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预包装食品(11项)

2024-07-07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预包装食品(11项)(精选5篇)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预包装食品(11项) 篇1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一)健康管理制度

1.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2.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实习工、实习学生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 体的事情发生,同时进行相关培训。

3.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卫生档案,督 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4.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

5.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腹 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

6.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 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不穿洁净工作衣帽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7.对食品从业人员实行德、能、勤、纪综合考核,具优者给予表扬或奖励;对综合考核成 绩欠佳者进行批评教育使其改正;对不改者劝其离岗或规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8.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和健康管理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

(二)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 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 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内容等记录归档。

二、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1.公司负责人为食品安全管理员。

2.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3.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4.按有关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无食品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5.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6.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7.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8.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9.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三、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1.为了加强本经营单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本经营单位按照法定条件、要求从事 食品经营活动,销售符合法定要求的食品,确保广大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制定本制度。

2.本经营单位内经营者应保持场内整洁卫生,经营食品必须符合国家、地方或行业制定质 量卫生标准。

3.本经营单位配备专职食品质量管理员负责食品质量的督促管理工作,并做好进货食品索 证和查验登记工作,经常查验上柜食品的内外质量,严格执行食品准入各项标准,保证不销售任何不合格食品。

4.经质量自检不合格的食品,应立即撤柜停止销售,进行销毁或作无害化处理,不得进入 本经营单位销售。

5.本经营单位设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对每天的食品质量自检结果(包括品种、产地、检测情况等)进行公示。

四、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一)食品采购

1.制定食品采购计划。确定采购食品的品种、品牌、数量等相关计划安排。2.选择供货商。要认真查验供货商的主体资格证明,保证食品的来源合法。3.签订供货合同。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4.索取食品的相关资料。向供货商索取食品的相关许可证、QS认证证书、商标证明、进 货发票等证明材料,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科技手段建立供货商档案备查。

5.对食品进行查验。具备条件时设立食品检测室,对供货商提供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做好详 细记录。经查验不合格的食品,通知供货商做退货处理。6.每一批次的进货情况详细记录进货台帐,账目保管期限为二年。

(二)食品储存

1.因公司食品销售业务主要为厂家(经销商)直接供货给客户,公司不单独设立仓库进行 食品贮存,小批量的食品进货可短期存放于经营场所。

2.详细记录食品入库信息。食品入库要详细记录商品的名称、商标、生产商、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供货商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3.按照食品储藏的要求进行存放。食品要离墙离地,按入库的先后次序、生产日期、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摆放整齐、挂牌存放。严禁存放变质、有臭味、污染不洁或超过保存期的食品。

4.食品出库要详细记录商品流向。销售的情况应建立销售台帐,详细记录购买方的信息,以备查验,账目保存期限为二年。

5.每天对库存食品进行查验。发现食品有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 理。

6.每周对仓库卫生检查一次。确保库房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储存要求。7.变质食品设立专门的仓库或容器进行保管。不得同合格的食品混放在一起,以免造成污染。

(三)食品运输

1.运输食品时运输工具和容器要清洁卫生,并生熟分开,运输中要防蝇、防尘、防食品污 染。

2.在装卸所采购的食品时要讲究卫生,不得将食品直接与地面接触。

(四)食品销售

1.每天对商家销售的食品进行查验。销售人员要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 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确保食品质量合格和食品安全。2.对即将到达保质期的食品,集中进行摆放,并作出明确的标示。3.用于食品销售的容器、销售工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4.销售的情况应建立销售台帐备查,账目保管期限为二年。

(五)不合格食品退市

1.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在食品经营中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接到执法部门、生产企业的召回通知,应当立即停止营业,下架封存,做好登记,并及时通知政府监管部门。

2、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或供货商,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2.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公示召回食品的名称、批号等信息,并安排专人处理消费者退货事 宜。

