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休闲

2024-10-12

社区休闲(共5篇)

社区休闲 篇1

众所周知,社区休闲服务体育将是我国新型商品住宅小区服务系列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城市商品住宅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也会相应发展。因此,相应的有组织、计划的社区体育服务将会大大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为了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如何完善与构建荆门市社区休闲体育服务模式,以及当前所处的发展困境势必是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与参考。

1 荆门市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现状

1.1 社区居民对相关体育政策的认知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这些都为社区休闲体育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与改革保障。由于社区管理与信息不够完善,居民对这一点认识还很欠缺。

由表1可知,荆门市社区居民对相关社区休闲体育政策了解的详细调查程度,非常了解2.5%、了解22.5%、不了解50%、非常不了解25%。这些结果充分反映出荆门市社区居在相关政策法规上认知极度不够,尽管信息宣传有了一定效果,但调查结果依然不如意,因而,社区管理部门还应加大信息宣传力度。

1.2 荆门市社区休闲体育服务管理部门情况分析

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发展如何,更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管理机制及管理人员的配备。

由表2可知,在所调查的20个社区中,文化站管理为40%、行政管理室25%、其他机构15%和无机构20%。这说明社区体育管理机构分部基本正常。

由表3可知,社区体育专职人员25%、兼职人员40%、无人员35%,这说明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人员的配置还不够均衡,缺乏专门人员的有效管理。

1.3 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工作内容情况

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内容与项目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对提高社区体育管理水平,增加人员素质,规定制度建设,都有其积极意义。

由表4可知,社区工作内容在体育器材15%、体育宣传10%、体育指导员5%、体育组织35%、体育竞赛30%等方面还不够平衡,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仍不够。这些都要工作部门积极参与。

1.4 社区居民参与状况

社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是要根据他们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来确定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时间、空间、精力等。(见表5)

2 对策

2 . 1 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对社区休闲体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体育工作管理方面仍然是主导,在条件优良地方要加强管理制度,机构组织人员要配备齐全,通过政府牵线,让各方主体参与到社区体育中来,强化责任意识,拓宽投资渠道,让企业参与其中,对企业减免税收,扶持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2.2 强化社区体育指导人才科学化

体育服务培训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培养一批社区指导员,更专业、专门的手段来操作,充分利用社区现有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流程化培训,使他们更科学的指导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

2.3 社区体育器材设施扩充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员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硬件得到充分提高改良,社区居民才能有体育运动刺激,兴趣又会提高,并且规范收费标准,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2.4 社区休闲体育组织网络化构建

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能动性,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服务一体化网络模式,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使社区休闲体育服务形成网络格局,并开展体育竞赛,健身知识讲座等各种软件服务,最终形成内容丰富,参与广度、人员齐全的网络平台。

社区休闲 篇2

摘 要: 本文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黄兴镇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作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41-05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3 000多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1],它们大多位于城市郊区或景区附近,其功能也基本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据测算,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2]然而,在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效益的宏观背景下,农村社区居民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如何?居民对各种影响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导致这些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哪些?这些是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研究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归纳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主要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并通过对不同个体特征的感知差异分析比较,揭示和检验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感知差异的影响。

一、研究区域概况

黄兴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交通便利,是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万,镇区现有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万人。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7亿元,财政收入9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 604元,目前全镇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2%左右。黄兴镇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所获取的经济辐射效应;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生态农业资源与旅游开发。目前,黄兴镇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拥有“农家乐”示范区1个,有28家“农家乐”示范户。此外,黄兴镇还拥有现代农业观光项目5个;对外经营的旅游区8个。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全镇共接待各省、市、县参观团100余批次,游客总量42.97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95.79万元,上缴国家税收50余万元,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蔬菜、花木、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增加附加效益2 200万元以上。

黄兴镇休闲农业旅游已经逐渐转向成熟阶段,近5年来持续深入的旅游开发,对黄兴镇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选择黄兴镇作为旅游影响研究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具体的指标设计及数据收集如下:

