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精选9篇)
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 篇1
从高端学术走向通俗展览—『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回眸
查看次数:634 时间:2010-12-29 10:07:04 【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2009 年9 月26 日,由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承办的“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14 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212 组件,并辅以大量的辅助展品加图片、考古遗址图、器物线描图、中英文字说明等。10 月31 日,展览圆满落幕。在40 余天的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近10 万人。先后有70 余家媒体做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分别做了专题节目。配合展览,组织了四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邀请了严文明先生、李学勤先生、陈星灿先生、许宏先生先后为千余名观众做了精彩演讲。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从2009 年2月筹备至9 月26日开展,历经半年,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亲自参与或关心指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直接参与把关大纲,形式设计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深入研讨,共同完成了这件“前无古人”的作品。它是对国庆60 周年的献礼,也是献给长期从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学者们的礼物。
首都博物馆荣幸地领受了这么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并组织了由十余位专业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开展工作。作为展览的组织者,对“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有许多切身的体会,以及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追述如下,与大家探讨。
一、深入研究,确立展览主题和展览方向
中华文明何时起源?我们的国家何时形成?有无夏朝?夏朝存在于何时?新石器时代我们的文明状况如何?这些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华民族的学子孜孜以求的,也是近年来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出现,学术界对早期中华文明有了更新的认识与更远的追求。21 世纪,国家组织推出的大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上马,它是继国家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科研工程。它汇集了国内相关学科数百位专家学者,跨领域、多学科、全方位研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推进到了两个阶段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在此背景下,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周年大庆,推出了展览。展览的主题无疑是要展示中华文明探源的科研成果,展览的方向(或受众)是要在共和国60 周年大庆之际为广大观众推出一个关于我们的早期国家从何时开始建立,我们是否有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文明何时起源的展览,是要在国人充分享受及感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建设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的时候,追忆远古的文明、远古的中国,所谓“发思古之幽情”,从而更强烈地激发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弘扬和激励民族精神,也就是要为广大普通观众服务,要让他们看得懂、喜欢看,认同展览所揭示的主题,要在国庆期间形成一个文化热点。
项目组组织了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前后三次集中研讨,经过专家们的三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展览的题目和主题,也就是以“早期中国”为题,表现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1400 年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以及早期中国国家从萌芽到初创的发展脉络,进而揭示早期文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从2009 年2 月开始启动,到2009 年9 月底展览开幕,大纲的修改和补充丰富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广泛而充分地吸收了各方面的专家意见,特别是大量吸收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临时展览有如是之要求和过程。这个要求也是展览的特性,就是学术性强,追求学术上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加强研究,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依据主题和展览方向,我们将展览定位为考古展或叫历史文化展,而非器物展,当然由于展期短,它自然属于临时展览。
同任何学术问题一样,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在学术界自然也是百家争鸣,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我们确立的“早期中国”题目以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1400 年为跨度,来揭示展览主题,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二、反复摸索创新内容与形式设计理念
抛开学术问题,一个展览的成功无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好的命题、好的内容设定、好的文物展品、好的形式包装、好的宣传等等。
“早期中国”的展览内容,依据主题和定位以及对支撑展览的文物、相关展品的分析研究,我们确定了序厅、尾声,以及重点展示的“我们的家园”、“邦国之路”、“王国崛起”三个单元,共五部分。一头一尾,重点落在核心的三个部分,其中重点放在了“王国崛起”,如此设计体现了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简练、前后呼应、重点突出的特点。
212 组件文物,来自全国14 个省市23 家文博单位,件件是精品,不少文物是第一次进京参展,也全都是第一次以“早期中国”展览文物的身份出现,汇集到一起。除了器物本身珍贵、精美,它们本身所赋有的深刻文化内涵,所散发及传播的公元前3500 年至公元前1400 年间中华大地各个文化圈的文明气息,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这些精美文物或单件或群组在整个展览中光彩夺目,而近三万字的文字说明以及百余件考古遗址发掘图、器物线描图、地形地貌图等与文物互相呼应,共同向观众讲述着展览的主题: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诞生的,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中国龙的由来等等。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序厅实景图
