地沟通, 这样就可以在参观之前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并进行相关的知识铺垫。如提前向中小学校寄发与参观内容有关的试题;合理安排好学生参观时间、陈列内容、讲解路线和讲解人员等, 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参观, 博物馆的讲解员也有针对性地开展讲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参观兴趣, 从而使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第二课堂, 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⑵要加强博物馆专业人员和老师的相互配合。因为老师是和学生紧密联系的, 而且是专门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 所以他们比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学生, 通过与他们的充分沟通, 我们就可以使我们的展览更适合学生。而且, 现在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本身对博物馆就不是很重视也不是很感兴趣, 那么他们的这种思想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 所以我们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引起老师们对博物馆的兴趣, 因为只有老师对博物馆先有了兴趣, 先弄明白相关的文物知识等, 才能更好地协助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博物馆成为配合教学的资源。对此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向老师们普及一些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使他们对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知识有充分地了解。
⑶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改革目前的以成人为主的讲解模式, 积极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模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好问及注意力不集中的, 当然这也是他们求知欲的本能反应, 因此我们不能按照大人的标准要求他们, 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的讲解模式。现在的好多讲解员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讲解时, 缺乏那种像老师那样善于观察学生表情, 而灵活调整讲解策略的技巧, 当学生听不懂或不爱听那种呆板、无趣, 照本宣科的讲解时, 自然会出现说话和嬉闹的情况, 所以我们讲解员要学会在讲解过程中观察观众的表情变化, 及时捕捉住观众通过表情所流露出来的情绪变化, 因材施教, 这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观众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层次的观众。学生不爱听讲解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博物馆的讲解词不是那种贴近学生年龄的语言, 而是那种朗诵式的语言, 这种语言虽然动听, 朗朗上口, 但未免过于呆板和书面化。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老师的那种启发式的、交流式的、互动式的教学, 所以到博物馆也当然喜欢那种启发式的、提问式的、对话式的讲解方式, 所以我们讲解员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 对于老年人, 博物馆应该为他们提供发挥余热的平台
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凸显, 老年人也成为博物馆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一个受教育群体。而且,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 博物馆这样一个以向公众普及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机构, 就更加不能忽视其对老年人的教育意义。
一方面, 老年人退休在家, 他们不仅需要社会福利待遇和生活上的照顾, 而且由于现在的竞争激烈, 社会压力大, 使得年轻人往往无暇顾及到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社会调查显示, 当今社会的老年人, 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普遍感觉到孤独、空虚, 因此他们需要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满足他们的求知和审美需要, 而博物馆恰恰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 经过了工作阶段的老年人, 他们已经没有了求职的压力, 所以这时候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没有了任何功利性质, 所以往往对一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更大的热情。我们如果激发起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 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活动中。而且他们之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身体状况很好, 头脑清楚、精力充沛, 他们人老心不老, 仍十分热衷于教育下一代,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因此我们博物馆也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
博物馆要关注老年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定期组织他们参观博物馆, 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最好还可以组织老年朋友们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博物馆设计上, 我们要本着“以观众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到老年观众的身体状况和参观需求, 设计无障碍通道、电梯、老年专用卫生间、休息座椅、轮椅等设施以方便老年观众参观。在展示方法上, 要动静结合, 突出展示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从而吸引不同层次的老年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还可以建立与居委会、老干部局、老年大学等涉老部门的联络网, 制定和实施配合老年教育的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 以使老年教育更有序、有效的开展。
当代中国博物馆如果能秉承“以观众为本”理念, 以教育作为切入点,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必能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当代博物馆存在着很多差强人意的地方, 并没有产生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针对这一状况, 本文将以博物馆教育作为切入点, 秉承“以观众为本”这一理念, 针对中小学生和老年人这两个特殊的受教群体,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以观众为本,中小学生,老年人
参考文献
[1]孙雪冬.试论面向新世纪的博物馆教育职能[J].博物馆研究, 2002 (01) .
