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论文(共11篇)
柔情论文 篇1
大脸猫导读: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警察为了工作顾不上家庭,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令人起敬。那么,作为警察的孩子,小作者眼中的爸爸, 又是什么样的呢?
出场人物:二号老爸
特点:热血、柔情
可爱指数:☆☆☆☆☆
每当在大街上看到呼啸而过的警车, 看到威风凛凛的警察,我内心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会让我想起我的老爸—— 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我的老爸中等身材,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目光犀利而敏锐,配上不苟言笑的表情,仿佛可以洞察一切。
老爸特别敬业,为了工作,他常常起早贪黑,所以一天里我们几乎很少能正面相处。正因为如此,老爸非常珍惜能够陪伴我们的时间,舍不得错过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他关心我的学习,关心妈妈的工作,总想把最好的、最珍贵的东西留给我们。每个天未亮的早晨和万籁俱寂的深夜,我和妈妈都能感受到老爸的温柔的亲吻。
老爸不仅疼爱子女,还是个重情重孝的人。记得有一次奶奶生病了,我和妈妈都去照顾。老爸当时正在处理一个大案件无法抽身。当得知奶奶生病的消息时,我清楚地看到他泛红的眼眶, 我知道老爸一定还偷偷地掉了眼泪。在那些日子里,无论忙到多晚,老爸都会给我们打电话,询问奶奶的病情,关心我和妈妈的情况。虽然那时我还不到十岁,但小小的我已经懂得,老爸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无法照顾家庭的那份无奈。
我爱老爸那种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热情,更爱老爸对家庭的那份似水柔情,有老爸在身边,我才觉得家里更温馨。
(指导教师:王姬)
用鞋子诉说柔情 篇2
——Dannie Bill (美国女作家兼模特兼演员)
就是那么几厘米,拉开了女人身体与地面的距离,也让女人远离了现实几分。当少女蜕变为真正的女人时,她可以依然剪时髦的短发,穿最酷式样的套装或是紧身牛仔裤,但她不能不穿高跟鞋。
高跟鞋永远和风情万种的女人联系在一起。如今,她已超出时尚的范围,而融艺术与雕塑于一体。有的纤纤细细,有的豪放不羁。每一种款式都极至地吐放自己的风格,不可思议地将个性的夸张、玩世不恭和超级性感融合在一起。
回归情怀
瓢形小高跟是灰姑娘午夜逃跑时留给王子的完美想象。她走起路来轻便又不失挺拔,逛街、上班往往一天下来,脚踝也不会感到劳累,许多女人都对她的舒适钟爱不渝。
婀娜视线
7厘米左右的细高跟是大多数女人的首选。尖尖细细的鞋跟和完美的鞋弓将女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高贵、优雅表达得淋漓尽致。
较劲的美
铁血柔情林觉民 篇3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 大量阅读进步书刊, 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 从字义上可以看出, 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 不免喜忧参半, 甚至可以说是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 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 年, 18 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 不仅知书达理, 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 爱由心生”。当时, 他的家非常清贫, 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 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 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 她心满意足。
1907 年, 当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 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 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 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 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 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 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 与君绝同, 天真烂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 年春天, 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 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 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 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 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 林觉民异常忙碌, 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 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 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 没有财政补贴, 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 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 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完成这一任务, 可是当时陈意映已经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无法成行。1911 年4 月的一天, 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 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 即1911年4 月24 日深夜, 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 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 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 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 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 《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 伤情处, 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 都小到蝇头了, 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 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 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 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 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 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 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 郑重嘱托道:“我死, 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 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 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 畅论世界大势”, 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 建立共和, 能使国家富强, 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 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 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 命人把镣铐打开, 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 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 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 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 肝肠如铁, 心地光明如雪, 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 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 遂下令处死。死亡临时, 林觉民面容平静, 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 “吾辈此举, 事必败、身必死, 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 豪气干云。
【阅读指津】 阅读传记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 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林觉民的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标题中的“铁血柔情”四个字很好地概括了林觉民的性格特点。“铁血”是指他为了革命抱负而显得刚毅绝决的一面, “柔情”是指他对妻子家人温柔而深沉的爱意, 这本来矛盾的一对却集合在传主林觉民身上。
少年时, 他辜负了父亲光宗耀祖的指望, 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 渴望做展翅高飞, 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婚后不久, 为了实现革命理想, 他挣脱了儿女情长, 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为了广州起义的顺利进行, 他积极筹备, 马不停蹄, 即使回到家乡也不能与妻子朝夕相对;起义前夕, 他挥泪写下《禀父书》《与妻书》, 表现出为革命杀身成仁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审讯, 他大义凛然, 侃侃而谈, 畅谈世界大势, 宣传共和主张;死亡来临时, 他面容平静, “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 视死如归, 从容就义……这些无一不表现出他“铁血”的一面。
东渡扶桑, 远离爱妻, 一直心里怀歉意;撰写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的文章《原爱》;起义前三天传达给父亲《禀父书》中“儿死矣, 惟累大人吃苦, 弟妹缺衣食耳”的深深自责;想到革命尚未成功, 想到妻儿父亲, 他因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而黯然落下的眼泪……这些无一不证明他是为爱而生。
如果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 林觉民可能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温情的丈夫, 然而当时却是“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他看遍世间凄凉, 不愿苟且偷安, 告白妻子“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决意“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蹈死不顾!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革命与家庭之间,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敬佩他投身革命的义无反顾, 认为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 置生死于度外, 无所畏惧地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舍弃对自家的小爱而为了像父亲、妻子这样的全天下人而斗争, 这是一种更为博大的爱。有些人认为林觉民斗争方式上存在问题, 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 只不过徒增伤亡数量罢了, 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 对于整个光复事业意义是极其有限的。我不愿苟同后者的看法。假如林觉民放弃理想, 与妻儿安稳度日, 这真是陈意映心中最爱的才志冲天的丈夫吗?假如没有林觉民等一批批革命志士的尝试与牺牲, 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历史前进的动力总会无形中驱使某些人们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正是他们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 如果连鲜血都未曾见过的民族, 永远不可能进步。作者在文章中充分展示了林觉民的矛盾, 这也使得他的抉择更勇毅、更悲壮。
其次, 还应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 本文不仅有正面描写, 还有侧面烘托。文章最后一段叙写会审时敌人都为之折服。两广总督张鸣岐赞美他“面貌如玉, 肝肠如铁, 心地光明如雪, 真算得上是奇男子”;水师提督李准为林觉民打开镣铐, 允以纸笔, 当林觉民口含血痰时, 亲手为他端来痰钵。这几笔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表达了作者崇敬、赞美、惋惜之情。
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感情丰沛饱满, 语言生动形象, 极富文学性, 让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老于历史长河之中。
阅读时, 要抓住这篇传记所叙人物的特点和行文的亮点来读。传主林觉民的“铁血柔情”及其表现, 其人生经历的详略处理, 传记最后一段的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人们对林觉民牺牲的价值意义的争论等都是很好的命题点和切入点。
柔情的个性签名 篇4
1、你给的温柔,我还是那么着迷
2、那句我喜欢你,温暖了我一整个冬季我曾经爱过,现在伤过,我没必要在做什么,只有好好活着,
3、我们错过了某些错过、却能够一如既往的活着。
4、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的人,在我心里同样都是无可取代,就算时光覆盖。
5、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如同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6、我不能忍受自己活着 -- 用自己不喜欢的姿态。
7、人生再美,怎如初见。 当生活把我们打哭,活着,就要热烈而美丽。
8、当生命找不到答案 活着就只成了习惯 当神情变得木然 笑容也只是勉强
9、亲爱、我们的承诺、我们的照片、我们的回忆、永远绽放在那个属于我们的夏天、
10、并非我的年少无知,只想保留那仅存的一点点天真
11、‵寻找残留的幸福,我的世界写满了对你的思恋。
12、最后的最后,用命守护你。
13、你忽然的一句我爱你,让我在喧闹的火车站失声痛哭。
14、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15、第一根白发,得到恨;最后一根白发,得到爱。
16、※ 阻挡一切可能心动的理由 ︶ ̄
17、我很喜欢逗号,因为它永远也不会结束!
