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下社会教育(共12篇)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1
当前, 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看似丰富多彩, 但实际上并未形成成熟的教育理论。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活动,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项目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发挥博物馆教育作用。西方博物馆教育发展历史比较悠久, 已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成熟发展体系, 特别是到了近代, 源自儿童认知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在西方博物馆教育中大行其道, 正对我国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配合新国博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国外展览“启蒙的艺术”而推出的博物馆教育项目中, 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身影。一只“博物馆手提箱”里装满了放大镜、旧手机、算盘等物件, 走进展厅的观众可以从手提箱中任选一件, 观察后放回箱子, 各自说明自己拿到了什么。“如果你拿了一个手电筒, 走进展厅你就会格外关注与光有关的东西。”“你拿到蜡烛, 还要用手中的蜡烛编一段故事讲给大家。”在德语和法语里, 启蒙的字面意思就是“光”“照亮”, 在启蒙时代的油画中, 到处可以见到烛光、阳光, 教育项目蕴含的意义显而易见。
让我们追溯这些教育项目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由学习者主观创建, 是学习者在与客观世界互动的同时, 进行重组和创造, 获得认知并发展学习能力。而且, 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相比较循序渐进的传统教育方法, 基于知识存在于心、由学习者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更适合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 博物馆的知识体系是广博的、分散的, 展览主题是变换的, 换句话说, 每个展览都自成一体, 不存在因为缺漏了某一个展览而无法看懂后面的内容的情况。同时, 博物馆是非强制性教育机构, 观众到博物馆来参观完全出于自愿, 具有希望与展览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主观愿望, 更重要的是, 博物馆所收藏的那些讲述自然世界的故事以及人类如何改变自然世界的物件承载着人类自身的记忆, 能够轻易地搭建起观众与物件及物件相关内容的联系。当观众观看他面前的展品时, 就产生了意义构建和心灵对话, 这种人们在经历某件事情时的所思、所想、所感而进行的意义构建正是博物馆教育的本质。因此, 博物馆教育者的任务是创造各种合适的、有利于观众与他们熟悉的观念和物件建立联系的机会, 帮助参观者建立对展览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就是形成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本文以儿童为例, 说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如何从感官体验、思考想象和开放式对话方面来帮助儿童建构对世界的认知。
一、感官体验
“我听到的会忘掉, 我看到的能记住, 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是写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句格言, 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家杜威的体验学习观点, 对博物馆教育有着很大影响。
对儿童来说, 感官学习是最自然的探索形式, 观看、倾听、闻嗅、触摸都是探索世界的方法, 积极的、基于感官的体验能让儿童全情投入, 通过物体让身体和思想联系起来。其中, 视觉世界经常被看作儿童的“第一语言”, 所有的感觉都建立在最初的视觉邂逅, 并作为非正式交谈和意义建构的基本形式, 因此, 在儿童参观博物馆时, 要鼓励他们仔细观看展品、绘画或雕塑,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宜的形式, 吸引他们去观察。如国博“启蒙的艺术”展提供的资料中有一些手绘画, 图案全部取材于展品, 观众走进展厅之前看过这些图案, 就会格外留意类似展品。
在博物馆里, 感官体验必须是相关的、有吸引力的, 并且是有意义的。比如当孩子们一边打鼓, 一边参加兔子的队列, 或者用手触摸造型泥, 泥块表面的刻线跟雕塑上的线条产生了联系, 雕塑家贝瑞·弗拉纳根 (Barry Flanagan) 的《鼓手》在孩子心里产生了更多的含义。而在篮子展中, 让孩子用手去感觉用不同的芦苇和草制作的篮子, 体会它们的质地, 鼓励他们参加展览旁的动手活动, 让他们去探索编织的过程, 都可能带给孩子们一次相关并且很有意义的感觉体验。
二、思考与想象
具体的、基于感官的经验为发展抽象思维提供了基础, 促成孩子形成观念, 发展出排序、比较、分类、想象等技能, 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知识。
教育项目里经常出现的手工制作强化的就是顺序, 并且为经验提供暂时的背景以加强记忆。比如烤生日蛋糕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 既照顾到了孩子的兴趣, 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通过参与和观察, 就会注意到蛋糕制作的固定顺序:搅拌各种原料、把面糊倒入煎锅、放入烤箱里煎烤、取出, 吃和庆祝, 孩子迅速学习到每个步骤的顺序, 认识到事件顺序的重要性, 完成了新信息的习得。
孩子们通过对具有共同要素的经验进行分类来加深对过去观念的理解, 在归类和分类这种行为里暗含的比较观念, 对8到12岁的孩子来说, 是判断思维和比较分析的基础。当小孩在观看德加画中的芭蕾舞女演员时, 会发现芭蕾舞鞋 (博物馆收集的教具) 的脚尖位置是硬的, 再看看画中的女演员正在踮着脚尖跳舞, 鞋尖的坚硬和芭蕾舞女演员踮脚尖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而易见, 儿童观看其他类型的舞蹈, 就会推广到比较和谈论又会需要什么类型的鞋子。正是通过提供比较的机会, 孩子们运用那些天生的能力来观察、认识细节、鉴别相似和差别, 然后生成意义。
玩游戏、讲故事或叙述都是支持孩子想象和构建知识的至关重要的策略。建构主义理论家列夫·维果茨基 (Lev Vygotsky) 认为, 社会交往和文化对意义构建有很重要的影响, 其中就探讨了游戏, 指出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在儿童构建对世界理解中的作用。在奥格登博物馆的活动项目中, 宣教人员与孩子们一起仔细观察某个艺术家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和材料, 讨论这些工具的用途, 想象这位艺术家的生活, 从而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发现。
总之, 儿童通过观察世界并与之互动以获取新知识, 他们整理、筛选、比较、分类, 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 基于新的体验重新定义已有的知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项目包括: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假扮他人的角色、叙述表达孩子们有关世界的想法和知识、通过陈述和讲故事创造意义等。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活动节目可以帮助孩子们重新建构、阐释他们的世界, 帮助他们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体系。
三、开放式对话
尽管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可以缺位, 教育者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尤其对儿童来说, 需要教育者提问以引导孩子思考, 让儿童在体验中寻找意义, 找到个人的连接点。
对话扩展了体验。这幅画描绘的是什么?给我带来了什么感受?这件展品的形状像什么?用途是什么?这种非正式的对话可以激发孩子思想的反应, 孩子们也乐于就此谈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触摸到的物体的形状、就此产生的联想等, 从而让孩子们建立起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对话激发了思考。在孩子扮演戏剧中的国王时, 教育者通过提问引发孩子进行想象:如果自己当个国王感觉怎样?假装戴上皇冠, 它是轻是重?你为什么认为皇冠是轻的或重的?孩子可能把他的思考跟物体的大小 (大物体重, 小物体轻) 和材料 (羽毛做的皇冠是轻的, 因为羽毛是轻的) 联系在一起。当孩子们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时, 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 因为学习过程就是这样发生的, 可见, 探索孩子思维的开放式对话在意义构建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话是必须的, 但在儿童活动中仅有对话是不够的。孩子们喜欢就自己的见闻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同时积极地参与也丰富他们的体验, 这种积极参与包括有趣的、能给体验带来意义的精心策划的教育项目。
教育和为公众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中心工作, 早期认为知识在于藏品, 现在也转变为将参观者作为意义的构建者, 这些变化需要对博物馆教育理论重新定义, 博物馆教育项目也需要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 以培养参观者主动学习、发现问题、享受体验乐趣的能力, 帮助参观者建立起与过去的联系, 更明智地欣赏这个丰富多元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潘林荣:《学习型社会与博物馆教育的创新》, 东方博物, 2004年02期
[2]马立伟:《博物馆教育的新探索》, 中国文物报, 2011-09-21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年05期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2
今天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还有人说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不断的将过去的故事输送到你的面前,是啊,每当你站在博物馆里,就仿若乘一叶扁舟,溯时间之河,穿过空间的阻隔,尽览历史的变迁,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
同学们,你们对博物馆有多少了解?你们知道博物馆有着怎样的历史吗?你知道世界五大博物馆分别指哪里吗?今天,让我们来一次奇妙的`博物馆之旅,与历史、与文明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他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现代意义的大型博物馆。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与哥本哈根召开第十一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xx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艾米塔什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馆位列世界五大博物馆行列。
在现代这个信息高速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自己去亲身经历很多,比如参观博物馆,那里的陈列品以实物的形式让人感知历史,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从而获得与教科书上的图片和文字不同的感受。或是通过旅行,可以亲眼观察到丰富的人文景观,还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风俗、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总之,正如古代哲学家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其实我还想向大家推荐,有效的利用图书馆资源也可以提升自我。图书馆教育是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者杜威说:“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是大众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图书馆教育,一个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充分利用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展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数量,逐步培养阅读能力。
美国博物馆访玉记(下) 篇3
这里说的“旧金山玉”,是指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Museum)收藏展出的中国玉器、痕都斯坦玉器。
