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

2024-09-15

高职食品(共11篇)

高职食品 篇1

近些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速冻水饺”、“细菌超标”和“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同时也充分说明了良心和诚信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作为国内唯一以食品行业为背景、以食品科学技术应用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食品道德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基于此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德尚能”的育人理念来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中,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心、有诚信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加强食品类专业食品道德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立德尚能,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时代性

“立德尚能,以人为本”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追求,其内涵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注重“良心”和“诚信”职业道德的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食品道德文化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尚能”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与难以控制,相当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警示我们加强食品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主要培养食品一线生产加工、品质控制、检测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强化食品道德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等过程中全程融入食品道德文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成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有“良心”、有“诚信”的食品人。

2 食品类专业食品道德文化建设与探索

2.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时融入食品道德文化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新构建了“全程融合、模块分向、项目载体、双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校行企共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开始,一直到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将食品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素养需求、技能需求、发展需求紧密的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职业素养内化时,注重学生食品道德文化的培养培育,将“职业素养与食品道德文化融合”,将“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凭良心做事、做放心产品”等食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体系构建时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每个学期围绕不同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即在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素质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食品诚信与道德文化;第五学期开设企业法规与安全教育;第六学期开设企业文化培育等课程。通过各学期素质教育课程不断加强食品道德文化建设,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早融入企业。

2.2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食品道德文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在食品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充分应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学习过程中将食品道德文化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在讲授《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中“原料肉检验与验收”项目时,将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先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添加了瘦肉精的饲料虽然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等不良后果,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让他们知道这起事件主要就是由于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引起的,教育学生当他们将来到相关肉制品企业从事原料肉的检验与验收工作时,一定要吸取教训,认真负责地做好原料验收的安全防御工作,将不合格原料拒之门外。在讲授《乳制品生产技术》课程中“乳粉的生产”项目时,将“三鹿奶粉”事件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知道该事件主要是由于奶粉受到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的污染造成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而人为加入的,导致大量婴幼儿患肾结石。教育学生要做有道德良知的人,要将人们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讲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项目时,不仅让学生掌握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同时要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教育他们要怀着一份责任去做好每一个生产工序的审核与检查工作。

2.3 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食品道德文化

实训实习在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否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实训实习环节就显得相当重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硬件条件的改善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道德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入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但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对于食品类专业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食品道德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实训中心首先应该对文化氛围进行布置,可以将实训中心走道变为文化长廊,通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学生,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诚信。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思”留给学生去思考,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将每个实训环节融入道德文化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校外实习时,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因此通过企业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企业的文化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尽早融入企业的生活与工作之中。

3 结论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道德知识竞赛”和“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食品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校内人生导师队伍建设,让人生导师从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成为有“良心”和“诚信”的食品人。总之,围绕“立德尚能,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对食品类专业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只有将知识技能传授和食品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食品专门人才。

摘要:本文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尚能”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时代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等方面食品道德文化的融入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只有将知识技能传授和食品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食品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道德文化建设

高职食品 篇2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

(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高职食品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单元操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201-02高职《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分析、科学研究和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1 课程定位

食品生产过程是由若干个单元操作组成的,而相同的单元操作在不同的食品生产过程其基本原理相同,进行该操作的设备也可以通用,所以食品生产的每个单元操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如,干燥、冷冻、腌制单元操作对应食品生产工作中的干燥工、冷藏工、腌制工的工作岗位。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调研分析,找到食品加工专业所需要能力是:食品生产操作能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能力(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工艺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品控员与检验员)、食品产品销售能力。食品生产操作是其中重要能力之一,开设《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可以满足这一能力需要,也与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相一致。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准确说出食品生产中原辅料及产品保藏的技术;会操作食品加工中搅拌、预煮、均质、滚揉等关键工序;能准确说出食品加工中常见杀菌技术;能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包装;能准确说出其它特殊食品加工技术原理。

能力目标:能应用冷藏方法对原辅料及产品进行冷藏处理,并比较不同种类食品其冷藏工艺;能应用食品脱水方法对常见食品脱水干燥温湿度、风速的确定;能根据食品加工需要对相关食品进行搅拌、预煮、均质、滚揉等典型关键技术操作;能查找资料设计常见食品商业灭菌条件。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热爱食品加工行业,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信和爱岗敬业的品质;养成按时清洗加工仪器、填写相关记录表的良好习惯;具有善于与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3 改革思路

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载体,注重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的藩篱,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原来的知识点分布在《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等不同课程里,并且是按照本科型教学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本课程以典型单元操作(单元载体)为切入点,以原辅料及产品贮藏、加工中关键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原理为主线设计单元教学,主要涉及到加工过程及在贮藏加工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的色、香、味、口感、质感以及安全性的影响。设计若干个单元操作,每个单元操作都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使学生能熟练地完成单元操作及掌握操作要点。

学习单元的前后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实际生产流程的各工序的前后顺序,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

4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4.1 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原来的先理论后实践或教师讲授─示范操作,学生─实训练习的三段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食品加工操作工及产品开发设计)涉及到的内容分单元操作形式进行教学。

