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监管区域(精选9篇)
特殊监管区域 篇1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功能较单一、监管不规范、利用不充分、重申请设立轻建设发展等。各地申请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增长很快,但质量得不到保障,存在重复布局和不良竞争的情况,并且入区企业在规模和层级上也难以担当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支撑作用。河北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后发省份,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方面起步最晚,迄今的数量也较少。这与河北省开放型经济的迟滞有很大关系,但同时这也可以理解成为制约开放经济发展的瓶颈,使得河北省的进出口贸易额、外贸依存度、加工贸易额等指标均在沿海省份中居后。而近两年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大框架下,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也在积极推进,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绝佳契机已经来到。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剖析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现状,识别出现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现状
目前河北省共有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别是秦皇岛出口加工区、廊坊出口加工区、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秦皇岛保税仓库、曹妃甸出口监管仓库以及武安保税物流中心,见表1。
(一)秦皇岛出口加工区
国务院2002年6月批准建立了秦皇岛出口加工区,并由包括海关总署在内的8个部委在2003年9月15日对其进行了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行。该区位于秦皇岛市东部沿海,总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发展出口加工类企业以及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2008年国务院允许该区扩大业务范围,包括保税物流业务以及研发、检测、维修等,使该区兼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保税物流园区的优惠政策。具体来讲,即对入区商品给予保税待遇;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时,根据商品进口的相关规定进行报关报检;国内的商品进入区内则算作出口,给予办理出口退税;对于出口加工区内部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免征增值税或消费税。
(二)廊坊出口加工区
2005年6月,位于廊坊经济开发区内的廊坊出口加工区获批,规划面积为0.5平方公里。廊坊出口加工区东临京津塘高速公路,依托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简便快捷的通关模式以及优惠的政策,成为了出口加工型企业的理想投资地点。该区定位于发展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而且可以对周边经济产生带动作用的加工及贸易类企业,着重吸引电子信息类、光机电一体化类、精密机械类以及保税物流类业等领域的厂商入驻。按照功能划分,廊坊出口加工区包括4个区域,分别是:生产区、仓储区、办公区和市政公共设施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具备天然地理优势的廊坊将出口加工区作为高端的招商引资平台,对提高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曹妃甸综合保税区
2012年7月23日,国务院准许设置了河北省的第一家综合保税区———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该区规划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中海关监管区域4.59平方公里,配套的海岸线3.3公里,能够建设11个5-7万吨级的泊位。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已在2013年10月16日正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已在2014年4月18日封关运行。该区实现了集多功能、多种优惠政策于一身,如免税、进区退税、存储时间无限制、免检、结汇便利、费用减免等。该区定位于保税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研发设计、出口加工、商品展示、检测维修、港航服务十大功能,规划在保税物流的基础上培育适合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成河北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目前,该区入驻企业涉及仓储物流、汽车零配件进口、进口酒类及食品、陶瓷产品出口以及首饰加工等。
(四)石家庄综合保税区
国务院于2014年9月批准设立石家庄综合保税区,从此结束了冀中和冀南地区没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历史,同时也结束了石家庄作为沿海省份的省会却未设置综合保税区的历史。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建在空港工业园,西面紧邻正定国际机场,交通便利,规划面积约有5平方公里。该项目建设分两期,其中第一期的面积将近3平方公里,在功能上着重发展口岸作业、保税加工以及保税物流。目前,随着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该区已有大批项目落地开工,并积极开展跨国电子商务、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以及进口商品展示等相关业务。
(五)秦皇岛港保税仓库
2013年10月28日,石家庄海关批准设置了秦皇岛第一家进口保税仓库以及出口监管仓库,该仓库已在2014年2月25日投入运营。该保税仓库位于秦皇岛港的杂货仓库和附带堆场中,规划面积5.5万平方米,能够存储50万吨货物,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杂货公司拥有经营权。进入保税仓库的商品能够享受“境内关外”的待遇,暂时免交进口税以及进口许可证,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进口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此外,该仓库还能够给企业提供国际销售、运输、通关、报检、加工、配送、周转等一条龙服务,一条龙的服务不但能够帮助该港承揽顾客资源,还能够使本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使招商引资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宽,进而扩大辐射的半径,形成京津冀地区和周边地区重要的贸易基地和物流通道。
(六)武安保税物流中心
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以及外汇局四个相关部门在2014年对武安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置进行了联合批复,总体规划面积为0.33平方千米。该特殊监管区域已经落地开工,其中对于一期工程的投资约为13亿元。项目建成后,能够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资金周转量高达600亿元,年可上缴税金6亿元。目前,该中心仍是河北省唯一一家保税物流中心,是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园,定位在配送能源、原材料以及集装箱上,入区货物同样享受“境内关外”的待遇。
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存在的问题
虽然是东部沿海省份,但是河北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方面起步晚,缺乏经验,因此目前在建设布局和全面发展上均存在一些问题。总体来说,首先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数量较少,且布局不尽合理,大都集中在河北省东部地区,张家口、保定等地还没有设立。其次,已经运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存在功能单一、同业竞争、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不强等局限。下面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秦皇岛出口加工区、廊坊出口加工区和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进行具体分体。
(一)秦皇岛出口加工区存在的问题
1.国际市场萎缩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区内企业大多为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类的企业,因此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近些年人民币汇率的明显波动以及国际市场的低迷,都对这些出口加工类的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区内企业增加内销面临障碍
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区内企业单纯依靠国际市场发展困难,因此区内企业普遍有发展内贸的意愿。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实现内销会涉及到关税、进口环节税等很多问题,具体操作难度较大。
3.产能过剩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内销又面临诸多政策障碍,因此区内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可否利用区内企业的剩余产能为出口加工区之外的企业提供加工服务成为现实问题。目前,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开办此类业务还需要商务等相关部门审批,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二)廊坊出口加工区存在的问题
1.缺乏高层次、高科技人才
地处京津之间的独特区位条件为廊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使廊坊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在廊坊出口加工区内部,虽然近些年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落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但从入区企业的整体素质来看,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
2.技术和品牌的本土化程度不高
廊坊出口加工区内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大都是外企,这些外商拥有知识产权并占据了大部分利润,而在出口加工区内实现的增值程度非常单薄。技术和品牌的本土化程度不高,直接制约了廊坊出口加工区的升级步伐。
(三)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存在的问题
1.政策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是河北省的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但河北省却是沿海省份中最后一个拥有综合保税区的。因为起步很晚,相关部门和当地企业对综合保税区的认识程度不足,对已经获取的政策条件发挥利用不够,综合保税区的特有功能在工作实际中尚未得到充分的正面开拓,对于引领唐山市扩大开放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远远不够。
2.同业竞争激烈
环渤海地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比较密集的地区,而这些区域在功能定位等方面差别不大,服务范围存在重叠,同业竞争激烈。在此过程中,作为后进入者的曹妃甸综合保税区与周边竞争者在发展定位上存在一定同质性,没能找到差异化的特色路径。
3.港口、产业互为支撑面临挑战
在曹妃甸的整体开发建设时序中,遵循了港口优先、产业支撑、城市服务的规律。但在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地域界限内,港口建设却成为滞后环节,以至于起步时申报的保税港区没有实现,并一直牵制了建设进程。目前,缺乏港口与产业的相互支撑已成为突出障碍。
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对策
面对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省带来的重大机遇,参考上海、天津等自贸试验区以及国外经验,优化布局,激活潜力,整合发展,高端聚集,广域辐射。下面主要针对前述的秦皇岛出口加工区、廊坊出口加工区和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秦皇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对策
1.区外增设内资企业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面临不太景气的外贸形势,区内企业可以考虑在出口加工区外增加内资企业的设置,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用两条腿走路”,努力规避市场风险。
2.政策上的进一步扶持
鉴于区内很多企业想利用剩余产能发展内销,但又存在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综合探讨,出台新的政策给予出口加工区进一步的支持。
(二)廊坊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对策
1.加大科教投入
上海自贸区自建立以来,已有10多所高校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有的高校直接对接自由贸易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相比之下,河北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科技教育的支撑作用重视不足,地方高校的针对性贡献也不够。对此,廊坊市应该发挥毗邻京津的天然优势,加快针对出口加工区的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实施外资企业“生根”战略
在引进外资企业时,应将引资重点向研发环节转变,促进外资企业更多实现技术研发的本地化,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廊坊出口加工区的企业不能仅定位于加工制造环节,而是应该更多介入研发、设计、品牌运作等事务。
(三)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政策
在优惠政策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本支持政策,如对于进入区内的外国商品实行保税、对于区内自用的基础建设以及设备不征关税等。关键是要广泛宣传、积极推介,让本地企业和腹地企业熟悉和理解综合保税区可以带来的益处和机遇,推动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的工作尽快渡过摸索期、尽快进入规模化、大体量的运营阶段。
2.精准定位
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应依托自身特色,科学定位,避免同质竞争。具体要立足河北,对接天津,首先加快区内港口建设,谋求协同建立京津冀地区的国际物流体系,全力打造京津冀地区“国际出海口”。争取将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升级纳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其范畴内的一个飞地型片区,主要面向进口酒类及食品、陶瓷、钢材等特色领域开展工作。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分类研究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这两种重点类型,相应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杨保清.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问题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4(6):44-46.
[2] .宫权凌.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科技与创新,2014(12):123-125.
[3] .李巧娟.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路径研究—以西安综合保税区为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4] .王以致.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5] .郭雅娟.秦皇岛出口加工区贸易发展状况调查[J].河北金融,2010(1):67 +69.
[6] .赵劼,甄东兴.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加工贸易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廊坊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企业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3):56-57.
[7] .张强.关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5):13-16.
