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类专业

2024-07-23

商科类专业(通用9篇)

商科类专业 篇1

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通过设置专业来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专业是高等院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高等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直接的渠道。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 简而言之, 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许多文件提出, 高职教育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指导方针已经很明确, 但指导方针是战略性和方向性的。对高职教育一线的教育人员而言, 所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把握好专业定位策略的方向性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好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的问题。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顶层问题后, 才能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的就业问题上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才能走出一条高职教育真正的特色之路。

高职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近二十年, 成就突出, 但问题也同样突出, 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人才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认同度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 即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老问题, 除了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以外, 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文科类、商科类专业中, 使得高职院校的文科类、商科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突出, 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此都颇有微辞。这也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经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 但这一基本问题在实际层面的解决差强人意, 仍然处于摸索当中。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分析成因, 以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战略依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 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 是确定高职院校专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的依据和战略方向。因此, 如何分析、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高职专业能否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 已有很多文章进行探索和总结, 应该说高职院校对这一问题的战略方向考量是无异议的, 问题出在如何做和如何真正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确定专业定位时,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特点差别很大, 发展方向也不完全相同, 尤其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和中部以及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内向型经济为两大主要特征, 这一特征反映在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上区别非常明显。以国际商务 (或国际贸易) 专业为例, 这一类型的专业在江浙、广东、山东等区域表现出人才需求供销两旺, 而在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 这类专业多数处于人才就业对口率普遍偏低的状态。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除了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差别以外, 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也就是说, 专业的特点是否与区域经济形态特征相吻合, 是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定位行业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底蕴深厚和前景广阔的行业, 这是专业定位的关键对定位行业的选择考验定位者的宏观视角和智慧, 切忌浮躁, 教育和商业毕竟不是一回事, 前者考虑问题需要有更为广阔长远和深入的视角。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高职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但是请注意, 这里的就业导向并不是完全以眼前就业为导向, 而是应该针对区域中长期发展中那些底蕴深厚、前景广阔的行业, 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定位中长期目标的稳健。以分析“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为例。四川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其内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与沿海省份外向型经济特点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差异性较大, 表现在“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 体现出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主基调, 以建设区域物流金融商贸中心为主要目标, 以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为重要途径。从分析这样的区域发展规划出发, 针对国际商务 (或国际贸易) 这样外向型特点显著的专业而言, 除了在以往针对中小型企业进出口一线服务人才的定位基础上, 应该考虑针对服务外包和对外服务贸易中涉及国际商务的行业和岗位, 尤其是服务外包经营模式中涉及国际商务的岗位。例如, 涉及国际服务外包中的呼叫中心外包、物流管理外包, 等等。这些岗位在服务外包经营模式中需要大量了解国际商务基本规则、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劳动力, 企业对工作技能要求层次与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相适应, 这样的工作岗位应该纳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定位的范畴, 尤其是内向型经济省份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范畴, 从而做到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保证在确定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基础上, 应对本区域该产业行业现状进行调研, 系统了解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了解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特征企业有哪些, 未来预计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有哪些。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企业的产值、行业地位、职工数量, 特别是未来对人才储备的构想和急需人才的结构性分析。在选择企业方面, 应注意避免过于集中在大型企业, 因为中小型企业才是人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之上, 才能做到专业定位心中有数, 才能为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提供真正的保证。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消除专业可替代性的关键权衡未来10~20年高职专业是否会被其他教育层次的相关专业所替代, 这个问题实质是专业定位的岗位替代性问题。分析这一要害问题对于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两大类专业从专业名称到就业岗位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类人才有较大重叠, 在经济发展处于平稳甚至低迷时期, 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旺时, 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被本科甚至研究生人才所替代。因此, 找准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岗位定位至关重要。范唯在《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文中指出, 高职院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高校类型, 被称为后现代大学。职业院校应扎根于产业园区、社区居民中, 这是其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一线的基层岗位是其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体现, 因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层次不具备这样的定位。姜大源也指出, 如果高职教育能被本科教育所替代, 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 高职专业定位尤其是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定位应具备现代服务业岗位中的一线性、基层性和普及性, 只有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才能使专业的可替代性大大降低, 才能获得有特色的生命力, 从而为专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一线实际操作和基层小组团队管理岗位应是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定位层次专业定位的岗位应针对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 培养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 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管理意图, 实现企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一直以来, 对高职教育的岗位定位层次有过相当多的讨论研究甚至争论, 争论的核心是高职教育应突出“高”的特点, 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一线策略性管理人才。笔者认为, 这种定位针对高职工科技术类专业是合理的, 但对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则有待斟酌。原因是文科类、商科类岗位的实际层次性不如工科类、技术类岗位明显, 绝大多数商科类岗位一线涉及策略性的管理在实际企业任用中多选择本科人才。而目前高职生源受制于基础素质的限制, 胜任一线策略性管理人才尚有距离, 因此, 根据目前高职文科类、商科类生源的基础素质, 将其定位于高技能一线管理人才欠妥 (注:就高职人才培养涉及生源的分类与专业定位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另文阐述) 。而在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一线操作人员和一线小组团队的管理人员是实现企业管理层面战略意图、实现高新技术应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协调企业内外相关方面的重要纽带, 这样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 是文科类、商科类专业能够接地气的岗位, 并且与目前高职生源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后能够达到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相适应, 从而有助于解决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 专业定位分析要素包括:区域经济形态特点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人才储备需求调研分析, 市场定位差异化可替代性分析, 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岗位群分析。针对目前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现状, 要走出一条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带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专业定位道路, 应当详细分析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的发展规划, 做到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特点相适应, 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规划定位相适应, 与企业发展人才储备的类型岗位相适应, 定位于培养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意图的高技能人才, 从而走出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摘要: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包括:区域经济形态特点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人才储备需求调研分析, 市场定位差异化可替代性分析, 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岗位群分析。高职商科类专业应定位于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 培养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意图的高技能人才, 从而与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规划定位相适应, 与企业人才储备的类型岗位相适应, 走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内涵要素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

[2]林江涌, 吴素梅, 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 28 (4) :102-107.