4.2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了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2.1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明确实际工作岗位能力和实际工作任务。如肉品加工中腌制操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讲述学习单元基本知识,然后编好小组,一般4~5人为一组,任命好小组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将任务分配下去,全班分为若干个组,要求每个组完成单元操作里的工作岗位并最终提交产品。这样,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工作过程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把整个教学过程融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2.2 分析任务,逐层分解

在每个学习小组接受任务后,在小组组长领导下本小组成员进行分析任务,然后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每个组员手中,组织组员进行学习单元操作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把工作岗位分解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明确后,将组员进行分工,一部分成员进行设备的清洗,另一部分成员进行单元操作参数的确定,任务的解决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达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的目的。

4.2.3 参观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教学模式

对于一些因学校实训条件限制而不好开展的单元操作如冷冻操作,选择对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讲解技術要点。而对于一些单元操作如腌制、滚揉、斩拌等,学生到企业以“准员工”的身份实习,感受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轮岗,以便熟悉整个加工操作过程,企业也给予相应的报酬。

4.2.4 运用多媒体教学,赋予更多的感官认识

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学生对工厂的了解又比较少,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我通过查找大量的设备、生产过程图片、工人操作图片、设备的详细分解图、购置食品生产工艺教学录像,最大程度让学生直观的掌握实用的知识,而不是让他们去想象这些设备或者是操作流程。

5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起开放的教学网站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是我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之一,目前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食品专业特色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和课程网站。目前已上网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电子教案、课程学习用表、习题库、课程学习参考书目录、校本教材、练习题汇编、自测练习题等,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和课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已形成了文字加电子、静态与动态、课堂与课外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而且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课程改革是随着实际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门课程, 我们应该加强对该课程的投入和管理,不断探索,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亚珠.《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138-140.

[2]黄友琴,黄卫萍,潘嫣丽,等.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法制与经济,2009(2):136-137.

[3]王大红.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协论坛,2011(12):178-179.

[4]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4):112-113.

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初探 篇4

高职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

(一) 创业教育以就业教育为基础, 是就业教育的延伸

教育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通知》等文件指出,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将就业水平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可以看出, 就业教育仍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导向。但同时强调就业质量、就业水平的提高, 这就对就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开展创业教育吹响了号角。何为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素质教育, 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习、学业进步、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等关系的指导与服务, 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进行职业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要想在社会立足乃至发挥自身价值, 除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 更需要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思想, 改革教育模式。这样, 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何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结合专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 (1)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贯串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 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是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它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并不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创业或一毕业马上进行创业, 而是在校期间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开拓的意识, 以期在日后工作岗位中不断创新, 也可以是先就业再创业。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 (2)

因此, 就业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寻求更好的职业、更好地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自主就业能力的教育。两者虽有侧重, 但相互联系, 本质相同, 创业教育需要就业教育作为基础, 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延伸。

(二)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体现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规模过大及毕业生就业难、水平低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生存和持续发展。实施创业教育, 可以培养和造就无数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创业者, 不仅能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还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建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又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改革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避免被淘汰, 加强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内涵建设的具体体现。

(三) 创业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由于每个人的理想、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不同, 人们的就业目标也必然是丰富多样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个性化发展, 越来越多地以创业为目标, 希望通过创业来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还有部分学生为拓展将来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 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 培养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传统就业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析判断、人际交往的能力, 提高对社会各类职业的适应能力,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培养其创业素质, 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满足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愿望。总之, 创业教育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高职食品专业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一) 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根本保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院校, 始终高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旗, 更新观念,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行创业教育理念、机制、内容、方法和管理运行上的改革与创新, 把创业教育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联系起来, 高度重视、支持创业教育, 并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 慎重选择学生将来创业的主要产业领域, 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几个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食品专业领域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适合小型化作坊生产和多样化生产, 设备和生产场所的投资也不是很大, 适合学生自主创业, 因此食品专业成为我院重点加强创业教育改革的专业之一。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各院系、招生就业处、后勤集团等在围绕创业教育展开工作时要齐抓共管, 既分工明确, 又协调统一, 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 协调配合,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共同努力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二) 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指针

学生的创业能力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项目与创业者熟悉的专业相关。因此, 结合学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 突出学生自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 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了有效推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必须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把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并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实践教学支持, 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我院制定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确立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采取了“项目引领、循序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将创业教育融入食品专业各门课程中, 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工学结合食品专业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部分, 以及20学分的课外必修教育活动。通识课程中包括《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演讲与口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课外教育活动包括学习引导教育、综合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活生存教育、礼貌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 通过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进取精神培养、风险意识培养、挫折心理培养等, 重点突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意志的熏陶。专业课程包括食品专业基础知识、各种食品生产工艺技术、检测分析技术、质量控制管理技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 通过贯串各专业课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递进的项目的完成, 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 重点突出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起着主导作用。拓展课程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食品法规》等课程,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案例教学等方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创业知识等拓展训练, 重点突出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

