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精选8篇)
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 篇1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诸多能力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自己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研究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是以数学知识为素材,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和模式构建等,对客观事物中的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另外还有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思维目的,引导学生思维。
思维总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地思考才有意义,才有可能成功。正确的思考动机与强烈的思考兴趣与愿望,能推动人们积极地去弄清楚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问题,怎样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使得思维活动持久有序,能随时随处发现与思维目的有关的一系列事情,使得思维有章可循,有始有终。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应不断地向自己提出一系列小问题,让思维一步步、一层层地深入展开,直到问题解决。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吸引学生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能兴趣浓厚、主动参与,才会感到学知识的乐趣,能体验用数学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探索意识,圆满地完成思维的训练活动。
(三)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答问题,利用假设分析、举例验证、反问推理等方式进行思考。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使学生既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又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鼓励发现问题,优化学生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突出贡献的人,都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从而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如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地在比萨斜塔进行实验,打破了神话。一个人的真正智慧体现在不断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之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陈规是永远不可能进步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比较、猜想等发现问题,并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再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在此过程中逐步优化学生的思维。
(五)注重过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注意观察、分析,然后归纳、概括,直至得到结论。由于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由具体到形象、由直观到抽象,把知识讲“活”,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条件。
(六)运用知识迁移,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合理运用好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建立在原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上的。教师在每教一点新知识前都应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七)拓展学生思路,完善学生思维。
思维只有在清晰开阔时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可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尽可能多想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并择优选用。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根据条件的变化,及时开拓思路,勇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克服思维惰性。思维要想顺利展开,还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前提。只有有了充足的材料和经验后,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疑点来。正确的思维,还应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为依托。我们应避免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克服不推理、不分析、不比较、盲目下结论的缺点。通过比较,可识别事物之间的异同;通过分析,可深入了解事物各个部分与属性;通过综合,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通过抽象与概括,可找出事物的本质联系与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有条有理的思维。
(八)培养反思习惯,促进学生思维。
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学生思维开放性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使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堂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不仅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婉华.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J].青年探索, 2005, (06) .
[2]徐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1) .
[3]靖鹏霞.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07, (02) .
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 篇2
摘要: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哲学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要借助直觉思维,发掘直觉思维的特色优势,使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实现民族思维品质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蜕变。小学高年级学段是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启蒙和形成阶段,培养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意义深远。其培养可由引导小学生释放数学形象直观开始,然后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在学生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
关键词:数学直觉思维;传统思维哲学;教学价值;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67-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直觉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种基本成分,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在现实实践中,“数学直觉思维”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更大的效果则是学生们可以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数学直觉思维”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发明能力有很大帮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启蒙和形成阶段,培养小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意义深远。
一、小学数学直觉思维的理性认知
(一)传统思维哲学视角下的直觉思维
从传统思维哲学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辩证性、整体性、直觉性、反思性以及实用性等多重特征,但和西方思维方式相比,最鲜明的还是其悟性特征,不妨把其称为悟性思维。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就其主流来说是理性主义的,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却迥然不同,虽然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含有理性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它较注重和强调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中国思维传统中缺少逻辑思维,重顿悟而轻证明,重归纳而少演绎,长于综合而短分析,思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要使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变得清晰和理性,就要借助直觉思维,发掘直觉思维的特色优势,使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实现民族思维品质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蜕变。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
前苏联科学家凯德洛夫更明确地说:“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直觉思维指人们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直觉思维是直接反映数学对象、结构以及关系的思维活动。思维者不是按部就班地推理,而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进行考察,调动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跳过若干中间步骤或放过个别细节而直接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联系。其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通过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测之后对所研究的事物做出一种比较迅速的直接的综合判断,它不受固定的逻辑约束,以潜逻辑的形式进行。关于数学直觉思维的研究,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能以高度省略、简化和浓缩的方式洞察数学关系,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三)数学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数学直觉思维具有个体经验性、突发性、偶然性、果断性、创造性、迅速性、自由性、直观性、自发性、不可靠性等特点。迪瓦多内说:“任何水平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使学生对他要处理的数学对象有一个可靠‘直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把证明过程过分地严格化、程序化,用僵硬的逻辑外壳掩盖住直觉的光环,学生们只能把成功归功于逻辑的功劳,而丧失了“可靠的直觉”,那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直观性。数学直觉思维活动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性,即它有时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在过程上表现为跳跃性;在形式上表现为简约性,简约美体现了数学的本质。直觉思维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后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