18、勇敢的不是我,是因爲你溫暖了我的手。
19、左心房的幸福总是流着右心房的悲伤。
20、我心中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老、
21、我用向阳花,去诠释阳光。
22、/ ﹏、等待雨,是伞一生的宿命。
23、爱情就是个梦,而我睡过了头。
24、- 你的一句路上小心゛我早已习惯了听你说的这句简简单单的话。
25、透 過 黑 色 的 夜 空 , 看 到 了 繁 星 點 點 的 點 綴 。
26、薆是那颗手心里面的红豆、鲜艳欲滴却美嘚吥能入口。
27、我痛的疯的.伤的 在你面前哭得最惨。
28、我开始独立,开始不爱任何人,包括我自己。
29、我永远不会忘记,和你一起在天空中描绘下的未来……
30、每 个 夜 晚 静 静 的 看 你 入 睡 ,那 种 感 觉 就 是 幸 福
31、い 我要做奈何桥的守护者、这样我就可以陪你渡过。
32、梦幻的爱情得不到永恒,醒来了就像是刚结束的电影,意犹未尽。
33、向日葵仰望幸福的路是太阳,而我仰望的幸福是有你的陪伴。
34、你有了你的新欢 却忘了曾经信誓旦旦说爱的旧爱。
35、温暖伴随着记忆残留,剩下的温存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感受
36、爱情是昂贵的橱窗,陈列出来的都是华丽的幻想。
37、等,无止境的等,而思念却填满了我的心
38、天空没有了太阳,那向日葵如何仰望她的爱。
39、我们不要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只要一个怀抱冷的时候抱一抱,就够了!
40、拥入你的怀抱,温暖、甜蜜、满足,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
41、你说你看着俄旳信息眼泪往下掉。呵。旳大笑话-
42、我不会忘记,你出现在我生命。
43、我们分手的第520天,那夜我彻夜难眠。
44、七月,盛夏,栀子花正开的美丽,而心疼已经渐渐弥漫开去。
45、- 俄 要 的 并 不 多 ° 一 个 你 就 好 ° | - 俄 给 的 不 多 °只 想 给 你 全 部
46、花心碎,叶落散,花飞花落花灿烂。
47、风吹起如花的流年、而你成为最唯美的点缀
48、〆、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旳阳光。
49、没有结局的日记,渐成灰色的字迹,我爱的那个他在哪里。
另一种柔情 篇5
应该说我们单位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早上一般是豆浆、油条、茶叶蛋,几样爽口小菜,另有牛奶、稀饭供应。中午如果是米饭,一般会有荤素两个菜;如果是炸酱面,则有肉炸酱、鸡蛋炸酱可供选择;另有饺子、包子、烩面之类调剂,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周不重样。单位对食堂是有补贴的,饭菜价格很便宜,早上、下午都是五毛钱,中午一块钱,管饱。自己在家做,算上柴米油盐之类,成本就比这还要高了,何况还要贴时间。因此,绝大多数同事都在单位吃饭,特别是中午,满打满算就两个小时时间,在单位吃了饭还可以休息一会儿。像老王这样,每天中午在路上来回需要40分钟,休息时间就没了,图的是啥?莫非他在家还是个模范丈夫,要做饭给太太吃不成?
昨天和老王一起陪客人吃饭。老王借了我的手机到外面打电话,隐约听到“我中午不回去了,你自己做饭吃吧”。等他入席后,我开玩笑说:“怎么,不回去还要向太太请假啊?”老王愣了愣,然后笑道:“这倒不是。我是叮嘱她,要自己做点好的吃。不瞒你说,我们双方家境都不是太好,要经常补贴老人,平时就比较清苦了。我要是不回去吃饭,她就不做饭了,自己吃个馒头就对付一顿。你们不是一直奇怪我为什么不在单位吃饭吗?我回家去吃饭,她就能吃好一点。有些好菜她舍不得下筷子,我还要说自己吃不下了,给她剩着才行。”
那时,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原来,爱人之间的关心和体贴是无处不在的,就连回家吃饭,也是柔情一种呢。
(责编/朱茂星)
柔情论文 篇6
村里的辽阳亚新农业设施加工有限公司是辽阳市首批农业设施加工企业, 辽阳亚新主要生产日光温室建材产品, 在为本地及周边地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支撑的同时, 更为本村高效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条件。2015年, 辽阳亚新依托自身产业优势, 在村里积极建设农业采摘园,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在短短半年内, 就建起占地200亩、拥有80余栋温室的前杜采摘乐园。目前, 采摘园的生产及配套服务设施日益完备, 园内的儿童乐园、餐厅、垂钓园、小公园等颇具规模, 集观赏、采摘、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旅游服务日渐成熟。
一个由原本从事农业温室装备生产的工业企业兴建的采摘园, 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实地走访采风过程中, 笔者切实地感受了一番“铁骨”背后的别样“柔情”。
走进采摘园, 右面是停车场, 左面是儿童游乐园。可别小看了这座儿童游乐园, 许多前来休闲旅游的年轻妈妈对它可是纷纷点赞,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来说, 这里更是游戏和娱乐的好去处。进场路的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栋栋温室, 采摘园内所有温室均采用亚新公司的轧钢厂生产的钢架等温室建材产品及配套技术, 在建材购置和温室搭建过程中, 节约了大量成本, 同时也是对亚新温室建材产品的有效宣传和推广手段。
温室墙体覆盖着很厚的草帘子, 保暖性能出色。由于是白天, 温室的温度达到25℃~28℃, 走进温室有些闷热, 但草莓的清香仍然扑鼻而来, 满眼红红的草莓果, 摘下来尝一尝, 鲜甜多汁。
采摘园负责人马先生介绍, 今年采摘园开园以来, 已累计接待3万余名游客, 主要来自辽阳及周边城市。受前期“草莓乙草胺”风波的影响, 5月份游客数量有所减少, 当地草莓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也有所下降。在省内农业部门积极澄清和辟谣以后, “乙草胺”风波逐渐趋于平复。
谈及未来的发展, 马先生仍然信心满满。采摘园的建设和发展刚刚起步, 目前能够提供的采摘品种仅有草莓。马先生告诉笔者, 采摘园正在积极筹备其他蔬果品种的引进和生产, 以后肯定会有多种蔬菜和水果供游客观赏、采摘和品尝。采摘园在面向游客提供零售的同时, 还有着比较完善的批量销售渠道, 草莓打上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 通过无公害栽培生产的草莓味道甜美、果肉鲜嫩, 上市后供不应求。
柔情论文 篇7
关键词:中国风格,钢琴,作品
爵士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与流行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以演奏流行歌曲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1949年以前, 西方爵士乐在中国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 当时只是以流行歌曲为主题, 在歌曲创作上借鉴西方的爵士元素, 逐渐形成了中国风格的爵士钢琴。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主要有:
一、《夜来香》