(三) 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

课程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环节,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塑造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核心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的项目课程或称任务引领型课程更加适合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通过选择一些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用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 从而促进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与食品相关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进行教学, 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我院《食品发酵技术》课程为例, 课程结构中设计了啤酒发酵技术、黄酒发酵技术、酸乳发酵技术等8个学习情境单元, 对应淡爽型啤酒的制备、黄酒的制备、凝固型酸奶的制备等8个学习项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设计项目引领的教学模式, 灵活采用岗位现场教学、校内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实施。整个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以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为目的, 按照明确任务,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环节, 将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涉及的知识、技术、劳动过程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

以黄酒的制备项目为例, 创设各种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按步骤完成: (1) 黄酒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论证内容包括黄酒市场前景, 销售渠道, 工厂选址, 规模大小, 设备选型, 成本概算, 资金预算等。 (2) 黄酒工艺流程设计, 包括原料选择、检测、预处理, 种曲制备, 发酵控制, 黄酒后处理等。 (3) 讨论确定最佳实施方案, 要定原料, 定流程, 定参数, 定产量, 定成本。 (4) 实训室实施黄酒酿造生产过程, 要自选器材, 并进行过程检测控制。 (5) 结果考评, 包括黄酒质量是否达标以及成本核算。像这样把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 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实施, 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 而且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 环境层面的良好氛围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又一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 对学生素质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 使学生处于强烈的创业氛围中, 培养创业意识, 激励创业精神。一是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专题讲座、校园网等进行创业知识的宣传, 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 聘请食品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二是组织各种创业活动, 如创业主题班会、学生素质拓展、勤工助学、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特别是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 如生物协会组织的酸奶制作、面包制作、金针菇栽培等。这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三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如承包后勤部门的饮料店、面包店, 开放实训中心开展食品配方、工艺等对外服务, 吸纳学生参与, 可为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五) 教师层面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指导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指导教师除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支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能够在理论上指导学生, 在思想上感染学生, 在行动上激励学生, 使学生由心动到行动。这就要求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 应通过多渠道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鼓励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来培养具有实际经验的专职教师, 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 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 丰富和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另一方面, 应聘请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从而形成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还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教师在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与学生共同创业, 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

总之, 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食品专业应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模式、教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

摘要:创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和如何实施创业教育两方面, 对高职食品专业在各个层面融入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作一些探讨, 以期带动高职其他专业形成积极的创业教育氛围,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明华.食品发酵与酿造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3]温泉.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4) .

[4]刘子芳, 等.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课程[J].今日科苑, 2009 (3) .

高职食品 篇5

【关键词】 营养配餐 教学改革 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H191

随着日益丰富的食物种类和不断增加的高热量、动物性食品、高脂肪食品的摄入,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断增加的不良饮食习惯人群,导致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营养性疾病发病率的飙升。配餐和食品营养是食品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课程,是对膳食平衡和人体健康之间关系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其中有机的结合了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承上启下的将营养学知识融入到食品科学之中。

一、改革教學模式,调整教学内容

1、以项目为载体,实行“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充分体现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并符合学生能力认知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练,做”,把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中,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配餐,这样既培养了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和人际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准确的计算能力。

2、把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

对配餐课程和食品营养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入国家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中的膳食指导和评估、食品营养评价和营养干预等内容。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社会岗位技能的需要的要求作为培养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主线,成为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实现国家公共营养师资格认证的对接,探讨配餐教学、食品营养和国家公共营养师考证相结合的模式。

二、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选取不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剖析,最先提出具体要求时需要指导学生要在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出发设计和分析。理清思路、讨论、归纳意见、写出报告和理性评价。因为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配餐和食品营养课程,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在探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能量消耗、人群营养需要、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的营养的成分有更深入的了解,学以致用的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教学

体验影响咨询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评价同时,点评、评议、总结和提出改进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人们在现实生活应用中经常忽略的很多的细节和问题,也因此使得咨询的效果受到了影响并难以做到一对一的指导的教学效果。然而这种情景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生体验、教师提出改进措施和综合点评的方法,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分体的能力,还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养咨询虽然表面看起来简单,但是它是各项营养指导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配餐和食品营养课程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按照项目分别进行课程,以项目考核成绩累计计算考核成绩,打破以李林考核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操作技能、提成成果、工作态度、问答和鄙视等考核方式,按照项目把课程考核分别进行,项目考核成绩和其累计计算,并通过考核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

2、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配餐和食品营养课程,实施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好的践行校企合作、高职工学结合的理念。具体的体现生产育人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岗位的技能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挥。因为开拓配餐课程、实践教学社区食品营养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所以需要积极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针对社会有关健康饮食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其良好的膳食饮食习惯,纠正营养失调的状态,传播有关知识给社区居民,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心、表达、沟通、务实和创新的精神。这样的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模式,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得到提高,并为以后再社会生活实践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结语

一系列的改革尝试通过教学的方法、内容、手段、创业和方式的融合,符合公共营养师工作流程,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把讨论、自学、讲解和教师引导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成绩得到提高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统一。做到了社会需求与课程内容、人才培养与能力培养的统一,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符合高职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綦翠华;王茂山;汤卫东;;《营养配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食品工程;2010年02期

