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勘查类专业(共8篇)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1
职业学校资源勘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身体素质,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艰苦奋斗、坚韧不拨的优秀品质,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级地质工作者, 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识别及地质编录的基本技能, 熟悉区域地质、矿区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胜任矿产勘查基础工作且具备编写常规地质报告的能力。
要实现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都已经相对滞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改变观念, 积极探索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尤其野外实训教学环节的探索创新更加突出。对于中职学校, 基本技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 实训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传统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待改革创新。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方式纷纷涌现, 但都不够完善。近几年来,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依据新的客观现实,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 实事求是, 积极进行新的探索, 与勘查企事业单位合作, 成立了地质职业教育集团,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形式, 对传统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创新, 形成了较好的野外实训教学新模式。实践证明, 效果良好。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政策, 为资源勘查类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
(一) 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及其背景。
职业学校资源勘查类专业主要有地质调查与找矿、国土资源调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工程技术等专业, 其中, 地质调查与找矿是资源勘查类核心专业之一, 这些专业的实训教学部分有许多共同之处, 也是郑州工业贸易学校传统特色专业。本文以该专业为例, 对其实训教学环节探索改革进行论述。该专业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按先后一般由三种性质的野外实训教学环节组成:一种是初级专业基础课后开展的专业认识实训教学, 简称普地实习, 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认识和研究;第二种是专业基础课结束后开展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训教学, 简称地质填图实习或生产实习, 主要是模拟1:5万地质填图而进行, 主要任务是针对专业要求的各种基本技能进行训练;第三种是专业课结束后开展的知识、理论、技能等综合训练的实训教学, 简称毕业实习 (包括设计或论文答辩) , 主要是模拟矿产普查而进行, 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种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各实训教学环节都是统一组队, 即学校统一组织实习队, 由队长、技术负责、辅导教师、后勤管理及实习班级等组成;统一到登封实训基地实习;统一制定实习计划, 包括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时间、考核标准等。这种模式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背景。学校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计划”内的, 与“计划”招生、教学过程、分配就业等都是相匹配的。
(二) 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简析。
实训过程中, 把学生分为若干实训小组, 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组织安排小组之间的各种有益活动, 如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运动项目竞赛等,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沟通协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可以提高师生的人身安全保障程度, 野外实训, 安全隐患较多, 如山路崎岖、滚石、悬崖、雷电、山洪、酷暑等等, 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各项实训内容, 突发事件极少, 带队教师非常熟悉实习区的人文地理环境, 即使偶有突发事件, 也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妥善处理;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有效降低实训成本, 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完善, 是学校几十年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齐全, 是师生实训生活的基本保障;中岳嵩山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现象非常丰富和典型, 是名副其实的培养地质人才的摇篮, 是资源勘查类专业进行实训教学的天然宝库, 许多老一代地质学家都曾在嵩山进行过科学考察和研究, 温家宝总理的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在此完成的。同时,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深入, 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越来越不适应, 尤其实训教学模式暴露出的矛盾更多, 急待改革创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撑。矿产资源供应紧张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作用已日益凸显, 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然衍生出对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 多年来, 地质行业就业形势很好, 行业收入也比较高。一方面, 地质类生源年年爆满, 毕业生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则是, 教学资源却存在严重不足, 专业教师引进困难, 由于待遇等原因, 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不愿到中职学校就业, 从行业引进专业人才, 更不可能, 专业教师不但不足, 还存在断层, 缺少年龄在30至40岁的骨干教师, 双师型教师更缺, 尽管学校克服各种困难, 努力引进, 有所改善, 然而效果不佳, 招生高峰时期, 师生比曾接近1:100。教学设备方面, 由于国家对职业学校投入不足, 多年来, 设备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野外实训必需的传统三大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理应人手一套, 现有的多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 且多数磨损严重, 根本满足不了实训需求。新的地质装备———手持GPS、掌上电脑和数码相机等, 在现代地质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引进并满足教学实训需要更无从谈起。进一步讲, 由于注册招生, 生源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 尤其缺少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等问题。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教学实训主要是在野外, 特点是:地质观察路线长、观察点多、观察的典型地质现象较为集中, 山高路远、地形崎岖, 教学现场空间不理想, 在野外实训现场常出现“放羊式”的现象,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传统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内容与行业现实也存在脱节现象, 学校归属改变了与行业唇齿相依的关系, 学校与行业之间缺少了业务沟通渠道, 专业教师没有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再者, 由于经费所限,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不能及时引进, 如野外作业方面, 勘查单位早已应用数字化填图, 遥感地质等, 室内资料整理, 几乎全依靠计算机完成等。因此, 传统实训内容、手段与行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圆满对接, 造成了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
二、野外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一) 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