旧金山虽不是美国也不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但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美国城市,一方面是因为旧金山依山抱海,环境优美,气候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阳光充足,是一座最适合人居的山城,有一个名至实归的城名;另一方面,旧金山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都市,也是一个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创造力无穷的城市,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孕育了33位诺贝尔奖得主,创造了硅谷千千万万奇迹般的成功故事;更重要的是,旧金山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着成千上万几代华人的心血和智慧,至今他们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一片创业发展的热土。
在有限的时间内造访旧金山,除了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硅谷现代高科技圣地外,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个是金门大桥,它是旧金山的名片,另一个是亚洲艺术博物馆,它是旧金山的灵魂。
建设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缘于布伦戴奇先生的收藏及捐赠。艾弗里·布伦戴奇(AreryBrundage,1887—1975年)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酷爱体育和艺术,一生致力于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和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保护,是美国体育活动家,田径、篮球等运动健将,还是位出色的商人、建筑家、收藏家,曾担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第五任主席。布伦戴奇先生狂热地喜爱东方艺术,收集了大量宝贵的东方艺术珍品,并在旧金山公园内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私人博物馆。1971年,当他决定离任后移居德国时,他把自己的所有珍藏捐献给了国家,并选中旧金山市作为受赠者。旧金山市为了报答这样宏大的捐赠,在金门公园内修建了一座专门用于收藏展出布伦戴奇先生捐赠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目前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新馆位于旧金山市政厅中心广场,建筑前身为旧金山图书馆,经过著名建筑师的精心改造设计,匠心独运,把呆板的图书馆戏剧性地改造成既有古典艺术风格又有现代概念,同时又与博物馆的性质完全吻合的现代博物馆,于2003年3月投入使用,成为旧金山文化的新坐标。现任馆长是由上海博物馆赴美深造的华人许杰先生。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17000多件,绝大多数为布伦戴奇先生的捐赠,来自上下6000年40多个亚洲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品,主要是中国艺术品,占藏品60%左右,其次是印度古代艺术品,还有来自韩国、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珍品。中国艺术品主要是陶瓷、玉器、青铜器,其中陶瓷2000余件、玉器1200多件、青铜器800多件,许多中国文物珍宝闻名遐迩,价值连城,在美术史占有重要地位。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共有三层,一楼是临时展厅及公共服务区,二、三楼是亚洲艺术基本陈列,观众乘扶梯直接上三楼开始依次参观,共设30个相互串联的展厅,展线清楚,导向明确,科学合理,共展出各类亚洲艺术品2500多件,分南亚艺术、波斯世界及西亚艺术、喜马拉雅山及西藏佛教世界、中国艺术、朝鲜艺术、日本艺术等专题。每个专题下再依展品的时间先后或展品的性质分类展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艺术氛围好。中国艺术品在第13至20展厅展出,展览面积近半,足见中国艺术品在该馆的分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艺术品名称均用中文标明,这在国外博物馆是十分罕见的。
笔者走访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出于时间紧和专业偏好考虑,重点参观了玉器陈列,明显感到至少有五大特色:
一是玉器数量多,展览面积小。采用“博古式”“屏风式”“仓储式”展示方法,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长处是增加了玉器的通灵美感及艺术感染力,不足是影响了玉器艺术效果,重点不突出,可能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因为旧金山还是一个多地震地区。
二是玉器时间跨度大,延续时间长。无论是神秘色彩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还是古典风格的两周汉代玉器,或是雅俗兼顾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大件陈设玉器,每个重要历史时期几乎都有比较重要的典型玉器。 三是玉器种类众多,用途广泛。既有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三叉形器,红山文化玉箍形器,又有大量的先秦时期璧、璜、牙璋、环、珑、风、神人神兽、玉具剑等礼仪玉、丧葬玉,更多的是十五世纪以来玉杯、玉瓶、玉洗、玉炉、玉壶、玉盘、玉鼓、玉砚、玉玺、玉笔、玉山子、玉插屏、玉人、动物玉雕等陈设玉、文玩玉。
四是玉器材料多种多样,五彩缤纷。大量新疆玉中,有和阗玉,也有于田玉等;有山料,也有籽料;有大玉料,也有小玉料;有羊脂白玉、白玉,更多的是青白玉;有碧玉,还有黄玉。除新疆玉软玉外,也有习惯称之为翡翠的缅甸硬玉。还有色泽艳丽醒目的水晶、玛瑙、绿松石、青金石、碧玺、珊瑚等宝石玉、半宝石玉,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的概念。 五是玉器产地较为广泛。展览中尽可能标出玉器的来源、文化性质、所属时代、生产地情况,尤其是清代“造办处玉作”“苏州雕”“扬州雕”玉器风格明显。除展出大量中国玉器外,还有数量不多但是非常重要非常精美的来自北印度或巴基斯坦的“痕都斯坦玉”。朝鲜艺术部分还展出朝鲜出土的勾形硬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也有相当精彩和重要的玉器,东周玉器、清代玉器以及痕都斯坦玉器是重点,不妨举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东周时期比较重要的玉器有玉玦、龟背形玉器、玉珑佩等。一件玉块,青玉质,深褐色沁。扁平圆形,中间钻圆孔,一侧开缺口。表面满饰变形夔龙纹,相互盘旋交结,琢磨技法与图纹形象,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春秋黄君孟墓出土的饰纹玉环基本一致,应为春秋时期中原玉块(图一)。一件龟背形玉佩,也有学者称之为玉双系拱形起脊饰,平视里椭圆形,正面中部起宽带状十字脊,器表纹样划分成四区,对称分布,饰谷纹。十字横带两侧各钻双孔,便于携带(图二)。考古出土的此类玉器见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湖北省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江苏省无锡市鸿山越国贵族墓等,此玉佩正面的纹样及雕刻风格更接近晋卿赵氏墓玉器,应为春秋晚期玉器。东周时期玉珑有多件,其中一件玉珑佩,呈双s状曲形,体态优美,在龙身下曲部分斜出凤首,形成龙凤同体形。较为少见(图三)。另一件玉珑佩,呈双龙相背同体形,双龙间还附有环等饰,图案结构严谨,工艺地道(图四)。这两件玉珑佩,均与楚国出土玉珑相似,当为战国时期楚国玉器。
清代值得重视的陈设玉有水晶牛、玉炉、玉果盘、玉砚、玉山子等。一件清代水晶牛,用大块通透水晶雕刻而成,呈卧伏状,四肢曲蹲,头下靠在前
肢上,双眼下视,神态安逸,体形较大,难得一见(图五)。一件清代玉炉,系用新疆白玉雕琢,温润孕脂,仿青铜簋造型,器形庄重,比例匀称,上面带盖,盖上透雕兽形钮,左右出凤鸟衔环双耳,器表浅浮雕仿古纹样。清官旧藏玉器中有相似玉炉,明显为“乾隆雕”(图六)。一件清代玉果盘,造型与六朝时期陶果盘几乎完全一致,圆形,用突弦纹将盘分为九格,取“九尊”之意。新疆白玉,琢磨精细,当为宫中用玉,并不多见(图七)。一件清代玉砚,新疆青玉籽料雕刻而成,构思较为巧妙,整器作风鸟形,凤背作砚池,凤首为砚把手,用绿松石点睛,为清代中晚期玉作(图八)。一件清代玉山子,新疆碧玉雕刻,山峦叠嶂,柏林丛生,文武官员骑马出行,或驰骋或缓行,为戏文故事场景,典型清代中期扬州玉雕(图九)。
从玉器学术史的角度看,展出的痕都斯坦玉器是极为重要的,令人耳目一新,可填补痕都斯坦玉器的不少空白。一件联体双玉盒,碧玉雕刻,精美绝伦,形制两件玉盒,一大一小,并排相联,形状独特,均带盖,盖顶琢花形钮,外壁通体浅浮雕“西番莲”花纹,极为少见,弥足珍贵,为典型17至18世纪北印度蒙兀儿帝国玉作。玉质及形状、装饰花纹,与原藏清官端凝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碧玉心形盒相似(图十)。一件花果式玉盒,形制呈六果相连状,盒盖、盒身各为半果,上下合成完整花果,盒盖五果围绕主果依次排列,并附有花叶衬托,构思奇妙,令人爱不释手,为痕都斯坦玉器精品(图十一)。一件嵌金丝玉盒,高3.8厘米,宽7.7厘米,长10.5厘米,白玉质,琢四瓣花形,上带子母口盖,盒身琢四小盒相连形,盖面及器身外壁以金丝嵌线纹及叶纹,顶盖立雕花苞,以红玻璃点缀,画龙点睛。此嵌金丝玉盒,形状与装饰风格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碧玉嵌金丝小盒一致,应是同时期的玉作(图十二)。一件碧玉碗,器壁极薄,碗壁通体浅浮雕花叶纹,双耳及碗底以金、银及红玻璃制成,富丽堂皇,琢玉工艺与珠宝工艺完美结台,为典型伊斯兰风格玉器,难能可贵(图十三)。还有一件带把兽角状玉器,依清官记载叫“火药壶”,台湾玉器专家邓淑苹研究员依据称为“火药筒”,供盛火药用。整器作兽角形状,弯曲自然,较大一端有一可开启的盖,较小一端浅浮雕花叶纹。器上端及中部以银和红玻璃制成花草形器把,与器身融为一体,自然协调,是同类玉器中的上乘之作(图十四)。
玉器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收藏特色,被誉为中国以外收藏玉器最多的博物馆,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礼仪玉器直至近代翡翠佩饰、玉佛像等,无所不包,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形象生动的中国玉器史,笔者称之为“集体主义玉”。
“国际主义”的“斯坦福”玉
纵览世界名校,除了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校风、一流的师资、先进的设施、自由的思想外,大多还有国内大学一般没有的两样东西,一是教堂,二是博物馆。前者是人生的精神寄托,后者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斯坦福作为一所百年名校,自然也少不了教堂与博物馆,尽管与其他老名校比,数量还是少了点,但其水准绝对一流。教堂和博物馆不仅向本校师生开放,也免费向普通游客开放,成为弘扬校园文化、传递大学精神、沟通大学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 讲到“斯坦福玉”,有必要先说一下“斯坦福”其人其校其馆。斯坦福大学由老利兰·斯坦福捐赠建设。
老斯坦福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1861年担任美国加州州长,1863年他和夫人珍妮建立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出任总裁。发了财的斯坦福,在旧金山南湾陆续购买了30多平方公里土地,用来培训优种赛马的农场。1884年,他的儿子小斯坦福随父母在欧洲旅行时,感染了伤寒不幸早逝。悲痛的斯坦福夫妇返回美国后,决定将2000万美元的积蓄和农场捐赠出来,用来创建一所宏伟的大学,纪念因病不幸夭折的未满16岁的独生子小利兰·斯坦福。1885年召开第一次大学理事会,1891年10月1日学校正式开课,第一届招生465人,目标赶超美国最有名的哈佛大学。在这第一批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位美国未来的总统——第31届总统胡佛(1929—1933年)。为了纪念这个著名的学生,学校在1941年修建了胡佛塔,现已成为学校的标志。
顺便说一下,由胡佛于1919年出资5万美元创建的胡佛研究所,成为斯坦福大学扩大政治影响的重要研究机构,不仅是美国重要“智库”,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史料文献收藏地之一,包括收藏了蒋介石日记等一批中华民国重要人物文献史料。
斯坦福大学博物馆位于成排高大棕榈树和巨大椭圆形绿草坪的后面,英文馆名为Lecland Stanford luniorMuseum,可直译成“小利兰·斯坦福博物馆”。博物馆又称康托尔视觉艺术中心(Iris&B,Gerald CantorCenter for Visual Arts),主要是为了表彰康托尔夫妇对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做出的重要贡献,博物馆内包括《思想者》、《地狱之门》在内的187件罗丹雕塑作品,均由他们捐赠,从而使博物馆成为继巴黎之后第二个收藏罗丹作品最多的机构。康托尔基金会还在斯坦福大学设立罗丹研究基金,资助康托尔研究员从事艺术史和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一批接受资助的学者,已成为美国博物馆、大学的掌门人。 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是一座两层楼欧式纪念型建筑,四个高大柱子撑起了门厅和中央大厅的高度,传统庄重,既提升了室内局部空间,又使展厅形式多样化,既有固定的基本陈列展厅,又有宽敞的特别展览场所,建筑设计完全符合现代博物馆的规范要求。展厅以辐射式方式展开,装饰简洁明快,人工光与自然光混合使用,不仅节约能源,还能使不同的展品获得不同的光源,达到理想的展示效果。斯坦福大学博物馆虽是大学博物馆,但设计与管理一点不比大型公共博物馆逊色,名不虚传。
