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学体系

2024-07-27

多维教学体系(共12篇)

多维教学体系 篇1

摘要:通过多种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 激发学习内因, 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共享和构建知识。

关键词:互动情境,体验,感悟,碰撞,共享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名很漂亮的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 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足够让我反思了。钱钟书先生在《谈教训》一文中有一句精彩的话:“有学问能教书, 不过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 好比无本钱的生意, 那就是‘艺术’了。”当然就我个人认为, 此话也许有失偏颇, 但至少说明一点: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 而让学生凸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 去探究、发现、创新;而不能总是抱着、抚着, 甚至是“灌”着。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 才是教育的本源。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进行“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学问, 学问, 要学必须问。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质疑问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如果教师一笔带过, 又难免有些敷衍;而如果教师才思妙想, 设置一个堪称精妙的情境, 结果只为了提出诸如“1+1”之类的小问题, 那就有点小题大做, 很费精力, 因此, 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当学生渴求知识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时, 才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原因, 当茅塞顿开、幸福地达到未知的彼岸时, 教师又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和好的记忆办法。学生常处在问题情境中, 会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还表现在围绕学习任务, 利用情境, 在学生理解教材, 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障立疑,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深入,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 以解决教学难点, 丰富感性认识, 并为向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经常制造矛盾, 创设一种“愤悱”的开放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 激发他们质疑和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疑窦丛生。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放手讨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这一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互动性。通过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讨论, 各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路发言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激活师生的思维。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问题”决定成效。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的。问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 如矛盾型问题能揭示教材中知识的矛盾之处;假设型问题能对教材中已知的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发散型问题能使学生紧密围绕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生按优、中、差搭配分组, 以小组形式群体学习, 取代了单一、独立的接受式学习形式。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我把教学中重、难点分解成为一个个与学过知识相关联的小问题, 放手组织讨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讨论, 是使学生在“变通”中发现巧、活学习思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采用讨论式教学,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过程中, 在问题的适当时机的提出、问题量的多少上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对有些问题,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进行点拨, 或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对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要加以纠正上, 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调节者;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 对学生的发言和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上, 教师是学生“讨论”的评价者。

采取讨论的形式学习, 教师能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多项交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都喜欢和同龄人聚会和讨论, 他们在一起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 用共同的特有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 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 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机会, 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获得了解放, 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殿堂。

三、运用多媒体多元展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

近年来,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件为教学提供多维化信息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大容量、传输速度快的信息, 有利于教与学的信息检索。

总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适量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和课件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 以充分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用各种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在多元化、多维化、大容量信息的刺激下, 达到视觉听觉和大脑有机结合, 达到信息和学生在教师的调节下的互动的目的, 增加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既活跃气氛,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也证明,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是落实“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最显著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的氛围形成了, 就能够增加学生认知的体验和感悟, 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难驱力,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使学生学的有趣、有效, 并在充分自信的心境下获得成功。

多维教学体系 篇2

摘要: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儿童的欣赏心理和能力的角度,多维度欣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多维度的欣赏,融听看说写画摸做玩为一体的多维度美术欣赏有助知识点的交融渗透,把读比品评临情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欣赏素养

关键词: 艺术综合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审美能力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美术欣赏是美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为彩化多维度的美术欣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彩化多维度的美术欣赏教学?

这是作者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且杂而提出来的,也是根据儿童的好奇性、思维的多维性不深入不持久性与梦幻的异想天开而提出来的。是符合新课标美术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的。

多维度:一般的解释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万千事物都只能存在于长、宽、高确立的空间和与时间的接触点“现在”所构成的生存模式中。即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所认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集合。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宇宙有十一维空间。空间维数愈高,说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议。而我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既指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对各式各样的事和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欣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的感受展开奇异梦幻般多色彩的想象翅膀去欣赏。

一、顺应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和习惯是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保障

美术欣赏教学是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去更好地探究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和特征,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多维度地引导,使儿童获得艺术享受。

1、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由画面产生的多彩的幻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还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并生出许多幻想把它画在了里边。农村的孩子从小看见绿悠悠田野,黄金金的油菜花,看到这类画面能感受到美的所在,并且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感,欣赏时能产生一种共鸣;同样是农村的孩子,平时不去田地里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田野的美,油菜花的美和这种特有的亲近感。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的美术心理和习惯

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在欣赏时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风筝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受色彩和听觉的影响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反映强,兴趣浓。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多维度欣赏

多媒体集形、色、动、静、声、光为一体,突破时空地域限制,信息量大,能同时获得多维度的效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欣赏激情。

1、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启发、引导。

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并能进行多维度的欣赏设计,成为学生进行想象的最佳诱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升华,产生各种幻想的飞跃,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快捷,加快课堂节奏,加大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2、利用多媒体进行多维度美术专题欣赏

如官殿、宗教、园林建筑的专题欣赏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官殿、宗教、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它们的欣赏能力。欣赏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示语,把握住三种建筑的特点,即宫殿的华贵,寺庙的独特,园林的宏大玲珑。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三者不同的建筑特征,让学生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接着用多媒体欣赏这类内容。然后利用课件由形的维度转向时空维度,根据网上搜集的大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把学生带到当时建筑现场。同时通过一定的文字和老师这个导游,给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欣赏。并且让学生把欣赏时的感受进行口头交流和文字交流。

3、用课件把三维的艺术品带着学生乘坐时间隧道去游历过去

如欣赏北京故宫时,用课件把学生带到当时建造故宫的时代,展现当时背景、设计思想、总体布局,并让学生乘坐时空隧道车了解这些建筑后来的改建情况。又如欣赏寺庙时,重点让

学生了解我国最早佛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有关宗教建筑的知识,并了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三大佛教寺庙及它们各自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同时让学生欣赏国外的有关建筑,以拓宽学生的欣赏空间。欣赏园林的艺术风格,让学生知道园林的发展情况,知道园景模仿自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等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的欣赏能力。

4、在视觉、听觉、时空、语言、情感、幻想等多维度欣赏中,事半功倍

如在欣赏时辅以音乐,边看边听边说唱边手舞脚蹈,融情感幻想于一体,这是何等的欣赏。在各类艺术品的欣赏中,不管是专题的还是随堂的,多维度欣赏更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接受。如在欣赏建筑《江南园林》时,配以江南丝竹的背景乐曲,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好地体验其韵味,加深记忆,感受江南之美。