[3]崔奎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定位探究[J].学理论, 2010 (29) :241-243.

[4]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 2012-02-13.

[5]姜大源.基于教育类型定位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1) :1-2.

商科类专业 篇2

英国大学商科硕士入学条件与美国和加拿大相比相对简单。从总体来讲,英国大学最看重申请人本科阶段的平均分。对英语的要求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区别,如市场营销专业会要求略高,其他专业整体在雅思6.5-7.0分之间,只有极少数专业会要求考GMAT(像LSE、UCL是要求提供GMAT的)。英国大多数商科硕士都希望申请人本科学过相关知识(即有专业背景),但是对于管理类专业,有一些英国大学可以接收没有专业背景的学生。

很多学生误以为英语成绩不够就不能去英国留学,实际上,英国很多大学都会为语言成绩低的学生提供学前语言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在研究生正式课程开始之前达到英语的入学要求。

热门商科专业分类:

英国商科专业可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专业,它是一个类别专业的称呼。英国商科专业包括:

1.金融类,如:金融管理,金融学,银行与金融,会计金融,精算(数学金融,金融工程),保险,投资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税务,社会保障等。

2.经济类,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教育经济,财政学,国民经济,贸易经济,土地资源管理经济等。

3.管理类,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等。

热门商科专业留学费用:

英国大学商科硕士费用比其他学科的费用略高,生活费根据地区不同而不同。学费:英国商科硕士,学制一年,其中MBA的学费最高,一般在18000英镑以上,其它商科专业学费在15000英镑左右。生活费:如果在伦敦、曼彻斯特等物价水平较高的地区,可能达到9000英镑,而英国北部、北爱尔兰、威尔士及苏格兰的生活费则较低,约为5000-7000英镑(看地区而定)。

商科类专业 篇3

关键词:商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实习

商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持续下滑已成了公认的事实, “假”、“大”、“空”似乎成了很多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种常态。轻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实习将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从源头上厘清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及现实困惑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 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 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 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 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 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 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 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 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 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 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 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 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 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 写作心态浮躁。

二、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一) 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 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 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 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 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 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 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 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 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 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 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 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 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 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 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 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 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 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 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 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 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 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 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 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 严把选题关

好的选题能够唤起学生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专长,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总要求可概括为“三个相关”, 即“与专业相关、与兴趣相关、与实习或就业单位相关”。“与专业相关”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与兴趣相关”是论文能够深入完成的持续动力;“与实习或就业单位相关”则是为了增强论文写作的对象性, 此为关键之关键。因为, 如果缺乏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与实践, 仅凭期刊或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 则论文撰写难以落到实处, 更谈不上有所创新。为了实施“三个相关”, 必须强调毕业实习单位的选择性。一般可由学校对实习单位筛选后拟定那些适合学生毕业实习的企业, 并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家庭住址、未来工作方向等因素后协调出合适企业的合适岗位, 当然学生也可经学校核查同意后到自己或家庭联系的单位自主实习 (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同学允许其去就业单位实习) 。

(二) 重视开题时的文献综述和论文提纲的写作指导

首先, 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已有研究状况不仅可拓宽学生对选题相关知识的了解, 也有利于学生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晰自己的写作思路, 并避免学生辛苦写出来的东西与别人重复。虽然不敢奢望本科生在其毕业论文写作中完整地提出全新观点, 但学生至少应该明了其拟研究的领域别人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观点、有哪些不足之处、目前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是什么。忽视文献综述既不利于学生新思想的萌发, 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尊重及严谨务实精神的养成。

其次, 论文写作提纲也异常重要。若指导教师没能在论文开题时及时就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纲进行把关, 就无法帮助学生梳理思想, 那么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和论证结构的逻辑性与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结果学生将极有可能在后期写作中花费大量精力做无用功。毕业论文写作提纲应强调学术规范, 要求论文内容完整, 论证过程具有逻辑层次感和一定的分析深度。毕业论文指导就是要教给学生论文写作和问题处理的一般方式, 使学生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现实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或应用性研究。

(三) 强调论文的调研和实证分析, 重视外文资料的阅读

一篇好的商科类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针对现实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做“解剖麻雀”的细致工作, 为此必须强调深入企业做大量的调查研究, 并对获取的直接数据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学生可以利用毕业实习平台, 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或实地访谈, 并对调研情况在论文中以图表或计量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 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 最终可使论文的研究结论更可信、更具实际价值。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还应督查学生重视外文资料的阅读和借鉴。众所周知, 商科类外文文献一般学术水平较高、前沿性强。阅读外文资料是学生多年来学习外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期间可获取国际上的最新研究信息、研究方法及大量的索引。通过借鉴国外文献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国内问题, 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 并提升论文写作的整体质量。

(四) 规范过程管理, 改进论文质量的评价机制

搞好毕业实习背景下的论文写作必须完善论文指导的全过程组织管理。具体包括:论文写作的动员、论文选题的审查、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答辩、论文写作的中期检查、论文的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其中, 要特别把握住中期检查关。由于毕业论文的时间跨度长, 需要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中期对学生文献的查阅、材料的整理与运用、内容的组织和文章的布局及写作进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动态监控。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还应建立指导教师负责制和匿名评审与答辩制, 并根据学生的论文质量对指导老师兑现制度性的奖罚。

论文质量的评价是约束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最后一道屏障。笔者认为, 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两个, 即规范性和价值性。规范性是指论文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必须符合科研的普遍程序和学术范式, 在内容结构方面一般要求必须有“选题背景-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等主要环节, 在论文形式方面必须注明参考文献, 并力求行文流畅、规整。价值性是指商科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 突出论文研究成果对企业的实际应用价值。鉴于一篇写作规范且有实际价值的毕业论文往往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和读研等诸多场合受益, 因此, 以上做法还将有效缓解毕业生找工作、公务员考试及研究生复试等问题对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欣.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思考和改革研究[J].华章, 2013 (04) .