(一)调查指标的设计

借鉴相关旅游影响感知测度的研究[3,4],通过向旅游专家咨询、讨论和对农村社区居民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开问卷设计。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关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调查项,这部分主要从“收入”和“就业”两个维度设计28个调查指标,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方式设计,对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做分值处理;第二部分关于个体特征的调查项,主要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旅游相关性特征,共设计了6个调查指标。

(二)调查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法,根据社会学者风笑天的研究[5],在实际的复杂抽样中要考虑到设计效应,最终确定实际样本规模为800份。2007年3月在黄兴镇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2份,经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剔除了较多问项未答、前后矛盾及填答质量不佳的不合格问卷后,共得到有效问卷682份,样本有效率为87.2%。

通过借助SPSS13.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得到α=0.840>0.7,表明数据的可靠性比较高。[6]

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分析

(一)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因子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情况,调查问卷所选择的变量非常多,为了能够减少经济社会影响的变量个数,提高变量的代表性和综合性,本文对所考察的28个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对变量进行了KMO(Kasier-Meyer-Olkin)值的计算和Bartlett球体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931,Bartlett球体检验χ2 值为5 273.83(df=378),其对应的概率分值р=0.000,说明这部分数据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

利用SPSS13.0统计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主成分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方式来浓缩变量数,提取得4个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4.937、3.190、3.036、2.57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46%,显示因子分析效果良好。

根据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指标共性对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22.443%;因子2为“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4.501%;因子3为“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3.799%;因子4为“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其方差贡献率为11.720%。

通过信度检验发现,因子1、2、3、4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分别为0.904、0.809、0.832、0.810,根据信度检验标准,符合信度要求。

(二)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强度比较

通过对每个因子的感知求均值来比较社区居民对4个因子的影响感知强烈程度,进而也可以反映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强度。每个因子的感知均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Ρj——全体被调查居民对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均值;N——全体被调查居民总人数;Ρni——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感知的强度;Ρ璶ij——第n个被调查居民对第i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第j个经济社会影响指标的感知得分;K——第i个影响因子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影响指标个数。

根据式(1)和式(2)计算出社区居民4个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感知强度依次为:“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均值=3.80)>“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均值=3.71)>“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感知(均值=3.51)>“收入方式(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均值=3.12)。可知,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研究结果也反映了旅游开发对农村社区经济社会中的“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和“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影响”,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最小。

四、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驱动因素分析

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一般可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7],外部因素主要是独立于感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因素,包括旅游地类型、旅游地发展程度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包含感知主体特征的主观因素,包括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旅游相关性特征(参与旅游与否、旅游感知距离等)等。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入手分析,暂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选择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6个因素来检验其对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作用。由于性别、参与旅游与否两个因素属于定类变量,而其他4个属于定序变量,因此分别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来比较研究不同个体特征的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的差异。本文在进行方差分析前,利用Levene检验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都满足要求。

(一)性别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对于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的差异。结果显示(表1):男性与女性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但在“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感知强度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р<0.05)。说明性别在旅游影响感知差异形成上有一定作用。

(二)年龄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在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并不显著(р>0.05)。这与杨兴柱等[7]的研究结果类似,年龄并没有导致社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说明年龄并不是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三)教育程度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教育程度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受教育程度对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 (F=6.213,р<0.05)、“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F=4.490,р<0.05)的感知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两两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强度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居民的感知;说明文化程度导致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差异。

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和“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的感知上无显著差异(р>0.05)。说明教育程度在对收入水平与用途、收入渠道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就业观念、经营意识的变化本身需要一定的教育程度来驱动。

(四)家庭收入水平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家庭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家庭年收入水平在“50 000元以上”(相对高收入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年收入水平段,说明高收入者在旅游开发中受益要大,收入支配意识要强;而家庭年收入水平在“20 001-30 000元”(相对中收入者)的居民对“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收入水平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中等收入的居民正处于在旅游开发中“未受益——受益”的转变阶段,所以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较为敏感。