5、在工艺、绘画、设计等课型中,用多种手段随堂欣赏,能拓宽创作设计的思维空间 如教学《风筝》这节工艺设计课时。我在指导学生设计风筝前,先出示了一些风筝和精美的图案照片,还出示了一些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欣赏风筝图案设计的多样性、美观性、情趣性。有一学生在相互交流时说,要把自己画在风筝上,随风筝一起飞上天„„通过欣赏,拓宽了学生设计的思维空间,达到了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三、看听说读写画摸做玩的多维度欣赏有助于对各类艺术的交融渗透理解

理论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多向互动,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1、美术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会自觉的提高,能推动了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的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说一说、临一临,打破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又如在欣赏民间泥塑时,我首先展示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时老师提醒学生:你觉得这玩意儿怎么样?你还想到了什么?同时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欣赏泥人的制作过程。接着让学生做一做玩一玩,并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2、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

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学生会对这一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再转入重点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就很主动。如上《剪纸》一课时,如果只是讲剪纸的方法、工具、材料,只会使学生对剪纸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而在导入时创设一个剪纸、贴窗花的热闹喜庆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作业时穿插多维度的欣赏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多种多样的新技法

让学生从欣赏中认识到美的因素来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同时在同学间相互欣赏相互交流指导,它的效果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另外,教师在结合作品赏析时讲授些必要的美术术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既提醒了学生的作业,又能对术语的理解和积累,以利于对其它作品的有效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4、课堂结束时加入多维度的欣赏,与大师作品比美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展评时,插入大师们的作品一起赏析,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让学生拿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从色彩、构图、造型及整体构成进行分析比较,并用简单语言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

5、实践参与,体验了解,把课堂带到课外去

有位教育家说过:“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玩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这位教育家建议从多个感官刺激孩子进行美的熏陶。

如教学寻找春天寻找美丽时,我带着孩子在校园里转,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美丽。孩子们在这春意昂然的校园里,奔走着寻找着述说着自己看到的美:有的孩子说 “发现树上长出了很多嫩黄的新叶,迎春花也开了”;有的孩子说,“我发现学校的教学楼也很美,象刚洗过澡一样”;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那小鸟落在小树上变得特别美了” „把孩子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去欣赏,将会给孩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的美的浸润和熏陶。这不失为一维欣赏的好题材。

四、融多维度的读比品评临情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欣赏各类艺术的综合素养

1、读画在引导着学生要欣赏的艺术作品及细节的认识。

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欣赏,尽可能多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学生,让孩子在同伴间畅所欲言,以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当孩子需要时老师才用启发式的提问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如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石子》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启示的:图上有什么?他们好像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样孩子们的脑中就有了一根主线,感知起来也更有针对性了。看到同一艺术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要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有很多个。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抽象画《无题》时,孩子们的想象令我折服,有的学生说:“这是一

个外星人,他最喜欢喝酸奶,现在正拿着长长的管子在喝呢。”有的学生说:“这是食堂,一个叔叔已经把一车箱饭推了出来,正准备把它打开来呢。”有的孩子说:“这是一个太空无形车站,白颜色的是无形车轨,孙悟空正靠在桃园旁偷看呢。”也有孩子说:“这是宇宙动物园,灰太狼想捉喜羊羊,喜羊羊正骑在灰太狼的背上表演呢。”不同的见解,是每个孩子对作品及细节所传达的信息体验和理解,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

2、比较是为了更好地读懂内容,从而发现艺术美的规律

“比较”也是对读画的延伸,有些作品有时难以读懂,通过比较就会一目了然。

唐代马远的《黄河逆流》,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场面。欣赏时我让学生与《清明上河图》中汴河水的线条进行比较,并用手势来模拟,选择用整个手臂舞动表现《黄河逆流》,它显得粗犷有力;用手指的小动作表现汴河水,显得优雅轻柔。再让学生分析选用不同手势的理由,从比较中学生发现《黄河逆流》波涛起伏,线条粗犷,表现出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场面。汴河水用平缓细腻的曲线画出水波荡漾,平静柔和的情形。不同的线条表达了水不同的气势与气质。

3、品赏能感悟作品的内涵,只有“品”才能体会滋味,浮想联翩

艺术作品分为可感因素与非可感因素。可感因素包括形式因素和内容或题材因素,非可感性因素则主要指作品通过可感性因素传达的情感、认识、价值观。非可感因素的感受不仅要靠对可感因素的观察、比较、分析,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通感与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品味。调动通感与想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山湖远望》带来的静谧、清凉感,《向日葵》的热烈、明亮,体会画家不同的心境,也可以通过想象拓展作品的外延,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如让学生欣赏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时,老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狮子的表情、动态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模仿与想象,有学生说:这是一个森林之王,他正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对着森林的百兽们说:‘我是至高无上的森林之王,你们要听从我的指挥,要不,呵呵„„’这样想象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而他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与帝王们的初衷不谋而合吗?说明孩子们已从作品的外形可感因素中感受了作品带来的威严、凌厉霸气的非可感因素。

4、评述是欣赏高层,在美的愉悦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标指出,欣赏评述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评述。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意识不同、心态不同、偏爱不同,因此,他们的视觉心理也就有所不同。欣赏梵高的《星夜》时就有学生持不同的观点:有学生说我不喜欢这幅作品,画面乱糟糟,像在刮龙卷风,月亮太大了,太不安静了。也有学生说:我很喜欢这幅作品,天上的云朵好像在跑步,星星都特别大,像在说话,前面的树也与平常的不同,线条扭来扭去的,像在拼命地往上长。多么精彩的表述呀!连我都深受感动了。

5、临画、作业练习与教师的示范,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体会艺术品的美感

临摹是中国古代习画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通过临画,学会前人优秀的作画技法,同时通过细细的描摹来提高习画者的审美趣味。示范是美术课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使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基础技法知识和蕴藏着的美,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

美术作业的练习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在美术课的练习时根据需要和可能尽多地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这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的良好方式,也是一个难得的欣赏机会。

6、各种艺术形式的多维度综合欣赏

不同艺术门类,有着相通之处,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采用美术与音乐、舞蹈、电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欣赏的大型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播放相关电影片断,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前新中国的建立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观察画面,画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大游行的场面,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和解放的英雄献身精神。从而把对美术作品欣赏转变为与德育连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最后从艺术手法上总结:整个画面既庄严肃穆,色调明朗,气势壮观,真实地表现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时刻和宏伟场面。