[2]伍汝辉.高校本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3]刘琳, 杨亦民, 李继志.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J].大学教育, 2013 (11) .

[4]桑大鹏.工商管理类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8 (08) .

[5]孙梅.对指导高校学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 .

商科包括哪些专业? 篇4

商科简介: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读商科类专业,并快速形成了“商科留学热”。

新型商科专业按照“行业”进行设置,更强调行业特质与职业发展技能的培养,比如酒店管理专业,会依照国际高端酒店行业的`特点。

除设置传统商科课程以外,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商科专业招生,都要求学生在逻辑分析、团队合作以及有效沟通三个方面具备潜质。

商科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吸引许多学生和家长们开始关注商科专业,无论创业还是投资,追热门都是一种行业规律,“随大流”是本科群体选择商科的主要原因。

商科类专业 篇5

1 校企合作实践的定位

1.1 校企合作实践的定位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实际的校企合作形式是偏工科的“工学结合”模式, 而这种模式对于商科院校来说不是很适合, 因此对于商科院校而言“商学融合”模式更贴近商科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实际操作形式。

“商学融合”指的就是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按照国家政策, 教育部门要求, 遵循市场规律, 结合行业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 使得“商”和“学”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商”指“商家”、“商人”、“商会”;“学”指“学校”、“学生”、“学生社团”。

1.2 校企合作实践的效果

1.2.1 完善运行机制。

紧紧依托行业背景商务厅、教育厅等职能部门, 建立营销职业岗位人才供需信息库、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公司等;定期组织开展人才、技术、心理、就业、创业培训讲座和校企文化交流等活动。

1.2.2 解决营销实践问题。

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难题, 解决学校教学教育目标难题, 破解营销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市场人才供需矛盾。

1.2.3 构建和谐的发展平台。

展示“商”、“学”结合;成为职能部门的得力助手;中小企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伙伴;谋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平台。

2 校企合作实践的途径

2.1 通过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2.1.1 已有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通过对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深圳、济南、杭州、青岛等地的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 常用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这些:

(1) 企业配合型、校企联合型、校企实体合作型;

(2) 信誉合作型、契约合作型、法人合作型;

(3) 定向委培型、教学指导型、资源共享型、合作办学型、赞助设奖型、就业优先型;

(4) 产教集团型、国有企办型、股份合作型;

(5) 行业合作型、企业合作型、社区合作型;

(6) 本地校企合作型、跨地区校企合作。

2.1.2 创新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在前面基础上, 结合商科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分析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公司制合作实践教育模式”。其特点:

(1) 有机融合“公司制”、“合作教育”、“实践教学”。

(2) 需求至上, 能力为本。由企业需求—学生需求—选择配置学校资源要素和企业资源要素—培养核心营销职业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3) 角色交互兼容。学生的角色是学校学生、实训公司员工、合作企业员工;教师的角色是学校教师、实训公司顾问、合作企业顾问;企业的角色是用人单位、实训公司伙伴、学校职业顾问。

(4) “教、学、做”结合。为学而教, 为做而学, 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2.2 联合有营销技能实践项目支撑的校企合作伙伴

商科类学校要以营销技能实践项目为基点, 谋求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实践教育伙伴关系。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先后与四川省营销学会、中德安联集团四川分公司、成都菊乐有限公司、成都坤宏集团公司等建立伙伴关系。

2.2.1“远期式”的校企合作实践战略伙伴关系。

这种模式主要采用逐渐渗透的形式, 将企业项目一步步融入教学计划, 最终实现校企的全面合作, 但是这种模式合作期限较长, 初期成效比较缓慢。

(1) 依托四川省营销学会。依托学会, 与企业职业经理人合作, 将“营销实战技能训练”植入教学, 着眼于人才培养, 让学生在三年级分流。

(2) 结合中小企业和学生社团。通过组建的由学生自行管理, 运营的实训公司, 从2009年到2016年举行了八次营销实战大赛、六次营销策划大赛、三次创新创业大赛、一次校园超市设计大赛等, 着眼于培养调查、沟通、策划、推销、谈判、危机处理等能力。

①2011年4月, 推出实践项目“2011年营销实训大赛”。有“足下生风”、“花样年华”等38个团队参加比赛, 直接培养学生165人。

②2012年4月, 推出实践项目“2012年营销实训大赛”。有“marketing”、“亮装”等69个团队参加比赛, 直培养学生248人。

③2012年11月, 推出儒商杯市场营销技巧大赛, 近300名学生及学生代表参加, 并有成都坤宏动物药公司董事长等企业家评委, 活动精彩激烈。

④2013年4月, “2013年营销实训大赛”。有“席卷天下、小蜜蜂”等87个团队参加比赛, 直培养学生500人。

前后共有300多个团队参赛, 有成都坤宏集团、四川移动温江公司等30多家企业赞助;有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观摩。成都日报、天府早报、成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现场采访并报道。

(3) 选择成都菊乐股份有限公司。与职业经理和业务骨干合作进行“快速消费品营销技能训练”。

(4) 选择中德安联集团四川分公司。合作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 在2009年8月, 培训40名学生有5人通过保险代理人考试。

(5) 选择中国阳光保险集团。由企业提供程控交换等设施, 学院提供培训场地、学生等资源;合作进行“电话行销”驻场营销培训冠名班。2009年6月已经成为该企业全国五个合作伙伴学校之一。

2.2.2“即期式”校企合作实践战术性伙伴关系。

主要特点在于:校企嵌入式合作, 项目不一定融入教学计划, 实行项目分期合作, 期限较短, 成效显著。

(1) 选择“英语周报”四川地区发行商。由学生创意策划, 实施2012年9月“英语周报”的推介、征订、送报项目, 完成9000.00多元的销售收入。

(2) 选择21世纪不动产温江分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房地产营销人员技能培训”, 2014年10-11月, 有15名市场营销学生参加了培训及就业。

(3) 选择全家便利店。合作开展成都市区全家便利店选址市场调查实践项目和人才培养订单班方案。

(4) 选择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实施“熊猫卡”品牌战略和推广战略, 参与国家级市场营销大赛, 获得全国三等奖。