总体看,内容编排简明清晰,结构合理,观众能依层次递进参观,看着题目入展厅,带着问题走展线,在50 分钟的参观过程中,听数百件文物展品或静或动地讲述,进而启发思考,带动联想,最后以得到知识、得到问题答案而结束参观。
好的内容当然需要有好的形式才对。如何把这样一个高端的学术科研项目转化为一个通俗的展览,如何让普通观众看得懂五千余年前的早期中国的历史故事,确实是要下功夫研究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们把握了以下几条原则:
1、加强研究,不断摸索探讨。给全体设计人员强化学术性展览要求的概念,强化通俗性展览效果的概念。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项目组组织全体人员在大纲论证阶段就开始考察观摩,到兄弟馆或相关单位获取经验。
2、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这是不能动摇的,形式永远不能游离于内容之外,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一定要依据内容的要求,确立表现点。在筹备这个展览过程中,形式设计人员按要求做到了深入研究内容,介入工作与编写内容大纲人员同步,并随时与内容撰写者沟通磨合。
3、强调“美”。任何展览必须呈现给广大观众“美”,只有美的东西才能为观众接受。器物是美的,辅助展品是美的,文字是美的,环境是美的,整个展览应是美的集合体,是一幅美的画卷。
4、找难点,形成特点、亮点。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参与人员用心去做的,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是有特点的,诸如一个好的方案,一定是解决了很多问题,经过好多次反复才最终确定。“早期中国”的形式设计,我们采取了找难点的办法,也就是一开始,我们就对形式设计人员提出,要找到最难设计的地方,然后大家共同攻关。“早期中国展”最难的地方在哪里?一是序厅,二是参观过程中的高潮点,三是尾声。序厅是起引导观众入展厅参观作用,是要说明主题,还要引人入胜。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经过若干次讨论,最终我们确定采取天人对话,并辅以屈原《楚辞·天问》中的几句经典句子。天是满天星斗的蓝天,象征无限的苍穹,象征远古中华大地各个文化圈的诞生和光芒闪耀,象征“万邦并起”的远古中国社会形态。地上辅以一条时间带,展示公元前一万年前以降至公元前3500年这一跨度的文化发现;接着是一个进深4 米多跨度12 米多的半景画:远古的蓝天白云,荒蛮的山峦河流,简陋古朴的高脚屋;土地初耕,茅草丛丛,清水徐淌,虽静似动。向观众展现了一幅自然美的画卷,我们的祖先生存生长的条件清晰如见。
继之三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叫中国?我们为什么称作龙的传人?也恰到妙处地呈现在观众的视线内。色调方面则是以浅灰蓝为主,淡雅而又深邃,平添几分美感。
二里头遗址展示区实景图
中西文明对照实景图
总体看,序厅设计妙而不玄,神而不诡,非常好的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任何一个展览,都需要有高潮的设计,不可能让观众总是在平淡无奇中观览。“早期中国展”在内容编排上确定第三单元“王国崛起” 为最重点。因此在做形式设计时,自然也就把这一部分作为高潮来处理。通过前面的内容介绍,观众到这一部分自然感觉到:二里头时期王权国家诞生了,这难道就是那时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吗?这里展示的是当时的王都吗?要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也就成了设计的最难点。当然,之所以称为最难点,还在于我们将它确定为最高潮点,而它的可视性都非常“卑微”,绝无宏伟大气之象。要让它震撼观众必须有辅助手段,必须做艺术处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有关二里头遗址发掘的资料(含影视)全部搜集到了,并请来亲自参加二里头遗址挖掘的专家反复探讨,最终确定大型电脑沙盘、航拍图、影视墙、大型器物陈列,四位一体,复合成一个主题景观。在做这个景观时,也同时考虑到了对声光电的合理使用,使之点睛但不能夺主。这么一个复合体很好地表现出了二里头王都的气派,表现出了几代学人为探寻夏王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观后,人们会对早期中国王都规模、形制、功能等有深入了解,对早期中国王都的气派观而仰止,并为考古工作者们的成就和奉献精神所叹服。
尾声怎么处理呢?观众带着问题进展厅,然后一点点进入高潮,达到了最高兴奋点。于是,我们便对尾声采取了轻松软处理的手法,所谓轻松软处理,就是不再“亮化”它,把它变成一个舒缓轻松地带,是观众的兴奋点从高点逐渐着陆的地带。展出内容有两块,一块是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鼎铭文关于“中国”的解释,一个是中西文明对照时间走廊。何以中国?早期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何种地位,清晰即见,一目了然。
三、加强宣传与文化产品的开发
成功的展览需要有好的宣传策划。“早期中国”展览是一个偏学术性的展览,展期又被安排在国庆60 周年大庆前夕,且展出时间短,这几方面因素都对我们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挑
战。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达到我们预定的展览在国庆期间形成热点,产生重大反响的目标呢?项目组有针对性地与广告公司进行研究,确定了共同承担责任,分别发挥各自优势,点面结合,把握节奏的几条原则。
简而言之,1、就是要求广告公司充分认识到这项展览的重要意义,把做好宣传工作当作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只尽乙方义务,更要多一点奉献,与项目组配合,共同完成使命。
2、广告公司掌握着属于它们业务范围的媒体资源和宣传广告空间,项目组掌握着最权威的专业媒体资源,有专业优势,双方协调发挥好各自优势,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点面结合。以“面”为基础,以点为重心。由广告公司负责“面”的工作,按照常规做法,把展览信息通过地铁广告、站台广告、社区广告等,于展览开幕前半个月传输出去。此外,广告公司还印制了大量的单页广告,放置客站、车站、商场等人群聚集的地方。项目组把主要工作放在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以及几大主要报刊,把这些媒介作为重点,适时推出“重磅”宣传信息。
4、把握好节奏,也就是把握好宣传的步骤,阶梯式报道。“早期中国”从8 月份开始预热,面上宣传启动是9 月上旬,中央电视台4 频道连续4 天推出“国宝档案”介绍“早期中国展”,开始深度宣传。9 月下旬,展览正式开幕,集中报道开始。10 月份,伴随着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相继推出重量级学术文章。至10 月底,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栏目“早期中国介绍”作为展览结束前的又一重点宣传信息。展览前后,全国文博界最权威的报刊《中国文物报》自始至终给予关注,适时报道展出情况。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展厅实景图
文化产品一定是展览的一部分,“早期中国”项目组在研讨大纲的时候,就提出这个理念。因此,负责文化产品开发的部门及时了解了展览的内容,特别是文物的大概情况,很快就拿出了文化产品的开发目录。可以用以下一些数字来说明:三个月准备时间,自主开发产品9 种,组织相关产品50 余种,推出精装、平装图录各一本,普及书一本。这些产品对宣传展览,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展览起到了非