跳跃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简约性。对于一个问题情境,直觉思维引导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况,无须思考也不用推理就能立即做出判断,得到结论。这一点与逻辑思维截然不同。逻辑思维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许多细节,然后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一步一步地进行。直觉思维却是略去某些细节,迅速越级进行预测。这种简约性是以头脑中保持的信息为基础的,是凭借大量知识的经验所产生的结果。
综合性。直觉思维从认识开始时,就是将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的。它只抓住了客体主要的、本质的矛盾,而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环节往往被忽略。直觉思维以对问题的整体理解为基础,进行触及本质的判断,因而思想着眼于整体。它不是按照先将客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再对各个部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把所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这样一个程序来认识事物的。
创造性。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迪瓦多内一语道破了直觉的产生过程:“我以为获得‘直觉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纯形式表面理解的时期,然后逐步将理解提高、深化”。“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成功孕育于1%的灵感和99%的血汗中。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了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是情感教育下的产物之一,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敏锐的观察力是直觉思维的起步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联想习惯、科学美的鉴赏力是直觉思维的助跑器,强有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直觉思维的载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应该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方联想,学会从整体考察问题,注意挖掘问题内部的本质联系,借助对称、和谐等数学美感,养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等途径加以培养。
(一)创设民主开放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创造条件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猜测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它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想和判断,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表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会是怎样的?它会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猜想:正方形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用猜想贯穿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能让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学生的猜测可能是经过周密思维符合逻辑性的,但更可能是稚嫩无序的,甚至是错误的。作为教师,应始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当学生猜错时也不要泼冷水,不然就会扼杀学生的数学直觉。因此,直觉的产生首先需要有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能放开胆量,敢想、敢说、敢猜。
1.现实情境的创设。对小学生而言,现实情境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主旋律,因为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呈现形式契合这一学段的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征。在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情境创设就是现实情境。在本质上,这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反映,它的依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趣味情境的创设。趣味性的谜语故事、游戏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情境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让学生获得较为形象化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在一种较为轻松快乐的气氛里融入学习。
3.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起点,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形成不是自发的,是教师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对学生而言,问题情境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时候,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学生个体有效参与。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根据直觉思维考察问题,还要重视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的整体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并选取数学问题供学生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猜想、发现、论证。
(二)给学生直觉思维“留白”,让学生主动感悟
“悟”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外在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自己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真懂”、“彻悟”的境界,提高数学直觉能力。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先提供一组算式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它们的商都是3,于是学生觉得非常奇怪,产生探索的欲望,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这时再让学生根据已给出的式子,自己编出商是7的算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从人人动手编题中体验到了除法中各数间的变化,悟出商不变的规律。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悟”透数学知识。当学生使所学内容的整个知识系统在头脑中形成非常直观浅显,非常透彻明白的东西时,也就达到了“直觉地把握”。
1.转变观念,敢于感悟。在大多数数学教师的观念中只有“说得清、道得明”、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逻辑思维才是唯一合理的数学思维。在这种狭隘的数学思维观下,直觉色彩很强的猜想活动就不可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尊重,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极有可能被框死,不敢大胆猜想,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丧失直觉、丧失灵感。可见,转变教师狭隘的数学思维观,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前提。
2.应用经验,大胆感悟。直觉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它是学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才能凭借偶然的触媒产生灵感直觉到事物的本质。积极的类比、联想、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时,应允许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失败,鼓励他们去寻求猜错的原因,否则,会扼杀学生的数学直觉。
当然,敢于猜测不等于可以不负责任地乱猜乱想。猜测是一种合情推理,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对于未给出结论的数学问题,猜测是解题的路标;对于已有结论的问题,猜测是寻求解题途径的垫脚石。猜测并非都是直觉思维,但在相当多的场合,猜测属于带有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猜测的形成是针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改造的整合过程。如有这样一个应用题: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一共22只,它们的脚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这是一个类似于古代鸡兔同笼的问题,这种题目很多学生都觉得难以理解,也无从下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找到了答案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猜测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将“鸡是0只,兔是22只”一直到“鸡是22只,兔是0只”中所有情形下的脚的数量计算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猜测—交流—验证”的教学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而且使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在猜测中获得有效发展。
3.合理联想,验证直觉。形象思维实质是人们的直觉和经验的应用,人们对这种直觉、经验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但可以说,以表象为基础,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经过形象的概括加工,识别事物本质,并进行再造性和创造性的想象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表象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感知,但它一旦形成,却能摆脱感知的局限性,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形象思维从本质上讲也可以说是表象的运动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表象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活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不过,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和质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联想与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联想和想象越开阔、深刻。所以开展联想和想象活动也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教学直线的认识,我们要让学生在线段表象的基础上联想到直线。