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 是在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基础上, 大胆探索改革的产物。在“地质职教集团”范围内, 广泛联系, 互惠互利, 互派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到对方具体工作中, 服从对方工作安排, 其身份、工资等均隶属原单位。请进来, 是勘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包括计划制定、过程指导、成绩考核评定等;走出去, 是结合教学安排的实训内容, 在职教集团范围内, 选择合适的具体的正在施工的地质项目, 安排年轻的专业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二) 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简析。
这种新的实训模式, 虽不能解决目前实训面临的所有矛盾, 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难题。作为学校, 解决了专业教师的不足, 也缓解了实训设备的不足;建立了与行业的直接业务沟通渠道, 教学实训的具体工作方法、技术规范、技术要求等内容更符合行业一线现实需求,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训内容与行业一线的对接;行业一线专业人员的现身岗位体会, 会使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尤其“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作为勘查企事业单位, 最主要的好处是解决了项目多,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难题;其次, 提前考察了解了学生, 对于招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线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 参加实训教学, 也是系统再学习的机会。请进来, 走出去, 这种互为补充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基本上保留了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 克服了其不足。
三、结语
中职学校资源勘查类专业野外实训教学, 基地的建设是根本, 不仅要搞好设备、场地、资料等硬件建设, 更要注重实训理念、内容、方式及管理建设, 同时要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达到实训的要求和目标, 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瑞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合[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2
[2].王秀玉.浅析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张蕖.浅谈构建生态文化观与生态文明教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4].田静萍, 程国强.关于推进我国生态高校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12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工程技术等专业, 其中, 地质调查与找矿是资源勘查类核心专业之一, 这些专业的实训教学部分有许多共同之处, 也是郑州工业贸易学校传统特色专业。本文以该专业为例, 对其实训教学环节探索改革进行论述。该专业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按先后一般由三种性质的野外实训教学环节组成:一种是初级专业基础课后开展的专业认识实训教学, 简称普地实习, 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认识和研究;第二种是专业基础课结束后开展的基本技能训练实训教学, 简称地质填图实习或生产实习, 主要是模拟1:5万地质填图而进行, 主要任务是针对专业要求的各种基本技能进行训练;第三种是专业课结束后开展的知识、理论、技能等综合训练的实训教学, 简称毕业实习 (包括设计或论文答辩) , 主要是模拟矿产普查而进行, 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种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各实训教学环节都是统一组队, 即学校统一组织实习队, 由队长、技术负责、辅导教师、后勤管理及实习班级等组成;统一到登封实训基地实习;统一制定实习计划, 包括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时间、考核标准等。这种模式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背景。学校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计划”内的, 与“计划”招生、教学过程、分配就业等都是相匹配的。 (二) 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简析。实训过程中, 把学生分为若干实训小组, 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组织安排小组之间的各种有益活动, 如各种专业技能比赛、运动项目竞赛等,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沟通协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可以提高师生的人身安全保障程度, 野外实训, 安全隐患较多, 如山路崎岖、滚石、悬崖、雷电、山洪、酷暑等等, 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各项实训内容, 突发事件极少, 带队教师非常熟悉实习区的人文地理环境, 即使偶有突发事件, 也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妥善处理;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有效降低实训成本, 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完善, 是学校几十年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齐全, 是师生实训生活的基本保障;中岳嵩山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现象非常丰富和典型, 是名副其实的培养地质人才的摇篮, 是资源勘查类专业进行实训教学的天然宝库, 许多老一代地质学家都曾在嵩山进行过科学考察和研究, 温家宝总理的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在此完成的。同时,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深入, 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越来越不适应, 尤其实训教学模式暴露出的矛盾更多, 急待改革创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有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撑。矿产资源供应紧张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作用已日益凸显, 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然衍生出对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 多年来, 地质行业就业形势很好, 行业收入也比较高。一方面, 地质类生源年年爆满, 毕业生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则是, 教学资源却存在严重不足, 专业教师引进困难, 由于待遇等原因, 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不愿到中职学校就业, 从行业引进专业人才, 更不可能, 专业教师不但不足, 还存在断层, 缺少年龄在30至40岁的骨干教师, 双师型教师更缺, 尽管学校克服各种困难, 努力引进, 有所改善, 然而效果不佳, 招生高峰时期, 师生比曾接近1:100。教学设备方面, 由于国家对职业学校投入不足, 多年来, 设备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野外实训必需的传统三大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理应人手一套, 现有的多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 且多数磨损严重, 根本满足不了实训需求。新的地质装备——手持GPS、掌上电脑和数码相机等, 在现代地质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引进并满足教学实训需要更无从谈起。进一步讲, 由于注册招生, 生源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 尤其缺少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等问题。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教学实训主要是在野外, 特点是:地质观察路线长、观察点多、观察的典型地质现象较为集中, 山高路远、地形崎岖, 教学现场空间不理想, 在野外实训现场常出现“放羊式”的现象,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传统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内容与行业现实也存在脱节现象, 学校归属改变了与行业唇齿相依的关系, 学校与行业之间缺少了业务沟通渠道, 专业教师没有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再者, 由于经费所限,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不能及时引进, 如野外作业方面, 勘查单位早已应用数字化填图, 遥感地质等, 室内资料整理, 几乎全依靠计算机完成等。因此, 传统实训内容、手段与行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圆满对接, 造成了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现实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 二、野外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一) 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 是在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基础上, 大胆探索改革的产物。