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共12篇)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1
一、高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深化, 学校体育呈现出与社会变革紧密相联, 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改革发展大好局面。许多体育教师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 投入到改革探索的洪流中。学校努力贯彻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增加课间活动时间, 改进活动内容;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和干扰, 还存在一些问题, 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体现在:
1学校体育的地位仍很低, 在一些地方, 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提高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树立。不少地区和学校, 受竞技体育的影响, 仍偏重于少数运动尖子的培养, 忽视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偏重于运动竞赛, 以竞技成绩评定业绩, 轻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体育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还不适应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要求, 仍以传授体育技术为中心, 以技评、达标为目的, 考什么就教什么, 测什么就练什么的现象普遍存在, 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忽视体育意识、习惯的养成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且在思想和业务素质等方面仍程度不同地与素质教育要求存在差距, 急待解决和提高。
5学校体育的科研工作滞后, 未能充分发挥科研的先行作用。
6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受经费的困扰, 尚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满足不了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在先
作为新转折时期的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那些素质和能力, 才能担当起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
1身体素质:它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是运动技术、技能的物质基础, 是体育教师顺利传授完美动作、实现体育目的、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保障。
2心理素质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而且还会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3道德素质它包括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素质, 是体育教师师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一名现代体育教师人格的核心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4专业素质它是知识、能力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体, 是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体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5竞争与协作能力
竞争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缺乏竞争力必然被社会所淘汰, 但同时竞争与协作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产两个显著特点, 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缺一不可。竞争是在协作基础上进行的, 而脱离竞争的协作也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三、实施素质教育, 开创高校体育改革新局面
有教育专家指出:“在由应试教育教育, 这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 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思想, 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加快改革的步伐, 努力开创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1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是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决策,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及其重大、深远意义的认识, 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认真扭转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
2明确高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
明确目标至关重要, 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 是评估的重要依据,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 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抓紧抓好, 积极推进素质。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 一种教育思想。高校体育改革是一项紧迫的时代工程, 素质教育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在学校体育教学领域里, 利用已取得的教育成果和资源, 通过我们的努力, 使教育者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摘要:素质教育为普通高校提供了丰富的理性思路和实践框架。通过对高校体育现状的分析, 突出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有能够从事“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同样重要。
关键词:体育改革,现状,教师素质,几点想法
参考文献
[1]牛晓雷:《体育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与职业2005 (23) [1]牛晓雷:《体育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与职业2005 (23)
[2]谢天斌:《体育兴趣对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影响的调查研究》.湖北经济学报.2006 (2) [2]谢天斌:《体育兴趣对大学生选择锻炼项目影响的调查研究》.湖北经济学报.2006 (2)
[3]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 [3]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
[4]谢清:《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体育教学.2007 (4) [4]谢清:《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体育教学.2007 (4)
[5]侯风翔、刘智勇:《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教育与职业2007 (20) [5]侯风翔、刘智勇:《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教育与职业2007 (20)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2
论文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以其独特优势在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保健等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将以其开放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在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体育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生理、体育心理、体育智力及运用体育基本知识参与健身运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丧现。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彳Fr校素质教育中起着物质基础作Hj.对培养具有良好意忠品质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公共体育课义是成功实施大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坝这方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体育素质培养未来体育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的基本阵地
大学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其主要途径有: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参与羊1I观看休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jt中.体育课教学是日前大学生狱得体育知识和信息,接受jE训练的最主要途径。在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中,课堂教学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优势。
1.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高校体育町以说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足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将学校体育带向个民体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时间的有限性,学校体育教fj_不可能传授学生一生所需学习的全部知识。因此课常教学1王!多强调的是对大学生发展能起剖典笨作用和长期效益的基础础j论知识和方法.更多地侧重于tLh,lf’iX,l体育运动的内涵价值的充分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将体育锻炼转变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这不但能够满足人学生迫切需要比较丰南的基柑H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锻炼实践的实际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能较快地建条件反射.较好地掌握运动中较为复杂的动作。但高校公共体仃‘j体育竞技运功之存在着夺质区别.二者在教学的内涵、体系及最终指向截然不同、此电应采取不同的微学方法‘奏。与专业体育教学不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设汁既要符合犬学生的生理、心的自然需璎,又要综合考虑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实际运动能力、体育基小月,1识的掌握废、运动技能技巧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心状态等问题此教学节奏的设计必须张弛有度.存做好丽向全体学q:的Ⅲil.1还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课堂教学的人才优势。
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课敦‘7:lf"J~-H织者、实施者。目前.各高校都有一批热爱教育事、具{・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々、沧知识,并掌握了较全面的体育活动技术和技能,例如l{{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体操、武术、运动医学、运动保健、艺术体操等,且精于其中3至5项他仃】:公共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优美舒展的功作示范,满足着大学生强烈的体育求知欲,同刚激发他们锻f^身体,掌握运动知1只和技巧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必将订利地逊人::生体育素质的养成。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的.是通过科学的敦过和体育锻炼实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牛的运力、自我锻炼能力以及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养成体箭锻炼的习惯,服务于其健身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b公体育课教学必须强调以下内容。
