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专业

2024-07-24

食品类专业(精选12篇)

食品类专业 篇1

近些年,“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速冻水饺”、“细菌超标”和“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同时也充分说明了良心和诚信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作为国内唯一以食品行业为背景、以食品科学技术应用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食品道德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基于此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立德尚能”的育人理念来强化道德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训实习中,培养学生成为有良心、有诚信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加强食品类专业食品道德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立德尚能,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时代性

“立德尚能,以人为本”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追求,其内涵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注重“良心”和“诚信”职业道德的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食品道德文化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尚能”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与难以控制,相当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警示我们加强食品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主要培养食品一线生产加工、品质控制、检测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强化食品道德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等过程中全程融入食品道德文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成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有“良心”、有“诚信”的食品人。

2 食品类专业食品道德文化建设与探索

2.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时融入食品道德文化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新构建了“全程融合、模块分向、项目载体、双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校行企共同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开始,一直到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将食品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素养需求、技能需求、发展需求紧密的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职业素养内化时,注重学生食品道德文化的培养培育,将“职业素养与食品道德文化融合”,将“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凭良心做事、做放心产品”等食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体系构建时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每个学期围绕不同素质教育课程进行,即在第一学期开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社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素质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食品诚信与道德文化;第五学期开设企业法规与安全教育;第六学期开设企业文化培育等课程。通过各学期素质教育课程不断加强食品道德文化建设,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早融入企业。

2.2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食品道德文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在食品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充分应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学习过程中将食品道德文化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在讲授《肉制品生产技术》课程中“原料肉检验与验收”项目时,将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先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添加了瘦肉精的饲料虽然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等不良后果,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让他们知道这起事件主要就是由于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引起的,教育学生当他们将来到相关肉制品企业从事原料肉的检验与验收工作时,一定要吸取教训,认真负责地做好原料验收的安全防御工作,将不合格原料拒之门外。在讲授《乳制品生产技术》课程中“乳粉的生产”项目时,将“三鹿奶粉”事件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知道该事件主要是由于奶粉受到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的污染造成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而人为加入的,导致大量婴幼儿患肾结石。教育学生要做有道德良知的人,要将人们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讲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项目时,不仅让学生掌握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同时要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教育他们要怀着一份责任去做好每一个生产工序的审核与检查工作。

2.3 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食品道德文化

实训实习在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能否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实训实习环节就显得相当重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训硬件条件的改善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道德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入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但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对于食品类专业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融入食品道德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实训中心首先应该对文化氛围进行布置,可以将实训中心走道变为文化长廊,通过“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学生,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诚信。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反思”留给学生去思考,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教师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将每个实训环节融入道德文化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校外实习时,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因此通过企业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企业的文化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尽早融入企业的生活与工作之中。

3 结论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道德知识竞赛”和“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食品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校内人生导师队伍建设,让人生导师从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成为有“良心”和“诚信”的食品人。总之,围绕“立德尚能,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对食品类专业进行道德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只有将知识技能传授和食品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食品专门人才。

摘要:本文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立德尚能”育人理念的内涵及时代性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等方面食品道德文化的融入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只有将知识技能传授和食品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食品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道德文化建设

食品类专业 篇2

摘要:在确定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从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教育过程、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对“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端技能型人才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1-2]。本文探索符合高校特色和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类专业 篇3

[关键词]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0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食行指委〔2014〕11号10),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XIV435)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201505、2015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立晖(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我院开展了多个食品类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不断对“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探索,初步实现了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然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在目前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实用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种类和花样发生了变化,新品种不断出现,一些老品种产销量在降低,甚至消失,但是职业标准并未更新,难以充分满足行业和企业需要。第二,差异性方面。职业鉴定机构开展鉴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差异。各培训、鉴定机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难以针对所有品种开展培训和鉴定,导致持相同证书的人员具备的技能水平和所能从事的生产岗位有差异。第三,强制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共两类,分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资格。食品类职业资格一般为水平评价类资格,不具强制性,部分学生对该类证书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培训、鉴定效果不佳。

学生高昂的考证热情与社会认可度低之间的反差将危及“双证书”制度的持续落实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急需提高,“双证书”制度实施效果亟待提升。开展高职教育“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办出高职特色的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过程

我院以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企业、职业院校和在校师生等“双证书”相关各方为调研对象,调研“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初步形成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继续与“双证书”相关各方探讨改进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形成教学体系。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见图1。

查阅资料:查阅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寻找“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调研方案和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制定调研方案:汇总资料、整理信息,确定调研重点,制定调研问卷。最终决定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调研。

开展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采访、组织座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职业鉴定机构、教学一线教师和高职生。找到目前在“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教改方案初稿:根据调研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在立足教学设施和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双证书”制度实施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

实施与评价:参照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教学,并客观评价方案实施效果,为修订方案提供依据。

完成教改方案,形成教学体系:解决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修订教改方案并实施,形成“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体系

第一,调整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的持有“双证书”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需要入手,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增减合理分配各课程的教学课时,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技能型课程力争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技能,达到相应工种的鉴定标准。

第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耐挫能力。

第五,设立人才培养监督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和技师督导教学情况,并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跟踪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改进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2.改善教学条件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生产车间配备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引进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生产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锻炼企业所需生产技能,为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储备技能。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职业化的训练,零距离锻炼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平稳实现由学生到技工的过渡。

3.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效果。为满足培养“双证书”学生的需要,高职急需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技能,以及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委派校内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开展顶岗锻炼,使其具备“双师”素质。

4.严格执行考核标准

采取以上三项措施后,高职院校初步具备了培养符合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实践和考取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并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实施考核,不达标者需重新学习和考核。将评优、评定奖助学金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促使学生端正学习和考证的态度。