在“地质职教集团”范围内, 广泛联系, 互惠互利, 互派专业工作人员参与到对方具体工作中, 服从对方工作安排, 其身份、工资等均隶属原单位。请进来, 是勘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包括计划制定、过程指导、成绩考核评定等;走出去, 是结合教学安排的实训内容, 在职教集团范围内, 选择合适的具体的正在施工的地质项目, 安排年轻的专业教师及部分学生参与其中。 (二) 新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简析。这种新的实训模式, 虽不能解决目前实训面临的所有矛盾, 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难题。作为学校, 解决了专业教师的不足, 也缓解了实训设备的不足;建立了与行业的直接业务沟通渠道, 教学实训的具体工作方法、技术规范、技术要求等内容更符合行业一线现实需求,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训内容与行业一线的对接;行业一线专业人员的现身岗位体会, 会使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利于年轻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尤其“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作为勘查企事业单位, 最主要的好处是解决了项目多, 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难题;其次, 提前考察了解了学生, 对于招录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一线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 参加实训教学, 也是系统再学习的机会。请进来, 走出去, 这种互为补充的野外实训教学模式。基本上保留了传统野外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 克服了其不足。三、结语中职学校资源勘查类专业野外实训教学, 基地的建设是根本, 不仅要搞好设备、场地、资料等硬件建设, 更要注重实训理念、内容、方式及管理建设, 同时要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达到实训的要求和目标, 从而实现培养目标。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2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491 | 中国地质大学 | A+ |
2 | 11414 | 中国石油大学 | A+ |
3 | 10290 | 中国矿业大学 | A- |
4 | 10183 | 吉林大学 | B+ |
5 | 10533 | 中南大学 | B+ |
6 | 10616 | 成都理工大学 | B+ |
7 | 10710 | 长安大学 | B+ |
8 | 10247 | 同济大学 | B |
9 | 10284 | 南京大学 | B |
10 | 10615 | 西南石油大学 | B |
11 | 10697 | 西北大学 | B |
12 | 10220 | 东北石油大学 | B- |
13 | 10294 | 河海大学 | B- |
14 | 10424 | 山东科技大学 | B- |
15 | 10489 | 长江大学 | B- |
16 | 10078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C+ |
17 | 10460 | 河南理工大学 | C+ |
18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C+ |
19 | 10704 | 西安科技大学 | C+ |
20 | 10405 | 东华理工大学 | C |
21 | 10596 | 桂林理工大学 | C |
22 | 10674 | 昆明理工大学 | C |
23 | 10112 | 太原理工大学 | C- |
24 | 10145 | 东北大学 | C- |
25 | 10361 | 安徽理工大学 | C- |
26 | 10423 | 中国海洋大学 | C- |
热门院校理科建筑学录取最低分
专业名称 | 学校名称 | 分数线 | 录取批次 | ||
最低分 | |||||
资源勘查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559 | 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含基地班)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554 | 本科批 | ||
材料类(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
547 | 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成都理工大学 |
515 | 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西南石油大学 |
507 | 本科批 |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层序地层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Y201102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0-01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课程性质,制定了“夯实基础概念,掌握经典理论,初具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一种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理解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及层序界面等概念和识别标志;(2)掌握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3)掌握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4)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用”的思路贯穿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实例分析为主。课程基本内容包括:(1)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如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层序类型及级别等,8学时;(2)经典理论,如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20学时;(3)研究方法和实例分析,4学时。层序地层学理论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盆地,目前已形成海相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体系和众多学派,但以P R 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模式是基础,因而对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以经典理论为主,也是在学生今后在研究生阶段或实际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拓展知识体系、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课后习题与课堂研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以“提问式”和“启发式”方法为主导,同时,有意识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客观合理的认识,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具有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每次课程开始或课程中间进行提问,课后留有思考题或小型读书报告题。教师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后习题和自学:对于本课程中主要知识点,布置适当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内部构成。课堂重点讲解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于拓展的理论体系,如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抓住要点的能力。
(3)课堂研讨: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抽出2学时适度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通过收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分组编制ppt,并设置一些讨论性的话题,然后在课堂进行演讲、提问和答辩,同时,并鼓励学生对答辩进行评议、分析和讨论,对答辩结果进行评分,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1)考核内容与目标点逐一对应,依据权重量化考核,如课程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权重20%)、研究方法与应用(课内研讨,权重10%)、结课论文或随堂考试(权重50%)、学习过程(出勤及课内小测试,权重20%)等方面综合评定。
(2)对于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根据工程认证精神首次设置了课程目标大成都专业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日历或实习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或实习指导书,结题论文,教学过程记录,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情况评价。
(3)制定了持续改进机制,课程组或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与分析,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意见。
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在此背景下,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以期培养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胡慧,吴勇峰.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4).