《夜来香》的作者黎锦光1, 他是中国流行歌坛的开拓者和奠定者。1916年随父赴北京读书, 1920年随父到上海, 进入其二哥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小任教。同年7月回长沙, 在第一师范补习班学习, 班主任是毛泽东。1925年毕业后升大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 参加北伐。1927年到上海, 进中华歌舞团 (后即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 直到民国22年解散。民国24年明月歌舞团恢复, 他任演员、作曲、指挥, 成为“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1939年, 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任编辑, 为上海各电影公司作曲。黎锦光写曲速度快, 质量高, 《夜来香》《香格里拉》《拷红》《采槟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数百首流行歌曲皆为其作品。其中, 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采槟榔》 (1939) 、为电影《渔家女》创作的插曲《疯狂世界》 (1943) 、《夜来香》 (1944) 和《香格里拉》 (1946) , 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 以各地的民歌、小调为创作素材, 并从京剧及京韵大鼓中汲取营养。在钢琴伴奏方面, 借鉴了西方爵士音乐的要素, 广泛采用七和弦和切分音, 形成动感十足的舞曲风格。
《夜来香》由李香兰 (山口淑子) 原唱, 简单的曲式结构, 轻灵的伦巴节奏, 歌曲意境极其清新脱俗, 要求演唱音域宽阔。作品采用了五声音阶和其声音阶相结合的“中西混合”风格, 以欧美作曲技法特点为基础, 借鉴爵士音乐的和声做伴奏织体 (多采用七和弦、九和弦) , 吸收了中国民歌《卖夜来香》、古曲《夜来香》的旋律, 形成了巧妙、自然、和谐的结合;配上轻快活泼的拉丁舞节奏——伦巴, 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受到各阶层听众的追捧。
二、《玫瑰玫瑰我爱你》
《玫瑰玫瑰我爱你》作曲者是陈歌辛2。他早年跟外籍音乐家学习声乐、作曲、指挥、配器, 古典音乐功底深厚。一生创作歌曲近200首, 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恭喜, 恭喜》《夜上海》《小小洞房》《初恋女》《凤凰于飞》等歌曲, 至今仍在海外及港、台、澳等地盛唱不衰。而《春之消息》组歌及《度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歌, 则在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一时, 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他的作品大多采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相结合, 钢琴伴奏部分借鉴西方爵士乐的和声进行以及伴奏音型, 受到大众的喜爱
《玫瑰玫瑰我爱你》全曲素材简洁、易唱易记, 旋律轻松明快、奔放昂扬, 歌词形象鲜明、诗意盎然, 巧妙地将城市情怀和民族音调汇成一体, 表现了“风雨摧不毁并蒂连理”的情怀。全曲为单三段体结构, 主部音乐建立在富有民族风格的五声音阶基础上;中部的对比性段落是符合西洋音乐进行特点的七声音阶旋律;再现部完全重复了主部音乐, 旋律的展开突出了爵士音乐元素中的切分和重音移动等手法。伴奏部分, 则完全采用爵士钢琴擅用的伴奏音型及和声进行, 充满动感;乐曲的结束和弦配置是爵士乐结束时惯用的I7和弦, 给人以摇摆、不稳定的音响效果。它在20世纪40年代走红上海滩、走红全国及后飘出国门到海外, 在被Frankie Laine翻唱成《Rose, Rose, I Love You》之后, 1951年登上了全美音乐流行排行榜榜首。在国外流行至今, 是第一首在国际上广泛流行和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歌曲。
三、《夜上海》
《夜上海》是电影《长相思》插曲。词曲配合紧密, 以宫调式写成, 在和声方面较为频繁地使用七和弦、九和弦与十一和弦, 增加了整首乐曲的和弦厚度与和声张力, 旋律带有明显的爵士风味。一直以来被视作为老上海的象征, 一听到该曲, 就会令人联想起老上海的情调。它惟妙惟肖地勾画出灯红酒绿的都市风光和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格, 是大上海的“音乐风俗画”, 也是上海的一张“音乐名片”。当时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歌星姚莉和周旋都有演唱过这首歌。
四、《蓝花花布鲁斯》
《蓝花花》是一首陕北信天游, 刘雪庵对其进行爵士化的尝试, 借鉴西方现代化作曲技巧, 又保持民族神韵。将原来的上下句对称的8小节, 改编成符合布鲁斯和声框架的三句12小节, 并给旋律和弦配上七和弦为基础的变化和弦, 音乐新鲜、灵动, 颇具创造性。
五、《月亮代表我的心》
爵士风格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是改编移植优秀的乐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 追求审美的通俗化和音乐语言的群众化的代表作之一。它使用了波萨诺瓦节奏型, 这种既定爵士节奏型是摇摆和切分结合的一种特定节奏组合。爵士节奏不仅被运用于伴奏, 而且还渗透入旋律声部。表现为在不影响旋律辨认的情况下, 有限切分音的运用。
受到爵士音乐风格影响的歌曲还有:严折西的《告诉我》《如果没有你》, 陈瑞祯的《等着你回来》等。
水木清华的物理汉子也有柔情 篇8
小时候,对清华的印象来源于书架上众多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样的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清华”于我而言就代表了学问之集大成者,极是向往。不想多年后能够保送至此,用一颗物理的心近观水木清华荷塘月色。
七十岁的单车
新生入学报到当天,第一个印象就是自行车。清华之大,从东北角的宿舍紫荆公寓步行去西门外圆明园站坐地铁,至少半个小时,自行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清华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新生进校头等大事就是买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
车辆之多,课间道路之挤,十米宽马路还能堵自行车的估计也就只有清华了——用来练车技却是再好不过的。左窜右窜,见缝插针,时刻准备飘移、急刹、跳车,包括灵敏度、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在内的各种功力指数自然直线上升。
在清华校园内骑车需要格外谨慎, 尤其是那些骑着除了铃铛不响啥都响的破“永久”的大龄工科男,说不定你撞上的会是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院士。 当然,如果不幸相撞,那绝对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赶紧厚脸皮地勾搭上,聊聊普朗克或者希尔伯特,说不定21世纪最明亮的科学种子会就此生根发芽,再说不定未来又有一枚院士made in Tsinghua (Tsinghua是清华的英文名)。
女汉子胜似纯爷们儿
理工科类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阳盛阴衰,女生自然都是手心里的宝。每年的3月7号女生节,自然是众汉子们表现的时候。
拉横幅喊口号是清华的传统,又是理工男们施展文墨展现风情的好地方。从机械系的文艺范儿“世人只看到你的车铣刨磨铸锻焊,却没看到你的琴棋书画诗歌舞”,再到化学系的学术范儿“7白雪公主+22二货放电=化21”,应有尽有。
尤其是物理系,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高居全校性别悬殊榜之第一。本班姑娘只有“四朵金花”,加上隔壁班正好凑齐“七仙女”。晚上,一堆汉子把姑娘们拐到一间黑屋子,勒令她们闭上眼睛。等她们睁开眼,没想一群平日里只会讨论理论物理的汉子们正围成一个圈,一人手里捧着一只蜡烛,齐喊“女生节快乐”,姑娘们感动得差点就要泪流满面了:终于不再是“女汉子”了!