参考文献:《美术课程解读》

口语交际教学的多维研究 篇3

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荀子说,人之为人,是因为人能说话。海德格尔在其所著的《通往语言的途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活着,所以言说着,言说是生命的本然状态。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口述时代、书写时代,现在正步入“超文本”时代,超文本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口语文化的复兴。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声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重构了人类的生活时空,弥补了声音不能留于异地、传于异时这一缺陷,提升了口语在当代人语文生活中的价值,拓展了口语的效用空间。

随着新一轮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作为语文教学五项内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实践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考试局限于笔试方式,即使试题中设置了情境说话题,也只是检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很多教师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这样无形中让学生丧失了许多语言实践机会。口语交际在各国母语教学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语文教师没有理由忽略口语交际教学。要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交际能力的实际需要,改进口语交际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一、提高认识水平,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写训练,文言是脱节的。从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至1912年的“国文”名称的出现,教学中都未提及口头语言的内容。1920年改“国文”为“国语”,体现出了对口头语言的重视。1923年公布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中提出了能用国语作简单的谈话,能用国语讲演的要求,使听话说话教学具有了明确的地位。1929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语文科的作业包括了“说话”一项,并对各学年的具体训练项目作出明确规定。1949年,课程名称定名为“语文”,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以后历次教学大纲都体现了这种思想。2000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三部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口语交际教学与原来的听说教学有本质的区别,这不只是名称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口语是手段,交际是目的,它强调的是实践功能,在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显性表现。

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态度和语言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丰富感知模式,变革认知方式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一种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教师引导并与学生一起运用标准、规范的口头语言,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等人生积累,就某一内容或主题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日常口语交际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口语交际之间的区别。日常口语交际是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的,以达成互动为目的,主体对口语及其活动本身没有或较少有明确的意识,其本质在于应用,是实现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作为课程活动的口语活动,在教科书中呈现的主要方式是提供一个话题,主体是被“引入”的,参与者对置身其中的特定活动具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活动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和凭借,训练者是否实现互动是评价教学的标尺。

当然,口语交际活动仍是以学习者的日常口语活动为基础的,它所内含的经验与智慧是新的学习得以展开的条件。所以,有的口语交际要靠课外的信息加工才能完成,有的则需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完成,口语交际的场景,是开放式、立体式和多元化的。因此,能否在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情景,创设出恰当的话题情景,是口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运用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要努力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有说话的欲望,觉得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人生,从有限的课堂走向无限的生活,走向口语交际的实践,口语表达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三、采取多种形式,注重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教学要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要坚持交际实践的原则,坚持课内外的沟通,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整合,要创造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口语交际的锻炼。所以,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口语交际能力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训练,可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可在写作教学中训练,还可在课外活动中训练。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倾听到表达,从口语语言到.体态语言,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4

一、教书

所谓“教书”, 一般我们指的是教书育人。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 “教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好好感受所学的知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感悟知识———培养应用——— 形成技能”为主线, 立足于学习者, 突出对知识的感悟,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例如, 在进行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独特感悟中受到启发教育, 这对于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 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 《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刻画。当代女作家秦文君那真实的叙述, 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 令人感动。这一切,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主旨, 如何品味文章语言, 如何抓住课文要点。并让学生联系到现实中的自己, 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过像秦文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类似的经历? 如果有过, 现在感觉怎么样?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样, 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教学

一般来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 而我认为, “教学”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渊博的语文知识, 还要有一套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独特教学手段。 一个具备较高学历和语文知识水平却不能教好学生的教师, 就好比茶壶里的饺子,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热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转变,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 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 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读书, 虽然语文基础较差,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我相信, 他们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教规”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规矩, 懂得做人很重要。学生在中职学校读书, 没有升学压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还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例如, 我在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切入, 阐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大道理, 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中奥地利诗人傅立特说的 “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 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 你属于我!’”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就会从小事做起, 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多维教学体系 篇5

我国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是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肩负着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质的任务,也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英语教学改革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用多维论引领英语教学改革是个有效的途径。

任何一个外语教师的外语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一定的语言观。课程改革以来,这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认为语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之一;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行为;语言与思维是人脑两种不同的功能,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是在一线的外语老师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凭直觉和经验上课,课堂教学效果时好时坏,却不知道效果好坏的原因;还有一些教师理论上赞同某种语言观,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采用与这种语言观载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收效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落后的外语教育理论、机械的教学方式,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倡导更新教师语言观,整合先进的语言教育理论引领英语课堂教学,采用贴近学生实际多维互动对话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习得理论认知教材

教材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用习得理论认知教材,才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要素,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要对教材开发加工

教材是教育专家根据国情和国际情况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普遍倾向于科学性,往往缺少人文性。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本校、本地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教师必须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认知教材,开发教材,创设有情有意有趣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学生胃口,让学生与情境互动获更多的情境体验。

2、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英语教育是一种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必须以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AcquisitonTheory)为指导。语言习得理论最有影响的人是美国加州大学的Krashen教授,他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对外语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需要理解信息,即接受“可理解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他把可理解性输入定义为“i+1”,其中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或能力承担。1表示语言输入中只包含一个或少量的新知识点。学习者接触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的语言输入应该是“i+1”。如果学生平时积累得太少,输入量就不足于产生输出,学生就无法形成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这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3、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Hypothesis)她认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是两种载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技巧,语言产出能力只能通过促使语言学习者产出语言的活动——语言输出,而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这一活动才能有效习得。

Swain在她的输出理论中指出,语言输入仅仅使语言学习者习得语言理论能力,而语言输出即产出能力包含大量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单纯靠语言输入是获取不到的。因而语言产出的能力应以接受语言输入培养起来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大量的语言输出实践形成的。

“语言输入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是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内容,经过语言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检验,形成语言教育的共识,成为指导我们教学设计的理论。当然仅有这两点理论还是不够的,“两种假设”也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

4、“习得理论”对教学分析启示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我们在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效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新知识最难处理的是有限性和可理解性。因为只有教学内容在可理解时语言习得才可能发生。如果学习者无法理解输入或太多的信息,那会是一种无效输入,即使引领学习者注意,也很难对它进行进一步加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2)、教材内容输入的多样性与足够性。信息时代要更多地借用媒体与网络手段。这需要教师思考相关知识的联系,输入足够的可接受信息,输入方式的多样化、多渠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包括跨学科知识积累,正如前面所述外语教学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3)、教材知识呈现的情境性。创设学生感兴趣蕴含内容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为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提供条件,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个心理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情绪使人沮丧,不利于信息加工,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提升学习者信息加工能力。