[2]朱筱敏.层序地层学[M]. 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4
关键词:矿床学,资源勘查工程,学生,授课教师,感悟
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来说, 《矿床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 也可以说是一门关系着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理解矿床成因、成矿规律及找到矿产资源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广大学生来说, 这又是一门较为抽象、难于掌握的课程, 要学好它, 确实不易。针对这门课程的上述特点, 笔者联系自己近三十年在高校从事《矿床学》课程教学工作经验, 谈谈学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矿床学》课程的一些感悟, 愿与同仁分享。
一、《矿床学》课程研究任务
矿床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 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矿床学的研究任务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讨论。 (1) 评定矿床质量:查明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并了解矿石的形成条件及加工性质。 (2) 评定矿石数量:研究矿体形状、大小、产状、查明矿床规模及矿体的形成条件、开采条件。 (3) 研究矿床和控矿环境关系: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 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4) 研究矿床成因: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作用和演化过程, 阐明矿床的成因。 (5) 研究区域因素影响:研究矿床所在区域内的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对矿床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及它和地壳演化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 矿床学的研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它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地质学科。
二、《矿床学》课程教学思路
教师在讲授《矿床学》这门课程时, 要做到对每类矿床的标本兼治。每一类矿床的“标”是什么?“本”又是什么?“标”就是形成这类矿床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矿石类型等;“本”就是这类矿床的形成地质背景、成矿元素迁移过程、成矿作用、成矿机理等。我们要通过对每类矿床“本”的剖析反推矿床“标”的特征, 达到对每类矿床形成特点和成因的有机统一的认知。
三、《矿床学》课程内容选择
根据矿床学的发展趋势, 《矿床学》这门课程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绪论; (2) 矿床的基本概念; (3) 成矿作用总论; (4) 岩浆矿床; (5) 伟晶岩矿床; (6) 与岩浆有关热液矿床 (矽卡岩矿床、岩浆热液矿床、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 ; (7) 下水热液矿床 (或叫层控矿床) ; (8) 风化矿床; (9) 沉积矿床 (机械沉积矿床、盐类矿床、胶体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沉积矿床、生物化学能源矿床) ; (10) 变质矿床 (接触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混合岩化矿床) ; (11) 区域成矿研究。
四、《矿床学》课程讲授方法
《矿床学》是同学们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同学们已具备了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对于《矿床学》课程的讲授可以采取倒叙的方法, 即:先讲述某类矿床是在什么样的地质背景下, 通过什么样的成矿作用, 成矿元素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迁移富集, 在什么样的地质环境或构造环境下就位成矿;再讨论在这样的成矿过程中, 形成的这类矿床会有什么样的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矿石类型、矿体形态、矿体规模、矿体产状等特点。当然, 在讲授过程中, 要尽量形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表达, 运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流畅的语言, 把矿床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特点展现出来,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对《矿床学》授课教师要求
首先, 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 无论是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史学等都有较深的功底, 不能有明显的缺位或短板;其次, 授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熟悉野外各种矿床的地质现象;再次, 授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找矿工作经历, 从事过矿床实例研究, 在讲授每类矿床成因类型过程中能用各种矿床实例佐证讲授内容 (学生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最后, 授课教师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必须把逻辑思维表达与艺术感染力表达有机结合。
六、对《矿床学》使用教材要求
许多学者都在编著《矿床学》教材, 其中不乏较好的教材;但是也有一些急功近利者, 没有吃透矿床学教材的编写精髓, 粗制滥造, 这本书抄一部分、那本书抄一部分, 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而有些编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新”, 不顾矿床学研究规律, 故意进行所谓的“标新立异”, 结果造成“邯郸学步”的局面。目前, 编写最好的教材是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三位老师编写的《矿床学》 (地质出版社, 1985年) , 但由于出版年代较长, 缺失许多新近发现的矿床实例或矿床类型;翟裕生、姚书良、蔡克勤三位老师继承《矿床学》教材 (地质出版社, 1985年) 以阐述矿床成因类型为主, 以成矿作用为矿床分类, 分析成矿规律的体系, 编写《矿床学》教材 (地质出版社, 2011年) 可视为精品, 为当前最为适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材料。但是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必须进行二度创作, 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所选精品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增加一些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还必须给学生指定一些参考文献, 才能满足本校本专业学生的需求。
七、对学好《矿床学》课程的学生要求
首先, 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 包括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史学等;其次, 通过认识实习、基础填图实习,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野外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最后, 学生必须通过对各类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过程及成因机制的理论学习, 联系实际从身边熟悉的矿床实例出发, 解剖它的地质特征和整个形成过程, 使矿床成因理论知识与矿床实例情况紧密联系, 将矿床学的理论知识锻造成为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鲜活的、可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八、教师讲授《矿床学》课程的完整过程
教师要上好一门课, 功夫在课外, 教师课堂的表现情况, 其实是教师课外付出的体现。要完整展现一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课外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对于《矿床学》的授课, 也是如此;教师讲授《矿床学》课程的完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
熟悉课程:授课教师必须熟悉课程内容, 对课程的各个章节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 熟悉各章节的逻辑关系。要把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确定教材或参考资料:虽然学校订购的《矿床学》教材都是近年出版的优秀教材, 但是属于广谱类教材, 授课教师或教研室要尽量选择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用的教材, 同时还要尽量为学生寻找一些适合的参考文献或资料, 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编写教案和讲稿:编写教案和讲稿的过程就是任课教师的二度创作过程。根据课程内容、确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学校办学定位、学生特点, 编写适于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案和讲稿并进行课程的多媒体制作, 让一些抽象、生涩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变得具体、形象、通俗。
2. 课堂讲授阶段。
