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

2024-10-04

农业类高职(共12篇)

农业类高职 篇1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把以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有机的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所院校都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 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的体制, 实现了科研、产品开发、人员交流等多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做到了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多方互赢。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以下几种模式:项目合作、校办企业、创业基地、订单培养、参与生产。作为农业类的院校不可以单纯套用其他工科院校的校企模式, 必须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合作企业的情况, 走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的道路。

一、农业类的院校校企合作的难点

1. 校企双方认识不够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之路, 校企双方都已了解其优势。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 合作只能浮于表面。学校在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等方面忽视企业存在;而企业没有意识到实习生的潜在价值, 只是把实习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

2. 校企双方目标矛盾

作为学校, 追求的是培养更多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学生, 为了高就业率, 校方更是不遗余力的把学生送至实习单位;而企业的目标是低成本运作, 高回报。作为实习生在进入企业参与到生产后, 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等方面的缺乏, 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给企业带来及时效益, 甚至会出现事故, 这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有的甚至影响到企业声誉。除此之外, 企业会给实习生进行培训, 学生越多企业负担就越重。据调查某些动物饲料、药品企业, 每个实习生在培训期间的费用就近万元。这对于一个利润相对透明的行业来说, 是笔不小的支出。

3. 企业提供的岗位较少、种类单一

由于我国农业类企业大多都属于中小型, 一次性接纳学生的数量较少, 种类也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生产一线和售后服务。尤其有的企业提出了性别要求, 这对在农业产业里处于劣势的女学生就业, 造成了很大困难。

4. 学校教学和企业接受实习的时间不统一

由于学校教学实践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是统一的, 而企业能够提供学生实习也是受企业生产计划和安排控制。因此, 双方在时间段上不容易统一。例如:乳制品企业希望学生在六七月份到岗实习, 肉制品加工单位需要学生在春节前两个月参加实习, 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学校准备期末考试。这与学校的教学计划难以同步。

5. 校企对学生技能指导、监督和评价不完善

由于岗位数量的限制, 以及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 不可能使某一班级的学生选择在同一家单位实习, 甚至在同一地区实习都不可能实现。这给学校的监管带了很大的难度, 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甚至滞留家中, 对实习报告的撰写敷衍了事。而学生到企业实习, 往往本身技能标准不够明确, 又缺乏技术人员的系统指导, 或者有的企业配备了指导教师, 但师傅们会有“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的想法, 因此, 实训效果差强人意。这也是导致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之一。

6. 缺乏制度支持

校企合作是涉及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更是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用途径。因此, 这不应该只有学校、企业参与, 还应该获得政府的支持, 尤其是制度的支持。

二、农业类的院校校企合作的策略

1. 企业提高认识, 学校人才培养市场化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 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需要, 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要坚持“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而企业也须认识到, 支持和配合高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社会责任,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参与到学校课程设计和授课中, 要认识到实习生潜在的价值。作为校方应引导学生“先就业, 再择业”的正确就业理念, 而作为企业也要积极调动学生对工作兴趣和激情, 锻造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 完成实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 校企合作多考虑对方利益

校企合作不能是学校单方面的热情, 企业也需积极参与。学校不可单纯的追求就业率, 而忽视企业方面的承受能力。这反而会使校企合作, 趋于表面不能深入。企业在挑选实习生时, 不应像过去一网打尽, 而应有选择、严要求的筛选, 用人标准做到科学、理性。作为学校安排学生实习时, 也应多考虑企业利益, 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长远, 才能深入。

3. 多渠道架设就业桥梁

由于岗位种类、数量的限制, 学校为学生安排实习时, 就会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单位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而且学生对岗位需求的多样性, 会使一些合作单位某些岗位无人问津。针对这样的情况, 首先, 学校应该同时联系多家企业、多种岗位, 满足不学生的需求, 尽量让学生同时去实习, 这样就不会因为班级建制问题影响教学;其次, 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讲课和进行实训;再次,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并充分的利用;最后,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政策, 鼓励教师和学生多渠道、多方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4. 打破常规、深入沟通

面对校企双方时间难以统一的矛盾, 学校首先应该主动和企业沟通,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双方都不影响。倘若不能做到同步, 学校可以尝试改变授课地点、考核办法、考试地点, 来解决这一问题。就业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当有机会提供学生实习时, 应该牢牢把握;其次, 让学生自学, 利用网络教学手段为学生辅导, 使其弥补在去企业锻炼所落下的功课;再次, 尽可能的压缩教学周期, 使学生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5. 加强监管、改革考核办法

如何解决学生实习期间疏于监管的问题?首先, 学校与企业签到合同, 企业须配备专业人员指导, 企业对指导的实训内容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毕业的考核内容;其次, 学院应和企业共同建立更加完善可行的实习生实训制度和评价原则, 建立各岗位技能评价标准, 按制度、标准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把实习内容纳入到毕业程序。如:实行目标考核, 在学生实习前制定相应的实习目标, 在实习期满后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最后, 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企业, 教师边锻炼自己实训的能力, 边指导和管理学生。

6. 完善政策、制度, 实现多方保护

由于校企双方的作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体, 追求的利益不同。不排除某一方出于利益的考虑, 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尤其是学生, 作为校企合作直接参与者, 在实习过程中权利很容易受到侵害。故而, 作为学校, 在学生实习之前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理论、实践能力, 更应加强劳动保护、安全、职业道德、诚信等内容的宣传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政府应该制订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法规。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制定完善可行的制度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得到保护。

由于体制、经济、行业特点等多方因素,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作为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措施, 是一条必由之路, 根本之路。我们深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拓展就业市场这才是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 距离这样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只要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不断探索与实践, 在观念、制度、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 高职院校从数量到办学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校企之间的合作也给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王运宏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容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6:25-26

[2]陈敏.高职合作教育中的校企关系简析现代企业教育, 2007, 6:4-5

[3]温景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合格农业高职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9) :40

农业类高职 篇2

刊名: 农业与技术

Agriculture & Technology

主办: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1-962X

CN: 22-1159/S

邮发代号: 882755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农业与技术

曾用刊名:农业研究;美国农业

创刊时间:1980

国家级期刊《农业与技术》杂志征稿启事 2

资讯要闻 6-8

园区病虫害源头防控体系概述 郑翔;隋原;孙礼兵;李平维;1

浅析福贡县中低产田地现状及改造对策 马小三;李明依;2

浅论土壤肥料研究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李锦艳;3

全州县中低产耕地类型分布与改良 秦荣昆;4-5

浅谈城市水土保持现状与对策 阮继玲;6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青河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梁志贤;7

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爱春;8

关于提高缆道信号可靠性的探讨 郑昭旭;刘景文;9

如何搞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 刘艳辉;刘长城;10

葠窝水库坝基扬压力异常分析及处理方案探究 赵静;11+18

察尔森水库灌溉供水断面监测计量方法分析与探讨 李春红;郭海云;赵广民;12+14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马韧;13-14

喀左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代玉华;15

浅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条件 包化国;戴术霞;张猛;姚鹏举;赵继军;16

浅谈松木桩围堰施工方法 王丹辉;陈成锋;何海澎;17-18

浅谈水稻插秧机日常维护 韦仁顺;19

淮阴闸除险加固方案比选设计 王恒平;肖怀前;20

渡槽出口水位回升研究 吴鹏飞;张京;21

《农业与技术》杂志社征稿电话:***-李编辑

更多信息请咨询QQ:1098270167/1820140159(如不在线可留言)

论文投稿电子邮箱:1098270167@qq.com(来稿请注明所投刊物名称投稿)