(五)参与旅游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旅游参与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参与旅游与否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中参与旅游(包括参与旅游经营、参与旅游就业等)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没有参与旅游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获得以前没有的经济收益,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影响的感知也要深刻和直接,说明参与旅游与否是导致社区居民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六)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与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旅游距离特征的社区居民的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1),居住地离旅游点的距离对旅游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也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随着居住地距离旅游点的距离越大,感知差异越不明显。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表明居住地距离旅游点“1公里以内”的居民对“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 “收入渠道与就业形势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的感知比其他距离的居民的感知普遍要强烈。这合乎旅游影响的距离衰减原理,一般而言,离旅游点越近的居民,越有可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发展中获益(或受损),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敏感;反之,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越不敏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不同个体特征对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不一样,个体特征中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不一定都会导致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差异,而旅游相关性特征对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差异的形成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居住地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和讨论

本文针对旅游开发后黄兴镇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论:

1.城郊休闲农业旅游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等4个因子上。因子感知均值比较发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收入水平与用途影响”感知强度最高,而对“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感知强度最低。

2.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同,年龄因素导致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不是旅游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部分作用,而家庭收入水平、参与旅游与否、与旅游点的距离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重要作用,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旅游影响感知及其差异驱动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旅游地的居民旅游感知会有所不同,影响感知差异的因素也会有所变化,因此,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和丰富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孙艺惠,杨存栋,陈田.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2] 孙钢.农业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N].经济日报,2006-09-15(2).

[3] AP J, J CROMPTON.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37(11):120-130.

[4] LANKFORD S V,DHO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5]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6.

[6]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社区休闲 篇3

关键词:现代休闲社区,园林绿化景观,构建路径

随着生态景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社区园林绿化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单纯的几个花坛与几块草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通常来讲, 当绿化的面积超过了建筑总面积的30%时, 超过一半比率的绿化面积均需要进行高标准的绿化建设, 同时还必须保障能够同周围的环境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此外, 功能性与观赏性是社区园林绿化景观需要同时具备的两项性能, 并且还需要将绿地系统设置成开放性的格局, 以此实现娱乐、交流以及休闲同园林景观的高度结合。

1 构建现代休闲社区园林绿化景观的意义

当前社会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阶段中, 此背景下人们也逐渐提升了环境意识,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 休闲社区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已经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虽然当前城市绿化方面政府已经投入了很多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十分迅猛, 但是当前休闲社区景观建设中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的现象普遍。对此, 相关人员必须要对养护在绿化过程中具备的意义予以足够的重视, 进而令休闲社区中的绿化能够更加的完善。

构建园林景观并非仅仅是为了令部分绿化以及休闲功能得到满足, 由于其具备了地形、水体以及植物等的基本要素, 还会受到人类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影响, 将更多的社会性内容融入进来, 不仅同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伦理形态息息相关, 还涵盖了很多艺术文化方面的内容。我国的景观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进而在形成的过程中具备了十分独特的人文地质性质[2]。若使用美学中的人文性审美心理考察景观, 可以总结出比德、言志、畅神以及缘情这四种类型。园林景观是这种景观特性最为典型的代表, 因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地理、历史以及文化的上出现的差异令园林出现了不同的体系、令景出现了不同的布局;同样, 我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因为不同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形成的园林景观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形式。可见, 园林景观不但是对现有生态情况的一种体现, 更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 其具有连续性价值的, 历史景观中也会涵盖今天的景观, 需要人们深思的就是景观发展与延续过程中会留存怎样的景观。

2 现代休闲社区园林绿化景观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忽略了绿化景观养护的重要性

绿化工程的方案设计以及管理对于工程的美观以及是否能够令群众的要求得到满足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但是同样也需要认识到后期养护具备的重要意义。绿化工程是否成功的实施竣工, 其70%的比率都要依据养护[3]。一旦养护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 就很难令设计者的意思以及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也就难以令园林绿化全面地展现出其在生态、人文以及社会方面的实际意义, 也就失去了园林建设本身的意义。