[2]孟繁宁.试论21世纪博物馆社会教育要面向时代[J].博物馆研究, 2001 (03) .
如何凸显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篇8
一、发挥陈列展览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 确定自己是谁,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 准确选择竞争优势, 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 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 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 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 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其藏品征集, 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 有效的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 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 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 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 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 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 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 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 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 不揣摩公众心理, 不去了解社会动态, 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 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 也就更谈不上社会教育功能了。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 涉及到各方面因素, 如文化氛围的培养, 城市精神的彰显, 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 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 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目前, 博物馆的展览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挖掘博物馆自身藏品资源举办的基本陈列展览;第二类是馆际或国际交流展览;第三类是其他临时性展览。对于博物馆而言, 不同博物馆的藏品带有不同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的标签, 这是每个博物馆的特色同时也是每个博物馆的局限。博物馆应正视这种局限性, 除基本陈列展览外, 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藏品, 本着资源共享, 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则, 实现馆际、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让公众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鉴赏、探究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展品, 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收获, 满足、提升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对博物馆的信任度。
二、寓教于乐,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 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 无法满足观众难以全面了解展品的需要;另外单一的展陈手段很容易让观众感觉单调乏味, 兴趣缺缺。20世纪初, 动态陈列理念有了发展, 动态陈列就是使展品在运动中向观众演示, 这需要观众参与进来, 自己触摸, 自己操作, 亲身实验。随着近代科技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引入, 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大型博物馆开始注重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 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
随着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受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 博物馆在教育形式上必须更加多样化, 或观赏、或讲解、或寓教于乐, 形式不一, 灵活多变。当前, 我国的博物馆在创新教育形式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也展现出令人欣喜的一面, 比如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等都设有公共教育的项目, 鼓励国民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尽力走到民众中间, 比如上海博物馆开展各类手工活动, 包括碑帖与墨拓、修复古陶瓷、动手作扎染、做铜镜与用铜镜等。这样的形式, 能够使民众不再局限于展柜之外的活动, 而是能够亲身参与艺术品的创作, 这种实际的体验非常难得, 也更能取得效果。
仅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不去开发, 那么博物馆也就只是一间文物仓库, 难以发挥作用。如果能够转变思维, 发挥资源优势, 将呆板的“文化机关”转变为灵活的“教育机构”, 了解国民需求, 服务国民发展, 提升国民素养, 资源优势就能转化为教育优势, 文物仓库也就能变成艺术殿堂。
三、以公益品牌为龙头, 打造特色社教活动
博物馆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 但能否成为品牌并深入人心, 不仅取决于其深厚的内涵, 更取决于能否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形象。通过博物馆品牌建设, 丰富博物馆文化多样性, 形成特色博物馆文化景观。在当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中, 除展览特色外, 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已逐渐成为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另一双翅膀, 成为展示博物馆多元化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相对于静止的陈列展览, 互动活动是博物馆的动态元素, 也是最容易贴近公众, 增强与公众交流的方式之一。博物馆互动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公众的结构、需求, 依托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 开发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多层次活动, 并将之形成一个品牌, 从品牌竞争方式、品牌服务对象以及品牌内涵这种经济学的角度来挖掘博物馆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打造社会教育活动品牌首先要深挖本馆的“品牌内涵”, 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观众) , 采取不同的“竞争方式”, 遵循文化事业运作规律, 注重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提高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服务设施
在提升展陈水平的基础上, 博物馆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研究、展览、教育等活动都要以公众为中心, 为观众服务。首先, 博物馆的服务表现在观众参观展览过程的始终。比如, 要注重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票务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 让观众能够感觉舒服安心。其次, 在服务讲解方面, 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打造出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高超的讲解艺术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讲解导览团队。另外, 在服务硬件设施方面, 要真正从观众需求出发, 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 为观众休息提供餐饮或休息场所等等。总之, 博物馆提供的服务范围不仅仅是展品的展览、信息的传递, 更应该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让观众进入博物馆之后, 获得的是身心的双重满足。
