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合作语言学习(精选6篇)
情感与合作语言学习 篇1
一、前言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合作学习模式可将学生的积极情感有效地调动起来。情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态度、情绪以及感情等, 诸如动机、移情、自信以及自尊等积极情感, 它们可将英语学习者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通常情况下, 人的情感会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 合作学习恰恰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轻松的氛围,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概述
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具时效性和创意的学习策略, 其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所倡导并率先实施。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 还是一种教学模式, 其理论基础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 其基本组织形式为学习小组, 基本的实施特征为人际合作及互动。它是一种为了有效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以分组合作的模式, 让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与研究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中, 小组自我评价、合作技能、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小组成员所具有的责任感等都是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要素。其核心为以学生为本, 学生间的互动性是着力点。
三、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的有效措施
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能够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合作学习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也就是说, 每个小组成员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均应该有所不同, 人数大概为4至6人。组间同质且组内异质的小组同传统教学当中的分组讨论不同, 通常情况下, 后者更为松散且随机, 而前者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和班级授课相结合的, 属于共同学习目标下的教学模式, 具有一定的聚合性。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分组模式包括三种:第一种为大组合作模式, 即将班内横向或者纵向的两排学生作为一个组, 这种分组对组间表演、游戏以及竞赛等活动较为适用;第二种为差异组合模式, 也就是4人一组, 包括一名后进生、两名中等生以及一名优等生;第三种为同桌合作模式, 该模式可用于练习的互相检查以及对话的操练等。
1. 明确小组合作任务
为了在真实生活中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参与, 进而提升高职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之后再通过多样的合作形式有效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 促使师生间形成互动和谐的教学局面,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一起动脑、动手、动口, 将学习任务有效完成, 使每位学生在发挥出自身最大优势的同时, 能够培养出合作精神, 形成交互思维的网络, 以最终实现开拓高职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 提倡相互依赖理念, 促进集体情感的有效形成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倡导学生形成相互依赖的理念。通过合作学习, 使高职生明白人生中还面临真很多的困难, 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很多时候需要同其他人合作完成, 从而确保学生能从机制上形成相互间的依赖性, 而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觉悟。在这个过程中, 高职英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任务是很重要的, 应依据高职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学习任务, 并确保学习任务切实可行。高职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 必须要进行分工合作, 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3. 高度重视引导的作用, 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技能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高职生应该能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出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且应学会采纳、说服、支持、赞扬、询问、倾听以及表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合作学习模式可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技能。当然培养高职生的合作精神、教授以及训练其合作技能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任务, 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渐积累经验。
4. 创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为了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有效实现组间竞争以及组内合作的目的, 英语教师应创建合理的评价机制, 将评价所具有的激励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在对高职生进行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有效发现学生的不足, 进而鞭策他们对自身的短处以或长处进行反省, 以便明确改进的方向, 实现与小组成员的更好合作。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效结合起来, 并侧重过程评;将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并侧重学生间的互评;将学生自评与小组评价结合起来, 且侧重小组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使高职生对合作过程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 亦使教师准确地获取一些反馈信息, 进而及时对学生的合作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等进行反思和调整。
四、结束语
由于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有效培养高职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 最大程度地挖掘出高职生所具有的潜能, 锻炼以及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能力等综合素质, 有效提升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高职英语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引入合作学习模式,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秀艳.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
[2].舒云.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 .
[3].罗志芬.合作学习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视界, 2012 (7) .