1、体育意识教育。
体育意以表现为人对体舒篙水的敏感度、分析、论证、判断等方面的一我意识它是由体育认、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方面构成的。体育认识是埘体俞选功n0客观过程和其中各种规律的认识。体育情感是时体育运功}』j身体会和感受。当学生对某种运动项目持欢迎态度时.就会:运动中体会到愉快和喜爱等肯定态度.否则,就持否定态度体行意志就是能自觉的确立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片为实现这-fI的而不断克服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各种障碍和闲小的体ri_I^埙州入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就是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烁的意义、功能、价值,理解运动对机体的K期、短期效旖,培养仃j肜成”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电是资源”、“体育也.是空叟益”的体育f『f值观这种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对体育的价值与功能感知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充实、方法得当的基础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最佳途径。二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对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思想、行为、爱好、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不断强化其体育意识。
2.体育能力教育。
体育能力是指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文化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方法.它是取得和提高活动效果的决定性条件。具体来讲,它又包括运动技能自学能力、体育项日的自我锻炼能力、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及在运动中自我凋节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能力教育时.应注意:一要通过I,l】他们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教会大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科学知识和理论去指导体育实践的.本领。二要重视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学,使大学生不仅对运动技术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能逐步理解和认识它的理论基础、生物学价值及社会学意义,从而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技能。j要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一般身体能力。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提高了一般身体能力.才能为其发展体育能力打下恭础。
3.体育保健教育。
体育保健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以卫生的观点审视体育运动的各个环节,并对之做出保健性调整的能力。作为大学生不但应懂得锻炼,更要懂得怎样科学锻炼,掌握好强度和密度。为只讲锻炼不一定能增强体质.方法不当还有损于健康.过度、过量、盲目及运动损伤都会产生副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让他们掌握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怎样遵循“生物节律”的规律指导体育锻烁、怎样进行身体恢复和怎样去保证运动安全、体育与营养等等科学n{J锻炼和保健的知识.会从根本卜提高锻炼的效果和增啦体质。做好体育保健能力教育,一要注意开设好《卫生保健课》、《运动解剖生理课》、《康复按摩》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教育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要添置好体育卫生保健器材、康复按摩设备、要有专门的保健教师加强对学生的I生监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卫生保健。
三、高校公共体育的未来走向
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要组成方厕琏公认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劳功并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提高劳动者素质,既要币视力培养.又要重视体力开发。在未来社会里,体力劳动相刈减少厂.但并不等于降低了对人的健康的要求.相反.为J,适应利会高速度、高强度的工作需要,就要对人的健康概念赋予靳的l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一系列的变化.体育也必将受到重大影响,世界各地都将更加重视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重视体育独特的、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体育作为-种群众广泛参_j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fi‘J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将成为未来人们生活之必需.通过体育运动来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fl]的身体素质.j商其社会生活,已不仅是个体的需要,且是整个社会的需婪。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篇3
一.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关注较少,教学理念十分陈旧,学生在学习中倍感枯燥乏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阻碍了体育活动在高校的广泛普及,导致体育教学的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
同时,很多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另外,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为体育课程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设备的应用程度较低。一部分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操作教学设备,另一部分体育教师则认为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复杂,不愿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促进体育教育知识更新
创新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都需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了生物、数学等方面知识,而不同学科知识的更新也能够促进体育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内容、方式等的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地体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学习,加快了体育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知识的更新有重要作用。
(二)实现远程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切实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技术随时随地补充自身专业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实现了体育教育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向教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从教师处获得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远程教学课程,及时更新调整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健美操的视频,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注意力会被视频吸引,能够主动关注视频中的健美操技术要点。同时,在学习分解动作时,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向学生展现分解动作动态图,使学生细致了解每一动作,并在反复观看中巩固记忆,消除教师亲身示范在时间和学生理解方面的限制。
(二)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往往需要教师自行记录学生动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的描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经过教师指导也难以立即纠正错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学习羽毛球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实战对练的实况录制下来,并在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一同观看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
(三)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包含相关的教育管理系统等。学生能够通过管理系统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项目、上课时间等,教师也能够运用这一技术对学生平常课上表现情况、测试结果等进行记录、总结,并将学生成绩评价上传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这一系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级性评价,为学校考评教师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
在教育事业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更新教育知识、实现远程教育等功能,学校应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浅析 篇4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现代教育已由传统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合”, 它包括从出生到死亡所受到的连续的教育及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的思想便应运而生。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 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 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 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努力, 才能实现自身“健康”, 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作为学生体育的最后一站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此, 应在指导思想上确立终身体育观的, 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 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迎接社会的挑战。
终身体育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的核心是:使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贯性。从人生历程上讲, 依据人体生理发育规律, 不同的年龄阶段, 采取主动地、积极的、有效的健身体育锻炼方法,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适应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及衰退带来的影响, 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振奋精神, 使其终身受益。