课堂讲授阶段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讲授知识性:每位授课教师对《矿床学》课程讲授内容必须保证正确性, 对于一些前沿性内容或成因观点, 可向学生介绍, 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 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前沿性内容或发展方向, 课程是开放式的、可发展的, 让学生懂得这与中学阶段的课程内涵和外延是不完全相同的。讲授艺术性:传统《矿床学》课程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细致、逻辑性强、科学性强, 但是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其实《矿床学》课程的讲授在继承以上特点的同时, 更应该加入一些人文的、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色彩, 加入一些拟人化的语言, 增加《矿床学》课程的文化内涵, 而且讲授语言要风趣、幽默, 这样的《矿床学》课程讲授才变得立体、丰满, 才能让课程讲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 更传授学生文化;学生除了更容易记忆课程的知识点外, 更感到上课是一种听觉享受, 是在享受文化大餐。教师感染力:授课教师必须内外兼修, 做到既有知识又有文化。面对学生时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 衣着得体,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出现, 做到充满自信;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尊敬你、崇拜你, 感到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学教师, 与传统的工科教师不同, 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给学生以正能量;这样, 学生自然爱听你所授的《矿床学》课程。
3. 课后调查阶段。
课后授课教师多与同学交流, 询问学生对《矿床学》这门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的学习感受, 对其中各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多向学生传授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如何理解其中的重点与难点;询问学生对这门课程教学有什么要求, 解答学生的提问;向学生讲授自己的找矿实践, 不断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让学生努力听你讲授的课程、认可你, 达到学好《矿床学》课程的目的。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5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班级学风建设的几点浅见
本文结合班主任的带班经验,谈对大学班级学风建设的几点认识.其一,班风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前提.其二,树立专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关键.开学伊始的专业介绍是学生消除专业误解,潜心学习的`关键;狠抓基础课学习是今后学生能否适应当代科学发展潮流的关键;名家论坛、学术报告和校友座谈是引导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指路明灯.
作 者:孙华山 赵立军 SUN Hua-shan ZHAO Li-jun 作者单位:孙华山,SUN Hua-shan(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赵立军,ZHAO Li-jun(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武汉,430074)
刊 名:中国地质教育 SCI英文刊名: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5 14(4) 分类号:G643.1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 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 大学班级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6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需求量也来越大, 虽然随着近几年来加大对有色金属勘查的投入, 提高了勘查的技术手段, 但还是供不应求, 对进口资源依赖很大有色金属作为稀有资源, 供应缺口巨大。因此, 培养有创新性有色金属找矿人才显得十分重点。本人根据教育体制现状, 探讨培养创新性有色金属找矿人才的方法和途径。
1 现阶段有色金属勘查类人才特点
我国有色金属勘查行业由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到90年代后期不景气的发展过程, 学校地质勘查专业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 教学水平较高、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并重,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他们为资源勘查行业奋斗一生, 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事业发展做了突出贡献, 他们对当时的勘查工程专业的总体评价是: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较高、人才培养质量高但是, 在社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不足。
进入新世纪10年来, 我国勘查行业又经历了从有色金属行业不景气到快速发展, 到目前的有色金属行业“火爆”发展, 勘查专业人才需求量剧增, 供不应求, 使采矿工程专业成为热门专业, 招生时报考人员竞争激烈, 本科毕业生就业由单位选毕业生变为毕业生选单位。这个时期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工程实践经验少、能力差; (2) 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3)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认真态度。
但是, 他们也有明显的优势:社会知识丰富、见多识广;综合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快。
因此, 目前有色金属勘查类在校生的特点:
(1)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较少, 青年教师实践经历不足, 讲课以教材为主, 内容死板, 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 部分专业课教材陈旧, 缺乏新内容; (3) 学校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 讲述内容落后于现场或设计院; (4)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和学生均不敢大胆地创新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 (5) 虽然实习内容较全, 但实习方式较为简单, 大都为参观式实习,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6) 实验课由于实验设备数量限制, 仍为演示性实验较多; (7) 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 平时时间利用率低; (8) 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 为考试而学习, 因此, 多数学生学习方式是考前突击; (8)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锻炼平台少, 学生没有太多机会进行创新能力训练, 也不能形成很好的创新意识。
2 培养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难度越来越大, 以现有的勘查难以有很大的进展, 面对这样的困难需要的是该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 而且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 以创新的思维与手段对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工作, 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此类矿产资源。作为工科院校, 应该以在现有的改革探索与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需求和生源特点, 确立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培养具有博学创新精神、勤奋务实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 基础理论宽厚、执业知识全面、专业技能扎实, 具备设计创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
3 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计划关系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 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重点在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置、教学环节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优化培养目标
其培养人才类型由培养有色金属勘查技术专门人才改变为培养“应用创新型有色金属勘查技术人才, 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培养平台是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 包括教师、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机制几个要素。培养过程大致划分为基础理论夯实、专业知识融汇和工程实践应用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内容和目标各有侧重,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则贯穿全过程。
3.1.1人才培养过程
根据专业的实践应用性特征, 将理论传授、技能训练和设计实践, 有目的地穿插结合与循序推进, 形成有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1) 基础理论夯实阶段:以专业基础理论讲授和基本设计要素训练为主, 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2) 专业知识融汇阶段:扩展专业理论知识、增加设计要素和加强实践环节, 进行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工程实践应用阶段:通过有色金属勘查业务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的实践环节, 强化勘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在横向设定上, 强调校、课内外的交叉、融汇, “内”以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外”则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 使学生更广泛了解社会、体验社会, 并检验所学知识