三、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运行成效

1.成功申报、开发和建设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工、啤酒酿造工和白酒发酵工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项目,并已顺利通过专家检验。

2.推动了我院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天津市国家技能鉴定第六十三所)、十四家食品企业(津乐园和中科百奥等)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3.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报考率达100%,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明显高于历届非“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张蕊.国外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2] 柳连忠,王玲.论高职双证课程开发实践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食品类专业 篇4

(一) 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解

机械基础涉及的内容很多, 比如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类型、结构、功能、材料、标准、制造方法、特点、适用场合、工作原理、应力状态分析、失效形式分析等, 因此, 食品类专业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机械基础即枯燥乏味又吃力难懂。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到难, 由表及里, 循循善诱的方法, 讲解清楚, 力求切实掌握, 要注意综合利用教具、实物、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讲解分析, 并尽量达到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许多零件和机构变化的过程用平面的、静态的图片和简单的教学模型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假如仅仅用文字和图片讲解,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而多媒体技术则能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 降低学生对机构的认识难度, 拉近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适当简化教学内容, 尽量体现主次分明

课程要实现从理论向工程实际、从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 因此教师必须认清这个过渡对食品类专业学习的特殊要求, 以适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食品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 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 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 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都应予以删除, 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 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另外, 机械基础概念性较强, 记忆的内容较多, 若一味的让学生按照书本知识强化记忆, 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应对教学中所授内容, 根据难易程度, 提出不同的要求, 将要讲授的知识分为了解、掌握及熟记三个层次, 尽量体现知识体系的主次分明。

(三)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机械基础》这门课枯燥、繁杂, 若照本宣科, 不进行教学的双向交流, 那么教师个人的讲解只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 学生必学之无味。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空间, 课程中的许多内容, 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比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派代表发言总结, 这比单独提问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 教师在也不能局限在三尺讲台, 应当多到学生中互动, 培养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课堂才不显得枯燥乏味。

(四) 加强技能训练, 培养一定机械设计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联系实际, 多观察和分析各种机械设备, 以及适当做些简单零件或机构的设计练习, 从而培养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机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增加一些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真正理解食品机械专业知识。

总之, 食品类专业机械基础教学将采取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入手, 结合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 精心处理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思想, 为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环境, 从而使得机械基础教学更加符合食品类专业教学规律,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基础》的教学改革,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认知能力为出发点, 兼顾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简单机械设计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际, 阐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试图通过改革使得本课程的教学更符合食品类专业学习的特点, 更有利于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基础,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陆萍, 栾莹, 孟剑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1) :49-51.

[2]李洁.《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 2008 (123) :50-51.

食品专业自我介绍 篇5

您好!

我即将毕业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届时将获得学士学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相信有进取心的我能卓有成效地为公司服务。大学里,我始终奋发向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知识与能力兼备的现代复合人才。学习上,我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注重培养专业技能,成绩优秀。

在校期间,我努力学习了专业知识,包括植物蛋白工艺学,如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浓缩蛋白的工艺;乳制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学,如蛋糕、饼干、面包、糖果的加工;乳制品工艺学和果蔬保鲜。

我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功底,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安全性与质量保证、食品微生物、食品冷冻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专业外语、感官鉴定等学科的成绩均为优,实验操作能力强。曾在微生物实验室担任助研,培养出严谨的科研态度,得到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食品类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 食品检测技术 教学方案 实验

中图分类号: TS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4-0000-00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的被应用到食品检测领域当中,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食品检测专业的学生掌握当前食品检测领域的各种先进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检测技术》作为高职食品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抽象性。因而,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当中众多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为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和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探索性的意见,以期为探究《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方案提供借鉴,推进该课程教学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丰富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使课堂内容新颖、前沿,富有吸引力[1]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注重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将学科前沿热点与新兴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比如,生物芯片技术、酶联免疫学技术、PCR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同时,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能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演示食品检测流程和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实验仪器数量有限或者实验条件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实验课程无法开设,我们可通过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对于核磁共振、质谱等大型先进的精密仪器,可以采取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当前先进的检测仪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 强化动手能力,创新实验教学,增强实验综合性[2]

《食品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食品检测能力,为以后从事食品质量控制和检验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验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广泛的开展实验活动,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当前的岗位和技术需要,并结合食品检测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操作基础的条件下,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整个食品检测过程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勤于思、大胆设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感兴趣的食品检测项目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为将来尽快适应食品检测岗位要求,并独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科研、教学紧密配合,密切工学结合[3]。

在《食品检测技术》课程之中,我们应该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检测的热点,调整并充实实验内容,尽可能地将实验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为今后的食品检测工作做好技术准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推进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早期培养。高职教师可以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组织高职学生参与到部分科研项目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实验教学当中实行“走出去”的策略,同相关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尝试让学生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己直接到食品企业,或者食品销售市场进行取样检测。在实际检测过程当中,熟悉操作规程,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的特点,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4 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高职《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方案,就是要主动的适应当前食品检测形势的变化,重点解决教学内容与食品检测工作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承担起培养国家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食品专业要不断结合社会需求,通过改革教学方案,以期提高食品检测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能够独立上岗工作,大大提高就业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巧玲,李朝阳.“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 (2): 47-50.

[2] 黄晓寿.《现代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食品工程,2010 (1):5-6.

[3]史双枝,王新刚,罗鹏.《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68-168.