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收藏非常广泛,欧洲、非洲、亚洲、美洲艺术品都有一些,正如其师生一样,具有国际性。展品中除斯坦福家族收藏外,主要是接受社会各类捐赠,包括成批罗丹作品的捐赠。中国艺术品占有较大比重,有明清书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家具,还有不少精美的西藏文物,包括鎏金佛像、佛经、佛坛、法器等。
斯坦福大学博物馆展出的玉器并不多,但也很有特色,主要是早期中国玉器、清代玉器、痕都斯坦玉器以及鼻烟壶四个部分。
早期中国玉器有一个独立展柜,共展出20件玉器,其中有龙山时期的玉钺,商代玉鱼。玉蝉,东周时期的玉带钩、饰纹玉牌、玉环,汉式玉璧,还有几件可能是明清时期的仿古玉,或是近代仿制,品质一般,没有特别重要的玉器。
展出的中国清代玉器,要比早期玉
器重要得多,玉质好,器形大,造型美,雕刻精,主要器类有玉锁片、玉带钩、玉碗、玉盘、玉洗、玉壶、玉炉、玉瓶、玉笔筒、玉花插、玉插屏以及玉人、玉鸟、玉羊、玉牛等文玩玉、陈设玉。这是一批非常重要的清代玉器,从玉器的精美程度看,部分可能是清代皇室用玉,以下择要介绍。
玉洗是高档文房用具,也可清玩。展出的三件玉洗,功能相同,大小、形态、装饰却各不相同。一件体形最矮的玉洗,形似浅钵形,器内外均浮雕花草纹,尤如栽花玉盆。另一件略高的玉洗,形似深钵形,口沿作如意状灵芝形,双耳琢花形衔环,器外壁浅浮雕花卉形,比较少见。还有一件玉洗,形似宽钵形,口沿内收,两侧圆雕双兽衔环,器外壁似浅浮雕暗八仙纹,锦上添花(图十五)。
玉花插是明清时期新出现的具有实用功能的陈设玉。展出的玉花插有三件,两件为新疆青玉雕琢,一件为黄玛瑙雕琢,形态与装饰也略有不同。一件较大的青玉花插,作双段梅树桩形,弯曲自如,老树桩绽开新嫩芽,朵朵梅花盛开其间,春意盎然。一件黄玛瑙花插,形取一段老树桩形,倾斜雕琢,外壁高浮雕灵芝纹,犹如一朵名贵灵芝高挂在悬崖峭壁。还有一件青玉花插,作莲荷形,盛开的荷花为插瓶,枯卷的荷叶睡于一旁,饱满的莲蓬左右摇荡,茎叶错落,是一件高雅的文房清玩(图十六)。
将玉器琢磨时多余的内心及边角料巧妙地加工成器件附饰,化废为宝,成为玉器的构成部分,延伸玉器的功能,增加玉器的美观,这一高难度的套活链琢玉技艺,虽然商代玉匠已经掌握,但明清时期玉器并不多见,清宫旧藏及其他国内大博物馆收藏也不多,主要原因还是加工难度大,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前功尽弃。展出的两件套活链玉瓶,质地异常精美,洁白无瑕,滋润可爱,为上等新疆白玉。虽同为套活链玉瓶,形态与琢磨工艺还是略有不同。一件玉瓶,器身高挑,上出高肩,下出高圈足,口立兽钮盖,兽足旁活环与双肩两侧衔环相连接,融为一体(图十七)。另一件玉瓶,呈扁平形,姿态优美,双花耳及盖钮分别琢出一条活链,与顶端双龙形提梁,形成一个整体,设计更加巧妙,工艺难度更大,展示出中国玉器的玲珑之美(图十八)。这两件套活链玉瓶,时代稍晚,可能是晚清时期江南扬州玉作。 大宗清代玉器,一般都会有插屏与山子,因为这两种玉器形式上不同于其他玉器,将中国书画艺术与雕塑艺术融为一体,是明清中国玉器艺术的创新,极具观赏性。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玉插屏与一件玉山子,虽然形态不同,造型各异,但玉质、题材相同,均用新疆青玉琢磨,体量较大,刻画长者携童访友图,高山丛林中,长者领着牧童缓步慢行在山间崎岖小道,周围云雾绕缠,小桥流水,树木参天,一幅人间仙境(图十九、图二十)。 大多收藏家喜欢中国的动物玉雕,一方面是动物造型惟妙惟肖,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动物多为圆雕,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玉雕。博物馆展出的动物玉雕数量虽不多,却均为传神之作。一件双羊玉雕,双羊就地并坐,口衔灵芝仙草,一副祥瑞姿态。一件双鹌鹑玉雕,亦步亦趋,前后顾盼,仿佛一对情侣在窃窃私语,生动传神,平安如意。更难得的是一件玉牛,以大块新疆青玉雕刻而成,曲肢而坐,肌肉隆起,肚子微鼓,昂首远眺,泰然自若,比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青玉牛、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水晶牛,此牛更具牛气,更有牛神,为玉牛精品(图二十一)。
博物馆展出的痕都斯坦玉器,尽管数量没有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多,但也有一定特色,并且两馆可以互为补充,成为美国较为完整的痕都斯坦玉器艺术收藏。两件玉把手,一件碧玉质,另一件白玉质,均呈自然弯曲形。碧玉把手两头浮雕花叶纹,白玉把手两头镶嵌红绿蓝玻璃珠,并构成花形图案(图二十二)。两者均为实用器柄,可作铁剑或匕首把手,完整的痕都斯坦玉柄匕首、玉柄铁剑,分别见于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白玉盘和一件白玉碗,为痕都斯坦薄胎玉器代表作,盘壁通体装饰“西番莲”类花草纹(图二十三),碗作莲瓣花形状,形体较大,琢磨精细。两器内外透明,花纹互为影衬,是乾隆帝常常赞不绝口的“薄如纸”的玉器。
从中国文物分类的角度,鼻烟壶为“杂项”“杂件”,但其中也有部分用玉宝石成器。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有一个展柜展出鼻烟壶,计40余件,处于展厅重要位置,十分醒目,价值不凡。这些鼻烟壶,从艺术风格看,均为中国清代制品,有青花、彩瓷、珐琅彩、料器、象牙,也有珊瑚、水晶、玛瑙、白玉等,质地多样;从工艺上看,有雕刻、套料、彩绘、内画,各显神采;从形态上看,有方形、圆形、扁形,也有人物、动物、植物肖像形,千姿百态。难能可贵的是,烟壶保存完好,壶盖完整,均用碧玺、翡翠、象牙、珊瑚等名贵材料琢磨,与壶身相得益彰(图二十四)。 斯坦福大学为硅谷培养了大批科技精英,他们奉献给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先进的科技含量,也很具观赏性、艺术性,看来与他们在求学时的艺术熏陶密不可分。如果说,哈佛与耶鲁大学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2l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而科技精神是由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精神支撑的,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目睹美玉遐想多
在美国短暂和匆忙的行程中,面对如此宏大而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似乎明白了美国为何如此强大,为何能领跑世界近百年?当然原因有很多,但美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吸收了全人类文明成果为其所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方面。美国文化绝不仅是牛仔裤、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几个商业品牌,而是建立在全人类文明基础上具有现代观念充满活力的新颖文化,当然这种文化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目睹一系列的中华美玉、华夏瑰宝,我谈不上感叹万千,但也遐想颇多,不妨再说几句。
遐想之一,美国藏家爱好收藏中国玉器。 本文所述赛克勒、毕晓普、布伦戴奇、斯坦福先生,还有弗瑞尔(Freer)先生,他们均是出色的实业家,也是艺术收藏家,对东方艺术情有独钟。在他们收藏的东方艺术中,中国玉器,与中国玉器有密切关系的痕都斯坦玉器,都是他们的收藏对象。但他们都不会孤立地或单一地收藏中国玉器,均与同时期的中国文物一同收藏,或与青铜器参照,或与陶瓷器比对,或与石刻、漆雕艺术类比,或在绘画、纺织品上寻找玉器造型、纹样、使用的蛛丝马迹。赛克勒、布伦戴奇、弗瑞尔先生,既收藏中国玉器,也收藏中国青铜器,因而他们收藏的早期玉器特别精彩。他们收藏中国玉器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到处旅行,尽可能接触中国玉器的原产地或集散地,掌握第一手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这种大文化、大艺术、大视野、大环境下收藏中国玉器的方法,不
仅能避免盲目收藏,而且更能寻找到中国玉器艺术的风格特征,更能寻找出中国玉器艺术的真谛。这也是为何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玉器精品多、真品多,赝品少的科学方法所在。
遐想之二,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玉器颇有研究。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藏家大量收藏世界艺术品,是与美国学术界高水平的研究、指导分不开的,其中包括中国玉器研究。在美国,建筑史、绘画、雕刻以及其他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属美术史学科研究范畴,许多美国名校均有美术史学科,培养了大批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这些学者的学术地位、社会地位相当高。美国研究中国玉器的重量级人物,基本上都是美术史专家,几本重要的中国玉器研究专著都是出于美术史学者。他们治中国玉器的方法,是博大而又精深,全面而又具体,宏观而又微观,大多放在中国历史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因而定位比较正确,鉴别比较可靠,成果比较显著。而且他们似乎对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有透彻的理解,这从博物馆的玉器陈列上也得到明显的体现。如早期中国玉器与青铜器比对陈列,展示出玉器与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政治活动中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明清中国玉器与文人书画、文人生活联系起来展示,展示出玉器与中国文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有意思的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在总统特别展览中,用中国政府赠送给美国政府的一件套活链玉瓶,来说明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的重要意义。此玉瓶现属美国国家档案馆藏品。美国博物馆对一件当代中国玉瓶,赋予如此重要的意义,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不能不说明美国政界、学术界对中国玉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有深刻的理解,谱写了中国玉器在中国外交史上的新篇章。
遐想之三,私人收藏的最好归宿是捐赠给公共博物馆。 我们能在美国博物馆看到如此精彩、如此丰富的中国玉器及其他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尽管五味杂陈,心中不是滋味,其中既有帝国主义的掠夺品,又有由于我们自己保管不善,流落到异乡他国的祖先藏品,当然也有正常渠道出境的艺术商品。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应该感谢这些玉器的收藏者。若没有他们的仔细收藏,就没有中国玉器聚沙成塔的效应;若没有他们的慷慨捐赠,就没有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玉器艺术的机会。
这里就涉及到收藏的动机与目的问题。赛克勒、毕晓普、布伦戴奇、斯坦福、弗瑞尔先生,还有许许多多西方收藏家,他们把用毕生心血和财富聚集起来的珍藏,全部捐赠给国家,不能说明他们的思想觉悟有多高,情操有多好,而是更说明他们对收藏的本质和意义,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理解。收藏家都是临时保管员,生不带来,死又不能带去,留给后代,难过三代。收藏的最大乐趣在于过程,在于发现,在于通过你的知识和财富重新认识或获得人类文化遗珍,在于你的知识财富、物质财富让更多的人共享。所以,私人收藏的最好归宿是捐赠给公共博物馆,一方面可以使你吃尽千辛万苦收集在一起的藏品,不会重新散失,另一方面,又为这些收藏找到了一个可以延年益寿、流芳百世的“家”,更重要的可以让这些淹没在尘埃中的收藏重见天日,重新发挥作用。在这些过程中,你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英名”,留下了人格精神和力量。当然,私人收藏捐赠国家公共博物馆,应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包括物质上、精神上、道义上的相关规定。西方公共博物馆收藏主要来源于收藏家的捐赠,因为他们有了一套制度与办法,相比较而言,我国公共博物馆这方面的制度还比较欠缺,有待完善。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4
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面临着发展机遇, 在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我就对新形势下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延展诠释如何重新定位自己, 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博物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 也是民众贴心的文化生活服务平台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 博物馆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 作用越来越明显, 博物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高了。