特殊监管区域 篇2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集聚区,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扩大就业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促进发展,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创新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发展目标。
增强科学发展内生动力。完善政策、创新制度、拓展功能、优化管理,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环境,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好地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量质并举。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度转移、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
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综合协调、创新驱动,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和需求。
坚持法治导向。建立健全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法治建设和创新发展相衔接,提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坚持效能导向。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指导和服务;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质量安全、促进守法便利、维护公平、奖优惩劣、互联互通的管理机制,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四)重点任务。
创新制度。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制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激发企业活力。
统一类型。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存量整合。结合实施《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大中城市设立综合保税区。逐步统一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模式,规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
拓展功能。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促进区内产业向研发、物流、销售、维修、再制造等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附加值,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规范管理。切实落实好准入、退出机制,坚持按需设立,适度控制增量,整合优化存量,规范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运营效益,对土地利用率低、运行效益差的,责令整改、核减面积或予以撤销。
二、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
(五)整合类型。逐步将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及符合条件的保税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新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
(六)整合功能。逐步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功能,使其具有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满足产业多元化需求、发挥集约用地和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等基本功能。
(七)整合政策。规范、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税收政策,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为其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
(八)整合管理。逐步统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监管模式。整合管理资源,加快完善管理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实现相关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下称“三互”),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化整合、新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审核和验收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三、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
(九)优化产业结构。鼓励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入区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配套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内制造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与制造业相关联的销售、结算、物流、检测、维修和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先行先试。
(十)优化业务形态。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多元化业务。支持区内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促进企业提高统筹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能力,助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研究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继续推进苏州、重庆贸易多元化试点。
(十一)优化贸易方式。鼓励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的境内外维修、再制造业务。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开展期货保税交割和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支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注册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涉及跨关区的,在执行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前提下,根据物流实际需要,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
(十二)优化监管服务。创新通关监管服务模式,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改革。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创新监管查验机制。优化保税货物流转管理系统,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便利化。加强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联动发展,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纳入通关一体化格局。加快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经验。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
四、实施步骤
(十三)近期目标(2015—2016年):严格准入退出,推进简政放权,强化部门协作,创新监管制度,积极推动试点工作。
1.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审核办法》,严格新设审批,推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
2.推动符合条件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为综合保税区。
3.落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退出管理办法》,对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复核评估,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运行效益较差的,责令整改、核减面积或予以撤销。
4.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新设的审核和验收程序。
5.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探索实现相关管理部门“三互”,加快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单一窗口”建设试点经验。
6.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先行先试。
7.扎实做好苏州、重庆贸易多元化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评估,适时研究扩大试点。
8.研究制定方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统筹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
9.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并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
10.支持区内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
11.推广期货保税交割海关监管制度、境内外维修海关监管制度,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
12.推动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联动发展,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纳入通关一体化格局。
(十四)中期目标(2017—2018年):总结经验,制定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复制推广创新制度措施。
1.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成熟的创新制度措施。
2.将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为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
3.构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引导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
4.建立健全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十五)远期目标(2019—2020年):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全面实现发展目标,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1.按程序制定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条例。
2.完善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相关政策。
3.按照国际化、法治化标准,不断培育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竞争新优势,努力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载体。
4.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跨国产业联动发展。建立与沿线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常态化和务实性合作机制,共商合作规划、合作内容,开展海关制度、建设标准和数据交换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五、组织保障
特殊监管区域 篇3
关键词:分送集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通关监管
所谓 “分送集报”即 “分批送货、集中报关”的简称,是指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内的企业与境内区外之间多批次进出的货物,经海关批准,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先行分批进出区而暂不报关,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向海关办理报关手续,海关实施监督管理的一种便捷通关监管模式。“分批送货、集中报关”通关模式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在实践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在推行时要充分考虑的。郴州出口加工区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特殊监管区域,2012年年初开始实施 “分送集报”模式,目前业务运转顺畅,取得明显成效。
1“分送集报” 模式的积极意义
据统计,郴州出口加工区目前共有7 家区内企业、42 家区外企业适用 “分送集报”模式,2012 年,区内外企业通过“分送集报”送货7147 次,该模式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1 比较优势
( 1) 降低了通关费用。在普通模式下,按规定一批货物进出区需申报2 票报关单,而 “分送集报”模式只要求按月集中申报,而不论货物批次。以月送货10 次为例,可少报18 份报关单,根据现有行情,可省4680 元,如批次更多则省更多。
( 2) 提高了通关效率。普通模式下,货物进出区之前必须先向海关申报,即使分拣为低风险快速放行的货物,从预录入到货物实际放行,最快需要1 小时; 而 “分送集报”模式下,货物运抵前企业即可通过企业端进行申请,基本可以实现即来即走。
( 3) 缓解了海关压力。通过 “分送集报”,减少了货物进出区的报关单量,工作量相应减少,将人力资源从单证中解放出来。如不采取,加工区每月会有近3000 份报关单,以现有人力是不可能承担的。
1. 2 创新之处
( 1) 通关流程的创新。根据规定货物进出区视同进出口,普通模式下,应先办理报关手续,待海关查验放行后方可实际进出区。而 “分送集报”模式,允许向海关报备的前提下货物先行进出区,并集中对一段时间内进行补申报。
( 2) 监管方式的创新。在 “分送集报”模式下,货物流与单证流相分离,实现 “通得快” 的同时,将海关查验前置,辅以电子账册等后续监管手段,寓海关监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 3) 技术应用的创新。为了更好地运用好 “分送集报”模式,郴州出口加工区引进了昆山版的海关物流监管系统,该系统独立于H2000 系统之外,企业可通过该系统与现场海关实现无缝对接,可随时通过该系统向海关申请办理业务。
2 推行 “分送集报” 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2. 1 缺乏制度支撑
在制度规定层面,“分送集报”模式在总署层面的相关规定散见于 《海关出口加工区货物出区深加工结转管理办法》等文件中,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性规定,如出口加工区区外企业为区内企业送货,没有明确规定可以适用 “分送集报”模式; 在操作流程层面,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规程,各海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尤其在适用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企业难以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关执法的统一性。
2. 2 加大监管风险
“分送集报”模式在给企业带来实惠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海关监管增加了风险因素。一是见单不见货,由于 “分送集报”模式货物采取 “先放行后补申报”的方式,报关单申报时货物已实际进出区,海关无法实际查验货物,易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二是骗取出口退税,根据规定区外送货到加工区视同出口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区外送货企业通过“分送集报”模式将货物直接送至区内,较普通进区货物更加方便,一些不法企业可能通过少送多报、高报价格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 三是区内企业可能利用 “分送集报”模式带来的便利,通过采取少出多报等方式,达到截流保税料件的不良目的。
2. 3 面临操作难题
由于 “分送集报”的货物流和单证流相分离,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一些两难的境地。一是在货物实际进出区时,海关发现货物存在问题,但由于该货物没有申报而不能在海关通关系统中记录查验情况,导致无法体现现场的查验绩效。二是由于海关通关系统无法识别集中申报的报关单,在集中申报时,报关单被系统随机布控或被风险参数捕中而要求查验或验估等,而此时所报货物均已实际进出区,已无法实施查验或验估。三是在区内企业账册核销时,有些货物通过“分送集报”模式已实际进出区但尚未申报进账册,易造成料件结余倒挂和成品实际结余数少于账册结余数的情况,给账册核销带来诸多不便。
3 改进 “分送集报” 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 1 加快建章立制,实现有章可循
一是建议总署在起草中的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办法》中明确 “分送集报”模式的地位,进而从行政许可上进行设置。二是参照 《跨关区 “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 试行) 》,建议总署尽快制定统一的 “分送集报” 操作规程,统一规定其适用条件、标准及操作流程,而在总署相关文件尚未出台前,建议职能处室加强指导,尽快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加以规范引导。
3. 2 加强实际监管,防范执法风险
一是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海关监管场所的监管优势,加强区内查验场站建设,确保所有进出区货物进场站待查,将 “分送集报”货物纳入海关选查范畴,对有问题的货物要求企业即行补报,并录入查验情况。二是运用风险管理理念,通过设置一定的适用条件,海关在审批时综合考量企业的守法状况、资信状况、业务性质、产品结构等,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三是加强货物的后续管理,充分运用核查、盘查、稽查等后续监管手段,加强对企业库存情况的抽核,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对差错较多或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取消其适用资格。
3. 3 加快技术创新,优化流程设计
一是结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监管场所业务办理的实际流程,进一步优化 “分送集报”业务办理流程,升级海关物流监管系统的功能模块,使系统流程设置与实际情况更加契合、更加科学。二是建议在H2000 系统加载集中报关模块,将其与普通进出口报关单区分开来,同时可针对集中报关的报关单设置专门的布控参数,使布控更有针对性。三是建议尽快改变现有系统局域网的现状,在条件允许前提下将其挂靠到互联网,方便区内外企业运用该系统,也方便海关开展手机政务审批,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3. 4 扩大适用范围,服务企业发展
特殊监管区域 篇4
本文主要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与自贸区相关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区域的主要功能与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一)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划出来的一个特定区域,受海关监督和管理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目前,我国正式投入运营的主要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富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区是以生产加工、自由贸易和转口贸易、仓储分拨、航运服务及服务贸易等为基本构架的口岸产业。其中,物流仓储、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商品展示是最主要的四大功能。
(1)进口货物存储在保税区内,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受时间限制,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
(2)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快速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3)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保税区,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但必须处于海关监管范围内。如果有逾期货物未办理有关手续,海关有权对其拍卖,拍卖后扣除有关费用后,余款退回货主。
(4)贸易中间商通过在保税区内分装、贴牌,换包装,充分发挥贸易商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5)保税区能够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即可以从某国进口到保税区再出口到另一个国家。