不过,这一天的美好也就仅限于这一天。清华姑娘们的悲剧恰恰就在于女生节太过美好,剩下364天,胜似“纯爷们儿”,练就一颗铁骨铮铮的心:强悍心,清华造——不分男女!
烤土豆里的疏狂贤达
大学生活的关键词就是“学术”,用句广告词来说:清华人不是在做学术就是在去做学术的路上。作为中国理工科界的最高学府,清华学子当然不会是只懂得泡图书馆上自习做实验闷头闷脑的书呆子,人文情怀也是必备素质。
大一暑假时,和团队去川西藏区做木雅藏族文化文献田野调查。正好碰上四川多地遭遇暴雨洪水,一到山区就遇上道路多处塌方,辗转数条路,最后只能徒步翻山。抬头望山,目测坡度为80度,坡体湿滑还荆棘丛生,难度系数0.9有余。赶来接我们的喇嘛,很是担心我们就此打住。
你可以轻蔑地说是我们犯浑不知天高地厚,也可以崇拜地理解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总之,大家背着几十斤重的包,手脚并用,抓石头拽草茎攀岩奋勇往上爬。到了山崖边上,相互打量才发现对方浑身上下泥汗俱下,连头发都不能幸免,整个就一叫花鸡。
在山里一天三顿只有土豆、玉米和老腊肉,白天爬两个小时山路上山采访,晚上在喇嘛家各司其职,用国际音标记录木雅藏语,处理藏历图片,整理录音……忙完正事后就与藏民一起烤土豆喝酒聊天,一时之间还自我感觉有点“竹林七贤”的疏狂贤达。
从舞台动作设计、音效合成制作到视频录制、后期剪辑,真的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道具亦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生活在哪里,物理就在哪里:牙刷画上刻度就可以变身天平跷跷板,化学剂染色粉笔能开出绚烂烟花,游标卡尺可以为泰迪熊裁布做嫁衣,剃须刀可以当飞刀斩断细绳开启滑轮组多米诺……
上台之前,我们很紧张,彼此打气。很庆幸,收获了连续不断的尖叫声和掌声,《暗度陈仓》成为了全场最火爆的节目,没有之一,现场气场high到顶点。
学生节之后不久就要专业分流了, 在这之前班里做了最后一次班级旅行, 二十多个同学北上内蒙。站在空旷辽远的乌兰察布大草原,一群人穿着统一的班服又唱又跳又笑又闹,平日里严谨不苟言笑的众GEEK此刻只管放浪于形骸之外,既不窈窕淑女也不谦谦君子。班旗在大风里招摇显摆,紫色的校徽也在绿的地和蓝的天里时隐时现—平常低调惯了,容我招摇一次。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群人摆出了THU (清华大学的简称)的造型,让大地见证我们清华物理人被外界妖魔化下的真性情。
柔情论文 篇9
“昂然风骨,身背利剑,一生行侠仗义,醉武成痴的绝世高人”,这段文字是对传统布袋戏中“武痴”的描述。对武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本文主角确是非常特别之人,用“痴迷”来形容他对Cat®(卡特)设备的喜爱程度丝毫不为过。
初识Cat,一见钟情
刘飞来自安徽,安身上海,在正式触足工程机械行业之前走过不少的弯路。在接触过Cat®(卡特)设备之后,刘飞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并决心要拥有自己的Cat®(卡特)设备。终于在1993年,刘飞凑够了46万元购买了一台二手的Cat®(卡特)320挖掘机。苦心经营了一年之后,这台挖掘机为他带来了40余万元的回报,于是刘飞决定再购置一台全新的Cat®(卡特)挖掘机。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刘飞不得不卖出自己的第一台Cat®(卡特)320挖掘机,令刘飞惊讶的是这台挖掘机再次出售居然卖出了47.5万元的高价。Cat®(卡特)设备如此高保值让刘飞深感意外,被刘飞视其为“创造财富的宝贝”。刘飞对卡特设备的喜爱也越发不可收拾,时至今日,他的Cat®(卡特)挖掘机数量已经达到了17台之多,刘飞的事业也随之壮大。
众所周知,挖掘机的作业环境导致设备沾有泥土、油污等现象再正常不过。“我认为我是全国最爱惜Cat®(卡特)设备的用户”,刘飞说道,他为操作手定下几条规矩:上车换鞋、干活戴手套、下车洗车等等,并且在每台挖掘机的驾驶室内都配备了坐垫、椅套和地毯。不仅对驾驶员的驾驶环境做了优化,还可以培养驾驶员的良好操作习惯。刘飞对Cat®(卡特)设备的呵护程度可见一斑。他讲到:“很不忍心让Cat®(卡特)机器不停机地干活,直到干到动不了,然后卖掉。”所以每当项目完成之后,他都会带领员工为设备“洗衣服”,从大臂到斗齿,从外壳到履带对设备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和清洁。
在刘飞心中一直视Cat®(卡特)设备为家人,他的Cat®(卡特)设备无论是哪一年买进的,看上去都干净整洁,没有上山开矿、下山挖土的劳顿感。而且新设备买进的时候第一件事不是干活,而是从头到尾的装饰、保养。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痴迷Cat®(卡特)设备吗?刘飞憨厚地笑过之后说:“我相信在一辆整洁机器与一辆破旧机器之间,没人会选后者;整车干净的话,哪里有问题如漏油等一眼就能看出来,方便故障的定位。”
“玩CAT,我更专业”
刘飞称自己为“工程师中的工程师”,他曾经把Cat®(卡特)320C挖掘机改装成Cat®(卡特)320D挖掘机。无论是斗齿的改装、吨位的改装,亦或是大臂上显眼的“刘飞机械”标识,无一不显示出他对Cat®(卡特)设备的喜爱与痴迷。
事业的成功与刘飞对Cat®(卡特)设备的这份炽热情感分不开,走进设备仓库,随处可见印有“CAT”标志的配件包装盒。他说:“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的设备,如果还用不正规的配件,心里很不舒服。我坚持要用原厂配件,即使贵一点,但是用着放心。”对于日常的维护保养,刘飞也按照保养手册的规定进行。
“选对了方向,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成功的。我能把公司做起来,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选择Cat®(卡特)设备。它们不仅外形漂亮,干活还有劲,到哪里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谈到经营之道,刘飞仅用5个字表述:“留人留CAT”,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刘飞对员工和设备的态度。
智待财富,人格升华
