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2024-09-25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共12篇)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1

2012年海南省将迎来第六届新课改后的高考。海南省是全国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省份, 比其他省份要更早经历新课改后高考的检验, 在高考备考方面也应相应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然而, 经历了五年新课改后的高考, 海南考生的高考成绩却有下滑的趋势, 英语学科也不例外, 如以下图标所示:

当然这里面有诸多复杂的因素, 如试题的难度逐年加大, 海南考生的学科基础薄弱, 主观题的评卷标准把握的差异等因素, 但是, 备考的效率不高, 缺乏针对性, 这也是事实。

要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一是要研究高考试题, 把握试题特点和趋势。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筛选, , 层层把关, 是考纲的具体呈现, 因此, 研究高考试题, 对于指导我们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要研究考生, 深入了解自己所教考生的现有水平, 把握复习内容的尺度。

本文将对2008-2011年海南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我省高考英语复习的针对性, 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益。

2008-2011年海南省的高考英语试题一直秉承不偏不怪、稳中求变这一优良传统, 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较好地体现了英语《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考试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上始终保持不变, 试题覆盖面广, 能力考查全面, 既强调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 同时也关注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以上图表可看出, 试题难度是有加大趋势的, 词汇量从07年的2500个左右增加到3000个左右。选材贴近生活, 时代感强, 特别关注英语文化, 尤其在完形填空和阅读题中。下面就具体题型进行分析:

一、听力

1.2008-2011年的海南卷的高考听力题具备以下共同特点:

(1) 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听力技能: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简单推断 (如对说话的背景, 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做出简单的推断)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 听力材料均取材于英美国家常见的生活场景, 情景真实, 题材多样, 语言地道, 绝大部分接近考生的生活, 具体分布如下:

(3) 从题目设置上来看, 仍以细节题为主;从考查的能力来看, 更加侧重对信息的重新加工能力, 直接提取信息的题目越来越少, 而推理、计算、归纳、排除等题目份量逐年增加, 如2011年20道题听力题中, 就有70%的题需要考生通过推理、计算、归纳、排除等手段来提取有效信息。

(4) 语言材料的朗读速度逐年加快, 逐步接近英美人的正常语速, 听力材料口语化特征明显。

2. 得分情况。听力得分情况起伏较大, 如以下图表。听力成绩的起伏和考试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就所有考查项目来看, 听力仍是得分最好的一项, 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 备考建议: (1) 有意识地加强考生的听力词汇。大量的调研发现, 听力是高三复习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听力训练的时间不减反增, 但却没有质的改变,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大多数考生主要的听力障碍是什么。调查发现, 听力词汇的缺乏是造成听力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2) 加强话题的训练。从表格1的统计不难发现高考听力的话题主要围绕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 加强话题训练, 能帮助考生熟悉话语的模式, 有助于考生捕捉对话的关键信息。 (3) 加强相关的解题技巧的培养。

二、单项选择

1.2008-2011年的单项选择有以下共同特点:

(1) 注重基础, 突出语境, 题干长度适中, 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结构的繁杂, 而是注重基础, 突出语境, 强调考查考生在语法、词汇、习惯用语等各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2) 考点覆盖面较广, 分布比较合理, 加大了主干知识, 尤其是动词、交际用语的考查力度, 具体分布如下:

(3) 词汇题相比语法题得分更低, 以2011年的词汇题为例 (30题、34题) , 难度系数分别为0.23和0.18, 居整个项目之最。

2. 得分情况。单项选择的得分逐年下降, 如以下图表所示:

3. 备考建议:

(1) 语法的投入时间普遍偏多,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同时, 也容易让部分基础较差的考生产生挫折感。 (2) 应有所侧重, 对动词时态、交际用语等常考的语法项目应该重点关注, 对一些常用词汇的一些特别的用法要引起重视。

三、完形填空

1.2008-2011海南卷的完形填空题较好地体现了该题的特点:考查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正确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准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2. 该题考查的重点仍以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具体考查项目分布如右:

3.得分情况。完形填空是难度较大的一个考查项目, 而且只有一篇文章, 偶然的机会相对较大。2008-2011年完形填空的得分情况起伏较大, 2011年的难度突然加大, 如以下图表所示:

4.备考建议: (1) 立足语篇的整体理解, 着重从上下文及词汇意义上做出选择, 而不是从语法的角度或是词语的搭配进行选择; (2) 完形填空所要求的词义辨析不是近义或同义词辨析, 过多地进行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反倒会混淆学生的记忆, 使词汇的巩固变得更加艰难; (3) 这几年考生答题的情况反映出大部分考生倾向于从词语搭配上进行完形, 对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是弱项, 另外某些常用词的特别惯用法对考生的影响非常大, 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四、阅读理解

1.2008-2011年的阅读理解的命题角度和考查要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和考纲要求: (1) 理解主旨和要义; (2)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3)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 对所读的内容做出简单推断; (5)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 阅读选材地道, 贴近生活实际, 反映时代特点, 体裁多样, 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跨文化内涵丰富。

3. 得分情况。阅读理解是整卷的重中之重, 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考查的项目中, 阅读理解的得分也相对稳定, 如以下图表所示:

4. 备考建议: (1) 词汇量的积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仍是我省考生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瓶颈。如:2011年的阅读理解题A篇中不少考生不清楚文中的coin changer, quarter所指何物, 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可见文化背景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加大阅读量, 加强文化图式的构建是阅读能力提高所必经之路; (3) 考生对于事实性的细节把握较好, 但是判断推理题, 尤其是对人物情感态度等题的把握不准,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4) 要注意选取形式多样,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时代特点、英美文化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 (5) 加大限时阅读的训练。相当多的考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5篇阅读理解, 往往占用其它题目的答题时间, 实际上也就影响了全局。

五、短文改错

1.2008-2011年的短文改错内容比较浅显, 基本上都是常见的记叙文。10处错误都是围绕着学生平时书面表达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如:时态、冠词、名词单复数等, 侧重考查学生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 重点检测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 考生需要从词语、句法、语篇结构和行文逻辑等方面进行纠错.

2. 考查项目分布如下:

3. 得分情况。2008-2011年的改错得分普遍较低, 处于一种低分状态的稳定, 是整卷考查项目中难度最大的一项, 具体情况如图表6所示。

4. 备考建议

其实从短文改错的内容及语法知识的考查来看, 难度并不大, 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并不比单项选择高, 但是由于它浓缩了考生在语言运用中常犯的典型错误, 并要求考生站在“纠错”的角度对短文进行校验, 所以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往往具有惧怕的心里。建议: (1) 客观看待这种题目, 不要有惧怕或放弃的心里。短文改错得分低, 不仅是题目难度的问题, 其中还与备考的策略密切相关。 (2) 了解改错题的特点及思路, 寻找其中的规律, 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六、书面表达

1.2008-2011的海南卷书面表达形式均为书信格式, 并提供中文提纲要点, 如下表:

2. 得分情况。书面表达的难度系数仅次于短文改错, 具体如以下图表所示:

3. 存在的问题及备考建议

全省考生的书面表达平均分只有7-8分, 说明大部分考生书面表达方面的能力仍处于初始阶段。他们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如何谋篇布局, 如何使用精彩的句子, 行文如何的流畅, 逻辑如何的严密……这些虽然是书面表达应该而且必须要追求的东西, 但对于这些考生来说, 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用准最简单的句子, 清楚地表述所要求的要点。建议: (1) 考生在书面表达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对于所列的提纲要点, 可以灵活表述, 不限于要点的书面含义。建议加强基本写作词汇的积累和基本句型的训练, 让基础较弱的学生能用准基本句型 (2) 相当多的考生习惯于把题目的中文要点直接转化为英语, 但由于中文的句式和英语之间的差异, 直接转化的后果就是句子结构混乱, 因此帮助他们简化中文的表达方式, 增强其写作的信心。 (3) 由于书信的格式已经延续了很多年, 适当掌握书信的格式及开头结尾常用的语句是很必要的。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2

20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预测

一、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分析与预测

我们知道近几年NMET英语试卷命制的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和《考试大纲》。高考英语试题命制坚持了“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的设计原则,体现了“稳定中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对高中英语教学起着科学、正确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2005年的高考试题与往年具有很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我通过对往年英语试题听力的研究,对2005年的英语听力作如下分析和预测,并且提出了几点提高听力的个人拙见。NMET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单一地检测语音、语调知识,而是强调话语的整体理解,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这就要求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和知觉。又因为其语料多来自真实的生活,既真实的语境、情景、动机、心态及人际关系等,强调了口头语言的真实性和正确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和情绪,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了解一些必要的解题技巧。

(一)、英语听力试题的特点。

1.语体听力测试主要是考查考生理解口头语言能力的测试,然而口头语言不同于书面语,它不够严谨,句子短,多停顿,易省略,重复率高,冗余信息多,用词浅显,结构简单等。然而其语料真实,多来自真实的语境,真实的人际关系和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等。

2.音调在对话中常连读、同化、弱读、失去爆破等,因而它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和语调的变化帮助传达句子的信息。

3.语速近年来听力试题的语速正逐年加快,远远超过了大纲的每分钟120个单词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趋势,做到有备无患。

4.题材听力材料来源于生活,体现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常涉及的话题有:购物、询问时间、告别、旅游、约会、问路、就餐、上课、乘车、通信、度假、野营、销售、传说、时事、人物、科普知识、预定房间、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推测谈话背景,判断人物关系,理清头绪,快刀斩乱麻,做出最佳选择。

(二)、解题步骤

1.平心静气,集中精力,听前预读,猜测试点安定情绪,集中精力,通揽试题,捕捉与试题相关的信息,根据题干,推测题旨,以及它的内容、题材、主题、细节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既抓要点,又重细节,通揽大局,简略记录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善于抓住主题句,领会段落大意,预测与内容相关的细节,捕捉信息和关键词,用简单的、自己明白的符号和缩写方式速记要点等。