如何做好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 篇9
一、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有陈列、收藏、保管、研究和教育等几大职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文物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广大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对象,是博物馆的受益者和支持者。现阶段如何把握观众心理,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不断拓展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二、强化博物馆宣传教育方式,实现宣传教育范围的拓展
(一)强化博物馆宣传工作
1. 以传统媒体实现博物馆宣传
传统的媒体多为纸质媒体,具体如书籍、报刊等。尽管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兴起,人们对于纸质媒体的关注度不断下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纸质传媒不再具有用户市场。在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中,必须借助传统媒体形式实现宣传,如博物馆在承办大型文物展览活动前,应该通过在传统媒体上刊登信息,对博物馆所承办的活动进行报道,以便广泛宣传,为活动造势。同时,为保证人们对活动的了解,博物馆可以发放介绍本次展览活动具体事项安排的宣传海报,其中应当以学校作为首要发放对象。此外,博物馆应当邀请广播电视台摄制组来拍摄能够反映本馆藏品品种和类别的节目,以便借助电视电台传媒的方式,使人们对博物馆的藏品情况产生兴趣,从而来到博物馆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欣赏。此外,博物馆应当定期邀请专家来馆开设讲座,吸引更多观众接受文化熏陶。
2. 借助数字新媒体技术实现博物馆宣传
现今网络成为人们所极其倚重和依赖的生活方式。博物馆宣传工作的本意即在于实现同公众之间形成信息沟通。随着各种全新虚拟社交平台的出现,诸如微信、微博等,人们更习惯借助这些虚拟社交平台实现日常互动,因此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进行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增加大众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宣传,调动起大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在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的同时,博物馆应当实现传统媒体的同步宣传,从而扩大人们对博物馆的了解和认知。
(二)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工作
1. 利用讲解员队伍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讲解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决定着能否为来此的人们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优秀的讲解员一般应当具备较高的讲解能力、较强的政治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唯有具备前述素质,方才可以为来馆欣赏、学习的人们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使人们了解每一件馆藏的历史和典故,同时也能确保对人们提出的问题的准确回答。此外,讲解员还应当担任专题报告会的讲解任务,进而强化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实效性。
怎样提升讲解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进而打造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技能与过硬素质的讲解员队伍,是确保现阶段博物馆宣教工作切实落地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博物馆应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讲解员队伍建设工作:
首先,使讲解员形成较强的责任感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讲解员应当意识到自身工作对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价值,进而有意识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尤其是要增强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必会提升自我要求,认真学习和钻研相关业务,使自身的讲解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为来博物馆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讲解服务。
其次,讲解员应定期培训考核,适应形势和观众所需。讲解员是文物的发言人,是展览的讲述者,对于观众而言,讲解员讲解的内容就是可靠的知识,因此一定要严谨,对得起观众的信任和传播文化的使命。培训是为了增强讲解员的业务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可以通过奖励机制促使讲解员不断提升个人素质,适应工作所需。因为观众对讲解员个人水平的认同,会直接提升到对博物馆的正面评价上来。
最后,讲解员应当创新讲解形式,做到因人施讲。博物馆的观众年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参观目的不同,因此讲解员应该依据观众属性,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如故事性讲解、知识性讲解和情感性讲解,尤其是给为未成年人团体提供讲解服务时可以加入互动、启发和趣味因素,增强吸引力,提高讲解内容的吸收效率和文化传播质量。而因人施讲的基础要具备了解展品、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的素质。语言就是宣传工具,因此讲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2. 提高展陈效果,促进教育工作的实现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无法满足观众难以全面了解展品的需要;另外单一的展陈手段很容易让观众感觉单调乏味,兴趣缺乏。而动态陈列则是使展品在运动中向观众演示,这需要观众参与进来。随着近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大型博物馆开始注重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展陈方式来提高人们参与博物馆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增加临时展览,临时展览一般小型多样,展品选择比较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可补充和辅助基本陈列,活跃博物馆工作,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使文化教育工作细水长流。
3.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教育工作的实现
在提升展陈水平的基础上,博物馆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博物馆的研究、展览、教育等活动都要以公众为中心,为观众服务。博物馆的服务表现在观众参观展览过程的始终。另外,在服务硬件设施方面,要真正从观众需求出发,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为观众休息提供餐饮或休息场所等等。为了保障服务质量,还可以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如广泛征集志愿者,通过大量的志愿者为观众提供最亲民的服务和教育工作。此外,为使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实现最大化,博物馆应积极开展下基层活动,为社区、乡镇提供流动服务,只有做好这些保障工作,才能切实促进教育工作的实现。
三、结语
现今,博物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当主动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积极进行宣传理念更新和宣教方式的创新,以便拓展服务对象群体,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博物馆必须秉承发展眼光,注重彰显自身的教育功能,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充分发挥文化宣传阵地作用,进而推动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
参考文献
[1]王雪萍.浅谈博物馆志愿者及其对博物馆的作用[J].客家文博,2014(01).