食品类专业 篇7

1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顶岗实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1.1.1 适应能力和耐挫力较差

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离开学校, 离开老师, 步入一个陌生的顶岗实习单位。新的环境, 其学习的内容、生活的方式、日常接触的社会群体都发生了变化, 继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感觉受人管、被教训受不了;刚开始劳动强度大, 工作节奏快, 加班加点, 感觉新鲜还能忍受, 慢慢地就觉得干的是很简单的、重复的、枯燥无味的、技术含量不太高, 再加上受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约束, 在工作中不能正确面对。

1.1.2 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弱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学会工作固然很重要, 但为人处事更加重要, 良好的沟通能力, 是顶岗实习中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工作开展、学会协调合作的基础。有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与顶岗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交流的能力, 如很少与主管、同事沟通, 就更谈不上一起研究探讨工作及创新, 这样往往就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和重用, 工作中随之而来抱怨就多, 甚至出现矛盾对立, 封闭自我, 感觉孤独。

1.1.3 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

在顶岗实习中, 学生本应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为今后就业或创业踏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但从顶岗实习的部分学生表现看, 有的学生在工作中消极怠工, 敷衍了事, 缺乏认真的工作态度, 安排什么做什么, 不安排就不做, 不愿意加班, 对工作缺乏热情, 缺乏青年人应有的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积极主动的精神。

1.1.4 注重待遇,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的选择中, 不管专业对不对口, 一味地追求较高的薪资, 舒适的待遇, 对新环境理想化, 对顶岗实习单位期望值较高, 上岗后, 发现工作的环境、工作的内容、生活的条件、管理的制度、企业的文化与自己想象的有一定差距, 就会产生后悔异想, 甚至有不能安心工作的动摇情绪, 最终选择离职。

1.1.5 自身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专业多, 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各不相同, 因而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具体有:财物被盗、被骗、被抢, 机械事故, 交通事故, 火灾, 触电等。自身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不足,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1.2 顶岗实习中学校存在的问题

1.2.1 学校教学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不完全同步

分属不同社会领域的产学主体, 各自都有着独立完整的运行规律。企业生产有淡季与旺季之分, 它们希望顶岗实习的学生能安排在生产任务紧、操作简单, 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上, 以缓解人力不足之困, 不支持顶岗实习学生在生产高峰期请假, 哪怕是要求的返校考试、学习等;而在生产任务不紧的情况下, 企业则不太愿意接受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了, 尤其是学校有寒暑假、国假等法定假日, 而企业这时是最忙之时。更不能离岗。

1.2.2 校内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指导不完全到位

根据顶岗实习双向选择结果进行安排, 不同专业学生分到不同的顶岗实习单位实习, 同一个顶岗实习单位实习的学生岗位也所不同, 学生顶岗实习地点分散, 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存有困难。再有个别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没有能力指导, 使得顶岗实习指导显得乏力, 再加上企业的合作又不积极, 又不能以正式员工去要求顶岗实习学生, 导致有些学生处于“放羊”状态。

1.2.3 专业培养方向与顶岗实习的岗位不完全吻合

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则是“以企业为中心”, 一般的学生顶岗实习也都是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来安排, 而且顶岗实习的岗位往往是企业急需要人员的岗位, 即“依岗设人”, 而非“依人定岗”, 但这也时常造成了岗和学的不一致。同时, 顶岗实习的岗位通常是固定在某一工位。因此顶岗实习的同学们认为在学校课堂上学的很多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能得到发挥, 而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又未学到, 出现了脱节和错位。

1.3 顶岗实习中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

1.3.1 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 不希望轮岗

大多数顶岗实习的学生希望能够在顶岗实习单位里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然而事实却让他们有些失望。某些企业把顶岗实习学生只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都有类似“打杂”的感觉, 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质性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而企业认为他们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培训教育学生, 特别是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工作的报酬, 因而导致学生实习岗位数不够。更不希望轮岗影响其生产进度和质量。

1.3.2 劳动强度超过实习学生的承受限度

国家劳动部门尽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有着明确的规定, 但一些企业由于各种原因 (尤其招不到员工) 没有按照规定来做, 而是安排了强度很大、时间太长的工作。对此, 初出书斋的学生思想上准备不足, 体能上也不能适应。因此, 顶岗实习的学生难有精力再进行学习, 体现出学生的“工”有余而“学”不足。

1.3.3 顶岗实习学生安全存在隐患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顶岗实习的学生仍然是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与顶岗实习单位之间并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身份隶属关系, 因此, 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时, 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 不能做工伤保险赔偿。不能按照《劳动法》和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

1.3.4 校外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指导不到位

有些企业由于对顶岗实习的不重视, 而校外指导教师与学院又没有隶属关系, 他们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培训教育学生, 完全靠校外指导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对学生及对学院的感情作为工作基础, 再加上企业生产任务重, 要求高,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 又不能以正式员工去要求学生, 加上有些顶岗实习学生工作的自觉性较差, 导致学生有“放羊”现象。

1.4 政府在顶岗实习上给力不足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作为教育产品的受益者, 有责任负担起培训和指导的义务。然而, 实习单位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政府, 政府没有制定更多地相关制度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顶岗实习, 致使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用人而不育人, 政府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取实习单位对实习的支持力度和实习指导管理的信息。所以, 政府对实习单位在实习指导和管理方面的努力程度难以有效监督。

2做好顶岗实习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

2.1.1 提高抗挫能力和适应性

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挫折。人生就是不断战胜困难、化解挫折, 从而获得发展的过程。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 激发人的斗志。要培养高职生对挫折的耐受性, 可组织主题班会, 演讲等活动, 还可组织报告会, 学习成功人士对待挫折的态度;还可以用适度批评, 增加劳累, 设置困难、举办各种竞赛等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景的活动;还可以倾听学生诉说, 使受挫者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进行自我调节等;以锻炼高职生受挫的承受力, 培养高职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2.1.2 提高沟通和社交能力