3.快速答题,预先浏览下题,听后检查,核对答案迅速答题,并且领会弦外之音,揣摩观点意图,大胆猜测,果断放弃个别试题,不因小失大,尽量瞻前顾后,胸有成竹,确保万无一失。

(三)、为了搞好听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培养兴趣,提高效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习兴趣,只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2.狠抓双基,夯实基础学习时应该从音、形、义、类、用全面着手,听、说、读、写、译相互结合,达到听其音,识其义,明其用。

3.开阔视野,了解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听力也包含着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要更多的了解中外文化和习俗的差异,不以己度人,做到应付裕如。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思考,多动脑,不屈不挠,敢与他人试比高,就一定能在来年的高考听力中一举夺魁。

二、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分析与预测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词法、句法、语法和交际会话。词法的考查需要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同义词或近义词或词组的意义进行辨析,选出最合适的词来。词的考查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句法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包括单句的语序、复合句的连接词和引导词等。语法的考查则包括名词、动词等词类的形、格数、态等方面的知识和运用能力。会话交际考查的是对某个语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在一个特定的会话题中,运用合适和得体的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和能力。

近几年的单项选择题体现了以下特点:口语化、生活化的句子逐渐增多,句式比较灵活、松散,用词比较地道,好似从某个生活场景语言中截取而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即用语言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下面我就对单项选择的部分作简要的分析:名词:主要考查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主语和谓语的一致、特殊名词单复数的不同含义、名词作定语、固定搭配以及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等。冠词:冠词是汉语中没有的词类,因此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是高考的重点,另外还考查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不用冠词的情况,某些名词用与不用冠词的不同含义,感叹句与比较句中的冠词以及在特定的语境中活用冠词等。代词:主要是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代词和关系代词等,今年设置特定的语境,对代词的数、性、格的变化进行考查仍然是高考的热点。数词:主要是考查表示几十岁、年代、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及倍数和程度的表达法等。介词:主要考查最常用介词的基本用法,特别是它的活用;连词:主要考查连词的基本用法和习惯搭配等。形容词:主要考查其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词义辨析以及它的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和固定句型、结构的省略以及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时的排列次序等。副词:主要是考查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疑问副词、连接副词和关系副词等。短语动词及其时态和语态: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动词及短语、固定结构、搭配以及特殊用法,进行词义辨析,并且注意各种时态和语态相结合的考查。

三、高考完形填空分析与预测

完形填空是在一篇内容逻辑性强、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短文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背景知识,语篇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是否把所学的知识理解、消化和吸收,并且能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题型。

它要求学生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巩固扎实而且熟练的语法知识和丰富的词汇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熟练的阅读技巧,快速浏览全文,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领会各部分、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总结概括、推理判断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辨析词语意义、固定搭配和记忆并捕捉相关信息等的能力等。我们知道该试题的命题特点是:文章短,挖空多,但首句不挖空,以提示全文的体裁、题材及时态,且常用故事性记叙文体,偶尔出现夹叙夹议的.形式,文章生动有趣;考查以动词为中心,丰富的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语境理解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且与上下文紧密结合;短文内容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侧重描绘性;符合高三学生水平,平均词距为12-14个,习惯使用故事体,以实词、情景意义和单词为主,语法、虚词、词汇和短语为辅;试题测试难度正逐年加大等。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自己的答题技巧:通读全文,重视文章的首尾句、主题句和主题段以及文章的结构;细读首句,通揽全文,理清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领悟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根据上下文的一致性,连贯性,做到瞻前顾后;辨析语法、词汇、固定搭配、惯用法和常识等,选择时做到有理有据;排除干扰,辨析词义,做出最佳选择;先易后难,由已知推未知,多法并用,复查验证等。

总之我们应该有总体观念,理解文章的主旨,看透作者的意图和态度,了解文章的主题格调,领会作者的观点,利用上下文的衔接,使其前后一致,上下贯通。另外我们还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语感,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推测和猜测词义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的完形填空中做到胸有成竹。

四、阅读理解题的分析与预测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重在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阅读主要是获取信息,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理解是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它作为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获取书面信息能力的题型,在高考英语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是重中之重,又因为高考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考查的力度加大,阅读理解得分多少直接影响着考生的英语总分的高低。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选材有以下原则:阅读量不少于1000个单词,骗数不少于3篇;题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和生活等方面;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测试的主要要求是: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具体的事实,又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次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文脉,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正确判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然而近年来又呈现了如下特点:控制阅读速度;强调知识面和生活实践;逐步增加对深层次理解能力的考查;有效地控制难度;现代气息浓厚,注重语言文化色彩,话题覆盖面较广,应用味道十足等。因此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用以下的解题方法:先看问题,后读文章,带着问题通读全文,理解大意,确定重点和主攻方向;细读全文,认真推敲,注意首句和主题句,抓住中心;了解材料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高潮和结果;准确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所选有理有据,避免主观臆断;透析文章的隐含意义通揽全篇,前后照应;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等。

五、短文改错题的分析与预测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考;实验试题;特点

G633.8

化学和实验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在化学中则表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使得实验成为高中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高考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实验试题也成为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2016年我国各省市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教师和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一、201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

如表1所示为2016年各省市高考理综化学实验试题统计报表。

综合2016年各省市高考化学试卷,可得出化学实验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题型和历年差别不大,且分值所占比例较高。纵观2016化学高考试卷可知,实验试题一般都以选题题、填空题为主的形式出现,综合考察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相关知识的掌握。而随着对化学实验重视程度的提高,化学实验试题分值比重也开始增多,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30分,占总分值的将近1/3,较重的分值也体现出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考察知识点多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为主。从考察知识点可以看出,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特性、溶液配置、物质制备等,涉及知识面较广,全面综合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3)选材多以人们生活情景、实际生产为主,考察了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很多化学实验试题出题过程中都将情景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河南卷22题是对二亚硫酸钠这一还原剂的考察,题目中指出这一还原剂在印刷业中的重要性,使得该题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同时也对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的结合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201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启示

根据以上2016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可得出以下几点提示,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1)教师应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化学知识学习中,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显得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基础知识的印象。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应贯穿其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化学授课中,培養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动手创新和独立探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学习中依然以教材为基础

2016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涉及范围较广,立题较为新意,由此可以看出高考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且并没有以传统的“热点”问题为主,考察范围随机性较强。但不管实验试题以何种形式出现,考察何种知识点,都是以教材为主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和教师应注重教材的学习。

(3)注重化学实验和生活的紧密结合

2016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出题中多以生活场景为主,鉴于此,教师除了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外,还应将化学实验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化学实验和当前的热点话题和问题等结合在一起,使化学真正源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环境、技术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充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来,以此提高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对化学基本操作的考察较多,很多省市都涉及到这一知识点的考察。这一知识点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综上,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并立足于教材,提高对化学实验的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为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基础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世勇,胡乔生,钟蕾.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15-17.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4

高考化学计算型试题常用选择、填空、简答、全过程计算等基本题型,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计算题可以发现以下命题特点.

一、物质的多元性

题目涉及到物质的多组分, 造成研究对象头绪多、关系杂.准确掌握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知识是解题的基础.解题基本策略为:理清物质关系, 设元列式求解.

例1 将70 g Na2O和Na2O2的混合物全部溶于98 g 水中, 充分反应后, 所得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50%.试求混合物中Na2O和Na2O2各多少克?

解析:由H2O+Na2O=2NaOH

2H2O+2Na2O2=4NaOH+O2↑

设Na2O和Na2O2的质量分别为 xy, 则

{x+y=70g80x62+80y7870g+98g-16y78×100%=50%

解得{x=31gy=39g

答案:Na2O:31 g, Na2O2:39 g.

二、条件的隐含性

命题者有意将一些条件隐含起来, 增大了思维容量和试题难度.解题时要细琢题意, 化隐为现, 善于运用题外条件化远为近.

例2 设想有一带极薄隔板的容器, 在标准状况下向该容器的一侧充满NO和NO2, 向另一侧充满O2, 然后将该容器倒置于水中, 撤出隔板, 气体全部溶解.假设产物不扩散, 则容器内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之大小范围为 ( )

(A) 0<c<1/22.4

(B) 1/39.2<c<1/22.4

(C) 1/28<c<1/22.4

(D) 1/39.2<c<1/28

解析:NO、NO2、O2和H2O可发生以下反应:

① 4NO2+O2+2H2O=4HNO3

② 4NO+3O2+2H2O=4HNO3

现忽略隔板的体积, 令容器的容积为VL, 假设该容器内只有NO2和O2, 则依题意和反应①知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ΗΝΟ3) =4V/522.4V=128

又假设该容器内只有NO和O2, 则依题意和反应②知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ΗΝΟ3) =4V/722.4V=139.2

综上可知, 所得溶液的浓度 (c) 的大小范围为1/39.2<c<1/28.

答案: (D) .

三、思维方法的多维性

思维能力是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的核心, 对思维能力多角度的考查是命题者刻意追求的.多年来的高考化学“压轴题”都表现了对思维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高的要求.

例3 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某硫酸厂在进行黄铁矿成分测定时, 取0.1000 g 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将生成的SO2气体与足量Fe2 (SO4) 3溶液完全反应后, 用浓度为

0.02000 mol/L的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消耗K2Cr2O7溶液25.00 mL.

已知:

SO2+2Fe3++2H2O=SO42-+2Fe2++4H+

Cr2O72-+6Fe2++14H+=

2Cr3++6Fe3++7H2O

(1) 样品中FeS2的质量分数是 (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 .

(2) 若灼烧6 g FeS2产生的SO2全部转化为SO3气体时放出9.83 kJ热量, 产生的SO3与水全部化合生成H2SO4, 放出13.03 kJ热量, 写出SO3气体转化为H2SO4的热化学方程式:.