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篇10
一、博物馆教育功能难以发挥的原因
1. 博物馆的馆藏不丰富,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博物馆应当是收藏、陈列、征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场所,但是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匮乏,只是一些教育、宣传的图片或视频,对于群众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满足不了人们了解文物知识的需求。
2. 博物馆的地址选择不恰当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机构,应当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大众参观和学习,但是,有的博物馆设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距离居住区、学校等较远,尤其不利于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有很多学生一次博物馆也没有进去过,因此,选址的不当也会造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难以发挥。
3. 有些博物馆存在收费或变相收费的现象
早在2008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就下发了关于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但是,仍有不少地区的博物馆依然存在着收取门票或变相收费的情况,这也导致一部分群众,尤其是经济条件比较紧张的家庭对博物馆望而却步,这也间接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4. 博物馆的规定死板,不利于师生参观
有些地区的博物馆虽然能做到免费开放,但并不对个人开放,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前往。而实际上,集体参观往往是走马观花,一件物品还没有看完,那边就催着要走了。这样的参观也就是拍拍照、“到此一游”罢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时间一长也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四是博物馆不“博”,达不到吸引人的目的。好多博物馆里并没有什么文物,只是陈列一些图片或宣传用的东西。严格来讲,不是博物馆,而是展览馆,难以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感。
二、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途径
1. 加强与各方的联系
在人们的印象中,博物馆属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所,只有文人雅士才适合进入这个高雅的地方,而且以往参观博物馆都需要门票,因此,广大群众很少有机会参观博物馆。自2008年,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平民大众可以随时进行参观,这一举措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虽然参观人数增加了,但是有不少地方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不丰富,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所以,没有达到免费开放的真正目的,很多馆藏资源的价值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也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体现。因此,博物馆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当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博物馆要建立一个持久的教育机制。为了保证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博物馆应当设定一个专门的教育部门,目的是与各个学校建立联系,加强交流。博物馆应当成为学生在校外接受教育的基地之一,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布置博物馆的教育工作,争取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其次,博物馆不能闭门自赏,可以考虑加强与社会相关行业之间的沟通,为博物馆所在区域的企业和一些商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博物馆展览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也能够在增加博物馆的社会认可度,提升其陈列展览水平。
2.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发挥教育功能
博物馆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一直都在扩充各种资源,比如,民间工艺品、民间美术、当地特色文化等,因此,很多地区的博物馆的馆藏比较丰富。但是受以往管理模式、展览模式,很多博物馆开展的活动都是以静态陈列为主要形式,也有一些博物馆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文物等馆藏资源展现在大众面前,导致博物馆成了堆放文物的仓库。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将更多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传递给受众,既不能满足大众对文物、藏品的鉴赏需求,也无法提起他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自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博物馆应当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和方式,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教育功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比如,与各个学校合作,由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丰富学生的文物知识,使他们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和当地电视台合作,摄制有关文物的专题录像片,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利用节假日以及本地区的旅游旺季,与公园和旅游点合作,组织有特色的文物展览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能充分挖掘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价值和优势,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进而促进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3. 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在提升展陈水平的基础上,博物馆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博物馆的研究、展览、教育等活动都要以公众为中心,为观众服务。博物馆的服务表现在观众参观展览过程的始终。首先,要注重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票务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让观众能够感觉舒服安心。其次,在服务讲解方面,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高超的讲解艺术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讲解导览团队。另外,在服务硬件设施方面,要真正从观众需求出发,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为观众休息提供餐饮或休息场所等。总之,博物馆提供的服务范围不仅仅是展品的展览、信息的传递,更应该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让观众进入博物馆之后,获得的是身心的双重满足。
总而言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员,不仅具有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保护文物的作用,还具有引领文化发展,帮助大众树立科学思想观、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挖掘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学煜.浅议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J].现代农村科技,2015(9).