情感与合作语言学习 篇2
湖北省襄阳五中
张凌云 *** 时常听老师们感慨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来越难管,越来越缺乏人情味。这样说来,如今师生之间的关系似乎成了两条不相交的直线,越来越疏远。果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如此,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感情的琴弦,让它奏出和谐悦耳的音符。
一、亦师亦友,理解尊重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走进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被视为学生的“看管者”。由此出发,教师立足于盯学生、管死学生,并以此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式。这种错误定位,在师生关系上必然导致教师的居高临下,从意识和心理上高高在上,师生无平等、民主可言;在工作上又必然导致对学生的“禁”“堵”和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在情感上必定会造成教师以恩赐者、给予者自居,教育会变形为情感的施舍;在教育效果上,自然会抹杀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时时看教师“眼色”行事,成为被动的个体。
几年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认识到,要教好书,爱是前提,尊重是基础。师生关系的和谐友爱,是使学生热爱老师、产生主动性自觉性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教师付出多少爱,就会得到学生多少的“情”。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既尊重老师又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如果教师一味不苟言笑,处处显示出高学生一等,动辄滔滔不绝地“教训”,这会使学生反感,更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反之,如果教师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谈心、交心,学生就会视教师为知己,才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才会信赖尊重教师的教导。
二、心中装下天平,公正对待学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他们的基本素质、行为举止、学习成绩都有差异,有些学生甚至表现较差,问题多多,这就使得教师有意无意之中,表现出不公正,不能一视同仁。比如对常犯毛病的同学,就会认为什么错都是他们的;对常迟到的学生,会认为每次迟到都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对问题学生有了进步或好的表现,总持怀疑态度;对学生中的争议,总认为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理。这样教师就很难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会深深伤害部分同学的感情,使得某些学生与老师关系疏远,感到教师不公正、有偏私,因此,他们就
不会拿出爱和尊敬的情感对待老师。这样一来,会形成两种后果:一是使他们彻底失去信心,对老师和集体失去感情;一是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兼而有之。
所以教师一定要公正,当学生感到老师心地公正、一视同仁时,他们就会有一种平等感和尊严感,从而对老师的要求和教育容易接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努力去挖掘,仔细去发现,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侧面细心去寻找学生的潜力、长处和闪光点。现在,我们要实施科学的英语评价体系,一定要体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评价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教学。以往我们的教学评价是为了选择最好的学生。现在我们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三、急 学 生 之 所 困, , 关 心 爱 护 学 生
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身体、家庭等方面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这些困难会使学生陷进很深的痛苦之中,有常常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摆脱、解决。所以教师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留心学生的变化,一旦发现这种问题就要满腔热情地及时向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感情上饥渴的时候,这时候谁给他们帮助都会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又应该对学生有较深的了解,所以决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忧虑置之不理,表现出冷漠或不屑一顾。有时候在老师眼中是很小的事,而在学生心目可能觉得是很大的事,这时,作为教师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实意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和实际上的困难。对学生来说,由此产生的对老师的感情是十分真挚、难以忘怀的。
情感与合作语言学习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合作学习 情感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授课常以完成知识的传授为直接目的,其教学方法多为讲授,这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合作学习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学习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著名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了该理论。1960年美国强森兄弟创办了合作学习中心,并对这一学习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完成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分工合作进行的学习。它强调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沟通;它鼓励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它还注重因材施教,尽量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以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合作学习与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为高中英语教学确立了全新的指导方针,其教学的理念与合作学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1.新课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一理念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中教师将尽力设计和创造合作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由交流、自主学习,这完全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新课标突出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探讨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运用者。
3.新课标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和足够的空间展现自我,这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语言运用能力差的学生能够被激发和带动。
三、新课标下合作学习的情感因素
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是新课标与合作学习在教学理念上的共同之处。但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布置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根本没能真正做到这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学生的情感状态出发,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回自尊、建立自信、真正走向主动学习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那么,新课标下合作学习的情感因素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教师又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些方面的问题呢?