在刘飞的办公桌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刘飞正站在讲台前,背景是其捐助学校的开学典礼。一个艰苦打拼多年,在Cat®(卡特)设备强大战斗力的助推下距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并没有贪图享受,而是将自己收获的成果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而对这些,刘飞并不愿过多的讲述,因为他认为把自己的部分财富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变成社会的财富、他人的福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鲁迅的浪漫柔情 篇10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他们的通信后来结集为《两地书》出版,鲁迅在该书序言中说:他们之间的书信里,“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特别是鲁迅,直至1927年初,在给许广平写信时抬头仍是“广平兄”,而许广平则早已以“我亲爱的老师”相称了。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根本不懂浪漫,毫无柔情可言,其实不然,有一种浪漫折射在小事上,浸润于细节中。
1926年3月6日,鲁迅日记记载:“夜为害马剪去鬃毛。”“害马”,是鲁迅对许广平亲昵的戏称。在女师大风潮中,许广平等6名学生被校方开除,布告“即令出校,以免害群”,故有此一说。“剪去鬃毛”,也许是替她修剪秀发,也许是隐含深意吧。此事表明,两人感情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已亲密无间。
同年9月,鲁迅南下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则去了广州,两人约定各自奋斗两年之后再相聚。思念总是痛苦的,有时却也是浪漫的。鲁迅平素为人冷峻而严肃,但这个时期,他的许多言行却呈现出匪夷所思的另一面。
那时的厦大如同僻处荒岛四无人烟,鲁迅每天都要去邮政代办所看看有没有广州来信,他暗自数过,从住处至邮政所的距离大约80步。邮政所内外各有一个邮筒,有一次他半夜去给许广平寄信,把信投在外面的邮筒里,回来后想起邮政所的伙计是新换的,而且满脸呆气,便不放心,第二天又写了一封信,投到所内的邮筒里。
校园附近有一棵相思树,鲁迅曾独坐树下打发寂寞的时光,不料一头猪颠颠地跑过来啃吃树叶。这相思树叶在鲁迅心目中可是爱情的象征啊,他怒不可遏,一跃而起,同猪展开决斗……
风风雨雨中,鲁迅终于抛下一切顾忌,和许广平走到了一起,于1927年9月从广州同赴上海定居。
1929年5月,许广平已身怀有孕,鲁迅只身前往北平探望生病的老母。夜深人静,他在西三条寓所的“老虎尾巴”遥想伊人:“此刻是二十三日之夜十点半,我独自坐在靠壁的桌前,这旁边,先前是有人屡次坐过的,而她此刻却远在上海。我只好来写信算作谈天了。”
鲁迅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精心选用了两张漂亮的花笺。许广平爱吃枇杷,鲁迅便先选了一张印着三个通红的枇杷的,第二张花笺则以并蒂莲为背景图案。许广平心领神会:“那两个莲蓬,并题着的几句,都很好,我也读熟了。你是十分精细的,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手捡起就用的。”
北平之行,鲁迅带回上海的是小米、棒子面……这些在别人眼中粗粝而缺乏情调的东西,都是许广平平时爱吃的。
春去秋来,9月底的一个早晨,他们的爱子降临人世。翌日下午,鲁迅特意买了一盆文竹送到许广平的床头。枝叶纤纤、如片片翠云的文竹,远不如鲜花那样绚丽夺目,却能养眼、清心、怡情。
鲁迅从未买过珠宝服饰、胭脂香粉送给爱人,却常以书籍相赠。1934年冬,他将一部《芥子园画谱三集》共四卷赠予许广平,这部清代的国画技法画谱虽非原本,却值得珍藏,因为它蕴含着一番深情。鲁迅在首卷扉页上题下:“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里没有那种催人泪下的浪漫,可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浪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艰难岁月里,有两颗甘苦与共、相知相爱的心始终不渝。
柔情论文 篇11
原四川省省长张皓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考察晨光院时说:“晨光院是一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因为这里聚集了一批国内高分子领域的一流专家, 掌握了有机氟等化工新材料技术。有机氟材料具有耐化学性、热稳定性、不燃性、非粘性和摩擦系数极小等卓越特性, 广泛应用于军工、电子、电器、机械、化工、纺织、医药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它的历史上镌刻着中国国防化工的动人故事。
晨光院与江西星火、青海黎明、广西曙光、四川火炬一样, 都是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时代产物。在备战备荒的岁月, 为了能够在遭受帝国主义第一轮打击之后有回手之力, 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 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吉林等20多家科研机构的近千名根红苗正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离开城市, 告别亲人, 在沱江岸边的锁江塔下集结。
晨光院的创业者, 操着南腔北调, 怀揣赤子之心, 为着共同的梦想——建设中国新材料基地, 报效祖国而奉献青春、辛勤耕耘。他们在生活、工作和科研条件极为艰苦与简陋的情况下, 一年之后研发生产出第一批军工急需产品。随后, 多种国防军工产品相继在晨光院诞生, 并且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令晨光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是每当卫星上天、潜艇下海、火箭升空, 晨光院都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嘉奖, 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着晨光人的荣光。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快, 军品项目大幅减少, 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还没有作好思想准备的晨光人经受了市场严寒的考验。
中昊晨光院生产基地一角
当年晨光院辉煌的时候, 当地有言:“富顺姑娘快快长, 长大嫁到晨光厂, 又吃鸡来又吃膀。”当晨光院陷入困境之时, 坊间又有戏言:“晨光老大哥, 天天往下缩。” (注:“缩”是四川方言, “滑”的意思)
时至今日, 许多晨光人对那段岁月仍然记忆犹新:大批装置闲置, 一度发不出工资, 迫于生计, 成百上千的科研人才流向东南沿海, 一些年轻女孩甚至混迹灯红酒绿的场所……
西逝的沱江在哭泣, 高耸的锁江塔在悲鸣, 几万晨光人的心在滴血, 这个为国家“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群体路在何方?