(3) 煅烧10 t 上述黄铁矿, 理论上产生SO2的体积 (标准状况) 为L, 制得98%的硫酸质量为t, SO2全部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是kJ.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量的计算等.

(1)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3FeS2~6SO2~12Fe3+~12Fe2+~2Cr2O72-

所以样品中FeS2的质量分数:

0.02000mol/L×25.00×10-3L×32×120g/mol0.1000g×100%=90%

(2) 灼烧6 g FeS2产生SO2的物质的量为:

6g120g/mol×2=0.1mol

故生成SO3为0.1 mol, 所以1 mol SO3与水全部化合生成H2SO4, 放出的热量为

13.03 kJ/0.1=130.3 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

SO3 (g) +H2O (l) =H2SO4 (l) ;

ΔH=-130.3 kJ/mol

(3) 煅烧10 t 上述黄铁矿, 理论上产生SO2的体积 (标准状况) 为:

10×106g×90%120g/mol×2×22.4L/mol

=3.36×107L

制得98%的硫酸质量为:

10t×90%120g/mol×298%×98g/mol=15t

SO2全部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是

10×106g6g× (9.83kJ+13.03kJ) =3.43×107kJ

答案: (1) 90.00%

(2) SO3 (g) +H2O (l) =H2SO4 (l) ;ΔH=-130.3 kJ/mol

(3) 3.36×107 15 3.43×107

四、数学方法的技巧性

把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利用数学工具, 结合化学知识, 通过计算, 解答化学问题, 是高考对化学的能力要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压轴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 解题时必须认真寻找化学规律, 熟练运用数学方法.

例4 在一定条件下, 将等体积的NO和O2的混合气置于试管中, 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 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气体总体积的 ( )

(A) 14 (B) 34 (C) 18 (D) 310

解析:设NO和O2的物质的量均为 n, 则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由以上反应可知:n mol NO与 (n/2) mol O2反应生成 n mol NO2, 溶于水后得 (n/3) mol NO, (n/3) mol NO与 (n/6) mol O2反应生成 (n/3) mol NO2, 溶于水后得 (n/9) mol NO……不断循环反应下去, 总耗氧量为下列等比数列各项之和:n2n6n18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得总耗氧量为n21-13=3n4, 剩余O2为n-3n4=n4, 故剩余O2的体积为原气体总体积的1/8.

答案: (C) .

五、讨论问题的多样性

题目中只有制约条件而无“充足”的条件, 从而可产生多个结果, 解题时要全面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制约条件, 详尽的讨论多种可能的情况, 得到正确答案.

例5 130℃时CO和某气态单烯烃的混合气体1L与9L (过量) 混合点燃, 充分反应后在压强不变、130℃时测得气体总体积为10L, 求该烯烃可能的分子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

解析:130℃时水为气态,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都为10L) .设单烯烃为CnH2n, 占 x L, 则有

CnΗ2n+1.5nΟ2nCΟ2+nΗ2Ο体积增大

1 0 .5n-1

x (0.5n-1) x

2CO+O2=2CO2 体积减少

2 1

1-x (1-x) 2

得: (0.5n-1) x= (1-x) /2

整理得: (n-1) x=1

据题意为气态单烯烃, 应在2≤n≤4的范围内讨论:

①当 n=2时, x=1, 与实际不符;②当 n=3时, x=0.5, 即C3H6, 占50%;③当 n=4时, x=1/3, 即C4H8, 占33.3%.

答案:C3H6, 占50%或C4H8, 占33.3%.

六、一题多解的灵活性

题目涉及的解题思路不止一个, 有“曲径”, 也有“坦途”, 但“殊途同归”.解题时要开拓思路, 避繁就简, 选取最佳解法.

例6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 如果SO42-离子浓度为0.2 mol/L, 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L的KOH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则反应混合溶液中K+的浓度为 (假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

(A) 0.225 mol/L (B) 0.125 mol/L

(C) 0.45 mol/L (D) 0.25 mol/L

解法1:电荷守恒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和混合溶液体积为1L.

据电荷守恒得:n (K+) +3n (Al3+) =2n (SO2-4) =2×0.2 mol/L×1L=0.4 mol.当加入1L KOH溶液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后, 变为K2SO4、KAlO2溶液, 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得:0.2 mol+n (K+) =0.4 mol+n (Al3+) , 则 n (K+) =0.25 mol, 所以, 反应后混合溶液中, n (K+) 总=0.25 mol+0.2 mol=0.45 mol, c (K+) 总=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2:方程组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硫酸铝的物质的量为 x, 硫酸钾的物质的量为 y, 明矾的物质的量为 z, 溶液体积为1L.

由SO42-离子浓度为0.2 mol/L, 得:

3x+y+2z=0.2 mol ①

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L的KOH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得反应:

Al3++4OH-=AlO-2+2H2O

加入的OH-为0.2 mol, 则Al3+为

0.05 mol, 得:

2x+z=0.05 mol ②

①×2+②×3, 得:2y+z=0.25 mol

n (K+) =0.25 mol+0.2 mol=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3:终态判断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体积为1L.

由题意知反应后溶液为K2SO4、KAlO2溶液.

Al3++4OH-=AlO-2+2H2O

加入的OH-为0.2 mol, 则AlO-2为

0.05 mol, 则

n (KAlO2) =n (AlO-2) =0.05 mol

n (K2SO4) =n (SO42-) =0.2 mol

得:n (K+) =n (KAlO2) +2n (K2SO4)

=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4:中间产物判断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体积为1L.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 加入0.2 mol/L的KOH溶液至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存在一个中间过程, 即Al3+恰好转化为沉淀, 此时为Al (OH) 3、KOH和K2SO4的化合物.

n (KOH) =0.2 mol× (1/4) =0.05 mol

n (K2SO4) =0.2 mol

n (K+) =n (KOH) +2n (K2SO4)

=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5:变形化学式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体积为1L.

将KAl (SO4) 2看成K2SO4·Al2 (SO4) 3, 则原混合溶液可看成K2SO4和Al2 (SO4) 3的混合液.据Al3++4OH-=AlO-2+2H2O, 加入的OH-为0.2 mol, 则Al3+为0.05 mol, Al2 (SO4) 3为0.025 mol, Al2 (SO4) 3中SO42-为0.075 mol.则K2SO4中SO42-为0.2 mol-0.075 mol=0.125 mol, K2SO4中K+为0.25 mol.

n (K+) =0.25 mol+0.2 mol=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答案: (A) .

七、题型、信息的新颖性

题目情境新、设问巧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发展特点, 高考化学“压轴题”多是这一类题.解题时要善于分析、接受新信息, 灵活迁移解决新问题.

例7 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2007年10月6日向媒体透露, 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 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有一种式量为M的多肽, 经水解后只得到甘氨酸 (相对分子质量为75) , 如果该多肽是链状分子, 则一个这种多肽分子含有的肽键数为 ( )

(A) Μ-7557 (B) Μ75 (C) Μ-1875 (D) Μ+1875

解析:氨基酸含有氨基或羧基, 同种分子可以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但是要区分清楚形成环状和链状时缩水数量的差异.设该多肽分子中有 n 个肽键, 已知每2个氨基酸分子脱1分子水形成二肽, 含有一个肽键, 依此类推, 含 n 个肽键, 需要 (n+1) 个甘氨酸分子脱 n 个水分子, 根据质量守恒:

(n+1) ×75=M+18n

解得:n=Μ-7557

答案: (A) .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西校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5

2009年高考湖北英语试题总体特点是扣大纲,显重点;低起点,高要求,难度明显大于往年。

一、听力部分信息量加大,语速略有加快

该部分共用时18分钟(另外2分钟为考生转涂答案时间),信息量明显加大,特别是第一节对话部分,共有5组对话,其中4组对话双方对话在4轮,因此,语速略有加快对学生提前掌握关键点、听力过程中快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听力部分的2个主播均为英式口音,这是传统的、最为正式的口音,适合在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推广;听力部分虽然难度有所增加,但涉及话题均为考生所熟悉的。

二、词汇考查紧扣考纲,突出主干词汇运用

词汇知识运用部分紧扣考纲,没有超出考纲规定的3100个词汇,充分体现考纲的指挥棒作用;该部分紧扣考纲中主干词汇,既突出了基础知识,更强化基本词汇的应用,体现能力立意;词汇知识运用部分共有两部分(多项选择和完形填空),与往年相比,今年加强了介词短语的考查力度;完形填空共20题,其中考查动词及短语12题,名词4题,形容词1题,连词1题,介词及介词短语2题。

多项选择部分突出考查词汇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要求考生对重点词汇能够理解、应用以及对语境的把握和分析能力;完形填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词汇在一个完整文章中的应用,对词汇知识理解上要求不高,但对考生准确把握文章上下文的能力要求很高。2009年高考湖北卷词汇知识运用部分明显加大了对短语的考查(5个动词短语、3个介词短语),这是一个新动向。

三、猜词归纳题型增加,理解能力要求提高

在命题设计上,有三大特点。第一、延续了以细节理解为主的考查方式,共计10道题。但是提问的方式稍有变化,不再是单纯问对或错,而是以what提问,以why,because提问,更加注重深层的文章理解。这种命题方式占了8道题。第二、主旨大意理解题和词义猜测题相对2008年高考有所减少。其中,主旨大意理解题3道,主要是问thetitle,themainidea。词义猜测题2道。第三、加大了对文章意图,作者的态度的考查。主要是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共计5道题,分别用了advise,thinkof,reactto,means等进行提问,要求考生深层理解文章,能够对所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敲。

从内容上看,阅读理解的文章以贴近生活的话题为素材。分别涉及到家人的小故事,动物保护,作者的时尚观念,新兴科技,法律所赋予我们在时间上的权利等。排列顺序由容易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叙述到议论,比较利于考生逐渐理解文章和发挥考试水平。而且,每一篇文章至少设计一个细节理解题目,保证了考生能够得到一定的基本分。但是题目之间有坡度,每篇文章必定有主旨大意理解题或者作者态度理解题,有一定难度。总之,考生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读懂和做题,但是要得高分不是很轻松。