第一, 博物馆可以传播人类文明, 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有大有小, 藏品有多有少, 当这些丝毫不妨碍博物馆成为一个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里, 有一代人的记忆, 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有一个城市的记忆;在博物馆里, 藏着一段神秘的历史,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社会, 看到一段历史, 除此之外, 还能看到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看到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可以看到中华文明, 可以看到民族精神。一个城市的博物馆, 就是一个城市的“说明书”, 它用实物和档案资料说话, 带领参观者走入这个城市的历史当中。人类要创新, 就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源泉。
第二, 博物馆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 陶冶人们的情操。人类之所以拥有智慧, 是因为人类懂得学习。博物馆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展览, 或者是关于历史的, 或者是关于文化的, 或者是关于人物的, 不管主题是什么, 这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通过这些展览, 人们能够学习到一些以前不了解的东西, 会对看到的展品产生思考, 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无形中, 人们的知识面会拓宽, 从而启迪智慧。同时, 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 在这里不会受到外面嘈杂环境的打扰;在这里, 人们只会静静地观赏着不同的展品和作品, 沉浸在历史和知识的海洋里, 可以认真地进行思考, 从而陶冶情操。
二、博物馆是一个“终身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
与其说博物馆是一个公益性服务机构, 不如说博物馆是一个教育机构;与其说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文化场所, 不如说博物馆是一个社会学校。在博物馆里, 是一个城市所有的历史与文化的集合, 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不仅是人类社会的记忆, 也是自然环境的记忆。在这里, 人们学习如何更好地去保护和发展自己, 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 博物馆就是一个提供人们终身可以学习的学校。
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 能够成为一个提供人们终身可以学习的学校, 就是因为博物馆拥有许多藏品。这些展品有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有的具有巧夺天工的艺术价值, 它们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这些展品经过工作人员的挖掘和整理, 经过工作人员的陈列和展示, 对每一个参观者起到了很强的教育作用。在我国的某些城市博物馆, 除了发挥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 博物馆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想品德教育基地, 不断有单位、学校等组团来这里进行学习, 博物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博物馆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
通过30年的努力, 博物馆的自信和自觉意识得到强化, 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参与和关注也日益增强, 全球博物馆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 博物馆逐渐与经济社会产生密切的关联, 改革开放以来, 博物馆建设取得迅速发展, 以河南省为例, 综合类、纪念类和专门类博物馆基本齐全, 并尝试探索建设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张衡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汝瓷博物馆、睢县“中原农村博物等崭新的形式,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各类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位其社会角色, 参与社会、服务经济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显著。
博物馆事业为经济社会服务, 必须把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中。博物馆是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源。文化资源可以借助旅游这个良好载体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文化和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代表着软实力,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项目, 一个产业是其他任何项目无与伦比的, 文化对社会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 文化与旅游的合作意义深远, 影响广阔。
博物馆事业为经济社会服务, 应毫不动摇地彰显宣传教育功能, 切实履行“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的精神。贴近是真正意义上与实际、与生活、与群众缩短距离, 使博物馆的服务更有亲切感、真实感、温暖感。博物馆只有更好地“以人为本”,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陶冶情操服务;为在校学生校外教育、成人的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文化休闲服务, 才能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 从而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
博物馆事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关键是提升博物馆的品位、与时俱进地研究和倡导博物馆文化。从根本上说, 博物馆的作用是超越经济社会本身的。博物馆是人类的记忆, 也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未来的博物馆一定是集人类文明、创造与科技进步之大成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它就像所有观众温暖的家, 将带给人们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博物馆文化生活享受。
摘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了解博物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让博物馆文化事业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新形势下博物馆必须考虑给自己重新定位, 重新角色定位, 主动融入社会, 服务于经济社会生活, 成为终身民众教育机构, 成为国家重要公共服务体系一部分。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决定》,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机构,服务经济
参考文献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5
摘要: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都具有重要的美术教育作用,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两者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学校美术教育应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从而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该文从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入手,分析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课程安排,研究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博物馆;美术教育
一、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
1.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和特定的对象学校美术教育一般是在各班级教室或者特设的公用美术课教室中进行的,有固定的场地、教学环境和对象。学校美术教育大多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美术教师会针对处于相同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般对学生比较熟悉,师生关系较为密切。
2.拥有完善且系统的教学内容学校的美术课程一般是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设定的,有统一的教材。此外,这些课程内容经过了科学的组织和编排。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编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取一些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选择;再次,符合学校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最后,考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3.教育方式的强制性与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学校美术教育课程大多是一些必修的课程。学校通过实施美术教育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学校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在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在校学习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整合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美术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承担着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美术教育资源与外界美术教育资源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博物馆与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两者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存在差异,能够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珍品。学生能够通过亲身观察艺术品感受艺术的魅力,这种直接性的体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参观浏览等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美术技能。学校设置的美术课程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美术批评精神和美术文化的培养,而博物馆教育能够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这一不足之处。此外,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把博物馆作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3.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美术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美术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产品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关教育者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学校美术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充分结合,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美术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珊.美术馆: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资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4).
[2]李瑞洪,杨理胜.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武汉文史资料,(6).
[3]江河.利用博物馆资源改进初中美术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8).
[4]孙婉姝.博物馆教育功能理念的新探索.沧桑,2009(1).