[2]陈文伟;贾振宝;黄光荣;蒋家新;;《食品工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3期

[3]夏岩石;陈春艳;蒋琼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艺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高职食品 篇6

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的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其次, 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再次, 针对每个教学情境, 按照“资讯 (获取信息) 、决策 (作出决定) 、计划 (制定方案) 、实施 (进行操作) 、检查 (审视过程) 及评价 (总结反馈) ”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

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 其质量优劣会影响到课程内容对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反映。经过对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岗位进行分析, 得出与《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 如表1所示。

注:食品行业多数中小企业实施一岗多职, 不同单位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主要是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人员、产品标准和质量手册编写人员、质量体系内审人员、QS注册与认证人员、食品标签设计人员。虽然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不尽相同, 但是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很多相同之处。根据这些岗位的用人要求, 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学习后, 学生应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 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 从而在相关食品企业懂得如何执行GMP、SSOP、ISO9000、ISO22000体系, 懂得如何建立HACCP计划, 并能在食品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学生必须具备从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质量意识和基本技能, 能编制相关产品的企业标准, 能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设计食品标签。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模块内容的设计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 以项目 (学习情境) 的实现为主线, 以模块教学为形式, 将相关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工作任务的难易递进式开发项目, 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具体如表2所示。即将课程内容按模块+项目 (学习情境) +子项目 (子学习情境) 的结构模式设计, 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每一项目均以六步法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进行教学实施, 如表3所示。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中, 选择合适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 并不断开拓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学习领域,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 (如在课堂教学情境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 尤其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如充分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最新动态、利用多媒体动画、采用问题中心法、参观式教学、课堂互动讨论、知识竞赛等) , 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过程中, 达到“学习就像工作”的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需要一定的考核机制体现教学质量, 并应能够准确及时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涉及平时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性评价则针对项目小组最终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个人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和小组总结性评价成绩确定。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践,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配合意识。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情境的营造和模拟等, 因此, 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1, 6.

[2]孟繁兴, 牛雨.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开发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4-66.

食品专业中高职课程对接的探讨 篇7

1. 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课程设置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 即素质与能力模块、专业平台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实践教学模块, 基本素质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以上。有的中职学校同样采用模块化教学, 包括文化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模块, 像德育、体育等素质教育课程包含在文化课模块, 在第一、二学年都要进行学习, 学时较多, 但开设的课程门数较少。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意见》明确提出: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具有继续及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中职学生年龄小, 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心智等各方面养成的关键时期, 需要学校、老师积极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 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素养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课程, 如文学、艺术、美学等,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2.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 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 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中职学校食品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 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 学校、老师普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造成学生基础知识欠缺, 文化底子薄弱[2]。首先从学校层面应充分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优化课程体系, 加大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规定, 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 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 专业课程

食品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学校被归为专业模块,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课程设置齐全, 凸显实用性。高职院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各模块层次递进, 由易到难,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同属职业教育, 都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 课程的重复开设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微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卫生。但在授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上, 中职严重滞后, 有的学校甚至采用食品类高教教材, 学生在中职学一遍, “有幸”进入高职再学一遍, 学习内容的重复化、无序化是中高职缺乏沟通和衔接的最大弊端, 轻则没有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重则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 产生厌学情绪。中高职学校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在对食品专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基础上, 上下沟通协作或成立第三方委员会, 遵循必要的原则, 共同探讨, 构建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内容, 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 使专业课课程体系实现统筹性、连续性、渐进性、合理性衔接[3]。中职专业课的学习应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 (宽基础) , 适当加强专业课的学习 (活模块) , 由易到难,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逐步树立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能力。高职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教学, 加大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力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就业做好准备。

4.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都能紧密加强与当地食品企业的合作, 打破关起门来办教育的模式, 主动“走出去, 引进来”,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 重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企业一起制定实践课程标准,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如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生化系食品与营养检测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衔接, 设计“三级实训、三段实习”能力递进、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中养成和提高, 进一步提高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度。

摘要:职业教育包括中职和高职两大板块, 过去各自独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 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协调发展、有效衔接, 而课程的对接又是关键, 本文依托食品专业进行了全面分析,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旨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朱琳佳, 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职教论坛.2012 (22) .

[2]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5) .