从词汇上看,涉及到了考生不是太熟悉的词汇,特别是在第四篇科技文中,但是不会影响做题,关键之处都有汉语的词义注释。不过,很多词汇是合成词,考生可以通过构词法理解词义。如第二篇动物保护中的unoccupied,reintroduced等。

四、书面表达难度加大,语言应用能力要求提高

新课改下高考英语试题分析 篇6

关键词:语言测试;高考英语;英语命题;英语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53-01

一、引言

2014年除了广西仍为大纲版高考外(广西最后一年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大纲版高考卷),全国30省市自治区为新课标高考。201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延续2013年做法,命制了两套新课标全国卷,其中1套含听力(本文约定为课标卷I),启用卷I的省份为山西、河北、河南;不含听力卷约定为课标卷II,使用主体为新课标高考省份但未实施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2014年全国课标高考英语卷总共18套,含全国课标卷2套和自主命题卷16套(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湖南、北京、上海、陕西、江西、湖北、重庆、四川)。

基于对201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I的分析,试图归纳新课标高考英语命题的某些可能的共性,以寻找新课标高考英语命题的一般规律,以期对高中英语教学和高考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下文拟从新课标高考命题总体特征、全国新课标高考命题历时分析等方面分析(听力部分未纳入分析范围)。

二、新课标高考英语命题总体特征

鉴于部分省份自主命题,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达18套,但指导新课标高考试卷命制工作的国家考试大纲和自主命题省份的考试说明基于一个共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故理论上可提取一些共性(陶百强,2013)。

1、命题指导思想体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新课标高考命题必然体现指导高中英语教学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如课标的选择性在高考某些科目中体现为选做题,即必修模块试题是考生必做的(即必做题),而选修模块的试题采取“超量命题,限量做题”(即选做题)的办法。鉴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习模块的顺序性规定和要求,考试范围绝大部分省份为模块1-8,其中模块1-5系必修,模块6-8系顺序选修模块,迄今为止,我国高考英语试卷均未设计选做题,从测试理论和目前我国的高考分值处理机制来看是妥当的。但英语科高考命题仍试图体现新课标精神,如不提倡考查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或语法知识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助于学生思维表达的主观题。高考命题也一定程度上体现课标内容中的情感态度、情感体验和文化意识等。

2、难度相对稳定

因我国采用原始分报告高考成绩计入录取总分,师生对难度很敏感(岳伟,2007)。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各科难度系数理想值为0.55左右;各地考试说明一般都规定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难题和容易题为辅。我国高校1999年扩招后录取率大幅提高,近几年的全国课标高考英语试题的绝对难度基本呈现稳定态势。然而,其中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省份试题绝对难度高于全国卷,以适合当地高中教学实际,如浙江、江苏、江西、山东、重庆等。

3、坚持既定命题原则,试题研发语境化

全国高考卷经多年实践,形成了以下命题原则:“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在注重交际方面尽管目前高考英语实际上体现有限,但命题人在试题中尽量体现一些交际原则,尽量融合语言的真实性等。

试题设计融汇语境化原则,语境化试题设计在各题型都可体现,主要体现在语法知识测试 、完形填空题和书面表达题等。

4、素材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从听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语法填空、短文改错到书面表达等,命题素材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相关,体现时代感,这有利于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生活知识以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尤其是语篇类试题如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部分的素材,题材多样化。

5、试卷素材融汇思想性和教育性,体现课标情感体验理念

一些高考试题的命题素材除了尽力体现原汁原味外,融合了情感态度教育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新课标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理念。测试的选材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教育,将大教育的理念从课堂延伸到语言测试领域。全国卷的测试素材一直体现“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在给我们考生进行隐性教育。

6、试题体现开放性

试题开放性全国课标卷主要体现在书面表达部分,以考查考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示尽量简洁以避免学生直接翻译提示信息,且给考生留下思维空间,让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较好地检测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能力。全国课标卷2011年一改原来控制性很强的命题特征,体现了细微开放性。2014年全国课标卷I写作开放性未在原来基础上增大,倾向保守,不如很多自主命题写作卷的开放性大,令人耳目一新的是,2014年全国课标卷II体现了很强的开放性,一改考试中心高考英语写作命卷开放性成分过少的特征。

三、新课标高考英语命题历时分析

1、阅读理解

英语阅读技能是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重点培养的语言技能,阅读理解在全国卷中占总分值37%。阅读理解考查考生对书面英语的理解、推断和鉴赏等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话题的简短文章。阅读命题选材遵循语言真实、 贴近时代和生活的原则,部分语篇融会思想性和教育性,传递正能量。素材语篇体裁多样化,一般含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两节的阅读量相对稳定,5篇语篇词数合计1000余词。

2、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目的是考查考生阅读短文基础上的词法知识,要求考生通读短文后掌握大意,结合语境,综合运用词法知识等,要求考生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短文意思通顺、结构完整。命题要求大多数考点应让考生逾越句子层面选择答案,该题较好地测试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词汇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7

一、近四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

(一)重视考查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我省高中历史教学无论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模拟试题的命制等方面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性考试,要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就必须严格遵循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从历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来看,命题人员对此给予了认真领会与贯彻,试题考点都属于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具体考点分布见下表。

从下表来看,近四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考点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物和战争的基础知识,部分考点甚至多次出现,如先秦思想家的主张、古希腊先哲的思想、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分封制、抗日战争、二战、中东战争等。它们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属于考生平时重点学习、复习的范围。以考查主干知识、基础知识作为高考导向,才能真正让课改“减负”落到实处。

(二)广用图文材料 考查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材料型试题是近年来被公认的最具“历史味”的题型,它可以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述、文字表达、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由于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在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广泛出现,浙江省更不例外。

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会发现,每份试题都通过大量原始文献、图片、图表、漫画等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尤其是图片、地图、图表等材料的运用,更是亮点。笔者对近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图表材料稍作统计,得到结果如下:2011年历史试题共采用6幅图(表),2012年3幅图(表),2013年4幅图(表),2014年5幅图(表)。其中历史地图题每年出现1题 (2011年第13题宋代名窑所在地、2012年第22题1943年的欧洲战场形势、2013年第15题秦灭六国顺序、2014年第23题北约成员国);历史表格出现4次(2011年第39题材料一“苏联大事年表”、2012年第39题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2013年材料一“明清江南地区史志资料”、2014年第14题“浙江地方志目录”);历史图片题出现多次(2011年第22题印象主义绘画、2012年第18题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2013年第14题周代世系图、2013年第19题抗战纪念章图、2014年第16题清初蓄辫民初剪辫图、2014年第17题报纸截图)。大量图文材料的使用,使得高考历史试题形式活泼、材料多样、图文并茂、内容丰实,既为从多种角度考查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又让学生在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一种生动活泼的体验,对引导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对史料及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无疑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瞄准史学前沿 考查史学方法

历史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与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视野,懂得学史的方法。近四年来,瞄准史学前沿,考查史学方法,逐渐成为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的新亮点。例如,2011年第14题用学术界关于“宋代开封生活燃料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争鸣入题,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在理解材料信息基础上对材料证据和历史结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判;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对相互冲突的史料证据进行裁定,对不同的结论进行理性分析,解释其中的差异,从而得出合理的推论。此类题目还有:2012年第15题“以诗证史”、2013年第13题“考古成果与历史研究的关系”、2013年第39题“五位一体”的史学研究方法、2014年第13题“china”的考证等。这些试题的出现,彰显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探究性的理念,同时实现了由考查知识目标向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试题的思维含量。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还尝试着引入学术界的前沿成果,使历史试题变得更为鲜活、富有生命力。例如,2011年第39题(2)关注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辩证评价、2012年第39题(3)关注学术界对评价辛亥革命的新视角、2013年第39题(3)引入学术界关于“中西方差距扩大的原因”三种基本观点、2014年第39题(3)关注学术界评价拿破仑的四种主张。这些学术界前沿观点的引入,不仅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还对拓展中学历史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品味,产生积极的、良好的导向作用。

(四)不避时政热点 彰显地方特色

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不回避时政热点,创设大多时代感强烈的时政热点情境,为历史试题增强了浓重的时代色彩。如2011年第39题,开宗明义在题干中明确指出“今年(2011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并以此切入,考查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等热点问题。与此相似的是2012年第39题,考查了周年热点问题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2014年第39题,从中法建交50周年热点话题切入,考查了新中国外交、世界政治格局、法国文学、拿破仑等。高考历史试题关注时政热点,追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进一步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经验或教训,从历史中得出的智慧去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同时,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中涉及的浙江乡土史的内容和地方史料逐步增多。例如,2011年第15题引入“钱江(杭州)会馆碑”的史料,考查了会馆相关知识;2011年第16题引入浙江名人徐志摩的言论,考查新文化运动;2013年第38题全题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围绕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切入,选用嘉兴府、湖州府地方史志等资料,考查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2013年自选模块试题第10题材料二选用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为情境,要求学生回答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既具时代性,又体现地方特色,甚为巧妙;2014年第14题引入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第38题材料一引入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倭的史料等。这些地方史资料具有明显的乡土色彩和典型的本土性质,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亲切感,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从而在考试中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实力。

(五)凸显多种史观 探求全新视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引领中学历史教学的史观逐步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逐渐淡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下面以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为例予以分析。