4)、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输入”与“输出”的均衡训练,只重视输入或只重视输出训练,学习者很难均衡发展,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如句型教学法偏向注重输入,流行时间不长,效果不够理想,交际法只偏好输出,忽视了输入的功能,口语上去了,语法、写作又出了问题。因此要把输入与输出整合成有机整体,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升。

二、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学生

认知学生可以有多种途径,多元智能理论是全面认知学生,又有助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论。

1、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理论诞生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HowardGardner。一九七九年“零点项目”承担了研究人类潜能本质及其开发的课题后,加德纳受命由他写一阐述人文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理论的专著,一九八三年他将他的研究成果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智能的结构》一书,它的出版标志着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的诞生。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假说是每个人在学习和使用概念、技能上存在着天生的优势和偏好差异。他证明了每个人有八种以上智能。只要潜能开发得当,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1、言语—语言智能:有效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的思维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进行计算、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

3、音乐—节奏智能:对音质、音量、旋律、节奏等具有敏感性、具有成功运用这些要素的思维能力;

4、身体—动觉智能:运用整个身体或部分身体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思维能力;

5、视觉—空间智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模式,并能运用这个模式和思维能力;

6、交往—交流智能:理解他人,并善于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思维能力;

7、自知—自省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思维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那些能够熟练运用公认的“民间分类学”的人。

2、多元智能理论的帮助观

Gardner创建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了线性的、单一的智力观。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即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他认为单纯用纸和笔来区分儿童智能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来的成就是片面的。现在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言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许多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得不到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时成绩很好,工作后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人才极大的浪费。Gardner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了智能的多元性,而且,他不认为这些智能不是简单地平行存在着的。他强调指出:“我们人类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智能,所谓“一组”,即结构的意思,尽管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发挥智能功能时,必须以“组”的形式进行活动,也就是必须协调动作。脑科学家强调必须用整合观点认知脑功能,脑不同区域有不同功能,研究显示,许多高级功能的完成需要有不同脑区的共同参与,智能的发挥也一样。

3、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

Gardner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聪明的,但每个人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却各不相同。一名学生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在体育、音乐、美术或其它方面有所专长,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什么“笨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他强调“有一种说法很普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智商,主要是由父母生理遗传因素所致。我们的理论是对“智商”这种说法的批判。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很有益处。这能和学生增加自信,相信他们都有学习能力,只是途径不同。这对学习具体课程不如其他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智能,建立自信心,然而把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领域渗透。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三、建构主义理论认识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过程认知的发展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学行为。不同的理论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尽一致,也就有着不同教学行为。国内外专家对教学过程发展的本质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2)、我国教育论专家李秉德编著的《教学论》认为,“教育活动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3)、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ner)认为,“教学过程是促进人的成长过程,主要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

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过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无效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更精准的认识,对传统教学认识的重大突破。

2、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建构主义者有句名言,“知识是学会的,不能被教会”。这句话一定程度也反映他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情境设计,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形式活动,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哪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理念,学到新的东西与体验,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来替代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设计、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完成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显示,完成教学过程需要多元理论对教学环节和要素的引领和支撑。才能逐步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多维互动的导学和一目了然的课堂收尾。

实践表明一种教学方法源自相关的教学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的产物,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优越性是能较好地解决部分教学问题,局限性是不能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所以我们提倡多维教育科学理论的整合,引领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学要素的整合,在有效教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LauraErlauer《不可不知的用脑教学法》黄珂、陈萍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

[3]HowardGardner《智力的重构》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

[4]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LeslieM.Boobelssu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buryHousePublishers1988。

关于作文教学的多维思考 篇6

一、一维思考——开垦写作兴趣的土壤(基础)

为了不让语文的写作教学走进死胡同,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改革创新,用细致耐心的工作去培植学生兴趣的土壤。

首先,兴趣在生活中。当代中学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感染,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视听手段,已经拥有大量生活信息。新旧观念在他们的脑中碰撞,如果我们用适宜(或形式或题材)的作文引导他们,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其次,兴趣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知识,体味思想,感受引人入胜的意境、美好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与运用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再次,兴趣在体验、获得表扬和赞许中。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学生真正学了,自身才能发展。我们要创建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创新知识的课堂和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二、二维思考——创造主体写作的空间(空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思想观点永远是个体思考和生命体验的结果,它有着强烈的个人标记,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允许个性创作,不能要求“千人一面”。

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和个性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并交流。创设多维的、个性化的思维空间,课堂才能实现以学生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连锁共鸣的多元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

三、三维思考——开展有效的写作教学(立体进行)

先前我上写作课,习惯于把题目或材料留给学生,做一下简明扼要的提示后,便由学生自由发挥。可学生常常为写什么和怎么写而头痛,内容空洞,不具体,更不会“画龙点睛”。那该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于是有了“设置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写作“冲动”的做法。有时,我会让同学表演个小品,让其他同学描写这个过程;有时,让同学演讲,其他同学写自己的感想。

高一时,最该被保护和重视的,就是学生对学习一切的兴趣,包括作文。我将作文教学,由大变小,化整为零。把作文由课堂,回归生活。“我以我眼看我友”“我以我眼看我师”“我以我眼看我班”“我以我眼看我校”,从学生最根本的学校生活开始,带领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这一阶段,应该避免大张旗鼓地上作文课,而是以短小精悍的活动形式去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高二时,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去分析,开始用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认识。这个时期,教师要逐步辅以写法的指导,尝试多种表达方式,使用修辞方法等要求。由片段文章进入到完整小文章再到整文阶段。但在高二年级,教师依旧需要注重保护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作文的兴趣。这一点尤为重要。

高三年级是备战高考的关键阶段。经过前两年的积累,学生无论在素材还是语言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层面。在这一年中,以考代练,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考试作文的种种要求。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坚持写作(长远发展)

在我的课上,大家推举的作文受好评多的同学最有发言权,我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声音,抱着欣赏的态度看学生的作文,从某个层面来说就是倾听不同思想的声音。还有,树立名人写作成功和演讲成功的典例,不论从哪个角度讲,求“成功”是人类的共有的天性。在写作教学中,老师的讲解、点拨都要以鼓励为主,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语文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我很庆幸我能找到一条让我专注着走下去的路。生活中的诗意文心可以长出兴趣之花,结出智慧之果!