3.被召回食品,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予以封存,做好记录,严禁再次流入市场。

4.召回及封存食品的情况要及时通知供货商即政府监管部门。

5.不合格食品的处置。与供货商有合同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政府监管部门有明确要求 的,按照政府部门的通知要求进行处置。

6.政府部门命令召回的不合格食品,其召回和销毁处理流程依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 规的规定及政府监管部门的通知要求执行。

7.不合格食品退换货、下架封存、召回等处置资料,要建立专门的档案进行保管,以备查 验。

五、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1、公司全体员工均应保持经营场所的干净,整洁.2、经营场所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3、经营场所内不得随地吐痰,乱丢果皮,杂物等.4、任何员工不得将易燃,易爆等物品带入经营场所内.5、个人办公区间物品应摆放整齐,办公台上不得摆放与办公无关的物品.6、不得在经营场所内用餐,如需用餐需在公司统一规定的区域内.7、注意个人卫生,不得穿背心,拖鞋进入办公区域.8、灭蚊灯,老鼠夹,杀虫剂应保持有效状态,发现故障应及时报告卫生管理员,卫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六、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1.索要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和供货商营业执照复印件。2.索要食品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证明文件复印件。

3.索要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和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复印件。4.索要保健食品出厂检验合格报告复印件。

5.每收到一批货物,如实查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等内容;

6.查验预包装食品上的标签: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7.如实记录供货者的联系方式、进货日期;

8.如销售进口食品,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 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9.购进食品时,如实记录进货台账:食品名称、购货时间、规格(品种)、数量、供货方 名称及其联系方式、相关检验报告的时间、食品保质期等;

销货台账应如实记录销售食品名称、销售时间、规格(品种)、数量、购货方名称及其 联系方式等情况;

11.进货台账和销货台账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12.将进货票据、发票、检验报告等易于丢失的凭证在每次进货后及时粘贴于台账上。

七、食品存储管理制度

1.每天对贮存食品进行查验。发现食品有腐烂、变质、超过保质期等情况,要立即进行清理。

2.每周对仓库卫生检查一次。确保贮存地点通风良好、干净整洁,符合食品储存要求。

八、废弃物处置制度

1.目的:为了更有效的控制本公司生产过程及相关过程中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防止其污染环境,并对其进行合理回收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运行过程中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的控制和综合处理。2.职责:各部门负责将本部门的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分类存放。

3.管理办法 各责任产部门负责将本部门的废弃物和危险弃物分类存放和标识。4.办公活动生产的危险废弃物:废旧灯管和电池。生产活动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废液、包装物。

5.质检活动生产的危险废弃物:危险废液,沾有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各办公区的废弃物由回收公司进行处理,安全管理员不定期负责对各办公区废弃物处理的监控。6.办公、检验活动产生的废包装材料、实验垃圾、办公垃圾等一般废弃物应集中存放,由专人定期出售给废品回收公司和垃圾回收站,并作好记录。7.安全管理员每月应对废品、废料进行统计,必要时做出分析评价。

九、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

1.食品(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的质量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严格不合格食品的控制管理,严防不合格食品售出,确保消费者服用安全,特制定本制度(以下统称“食品”)。

2.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不合格食品实行有效控制管理。

3.质量不合格食品不得采购和销售。凡与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不符的食品,均属不合格食品,包括:①食品的内在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②食品的外观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③食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在将食品验收、储存、养护、上柜、销售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食品,应存放于不合格食品 区,挂红色标识,及时上报质量管理部门处理。

5.质量管理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食品,应出具食品质量报告书或不合格通知单,及时通知养护、销售及岗位人员立即停止销售。同时将不合格产品集中存放于不合格食品区,挂红色标识。

6.不合格食品应按规定进行报损和销毁:①不合格食品的报损、销毁由质量管理部门统一 负责,其他各岗位不得擅自处理、销毁不合格食品;②不合格食品的报损、销毁由质管部门提出申请、填报不合格食品报损有关单据;③不合格食品销毁时,应在质量管理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并填写报损食品的销毁记录。7.对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纠正预防措施。8.明确为不合格食品仍继续发货、销售的,应按经营责任制,质量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予以 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予以处罚。