近四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第12题均是对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开始阶段的一次大跨度的考查:2011年的“小国寡民”,2012年的“实际功利精神”,2013年的“私学培养人才”,2014年的“如何看待物质需求”,涉及古代中西方的思想、政治等内容,地域跨度广、知识容量大、内容内涵深,既考查了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及儒家学派思想的理解,也考查了对古代西方雅典人文精神起源、民主政治、古罗马法等内容。在综合题中,将辛亥革命(2012年第39题)、明清以来江南经济的发展(2013年第38题)、中国落后于西方(2013年第39题)以及新中国的外交(2014年第39题)这些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于世界历史宏大时空背景下去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并把握蕴含其间的内在历史逻辑关系。这些“大跨度、宽视野”的试题反复出现,凸显出我省高考命题专家对整体史观的青睐,指向性非常明确,即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掌握整体史观。

社会史作为我国史学界最新走向,在浙江省高考试题中也屡有体现。如2011年第17题从“某城市旧式婚礼与新式婚礼并存”切入,考查了近代中国婚姻习俗变迁;2012年第13题从古代中国“同姓不婚”这一历史现象入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2012年第17题从商行“外国杂货”广告切入,考查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2014年第16题从“清初剃发蓄辫”和“民初剪辫”两幅图片切入,考查了社会生活变迁所体现的政治意义。这些试题都以社会史角度入题,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婚姻、广告、发型、衣食住行、习俗变化等小问题,窥见社会变迁的轨迹。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高考历史试题关注社会史,旨在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小历史”,并从“小历史”中感悟“大历史”。

(六)引入开放性试题 倡导多元评价

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围绕几种观点展开评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相关历史知识,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论证。这种题型在近几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多次出现,如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41题,提供了关于西方崛起的多种观点,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2012年上海卷第37题“开国议政”,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宋初的决策者,对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作出决策,并说明理由等。浙江省只是最近两年才出现开放性试题,分别是2013年和2014年第39题第(3)问。

(2013·39)材料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1主要是中国落后了;2关键是西方腾飞了;3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设问: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赞成1“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代在演变,而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上国”的保守观念。

赞成2主要是“西方腾飞”。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

赞成3主要是“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依然故我。

(2014·39)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1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2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3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4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设问: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参考答案:

更注重1: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中,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2: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3: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4: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这两道题目非常相似,命题者改变了传统思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设绝对的标准答案,不强迫学生接受所谓的“正确的评价”,而是采用开放性的多元化评价。学生只要做到以史证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有理有据、自圆其说,选择任意观点均可得分。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还可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辩证评价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开放性试题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突破思维定式;它打破了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对高中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二、2015 年高考备考策略

依据近四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在备战2015年高考过程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聚焦教材 掌握学科主干知识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重视情景设置,形式活泼,设问新颖,但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以教材为依托,能力的考查更要依托于学科主干知识和历史知识的储备。因此,高考备考要牢牢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考试说明,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基础知识。在一轮复习时狠抓基础的落实,复习时做到准、实、活。准,即要认真研究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范围,既要全面掌握,又要轻负高效;实,即准确理解与掌握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阶段特征、结果、影响等;活,即能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注意前后历史事件之间以及同一时间段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二轮复习时,以通史方式将不同模块内容进行整合,按中外分别进行,关注大通史框架的构建,注重归纳、联系、比较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关注阶段性特征。考前冲刺阶段再以主题式通史的形式进行复习,目标是强化历史素养,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整合、纵横联系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散见于不同模块,又与既定的主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外历史内容,通过拉线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线索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

(二)加强史料研读 坚持能力至上

历史教材是重要的课程知识,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知识。重视教材是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的特色之一,但也逐渐呈现出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知识转变的趋势,课程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学生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研读史料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材料阅读与思考”及地图图片等补充阅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概括归纳,尝试自主命题。例如,笔者在进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复习课教学时,选用教材“资料卡片”的一段材料(略),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命题。从学生提交的试题来看,抛开试题严谨性、科学性等问题,单从考查内容角度看,学生拟了有关“李冰”“都江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等浅层次的题目,还有“在司马迁看来,都江堰修成之后有何作用”“李冰是如何修建都江堰的”等深层次的题目,及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解读的跨学科题目,真正提升了自身“处理材料”的能力。在高三复习课教学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精神,坚持能力至上,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三)注重三维联系 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近几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非常注重历史知识的相互联系,综合题的考查也逐渐由专题式命题向通史式命题、由国别史命题向全球史命题转变,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更是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明确导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以时间轴、空间轴和事件轴为线索建立起史实间的三维联系,构建立体历史知识体系。现以“工业革命”为例简要说明。首先,以时间为线纵向分析英国工业革命: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等史实,探究工业革命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同时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看到工业革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次,以空间为线:将英国工业革命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联系法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同时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中国历史相结合,联系鸦片战争、《南京条约》、民族工业的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等史实,并重点梳理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最后,以事件为线:一方面要挖掘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或原因)、过程及重大发明、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要联系英国议会改革、浪漫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等史实,关注英国工业革命与英国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构建“工业革命”立体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既梳理了相关重大历史知识点,同时又能巩固知识、深化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四)钻研高考真题 加强针对性训练

历年高考试题设计新颖、构思精妙、严谨科学,是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高三历史教师要认真钻研历年高考真题,探求命题者的思维过程,探索命题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并结合自身实际与学情,精心设计复习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这是复习备考中有的放矢的最佳途径之一。例如,近两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中开始出现“开放性试题”,向广大师生释放出的一个重要的高考信号。因此,我们在高三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意义的开放性问题,为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再如,高考历史试题多涉及史学研究领域新成果、时政热点、地方史素材等,这为中学历史教学与命题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因此,在日常教学与练习试题编制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适当补充史学研究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挖掘时政热点材料、地方史材料;同时,还应适当关注近年其他省份高考历史试题中较典型的且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新材料、新方法、新题型,并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切性的原则,包括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答案的编制以及基于专业诊断的评价等,使学生的训练方向正确、有针对性且高效轻负。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8

关键词:特色,亮点,启示,数学文化

201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 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贯风格, 试题设计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设计理念.今年试卷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在坚持对五个能力、两个意识考查的同时, 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 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 善于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 在新课程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 考查更加科学.试卷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 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从考试性质上审视这份试卷, 它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 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 是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灵活度的可圈可点的试卷.从采分“点”、主干“线”、覆盖“面”、运算与思维的“量”、创新与探究的“度”等方面, 全面引领素质教育继续深入扎实推进,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特色解读

1. 考查全面

命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考查的知识点达到85%以上.对重点知识点 (如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既考查全面, 又有一定深度.

2. 难度合理

全卷设计入口容易, 在难度顺序上科学合理, 比例恰当, 布点有序, 符合考生的思维方式.试题层次分明, 区分度好, 不偏不怪.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基础题, 只要考生能够认真学习高中数学基础知识, 就能得到基本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档试题, 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考出正常成绩, 产生一定的区分度;有近三分之一的能力题, 使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一定的空间, 尤其是难题的难度适中, 克服了以往有时“难题成废题”的不科学现象.

3. 注重思想, 揭露本质

试题充分体现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既对传统数学思想方法作重点考查, 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 又对新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作适度考查, 如必然与或然思想、离散与连续思想、统计与分析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类比与归纳思想等.对前者的考查要求高, 难度大, 考查灵活, 对后者的考查难度适中, 既体现了个性, 也体现了共性、试卷特点评析.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19题突出考查对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概念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应当注重进行探究,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合作讨论达到正确认识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的巩固阶段应当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概念体现学以致用.

二、特点分析

1. 注重基础考查, 试题区分度明显

纵观全卷, 选择题简洁平稳, 填空题难度适中, 解答题层次分明.选择、填空题考查知识点单一, 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 也有助于考生发挥出自己理想的水平.而在解答题中, 每道题均以多问形式出现, 其中第一问相对容易, 大多数考生能顺利完成;而第二问难度逐渐加大, 灵活性渐强, 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给个性品质优秀、数学成绩良好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

2. 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能力立意强化思维

试题淡化特殊技巧, 注重通性通法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 (11) 、 (16) 、 (20) 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 如第 (9) 、 (12) 、 (15) 题涉及函数与方程思想, 如第 (20) 、 (21) 题涉及分类讨论思想等.试卷突出对五个能力和两个意识的考查.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 (11) 、 (16) 、 (17) 、 (20) 题重点考查数学思维能力, 第 (8) 、 (18) 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第 (12) 、 (19) 、 (20) 题综合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

3. 诠释考试说明内涵, 运算能力决定成败

试题以高中内容为主, 但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的内容, 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考查平面几何的性质和数值的运算, 在解三角形和解析几何中包含着方程思想, 试题表述比较常规, 运算能力与运算手段决定了考试的成败.

4. 渗透数学文化, 凸显数学美学功能

克莱因指出:“数学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 也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 (4) 、 (5) 、 (13) 、 (18) 题渗透勾股定理;第 (12) 题以数列为背景, 渗透三角形周长为定值, 研究面积的变化规律;第 (13) 题是填空题第一题, 以向量中三点共线的结论为背景, 考查数量积基本计算.全国课标卷 (Ⅱ) 理科第21题涉及泰勒公式.