要增进高职生的社交能力, (1) 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 (2) 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 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 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 可以领悟到交往的一些常识。找到合适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 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 塑造自身形象, 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1.3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高职生自己 (1) 爱上这份工作; (2) 让工作给带来成就感, 这样才有动力持续关注这份工作; (3) 和单位的同事和睦相处, 一个相互关爱、充满友情的团队, 一定会主动的忘我的工作。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的把责任意识转化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 每个人都尽责。对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来说, 责任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责任心成就了你的是竞争力, 毋庸置疑, 责任心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2.1.4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吃苦耐劳是一个高职生基本的优良品质。“行为形成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开展形式各样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在广泛收集了名人、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的基础上, 开展“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从兼职做起”的教育活动, 教育高职生生活自理, 学会感恩。从现实生活中看到, 但凡在企业里受到领导赏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较大发展的, 都是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实干苦干者。

2.1.5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法纪意识, 在实习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高职生安全意识、知识、技能教育与培养, 并将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写《高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训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水平。还要制订安全事故处理预案,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所有顶岗实习生均应购买大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及企业实习劳动保险, 前者由顶岗实习学生的学院购买, 后者由顶岗实习单位购买, 保证万一发生安全事故后学生能得到相应的保险补偿。

2.2 加强教学改革, 完善工学结合

2.2.1 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校企实行深度融合, 要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改革与适应, 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 开发编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材, 全面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调整学校教学规律使之与企业生产规律同步;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使之与顶岗实习的岗位吻合;调整学校教学模式使“教、学、做”有机结合, 便于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增强企业对学院实习生、毕业生的依赖程度, 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 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2.2.2 加强校内教师指导, 强化过程管理

为保证教师指导顶岗实习到位, 校内指导教师应不再承担校内其他教学任务, 集中精力专职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在学生集中的单位, 可以安排专职教师驻扎在企业 (其间也可以轮换老师) ;在学生分散的实习单位, 可以一个地方或区域安排1~2 位老师, 经常到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去看望学生, 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学院建立顶岗实习专题网站, 设立在线交流和网上答疑, 强化远程教学团队的指导。

2.2.3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途径之一, 也是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不足的重要补充。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2]。目前, 与苏州泰事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正在实施之中。

2.2.4 高薪聘请企业指导教师

针对校内指导教师外派不足的情况下, 学院可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委托管理合同;聘请企业技术员、管理员作为兼职教师, 对学生在顶岗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全面负责, 保障学生劳动的安全, 学院负责支付这些兼职教师的报酬;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以准员工身份接受企业管理和任务安排。

2.2.5 制度管理规范顶岗实习

学院先后出台了《顶岗实习教学管理规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管理规定》、《顶岗实习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明确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责、权、利, 规范了顶岗实习工作运行的管理, 并形成长效机制。

2.3 多方挖掘资源, 加强企业筛选

顶岗实习的平台是企业, 而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完全为我们的学生顶岗实习考虑, 因而, 为了让同学们在生产一线学到更多的技术和经验, 那么在选择企业时, 要尽可能地选择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3], 特别是与我们学校合作紧密、与专业学习结合紧密的、理解学校教学需求的、参与学校教学改革的、能共同组织实施顶岗实习的、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 同时还要同企业签订好相关顶岗实习协议, 保证同学们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利益。这样才能保障实习的效果。

2.4 加强政府对顶岗实习管理的监督

就业市场和用工需求决定了顶岗实习生过于分散, 顶岗实习单位成为顶岗实习管理的双主体之一。为防止顶岗实习目的被异化, 为此建议:

2.4.1 由政府参与对实习单位和学校的《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授课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2.4.2 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对顶岗实习单位的资质和落实情况以及顶岗实习指导绩效进行评估和督查。

2.4.3 由政府制定在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对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给予鼓励。

3小结

顶岗实习既能增强高职生与社会和生产实际的联系, 又能提高高职生的综合专业技能;既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高职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能实现高职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又能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 必须解决好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 才能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和最终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景清, 蔡健, 徐良.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实践与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05) :52-55.

[2]祝战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0 (05) :90-92.

食品类专业 篇8

海西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现状

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 为了顺应市场对食品加工类人才的紧缺性需求,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了食品工艺专业 (方向) , 招生45人。随后,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1世纪初, 一些学院也相继开设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食品类专业 (方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目前福建省已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大专层次食品类专业, 共设置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5个食品类专业 (方向) , 近三年来的招生呈现迅速增长之势 (详见表1) 。

从地域分布来看, 全省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福州、漳州、厦门、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区。从举办方的性质来看, 公办高职院校11所, 占91.7%, 民办高职院校1所, 占8.3%。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属于市属高校, 专业布局主要以食品加工、营养与检验为主。

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通过对福建省厦、漳、泉地区的3个行业协会和近百家企 (事) 业单位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和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 新形势下海西食品行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工程技术人员、食品制作工、食品检验工和食品包装工4个职位, 其中, 食品制作工占食品行业需求总数的60%以上。目前, 这四类职位中, 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和食品检验工供大于求, 而食品制作工和食品包装工供不应求。如表1所示, 食品营养与检测和食品加工技术是福建海西高职高专中最热门的两个专业, 从2009年的招生情况看, 12所院校中有9所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有6所院校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招生计划之和在2007~2009年分别占总计划的85.2%、85.0%和92.2%。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招生计划从2007年到2008年翻了一番, 2009年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0%;在《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食品类其他专业, 如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等无一所学校问津;一些专业设置周期过短, 缺乏稳定性, 有的只招了一届学生, 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 造成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一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 相互攀比, 不顾自身条件, 只看眼前利益, 不顾长远利益, 结果导致热门专业重复建设。在短期内需求旺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入学率, 有效降低办学风险, 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有较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 如此迅速地在个别专业上的规模扩张, 仅需几年, 需求就将达到饱和, 必然会引起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使办学质量下降。而且如此单一的专业设置, 也必将难以满足海西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