晨光的困境, 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他们都竭尽全力给予过支持, 但对于缺失造血功能的晨光院来说, 仅靠外部输血并非长久之计, 困难随着岁月的增长而一天天加重。
90年代后期经过改革体制、开拓市场、转化成果, 逐渐拨云见日、走出困境、扭亏为盈;2006年与鸿鹤化工联合组建昊华西南公司, 晨光院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投资建成多套生产装置, 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扩大经济规模。
……
2010年9月9日, 是一个值得晨光人记忆的日子, 这一天, 一个身材娇好、皮肤白皙、性格泼辣的女子成为了晨光巨轮的掌舵人, 她的名字叫李嘉。
人们不禁要问, 李嘉能挑起这副重担吗?她能驾驶这艘巨轮绕过暗礁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吗?她能当好这个3000多人的大家庭的家长吗?她能引爆晨光这颗威力无比的原子弹吗?
记者带着一串串问号, 于2012年初春来到了晨光院, 走近了李嘉, 采访了几十位晨光人。让我们揭开李嘉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共同见证晨光院在不到两年时间营业收入由10亿元跃升为20亿元, 利润由6000多万元跃升为5亿多元的跨越发展之道, 让我们将一个个问号拉直。
结缘晨光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李嘉的老家在嘉陵江畔的重庆合川县, 祖祖辈辈受惠于川流不息的嘉陵江。父亲为了感恩嘉陵江, 当可爱的女儿出生时, 取名为李嘉。除了感恩嘉陵江之外, “嘉”字有美、善之意, 可见父母对李嘉寄托着美好的希望。李嘉排行老二, 她还有一个大两岁的哥哥李里。
李嘉的父亲在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 分配到了自贡的印刷厂, 李嘉4岁时全家由合川迁徙到了自贡。
在李嘉的印象中, 父亲是一位典型的谦谦君子, 任何时候都礼让在先, 生怕对不起别人, 逢事都要先替别人考虑。李嘉家住顶楼, 父亲一再教育李嘉和哥哥走路要轻点, 一次李嘉与伙伴玩耍时弄倒了椅子, 发出了过大的响声, 李嘉遭到了一向温和的父亲的严厉批评。
李嘉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小学语文教师, 性格开朗、聪明能干、心地善良, 深得学生们喜爱, 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 热情的她总是竭尽所能给予帮助。母亲善于持家, 做得一手好菜, 缝纫、刺绣、编织, 样样精通, 即使在家庭收入不高的年代, 母亲也把家庭生活打理得温馨舒适、其乐融融。兄妹俩的童年是在小伙伴羡慕的目光中度过的。
父亲的仁慈礼让, 母亲的泼辣能干基因在李嘉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彰显。
李嘉从小学到高中, 成绩不算拔尖, 但爱动脑筋, 富于幻想, 乐于助人, 深得老师和同学喜欢。她从小喜欢化学和语文, 对文字特别敏感。1986年高考如愿以偿考取了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分析专业。
李嘉至今记忆犹新的是, 在大学期间结识了同班同学即丈夫唐毅。
他们之间的姻缘、与晨光结缘都源于一个见义勇为、英雄救美的动人故事。
李嘉从小家教甚严, 加之她年龄在班里最小, 当别的女同学早已成双成对牵手校园、花前月下之时, 她在大三之前将一些男同学的示爱挡在了门外。
那时交通不便, 放假时坐火车回家需要40多个小时, 因路途遥远, 路情复杂, 女生一般都要与男生结伴而行。大三的最后一个假期, 自贡的几个同学结伴登上了由长沙开往成都的列车。入夜时分, 疲惫了一天的旅客大都昏昏入睡。当李嘉睁开睡眼时, 正见一个盗贼把手伸进了对面座位一位大爷的口袋。
李嘉没有过多考虑自身安危, 良心驱使她本能地用脚踢醒了大爷, 使盗贼未能得手。羞恼的盗贼们拔出了尖刀, 低语道:“还敢放水, 想不想活?”面对盗贼的凶相与尖刀, 李嘉有了几分惧怕, 此时, 被惊醒的唐毅也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水果刀, 回应道:“我看谁敢!”
列车在宁静的黑夜快速穿行, 车厢里剑拔弩张。列车到站时, 同学们相约跳窗下车, 等那伙盗贼挤下车门, 他们已经跑到了车站派出所, 从而避免了生命之险。
李嘉本应在下一站转车, 由于这一变故不得已从富顺绕道回自贡。为确保安全, 家住富顺的唐毅决定送李嘉回家, 一路上给她介绍富顺的风土人情。路过晨光院时, 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院落、威严的门卫吸引了李嘉的目光, 部属研究院、军工背景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从此, 唐毅和晨光都在李嘉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走到了一起。
一年以后, 他们放弃留城的机会, 相约双双分配到了当时交通还不方便的晨光院。1992年, 他们幸福地走进婚姻殿堂。
初到晨光, 他们都被分配到了基层岗位, 经受着“蘑菇效应”的磨练。那时的晨光院人才济济, 他们像沙堆里的一颗沙子, 并不起眼。
后来企业遭遇困境, 常常发不出工资, 小孩需要父母资助养育, “啃老”让李嘉感到痛苦, 也曾困惑和迷茫过。但她对这里的领导和师傅, 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始终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 总不相信自己选择的晨光院会就此衰败下去。离开心爱的地方, 告别心爱的事业难免心有不甘, 于是咬着牙关坚持留了下来。
儿子一天天长大, 转眼快到上学的年龄。为了家庭生计, 为了能让儿子读得起书, 不给父母添更多麻烦, 唐毅选择了暂时离开。在当时大多数离职人员都或多或少从事与晨光产品相关的业务情况下, 他的原则是决不损害晨光的利益, 甚至不再从事化工。他受聘于成都一家知名的投资公司, 其专业学识、管理才能和创新思维很快受到了老板的器重, 不久就晋升为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负责大型项目的运作, 享受优厚的待遇。
几年后, 院领导动员唐毅回院工作, 李嘉也希望他能回院贡献力量。为了李嘉, 为了晨光, 唐毅义无反顾地说服了老板, 处理了手头事务, 回到了晨光院, 为院里的营销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奉献着汗水和智慧。
多年以后, 李嘉回忆起当年的这段经历, 感叹冥冥之中自己与晨光的缘分似乎是老天安排。
唐毅知道, “盛木之下无茂草”, 李嘉担任院领导后, 自己只能作片绿叶护红花, 他一如既往地理解、支持、呵护着李嘉, 这也是李嘉觉得愧疚的地方。李嘉说:“夫妻之间, 平平淡淡才是真。懂得替对方着想, 就是人生幸福。”
从李嘉家中电视机前“家和万事兴”的饰物上, 不难看出这个温馨港湾和人生驿站为她的事业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与活力。
女高音穿云破雾
四川不仅是一个出伟人的地方, 而且是一个出歌手的地方。听人介绍, 李嘉的歌唱得很好, 音质很美, 很有穿透力。但自从肩挑重担之后她很少进歌厅, 而她的女高音却穿云破雾, 发出晨光人的强音, 为向外界说明晨光院, 为晨光院争取国家政策和科研项目做出了不懈努力。
由于盆地缘故, 四川常年云遮雾罩, 难见太阳, 故有“蜀犬吠日”成语流传。
1995年11月, 《中国化工报》两名记者深入晨光院采访后写了一篇以《雾锁晨光》为题的特稿, 分两期在《中国化工报》发表。记者以凄婉的笔墨描写了晨光院当时的艰难困境, 犹如重重浓雾锁住了晨光。当年的晨光人才流失、人心涣散、装置停产、生活困难, 尤其糟糕的是前路迷茫, 人们不知道路在何方?