9.应认真、及时、规范地做好不合格食品的处理、报损和销毁记录,并妥善保存至少2 年。

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1.目的 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迅速做出应急响应措施,并认真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处 置工作,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掌握相关情况,取得指导和处置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方案。2.定义

a)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 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b)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食品安 全事故。3.责任

1)本单位负责人负责于第一时间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2)本单位食品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对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进行记录,并配合相关部门分析和处理。

3)本单位食品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必要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食 品安全事故中对食品安全等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和尽快解决。

4)本单位负责人在发生疑似或认定为食品安全事故后,负责配合执法人员对可疑食品进行封存、留样(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在冷藏条件下保存48个小时)及现场控制等具体工作。

5)本单位各相关部门负责本岗位的食品安全生产工作,如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配合 政府相关各部门进行原因调查和分析,妥善处置所涉及的不安全食品和原料。4.工作程序

1)报告原则:每名员工有义务在第一时间报告或越级报告本单位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

2)报告程序: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本单位各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要立即向企业主要负责人报告,并在2小时内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任何部门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5.初次报告

尽可能清楚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6.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级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 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7.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本单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对引起中毒的可疑食品立即封存,放入冷藏箱(柜)等待调查人员查验,禁止继续使用和擅自销毁可疑食品;对盛放可疑食品的工具、容器等可能的中毒现场进行控制;在执法人员到达后,积极配合执法人员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处理。8.责任追究

1)本单位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保持每天24小时联络通畅,对无法联络造成严重后 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2)本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如事故发生后,要 及时要求实事求是上报,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如因报告不实,影响领导决策,影响事件处理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哪一级发生迟报、漏报、瞒报的问题,由哪一级负责。对因迟报、漏报、瞒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十一、食品批发销售记录制度

1.本单位与供货商的交易,应当索取供货商相应的证照,即: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进货发票、出厂合格证等证件的复印件(复印件必须要加盖供应商的公章及联系电话),并每年核对一次。

2.本单位对购进的食品应当按批次向供货商索取食品质量检验证明、合格证和检疫证明(复印件必须要加盖供应商的公章),一式二份,一份交购货方备案,一份由公司留存。

3.本单位要对每日购进的食品按批次将品名、产地、生产或加工厂家、进货渠道、购进日期和数量、供货商姓名等内容记录台帐。4.本单位要将供货商提供的各种资料和进货发票(包括进货单),按批次装订保存完整,以备查验。

5.本单位除详细等进货内容外,还应当将销售情况认真详细的登记,一旦发现有不合格食品售出,可按照销售记录迅速找到消费者找到并召回售出食品。

6.厂家按销售单及对应发票,准确发货,送货至客户,并请客户在送货单签字确认所收到商品无误。

7.客户退货商品直接交予公司或厂家,本单位财务必须做好退货记录。8.每日一次上报收发存报表。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预包装食品(11项) 篇2

标签标识常见问题

预包装食品是“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包括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食品标签则是“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及一切说明物。”通常一份食品标签必须体现的信息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 (或) 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和其他需要标示的内容等强制标示要求。非强制标示内容包括批号、食用方法、致敏物质等。强制标示内容在标签中一定要标注, 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否则可判定为该食品标签不合格。从2012年至今统计数据 (表1.) 看, 在不合格产品中, 标签不合格仍占相当的比例。

主要问题集中在产品属性名称、配料表、标准、净含量等方面, 各类不合格项分析如下:

不符合GB7718-2011强制标示的要求

食品名称不能反映产品真实属性名称或未选用产品标准规定的名称

标准规定“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 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 常见问题有:

不标注产品真实属性, 而是使用容易让消费者误解或是混淆的产品名称, 如一款“五香牛肉粒”, 实际配料为大豆纤维、大豆蛋白和食用香料, 无牛肉成分;膨化食品标示为“牛肉串”;

