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科类(精选9篇)
高职商科类 篇1
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通过设置专业来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专业是高等院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高等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直接的渠道。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 简而言之, 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许多文件提出, 高职教育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指导方针已经很明确, 但指导方针是战略性和方向性的。对高职教育一线的教育人员而言, 所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把握好专业定位策略的方向性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好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的问题。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顶层问题后, 才能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的就业问题上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才能走出一条高职教育真正的特色之路。
高职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近二十年, 成就突出, 但问题也同样突出, 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人才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认同度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 即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老问题, 除了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以外, 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文科类、商科类专业中, 使得高职院校的文科类、商科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突出, 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此都颇有微辞。这也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经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 但这一基本问题在实际层面的解决差强人意, 仍然处于摸索当中。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分析成因, 以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战略依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 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 是确定高职院校专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的依据和战略方向。因此, 如何分析、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高职专业能否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 已有很多文章进行探索和总结, 应该说高职院校对这一问题的战略方向考量是无异议的, 问题出在如何做和如何真正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确定专业定位时,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特点差别很大, 发展方向也不完全相同, 尤其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和中部以及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内向型经济为两大主要特征, 这一特征反映在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上区别非常明显。以国际商务 (或国际贸易) 专业为例, 这一类型的专业在江浙、广东、山东等区域表现出人才需求供销两旺, 而在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 这类专业多数处于人才就业对口率普遍偏低的状态。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除了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差别以外, 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也就是说, 专业的特点是否与区域经济形态特征相吻合, 是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定位行业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底蕴深厚和前景广阔的行业, 这是专业定位的关键对定位行业的选择考验定位者的宏观视角和智慧, 切忌浮躁, 教育和商业毕竟不是一回事, 前者考虑问题需要有更为广阔长远和深入的视角。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高职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但是请注意, 这里的就业导向并不是完全以眼前就业为导向, 而是应该针对区域中长期发展中那些底蕴深厚、前景广阔的行业, 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定位中长期目标的稳健。以分析“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为例。四川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其内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与沿海省份外向型经济特点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差异性较大, 表现在“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 体现出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主基调, 以建设区域物流金融商贸中心为主要目标, 以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为重要途径。从分析这样的区域发展规划出发, 针对国际商务 (或国际贸易) 这样外向型特点显著的专业而言, 除了在以往针对中小型企业进出口一线服务人才的定位基础上, 应该考虑针对服务外包和对外服务贸易中涉及国际商务的行业和岗位, 尤其是服务外包经营模式中涉及国际商务的岗位。例如, 涉及国际服务外包中的呼叫中心外包、物流管理外包, 等等。这些岗位在服务外包经营模式中需要大量了解国际商务基本规则、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劳动力, 企业对工作技能要求层次与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相适应, 这样的工作岗位应该纳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定位的范畴, 尤其是内向型经济省份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范畴, 从而做到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保证在确定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基础上, 应对本区域该产业行业现状进行调研, 系统了解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了解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特征企业有哪些, 未来预计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有哪些。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企业的产值、行业地位、职工数量, 特别是未来对人才储备的构想和急需人才的结构性分析。在选择企业方面, 应注意避免过于集中在大型企业, 因为中小型企业才是人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之上, 才能做到专业定位心中有数, 才能为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提供真正的保证。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消除专业可替代性的关键权衡未来10~20年高职专业是否会被其他教育层次的相关专业所替代, 这个问题实质是专业定位的岗位替代性问题。分析这一要害问题对于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两大类专业从专业名称到就业岗位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类人才有较大重叠, 在经济发展处于平稳甚至低迷时期, 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旺时, 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被本科甚至研究生人才所替代。因此, 找准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岗位定位至关重要。范唯在《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文中指出, 高职院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高校类型, 被称为后现代大学。职业院校应扎根于产业园区、社区居民中, 这是其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一线的基层岗位是其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体现, 因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层次不具备这样的定位。姜大源也指出, 如果高职教育能被本科教育所替代, 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 高职专业定位尤其是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定位应具备现代服务业岗位中的一线性、基层性和普及性, 只有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才能使专业的可替代性大大降低, 才能获得有特色的生命力, 从而为专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一线实际操作和基层小组团队管理岗位应是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定位层次专业定位的岗位应针对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 培养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 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管理意图, 实现企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一直以来, 对高职教育的岗位定位层次有过相当多的讨论研究甚至争论, 争论的核心是高职教育应突出“高”的特点, 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一线策略性管理人才。笔者认为, 这种定位针对高职工科技术类专业是合理的, 但对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则有待斟酌。原因是文科类、商科类岗位的实际层次性不如工科类、技术类岗位明显, 绝大多数商科类岗位一线涉及策略性的管理在实际企业任用中多选择本科人才。而目前高职生源受制于基础素质的限制, 胜任一线策略性管理人才尚有距离, 因此, 根据目前高职文科类、商科类生源的基础素质, 将其定位于高技能一线管理人才欠妥 (注:就高职人才培养涉及生源的分类与专业定位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另文阐述) 。而在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一线操作人员和一线小组团队的管理人员是实现企业管理层面战略意图、实现高新技术应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协调企业内外相关方面的重要纽带, 这样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 是文科类、商科类专业能够接地气的岗位, 并且与目前高职生源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后能够达到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相适应, 从而有助于解决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 专业定位分析要素包括:区域经济形态特点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人才储备需求调研分析, 市场定位差异化可替代性分析, 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岗位群分析。针对目前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现状, 要走出一条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带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专业定位道路, 应当详细分析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的发展规划, 做到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特点相适应, 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规划定位相适应, 与企业发展人才储备的类型岗位相适应, 定位于培养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意图的高技能人才, 从而走出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摘要: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包括:区域经济形态特点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人才储备需求调研分析, 市场定位差异化可替代性分析, 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岗位群分析。高职商科类专业应定位于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 培养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意图的高技能人才, 从而与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规划定位相适应, 与企业人才储备的类型岗位相适应, 走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内涵要素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
[2]林江涌, 吴素梅, 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 28 (4) :102-107.
[3]崔奎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定位探究[J].学理论, 2010 (29) :241-243.
[4]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 2012-02-13.
[5]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1) :1-2.