四川的浓雾遮挡了太阳的光芒, 也衰减了晨光院对外传播的声音。
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 国家有关部委很少听到晨光院的声音, 因从晨光院分离到成都的有机硅研究中心 (俗称“晨光小院”) 已在国家科技部立户, 所以晨光院在国家科技部的户头被删除。当其他院所每年从国家获得几百万元乃至几千万元事业费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 晨光院却与国家经费无缘。
曾经为中国国防化工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 而此时处于困境与饥渴中的晨光院, 多么需要得到甘霖春雨的滋润, 多么需要得到政策阳光的普照啊!
谁来传播晨光院的声音?谁来担当架通蜀道通往京城的使者?
院领导将目光投向了踏踏实实摇了几年瓶子, 向领导汇报工作有条有理, 敢于推翻权威专家结论的李嘉, 领导相信李嘉是承担此项重任的不二人选。
2000年, 是李嘉值得庆贺的一年, 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走马上任科技规划处副处长, 主持工作。科技规划处对于研究院所来说, 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对这个岗位人选的要求十分苛刻, 不仅需要熟悉院里的主导产品专业知识, 而且需要具备科技管理与对外沟通能力。
在李嘉的履职会上, 院长给李嘉交待了两项重任:一是强化科技管理、推进成果产业化;二是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为晨光院的发展改善环境、创造条件。
李嘉深知肩头担子的分量和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领导和这个神圣的岗位。
李嘉从档案室找来上级部门历年下发的有关科研院所的文件, 对相关条款究根溯源, 掌握来龙去脉;对有关政策熟烂于胸, 对答如流。她通过研读上级政策条文, 增强了信心, 看到了希望, 她要努力从政策的缝隙中为晨光院的发展拓出一条通途。
为了尽快熟悉与部委沟通的程序、方法与技巧, 2000年, 院里安排李嘉到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实习一段时间。李嘉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每天提前到办公室, 不仅抓紧熟悉新的工作岗位, 还主动为领导和同事们打水泡茶、扫地擦桌。李嘉的敬业精神、聪慧好学和乐观性格, 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领导和同事们主动向李嘉传授知识、讲解程序、提示方法、真传秘笈。一个月后, 她出道下山, 初试锋芒。
2011年11月12日省委副书记李春城 (右一) 在市县领导陪同下莅临晨光院视察。图为李嘉院长 (前左一) 在展厅介绍情况
她把恢复晨光院在国家科技部的户头当作了首选目标。她认为, 恢复在国家科技部的户头是争取国家政策和科研项目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才有资格享受相关政策, 正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但这又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李嘉根据政策条文, 准备了充足的申报材料, 不厌其烦地向科技部相关司局领导反映晨光院的诉求, 还请来国家石化局、原化工部科技司、财务司和昊华总公司相关领导帮做工作, 盛邀科技部有关部门领导亲临晨光院调研考察, 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一来二去, 许多经办领导被李嘉的精神所感动, 由此对晨光院多了几分关注与理解。晨光院的申请终于引起了国家科技部高层的重视, 经过慎重研究, 国家科技部终于破例在2001年恢复了晨光院的户头, 也是同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一分为二的同类单位里唯一的两家都在科技部立户头的企业。从此, 晨光院精心策划项目, 每年都能从国家得到100多万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李嘉为此项目整整跑了两个多月, 磨破了鞋子, 跑细了腿,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在科技部立上户头对于晨光院的意义远远不止每年100多万元的经费, 而是为晨光院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 安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树立了一份胜利的信心。
李嘉是一个善舞者, 有了舞台的李嘉, 不断上演着精彩的舞姿。
晨光院的许多高新科研成果,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得以激活催生。2000年以来, 晨光院从国家得到的政策补贴和项目经费达到2亿多, 仅2011年, 就达到7000多万元, 对晨光院的发展, 对我国有机氟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大多数重点项目, 都是她亲自策划、执笔编写并参加答辩, 而这一次次的考验, 既锻炼了沟通、协调和独立工作能力, 更丰富了专业知识, 培养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在院领导的指导下, 李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成果产业化。在行业中率先突破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产业化技术瓶颈, 取得多项重大技术成果和专利。先后成功实施了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等多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氟橡胶产能居国内第一, 聚四氟乙烯树脂产能居国内第二位。
晨光人不会忘记, 李嘉为此做出的重要奉献。
铁肩担道义
多年来, 李嘉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从来没有想过会当上院长助理、副院长, 更没有想过会当院长。
人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2010年9月9日, 晨光院院长的担子落在了她的肩上。
2 0 1 0年, 属“十一五”规划收官和“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期, 经过国际一流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规划, “十二五”期间, 中国化工和昊华总公司都将有机氟新材料作为战略发展重点, 有机氟将成为中国化工和昊华总公司棋盘上的一个重要棋子, 晨光这颗原子弹将真正引爆。
任建新和昊华总公司总经理胡冬晨等领导研究决定, 晨光院由原来西南公司管理提升为昊华总公司直接管理, 并通过职工民主推荐和人力资源中介公司测评选择晨光院院长和班子成员。李嘉在民主推荐和中介测评中脱颖而出、众望所归。以李嘉为院长、王家贵为书记的晨光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应运而生。
此前, 任建新只是经常听说晨光院有一个踏实能干的女副院长, 对李嘉了解不多。在作出正式任命之前, 任建新把李嘉请到了办公室, 同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谈话。从李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坚定的语气、干练的气质、得体的举止、微笑的面容中, 任建新认准晨光院的院长就是她, 她就是他要选的院长。
2010年9月9日, 是晨光院新班子上任亮相的日子, 胡冬晨和昊华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王述纲亲赴晨光院主持班子调整会议。任建新因当天下午出国不能亲自前往, 在办公室参加了电话会议, 并对李嘉为首的新班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这是任建新第一次参加三级企业班子调整会议, 足见晨光院在任建新心目中的位置和对李嘉这位女院长的期待。