高职食品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篇8

高职教育就是按特定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 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 为各个行业提供大批技能型人才。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 也导致高职教育食品类学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提高食品类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调研了食品类企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并将其和高职学生职业培养的目标相结合, 构建合适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试图破解高职院校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提高食品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 满足高职院校、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一、食品类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质

食品企业员工从事的有生产、研发、检测、管理、销售、营销、公关等岗位。食品类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属于制造业, 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 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较多的职业是销售、生产、检测等。中层一般做管理、工程师等。通过座谈和调研发现, 食品类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如下: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职业行业中正常的社会交际中工作和生活的准则。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有效促进人际关系, 激励员工士气, 提高员工素质, 促进社会发展。食品类企业大量员工在基层第一线, 需要每个员工爱岗敬业, 对企业忠诚, 诚实待人, 信守诺言, 平时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有四点。1.负责任。平时能认真完成本岗位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和上级领导交代的事, 尽职尽责。2.讲团结。作为一个员工, 每天都要和同事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 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3.能守法。作为员工, 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按规程操作机器, 按流程做事情, 为人处世时要自律, 处处以自己做榜样来影响和感染别人。4.肯进取。企业最讨厌无所事事、整天消极怠工, 做事拖三拉四的人。新的员工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尤其刚进入一线工作时, 天天起得早, 睡得晚, 忙要死, 累要命, 需要有一点进取心。挺过去, 一切都好。

2. 具有丰富的职业知识。

通过对食品企业从业者的了解, 发现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大多拥有丰富的职业知识。他们学历高, 知识结构也相对全面。同时许多优秀员工在职业规划上, 目标比较清晰, 思维比较活跃, 大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平时工作的一言一行, 都符合一个职场人的工作形象。

3. 具有超强的职业能力。

企业都喜欢那些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员工, 在招聘时希望应聘者具有相关经验, 以降低培养成本。员工要有相关的职业岗位证书, 比如在技术岗位上, 从事单位检测的人员必须要有检验工证书, 从事营养检测的人员必须有营养师证书, 从事加工专业的学生必须有焙烤方面的证书, 从事贮运与营销的人员必须有物流师方面的证书。以证书作为切入口, 从侧面考察员工的职业能力。

4. 具有超强的职业心态。

食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许多基层工作相对辛苦, 劳动强度大,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难适应并胜任工作。有些员工有抱怨情绪, 除了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漏洞不满外, 更多的原因是这些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问题。企业最欢迎那些心态比较积极, 遇到困难能积极面对并寻求解决方案, 而不是一味地自暴自弃的员工。

二、高职院校食品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1. 职业意识教育不够。

学生入学大多整天学习, 对未来比较迷茫。由于没有太多的职场经验, 很少有职业方面的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 是自己在选择职业时对自己和职业的一种认识。而学生大多阅历浅, 经历少, 所以职业意识模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很少就职业意识进行培养, 除了一些简单的就业课, 大多都是教科书式的教育。课后问问学生, 大多对职业发展目标还是不清晰, 认为食品企业待遇低, 对本专业认同度也相对比较低。

2. 专业设置不清。

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比较盲目。食品类划分为加工、检测、营养、贮运与营销专业, 而出来找的工作都一样, 没什么区别。专业都是根据学校整体教学安排, 没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和企业的需求来设置。而且许多课程理论性强, 比较枯燥, 不实用。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 学后没有深刻的体验。

3. 实习条件不好。

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 需要高职院校有好的硬件设备支持。条件特别好的, 能有仿真的模拟工厂, 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厂环境。条件稍微差点, 有简单的实训设备, 供学生做实验。但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多, 硬件设备有限, 实验实训时间少, 学生大多是走马观花, 很难学到必备的实践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大多都从事一线辛苦的工作, 许多工作是初中生、高中生都能干的, 让学生觉得大材小用, 所学知识与实习相关度太低, 影响了学生的热情。

4. 心理辅导不多。

近些年媒介时有报道自杀事件。世界500强的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员工13次连跳事件, 还有高校学生因为情感、学业等因素导致的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在心理辅导方面除了开设心理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外, 别的相关活动很少。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走进学生心灵, 让学生拥有阳光心理, 还有一段距离, 心理辅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高职食品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

1. 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调研, 学生对于商机的灵敏度不够, 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商业训练, 可学点创业、策划和经济方面的知识。同时食品行业专业类销售人才缺乏, 为加大培养力度, 要有意识引进食品销售方面的实战课程, 给学生真刀真枪模拟实战的机会。还要加大复合人才的培养。许多外资企业既需要食品专业知识, 也需要英语好的人才。进入这些企业待遇也很高。高职院校可以小范围试点, 选择英语好的学生进行培养, 通过把这些学生培养出来, 树立标杆, 让学生看到未来的希望。此外, 还要注意对食品类会计人员、食品类物流人才的培养, 以及对食品类工艺专业、食品类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把各学科资源整合, 让食品专业与计算机系、会计系、英语系、旅游系、经济贸易系等院系合作, 打破藩篱, 为学生拓宽新的视野和机遇。

2. 增强高职课程的创新性。

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枯燥, 高职院校要鼓励老师开设相关通俗易懂的课程, 让学生学得勤, 学得精。理论课和别的高校课程不要千篇一律, 要有自己的特色, 同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让学生学就能用。在实践方面, 学生去实训企业刚开始工作强度不要太大, 要和企业协商探讨如何让学生心情快乐地工作。宁愿企业给学生的待遇少点, 也要让他们工作时间少点, 平时的精神文化活动多点。可以设立创新奖, 专门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他们的专业知识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3. 构建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形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宿舍舍长、班级心理委员等齐抓共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 经常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约谈开导, 多管齐下, 全面覆盖, 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 建立与企业对接的评价。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应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技能评价, 将企业需求的技能培训落到实处。高职学生技能评价, 要彻底改变脱离实际的手段和方法, 考评应该在真实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进行, 真正做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与企业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转换成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构建包括技能考核、操行评定、德智体综合评定三位一体的完善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全面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平时考查、中期考核、实习考试。平时考查。是对学生技能训练考核评价的重要方式。其方法是考评者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训练过程中, 通过观察、提问和检查等方式, 随时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及职业道德的内化程度, 并及时将考查结果记录下来, 填入成绩考查表。