农业类高职 篇3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 办学特色 路径

国务院在2015年11月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新一轮高校建设将拉开帷幕,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前列。我国高校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体方案重点突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1]教育部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将特色项目与六个一级指标单列,并列为优秀等级的重要内涵专项,体现了对办学特色的重视和科学引导,旨在通过评估引导学校准确定位,办出特色。[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创建办学特色”列为高职院校办学、强学的重要目标。[3]《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4]加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是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更是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保障。特色立校、避免同质化办学已成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共识。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相对不足,尤其是关于某一类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更少。高职院校因为培养职业人才专业不同,特别是行业职业院校,其办学特色也因校而异,职业学院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本文旨在通过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的分析研究,从而丰富农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

1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鲜明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院校的办学特征、风格和发展模式,是学校办学的个性特征和核心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指出,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可能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5]

有学者按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层次,将办学特色分为宏观特色、中观特色和微观特色。[6]宏观特色是由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决定的,是高职院校的“共性”,中观特色体现为行业性和地方性,高职教育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的时代主题,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微观特色是指各个高职院校的个体特色,包括办学特色、师资特色、教学特色、管理特色和文化特色等。只有准确把握高职教育宏观特色,以微观特色为着眼点,着力凸显为区域、为行业发展服务的中观特色,才能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资源条件、人才培养、服务方向等方面形成与生俱来的差异,成为行业高职院校明显的区分标志和发展特征。农业高职院校浓厚的行业特征,成为与其他高职院校最明显的差异和特色。这种“独有”性,与其他高职院校具有不可比性,只可与自身作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这种“独有”的特色建设不能盲目照搬,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发展,如果行业高职院校仅仅依托行业和体现行业特征,并不足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特色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有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坚持不断创新,凝练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境界,高职院校才能充满活力。

2 办学特色现状分析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农业类院校,学校本身的性质表现出了特有的宏观特色和中观特色,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逐步提炼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1 办学理念、定位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原云南省农业学校和原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合并升格组建,学校前身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先河”。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百年务农、百年树人”的优良传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农业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百年兴农、耕道养德,通过“全真全程”模式,强化岗位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五环全真、四位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的贯彻和实施上,教学设计围绕农业生产中的种(动物繁育、作物育种)、料(动物饲料、作物肥料)、养(动物饲养、作物养护)、防(动植物疫病防治)、营(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和信息化管理)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教学过程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为一体,师生通过全过程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来学习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这是一种基于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的教学设计思路,具有“生产全真、学习全程”的特色。学校在坚守“百年兴农、耕道养德”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提炼出“全真全程”的办学特色,在2014年顺利通过特色评估,并得到专家组的好评。

2.3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规模化经营的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体系是支撑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基础。学校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各相关专业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还建有500多亩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养殖、种植、加工、无害化生态处理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大田作物种植、家畜家禽养殖、园林园艺、中草药生产、淡水养殖、农村能源以及农产品加工检验等实践教学项目,师生以教学参观、顶岗实习、现场演示、创业孵化等方式切入教学,有力地支撑着实践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教学的比例达80%以上,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100%。

2.4 就业创业文化建设

学校坚持以就业和人的发展为导向,坚持德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着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把毕业生培养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进一步发展有空间的可塑之才。在三年的大学教育中,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大一“敬业”教育,大二“就业”教育,大三“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在校园内营造富有就业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校外创业孵化园,坚持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鼓励学生将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孵化园。学校采用以赛促教的方式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积极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各级技能竞赛。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近年来共有223名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5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依托行业办学,坚持学历教育为主,技能培训与社会服务并重,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的有机对接。学校拥有中国-缅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云南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等培训鉴定机构和社会服务平台,有40个工种的培训或鉴定资格,同时还具备与相应行业对接进行涉农专项培训的能力。学校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各项工作中,争取实施或参与实施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以及技术服务等项目,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的有机对接,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6 对外合作与交流

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起步较早、合作深入、效果明显,社会服务开始向东南亚辐射。目前与泰国12所学校建立合作联系,互派留学师生已有10批次近400人次。与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及京畿大学、光州女子大学、江原大学、大邱大学、湖西大学建立友好学校,建成学生赴韩“2+1+2”和“3+2”学习平台。2014年学校承担完成了中国云南—柬埔寨班迭棉吉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建设任务,验收投入使用,并开展了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项目开始发挥积极示范带动效益,产生积极的国际影响。近年来,学校还积极承担农业部、省农业厅的一些涉外农业培训。

3 存在问题

3.1 内涵质量不高

学校以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以质量工程项目为切入点,强化内涵特色建设,通过内涵建设标志的“质量工程”项目,累计获得1500万元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但目前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把关注点汇集在质量工程等标志性成果上,而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及德育、校园文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关注不够,使得办学规模与质量、效益未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内涵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3.2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效益未有效发挥

学校建有500多亩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有力地支撑着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实训基地目前虽然已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但是总体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管理粗放, 500多亩实习实训基地的效益未有效发挥,未实现独立核算,责、权、利不够清晰,农业行业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先进的设施和种养殖技术等没有很好体现。科技支撑、示范引领和现代农业的展示功能还比较薄弱。“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传统农业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

3.3 社会服务深度不够

学校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农业、农村和农民各项工作中,得到了社会认可,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但由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不足,“软实力”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对社会生产一线了解、实践不够以及教学任务与社会服务的矛盾,社会服务大部分还属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培训,社会服务深度不够,社会服务质量和效果还需提升。立足和紧扣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规划以及人才需求,服务面向和服务内涵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3.4 社会资源整合不够

学校目前还单纯依靠财政办学,挖掘、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够。目前省内地方分管农业的主要领导、农业局、畜牧局主要领导和骨干以及省内很多龙头农业企业家都是学校的校友,但校友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没有成立校友会等机构来整合、利用资源。虽然学校搭建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但合作的深度,特别是与企业、行业共享技术、成果、经营、管理等资源来服务办学还不够。与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也还不够,没有很好整合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为学校办学服务。

4 路径选择

4.1 准确定位发展目标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省级农业高职院校,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承担着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云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能力等。学校的发展目标要坚守“耕道养德、百年兴农”办学理念,深化创新“全真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和扩大示范建设成果,加强内涵特色建设,凸显区域性和行业性,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客观分析省情和校情,科学阐明五年、十年的办学目标、定位和战略重点,对未来五年、十年发展目标要明确、具体。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社会资源和所处区域等要素,确定各项发展目标、专业类型和层次、重点建设专业以及社会服务对象等,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4.2 提升“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和水平

学校500多亩实习实训基地层次还较低,导致“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低层次的传统农业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为引领,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适应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攻坚扶贫有着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面向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必须提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层次,真正发挥科技支撑、示范引领和现代农业展示的功能,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培养符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为国家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

4.3 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层次和效益

在现有校企融合、产学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合作思路,在资源共享、毕业生就业创业、“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材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层次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长效与动态优化机制,实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的突破。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群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校内基地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步伐,集中统一管理,创新管理模式,积极争取项目,特别是突破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引入资金、技术和项目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良好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协调发展。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各种功能,积极创造更多的效益,将基地建设成为云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示范点,高新农业技术、品种及资源的展示平台,农业科技教育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样板,现代农业文化的交流窗口等。

4.4 加强专业建设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从发展规划到专业设置,同质化趋势严重,很多专业设置并非出自区域发展所需。专业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建设特色专业是形成办学特色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把着力打造特色专业作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设立专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和行业占到50%以上的成员,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启动专业退出机制,停止或暂停资源条件差、招生就业状况不好等办学成本高和社会效益不佳的专业。要及时了解云南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依托产业办专业。确立一批学校重点、特色专业为长线专业,加强建设,给予政策倾斜,树立学校品牌;形成一批特色专业群,更新老专业,拓展新专业,不断形成新的特色专业。注意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培育促进短线专业转化为长线专业,保持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协调发展。