川南富顺之夜是那样静谧, 可李嘉却怎么也睡不着。站在窗前凝望夜空心潮难平。
李嘉上任后, 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 而是广开言路,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计职工、倾听心声。还通过党办和工会收集整理职工意见130多条, 李嘉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从哪里迈步。
李嘉在就职会上, 面对上级领导和全院干部发出了:“感恩组织, 担当责任;尊重历史, 弘扬晨光精神;尊重科学, 倡导科学、民主决策;尊重职工, 不拘一格用人才;为自己争气、为企业争光”的铮铮誓言。
职工不仅要听领导怎样说, 更要看领导怎样做。
西逝的沱江可以作证, 盛开的铁树可以证明, 500多个日日夜夜, 李嘉办公室的灯光常常熄灭得最晚。李嘉没有节假日, 没有双休日, 以只争朝夕的意识履行着组织和职工的重托, 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描绘和践行着晨光院的发展规划, 她将整个身心献给了晨光院的事业。
氟化一厂厂长王华告诉记者:“李嘉的敬业精神令我们十分敬佩, 她每天晚饭后坚持到办公室工作。由于白天厂里事情多, 我们经常要在晚上向她汇报工作。”
司机李刚告诉记者:“我的车后备箱常年放着方便面和饼干, 李院长外出办事为了赶时间, 常常几块饼干一盒方便面对付一餐。”
2011年6月16日晚8时许, 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造成外部供应电力闪停, 严重威胁各生产装置的安全运行。正在办公室工作的李嘉立即冒雨赶到生产现场。没有通知, 没有要求, 党委书记王家贵等班子成员赶来了, 生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赶来了, 生产分厂的管理人员也赶来了。在李嘉等领导的指挥、协调下, 立即启动极端天气下的生产组织应急预案, 各部门快速反应、团结协作, 连续化解了6次闪停带来的危机, 确保了生产装置的安全运行。
李嘉的父亲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好, 血糖升高、记忆丧失, 曾多次走失。为了不让女儿分心, 贤慧坚强的母亲常常封锁消息, 报喜不报忧。每当说到父母, 李嘉总是感到十分愧疚。李嘉对“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这句古话有着深切的体验, 她对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怀有崇高的敬意, 因为有母亲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才使她免除了后顾之忧, 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李嘉是一个追求完美、雷厉风行的人, 只要她看准了的事情就会锲而不舍、全力以赴、坚韧不拔。
在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过程中, 为了赶进度, 保质量, 李嘉亲自和科技管理处的同志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准备申报材料。在出差福建白天辗转数百公里山路的情况下, 每天晚上9点后加班修改资料, 5天之中睡眠时间仅10余小时。几天后的评审会上, 晨光院的申报材料无可挑剔, 李嘉的汇报感动了评审专家, 专家们把手中宝贵的一票投给了一个转制院所。2011年11月, 晨光院技术中心成为了转制院所中第一批获得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成功了, 李嘉却因为身体严重透支而病倒了, 她不得不住进了自贡市医院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她不希望将自己病弱的一面展示给职工, 而要永远展现坚强美丽的形象, 她更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不希望同事们为此操心。她与王家贵书记商量, 以在外地出差为由封锁自己住院的消息, 她将电脑搬进了病房, 所有需要处理的公文、请示都在病房通过邮箱、手机及时处理, 常常是一只手输液, 另一只手打电话安排工作。职工只知道院长出差了, 却不知道院长在与疾病抗争的同时仍然及时处理着繁重的公务。
冰心老人有一首诗:“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2011年对晨光院而言无疑是丰收的一年, 继获国家技术中心认定后, 晨光院又被认定为国家创新企业、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朋友都说李嘉是“心想事成”, 李嘉总是报以微笑, 不作解答。她心里清楚, “心想”只是“事成”的因素之一, “事成”的背后是太多艰辛的付出。每当此时, 她的脑海中总会回荡起那首“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优美旋律。
《道德经》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李嘉以若水柔情筑造的铁肩, 担起了晨光院的跨越发展和职工幸福的道义。
如果说李嘉只有柔情的一面, 那是片面的。李嘉在用铁肩担取道义的同时, 也用铁拳威慑和打击违章、违纪和渎职行为。她在一次干部会上说:“心慈不带兵, 心软不打仗”。我们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市场经济从来不相信眼泪, 也不同情弱者。我们需要的是一支有铁的纪律、有战斗力的科研、销售、生产、管理队伍, 散兵游勇是打不了胜仗的。各位领导对害群之马不能心慈手软, 如果心慈手软, 就会涣散队伍, 助长歪风。谁要砸晨光院的牌子, 我们就要砸谁的饭碗;谁渎职塞责, 我们就拿掉他的位子。”她说到做到。
为加强生产管理, 改善现场脏乱差和违章违纪现象, 减少事故发生, 李嘉一方面加强干部职工培训教育, 建章建制, 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顶住压力, 将原岗检组升格为督察办, 由院领导直接管理, 昼夜对生产现场进行检查, 同时设立基层专、兼职安全员, 及时发现、纠正违章违纪行为, 并通过考核奖惩, 不仅严肃了纪律, 整顿了队伍, 现场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今天, 李嘉的严格要求得到了越来越多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大家纷纷把主动履职转化成了一种自觉行为, 为晨光院的跨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两位分厂干部盗卖工厂贵重金属材料, 私分职工空饷的犯罪行为被人举报到了县检察院。李嘉闻听此事后拍案而起, 杏眼圆睁, 指示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检察院调查取证, 决不姑息迁就。如今这两位犯罪分子已被绳之以法, 此案例已成为晨光院廉政建设的反面教材, 反腐倡廉, 警钟长鸣。
两位资深中层干部, 缺乏开拓精神, 群众颇有微词, 多次民主测评处于后列。李嘉决定应用考核结果, 顶住压力, 免除了这两位中层干部的行政职务, 使广大职工看到李嘉敢做敢为, 该出手时敢出手。
李嘉上任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部分驻外经营部进行了全面审计, 发现个别经营部有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 李嘉毫不留情地撤换了这些经营部经理, 以此来教育和提醒大家。
记者在采访陈立义副院长时, 陈立义给予了李嘉很高的评价。记者问到:“你们共事一年多, 李院长是否批评过你?”
陈立义说:“李院长平时很随和, 但她对工作严肃认真, 我曾受过一次严厉的批评。”陈立义回忆道:那是我分管部门起草的一份上报材料, 由于当时我特别忙, 只对材料稍作修改后就报给了李院长签批。那天李院长把我请到办公室, 态度严肃地批评我没有认真把关, 已经过时的数据也没有修改。她说, 如果这样报到上级机关岂不成为笑话, 有损晨光院的形象。希望我今后要认真把关, 不能只当二传手。李院长的话说得句句在理, 我这个男子汉当时觉得特别汗颜。从此后, 我对分管部门也提出了严格要求, 希望大家对工作认认真真、层层负责。从此, 杜绝了马虎塞责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