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根据福建省食品产业群的发展规划, 预计当前福建海西食品加工工艺岗位将呈现较大量的需求, 而与食品加工工艺岗位相适应的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学院开设;同时在食品保鲜方面, 无论是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还是从福建省产业规划中, 都可以看出未来对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支持, 农产品产业要发展, 必然要求对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保鲜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未来市场对绿色、营养、天然食品的推崇, 可以预见, 未来10年内在保鲜专业方面将有刚性需求。然而,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目前仅有一所院校开设了保鲜专业, 即使在福建省主要农业生产地的莆田和福州地区也未见保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反映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结合不够, 缺乏前瞻性。

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食品类共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及粮食工程7个专业。从表1中可见, 福建省的高职院校1984年设置了第一个食品类专业, 1985年设置了第二个食品类专业, 此后直至2009年, 在漫长的25年中, 食品类专业仅仅增加了3个《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而且大部分院校无论是专业数还是招生计划数, 基本上都保持增量, 只有2所院校停招了2个专业。这说明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 忽略了一些适应市场变化的短线适用型专业, 专业设置缺乏多样性、多变性、灵活性。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根据福建省经贸委、发改委的统计, “十五”期间, 福建省食品产业集聚趋势显现, 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从集群产值分布上看, 主要有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莆田食品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南平乳制品产业集群、闽东食用菌产业集群等。但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均没有开设与水产品加工有关的专业。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 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无法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这势必会造成培养出来的食品类毕业生无特色, 竞争力低, 就业困难。

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的对策

高职教育与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不同, 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基础之上的。海西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设置应注重职业与技术的技术含量和复合性水准。既要分析海西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的需求等外部因素, 又要分析学校自身的内部条件, 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前提。

建立管理体制, 严格论证审批程序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有利于根据区域和经济发展需要, 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管理, 制定区域专业结构及布局, 进行专业论证、审批、监督和服务工作。学校既要考虑在专业目录 (包括专门化) 范围内设置食品类专业, 也要从实际出发, 经过论证设置新专业, 还要根据食品行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变化, 灵活调整专业或方向, 以教育规律制约和指导专业设置。

深入市场调查, 准确掌握人才需求要广泛深入食品行业及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海西食品行业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 了解食品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 预测海西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 并根据几年来的需求变化做出分析, 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

突出专业针对性, 积极发展“拳头专业”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优势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外, 还必须找准自身在区域、行业及全国高职教育中的位置, 着眼长远, 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食品类专业结构。如厦漳地区应将与果蔬、蘑菇加工相适应的专业办出品牌;而地处福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福州等地区应积极发展与粮油加工业、啤酒及饮料、速冻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适应的专业;形成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漳厦泉和福州、宁德等地区, 应做大做强与水产品加工相适应的专业。要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 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 积极发展海西食品类的“拳头专业”。

整体规划专业发展, 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 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将会不断出现, 新的专业人才将会出现短缺。因此, 福建海西食品类专业的设置宜长短结合, 既要有常设的品牌专业, 又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短线适用型专业, 还要具有前瞻性思路。根据当前福建省重点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的思路, 可以开设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等有关专业, 制定超前的宏观规划, 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食品行业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人才, 同时也要考虑满足由福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的对食品贮运与营销和食品机械与管理等专业的强劲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0) .

[2]谢勇旗, 孙青.高职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3]鲍艳, 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7, (4) .

食品类专业 篇9

1 转变食品工程观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解决“民以食为天”问题的专业, 是典型的工科专业, 在专业调整时将原有的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13个专业合并为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 涉及的知识十分丰富, 但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两大类, 既有科学的内涵又有工程的内涵。因此,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这一类专业的特殊性, 学生不仅要掌握食品科学的理论与知识, 而且要掌握工程的技术与技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生产管理、品质控制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产品开发和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等工作。工程能力的概念内涵丰富, 包括计算、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研发、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关联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背景的工程领域重大问题的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包括:与现代工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管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现代工程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培养。

因此, 加强食品类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工程能力培养的模式、提升途径、工程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评价体系, 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食品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2 构建与工程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工程类课程比例少, 导致学生在基础理论学科方面无法掌握力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学等工程类学科的知识, 从而无法将这些工程学科与传统食品学科进行交叉。在“教学与工程并重, 凸显工科特色”教学思想指导下, 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时, 既要保证体系完整, 能反映现代食品技术的发展, 也要强调实践性, 提高工程内容教学的比例。注重对食品工程类课程, 如“食品物性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等相关课程的要求, 同时增设“工程图学” (含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专业发展选修课, 在夯实学生工程基础的同时, 使计算机工程制图得到广泛应用, 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绘图效率和绘图质量。在教学手段上, 运用图片、图像、flash及工程项目实例等资源,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内容, 使抽象的原理、结构、应用效果更清楚逼真, 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 增设“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设计,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更进一步地, 在毕业设计时, 加大工程能力训练内容的份额, 改变现有陈旧、简单、缺乏创新的旧模式, 将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改为工程设计类课题, 包括车间布置设计、物料热量恒算、设备选型、工艺流程设计、管路设计等, 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在论文设计的不同阶段, 要求学生进行开题报告, 并进行检查, 认真严格组织答辩, 考察学生是否知道食品工程设计方法和步骤, 是否清楚设计工厂、车间、设备、管线、动力等设计的原理与流程, 以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3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其建立要从食品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充分体现实效性, 并以现代化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为导向, 充分体现先进性。建立合适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加强生产实习的重要教学环节, 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学生完成实习教学、获取实际知识的重要保障, 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因此,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平台, 搭建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可使企业得到实惠, 调动企业同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使双方的合作达到真正的双赢。