高职商科类 篇2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工程;地方商科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和社会广泛应用,企业对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经管类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地方商科高校在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上,还是偏重于传统商科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思想上还是以理论或案例教学为主导;在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很好融合现在的在线学习、MOC教学等学习手段;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课程数量繁多而不规范,计算机类等公共课程课时总量不足,专业联系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导致对信息工程类课程的排斥[1-4]。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联性不够,难以形成优化组合效应[5],导致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二、地方商科院校加强信息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1)调整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互联网+”的新经济时代,传统行业均与互联网相结合,其经济活动、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商科院校传统经济和管理专业的教学也需与时俱进。必须以社会经济信息和科技为主要特点,在保持原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特色的基础上,适当加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于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应用型较强的经管类专业不断加强传统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教学[6-8],扩充和夯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通讯、网络信息科学理论、技术、方法与传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科等知识,分析研究社会管理问题和经济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服务。
(2)解放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地方商科院校有其独立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点,需要结合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办学理念和商科院校的特点,在正确界定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目标市场定位、就业定位的基础上,对传统经管类专业和课程教学进行大胆创新。大胆吸收国内外各高校信息类课程教材和专业建设的经验,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学科水平、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为重点该专业建设进行改革创新。
三、经管类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地方商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即是以面向社会对经济和管理类人才需求为目标与标准,致力培养熟练掌握现代经济信息管理的科学理论、信息处理方法和分析能力的复合人才;培养具有系统的定量分析、管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具备专业的经济、管理等知识结构上,需要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对信息系统、软件使用和工程管理方法的训练。
(1)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满足现有课程教学情况下,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在经济管理方向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类课程的建设。特别是现代流行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建设力度要大力加强。同时要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特别注重教给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大力推进MOC教学资源的建设,鼓励和培养学生在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将传统的案例教学和网络信息检索相结合,并将相应案例课件公开上网,鼓励学生課后收集、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参与业务实践活动。加强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熟练在传统办公管理软件的同时,再掌握一门互联网应用软件,比如Photoshop,Flash,Html5等软件的基本应用。强化一门数据库语言的实践教学。增加模拟教学,将模拟教学深入到一些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专业课之中。
(3)师资队伍再学习和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应用层出不穷,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等对传统商务活动、管理决策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在教师团队建设上,也需要与时俱进。采取选拔培养、引进和稳定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青年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青年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本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在教师培养上为年轻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
(4)重视教材建设和更新。注意吸收当前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情况,引进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际一流教材,积极选用国内一流教材,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管理与决策、移动电子商务。同时,根据专业教学的特殊要求,组织力量自编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进一步加强教学平台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对已有教学大纲、试验大纲、案例集、习题集、上机试验辅导书等进行修订和完善,对新开课程编写相应的教学材料。
(5)加强图书资料、实验室、资料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保证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应加大对图书资料投入的力度。主要可以采取学校图书馆和系里联合的方式,在学校图书经费中应有相应的部分作为本专业的图书资料的投入,本系也将从专业建设的费用中拿出专项经费购买图书资料,以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6)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要保证第二课堂的活动有计划,有内容,有成效。定期开展的立体化教研活动,依托教研室从三个层面进行教研活动,相互交流最新信息,探讨学习心得,商讨教学方法。通过科技竞赛,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运用和实践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来完成对传统经济、管理活动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实践获得感,培养学生对技术类课程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从社会承接项目,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促教学,以课题、项目指导学生参与研究。
四、成功经验及总结
结合商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信息类课程教学的特色,以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引入《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和《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等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多途径、多手段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机制,并形成了一些特色和优势。
一是完善了专业课程的基本架构,适当调整了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在保证总课时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增加了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及应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时量。同时对高年级增设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技术》两门专业选修课。由于系统的增加了计算机及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并将最新应用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更全面,能更为系统的掌握一门技术的运用,选修课程的学生热情度非常高。
二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与企业互动,鼓励教师亲自下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在经济经营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是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了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具体运用范围,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鼓励和要求青年教师在某一或多项环节具有专长,具备“双师”素质,实现师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在知识2.0时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劃,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并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中加以运用。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不再陌生,并且能熟练加以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创新创业的热情。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转变,实现了从“机械学”到“在线学”的跨越,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云崇.培养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商科人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4:231-233.
[2]李峰,张金钰.商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亚太教育,2015,31:58.
[3]肖蕊,牛阮霞,赵荣荣.商科人才素质需求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4,08:263-264.
[4]陈荣元,陈海军,徐雪松,申立智,陈浪.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5,06:36-37.
[5]徐雪松.商科院校“企业资源计划”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30-131.
[6]陈鹏.高职商科专业CIS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2,25:139-140+94.
[7]石彪,刘利枚.商科院校工科专业实验独立设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1:110-112.