利用图形、字号或是字体颜色不同, 使消费者误解或混淆食品属性, 如:“橙汁饮料”中的“橙汁”用特号字, “饮料”标识很小;如一盒水果馅月饼, 在包装盒上大版面印有菠萝、芒果、哈密瓜等水果图案, 且未标注月饼字样;

某产品标注“酿造酱油”, 根据配料显示, 实为“配制酱油”;

某“饮用养生水”, 按该产品执行标准GB17323-1998要求和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只是饮用纯净水, 该标示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如含乳饮料“ (核桃、巧克力、麦香) 牛奶”, 未用同字号在同一版面邻近部位标示真实属性名称“乳饮料”。

配料表标注不规范

配料表未标示;

配料表无“配料”或“配料表”为引导词, 或标准不规范, 如标示为“配方”、“材料”等;

配料成分未按加入量递减顺序排列;

各种配料未采用标准规定的具体名称, 如白砂糖标注为糖, 食用盐标注为精盐等;

配料成分标示不实, 如月饼中检出脱氢乙酸, 而配料表中未做标示;

食品添加剂 (如甜味剂、着色剂、防腐剂等) 未按规范标注, 只标示功能类别名称, 未同时标示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还如阿斯巴甜, 未标注为“阿斯巴甜 (含苯丙氨酸) ”。

配料的定量标示不规范

如特别强调添加了或含有一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成分, 或者特别强调一种或多种配料或成分的含量较低或无时, 未标示其在成品中的含量。如猴头菇饼干、燕窝月饼, 未标示添加的猴头菇、燕窝的含量。

净含量和规格标注不符合要求

GB7718对净含量计量单位和字符高度都做了明确规定, 见GB7718-2011中表2、表3。

常见不符合要求的是: (1) 净含量字体高度不符标准要求; (2) 净含量未与食品名称标示在标签的同一展示版面上; (3) 净含量标注和法定计量单位不规范, 如“净重10g”、“净含量100±5g”、出现“Kg”、“KG”、“k G”中的大写; (4) 固液两相的水平未标注固形物含量; (5) 同一预包装内含多个预包装食品的标注不规范。

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标注问题

标注与所取的许可证件信息不一致; (2) 产地未标注到地市级地域, 如标注:福建福清、福州福清, 应为“福建福州”。

保存期和贮存条件标示不合格

(1) 未标注保质期、标注不清晰或者标注混乱 (如外包装与内包装的保质期不一致) ; (2) 日期标示另外加贴、补印和篡改; (3) 年月日标示不按标准要求的形式 (参见GB7718附录C) ; (4) 未标示贮存条件。

食品生产许可证标识及编号问题

(1) 注销重新取证后仍然使用旧号旧标签; (2) 仍然使用“质量安全”字样; (3) 标注为卫生许可证号; (4) QS标志出现随意改成红色、绿色、黑白等其他颜色, 按规定必须使用规定的专用色调, 不得变形变色。

产品标准代号

(1) 所标示产品标准号与产品不符, (2) 执行标准错标, 如GB/T……写成GB……, SB/T……写成SB……; (3) 只标卫生标准, 没标产品标准; (4) 标注过期或作废标准。

营养标签

(1) 未标注营养成分表; (2) 能量和核心营养素“1+4”项目未按顺序标示, 标示其他成分时, 能量和核心营养素标示未醒目; (3) 营养成分表数据虚构; (4) “低糖”、“低盐”、“无胆固醇”、“高维生素”“富含……”、“无……”等声称标注, 未标示声称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占NRV的百分数, 或含量未达到声称的要求; (5) 营养成分标示单位和修约间隔错误, 如能量单位k J标为“KJ”、“kj”等。

质量 (品质) 等级

(1) 标准明确规定质量等级的, 未标示或标示不规范, 如大米标准有“标准一级”, 却标为“A级”、“优等”; (2) 标准未规定等级, 却标注了质量等级, 如:玉米油“特级”。