摘要:食品业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大批的食品类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方面功不可没。但食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使学生能顺利就业, 并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 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将食品类企业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相结合, 构建适合高职院校食品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以此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与食品类企业进行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食品专业

参考文献

[1]成丙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姜燕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9.3.

[2]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教育管理, 2009.5.

[3]高翔, 田其英.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调查分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

[4]张森.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3.

[5]詹晓青.新时期高职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培养策略.龙岩学院学报, 2012.6.

[6]曲文涛, 邱蕊.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J].黑龙江教育, 2010 (3) .

高职食品 篇9

关键词:实验实训,高职食品专业,强化,育人环节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技能的开发离不开实验实训教学, 实验实训教学已经成为食品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 虽然高职院校对实验实训教学越来越重视,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观念落后, 把实验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课程, 缺乏针对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二是实验室功能单一设备老化, 无法承担项目综合实训教学任务, 使教学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参与不够深入,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出的学生不被行业所认可;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和实习, 学校缺少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无法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 使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实际脱节。四是师资结构不合理, 兼职教师数量少, 且专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提出5个对接, 教思政[2012]1号文件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文件为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指明了方向。为适应这一趋势, 应从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 探索强化高职食品专业的实验实训育人环节, 具体措施如下:

1 紧扣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分析各食品企业的具体岗位对技能的要求, 得出了食品专业通用的技能体系和专项职业能力两个层次, 确定食品加工和食品检验为食品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 由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编制课程标准。确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食品产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按项目与任务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选择符合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的核心, 设置相应课程。项目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 重点培养岗位技能, 力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 岗证一体, 编写校本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以项目为核心, 打破学科观念, 整合教学内容, 使知识服务于项目。理论以够用为度, 突出职业的定向性, 编写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让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 构建“一个基础、两个平台”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3.1 以课程实验为基础

专业基础课教学要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其实验实训课应按基本操作、原理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融“教、学、做”于一体, 为专业课打好理论和技能基础。

3.2 搭建校内实训基地, 引厂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平台

3.2.1 课程实训岗位化设计

将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进行重新设计,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模拟企业生产的实际流程“引厂入校”, 使实训岗位贴近生产、技术和管理第一线, 学生一边完成生产任务, 一边完成学习任务, 使“工”与“学”有机融合, 让学生感到实训就是“上班”。

3.2.2 综合实训项目化设计

综合实训探索校企共建教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为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综合项目实训, 通过参与各岗位的实际工作, 使各项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 实现从学生到企业人才之间的“零过渡”。

4 四结合创新评价方式

实验实训课程的综合性较强, 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进行评价, 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四结合创新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4.1 结合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评价

根据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 对学生的相关操作进行现场考核。优点是能客观、准确地对学生实验实训操作进行全程评价, 适用于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实训教学。

4.2 同学互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

同学互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平时的课堂实验中比较实用。教师考评应将口试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 更有利于培养“能说会干”的应用型人才, 在实训教学中非常适用。

4.3 结合岗位标准和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拟岗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要按企业的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的岗位标准, 由考评小组对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与量进行评价。

4.4 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价

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经济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企业和社会给予学校最好的评价。

参加行业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 来检验专业的教学水平。结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行评价, 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获取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5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放眼长远, 对于新毕业的专业教师要先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上讲台。

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 通过培训、深造、专业实践等方式, 更新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即便是双师型教师, 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也要与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同步提高。教师在企业感受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特点;进行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 进行校企合作, 将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立项课题, 使产学研协调发展, 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把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请进来, 给学生讲课, 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和生产过程对接, 达到零距离培养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总之, 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 强化高职食品专业实验实训育人环节, 要以项目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 构建实验实训运作模式, 创新评价方式, 走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之路, 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宗宝, 等.高职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中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轻工科技, 2012 (5) .