因此,保税区不但成为了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的投资促进区,而且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按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运作的试验区。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区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1)进口环节税
一是生产型企业进口自用基建物资、自用合理数量办公用品及生产用机械设备免税。二是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不设保证金台账制度。三是区内企业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的实行征税,其进区时用于制成品加工的境外料件实行征税。四是国外商品存入保税区,不必缴纳进口关税,可自由出口,只需缴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但如果要进入境内则需缴纳关税。(2)出口退(免)税
一是区外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运入(销售)到保税区内的货物一律不予退(免)税,并且还要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但是如果区外企业销售给国外商客的出口货物以寄存方式暂存在保税区内仓储企业的,并且离境时由仓储企业办理报关手续,区外企业可凭货物进入保税区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仓储企业的出口备案清单及其他规定的凭证,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如果区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其进口料件是从区内企业购进的,也按现行规定进料加工享受退税,来料加工享受免税。二是区内企业的出口退(免)税政策。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海关不再签发报关单而改签使用备案清单,出口货物实行退(免)税。如果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开展加工贸易,可凭保税区海关签发的“海关保税区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及其他有关退税凭证,在加工出口后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或免税。
(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发挥保税区的政策和港区的地理优势,而设立的由海关事实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是在保税区和港区之间开辟直通通道,拓展港区功能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上海外高桥、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等。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有四大功能,即:国际中转、物流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体现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区方式。
(1)在海关监管方面。一是可操作进境整箱货物的“区港直通”业务;二是企业可在区内设立“保税维修中心”;三是区内货物可“先分批出区、后集中报关”;四是从其他不实行“入区退税”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保税区)转关入区的货物,可以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五是园区可以和区外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保税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A/B型、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开展转关业务。
(2)在检验检疫方面。一是货物进入园区时,区外企业凭货物产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出境货物通关单‣,直接到区内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区内检验检疫机构不再进行查验。二是区内货物输往区外时,凭入区时的•出境货物通关单‣复印件以及合同、发票等相关资料报检,不需审核海运提单,不再实施检疫,不计收检疫费;三是区内的进出口货物在区内企业之间销售、转移,一般免于检验检疫。四是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区内的仓储物流货物以及自用的办公用品、出口加工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免于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五是从园区内转口出境的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一般不再实施检疫和检疫处理。
(3)在物流配送方面。一是进口配送、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区内储存的境外保税货物,在担保金制度下,以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方式进口,通过园区内卡口进入国内市场。二是国际中转、两次拼箱。境内(外)不同启运港的拼箱货物在物流园区中转,进行拆箱重组,二次拼箱后,向境外(内)同一目的港发送。三是国际中转、延迟转运、进出口集运。国际集装箱在区内进行保税堆存,待国际、国内市场买家确定后快速运往国内外指定的目的港。四是国内保税货物中转。不同国际启运港进入区内的货物经过拼箱重组后,向国内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出的货物,可以通过水、陆、空联运实现保税状态移动。五是国内出口中转。不同国内启运港已结关货物,进入区内作为国际中转货物,与区内的货物进行拼箱重组,可以发送至国际同一目的港。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税收政策可以概括为:一般进口货物保税,特定进口货物免税,出口货物入区退税,区内货物流转免税,货物进入国内市场征税。
(1)区内企业运往区外的货物,海关按照对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2)区外企业运入区内的货物视同出口,由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区外企业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及其他规定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退(免)税。
(3)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在区内不得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4)区外企业进入区内的货物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
(三)保税港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它具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和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政策优势,还兼备特有的口岸操作功能。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总署第164号)出台,标志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已步入了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成熟阶段。目前,我国主要有洋山、青岛、梅山等保税港区。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港区可以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功能,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1)国际中转。保税港区是具有国际中转能力的枢纽港口,能够承担起参与国际间港口的竞争。
(2)国际配送。保税港区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发展特点,已经具备了国际配送的要求。保税港区不但有现代化的港口,同时也拥有保税物流园区。在港区内,世界各国的公司都可以开展国际配送业务。
(3)国际采购。国内货物进入港区港口或区内卡口即可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采购进区的进口保税货物,可以在进行商业性的简单加工后,再向国外分销;需返销国内市场的货物,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港区内企业不但可以发展进、出口贸易,还可以发展区内企业之间的贸易。
(4)国际转口贸易。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
(5)出口加工区。可以在保税港区陆上特定区域内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港可予保税,保税货物和采购进区的国内货物可以在进区加工、装卸后出口。
(6)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同一配额、许可证件项下的货物,海关在进区环节已经验核配额、许可证件的,在出境环节不再要求企业出具配额、许可证件原件。
(7)港区通关模式。一是分类申报。进口的一般货物采用备案清单申报,减免税货物采用报关单申报,还有部分货物等采用舱单申报。二是集中申报。经海关核准,港区内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实行集中申报的区内企业应当对1个自然月内的申报清单数据进行归并,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在次月底前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手续。集中申报适用报关单集中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但是不得跨办理。三是选择申报。港区内企业的进出境口岸如果不在保税港区主管海关辖区内的,经其批准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报关手续,采用方便自由贸易流通的方式。四是以查代核。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海关根据货物进、出、转、存情况实施核库、核查,为港区率先实现“以查代核”的管理模式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存储无期。在港区内对货物不设存储期限,但为避免出现无主、放弃或品质超期存放的货物而无法得以有效处理情况的发生,也作了特殊要求存储期限超过2年的,港区内企业应当每年向海关备案。因货物性质和实际情况等原因,在港区继续存储会影响公共安全、环境卫生或者人体健康的,海关应当责令企业及时办结相关海关手续,将货物运出港区。这种规定既满足了企业利用保税制度、存储货物没有时间限制的优势,又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一定的条件,克服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无主货物难以处理的弊端。
2、进出口税收政策
境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1)港区与境外的监管及税收。港区海关对进、出口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对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予以保税。一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海关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主要包括: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二是从境外进入港区,供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生活消费用品,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三是从港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港区与区外的监管及税收。区外货物进入港区的,按照规定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证(出口退税专用联)。一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内企业开展业务的国产货物及其包装物料、转关出口的货物,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二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国产基建物资、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办公用品等,海关按照对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三是从区外进入港区,供港区行政管理机构和区内企业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和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四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原进口货物、包装物料、设备、基建物资等,区外企业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按照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原已缴纳的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予退还。五是区内货物到区外进行各种加工、维修等活动,比照境外货物进入境内办理。六是区外进入港区内的货物,如需退运到区外的,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免)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七是因不可抗力造成货物损毁、灭失的部分货物,可以退换为与损毁货物相同或者类似的货物,属于尚未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可以向港区主管海关办理退运手续;属于已经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的,按照进境货物运往区外的有关规定进行征税。
(3)港区与其它区域间的监管及税收。海关对于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实行保税监管,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
一是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的流转货物,不征收进、出口环节的有关税收。二是承运港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货物的运输工具,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
(4)港区内的监管及税收。保税港区内货物可以自由流转;港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和合同核销制度,海关对港区内加工贸易货物不实行单耗标准管理。港区内企业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港区内企业出口到境外或国内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如果因保管不善等非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毁、灭失的货物,如是从境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按照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规定,按照海关审定的货物损毁或灭失前的完税价格,以货物损毁或灭失之日适用的税率、汇率缴纳关税、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如是从区外进入港区的货物,港区内企业应当重新缴纳因出口而退还的国内环节有关税收,海关据此办理核销手续,已缴纳出口关税的,不予以退还。
3、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39号)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试行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自贸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纳入融资租赁试点出口退税参照以上政策执行。
(1)融资租赁货物试行出口退税的范围。一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上海保税港区设立的项目子公司(以下统称融资租赁出租方),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的飞机、飞机发动机、铁道机车、铁道客车车厢、船舶及其他货物,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固定资产”的,同时,在上海境内出口口岸海关报关出口,租赁期限是5年(含)以上的货物。二是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向国内生产企业购买,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且租赁期限在5年(含)以上的海洋工程结构物,视同出口货物,其海洋工程结构物的范围、退税率以及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和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以下简称融资租赁货物)享受退税的范围,不包括在海关监管年限内的进口减免税货物以及从区外进入上海保税港区的原进口货物。
(2)融资租赁货物退税申报。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当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办理退税认定和申报增值税、消费税退税。首先,在享受出口退税之前,应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第三条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税资格认定。其次,在规定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等凭证进行申报。需要注意的是,除租赁给境内列名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列名的海洋工程结构物,按上述特殊退税率或国家另有规定执行之外,其他符合条件融资租赁货物,均按退税率文库中对应的适用退税率执行。如果融资租赁货物属于消费税应税消费品,还应退还前一环节已征的消费税。消费税应退税额=购进融资租赁货物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上或海关进口消费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消费税税额。
(3)报关出口的要求。融资租赁出口货物应以“租赁货物(1523)”方式进行报关,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以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融资租赁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以融资租赁出租方开具的发票日期为准。
(4)不享受出口退税的规定。对承租期未满而发生退租的融资租赁货物,融资租赁出租方应及时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并按照规定补缴已退税款。如果是融资租赁的出口货物,再复进口时,融资租赁出租方应按照规定,向海关办理复运进境手续,并提供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货物已补税或未退税证明,海关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4、启运港出口货物范围与退税政策
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1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启运港退(免)税管理办法‣(2012年第44号公告)规定,青岛、武汉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之间试行启运港退(免)税政策,并规定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1)政策适用范围与备案条件。一是政策适用范围。启运港退(免)税是指在启运地(青岛、武汉)口岸启运报关出口,并由上海浦海航运公司、中外运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承运,从水路转关直航运输经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出口口岸报关离境的集装箱货物,其启运地的出口企业实行退(免)税政策,简称启运港退税。上述出口货物的启运地口岸为青岛前湾港或武汉阳逻港(以下称启运港),出口口岸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运输方式为水路运输,其运输工具名称限为:永裕016、永裕018、新滨城、向莲。二是退税备案条件。出口企业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已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自营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海关实行B类及以上管理的出口企业(以海关提供的带“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为准),具体由海关负责审核;税务机关在出口退税审核关注信息中关注企业级别未列为一至三级的出口企业,具体由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负责审核。