常好的作用。
(作者为首都博物馆副馆长)
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 篇2
一、硬件建设
展厅的硬件建设包括展厅外楼体的修缮与展厅内环境的维护两个方面。
(一)展厅外楼体的修缮
我们知道博物馆受众是博物馆实施社会教育的主体。他们选择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前提条件是由衷地热爱和喜欢。换句话说,从外观上而言,博物馆楼体的“挺拔”与“俊朗”往往是受众对博物馆“一见钟情”,愿意走进去主动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因此,建议各所博物馆应在关注其“内涵”的同时,也要时时关心其“外貌”的塑造与修饰,即应定期(几年一次)或不定期(节假日和重大活动之前)地实施展厅外楼体的刷新与修缮工程。
(二)展厅内环境的维护
展厅内环境是指展厅内各种格局(地面、墙壁、天棚)和设施设备(展柜、照明、存包处、休息区、卫生间及旅游产品销售区)的总称。内环境的更新与美化,不仅让参观者有“宾至如归”、“温馨如家”的亲切感受,而且也会进一步树立和加深人们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产生出极大的参观欲望。内环境的日常维护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但难能可贵的是要坚持做到“时时注意”和“处处留心”,这就要求展厅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不仅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悉心呵护这个环境,而且应该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向“星级宾馆”的环境管理人员多多赐教,以期在硬件建设方面达到“星级博物馆”的水平和标准。
二、软件建设
不言而喻,博物馆展厅的软件建设应包括展览的再建设和展厅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
(一)展览的再建设
毋庸置疑,展览是任何一所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枢与灵魂。它以诉说的态势向受众传达着博物馆的意志,把持与追踪着当地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和脚印。因此,基本陈列的设置与维持是博物馆存在的常态与基本建设,展览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和扩充是展览的再建设。而展览再建设的实施与加强需要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齐心协力,需要业务人员的潜心钻研,需要外联人员的横向联系,需要行政人员的铺垫加工,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此,在有条件的博物馆里,可在展厅成立专门协调这一系列工作的部门——展览部,以提速和升华展览的再建设工程。作为博物馆的展览部,其职责不应仅仅局限于定期修改基本陈列和不定期引进临时展览方面,还应担负起“中介”与“枢纽”的重要角色,既应广泛及时地收集、整理、反思展览的成效,以期成为“博物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又应迅速、快捷而有效地向博物馆的业务部门传达展厅时时刻刻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与状况,如此一来,既能解决博物馆“前方”与“后方”工作环节时而脱轨的弊端,又可以强化展厅的再建设,何乐而不为呢?
(二)展厅人员的队伍建设
展厅的工作人员不仅包括讲解员和保安员,还应包括清洁员。清洁员虽然不是博物馆的正式职工,但其担负的工作与责任却不容忽视,因为其自身的形象及所能维护的展厅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博物馆带给受众的感官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博物馆清洁员的选择与录用,并非小事,应慎重权衡。
保安员包括保卫科的工作人员以及临时聘用的武警人员。可以说,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保安员的工作任务日益艰巨,并且其工作量不但没有随着技防手段的提高而减少,反而更应加大其人防的责任和力度。可以说,保安队伍相当于博物馆这个机体上的“防护衣”,在风雨飘摇甚至“荷枪实弹”面前可以保证展厅乃至整个博物馆的安全。据此,保安员的岗位责任心是其被录用的重中之重的先决条件。
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的巩固与加强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业界人士所热议的话题。一方面,源于其特殊的“窗口角色”与“前沿方位”,她们是塑造和传播博物馆形象的不二人选;另一方面,是源于其固有的“重形象,轻内涵”的因循守旧意识的作祟而导致的讲解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或尚没有达到与“后方”业务人员相等的素质。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时代的全面来临,人们对于讲解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和标准:
1. 讲解员数量
现行群教部的工作原则是“三员分立”、“定时讲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讲解员的工作量,但随着参观人群的络绎不绝,讲解员的讲解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否则,徒增了教育主体(受众),而教育客体(讲解员)的职能却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因此,博物馆讲解员的数量应适时随势地增加。当然,讲解员队伍不仅包括正式在职的讲解员,还包括兼职讲解员和义务讲解员等等,这里不做赘述。
2. 讲解员素质
与业务人员不同之处还在于,讲解员的素质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素质是指作为讲解员,不仅应全面掌握并深入钻研展厅内各项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应该全盘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沿革和本馆的发展线脉。同时,还应驾驭足够的外语知识和心理学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常识,并要坚决摈弃“本本主义”和照本宣科地背诵解说词,而应声情并茂、融会贯通地讲授和释解展览的要义。
所说的“外在”是指博物馆的讲解员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而相比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更加强调外表形象的重要性。这形象并不是必须要有“闭月羞花之容”和“醉人怡心之貌”。作为文化部门的“形象代言人”,我们更应该强调讲解员们的气质之美,即相貌端庄、举止文雅、行为得体、谈吐不俗,待人有节。所谓“为人师表”,作为社会教育的施教者们,博物馆讲解员自身的形象与风范不仅不容忽视,而且要大大弘扬。
杭州历史博物馆内展厅共分三层 篇3
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博物馆阐发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是博物馆盘活存量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最佳方式,是博物馆体现社会价值,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必然途径。今后,杭州历史博物馆将始终不渝地发挥综合博物馆的优势,在丰富陈列内容、优化展示方式、培育学术成果、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创新举措,将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开拓思想,真抓实干,充分利用一切形式,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做得更加生动,更有成效。