高职食品 篇10

关键词:高职 食品微生物学 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95-02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还探讨了它们与食品的相关性,例如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1]。它是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食品专业课程的实验操作都与微生物学中的实验操作相关[2]。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好的结合与运用,能从事食品研发、生产、检测等工作,是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人才[3]。所以,做好高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培养食品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1 选择合适的优秀教材,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本好的教材既可以更好的沟通教与学,也可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向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4-5]。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是高职教育,我们坚持选择优秀的教材,以江汉湖编写的《食品微生物学》为主,周德庆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和沈萍编写的《微生物学》为辅。根据所选教材,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绪论、微生物形态与特性、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微生物与发酵食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微生物与食品腐败、食物中毒等六部分。其中绪论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分支学科;微生物的形态与特性主要对原核、真核和非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形态与特性进行讲解与比较;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是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重点,对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与控制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微生物与发酵食品主要列举了食醋、酱油、白酒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所起的作用,阐述了发酵食品的发酵原理,特别指明了做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微生物资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已有多种微生物资源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企业了;微生物除去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也有一些有害微生物可引起食品腐败,食物中毒等对人类有害的影响,对于这样的实例,我们应可以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能对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我们实验室的条件、专业特色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自编了《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作为实验用书,主要包括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观察、灭菌的设备与方法、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与观察、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等基础实验。同时,增加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国标检测食品中的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指标等应用型实验。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增加腐乳制作、食用菌培养等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验。

2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版书教学以文字版书为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但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枯燥的文字较多,不能及时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图形信息,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也不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对于食品微生物学中的微生物形态的讲解,单靠版书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可以解决这种枯燥的方式,同时,可以向学生传授和展示更多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形象化、感性化、直观化,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率提高。但过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教师受幻灯片束缚,照本宣科,忽视师生交流,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版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辅助多媒体课件,将课程的讲授重难点以版书的方式展示,在讲授的过程中,适时的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图形信息,也可插入flash动画,这样可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一目了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避免分散听课的注意力,有效地配合教师授课。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除了重视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外,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对于病毒只能在活体上生存的特性,可以引用宣传禽流感病毒的科学知识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细节相联系,学以致用;在学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之间的关系时,安排一个讨论专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酿造食品的制作工艺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进行讲解,教师只给予指导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 扎实做好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性很强,熟练操作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对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通过这些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狠抓基础实验。对于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单独操作,熟练掌握,并且在进行实验课的同时,要求学生再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对于革兰氏染色实验,将实验原理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成分等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理解,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根据经典的四步骤,再将每一步的操作与实验原理相结合,进行深化理解,从而做到理论与实验很好的结合。那么,在进行授课计划的课时分配时,增加实验课的时数,使其比重达到总课时的40%,并且随着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学生科研计划的启动,实验课时的比重还会继续增加。在进行每一个基础实验时,要尽可能的利用实验室条件,要求学生单独操作,避免学生中存在的理论知识好,但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对于应用型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熟练基础实验的前提下,依然要求学生单独操作。并且将应用型实验的操作考核作为微生物实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应用型实验的操作,首先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积极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其次是检验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些实验是对基础实验的一个综合性考核;最终的结果是让学生掌握这些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思路,因为这些应用型实验对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特别是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课外兴趣实验,采用分组的方式。所有的实验过程,从选择课题,查阅资料,到准备实验,操作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准备。如有问题,则是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和老师共同探讨解决,例如,在进行食用菌培养的实验时,由学生到附近的村庄寻找玉米芯、生石灰等实验原料,在实验室制备平菇菌种,在学校提供的塑料大棚进行平菇种植。所有的实验过程,都与平菇的生产相同。这些实验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创业的基础,也让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应用有更深刻和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4 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考试的最终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高职学生,食品微生物学的很多理论知识较为细琐,也需要熟练记忆,最为关键的是能理解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所以,在进行笔试考试时,可在原来的理论考查基础上融入较多的对综合能力的考试。例如,可增加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在总分中的比例,对于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挥。实验课程以单独考核计算成绩,按实验基础实验(30%)、应用型实验(30%)和兴趣实验(40%)的比例打分,每项实验按出勤、实验态度(10%)、实验数据记录(10%)、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效果(50%)和实验报告(50%)的比例打分,从而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

5 结语

今后,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毕业生的工作实况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同时也继续向同行院校的优秀团队学习,积极推进本课程教学团队和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今朝,刘达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2-73.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远亮,王传花,侯爱香等.《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56-157.

高职食品 篇11

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要广泛调研食品行业企业, 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对食品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 围绕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根据食品行业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岗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食品、餐饮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将公共营养师和营养配餐员技能鉴定的内容融入《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中, 构建四情境、七模块的整体教学内容, 将职业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 将过去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整合为任务——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配餐, 既可加强学生对营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又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体现“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通过《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学习, 应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营养素的功能、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食物污染与预防、食物中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又能具备从事膳食调查、食谱设计、营养咨询及卫生监督与管理等职业工作的技能。要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相结合, 将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紧密结合, 为后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艺学》等核心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也为考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如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等做好铺垫, 为学生今后独立从事食品营养和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

近年来, 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速, 总产值以20%的速率递增。食品行业的发展使人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动物性食品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 由饮食引起的各种疾病也迅速增加, 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 据报道, 我国身体超重者近三亿人, 肥胖者七千多万人, 社会每年要耗费大量资金用于这些疾病的防治。现代食品行业更加重视对食品安全的控制, 提倡营养、生态和健康的饮食方式, 国家愈来愈重视国民营养状况的改善, 公共营养师制度已经在餐饮业和社区中推广和应用。另外, 近几年来,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 如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福寿螺、毒火腿、瘦肉精、红心皮蛋、黑心月饼, 以及2008年9月份曝光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 一起起事件怵目惊心, 轻者致病, 重者致人死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