5. 通性通法, 灵活应用

高考倡导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注重灵活应用, 有效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在高考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相结合进行的, 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但在高考考查中又不是机械地照搬运用某种思想和方法, 而是要考生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也就是考查考生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数学思想方法在提高解题能力上的重要性, 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升灵活应用能力.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21题突出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变成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的东西, 而不是只能机械照搬.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9

雅思考试(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是听、说、读、写四项英语交流能力的测试,其中的学术类考试是为那些打算在以英语作为交流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学习的人设置的。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同样作为水平类测试,雅思考试和高考都具有选拔性,并且都是以测试考生现有语言能力为标准来设计试题的。

2. 雅思与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题型设置与要求

雅思采用的是四项独立计分最后取四项成绩平均值的计分方式,但阅读理解40道题目、60分钟的考试时间仍可以凸显其重要性。雅思考试阅读(学术类)部分共有三篇文章,每一篇文章所需要回答的问题数量并不相同。每一道问题相对应一个分数。阅读考试中所出现的文章是由真实的文章改写而成的。这些文章来源于诸如杂志、期刊、书籍和报纸等途径,与考生未来在大学课程中将阅读到的文章极为相似。文章还包括了非文字性的内容,比如图表、曲线图及画图等。文章的写作方式多样,比如记叙文、说明文或者议论文等文体。文章的内容包含即将学习本科、研究生课程或进行职业注册的考生所感兴趣的、与其认知程度相符的常见话题。其中,至少一篇文章会出现详尽的论述形式。所有文章总计长度在2000到2750字之间。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的分值占高考英语总分的40/150,是所有题型中占分比例最大的一道题,同时突出了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重点检测考生的一项能力。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英语科的说明及高考英语全国卷I的命题,语言运用中的阅读理解包括五篇文章二十个小题,要求考生理解文章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并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的题材趋于多样化,涉及日常生活、历史、人物、社会、文化、科技、政治、环保和经济等话题。阅读理解的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选自各类报刊、活页宣传材料等。这些材料信息量大,语言地道,体裁多样,题材丰富,充满时代气息和鲜明的语言文化特色,思想内涵深刻,因而要求考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 雅思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比较

3.1 雅思阅读测试题型的设计

IELTS考试阅读(学术类)部分共有以下10钟题型,其中一些会有少许的变化。这些题型如下。

题型一:选择。用于考查多种不同的阅读技巧,要求对特定的内容要有足够的理解,或对整篇文章的大意有全面的了解。

题型二:填空。要求回答关于文章中具体信息的问题,通常都与事实性的信息有关。用于考查在文章中寻找和准确理解信息的能力。最常出现在含有大量事实性信息的文章中。

题型三:完成句子。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要求的字数完成一个从文章中抽取出来的句子。或者题目中给出了前半个句子(该句与文章内容有关),需从若干个选项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完成这个句子。

题型四:完成笔记、总结、表格或流程图。以某种形式对文章某部分进行总结。需要用文中的相关信息完成这个总结。题型会出现在包含确切的事实性信息的文章中,通常用于描述性的文体。

题型五:对图表进行标记。标记可为不超过三个字的形式,答案应该直接从文中选取,也可能是一组单词和数字。这种题型会出现在用于描述过程或描述性的文体。

题型六:为段落或文章的部分选择相对应的小标题。题目会给出一组小标题,考生需将这些小标题与具体的段落进行配对。这种题型会出现在段落或部分具有主题清晰的文章中。

题型七:寻找信息。在标有数字的段落中寻找特定的信息,其中包括:特定信息、某种事情/事物的例子、事件等发生的原因、一个描述、一个对比、一个总结、一个解释。这种题型考查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比如寻找信息、找出总结、或找出定义等。

题型八:寻找作者观点、论点或文章中的具体信息。这种题型有两种形式。在第一种形式里,考生需回答“是”(YES)、“否”(NO)或“无从判断”(NOT GIVEN),主要考查考生辨别看法和观点的能力,常用于议论性和论证性的文章中。在第二种形式里,考生需回答“一致”(TRUE)、“不一致”(FALSE)或“无从判断”(NOT GIVEN),主要考查考生辨别文中包含的个别信息的能力,常用于事实性文章中。

题型九:分类。考生需要对事件、人物或者其他文章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分类。这种题型考查考生区分文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和关联,最常见于涉及事实性信息的文章中,如说明文。

题型十:配对。这种题型考查考生辨别观点或理论的能力。常用于包含讨论的文章中、或包含一个有争议性话题的两方面不同意见的文章。

3.2 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

高考中阅读理解题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题型设置一般有以下几种。

3.2.1 细节题。

细节题在高考阅读中比重最高,即指针对文章的某个事实或细节而设置的试题。考查学生的跳读能力、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综合判断及推理分析的能力。

3.2.2 词汇题。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是很正常的事情。猜测词义是阅读理解中常常遇到的题目。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单词和短语的意思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文章的背景猜测词义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3.2.3 主旨题。

主旨题是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每年高考英语试卷中都会出现3—4题(即6—8分),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情况。这类题要求读者阅读完文章后领会文章大意并对所有信息进行归纳,综合和概括后才能正确完成。

3.2.4 结构题。

最近两年,结构题频繁在各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题型。就其考查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种:考查考生对整个文章结构的把握;考查考生根据现有文章预测后文内容的能力。这方面的设题会考查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全文脉络的掌握情况,需要特别注意连词和起连词作用的副词的作用。

3.2.5 推理题。

推理题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文中某一句话,也可是某几句话,做题时,要以文字信息为依据,既不能做出在原文中找不到文字根据的推理,也不能根据表面文字信息做多步推理。所以,推理题的答案只能是根据原文表面文字信息一步推理得出的答案,即对原文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所作的同义改写或综合。

3.3 雅思与高考阅读理解题型的比较分析

在测试方式上,与雅思考试相比,高考的测试方式单一,客观选择题比重过大。在2008年高考英语试卷中,全国一卷、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辽宁卷、安徽卷、福建卷、江西卷的阅读理解题型结构的配置基本一致,包括5篇文章、20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也有不少省份有了新的变化,将阅读理解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的四选一体型,第二部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补全对话、对照性阅读、填空题与信息匹配题等方式。但这些多样化的测试方式在全国的比重还比较小。C.Weir指出:“多项选择所得出的分数如同对错测试的结果一样有令人怀疑之虞。因为答案可能是考生部分或者全部通过猜测得出,于是就会影响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尽管“多项选择因其评卷的方便性和可靠的信度而适宜于大规模的测试,但它的效度不够理想”。高考阅读试题取材长短过于均匀,没有根据不同目的及难易程度确定篇幅长度。全国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试题分数与总分比例最低为26.7%,高者达33.3%,阅读理解命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份试卷的优劣。雅思阅读考试题目数量较多,难易搭配适宜,大部分试题是主观题,考生仅凭猜题得分可能性小,与高考客观题占多数区别很大,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4. 结语

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性英语测试体系,雅思对国内英语教学的影响和渗透会越来越明显。高考阅读理解测试应尝试采用雅思考试的多样化题型,从而实现测试方式多元化并保证主观题的比例;同时,试题的选材直接关系到高考试题的质量,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项目考点,选择不同难度、不同篇幅的文章,并多以来自母语是英语国家的真实文本来测试学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然而具体哪些题型以何种分值比例怎样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lderson, C.Assessing Read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Weir, C.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M].Exeter: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1988.

[3]刘建达.测试方法对阅读测试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2) .

[4]鲁子问.高考英语题型能力分析与教学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2009, 29, (5) .

[5]宋卫民.2008年全国19套高考英语试卷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 2009.

[6]王敏.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之不足及其改进策略.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9, (1) .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10

这是一个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

5. 使学生对每个复习主题都有一个框架概念, 形成整体认识。

所谓的“整体认识”包括复习主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复习主题本身的知识结构, 复习所需的课时等。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缜密的思考和计划, 然后拿出来和学生共同讨论, 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 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怎样做才能达到有效率的复习

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使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1.紧扣考试大纲, 有针对性地复习。考试大纲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复习的行动指南。因此, 在复习时教师必须认真阅读考试大纲, 并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 然后紧扣大纲, 逐一进行复习。中考历史所考查的内容繁多, 如果不加分辨地细致复习, 那么复习时间无法保证, 而且很多东西对中考来说是做了无用功。因此, 复习时不可漫无目的地撒网, 必须针对考试大纲, 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复习, 以确保复习的有效性。

2.构建知识框架、理清线索。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有一个大框架, 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干, 历史知识同样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树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联系, 把大量的看似孤立的历史史实纳入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中, 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星、杂乱无章的, 那么, 书本知识就会是僵死的、呆滞的, 起不到任何作用。

3.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复习方法不能“以一敌百”。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看, 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 分层对待。从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上看, 教师要适时调整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在临近中考的阶段, 回归教材是2011年陕西高考英语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今年大纲词汇2950个, 较去年增加150个, 二是语音知识题型有所变化。今年的题目要求是:每题给出一个关于语音的

必要的。由于此时的学生认知处于饱和状态, 长时间的复习使他们疲惫而缺乏激情。基于此, 教师可将重要知识点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展现出来, 配以相应的文字解说, 并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将不同图片重新组合并设计问题, 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4.针对中考题型和出题方向、出题模式, 进行有效训练, 提高应考能力。可以让学生多做中考相应的题型, 让学生了解出题方向和出题模式,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从去年开始, 苏州市中考试卷材料解析题的新方向就是从材料中找答案, 而不是以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这样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考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5.多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利用课堂拓展思维空间。把历史答案比喻为金子, 那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手段就是“点石成金”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演绎出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这比掌握知识来得更为重要。比如对于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这个问题, 简单要求学生背下来是一种原始、粗糙的解决方法, 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政治概念,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 用理论解释史实, 用史实验证理论, 那很多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 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复习的兴致也就提高了。

6. 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的信心。

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喜欢哪一门学科。初三学生已经具有成熟完备的人格, 让学生亲近你、信赖你, 首先要做到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多用鼓励代替批评, 多用奖励代替惩罚, 学生会回馈给你很多惊喜。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 学会及时思考和反思, 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策略, 就会是有效率的复习, 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题干, 要求考生从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今年语音知识考查回到2006~2009陕西高考语音题考查单词画线部分读音上来。整套试题和去年难度相当。

语音:元音辅音加字母组合

所选单词均属常见词汇, 只有worthy一词属于今年考纲新增的词汇。语音题总体较简单, 1、3题单纯考元音字母发音, 较简单;2题考辅音字母发音, 4题考元音字母组合发音, 5题考辅音字母组合发音。第5题考生极容易误选选B或者D。