(5) 选择成都坤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赞助2010年儒商杯市场营销技巧大赛, 同时选拔19名学生培训动物药业知识后, 录为新员工, 迅速成为营销骨干。

3 校企合作实践的特色

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应该具有鲜明的实战特色。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实施的公司制合作实践教育模式为例:

3.1 企业特色

3.1.1 公司架构基础化

学生按照公司法自行组建实训公司, 招聘学生员工, 严格按照公司架构进行设置。经过市场调研、项目论证、立项、实施、评估等, 提交调查报告、项目策划书、个人实践手册;校企共同考核。最后, 指导教师给定学分报酬和企业给予“提成制”的经济报酬。

3.1.2 公司经营管理化

在公司制的基本框架下, 企业、学生、教师、学院四方联动, 追求社会效益下的利润最大化。

(1) 学生负责公司执行层。制定公司规章制度;进行项目立项、实施、评估;人员招聘、团队管理;薪酬分配。

(2) 教师负责公司决策层。负责专业教学及公司指导、规范公司行为、协调公司各部门、进行风险管控、负责监督管理等。

(3) 学院负责资金筹集与管理。学院进行初期投资, 或者作为股东进行初期筹资;盈利分期偿还投资, 或按股经董事会同意后利润分配。

(4) 公司负责产品供应。公司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 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3.2 社团特色

学生因职业愿望集结在实训公司。既遵守学校制度, 又遵守实训公司制度, 还要遵守企业制度。实训公司成为总代理人, 担负着除了学校学分考核、企业绩效考核外的集结、分散、沟通、协调、日常考核等重要任务。

3.3 学生主体性特色

学校或企业把项目交给实训公司组织学生。学生自由选择、自愿组合集结, 主动合理运用学校资源, 按照市场运行规则, 实施项目管理制。在有学分报酬和经济报酬的全真经营管理环境里,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培养营销实践能力。

3.4 创业教育特色

实训公司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真实流动的情况下, 展开虚拟营销实践和现实营销实践, 实施创业教学。

3.4.1 实训公司负责策划举办营销策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之星大赛和儒商杯市场营销技巧大赛等。

3.4.2 实训公司利用校园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进行《网络营销》课程创新, 锻炼和提高学生网络营销实践能力。

3.4.3 依靠实训公司平台, 市场营销教研室重塑课程体系。

新增《商业实践》、《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课程;对《商务策划》、《推销谈判实务》、《商场促销》、《商务沟通》、《综合实训》等进行课程改革, 锻炼和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

4 校企合作实践的程序

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公司制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其运作机制就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 有效配置市场资源要素。

4.1 学生自愿向实训公司提出营销实践教育活动申请, 接受专题培训

学生参加由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学校管理人员、校友主持的讲座: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招聘应聘、职业道德、企业用人要求与特点等。

4.2 学生开展市场调研活动

实训公司组织调查研究活动, 了解“工学交替”合作项目;了解企业的市场需求;寻找市场机会;寻找雇主。

4.3 明确需求, 集中参加面试, 洽谈选择合作方式

根据企业面试要求, 实训公司集中组织学生, 提交工作申请和简历;学生面试后自己决定是否签约;或者自己独立签约、或者通过实训公司团队签约。

4.4 签订合作协议

分类明确学生、实训公司、学校、企业、第三方的权利和责任。实训公司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1) 学生给实训公司、学校、企业签订营销实践承诺书 (一式三份, 具有同等效力) , 保证遵守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

(2) 学生自己独立签订协议书, 履行合同职责;学生自己承担保险费用, 企业负责学生法定假期和工伤期间的工资。或者企业只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书, 学校委托实训公司完成企业协议。

4.5 实地考查

学生在合作实践教育期间, 接受实训公司和企业的双重指导。实训公司委派指导教师、学生代表至少进行一次实地考查, 并与企业项目主管一起管理学生。

4.6 成绩评定

实践结束后, 学生提交实习实践报告、个人工作总结以及企业评价, 专业指导教师评定实践成绩, 给予学分。

5 校企合作实践的注意事项

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应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 重视开展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大力宣传推广公司制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使其更具执行力、更具广泛影响力。

5.1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公司制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特别重点加强对学院实训公司的建设力度、确保实训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5.2 加强学生教育。

按照有偿、互惠、共赢原则, 培育学生, 具有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保护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权益。

5.3 注重营销安全防范。特别是企业、学生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问题, 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企业项目管理部门齐心协作。

5.4 提升合作层次。校企合作营销实践由浅层次的促销服务、礼仪服务、货物流动逐渐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6 校企合作实践的结论

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应该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中心, 以业务流程为线索, 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为路径,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展开“点、线、面”和“项目、学生、企业”的工作, 全面完成“学校、实训公司、企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与工作任务的深层次结合。

摘要:根据市场调查,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结合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论证了校企合作实践的定位、选择、特色、程序、注意事项, 探索提出了“公司制合作实践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营销,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 2006 (9) .

[2]王敏晰, 王新庄, 李志刚.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 2011 (9) .

[3]杨晓云.校企合作共建“双辅导现场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 2013 (23) .

[4]冉超.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共同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2015 (6) .