[5]李瑶.中国早期博物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文教资料,(36).
在巴黎下穿水道梭博物馆里 篇6
那么,你或许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在法国巴黎会有那么多下水道呢?这是因为它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全年降水均衡,但这里的交通却很少因为雨水的淤积而拥堵,这一切都得益于巴黎享誉世界的地下水道排水系统。
巴黎的地下水道系统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9世纪中期设计师巴龙就设计出了这项巨大的工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了不起的工程,眼光独特的巴黎人将这些历史悠久的下水道改建成了一座下水道博物馆,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图片涉及到了高卢罗曼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等不同时间段的下水道情境,引领参观者更全面地了解到巴黎地下水道系统的不俗之处。
系统中有不同高度和作用的基本排水通道和集中水道,当有大量雨水淤积的时候,虽然地下水道的基本排水通道空间比较狭窄,但在空间较大的集中水道的配合下,雨水可以从不同的管道中排放到塞纳河。
除了不同管道的共同作用,适时的借助工具也是巴黎下水道清洁污垢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些体型巨大的木球。这些木球的直径略小于排水管道的直径,在下水道的管道中有污水出现时,木球会随着水流的推动力向前滚动,并将水流中的污垢集结在木球的后方。当整个排水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会将木球上的污迹进行集中清理,清理完成后再将木球送到下一个需要排污的管道,以更好地循环使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博物馆礼仪 篇7
关键词:博物馆,礼仪,礼宾,礼貌,礼节,仪表仪态
1 博物馆礼仪的内涵
1.1 博物馆礼仪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博物馆礼仪是指与社会公众和团体等友好交往、沟通信息、联络感情、促进了解的一种行为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博物馆 (单位) 和博物馆的管理者 (个体) 在礼仪活动中的礼节、礼貌和仪表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笔者认为, 博物馆礼仪是指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与不同游客之间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并逐渐为社会成员所接受和遵循的以一定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友好往来、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
1.2 博物馆礼仪的特征
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和教育的特点, 一是博物馆礼仪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正因为博物馆礼仪具有教育功能的特点, 他的行为规范体系必须表现为一定的普遍性, 它具有两重意义, 即该礼仪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 同时也是社会成员所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二是博物馆礼仪具有传承性的特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当代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礼仪都是在吸收本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2 博物馆礼仪建设的主要方面
2.1 礼貌
博物馆作为一个对外开放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礼貌是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首要要求。面部表情是无声的语言, 它对信息的表达有时比语言要巧妙的多。博物馆中作人员的礼貌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眼神礼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在公众场合, 眼神的交流与表达很重要, 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接待中必须讲究眼神的礼仪规范。首先, 双方视角处于水平状态, 保持平视。这一方面表示一种平等关系, 另一方面也表示出双方的坦诚、友好和亲近。其次, 目光应该注视对方的眼睛, 表示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要注意的是, 尽量用目光表达出“扬长避短”, 即多注视对方身体、服饰的长处, 少注视对方的短处。最后, 在于他人交往、交谈时, 不可长时间地凝视对方, 长时间的注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行为。二是微笑礼仪。微笑是国际化的语言, 不论民族、肤色、语言是否相通, 人们都能通过微笑传递真诚、友善和快乐。
2.2 礼节
第一, 称呼礼仪。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游客之间, 称呼的恰当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给游客留下好印象的开始。选择什么样的称呼要视情况而定, 没有一定的准则, 但是在适用称呼时, 要尽量避免错误的称呼, 如误读对方的姓名, 对于这种情况应该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第二, 介绍礼仪。在为他人做介绍时, 态度要热情友好, 无论是介绍人或者物, 手势动作都应该文雅, 手心朝上, 四指并拢, 拇指张开。介绍时也要注意用词的专业与平时心里素质的培养。第三, 交谈礼仪。交谈时, 既要会讲, 还要会听。听对方讲话时应该聚精会神, 以便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还要善于察言观色。交谈时的目光应该是自然、柔和的, 不能死盯着对方, 这样会使对方感到紧张;同时交谈时的距离也是很重要的, 双方在交谈过程中既不能离太远而显得生疏, 也不能隔太近给人压抑, 应该适当调整距离。
2.3 礼宾
我们常见的礼宾活动主要有很多, 如欢迎、接待、欢送外国国家领导人活动等。此处主要探讨对重要宾客的接待礼仪。对于重要宾客的来访, 应该做好慎重的迎接工作。首先, 应该根据来宾的身份和来访性质, 确定迎接的规格, 其接待人的身份通常应与来宾的身份相应或与来宾的身份相差不大。其次, 迎接重要宾客, 应遵循相应的礼宾规格, 如迎接客人应在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抵达之前到达现场。与客人正式见面时应该热情问候, 主动行使握手礼或拥抱礼。参观游览中应该安排相应的人作为陪同, 整个过程中, 摄影录像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请专业人员做好参观游览中的摄影及录像工作。在参观游览中, 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后勤工作, 如考虑好用餐时间、地点和用餐方式等。
2.4 仪表仪态
博物馆工作中仪表仪态的要求, 主要从仪容、姿态、举止三个方面进行规范。仪容主要包括容貌和服装, 对于容貌的修饰, 女士可以借助于化妆美化面容, 我们不能把化妆看做是简单的爱美, 化妆是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表现, 也是从事服务工作的要求。而男士对容貌的修饰、美化重在面部清洁, 注意个人卫生。俗话说人靠衣装, 马靠鞍, 现实生活中的衣着服饰也成为评价和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 服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得体的服装、合适的色彩搭配与巧妙的配饰选择是打造良好形象的三个要素, 同时也是现实博物馆对游客的一种礼仪尊重。姿态包含站姿和走姿两个方面, 在公共场合, 标准的站姿应该是:挺胸收腹, 全身正直, 身体重心落于两腿正中, 两臀自然下垂, 双眼平视前方, 不左顾右盼, 精神要饱满。而标准的走姿是挺胸收腹, 两眼平视前方, 两肩以身体为中心, 前后自然摆动, 手掌朝向体内。行走平稳, 步子匀称, 不宜忽高忽低。至于举止方面的礼仪, 主要体现在博物馆讲解员与游客之间的交谈方面, 讲解员在讲解时上身要平稳, 手自然放在身体的两侧, 手势不宜过多, 手舞足蹈的, 会使人眼花缭乱, 也不宜僵直不动, 显得死沉呆板。
总之,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是博物馆的名片, 其礼仪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形象。作为博物馆工作者,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礼仪, 才能更好地促进与观众的交流, 把最好的形象留给观众, 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形象, 以促进博物馆的持续发展。
3 博物馆礼仪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搞好博物馆礼仪建设, 提高博物馆工作者的水平, 是今后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面。礼仪化的建设虽然给博物馆各方面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同时也对博物馆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博物馆礼仪建设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礼仪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连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博物馆可以结合自身情况, 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 分步优化实施。同时,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博物馆必须时刻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 结合广大群众的文化要求, 与时俱进, 实现博物馆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博物馆礼仪建设的同时应该注重对讲解员心理素质的日常培养
作为博物馆的讲解员,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讲解质量, 这与礼仪也息息相关。对讲解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 提高认知的水平。认知水平高的人更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容易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 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第二, 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第三, 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第四, 优化自己的个性。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 讲解员应该时刻不忘了解自己的性格, 认识到自己性格的优势和劣势, 作出符合实际的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 从而优化自己的个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礼仪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统一的标准可循,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增强同行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才能使礼仪建设不断取得成绩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爱丰, 张剑.博物馆讲解员的礼仪及技巧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37-38.
[2]杨洁.浅谈博物馆讲解员应注意的礼仪礼节[J].文物世界, 2009, 04:77-78.
[3]赵幼强.试论博物馆的礼仪[J].中国博物馆, 2000, 04:25-29.
[4]王金星.试论新形势下博物馆讲解员的礼仪要求[J].科学之友, 2012, 07:145-146.
[5]郭惠民.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J].公关世界, 1995, 10:34.