4.5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潜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到50%,35岁以下的专任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专任教师“双师型”中青年教师比例较低。“双师型”教师不能是仅仅持有“教师资格证”与“行业技能等级证”的“双证教师”,还要看教学、操作、科研方面的能力。要创造条件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机制,通过让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服务、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研修、参与技术应用研究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按照政策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和补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6 加强特色文化校园的构建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办学特色的精髓,是一种办学软实力。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可持久地渗透到学生的品格形成中,是日常教学课程无法比拟的。构建特色文化校园是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和实现途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迄今已有111年办学历史,“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长期耕耘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积淀了深厚的农业职业教育文化。在内涵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挖掘百年历史积淀,着力弘扬百年光荣传统,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将德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着力弘扬农耕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增强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能力。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精髓,大力弘扬“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精神。

4.7 探索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承担着扶持“三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任。农业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面向和社会服务内涵,探索服务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将学校的服务计划与地方政府的建设计划相结合,将地方产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地方合作开发产业,与地方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等。根据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云南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主动融入云南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工作中去。积极参与实施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产业示范和培育,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云南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构建覆盖全省、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

4.8 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公办高职教育不能只依靠财政办学,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源整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形势所迫,也是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内涵特色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遵循坚持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有利于内涵特色兴校、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智力资源的能力,充分和同类院校、企业、行业共享资源,充分开发校友资源。通过校友会、董事会、基金会、理事会等整合行业、企业、校友以及兄弟院校等各种社会资源为学校办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2] [5]《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4] 《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6] 刘汪生,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再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50-51.

农业类高职 篇4

1 分析就业现状

笔者通过对本校2015届宠物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 就业率虽然达到了100%, 但分布不是理想。从就业分布的信息中能够看出, 大多数从事宠物行业的毕业生均分布在广州、上海、无锡等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 只有小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在中小型城市就业;从薪酬中来看, 由于是初次就业, 学生的薪资普遍较低, 大部分在每月2000~3000元范围, 少部分在2000元以下, 就职的单位有宠物药品、用品营销, 宠物诊所 (医院) 以及宠物美容院等, 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通过深层次的调查笔者还发现, 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于学生的再就业过程之中, 如:狭小的升职空间、不稳定的就业心态、随意性的就业、过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创业盲目性等, 以下将着重选出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1.1 不稳定的就业心态

在读书期间, 经过学校的教导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 我校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 还是在意志品格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他们正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复杂的社会现实时, 各种问题的出现极大的挑战了他们的自信心, 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 有少数的学生自我认识不清, 眼高手低, 有着严重的攀比心理, 敬业奉献的精神也十分缺乏, 因而时常出现跳槽的情况。

1.2 过大的心理压力

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 对生活环境的变化, 某些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经过几年的院校生活, 他们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 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环境以及新的工作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的甚至会对生活产生恐惧, 显然, 以上心理状态的出现是难以专心工作的, 自然难以将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

1.3 狭小的升职空间

无论是宠物企业, 还是宠物诊所, 在他们之中的关键岗位对人才的技能和学历要求都非常高, 如:在宠物医院中从事日常店面管理、诊疗以及手术的大多是本科学历, 甚至硕士学历, 即使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实践技能, 然而其由于学历偏低, 依然会在工作中受到限制, 此时某些学生就会产生迷茫、烦躁的心理情绪, 甚至会逐渐失去对工作的激情。

2 就业建议

2.1 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

对学生的结业工作指导, 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需要对宠物行业市场需求有充分的调研, 给学生一个全程的创业和就业指导, 而不是单纯的就业帮助。通过一些有效的举措, 不但能够将学校同各国宠物企业的联系增强,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2.2 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形式

就业指导工作应当简单的报告、说教以及动员等方式, 要从实际出发, 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确保学生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学习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从而能够真正的接受就业指导。

2.3 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

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 切忌千篇一律的说教形式, 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 需要采取不相同的指导办法。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和就业需求, 才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

3 总结

理赔案例——农业保险类 篇5

不构成暴风的标准保险是否赔偿

案情介绍

2007年3月,河南省正阳县农民张某,承包了村里的3座温室大棚,承包期为3年,签定了承包合同后,张某便准备与其农学院毕业的儿子一起培育果树育苗,后经儿子提议应该给大棚上保险,父子俩便到当地的保险公司咨询,并为自家的三座《农业温室大棚保险》注,同年划七月驻马店地区连降大雨并伴有雷雨大风,在7月28日的晚上,张家的三座大○

棚倒塌了两个,导致了大棚内的育苗也都遭受了损失,倒塌后第二天张家向保险公司报了案,保险公司理赔人员经过对现场实地勘查后,确定为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就通知张某等待保险公司的赔偿结果就可以了,但是三天后保险公司却向张某出具了拒赔通知书,原因是,保险公司向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到,当天的暴风风力未达到保险责任规定的8级以上,故由此造成的责任,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张某不服保险公司的说法,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理赔焦点

张某认为:张家投保的温室大棚,在投保前已经对大棚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是完全符合保险要求的,虽然当天的风力未达到8级以上,可是大棚的倒塌并不是因为7月28日一天的原因所吹倒的,在整个七月份,正阳地区连续大雨大风,所以才导致了7月28日晚上大棚的倒塌,大棚倒塌后自己的损失也很大。

保险公司认为:在张某投保的保险合同上,已经详细注明了,暴风、暴雨、暴雪等保险责任的相关说明。而保险公司也已经从气象台详细了解到,在7月28日之前一个星期内,正阳地区的暴风风力都未达到8级以上,而张家大棚的倒塌很有可能是由于大棚的承载结构不标准造成的,因此保险公司对于此次事故不承担保险责任。

理赔结论

法院经过详细调查认为,张家在投保前已经对所投保的大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说明,而说明的内容与事实也完全吻合,而保险公司在未对现场进行实际验标后便承保了,表示张家投保的温室大棚是完全符合保险要求的,虽然7月28日当天的风力并未达到保险公司的标准,但是在整个七月份,正阳地区连降大雨并伴有雷雨大风,才导致这场事故,故保险公司应该对张家的温室大棚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判决后保险公司未提出上诉。本案点评

1、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财产保险上,对于投保标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严格、细致,在投保前我们要对所投保标的进行实际的查勘验标的工作,以便我们能够对所要承标的标地进行详细了解、分析是否能承保,以防止出险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也同时给公司的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

2、国家目前正在大力推动发展三农的工作,所以我们也要做好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工作,在三农的问题上,国家在政策上是有一定的倾斜性的,所以我们今后在发展农业保险上,一定要认真细致的做好工作,不要给公司在三农的问题上,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注:农业温室大棚保险——凡被保险人合法建造、经营或使用的,符合建造技术标准要火灾、雪灾、暴雨、暴风、雹灾。保险事故发生时,为抢救保险标的或防止灾害蔓延,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也负责赔偿。保险人不负责赔偿的项目有:保险标的遭受保险事故引起的各种间接损失;在建造期间

农业类高职 篇6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 专业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模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随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生力军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在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上,备受关注。在高职农业类学生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尤其是对农业思想的巩固,是培养我国高素质农业技术性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农业类学生教育现状

(一)高职农业类学生特点

高职农业类学生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共性:自我约束能力、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较差,不能吃苦耐劳,思想容易产生波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好,信心不强,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社会和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给高职的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但高职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普遍较强,头脑活络,兴趣爱好广泛,动手、实践能力突出,个人特长明显。