(三)关注渗透数学哲学观点,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的产生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直觉能力也越强。
1.重视学生观察技巧的培养。学生无论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直觉在观察上表现出快速和灵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教材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经常训练,形成技能。(1)观察要有目的性。如教学循环小数时,一开始,教师设计这样的一组情景题:①春夏秋冬春夏秋冬……②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日……③红、绿、黄、红、绿、黄……然后提问:“哪一个同学能找出这组题的共同特征?”不仅一下子调动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而且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让学生很快通过观察发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一个规律,为掌握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出了课的重点难点。(2)观察要有选择性。如学习方程概念时,教师可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①1+3=4、②3=2x、③7>x、④3x+5x、⑤6+x>x-5,让学生运用方程概念,有选择地观察、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3)观察要有顺序性。杂乱无章的观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观察要有一定顺序,有条理、有步骤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要注意前后连贯,层次分明。
2.重视解题类型多样化训练。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几个选择项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3.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试探性的思考方法,从整体思考,把握问题实质,迅速合理地猜测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灵活性,促使学生思维向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过渡。教师对学生的大胆设想应给予充分肯定,应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直觉思维的悟性。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浅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篇3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就要有的放矢, 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思维的时间性, 必要时对学生思维进行诱导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维进行的, 没有学生的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空间和时间,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 为学生的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研究的是,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证明, 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单且不完整, 但是若把思维的时间延长一些,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 这样, 回答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当然, 思考时间的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另外,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必要时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不能强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高质量的数学教学, 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例如, 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如下进行: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 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 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命题。
1.在证明命题时, 首先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几个判定定理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几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 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2.在辅助线引入上,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 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 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
3.定理证明研究之后, 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 接着进行应用、练习。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 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 但是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养成。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及其重要的成分。因此,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篇4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 (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 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其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 并以此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标准.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一般包括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
二、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不仅存在于数学家的创造活动中, 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处于再发现的地位, 学习活动实质上仍然具有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实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完全可行的.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如下途径加以培养.
1.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只有按照思维活动过程的规律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自己创造的思维活动, 在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之间架设桥梁, 以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和谐.具体来说, 就是将知识的形成过程, 结论的探索过程, 问题的深化过程, 分析解决问题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出来.数学家希尔波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 常常在课堂上即兴提出一些新的数学问题, 并立即着手解决.虽然他并非每次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甚至有时把自己“挂”在黑板上, 但他展现的思维过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 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设“心理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把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真理.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 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 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新的提问方式会让学生坐不住, 欲解决而后快.例如, 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数学应用课上, 可设计这样一场开场白:“假如每名同学都是商店经理, 请问各位, 你们有什么盈利的方法?”如此的开场白,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意见主要有两种: (1) 薄利多销; (2) 提高售价.教师又问:“降价扩大销售量或提高售价是否一定盈利?怎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随后展示题目, 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解题中, 积极探索, 从而得出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培养, 甚至可能提出一些富有创新性的建议.
3.加强数学自觉思维训练
数学自觉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 经验为基础, 通过对数学对象作总体观察, 在一瞬间顿悟到对象的某一方面的本质, 从而迅速作出判断的一种思维, 自觉思维经常与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相联系, 并伴随数学创造性思维出现.它具有直接性, 整体性, 或然性, 不可解释性等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自觉思维训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做整体思考.自觉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维形式的整体性.对于面临的问题情境首先从整体上考察其特点, 着眼从整体上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 一般可以激发自觉思维.
(2) 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自觉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方向的综合性.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 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 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作出自觉判断是激发自觉思维的重要途径.