三、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指导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以往是以“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培养能力”为主导思想,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其自身的不足已日渐显露, 以至于有关学者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并被高校体育界所接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 为深化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新的依据。
2、教材体系
从目前来看, 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不尽完善。就体育理论教材而言, 选题内容较窄, 所占教材内容比重小, 一般只涉及到体育概论、体育锻炼及运动竞赛的基础知识, 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使用的价值不高。而实践教材部分又是以技术传授为主线的结构, 并大量选用竞技体育项目, 技术环节过细, 且难度较大;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 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例如, 对提高心肺功能的健身跑, 却以竞技式的内容为主, 对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而对于该项目的特点, 健身价值却未能提现出来。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兴趣淡漠, 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加之受时间、环境、兴趣的制约, 所学内容无法在课外运行。
3、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课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并限于一、二年级开设, 就在这每周仅有的90分钟室外体育教学活动中, 也多是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 形式上体现规范性, 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 形成了固定、古板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要用相当时间用于组织管理、讲解示范、队伍调动、内容安排等方面。学生在90分钟体育课上的实际活动时间不超过50分钟, 约占总课时的45%。这种状况从科学锻炼身体的强度、密度及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来看都是不利的。
四、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首先应确立“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体育能力, 培养锻炼习惯, 使其终身受益。”要求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价值观, 能够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迅速自觉地调整其运动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把教学内容更新, 学习内容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发展身体素质理论、健身理论、健身运动处方、身体锻炼作用、方法、评价与监督, 体育的基本规律、价值及功能, 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的处理等。
对实践教材的选择内容, 应注重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 如:健身跑、游泳、网球、乒乓球等。对竞技运动项目的选择要适当的改造, 把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作为增强体质的一种手短, 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化。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的、有特长的终身体育项目, 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扩充, 应培养学生自我设计锻炼, 监督与评价自我的管理能力。坚持课内外相结合, 突出课外体育活动的群众性、趣味性、健身性,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确保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长期性,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5
崔博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因此,国家要重视体育事业,为体育教育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学校要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限制体育教育专业扩招人数,减少就业压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去基层单位工作,去西部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学校完成了学校教育任务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本文在对陕西省4所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控制扩招速度、加大教育投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陕西省4所普通高校2003——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电话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
二、结果分析
1、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
对陕西省四所普通高校03-0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电话访谈法调查得知,四所高校里的体育教育专业几乎全是本科生,因此,陕西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学历上的竞争是比较公平的。由调查可知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有增有减,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扩招后带来了高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教学管理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
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当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很乐观,原因有多方面,客观的是体育人才相对过剩,整个社会处于饱和阶段,另一个方面是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不够重视,体育是一项高雅文化,而我国的全民素质不是很高,对体育这项高雅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育事业在民间相对处于一个落后位置。主观原因在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的发达城市,条件不好的乡下落后农村缺乏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而不愿意去,导致发达的大城市人才“通货膨胀”。
据调查的4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08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从扩招后就业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有,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第二,当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第三,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第四,就业渠道单一,由于是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2]。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
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
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不再审批新的学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3]。
2、挖掘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等发展较快,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就业岗位,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3、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工作
毕业生应正确判断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鹜远,盲目追随。理性而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去工作,或许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4]。
4、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
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相关单位的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去实践和面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7]。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 高校学生 体育活动 挫折教育 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近些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暴力伤人等极端事件常有发生,大多都是因无法承受挫折而选择这些做法,不仅给己身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身边的同学、亲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如何面对是离开父母身边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所必须经历的考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这说明人在经过挫折磨难后,会变得更加成熟,具备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发现,体育活动以其“难、艰、失”的挫折特点是一种很好挫折教育手段。首先体育能够加强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体育锻炼具有振奋精神、摆脱烦恼,陶冶情操的功能,当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使压抑的心情得到发泄,从而感觉到身心的放松;再次,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集体对练项目时,肯定会有一部分同学感到自己学的不如别人好,挫折感油然而生,这时学生肯定不甘落后,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肯定会让自卑的学生克服挫折,大大提高挫折承受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体育挫折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着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提高的目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阅了与此相关的众多文献和论文,并着重对近五年来有关体育对提高挫折承受力的论文和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以期能为本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设计了关于体育挫折教育的调查问卷,并发放于大连市内的四所高校中,统一发放240份,回收227份,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为85.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体育历来受到大学生欢迎,特别是男生,因为练习体育不仅能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还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一)89.7%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具有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体育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有利内环境的平衡调节,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效。同时,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体育活动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大学生在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后,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能提高承受由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的压力的能力。