内部构造
馆内展厅共分三层,主要由一楼的原始社会——南北朝时期展厅、隋唐五代时期展厅、运河厅,二楼的两宋时期展厅、元明清时期展厅、百年老店、临时展厅,三楼的邮票展厅、书画厅组成。陈列品以历年杭州出土的珍贵、精品文物为主,全面又重点地反映了杭州的历史面貌,并运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丰富展示效能,营造出了感性直观的游览认知氛围。
此外,临时展厅还经常推出各类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专题展,向观众传递多元的文化信息。杭州历史博物馆是市民、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杭州辉煌的窗口。作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中小学生丰富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走进杭州历史博物馆,领略杭州历史文化底蕴,感受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
杭州历史博物馆是杭州市首家综合性展示城市整体历史文化和乡土风貌的大型博物馆,位于吴山山麓的杭州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共设10个展厅。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华文明曙光”之称的良渚文化就在这里升起,特别是吴越国和南宋建都杭州时期,留下丰富历史遗迹。该馆展品中有国宝级文物战国水晶杯、越窑褐彩青瓷汕灯,展出的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共200余件,包括良渚时期玉石器、吴越石刻星象图等。馆内还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展示宋代大运河沿岸模拟景观、杭州百年老店风情等。
考古发掘
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 篇4
一、工程立项通报
红方块与委任方组织由专业团队组成的专项小组,进行项目全程策划设计。
二、现场勘查沟通
专项小组对展览馆实地进行考察,踏勘。
三、资料搜集整理
四、初拟建设脚本
由专项小组对展馆外围风格进行大框架的规划,制定建设脚本后报委托方审定。
五、签订保密协议
红方块对军队等特殊工程项目,与之签订保密协议,并实施保密设计流程。
六、客户提供资料及文案脚本
七、进行整体策划
八、提供参考预案
九、确定合作进行正式设计
根据甲方认可的方案,展示设计师运作创造性思维,将抽象的文字脚本演变为形象的视觉表现,文案策划对设计方向进行整体把控,以达到审美情感与展厅灵魂的高度统一。
十、施工
红方块展览公司全程设计施工服务体系始终坚持保留设计的承建权,公司拥有自主展示制作工厂,实现不分包不转包,由策划设计到施工全程服务,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程效果,同时为客户节约了大量项目支出。更重要的是确保了设计上的逻辑性,工程进度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展厅史馆整体品质的最优化实现。
十一、安装
红方块工厂,工程设备完善,工种齐全,多年的工程施工经验保证了一流的施工质量。在规定的期限内,工厂严格按照制作进度计划表进行施工,保证制作按时完成。
十二、现场施工图片
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TITLE=”企业文化展厅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 />
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TITLE=“企业文化展厅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 />
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TITLE=”企业文化展厅&nb企业服务sp;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 />
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TITLE=“企业文化展厅企业文化陈列馆筹备策划方案” />
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 篇5
近年来,内蒙古福彩高举公益旗帜,以坚持福彩发行宗旨,传播福彩核心理念,提升品牌形象为工作重心,在整合传统宣传资源的基础上,以创新求实的理念,不断 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模式,丰富福彩文化内容,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彩票行业特点的宣传方式,相继创建了内蒙古福彩网站,开办了福彩宣传专栏,创办了“福 彩•草原情”栏目,开通了网络视频系统,建设了福彩文化宣传展厅,搭建了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几大媒体互为补充的宣传平台,建立了区外媒体和区内媒体 相衔接、自有媒体和多种媒体相补充、平面宣传和空间立体宣传同步推进的一体化运行、多元化并存的全方位配套宣传体系,构建了载体多元、资源共享、各具特点 的宣传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利彩票文化和品牌,为提升福彩文化的软实力,营造自治区福彩事业良好的舆论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纪念福利彩票发行25周年,进一步推进福彩文化建设,内蒙古福彩中心利用中心办公大楼落成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多方资源,举全系统之 力,在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福彩文化成果展厅”,并于2012年12月12日对外开放。展厅以历年来发行过的彩票展示、图片 展示和文字史料记载回顾了福彩25年来的发展历程,宣传了福彩公益慈善精神和对社会福利事业所作的贡献,不仅对福彩文化的传承与
传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 用,而且实现了内蒙古福彩文化宣传的一次重要突破和创新,为推动中心各项工作全面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聚了势能,增强了活力和后劲。
图为福彩文化成果展厅主题展示
内蒙古福彩文化展厅设在办公大楼内,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展览图文面积240平方米,彩票票样双面展示活动展板16块,展览内容13000余字,图片近150张,展出在我区发行过的即开型、电脑型彩票以及全国发行过的珍稀票种共计1316枚。整个展览以时间为链条,全面展现了福彩诞生、创业、发展过程中 的重大事件,系统梳理了福利彩票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福彩事业的发展成果,忠实记录了各级党委、政府、民政和有关部门对福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反映了广大福 彩工作者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宣传了福彩公益慈善精
神,弘扬了福彩的创业精神,宣传了党和国家的福利彩票政策,展现了对社会福利事业所作的贡献,对福彩文化 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展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展彩票和图片整体质量较高,思想明确,门类齐全。整个展室分为图文展览区、彩票展示区、视频播放区和实物陈列区四大专区,展示了包括彩票实物、图片照片、文字说明、数字图表、历史文件、视频资料、投注机、老式摇奖机在内的近十大专类的内容。