(3) 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自觉思维阶段, 让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和训练中发展的, 在教学中适当推迟作出结论的时机, 给学生一定的自觉思维空间, 有利于在整体观察和细观察的结合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 作出自觉判断, 这是发展学生自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措施.
(4)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养成善于猜想的数学思维习惯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 它与论证所用的逻辑推理相辅相成.数学教学中许多命题的发现、思路的形成和方法的创造, 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数学猜想而得到.因此应当精心安排教材, 设计教法, 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归纳, 类比等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 鼓励他们提出数学猜想和创见.培养善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习惯是形成数学自觉, 发展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
4.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对一个问题沿着不同方向, 不同角度思考, 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集中思维的前提, 是创造思维的精髓之一, 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可见,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征.根据这三个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应从培养三种机智入手.
(1) 培养发散机智.在一个数学问题前尽可能多地提出许多设想, 多种解法途径与答案, 这种机智主要能提高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2) 培养变换机智.一般事物的质和量都是由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 如改变某一种因素, 或改变因素之间的位置、地位、联想方式, 培养新思路.这种机智主要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数学中的变量替换、几何问题代数化与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变换等都属于这种机智.
(3) 培养创优机智.要千方百计寻求最优答案以及探索途径, 方法要独特, 内容要新颖、简化.数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正是实现创优机智的体现.数学教学中寻求简便证法、反常规解法以及独特的训练正是为此.
参考文献
[1]刘安君, 等.数学教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叶晓丽.过程教学的几点探讨[J].中学数学参考.
浅谈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思维能力,培养
1、问题提出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要传授数学的知识, 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 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 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其智力, 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诸多的能力中, 思维能力是中心,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来探讨的课题。
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中所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 而其中数学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方面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 学会用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进行推理; (3) 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 能够充分熟练的来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 来辨明数学问题的实质, 形成合理的思维品质。
3.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 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 因此,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仅从几个方面来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辨证唯物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只有掌握了这种武器, 人们才会做到全面看问题而不是片面的看问题;本质的看问题而不是表面的看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唯物辨证法是十分常见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比较不错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教学中展现出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2 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自己对问题积极思考的能力.因此说独立思考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引导,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调动他们的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领会的掌握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都应该紧密的围绕启发性教学原则, 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展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应让全体学生展开思考, 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有意识的帮学生来掌握思维的方法, 以便提高学生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相关的思维方法术语能够准确适当的贯穿在课堂中, 并明确的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除此之外, 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来掌握一种能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比如 (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 分析综合法 (3) 类比推理法 (4) 数形结合法 (5) 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6) 反证法 (7) 等价转化法等等。
实践证明, 教师有意识的来引导学生来分析, 综合, 比较, 抽象, 概括等思维法学习新概念, 能引导学生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推导定理或推论, 并能引导学生用各种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更加熟悉这些思维方法的规律, 以便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鼓励创新精神,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3.4.1 用原形来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原形是指以往的实例, 思想方法及经验教训或已学习过的旧知识等.原形启发指的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在原形的启发下, 打开思路, 加速思维的进程,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
3.4.2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指全面地观察问题, 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去寻找解题方法的思维能力。而“一题多解”则是培养这种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布置锻炼发散思维的作业, 例如问题的答案不唯一, 需要分情况来讨论问题, 对同一个问题可采用不同的变式让学生来练习, 要鼓励学生能一题多解。
3.4.3 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 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而突然产生的某种新念头或新判断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创造离不开猜想, 猜想离不开直觉思维, 数学教学要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3.5 培养良好的