3.1.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保证。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学院制订了详尽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并积极采取措施贯彻落实。
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显然,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首先需要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对创新意识的认识。加强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课教师的培训, 通过培训建立起教师的创新意识, 使教师在授课、指导设计、实习等过程中, 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型训练, 加强有色金属类专业教学, 通过建设其团队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水平, 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师资队伍方面提供了保障。
要想实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教学条件是基础, 教师是关键!”, 教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没有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意识, 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然而, 多年来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或受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限制, 仅以教科书为主、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显然,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首先需要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3.1.3以科技为支撑, 从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术实力上, 更多的体现在资金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国家出台的政策, 积极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活动, 利用科研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让科研成果走进课堂, 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供机会, 同时利用科研提成反哺教学, 提高教师教学酬金。
3.1.4强化学生勘查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与有色金属类专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熟悉国家关于有色金属类专业安全、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2改革实习方式
通过调整理论课和实习的学期安排, 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集中安排, 并延长实习时间, 把学生分组分散到各个实习基地中去, 按勘查环节顶岗实习。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2.1突出专业特色
有色金属勘查类特色:此类专业工作艰苦常现身于偏僻落后的地区, 秉承资源勘查人的献身、敬业与特别能战斗精神, 融合辽西地区社会文化底蕴, 铸就了有色金属勘查类人特有的勇于吃苦、敢于负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不仅是勘查人才治学厉行的精神源泉, 更是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学子成才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后能胜任有色金属勘查类的工作, 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能适应各类勘查类企业及相关领域教学、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需要的有色金属勘查工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3.2.2强化专业课
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 精选相应的课程内容, 相应的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
3.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 有目的的进行综合训。
3.2.4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课时
增加专业选修课学时, 拓宽了学生自选课程的平台, 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
3.2.5有色金属勘查类试题库建设
为配合考核方式改革建设, 开发建设有关有色金属勘查课程考核试题库, 试题库的建设与使用, 使学生不再依赖于任课教师的考前辅导, 必须加强平时的学习, 以真正学好有色金属勘查为目的, 才能在课程考核中获得好成绩。
3.2.6精品课建设
为使采矿工程专业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必须建设一批优质的专业课程, 精品课建设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自2007年起, 本专业加强主干专业课《采矿学》的建设, 在已成为省级精品课基础上, 积极建设并申报国家级精品课, 从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考核方法、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全面加强建设, 取得显著效果, 在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7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 采用以实际煤矿设计为学习对象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等。
(1) 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以实际勘查设计为学习对象, 教师提出该矿勘查设计应解决的具体问题, 针对勘查中的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引出讲课内容。通过讲解有色金属勘查实例归纳总结出理论知识。
(2) 问题式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前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用提问方式, 要求学生进行回答,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然后, 教师讲解正确的解决方法, 并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 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先讲理论知识, 相对独立的章节讲完后, 由教师结合实际提出若干个讨论专题,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研究, 并写出专题报告, 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演、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果, 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 展开讨论。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讲演情况和发言情况评定成绩。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 以国际专业认证为导向, 建设应用创新型人才
为了更好的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与国际接轨, 2009年上半年, 安全工程专业申报了工程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各国间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专业认证, 也就是承认签约成员国之间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因此通过专业认证, 既是对工程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一种肯定, 也是扩大就业市场, 帮助毕业生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专业认证侧重于对人才培养的出口进行考察, 从出口看一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度, 因此对照国际专业认证的标准。
通过专业认证切实地促进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完善、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5 制度保障
教学制度是规范教学过程、确保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本保障, 而评价与反馈机制则是衡量社会符合度、满意度, 促进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通过专业评估标准为目标, 目前正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课程负责人、设计类课程教师工作规范、创新学分、开放式实践教学监管、教师考核、以及学生实践能力专项评估等一系列保障性、评价性教学制度, 从而规范教学过程, 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人才培养的系统中, 评价与反馈机制是针对人才培养的出口部位和“售后服务”环节所设立的一个“方向标”。该机制以评价为手段、以反馈为目的。通过走访、座谈会和追踪调查等形式, 及时了解建筑行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 并将其作为完善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思路、内容和方法的依据, 使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促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有色金属勘查专业的特点和行业需求, 探讨有色金属勘查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内涵及实现途径。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7