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透视 篇3
由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因此,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岗位技能要求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就成为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产学结合开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基本途径。产学合作能力创造的独特价值也就成为商科类高职教育区别于商科本科层次教育以及在同类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一、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现状
产学合作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这种合作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资源和能力,实行课堂教学与职业活动、工作环境有机结合。由于商科类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岗位群,其行业特点表现为岗位群大且复杂,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不仅面向服务业,还要涉及制造业及其他行业中的相应服务岗位,相应行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就存在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技能的运用在服务业中尚未有某种行业客观标准,岗位业务对象是复杂的人而非简单的物,因而岗位技能和知识是一种半结构化系统,含有大量“软性”智力技能,不像工科那样有程序化的工作范式。基于这样的行业岗位特征,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顺应商科类人才需求或岗位群的要求,重视智力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实践,形成以隐形知识为基础的、知识递进积累、综合能力自我提升的办学模式。
对照德、日、美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模式,审视我国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看到,商科类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培养人才方面仍有一些明显问题,如课程模式表现为学科体系性强、教师知识老化和科研能力弱、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功能单一和简单化、静态化、滞后性以及缺少产业界真实工作信息等结构性问题。笔者在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商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的商科类高职院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借助产业界力量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院校在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最终推出适应产业界需要的人力资源。该模式的主体和内容构成凸显了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的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性教学重要化以及人才培养技能化的特征,体现了产学合作办学的成效。
二、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基本模式存在的不利影响
1. 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路径依赖的影响。
“路径依赖”最初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诺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指出由于某种原因率先形成的制度和结构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固化”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之下;而某种更优良的机制却可能因与原制度和结构的差异而获得较低的认同度。上述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基本模式,其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在高职院校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初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预期作用,但忽略了不同商科院校在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具有的特征差异,而这种差异或变化将影响产学结合制度和结构的变迁。
2. 显性职业素质养成固化性的影响。
商科类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中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均是按照企业的“普适性”要求开展训练,目的在于养成专业技术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巧和能力,这种陈述性、程序性的显性知识和专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产学结合基本模式侧重在这一方面提供了固化性的培训教育,但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维度的多变或不确定时,仅凭显性的职业素质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职业素质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知识和素养来解决现实问题。而这些运用显性职业知识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体会、感悟和经验等隐性知识和素养,在基本模式中是被淡化甚至是被忽视的,很难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加以传递和掌握。
3. 师资队伍同质性的影响。
在产学合作基本模式中开展的培训教育依赖的大多是“学院派”教师,他们拥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丰富的经济活动经验和感悟以及与业内同行交流而积累的隐性职业素养,因而无法完成该类知识和素质从传授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学习者在该种模式中因不具备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力强的教师或同伴以及提供技能训练的适宜环境条件,所以无法实现隐性职业知识和素质的获取。在办学体制以政府为主导形式的情况下,学校很难单方面克服制度障碍而去解决学校向社会开放、从企业招聘教师、企业从业人员到大学进修等人才培养和交流的现实问题。
4. 校内实训不系统的影响。
商科类高职院校按照产学结合要求建立了一批“模拟公司环境和业务流程+电脑+软件”的仿真型校内实验实训室,通过人机对话,学习者模拟实战训练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缩小与企业的距离。但在实际中,校内实训并不能系统性地按照企业管理或运行模式真实运作。在面对传统的管理流程和模式的“再造”或创新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时,无论是传授者还是受教育者在现有模式的训练环节中,能够收获的企业工作模式、环境、企业行为意识都距离“神形音”齐备的真实职业活动甚远。
5. 顶岗实习基地长效双赢合作机制淡化的影响。
在基本模式中,商科类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训基地,作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的实训和工作场所。但企业因缺乏经济效益的驱动力,许多时候是作为旁观者,并未主动建立健全企业培训与指导制度,顶岗实训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目标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计划,产学结合仍处在学校向企业供应毕业生的初级阶段。
综上所述,现行基本模式虽有产业界的参与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但尚停留在较低层面。产业界是被动地介入商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距离美国、日本等国家“产学研合作”中形成的“企业内职业教育”、“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研究课程和职业标准”、“企业资助高校科研”等创新伙伴关系和互动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差距显著,政府的保障作用更是微弱。
三、找准结合点,推动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升级
企业发展需求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实现产学深层合作的结合点。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为企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员工培训活动,以“订单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贴近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人才,夯实企业的基础环节,是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前提。
走产学合作道路培养人才,其本质是要求高职院校走出校园,走向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商科类院校在对产学合作进行顶层设计、潜力挖掘和实施模式升级时,应把行业企业放在重要地位,与企业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以“院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环节,企业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目标,形成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企业需求为主导的产学合作办学机制和体制,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适应需要,主动融入”的产学合作模式升级。
1. 创建多元化的实践联合体,提升合作办学的层次。
商科类高职院校应主动邀请企业集群中的领导型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共同把握办学方向,按照社会需要以及企业岗位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与技术、规模相适应的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开发实践性教学力度,搭建一种有共同组织文化和支撑系统的多元化实践联合体。商科类高职院校多元化的实践联合体,应用“集群”的视角开展建设,脱离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的路径依赖。通过联合体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政府政策的帮扶和保障,整合资源,产生“集群效应”,实现互惠多赢。通过多元化的实践联合体的共同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面对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设施装备和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和任务时,学会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锻炼服务业岗位群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联合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观摩和模仿也能有效促进学习者显性职业知识和素质的运用,获得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质。同时商科类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不断供应也有助于地方和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
2. 培育内生性优势,驱动产学研结合。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动日益频繁,商科类高职院校因其专业及课程必须满足较强的适用性、现实性和动态性的要求,因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其实现途径主要是产学研结合。随着产学结合进入深层次,商科类高职院校有必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线,引导激励教师从事商贸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如加盟企业的策划团队或咨询管理小组,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培育产学深度结合的驱动力。通过应用性项目的开展,推动教师了解掌握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良好的企业行为意识、提升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行业企业或政府决策机构发挥的“智囊”作用也会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产业影响力。
3. 建立全真基地,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
商科类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建设全真型甚至适度超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夯实产学结合的基础。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引进来”,利用学校的场地和设施引进地方品牌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学习者可在其中进行职业训练,实现“企业进课堂”;二是“走出去”,利用地方企业对商科类优秀技能人才的渴求,与企业签订顶岗实训协议,实现“课堂进企业”。两种建设途径都能保证实践平台贴近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训练服务业岗位群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规避了普通仿真型实训室的单一专业技能训练。另外,训练内容上也能实现真实性和系统性,改革传统“封闭”型的实训教学模式,突破“纸上谈兵”、“显性、单一技能”职业素质固化性养成的瓶颈。
4. 建立交流合作通道,助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商科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与行业企业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行业和协会的工作情况通报会、业务培训等活动,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了解行业企业最新业务动态。同时,面向企业聘任“能工巧匠”,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邀请企业和企业家进校园,必要时开设假期课程。鼓励教师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等复合方向发展。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人员交流和培训,共同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异质化的“双师”教师队伍,提升产学合作实效。
5. 培植与社会经济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孵化新生代企业人。
增强学生驾驭市场经济活动的意识和行动力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最终目标。院校可以在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如吸引面向青年消费者的企业或中小企业进校园与学生社团联手,举办“市场调查分析与营销策划大赛”、“外贸企业单证制作比赛”、“校园商品展销会或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进行职业知识和素养的推演,尽早完成职业定位,为学生与企业实现双赢提供活动平台。定期邀请企业家或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经济形势分析”、“职业规划”、“行业发展动态分析”、“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等报告或讲座,让学生拥有了解社会、体验企业文化的窗口。通过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培育和积淀,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孵化基地的建设。
摘要:产学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基于现代服务业岗位群对人才“软性”智力技能等的特殊要求,目前较为普遍的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基本模式存在的路径依赖、显性职业素质培养途径固化以及实训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商科类高职院校有必要找准产学结合点,通过创建多元实践联合体、培育教师科研综合能力、完善实践平台等策略推动产学合作模式的升级,走出一条开放式的产学合作道路。
关键词: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升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王明舟.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08).