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探讨 篇7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议题和活动为对象进行衡量的会计体系, 它运用会计方法, 为决策者提供信息, 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 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出现了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在较低级的水平, 不论是研究水平还是现实状况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 环境会计目标不明确, 定位模糊

关于会计的目标,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使命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关心的是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很难说两种观点孰优孰劣, 笔者认为分析环境问题, 这两种观点都各有不足:受托责任观强调责任履行情况, 但社会作为资源提供者角色担当不强, 使企业和其他环境利用者将应有责任推卸。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为经济决策服务, 忽视了环境资源的非经济价值, 使环境会计提供信息偏重经济利益考量。因此, 环境会计缺少一个站在社会和生态角度的目标定位。

(二) 环境会计准则缺乏, 制度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法》基本未涉及环境会计方面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尚未建立, 在一个制度不全的环境下, 相关监督与管理机构缺少实施依据,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钻漏洞的机会。因此, 只有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才能使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重视环境问题。

(三) 企业环保参与度低, 信息披露质量差

企业将应承担的环保义务推卸于社会, 免费资源消费观念深入。出于自身利益, 企业都不愿意过多考虑环境保护, 发生的环境支出也都是迫于政府压力, 致使参与环境会计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愿意披露环境信息, 且对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披露很少, 这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为缩水, 政府及公众难以了解到企业环境的真实情况。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分析

通常企业考虑到投资决策中的环境成本主要是一些可以货币化的显性成本, 如企业污染处理成本、环保管理成本、污染检测成本等, 这些成本可以当期量化, 但还有一些环境成本是隐性的, 如或有环境负债 (法律上可能会负担的罚金) 、企业形象损失成本、生态资源的恢复费用、环境风险对策费用、企业推进绿化而承担的社会费用等。这些成本的投入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节能、社会形象、环保效率等综合效益, 但其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明显, 企业并不明确究竟哪些隐性环境成本因子对企业发挥的效益最大, 因此, 可引入模糊综合评判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 确定企业成本因素集根据环境成本特性, 可确定企业的成本因素集U={U1, U2, U3, U4, U5}。

(二) 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 即以上各环境隐性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V={V1, V2, V3, V4}= (弱、较弱、较强、强)

假设通过抽样, 在沪市选取200家上市公司, 进行模糊矩阵分析:

(三) 对成本因素进行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综合评判, 对U1, …, U5的权重进行赋值, 得到

(四) 归一化处理C=B*R= (C1, C2, C3, C4, C5) , 并对C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对C中每个数除以

从C*中可以得到权重最大的项, 与Ui相对应, 从而可以找到制约企业经济绩效的诸多环境成本隐性因子中, 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大 (假设得到C2所占比重最大, 则对应的是企业形象损失U2这个环境成本因子) , 那么企业就应重点改善外部形象, 通过环保措施, 加大企业自身环保宣传的作用。

通过模糊分析, 就可以明确环境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模糊关系, 使企业在节约环境成本方面更有目标, 有利于企业优化环境收益。不同类型企业可以针对本企业环境存在问题和想要优化的方向分解环境因子, 代入模糊矩阵, 从而明确制约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因子。

三、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

通过对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的综合评判分析, 笔者建议基于以下方面建立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

(一) 加快制度规范, 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

我国已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保护法》等环保法律, 但《会计法》仍欠缺环保内容, 这使得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 面对这种情况, 国家应发挥其宏观规范职能, 加快推进会计法规制定, 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纳入会计法, 以强制力形式约束企业环境会计行为,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同时, 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的环境问题引入准则, 使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二) 加大制造者责任, 将循环经济思想引入企业内部

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中的直接产品成本, 对于废弃物回收及污染治理等的环境开支, 被认为是“外部不经济费用”, 未将其归属于产品成本, 而是转嫁于社会承担。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环境外部费用内部化”的政策必须通过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承担, 使企业自觉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消费观念。此外, 改变末端治理为全面治理, 在企业发展中引入循环经济思想, 使企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社会资源。同时, 政府还应出台财税政策, 以税收为手段, 鼓励企业自觉保护环境, 也迫使经济主体放弃高污染的行为。

(三) 落实环境会计实施, 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企业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大型企业可独立一人担当, 中小企业可以由财会人员兼任。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政府应针对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 (上市公司、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进行试点, 使环境会计真正落到实处。

(四) 建立环境审计,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当前, 我国的环境审计应以独立第三方——国家审计为主导, 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制造者责任和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同时, 还应联合环境保护机构, 聘请环境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审计工作。此外, 还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对于能够货币化的环境费用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立项, 例如:不能将排污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等统一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反映。同时还应建立能够体现企业环境绩效的非货币化信息披露机制, 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初中英语教学多维评价分析 篇8

一、评价主体多维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 也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 将评价融入学习生活, 使评价无所不在, 使其成为学习者自身的一种需要。

(一) 自主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所以,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而且, 自主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的学习者, 他们就会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随时反思、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例如, 在测试学生背诵情况时, 可以设计以下评价表 (见表1) 。

学生可以根据上表中的各项提示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 作出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来反思学过的内容, 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通过评价、反思、再评价、发展的过程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 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评, 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监督、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 且益于相互间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如在检查学生表演对话时, 可就以下两方面加以评价:1.语音、语调和节奏是否自然, 是否能使对方听懂;2.信息组织是否合理, 表达与交流是否流畅。同时, 要求各组组长详细记录考核的过程, 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一直在教学中占主要且又重要的地位, 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和期末评价等。

首先, 课堂评价要本着客观、可接受的原则, 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真正使教师的评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学生内心引起共鸣, 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并经过努力以达到预期标准。课堂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如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 可以用“Wel done!”“You did a good job!”“You deserve the highest praise!”“I’m very glad that you make progress every day.Congratula-tions!”等话语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还在犹豫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的学生, 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ight or wrong, and just try to say something.”加以鼓励。对于答得不够好或答错的学生可以说“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Try again.”“Good, but...”等来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 使之树立信心, 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温暖和亲切的鼓励与期望, 有所收益。

课堂书面评价主要是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来 (见下页表2) , 由此分析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并以15%纳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见表2) 。

其次, 期末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业状况。为了使期末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笔者设计了期末测试评价表 (见表3) , 包括课堂参与情况 (Class Participation) (详见表2) 、单元测试 (Unit Tests) 和期末测试 (Summative Tests) 三部分, 其中单元和期末测试里包括口试 (Oral Tests) 、笔试 (Written Tests) 和做事测试 (行为、性能) (Performance Tests) 。这样, 既避免了纸笔型测试 (paper and pencil tests)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四种技能, 又通过要求有真实环境 (real-life situation) 或者近似于真实环境、设计任务型活动 (task-oriented activities) 的做事测试, 使我们的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见表3) 。