2.2 缺乏养护经费

之所以园林绿化不能很好地实现养护, 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养护的经费, 一旦缺乏养护经费, 就很难令养护工的技术与设备趋于完善, 进而影响绿化养护工作的开展。由于相关部分不能对绿化养护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 令绿化养护工作的经费难以满足, 也就直接令养护工作的开展变得越发滞后, 最终导致绿地景观在效果上出现了不断下降的严重问题。

2.3 养护技术不够完善

当前使用的一些养护技术具备的含金量呈现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使用的方法也过于单一[4], 同时设备也较为落后, 再加上养护人员在上岗之前未经过专业的培训等问题, 导致养护工作的技术水平较落后, 养护的效果也就很难实现应有的效果。

3 构建现代休闲社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路径

3.1 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园林绿化的理念

在进行绿化养护过程中, 必须要将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理念, 不应该过于要求精雕细琢, 而忽视对于自然美的建设。绿化养护在进行时必须要给予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习惯, 将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其根本目的, 在驱除花草树木中的虫子时要掌握好时间以及用药剂量。

3.2 养护工作主要应该体现设计的理念

设计园林人员其设计理念必须要将园林景观艺术作为基本前提, 在进行养护时, 必须要将设计理念凸显出来, 并且要保证贯彻设计者理念, 进一步提升养护的水平, 保证构建出的园林景观能够具地方的特色。园林绿化的养护这一工作不仅要展现出设计理念, 并且还要针对人们审美观以及功能性还有行为习惯这些方面的标准, 来设计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成本和空间以及效益这些方面, 使设计人员所设计的园林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弥补。

3.3 依据标准进行绿化养护工作

首先要保证花球和绿篱的圆滑与平整, 并且要求花球造型必须精致, 要求合理地运用颜色。保证其表面不存在尘土和折断以及黄叶还有蛀虫这些情况。浇水时一定要保证适时适量, 从而能够打造出优美的景观。其实, 要保证草坪绿地不存在杂物和杂草以及露土的情况, 2个月作为一个周期进行修剪, 并且保证适时适当地进行浇水。另外, 要采取熟石灰和打药的形式, 来对树木进行消毒以及杀虫。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修剪, 并且要求盆栽的植物一定要保持鲜亮的色泽, 叶面光泽并整洁, 这样比较适合人们观赏, 不存在蛀虫和尘土以及折断还有枯叶的情况, 同时还要保证地面不存在积水, 将营造和养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后, 必须要按照浇水、施肥、除草、修剪、除虫这一工作流程来进行护理工作。在物质养护方面, 推荐人工以及生化防治的方式, 要保证使用的农药对人体没有伤害, 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施药时需要在晴朗且无风时1次施完, 这样能够避免农药扩散给人体以及环境造成危害。要把握好施肥的剂量, 针对植物生长的情况进行适度施肥, 可以将2个月作为一个周期进行施肥, 同时也可以依照植物实际的需求, 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只有依照养护管理的标准来进行养护的工作, 才能保证植物健康快速的生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生态景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社区园林绿化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居住环境中设置园林绿色景观已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艺术形式。对此, 想要令休闲社区园林绿化景观的构建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构建时应当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园林绿化的理念, 并在养护工作中应当将设计的理念体现出来, 并依据标准进行绿化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植新, 王恒.浅谈做好现代社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途径[J].国土绿化, 2014 (1)

[2] 许文雅.园林休闲文化构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3)

[3] 李艳霞.广州市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

社区休闲 篇4

关键词:休闲体育,城市

1 建设和发展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制约因素

(1)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结构失衡

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场地设施上以及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培训与指导上, 我国在建设场地设施上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这部分的设施仍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需要。另外, 大部分指导服务活动都集中在需要付费的场所上, 一般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较多地集中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 而在这些场所从事活动指导服务仅占很小的比例, 这与广大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指导服务的需求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因此, 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存在结构的不平衡, 是影响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2)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份额分配的不均等性