商科类专业 篇6

1、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目标方面还是延续了现代传统体育的教育思想,把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放在首位,还没有在此基础上和学生的现有专业、未来的就业导向所需要的身体、心理素质相结合,来设定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高职体育特色。

(2)课程设置单一,体育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兴趣与职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教学内容方面还是一种普适性体育教学,上课内容不分专业,具体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武术套路、太极拳等,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和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导向相结合,这种普适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院校中教材从实质上来讲也为普适性教材,而且利用程度低,造成教材资源浪费。教材内容上基本上未提到高职院校的各专业,更谈不上与专业结合,与未来的学生就业导向相结合,教材发下来后,大多同学们基本上原封未动,给学校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4)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学历结构低,特别是相对于其它的学科教师来讲科研水平差,院校对体育学科的科研水平重视不够,对教师的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后天的培养。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因素。

2、高职教育大类专业体质要求特点(以商科类院校主要专业为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的专业目录,结合商科类高职院校各职业岗位工作劳动时的主要身体姿态,相对地将商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主要专业分为五类。

(1)坐姿类(静态)对应主要专业为:财务管理、法律事务、会计、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证券投资、税务电子商务、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装饰艺术设计、资产评估,静态坐姿类的主要职业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主,是以指、腕为主要工作部位,并且持续工作,常处于静止状态,身体活动范围比较小,工作的准确度要求高,大脑、心理和视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户外活动比较少。

(2)站姿类(静态)对应的主要专业为: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等,此类专业的职业特点为:处于长时间的站立姿态或躬身工作状态,身体活动范围也是比较小,工作体力耗费少,主要是精神紧张。户外运动相对比较少。

(3)变姿类(流动性)对应的主要专业为: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保险实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硬件与外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此类专业主要职业特点是全身参与运动,直立行走时间长、社会交往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动作复杂,鞠、弓、立姿都有,工作环境也相对复杂。

(4)车间操作类:对应的主要专业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冶金技术专业等专业,此类专业主要职业特点是重复性的动作比较多,全身性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强度大,固定重复用力,动作复杂,蹲、弓、立姿都有。

3、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体育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重组和更新(课程项目开发)

(1)坐姿类(静态)由于其职业特点,手、腕、大脑活动较多,视力影响较大,下肢活动较少。可以根据补偿性原则,相应的从职业实用性角度和保健角度安排一下教学内容:跳绳、慢跑、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健身操、太极拳、颈部运动、眼保健操、颈肩背部按摩等。

(2)站姿类(静态)根据其职业特点,长时间的站立姿态或躬身工作状态,容易产生腰腿肌肉僵直下肢静脉曲张及心血管疾病,相应的从职业实用性角度和保健角度安排一下教学内容:定向越野、武术、慢跑、体育舞蹈、篮球、瑜伽、形体台阶跳、连续蹲起、艺术体操、下肢以及腰部按摩、太极拳、游泳等。

(3)变姿类(流动性)职业由于直立行走时间长、社会交往多,劳动强度大,耐力要求相对比较高,容易患胃病、心血管病,可以安排以下教学内容:中长跑、健美操、定向越野、篮球、排球、武术、网球、推拿按摩等。

(4)车间操作类职业由于耗费体力比较大,重复性的动作比较多,腰部四肢易疲劳。一般安排一些长跑、球类运动、技巧、力量训练、太极拳方面的内容。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高职教育大类专业体质要求的特点,从而对高职体育教学进行课程项目开发,在今后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教改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适合度,教学内容,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

[2]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

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透视 篇7

由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因此,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岗位技能要求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就成为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产学结合开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基本途径。产学合作能力创造的独特价值也就成为商科类高职教育区别于商科本科层次教育以及在同类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一、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现状

产学合作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这种合作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资源和能力,实行课堂教学与职业活动、工作环境有机结合。由于商科类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岗位群,其行业特点表现为岗位群大且复杂,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不仅面向服务业,还要涉及制造业及其他行业中的相应服务岗位,相应行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就存在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技能的运用在服务业中尚未有某种行业客观标准,岗位业务对象是复杂的人而非简单的物,因而岗位技能和知识是一种半结构化系统,含有大量“软性”智力技能,不像工科那样有程序化的工作范式。基于这样的行业岗位特征,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顺应商科类人才需求或岗位群的要求,重视智力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实践,形成以隐形知识为基础的、知识递进积累、综合能力自我提升的办学模式。

对照德、日、美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模式,审视我国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看到,商科类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培养人才方面仍有一些明显问题,如课程模式表现为学科体系性强、教师知识老化和科研能力弱、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功能单一和简单化、静态化、滞后性以及缺少产业界真实工作信息等结构性问题。笔者在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商科类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的商科类高职院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借助产业界力量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院校在对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能力锻炼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最终推出适应产业界需要的人力资源。该模式的主体和内容构成凸显了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的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实践性教学重要化以及人才培养技能化的特征,体现了产学合作办学的成效。

二、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基本模式存在的不利影响

1. 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路径依赖的影响。

“路径依赖”最初由保罗·大卫在1985年提出,诺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指出由于某种原因率先形成的制度和结构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其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固化”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之下;而某种更优良的机制却可能因与原制度和结构的差异而获得较低的认同度。上述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基本模式,其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在高职院校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初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预期作用,但忽略了不同商科院校在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具有的特征差异,而这种差异或变化将影响产学结合制度和结构的变迁。

2. 显性职业素质养成固化性的影响。

商科类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中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均是按照企业的“普适性”要求开展训练,目的在于养成专业技术岗位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巧和能力,这种陈述性、程序性的显性知识和专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产学结合基本模式侧重在这一方面提供了固化性的培训教育,但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维度的多变或不确定时,仅凭显性的职业素质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职业素质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知识和素养来解决现实问题。而这些运用显性职业知识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体会、感悟和经验等隐性知识和素养,在基本模式中是被淡化甚至是被忽视的,很难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加以传递和掌握。

3. 师资队伍同质性的影响。

在产学合作基本模式中开展的培训教育依赖的大多是“学院派”教师,他们拥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但缺乏丰富的经济活动经验和感悟以及与业内同行交流而积累的隐性职业素养,因而无法完成该类知识和素质从传授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学习者在该种模式中因不具备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力强的教师或同伴以及提供技能训练的适宜环境条件,所以无法实现隐性职业知识和素质的获取。在办学体制以政府为主导形式的情况下,学校很难单方面克服制度障碍而去解决学校向社会开放、从企业招聘教师、企业从业人员到大学进修等人才培养和交流的现实问题。