(二)84.4%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完善人格。体育的宗旨是强身健体,维护社会和谐,发扬人的自我保护主义。体育起源于人们抵抗外来入侵的意识,练习体育不是为了伤害别人。体育的这种克己要求,十分有助于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加强了对习武者的健全人格塑造与培养。
(三)77.2%学生认为体育能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体育运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成功的标准与内涵,只要认真分析,并了解挫折产生的原因,正确地采取应付挫折的办法,同样可以变逆境为顺境,化失败为成功。当挫折来临时,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挫折中,练习体育可以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宣泄压抑的情绪。
(四)54.2%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体育活动是一项难度较大,挑战性较高的运动,大学生是一个青年群体,精力充沛对事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再加上不轻易言败的个性,往往能不断克服练习体育的各种困难,在不断地挫折承受过程中,逐渐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认识。
(五)49.7%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体育练习能引导学生保持理性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经过反复的体育练习,能使其面对挫折从容不迫,在为人处世上也能做到客观分析和评价。
(六)40.2%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育除了能强身健体之外,还能给人一种美感,富于表演性。在课堂上,学习体育较好的学生常常能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和赞扬,给自己在大学的生活添加了不小的信心。
四、结论与建议
(一)认清挫折的原因及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正确认识挫折是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关键。首先要认清的是受挫原因,并努力克服受挫原因。然后要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
(二)强调挫折教育并不等于排斥成功教育。有些体育教师为了一味地强调挫折教育,竟不顾学生的领悟能力,在很短的教学时间里就使学习体育的难度最大化,根本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一挫到底,与成功背道而驰。
(三)开展多元化的体育学习活动。不同的体育项目对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作用不同。因此,各高校应努力实现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通过多元化的体育学习使学生具有忍耐挫折的心理准备,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体育练习者对体育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的地方,正是这种不同才会使得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研究得以存在,这种交流和交往形成了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课堂氛围,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的畏惧心理。
参考文献:
[1]姜杉.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长春大学学报,2009.
[2]姚立.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探析[J].体育世界,2009.
[3]陈晓鹏,费甫明,王章明.成功快乐挫折体育教学思想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8.
[4]付晓荣.体育教学中竞争与挫折教育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
[5]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
高校体育素质与理想信念教育思考 篇7
1、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关系
人们有了正确的理想和目标才能有对前途的追求, 就会产生动力, 促使人们去刻苦学习勤奋锻炼、积极实践。体育在高校教育培养育人的系统工程中, 发挥它自有的实践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之有效的理想教育。
首先, 体育教育中大学生能够自我发现和形成他们个人理想。当前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锻炼和各种活动实践过程中, 需求不断的攻克本身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困难与压力, 经过坚持不断的锻炼、模仿、体验和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一步一步地提高本身锻炼效果和运动成果也正是在这种具体的行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对本身体质状况体能心理承受力, 实践活动力以及潜在的爆发力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加强了大学生面对客观社会现实, 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并指导他们脚踏实地面对人生的转折时期, 开拓进取不断地实现确定的人生目标, 不断地树立阶段性的理想目标, 在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时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 大学生在确立人生阶段目标时, 既不能眼光短浅, 也不能极端地脱离实际, 这样则能够减少大学生人生的坎坷和挫折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和勇气。
其次, 体育运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自我挑战和树立大学生终身理想。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多培养一些体育意识, 以学生受欢迎的专项体育课来取代基础体育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 专项体育课被正式确定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但究竟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上还是二年级以上为好。本人认为大学生一年级就应该上专项体育课, 在目前情况下, 高等学校体育课难以争取较多课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大纲》也只规定一年级为必修课, 二、三年级为选修课。若两年体育必修课均上专项课, 学生最多也只能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果一年级上基础体育课, 二年级上专项体育课, 那么学生就只有一个选择, 没有再挑选的余地。根据学生原始成绩与考核成绩相比值, 并把他们纳入体育成绩评定是刻不容缓的。根据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健康教育, 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课内外化、整体结构化发展的原则, 为了使学校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都富有理想和抱负, 他们年轻气盛, 勇敢进取、敢于创新、在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中, 经过自助锻炼和克服困难, 不断地突破自己身体心理状况和以往取得的运动成果, 不断地探索挖掘自身潜能, 不断创造新的运动成果, 他们把自己身心调整到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
2、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理想信念教育, 很大程度上滞留在单纯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层面, 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过程, 学生由于缺少充分的实践过程, 即使已经形成的理想信念, 也肯定缺少现实意义上的稳定基础, 而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多渠道组织和开展生动、科学、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 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将体育学科的理论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客观的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在亲自体验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和体会, 自主选择、自主扬弃, 从而使理论教育更能够潜移默化, 根深蒂固。
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当前体育教学形式主要利用场地、器材、设施、师资、媒体等现成的客观条件, 面向大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 来引导学生在运动和身体锻炼过程中改良学习态度, 培养学习态度, 体验到运动的内涵, 深切感悟到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本身进行科学的训练和优良习惯的养成, 本身的锻炼形式、过程、成果等都需要在客观条件下科学的支配。
第三, 在群体运动项目中强化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群体体育运动项目, 大球类如排球赛, 足球赛, 篮球赛, 集体舞, 接力赛等, 需要众人参与讲究整体效果, 大学生在积极参加, 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既要发扬本身优势, 克服困难奋力拼搏, 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和最佳水平。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和其他队员以及集体三者之间, 客观存在着的关系。
3、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意义
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务必正确把握这一政治方向, 确立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高校体育教育可以通过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本身特有的实践功能, 理直气壮地对当前大学生队伍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 体育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信念。 体育通过科学有序地面向大学生展开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体育实践活动, 来激发大学生运动兴趣, 引导大学生主动地接受锻炼, 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面对困难的斗志, 勇敢挑战自我, 敢于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 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 懂得体会胜利的喜悦和珍爱自己与他人的运动成果, 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加深对自身的感知和客观评价, 坚定对人生和社会的信心, 在运动旋律中确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充实, 正确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含义, 从而使他们更加爱护生命。