校企合作时, 选择企业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大、科研水平较高和具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为合作对象, 坚持“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的原则, 通过友好协商, 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 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进入这些关系密切的企业实习, 企业会委派专人全程负责, 在实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安排妥当。通过实习, 老师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开发思路, 并运用学校已有的技术和设备为签约企业提供服务, 与企业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将双方利益进行有效捆绑, 明确学校、企业双方的权、责、利,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方优势, 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

本科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 对本专业领域的生产加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加工设备、生产自动化程度等各方面都不熟悉, 专业意识和技能都很薄弱, 因此, 本科生实习应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在大二阶段应安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1周的工程见习, 让学生提早接触食品工厂实际, 在头脑中形成食品工厂的雏形, 这样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第2阶段:大三阶段下学期, 安排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 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前, 第1周首先采用课件教学的方式, 请专业课教师进行讲解, 向大三学生介绍相关专业企业生产工艺。在了解基本工艺流程的基础上, 第2, 3周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 提前让学生查阅企业主要产品的相关资料, 带着问题进入企业现场学习生产工艺过程, 使学生对工艺、设备、经营、管理具有更直观的认识;第4周进行实习效果总结, 要求学生整理完整的实习报告, 绘制车间的主要工艺流程, 了解主要生产设备的性能和作用, 通过对实习的感性认识, 辅助专业课的理论学习, 培养学生用工程语言描述生产过程的能力。第3阶段:大四阶段上学期, 安排为期一学期的毕业实习, 因为已经学习过大部分专业课程, 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全厂车间、车间平面、车间剖面、机械设备流程等进行分析, 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工程型教师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必须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工程素质, 积累与培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建设一支能胜任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 而且必须掌握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工厂实践, 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半年到1年时间, 亲身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员工培训、设备改良、产品质量控制、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工作, 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 让更多的教师与社会接触, 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与信息, 不断扩大知识面, 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通过这种锻炼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善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同时聘请校内外工程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一线现场生产技术骨干作为客座教师, 参与教学活动并开设讲座。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可选派一些教师、研究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产学研教学工作组, 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教学, 让研究所专家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 并到学校兼课或开设讲座, 三方互动使专业设置更贴近社会需要, 确保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 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状态。通过校内外结合, 共同建设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能胜任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食品类专业 篇10

为使顶岗实习规范化和高效化,实现对顶岗实习管理的全过程科学管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探索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研究热点[4,5]。其中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模式的探索更是受到众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者的青睐[6,7,8]。本论文就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在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网络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实施网络管理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特点

顶岗实习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离散对象的一种异步教学,情况复杂多变。针对顶岗实习岗位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工作内容不同,教学对象的工作环境也不同。因此,顶岗实习的管理呈现出管理对象地点分散,管理内容分散,管理方式也分散的特点。目前顶岗实习管理方式有走访式、驻扎式、电话通讯式、实训基地教师管理式等。这些管理方式能够满足部分顶岗实习学生的现场学习要求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走访指导方式不仅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难以达到有效实时管理和指导的目的;驻扎式的指导适合大批学生的集体实习;电话通讯式指导解决思想问题比较好,但针对工作内容起到的指导有限;实训基地教师管理利于学习技术,但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实训基地教师只从技能培养和工作效率方面考虑,并未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拓展方面的培养。顶岗实习施行网络管理可以弥补走访时浪费人力物力的缺陷,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工作效率。

2 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实施网络管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 顶岗实习实施网络管理是现代人才教育发展的趋势

现阶段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为主。“90后”的学生的成长正处于素质教育盛行和互联网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教育在学生学习途径上所占比例的提升,因此学生表现出更愿意接受网络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沟通的效果比现场说教的沟通效果更好[9]。互联网教育有助于将教育的主动权下放,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提倡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运用能力,将知识点融入到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时间花在解决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和单纯的技能操作训练上。因此,网络教育更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更利于培养现代化的高技能人才。

2.2 顶岗实习实施网络管理能够满足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需要

走访式的顶岗实习管理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它虽然能够符合顶岗实习的教学特点,满足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需要。但在发挥优点的同时,其缺点也非常明显。专职教师不仅要维持学校里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企业走访和指导。针对专职教师而言,工作量大,收效不佳,且企业也认为走访式的指导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每次学校派人来都要派出专人接待和交流。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不能达到有效实时管理和指导全部实习学生的目的。而实施顶岗实习的网络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走访时间,对多数同学可以做到同时指导。

2.3 顶岗实习实施网络管理是科学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全过程的需要

传统的顶岗实习考核多数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满意程度来进行打分考核的,这加重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误解,认为顶岗实习就是作为公司的劳动力进行工作,只要达到企业的要求即可。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和工作状况,还滋生了部分企业员工不尊重学生、甚至要挟学生的不良现象。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不仅仅是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的一种延续,因此,只有在进行网络管理顶岗实习,实施全过程中对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进行管理和考核,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学生顶岗实习收到的学习效果。