同时,高职农业类学生也有自己的特性:第一,部分同学对学习农业类专业有自卑心理,对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二,高职农业类学生普遍对农业类专业认识不明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第三,部分高职农业院校专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社会和学生对高职农业专业教育缺乏正确的了解,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没信心,担心所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

(二)高职农业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1]

其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农业专业学生身上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社会认知、家庭认知不足的原因,导致目前很多学生家长,乃至学生本身对农业专业缺乏学习热情。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乏危机意识。部分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没有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上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不求上进,不能有效的把思想与行动紧密联系起来;知识储备欠缺,判断能力不强,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斗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秩序和校园的稳定;逆反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经受不了挫折,不服从学校严格制度的管理;心理问题日渐明显,感到迷茫、烦躁、焦虑等,面对压力,很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

其二:目前,作为施教方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对农业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其思想实际脱节;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单一,不能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专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度不够,导致学生对专业认知度不高。

以上因素使得目前许多高职农业类学生表现出的思想信念是不愿奉献,怕吃苦,贪图享乐。同时对农业专业不热情,对投身农业事业不甘愿。

二、加强专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教育是现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所以,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才可能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可能使高水平的人才不辱使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2]

(一)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课堂,用理论武装学生

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在此之中,许多学生并不具备很强的思想政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入课堂,与我们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具体而全面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逐步的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力求学生能够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和理想。通过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让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对自身理想信念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3]

(二)引入红色资源,拓宽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如何把个人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开设专业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应当积极地把红的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和开发一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教育课程,把一些红色经典、红色事迹案例讲述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创新专业课堂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红色资源这一载体,让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上得以提升,也为专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信念[4]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并不完全是课程设置上的改变。在专业思想教育中更加应该有所体现。作为高职农业类学生目前出现的专业忠诚度不高,职业素养不强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通过专业课的日常教学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强化学生的诚信和敬业精神,促进专业能力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的同步提高。教师应多注重讲授职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知识,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专业文化以及本专业的职业道德修养有更加正确和深入的认知。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高职农业类学生比较重视技能操作实践,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养成,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陶冶高尚情操、传递专业文化知识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开设好人文素养建设培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教了具体的专业知识,更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请让我们时刻铭记,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而不是可以“方便使用的工具”。

(四)增强专业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水平,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

在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体系“软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硬件”队伍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于专业教育相结合,我们的专业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理想信念高度,做到有榜可依。同时我們的教师还应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转变以往单一的专业知识授课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将理想信念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专业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其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陈胜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3~34.

[2] 吴 丹.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1.(12):289.

[3] 王青峰,张泽民,李 伟,邓永超.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探讨[J].文教资料. 2011.(11): 191~192.

农业类高职 篇7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视不够目前, 软件产业蓬勃发展, 国家鼓励软件学院、高职院校采取多种举措, 多模式、多渠道培养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有些部门和领导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办软件技术专业有点不合时宜、不务正业。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重视不够。温家宝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我国农业要更加依靠科技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 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能农业的研究和应用, 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2007年, 农业部就印发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 (2007-2015年) 》的通知, 要求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通知要求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农村信息化管理队伍, 推进管理方式创新, 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求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 加强信息技术创新, 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知还要求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 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四川省在《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中明确指出: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支农信息服务工程、农民网校示范工程、信息化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四川乃至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需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 培养熟悉农业、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应当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投入不足目前, 农业类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设备简单陈旧、升级缓慢, 只能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类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的“瓶颈”。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会农业信息技术, 掌握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的开发手段, 毕业后才有可能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一展身手。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的研究需要相关部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不准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这是一个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过程中, 割裂了农业与软件技术之间联系的纽带, 出现了与其他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教育要面向行业, 专业要联系职业。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置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中, 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应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 培养智能农业的开拓者、农业软件的开发者、农村信息的管理者、农村网络的维护者。只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 保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目前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没有找到专业建设的抓手, 专业建设观念落后、举措不力、发展缓慢。

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

有特色的“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专业建设理念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成都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 秉承“亲农之情不变、事农之心不改、兴农之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 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已向社会输送了一千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乡镇、村社级的信息员活跃在农村, 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与服务推广工作。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质量高, 办学特色明显, 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认可。2009年11月, 该专业被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 2012年6月又被成都市教育局确定为成都市特色专业, 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最具活力与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坚持把专业办到企业去, 把企业引进学院来, 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人才共培、互惠双赢”, 形成了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全程参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 共同推进学生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2008年10月, 学院与新加坡天荣公司合作, 共同组成理事会,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 共建“天荣电子信息学院”。企业投资近五千万元, 在温江区海峡科技园单独建立了一个校区。学院将电子信息分院学生学费的70%划转天荣公司, 由企业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费用。学院的院长由企业代表担任, 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 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2.大力推行“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三双”是指“学生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 教师兼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 分院领导兼学校领导与企业经理双重责任”, “四走”是指“专业跟着行业走, 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 课程跟着工作过程走, 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2012年4月, 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电子信息分院与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北软天荣有限公司组建了“天荣软件技术专业学院”;与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农院知用软件开发室”。企业全程参与分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农业科研等, “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分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有特色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通过反复调研, 由企业参与, 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NET、JAVA和C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对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优化整合, 运用“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等理念与方法, 打造了一批项目化教学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Flash动画设计》等课程为突破口, 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推广秉承学院“为三农服务, 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电子信息分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西部农业在线、温江区花卉交易网等网站的建设, 推动了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成都市农委领导下, 多次举办农村信息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软件技术专业师生还坚持利用假期在“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基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为街办、农村社区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服务与推广, 使高校教育积极、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田园城市新农村建设中。2012年3月,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农业研究开发中心”, 研究和示范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电子信息分院把“智能温室大棚”作为智能农业研究的载体。建设智能温室大棚, 主要运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 基于手机终端操作实现对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自动化管理。电子信息分院密切联系企业工程师、农学专业教师, 共同开发、推广智能农业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学院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理念, 开展国际从业资格的培训、认证, 与国外有关院校交流合作, 互认学分, 开展“双学历”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当前,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正面临生源下降、教育同质化的巨大挑战, 办出有特色的农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 是我院电子信息分院师生员工不断努力探索的奋斗目标, 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 2012 (2) :3.

[2]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4) :1.

[3]韦泰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创意农业助力[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 , 2010 (1) :1.

[4]许亚东.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9) :10-12.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农业类高职 篇8

1“就业创业全程教育模式”创建的背景分析

针对农业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招生形势严峻以及学生管理难度大等共性问题, 我们从社会舆论导向、学生自身特点、学校教育引导等方面入手, 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分析,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服务三农意识淡薄, 学生就业创业定位不准

多数学生选择农业院校, 看中的是“公办”招牌和远低于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真正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三农者屈指可数。同时, 多数学校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 忽视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教育, 学生没有真正考虑过立足基层一线, 也不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 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离职率高, 频繁跳槽。

1.2 缺少优质校内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 大多农业类高职院校均缺乏优质校内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作为支撑, 一些就业创业基地也仅仅挂了个牌子而已, 并未真正服务学生就业创业, 没有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来帮助大学生在初创业过程中规避创业风险, 从而导致学生创业成活率普遍较低, 也很难产生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效应。

1.3 缺乏系统职业教育, 校内指导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均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 但从未将此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教育体系来看待, 导致各课程间并不能充分衔接, 知识层次上有着较明显的脱节, 从而导致了多数大学生初次就业不理想、创业成功率不高。

针对以上现状的调研分析, 我们探索出“就业创业全程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三阶段, 即第一阶段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阶段校企合作、校企文化渗透教育;第三阶段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及创业实训教育。