[6]郭俊胜.博物馆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文集[C].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7]冯兰, 李荣建, 杨丹.现代公关礼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新形势下博物馆消防安全策略分析 篇8
一、博物馆消防安全概述
博物馆消防安全指的是博物馆根据自身保护文物安全和维持展厅正常有序开放的特点, 开展一系列火灾防治活动。包括:装置和更新消防设施设备;制定和执行消防安全责任制;组织和训练义务消防队;组织开展消防巡查和火灾预案演练等等。与此同时, 做好消防器材、线路的检查和维保工作, 及时发现和处理火灾隐患, 减少消防隐患对文物安全的威胁, 把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二、博物馆消防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一) 新馆面积扩大带来的消防压力
21世纪以来, 全国省市级博物馆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原有的老馆展厅、办公、活动区域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许多博物馆选择在保留老馆的基础上建设新馆。随着馆区展厅面积和公共区域的扩大, 参观人数的增多, 给博物馆的消防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 面积的扩大, 需要增加更多的消防设施设备, 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 消防器材的增多, 需要更多工作人员对前端设备和终端设备进行巡查, 增加了维护保养的难度系数。
(二) 老馆消防设施不健全带来的安全隐患
我国首批省级博物馆大多建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安徽省博物馆为例, 它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参观过的首批省级博物馆。老馆主体建筑是仿苏式建筑。在当时条件下, 展厅和公共区域没有设计和预留相应的消防空间和放置消防设施设备。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消防越来越重视, 21世纪以来, 博物馆也仅仅只在展厅空隙位置放置手提式灭火器,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消防需求。
(三) 建筑消防空间和设备设置不合理
一些博物馆在兴建的时候, 存在施工图纸小范围改变的现象。虽然是微调,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更改了消防空间。诸如:防盗门和防火卷帘门的混用;正压送风口和排风口的混合;强电井和弱电井的合并;消防喇叭和安防对讲混乱等等。
三、博物馆消防安全有效对策
(一) 不断建立健全博物馆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提高博物馆消防防范水平, 首先, 要提升全体员工的消防意识。加强对各部门消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办公室不吸烟, 不乱堆放纸盒杂物, 不乱接电线插头, 不使用大功率电器, 做到“人走电断”。其次, 不断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 合理制定消防应急预案, 规定《消防室值班人员制度》《消防人员巡查制度》《消防设施使用方法》《消防设施设备维保制度》等等。最后, 确定博物馆各部门消防责任人和组织义务消防队, 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和疏散演练。
(二) 采用先进的消防设施设备
博物馆消防系统是指建筑物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系统、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疏散系统、灭火器配置、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等用于防范和扑救火灾的设备设施的总称。[1]所以, 在新馆的建设中, 消防主机、水系统、气体系统和排烟系统缺一不可, 而且要保证它们联动可行。
(三) 提升博物馆老馆建筑的消防设施水平
针对许多博物馆老馆消防设施设备的严重缺失, 对消防系统的增加和改造亟待解决。一方面, 需要邀请专业的仿古建筑设计师和消防专家对老馆建筑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另一方面, 在保留老馆原有风貌的基础上, 采用现在先进的消防设施。合理装置消防主机、烟感报警器、温感报警器、光束感应报警器等等。
(四) 重新设计主体建筑消防空间和更换消防设施设备
坚决禁止在消防通道堆放杂物, 保持消防通道通畅;禁止在消火栓、灭火器、消防泵等设备放置处放置其他物品, 附近不能摆放易燃易爆物质;定期检查展厅及公共区域疏散指示灯和消防设备, 发现问题, 及时维保更换。
(五) 做好消防总结工作, 合理建档
消防无小事, 事事须关心。在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 面对工作的优缺点, 及时总结。将消防安全隐患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记录在册, 然后进行分析分类, 对今后的消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裕昌.博物馆消防安全的实施途径和措施——以甘肃省博物馆消防系统建设为例[J].中国博物馆, 2010, (04) :74-77.
[2]何陟.武汉博物馆对安全、消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J]武汉文博, 2013, (03) .
[3]管笛.关于博物馆消防工作网络体系化的可行性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3, (05) :131-35.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传播
一、传播路径转变的必要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强化新媒体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博物馆的传播路径也应根据传播大环境产生相应转变。以前, 博物馆是单纯“自上而下”的宣传, 侧重告知;当下, 博物馆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传播, 重在沟通。
(一) 博物馆职能的转变
在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 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 博物馆的职能已不再是单纯的保藏文物, 它还承担着教育、娱乐与休闲等任务。
这种职能的前后转变同传统博物馆学和新博物馆学的侧重相契合。美国博物馆学家哈里森在他的著作《90年代博物馆观念》中, 曾经对比过新博物馆学和传统博物馆学, 按照他的观点 (1) , 这种转变是将关注的重点从藏品转移到了广大群众身上, 更加“以人为本”。1996年我国也有学者用图表的方式解释了传统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的区别。其在展示手法上, 同样体现出对观众需求和参与的一种满足。这种转变表现在传播上, 就是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转变。
(二) 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的转变
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传播现实发生了改变, 信息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你死我活, 传统媒体依然可用, 新媒体与其交织、与其平行, 形成自己的传播模式。
相较于以前单一的传统媒体而言, 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的转变体现在受众观的变化和传播过程的变化上。以前以传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甚至接受者不再被冠以“受众”, 而是用户、是参与者;传播过程也从以前单一的线性传播转变为多维度的非线性传播。
二、博物馆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现实发生了改变, 博物馆职能也有所变化。这些转变从更微观的层面上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实际传播。为此博物馆的传播模式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和进步。
(一) 非线性传播意识增强
在传统博物馆学时期, 保藏文物和研究文物是各大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后期有了一定研究成果, 展陈文物又成为了主要职能。这些职能都在一个被称作博物馆的特定空间里履行。在特定的信源和特定的空间里, 信息的传播只能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这个时候的信源和传播者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接受者到场接受信息并经过自我解码后没有可以公开说明的场所, 或者本就没有要对外发表看法的欲望, 信息到达接受者后传播行为就戛然而止。
而在新博物馆时期, 博物馆的服务意识增强, 同时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服务功能可以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实现。互联网的数字技术在为传播者提供多种传播可能的同时, 也为受众提供了反馈和交流的渠道。整个传播形成循环交织的信息流, 受众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二) 提高受众参与程度
旧博物馆学在研究和保藏藏品方面主要由一批专家学者领队, 这就奠定了早期博物馆传播的精英主义。传播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 因此传播者凭借其权威性灌输给受众的信息具有强制性接受的特点。
而在当下, 博物馆越来越注重受众的体验与参与。显而易见的是, 在理论层面, 传播的终端也就是信宿用user (用户) 一词代替了receiver (接受者) 。在博物馆领域, 如果仍然用观众来指代“用户”并不能恰如其分地显示出其地位的提升。有学者提出了“博物馆公众” (3) 这个概念。在博物馆职能转变之后, 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之下, 博物馆的受众有所扩大, 除了来到场馆的观众, 还有在电子媒体上观看相关电子藏品的观众, 同样还包括在新媒体另一端的收藏爱好者、历史爱好者和一切与博物馆有联系的外延群众。简而言之, 基于博物馆对受众参与程度的重视, 观众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公众”层面。
三、博物馆的传播路径
基于以上博物馆的传播模式, 博物馆在实际操作方面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 转变了之前高屋建瓴似的宣传, 取而代之的是放低姿态的传播。更贴近博物馆公众, 也更符合当今传播分众化、互动化的趋势。
(一) 微传播
“双微”是如今各传播者紧抓的传播阵地, 都看重了其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博物馆利用“双微”进行传播等同于打通了一个传播渠道, 以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不管是时间还是成本问题都得到一定解决。
(1) 形象建构
更加重要的是, 博物馆利用这两个传播渠道重新构建了自我形象。首先, 一改往日的“刻板印象”走进公众, 不仅和个人沟通交流, 还包括各博物馆间的信息流通;其次, 放下身段, 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例如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称“堆堆”, 故宫博物院和成都博物馆都曾以卖萌的表情包走红网络。形象的转变使得博物馆在面对公众时不再是单纯的藏品和呆板的建筑, 更多的是一个可以交流知识的平台。
(2) 反哺母体
利用“双微”的互动性反哺博物馆的自身建设是传播主体的另一目的。如今“双微”传播做得好的账号主体, 已经有不再依附于母体自成一家的实力。博物馆“双微”也有这种趋势, 博物馆公众的数量不可否认的远大于观众, 因此隐藏在“双微”背后的这串数字是很有潜力发展成为观众的。例如现在的“故宫淘宝”在以文创产品吸引公众购买的同时就引流了一部分人到“故宫博物院”。
(二) 跨界传播
跨界传播表现为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与多学科相交叉, 开辟出了跨界合作传播的新路子。例如与游戏行业的跨界合作, 开发出以传播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手游;与电视广告业跨界合作, 制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产品。
跨界传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的传播模式, 能达到1+1>2的传播效果。因此, 博物馆的传播搭上“跨界”这班列车后创造出的价值远大于其职能所需。
(1) 与游戏跨界合作
博物馆和游戏业的合作, 是开发以历史题材为核心的交互类小游戏为主, 其达到的效果是提升潜在受众的观赏兴趣和提高主体受众的体验满意度。例如在2014年故宫就推出了一款适合儿童的手游《皇帝的一天》。今年7月更是与腾讯NEXT IDEA联手, 推出《天天爱消除》的故宫特别版。
博物馆同游戏的跨界, 实现了一种潜移默化、不着痕迹的场景式植入, 让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个展示的场景。
(2) 与影视跨界合作
借助电视媒介, 拍摄故事片与纪录片, 宣传其保藏的珍贵文物及其附带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成为跨界传播的一种方式。今年走红的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成为了博物馆在影视跨界上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影片记录的是文物修复师这个群体, 实则反映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3) 与艺术设计跨界合作
博物馆在这方面的跨界体现在文创产品的兴起。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 在以创意的外形吸引公众的同时, 也将博物馆的文化元素以符号化、图腾化的方式融入到了产品设计中。近两年, 不少博物馆创办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 这种互动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对外传播。
(三) 数字传播
借助数字技术、装置艺术, 博物馆在公众的体验感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 场馆内的数字场景展览
数字化手段和高科技使得博物馆突破了场馆设施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向观众展现特色文物与文化。尤其是数字展厅和装置艺术的运用,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主动触控屏幕进行操作, 进行自主参观。
(2) 场馆外的互联网数字博物馆
场馆外的数字博物馆能提供给不能到达现场的公众一个了解博物馆的渠道。例如博物馆官网上的数字展厅, 不少微信公众号菜单栏里的全景地图等。这些传播途径能让场馆外的公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是一种将潜在公众发展成为现实观众的有效方法。
在博物馆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上, 博物馆更多地是把数字化当成提升传播效果的手段。在此基础上, 使得博物馆的文化在传播的同时能建设更丰富的场景让公众去感知。
结语
近几年, 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强化。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 博物馆应该大胆启用更新的、更贴近公众接受习惯的传播方式, 力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注释
1 哈里森.J.D.90年代博物馆观念[J].博物馆管理与馆长, 1993, 13:166-176
2 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 2001, 125-28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10
关键词:公共博物馆,新预算法,预算管理,监督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逐步提高的需求,从2008年开始对综合类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对博物馆的功能设施、展示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中央和地方财政也在逐年加大对公共博物馆的资金投入。政府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博物馆经费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对公共博物馆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多方面影响,本文在分析新预算法对公共博物馆财务预算的影响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公共博物馆预算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以促使公共博物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和精细化。
一、公共博物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
财务预算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来一年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的计划。预算制度包含有预算政策的确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控制几个部分,而其中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整个预算制度成功的关键。所谓预算管理就是从编制预算开始并进入预算控制执行阶段,随时发现预算执行时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的全过程。
(一)年度财务预算是完成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的财力保障