其次, 体育教育能以生动的史实教育大学生。经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发展史的教育时, 向他们充分展现中国体育在封建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史, 在旧中国体育教育和新中国体育教育的比较之下, 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自觉地服从和拥护党的领导, 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热情,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
第三, 体育教育能以高尚的精神鼓舞大学生。体育教育能充分利用教学师资和宣传媒体, 向大学生传播和展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勇创佳绩的感人事迹, 让他们看到奥林匹克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的英姿, 听到会场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学生灵魂深处引起震撼和鼓舞, 他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而从心灵深处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坚定他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并最终坚定他们的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四,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对策。明确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但教学实践表明, 教研室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抓住这三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中心。因为教研室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 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如何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上来, 将学生学习积极胜激发起来, 是教学管理的难点。体育课部 (教研室) 要加强对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 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榜样作用。 同时要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承诺制及其管理办法, 即以什么样的教学风貌投入教学以及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应让教师做出承诺。
综上所述,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的重要环节, 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体育教育作为新形势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有利地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
摘要: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体育教育成为实现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 在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上, 体育教育也将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主题。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红印.试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与理想教育的关系[J].魅力中国, 2014, (21) .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8
通常教材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同时又受制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的加工问题,也就是“教材化”问题。依据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依据什么内部的必然联系而编撰的问题。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充实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又涉及了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问题。因此,构建休闲体育教育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
1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它关于对体育教育概念的阐释,也大多是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层面展开,在此不作累述。本研究认为,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他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两个文化范畴的交集。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休闲体育教育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2]。可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休闲体育教育,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
如果从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则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过程。这样一来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是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无层次、无特色,交叉重复现象严重[3]。在“三基”论和体质论的高校体育教育阶段,这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影响,此种课程内容既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2 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没有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4],从而给予了高校选定教学内容更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希望各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高校“一窝蜂”式的照抄照搬,其意义及效益大打折扣[5]。目前,真正能够建立起具有地方或本校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高校依然是凤毛麟角。
2.3“竞技运动教材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依然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当时的提法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体系”,其含义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6]。然而时至今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和规律依然在探索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依然在通过未经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来实现。尽管各种新的观点和理性认识成果不断出现,但遗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多年来进展甚微。
2.4 休闲运动项目开发和准备不足
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关于“玩的价值”时曾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7]。从休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种“掌握玩的技术和发展玩的艺术”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还很少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首先应当解决师资队伍的配备问题,然而从专业院系体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3 休闲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提出的新课题
3.1 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分别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的目标体系[8]。八年来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们的体育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技能层面的“休闲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掌握,参与方式层面的“追求过程的休闲”等方面超越了原有的目标体系,而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的构建。
3.2 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
前面谈到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必然提出了对原有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这一课题,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也不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教材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了休闲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3.3 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体育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9]。因此,随着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其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休闲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纳入教材体系是高校教材体系发展的必然。这样就必然出现了怎样有机融合竞技体育项目、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共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性质体育教材的内部逻辑性关系问题。
3.4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
2007年5月颁发的《关于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0]。《通知》的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和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追求“过程的休闲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休闲的目的,通过体育休闲的过程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的说也就是所选取的教材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助于积极休闲生活方式养成;又要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技巧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方可掌握并运用。
参考文献
[1]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2]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80.