2“就业创业全程教育模式”的具体做法

从新生入学开始, 我们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 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教育———通过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培养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一是, 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主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社会实践等形式, 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引导他们逐步完成由“轻农”到“知农”再到“爱农”的思想转变, 提升他们对农业行业的认同感。

二是,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理论教学、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职业规划讲座等,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分析内外部环境, 结合个人优势及爱好制定合理的分阶段目标, 降低就业的盲从性。

2) 第二阶段教育———通过校企合作, 建设校企融合文化, 让学生提前接受职场文化的熏陶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从文化内涵的四个层面着手, 丰富校企融合的文化内涵, 充分发挥文化在育人中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是, 建设校企融合的精神文化。学院通过顶岗实习、企业文化讲座以及演讲、征文、设计大赛等形式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经营理念等渗透到学院精神的核心理念中, 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体现企业所崇尚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

二是, 建设校企融合的物质文化。学院运用校园建筑、教学设施、宣传橱窗、人文景观等物质载体, 融入企业元素, 彰显职场氛围。实训实习场所创设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建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宣传橱窗、文化走廊悬挂就业心路、创业历程、人生感悟等内容凸显行业企业特色。

三是, 建设校企融合的制度文化。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引进企业制度, 通过平台自身章程中的工作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实训实习制度,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 努力做到“学校管理企业化, 实践教学职场化”。

四是, 建设校企融合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 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开发, 力求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课程内容与岗位设置一致。学校做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开设以企业命名的定单式培养班使课程文化成为校企文化合作育人的重要形式。

3 第三阶段教育———就业心理调适、择业技巧和创业实训教育

一是, 加强就业创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学生择业或创业时时常产生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盲目从众、相互攀比、过度自负、过度依赖等就业心理问题, 故在学生求职前, 组织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开展就业创业心理讲座、团队及一对一的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创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缓解就业创业心理压力, 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和创业做好铺垫。

二是, 传授就业创业技能, 提高学生择业创业技巧。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对求职过程和方法知之甚少, 对于创业项目的选择和经营管理更是一无所知。首先要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方面的指导, 让毕业生了解国家和地区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以及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 通过开办创业实训培训班,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指导, 从求职程序、求职材料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讲解及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求职技巧。

三是, 创新就业指导方法, 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就业观, 对职业指导理解是迥异的, 开展集中式职业指导显然不适应需求, 个性化职业指导已成为高校未来职业指导的主流方向。个性化职业指导要求职业指导师“坐诊”, 与前来咨询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 针对来访者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症状”, 通过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 拿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并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推荐合适个体的“处方”。

摘要:近几年,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重点关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本文针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注重因材施教, 从创新就业创业教育机制入手, 致力于创建“就业创业全程教育模式”, 以“就业畅”解决学生切身问题, 以实效促进学生思想转变, 服务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

农业类高职 篇9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1]。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资源能够自给自足,每个系统都要和其他系统发生资源的交换。职业教育也一样,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达到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企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职业教育必然要走校企合作教育的道路。搞好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用工企业、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2. 适合农业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优质劳动力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由于各个学校职业教育专业和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及发展环境不同、校企合作的各方需求与理念不同,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都是基于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内容,可以分为:“订单式”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2]。校企合作实施范围广泛,合作模式种类繁多,在这繁多的合作模式中,经实践探索,适合农业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因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与我们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脉相承,同时还能解决农业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2.1 解决农业类高职院校较工科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发展变化的困难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是普通高教的2.64倍,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生均投入的经费只有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投入经费的一半左右[3,4]。院校的教育经费会优先投入扶持学院的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农业类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获得的教育经费很有限,但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就是硬件设备和设施的投入高,淘汰周期短,因此教学实践实训条件跟不上生产一线的发展变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借用学院场地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与学院优势专业领域的结合找到研究和生产项目;学院则依托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科研与生产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2 解决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老师不足的困难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频率高、周期短,教师知识的老化快,且缺少生产与开发一线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职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都非常少。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的更新,但这个过程有一定的周期,教学的内容就滞后于生产实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又远离生产一线,教学就会成纸上谈兵,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难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与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好处便是:一方面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承担企业科研生产任务,深入生产开发一线工作,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熟悉、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院成为兼职教师,这些技术人员既能弥补教师深入企业后的教学空缺,也能给学生传递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职业技能,并以企业人的身份指导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养成职业道德,进行职业指导等职业教育任务。

2.3 解决顶岗实习的问题

学生顶岗实习一直是学院的难题。顶岗实习单位远离学校,学生就缺乏在学院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怀,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也为学院带来管理的困难;又由于企业对生产安全、生产秩序、产品质量等因素的考虑,认为实习学生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即使接收了实习学生,也不能主动积极地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也很难获得锻炼的机会,实习效果不佳;另外还存在实习岗位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层次较低等问题。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共同搞生产与科研,在校就能容纳教师与学生生产与实践,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一,解决以上生产性实习及顶岗实习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 解决办学特色问题

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它与另一些学科紧密相关。农业现代化与电子信息技术密不可分,科技兴农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类高职院校本身就建有农业及畜牧业的生产研发基地,农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天然的优势,应该抓住机遇,与学校的优势专业领域相结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生产研发体系,开展智能农业研究,办交叉融合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样,面向未来农业现代化需求,解决企业新产品新技术,使学校具有办学特色,逐渐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样,学校在地方具有服务竞争力,学生在地方具有就业竞争力。

3. 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虽然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开展的范围也极为广泛,但当前具有长效机制、深度的校企合作很少,多数的校企合作程度较浅,效果不佳,甚至有的校企合作开始轰轰烈烈,最后无疾而终。这首先是因为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都是指导性,不具备可操作性,校企合作的随意性大,又很难纳入法制轨道;其次是企业有逐利的天性,同时又拥有较多的合作对象的选择余地,能够较自由地改变合作伙伴;最后是合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5]。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能即时规范、调整合作行为,激励合作各方,从而保障合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农业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概括起来便是:“学校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行、政联动”。有以下几点:

3.1 学校主导

校企合作共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合作双方的需求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保持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前提下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更注重社会责任意识;逐利是企业的天性,最短时间收回成本,获取利益,追求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企业的逐利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急功近利,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也会给学校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约束机制,确立学校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保证合作教育不偏离教育的本质目标。约束机制一方面规范企业的行为,不能任由企业在任何问题上都只追求利益,把校企合作也当成赚钱的途径,完全不考虑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规范学校的行为,学校不能完全不考虑企业的利益,一味固守老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总的来说,校企合作中,应该以学校为主导,保证教育质量,防止企业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和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

3.2 企业主体

与学校相比,企业拥有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校企合作目的之一也是要发挥企业自身的这些优势。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市场信息、市场需求和科技水平等信息,企业拥有这些信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掌握新工艺、新技术跟上科技发展的水平,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之外,还依赖于企业中掌握新型实用技术的技术人员;学生真正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生产岗位上接受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的教育,了解岗位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一切需要企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需要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和实习空间,能否达成,取决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地位。但在大多数校企合作中,学校都是合作的主体,学校扮演了校企合作的发起、组织、策划和主要实施方的角色,在校企合作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学校又扮演着主要解决问题和协调问题的角色。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模式,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参与合作往往是抱着简单签个字,办个仪式就行了的消极态度,不可能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也必然影响校企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持久性。因此,要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具有其实践价值。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的作用,在就业需求中的导向作用。由企业提供生产技术,生产项目,企业文化特征,解决兼职教师,解决学生就业等。