情景交际:情景贴近生活, 材料简单

情景交际题以常见的谈论周末安排话题为设题背景。

语法与词汇:考核双基, 考点常规, 没有偏题、难题、怪题

语法和词汇题严格按照高考英语命题不偏、不怪、不超纲的命题原则, 遵循“稳中求发展, 发展中求创新”的原则。例如11题是考定语从句的, where引导定语从句在句中作状语;12题考查现在完成时态, since是很明显的时间状语标志;13题考察冠词最基本的用法;14、20题分别考查非谓语动词中过去分词作宾补和结果状语;15题考查what引导表语从句并在从句中作宾语;16题考查不定代词;17题考查形容词表倍数关系;18、21题属于考查情景交际;19题考查连词引导状语从句;22题考查虚拟语气;23是考查强调句型;24题考查情态动词shall表示允诺的用法;25题考查短语动词的用法。这些都是高中新课标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语法项目, 没有偏题、难题、怪题。

完形填空:故事性趣味性强, 记叙文体难度稍微增加

完形填空和去年一样是一篇记叙文, 故事性、趣味性较强, 适合学生的口味。故事讲述的是三位富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穷人, 让学生思考用怎样的方式帮助穷人最好。难点是学生对三个人的不同内心态度不好把握, 导致个别选项不好选择。

阅读理解:四种题材, 篇幅适中, 难度适中

A篇广告类:主要讲的是曼彻斯特歌剧院门票预订方式、优惠政策的广告。

B篇人物传记类:讲述居里夫人女儿追随其母亲献身科学的伟大一生。49题细节推理题, 在文中的的第三段最后一句就可以找到答案;50题事实细节题, 在文中第四段第一句和第二句就可选出答案;51题细节数字题, 在第四段最后一句Their daughter was born in1972and their son five years later.这就等于1927加上5;52题细节推理题, 注意题干中问的是她与母亲与众不同点, A、B、D选项说的都是她与母亲的共同点, 根据文章C项可选。

C篇故事类:讲述的是一个家庭拮据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考取了自己心中的大学;53题细节推理题, 在文章第三段but题眼句即可得到答案;54题事实细节题, 在章第六段第一句, 就得出答案;54题细节题, 在章第六段第三句和第四句;55题细节题, 通过文章的第六段的前二、三四行 (His chief customers were his old college friends.To get new customers, my mother had to help.She picked up a long-forgotten membership in the local league of women, so that she cound get to know more people.) 可知答案选A;56题细节推理题, 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两句即可获得答案。

D篇科普类:讲的是转基因技术并不能解决世界饥饿问题这一科学话题。57题, 第二段第三行的for instance就是该题的答案的信息;58题词汇语义题, 根据含有这个词的这句话和下一句即可猜出该词的意思;59题事实细节题, 在文章的第三段第二行和第四行引号部分就可选出答案;60题态度观点题, 特别是最后一段作者旗帜鲜明的提出另一种方法。

信息匹配题型难度低于去年, 文中没有什么生词, 选项区别性大, 不易出错。

单词拼写:难度略有增加

单词拼写和去年比起来难度略有增加。需要词性和词形变化的考察只有68、73和74题, 和2010年一样, 只有3道题目考查学生的词形变化能力。但是所考查词汇和去年相比, 学生没那么熟悉。例如:compete、fluently等。

词性的命题比例分别是, 动词和名词各4道题目, 形容词和副词各1道题目。

短文改错:2011陕西省改错试题难度和去年难度基本持平

具体考查了以下的语法点:

1.非谓语动词2.名词单复数3.并列连词的误用4.代词考点2处5.时态6.形容词和副词7.冠词8.介词9.部分倒装

书面表达:继续陕西省半开放作文的特点

题材学生熟悉, 写起来应该得心应手, 对考生来说难度不大, 只要做到信息点全, 句式灵活多变, 誊写清楚, 卷面整洁, 应该得高分。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2011陕西省高考英语试题的特点以及和去年难度的比较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考英语 短文改错 命题特点 解题思路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融合了各种英语语法规则及语言技能,目的是培养并测试考生对语篇中存在错误的发现、判断及修改能力。在做短文改错的试题时,考生首先要找到存在于短文之中的10处错误,根据题目的要求以及错误的形式在答题处标上对应的符号,并纠正错误。短文中的错误一般都是错词、缺词、多词,错误的类型主要是句法、词法、行文逻辑上的错误,学生要对短文中的每个句子进行分析并判断,找出错误并将其改成正确的形式。短文改错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题型,考查的主要是考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知识的掌握。

一、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命题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命题特点也与之前的短文改错有了比较明显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基本以短文的形式呈现,以“句子”作为单位来设置短文中的错误,情景很自然,但是改错难度比较大;

2.新课标下短文改错要求考生用符号直接在短文中标示出错误,再在标示下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考生就不会轻易出错,教师也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阅卷工作。

3.旧短文改错中设置有多词、缺词、错词、正确四种类型,而在新短文改错题型中,只设置了删除、增加、修改三种短文错误的类型,在文中的10处错误中,每一句至多存在两处错误。

二、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的解题思路

1.依照三遍阅读法,掌握解题技巧。

(1)首先要通读全篇短文,掌握文章大意。考生第一遍要对全文进行大致浏览,特别是短文中的第一句话,能够迅速了解短文的主题。在第一遍阅读时尽量不要逐句找出错误,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做题时间,而且做题正确性也不高。但是第一遍时可以对一些比较明显容易的错误进行改正,这能够有效降低后面的分句改错难度。

(2)整句理解,同时并逐句检查错误,在第二遍阅读时,考生要从语法错误和行文逻辑错误这两方面对文中的每一句进行仔细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要做到看清句子和词语,理清全文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在解题时,考生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地考虑:名词的数、格是否正确;谓语动词的语态、时态是否恰当;非谓语形式使用是否正确;冠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固定搭配的词语或习语是否使用正确;主谓是否一致;上下文的连接词是够恰当等等。

(3)复读全文,检验答案。在答完题目后,还要进行第三遍全文阅读,目的是为了检验所填答案是否正确,要看全文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上下文之间是否通顺。

考生在做短文阅读的题目时,必须要严格按照以下原则来进行:首先要忠实全文,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全文的行文逻辑,只可以对短文中的多词、缺词、错词及语法错误进行改正,对于标点符号、顺序、拼写、大小写等不考虑纠正;其次对虚词进行删除或添加,虚词一般是指关联词、冠词、介词等,对于名词和动词不能随便添加或删除,否则会使句子的愿意发生变化;对文中实词的处理通常都只是改变其形式,不能改变原词意,更不能轻易添加或删除甚至替换成另一个实词;最后要答题规范,严格根据解题的要求来答题,答题位置要正确,不可以在原题上随便涂写。

2.训练解题策略,加快答题速度。

(1)强化英语基本功训练,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考生要对基本语法知识、典型常用句型、词汇用法及搭配等等做到熟练地掌握,形成稳定的语言基础,并培养良好的语感,加强对单句改错的练习,使短文改错的答题能力及答题准确性得到提高。

(2)积累答题经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要关注短文改错命题设错的方式和热点,整理并分析错误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平时要养成及时纠错和巩固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易犯、常见的错误进行总结,进行针对性训练,这能够有效提高短文改错的答题效率。

三、结语

短文改错作为一种要求较高的综合性题型,在英语高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学生与教师要熟知其命题特点,加强平时的针对性训练及基本训练,不断提高短文改错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威.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分析和解题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9:160-161.

[2]章睿.高考英语短文改错方法探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51-154.

[3]刘华.高考中短文改错方法浅析[J].英语教师,2015,09:70-72.

高考英语试题特点分析 篇12

一、夯实核心概念, 突出“精、准、巧、快”

数列的核心概念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创新设计, 强化数列运算中的“小、巧、活”的训练, 构建“精、准、快”的学习技能,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1 已知两个等比数列{an}, {bn}, 满足a1=a (a>0) , b1-a1=1, b2-a2=2, b3-a3=3.若数列{an}唯一, 则a的值为____.

解:设{an}的公比为q, 则b1=1+a, b2=2+aq, b3=3+aq2.

由 (2+aq) 2= (1+a) (3+aq2) , 得aq2-4aq+3a-1=0. (*)

由a>0, 得Δ=42a2-4a (3a-1) =4a2+4a>0, 所以方程 (*)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由{an}唯一知, 方程 (*) 必有一根为0, 代入 (*) 式, 得a=1/3.

评注:本题的创新之处是针对复习的盲点进行设计, 考查的知识点是等比数列的各项及公比均不能等于零.但是, 问题的设问形式比较新颖, 根据数列{an}的唯一性, 判断方程必有一根为0, 即公比为零的情况, 深入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基本数字特征.

例2 在数列{an}中, a1=1, a2=2, 数列{bn}满足bn=an+1+ (-1) nan, n∈N*.若数列{b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__.

解:因为数列{b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且b1=a2-a1=2-1=1, 所以bn=2n-1.

因为b2n-1=a2n-a2n-1, b2n=a2n+1!a2n, 所以a2n-a2n-1=4n-3, a2n+1!a2n=4n-1.

所以a2n+1!a2n-1=2, 则a2n+3!a2n+1=2.所以a2n+3=a2n-1.

因为b2=a3+a2=3, a2=2, 所以a3=1.所以a4n-3=a1=1, a4n-1=a3=1.所以a2n-1=1, a2n=4n-2.所以

评注:本题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探究“新型”变式下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考查分奇偶项研究数列问题的方法.解决本题可以从简单做起, 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即可找到数列的规律, 但是, 若为解答题, 我们可根据已知递推式及{bn}是等差数列推出a2n+3=a2n-1, 从而分奇偶项进行讨论就非常自然了, 这样可以加深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二、掌握核心方法, 形成基本技能

数列通项公式的常见求法:公式法、累加法、累积法、迭代法、观察法 (如Sn与an的关系) 、归纳法等;数列求和的常见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并项求和、归纳法等.特别地, 数列与其对应的递推关系是建构新型试题的重要载体, 既要能正向应用公式, 又要能逆向巧用公式 (即Sn-Sn-1=an, n≥2) , 突出掌握“减元”策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设Tn=a1a2-a2a3+a3a4-a4a5+…+ (-1) n-1anan+1, 若Tn≥tn2对n∈N*恒成立, 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3) 是否存在以a1为首项, 公比为q (0<q<5, q∈N*) 的数列{ank}, k∈N*, 使得数列{ank}中每一项都是数列{an}中不同的项, 若存在, 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数列{nk}的通项公式;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所以an-an-1=2/3.