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东西与南北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休闲体育的开展存在条件成熟与否之分, 部分地区还不具备开展休闲体育的条件, 部分社区居民还难以享受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休闲体育的市场化, 使得部分休闲体育服务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居民不能享有同等质量和数量的服务。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速度、居民的休闲体育意识以及当地政府的重视力度, 都是致使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份额分配的不均的重要因素。

(3)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制度性缺失

国仍存在重竞技体育, 轻群众体育的倾向, 这种局面还有长期持续的趋势。在政策与制度上难免过多的对竞技体育倾斜, 相对而言, 政府对群众体育特别是休闲体育的重视不足, 政策上与制度上对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应难以保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是阻碍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重要方面。

(4) 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亟待开发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他们的休闲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愿意花钱进入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居民较少, "花钱买健康"还未在居民的行为上形成一致。从运动场所来看, 居民主要是到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和公园广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到收费的体育场馆及俱乐部活动的居民相对较少。另外, 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 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其利用率也不高。教育系统对体育设施的大量占有, 使得场地设施的供求关系矛盾更加突出, 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 大大影响了社区居民日常健身娱乐活动, 因此, 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制约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首要因素, 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建设亟待开发。

(5) 休闲体育组织与指导服务的数量尚需进一步加强

组织机构和它所指导的服务数量依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使之大大提升。体育休闲是公共服务组织的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可以作为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时应用的设施和场地等服务。其中指导服务、开展活动服务以及科普宣传服务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在当前社会的诉求不是十分普遍, 但是人们对体育休闲组织机构的协调和引导作用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当今社会, 社区居民骨干和离退休人员主要担当了社区锻炼的功能服务, 其次担当这项功能的是具有指导员资格的人员及教师。所以, 体育休闲锻炼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应该广泛提高, 因为它制约着我国城市社区内部体育休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发展方向, 并且亟待进一步加强。

2 建设和完善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的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丰富的高质量的休闲体育公共服务, 首先, 应以政府为主导, 加快职能转变, 以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休闲体育服务质量高低、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 不断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其次, 构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原则上要注重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以主管部门为主导, 以社会参与为主体。第三, 要注重社区休闲体育环境与条件的规划, 加强休闲体育策划, 培育和发展特色休闲体育品牌, 全面提高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最后, 要加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在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协作。最后, 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应缩小城乡差距, 除实质性服务外还应提供有政策性服务和信息性服务。

参考文献

[1][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1-2.

[2]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7.2.

社区休闲 篇5

1 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佳木斯郊区发展休闲农业, 是把乡村特色与旅游业有机结合, 互相促进, 走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两栖化经营道路。在休闲农业的模式上要不断创新, 可以采用土地认领、出租、托管等形式, 打响“我家郊区有块地”口号, 开发游客耕种—培养—收获完整的农事体验类产品;针对城市青少年开发“识五谷, 勤四体”修学教育类产品;针对假期中小学生开发“吃在农村、住在农村、玩在农村”的农村体验营等产品对原本以生产种植型农业为主的“2地5园”项目 (包括佳新台湾瓜菜基地、望江九江源绿色农产品基地、万庆绿色生态园、猴石山果园、西格木乡蔬菜园南长发村蔬菜园、四丰果木园) 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旅游休闲功能的注入与景观风貌的改造, 提升成为以休闲农业为定位的“乡韵7品”项目 (如锦卉花园丰收印象、躬耕菜园等) 。开发中特别要注意:一园一品, 实行差异化营销;增加科技含量;类型组合丰富。