[2]姜楠楠.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学之友,2012(11).
文物博物馆文化传播及教育 篇11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国家,世界上很少有能够和中国相媲美的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下,在创新口号嘹亮的环境里,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所有人们提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政府加大投入保护的专项资金,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加大对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的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全面性的文物保护工作和文博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物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收藏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和自然进步史。文物博物馆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实行特征,如果一个博物馆里面没有文物,就称不上是文物博物馆;第二,直观性特征,可以让社会中的大部分很真实的感受文物文化;第三,广博性的特征,博物馆收集的信息范围广,涉及的领域多。
文物是人类创造历史、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后人研究前人文化习俗、进化过程和生命来源的依据。是经济社会和上层建筑发展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有营养的东西,是给予我们精神支柱的介质。传播学专家M.P.安德森对“传播”一词的界定认为:“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肌理,就是说它是精神现象转换为符号并在一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所以文物文化的传播实际就是人类精神品质的传播。我们可以从文物上读出很多信息。
例如陶鹰鼎,它是代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雕塑的代表作。这个陶鹰鼎威武雄壮,鼎腹为鹰胸,在鹰背挖开器口,鹰的双足和尾部为大鼎足部,雄鹰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是中国史前文物中绝无仅有的神品。又如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中国古代对财富的标准是计重制,越重越值钱。大鼎重达832.84公斤,在当时属于国之重器了。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雄健丰腴。该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此鼎在八年抗战时期由村民保护才得以留下来,是我国少有的大鼎,也让我们从古人对父母的孝道中学会珍惜当下的父母情。再如开国大典油画,这是一幅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著作,是多少中华儿女血汗的凝结,见证了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也为我们后代研究前人文化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
文物博物馆的文化教育研究
我们走进一般性的博物馆都能够学到很多文化知识,何况是文物博物馆。很多文物博物馆也越来越重视文物教育研究,让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文物博物馆在文物教育中应该注重将文物价值发挥出来,不要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文物教育活动。
文物博物馆可以在展品陈列上采用开放式的展览方式。向参观者展示文物的魅力,参观者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自由的选择文物信息的读取和接受。到不懂的文物知识,还可以请教相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可以和周围的参观者一起交流想法,结合不同人的看法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物修养。根据不完全统一,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群进入文物博物馆后,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有的感受到中国文明的久远和魅力,有的领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生活境界,有的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的原因,有的开始愿意拿起书本积累知识,有的在文化修养上又有新的突破。总之,无论是谁进到博物馆,都会收获属于他自己的心得,这就是博物馆文化教育的意义,可以惠及每一个人。
文物博物馆的文化教育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文化承载量的博物馆里面。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对我们进行指导,估计我们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参观。在这样丰富的文化资源面前,我们的专业解说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精神,在引领我们学习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中国历史文化既要有专业的解说,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只是将其背诵下来,要明白其中深刻的内涵。我们作为听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挖掘文化最深的蕴意。解说人员还需要指引游客发表观点,让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可以带入自己的思考,利用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共同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文物博物馆也应该分担这个重担。和学校相比,文物博物馆更具发挥的空间,因为博物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含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不论是初出茅庐的学生,还是身在教育前线的老师,还是拥有丰富经验的研究学者,都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档次。文物博物馆所承载信息是包罗万象的,是具有历史文化宣扬和俩是文化传承的优势,是吸引更多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学习历史瑰宝的地方。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文化色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有利于知识的更快速的吸收,博物馆是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最佳基地。