其他不符合问题

标签内容未使用规范汉字。

标签文字信息不清晰, 颜色与标签底色接近, 不易辨别和识读。

夸大宣传或使用到医疗用语。在标签上宣称对某种疾病有预防、缓解、治疗或治愈作用等, 在食品名称前后, 冠以药物名称或以药物图形、名称 (不包括药食两用的物质) 暗示疗效、保健功能。

加工工艺类别标示。未按产品标准要求标注工艺类别或标注错误, 如食用植物油未标注“压榨”或“浸出”, 或者同时标注“压榨”和“浸出”;如糕点面包产品未标注“热加工”或“冷加工”;

未按产品标准要求标准产品类型。如速冻调制食品未标示类别“生制品 (或熟制品) ”和“菜肴制品/肉糜类制品”等;酿造酱油未标示“高盐稀态/低盐固态”等;

其他标注。某公司在包装上超期、超范围标注ISO22000、HACCP等认证标识;随意标示“驰名商标”“老字号”“专供”等字样。

原因分析与若干解决建议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是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但在日常的检验中, 发现实际标识与标准要求不符合的比率非常的高。主要原因有:一是一些食品生产企业还存在重产品、轻标签的观念, 对标签要求不了解的情况仍然存在;二是食品标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几经修改, 企业对新的规定不甚了解;三是个别企业存在一次性排版印刷标签量过大, 为节约成本, 存在侥幸心理, 不愿意及时替换新标签。

针对以上存在的常见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建议:一是, 企业要严格按照GB 7718-2011、国家质检总局123令《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以及GB 28050-2011规定进行严格标注。二是, 不额外标注多余信息, 以免画蛇添足, 如在标签上宣称对某种疾病有预防、缓解、治疗或治愈作用等。三是, 建议企业将主要产品标签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举一反三, 定期对照自查其他标签。四是, 加强标签排版印刷前审核。五是, 强化企业内部质管人员培训, 加强行业交流, 及时关注标签标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和发布, 熟练掌握相关要求。六是, 遇到问题, 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人员请教。七是, 监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宣贯服务工作, 加强日常监管, 提高企业对食品标签重要性的认识, 严厉查处涂改、伪造食品标签的不法行为, 净化市场环境。

小结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 篇3

“高钙”“低糖”“脱脂”……不少食品包装上宣传字眼醒目但营养含量模糊。卫生部2日公布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将指导和规范营养标签标示,让消费者买得清楚吃得健康。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其中,营养成分表是指标有食品营养成分名称、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的规范性表格,强制标示内容包括能量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通则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在营养成分表中应当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对能量和营养成分的高低、有无、增减等描述,通则都规定了具体的含量要求和限制条件。

针对当前一些食品企业存在的营养标签夸大宣传、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等问题,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任何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营养评价室主任杨月欣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与膳食密切相关。这个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利于规范食品企业正确标注营养信息,有利于实现消费者对食品营养信息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食品营养的关注,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营养相关疾病的目的。对食品工业和食品贸易业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是卫生部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在组织实施卫生部《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发布的。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食品营养特性、人群消费特点和消费者现有营养知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程序。该标准公开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听取了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的意见。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预包装食品(11项) 篇4

一、预包装食品。

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应按照本标准规定标示营养标签(豁免标示的食品除外);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也可以按企业双方约定或合同要求标注或提供有关营养信息。

二、关于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根据国际上实施营养标签制度的经验,营养标签标准中规定了可以豁免标识营养标签的部分食品范围。鼓励豁免的预包装食品按本标准要求自愿标识营养标签。豁免强制标识营养标签的食品如下:

1.食品的营养素含量波动大的,如生鲜食品、现制现售食品;

2.包装小,不能满足营养标签内容的,如包装总表面积≤100cm2或最大表面面积≤20cm2的预包装食品;

3.食用量小、对机体营养素的摄入贡献较小的,如饮料酒类、包装饮用水、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