一、“慕课”教育逻辑应用于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分析
“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翻译简称,源于视频课程和远程教育,是一种优化环境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现代互联网和传统教育相互融合形成的教学载体。“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遍布全世界220多个国家,一些人将互联网技术引发的这场教育变革称为“MOOC风暴”。“慕课”强调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实现了开放和共享,重视学生学习规律,设置碎片化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选择,提升了教学资源的权威性和互动性。在线教育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秉承以“学”为本这一教学价值取向,正随着信息技术更新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将对高等教育未来的传统课程教学形成深刻影响。
就业指导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学,除了帮助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获取知识物理属性之外,教学各环节需要有机配合和协调发展,要帮助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解决思想认同和行为引导的深层次问题,就业指导课可以顺应“慕课”契机,理性应对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一)通过“慕课”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趋向可行
“慕课”作为新兴在线教育,不可能突击解决就业指导课所有问题,可以把重点放在实现普通高校与重点大学教育资源差距缩小,促进教育公平趋势发展。教育部2011年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指出:“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就业指导课开展教学受制于高校种类和层次差别影响,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小班化教学,“慕课”可以有效解决小班化教学和大规模推动产生的矛盾,这两者有机结合的趋向选择,能够有力支撑优质教育资源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共享,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和教育公平趋向型发展。
(二)“慕课”实践为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改革提供了借鉴
在“慕课”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教学可以突出问题逻辑方法,合理设计和制作微课程板块教学单元,优化微课程教学单元的问题逻辑系统,代替教材固有要求的逻辑系统,科学阐释具体问题和理论,尝试性探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主导要求和学生主体学习需求相互统一发展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外侧重微课程学习和问题积累,课堂内侧重深入互动探讨和解决问题,通过主流趋势下的以学定教,强化课堂内、外教学互动效果,这将大大增加课堂教学深度,拓展学生思维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借鉴“慕课”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要适应主流意识、社会发展、专业特色生成才的需要,借鉴“慕课”教育理念和方法,推进就业指导课堂内外理论和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学改革实效。
(一)基于教学目标角度考虑建设协同发展提升系统
在对教学方向和目标全面认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分解,整合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元教学同心力,实现就业指导课最优化教学目标。(1)目标具备现实操作性,要有主流意识方向和共性认同可行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考量目标设定标准,有助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增强积极参与主导意识,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的自觉学习意识;(2)目标具备挑战性,要基于网络普及下的社会发展特点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特质分析研判,结合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需要,科学激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热情;(3)目标具备明确性,要从课堂内外进行有效探索,课堂内侧重教学难点、重点内容和分析解决疑点或问题,课堂外侧重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和行为实践方向引导;(4)目标具备一致性,就业指导课教学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协调统一,突出主流意识教育和学生行为取向一致,协同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统一性。
(二)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创新融合思想教育的大课程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想教育,要继承传统的基本方法,更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注意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2)日常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成才意识,帮助他们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偏差;(3)榜样教育与岗位实习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教育学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提高素质,结合实际调整就业目标;(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三方合力联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5)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要不断开发思想教育载体,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增强思想教育吸引力。
(三)从教学对象角度考虑健全有效引导机制激发学生主体性
运用“慕课”平台促进就业指导课教学,要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锻炼等活动空间,采取有效机制引导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1)要舆论引导,利用学生会议、校园宣讲等传播渠道开展舆论疏导,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广泛认识和自主利用“慕课”资源;(2)要实践引导,结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发展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生喜好的相关科研、文娱、体育等活动引导接收“慕课”资源,增强学生知识积累的自豪感;(3)要示范引导,及时总结和推广“慕课”平台,综合考虑各层面学生情况,树立学习典型,挖掘突出榜样,维护学生尊重感开展经验交流,创造共同学习“慕课”的良好格局;(4)要规划引导,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挥,帮助学生把握好个性体现与全面发展方向,建立思想认识、行为习惯、职业发展等方面引导服务制度,激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内化学习品格和良性发展。
(四)从教学保障角度考虑强化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需要教育系统协同作用发挥促进绩效,突出系统观、学科观和制度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就业指导课“慕课”教学质量。所谓系统观就是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体现学生主体和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推进就业指导课“慕课”内容体系化,把握前沿动态,借鉴优质资源,形成体系完备、内容全面、问题新颖的课堂内外系统知识;所谓学科观就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研究人才培养规律与现实环境实际,积累全面、稳固和完整的专业知识,把握教学内容分层次和分阶段建设的逻辑脉络,保证就业指导课“慕课”平台高效运行;所谓制度观就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要以制度规范保证教学活动的预定目标,实行系列政策和教学管理措施,加强督查和矫正教学过程和实践指导活动,不断提升课堂互动教学水平,适应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慕课”要求,切实保障课程教学实效。
(五)从教学评价角度考虑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估体系
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也依赖于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科学与否,要重视从几个维度进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1)要具体化确立评估内容,分析和验证就业指导课“慕课”系统内外各环节相互影响和关联要素,从目标、任务、项目等方面明确设立课程教学评估指标,统筹整体配比和子项评估指标,并将评估指标反映在就业指导课教学相应环节的实际过程;(2)要科学建立评估机制,有效运行评估体系离不开科学化评估机制,要将就业指导课“慕课”运行、管理进行一体化评估,建立健全就业指导课教学运作模式、途径绩效等方面科学评估机制;(3)要合理化运用评估方法,做好科学评估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需要探索多样性与灵活性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慕课”教学评价指标,采用引导结合管理、一般结合重点的方法,实现全面、客观、规范、真实地评估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