3 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实施网络指导管理的人员组成及素质要求

顶岗实习的管理由于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的不同导致指导内容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实施网络指导管理的人员除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外,还必须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和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在实施网络管理的人员组成中应该包括辅导员、三师型教师和教研室主任。而对于实施网络指导管理的人员素质要求应该符合以下几点情况。

3.1 具有灵活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由于顶岗实习中涉及到的问题千变万化,在顶岗实习中网络指导管理人员需要做到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指导。这就要求网络指导管理的教师在教学指导内容上能不拘泥于形式,随时可以将现场的知识技能和知识设计成教学案例对学生加以指导。这些只有具有灵活进行教学设计能力的指导教师才能胜任。一般教研室主任具有丰富的安排教学计划、进行新课程设计探索的经验,因此具有灵活进行教学设计能力的教研室主任应该属于网络指导顶岗实习的组成人员之一。

3.2 具有宽厚的行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我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必须具有并将行业前沿技术知识、实用职业技术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顶岗实习指导中的能力;必须具有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的优异行业岗位能力。因此,掌握着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具有丰富实践经历和良好科研能力的三师型教师是网络指导顶岗实习管理的骨干力量。

3.3 具有思想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的能力

辅导员在校内通常扮演着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的角色,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往往也是心理状态变化最大的阶段,从象牙塔生活向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学生面临择业的困惑、人生价值观选择的困惑以及社会交往原则等诸多困惑。因此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除了面临专业技能学习的压力,更多地是由学校走向社会时生存环境剧烈变化带来的心理预期不符的压力。这就要求网络指导管理组成人员中一定包含具有思想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能力的辅导员。

4 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实施网络指导管理内容的模块组成

在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管理内容的模块组成是决定管理效果好坏的关键。一个好的管理内容模块组成,可以让学生顺利度过顶岗实习期,学习到更多地和工作相关的基本素质,不仅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而且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网络管理的实践经验及调查的网络管理实施情况,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顶岗实习网络指导管理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4.1 公告系统资源模块

该模块中包含企业顶岗实习岗位供应状态、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需求状态、学校教学通告等信息。通过该模块,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顶岗岗位需求进行工作安排,从而达到同时满足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有机结合,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公告系统资源模块的教学通告领取学习任务,执行学习计划,做到工作的同时仍然有校方的管理和指导。

4.2 站内交流模块

该模块是顶岗实习管理内部系统互动交流的专业知识板块,在这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交流工作的经验教训,交流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交流生活中的困惑,交流工作中的特殊案例,在这些交流中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进行实时指导。

4.3 学生实习记录管理与评价模块

该模块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前期初始化系统时就应该由管理员导入即将实习年级的基本信息,包括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网络管理指导人。还应该包括学习与教学相关支撑信息文件,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职业岗位实习任务的同时,并通过周记、报告或者小结等形式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成果。教师通过讨论布置的任务、解答疑问或者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的工作成果汇报定期作出反馈。

4.4 教师网络管理总结模块

该模块中教师对学生前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这些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设计出新的顶岗实习指导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以便于学生在某个方面进行加强。该模块设计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和学校文化特色,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设置有着密切关系。如生物食品行业该模块重点往往需要突出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内容,而汽车数控行业则重点突出服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内容,会计行业则突出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等。教师网络管理总结模块带着浓厚的专业和学校文化色彩,这与不同地方院校的教育重点不同相关,跟学校和专业重视培育学生的哪种素质密切相关。

5 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实施网络指导管理的注意事项

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指导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储存优势,能有效地将学生顶岗实习的各阶段、全过程的信息展现出来,为教师提供真实的有效信息和一手资料,从而起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与考核,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的一种快速、方便、有效的方式。但由于属于新生事物,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在实施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指导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顶岗实习期间教学计划设计要合理

目前顶岗实习期间教学计划设计多数只注重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基础理论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和工作作风教育。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设计时,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环境适时适地的把职业道德教育、行业作风教育加入到顶岗实习中,可以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抛出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进行讨论,也可以以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将专业术语、行业前沿技术、企业文化等融入到顶岗实习的指导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不断修改加入教学内容的形式、时间或者地点。

5.2 该种方式更适合分散顶岗实习的学生指导,必要时需要走访进行辅助

网络指导虽然效率高,但毕竟是一种虚拟沟通,由于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如果集中顶岗实习的话,指导老师驻扎的方式起到的效果会更好,且在现场指导过程中会形成更加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因此,这种指导方式对于分散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效果较好,且特殊事件下需要走访指导进行辅助。对于集中顶岗实习需要驻扎指导的方式。

5.3 顶岗实习前准备工作要做充分,要特别注意细节部分

在进行顶岗实习前要完善各种顶岗实习制度和学习文件的细则,在细则中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有关规定、注意事项、顶岗实习内容撰写格式和要求、周记评价细则等。除完善各种顶岗实习细则外,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思想动员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告知学生要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而是要强调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既是工人又是学生,接受双方管理与教育。既要注意完成工作任务,又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培养重点,要在工作中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岗位不同,但锻炼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了解学校和社会的差别。提出明确的锻炼目标比单纯简单告知学生要学会吃苦耐劳效果好的多。

总之,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模式可以解决目前分散式顶岗实习模式的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指导效果不明显的困境,能够把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管理中,符合生物食品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特点、专业特点和时空特点等客观条件,是一种方便、高效的顶岗实习指导管理模式。

摘要:在分析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高职生物食品类专业定岗实习网络管理的人员素质要求,网络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网络管理的注意事项,指出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将因为其高效性和方便性成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管理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物食品,顶岗实习,网络管理

参考文献

[1]汪志峰,苏家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J].职教论坛,2002(2):48-49.

[2]俞校明,张红.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设计与质量控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66-67.