符合以上条件的预包装食品,如果有以下情形,则应当按照营养标签标准的要求,强制标注营养标签:

1.企业自愿选择标识营养标签的;

2.标签中有任何营养信息(如“蛋白质≥3.3%”等)的。但是,相关产品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工艺、分类等内容的描述,不应当作为营养信息,如“脱盐乳清粉”等;

3.使用了营养强化剂、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植物油的; 4.标签中有营养声称或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的。

(一)关于生鲜食品。

是指预先定量包装的、未经烹煮、未添加其它配料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等,如袋装鲜(或冻)虾、肉、鱼或鱼块、肉块、肉馅等。此外,未添加其它配料的干制品类,如干蘑菇、木耳、干水果、干蔬菜等,以及生鲜蛋类等,也属于本标准中生鲜食品的范围。

但是,预包装速冻面米制品和冷冻调理食品不属于豁免范围,如速冻饺子、包子、汤圆、虾丸等。

(二)关于乙醇含量≥0.5%的饮料酒类。

酒精含量大于等于0.5%的饮料酒类产品,包括发酵酒及其配制酒、蒸馏酒及其配制酒以及其他酒类(如料酒等)。上述酒类产品除水分和酒精外,基本不含任何营养素,可不标示营养标签。

(三)关于包装总表面积≤100cm2或最大表面面积≤20cm2的预包装食品。

产品包装总表面积小于等于100cm2或最大表面面积小于等于20cm2的预包装食品可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但允许自愿标示营养信息。这类产品自愿标示营养信息时,可使用文字格式,并可省略营养素参考值(NRV)标示。

包装总表面积计算可在包装未放置产品时平铺测定,但应除去封边所占尺寸。包装最大表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的附录A。

(四)关于现制现售食品。

是指现场制作、销售并可即时食用的食品。

但是,食品加工企业集中生产加工、配送到商场、超市、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按标准规定标示营养标签。

(五)关于包装饮用水。

包装饮用水是指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及其他饮用水,这类产品主要提供水分,基本不提供营养素,因此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

对饮用天然矿泉水,依据相关标准标注产品的特征性指标,如偏硅酸、碘化物、硒、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以及主要阳离子(K+、Na+、Ca2+、Mg2+)含量范围等,不作为营养信息。

(六)关于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预包装食品。

指食用量少、对机体营养素的摄入贡献较小,或者单一成分调味品的食品,具体包括:

1.调味品:味精、醋等;

2.甜味料:食糖、淀粉糖、花粉、餐桌甜味料、调味糖浆等; 3.香辛料:花椒、大料、辣椒、五香粉等;

4.可食用比例较小的食品:茶叶、胶基糖果、咖啡豆等; 5.其他:酵母,食用淀粉等。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预包装食品(11项) 篇5

什么是预包装食品,这是监管工作实践中非常具体的问题。准确界定预包装定义的内涵和界限,对于依法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预包装食品定义的分析,阐述了预包装食品的两大特征,预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裸装食品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实践中对预包装食品定义的把握问题。

预包装食品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准确界定预包装食品定义的内涵和界限,对于依法开展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监管实践中,却经常出现将预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裸装食品相混淆的情况,不仅许多普通消费者难以正确识别,即使生产企业自身对此的认识也很模糊,在监管部门之间或者监管部门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日前,国家卫生部发布了《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作出了更为详尽的规定,这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把握预包装食品定义的内涵。

预包装食品定义的演变过程

目前,有关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主要来自《GB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安全法》和《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2005年开始执行的GB7718-2004,将预包装食品定义为“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2009年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定义了预包装食品,即“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即将于2012年开始执行的GB7718-2011,将预包装食品定义为“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