4. 校内实训不系统的影响。

商科类高职院校按照产学结合要求建立了一批“模拟公司环境和业务流程+电脑+软件”的仿真型校内实验实训室,通过人机对话,学习者模拟实战训练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缩小与企业的距离。但在实际中,校内实训并不能系统性地按照企业管理或运行模式真实运作。在面对传统的管理流程和模式的“再造”或创新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时,无论是传授者还是受教育者在现有模式的训练环节中,能够收获的企业工作模式、环境、企业行为意识都距离“神形音”齐备的真实职业活动甚远。

5. 顶岗实习基地长效双赢合作机制淡化的影响。

在基本模式中,商科类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校外顶岗实训基地,作为学生进行校外实习的实训和工作场所。但企业因缺乏经济效益的驱动力,许多时候是作为旁观者,并未主动建立健全企业培训与指导制度,顶岗实训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目标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计划,产学结合仍处在学校向企业供应毕业生的初级阶段。

综上所述,现行基本模式虽有产业界的参与和实践性教学的实施,但尚停留在较低层面。产业界是被动地介入商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距离美国、日本等国家“产学研合作”中形成的“企业内职业教育”、“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研究课程和职业标准”、“企业资助高校科研”等创新伙伴关系和互动与合作的良性循环差距显著,政府的保障作用更是微弱。

三、找准结合点,推动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升级

企业发展需求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实现产学深层合作的结合点。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为企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员工培训活动,以“订单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贴近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人才,夯实企业的基础环节,是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前提。

走产学合作道路培养人才,其本质是要求高职院校走出校园,走向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商科类院校在对产学合作进行顶层设计、潜力挖掘和实施模式升级时,应把行业企业放在重要地位,与企业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以“院校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环节,企业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目标,形成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企业需求为主导的产学合作办学机制和体制,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完成“适应需要,主动融入”的产学合作模式升级。

1. 创建多元化的实践联合体,提升合作办学的层次。

商科类高职院校应主动邀请企业集群中的领导型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共同把握办学方向,按照社会需要以及企业岗位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与技术、规模相适应的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开发实践性教学力度,搭建一种有共同组织文化和支撑系统的多元化实践联合体。商科类高职院校多元化的实践联合体,应用“集群”的视角开展建设,脱离制度设计和组织结构的路径依赖。通过联合体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政府政策的帮扶和保障,整合资源,产生“集群效应”,实现互惠多赢。通过多元化的实践联合体的共同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面对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设施装备和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和任务时,学会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锻炼服务业岗位群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联合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观摩和模仿也能有效促进学习者显性职业知识和素质的运用,获得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质。同时商科类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不断供应也有助于地方和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

2. 培育内生性优势,驱动产学研结合。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动日益频繁,商科类高职院校因其专业及课程必须满足较强的适用性、现实性和动态性的要求,因而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其实现途径主要是产学研结合。随着产学结合进入深层次,商科类高职院校有必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线,引导激励教师从事商贸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如加盟企业的策划团队或咨询管理小组,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培育产学深度结合的驱动力。通过应用性项目的开展,推动教师了解掌握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良好的企业行为意识、提升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行业企业或政府决策机构发挥的“智囊”作用也会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的产业影响力。

3. 建立全真基地,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

商科类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建设全真型甚至适度超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夯实产学结合的基础。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引进来”,利用学校的场地和设施引进地方品牌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学习者可在其中进行职业训练,实现“企业进课堂”;二是“走出去”,利用地方企业对商科类优秀技能人才的渴求,与企业签订顶岗实训协议,实现“课堂进企业”。两种建设途径都能保证实践平台贴近真实的企业环境,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训练服务业岗位群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规避了普通仿真型实训室的单一专业技能训练。另外,训练内容上也能实现真实性和系统性,改革传统“封闭”型的实训教学模式,突破“纸上谈兵”、“显性、单一技能”职业素质固化性养成的瓶颈。

4. 建立交流合作通道,助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商科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与行业企业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行业和协会的工作情况通报会、业务培训等活动,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了解行业企业最新业务动态。同时,面向企业聘任“能工巧匠”,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邀请企业和企业家进校园,必要时开设假期课程。鼓励教师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等复合方向发展。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人员交流和培训,共同组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异质化的“双师”教师队伍,提升产学合作实效。

5. 培植与社会经济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孵化新生代企业人。

增强学生驾驭市场经济活动的意识和行动力是商科类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最终目标。院校可以在第二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如吸引面向青年消费者的企业或中小企业进校园与学生社团联手,举办“市场调查分析与营销策划大赛”、“外贸企业单证制作比赛”、“校园商品展销会或产品推介会”等活动,进行职业知识和素养的推演,尽早完成职业定位,为学生与企业实现双赢提供活动平台。定期邀请企业家或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经济形势分析”、“职业规划”、“行业发展动态分析”、“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等报告或讲座,让学生拥有了解社会、体验企业文化的窗口。通过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培育和积淀,促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孵化基地的建设。

摘要:产学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基于现代服务业岗位群对人才“软性”智力技能等的特殊要求,目前较为普遍的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基本模式存在的路径依赖、显性职业素质培养途径固化以及实训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商科类高职院校有必要找准产学结合点,通过创建多元实践联合体、培育教师科研综合能力、完善实践平台等策略推动产学合作模式的升级,走出一条开放式的产学合作道路。

关键词:商科类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升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王明舟.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08).

[2]应智国.商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战略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08).