(四) 家长评价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 无暇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作业或考试试卷随便签名应付了事。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设计《学生在家听读情况表》时, 尽量减少家长的负担, 由家长根据学生实际听读情况填写。然后, 在家长会上, 将小组活动情况向家长通报, 并把学生小组合作的作品向家长展示。

(五) 互评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因为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 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由此, 设计此“成绩报告单” (见右栏表4) :

以此, 充分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思想。教师不仅要填写总分, 还要填写三个方面的分数, 写出评语, 父母也要从家长的角度写评语,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估, 肯定自己的成绩, 找出问题。这样, 既可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又可将评价变成了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签名______学生签名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注:此表根据高兰生的设计修改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

多元评价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 而要强调学习在真实情境下和实际生活中进行, 如可采用观察、记录, 让学生完成作品或任务, 团体合作计划, 实验、表演、展示、口头演说等多种方式。[4]《标准》也明确提出,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 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 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 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关于具体评价方法,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 要注重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要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既能关注结果, 又能关注过程, 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为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考试后的反思时, 应先提出以下问题: (1) 你认为这次考试成功吗?为什么? (2) 在本次考试之前的复习中, 你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最不满意的一点是什么? (3) 针对这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 下一步的学习你将如何做?经过讨论、反思后, 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这次考试我可以考得更好。没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在考前忽略了听力。我掌握最好的是课文和对话里的习惯表达方式, 所以单项选择和情景交际这两大题我一分没丢。下一阶段我应该注意加强听力训练。”也有学生会说:“我对自己的复习还算满意。考试时答得很顺手。总共丢了8分,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粗心所致。”通过考试后的这样反思, 引导学生淡化终结性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学会修正学习策略。

(二) 要注重质性评价, 关注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鉴定与选拔, 常常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来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合格与否、优劣程度如何, 而忽视了教育评价的诊断、改进等目的。几个世纪以来, 世界各地的教育均强调其选拔功能, 教育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5]对于各个阶段被淘汰或即将被淘汰的学生而言, 他们很少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对自己和未来都缺乏信心, 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 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 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 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调查问卷、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如建立“英语班级报纸”, 以小组的形式, 创办《周刊英语班报》, 设计“新闻”“表扬栏”“才艺展示栏”等版面, 让全班学生对每期班报进行评价, 根据各科教师的建议和推荐, 定期公布表扬、展示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作品。家长会时集中展览所有班报,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才能和进步, 并对所有班报做文字评价。

这种质性评价的方法, 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 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历程。通过展示学生才艺, 使学生和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和孩子成长的足迹, 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激励他们的创新欲望, 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兰生.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and the writing of test ite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风华.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评价[J].教学与管理, 2003, (6) .

多维一体促进高中体育教学 篇9

1 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偏差

在传统模式下,体育教学仅仅是体育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很多高中体育教师已经能够改变传统的的教学理念,在现在的教学中,能够把健康教育和体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仍然有一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这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些误解,对教学理念拿捏不准。例如经常在课堂上将健康知识进行强化,反而将体育课程的相关技能弱化,这样一来,使得学生们在体育课直接表现的机会和时间都大大减少[1]。除此以外,笔者还发现现在的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非常少,在课堂以外甚至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流和接触,这样的氛围不利于体育教学活动成效的提升。

1.2 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轨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中学校仍然会出现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轨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校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来安排课程的。例如,一些高中在开设体育项目时,种类较少,必修课仍然以球类和田径类项目为主,还有一些学校增加了健美操的项目,但是这些仍然满足不了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项目的局限性,有的只适合于男生运动,这样一来,更缩小了学生的选择。

1.3 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

目前的体能测试成绩计算仍然沿用的是单独核算的方式,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有很多学生除了在体育课内的成绩以外,还有课外锻炼、奖励加分等,这些都没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忽视了对课外体育运动的培养和认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育所提倡的健康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定量评价较多,对定性评价重视不够。这些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需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1.4 教学硬件和软件教学设施不完善

由于目前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因此导致在体育教学中,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很不完善,相对落后。在体育硬件设施上,主要表现在体育器材不足,体育场地不够用,学生们想去锻炼身体,但由于场地限制,很多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也会出现体育器材损坏、闲置等现象。在体育软件设施上,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在开展运动时,缺少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相对大学来说,高中阶段的社团活动还很不成熟,缺乏相应的体育活动社团,这样一来在校园中也没有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大大减少了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

2 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措施

2.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这门学科一直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更是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因此,高中体育课程更是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加学生的健康体质作为根本目标。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将体育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拿捏好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比例[2]。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并且学生们也感兴趣的保健知识,融入到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休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体育运动保健指导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体育和健康的关系,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同时还能够掌握必要的体育保健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今后的体育锻炼实践中正确运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 改变教学方法

2.2.1 增加多种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增加表演化、模拟生活化、游戏化等方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在教学中,简化运动规则,降低动作难度,使其适合高中学生的训练强度。除此以外还要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使其能够从多维度讲授体育课程。

2.2.2 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多媒体在表现形式上,声形并茂,是一个有优势的教学手段,因此高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一是在可以补充大量体育基础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奥运会的体育赛事,在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的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可以演示一些较难的动作教学。例如在演示鱼跃前滚翻动作教学中,在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时,对于“跃”的动作要领难以完全领悟,笔者运用多媒体进行真人演示慢镜头动作播放,让学生按照“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等5个动作要领进行仔细观察与揣摩,在室外课教学中成效明显提升[3]。

2.3 合理分配体育学时

在课内时间,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合理分配学时。例如,在第一学期,可以开设必修基础体育课和体质达标测试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以便于达到教学效果。如果遇到天气情况,刮风、下雨、下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安排适合这些天气的体育活动项目,尽管在室内上课,也不要忽视体育课程的授课质量,培养学生全面锻炼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2.4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是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来确立的,围绕着培养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思想、健身能力的教学目标,打破高中体育的传统评价方法,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综合的体育教育行为,将体育教学、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建立一个新的高中体育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综合的评价。

2.5 加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

第一,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能运动,各个学校的体育场馆应该实行开放政策,且开放的时间和设施也要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第二,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也要丰富多样,同时需要对体育场地和设施增加投入,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高中体育也在日趋走向完善化,针对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应该进行全面的改革。该文从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策略分析,从而找出优化的相应对策,使学生在增强体育素质的同时,加强了身体素质的锻炼,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体育这门学科一直都以较强的实践性这一优势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改进以及完善,高中体育也在日趋走向完善,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中却有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也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完善显露出来了。该文从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策略分析,从而找出优化的对策缓解问题。

关键词:多维一体,高中,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北.高中体育实施选项教学的高效教学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199.