3.3 行业引领

校企合作办学的确立,使学生学习理实结合成为可能。校企合作逐步进入有序化、制度化阶段,行业引领将起到重要作用。行业协会产生于企业,是企业的代表,贴近企业,学校可以从行业协会获取企业信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行业协会信息灵敏,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政府以及学校都不可能完全把握市场需求,需要行业协会协同政府从整体上把握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和企业需要,避免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难,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要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相关企业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校企关系。校企合作的推进与发展,应当把行业协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发挥其应有作用。

3.4 校、企、行、政联动

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调控机制,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各有其责。校企合作办学在宏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国家虽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但微观运作中也应该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校企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政府应在有关文件法规中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6]。校企双方通过行业平台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如学校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如何保证为企业提供培训、科技支持;企业如何保证在条件、人员上的支持,如何保证学生实训任务安排;行业如何利用其影响力和权威性发挥对个别企业行为的纠偏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和流于形式,有利于在产学研结合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政府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行业组织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高职院校自身也要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其途径是建立起社会需求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机制。校、企、行、政联动,在各方利益间求得平衡,从而实现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目的,国家得到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企业得到满意人才。

4.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的实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省级示范院校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分院实践“开拓创新,走出去、引进来”开放式办学,开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分院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开展过“订单式培养”“校企实体合作型”“专业学院”“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式”“产学研一体化”等模式,分别与四川天荣有限公司、成都北软信息技术公司组建了天荣电子信息学院、天荣软件技术专业学院,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和成都北软信息技术公司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院注入,进行合作办学。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手段上进行了创新。校企共同组建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一是建立理事会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理事会章程,搭建理事会组织机构,统筹学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发挥理事会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管理优势,统筹、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有序进行,确保校企双方目标的实现。二是制定了有关制度、规定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和合作的方式。三是对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明确校企各方在基地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科研成果、办学与培训收益等方面各自的责、权、利。创新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即“学校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行、政联动”的有效机制。

实践证明,在“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校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行、政联动”的运行机制,比较适合农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办学实际。在这种模式和运行机制下,师资教学、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出现一批教学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全面提升了办学实力。在这种模式和运行机制下,校企容易确立合作的载体和结合点;在这种模式和运行机制下,实现了校、企、行、政、生的“共赢”,为各方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 结语

高职教育现阶段都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教育[7,8,9,10,11,12]。农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教学经费不足、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对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校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行、政联动”的运行机制,更适合农业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办学实际。该模式和机制,能扬长避短,既保证职业教育不背离教育的本质目标,又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较好地协调合作各方利益,取得共赢的结果,使校企合作能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真正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

摘要:农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办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其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校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行、政联动”的运行机制较适合农业类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情况。

关键词:农业,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袁新文.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DB/OL].http://edu.people.com.cn/GB/11594740.html.2010.5.14.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7):18-25.

[3]马国湘.从制度上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J].中等职业教育,2009(6):48-51.

[4]胡秀锦.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15-21.

[5]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0):5-7.

[6]钟卫.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进与发展[J].职教论坛,2010(11):6-8.

[7]王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09(16):4-6.

[8]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1):15-21.

[9]陈汉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62-66.

[10]陶再平.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11-113.

[11]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13-15.

农业类高职 篇10

一、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创业教育

由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 比2010届 (1.5%) 略高0.1个百分点, 比2009届 (1.2%) 高0.4个百分点;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2.2%) 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1.0%) ;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0%的人自主创业 (本科为0.8%, 高职高专为1.4%) , 三年后有4.4%的人愿意自主创业 (本科为2.4%, 高职高专为6.4%) 。该报告进一步论证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 部分高职院校也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介绍通识的创业教育途径, 没有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 没有设置系统的具有专业性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创业师资方面, 目前创业教育都是由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是个别企业家以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 不够深入、全面、系统;在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方面, 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不能有效地实施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的创业教育只注重创业意识或观念的培养, 没有落实到培养措施, 这样的创业教育不够系统、全面, 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

四川是农业大省, 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 导致农村部分土地荒废。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将他们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场主, 毕业后回到家乡, 利用家乡的土地资源开始创业, 是促进我省乃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唯一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是什么?农业类专业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师资、实践基地等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带着这样的问题, 我们对我校农业类专业3个年级近1 500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是:在创业意识方面, 我校农业类专业有62.2%的学生有创业想法和意识, 首要原因是农业类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家乡有闲置土地, 创业成本相对较低;其次是由于国家重视, 可以得到较多优惠政策;在创业目的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获得更好的效益;在创业准备方面, 23.3%的学生对创业了解, 但了解不深;在学校创业教育是否满足创业需求方面,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 应该在管理、销售、技术等方面加强创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调查结果表明, 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有创业意识和热情, 对创业知识非常渴求, 期待现有的创业教育能够到得改善。

本着专业服务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我校全体教师不断创新现有的创业教学模式, 加强创业课程开发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通过多年的探索, 我校农业类专业构建了创业课程体系, 组建了创业指导教学团队, 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 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全方位、多途径开展创业教育

(一) 企业参与, 开发创业能力培养课程

1. 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核心课程

为了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进行设置, 每一个项目即完成一个真实的生产任务, 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将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根据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组织教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及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市场调研, 查找相关生产信息, 制定生产计划及预算成本, 组织生产实施, 全程参与生产管理过程, 完成产品销售及生产效益分析;通过完成整改项目或生产任务, 学生不仅掌握了应有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 开发创业能力培养课程

原有的课程体系只注重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不太重视学生创业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 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及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发生很大变化, 绝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机械化生产模式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不仅要懂知识、有技能, 而且要能经营、会管理。目前部分学校开设有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课程, 但这些课程都是介绍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此, 应开发专门针对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与企业合作开发创业入门、模拟创业实践、创办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课程, 使创业教育由基础理论到创业实践形成体系。

3.“四步”推荐, 提升创业能力

课程开发完成后, 如何组织实施创业能力培养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校根据学生创业的成长规律, 构建了“了解创业———模拟创业———感受创业———开展创业”四步推进的培养路径, 完成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业能力形成过程中, 依托“三双”创业教育平台, 通过创业理论培训与创业实践的有机融合, 学做合一, 强化学生创业能力。

第一步, 了解创业: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生产实训基地、园艺协会、植保协会生产成果和学生自主创业实体 (食用菌创业小组、蔬菜创业小组、花卉创业小组) ,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入门等课程, 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第二步, 模拟创业:学生在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学习创业理论, 同时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学生以模拟创业的形式, 全程参与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实施, 完成专业技能的同时, 提升创业能力

第三步, 感受创业:课堂内开设创业实践、创办园艺企业等课程, 在校内创业孵化基地, 学生建立仿真模拟公司, 全程参与创业项目选择、实施, 感受创业;课堂外学生组建创业兴趣小组, 自选项目、自组团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创业孵化基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

第四步, 开展创业:学生可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合作企业提供的创业场地完成顶岗实习学生的创业实践以及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及企业提供支持, 让学生真实开展创业。

(二) 内培外引, 提升教师创业指导能力

1. 培养专业教师的创业指导能力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和主要力量, 专业教师在学生创业教育中应该承担主要的任务, 因此, 专业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当前, 讲授创业课程的教师缺乏专业技能或创业经历, 在创业培训中只能作纯理论知识讲授, 缺乏创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理论往往经不起检验。因此, 应加强教师创业指导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一批即懂专业知识、又能指导或开展创业的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 专业教师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应参加KAB、SYB创业教育培训, 提升专业教师创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其次, 专业教师应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培养教师创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再次, 专业教师应负责学校部分或全部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 提升教师的创业指导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途径不仅可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更可提升教师的经营管理能力, 这也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场主的需求。