(2)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从启运港报关出口的货物自报关出口至申报退税,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出口货物的启运流转。出口企业在启运地的启运口岸报关出口时,启运地海关依据出口企业的申请,对其符合启运条件的货物办理放行手续后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在全部货物进入离境港后(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离境地海关办理启运地口岸至离境港口岸的转关核销手续,启运地海关再办理启运地口岸的结关核销手续。二是退税申报前进行备案。出口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启运港退税之前实行备案制度,其方式采取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自动审核确认,税务机关在读入海关提供带有“启运港标识”的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信息时,会自动辨认并在出口企业的“企业代码”库中加上“启运港退税”标志,以此作为审核出口企业启运港退税的比对依据。三是启运地企业退税申报。出口企业按照现行出口货物劳务退(免)税规定,在申报期内凭启运地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及相关材料到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手续,并在出口退税申报报表的明细表“退(免)税业务类型”栏内填写“QY”标识。如果是外贸企业应使用单独关联号申报适用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出口货物退税。
(3)启运港退税注意的事项。一是未实际离境货物的处理。企业出口的货物未运抵离境港不再实际出口的,应按照现行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出具•出口货物退运已补税(未退税)证明‣,未申报退(免)税的,不得再申报退(免)税;已申报办理退(免)税的,应补缴已退(免)税款。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具证明时,应审核比对海关提供的未到达数据和撤销报关单数据。二是出口免税货物规定。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税务机关应按正常结关数据审核免税。三是出口退税率的执行时间。适用启运港退(免)税政策的出口货物其退税率执行时间以启运地海关签发的退税证明联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四)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综合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以虚拟港口为依托,在整合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功能等特殊区域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它实行封闭式管理,区内设有专门的海关监管机构,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具有“政策叠加、功能整合”的特点,是中国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的特殊功能区。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综合保税区主要有:上海浦东机场、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天竺、广西凭祥、海口等综合保税区。
1、区域功能介绍
综合保税区按照海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的监管原则,实行全区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监管,除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商品展销、进出口加工等功能外,还有集聚企业和政策示范功能。一是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进境货物只出具清单,进出口报关单在二线出具,但统计按进出境口径掌握。二是企业在区内不仅可以进行货物的保税仓储和加工、制造业务,还可以开展对外贸易等业务,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平台,满足加工贸易的各种需求。三是进口货物存储在区内仓库,可免征进口关税、进口增值税,免许可证,免保证金,货物存储期限不收时间限制。这样可节约流动资金占用,在未办理许可证或加工手册的情况下也能进口货物。四是区内保税货物销往国内时,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清关手续,大大缩短交货期。五是不同的国内供应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出口到区内待货物齐全后在保税仓库内拼箱出口。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综合保税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整合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即: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内生产企业用于生产、加工货物所耗用的水、电、气退税,注意除综合保税区以外,还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保税物流中心(B型)。
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除自贸区所兼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与税收政策以外,还有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具备了一定的特殊功能与税收政策,比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域)等,下面具体进行介绍。
(一)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出口加工区又称加工出口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之一。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个特殊封闭区域,由海关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进、出加工区的货物及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
1、区域功能介绍
出口加工区主要是以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为主,将物流配送、研发、检测和维修等项目列入出口加工区,区域功能进一步拓展了范围。
(1)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进行保税加工后出口,或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出口,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国内、外采购商从境外采购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可以按照区外企业的需要分批次办理出库供货。
(3)采购商从国内采购的货物,在区内保税仓库进行分拣、拼装、包装后,根据国外客户订单要求,可以直接发往境外。
(4)对货物进行仓储、包装、运输、简单加工等服务后,可以直接配送到国内、外客户手中。
(5)区内保税仓库的货物销往区内、国内其他特殊监管区或境外,不征收增值税、消费税。
(6)从国内购进原材料进入出口加工区生产后,再由下游加工贸易企业办理进口手续进入国内,可以按加工贸易方式申报退(免)税。
(7)境外和区外进出的检测货物,享受保税政策;国产出口设备等货物可进入区内保税维修并复运出境。
(8)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开展贸易业务,可以用外币结算,所得利润可自由汇出,不受所在地外汇管制的限制。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由于出口加工区区域的特殊性,目前国家对出口加工区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比较优惠,总体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环节税。一是区内企业生产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进境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境自用的办公用品,均予以免税。二是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进境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及消耗性材料,予以全额保税。三是区内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余料、残次品、废品等销往境外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四是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从境外购买的自用交通运动工具、职工所需生活消费用品,予以照章征税。
(2)出口退(免)税。一是出口加工区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使用的基建物资,区外企业可凭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他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需要注意的是,区外企业一律开具出口销售发票,不得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但是,对于向区内生产企业供应用于生产、加工所耗用的水、电、气时,区外企业一律向区内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开具普通发票或出口专用发票,区内生产企业凭此申报退还所含增值税。二是出口加工区不予退(免)税规定。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并运入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基建物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也不享受退(免)税政策。区内企业在区内加工、生产的货物,凡属于货物直接出口和销售给区内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对区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区外企业按加工贸易的方式,根据企业的类型分别申报不同形式的退(免)税,生产企业按“免、抵、退”税申报,外贸企业按“免、退”税申报。
(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对多家物流企业实施保税仓储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它的设立审批由海关总署负责。2004年,我国对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试点,其优越的国家政策吸引了诸多投资者与境内出口企业的贸易往来。保税物流中心(B型)利用物流中心自由贸易区域的这种特殊性,能够尽快地办理进出口贸易,实现出口退税已经体验到了它的便利所在。
1、区域功能介绍 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集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于一体,并兼有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处理、口岸、入物流中心出口退税等功能,是我国“保税物流+加工增值服务”的未来自由贸易区域的初级模式。
2、进出口税收政策优惠
境外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货物给予保税,境内区外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B型)视同出口离境,办理退(免)税。
(1)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及建造基础设施、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的基建物资,国内企业可凭海关签发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和其它现行规定的出口退税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退(免)税。
(2)区外企业从中心B型运出货物,海关按照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进口手续,并对报关的货物按照现行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征收或免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3)中心B型内企业在区域内加工的货物,凡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中心B型内其他企业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是中心B型与出口加工区等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货物交易、流转,免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
(4)中心B型内企业从境外进入园区的货物,海关予以办理保税手续。
3、不予办理退(免)税的货物
(1)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并运入供其使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出口退(免)税。
(2)对区外企业销售给中心B型内企业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包装物料,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税务机关不予办理退(免)税。
(3)对中心B型内企业出口的货物,不予办理退(免)税。
(三)珠海园区和霍尔果斯中心的功能与进出口税收政策
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以简称珠海园区)与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简称霍尔果斯中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它们在区域功能、海关监管、税收政策等方面都互相参照执行,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税收政策+专用口岸”三重特殊政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属我国首例。
1、珠海园区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珠澳跨境工业区分为珠海(境内)、澳门(境外)两个园区,它们之间设有专用的口岸通道,用于两个园区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以及人员的进出。那么,在国内设立珠海园区对我国跨境区域合作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开端,标志着“跨境模式”运作的正式启动。
(1)区域功能介绍。主要包括:加工制造;检测、维修、研发;拆解、翻新;储存进出口货物以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进出口贸易,包括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展销,包括可以在区外进行商品展示,也可以承接区外商品的展示;经海关批准的其他加工和物流业务。特殊情况下,经直属海关批准,区外法人企业可以依法在珠海园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2)海关监管功能。珠海园区对货物进出口采取“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新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监管。珠海园区内企业跨关区配送货物或异地企业跨关区到珠海园区提取货物,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向珠海园区海关申报,也可以直接向异地企业主管海关申报。珠海园区内进出的货物采用备案制管理,不需要填写报关单。海关对园区内企业实行电子账册监管制度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海关对于珠海园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之间流转的保税货物,实行继续保税监管。
(3)外汇管理。珠海园区内企业既可以用外币计价结算,也可以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允许保留现汇,企业可以自主周转使用;允许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珠海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4)检验检疫。珠海园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从澳门园区入境的所需应验货物可免于实施品质检验,但以废物作原料的,按有关规定实施环保项目检验;从珠海园区出境的应验货物,没有标有“中国制造”、没有使用中国注册商标、没有申领用中国产地证和不需检验检疫机关出具品质证书的,可不实施品质检验或食品卫生检验。
(5)出口退税政策。一是珠海园区与境外之间。从珠海园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的货物,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珠海园区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物资,予以免税;珠海园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珠海园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珠海园区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予以保税;转口货物、在珠海园区储存的货物和展览品、样品,予以保税;上述规定范围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珠海园区,应当依法纳税。二是珠海园区与区外之间。国内货物进入珠海园区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免)税(供园内生活办公货物除外),无须等到货物实际离境时才办理退税。出区货物按照实际状态征税,且在珠海园区内加工产品不征收增值税;边角料、废品、包装物料、残次品按照出区实际状态征税,优于区外残次品按照对应料件征税。以一般贸易方式经珠海园区进入区外的货物,如果能获得香港、澳门签证部门签发CEPA优惠原产地证书,可享受零关税待遇等。三是珠海园区内及监管区域之间。珠海园区内货物可以在区内自由流转,不征收增值税。国内货物从已经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免)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海关不予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不享受出口退(免)税。国内货物从未实行国内货物入区(仓)环节出口退税制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转入珠海园区的,按照货物实际离境的有关规定办理申报手续,由转出地海关签发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享受出口退(免)税。
(6)加工贸易。珠海园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实行电子账册管理,无须办理纸质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可以开展燕窝、鲨鱼体、西洋参、鹿茸等区外禁止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的业务;开展加工贸易不受国家和关区单耗标准限制,企业如实申报,海关据实核销;对于消耗性物料,无论是否完全物化到出口成品中,均可享受保税待遇。
2、霍尔果斯中心功能与出口退(免)税
霍尔果斯中心是建立在中哈两国霍尔果斯口岸的跨境经济贸易区和区域合作项目。它的建立是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由港。主要功能与政策是参照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的税收、外汇等相关规定执行,并实行其管理模式。
特殊监管区域 篇5
1 基本概念和功能定位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 设立在中国关境内, 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 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定位主要以“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为基础。海关特殊监管区实际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招商引资平台, 同时具备了基础性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功能。
2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