[3]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56-57.

[4]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37-40.

[5]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91(21):97-99.

[6]虞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1,11:141-143.

[7]刘科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顶岗实习网络管理模式探索[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38-43.

[8]栾晨.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12(11):218.

中专食品专业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中专 食品专业

中专学校是介于高等教育与非教育之间的一类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机构。人才培养质量怎样,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面对越来越挑剔的人才市场,一是“产品”必须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产品”要有较高的质量。因此,中专学校食品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以需定产”原则,不断提高食品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中专食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专学校的食品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此类专业中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及设施滞后。食品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实验为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各学校教学资金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的学校或个别教师仍采用纯理论,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累,学生更累,而且教学效果几乎为零,学生能记住几个简单的专业名词就不错。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专业技能也大打折扣。而且有的专业课即使做实验,也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老的操作方法,到工作中根本对不上号。

2.教师专业水平不足。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应该具有一定的一线工作的经验,再经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职培训,合格后方可任职。可大部分食品专业的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食品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教学时难免是“空对空”。

3.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食品专业培养的是中等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实验为主,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设施的不足及严重滞后,学生的动手机会少之又少,而且由于考试的约束,即使上实验课,学生也是一种对付的心态,根本理解不到实践的重要。

二、提高食品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中专学校的食品专业必须面向市场需求,改善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搞好食品专业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增加其社会实践机会,提高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首先,要加强食品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中等食品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食品专业的教师在实践能力上要具有专业优势,既要通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食品专业方面的一线工作的经验。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食品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和企业沟通,创造条件,加强食品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引导教师参加各种一线培训、接受继续再教育。比如可以将没有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派到食品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同时,对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通过公开课讲解、学生评议和学生成绩评比等方式,对其专业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未达到要求的,剥夺其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资格。

其次,学校应该尽最大的能力,寻求社会及政府的帮助,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设施,给教师及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的环境。有条件的话,可以建立自己的食品厂,学生分期实习,让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合格人才。

最后,由于中专招生质量的限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分层次教学的立足点是针对具有不同基础及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1、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要准确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及其内涵,明确每个知识点要到达的层次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明确每个人的学习水平要求,在实际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切实的贯彻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把专业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等次,如基本目标,中等目标,高等目标。

2、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在整个的食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各个方面,做到知己知彼,有效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在考察学生的时候,也要做到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其进行综合能力的评判,而不是单纯的看一次成绩。

总之,中专食品专业的教学要以实验为主,积极倡导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使教出的学生学有所用,达到良好的教学及社会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

[2]肖贵平 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福建轻纺,2007(7):1-5.

[3]宋洪波 肖贵平 郑宝东 等.食品学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5-57.

食品类专业 篇1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科教育, 它更强调毕业生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和管理, 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与企业技术尽量“零距离”对接。因此, 对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 是适应时代、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

1 国内及四川省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食品相近专业如营养与检验专业或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有70多所, 基本都是在2000年后开始招生并进行专业建设, 基础都比较薄弱, 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迄金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的体系。各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素质教师少, 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不一致, 实践课程比例较低, 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专业为行业提供服务不够, 影响力不强等问题[4]。

课题组对四川省开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统计和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知:省内食品生物技术与相近专业高职人才每年毕业学生不超过600名, 远远不能满足四川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四川食品工业急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急需运用科技提高四川食品产业的生产效率, 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

2 根据行业发展确定人才就业岗位

综合食品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 对食品生物技术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总结, 结合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率等多种因素, 最终确定培养目标定位的主就业岗位:食品生产一线操作、关键设备操作操作;辅就业岗位:基层管理人员、一线QC。技术技能达到操作中级工及以上水平。

经过行业企业充分调研和实践专家深层访谈, 得到食品企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除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外, 还应具备职业素养好、外语水平高、动手技能强, 并且懂原理、会电脑的综合素质人才, 以上这些决定了目标岗位“技术复合型”的特征。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能完成经验层面的操作工作, 更重要地是能完成故障判断和质量检验等核心内容的高技能人才, 发展定位于一线管理岗位如 (车间主任、工艺主管等) 。

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及主要职责分析见表2, 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见表3。

3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的需求,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项目工作为导向, 依据对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重新划分专业课程门类, 最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顺序、项目难易程度顺序设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通过新课程体系的建立, 实现“校企合作, 六位一体”, 即学校和企业单位、科研院校等合作, 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教学组织与工作流程、教学场所与职业环境、教学评价与岗位评价、专任教师与能工巧匠一体化, 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规格的需求, 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有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保证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符合生产一线岗位要求。针对用人单位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群的特殊需求, 通过以现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主要实训内容, 实现技能训练和岗位要求相一致, 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一致, 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规格的“无缝”对接, 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 用于企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模式见图1所示。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建议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 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发、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 在机制上、制度上、措施上、途径上和实施方案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的对接,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明显增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高,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干得好, 留得住, 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 通过引进优质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资源优势, 本着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 为企业培训、培养、输送合格技术人才;同时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老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因需施教、因材施教, 为企业提供“员工型”毕业生, 提升专业服务四川食品饮料行业乃至于全国食品行业发展的能力。

摘要:通过分析四川省和国内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综合企业调研、专家研讨会等结果, 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群进行能力、工作任务分析, 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规格的“无缝”对接, 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 用于企业”。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艳芳, 张德欣.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 2014, 28 (3) :138-140.

[2]王大红, 李敏.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科教导刊, 2013, (1) :67-68.

[3]于晓燕.谈高职院校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J].职教与成教, 2011, (18) :607.

上一篇:甜瓜嫁接育苗技术下一篇:深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