[3]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2-76.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5]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83-87.
[6]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现代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5(1):123-126.
[7]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88-92.
[8]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9]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2.
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 篇9
一、人文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就其本质而言, 教育是人的教育,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传授更为广泛的知识,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智慧, 与强调“专业化”的专业性、职业性与技术性课程大不相同, 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化为主导, 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 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学生在课中自己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注学生应具有的获取体育知识的权利,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体育权利, 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1、传授人文知识、倡导人文价值
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 如体育理论、体育史、奥运知识、相关运动项目的知识等, 以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 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体育理论的讲授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 还能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特别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与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
2、课程设置的更新及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体育教育同德育、智育一样, 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担负起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的更新和面向新世纪体育教师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上。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兴趣, 增设游泳、太极拳、高尔夫球等课程, 极大的丰富体育课的内容, 满足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将有效的加强体育课的针对性。此外, 成立体育教育俱乐部, 以体育教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授课,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成果。高校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掌握新的体育科学知识, 增强个人的文化底蕴, 树立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应树立既教书又育人, 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又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 培养优良的品质和顽强的作风。
3、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人性化教学
体育教育过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个体差异。他们在身体、心理、智力、体力上都有所差异,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使其在舒畅、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得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同样, 在评定体育成绩的时候, 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和评价尺度的人性化, 应采用相对评价法, 反映出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
4、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体育教学应遵循“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观。在学生观上,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 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 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 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 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度,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育学生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 潜能和特长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10
目前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国内普遍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生命的价值,为学生能更好的珍惜生命提出理论讲解。在国外的研究区别于国内的研究,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为了预防暴力、自杀等多方面的教育。从安全教育方面来讲,其内涵和定义的范围会更加大,生命安全教育本身就属于安全类教育,安全教育包含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出有两重含义,第一是生命教育,第二是安全教育。学校是一个很特殊的机构,其安全教育也是非常独特的,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往往是交通安全、自然灾害、教育行为、饮食安全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而对于生命教育往往被忽视,还有就是被混淆,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并非健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但是从理论加上实践方面来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就会发现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各有自己的责任。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1]。所以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赋予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方面,如教育训练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生存能力[2]。但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安全教育就已经被学生牢记,如何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这将是一项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2 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一直以来是以单纯的体质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健康第一”的准则,所以高校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为主,但是高校体育教育始终没有脱离“运动技能”,也没有完全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上去。回首体育发展的历程,高校体育始终没有抛弃安全这个原则,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也发生了重大突变,但是始终没有抛弃的就是安全教育,高校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取得健康体魄的同时学会了怎么用安全的方法来更合理的锻炼,使得原本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的实现。
3 高校体育课堂生命教育的价值
3 . 1 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指个人在德智美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当把人作为生产力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第二种当把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看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对于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从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生命教育不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才能展现,而且还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需求。
3 . 2 生命自由发展的价值
何为生命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的自由发展也是有好几个层次的,首先要做到主体的自由,主体自由就是指一个人客观的从一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或者改造事物,这个层面是最简单的一个层面,也是最低级的一个层面,其次就是社会自由,社会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够正确的按照自己的所想去支配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受到别人的管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层面是中级的一个层面。最后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自由是依据自己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己的干任何事情,这个层面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高的一个层面。人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被动的去接受,接下来是主动地去吸收,最后就是积极的去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自由发展的体现,其最后要获得的就是第三层次,就是个体的自由,从而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3 . 3 生命的终身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终身发展是一个全过程,其中包括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而生命教育本身的意愿就是对生命的终身发展负责,终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育的本身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终身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不例外的,生命的终身教育是一个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生命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包含着生命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自我,生命的终生教育也是对自我完善的过程。