自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以来, 截至2012年, 我国已批准设立了将近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包括12个保税区、47个出口加工区、5个保税物流园区、2个跨境工业园区、14个保税港区和30个综合保税区。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数集中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也逐步向内陆和沿边地区推进。截至2012年底, 内陆和沿边地区约批准设立了3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3-09,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具有里程碑意义, 标志着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全国的进一步推进, 出现了名称烦杂、种类过多、功能单一、政策体制不完善、监管设施落后、发展不平衡、重申请设立轻建设发展等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规范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 稳步推进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 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入了区域与政策功能的整合期, 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逐步合并、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从2013年开始, 新申请设立的特殊监管区域, 原则上统一命名为“综合保税区”。
3 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重要意义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的初衷就是承接国外加工贸易制造业, 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 (2)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低层次的, 技术含量相对低, 附加值相对较小, 亟待转型、升级。 (3) 扩大对外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我国扩大对外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 (4) 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 服务贸易比重很低, 且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加以优化。 (5) 拉动经济发展。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而带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6) 促进国内就业。海关特殊监管区以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 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对促进国内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可分11种类型:
二类点模式——保税监管场所: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
一类线模式:保税物流中心 (分为A型和B型) 。
八类面模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 (FTZ) 和自由贸易区 (FTA, 多边) 。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中国特有的政策功能区, 国外只有保税仓库、保税工厂、自由港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等。
5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基本特征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需要经过国务院审批, 纳入国家级开发区范畴, 同时享受所在地区国家赋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2) 采取封闭围网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有严格的标准。 (3) 具有“一线放开, 二线管住”的通关特征。 (4) 具备保税功能, 即对区内的货物实施保税政策。 (5) 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 (6) 不允许自由进出, 不允许商品零售, 不允许设居民生活区 (上海自贸区除外) 。所有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都需要接受海关等的常规监管。
6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层次关系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致可分为五个层次关系 (见图1) , 由低到高为包含关系, 逐层升级。层次越高, 政策功能越多, 监管越灵活, 自由度越大, 业务范围越广。
其中, 位于基层的为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第二层次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 这五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政策功能方面来说不完全相同, 功能叠加交叉又有区别;第三层次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 两者功能一样, 基本包含了第二层次的所有政策功能;第四个层次为自由贸易园区 (FTZ) , 包含了第三层次的所有功能, 同时又拓展了更多的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政策;第五个层次为自由贸易区 (FTA) , 属于多边合作的跨国园区。
7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政策功能比较
第一层次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属于基础性的监管场所, 功能相对单一, 政策相对较少;第二层次的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跨境工业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 功能类似而又有区别, 政策相对繁杂;第三层次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叠加、合并了第二层次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功能;而第四、五层次的自由贸易区, 在整合了第三层次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同时, 对制度加以创新, 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下面重点对第二层次的主要海关特殊监管区类型进行具体的政策功能比较。表1为第二层次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功能的比较。
8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和主要任务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度扩大开放、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是我国打造改革开放第二季的“排头兵”, 我国下一轮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桥头堡”, 我国“特区”升级与建设发展的“风向标”以及我国推进改革深化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 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服务全国的发展。
9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自由度最大的特殊开放区域, 是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升级版。
与我国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比,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具有诸多政策方面的优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规范、完善;行业投资与贸易领域更加宽泛、便利;政务环境更加优化、透明;行政许可更加简化、高效;监管模式更加灵活、健全;对外开放层次更高;政策优惠力度更大;对内、外资企业以及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更明显;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更广泛、更有效。
1 0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海关特殊监管区是我国特有的功能政策区, 国外只有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和自由贸易园区等。我国设立的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 即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英文名字为:SHANGHAI WAI GAOQIAO FREE TRADE ZONE, 而非保税区的英文直译, 从而足以看出我国政府设立保税区的潜在功能定位目标是自由贸易园区 (FTZ) ,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保税区。
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进出口贸易国, 全球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还只是“贸易大国”, 整体贸易层次、水平和结构仍处于低端和不合理状态, 离“贸易强国”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 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外贸发展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原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功能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将整体向自由贸易园区升级、转型已经成为必然之路。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即为逐步整合、升级为自由贸易园区乃至全市域性、全省域性的自由贸易园区。
今后, 在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后, 我国将设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园区,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和进出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映.“十二五”时期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与拓展[J].港口经济, 2010 (12) .
[2]张志强.中国保税区实现全方位功能拓展[N].国际商报, 2009-08.
[3]李有华.自由贸易区及其功能设定的国际借鉴[N].国际商报, 2008-02-23.
[4]杨新华.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保税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5]仲伟林.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的思考[J].港口经济, 2013 (11) .
海关特殊监管区税收问题探讨 篇6
(一)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逐渐形成加工贸易保税制度,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并不顺利, 随后, 我国将有关加工贸易的业务统一放在一个特殊区域内监管。自1990年第一个保税区建立后, 截至2012年11月, 我国已经批准设立了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其中包括了12个保税区, 5个保税物流园区, 47个出口加工区, 30个综合保税区, 2个跨境工业园区, 14个保税港区。东部沿海地区有78个, 内陆、沿边地区有3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是促进加工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导区。
(二)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企业包含了大多数的税种, 大体包括了保税政策、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出口退 (免) 税等。
1.保税政策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为了加工出口产品而从境外进入区内的零件、原材料、消耗性的材料, 以及转口货物或在区内存储的货物, 可予以保税。
2.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
区内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自用、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办公用品等免征其进口环节税收、进口关税。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区内企业加工制成品以及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余料, 在运往境外时, 免征出口关税。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3.出口退 (免) 税政策
境内从区外进入区内的基建物资、设备、原材料、机器等, 可以按照规定办理出口退 (免) 税。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所消耗的水、电等, 可以按照规定办理出口退 (免) 税。
特殊监管区内使用的设备、机器等, 运往区外进行维修检测时, 对于在区外更换的机器设备等, 可以办理出口退 (免) 税。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不规范, 建设滞后
我国特殊监管区域一般是先试点, 然后在实践中慢慢调整,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政策实施的稳健性, 另一方面也导致政策的定位和优惠可能面临不统一的情况。尽管我国海关总署、税务局等相关机构在出台税收管理条例时, 都专门针对这些特殊监管区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但这些大都属于部门规章, 法律层级较低, 而且由于地域差异, 其优惠政策也不一致。再加之缺乏统一管理, 层次较低, 专门性差, 导致各地的特殊监管区域存在着随意性, 不利于特殊监管区域的长远发展。
从表面上看, 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问题, 各地方出台的政策基本一致, 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 这种统一只是表面现象, 其内部存在十分严重的分化现象。首先, 当货物从境外运往区内时, 在关税标准上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其次, 在出口退免税问题上, 保税区同其他区域的政策规定也不一样。再次, 对于不同的特殊监管区域, 有关营业税、所得税的相关规定也可谓五花八门。最后, 特殊监管区域内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政策也不一致, 导致有关部门无法统一执法。
(二) 税收负担不平衡
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 然而, 受特殊监管区域内税收政策分化的影响, 同类型企业位于不同区域时, 所需承担的税负却出现了明显差异。以深加工转接为例, 企业需要将保税进口的材料加工制成产品, 又转到另一企业进一步加工再出口, 按照法律规定, 这种情况应该按内销的方式处理, 先征收13%或17%的增值税, 出口时再按照退税率给予退税。虽然法律中有明文规定, 但是在实操中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一种是按照一般出口的规定在每一层交易中都征税, 一种则按照加工贸易的规定对其免税, 由于政策的不统一, 导致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税收负担严重不平衡。
(三) 特殊监管区域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税法规定, 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的增值税, 但实际上, 在出口退税时并未给予全额退税, 而是征收13%或17%的增值税, 到了货物出口时, 按照更低的退税率退税。征收与退税的不一致, 加重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负担, 影响了其发展。另外, 我国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享有不同的优惠, 小规模纳税人免税, 一般纳税人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当一般纳税人所用原料在国内增值较多时, 其税收负担就会加重, 这种差别导致一般纳税人转向小规模纳税人, 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四) 物流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阻碍保税物流成长
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一般毛利在4%到6%间, 税后则只有1%到2%, 仓储业务的利润率只有2.6%, 卡车运输等一般物流的利润率在2%左右。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营业税中, 对运输、装卸等服务业, 按3%的税率征税, 对仓储、配送等业务, 却按5%的税率征税, 利润已经极低, 而营业税却比运输业高两个百分点, 而且法律规定, 兼营了不同业务的企业, 如果不能分别纳税, 就需要按照业务中的较高税率征税, 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过重, 严重阻碍了保税物流的成长。
三、在整合优化过程中针对税收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 加强法规建设, 规范税收政策
针对特殊监管区域税收不平衡的问题, 我国可以向国外借鉴, 实行立法先行, 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首先, 对全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类型进行统一, 制定出统一的法律体系, 对特殊监管区域的标准、审批、税收政策以及业务范围等做出全国适用的统一规定, 再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细则, 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法律体系。另外, 由全国人大来制定特殊监管区域的法律条文, 提高其法律层次。
(二) 扩大区内外税收差距
为了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特殊监管区域转移, 应该适当加大区内外的税收差距, 给予区内的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区内外贸易企业使用符合税收政策的机器设备, 以减免进口的关税和增值税, 国产设备出口时退税。另外, 对于区内外的深加工结转货物实行差别税收政策, 可以促进区外企业入驻区内, 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的整合。
(三) 实现各类特殊监管区域税收政策的统一化
税收政策的不统一导致了企业税负的不平衡, 违背了税收的公平原则, 因此, 应尽快对各类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进行规范化、统一化, 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 对于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 政府要制定统一的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企业采用国产料件;对于现行政策下部分采用国产料件的企业税负较重的情况, 可适当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覆盖范围, 使进料加工中的国产料件能够平等地享受政策上的优惠, 有效降低其税收负担;对于特殊监管区域内的加工贸易企业, 可针对其出口货物中采用国产料件的比例制定一个下限, 要求企业必须达到这一比例, 而对于达到更高比例的企业, 可令其享受更高标准的出口退税率, 以资鼓励。第二, 对于深加工结转货物的税收规定也要予以统一, 切实落实各方面的免税政策, 以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负担, 为企业营造更公平、宽松的税负环境。
(四)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首先, 对于进料所用到的国产原料无法得到全额退税的问题, 可以提高国产材料出口产品的退税率, 实现真正的出口零税率。其次, 保税区与其他监管区域统一, 把境内的从区外进入到区内的货物纳入到出口退免税的范围里, 使其能够享受到出口退税的优惠。最后, 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问题, 可以将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纳到出口退税的范围, 防治一般纳税人企业为了逃避税负而转向小规模纳税人。此外, , 应适当降低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 实现各行业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型发展, 对监管区物流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
四、结语
20多年来,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扩大对外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加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问题, 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贯彻落实国家方针, 完善管理机制, 实现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
参考文献
[1]李亦凡.国务院办公厅全面部署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J].港口经济, 2015 (10) .