图为内蒙古福彩文化成果展厅部分图文展墙和彩票展示架
图文展览区:四周墙挂宣传板为图文展示区,也是展室的主展区。该展区按福彩发展历程中不同主题的事件脉络划分为“光荣使
命”、“ 不断发展”、“创新跨越”、“福彩文化”、“与爱同行”、“自身建设”、“丰硕成果”、“亲切关怀”、“展望未来”九大版块,充分运用图表、照片、文字等 形式,展示了内蒙古福彩25年来的发展历程、公益活动和重大成就。展览内容涉及到福彩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募办成立以来的机构设置情况、大奖组销售场 面、领导批示和调研指导、典型题词和重要会议、福彩宣传和福彩文化发展、销售厅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完善,福彩公益金的使用和 取得的社会成果等,这一系列图文资料将 25年来福彩销量的快速攀升和公益金的迅速累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管理体制的逐步成熟、游戏品种的不断丰富和发行销售网络的日趋完善、技术基础的日益 雄厚和安全保障的不断升级、福彩文化的广为弘扬和公益形象的日益深化、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和福彩事业影响力的日趋强大等一幕幕场景形象鲜明、全面直观地展 现在大家面前,给人一种深刻、清晰、震撼的视觉感受。图文区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内蒙古福彩领导班子团结实干、广大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风貌和几代 福彩人默默无闻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和中福彩中心、民政厅领导调研指导的关怀厚爱,财政、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广大彩民的 热情参与等,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示,完整地再现了福彩发展的历史轨迹。
图为内蒙古福彩文化成果展厅部分图文展示区
彩票展示区:在展厅中间设置活动展板,放置精选出的彩票和资料,双面活动展架上依序陈列着全国和全区发行销售过的有纪念意义的即开票和电脑彩票1300余 张,其中即开票作为重点展票,占到展板面积的90%以上。参展彩票种类繁多、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全国发行的彩票,又有内蒙古地区的特色彩票;既有节日文化 彩票,又有生肖系列彩票;既有历史人物彩票,又有名山大川风景彩票等等。这些彩票分别按开启方式、发行年份、表现主题、发行面值和珍惜程度等不同标准进行 分类整理,这些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美艺术彩票样张,整齐有序地粘贴在16块立体双面活动展板上,它们凝结着福彩发展的 成果,见证着福利彩票的发展历史,承载着福彩文化的精华。
在活动展板上,最显眼的就是二十余张有各种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面值的第一张(套)的“龙头票”,比如1987发行的新中国第一套传统彩票“中国社会 福利有奖募捐奖券”,1988年发行的第一张冠名“社会福利奖券”的撕开式传统型“龙”票、第一套刮开式即开型福利彩票“会徽”、发行时间跨度最长的福利 彩票“广福券(第一期)”,1994第一张计算机网络管理发行的传统型福利彩票、第一张冠名“中国福利彩票”的“趣味扑克”系列中的“绿团花图”,1994年在法国印制的我国唯一一种外印福利彩票“百万爱心”,2000年第一套全国统一发行并在电视上统一开奖的“中华风采”系列中的“名山大川”,这 些欣赏性和纪念性兼备的“第一张”彩票,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以彩票为载体,将中华五千年厚重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展现出来,在人们购买彩票的同 时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展示了新中国福利彩票不同的文化和慈善理念。
图为内蒙古福彩文化成果展厅彩票展示区
除了“龙头票”外,即开票还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展出。按开启方式不同分为刮开式、揭开式、撕开式、袋袋式即开票,基本上每种方式都安排一个展板;按发行 时间顺序展示了我区发行销售过的即开票百余张;按主题不同展示了抗震救灾系列票、世博会系列票、生肖系列票、中国各大传统节日系列票等。另外,还利用一个 展板精选了76张“内蒙古风采”电脑福利彩票进行展示。在展厅入口处的小展架上还展示着一张目前发现的我区发行的距今最为久远的奖券,该票系民国九年在绥 远省归化(即今呼和浩特市)发行的,共发行15000张,设有10个奖等,整张票贰银元,分为10条,单条票面上标有“银元贰角”的字样。该票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现今收藏界特别罕有,因此也被誉为展厅的“镇馆之宝”。
福利彩票虽小,但是方寸之间记录了那些值得铭记的重要历史时刻,展示了福利彩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福彩文化的强大社会魅力,彰显了福彩人的仁爱与荣耀。
视频播放区:在展厅中间,特辟出约十平方米大小的独立空间,放置一台专用液晶电视,滚动播放着宣传内蒙古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活动的系列短片,见证着近年来 内蒙古福彩的公益足迹和博爱精神,博得了各地考察团和上级领导的交口称赞。目前,展厅正准备购置安装一台宽屏触摸屏多媒体一体机,届时播放中心简介、领导 关怀、福彩公益、福彩文化、重大历史事件、丰硕成果等各大专类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对内蒙古福彩系统25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为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进 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生动
展示近几年内蒙古福彩真抓实干、大胆创新、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内蒙古福彩人奋发有为的拼搏进取精神。
图为中福彩中心领导参观福彩文化成果展厅。
实物陈列区:在文化展厅内,陈列着内蒙古福彩发展过程中的老式投注机——中国福利彩票视频型彩票第一代投注终端机,与目前普遍使用的第三代投注机形成鲜明 的对比,让人感叹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改变。另外,还展出了内蒙古福彩在发行初期的摇奖器具,这种几近失传的“老古董”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驻足观看。
内蒙古福彩文化成果展布局合理,安排有序,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和较高的艺术水准,整个展览将福彩文化、草原特色和时尚元素融汇其中,彩票展区和图文展区精华荟萃,令人耳目一新,展品集趣味性、观赏性、收藏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展品质量之高、展览内容之丰富,在全国尚属首次,充分展示了福 利彩票的
社会性和福彩文化的深厚内涵,体现了内蒙古福彩人团结拼搏、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厅构思科学,布置精细,选取重要事件节点,以点带面,巧妙地用几条线串联起了整个展览,点、线、面结合,浑成一体:选取募委会诞生、大奖组销售、电脑票 的产生发展、《彩票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福彩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史料价值的典型历史性事件,以时间为主线,回顾了25年来福彩发展 的历史;以公益资助活动为核心,反映公益金使用管理服务民生的重大成果和福利彩票以民为本、弘扬理念、传播慈善的历史足迹,展现了福彩人勇担社会责任的风 采和胸怀;以全区福彩系统的辛勤付出、福彩销量的节节攀升、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热爱扶持等图文资料为重点,完整再现了内蒙古福彩探索和发展的 漫漫征程;以票样展示为主题,还原了各类票种的发行足迹,展示彩票方寸之间的荣誉和福彩文化的深远社会魅力。