[2]应智国.商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战略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
[3]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文件.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高职商科类 篇4
【关键词】智能手机;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运用
据不完全调查表明,高职学生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已经接近100%。相比于传统非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多媒体终端,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打电话的需求,还很大程度上承载了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社交。在高职商科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移动多媒体手机作为教学设备应用于商科课堂教学,还是实现立体化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如何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做好智能手机的应用,则成为摆在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智能手机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其已经实现了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不仅是一种优秀的多媒体设备,还是一种适应性比较广泛的软件应用平台。智能手机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已经被反复证明,其在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普遍拥有,并能够熟练应用智能手机
现代的高职学生生长于网络信息时代,智能手机作为重要的移动多媒体设备,虽然需要操作者拥有一定的互联网应用技术,但这对于从小接触网络的学生而言并不是困难。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他们不仅用智能手机打电话,还会用智能手机交朋友、买卖东西和休闲娱乐。正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性和学生的智能手机的熟练掌握,给智能手机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二)智能手机是顶级的多媒体设备
智能手机的推广和普及引领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一种移动多媒体终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下已经越来越先进。尤其是我国4G牌照发放以后,智能手机的应用优势更是与日凸显。当今市场上千元以上的智能手机,其配置甚至直追小型计算机,这些智能手机配备四核甚至八核处理器,并且拥有着8G的大内存量,搭载的ios或安卓系统,其软硬件配置已经不输于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多点触控的智能手机,相比于笔记本电脑不仅更加便携,而且其能够用于拍照、通话、游戏、社交等多种途径,其强大的系统使其功能性越来越完善。除此之外,智能手机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能够移动使用,这更是给其在商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三)智能手机是适用的软件应用平台
想要最大化的挖掘智能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有针对性的推出能够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应用平台。现如今的智能手机,无论是安卓系统还是ios系统,其软件开发已经比较成熟。高校凭借自身的技术力量,完全可以开发符合课堂教学需求的软件应用,并将智能手机作为软件应用平台,把多媒体教学搬到学生手中。
二、智能手机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手机作为能够代替微型计算机的移动多媒体设备,能够广泛的应用于所有课程的辅助教学,并和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共同发挥作用,构建多媒体教学课堂。现如今,智能手机在高职科目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其在商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通用办公软件应用拓展
相比于笔记本,虽然手机的体积比较小,在操作办公软件时并不方便,但正因为其体积小,却有着便携性高的优点。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办公软件已经成为高职商科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办公软件布置作业,学生可以用办公软件完成作业并上交作业。虽然智能手机的录入速度限制,并不能帮助学生高效的完成作业,但其便携性的特点却极其方便资料携带、下载和浏览。教师可以将教案、作业和教学资源转录为适合手机使用的格式,将其在课堂上传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够将手机作为移动存储设备来转移资料,也可以直接将手机作为办公终端,进行资料的浏览和简单处理。通过智能手机办公软件和电脑端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够构建更为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帮助教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拓展
学生在智能手机使用中,应用最频繁的软件就是微博、微信、QQ等移动社交平台,这些公开的移动社交平台同样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社交平台来加强和同学的交流,打造更加团结、稳定的班集体。第二,利用移动社交平台可以发布与学生相关的各种消息,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更多关于本专业的行业发展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找到毕业就职的方向和目标。第三,移动社交平台还为翻转教学法的应用打下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社交平台来布置预习作业,并通过微信群、QQ群的群聊功能,来搭建属于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学业互动交流平台,从而将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学搬到课下,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第四,社交网络平台还能够用于作业布置和知识拓展。教师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布置学生的课下活动作业,从而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利用公共微信号、微博号还能够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行业信息与学生们共享,从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对学生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拓展。
(三)专业软件的应用
顾及自学能力和学习潜力比较强的同学,手机版专业软件的应用可向企业管理实际和生活实际拓展。常用于企业管理的专业软件,例如小型企业物流管理软件“千牛爱用交易”,智能快递物流追踪管理软件“云库快递追踪”,腾讯应用宝支持的“滴滴打车”软件,可根据课程需要择优录用。有些既用于企业管理实际又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应用软件,如各个网上银行手机客户端,12306网(动车订票),携程网(旅游),百度糯米网(生活综合),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潜在需要适当选用。还有一些小型专业技术应用软件,例如,在线条码扫描比价软件“一淘火眼”,在线式GPS手机导航服务系统“导航犬”,各款“指南针”软件,也可根据学生潜在需求适当选用。这些小软件生动活泼,能够调剂专业教学的枯燥无味。
三、智能手机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智能手机虽然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优势,但在应用智能手机时也要注意信息安全。教师在推广智能手机应用的同时,应该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和网上支付安全的重视力度,让学生学会应用安全管理软件和杀毒软件来防止信息的丢失。商科的很多课程都涉及到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强化学生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同样也是商科教育任务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合法的应用智能手机。坚决抵制涉黄和涉毒的网站,与不良信息划清界限,在应用智能手机的软件时,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能随意发布违法信息,坚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风尚底线。最后,在应用智能手机的同时,还要兼顾教学效果。智能手机娱乐性比较强,不能让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时过分贪图游戏和娱乐,应该多以学习为主。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其在高职商科教学中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用好智能手机,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如果在应用智能手机时属于教育和管理,很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业。因此,教师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一定要有完整的策略,并做好智能手机的应用管理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冲杰.智能手机在高职商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7):63-64.