[2]苏铁.论海关选择性征税的政策选择---基于特殊监管区框架下加贸保税制度的研究[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3 (06) .
特殊监管区域 篇7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时代, 网络数据的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国家、企业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态势, 随着全球对该领域的不断重视, 目前数据业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数据信息使用者已经从传统的3G数据业务升级到4G通讯, 从这一举动便不难看出, 用户对高速无线数据的迫切程度。但是随着移动设备需求的不断增加, 4G网络的有限带宽与BIT信息使用成本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因此, 要充分利用WIFI网络, 通过不断优化其自身质量, 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处理网络, 才能缓解目前4G的压力, 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使用成本。
2 研究特殊区域WIFI信号质量优化的基本内容
WIFI网络使用的最佳状态是当使用者获取到WIFI信号并成功连接上后, 可以享受其带来的快速、安全、稳定的网络服务。然而, 在目前的实际运用当中, 由于受到WIFI自身质量不稳定的情况, 使用者的感受大打折扣。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区域, 可以有效的总结WIFI信号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提出质量优化措施。研究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WIFI网络连接的成功率, 通过获取网络应用信息, 来避免出现较长时间“正在连接”或是“连接网络受限”的情况。第二, WIFI的稳定性, 目前WIFI经常会出现掉线的情况, 所以必须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使用者的切身感受。
3 WIFI信号质量优化所涉及到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
3.1 WIFI信号质量优化所涉及到的技术难题。
WIFI信号质量优化所涉及到的技术难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分别是WIFI网络干扰问题、WIFI网络覆盖问题以及WIIF网络容量问题。WIFI网络干扰问题主要指的是不同数据运营商在不同仪器设备上使用了相近或是一样的网络频点, 从而导致该频段内存在网络干扰的现象。WIFI网络覆盖问题主要指的是由于WIFI网络自身的特点导致其传播信号波段较短, 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从而导致信号在不同的外在条件下, 传播的结构出现了较大区别, 从而无法实现全覆盖的目标。WIFI网络容量问题主要指的是单位时间内, WIFI数据传播的信息量受到频率、使用量以及吞吐量的影响, 从而导致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自身作用。
3.2 WIFI信号质量优化的解决方案。
第一, 为了有效避免WIFI信号网络干扰问题, 需要对网络频率进行合理划分, 即规划出不同应用模式下的频率范围, 并且注重监管连接速度, 在保障不受到空口信号影响的情况下, 通过监控使用者协议速度来确保信道的质量。第二, 为了有效的实现WIFI信号全覆盖, 可以在相关区域多构建几个吸顶天线, 或是直接采用AP安放WALN的措施。第三, 首先应该掌握WIFI网络容量的正确算法,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目标。然后, 在根据AP的数量以及使用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4 特殊区域的WIFI信号质量优化方法
4.1 信号覆盖不佳区域的基本特征及质量优化方法
4.1.1 信号覆盖不佳区域的基本特征。
信号覆盖不佳区域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 AP信号屋往往处于室外, 从而导致室内在接收信号时存在盲区, 而且AP的信号主要以2.4G为主, 其自身穿透能力较低, 无法有效的将WIFI信号传递到建筑当中, 在该情况下工作、生活的用户, 经常会抱怨信号的不稳定性以及低速情况。第二, 建筑内部布置体系存在问题, 既有可能在施工期间网络天线安装数量不够, 也有可能天线安装的位置不科学。由于建筑内部布置体系存在问题导致WIFI信号极其微弱。第三, AP信号处于较高的位置, 导致信号在传播途中发散情况较为严重, 从而使得使用者往往以低速率的方式连接。
4.1.2 针对信号覆盖不佳区域应采取的WIFI信号质量优化方法。
首先, 要最大程度降低AP的覆盖面积, 提高信号接收的输出能力, 并且可以在建筑内部布置体系当中构建3~4个网络天线数量。通过减少AP的覆盖面积, 从而提高其传递信号的强度是目前行为有效的措施。其次, 合理规划网络天线的布置情况, 将网络天线安置在门口、窗边等位置, 尽可能减少信号的阻碍, 从而确保信号的高效性。然后, 还需要对上传速度进行限制, 这样操作可以确保使用者的信号强度较高, 而信号质量较差的用户将不会被允许添加进入, 降低用户经常性掉线情况的发生频率。最后, 建筑内外的信号处理工作进行需要保持良好沟通,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低信号覆盖盲区面积。
4.2 密集区域的的基本特征及质量优化方法
4.2.1 密集区域的的基本特征。
密集区域主要指的是在一定区间内, 使用网络通讯的用户数量众多 (一般人数超过100人以上) , 从而导致WIFI信号被频繁接收与输出, 给AP仪器的工作量增加了额外的负荷, 久而久之, 便会造成空口信道通信的不通畅问题, 使用者网速较低以及掉线情况便会时长发生。
4.2.2 针对密集区域应采取的WIFI信号质量优化方法。
该区域由于经常发生空口信道通信不通畅从而导致用户掉线的情况, 所以在处理WIFI信号环节时,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质量优化方法。第一, 加强高频次的信号能力。2.4G的WIFI信号易受到其他设备发出的射频烦扰, 比如说蓝牙发射器, 所以需要加强高频次的信号能力。将其从传统的2.4G提高到5.8G, 从而保障通讯的稳定性。当高频次的频道发生改变时, 自然而然就给低频次的数据信息提供更多的空间, 进而缓解了整体WIFI信号的压力。第二, 添加独立性较强的AP仪器,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有效降低每一台仪器所需要传递的信号数量, 与此同时, 独立性较强的AP仪器还可以实现建筑内部的WIFI全覆盖, 通过对输出功率的调节, 实现信号的质量优化任务。
4.3 射频干扰区域的的基本特征及质量优化方法。
射频干扰主要指的是WIFI弱信号的干扰以及蓝牙传输设备的干扰, WIFI弱信号的协议传递速度较低, 在对数据进行传输过程时较易产生错误的代码。而蓝牙传输设备需要占用较大的传递信息通道, 从而降低信息通道的使用效率。射频干扰区域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 WIFI信号过于繁重。针对以上问题, 可以采取改变网络传递频点的方式, 从而实现优化传递通道的目的。
5 结论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壮大, 移动互联网已很难单独承担起众多用户的需求, WIFI的产生便有效的缓解了数据传递不及时的问题。但是网络使用情况也需要考虑时刻变化的周边环境, 根据环境的特殊性, 采取有针对性的WIFI信号质量优化方法, 才能有效的满足使用者的基本要求。相信随着WIFI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 目前WIFI信号在特殊区域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长久的提高, 在这其中, 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提升最为显著。我国对无线数据网络通信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 使得近些年来WIFI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信息量、用户量、应用量都有着明显的突破。但是与此同时, WIFI使用问题也屡见不鲜, 由于WIFI信号不稳定导致使用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受到影响。所以针对此现象, 必须采取行而有效的措施, 才能最大程度实现WIFI信号质量的优化。本篇论文将对特殊区域的WIFI信号质量优化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特殊区域,WIFI信号,质量优化,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瑞生, 刘晓辉.无线局域网搭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特殊监管区域 篇8
一、返程投资特点及成因
从目前情况来看, 阿拉善盟返程投资呈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资本的实际控制者均为境内居民;二是返程投资路径是境内的资本通过在开曼群岛避税地设立特殊目的公司, 然后以特殊目的公司对境内开展直接投资活动;三是涉及多个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及复杂的资金链。
从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的驱动因素来看, 成因有三:一是融资动机, 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购买土地、厂房, 一般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融资, 而境外资本市场较发达简便, 如香港从向联交所提出申请到获得批准时间短, 增强民营企业“境内不贷、转向境外”意愿。若境内企业通过境外“曲线”上市运作成功, 除了通过股票发行可募集到大量资金外, 还可借鉴吸收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 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国际市场的影响。国际资本市场普遍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 且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相对宽裕, 为民营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筹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调查, 目前境内居民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设立“壳”公司政策宽松, 注册手续简便且资本要求低, 境内居民个人携带外汇现钞出境即可注册, 无须通过银行售付汇。三是为了套取外资优惠待遇。长期以来, 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资优惠政策, 如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廉价的水电土地使用成本、方便快捷的行政手续、便利的借用外债和资本汇出手续。这些优惠政策只适用于外资企业, 而本国企业是没有资格获得的。
二、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外汇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返程投资企业资本金来源渠道多, 境外权益合法性证明材料审核存在随意性。
返程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长期投资款, 此类资金属于转让股权获利;二是特殊目的公司在境外取得的过桥贷款, 此类资金期限短、利率高;三是私募为主, 主要是境外定向集股募集资金或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四是国际游资利用特殊目的公司曲线投资于我国资本市场或楼市, 加之人民币升值收益, 以获得高额回报。而外汇局办理特殊目的公司相关业务时, 对于要求外方投资者不属于特殊目的公司, 但由境内居民个人直接或间接控制的, 其返程投资应提供其境外权益形成过程不存在逃汇、非法套汇、擅自改变外汇用途等违反外汇管理法规的证明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收入来源多种多样, 随意性较大, 如何审核收入证明材料成为难点。