总之,要借鉴“慕课”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改革,还需要结合形势发展继续思考,要在进一步认识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规律基础上,探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师主导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张春铭.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N].中国教育报,2013-09-23.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资源勘查类专业 篇8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 ,勘探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目的与意义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现今无法用常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经济性勘探开发的资源, 包括煤层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油页岩、油砂和天然气水合物等[1]。有关专家预测, 到2020年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全球石油供应中所占比重将接近35%[2]。近年来, 在国家的支持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巨大突破, 煤层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油页岩和油砂等均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商业开发阶段。然而, 随着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校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 专业在人才过程中必须要密切关注新形势下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 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从而保证满足我国新能源勘探开发的人才需求[3]。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将为把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 专业建设成国内领先的新型地质能源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人才培养的摇篮提供支撑。
二、思路与方法
1. 新形势下, 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情况调研。
采用多种形式, 多渠道, 系统调研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 分析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进一步了解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对新形势下新能源勘探开发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
2. 适应非常规油气资源产业发展趋势, 勘探与开发并重, 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的调整与补充。
在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已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对于未涉及的关键知识内容进行系统论证, 补充开设课程;对于已开设但内容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予以停止。
3. 课程间知识匹配性与继承性研究, 系统优化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 专业课程体系。
从新能源勘探地质理论和开发工程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系统研究课程之间所授内容的匹配性与继承性, 分析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以及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形成各门课程开设的合理先后顺序, 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 进而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 获得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1. 课程体系构成。
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我校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 专业课程设置采取“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科研训练与创新活动”的分段组合方式, 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五强”人才培养为目标, 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其中, 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个部分组成,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工作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为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提高其具体工作技能的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北戴河实习、周口店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
2. 课程体系的优化。
(1) 勘探与开发并重, 突出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对专业知识技能需求的系统调研论证, 根据新形势下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 专业方向更加强调地质与工程相结合, 改变了常规油气地质和石油工程人才分专业培养, 油气地质重地质轻工程、重机理轻技术;而石油工程重工程轻地质、重技术轻机理的现状, 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非常规能源勘探类课程和开发类课程的有机结合, 尤其注重对人才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4]。因此, 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过程中, 在课程设置方面, 增开了地球物理测井与解释和新能源勘查工程课程, 停开了新能源化学课程。同时, 在与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环节, 注重常规油气地质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地质实验室和石油工程实验室的综合使用[5]。在实践教学方面, 增加了煤层气地质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环节中工程设计类题目的数量, 同时, 随着信息和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 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软件使用和实验动手能力要求日益增高, 此次调整过程中, 针对专业主干课教学、课程设计及校内实习环节, 增加了本行业经常使用的绘图软件 (Origin、Corel Draw、Suffer)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Map GIS) 、数值模拟软件 (CMG、Comet3) 等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制图技能。 (2) 课程间知识匹配性与继承性, 课程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与技能培养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原则制定, 前两年主要为通识教育, 目标是打好专业教育的基础, 后两年主要为专业教育。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有序和高效, 充分分析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按照知识关系安排教学顺序, 制定了各门课程开设的合理先后顺序, 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优化调整后的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先后关系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马永生, 冯建辉, 牟泽辉, 等.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 (6) :22-30.
[2]李景明, 王红岩, 赵群.中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及前景展望[J].天然气工业, 2008, 28 (1) :149-153.
[3]许浩, 唐书恒, 汤达祯, 等.新能源勘探开发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10, (3) :18-20.
[4]许浩, 汤达祯.新型地质能源概论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专1 (1) :82-83.
【资源勘查类专业】推荐阅读: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05-13
煤炭地质资源勘查06-11
资源勘查与开发07-24
水资源勘查09-25
资源勘查工程要点研究09-30
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06-10
谈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建议论文09-23
【2011】4号 关于印发《湖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01-02
国土资电发〔2011〕22号关于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暂停受理新立探矿权采矿权申请的通知12-22
工程测量在勘查专业中的应用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