高职商科类 篇5
教学过程是教学从开始到结束的实施过程,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能、个性、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以认识为中心的多种多样心理活动的过程,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高职商科类教学过程是商科类高职院校教学从开始到结束的实施过程, 是商科类高职院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掌握商业知识和商业专业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个性, 形成一定品德和商业职业素养的过程。
2 高职商科类教学过程与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素质和核心专业技能, 就要求商科类高职院校打破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学过程, 而是以“项目课程”为主导设计项目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习得素质核心点为中心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核心点为中心的专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强化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要“充分利用学院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合理设计项目中的实践内容, 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过程考核为重心”检验学生项目完成的效果, 督促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专业能力, 从而使学生最终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3 提升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教学过程设计
(1) 围绕提升素质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服务于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 围绕商科管理类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的核心点即素质核心点以及专业能力核心点为中心确定, 一定要符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的同步培养, 不仅要避免侧重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 忽视核心素质能力的培养, 而且要区别于传统的学科型培养人才目标、区别于单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完成单项任务人才培养目标。
(2) 以提升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专业能力为主导思想, 设置相应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习得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教学目标基础上, 打破学科型、单项技能型、完成单项任务型的教学内容设计, 而是以项目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完成多个工作任务, 而不是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
工作项目的确定, 是基于实际商业企业工作岗位中需要完成的核心工作项目而设计, 而此核心项目的完成需要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共同完成才能实现,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训练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工作态度和勇气等, 从而习得以专业核心点为中心的综合核心专业技能和素质核心点为中心的综合核心素质, 所以在设计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时要避免设计成单独的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 要区别于任务型设计的教学内容。如在《连锁企业店铺与开发》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商圈调查报告的工作项目的完成, 就需要完成商圈调查方案设计、商圈顾客调查问卷设计、商圈调查实施、商圈分析、商圈报告撰写等几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来实现, 按照完成商圈调查报告的工作项目的实际工作顺序, 依次展开教学, 让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习得核心专业能力和核心素质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核心专业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构建“学生为主体”, “学”与“做”合理融合, 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改变教师单方面信息输出的教学模式, 采取给予学生学习目标与工作项目, 由学生个人或小组独立完成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复习、主动查阅资料、主动思考、提问、主动讨论, 教师只是处于学习和工作项目实施主持人的角色, 使课堂和谐、积极、充满活力。特别是在真实项目实践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主持者的角色, 学生才是主角, 从方案设计、方法与技巧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实践的成果以及实践的心得、评价都由学生分组独立完成, 教师只在实践过程中指导、答疑, 在学生集体评价后进行总结、点评精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学到核心专业技能以及培养核心职业素养, 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状态。这种“学生为主体”, “学”与“做”合理融合的教学过程, 师生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 互为朋友, 认知上互相尊重, “共同成长”, 能够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不仅培养学生“我能做、我会做”为核心点的做出、做好等专业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以“诚信”为核心点的敬业、互助、亲和、吃苦、进取、机变、自觉学习等职业素养和培养学生心态开放, 个性张扬的个性和创新的精神, 促进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的同步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提升学生核心职业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中, 在保留讲授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创新以下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专业技能, 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1) 真实实践教学完成工作项目, 提升学生核心专业能力。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观, 采用教学做相结合, 突出“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以高度真实的模拟企业工作项目为依托, 以工作项目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作项目中典型工作为任务驱动, 紧扣工作岗位职业核心能力需求, 进行知识、方法、技能和经验有机融合, 实现知识向经验的转化, 完成学校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如连锁企业店铺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真实的连锁业态、真实开店、真实的学院商圈调查、分析、真实店铺规划设计等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等构建了一个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处于真实开店状态, 有效实现了学校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让学生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完成工学结合实践项目, 从而培养学生“我能做、我会做”为中心的做出、做好核心专业能力。
(2) 团队合作教学, 提升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在使学生灵活掌握核心专业技能时要同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 小组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工作项目有利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形成。对于同一个工作项目, 由教师提出, 由学生组合工作团队完成, 要求差生、优生合理组合工作团队, 所有团队成员在团队组长的领导下以完成工作项目为中心, 集思广益、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差生不能同步跟进实践进程的缺陷, 集体智慧设计工作项目工作方案、分解典型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团队成员完成, 每位组员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各自的实践分工任务, 否则小组的实践项目就会停滞。在此过程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使学生习得了以“诚信”为中心点的敬业品质、互助品质、责任心、团队精神、自觉学习、思考、创新等核心职业素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同步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和核心职业素质能力。
(3) 角色参与教学, 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作为工作项目的参与者、调查者、设计者, 投身到真实工作状态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感悟工作岗位职业角色内涵, 体验职业岗位情感, 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4) 重视情境化的学习, 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相对于授受式的机械学习, 其学习效率更好、学习效果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5) 采用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重视有效的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中采取职业岗位导向, 按职业岗位成长为序, 设计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获得职业成长中各岗位的核心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核心素质技能。
(6) 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增加参观教学, 弥补学院资源空白, 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商业企业的迅猛发展, 使进入本区域商业企业越来越多, 为学生的参观学习提供了良好机会, 借助这些资源优势, 弥补学院资源空白, 增加参观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评价, 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与技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多方位的教学活动, 提供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自觉的参与中提升自己核心职业素质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
设计提升学生核心专业能力有关的比赛, 在比赛中潜移默化习得核心职业素质能力。教学过程中设计开展专业特色浓厚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 活跃教学氛围, 创造教学积极环境, “以赛促训、以训强技”, 通过竞赛活动强化专业技能的掌握, 提升专业能力。竞赛不仅是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荣誉感。
设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专业能力。教学过程设计中, 充分利用校内企业资源、校外合作企业资源, 结合教学项目设计与专业关联度高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企业中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并发现核心专业能力掌握的不足且进行弥补, 同时感悟核心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5) 设计注重项目完成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督促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形成核心职业素质和掌握核心专业技能。
改变以往重视单一考试, 轻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设计重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为主的考评体系, 可以检验学生“诚信”为中心的核心素质品质以及“我能做、我会做”为中心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是以依次完成工作项目中各任务进行过程考核, 也要对工作项目完成结果进行评价。在对项目完成过程进行评价时, 不仅考核评价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掌握, 而且要同步考核以“诚信”为中心点的敬业、团队、赤苦、互助、责任心、自觉学习等职业素质。这种考核相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注重学生自身的超越和突破,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既看重学生工作中“优秀”表现, 也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失误和失败, 既鼓励学生追求成功, 也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失败的品质。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析, 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目标、教学项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考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可以达到同步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和核心素质能力, 从而实现提升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摘要: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以什么为主体教学、设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如何利用校内、校外企业资源教学, 如何改革教学考评体系才能实现提升高职商科类学生核心竞争力, 是目前商科类高职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提升,高职商科学生,核心竞争力,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文献