(二) 跨界监管协作渠道不畅通, 弱化了返程投资管理效果。
一是返程投资涉及跨国界监管, 远程管辖存在难度。特殊目的公司设立后, 其境外融资及上市等运作均发生在境外, 欲对其实施监管, 需涉及跨国界、跨地区的配合协调等问题, 尤其是有关资金交易真实性的核实, 更需要境内外畅通的信息共享机制。而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差异, 跨国界间协调配合往往滞后, 给远程监管交易真实性带来了困难。二是返程投资涉及跨部门监管, 外汇局处于被动监管地位。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流程中, 实际操作中, 商务部门多数从符合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及国家产业政策角度, 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实施审查。而对境外投资方的法人或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境内居民等情况一般不进行严格核实。商务部门有关批准手续完成后, 外资企业根据商务部门审批文件办理相关特殊目的公司与返程投资外汇登记, 明显是一种事后监控, 外汇局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约束和限制, 两部门相关政策协调性的不足, 使得对返程投资实行联合监督的合力作用难以发挥。
(三) 返程投资企业资本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1.返程投资企业利用关联企业结汇, 结汇资金使用用途真实性审核难。返程投资企业境外投资方实际为境内人士控制, 此类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内同一控制人名下的关联企业关系密切。返程投资企业资本金以关联公司购买原材料或虚构其他交易为由结汇, 结汇资金支付后又原路划回, 或将结汇资金无偿转移使用, 并按照自己需要随意安排用途, 轻易规避了外汇监管。2.返程投资企业结汇资金真实流向及后续监管难。返程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人民币划转关联企业, 再由关联企业迂回划转挪作他用或最终流回。在这一过程中, 结汇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合使用、并在多家银行、多个账户间迂回划转, 资金来源属性被一步步“稀释”和掩盖。返程投资企业结汇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合进行自由划转, 就难以排除部分结汇资金被用于人民币定期存款、投资股市、楼市、购买土地等非生产性用途。因此, 无论是银行还是外汇局, 都对结汇后人民币资金真实用途、流向难以实施有效监控。
(四) 热钱有可能借道返程投资流入境内。
当前私募基金纷纷涌入, 多数通过特殊目的公司融资, 热钱注入形势严峻, 而对返程投资流入境内的外汇局只能通过对其流入总量及流入频率加以关注, 而最终是否有流入到企业正常经营之外的热钱, 外汇局难以区分, 不能从源头上遏制热钱流入态势。
三、对加强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的监管建议
返程投资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对经济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比如扩展了融资渠道, 为创业投资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和就业;为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提供了新思路, 等等。但返程投资也有造成政府税收收入的流失;人为夸大我国外资引进的规模;为宏观决策提供错误信息;为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转移非法所得提供便利;推动资本外逃, 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等负面影响。面对返程投资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必须实施严格的监管,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
(一) 明确境外权益合法性证明材料。
1.建议明确境外合法收入。以法规形式明确要求特殊目的公司提交融资证明材料, 审核其境外融资资金来源的真实性。外汇局对特殊目的公司在境外的融资活动进行审查, 包括融资方式、时间、资金来源等内容。如采取公募方式境外上市的应提供上市批准文件, 由交易所提供关于该企业发行股价、股数等资料;对于私募资金, 应提供双方的投资协议或借款证明, 并要求出资方提供经税务部门确认的相关年度财务报表, 个人应提供税务部门确认的相关年度纳税证明, 以充分说明出资方所提供资金的真实性与合法性;2.建立特殊目的公司财务状况报送制度。明确规定境内返程投资企业定期向外汇局报送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审计报告与财务状况表, 外汇局严格区分利润、红利及资本变动收入, 对于资本变动外汇收入实行资本项目核准制管理, 对于利润、红利收入方可进入经常项目账户。
(二) 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 增强返程投资监管效果。
应积极参与建立国际间协作机制, 通过国际间监管信息交流与共享, 延伸对返程投资的监测范围。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作, 尤其应加强与离岸金融中心间的信息沟通与互换, 尽可能获得离岸中心注册企业涉及中国境内实际控制人的身份信息, 增强返程投资的信息透明度, 提高返程投资管理效果。
(三) 建立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活动的多部门合作监管机制。
一是外汇、商务、工商、税务等部门及时反馈返程投资相关信息。及时将外汇部门的外汇登记信息、工商部门的股权登记信息、商务部门的审批信息、税务部门的纳税信息进行反馈与交流。二是对各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异常与违规情况进行定期通报, 达成监管共识, 形成监管合力, 确保境内企业境外间接上市融资和返程投资依法合规有序开展。三是建立融资参与方的诚信档案, 形成有效的诚信监督机制。对于部分法律意识淡漠的投资机构或融资企业, 如未作外汇登记即进行海外融资并返程投资, 一经查实, 应列入诚信黑名单。外汇局应对被列入黑名单内的投资机构或融资企业的违规融资行为予以处罚, 并严格限制其今后的投、融资行为。四是加强对返程投资对象的监测。建立非现场财务报表监测系统, 及时了解返程投资对象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加强对企业资产转移、支付利润、转股等事项的监控, 建立统一高效的外汇信息交互平台, 实现对返程投资对象的全方位监测。充分利用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 及时更新和关注返程投资企业进出资、进出口、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的新信息。
(四) 加强对返程投资资本金结汇的监督查处力度。
一是强化银行监管职能, 改变目前银行因利益驱动而执行外汇政策不力的现状, 提高守法经营意识, 增强真实性审核的责任感, 提高外汇政策实施效果;二是加强对返程投资结汇套利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日常监测力度, 通过账户系统、直接投资系统等非现场监管系统, 对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行为进行重点监测。发现企业异常结汇的情况, 及时反馈外汇检查部门, 对其人民币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对查实的违规结汇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遏制返程投资结汇套利现象。
(五) 加大打击热钱流入力度, 遏制热钱流入。
特殊监管区域 篇9
关键词:特殊生产要素,区域煤矿,安全度,数据包络分析
安全度是安全状况的综合反映, 虽然, 安全度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及度量, 但一般认为它是安全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系统安全状态的度量免于危险的客观的程度, 为一无量纲的量, 值域为[0, 1][1,2,3]。已有对煤矿综合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的思路是根据影响煤矿安全状况的因素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 并请专家确定相应的指标权重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缺点是指标构建比较复杂, 某些指标数据获取存在困难或不够客观, 对评价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影响, 这在对区域煤矿的安全度进行分析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矿事故很难完全避免的现实特征, 在对区域煤矿的安全度分析时, 提出了煤矿事故可以认为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为获取一定的原煤产出而迫不得已投入特殊的生产要素的观点。即在对区域煤矿不同阶段的安全度进行分析时, 原煤的产出越大, 且事故越少, 则该阶段区域煤矿的安全度就越高。然后,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构建以数据包络分析 ( Data Envelop- ment Analysis, DEA) 为工具的分析模型, 合理确定输入输出指标来探讨不同阶段某区域煤矿的相对安全度, 不仅指标体系简单, 而且数据易于收集, 并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1煤矿安全生产特殊生产要素的涵义
1. 1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特征
基于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为了便于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特殊要素进行分析,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特征。为此给出以下命题并论证。
( 1) 命题1: 当前和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煤矿的事故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1中国煤矿企业的开采条件恶劣, 且以井工开采为主, 并且随着开采的逐步转入深部, 安全形势更不容乐观; 2采掘工人素质较低, 大多为农民工且流动较为频繁; 3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匹配程度不高; 4煤矿的安全是可接受事故水平的安全, 当然这个可接受事故水平是随着时间、经济、技术和管理的水平发展变化的, 总体上是趋于严格的。
( 2) 命题2: 煤矿的生产是物质生产和安全生产的结合体。
煤矿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 包括实体的物质生产和无形的安全生产2个主线, 二者是相互融合、 相伴相生的。物质生产是原煤的产出, 而无形的安全生产是事故减少、保持良好生产环境的保障。安全的实质是安全再生产与产品再生产之间协调统一关系。二者协调统一程度高, 则安全状态好, 即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好。否则, 安全状态差, 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就差[4]。
( 3) 命题3: 煤矿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不期望产出。
煤矿的生产伴随着安全的再生产, 而事故便是安全再生产中的不期望产出。
( 4) 命题4: 以事故及原煤产出数据来反映一定阶段煤矿的综合安全水平。
煤矿事故与安全度呈现的是反向关系, 即事故越多、事故后果越严重则某一阶段煤矿安全度越低, 反之事故越少, 事故后果越轻则煤矿安全度越高。 同时由于煤矿事故是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 所以还要把原煤的产出结合起来才能综合反映某一阶段煤矿的安全度。
( 5) 命题5: 事故反映了煤矿安全工作的不足。