4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 . 1 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重点就是放在了“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才会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对生命的认识要加强,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发展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说他们在思想理念上是契合的,这两种教育的存在才有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4 . 2 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对于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管理,高校是在体育部门设立了组织机构,同时各大高校对于安全教育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目的就是能全面的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的人身生命安全。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包括了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医疗部门等等,综上研究发现其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共同点,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4 . 3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高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课程目标逐渐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教给学生很多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将生命教育能从侧面展示给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学生学会了躲避自然危害和交通事故等本领,同时在观看一些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视频后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珍惜的本能,加强了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完成了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 . 4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改变也发生了本质改变,由原本的单纯的技术技能和体力的教育发展成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内容的教授的内容也偏向了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制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育课程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 结语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育 体育舞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5-01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项目,逐步受到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喜爱。当前,体育舞蹈在高校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通过普及和推广,体育舞蹈在湖南省高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湖南省育舞蹈人才的培养基地的高校,其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大学生,已成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体育舞蹈就业市场最受欢迎的对象之一。因此,对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将对湖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乃至全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行,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师资
1.1教师的年龄结构
通过调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大多数教师的年龄都集中在25—38岁之间,这说明湖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群体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在教学年限上,多数教师的教学年限集中在4—7年,而具有10年及以上体育舞蹈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可见,目前被调查学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年限总体上比较低,这种年轻化的师资和体育舞蹈项目的新兴有关,在教学经验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2教师的学历和职称
从学历结构来看,湖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学历多为硕士研究生,占78%,学历结构相对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教师的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教学能力或科研能力。在职称结构上,湖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主要讲师和副教授为主,其中讲师占大多数,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只占2%,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1.3教师的专业水平
从调查的16位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来看,在市级体育舞蹈赛事上获得了前三名的教师有12人;在省级赛上获得前三名的教师有7名,在全国体育舞蹈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老师有3名;在裁判等级上看,有3名教师是国家二级裁判员,8名教师是国家一级裁判员,3名教师具备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还有两位教师是国际级体育舞蹈裁判。从以上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湖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薄弱,需要加强;裁判能力比较突出。
2.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设施
在被调查的7所院校中,6所院校有标准的形体房,有3所学校在每个周末会临时将篮球场改造成舞池,而有一所学校没有标准舞蹈房,只能在室内篮球场或武术房上课。此外,已经在标准舞蹈房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相应得到配备,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所调查的高校已具备开展体育舞蹈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场地和设施条件,但是在大多数不含体育舞蹈专业的院校中,场地设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减弱,老师会也会因此感到力不从心,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得不到充分得到应用。
3.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已开设体育舞蹈专业课程的7所院校中,大多数把拉丁项目作为体育舞蹈的授课内容,摩登舞基本上没有涉略,内容设置不均衡,导致学生在就业方面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而在体育舞蹈普修课中,则把交谊舞作为授课内容,学生非常喜爱。在调查中发现,在已经开设体育舞蹈专业的院校中,只有1所院校开设了芭蕾形体课程,作为体育舞蹈基础课程的芭蕾形体训练却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的技术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很多本科院校都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也没有根据儿童的特点设定课程,除此外,与舞蹈技术相关的音乐欣赏课程也没有开设;在授课形式上,授课形式以教师单独授课为主,多数院校实施学生和教师互选,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任课教师以一个老师上课为主,只有4%的院校的教学由男女两位教师共同担任。
4.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对7所院校的体育舞蹈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仅仅只是传统的讲解示范法,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仅仅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很容易不利于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套路动作也是机械地进行重复,而只有参加过教学比赛的老师能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研讨教学法以及个案教学法等,使得教学课堂有气氛,并且学生感觉轻松。因此,对于体育舞蹈这种双人项目的特点,特别是师范类的高校,具有男生少、女生多的特点,更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考评现状
体育舞蹈教学考评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检查和评估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一个客观依据,也是体育舞蹈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湖南省大部分高校考评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上课学习的基本技术和平时出勤率,部分高校考评会涉及学生课堂表现,只有少数高校体育舞蹈教师注意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至于学生的创编能力以及执裁能力的考核却没有表现。针对社会对当前体育教育学生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实践能力的考核应重点纳入考核内容,提倡一专多能,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6.湖南省高校举办或者参加体育舞蹈比赛的情况
在7所被调查的高校中,带队参加过全国比赛的有5所学校,参加过省级比赛的有7所,参加过市级比赛的有7所,其中举办过体育舞蹈比赛的学校有3所。每个学校每年的参赛次数至少为3次,基本上保证了训练和比赛的连续性。在这7所学校中,学校都是比赛队伍的主力军,因此,学生的专业水平相对较高。
7.湖南省高校举办或者参加体育舞蹈教学的改革
7.1加强体育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
7.2提高对体育舞蹈项目的重视程度。各高校的领导应积极发挥教学和比赛的引导作用,从长远利益出发,完善教学场地设施和设备,为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7.3各院校可以通过“体育舞蹈教学联盟”的方式加强体育舞蹈学生的对外交流,如观摩比赛、进修学习、聘请高水平教师等形式,多方位地提高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7.4优化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如出了摩登舞和拉丁舞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外,将交谊舞和芭蕾基训纳入其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7.5丰富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7.6 完善体育舞蹈考评体系。除了技术考试外,还应增加教学实践、裁判法的考评,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清澍,陈瑞章等.体育舞蹈[N].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小芬,肖光来,张清澍.北京、武汉、长沙地区少儿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22 -25.