高职商科类 篇6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从“学校人”成功转变为“社会人”最关键的要素。企业用人标准, 往往将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 专业技能则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这说明企业最看重的并不是学生专业技能有多高, 而是职业素质的高低如何。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仅仅依靠人文社科类教师或者辅导员是不够的, 有的院校虽然专门开设了诸如“职业道德与素养”之类的课程, 但在手段上往往是理论灌输,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时数较大, 如果把职业素质教育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就接受了职业素质教育, 这样既不会引起学生反感, 教育的效果也较好。所以, 本文就以商科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为例, 对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职业素质教育作一探讨。
1 提炼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当前, 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对企业的某一主体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针对商业企业的工作特性, 提炼出这一类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 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是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认识。缺乏责任心的员工, 不会视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 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企业的利益而感到不安, 更不会处处为企业着想, 遇事总是推卸责任。这样的人企业是不会委以重任的, 如果长期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 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企业老总在谈到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时都说:“我们选人最重要的是看有无责任心。有责任心的人, 什么都能干好。”没有高度责任心的人同样不可能有强烈的敬业精神。
1.2 团队协作精神
俗话说的好“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 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 这是团队精神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要诀之一, 它体现着企业的凝聚力。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企业而言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 团队精神则是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横向动力。因此, 员工作为个体应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而作为团队成员则应与同事加强沟通、同舟共济、互敬互重、礼貌谦逊, 既尊重个性, 也重视大局, 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在企业, 没有哪一项工作是不需要他人帮助就可完成的, 团队力量大于单个力量的总和。
1.3 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关研究表明, 在人的一生中, 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 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 许多企业对新进员工在专业技术上的要求不是那么苛刻, 但对员工是否谦虚上进、勤奋好学比较看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只有那些拥有学习力的人, 才能跟上时代要求, 也才能成为公司提拔、使用的对象。现代社会是一个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 具有创新能力同样在企业会大受欢迎。
1.4 较强的沟通能力
在目前的职场中, 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果在业务能力强的前提下, 拥有较好的沟通能力, 能为职业发展增分不少, 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技术能力的不足。因为人们都愿意跟一个容易沟通的人在一起工作, 而不是和一个难以沟通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业务能力强, 沟通能力弱, 最优秀的人才也会被埋没, 不被重用, 更不要提加薪升职——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知道你优秀。不少企业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 都优先选择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有的企业甚至明确表示, 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 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
1.5 吃苦耐劳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企业较青睐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员工。在大学生招聘会上, 很多企业都会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招聘要求:是否愿意到第一线, 是否能吃苦耐劳。学生刚进企业时, 都是从事公司基层一线的岗位工作, 基层岗位相对来说较苦较累,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往往会中途离职或者不能胜任工作。另外在岗位工作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
2 在商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式探讨
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 教师在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的同时, 确定素质教育目标, 积极寻找课程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 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地联接和融合, 实现相互促进, 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中, 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水乳交融。
2.1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岗位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责任心
责任心是在后天不断地强化中习得的, 稳定的责任意识, 需要长期、反复地实践强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运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实际扮演特定环境中特定的社会角色, 体验其心理从而形成某种习惯, 改变某种态度的方法。即采取他人的态度, 洞悉他人的思想和情感, 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一个人只有对他人所处的情境有所了解, 对他人当时的情绪体验有所知觉, 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 真正做到推己及人, 提高践履责任的可能性。
2.2 运用榜样引领, 向学生渗透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一边讲授知识, 一边把专业领域内成功人士的故事带到课堂, 启迪和教育学生, 树立让他们从内心佩服的榜样, 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体、可感,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榜样往往能震撼心灵, 让人心生感动并自觉地去效仿学习。专业教学大力弘扬企业家的爱岗敬业精神,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传导, 为高职生树立典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认识自身价值, 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 让学生明白在社会分工体系下, 每个职业岗位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一个人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学历, 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 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满腔热情, 尽职尽责, 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实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获得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高职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欠缺通过例举一些企业家创业的艰辛故事和反面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为毕业后走上社会需具备吃苦耐劳精神打下伏笔。另外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去做一些兼职工作, 体会劳动的不易。
2.3通过课内引导和课外拓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 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条件。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知识点要在课堂上讲透,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有些问题就可以直接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 他们为了掌握这些知识就会去图书馆查资料, 在大量的资料中找到解答。对于有些知识, 老师可以起个头, 通过学生们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思路而找到答案。老师多在课堂上引入相关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最新动态, 介绍行业内的知名企业等, 会逐步带动学生对行业发展状况的兴趣, 会逐步带动学生到图书馆、上网、到现场去了解更多的知识。感兴趣的事学生会主动去做、想办法做好。
同时, 还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 参加社会调研, 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 形成最后的成果。让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时, 通过多动手、多动脑, 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和灵感, 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的引导,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每五年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可能就会淘汰过去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里积累的技术。所以,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而有学习力的员工才不会被企业和社会淘汰。
2.4通过小组合作教学,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环境。教师首先精心设计, 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 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一般说来, 对于那些空间较大的问题, 如条件、问题、思路、答案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其次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分工。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通过相互探讨协作完成小组作业。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小组成员, 又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协作精神。课堂上鼓励各小组同学积极发言, 分享他们团队的成果, 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积极提问, 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另外通过案例故事引导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原则, 教育学生懂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 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职业素质教育将成为职业学校一项持续而深远的系统工程。专业课教师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究和完善教学方法, 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中,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艳鸣, 周晓娟.专业课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0 (13) .
[2]陆江东, 楼永俊.关于高职毕业生通用能力的企业调查[J].职教论谈, 2012 (14) .