1.通过合作让学生找回自尊、重建自信,体会成就感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并不是让学生感兴趣,而是如何避免让学生厌学,失去自尊。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学习失败的打击、教师不顾情面的批评和学生家庭的贫困等都会导致学生自尊感的缺失。缺乏自尊感的学生不可能拥有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更难以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成就感。
2.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合作学习的导演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合作学习的表演者。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情感方面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从而逐步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
3.通过合作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性合作关系。学生既需要共同合作以完成各自小组的学习任务,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微妙的竞争。这种竞争性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4.通过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整体学习氛围
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着重要影响。合作学习能够让班级里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不会出现学生主动放弃或被忽视的现象。
5.从情感方面对合作进行评价
一般的教学评价往往仅专注于教学效果,而忽略对一些过程性因素的评价。以上情感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能直接左右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合作学习还要求我们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情感因素和学生的合作技能进行评价,不断改进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语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然要求我们注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而合作学习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学生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有效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钱兔.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篇4
龙门中心学校 白培松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自主发展
龙门中心小学 蔡庆春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想做到那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注重知识获取的探索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究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小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当学生运用了方程或算术18÷(1+1/5)=15只,求到白兔再求黑兔(15×1/5=3只)。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数”与“比”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把条件“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转为“黑兔的只数与白兔的比是1:5”时,学生就能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1+5=6,18×1/6=3只;18×5/6 =15只)。只要老师能把这一个探索的过程点一点,那学生就有了一个探究的方向,老师就不只是停留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把任务交给学生,给学生多留一个空间,给学生多提一个问题,相信他们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创造,使师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龙门中心小学 白锋艺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教师普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产出与投入比率低,“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教学方式单调,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小学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我校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即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 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师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创境激情--引疑自究--启思自悟--导训自结。即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丰富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学习 篇5
关键词:情感 想象力 语言表达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完美地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一部作品,这要归功于他(她)丰富的情感及想象力。无论是优秀主持人或艺术家还是身边的同学,从他们的谈吐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它们的情感较普通人来说更为丰富与细腻。而情感丰富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对作品更敏锐的感知力。
播音主持,作为语言艺术,通过感受去表现并再现生活是它的一大特点。既然“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怎么可能希冀以无情之语感动有心之人呢?即便有一点虚假,也可能会产生反面的效果。因此,学会摆脱庸俗,用真挚、崇高、独特和丰富的感情,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种重要的使感情运动的方法就是:情景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创作主体的播音,是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再现出来的过程。但我们要明白的是,这些情景有的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比如说欢庆佳节;有的是没有经历过的,比如说龙卷风袭击。情景再现时,前者我们可以靠直接得来的经历去创作诠释,后者就只能间接地去想象了。
不过,想象并不是随意驰骋,它得以符合文本的需要为前提,尽量还原稿件中的材料。由于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不可能所有种类的知识都有涉猎,因此我们要主动去提高自己的形象感受的能力,为丰富的语言情感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提升这种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学习社会
播音主持是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与不同的实习工作,不管你实践的领域是否与播音主持相关,作为语言艺术,它会渗透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在参与的过程里注意观察、用心体验。如此你一定会在专业表现上越来越“接地气儿”。
二.深入生活
优秀的艺术家通常都是热爱生活的,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首先你不能闭塞自己,只在自我固有的天地中漫游是无法让你得到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去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亲手种一盆植物直至长成,或是乘一趟公交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并记录下期间你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现今社会人心浮躁,沉静下来做一件事情一定会让你感悟良多。