[2]费永清.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改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2):184-185.

初中英语词汇有效教学多维探索 篇10

一、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情况, 还存在着词汇意义的认识与词汇的识记教学两个突出的问题。

1. 词汇意义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有的教师在讲解词义过程中, 明显地使句子和课文内容与词义脱节, 进行单独的讲解。这种完全抛开句子和课文内容孤立地讲解词义的词汇教学方法, 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2) 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辨清、也不能正确有效处理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关系。 (3) 对词汇教学不分主次, 不分孰轻孰重, 教学力量均衡分配。

2. 词汇识记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词汇教学中暴露出脱离句子、脱离课文内容、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三脱离”形象, 识记效率十分低下, 收获甚小。 (2) 教师没有遵循记忆的原则和规律而进行有效合理的复习和检测词汇。 (3) 教师采取非科学、积极、有效的错误补救措施, 要求学生死背词汇表。

二、词汇有效教学的方法

众所周知, 直接影响一个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这个人拥有词汇量的多少。因此, 学生必须具备充足的词汇量。唯有如此, 才能读得熟练和听得明白, 而且可以为说和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要提升交际能力, 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培养语言能力, 而词汇则是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语言能力的核心部分之一。

1. 词汇与词块教学方面

词汇法 (lexical approach) 的观点认为, 词汇是由许多词块 (chunk) 的整合和集合而成的。因此, 教师要将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怎样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块或语块上, 并且运用这些词块或者语块构成完整的句子和篇章, 而非教给学生独立的词语。教师把词块教学搞好了, 学生就会提升表达能力, 这是当前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亟待解决好的问题。

2. 联想教学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联想和分类的方法, 促使学生把词汇的记忆置于一个大的意义环境之中。而且学生联想的组合越紧密, 他们对词汇的记忆就越牢固。

3. 用词造句教学方面

学生在造句之前, 首先要搞懂所学词汇的解释, 认真研读教材或词典的例句, 然后利用模仿例句来灵活而有规律地变化部分句子成分, 这样就可以造出富有创造性的句子了。每一个句子都是词汇所包含意义和句子语法结构所显示意义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记忆典型例句并辅以造句等进行实践训练, 永远要比单纯地记忆孤立的单词效果好得多。这样的益处在于既辨明了各自的词性, 又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用法。学习词汇旨在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 从学习语言到应用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造句练习。造句是记忆、积累和掌握单词的最佳方法。

4. 加强作文练习巩固词汇教学方面

作文是锻炼和检测作者遣词造句和有章法地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英语教师在英语作文教学中应运用好这一原理。当前的英语作文教学存在着基本词汇教学的时间分配与效率的问题。作文教学非常耗费精力、耗费时间, 然而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点早已被无数的事实所充分证明。

在教学新词或词组中, 如果这个词或词组与以前所学的词组意义相同或相近时, 教师就可经常采用作文的形式进行比较辨析和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语义和句型作为主线, 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比较和辨析, 以克服混淆不清、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这种以语义为教学核心、以句型为教学主线的词汇教学方法, 摒弃了孤立学习词汇的弊端, 把词与句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时还把句子组成文章, 使词汇前后有序联系, 纵横交错, 有条不紊。例如新教学动词watch (观看)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watch, look, look at, see, read等词义相近的词或是词组, 进行比较与辨析, 并要求学生将这些词或词组运用在一段话中。就作文的本质而言, 它是语言应用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作文既是教学手段, 也是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 英语词汇教学要充分地揭示词汇的音素、结构、性质和搭配的内在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在词义不同的语境中应用词汇, 让他们有效地感知和认识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交际的需要和生活实际, 开展相应的语言活动, 培养和提升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单词的音、形、义正确发音, 注意拼写规则和构词法等;提倡读、写、听结合, 以及利用词汇的内在联系组织识记材料,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改变单纯知识传递、优化词汇的教学方式中提高教学质量。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教师要潜心研究词汇教学的规律和策略, 指导学生科学掌握记忆词汇的规律。如果忽视了词汇教学, 那么就是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词汇教学一定要结合词汇的意义, 教师要在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的同时, 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在语境中接受词汇知识并将把所学得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 如此反复实践, 学生的词汇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之后, 采取单词音形结合训练是培养他们快捷长久记忆单词的有效途径。音形结合训练具体分为熟音、音意联系和音形联系。熟音, 即要求学生在准确拼读的基础上, 反复进行发音训练, 直至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音意联系, 即要求学生根据发音准确判断出单词的基础意义和根据基本词意熟练读出单词的正确发音, 建立好单词音意之间的初步联系。音形结合, 即要求学生把单词划分成音节拼读和记忆, 养成按照音节来拼读、尝试回忆和强化拼写的良好习惯, 用规律指导记忆。要强化不规则读音音节的训练, 掌握记忆的重点。教学实践充分证明, 随着单词量的不断加大和学生音形结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单词记忆的效果会越来越凸显。

参考文献

[1][英]Michael McCarthy.英语在用剑桥初级英语词汇[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2.

[2]王星华.英语词汇习得的方法[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7.1.

多维体验: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篇11

一、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感悟内心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忘记自我,使其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真真切切地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角色体验是融合文学作品和探究性阅读的独特的切入口,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应,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留白之处,让学生展开想象。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八次》一课,教师在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时,便充分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布鲁斯王子,如何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

师:现在你们就是布鲁斯,你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

(四人小组讨论)

师(指名一生):现在,你是布鲁斯王子,其他同学都是士兵。面对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们,想办法把他们动员起来吧!

生(痛心疾首地):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我们的人民很痛苦(师建议: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救救他们吧!

生:蜘蛛给了我很大启发,只要坚持到底,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

生(振臂高呼):士兵们!同胞们!拿起你们的武器,把侵略者赶出去吧!冲啊!