从上述三个定义的细微差别,我们可以看出预包装食品定义的演变过程。在GB7718-2004中,强调了预包装食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预先定量”和“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但作出了一个限制性条件,即“向消费者直接提供”。对于预包装食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其后的《食品安全法》和GB7718-2011中,均得到了确认,仅仅将“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修改为更为准确的“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表述。但对GB7718-2004中提出的限制性条件,则予以了取消。《食品安全法》不再规定“向消费者直接提供”这一条件,而GB7718-2011则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提出“本标准适用于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和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标签”,“不适用于为预包装食品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提供保护的食品储运包装标签、散装食品和现制现售食品的标识”。显然,在GB7718-2011中,预包装食品包括了两种形式,即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和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

预包装食品定义的辨析

(一)预包装食品的准确含义

从上面谈到的三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所谓预包装食品具有两个根本的特征,首先是“预先定量”,其次是“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加工食品就是预包装食品。任何一个特征不具备,则不成为预包装食品。

从上面谈到的三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到预包装事实上描述的是特定情形下的一种状态,比如“直接提供给消费者”时。而定义的演变也表明对于特定情形状态的要求已经取消,即预包装不再仅仅是指面向消费者销售时的状态,也包括了非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时的状态,这是预包装食品定义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二)预包装食品与裸装食品的联系和区别

我们知道同时满足“预先定量”和“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两个特征的加工食品就是预包装食品,任何一个特征不满足就不是预包装食品。具有“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特征的食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包装食品;而与之相对应,不具有“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特征的食品,就是裸装食品。包装食品和裸装食品业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预包装食品肯定是包装食品,但包装食品未必是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只是包装食品中的一部分。而裸装食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包装,显然预包装食品不可能是裸装食品。

以往很多同志对GB7718-2004中预包装食品的定义存在误解。将“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灌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中的“或者”,理解为预包装食品包括“预先定量包装”的食品和“装入(灌入)容器中”的食品两种。从而导致将所有包装食品理解为预包装食品的错误,进而又出现了将裸装食品等同于散装食品的错误。事实上,这里的“或者”指的是包装形式上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包装”,也可以选择“装入(灌入)容器中”,但其前提是“预先定量”。而此次GB7718-2011的出台,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作了清晰的阐述,有力地澄清了以往的误解。

(三)预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散装食品的定义,目前我国尚无法律法规或者标准层面的规范。主要依据是卫生部于2003年印发的《关于印发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通知》(卫法监发〔2003〕180号)。在这一规范性文件中,将散装食品定义为“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

具有“预先定量”特征的食品,我们可以称之为预先定量食品;而与之相对应,不具有“预先定量”特征的食品,就是散装食品。散装食品是指称量销售的食品,即不预先确定销售单元,按基本计量单位进行定价、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食品。预先定量食品和散装食品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显然,预包装食品是预先定量食品,但预先定量食品未必是预包装食品,预先定量食品也包括无包装的预先定量食品,预包装食品只是预先定量食品中的一部分。而散装食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并非“预先定量”。

以往,很多同志把散装食品等同于裸装食品,事实上这也是不准确的。裸装和散装是不同的范畴,并不具有同一性。裸装食品是指没有包装的食品,它是与包装食品相对应的概念。散装食品是指不预先确定质量或体积的食品,它是与预先定量食品相对应的概念。裸装食品最大的特点是并非“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而散装食品最大的特点是并非“预先定量”。散装食品可以有包装,比如拆零销售的糖果;也可以无包装,比如拆零销售的大米。是否有包装并不是区分预先定量食品和散装食品的标志。裸装食品和散装食品又存在着交集,无包装的散装食品就是裸装食品,有包装的散装食品就不是裸装食品。

实践中对预包装食品定义的把握

(一)准确把握预包装食品的状态

我们注意到所谓预包装食品都是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状态。而从GB7718-2004到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定义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向消费者直接提供”这一限制性条件。在GB7718-2011正式实施前,我们所指的预包装食品是指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时的预包装食品,也即在面向消费者销售时,如果某食品是预先定量并且包装好的,那么它就是预包装食品。在GB7718-2011正式实施后,预包装食品就不仅包括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预包装食品,还包括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预包装食品不再仅仅指面向销售者销售时的状态,任何一个状态下,只要某食品是预先定量并且包装好的,就可以视之为预包装食品。当然,预先定量还需要符合“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这一规定。