思维品质, 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在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 应加强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加强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要求, 确定解题突破口.要训练学生思维顺畅, 条理清楚, 遇到问题能按一定方法去分析、思考, 对棘手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部分到整体再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思维过程中, 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过程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是一种随机而行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势, 做一些变式或变形的练习, 做一些类比和对比的训练, 以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4.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任重而道远
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 篇6
一、联系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思考, 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更加摆脱不了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无时不在, 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周边环境, 将数学融于生活当中来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将数学具体化、形象化, 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程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 让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所在。
例如, 学习数字时, 可以摆放一些实物, 教会学生数数后, 再进一步促进学生去联想其他的实物, 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全凭联想与想象就能够培养出来的, 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抓、严抓学生的基础, 要为学生打下夯实的数学基础, 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开拓学生的思维, 去拓展学生的眼界,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和相应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是需要探索的, 是需要学生的主动性的。在小学数学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应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 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 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主动去探索问题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主导者, 不再是学生思维的控制者, 而是学生的引领者、开拓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异议,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与思维, 而不是跟随教师的思维, 例如, 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然后让学生去自主讨论, 然后促进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或者是思路,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创造性思维, 让他们学会去思考, 学会去主动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四、进行难题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难题的提出是锻炼学生思维拓展的重要方式。通过难题的布置, 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可以帮助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当然, 难题并不仅仅指思维性极强的题, 更多的可能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法多用的题目, 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学会去转变自己的思维, 去延伸自己的思维, 让他们通过题目来拓展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
当然, 难题的训练并不能长时间地进行, 而是偶尔训练一次, 不然可能会打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样不仅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记住过往的车辆, 有的学生可以在纸上记下过往的车俩, 有的学生会在心里默数, 有的是以画线的方式记忆, 有的是以记“正”方式记忆, 更有的聪明学生算出每一分钟大致的过往车辆, 从而算出一个小时总的过往车辆。在这个过程中, 针对同一问题, 解决的方式不同, 问题的答案也可能不同, 然而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增进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之上的, 所以, 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教好学生数学课程, 在此基础上去发散学生的思维, 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
摘要:数学, 是一门需要良好的抽象思维的一门课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讲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帮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联想、学会想象,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内容。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基础,探索能力,难题教学
参考文献
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 篇7
一、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跟教材中所讲的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鼓励学生破除对权威、教师、书本的盲从心理.对于课堂上权威介绍的知识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所以, 要使学生认识到:在任何知识或者方法讲授之后, 每位学生都可以继续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 要树立一种敢于质疑、批判的勇气.但同时也要知道, 教师跟教材在课堂中知识性错误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 所以, 应着重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的意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则主要是针对解题思路而言.
例如, 在统计这块内容中的抽样方法中.笔者讲到一个点, 随机数表的制作中,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随机数表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制作出来的, 由, 0, 1, 2, 3, 4, 5, 6, 7, 8, 9这几个常用数组成, 随机数表中每一个数都是用随机的方法产生的, 教师讲述了其中一种随机数二代产生方法, 抽签法:用0, 1, 2, 3, 4, 5, 6, 7, 8, 9这十个数字做成签, 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充分搅拌.接着每次从箱子中取出一个数字并记录下来, 如此反复操作就可以得到一张随机数表了.
在抽签法介绍完之后, 如果用常态思维的话,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已经形成, 学生以后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心里没底了.但批判性思维模式的课堂就不应该是这样的.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敢去挑战教师提出的解题方法.提出其他不同的意见和思路.比如, 有的男学生就从以前玩过的骰子游戏中思考出了骰子随机生成法.即有多少数, 就做成一个多少面的骰子, 然后在对应的面上写下数字, 然后不断的抛掷骰子, 并逐一记下朝某一方向的数字.用这样的方法也能做出随机数字表来.
还有一些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批判性的提出了用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方法.良好的使用了计算机中一种叫excel的软件中的一个函数, 用拖动的方法生成了随机数表.所以在中学数学的领域中, 解题方法跟思路可以说是无限的.而如果学生满足于课本跟教师授予的知识跟方法的话, 就会极大的限制自身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所以要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引导学生求异求新思维
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在解题的时候, 碰到的雷同问题相对较少.所以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强调求异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有目的地让学生在思考、处理问题时, 挣脱以前知识与方法的影响, 不受旧的路子束缚,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各个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日常教学中, 我常常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比较中, 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标新立异”的冲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积极的态度, 对数学思路的发展也有极大好处.