它能够使单位的目标任务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好的财务预算能全面、综合地协调、规划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层次的经济关系与职能,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年度任务目标的实现;同时,单位各个部门的经费预算能使部门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做到每个部门对未来工作事先心中有数,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动机和任务明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二)财务预算有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财务预算,建立了评价单位财务状况的标准。将实际支出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可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的问题和偏差,及时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使单位的经济活动按预定的目标进行,从而达到的财务管理的目的。
(三)财务预算有利于加强单位内部控制
预算的执行过程就是预算的控制过程,即使单位各项工作都按计划进行,也会因偶然因素或新问题的出现,造成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有偏差,及时进行对比和分析,便于财务部门对预算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有效控制。同时预算指标为内部控制提供了标准,哪些钱是可以花的,哪些钱是不可以花的。内控机制的建立,达到了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一切收支都在预算可控范围之内,减少了单位资金支配的随意性。
二、新预算法对公共博物馆预算管理的影响
新预算法进一步体现了现代预算管理的基本要素。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博物馆预算内容必须具有完整性、预算编制方法具有科学性、预算执行具有规范性、以及预算监督要具有严肃性。
(一)新预算法确立了现代公共财政理念
对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设立中、省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和项目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了公共博物馆财政经费保障能力,扩大公共博物馆资金来源,有利于公共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公共博物馆的展示水平和能力。
(二)新预算法拓展了预算法调整的范围
新预算法要求政府和事业单位在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等预算管理的全过程都要依照规定执行。要求单位从制度上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度,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积极开展预算公开和透明的管理,规定政府用于博物馆的预算资金面向全社会公开。因此,博物馆必须做好全面财务管理工作,以预算管理为抓手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并接受相关部门与全社会的监督。
(三)新预算法规定了预算管理的原则
新预算法提出的预算管理原则是: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在预算编制环节,规定各级各部门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的运行经费支出。在预算执行环节,规定各部门、各单位“不得虚假列支”,预算支出更具约束性,使得单位在财务核算中必须按照规定对预算支出进行严格控制,每一笔经费支出以及每一项业务开支都做到有据可循,避免浪费行为和非部门预算支出现象。
(四)新预算法有利于单位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
预决算编制包括编制权配置,预决算收支分类、周期和编制流程等内容。按照新修改的预算法的要求,预算收入预测数据和支出预算定额真实准确,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合理规范,才能保证预算资金安排和数字指标稳妥可靠。新预算法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因此,博物馆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也不能简单地以收定支,而需要经过合理预测和科学分析,同时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绩效目标,保证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新预算法指出了预算审查的重点
新预算法在预算审查方面,审查重点由原来的要求平衡状态和赤字规模,转移到要求支出符合预算和政策相关性,并规定了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另外,新预算法规定可以进行跨年度预算平衡,把原来只可在当年进行预算平衡的机制,修改为通过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来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单位的预算可以跨年度相互调节带来的好处:能有效地防止在预算超收后在年末突击花钱的行为,可以根据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不断优化预算控制方式,利于跨年度的博物馆大型项目预算管理和专款专用。
三、新预算法下完善公共博物馆财务管理的思考
新《预算法》的实施,为深化预算编制管理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编制框架发生了质变,预算细化程度逐步提高。对照新预算法和财政部门对预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博物馆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一)健全预算透明制度,加强经费预算管理
近几年财政部门要求财务预算做到精细化管理,意味着从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年初哪个部门预算编制得准确、精细,哪个部门的预算控制执行也一定比较到位。第一,科学编制预算,按照财政预算“两上两下”的办法要求,编制博物馆年度财务预算,首先由经费使用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费预算,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讨论,期间财务部门与各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并结合部门实际支出情况和上报经费预算,以及全馆预期全年收入情况,经过综合平衡后编制博物馆年度财务收支预算,最终提交馆务会议研究通过后,以文件下发各部门执行,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汇总上报财政审批。第二,资金收入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将博物馆各项事业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单独保障、分别核算,各类事业经费与专项补助收入按实际收入记账。第三,资金支出方面,提高预算约束力,在单位内部坚持“一支笔”审批原则,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按照预算项目支出,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定期公布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认真落实八项规定,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开支。第四,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单位内部各科室若需增加固定资产,必须在年初将采购费用列入部门预算,实际添置固定资产时,按照规定政府采购程序进行审批,审批后上报上级管理部门。部门预算搭建了细化预算、整合预算、规范预算的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使预算与博物馆发展需要相衔接。
(二)建立项目库制度,实行项目跨年度预算管理
财务工作中应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加强预算科学性建设,达到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博物馆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主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及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而这些专项资金均是以具体项目名义落实到位,由于项目申报时间仓促、项目储备不足、项目实施方案和预算不成熟等原因,以至于专项资金落实后,项目推进的速度及财政资金的支付力度不理想,造成大量的财政资金沉淀,影响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这一现象在博物馆非常普遍,由于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免费开放之前,公共运行经费紧张,没有储备项目意识,今后博物馆应提前规划,加强单位内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督促业务部门在博物馆臧品修复、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基础建设等方面储备项目,做到项目储备工作制度化,加强博物馆项目库建设与管理,确保项目库正常的递补制度,科学合理进行跨年度项目预算管理。
(三)有效的预算控制,完善博物馆预算监督制度
以往,博物馆财务部门都会编制详尽的财务收支预算,但在执行中往往是预算流于形式、疏于控制监督。今后,重点要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所有经费开支严格在监管之下按照经费预算执行,遇突发事件和特殊情况,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变更同意后,在年初预算的预留经费中解决;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与分析,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对于在预算执行有偏差的因素及时进行调整,争取做到有效的预算控制,完善博物馆预算监督机制。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及中央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博物馆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各个博物馆都普遍存在运转经费不足、专项资金过剩的现象。2013年初财政部就已发布《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文件,要求进一步激活财政存量资金,集中有限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新预算法也已明确做了规定,“对于连续两年未用完的财政结转项目资金,应当收回作为财政进行统筹,并进行问责处理。”针对新要求,博物馆应尽快采取一系列新举措。
参考文献
[1]蒋业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影响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
[2]陈黎笋.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财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1).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11
关键词:博物馆; 免费开放; 宣教形式; 思考嘗试;
一、加大与各种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公众对这项工作还不是很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消息,也不清楚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具体安排,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我们宣教工作与当地媒体合作,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多方位多角度的来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安排,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这项工作。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参观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使广大群众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参观等等信息。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等职能,更好的为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打好基础,为人民群众服务。
同时,也可以把博物馆内组织的各类临时展览以及活动,例如“文化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等等,通过与媒体合作,配合媒体制作一些专题节目等方式加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博物馆和媒体之间的双赢,共同促进,互相进步。
二、加强原有宣教队伍建设
随着免费开放后,按照以往经验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会陡增,原有的讲解队伍是呈供不应求的趋势。如何解决参观群众对讲解的需求是一个迫切的问题。首先应从讲解服务上下功夫,若讲解服务内容上贫乏,形式上千篇一律,机械化和程式化,这对于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只能是有弊而无利。针对此类情况, 需要加强讲解队伍建设,对讲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加其知识储备量。只有对展览内容深入了解,才能避免出现因为专业知识不精而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尴尬局面;也可以通过观众感兴趣的提问或者专业性的讨论,自然而然地把演讲式的讲解转换成交流式的讲解,这样讲解就不会流于形式,难以深入了。传统的人工讲解,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讲解服务功能,是博物馆充分发挥传承文明、教育公众的重要途径。
三、吸纳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
因为资金等各种方面原因的限制,原有的讲解以及服务人员队伍在数量上仍然难以满足参观人数的要求,这样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服务人员队伍。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经验启发我们,志愿者队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并且已经验证了其可行性,而且已经有了丰富的管理志愿者队伍工作经验,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博物馆工作毕竟是专业要求强,文化底蕴要求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志愿者招募中,应该保持较高的要求,优先以具备相关宣教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以及大学校园中相关专业的学生,比如中文,历史,播音主持等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拔,并对选拔的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业务了解与强化,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同有关院校进行合作,开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与高校互赢的长效机制,从而长期有效的来解决这一问题。
四、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展览形势多样化,充分与观众互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语音导览、多媒体等充分而便利地引进博物馆参观中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前景,这样不仅使散客观众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博物馆,了解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文物安全和展厅内的疏导工作。这方面,各大博物馆都有着不同的尝试和实践,但大多没有成为观众参观展览的主要形式,这固然与普通游客接受信息化事物需要过程有关,更多地反映了博物馆对这类辅助性设施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群众对新事物、新科技、新形势的接受程度不断加快,这类原来的辅助性设施会不断提高其作用,真真正正的成为展览的主要力量。通过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引用,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宣教方式,从而实现趣味式、主动式的参观,加强其视听享受,使其流连忘返。
五、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使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
伴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学生、青年及老年朋友们会经常来博物馆休息休闲,原有的休息休闲区域及其配套设施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这样就需要重新对休闲区域及其设施进行分配。开辟专门供参观群众休息的区域,增加服务设施,这方面可以参照图书馆等有经验的兄弟单位。
六、加强安保工作与安保队伍建设
随着博物馆人流的日益增加,安全保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原有的展览形式有一些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展览需要,比如裸露的一些展品、模型、图版等,难免被观赏人群不经意间造成一些损坏。这就需要改善原有的这些不合乎现代要求的展品。
七、结语
博物馆在免费开放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工作,虽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机遇,使博物馆宣教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总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红霞.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J].文物春秋,2003,(01).