一定阶段的事故综合反映了该阶段的安全状况, 与煤矿企业采取了何种管理手段, 安全投入是否充足、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到位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 对于煤矿企业来说, 必须重视事故所反映的安全工作的不足, 关注各项关键因素和薄弱环节, 并努力改善。
1. 2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特殊生产要素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物质产品的产出必须要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 这些要素既包括有形的原材料、设备和设施, 也包括无形的管理和服务等要素。 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事故不可完全避免的现实特征, 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 可以认为事故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迫不得已的生产要素的投入。 即在对区域煤矿的安全度进行分析时可以认为, 煤矿事故是为了获得原煤产出而进行的“特殊”生产要素的投入。显然, 投入的要素越少获得的产出越大, 则生产的效率就越高。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某一区域煤矿某一阶段的事故越少, 原煤产出越大则表明该阶段的安全度就越高。因此可以建立起煤矿事故、原煤产出与煤矿安全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投入产出的关系, 可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模型来进行区域煤矿安全度的分析。
由于DEA方法对各评价参数不需事先设定权重并能分析出安全效率低下的原因等诸多优点, 在煤矿安全效率评价方面已引起重视。梁美健、童磊等分别采用DEA方法研究了煤炭企业不同年度的安全投资效率[5,6]; 田涛、杨广俊、程晓娟等均采用DEA方法研究了不同煤炭企业的安全效率问题[7,8,9]; 戚安邦、汪涛分别采用DEA方法研究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和事故管理的绩效[10,11]。已有运用DEA进行煤矿安全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除了汪涛在评估事故管理绩效采用的指标不同外, 其余的均是传统意义上的要素投入, 输出指标则为事故的损失或安全效益。而本文则是将事故数据作为DEA分析中的输入要素即特殊的生产要素, 而将原煤的产出指标作为生产的成果。
2区域煤矿安全度分析的模型构建
2. 1模型的理论基础
数据包络分析是由A. Charnes和W. W. Cooper等人1978年创建的用于效率评价的方法, 首次给出了刻画生产规模与技术的有效性[12]。1984年Banker和Charnes等又提出了评价生产技术有效性的B2C模型[13]。下面给出了包含C2B和B2C模型的综合DEA模型[14]。
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输入和r种输出。
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入向量, xj= ( x1j, x2j, …, xmj) T, j = 1, 2, …, n。
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出向量, yj= ( y1j, y2j, …, ymj) T, j = 1, 2, …, n。
输入权重, ω = ( ω1, ω2, …, ωm) T。
输出权重, μ= (μ1, μ2, …, μr) T。
综合C2B和B2C的面向输入的DEA模型如下:
( 1) 当 γ = 0时, 为C2B模型。若线性规划式 ( 1) 的最优解 ω0、μ0满足VP= μ0Tyj0= 1, 则称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 进一步, 若线性规划式 ( 1) 的最优解中存在 ω0> 0, μ0> 0满足VP= μ0Tyj0= 1, 则称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
( 2) 当 γ = 1时, 为B2C模型。若线性规划式 ( 1) 的最优解 ω0, μ0, μ00满足VP= μ0Tyj0+ μ00= 1, 则称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 进一步, 若线性规划 ( 1) 的最优解中存在 ω0> 0, μ0> 0满足VP= μ0Tyj0+ μ00= 1, 则称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
C2B为生产规模不变的模型, 求出的决策单元的效率为技术效率; B2C为生产规模可变的模型, 由其可得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各个效率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 TE为技术效率; PTE为纯技术效率; SE为规模效率。
基于DEA模型的特性及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特征的分析, 提出根据各决策单元事故和原煤产出数据, 以事故作为输入变量, 以原煤的产出作为输出, 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安全状况 ( 安全度) , 并且可以根据DEA模型分析在DEA的意义下各决策单元应改进的安全工作方向。C2B模型中的技术效率就反映了这里各决策单元的相对安全度, 而B2C模型中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能够进一步地揭示出影响技术效率 ( 安全度) 的原因, 这对指导煤矿的安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2指标体系的构建
已有的反映煤矿综合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多是按照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分为几个大类, 再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体系较为复杂, 某些指标值的获取比较困难或不够客观。而根据目前煤矿的安全生产特征和事故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观点, 可以构建包含以事故数据和原煤产出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 ( 图1) 来反映区域煤矿的安全度。
结合DEA理论, 这里构建的指标分为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 其中输入指标又可以称为要素类指标, 而输出指标又称为成果类指标。综合反映区域煤矿安全状况的指标应包括年度事故发生的频率、事故的绝对严重度、事故的相对严重度和原煤产出指标。 事故发生的频率可以包括事故发生的起数; 事故的绝对严重度可以包括事故的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直接损失以及间接损失等; 事故的相对严重度包括百万吨死亡率等; 原煤产出的结果包括原煤产量、原煤产值、销售利润等。而实际利用时并不需要这些详细的指标, 只选择代表性的指标即可。
2. 3分析过程
2. 3. 1确定评价对象
确定区域煤矿安全度评价的评价对象, 明确决策单元, 即针对某一区域煤矿历年的安全度分析时, 评价对象是各个年度, 而对同一年度不同区域煤矿的安全度进行分析时, 评价对象则为各个不同的区域煤矿。
2. 3. 2选定具体指标
明确了评价对象, 接下来就是具体选定能够反映评价要求的输入输出指标。图1所示的区域煤矿安全度的评价指标为大类的指标, 具体分析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和客观性选择代表性的指标, 这里输入指标选择事故发生的起数、 事故的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等, 输出指标选择原煤产量 ( 图2) 。这些指标均为目前煤矿统计中常用的指标, 较为客观、可靠且易于收集, 不仅反映了煤矿生产的成果, 还全面反映了煤矿事故发生的频率、 事故发生的绝对严重度和相对严重度。
2. 3. 3模型的仿真及分析
由C2B模型所得到的技术效率即为所要获得的综合的安全度; 而由B2C模型可获得规模可变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经济意义上看, 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给定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 而规模效率则反映了生产规模的状况是过大还是过小。 结合分析的对象, 这里采用基于投入的DEA模型, 即假定产出固定不变的情况下, 投入可以减少或可以改进的方面。由模型运算的结果可以分析各决策单元 ( 各年度) 的区域煤矿的安全度。同时还可以分析出各个指标投影值的状况以及可以减少的目标值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 DEA分析时对各个输入指标给出的权重值是等同的, 即认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以及百万吨死亡率对安全水平的贡献是同等重要的。
3实例分析
3. 1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笔者收集了河南省2008—2012年的事故和原煤产量数据, 包括发生的事故起数 ( X1) 、死亡人数 ( X2) 、百万吨死亡率 ( X3) 和原煤产量 ( X4) 等 ( 表1, 数据源于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年度公布的事故统计报告) 。
3. 2计算结果
使用DEAP2. 1软件, 采用面向投入的DEA模型, 运用表1数据进行基于C2B和B2C模型的运算, 输入指标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而输出指标为原煤产量。经计算后则可以得到表2所示的结果。其中技术效率就反映了各个决策单元的综合安全度。
3. 3分析讨论
从表2可以看出, 2008—2012年的5个年度中, 2012年的技术效率为1, 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同时达到了1。这说明通过比较, 2012年度的相对安全度是最好的。2011年、2010年、2009和2008年的相对安全度分别是0. 792、0. 175、0. 126和0. 108。而2008年度和2011年度的纯技术效率均达到了1, 不足的是规模效率比较低下, 说明生产规模过大, 处于规模递减状态。
表3反映的是在DEA的意义下输入和输出指标应达到的目标值, 即在输出 ( 原煤产量) 不变的情况下, 各投入指标所需要投入的数量。经过转换后, 可以得到表4所示的事故量要达到DEA有效应该减少的目标值。如2009年事故的起数至少要减少45起, 死亡人数要减少115人, 同时百万吨死亡率要减少0. 621才能达到与原煤产量所匹配的最佳安全度; 同理2010年事故起数要减少28起, 死亡人数要减少234人, 百万吨死亡率要下降1. 29才能达到与原煤产量所匹配的最佳安全度。值得注意的是, 2008年度和2011年度的输入指标均不能减少, 原因在于2008年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虽然较多但是原煤的产量较其他年度大得多; 2011年度煤炭产量处于5年内的第2位, 且事故量较少, 因此在DEA的意义下, 这两个年度所付出的“事故投入”要素与获得的原煤产出是匹配的, 只是由于规模过大, 导致规模效率较低才影响了总体的安全度。
河南省煤矿2008—2012年度各年的安全度与原煤产量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发现, 随着原煤产量的逐渐下降, 河南煤矿的安全度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说明适当的限产对安全是有利的。 而这与河南煤矿安全的总体趋势是相符的, 与河南省近年来加大整顿、关闭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小煤矿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4结语
【特殊监管区域】推荐阅读:
海关特殊监管区05-17
特殊药品的监管和改进措施08-31
保税监管区域08-02
重点区域风电消纳监管报告09-27
特殊部位特殊养护08-17
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07-27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导学案05-20
特殊能力10-20
特殊个性07-18
特殊使命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