例如, 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一课中, 笔者在复习以前知识的基础之上就抛出了几个探究性问题, 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不查表, 求值很多学生通过思考, 讨论之后结合书本, 提出了一种解法, 先把tan15°的值求出来, 然后再求出整个式子的值.方法确定之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很快就得出了结果.然而教者并没有让学生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求异思维地培养.请问, 有没有其他解法呢?让学生从其他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经过些许引导, 很多学生提出了另一种解法:用tan45°代换式子里面的1, 在从反方向进行思维, 即逆用公式求的结果.这道例题是一道十分典型的例题, 对这道例题解法的不断探索, 可以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 篇8
1 思维导图对培养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作用
实践证明, 思维导图对培养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魏利霞, 2015) 思维导图能提升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 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英语教学, 能很好地增强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思维导图的制作, 能将一篇全英文的、抽象的文字内容以具体的“全景图”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 将问题分散到各个分支, 实现重难点问题分化, 降低学习难度, 进而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同时,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开展教学, 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优于普通教学, 知识更为系统,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图形记录整个思维过程, 更好地达到记忆效果, 提高学习效能。其次, 在英语教学中, 利用思维导图, 能很好地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元认知学习策略。将思维导图更好地融入到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帮助学生增强元认知学习的意识。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 也是掌握、提升、监控和反馈评价知识的过程, 教师利用文字、线条、图像等制作出的思维导图, 将一些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 具体、简洁地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 进行自我反思, 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元认知学习策略。
最后, 在英语学习中, 利用思维导图, 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进而达到增强其元认知能力的目的。思维导图是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图解手段, 能将隐性的知识变得更加显性, 将抽象的语言信息知识具体和图像化, 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监控、反思、评估的作用。 (廖雪春, 2015) 在英语教学中, 使用思维导图和构建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是相一致的, 即设计情境、引入情境、独立思考、合作讨论、评价考核。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 学生在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进而达到培养元认知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2 思维导图培养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有效路径
2.1 合理利用思维导图, 做好课前预习
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设计良好的任务, 在英语学习中设计任务的关键是做好课前预习。使用思维导图做好课前预习, 就是培养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一个表现。教师可以利用画图、线条、关键词等设计一个思维导图来做好课前预习, 设计学习任务。在An Unusual Day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 明确地指出teaching aim, teaching refl ection, teaching stress等内容, 这样就使教学思路都变得清晰明了起来。而且还有关于听说以及作业的内容, 这就使整堂课的教学目的显示出来。同时对于这堂课学生们的谈论以及积极回答问题的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标注。总之, 配合思维导图的英语学习, 在培养了元认知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合理利用思维导图, 设立科学的教学内容
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普遍不高, 在学习中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较弱, 一篇文章很难被读出层次性, 这种情况下理解就更难了。因此, 在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 科学梳理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魏利霞, 2015) 同样以An Unusual Day一课为例, 文字部分主要是对当天生活的讲述,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在梳理文章内容时将这特别的一天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早上、中午以及晚上, 并且对每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用图片加上适当标注加以体现。经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学生就会对文章有了层次性的认识, 以时间为分界线将整篇文章进行细致的理解, 逐渐在其他文章中又学到很多剖析文章的方法, 在不断的积累中掌握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法, 这也是元认知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2.3 合理利用思维导图, 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做好良好的课前预习, 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后, 关键是要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的使用很关键。 (姚娟, 2014) 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设计好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 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 师生共同对选出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最终形成文字结构的概括性思维导图 (见图1) 。整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增加彼此间的友谊,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还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了教学知识, 形成自我的元认知学习策略, 达到学习目的。
2.4 合理利用思维导图, 进行课后练习设计
开展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后, 需要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课后习题来巩固知识。这个环节极为重要, 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能拓展知识, 而利用思维导图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提高教学效果。在an unusual day教学中, 课后练习用类似于游戏的思维导图方式做成了针对重点知识的课后练习。这一课主要是描述一天内发生的事情, 对记叙类文章来说, 时间、地点以及事件是文章的主线, 只要抓住了这些就可以掌握整篇文章的大体思路, 课后练习中应该着重考查这些问题。在这一课中,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时间打乱让学生们进行连线,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 结语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利用思维导图符合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符合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 做好课前预习, 设立科学的教学内容, 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进行课后练习设计, 进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廖雪春.词块与思维导图双剑合璧——让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教学活起来[J].中学生英语, 2015 (18) :30-31.
[2]魏利霞.思维导图与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拓展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5 (05) :22-23.
[3]魏利霞.思维导图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5) :19-20.
【数学元思维及其培养】推荐阅读:
数学模式思维培养07-20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05-23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07-26
学生数学思维培养08-01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7-17
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07-05
小学数学思维及培养08-05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10-06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10-24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