[2]王小红.浅谈博物馆的讲解工作[J].四川文物,2004,(02).
[3]李红.谈博物馆宣教服务工作[J].博物馆研究,2006,(03).
[4]丁福利.博物馆宣教活动组织原则探析[J].中国博物馆.2003,(03).
[5]沈农.谈新时期博物馆的宣教工作[J].南方文物.2004,(03).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 篇12
一、博物馆数位化调整步骤和方向
对于已建成的博物馆, 其在向数位化调整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稳步的过程, 不可操之过急。总的来说, 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博物馆网站的建立、典藏品数位化处理、数字技术的运用、数字博物馆的建立。
自从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网站出现了, “博物馆上网”成为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第一次浪潮。目前中国的主要博物馆和省级以上博物馆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 许多有特点的中小博物馆也在网络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站建设成为目前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国内多数博物馆网站数据并不全面, 仅仅透露了博物馆极少量的一部分信息, 这反映出部分博物馆依然没有认清数位化的未来趋势, 仅仅只是跟随潮流将网站建设作为自身博物馆的一种点缀, 没有深入的挖掘博物馆网站的各项功能。此外, 更有甚者将网站建立和数位化博物馆混为一谈, 以为拥有自身的博物馆网站便是步入了数位化博物馆之列。博物馆的数据化绝不是仅仅止步于此。
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 博物馆典藏品的数位化, 即典藏品数据库的建立是博物馆数位化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典藏品数据库是建立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数字博物馆得以实现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在数字博物馆中, 其“馆藏”均来自实体博物馆藏品、展览、教育活动等的数字资源。要拥有这些资源, 必须将实体博物馆的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才能实现。而据了解, 国内博物馆藏品全部进入数据库的为数极少, 大多数馆进入数据库的不到十分之一二甚至百分之一二。如果没有几年的藏品数据库建设, 网站栏目后续更新就很难保证。此外, 大部分典藏品的加值创造也是以藏品数据库为依托才得以实现, 如复制画, 本馆代表性藏品的纪念品, 在未来的发展中, 随着典藏数据库的完善, 这部分加值可作为博物馆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对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藏品数字化开始, 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都先后进入了博物馆数字化领域, 数字化逐渐全面深入到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 博物馆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则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 使博物馆在互联网上的三维立体展示亦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 数字技术的应用, 如多幕投影、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媒体展示项目全方位地合理利用为普及文化知识, 文化资产的全民共享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所谓“内行人看门道, 外行人看热闹”, 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通过这些虚拟的电子影像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诠释, 从而构建出立体的知识结构;而数字艺术对于普通观众的吸引力超乎想象, 在他们抱着好奇的心态, 或大多数是因为跟风而汇集在这些数字艺术面前时, 绘声绘色的的动画和声响会使他们会不经意间接受这件艺术作品的基本信息甚至内在的涵义, 并且将之牢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数字《清明上河图》便是很好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它所带来的效益有目共睹。受此启发, 以两宋画院的珍禽异兽为素材, 通过数字影像亦可重现宋王朝御花园之景致;韩熙载夜宴的场景也将不再仅仅只是一纸图卷。
因此, 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的博物馆应当合理的利用自身的典藏, 作出相关的高质量数字作品, 尽管花费不菲, 但是它所带来的效应是多重的。随着数位化潮流的逆不可挡, 数位化将成为一个博物馆综合实力衡量的考量之一。
数位化博物馆的最终阶段即是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数字博物馆作为实体馆的有机组成, 应在本质与精神上与实体博物馆向契合, 能包含和涵盖实体博物馆所具有的各种职能的信息空间。这方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院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数字博物馆建设, 但在2001年就作了一个五年期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其中既有远景目标, 也有阶段成果要求;既有总计划, 又有子计划, 且都设计完备, 操作性强, 便于检验。从近些年该院实施情况看, 效果也非常好, 在国际上享有美誉。
放眼国内, 一些博物馆亦再数位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作为老博物馆的代表, 南京博物院先后完成了网站、藏品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局域网办公系统的建设;通过整体改造, 实现了楼宇自动化、信息自动化、消防自动化、安保自动化、办公自动化。
而作为新建馆的代表——位于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新馆为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成功的案例。新首都博物馆是2006年建成开放的现代化大型博物馆, 其数字化建设从建馆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其特点有三:其一, 博物馆信息资源建设实现了完整框架的数字化技术方式;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其二, 展览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 多幕投影、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像、数字影片等多媒体展示项目全方位地合理利用;其三,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博物馆各专业子系统基础之上的服务于全馆各部门及观众的综合信息平台, 其专业子系统包括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展示后台管理系统、首都博物馆网站等十多项内容。首都博物馆的努力为以后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博物馆数位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国内博物馆向数位化发展的进程不算太长, 经验尚不丰富尚, 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中, 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1. 建立相关的学术背景和理论基础
相关学术背景对于博物馆的数位化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 是由博物馆人自发开始的, 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 因此从一开始, 就因缺乏理论上的准备而具有实验的性质。如今博物馆数位化的建设方兴未艾, 但是部分相关从业人员将博物馆数字化和博物馆信息化这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加以区分和研究这实际上反映出博物馆数位化理论的薄弱。理论上的匮乏, 将会导致博物馆数字化出现盲目性、随意性, 缺乏长期性、没有长远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博物馆在自身的数位化发展过程中, 应该结合自身的定位及馆藏品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规划,
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新思维
芦萱 (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300074)
中国的博物馆从创立到今天, 经历了多次变革。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着变化。将教育作为突出的职能是近阶段才开始的。对一座博物馆而言, 其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收藏了多少文物珍品, 更在于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发挥社会作用。特别是2007年, 在全国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 为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大众创造了契机, 也使博物馆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突显。教育是博物馆工作者新的使命, 博物馆工作者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完善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说到博物馆教育, 我们做的不如欧美国家的博物馆那么规范。据了解, 在全国范围内, 对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定义、目标、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具体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 或者说是纲领性的文件, 这无疑会影响博物馆教育的实施。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它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及指导我们的方向。
一、博物馆教育呈现出的新特点
1.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博物馆的教育面向的是全社会, 服务对象包括社会的各阶层。目标人群不仅仅是中小学生和青少年, 对成年人进行文化、科学、艺术教育方面也责无旁贷。到博物馆来参观学习的人是不分学历、年龄、职业、职位的, 只要是社会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意识, 而且这种意识在不断地扩展与延伸。政府主管部门或者说博物馆应该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2.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目前, 我国的博物馆类型有很多种。诸如:文化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军事类、船舶类、文学类、服饰类等等。笔者认为, 如此丰富与多样的博物馆教育内容对促进公众的素质将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 博物馆展出的标本、文物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带给人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其次, 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 普及科学与文化知识, 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再次, 人们在不同内容的博物馆参观, 会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 激发起人们的创意灵感, 促进公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升华, 使人更加完美。
3. 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以往博物馆的教育模式就是单一的参观, 没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形式与内容。随着博物馆之间的不断交流与合作, 以往单一的方式将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与内容。例如, 各种主题活动、专题讲座、表演、博物馆课程、手工作坊、实验室等, 使观众享受到在博物馆学习、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二、博物馆教育实践的新思维
1.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教育工作者, 主要指的是教师这个职业, 而在博物馆中没有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这个岗位设置。在我国博物馆中, 是由讲解员构建相关理论基础, 走出一条有根据有目的的数位化之路。此外, 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数字化的有效运用
数字化的艺术品其本质依然属于艺术的范畴, 它并不是实物艺术品和数字化的简单融合, 笔者认为一件成功的电子艺术品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不可替代的艺术内涵和美感; (2) 创意性; (3) 创新性, 即艺术品衍变成数字化的结果会有新的元素和涵义诞生。
3.版权问题来担任这个工作的。尽管他们在讲解方面已经很熟练, 但他们在教育实施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比如, 一项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人员的配备等,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最好由具有教育学的人员来担任此项工作。而作为讲解员, 应在做好讲解工作的基础上, 努力学习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并将之与博物馆教育实践结合, 让自己成功转变成一名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另外, 志愿者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也是一支重要力量, 博物馆应能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让他们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另一支生力军。
2.拓展博物馆教育的功能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同的。人们到学校去是有目的地接受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考试, 升学。而人们到博物馆的目的是享受快乐。没有压力, 在这种情形下,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人员就应该着重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受, 将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并策划出更多寓教于乐的活动, 让博物馆成为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快乐的地方。除此之外, 博物馆的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开阔眼界, 打开思路, 与不同的领域合作开发不同内容的教育模式与形式, 通过这些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等品质。
3.博物馆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
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的日益融合。博物馆教育人员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构建博物馆与学校、社区间的合作关系与互动关系。比如, 将更多的展览、专题讲座等科普活动推向学校、社区与企业中。
在与各行业间的合作沟通中。博物馆可以为当地企业、商业机构服务。如举办企业产品展览等, 通过这些展览既为企业作了文化广告,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又提高了博物馆自身的知名度, 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更重要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让博物馆成为人们学习文化、享受文化的场所。随着博物馆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日益突出, 博物馆自身也将在服务社会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之, 只有本着一切为了观众、一切想着观众、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 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卫华.中国文物报2011.8.31.
【博物馆下社会教育】推荐阅读:
博物馆教育论文05-12
数字教育博物馆研究05-18
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08-01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06-02
地方博物馆教育资源10-29
社会实践报告博物馆07-22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10-25
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12-11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论文12-01
可园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汇报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