作者简介:
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与探索 篇12
对于教育的话题,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话题, 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 因此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通过某些具体的事情有意识的去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 营造一个人健康的成长空间。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某一个私立学校或是国家公办的学校或某个组织里, 有专门的人对学习者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通过这些系统的教育来达到影响其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创新即是指在组织中在原有的规则制度中摒弃一些不合理的、跟不上时代潮流的部分, 并对其进行新的补充, 或加以修改使之变得更有新意, 更合理, 更加完善, 并跟上时代的潮流。从中可以看出, 教育的创新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把教育活动中陈旧的、过时的、不合理的部分变成新的, 并能适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 需要进行积极的改革与创新, 如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管理模式、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等。
2、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体育教育的思想不先进。体育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以身体活动为主,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身体运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然而传统的体育教育比较排斥休闲,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中体育即为强身健体之所用。殊不知, 在现代化的体育教育中, 当代大学生人群中, 由于科技的发达,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寝室里面上上网, 聊聊天等等, 从事休闲娱乐的活动。愿意在操场上驰骋, 挥汗如雨的学生少之又少, 据调查, 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八成的学生更愿意在寝室, 他们从事的活动中, 女生主要是在寝室逛淘宝, 而男生主要是更愿意几个人一起宅在寝室打游戏等等。因此, 现如今的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仅为枯燥的强身健体所用, 更应该倾向于向休闲类方面创新, 与现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正所谓为其着想, 就必须得投其所好。而现在的时代发展迅速与教学思想偏向落后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以至于与社会的不相适应, 也就成了如今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大问题。
二是教学模式不先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必须跟着严格的老师, 在紧张的气氛中一板一眼地完成重复的、极其枯燥的一系列运动动作,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自己自由的支配而发挥出来。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强调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来完成学生体育运动的课堂教学任务, 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是否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负荷强度, 是否真正的对此项体育运动感兴趣, 教育方表示完全忽略。这就使学生缺乏真正兴趣爱好的培养, 造成只能是一个完全由老师控制的木偶的悲剧。当学生到社会上脱离了老师的教育以后, 就没有了自觉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没有了强健的体魄。对于今后的工作生活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再者就是理论教学方面比较薄弱,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话:“理论来源于实践 ,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句话用在体育教育上也不为过, 在高校教育中应重视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而体育教育理论变成了体育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只有加强体育理论的改革与创新教育, 才能使其更好的指导实践。而据调查许多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还比较肤浅, 理论运用的意识还较淡漠。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理论教学课时少, 而且有些高校也未把体育的理论教学作为教学内容让人引起注意与重视, 加上理论教学教材的内容不丰富, 粗燥乏味, 缺少实效性, 针对性不强,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3、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不可能拘泥于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 把不好的摒弃, 发扬其精华的地方。正所谓:“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对于其存在的问题, 应努力想出解决的办法, 争取把体育教育做到最好。因此, 对于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方式也应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要努力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 就离不开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和落实。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传统式的、简单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加以改进。首先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要转变教学观念, 摒弃以往机械的、简单的教学方式, 营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现状应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其次, 对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前大学体育课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在一边、老师在正对面,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 缺乏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摒弃, 在授课方式上进行创新, 学生应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地位转变为“主体学习”的地位, 努力构建一种师生和谐的课堂氛围。
4、结语
体育运动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 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 体育教育总是占着重要的比重, 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 影响着其一辈子的生活。为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中, 必须搞好创新工作, 与时代接轨, 才能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
摘要:我国教学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 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新的方式方法。本文通过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剖析, 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12-19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10-19
高校体育与德育05-24
高校体育现代教育06-05
高校体育情感教育11-06
岗位需求与高校体育10-03
高校教育实习体育教育08-29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07-15
高校人文体育教育05-08
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研究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