三.开阔视野
艺术是相通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有意识地欣赏优秀话剧、音乐、电影等艺术作品,寻找共鸣之处并运用到相似作品之中。这也是得到间接经历的最快最靠谱的方式。增加自我艺术修养的一种极佳方法就是看话剧,一来它与播音一样同为语言艺术的一种体现,二来话剧剧本取材于真实生活,是很直接的情景再现。创作是需要热情的,这一点从话剧演员的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观看的同时相信你也会深受触动,进而会对语言艺术有新一层的认识。摒弃所谓华丽的拿腔拿调,回归朴实的语言感觉才是我们应当做的。同样,音乐与电影中包罗万象的情感与事物也是我们应当去感受的,你用心感受的次数越多,你的情感就会越细腻,感受力也就会随之变强,那么当你再一次面对一篇作品时,就不会头脑空空了。
四.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有多种方法,这里我想推荐的是阅读名著。为什么你要阅读名著并学会欣赏它们呢?有三点确凿的理由:首先,名著也能开阔你的视野;其次,名著助力你的成长;最后,名著可以让你了解生活并认识自己。尤其是这最后一点,它可以引领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也许你从许多书中都能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会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之中。
另外,在阅读名著时,我的建议是应当大段大段地去读。别只看一个自然段就打住,你读的内容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在朗读一篇作品时应当先看懂全文,理清脉络。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下斯蒂夫·艾伦说过的话: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的聪明人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丰富的想象力是情感充沛的前提,拥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细腻准确地诠释一部作品。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与分析总结的过程,它应当是与你的播音主持学习相辅相成的。
打造情感与语言和谐共生的课堂 篇6
一、品味语言,挖掘情感
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
1.从人物语言入手,感悟人物形象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情感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品味人物语言是感悟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对彭德怀的描述大多为语言描写。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人物语言,逐步感受彭德怀的内心情感,进而感悟他伟大的精神品质。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透过人物语言逐步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感受到了他与大黑骡子间的深厚情感,又体会到他与战士同甘共苦,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的心情。学生被彭德怀崇高的精神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情动而辞发,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中。
2.从细节入手,体味语言的深度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核心,深入作者内心,用心去揣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
《爱如茉莉》有这样一处细节描写:爸爸为了晚上及时惊醒照顾好妈妈,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而妈妈为了让爸爸睡个好觉竟丝毫不动地在床上躺了一夜。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爸爸和妈妈之间平淡而又真挚浓厚的爱。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爸爸妈妈的爱融在生活的细节处。这份爱平平淡淡却又令人回味无穷。当时爸爸妈妈是怎样想的呢?请大家想象:“映儿她妈,我夜里睡得沉,可你_______,我只好_______,这样_________。”“映儿她爸,你白天为了我_________,夜里也__________,现在你伏在床边睡着了,我知道你紧握着我,那是__________,为了你多睡会,哪怕我__________,我也__________。”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这样写道:“映儿她妈,我夜里睡得沉,可你有事又不肯叫我,我只好紧握着你的手,这样只要你一动,我就醒了,就可以照顾你了。”“映儿她爸,你白天为了我辛苦奔波,吃不好,夜里也不能睡个安稳觉,现在你伏在床边睡着了,我知道你紧握着我,那是怕我有事不叫你,为了你多睡会,哪怕我手脚麻木了,手脚不能动一点了,我也不动一下,不叫一声。”
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填空,引导学生读出了字面之意,也读出了文后之声;读出了人物之心,更读出了人物之情。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也进行了思维和情感的训练。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创设情境,营造情感场景,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动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1.角色转换,移情体验
有的课文内涵深刻,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感悟往往与文本表达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解呈现单一化、表层化。
《生命桥》这篇课文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教学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老羚羊的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采取了角色转换,移情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扮演年轻羚羊和老羚羊的角色,把文中的“年轻羚羊”和“老羚羊”先后换成“我”,读议结合,引导学生去体验老羚羊和年轻羚羊在危急情况下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老羚羊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明晰、丰满起来。
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和文本的深刻内涵,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情感。
2.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有的课文选自一些作家的名篇。补充原文的一些片段,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启蒙》时,在课堂的尾声,教师伴乐诵读了这样一段内容: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时出现)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得动情,写得真实,内心积聚的情感得到了倾吐释放。
“情感是最粘的胶水。”它会牢牢地粘住孩子们和语文,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尽情地享受语文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情感与合作语言学习】推荐阅读:
语言与情感07-07
合作学习与学习合作12-09
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09-20
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01-13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心得08-25
论合作学习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05-16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07-27
社会情感学习01-19
激发学习情感09-16
学生学习情感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