整个展厅将福彩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借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来诠释福彩文化的公益慈善理念,以弘扬“公益、慈善、健 康、快乐、创新”的福彩文化为主旨,将慈善作为福彩文化的核心价值贯穿到公益成就展览中。通过“明天计划”、“蓝天计划”、“霞光计划”以及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康复手术重生行动、伤残军人更换假肢行动、爱心献劳模活动、农村特困救助活动、捐资助学活动、春节慰问 活动、雪灾救助活动、改扩建社会福利园区和少儿活动中心等主题突出的系列化、品牌化公益活动的图文资料展览,展示着福彩公益金资助下发展惠民、益民和利民 事业的努力和成果,诠释着福彩如春风雨露般润泽着受助者的宽广胸怀和无私大爱,集中体现了内蒙古福彩“以人为本、公益为民”的慈善理念,很好地塑造了福彩 的公益品牌形象,同时,也使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广为弘扬。
展厅布置整齐有序,四个展区版块分明、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而且展区之间互为呼应,相互补充;展厅内彩票样张、图文资料、老式摇奖机、投注机等 一应俱全,展览内容具体全面、一目了然;电脑滚动播放视频短片与票样、图文资料的展示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在突出展示重点的同时,缔造了很强的空间层 次感。展厅还将安装一台宽屏触摸式多媒体一体机,运用高科技深度创新展示方式,多样化组合应用文字、图片和声音,并且通过触摸屏点击播放,使展示内容更直 观、更具体,同时也实现了数字展示与艺术构思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震撼、创意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有关晋商文化博物馆的导游词 篇6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晋商文化博物馆的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晋商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县级博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5317平方米,是当时“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每个四合小院都自成体系,而各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整个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弘。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被建筑专家赞誉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
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 篇7
关键字:饮水思源 迁徙 世界客家认同 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传播
针对于梅州在广东的地理位置,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梅州作为广东的山区地级市率先提出与珠三角地区以及其它山区地级市不同的发展战略,从“四个梅州”、“绿色崛起”,发展到今天的“绿色经济”,“文化梅州”的建设为梅州山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客家文化作为文化梅州的精髓,本文将从客家博物馆策划对客家文化进行探讨,挖掘其对建设文化梅州理念的启示。
“饮水思源”,客家博物馆开门见山地告诉人们客家人在经历几千年始终不变的生存法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系能像客家民系一样,经过历朝历代始终没有断绝。客家文化跟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早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喝水不忘挖井人”等等的感恩文化,客家人更是把这种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张弼士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瓶葡萄酒,实业救国拳拳报国之心,流芳千古;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实行平均地权,为国为民;曾宪梓、田家炳、林光如、余鹏春„祖辈父辈漂洋过海,闯出一番天地的实业家,情系桑梓。“饮水思源”客家文化的例子不枚胜举。建设“文化梅州”,要发扬客家文化的核心,经济落后的梅州受到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珠三角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世界客都应该名副其实,不负众望。
历史上,为逃避战乱、自然灾害、政治迫害,客家人经历过五次的大迁徙,从中原地区(现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跨黄河,1
越长江,一路南下,至今江西、福建、广东聚集,一部分到四川、广西、云贵等地,一部分穿越海峡到达台湾,甚至还有一部分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最远达非洲好望角。客家人多出自于书香门第,显贵世家,曾是历朝的经济后盾。只是朝代的更替,腐败的封建统治,客家人难逃被迫害的命运,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尽管迁徙如此艰辛,所到之处生存环境大多恶劣,但是这并没有使客家民系在历史中消亡,客家民系反而在磨砺中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客家人创造了优秀的客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设“文化梅州”并非一朝一夕,秉承自强不息的客家文化,定能让世界客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客家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都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客家人自称为“客”的阔达和大度,加上礼仪之邦的传统,总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不仅如此,客家人质朴、热情好客,总能赢得别人的赞扬。建设“文化梅州”,也应该有一种包容的态度,以“客”的精神发展梅州文化,赢得世界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在艰苦的环境中,客家人形成了一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独特的客家形象。客家妇女形象是这种客家形象的典型。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田间地头,街头作坊;客家妇女凭借着这种毅力和魄力,在客家文化里写下浓重的一页。1984年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洽谈香港回归问题,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表明主权立场,1997年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也不得不屈