[3]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文件.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商科类专业 篇8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杰克·韦尔奇曾指出:成功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为立足点, 以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 使学校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原动力,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性”是高职教育的能力特征, 是高职教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和立身之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复合型, 其内涵核心表现为面向某一职业群体, 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支撑的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造。同时, 高等技术性人才须具备以下“应用性”特征:第一, 具备现场性——强调高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 具备操作性——强调高职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 具备复合性——强调高职学生要通晓两个以上职业岗位的一般知识和常规技能。由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知识与能力培养由专精向广博发展。

为此,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征, 必然要为不同学生群体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空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规格的需要是多样化的,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类型、更人性化、更合理化的教学模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应该加强通用能力的培养。

“通用能力”是现代职业人都需具备的、在各种职业都能普遍使用的能力。加强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各国从本国教育发展目标出发, 细分通用职业能力具体内容, 研究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具体途径和方法, 将通用能力培养深入课程、教学和评价领域, 比较具有代表的有:

1.1 德国“三大关键能力”

德国学者从能力性质角度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一种不受时间及专业限制的终身学习能力, 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核心本领。关键能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关键能力, 指从事各种专业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二是方法关键能力, 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三是社会关键能力, 指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动能力。

1.2 英国“六项核心能力”

英国制定了核心技能的国家标准体系, 由六项核心技能组成, 分别是: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美国“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

美国劳工部归纳美国各行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并提出, 劳动者需具备的三项基本素质和五项基础能力, 其中三项基本素质是:听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五项基础能力是: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

然而, 区域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潜在制约着各地区、各专业高职院校通用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途径与方法。各地区、各专业在对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上, 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力结构和经济效益, 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 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商科类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 以商业管理类综合性通用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 既传授商业理论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 又注重管理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技能, 教学过程贴近商业管理实践, 培养学生的商业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 以个体重点发展为出发点, 充分尊重个体的选择自由, 有针对性地开发个体潜能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通用能力培养, 与商科实践结合, 在不同经济区域与社会制度下具有普遍性, 但在具体实施上具有差异性。

我国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一直探索着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 重知识传授、轻实际参与的问题, 使得学生不仅对实践活动缺乏感性认识, 且缺少必要的专业能力, 导致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 在短期内很难发挥作用, 施展才能。如何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是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对通用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 商科类高职学生所需培养的通用能力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 是组织教学, 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明确商科类高职学生所需培养的通用能力, 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南。根据商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需具备以下方面的通用能力:

2.1 修身, 即自我发展能力

人首先是社会存在, 然后是职业存在。高职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最基础在于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 应该做到修身, 即道德与法律的认知、评价与规范。要求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岗位》为基本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理想、伦理道德、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社会民主主义法治教育, 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其次, 学生不仅要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更要打好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就业弹性, 即培养迁移能力。所谓迁移能力, 就是指获得知识与信息、具备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应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可或缺。

2.2 齐家, 即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 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成员, 不仅要有个人能力, 更需要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队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对于管理者, 必须具备组织和号召团队的能力, 能带动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任务或目标。致力于成为领袖人物的, 应该积极培养领导力, 作为个人, 应帮助管理者更高效地实现团队目标。

团队协作, 要以有效沟通为前提。为此, 掌握与他人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除传统的听说读写沟通方式外, 对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沟通方式成为必需。另外, 国际化全球化趋势, 要求沟通语言不仅局限中文, 掌握外语对拓展沟通实属必要。畅通的沟通是组织中信息交流和决策的基础。

2.3 治企, 即资源使用及管理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业类组织管理者是商科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组织足够的资源, 有效使用各种资源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最重要因素, 提高资源管理能力, 是商科类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强调资源配置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譬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管理等。同样, 在对人财物等资源使用及管理过程中, 运用现代化管理工具, 如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必不可少。

2.4 运筹, 即运营管理方面能力

作为商科类学生, 运筹帷幄的能力必须具备。做好组织运营, 须着手两方面, 一方面是注重顾客和质量, 成为占领市场和成功的关键, 为此, 学生有必要接触到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认知及市场调研等专业通识类课程。另一方面是做好组织营运管理, 必须注重长期发展及做好变革与创新。不能把技术应用型人才简单理解为执行性人才, 特别是经营管理类学生, 加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3 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不足

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合理的能力结构。高职院校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实用性, 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让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 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 相互统一, 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但目前商科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上存在不足, 即预期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时实际能力水平间产生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专业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 高职教育重心集中于职业特定技能培养, 但对于通用能力培养, 未能突出专业性, 与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程度不高, 未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通用能力的培养, 应该根据产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特点, 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上发挥各自的优势, 创造各自的特点。以浙江商职院连锁经营专业为例, 根据教育部相关课程规定, 开设的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关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与高中时期无差异, 曾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对此内容早已掌握, 对此类课程积极性不大。该类课程由基础部教师讲授, 无论工科学生还是商科学生, 授课内容基本一致。使得商科类学生未能获得针对在商业经营中的道德认知与评价能力的培养。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异常活跃, 各类商业活动中出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有待学生探讨和关注, 若未有专业与地域针对性的开设道德素质类课程, 必然导致商科类学生在商业道德认知与评价知识体系与实践中的缺失。

又如针对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两项基本技能, 即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连锁管理专业在课程中设置《高职高专英语》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商科学生应在这两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应用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应针对商科类学生的特点, 增加有关商务英语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教学课时, 强化情境使用训练, 提高商科学生的商务英语与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保证就业需要。但是目前就这两门课程, 无论从教材选择还是教师授课, 都未能较好地体现商科特点与要求。

3.2 课程体系与通用能力培养契合度不高

浙江商职院连锁管理专业积极构建“工学结合、岗位轮替、能力递升”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 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 通过基层岗位、主管岗位及店长岗位全过程培养, 实现岗位和能力的递升, 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店长职业岗位能力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 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通用能力递升需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然而, 目前专业教学安排定的太细, 压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学生需求的通用能力, 如自我发展能力, 即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 未能在课程上很好地体现。又如培养学生团队沟通能力的沟通技能实训课程, 被安排在第三学年授课, 但届时大多学生因参加订单班直接在企业顶岗作业, 未能在校内事先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及行为技能训练, 对于学生从事连锁经营管理职业的沟通与交际综合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影响。此外, 针对提升资源有效管理及组织营运能力方面, 目前开设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营销心理学》、《企业会计》等课程。此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为学生掌握连锁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 提升职业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很好领会课程内容与提升资源有效管理能力及组织运营等综合能力培养的关联性, 或者说教师在授课内容与形式上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通用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与学习目标间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踏入社会时一时手足无措。