高职商科类 篇7
1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目标定位
商科作为专门研究营利性活动及其管理的学科, 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需要的重要学科, 也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之一。商科类高职包括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连锁经营、金融与证券、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各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 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鲜明的商科类专业特色。
1. 1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与其他类别专业相比,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除具备“教、学、做一体”的基本要求外, 还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 1) 学生以现代服务业为就业面向。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 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学生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打交道, 会涉及各类人群, 除了具备日常业务处理和管理能力外, 还应具有服务行业所必需的良好职业素养、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
( 2) 学生以管理和专业服务为工作内容。管理和专业服务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工作,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生工作行为的能动性更强。
( 3) 学生以社会群体为工作对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多依赖人际关系而建立, 必须深入社会、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 4) 学生以经济核算、物品流转为工作形式。学生要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 5) 人才培养以服务自治区经济为出发点。学生要立足自治区现代服务业, 重点服务现代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
1.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特点,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现代商人头脑和文化素养, 能操作、会经营、懂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并体现以下目标要求:
( 1) 以就业为导向, 主动适应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 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 ( 群) , 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 2)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带动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开展产学结合提供基础。积极创造条件,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形式, 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 3) 体现专业特色, 实现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各专业对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 4)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实现“岗课证赛”融通。课程设置将工作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比赛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 把“双证书”制度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2013年, 在自治区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 设置商科类专业的院校有33所, 占2013年自治区招生计划总人数的26. 89% , 在自治区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 我院已成为自治区开设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最多 ( 占专业总数的76% ) 、在校生规模最大、专业与产业对接优势明显、办学历史悠久的自治区商科类高职院校。
我院商科类专业在本团队的引领下, 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 借鉴推行国内外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从学院层面确立“多方位、全过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以行业确定专业、以职业指导课业、以学业促进就业, 实现“全过程”的工学结合, 从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实现“多方位”的人才培养。通过“全过程”与“多方位”的紧密结合,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 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各自专业的特色探索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形式, 创立了许多具有商科特色的典型模式, 包括订单培养 ( 如会计专业“用友冠名班”) 、顶岗实习 ( 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工学交替 ( 如酒店管理专业) 、项目导向 ( 如室内设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 、“岗课证赛”融通 ( 学院所有专业) 、集团化 ( 学院所有专业) 、中外合作 ( 如国际教育学院各专业) 等。
3 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成效
3. 1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基本问题, 也是高职教育基本改革的关键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定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类型上, 才能有正确的逻辑起点。2008年以来, 本团队成员先后申报完成各级各类相关研究课7项, 对近年来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探讨它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为学院逐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3.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效
3. 2. 1“岗课证赛” 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岗”即工作岗位, 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针对性;“课”是即课程体系, 依据工作岗位设置核心课程; “证”即证书, 包括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 体现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 “赛”即技能比赛, 它是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对岗位 ( 群) 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 以相关职业证书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标准, 以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为平台, 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教学为重点。2012年各专业将职业素质证书 ( 普通话二乙、英语B级、计算机应用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 ( 每个专业设一个必持专业资格证书) 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将“岗课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列为示范校建设项目。2014年该项目获自治区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 2. 2“集团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进一步深化学院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于2010年10月牵头组建了自治区首家职教集团———内蒙古商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现有理事单位122家, 其中: 行业协会12家, 企事业单位100家, 中高职院校10家。集团成立三年多来, 先后召开了集团理事大会和常务理事会议, 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制订实施了集团内部运行管理方案和八项工作计划, 集团运行稳步推进, 集团化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做大做强商贸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校政、校企、校校合作, 产学合作作用明显。
3. 2. 3“企业冠名”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通过多种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实现“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学院办学有生源”的多赢目标。2011年, 学院会计专业在进行认真调研、充分协商与沟通的基础上, 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冠名班”。学院会计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 是“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 专业积淀较为深厚, 是学院设置最早、师资力量最强、投入最大, 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友软件股份是中国最大的ERP软件提供商, 是中国最大的院校实训教育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上发挥在内蒙古地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满足国家经济战略、地区发展规划、信息化企业人才培养以及学校专业建设、学生就业提升等多个层面的需求, 充分利用商贸职业学院和用友公司双方的资源优势, 以校企联合招收会计电算化专业用有冠名班的形式, 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办学项目, 实现共赢。主要成效有:1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纳入《阳光心态》《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人力关系拓展》《捍卫尊严》《高EQ与职业发展》《ERP沙盘实训》等企业课程。3教学特色。冠名班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专业课程又要学习企业课程。企业课程则由用友公司聘请的有关专家与专业讲师采用公开课、观摩课和体验课的形式完成。4实习与就业。冠名班采用“2 + 1”模式。冠名班学生毕业时, 经考核合格, 由用友公司负责安排到用友及用友服务的相关客户企业就业。这使得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得到了保障, 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专业对口率。
3. 2. 4“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主要在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2个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标准与岗位能力标准相结合、师资专职队伍与企业员工兼职队伍相结合、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制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 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 鼓励教师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 努力实现评价成绩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学院制订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均配有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专职辅导员参与学生实训实习管理; 校外实训除配备校内专任教师外, 还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共同承担学生实训实习指导工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育教学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 2. 5“中外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模式。2007年学院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联合开展高职教育项目; 开设国际会计、国际酒店等5个专业。该项目专业课程引进英国高职教育模式, 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评定标准, 双语授课, 并由英方桑德兰城市学院委派教师来华执教; 顺利完成所开课程学习及通过考试的学生, 将会获取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颁发的与英国本土学历一致的专科文凭, 该文凭被英联邦国家所认可。
中英合作专科项目严格教学质量管理, 所有课程均按照英国职业教育标准进行: 《Managing Financial Resourcesand Decisions ( 财务资源管理与决策) 》、《OrganizationalBehavior / Business Law ( 组织行为学 / 商法) 》、《BusinessStrategy ( 商务战略) 》、《Business Decision-Making StudySkills ( 商务决策) 》、《Management Accounting ( 财务管理) 》等课程。目前, 该项目在校生635人, 累计有508名毕业生获得了中英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 其中5人出国留学深造。几年来, 学院借鉴了桑德兰城市学院严谨的教学监审、外审制度, 在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 做了题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特色与启示》的经验交流。
五年来, 项目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全面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2008年相比, 学院在办学规模、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变化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福堂.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11, 1 (1) .
[2]朱盛萍.基于“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3, 2 (25) .
[3]曾令奇, 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06, 5 (10) .