(二)准确把握预先定量的概念

预先定量是指在包装完成后即具有确定的量值。而依据GB7718-2011,这一确定的量值应当是“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即其量值是统一的。如果某企业将其产品进行了包装,并且称量后标注了净含量,但这些净含量是不统一的,有0.5kg,也有0.6 kg或者0.7kg,那么它们依然不是预包装食品,还是散装食品。

(三)准确把握GB7718的适用范围

GB7718是有关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技术性法规。我们注意到GB7718-2004规范的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但GB7718-2011有所扩大,包括了所有的预包装食品。特别是某些食品生产企业虽然生产散装食品,但以预先定量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大包装出厂销售时,大包装上的标签就应符合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的标签要求。

GB7718-2011也申明该标准“不适用于为预包装食品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提供保护的食品储运包装标签、散装食品和现制现售食品的标识”,因而这三种情况下,并不执行GB7718-2011的规定。

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章《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对食用农产品的包装和标识做出了专门规定,农业部也制定了《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70号)。因而食用农产品的标签标注也不执行GB7718-2011的规定。

(四)准确把握散装食品

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在产品出厂时都应当是有包装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产品质量法》的释义,“所谓„产品包装‟,是指为在产品运输、储存、销售等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促进销售,按照一定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和附着物并在包装物上附加有关标识而进行的操作活动的总称”。依据这一释义,对食品进行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运输、储存、销售的需要。我们知道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形式是集中生产,并通过流通环节分散销售给消费者。这种生产经营形式不同于现做现卖,也不同于餐饮环节。现做现卖主要的特点是现场制作,现场销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餐饮环节主要的特点是现场制作,现场销售,现场消费。因而在现做现卖和餐饮环节可以允许存在裸装食品。食品生产企业由于绝大部分的产品都需要通过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才能提供给消费者,依法必须保障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食品不受外界污染,因而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必然是有包装的。

当然这一包装可以是预包装,也可以是运输包装。预包装食品当然是有包装的,散装食品也应当有运输包装。《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2004版)实用说明》指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里生产的食品都是有包装的,有的是预包装,有的是运输包装。只要是有运输大包装的都应当进行标注。如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将生产出来的食品装入槽车、容器或者转运箱进行转运的,应当提供食品标签及相应的食品检验报告”。卫生部《关于印发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通知》(卫法监发〔2003〕180号)也规定,运输散装食品必须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并在符合食品保存条件的状态下运输;出厂的散装食品必须采用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进行密封包装。

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中,所有出厂销售食品都是有包装的(包括预包装和运输包装),有包装的预先定量食品就是预包装食品。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预先定量食品与散装食品之间的对立简化为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之间的对立。

散装食品的产生有两个源头。其一是在流通环节普遍存在的拆零销售行为。比如,100kg/袋的大米,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在出厂时是预包装食品;但流通企业拆零后,大米就不再以预先定量的形式出现,而转化为散装食品。在这种情况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GB7718的规定,在其产品外包装上标注标签信息。而流通企业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中有关散装食品销售中标签标注的规定和卫生部文件的要求做好标签标注工作。

其二是以包装形式出厂的散装食品。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预先定量的大包装形式出厂。大包装内装的虽然是散装食品,但大包装本身依然符合GB7718-2011中有关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的定义,因而大包装的标签仍然要符合GB 7718-2011的规定。第二种是以非预先定量的大包装形式出厂。此时,大包装内装的是散装食品,大包装本身并不符合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品的定义,因而只是运输包装,其标签应当按照卫生部文件的规定进行标注。上述两种情况下,大包装内所装的散装食品,如果其带有包装,这包装上的标签也应按照卫生部文件的规定标注。

上一篇: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下一篇:蜂鸟的作文500字