浅析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篇12
目前对博物馆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功能、教育科研与社会化服务、文化展示与宣传、藏品征集与科学保管, 建筑设计与设施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但对博物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现实引导还存在欠缺, 急需做大量的工作, 才能快速适应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常态。众所周知, 博物馆是公认的重要收藏机构, 但更为重要的是, 博物馆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机构, 博物馆必须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 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本文就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进行简单探讨。
一、博物馆教育作用的体现
1. 激发民族精神。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不厌其烦地警示:“要想颠覆一个民族, 必先颠覆其历史”。仔细分析,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了根, 也就谈不上民族精神了, 更谈不上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和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最佳展示场所就是博物馆, 它是对历史人文沿革的展示。参观这种展览, 就仿佛是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全方位地接受历史观念的熏陶, 把人们散射的思维经过科学的扬弃后, 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传承民族文化。青年人要有传承中国文化的朝气和勇气, 而这些朝气和力量要从小作为习惯培养, 让青年人与最优秀博物馆接触才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博物馆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 同时也是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一种保护, 在这种展示与保护的基础上, 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普及科学知识。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叉环节, 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和“科技兴国”的战略号召下, 科技自然类的科普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在日常科普活动方面, 利用馆内有效资源不断加大科普教育的范围和深度, 建立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页, 动态反映博物馆的设施建设、展览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进展等情况, 提高了观众的兴趣并增强了参观的互动性。
4.培养艺术素养。人文艺术类的博物馆是收藏文物及艺术品的场所, 馆藏的艺术品大多为精品, 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或者一种艺术品的类型沿革, 所以, 博物馆是增强国民艺术素养的最好场所, 博物馆艺术教育资源的优质性和丰富性都是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
而西方博物馆对观众的艺术素养教育则更多的是体现在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中。西方艺术博物馆与观众是没有距离的, 它们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 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上舞台, 教师排练学生演出戏剧片段, 生硬教科书中的内容就在身临其境中鲜活地记忆到了学生中间, 学生们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1. 展品缺乏、展陈手段单一。 吸引眼球, 要解决人们想看的问题。丰富展览, 增加展品。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展览更新频率太低, 大多数藏品还只能藏于库房, 难得与观众见面。需要通过举办展览与国民进行沟通, 施行公共服务。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博物馆需要改变思维, 与时俱进, 利用光电多媒体技术, 使原本单调的陈列丰富起来、活泼起来, 而不仅仅依靠藏品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也要多展示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 特别是一些与考古工作结合得比较紧的博物馆, 应当多将最新发掘的文物展示出来, 使公众对考古工作有更多了解。
2. 教育内容单调。驱使行动, 要解决人们参与的问题。寓教于乐, 形式多样。随着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受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 博物馆在教育形式上必须更加多样化, 或观赏、或讲解、或寓教于乐, 形式不一, 灵活多变。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博物馆和美术馆乐意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 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 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3. 投入资金缺乏。投入资金, 要解决服务大众的问题。主要依靠政府从教育方向投资, 逐步引导社会化捐资为补充, 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 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教育需求。
【博物馆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数字教育博物馆研究05-18
博物馆历史管理论文05-24
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08-01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06-02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10-29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11-25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论文12-01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论文11-28
可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汇报11-14
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独特性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