[4]百度文库.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ebI_Ut69cOD5azk64je8Gu9XTei8RhplFQ2Ly-y5MjaONlOFRQdx9Vy-pI-UPDwsiD9yboQKNI-FsHmIigQq4qCrNQuFfIffM7kNQpmt3.
[5]翁代云, 彭勇, 蒋丽华, 等.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8 (15) .
高职商科类 篇8
1、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目标方面还是延续了现代传统体育的教育思想,把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放在首位,还没有在此基础上和学生的现有专业、未来的就业导向所需要的身体、心理素质相结合,来设定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高职体育特色。
(2)课程设置单一,体育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兴趣与职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一种普适性体育教学,上课内容不分专业,具体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武术套路、太极拳等,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和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导向相结合,这种普适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院校中教材从实质上来讲也为普适性教材,而且利用程度低,造成教材资源浪费。教材内容上基本上未提到高职院校的各专业,更谈不上与专业结合,与未来的学生就业导向相结合,教材发下来后,大多同学们基本上原封未动,给学校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4)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学历结构低,特别是相对于其它的学科教师来讲科研水平差,院校对体育学科的科研水平重视不够,对教师的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后天的培养。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因素。
2、高职教育大类专业体质要求特点(以商科类院校主要专业为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的专业目录,结合商科类高职院校各职业岗位工作劳动时的主要身体姿态,相对地将商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主要专业分为五类。
(1)坐姿类(静态)对应主要专业为:财务管理、法律事务、会计、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证券投资、税务电子商务、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装饰艺术设计、资产评估,静态坐姿类的主要职业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是以指、腕为主要工作部位,并且持续工作,常处于静止状态,身体活动范围比较小,工作的准确度要求高,大脑、心理和视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户外活动比较少。
(2)站姿类(静态)对应的主要专业为: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等,此类专业的职业特点为:处于长时间的站立姿态或躬身工作状态,身体活动范围也是比较小,工作体力耗费少,主要是精神紧张。户外运动相对比较少。
(3)变姿类(流动性)对应的主要专业为: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保险实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此类专业主要职业特点是全身参与运动,直立行走时间长、社会交往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动作复杂,鞠、弓、立姿都有,工作环境也相对复杂。
(4)车间操作类:对应的主要专业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冶金技术专业等专业,此类专业主要职业特点是重复性的动作比较多,全身性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强度大,固定重复用力,动作复杂,蹲、弓、立姿都有。
3、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体育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重组和更新(课程项目开发)
(1)坐姿类(静态)由于其职业特点,手、腕、大脑活动较多,视力影响较大,下肢活动较少。可以根据补偿性原则,相应的从职业实用性角度和保健角度安排一下教学内容:跳绳、慢跑、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健身操、太极拳、颈部运动、眼保健操、颈肩背部按摩等。
(2)站姿类(静态)根据其职业特点,长时间的站立姿态或躬身工作状态,容易产生腰腿肌肉僵直下肢静脉曲张及心血管疾病,相应的从职业实用性角度和保健角度安排一下教学内容:定向越野、武术、慢跑、体育舞蹈、篮球、瑜伽、形体台阶跳、连续蹲起、艺术体操、下肢以及腰部按摩、太极拳、游泳等。
(3)变姿类(流动性)职业由于直立行走时间长、社会交往多,劳动强度大,耐力要求相对比较高,容易患胃病、心血管病,可以安排以下教学内容:中长跑、健美操、定向越野、篮球、排球、武术、网球、推拿按摩等。
(4)车间操作类职业由于耗费体力比较大,重复性的动作比较多,腰部四肢易疲劳。一般安排一些长跑、球类运动、技巧、力量训练、太极拳方面的内容。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高职教育大类专业体质要求的特点,从而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课程项目开发,在今后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教改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适合度,教学内容,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
高职商科类 篇9
一、独立学院商科类毕业论文的特点
独立学院商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与理工类学科相比, 经济管理类论文的最大特点是研究对象涉及人的因素。从经济管理研究特点看, 研究的前提是需要从社会现象中发现专业性问题, 因此调查和收集资料工作对研究和论文写作显得比较重要, 研究中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工作量较大。商科类毕业论文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等特点。
二、影响独立学院商科类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学生与指导教师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 独立学院受师资数量的制约, 一名导师需要指导多名学生, 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 造成教师对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 有的学生心存侥幸, 随意胡编乱造甚至抄袭, 应付指导教师, 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 毕业阶段环境因素的影响。
应届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 在最后一学期还需要找工作就业、考研或者准备出国, 时间紧, 压力也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寻找就业机会或考研上, 最终选择仓促完成毕业论文, 从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三、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为提高独立学院商科类毕业论文的质量, 可以从前期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期控制三个阶段入手, 进行制度化管理。
(一) 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期控制。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专门的训练, 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夫,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之前要对毕业生进行专门培训。一是要加强论文撰写训练。论文撰写人不仅要了解论文的撰写要求, 还要加强写作训练。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安排论文写作讲座课, 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二是选取适合的毕业论文指导书, 解决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问题。
(二) 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
1.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商科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毕业实习兼有实习和收集资料的双重任务, 它不仅是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 能否脚踏实地地深入实际进行实习, 能否全面、详细、充分地占有资料, 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 因此, 必须对毕业实习严格要求, 加强管理。
2.加强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指导。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与指导教师是否认真指导有高度相关关系。学校教务部门不仅制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条例, 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 重点在建立详细的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奖罚措施, 鼓励和督促指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检查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去。
(三) 毕业论文的后期控制。
1.认真组织毕业论文答辩。
通过答辩可以了解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 了解论文的研究深度、广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综合考核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达到毕业论文的答辩目的, 要求答辩小组的所有答辩教师必须提前审阅该组的所有论文, 认真准备将要提出的问题, 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论文提出自己的建议。对论文质量不高、回答问题针对性不强的学生应要求其按答辩小组的要求修改并进行二次答辩。
2.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
从以往情况看, 由于很少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而影响到毕业, 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因而论文质量不高。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可以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 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3.实行指导教师答辩回避制。
【高职商科类】推荐阅读:
高职商科院校06-03
商科类专业07-23
商科类院校08-21
商科类大学生06-22
商科介绍10-20
国际商科07-03
商科专业介绍05-13
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09-29
美国大学商科硕士排名07-25
卡迪夫大学商科怎么样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