因为a1=1, 所以数列{an}是以1为首项, 2/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2) ①当n=2m, m∈N*时,

②当n=2m-1, m∈N*时,

要使Tn≥tn2对n∈ N*恒成立, 只需 (n为偶数) 恒成立, 即使 (n为偶数) 恒成立.所以实数t的取值范围为 (-∞, - (5/9) ].

(3) 由知, 数列{an}中每一项都不可能是偶数.

①如存在以a1为首项, 公比q为2或4的数列{ank}, k∈N*, 此时{ank}中每一项除第一项外都是偶数, 故不存在以a1为首项, 公比为偶数的数列{ank}.

②当q=1 时, 显然不存在这样的数列{ank}.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求和及子数列问题;遇到 (-1) n型的问题要注意分n为奇数与偶数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本题易忘掉对n的奇偶性的讨论而致误.另外解题时还要注意化归思想的渗透, 比如, 求T2m-1, 要用到前面求到的T2m, 这样可以避免冗繁的运算, 节省时间.第三问的子数列问题, 应注意对q进行分类讨论.

例4 已知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 且有a1=1, Sn+1=an+1 (n∈N*) .

(1)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若, 求数列{bn}的前n项和Tn.

(3) 是否存在最小正整数m, 使得不等式对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 若存在, 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 (1) 当n=1时, a2=S1+1=a1+1=2.

当n≥2时, Sn+1=an+1, Sn-1+1=an, 两式相减, 得an+1=2an.

又a2=2a1, 所以{an}是首项为1, 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所以an=2n-1.

若不等式对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 则m≥2, 所以存在最小正整数m=2, 使不等式对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

评注:第 (1) 问中, 要利用Sn与an的关系求an.第 (2) 问中, 非等差、等比数列要通过条件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 再研究其具体性质.第 (3) 问属于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探索性问题, 要求考生自己去探索, 结合已知条件, 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类问题不仅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 而且给考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所以备受命题人的青睐.

例5 (2015·安徽) 设n∈N*, xn是曲线y=x2n+2+1在点 (1, 2) 处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1) 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

解: (1) y= (x2n+2+1) ′= (2n+2) x2n+1, 曲线y=x2n+2+1在点 (1, 2) 处的切线斜率为2n+2, 从而切线方程为y-2= (2n+2) (x-1) .令y=0, 解得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 证明:由题设和 (1) 中的计算结果知,

综上可得对任意的n∈N*, 均有.

评注: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重要工具, 三者的综合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新热点, 且数列的重心已经偏移到不等式的证明与求解中, 而不再是以前的递推求通项, 此类问题在最近三年高考解答题中都曾考过.对于数列问题中求和类 (求积类) 不等式的证明, 如果是通过放缩的方法进行证明的, 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能够直接求和 (求积) , 再放缩;一种是不能直接求和 (求积) , 需要放缩后才能求和 (求积) , 求和 (求积) 后再进行放缩.在后一种类型中, 一定要注意放缩的尺度, 另外还要注意从哪一项开始放缩.

三、研究核心思想, 强化思维提升

数列中的核心思想一般包括: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递推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特殊化思想.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特别是突出考查能力的试题, 其解答过程都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 解决数列与函数的综合题, 应注意函数方法的普适性和数列方法的特殊性, 还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关系及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且a3>a4, 即9-9t+18>t-13.③

由①②③, 得.

综上, t的取值范围是.

评注:本题设计的创新之处是结合分段函数考查数列问题, 但应注意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 结合图象研究应注意它是离散的一群点构成, 与连续的实数函数有着本质的区别.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怎样保证a1>a2>a3>a4>…, 利用函数思想, 我们容易看出, t<13能保证a4>a5>…;但是能保证a1>a2>a3, 这一推断在解题中往往容易出错.

例7 (2015·陕西) 设fn (x) 是等比数列1, x, x2, …, xn的各项和, 其中x>0, n∈N, n≥2.

(1) 证明:函数Fn (x) =fn (x) -2在 (1/2, 1) 内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记为xn) , 且

(2) 设有一个与上述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项数分别相同的等差数列, 其各项和为gn (x) , 比较fn (x) 与gn (x) 的大小, 并加以证明.

解: (1) 证明:Fn (x) =fn (x) -2=1+x+x2+…+xn-2, 则Fn (1) =n-1>0,

所以Fn (x) 在 (1/2, 1) 内至少存在一个零点xn.

所以Fn (x) 在 (1/2, 1) 内有且仅有一个零点xn.

当x=1时, fn (x) =gn (x) .

所以h (x) 在 (0, 1) 上递增, 在 (1, +∞) 上递减.

所以h (x) <h (1) =0, 即fn (x) <gn (x) .

综上所述, 当x=1时, fn (x) =gn (x) ;当x≠1时, fn (x) <gn (x) .

方法二:由已知, 记等差数列为{ak}, 等比数列为{bk}, k=1, 2, …, n+1, 则a1=b1=1, an+1=bn+1=xn,

当x=1时, ak=bk, 所以fn (x) =gn (x) .

而2≤k≤n, 所以k-1>0, n-k+1≥1.

若0<x<1, 则xn-k+1<1, m′k (x) <0;若x>1, 则xn-k+1>1, m′k (x) >0.从而mk (x) 在 (0, 1) 上递减, 在 (1, +∞) 上递增.所以mk (x) >mk (1) =0.所以当x>0且x≠1时, ak>bk (2≤k≤n) .又a1=b1, an+1=bn+1, 所以fn (x) <gn (x) .

综上所述, 当x=1时, fn (x) =gn (x) ;当x≠1时, fn (x) <gn (x) .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零点定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和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属于难题.解题时一定要抓住重要字眼“有且仅有一个”, 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证明函数仅有一个零点的步骤:首先用零点存在性定理证明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其次, 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函数零点的唯一性.有关函数的不等式, 一般是先构造新函数, 再求出新函数在定义域范围内的值域.另外, 本题第 (2) 问还可用数学归纳法来解, 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四、关注热点创新, 历练核心素养

创新题是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并给出一定容量的新信息, 通过阅读, 从中获取有关信息, 捕捉解题信息, 发现问题的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应用于新问题的解答, 它既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潜力, 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素养是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创新试题对于学生来说, 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一种挑战, “适度”探究这类问题, 历练学生的应考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例8 把所有正整数按上小下大, 左小右大的原则排成如下图所示的数表, 其中第i行共有2i-1个正整数, 设aij (i, j∈N*) 表示位于这个数表中从上往下数第i行, 从左往右第j个数.

(1) 若aij=2 016, 求i和j的值;

(2) 记An=a11+a22+a33+ … +ann (n∈N*) , 求证:当n≥4时, An>n2+Cn3.

解: (1) 因为数表中前i-1行共有1+21+22+…+2i-2=2i-1-1个数,

所以第i行的第一个数是2i-1, 则aij=2i-1+j-1.

因为210<2 016<211, aij=2 016, 所以i-1=10, 则i=11.

令210+j-1=2 016, 则j=2 016-210+1=993.

(2) 证明:由 (1) 知, aij=2i-1+j-1, 则ann=2n-1+n-1 (n∈N*) .

当n≥4时,

评注:本题是将“三角形数表”嵌入数列综合应用之中, 呈现数列综合应用中的新情境与再创造.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数表中读出命题信息, 掌握主要数据, 研究它的相关性质和结论.比如, 第i行的第一个数、前i-1行共有几个数, “2 016”大约在第几行等都能从数表中的数字规律中发现.第 (2) 问, 可以使用归纳法, 当然利用二项式定理展开, 运用整体大于部分完成证明更简洁.

例9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若对任意正整数n, 总存在正整数m, 使得Sn=am, 则称{an}是“H数列”.

(1) 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 (n∈N*) , 证明:{an}是“H数列”.

(2) 设{an}是等差数列, 其首项a1=1, 公差d<0.若{an}是“H数列”, 求d的值.

(3) 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an}, 总存在两个“H数列”{bn}和{cn}, 使得an=bn+cn (n∈N*) 成立.

解: (1) 证明:由已知, 当n≥1 时, an+1=Sn+1-Sn=2n+1-2n=2n.于是对任意的正整数n, 总存在正整数m=n+1, 使得Sn=2n=am.所以{an}是“H数列”.

(2) 由已知, 得S2=2a1+d=2+d.

因为{an}是 “H数列”, 所以存在正整数m, 使得S2=am, 即2+d=1+ (m-1) d, 于是 (m-2) d=1.

因为d<0, 所以m-2<0, 因此m=1.从而d=-1.

当d= -1 时, an=2-n, 是小于2 的整数, n∈N*.于是对任意的正整数n, 总存在正整数, 使得Sn=2-m=am, 所以{an}是“H数列”.因此d的值为-1.

(3) 证明: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则an=a1+ (n-1) d=na1+ (n-1) (d-a1) (n∈N*) .

令bn=na1, cn= (n-1) (d-a1) , 则an=bn+cn (n∈N*) .

下面证{bn}是“H数列”.

设{bn}的前n项和为Tn, 则·a1 (n∈N*) .于是对任意的正整数n, 总存在正整数, 使得Tn=bm, 所以{bn}是“H数列”.

同理可证{cn}也是“H数列”.

所以对任意的等差数列{an}, 总存在两个“H数列”{bn}和{cn}, 使得an=bn+cn (n∈N*) 成立.

上一篇:断裂分析下一篇:高职商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