2. 聘请企业创业者指导学生创业

聘请行业企业的创业者和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 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创业, 在课堂内兼职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完成模拟创业、创办农业企业等课程的部分内容, 以自身经历和经验给予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外, 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 通过电话或现场指导全程参与学生模拟创业;巩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兼职教师手把手教,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 校企联动, 共建创业能力培养基地

1. 学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其中部分基地无偿提供给有兴趣创业的在校学生使用, 学生组建创业团队, 学院配备创业指导教师,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出资入股, 自选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部分土地有偿提供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创业实践及毕业后自主创业使用, 学校继续为创业的学生给予技术支持。我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成为成都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之一, 目前我校部分毕业生在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校企合作, 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在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基础上, 与成都金满堂农业公司、成都翔生农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大学生创业基地, 企业完成所有基础设施建设, 有偿提供给学生创业, 学生可依托企业的技术、销售渠道和管理模式开始创业, 可降低一定的创业风险, 同时由校内及企业创业指导教师给予指导, 提升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四) 后续支持, 强化学生创业成果

学生刚开始创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们的创业之路需要学校及教师的支持, 学校为创业学生建立档案, 定期回访创业学生的情况, 当学生需要支持时, 学校给予全方位支持, 如教师全程参与技术指导, 提供政策信息、市场信息、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 鼓励教职工购买学生的产品等, 在这些支持下, 大部分学生创业比较成功。

(五) 优化课外活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学生创业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内容。我校主要从以下五个途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途径一: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 到农业企业针对农民开展科普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亲农、事农、兴农、勤业、敬业、创业的社会责任感。

途径二: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项目、辩论大赛、演讲与口才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与人良好沟通、再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为主的第一、第二课堂和学生成才、立志、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精诚团结、面对挫折的能力。

途径四:组织学生开展园艺协会、花卉盆景协会、植物保护协会等社团活动。

途径五:为强化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组建创业兴趣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建立仿真模拟公司开展自主创业活动, 由学院提供土地、设施, 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出资入股,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政校支持, 创业教育培养效果良好

成都市政府非常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与文件。我校与成都市政府达成协议, 自2010年起, 免除了学院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作物生产技术等涉农专业成都籍学生的全部学费, 由成都市政府全额承担相应费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农业的热情。政府和学院鼓励和扶持具有创业意愿的“农学免费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并支持1万元的创业资金及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相关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 在政策鼓励和学校培养下, 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利用家乡闲置的土地开始创业, 也有部分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创业基地开始创业, 另有学生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基地开始创业, 这些学生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人物, 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通过三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 我校农业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认知、创业实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的比例从2011年的62.2%提升到2013年的82.6%;创业认知方面, 学生对开展创业所应具备的外在条件、内在要求和自身具备的素质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创业的学生比例从2011年的23.3%提升到2013年的85.6%;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 在学校提供的创业孵化基地中开始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 毕业后创业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我校毕业生中, 有多人开展了食用菌、蔬菜、花卉、花艺工作室、粮油生产、农资销售及养鸡等创业项目, 目前经营效果良好。

摘要:介绍了高职农业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方面探究了高职农业类专业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及学生创业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途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岑桂芳, 林瑞青, 朱焕辉.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务创新[J].才智, 2012 (36) :307-309.

[2]金燕, 陈文章, 丁丽群.农业高职院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创业教育的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 (4) :53-55.

[3]苏小冬, 毕德全.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3) :47-50.

[4]李瑞星, 艾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4) :29-32.

[5]戴培培, 尤伟忠, 陈君君, 李寿田.园艺园林类高职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理论, 2011 (34) :104-105.

[6]冯伟, 马金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12) :1197-1199.

[7]徐森富.高职院校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2 (31) :48-50.

农业类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篇11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教育也成为为专业教育的一种类型,但从专业发展来看,农业类专业人才发展却相对滞后。对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展开探讨、希望对农林类专业人才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农业类专业教育是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手段,从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活动。一般指以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广义上也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有关的宣传、示范活动和农民教育等。

1 我国农业类专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古代农业教育只能通过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将获得的经验互相交流、传授。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始于清代末期。1897年,杭州知府林迪臣创设浙江蚕学馆,为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之起源。民国时期,农业教育又有发展,除西北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和东南大学相继设立农科或开设农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各类农业专科学校、农业职业学校、高级中学农科以及短期农业职业训练班、讲习所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从高等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再到职业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调发展的“立交桥”,基本形成了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龙身、农业技术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龙尾的大农业职业教育格局[1]。

2 发达国家农业类专业人才教育发展

19世纪后期国外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一历史时刻的来临,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才顺势蓬勃发展。仅仅用了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了从专科衔接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形成了完善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和成熟的分类培养办学模式,正逐步向高层次、复合型领域拓展,实现了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又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集农业科研、教学、管理、应用一体化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达国家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以专科层次为主体;同时,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是有2种:一种是由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进行专科层次教育,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少数学校也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另一种是由大学中的高等职业院、系进行的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专科生、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以及社会在职人员[2]。

3 我国当前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3.1 农业专业社会认同度低、招生困难、农业类专业与非农专业出现倒挂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农业及其从业人员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认识,甚至偏见或歧视,认为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就是没出息,导致家长及考生对农业乃至农业院校的认可度、关注度不高。农业类专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多年来全国各省市农业类专业均未完成招生计划,尤其是专科及中职招生计划。上百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已经成为了全国性难题。以云南几所农业高职院校为例:2014年度云南4所农业高职院校在实际录取人数为计划招生数的120.06%的情况下,新生实际报到率仅为76.46。另外从4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分析,农业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1/3。

3.2 城乡差距的拉大挫伤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农剪刀差的存在导致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普遍存在重工轻农现象。另外,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从事农业的收入,曾经有关专家进行过估算,一户农民1 a的农业收入还不如一个农民工进城3个月的收入。这对农业从业者的影响是巨大的[3]。

3.3 工作性质本身的影响

农业行业的相对艰苦性影响了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当今大学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农村,纠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太穷,农村太苦。农业类毕业生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的就业现状。

3.4 教学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完全跟上农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农业技术教育实践基地仅限于农业院校的实验室、实习农场等小范围的功能比较单一的场所。另外,实训条件改善投入大、成本高。

3.5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限制

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弱、当前我国学校教师都来源于高校,都属于理论强、实践弱的类型,特别是农业生产实践经就更加不足,这将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4 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机遇及教学策略

4.1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教育

当前,中国还是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为农业发展而颁布的。由此可见,农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教育科技来支撑。

4.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业教育发展。

新时期,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近年来,部分商界巨头也涉足农业,农业类大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将大大推动农业专业教育的发展。

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是农业教育的重点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职业

4.4 改善农村环境

增强“扎根黄土、茁壮成长、享受自然、生态生活”教育理念,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集团化和节约化发展是必然。在国家“三农”政策的促进下、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推进,农村环境、交通、生活、医疗等条件将很快得到改善。“天蓝、地绿、水清”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写照,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4.5 注重专业特色

农业专业设置要以服务地方农业产业行业为抓手、要对接行业产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4.6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可在任何一个农业环节进行实践,从完成生产任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学习。调整教学时间、植物生产类课程教学要能与植物生长季节性、时令性相结合,让学生经历生产全过程。

4.7 加强校企合作

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校企合作、增强教师实践锻炼,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兆锋.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其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76-79.

[2]刘福军,田静.对云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2):27-29.