服。中国收回香港时,邓小平同志送给撒切尔夫人一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正是福建“惠安女”打造的。历史见证了客家妇女的形象,展现了客家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客家文化里保守的一面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建设“文化梅州”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推动客家文化的向前发展。
谈客家文化,不得不谈客家人的建筑,那就是客家围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客家文化。
客家围龙屋体现了客家人的居住习俗。客家人以氏族群居,团结奋斗。一座大型的围龙屋,可以居住几百人上千人,有小社会的显著特征。
客家围龙屋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中国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客家围龙屋以“圆”为建筑的基本形态,有“平等”、“团圆”、“团结”之意;“外圆内方”也体现了客家人另外一种为人处世的法则。
客家围龙屋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从“围龙屋”的选址来说,它讲究依山傍水,位置选择得天独厚;从“围龙屋”的设计来说,它布局合理,冬暖夏凉,居住舒适;从“围龙屋”的功能来说,集居住、防御于一体,是其它民居难以企及的。古老的客家围龙屋经历几百年风桑,依旧巍然挺立,客家人的智慧永远会被历史铭记。
建设“文化梅州”应当把客家围龙屋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的载体,整合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为世界所深刻认识。
客家人人才辈出,全国唯一纯客家的地级市梅州更是如此,晚清
至今梅州籍的海内外大学校长总共228人;辛亥革命至今,梅州籍的总共有473位将军。建设“文化梅州”应该充分利用客家名人效应,传播客家文化。
中国商文化博物馆 篇8
华商文化广场之侧,在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下,一栋宏大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
青灰色的墙体,锈黄色的墙钉,钢筋混凝土的骨架下,是青砖绿瓦朱红门式的曲径通幽,掩饰不住的是那浓郁的文化积存和厚重的历史积淀。
商丘博物馆新馆作为全市2010文化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精神指导下,借着省九次党代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东风,商丘博物馆新馆距离公众的视线越来越近。这将是一座尽显商丘文化元素,为商丘所独有的标志性建筑物。将来,商文化在此展示自己的绝代风华,彰显商丘独特的人文魅力。
2009年12月奠基,2010年正式开工建设的商丘博物馆新馆,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西邻华商文化广场,南向华商大道,坐北朝南,总占地110.419亩,净用地92.472亩,总建筑面积29806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
作为一座展示商文化精髓的博物馆,博物馆的设计建造充分汲取了商丘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博物馆外观造型为现代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国家体育馆鸟巢的中方设计主持人李兴钢主持设计。据商丘博物馆副馆长杜长江介绍,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把商丘丰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元素很好的融入到博物馆的形式设计之中,尽可能体现商丘文化元素,把商丘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展示出来。
博物馆设计构思源于中国古典城市的珍贵遗产——商丘归德古城,完美地表现出古城“外高内低”之布局和“城压城”之结构的典型特征,体现收藏、陈列、展示中国商文化的“微缩之城”这一概念。博物馆以蕴含、展示中国商文化的“博物之城”为建筑造型主题,上中下三层叠加的形体喻示“城压城”的古城结构,也体现着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陈列布局。主体建筑周围环以景观水面和庭院,水面和庭院之外,是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景观和高起的堤台,文物陈列和办公用房结合,设置于堤台之上。
博物馆最上层之“城”向南大幅度悬挑于水面和引桥入口之上,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正面形象。建筑顶部四角形成台阶式坡状翘起,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如翼于飞”,既与中国古建筑层面造型暗合,又有“玄鸟生商”在建筑造型上的抽象表现。建筑整体造型大气、完整,既富于视觉冲击力,又兼具内敛儒雅和深邃意境,是深厚悠远的中国商文化和商丘城市历史文化的恰切的建筑载体。预计到2013年,博物馆可面向公众开放。
据杜长江介绍,届时,参观者先由面向华商大道的大台阶和坡道登临堤台,沿大引桥凌水而由中部展厅入“城”,进入博物馆序言大厅。然后站在二层平台上,可居高临下俯视12米高的序言大厅背景墙,领略由“玄鸟生商”肇始的神秘、厚重、悠远的中国商文化历史。再通过自动扶梯或楼梯下至一层大厅,进入18米通高、象征归德古城的共享大厅,自下而上沿坡道陆续参观各个展厅。最后到达屋顶平台,站在四角的眺望台,远眺阏伯台、归德古城、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尽抒怀古之幽思。
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说起商丘,就想起商文化。提及商文化广场、商丘博物馆新馆,绕不开的是“三商之源”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在豫东大地,商文化就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精神乃至传统的悠悠长索。
商人、商文化的根源在哪里?这一命题曾在学术界引来众说纷纭。商丘博物馆馆长王良田说,综合古代文献、天文对照、地理地形等多种直接或间接证据,结合柘城李庄遗址、睢县周龙岗遗址等考古发现,商人起源于商丘已不可争辩。综合各种学术研究成果,学者们排出了商人在商丘的发展史:五帝之一的帝喾居商丘高辛。帝喾子契(阏伯)与禹同时,因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遂成为商族始祖。传至汤约470年间,曾八迁其居,但迁来迁去,复归商丘。汤灭夏建商朝,都商丘东南亳城,此为商朝第一国都。商人的壮大,让商业、商文化的发展变得不可避免。王亥时期,劳动产品出现较多的剩余,产生了互通有无的需要。在王亥发明牛车后,部落之间具备了可以经常交换的条件。王亥在商业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人们自然地将其尊为商业的始祖,将他“服牛”的贡献载入史册。
悠久先进的农耕文化,塑造了商人崇德尚义的文化特色和勤劳淳朴的民风,促成了商文化的多融性,也在黄淮平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古文化圈。时至今日,发掘、弘扬商文化已成为商丘人的责任。借助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近年来,商丘以华商文化节等方式,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擦亮被历史淹没的“商”字。
商文化的平台
浩瀚的商文化如何才能最好的展示?这是一道摆在博物馆所有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做好博物馆新馆开馆后的陈展工作,商丘博物馆早已着手筹备。