(台下的“士兵们”热烈鼓掌、高呼)

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一个角色,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体验,走进文本,与文本的角色内心相互交流,丰厚内心感受,体现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本真宗旨。

二、情景体验:品味词语,习得语言

所谓情景体验,就是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有所感悟,情感有所激荡,从而在体验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要想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味道,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词语,联系语境,展开合理想象,使词语变成活的画面,化作活的情景,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有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关键词(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理清全文脉络,胆战心惊是因为 ;提心吊胆是因为 ;敬仰和赞颂又是因为 。领着孩子们与文本进行了第一次对话。

而后紧扣这三个关键词,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领孩子们与文本进行了三个回合的对话:(A)与黄河对话——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B)与羊皮筏子的对话——感受黄河之险、筏小人多带来的“提心吊胆”;(C)与艄公对话——感受艄公勇敢机智、镇定机敏引发的“敬仰、赞颂”。

教学生学语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纵观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并品味关键词,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在层层递进中,将学生的情感之澜推向高潮,在步步加深中,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在语义的浓缩和膨胀中,使艄公这一形象在学生的脑中越来越清晰,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真切。

三、对话体验:放飞童心,享受情趣

教学本身是很朴素的对话过程,孔子培养学生,苏格拉底启迪青年,都凭借着最单纯的手段——对话,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于永正老师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最亮眼的一条就是对话艺术。于老师在引导学生背诵《草》一诗时,凭借其精湛的教学应变能力和对教学的精心预设,展开了与学生情趣盎然的“对话”,让学生在活泼而又严肃的对话中学习语文。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上台)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注意。

生(很认真地):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故作老态):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本正经地):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点头笑道):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锁起眉头):“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耐心地回答):这句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紧追不舍):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笑):不是“窟窿”是“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作恍然大悟状):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四、品读体验:传情达意,提升思想

“美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由此可见,美读能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如于永正老师让学生读《爱如茉莉》时,学生读得虽很流利,但语气把握不够好,于老师就范读了一遍。于老师读得声情并茂,读小女孩的话时是小女孩的声音——童音,读妈妈生病的话时是虚弱无力的声音,如果你只听声音不见人的话,肯定想象不到这是一位已经71岁的老人在讲课,听得大家热泪盈眶。大家都被文章中的那份真情感动了,更被于老师那份对事业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听完了于老师的范读,立刻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朗读好课文真的不简单。最高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舍得花时间在朗读课文上,给学生时间,也给老师时间,一切都不能心浮气躁,还要努力做到“书是读懂的,要带着思考去读”。这也是于老师的经典名言。

运用多种体验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感悟中习得语言,丰厚心灵,增长智慧,逐渐形成丰富的语感,这样就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之路上,使课堂有趣、有味、有效。

给作文教学一个独立多维的空间 篇12

一、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时,缺乏系统的教材和训练的系统。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呈现出大面积的“无序”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高中语文课时的安排上,作文课没有明确地固定下来,这就使作文教学成了一项有弹性的软任务,即它只能隶属于语文课本的教学,随教学进度的松紧而随时给以调整,甚至取缔。其结果是作文课的随意性大,教师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多写几篇也行少写几篇也行。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老师对理论知识不重视,使得理论知识很难形成一个由理论到实例或由实例到理论的科学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

二、“高考的分数驱动力”影响甚至左右作文教学。

众所周知,作文分占整个高考语文试卷总分的43.75%。由于受到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高考的分数驱动力”带到了高中作文教学中,甚至还在高一年级时,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考试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上。由于这种直奔“主题”的作文教学方法规格高、要求严,非但不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抹杀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兴趣,从而导致学生怕写作文甚至厌倦写作文。

为了解决近年来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由此产生的低效益、负效应,根据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我已经走出了一条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一)固定作文教学的课时和写作课的时间。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绝对服从语文课本教学的毫无独立地位和自主能力的课程。这就使得作文教学难以有用武之地。鉴于此,我把写作教学从课本教学中独立出来,开辟出一片属于作文教学自己的新天地,即定下作文教学的课时和写作课的时间:一周一节作文课;把每周五的语文课固定下来,定为写作课。一般,一周写作,一周评讲。这样为作文教学的循序渐进和创作本身的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制定写作工程教学体系。

作文教学是直接作用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工程”,它着眼于通过训练把写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转化为能力,在“转化”二字上下功夫。所谓“写作工程”,就是一个基本技能训练体系。它要求在写作原理的指导下,按定向要求进行训练,以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确保了作文教学的课时和写作时间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写作工程教学体系”,即把高中三年的作文教学当作一个大的单元来训练,在这个大的单元里,根据写作学的规律和学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高一到高三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实践证明,“写作工程教学体系”可以克服写作训练中的随意性、重复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只有一种形式,即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按照要求写作。这种单调的写作形式缺乏生动性和新颖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对写作课的麻木与厌倦。另外,课堂写作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因此,应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在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鉴于此,我充分地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和学生课余时间,从作文的多样化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开设阅读课。

写作离不开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领悟文章的真谛,开拓视野,以自身的体验去感悟人生的经历,接触社会生活,从而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及养料并在写作中得以运用。古人所谓“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翅膀,毫无疑问能促使写作水平的提高。每周我都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一节阅读课,或在教室,或在图书馆。其具体步骤是:首先,布置阅读的文章。本文主要是从近期报刊杂志、各种选修课本、学生作品、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挑选出来的具有较强个性、思想性、时代性、创新性、启迪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然后,提出阅读要求。每次阅读课后,把学生的读书笔记收上来,在检查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若干篇,给予表扬和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 开设说话活动。

口语表达传递信息迅速,是应用最广泛的交际方式。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频率高,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本身就是写作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课余时间,我在班级开设了说话活动。具体的措施是:首先,让每个学生提供1—2个话题,把所有的话题装在一个盒子里。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上讲台来以抓阄的形式挑选话题;学生挑选到话题后,思考1分钟,之后,围绕所挑话题说话。最后,评委(由语文教师和4名作文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当堂打分、亮分,分数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带入语文期末总评。说话活动开始时只说1分钟,熟练了之后,可以增至3—5分钟。说话活动这种作文形式深受学生的好评,学生在这种喜爱的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3. 开设演讲比赛活动。

演讲是面对观众,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的一种说话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演”,就是用表情、姿态、手势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一是“讲”,就是用话语来表达思想。可以这样说,演讲比赛是说话活动的延续。因此,我在说话活动的基础上,在班级开设了演讲比赛活动。演讲比赛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赛,由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演讲,根据得分的高低,挑选出前20名学生进入决赛;第二阶段是决赛,由进入决赛的20名学生演讲,从中评出前8名,给予适当的奖励。演讲比赛可以结合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展开,放在课外活动里,分若干次进行,整个活动的时间可以跨越一个学期。评委仍然由语文教师和4名作文比较优秀的学生组成。实践证明,演讲比赛活动同样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朗诵自己的佳作。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和延续。

上一篇:语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下一篇:民间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