3.3 对通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与实际能力水平不匹配

通常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通识类教育课程体系考核时大多采用期末书面考核, 即对教材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卷面考核占大比重。通过这样的测试, 很难正确评定学生的通用能力水平。同时介于教学资源的约束, 对通用能力的评价, 即能力内化和行为素养状况的评定无法实施与达成。因此, 大学生通用能力的评定最终成为一场应试考核。

3.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通用能力培养中的介入不深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 通识类课程通常被安排在第一学年, 通过“教师—教材—粉笔—黑板”的传统教育模式, 加以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大班化教学使得学生实践操练的机会大大减少。同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在该类课程中很难介入与实施。通常, 学生在第三学年订单班教学时才深入企业, 接触职业岗位, 而第一学年的课程, 几乎都在教室内完成。企业职业岗位介入, 针对通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未能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来进行系统设计。没有将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贯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校企双相推动、双向管理、产学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未能在通识类课程中很好地体现。

4 有效提升商科类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4.1 按需构建课程体系, 结合市场特点和专业需求调整课程

商科学生所需具备的通用能力, 既要符合商科专业特点, 又要结合社会制度及区域经济、文化对告知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对于商科类高职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力结构和经济效益, 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上, 除了现行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必修外, 针对商科类学生需要的通用能力培养, 应调整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如《中外商界精英精选案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社会热点问题专题报告》、《社会道德状况专题调研》等促进自我发展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组织行为学》等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课程。如《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有效提高资源管理的能力。如《运筹学》等提升组织运营能力的课程。同时, 应该根据通用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规律来进行系统安排课程, 不能机械地将通识类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教学。

4.2 有针对性的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力度

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类课程也需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定教学组织方案, 融入“工学结合”的高职特色教学模式。以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的思想政治课程为例, 理论教学要一改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将道德能力的培养放到企业、放到职场。政治思想教育, 要以课堂教育为基础, 通过创设情境教学, 传授理论基础知识, 同时紧扣时政热点, 提出实践性、前瞻性课堂让学生调研、讨论、思考,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结合学生职业技能, 开展校企合作, 开发第二课堂, 通过学生在企业职场中的社会参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确乐观的处世态度、健康的心理、社交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企业, 建立通用能力教育联动机制, 形成完整的功能教学体系。

4.3 制定多元化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机制, 有效评价学生通用能力水平

针对通用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 其考核应该着力考核学生的能力认知、内化和行为素养, 减少期末书面考核的比重, 加大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 (如发言、演讲、问答等) 、参加校内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能力评价的考核, 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及能力的测试, 引进学生自测及企业测评环节, 多方位、多渠道、全过程地评定学生的通用能力。

4.4 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

目前通识类课程教师多为基础部教师, 无论商科类、工科类学生, 均由基础部思政教师担任教学, 未能针对学生专业需求的通用能力培养。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 在通识类课程教育中融入“工学结合”的职教手段, 关键问题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通识类教师不应只是传统概念中的基础专业教师, 要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职场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场能力培养和锻炼。同时要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 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要给予奖励, 要从机制上确保优秀的兼职教师乐意来学校兼职, 而且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给商科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带来社会、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促进学生有针对性的社会职业人培养。

参考文献

[1]乔刚.高等职业院校通用能力教育思想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 (2) :18-20.

[2]郭祖全, 季春, 张书征.论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大学生能力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J].网络财富, 2010 (5) :62-64.

[3]陈腊文.浅谈大学生通用技能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J].新课程研究, 2009 (12) .

[4]陈萌茁, 马妙明.探讨以能力为基础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 2010 (27) .

[5]卢晓春, 胡昌送.突出发展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94-98.

[6]汤霓, 石伟平.我国通用技能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 2011 (19) :43-47.

[7]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姚寿广, 经贵宝.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以南洋理工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商科类专业 篇9

一、独立学院商科类毕业论文的特点

独立学院商科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与理工类学科相比, 经济管理类论文的最大特点是研究对象涉及人的因素。从经济管理研究特点看, 研究的前提是需要从社会现象中发现专业性问题, 因此调查和收集资料工作对研究和论文写作显得比较重要, 研究中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工作量较大。商科类毕业论文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等特点。

二、影响独立学院商科类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学生与指导教师主观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 独立学院受师资数量的制约, 一名导师需要指导多名学生, 再加上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 造成教师对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 有的学生心存侥幸, 随意胡编乱造甚至抄袭, 应付指导教师, 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 毕业阶段环境因素的影响。

应届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 在最后一学期还需要找工作就业、考研或者准备出国, 时间紧, 压力也大。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寻找就业机会或考研上, 最终选择仓促完成毕业论文, 从而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三、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为提高独立学院商科类毕业论文的质量, 可以从前期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期控制三个阶段入手, 进行制度化管理。

(一) 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期控制。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专门的训练, 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夫,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之前要对毕业生进行专门培训。一是要加强论文撰写训练。论文撰写人不仅要了解论文的撰写要求, 还要加强写作训练。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安排论文写作讲座课, 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二是选取适合的毕业论文指导书, 解决毕业论文撰写的关键问题。

(二) 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

1.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商科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毕业实习兼有实习和收集资料的双重任务, 它不仅是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而且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 能否脚踏实地地深入实际进行实习, 能否全面、详细、充分地占有资料, 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以及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 因此, 必须对毕业实习严格要求, 加强管理。

2.加强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检查指导。

毕业论文质量高低与指导教师是否认真指导有高度相关关系。学校教务部门不仅制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条例, 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 重点在建立详细的指导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奖罚措施, 鼓励和督促指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检查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去。

(三) 毕业论文的后期控制。

1.认真组织毕业论文答辩。

通过答辩可以了解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 了解论文的研究深度、广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综合考核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达到毕业论文的答辩目的, 要求答辩小组的所有答辩教师必须提前审阅该组的所有论文, 认真准备将要提出的问题, 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论文提出自己的建议。对论文质量不高、回答问题针对性不强的学生应要求其按答辩小组的要求修改并进行二次答辩。

2.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

从以往情况看, 由于很少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而影响到毕业, 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因而论文质量不高。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可以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 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3.实行指导教师答辩回避制。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应用平台论文下一篇:发展性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