初步计划,博物馆的陈展将分为中国商文化展、中国商业文化展、商丘古代文明展三部分。中国商业文化展的部分,正与部分商业高校协同策划。商丘古代文明展是以现有馆藏文物为主,系统展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商丘文明发展通史。中国商文化展则是博物馆陈展内容中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为做好商文化发展这一重头戏的陈展工作,商丘博物馆正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紧锣密鼓地策划、编纂陈展大纲。王良田说,商文化发展的展览将侧重于文化展览、考古成果展览、学术研究展示,但更多的陈展内容则要保密,待正式开展后,给大家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王良田说,商文化在华夏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展示商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或是以商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博物馆。这就给商丘博物馆新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借助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好时机,博物馆将以弘扬商文化为己任,创新陈展形势,丰富陈展内容,努力把商丘博物馆新馆打造成为全国商文化展览的“第一馆”。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篇9
今日我们来到了安徽博物馆,它让我想到了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满怀着兴奋来到了这宏伟的博物馆。文物,代表着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才智;文物,代表着那古代人民的风采;文物,代表着国家悠久的历史。是她,让我明白了我们家乡的历史。
纵然它们身上长满了铜绿,但却丝毫无法掩饰着它们身上磅礴大气的气势。看到了它们,让我的心头猛得一颤,让我充满了敬畏之情。我们共游览了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礼貌史陈列、江淮撷珍、徽州古建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安徽礼貌史陈列反映了安徽礼貌发展的脉络,而这些古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它们也代表着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安徽文化史》陈列由“青铜礼乐夷楚华章”、“运河通达清名流芳”、“中都基业天下徽商”等几部分组合而成。构成了安徽那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
它,让我明白了那些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可是即使再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它,让我看到了内在的精髓,让我感受到了它那磅礴的气势。仿佛我是在应对应对古代君王一般。它,代表着我们安徽的文化底蕴。
经过参观,领悟一个个历史故事,我感到扑朔迷离,听的津津有味。这些文物,是勇敢的文博工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使得这些文物安然的摆放在博物馆里。她们是伟大的英雄,为了国宝不遭破坏,经受了多少委屈与磨难,可是,她们却没有丝毫的抱怨,拿着微薄的工资,依然无私奉献。
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我从它们身上看到沧桑的铜绿,但却丝毫掩饰不了君临天下的王者威严,凝结着些创作者心血的结晶。玉器,晶莹温润;书画,意境幽远;古剑,驰骋战场。当我离开博物馆时,我不禁感慨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建筑,此行让我收获了太多。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二
午后的学校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下,显得格外的朝气蓬勃。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拉着手,悠哉悠哉的向博物馆走去。一路上,秋风习习,我憧憬着博物馆的庞大和古物的丰富及历史的悠久。
一进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高低不平的琴铜器,它们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框里。共有12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每个青铜器背后都蕴藏着朝代的背景及文化礼仪。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青铜器是祭祀礼器——猪尊。它上头雕刻了许多精美的花纹和凹凸不平横纵交错的线条。它虽然仅有腹部刻着引人注目的八卦图,可是它创造于西周时期。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猪尊高22。4厘米,长39厘米。也许卓文王和博学多才的姜子牙祭天神,拜地神的时候就是拿它来盛酒的。他们一边洒酒,一边向天发誓:“绝不助纣为虐,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见了精致的鸟尊。庞大的壶,在灯光下照耀出历史趣味的龙形弓和引人入目的酒杯。
刚同学们一边漫步,一边向教室走去时。我脑海里浮现出西周时期那派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我慵懒地扬起下巴脑海里幻想着男耕女织,老人小孩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情景。
随心所欲的球风荡漾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树叶互相摩擦,簇簇作响。好像在说:“快点回到现实吧!同学们都回教室。”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三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古铜镜和湖州古铜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博物馆里有几个场馆,分别是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构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
浙江省博物馆旧名西湖博物馆,1931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浙江省博物馆。该馆原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大业务部门,1980年分出历史部文物组,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年分出自然科学部,成立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茶文化博物馆的展厅】推荐阅读:
博物馆文化09-09
马文化博物馆07-20
博物馆民族文化05-19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09-27
浅析咨询工程师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思考06-13
周祖农耕文化博物馆07-06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方案10-05
海南农垦博物馆文化作品征稿启事06-05
国税文化展厅06-10
想象的博物馆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