新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需求的增加、行业的变化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根据这些变化, 本课程应及时调整内容,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内容应重视对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职业岗位在人才素质、科技文化知识, 特别是营养卫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使食品从业者不仅在素质方面, 而且在运用营养卫生科学知识和有关技术方面, 都具备解决食品加工、餐饮管理、营养教育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选择教学内容, 并设计成6个典型工作任务, 穿插于理论教学中进行, 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使理论知识实际化、技能化。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反映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体现国家政策在行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例如, 及时调整和增加“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食品安全法”、“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内容, 增加课程对行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对课程目标及职业能力目标的剖析, 我院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大胆尝试,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针对食品检验工、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活动领域,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逻辑顺序, 组织构建了“四情境、七模块”教学内容。

四情境:人体营养素的需求;社区营养;食物污染与预防;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管理。

七模块:人体的营养需要;各类人群的营养;营养配餐;社区营养;食品的污染及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我院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摸索, 并不断实践, 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将近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引入教学体系, 根据讲解每个知识点的需要, 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通过在教学中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分析, 引出理论内涵, 对案例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剖析, 将理论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对应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蛋白质的需要量时, 结合奶粉中含“三聚氰胺”导致“大头娃娃”等事件进行案例讨论, 以强调蛋白质对人的重要作用和营养功能, 既可让学生掌握蛋白质在膳食中的重要性, 又可为项目食谱的编制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任务驱动法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 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中, 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工作方法, 训练职业技能,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在一般人群的营养配餐技能训练中, 首先由教师讲解配餐的基本方法, 然后将学生分组, 每4~5人为一组, 每组领取一个工作任务, 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 设计一日带量食谱。然后, 每组派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作品, 进行汇报。与此同时, 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对设计的食谱进行评价、提问、建议及改进, 最后打分。通过这项技能训练, 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教学模式, 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放式实践教学法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组织学生到校内餐厅、饮食区进行调查分析, 到校外参观食品厂、医院等,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环境, 使学生了解生活和企业实际。教师针对社会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拟定一些题目, 对学生进行培训, 明确目的、内容、方法, 使学生意识到食品营养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许多慢性疾病与饮食密切相关, 如为什么要对糖尿病人进行食谱设计、肥胖者为什么还会缺乏营养等。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到社区宣传营养学知识, 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营养防治及人群营养知识的调查, 为特殊病人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宣传培养良好的膳食习惯的意义, 纠正营养失调状态, 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把原有的学科课堂与现实的活动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不仅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学习结束时, 学生应达到具备国家公共营养师、营养配餐员、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9001和HACCP) 内部审核员等职业资格的水平。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院课程组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并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影像技术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形象生动, 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要点。利用模型、图表、教学资源库, 解决课程教学难点, 对一些难以讲授或枯燥的教学内容, 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各种疾病的危害等, 可充分利用影像资料播放,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使学生如临其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营养配餐软件引入教学, 使用营养配餐软件进行营养配餐设计, 可以省去反复计算和查找数据的麻烦, 方便学生进行营养成分计算、营养配餐及营养评价, 使配餐变得方便快速, 增加营养配餐设计的现代科技元素。

要开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网站, 并应能有效共享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习题库、试题库、职业技能自测题库、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内容,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根据反馈, 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再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要开设网上讨论专区, 课题教学团队每学期安排专任教师负责网上答疑, 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与互动, 课题教学团队教师及时跟进前沿技术, 并将内容更新到网站上, 通过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学生研讨、自测自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考核中, 将本门课程分为6个训练任务, 其中基础知识的考核融入训练任务中去, 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自己进行营养配餐,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 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食谱编制, 通过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 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 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项综合练习, 既可促进学生对营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可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将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 过程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60%, 期末考核主要是对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 占总成绩的4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的。学生要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不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多少, 而是记忆知识点的多少。同时, 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面, 也主要是停留在从理论上考查学生是不是知道实验过程, 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考核, 即使考核了, 内容和方式也很单一, 基本上无法体现培养面向企业、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 要改革成绩考核形式, 强化过程考核, 使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转移至日常的学习和积累上, 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对我院近两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 毕业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食品营养和食品卫生管理操作技能及良好的职业素质。来我院招聘毕业生的单位络绎不绝, 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由此也可表明, 我院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的改革较好地顺应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面向企业、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潮流。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创新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 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对新时代、新环境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为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适应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应以《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为研究课题,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为核心, 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实际工作技能。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9) :557-558.

[2]姜忠丽, 代岚, 王俊伟.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1 (27) :87-88.

[3]尹晓菲, 胡艳辉.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谈[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102.

[4]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 2005 (8) :65-67.

[5]封锦芳, 肖荣, 苑林宏, 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增刊) :298-300.

[6]郑立红, 李春华.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7) :68-74.

[7]彭辉辉, 李萍, 袁河清, 等.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实践考核方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4) :47-49.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下一篇:转变学困生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