以温室大棚为例, 可开展的“温室休闲”项目有以下几种: (1) 生产依托型观光温室。这一类型的温室主要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花卉、种苗、特种蔬菜等种植及水产养殖, 主要以农业经济收益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农业观光旅游收益只是补充。 (2) 高科技试验基地型观光温室。依托农业科技园、特种植物培养基地等研究机构形成的观光温室。这一类型的温室主要用于新奇特品种动植物培育、科技研发等用途, 与生产依托型观光温室一样, 观光旅游只是辅助产业。 (3) 大型观览及休闲温室。大型观览温室的旅游吸引力与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各种专类植物景观、特殊观赏品种上, 同时, 作为花园中的绿色建筑, 温室本身也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诠释了人类与自然、动植物和栖息地间的动态关系, 生动展现园林艺术的动感美。 (4) 休闲场所型温室。这一类型的温室是将休闲场馆与温室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模式, 以高端温室技术为主要结合点模拟大自然生态, 集生态观光与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5) 综合型农业生态园温室。综合型温室是在温室中人为制造大自然环境, 是以上几种温室开发模式的综合。

总之, 佳木斯市郊区应以各种农业资源为题材, 规划设计不同特点休闲农业项目, 应用讲解、示范、操作、欣赏、品尝等方式, 使游客从观赏、体验、参与、分享及感受中认识农业经营, 了解农民生活方式, 体验农村文化特质, 并从休闲活动中, 提升市民与游客生活质量, 降低工作与生活压力, 缓解身心疲劳, 以达身心平衡发展。

2 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社区参与机制

2.1 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社区参与模式

社区参与休闲农业能够充分调动社区全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使居民能够从当地的旅游活动中受益, 在发展社区经济、保护当地文化、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社区参与休闲农业发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政府、企业及社区居民。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应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区居民为主角”的参与模式, 各利益相关者在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保证休闲农业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政府应宏观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 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政府要把休闲农业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根据财力适当扶持, 鼓励把休闲产业做大, 协调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和利益分配等。企业可投入、经营及管理旅游、商业活动, 组织管理社区居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 并提供公益赞助等。社区居民可以是表演者, 通过日常行为或专门的演绎, 成为乡村文化的载体;也可以是投资者和利益获得者, 在旅游活动中提供住宿、餐饮、导游、工艺品制作等, 并享受休闲农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分配;同时也是决策参与者,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相关意见;更是资源环境保护者, 改善生存环境, 保护生态资源。

2.2 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社区参与机制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应在社区参与机制上建立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

2.2.1 激励机制

运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手段, 将社区参与休闲农业开发与其经济利益相结合, 激励社区群众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可借鉴的激励手段: (1) 资金支持。制定相关保护标准, 社区居民达到一定的标准, 可直接提供发展项目的资金, 或提供优惠贷款等。 (2) 分级挂星。对参与提供住宿、餐饮、导游引导等服务的家庭旅馆或社区居民进行分级认证, 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标准给予相应级别的挂星, 游客可根据星级进行判定。 (3) 反向激励。对违反经营条例的社区居民进行公示批评等惩罚, 以督促其改正。

2.2.2 利益协调机制

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社区居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真正获益, 这是社区参与休闲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居民无法从中获益, 社区参与只能是一句空话。具体措施如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益。

2.2.3 监督机制

建立政府、社区互相监督机构,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华泉.生态旅游农业与“三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 :23-24.

[2]柯立, 余德贵.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288-289.

[3]汪宁.借鉴台湾经验发展大陆休闲观光农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98-100.

[4]陈文强.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 2009 (9) :43-45.

[5]郑颖, 王鹏.休闲农业———旅游与现代农业结合的典范[J].旅游时代, 2008 (1) :32-35.

【社区休闲】推荐阅读:

休闲制约06-03

森林休闲06-07

休闲思想06-14

休闲农庄06-25

休闲资源06-29

休闲养老07-07

休闲功能07-30

休闲时间07-31

休闲渔业08-08

乡村休闲08-08

上一篇:孙中山纪念下一篇:做好完型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