[3]罗广妍.北京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农业类高职 篇12

关键词:农业职业价值观,涉农经贸专业,培育策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人才培养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关键力量, 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新要素"。作为以培养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农产品流通领域中采购、营销、物流、管理、中介服务等一线经营管理岗位所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 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涉农职业技术技能, 保证"用得上", 更需要对农业具有深厚的感情, 甘愿服务于现代农业, 既能"下得去", 也能"留得住"。而"下得去"和"留得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农业职业价值观。

1农业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 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断、信念和态度, 是主体对各种职业的认知、情感与选择。农业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职业价值观在涉农职业认知上的反映, 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和认知与现代农业相关职业的特点, 养成对其的认同与期望, 达成对其的自主选择, 以其作为职业发展目标, 并内化在个体内心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 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价值的统一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发生变化。当前,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性强, 矛盾性突出, 在择业中更看重与职业性质有关的外部因素, 崇尚物质享受、讲究实用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 这与涉农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虽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多因素的影响, 但关键还在于学校的教育。根据舒伯职业发展理论, 高职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一年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还处于理想状态, 完全可通过教育来认知职业、转变观念、化解矛盾、激发理想, 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有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 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实效。个体价值观念一般都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形成发展过程。因此, 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的特殊时期, 有必要构建以"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 通过以"知"为基础, 开展职业认知与职业技能教育;以"情"为动因, 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意"为重点, 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以"行"为关键, 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1], 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进行引导, 培育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农业职业价值观培育策略

(一) 强化专业认知教育, 理性认知现代农业职业价值

当今现实, 大学生对于农业及其关联职业的认识不够准确, 仍然停留在过去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层面, 视农业为脏、累、苦、贫的"代名词";加之社会的浮躁之风、过分强调的工具理性和单一的经济目标追求放大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业产值低, 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低的社会认知[2]。培育农业职业价值观, 首先要强化专业认知教育, 利用课堂、讲座或社团的宣传教育, 引导和帮助学生客观地、理性地、正确地认知现化农业。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现代农业虽然目前还不能与其他成熟产业相比, 有"看得见"的经济利益, 但正处于快速成长发展期, 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超大产业体系, 具有巨大创业和发展、成长空间, 而且要帮助他们以和谐理念去审视当今时代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领会现代农业集经济、生活、生态多元价值于一身的特性, 以促使他们充分理解现代农业的独特职业魅力, 从内心深处产生投身现代农业的激情与愿望, 理性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增强信心与动力。

(二) 唤醒尊严感, 激发成就动机, 提升社会责任感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基础性、战备性和公益性的地位要求农业职业价值观必须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承载更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 具备社会主义荣辱观。然而, 目前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 大部分的因遭遇"高考失利", 对就读高职院校有较强的失落感和挫败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本来成绩就不好, 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上经受过较多的挫折与失败, 他们内心既有较强的自尊心, 又有较大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和职业选择上的盲目、不稳定与矛盾, 缺乏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难以担当起农业职业的社会责任。因此, 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育, 必须唤醒学生的尊严感,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 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成就动机与职业价值两者显著相关, 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在择业标准上更注重自我价值与理想的实现[3]。尊严是人的精神支柱, 是人的奋斗动力, 是高职生学习、生活与成就工作的基本生长点和归宿, 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4]。高职生因遭受挫败, 虽然成就水平相对较低, 但内心对尊严感的渴望更加迫切。而现实中的高职教育重组织价值, 轻个人价值;重知识技能, 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学生近期就业, 轻人生长远发展等现象还比较普遍, 难以满足学生对"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这一基本需要。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个个有才, 人人成功"的理念, 理解、信任、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 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点, 给予他们更多的积极评价和期待, 培养其自信心。从而从感性角度激活、唤醒学生的尊严感, 激发理想和内在动力, 提高成就动机水平, 使其更加注重自我价值与理想的实现, 学会关心自己, 关爱他人, 关心专业学习和劳动, 学会负责任和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达到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三)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农业职业价值观综合教育体系

农业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的教育, 更是一种对涉农专业 (职业) 认知、认同到践行的教育。这是一个个体参与价值观实践, 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 课堂是主渠道。因此, 要达到农业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并非通过开设一两门思政理论课和职业指导课就能解决问题, 应遵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的基本规律, 结合所有教学课程, 构建一个以思政理论课教学为基础, 职业指导课教学为引导, 专业课程教学为主导, 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综合课程教学体系, 全过程进行农业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1) 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作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做到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有机结合。另外, 由于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培养的是服务于农产品流通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 除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外, 还要把教学内容定向在"第一线", 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定向性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态定位", 着力培养学生符合涉农"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念。

(2) 加强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引导作用。要把农业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中, 一方面利用职业信息讲授, 通过案例、主题活动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农业职业的价值。另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职业价值认知、评价与选择的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估自我, 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职业, 帮助学生正确地确立职业目标, 合理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3) 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农业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内化的过程。专业课教学由于老师与学生接触交流机会多,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强, 以及课程更加生动、有吸引力等, 相对其它课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 通过平时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因此, 应将农业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要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点, 结合工学结合、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穿插与涉农企业有关的内容, 将农业职业价值观渗透到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所传授的知识、情感和价值内容与现实社会接轨, 与职业挂钩, 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 在了解涉农职业的内容、特点、要求和规范等基础上, 通过反思与顿悟, 让价值观在情感层面得到肯定, 与自我需要相结合, 从而达到对涉农职业的认知、认同到践行。

(四) 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 进行职业身份与价值的认同教育

应重视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以文化人, 通过精神陶冶和生活感悟逐步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 要在校园环境中凸显高等院校对农业的关切, 将现代农业的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通过精心制作校园景点来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 陶冶学生情操;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农业职业价值观教育, 如"五四"表彰大会、建团周年咏诵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正面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 在实训室等实践教学场所, 通过引入农业企业文化元素, 将企业的理念、规则、诉求都体现其中, 对学生进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教育。通过农业企业文化熏陶, 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 学习企业的先进人物典范、企业理念和目标理想, 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 逐渐适应农业企业的职业风格和竞争规则, 自觉接受农业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并在内心自觉认同农业职业形象和身份, 养成农业企业员工的风格与习惯[5]。

(五) 积极开展农业实践活动, 强化农业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意识观念的教育, 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体验, 只有将职业价值意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行为体现出来, 才能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最终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涉农经贸类专业应积极开展农业实践活动, 强化农业职业体验教育, 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统一、协调发展的存在状态, 积极促进自身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1) 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一线, 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对现代农业的近景观察与体验, 通过自身的主观认知和亲身行动, 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的多元价值和创业优势, 以培养学生对农村、农业的感情。同时, 通过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特长与兴趣, 帮助他们准确定位, 明确目标, 将社会的需求内化为个体内在需要, 在为农业服务的实践中培养、树立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 理性认知并投身现代农业[6]。

(2) 以农业为载体, 认真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教学。首先, 对校内各实践教学课程应尽量以涉农业项目为载体来开展。其次, 要密切结合现代农业, 建设并利用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企业认知、课程实训、企业顶岗、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外实践教学, 让学生逐步深入农业企业, 在真实企业场景中, 在专业课程实践中, 真切体验企业生活, 感悟企业精神, 培养对农业职业兴趣与情感, 养成农业职业素养。

另外, 还可通过举办与农业相关的技能大赛, 吸引学生进行专业锤炼, 提高农业职业技能, 增强自信。

3结语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职业选择, 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的特殊阶段, 必须对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进行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教育。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学生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农业职业价值观, 对本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才能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把完善个性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促进自我发展, 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利锋.试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12) :111-114.

[2]徐文新, 俞启定.大学生农业职业价值观及培育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8) :53-55.

[3]李珂.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成就动机及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10.

[4]曾俊香.唤醒尊严感: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根本[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8) :59-60.

[5]汤玉华.试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世纪桥, 2008 (12) :95-96.

上一篇:指标临界值下一篇:特殊监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